与“211工程”合作建设高水平物理实验室

与“211工程”合作建设高水平物理实验室

一、配合“211工程”建设高水平的物理实验室(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1](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周毅,周艳霞[2](2020)在《将演示性实验引入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以西藏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演示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形象有趣的物理实验展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西藏大学物理学专业每年通过高考招收两个班:区内生源班及区外生源班。区内生源基础薄弱,而区外生源基础相对较好。将演示物理实验引入区内生源班,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对比结果发现:引入演示物理实验的区内生源班大学物理教学效果更好。推广演示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并建立有一定规模的演示物理实验室,是西藏大学甚至西藏各高等院校今后发展的方向。

刘宏磊[3](2020)在《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矿产开发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扰动了矿山和矿区环境与生态系统,这种扰动有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效应,但也有一些扰动对其具有正效应。为了系统地修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负效应和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的正效应,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和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为我国实现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双赢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明确了与论文研究紧密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矿山环境、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效应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据采掘扰动不同环境的后果的矿山环境问题分类;依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的地理格局、地貌特点分析了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及特征;根据矿业开发活动扰动环境的不同影响,明确矿山环境正、负效应的定义,将矿山环境正效应分为矿山能源正效应、矿山空间正效应和矿山综合正效应,将矿山环境负效应分为矿山岩土体环境负效应、矿山水环境负效应、矿山大气环境负效应和矿山生态环境负效应。为了全面分析矿山环境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方法和多问题综合评价方法。矿山环境单问题评价旨在分析和预测单个矿山环境问题对矿山环境现状以及未来状态的影响,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利用互信息熵和信息时域分割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和权重,以分析多个矿山环境问题叠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以四道柳煤矿为例,选择该区域环境影响最为典型的多个问题综合评价了煤炭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修复治理矿山环境负效应,论文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了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以往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研究不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是在系统地研究修复治理对象的基础上,以消灾治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为目标,以工程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为支撑,突破了使用单项技术指导矿山环境治理的传统理念,形成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修复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体系。通过对象分析、目标控制、厘定技术,优化组合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开采沉陷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和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的三套修复治理模式。其中,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0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4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8例。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实践研究中,阐述了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技术构成,剖析了模式应用工程示例的工程背景、矿山环境负效应和工程修复治理措施,并讨论模式的实践效果。以邢东煤矿、大雁二矿、风水沟煤矿等矿山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元宝山露天矿排土场、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等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抚顺西露天矿露天采坑南、北帮边坡稳定性问题示例3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通过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修复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应对了复杂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难题。为了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正效应资源,论文提出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且将之应用于实践。梳理了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中的对象、目标、技术以及模式构建方法,提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土地与空间(地下)开发利用、原位地下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矿山文化科普以及旅游观光等开发利用目标,梳理了8项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的技术方法,并围绕对象分析、目标控制、技术厘定的系统方法,构建了11例煤炭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以露天矿山为例,将模式实践于西露天矿正效应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浅层低温地热能、多类型仓储空间、深坑酒店与地下商业中心、矿山科普教育基地、矿山地质博物馆和采掘遗址、健身休闲基地等综合开发利用内容。为了开发利用矿山复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的矿山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研发了矿区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现场原位测试技术和矿区含水层排泄区域识别方法两项技术,并检验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袁吉仁,韩道福,邓新华,胡萍,黄伟军,何喜玲[4](2019)在《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以"重基础、提质量、求创新、促拔尖"为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1条主线、3个平台、5类教学、全面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讨论式、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基于网络支撑的全面开放教学。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及虚拟仿真实验和考试自动评测系统,推行学生自主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这些改革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地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实践育人和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模式。

