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的温升不宜用水银温度计测量

电气设备的温升不宜用水银温度计测量

一、电气设备的温升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林思凯[1](2021)在《CF4/CO2雷电冲击击穿特性及温升特性研究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加,电力系统愈发朝向大机组、大容量、超高压、远距离的发展趋势。电力系统输电网的电压等级提升对电力设备的绝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F6气体因其优良的介电强度、灭弧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气体绝缘封闭组合电器(Gas Insulated Switchgears,GIS)和气体绝缘管道母线(Gas Insulated Line,GIL)中。但因SF6气体存在较高的温室效应指数(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以及较高的液化温度,国际上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将SF6气体列为限制使用的六种气体之一。因此,研究一种能够替代SF6气体的新型环保气体具有重要意义。CF4气体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和较低的温室效应指数,而且造价低、液化温度低,是一种较有潜力替代SF6的新型环保气体。将CF4和CO2气体混合而成的新型气体,不仅能够降低温室效应指数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具有一定的工程使用价值。本文采用雷电冲击试验和温升试验对CF4/CO2混合气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一、对CF4/CO2混合气体的热力学参数进行研究。利用Chung法计算出了不同混合比下的CF4/CO2混合气体在不同气压和温度下的定压比热容、粘度和导热系数。并对GIS金属封闭母线的散热形式和热损耗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二、通过设计圆柱-圆柱、板-板、球-球三种不同电场不均匀系数的电极,从而建立了雷电冲击试验平台,制定了气体试验方案和操作流程。并对三种不同电场不均匀系数的电极进行静电场仿真分析,计算出电场不均匀系数,并选择合适的电极间距进行雷电冲击试验。然后,对不同混合比下的混合气体CF4/CO2和纯SF6气体在0.3MPa~0.6MPa下进行正、负极性雷电冲击试验,其结果表明在均匀电场下0.5MPa~0.6MPa的CF4/CO2混合气体与0.3MPa的纯SF6气体绝缘特性大致相当,而不均匀电场下只有0.6MPa的CF4/CO2混合气体与0.3MPa的纯SF6气体绝缘特性相当。三、利用前文计算出的CF4/CO2混合气体代入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然后,对不同混合比下的混合气体CF4/CO2和纯SF6气体在0.3MPa~0.6MPa下进行3150A的温升试验,其结果表明在0.6MPa下的CF4/CO2(4:6)与0.3MPa的纯SF6气体温升特性大致相同,而0.5MPa~0.6MPa下的CF4/CO2(5:5)与0.3MPa的纯SF6气体温升特性相同。最后,结合雷电冲击试验和温升试验的结果,可以得到0.6MPa下的混合气体CF4/CO2(5:5)可以替代0.3MPa纯SF6气体的结论。初步验证了混合气体CF4/CO2的工程使用价值。

黄健琦[2](2021)在《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文中指出本文是山西矿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针对煤矿企业井下班中餐配送难、矿工就餐品质低、防爆蒸汽加热设备性能差等问题提出的。众所周知,煤矿井下作业环境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矿工从入井到升井通常需要耗时8h以上,因此矿工需要在井下就餐以保持充沛的体力进行生产。由于目前井下缺乏性能优良的矿用食品加热设备,多数煤矿企业的井下班中餐配送采用原始的人工配送模式,过长的配送时间既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也降低了班中餐食品品质,导致矿工井下用餐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制约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开发一套高效便捷的矿用食品加热设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综合比较电磁感应加热、红外加热和微波加热等技术的加热原理、适用领域和技术特点,本文基于微波加热技术,以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为研究目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控制方式、保护方法、软硬件电路设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根据通用微波加热设备的基本组成结构,对磁控管、微波谐振腔、波导、供电电源、控制电路、散热系统等重要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研究,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需求,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内外安全标准,建立了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系统选用STM32F103RCT6作为中央控制器,设计了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的控制单元、监测单元、磁控管水冷单元、红外遥控单元、红外测温单元、输入输出单元等功能模块,为开发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和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支撑。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的结构设计是影响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产品性能的主要因素。一个优良的微波加热平台应具有微波能效高、食品加热均匀性好、磁控管散热好、无热点聚集等特性,而这些特性均与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的结构设计有关。根据微波谐振腔设计标准及水冷板传热原理,设计了适用于本设备的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产品,基于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分别对其进行了建模仿真和性能验证,制定了产品的技术指标,为后续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是实现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功能控制、信息监测、故障预警和安全保护的重要环节。根据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井下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要求,设计了能够实现各种控制功能和保护功能的电路,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供电电源、串口通信、矩阵键盘、红外遥控、红外测温等模块电路,完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中的各项功能控制需求。结合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中的功能要求,在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基础上,基于标准C语言及MDK5软件开发环境采用模块化编程方式分别设计了系统的主控程序、水冷单元监测监控子程序、加热模式选择子程序、现场传感器信号采集子程序以及PID温度控制子程序等功能程序。同时,基于Lab VIEW软件平台开发了矿用食品微波加热监测平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最后在实验室制作了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装置,参照系统功能设计指标和相关国家标准对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工作可靠,安全性高,各项功能技术指标符合总体设计方案要求,有效解决了煤矿井下缺乏安全便捷的食品加热设备的问题。

