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经济自立及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研究

我国老年人经济自立及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研究

一、中国高龄老人经济自立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施小明[1](2022)在《应加强老年健康关键因素与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逐渐加深, 老年人失能、失智、虚弱等综合征广泛流行。健康老龄化的关键是改善功能发挥, 其不仅仅与健康个体相关, 许多老年人患一种或多种疾病, 但不影响其功能发挥。老年人健康受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和精神心理等多维度因素影响, 前期研究围绕死亡、疾病、功能受损和内在能力下降等发现了老年人健康的一些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且发现高龄老人存在不同于一般老人的特殊健康规律, 但在老年健康关键因素识别和相关机制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期重点号围绕老年人功能发挥、内在能力和疾病结局, 利用全国代表性队列和重点地区数据开展分析研究, 对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及可能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为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健康应对提供科学证据。

丁志宏,王伟成[2](2022)在《我国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支持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主要依靠家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儿子是高龄失智老人的主要照顾者,儿媳和女儿在照顾中的比例相当。社会照顾中,保姆的比例最高。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结构存在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和城乡间的差异,他们是否依靠家庭、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照顾,与高龄失智老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同居人口数、基本生活自理以及地区因素有密切关系。

雷咸胜,杨帆[3](2021)在《养老责任秩序的选择逻辑及实证分析——基于CGSS(2015)数据》文中研究表明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规模普遍缩小等背景下,解决居民养老难题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我国仍存在着养老责任主体定位不清、居民养老责任观念模糊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养老责任秩序的选择逻辑,以明确各养老主体定位并引导居民养老责任认知。自我、家庭、社会是当前具有共识的主要养老主体,在构建新时期我国养老责任体系时需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养老责任秩序选择逻辑中责任主体的排序问题,依据需求溢出理论分析,各养老主体责任应当有先后,并遵循着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顺序;二是各养老主体间责任归属的依据问题,根据以往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理论可推断,若经济状况与健康情况均有利于老年人化解养老风险,则自我养老应是老年人养老方式首选,反之养老责任转移给家庭,若家庭的子女赡养和经济状况均难以解决转移的养老风险,就需要政府和社会主体承担起养老责任。依照上述逻辑,进一步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运用多项有序Logit回归,将养老责任转移视为有序因变量,选择影响养老风险转移的因素如自身健康情况、家庭子女个数等作为自变量,对养老责任秩序的选择逻辑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城市居民养老责任向外转移的程度要比农村居民高;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养老责任向外转移的程度越高;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居民越倾向于养老责任向外转移;而且居民对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保障的责任期望越高,养老责任向外转移得越严重。其他的因素如子女数和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未产生显着影响,实证分析的结论更直观地表明了居民对于养老责任主体的选择逻辑以及影响因素,也为养老政策设计的应然状态提供了方向。基于逻辑以及实证分析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明晰各主体责任边界,正确引导居民对政府以及家庭的养老责任期望。(2)优先解决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风险。(3)合理规划城乡养老服务资源。(4)多元主体共建"健康中国"。(5)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姚跃韬,宋子蓝[4](2021)在《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考察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的能力的影响,为相关政策设计提供意见。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的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第一,随着农村老年人家庭到最近的医疗机构的距离每增加1000m,农村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概率将上升1.2%,医疗服务可及性对生活自理能力差异的贡献率达到6.69%,远高于家庭年收入、医疗保险等因素的贡献;第二,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农村女性、高龄、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第三,随着医疗服务可及性提高,会提高农村老年人每年体检的概率,进而降低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发生率。医疗服务可及性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偏远地区老年人的基本就医需求。

仙蜜花[5](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需求预测》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显然,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年轻劳动力的外流,中国农村地区在养老尤其是养老服务问题上呈现出很大的脆弱性。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问题在农村愈加严重,一方面导致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农村中能够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数量不断减少。社会经济及人口变动的多重夹击使得农村在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上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养老服务人员的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合理数量的养老服务人员是健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基于联合国关于中国人口的预测数据,测算出2020~2050年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数量;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测算出2020~2050年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需求。在预测期间内,农村60岁及以上的人口先增长后下降,于2031年达到峰值:1.348亿。而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存在巨大缺口。在不考虑年龄因素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需求在2032年达到峰值(2200万人)。加入年龄因素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需求在2033年达到峰值(2418万人)。为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农村老年人数量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9.6∶1~20.6∶1之间相对合理,即每1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要服务20位左右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农村老年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构建家庭照顾者照护补贴制度以及尝试推行"时间银行"制度等对策建议。