罗洪刚,王建波,刘玉孝,吴国军[5](2020)在《“教研室”管理体系:物理学“课程群”管理》文中认为本文探讨物理学"课程群"的教研室管理模式。根据物理学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提出了建设数学物理基础、力学基础、热学基础、电磁学基础、光学基础、量子基础以及计算物理基础等七个"课程群"的建设方案。每个"课程群"从基础到高级,涵盖若干内在关联课程。以教研室为管理单元对这些课程实施管理,一方面可以对"课程群"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相互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另一方面,这样的教研室也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该教研室管理模式也可扩展至专业教研室,扮演专业学科组织建设的功能,可为学生出口提供更加适合专业发展和国家需求的课程设置。本文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管理为例,提供教研室管理的一个具体例子,并简述最近一年开展的活动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李佳阳[6](2019)在《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早期崛起历程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中指出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从20世纪初期的全面落后,到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全美最具威望的物理学科,实现了快速崛起。加州理工学院从一所每年仅有几名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地方性质普通技术学院,发展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物理研究和活动中心之一。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奇迹,很重要的一项因素是加州理工学院相继聘请到了被誉为“太阳天文学之父”的着名天体物理学家黑尔、“美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着名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以及“科学传统的奠基人”着名物理化学家诺耶斯为核心的科学家。又适逢“一战”期间,美国对于卓越的物理人才及精确度高的科研成果产生了迫切需求,并且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强烈呼吁振兴物理学科,这为不久后物理学科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为满足美国对物理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密立根、黑尔及诺耶斯等人齐聚在南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小镇,开启了建设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的历程。他们一方面主张紧紧围绕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共同致力于完成一流物理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使命。另一方面主张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保证向美国石油、电子工业和通信界输送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在办学理念方面,他们结合工业界的需要,为学院确立了“小而精”的发展模式;在教师队伍方面,通过多渠道招募物理人才、为高水平学者营造宽松学术环境的方式,建设起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物理教师队伍;在科研平台方面,逐步建立起了以诺曼·布里奇物理实验室为代表的先进科研平台体系;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方面,密立根在源源不断的科研经费的支持下,凭借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的全胜实现了科学生涯巅峰;在人才培养方面,1924年培养出了首批6名物理学博士,几年后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卡尔·安德逊又因发现正电子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早期成就为加州理工学院后来八十多年间物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别具一格办学理念和风格的形成、借助多样化措施广揽学术英才、重大科研平台的构建、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以及个性化的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经验对于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杨超[7](2018)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件,是初具规模的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平台,是参与顶尖国际科技竞争的攻坚力量。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是实现“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核心议题。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良性运行和高效发展,国家建立了实验室评估政策并不断调整完善。现行评估政策的目标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体制改革要求,更好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反映出管理部门希望利用评估政策柔性助推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如此,“政策助推”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方式,还影响到实验室内外部资源配置,成为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心理学、行为学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成果,将政策助推界定为实验室受到评估政策影响的行为和心理推力,并将研究问题设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然而,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显然是一个间接作用的过程,需要依托和附着在某种常见的行为能力上,而非直接产生影响。在寻找政策助推的“附着物和依托者”的过程中,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评估政策的目标与创新搜索能力紧密相关,且实验室科研人员随机自发的创新搜索行为能力既是评估政策助推的目标导向,会受到政策助推的影响,又是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的学术讨论集中于创新搜索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或者单纯地探讨政策对创新绩效的作用,鲜有研究将三者同时纳入模型加以讨论和解析,这也成为了研究内容的逻辑起点。研究方法的逻辑思路为“从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出发,抽取关键性解释因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量化检验”。具体而言:首先,在文献评述和理论建构上,以创新生态理论、创新搜索理论和助推理论为基础,建构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的理论基础,从文献和理论角度建立了解释逻辑模型图。第二,采用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综合利用访谈和问卷等数据搜集法,以H、K、S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为单案例,陈述了不同类型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源的种类和利用深度,提炼出创新搜索能力的共性特征或管理策略;采用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评估政策的政策助推工具,以助推力度和助推宽度为分类,将政策助推对创新搜索能力、创新绩效的影响证据进行了象限式划分。案例研究最终形成了科学导向式、实践导向式和问题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政策助推的问卷指标。第三,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单中介模型法和多中介模型法等方法,综合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和创新搜索能力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基于理论和案例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改良设计了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问卷,对问卷指标的区分度、显着性进行了项目分析;在内容效度、建构效度和信度上检验了问卷的设计质量;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潜变量的稳定性,并最终采用影响关系法和中介分析法检验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假设模型。第四,基于案例研究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结果,参考国外助推政策改革经验,提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政策如何利用助推实现优化设计和强化创新搜索能力的实施方案,以此说明如何有效利用研究结果形成实验室创新绩效的提升策略。综上所述,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对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反映出国立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水平会受到政策助推的影响,这对合理设计实验室绩效管理政策提供了思路。第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尤其表现在科学导向式和实践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上,而问题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的影响作用则不显着。第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能力在政策助推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中介检验模型中,科学导向式和实践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显着,且中介效果分别达到60%和39.1%,而问题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不显着,这说明提升创新搜索能力能够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有效转化为创新绩效。第四,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源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是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待提升空间,学术研究出版物、首席科学家或团队负责人、学术交流活动是提升实验室创新绩效最为重要的创新搜索源。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以政策助推和创新搜索理论为基础,探讨创新资源的获取机制,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方向;第二,结合理论和案例研究改良设计了实验室政策助推量表,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新兴概念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中加以应用;第三,解析了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检验了政策助推对创新搜索能力的影响作用以及创新搜索能力在政策助推影响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既找出了影响创新搜索能力的前置性重要因素,又分析了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并通过模型测度计算出不同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效果。