高霞[3](2021)在《高压防爆开关触头的无线测温保护装置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介绍了高压防爆开关触头无线测温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明确了设计目的;其次,分析了温度测量装置的电路设计方案、单片机测温程序和后台监控主机软件设计方案;最后,总结了该无线测温装置在试验和应用中的技术特点。

李哲涵[4](2021)在《电力电缆缆芯温度分布特性及反演间接计算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电力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安全性也引起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电力传输使用的主要设备为电力电缆,电缆的可靠性对电力系统总体稳定性产生决定性影响。如今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电力电缆材料为交联聚乙烯,而电缆绝缘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老化程度直接决定电缆使用年限,电缆绝缘老化期间,温度作为一项主要因素直接决定老化速度。电力电缆上的一项基本参数为载流量,若载流量较高会造成电缆出现过载问题,升高电缆温度,加快老化速度。过高的电缆温度表示电缆有故障或者负荷较大,直接威胁电缆电能的稳定传递。由此可见,假如掌握电缆运行的实时温度,则可以保证电缆系统运行过程更可靠、安全。本文针对单芯交联聚乙烯电缆进行研究,先介绍了交联聚乙烯电缆的结构和组成,了解了电缆发热及传热的原理,利用传热学理论深入分析单芯电缆温度场,采用有限元软件仿真计算电缆温度场,得到稳态下电缆径向的温度场分布,研究了在不同的载流量、接触电阻、环境温度、绝缘材料条件下对电缆温度场的影响,即可获得电缆温度在各种条件下的分布曲线,利用仿真技术掌握电缆缆芯和外表皮温度呈现一个线性相关的趋势,为之后的反演计算打下了基础。随后针对电缆缆芯温度无法直接求取这一现实问题,据电缆温度场分布规律,建立了电缆本体的暂态热路模型并进行简化等效,提出了一种基于热阻和热容参数的电缆缆芯暂态热路模型和运算电路,对该电路暂态热路模型计算公式分析,通过合理选择一个最佳的监测温度点,使得温度监测点时间常数约等于电缆缆芯温度时间常数,得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利用反演系数监测预测缆芯温度的电缆缆芯温度反演算法。为验证仿真及反演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设计并搭建了一套电缆温升试验平台,分析了电缆表面温度的检测方法,随后进行了电缆温度分布试验研究,通过对比试验单芯电缆稳态温度和仿真模型得到温度,其误差在允许范围,试验验证了仿真计算的正确性。同时利用得到缆芯温度和外表面温度的试验值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合理选用温度监测点,代入反演算法计算缆芯温度,得出反演算法即适用于稳态也适用于暂态这一结论,验证了反演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薛松[5](2020)在《电动汽车热系统协同管理试验平台开发与研究》文中提出电动汽车具有能量利用率高、环保效应好、改善能源结构等优点,得到了各国各地区政府和企业的大力发展支持,整体保有量不断提升。电动汽车热系统协同管理对电动汽车的安全和高效运行至关重要,既要保证三电系统工作在高效安全的温度区间内,也要尽可能地减少热管理系统的整体能耗,以提高整车的能量利用率。通过试验研究可以充分掌握电动汽车热系统在实际运行条件下的真实状况。本课题研究的电动汽车热系统协同管理试验平台正是基于实际需求,实现对整车热系统关键物理参数和能耗状况的实时测试监测,为电动汽车热系统的协同管理开发和先进热管理技术的设计验证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试验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设计试验平台开发流程。在分别对动力电池热系统、驱动电机及大功率电气元件热系统和空调系统的产热原理、传热机制和热负荷需求的研究基础上,整理得出试验平台所需测量的关键物理参数。结合信号采集方法研究,归纳得出各物理参数对应的测试方法,完成试验平台总体架构的设计。(2)基于试验平台硬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对各类传感器原理进行研究,结合试验平台所需和实际使用环境选取相应的传感器系统,整理得出传感器系统的信号类型,并依此完成相应的CompactRIO虚拟仪器系统和其他设备的选型设计,整理得出试验平台硬件系统的总体架构。(3)基于试验平台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使用LabVIEW开发环境完成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通过采用标准功能模块设计模式,合理分配FPGA终端、实时控制器终端和上位机终端的程序任务,并依据整理得出的试验平台软件系统总体架构完成软件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开发。(4)对试验平台选用的数据采集系统和传感器系统分别进行性能指标分析和标定与误差分析,计算归纳得出各物理参数测试系统的综合系统误差,以及传感器测试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线性关系方程。最后对该试验平台进行功能应用验证研究,测试了某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在不同试验工况下达到热平衡时的产热功率和温度状况,验证了该试验平台的功能性和可靠性。