李海员,陈秋蕾,邓玉娇,邓永萍[6](2021)在《基于自立支援照护理念的康复训练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基于自立支援照护理念的康复训练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护理服务和日常康乐活动。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立支援理念指导康复训练。采用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ADL)、Cohen-Mansfield激越问卷(CMAI)及生命质量测量表(QOL-AD)等评分表评估两组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6、12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CMAI评分明显下降,QOL-AD评分明显升高(P<0.05);ADL评分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痴呆患者实施基于自立支援理念下的康复训练能显着改善其生活质量。

羊毛措,魏欣蕊[7](2021)在《近十年西藏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研究》文中认为西藏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利用西藏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并阐述了可能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认为西藏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较差;男性状况好于女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城乡差异较大;拉萨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好,阿里最差;有配偶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好。建议继续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区间相互学习借鉴、定期开展老年健康服务活动,切实提高全区老年人健康水平。

韦晓丹,陆杰华[8](2021)在《老年人居住安排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基于CLASS2014数据的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和倾向值匹配方法探究老年人居住安排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居住安排对其自评健康存在显着影响,与子女同住有利于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的提升。通过倾向值匹配排除协变量的影响后,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积极影响仍然显着。结果还表明,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积极影响因老年人对子女照料需求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子女照料需求程度高的老年人更希望与子女同住。相比生活自理能力完好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对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提升效果更好;与子女同住对有配偶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正向作用并不显着,但对无配偶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具有非常显着的积极影响。

田笑,车莹,褚彦钧,吕莹,仝其根[9](2021)在《我国高龄老年人健康现状饮食需求分析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适合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的食品缺乏问题尤其突出。通过对高龄老年人面临的社会和健康问题的分析,论述了其对食品营养、食物状态、食品包装特性的需求,并在食品原料、色香味、组织状态、加工方式的选择及食品套餐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张子琪[10](2018)在《基于资源与需求的浙北乡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营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状况发展呈现城乡倒置格局,乡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渐严峻,集中体现为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与长期滞后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直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挑战。本研究从问题的先发性和研究的可行性出发,以浙北乡村地区作为研究的主要地理范围,采取问题切入——动力提取——条件解读——系统构建——策略提升的研究路径,以既存设施问题为出发点,基于资源和需求两个方向进行探究,分别从宏观角度窥视养老服务体系与历史及社会发展结合的资源流动规律,和从微观角度收集与分析使用者的具体行为特点和要求,最终回归到探析适应我国国情的乡村老年服务体系营建和设施建设的策略。具体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从既有乡村老年设施建设与利用现状中显现的问题出发,通过系统分析将现象归因为规划重叠与疏离的问题增生、功能闲置与缺失的矛盾并进、服务来源与责任的被动转移,以及运支持与建设的恶性循环四个层面;并从问题共性中提取出忽视乡村情况、定位细分模糊、需求认知偏差、系统建立缺乏、提供总量不足的发生本质。(2)基于对共性问题本质的探析,提出“乡村养老资源”与“乡村老人需求”是当前乡村老年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提升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进而对这两种驱动力的前提、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定义了作为乡村养老资源的经济、建设、服务与精神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归纳乡村老年人需求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动态性与多样性、当下性与未来性的基础认知。(3)以作为外在驱动力的未利用的资源,以及作为内在驱动力的未满足的需求为线索,从乡村老年设施为核心,一方面向上植根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梳理与解读乡村老年服务体系的内在机制,定义“模式”为社会环境限定的资源供需框架,“服务”为资源供需流动的具体组织形式,以及“设施”作为资源接收终端的实体表现,并归纳从模式、服务再到设施的养老资源流动渠道;另一方面向下深挖乡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具体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乡村老年人这一目标人群样本进行实地调研以及量化分析,并探索从对象到需求再到设施的老年服务设施的设计导向。(4)以顺应机制、跟进机遇、利用资源、满足要求的研究思路,系统构建乡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内容框架,在政策指导、服务架构与设施空间三个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建策略:政策上提出经济、保障、体制和文化四方面的政策支持要求;服务上提出多类型老年服务需求、多方面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多元化服务主体和根据乡村社区组织形成的养老服务组织架构;设施空间上提出基于要素综合的乡村老年设施规划,以及从使用者出发的乡村老年空间设计策略。