王占玉[8](2018)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外事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校的外事活动也日益频繁。然而,在国内高校外事活动中,外事翻译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外事活动的总体效果。本文基于笔者在国内某本科院校外事处翻译实践而写成的翻译项目报告,主要研究内容为高校外事笔译,包含外事部门起草的国际合作意向书、协议书,与国外友好单位往来的书信、电子邮件,外籍专家(教师)聘请合同的起草,学校对外宣传材料和外籍教师及留学生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等的翻译。本翻译实践报告根据高校外事翻译的工作现状,介绍了该翻译项目的背景、意义和结构,分析了高校外事翻译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总结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翻译实践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文本案例,结合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和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指出在外事翻译中应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适当采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将有助于促进中外双方院校沟通,实现对等交流,提高高校外事英语翻译质量。

潘锡杨[9](2015)在《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协同创新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一种跨文化、跨领域、多主体参与的非线性创新组织模式。开展协同创新,不仅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实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哲学视角看,高校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是两种不同的创新范式。高校协同创新源于产学研合作而高于产学研合作,本质是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现实体现。高校协同创新范式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创新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范式,协同创新比一般创新组织模式更具有建构性、斗争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协同创新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使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局的角度审视高校协同创新,全面考察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潜在风险,以便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指导高校协同创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三螺旋”理论探讨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问题。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一个由多元异质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组成的开放系统,关键是在高等学校主导下,形成目标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密切协作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根据政策文件要义,结合相关研究理论,可以将高校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一项核心任务、两个分析维度、三维协同层面、四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系统论指导下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有助于直观地理解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定位。在高校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中,主要包括由政府和领先用户构成的“制导系统”、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箭体结构”、以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代表的“推进系统”。高校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协同共同体的组建、创新平台的搭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其中,形成机制是基础、驱动机制是关键、激励机制是保障、评价机制是归宿,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政策制度体系的不健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等原因,高校协同创新面临着诸多风险。面对协同创新风险,高等学校应该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重塑大学伦理精神;协而不同凝练方向,结合办学特色开展协同创新;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创新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性,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2011计划”的核心是改革,高校协同创新的根本是制度创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政府部门科学谋划,精心布局,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政策环境;高等学校整合资源,强化特色,协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行业企业转变观念,立足长远,深入开展校企全面协同创新;社会主体多方联动,协同配合,在全社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创新氛围。

齐红霞[10](2015)在《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等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由于实验学科的实践性要求,信息化网络较少应用于实验教学。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实验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质量,一成不变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文结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际,探索将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引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通过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在实验预习、实验再现等环节模拟实验过程。开发实验综合管理系统,在实验选课、作业提交等方面优化实验过程和实验资源配置。

二、配合“211工程”建设高水平的物理实验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合“211工程”建设高水平的物理实验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实验室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创新理论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2.3.4 数据挖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1.1 萌芽起步阶段
        3.1.2 集中建设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2.1 快速起步阶段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3.2.3 重整复苏阶段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3.3.3 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原则
        4.1.3 资料获取
        4.1.4 分析框架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4.3.5 林肯实验室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4.4.6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5.1.6 小结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5.2.4 小结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5.3.4 小结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将演示性实验引入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以西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引入演示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1.1 本科物理相关课程教学的要求
    1.2 相关专业教学的要求
    1.3 发挥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
    1.4 创建一流大学的需要
2 大学物理相关课程中引入演示物理实验实例
    2.1 理学院物理专业教学现状
    2.2 光学、电磁学课程中引入演示物理实验
    2.3 引入演示物理实验后的教学效果
        (1) 平时的出勤率。
        (2) 课堂教学效果。
        (3) 考核成绩。
3 结 语