马吉祥[6](2020)在《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一些应用领域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如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干扰、高温、狭小空间、需要实时检测等,对传感器的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光纤传感器是以光为载体,光纤作为介质,用来感知及传播外界变化的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化学稳定性好、抗电磁干扰、响应快等特点。本文为实现液体温度的实时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反射式光纤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原理,并对传感器进行了设计和实验研究,具体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了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的测温原理。通过分析反射式光纤传感器工作原理和光场分布规律,结合液体折射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工作原理并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反射式光纤传感器探头加装反射体和进液套,完成了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探头结构原型设计,之后分析了光纤探头的光纤排列方式。(2)建立了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的数学模型。根据反射式光纤传感器工作原理和油液折射率随温度变化规律,分别建立了单发射单接收和单发射双接收光纤测温传感器的输出特性数学模型。(3)进行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的输出特性仿真,确定了传感器参数,并完成了光纤传感器的结构设计。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光纤传感器输出与测量温度之间的函数曲线。根据仿真结果,确定采用双圈同轴型光纤布置方式,确定了光纤传感器数值孔径、芯径、反射距离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光纤传感器结构设计并进行了定制。(4)进行了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调理电路设计。在分析调理电路架构的基础上,选取了相关的光源和电源,完成了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仿真,以及调理电路PCB的设计和制作。(5)完成了液体温度测量实验台搭建和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根据液体温度测量要求,完成了液体温度测量实验台的搭建并进行了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模型正确,在30120℃的测量区间,传感器灵敏度为0.71mV/℃,满足检测要求。

范晓静[7](2019)在《变电站电气设备红外图像处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电网容量和电压等级也随之不断提高,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运行中电气设备的温度进行监视并自动进行故障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外已将红外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检测,但是国内仍普遍采用手持红外热像仪的方式对电力设备进行巡检,效率低下,易出现漏检误检情况。针对传统的检测手段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变电设备故障检测系统,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保证供电可靠性。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分析了干扰红外成像的噪声,对比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和变换域滤波效果,发现传统滤波方式会导致去噪图像模糊、边缘信息丢失。在此前提下,提出使用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化进行滤波处理,通过对比软阈值、硬阈值以及折中阈值的优缺点,提出使用改进的自适应阈值判断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系数值。并借助MATLAB进行仿真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进行去噪的可行性。(2)在分析图像分割原理以及评判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图像分割方法,对比传统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参数复杂,难以确定的缺点,使用简化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作为分割算法,并结合交叉熵设定迭代次数,改进链接系数矩阵和调制耦合系数,进行了实验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算法可以将图像中的发热部分分割出来,提高了检测精度。(3)根据变电站电力设备红外图像的特点,采用Zernike不变矩进行特征提取。对同一图像的旋转、镜像、缩小的变形提取不变矩,实验结果表明Zernike不变矩具有很好的不变性。在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力设备的故障类型,设计了故障诊断规则,并结合提取红外图像中的温度信息,设计了基于温度评估的故障诊断系统。