二、中国高龄老人经济自立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高龄老人经济自立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支持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二)变量
    (三)研究方法
    (四)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的筛选
四、分析结果
    (一)高龄失智老人和高龄非失智老人的照顾结构比较
    (二)不同特征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结构状况
    (三)高龄失智老人照顾结构的回归分析
五、结论和建议

(3)养老责任秩序的选择逻辑及实证分析——基于CGSS(2015)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养老责任秩序选择逻辑的理论阐释
    (一)养老责任秩序选择逻辑中责任主体的排序
    (二)养老责任归属的依据
        1.自我养老能力———经济与健康状况
        2.家庭养老能力———子女数量与家庭经济状况
四、数据、变量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界定
        1.因变量
        2.自变量
    (三)模型选取
五、结果分析
    (一)回归结果与分析
        1.身体健康和个人经济能力对养老责任转移的影响
        2.子女数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养老责任转移的影响
        3.政策制度和居民对政府的责任期望对养老责任转移的影响
        4.控制变量对养老责任转移的影响
    (二)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启示
        1.明晰各主体的责任边界
        2.优先解决弱势群体的养老风险
        3.个体、政府与社会共同发力,促进“全民健康”的实现
        4.合理规划城乡养老服务资源,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要
        5.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4)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模型与变量
    1.1 数据来源
    1.2 模型设定
    1.3 变量选择
        1.3.1 被解释变量——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1.3.2 关键解释变量——医疗服务可及性。
        1.3.3 控制变量。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基准回归
    2.2 异质性分析
    2.3 中介分析
    2.4 医疗服务可及性的贡献分析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5)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需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农村老年人口数量预测
    (一)模型前提假设
    (二)模型介绍
    (三)数据来源与部分参数取值
        1. 城镇化率
        2. 迁移人口比重
        3. 不同年龄段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
三、基于CLASS数据的有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人数预测
    (一)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分析
    (二)全覆盖条件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及人数预测
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养老服务人员数量预测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1. 培育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
        2. 构建家庭照护补贴制度
        3. 探索推行“时间银行”制度

(6)基于自立支援照护理念的康复训练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1.2 方法
        1.2.1 成立干预小组
        1.2.2 制定干预计划
        1.2.3 实施干预计划
    1.3 观察指标与效果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MMSE、ADL、CMAI量表评分
    2.2 QOL-AD评分
3 讨论

(7)近十年西藏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研究对象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
二、结果分析
    (一)西藏老年人口总体健康状况
    (二)分性别年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三)城乡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四)分地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五)老年人口婚姻状态与健康状况
三、结论与建议

(8)老年人居住安排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基于CLASS2014数据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回顾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三)统计分析方法
三、主要分析结果
    (一)居住安排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
    (二)居住安排对有不同照料需求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
    (三)居住安排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的倾向值匹配分析
四、结论和对策

(9)我国高龄老年人健康现状饮食需求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高龄老年人健康现状
    1.1 我国高龄老年人人口现状
        1.1.1 我国人口年龄划分
        1.1.2 我国高龄老年人比例及变化趋势
        1.1.3 日本高龄老龄化现状
    1.2 我国高龄老年人社会问题
        1.2.1 失能
        1.2.2 孤独感
        1.2.3 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导致的社会脱节
        1.2.4 老年痴呆问题
    1.3 我国高龄老年人消化系统健康问题
        1.3.1 牙齿
        1.3.2 胃病
        1.3.3 肠道疾病
2 我国高龄老年人饮食需求及建议
    2.1 匮乏的老年人食品
    2.2 对食品营养的需求
    2.3 对食品感官的需求
        2.3.1 食品的色香味
        2.3.2 食品的组织状态
    2.4 对食品包装的需求
    2.5 高龄老年人食材推荐与套餐设计
        2.5.1 食材推荐
        2.5.2 套餐设计设想
3 结语