(3)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矿山环境问题与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1 基本概念
    2.2 矿山环境问题分类研究
    2.3 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区域
    2.4 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与多问题综合评价研究
    3.1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
    3.2 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研究
    4.1 修复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
    4.2 修复治理模式的对象
    4.3 修复治理模式的目标
    4.4 修复治理模式的技术方法体系
    4.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1 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2 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3 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4 本章小结
6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
    6.1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
    6.2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实践——以露天矿山为例
    6.3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心整体教学改革规划
    1.1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介
    1.2 中心教学定位
    1.3 改革教学理念
    1.4 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2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2.1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2 建立基于网络支撑的全面开放教学
    2.3 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2.4 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和实验考试自动评测系统
    2.5 推行学生自主实验教学
    2.6 实行实验成绩考核方式改革
3 教学特色
    3.1 重视基础促进拔尖
    3.2 立足经典联系现代
    3.3 实现了人才培养三结合
4 结语

(5)“教研室”管理体系:物理学“课程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教研室的历史
2 传统教研室的现状
3 教研室的设置及功能定位
4 教研室开展活动浅析
5 讨论

(6)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早期崛起历程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崛起的背景(20世纪初期)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欧洲大学物理学科的成就和美国大学的落后
        一、该时期欧洲大学物理学科的发展成就
        二、该时期美国大学物理学科的落后状态
    第二节 20世纪初期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在全美的后进表现
        一、办学理念尚未明确
        二、教师队伍匮乏
        三、科研平台建设尚未展开
        四、物理研究水平较为落后
        五、人才培养收效甚微
    第三节 “一战”前后美国对物理学科发展旺盛的外部需求
        一、战时国家对于卓越物理人才及科研成果的迫切需求
        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振兴物理学科
第二章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崛起的措施及成效(20 世纪20 年代至30 年代初) .
    第一节 办学理念的确立和精准定位
        一、瞄准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
        二、“三人科学联盟”立志使学院名扬世界
        三、确立“小而精”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壮大
        一、学术带头人的精心选拔
        二、广泛招募人才,充实物理学术队伍
        三、为卓尔不群的学者营造宽松学术环境
        四、强大教师队伍的形成
    第三节 科研平台的创建与成效
        一、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
        二、诺曼·布里奇物理实验室的建立
        三、黑尔威尔逊山天文观测台的建立与发展
        四、科研平台在美国物理学界占据崇高地位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实施及前沿成果的涌现
        一、积极筹措学科建设经费
        二、注重学科交叉,拓展科研空间
        三、密立根科学生涯的巅峰——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的全胜
    第五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及人才培养的成就
        一、科学规划专业,合理设置课程
        二、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紧密结合培养模式的开启
        三、首批物理学博士的诞生
        四、“名师出高徒”——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尔·安德逊的成就
第三章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崛起的经验
        一、以自身特色为导向,形成别具一格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二、以多样化措施广揽学术英才
        三、重大科研平台的构建
        四、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学科建设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五、积极探索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崛起的启示
        一、打造综合实力强大的教师队伍
        二、全力以赴建设科研平台,方显一流学科建设功效
        三、提倡跨学科交叉研究
        四、兼顾基础训练与多元学习,因学科而异打造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五、“兼收并蓄”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和而不同”避免成为别国复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问题与价值
    1.4 研究内容与方案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启示
    2.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2.2 创新搜索理论
    2.3 助推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能力和“政策助推”案例分析
    3.1 案例研究方法梗概
    3.2 案例研究的方案设计
    3.3 单案例分析:创新搜索能力
    3.4 跨案例分析:政策助推机制
    3.5 案例关键因子抽取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1 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影响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假设模型
    4.2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假设模型
    4.3 以三种创新搜索能力为中介潜变量的假设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5.1 问卷设计
    5.2 数据搜集过程
    5.3 描述性统计、变量测度与项目分析
    5.4 问卷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5.5 主要研究方法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创新搜索能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影响分析
    6.1 多元正态性检定
    6.2 验证性因素分析
    6.3 影响关系分析
    6.4 单中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5 多中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6 研究假设验证与影响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政策助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7.1 以政策“助推”行为研究为内核的智库建设策略
    7.2 以明确评估政策导向为目标的双向沟通策略
    7.3 以创新绩效评价差异化为功能的绩效考核策略
    7.4 以增强创新搜索能力为介质的创新资源利用策略
    7.5 以夯实评估核心内容为中心的多维度内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案例访谈提纲
附录3 调查问卷