严小强[8](2019)在《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技术及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配电变压器作为配电网电能运输的核心设备,一旦故障发生影响范围极大,若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往往会造成大范围长时间停电,给居民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实现对变压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故障定位,为保障配电网的稳定运行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综合比较目前变压器所需监测的参数及功能,提出了一套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电能参数、运行环境参数、局部放电对变压器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各参数的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优化粒子群算法的空间定位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为基于该模型的局部放电定位提供理论依据。(2)设计了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硬件电路。采用以STM32F407为微处理器,采用电压、电流互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和ADE7878电路,完成了电能参数采集电路的设计;采用PT100、光电式传感器、SHT31温湿度传感器,完成了油温、油位、环境温湿度的检测;采用超声波检测方法完成了局部放电检测。(3)设计了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软件。主要包括配电变压器现场监测终端软件、上位机软件、服务器软件和网络通信协议。该系统软件以检测参数为基础进行任务划分,在实时操作系统平台上对独立任务之间进行调度,从而实现各参数的检测、存储与传输,且该系统软件融合了粒子群算法,完成对故障点定位。(4)构建了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平台,分别在“江西省计量测试研究院”和企业现场完成系统测试。分别完成了电能参数和运行环境参数检测对比实验、局部放电定位测试等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监测终端能够很好的实现对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的检测,能够完成故障定位、三相不平衡识别与决策等功能。本文所研究的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运用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采集到的变压器的多个状态参数进行在线监测及远程传送,并且在分析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具体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信息传输、故障定位、三相不平衡识别与决策等功能,达到了系统预期的效果。这对提升和保障配电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周瑜[9](2019)在《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对所有电力运行维护单位均是一项重大的检修工作,但就目前行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电力运行维护单位均是将该项工作外包给相关检修企业完成,由于对检修工艺不熟悉,缺乏系统、完善的技术监督工作手段。特别是吊铁芯处理下节油箱,更换线圈等重要环节,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总结,可参考借鉴的经验极为有限。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的必要性,并以某水电厂1号主变压器吊罩大修为例,从变压器吊罩大修前的准备、大修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大修后的试验、安健环风险分析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电力变压器现场检修的流程步骤、技术工艺控制、各项试验及风险评估。重点研究了 GIS设备的拆装工艺、防止绝缘受潮的方法、旧线圈拆除及铁芯修复的工艺控制、新线圈的检查、现场套装线圈工艺的控制等内容。该工程实例充分展现了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取得的成果,成功解决了铁芯夹件表面油漆导致夹件连接螺栓垫片因通流不良而烧溶、过热等一系列问题,将铁芯接地方式由并联改为了串联,消除变压器以后运行中可能出现铁芯级间油道短路造成大环流影响。本文可作为一本系统的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的作业指导书,对电力运行维护单位进行此项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付朝霞[10](2017)在《大型发电机定子铁芯磁化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发电机在交接时或运行中,对铁芯绝缘有怀疑时,或铁芯重新组装或更换、修理硅钢片后,需要进行定子铁芯的磁化试验,以测定铁芯单位质量的损耗,铁芯轭部、齿部等各部温升是否超过规定值,从而综合判断铁芯片间的绝缘是否良好,判断铁芯的材料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及铁芯的组装叠片质量是否合格。本文以某抽蓄机组立式发电电动机定子铁芯现场叠片后进行的铁芯磁化试验为例,介绍铁芯磁化试验的整个过程,试验数据的分析及试验注意事项。