(10)基于资源与需求的浙北乡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营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楔入
        1.1.1 缘起: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
        1.1.2 现状:乡村养老问题的聚焦
        1.1.2.1. 历史背景
        1.1.2.2. 政策环境
        1.1.2.3. 建设实践
        1.1.3 契机:转型期中的乡村与养老建设
        1.1.3.1. 转型期中的乡村建设
        1.1.3.2. 转型期中的养老建设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乡村老年问题研究动向
        1.2.1.1.乡村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前提与方法
        1.2.1.2. 乡村老龄化问题的表现形式探究
        1.2.1.3. 在地养老模式及其理论研究
        1.2.1.4. 老年友好社区规划及其理论研究
        1.2.2 国内乡村老年问题研究动向
        1.2.2.1. 乡村老年设施建设问题与设计研究
        1.2.2.2. 乡村养老服务需求及服务提供研究
        1.2.2.3. 乡村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1.2.3.1. 国外文献——观念与方法
        1.2.3.2. 国内文献——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搭建、充实与延伸
        1.3.2 从问题出发的策略架构
    1.4 研究定位与内容
        1.4.1 研究定位
        1.4.2 研究内容
    1.5 重点概念界定区分
        1.5.1 浙北地区
        1.5.2 农(乡)村与农(乡)村社区
        1.5.3 老年人与乡村老年人
        1.5.4 老年服务体系与老年建设
    1.6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径
        1.6.1 文献调查与综合假设
        1.6.2 田野调查与在地实践
        1.6.3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6.4 学科交叉与理论联动
    1.7 研究框架
        1.7.1 章节内容
        1.7.2 论文结构
2. 乡村老年建设的内外驱动力探究
    2.1 现象中的问题:乡村老年相关设施发展历程与现状
        2.1.1 乡村敬老院/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2.1.2 乡村“星光老年之家”
        2.1.3 乡村互助幸福院
        2.1.4 乡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
        2.1.5 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
        2.1.6 乡村医养结合日间照料中心
        2.1.7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 从现象到动力:乡村老年建设提升驱动力的提出
        2.2.1 建成环境中的问题归因
        2.2.1.1. 规划重叠与疏离的问题增生
        2.2.1.2. 功能闲置与缺失的矛盾并进
        2.2.1.3. 服务来源与责任的被动转移
        2.2.1.4. 运营支持与建设的恶性循环
        2.2.2 问题发酵中的动力催生
    2.3 外在驱动力——待利用的资源
        2.3.1 “乡村养老资源”的前提与概念
        2.3.1.1. 提出前提
        2.3.1.2. “乡村养老资源”的基本概念
        2.3.2 “乡村养老资源”的内容探索
        2.3.2.1. 经济资源
        2.3.2.2. 服务资源
        2.3.2.3. 精神资源
        2.3.2.4. 建设资源
    2.4 内在驱动力——待满足的需求
        2.4.1 “乡村老人需求”的前提与概念
        2.4.1.1. 提出前提
        2.4.1.2. “乡村老人需求”的基本概念
        2.4.2 “乡村老人需求”的特征认知
        2.4.2.1. 普遍性与特殊性
        2.4.2.2. 动态性与多样性
        2.4.2.3. 当下性与未来性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耦合:乡村老年服务体系机制解读
    3.1 乡村养老“模式”:社会环境限定的资源供需框架
        3.1.1 乡村养老模式的发展脉络
        3.1.1.1. 集体化前的自发组织期(1949-1953)
        3.1.1.2. 集体化进程中的集体福利事业增长与衰退期(1954-1977)
        3.1.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的重生发展期(1978-2008)
        3.1.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下的多元探索期(2009-)