(8)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外事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 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Project Significance
    1.3 Report Structure
Chapter Two Project Description
    2.1 Project Preparation
    2.2 A Brief Definition of the Project
    2.3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2.3.1 Political Nature
        2.3.2 Timeliness
        2.3.3 Communication
    2.4 Existing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roject
        2.4.1 Translation Theory
        2.4.2 Translation Standards
        2.4.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5 Project Evaluation
Chapter Thre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eTranslation of Foreign Affai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Feasibility of Text Translation with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4.1 Foreignization
        4.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Foreignization
        4.1.2 Appli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in the Source Text
    4.2 Domestication
        4.2.1 Brief Introduction to Domestication
        4.2.2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in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es

(9)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与思路
        (二) 本文的结构安排
        (三) 主要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
        (一)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二)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第—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
    第一节 核心概念诠释
        一、协同创新
        二、高校协同创新
        三、高校协同创新机制
        四、高校协同创新风险
    第二节 创新范式的历史演进
        一、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二、从简单线性创新到系统集成网络创新
        三、从产学研合作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第三节 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趋同一致的目标愿景
        二、充分开放的创新平台
        三、资源共享与功能耦合
        四、包容民主的文化氛围
    第四节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
        一、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源泉
        二、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
        三、教育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型建构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理论范式
        一、一项核心任务:提升高校“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二、两个分析维度:整合与互动
        三、三维协同层面:战略、知识、组织
        四、四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要素
        二、支撑要素
        三、资源要素
        四、创新平台
        五、协同机制
    第三节 典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
        一、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模式
        二、高校一高校协同创新模式
        三、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模式
        四、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
        五、高校一政府协同创新模式
        六、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
    第四节 高校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
        一、制导系统:政府与用户
        二、箭体结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
        三、推进系统:科技中介与金融机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运作机理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形成机制
        一、凝练创新方向
        二、选择协同伙伴
        三、组建协同创新平台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驱动机制
        一、外部驱动力
        二、内部驱动力
        三、驱动机理
    第三节 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
        一、利益共享
        二、风险共担
        三、政策与资金保障
    第四节 高校协同创新评价机制
        一、坚持学术性与功利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二、建立多元性、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实施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协同创新风险分析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风险类型分析
        一、宏观环境层面的风险
        二、中观主体层面的风险
        三、微观操作层面的风险
    第二节 协同创新风险对高校的影响和冲击
        一、协同创新风险消解高等教育的权威
        二、协同创新风险冲击自由求真的大学科研精神
        三、协同创新风险影响高校学科建设
    第三节 高校协同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制度体系不健全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
    第四节 高校防控协同创新风险的措施
        一、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重塑大学伦理精神
        二、协而不同凝练方向,结合办学特色开展协同创新
        三、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创新人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协同创新案例研究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
        二、欧盟: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KICs计划”
        三、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启示
    第二节 国内高校协同创新案例研究
        一、东南大学协同创新探索之路
        二、“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与运行
        三、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高校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二、高校整合多方教学资源,结合办学特色培养创新人才
        三、企业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增强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四、社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全民支持协同创新的浓厚氛围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配合“211工程”建设高水平的物理实验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将演示性实验引入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以西藏大学为例[J]. 周毅,周艳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04)
  • [3]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宏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4]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与探索[J]. 袁吉仁,韩道福,邓新华,胡萍,黄伟军,何喜玲.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10)
  • [5]“教研室”管理体系:物理学“课程群”管理[J]. 罗洪刚,王建波,刘玉孝,吴国军. 物理与工程, 2020(02)
  • [6]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科早期崛起历程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D]. 李佳阳. 河北大学, 2019(08)
  • [7]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D]. 杨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8
  • [8]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外事翻译实践报告[D]. 王占玉.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9]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D]. 潘锡杨. 东南大学, 2015(05)
  • [10]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 齐红霞. 科技创新导报, 2015(25)

标签:;  ;  ;  ;  ;  

与“211工程”合作建设高水平物理实验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