        3.1.2 乡村养老模式的内涵动因
    3.2 乡村老年“服务”:资源供需流动的具体组织形式
        3.2.1 乡村公共服务整体发展脉络
        3.2.1.1. 集体化前的自发组织期(1949-1953)
        3.2.1.2. “社”制度下的二元结构形成期(1954-1977)
        3.2.1.3. “村委会”制度下的二元结构加剧期(1978-2001)
        3.2.1.4. “村社区”制度下的二元结构破除期(2002-)
        3.2.2 乡村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脉络
        3.2.2.1. 以窄范围集体供养为主的社会养老服务(1949-1977)
        3.2.2.2. 以机构附带服务为主的社会养老服务(1978-2007)
        3.2.2.3. 强化服务内容和质量的社会养老服务(2008-)
        3.2.3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脉络
        3.2.3.1. 早期互助合作医疗(1949-1953)
        3.2.3.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索和归整(1954-1959)
        3.2.3.3. 由赤脚医生领头的农村合作医疗波动期(1960-1989)
        3.2.3.4. 农村合作医疗探索与恢复期(1990-2008)
        3.2.3.5. 体系化、均等化、医养结合(2009-)
        3.2.4 乡村老年服务的内涵动因
    3.3 乡村老年“设施”:资源接收终端的实体表现
    3.4 乡村老年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归纳:从模式、服务到设施
    3.5 本章小结
4. 路径深化:乡村老年服务设施要求探究
    4.1 研究方法与过程
        4.1.1 学科方法支撑
        4.1.1.1. 环境行为与建筑计划学理论
        4.1.1.2. 社会调查与统计量化方法
        4.1.2 研究对象选择
        4.1.3 整体研究框架
        4.1.3.1. “人”线索的调查研究过程
        4.1.3.2. “空间”线索的调查研究过程
        4.1.4 调研基本情况
    4.2 基于人群特性的服务内容探索
        4.2.1 基本人群信息
        4.2.2 主观需求特征
        4.2.2.1. 中高乡村性乡村老年人主观需求特征
        4.2.2.2. 中低乡村性乡村老年人主观需求特征
        4.2.2.3. 主观需求特征总结与探索
        4.2.3 日常生活规律
        4.2.3.1. 中高乡村性乡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规律
        4.2.3.2. 中低乡村性乡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规律
        4.2.3.3. 日常生活规律总结与探索
        4.2.4 人群与需求指导下的服务内容模块
        4.2.4.1. 服务内容的分化与整合
        4.2.4.2. 服务提供的分时与针对
    4.3 基于使用方式的空间取向探索
        4.3.1 公共设施内的行为特征
        4.3.1.1. “全时段”型与“分时段”型设施
        4.3.1.2. 设施行为平面与空间解读
        4.3.1.3. 行为与设施空间的关联性
        4.3.2 村域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4.3.2.1. 村域行为平面与空间解读
        4.3.2.2. 聚集群体规模和活动特性
        4.3.2.3. “功能性聚集”与“场所性聚集”
        4.3.2.4. 聚集行为发生的空间特征
        4.3.3 行为与偏好指导下的空间设计导向
        4.3.3.1. 空间异用现象的追因与避免
        4.3.3.2. 基于行为与偏好的设计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乡村老年服务体系与设施营建策略
    5.1 既有乡村老年建设体系架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5.1.1 既有理论参考
        5.1.1.1. 老年相关学科
        5.1.1.2.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论
        5.1.1.3. 精明增长理论
        5.1.2 既有实践借鉴
        5.1.2.1. 老年持续照护观念的落地
        5.1.2.2. 资源统合的居家养老体系
        5.1.2.3. 自宅与开放化的养老动向
    5.2 基于机制与驱动力的老年服务内容体系
        5.2.1 原则与方向
        5.2.1.1. 立足实际,夯实基础
        5.2.1.2. 多元并举,服务当先
        5.2.1.3. 结构转变,针对高效
        5.2.1.4. 整体支持,全局考虑
        5.2.2 目标与内容
        5.2.2.1. 宏观:依赖政策体系的养老模式构想
        5.2.2.2. 中观:构成运行系统的服务组织与社区规划
        5.2.2.3. 微观:作为终端表现的设施与空间设计
    5.3 基于上下统筹的乡村养老模式政策支持
        5.3.1 乡村养老模式内涵解读
        5.3.2 乡村养老模式政策支持
        5.3.2.1. 经济——“自身发展”“外界助力”
        5.3.2.2. 保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5.3.2.3. 体制——“对地”“对人”
        5.3.2.4. 文化——“释放”“联系”“参与”
    5.4 基于资源分配的乡村老年服务组织形式架构
        5.4.1 乡村老年服务组织形式架构内容
        5.4.2 乡村老年服务内容要求
        5.4.2.1. “多类型”老年服务需求探索
        5.4.2.2. “多方面”养老服务资源整合
        5.4.2.3. “多元化”服务主体相互支撑
        5.4.3 乡村老年服务组织架构
        5.4.3.1. 乡村社区组织形式解读
        5.4.3.2. 乡村老年服务组织导入
    5.5 基于要素统合的乡村老年设施规划定位
        5.5.1 扩大定义——以村域为范围进行整体考虑
        5.5.1.1. 资源认识
        5.5.1.2. 状态评估
        5.5.2 物尽其用——将老年设施视作公共设施的针对性补充
        5.5.3 整体提升——营造老年宜居的乡村社区
        5.5.3.1. 资源整合化
        5.5.3.2. 环境适老化
    5.6 基于使用者的乡村老年空间化设计策略
        5.6.1 恰居其位——确定老年设施的定义与定位
        5.6.2 适得其所——确定乡村环境系统中的老年设施的选址原则
        5.6.3 内部统合——基于功能模块的设施布局
        5.6.3.1. “老年日间中心”
        5.6.3.2. “老年协养中心”
        5.6.3.3. “共融生活社区”
        5.6.4 针对设计——基于空间偏好的细部设计
        5.6.4.1. 基础:安全性
        5.6.4.2. 提升:偏好点
        5.6.4.3. 修正:经济性
    5.7 本章小结
6. “资源—要求—支持体系”匹配的实践探索
    6.1 村庄概况
        6.1.1 基本信息
        6.1.1.1. 村庄基本情况
        6.1.1.2. 产业发展情况
        6.1.1.3. 村落建设情况
        6.1.2 现状调查
        6.1.2.1. 养老资源分析
        6.1.2.2. 养老要求分析
    6.2 设计策略
        6.2.1 规划原则
        6.2.2 策略思路
        6.2.2.1. 老年支持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6.2.2.2. 老年设施与现有资源相互匹配
        6.2.3 空间布局
        6.2.4 设施设计
        6.2.4.1. 入口公共设施组团改造
        6.2.4.2. 老年日间活动据点改造
        6.2.4.3. 沿河全龄社区走廊设计
        6.2.5 环境提升
7. 结语
    7.1 本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四、中国高龄老人经济自立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加强老年健康关键因素与相关机制研究[J]. 施小明. 中华医学杂志, 2022(02)
  • [2]我国高龄失智老人的照顾支持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丁志宏,王伟成. 兰州学刊, 2022(01)
  • [3]养老责任秩序的选择逻辑及实证分析——基于CGSS(2015)数据[J]. 雷咸胜,杨帆.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 姚跃韬,宋子蓝.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23)
  • [5]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需求预测[J]. 仙蜜花.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6]基于自立支援照护理念的康复训练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李海员,陈秋蕾,邓玉娇,邓永萍.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1(06)
  • [7]近十年西藏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研究[J]. 羊毛措,魏欣蕊.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8]老年人居住安排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基于CLASS2014数据的验证[J]. 韦晓丹,陆杰华. 人口与社会, 2021(04)
  • [9]我国高龄老年人健康现状饮食需求分析及建议[J]. 田笑,车莹,褚彦钧,吕莹,仝其根. 农产品加工, 2021(13)
  • [10]基于资源与需求的浙北乡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营建[D]. 张子琪. 浙江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我国老年人经济自立及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