二、电气设备的温升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气设备的温升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CF4/CO2雷电冲击击穿特性及温升特性研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几种负电性气体
    1.4 本课题的来源与主要研究的内容
    1.5 本课题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混合气体参数特性计算及其母线损耗计算
    2.1 CF_4/CO_2混合器气体热力学参数计算
        2.1.1 混合气体的定压比热容
        2.1.2 混合气体的粘度
        2.1.3 混合气体的导热系数
    2.2 母线导体的热分析
        2.2.1 母线导体发热损耗
        2.2.2 外壳发热损耗
        2.2.3 母线导体散热损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电冲击试验平台
    3.1 雷电冲击试验平台设计参数
        3.1.1 雷电冲击试验平台的总体结构
        3.1.2 冲击电压发生器
        3.1.3 充电变压器
        3.1.4 弱阻尼分压器
    3.2 雷电冲击试验平台理论依据及设计使用规范
        3.2.1 电极板均匀系数选取的理论依据
        3.2.2 混合气体的充气理论依据
        3.2.3 气体试验装置腔体设计参数
        3.2.4 绝缘试验平台腔体密封方法
        3.2.5 气体气密性检测方法
    3.3 绝缘试验平台具体试验操作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F_4/CO_2混合气体的雷电击穿的特性研究
    4.1 不同电极的电场仿真分析
        4.1.1 圆柱电极的静电场分布仿真
        4.1.2 板电极的静电场分布仿真
        4.1.3 球电极的静电场分布仿真
    4.2 CF_4/CO_2混合气体的雷电击穿特性分析
        4.2.1 圆柱电极的正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2 圆柱极板的负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3 板电极的正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4 板电极的负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5 球电极的正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6 球电极的负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升试验平台
    5.1 温升试验平台设计参数
        5.1.1 温升试验平台的总体结构
        5.1.2 金属封闭母线
        5.1.3 大电流温升试验变压器
        5.1.4 低压交流馈线柜
        5.1.5 精密电流互感器
        5.1.6 温升试验采集记录系统
    5.2 温升试验平台设计使用规范
        5.2.1 金属封闭母线的使用条件
        5.2.2 金属封闭母线的设计参数
        5.2.3 温升试验的使用规范
        5.2.4 温升试验的温升测量要求
    5.3 温升试验平台具体试验操作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F_4/CO_2混合气体的温升特性的研究
    6.1 温度场的试验仿真
        6.1.1 母线参数及母线模型建立
        6.1.2 三相母线网格剖析
        6.1.3 温度场中的边界条件
        6.1.4 三相母线温度场仿真
    6.2 CF_4/CO_2混合气体的温升特性分析
        6.2.1 不同压力下CF_4/CO_2和SF_6和温升特性
        6.2.2 不同混合比下CF_4/CO_2和纯SF_6和温升特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2)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新型食品加热技术
        1.2.1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
        1.2.2 红外加热技术
        1.2.3 微波加热技术
    1.3 煤矿井下微波加热设备发展现状
    1.4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基本组成部件
        2.1.1 磁控管
        2.1.2 微波谐振腔
        2.1.3 供电电源
        2.1.4 波导
        2.1.5 炉门
        2.1.6 磁控管水冷单元
        2.1.7 监测单元
        2.1.8 控制单元
    2.2 系统功能设计
        2.2.1 食品加热功能
        2.2.2 红外遥控功能
        2.2.3 安全保护功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仿真研究
    3.1 COMSOL建模原理
    3.2 微波谐振腔的仿真研究
        3.2.1 微波谐振腔体积微扰理论
        3.2.2 微波谐振腔几何模型
        3.2.3 模型仿真条件设置
        3.2.4 微波谐振腔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水冷板的仿真研究
        3.3.1 水冷板传热理论
        3.3.2 水冷板几何模型
        3.3.3 模型仿真条件设置
        3.3.4 水冷板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2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
        4.2.1 JTAG/SWD接口电路和备用电池电路
        4.2.2 晶振电路
        4.2.3 供电电源
        4.2.4 串口通信电路
    4.3 输入输出模块
        4.3.1 键盘电路
        4.3.2 继电器驱动电路
        4.3.3 显示器电路
    4.4 红外遥控模块
        4.4.1 红外发射电路设计
        4.4.2 红外接收电路设计
    4.5 监测单元
    4.6 红外测温模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主控程序
    5.2 水冷单元监测监控子程序
    5.3 加热模式选择子程序
    5.4 现场传感器信号采集子程序
    5.5 温度控制子程序
    5.6 上位机监测平台程序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综合调试
    6.1 系统试验平台搭建
    6.2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6.3 加热腔体微波泄漏量测试
    6.4 微波输出功率及能效等级测试
    6.5 磁控管水冷散热效果测试
    6.6 温度控制算法准确度测试
    6.7 微波加热均匀性测试
    6.8 水冷单元安全性测试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压防爆开关触头的无线测温保护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无线测温保护系统
    1.1 无线测温保护装置功能
    1.2 技术指标
2 无线测温保护系统电路设计
    2.1 无线收发模块
    2.2 单片机控制模块
    2.3 数字温度传感器模块
3 无线测温保护系统软件设计
4 应用分析
    4.1 灵敏度试验和误差分析
    4.2 触头温升分析
5 结束语

(4)电力电缆缆芯温度分布特性及反演间接计算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标准解析法的研究现状
        1.2.2 数值计算法的研究现状
        1.2.3 电缆缆芯温度估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单芯电力电缆的建模与温度场分布仿真分析
    2.1 电力电缆的结构与分类
    2.2 电缆温度场分析的传热学理论
        2.2.1 边值问题研究
        2.2.2 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2.3 电缆缆芯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2.3.1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及材料参数设置
        2.3.2 网格划分
        2.3.3 边界条件及载荷的确定
    2.4 不同载流量下电缆温度场分布
    2.5 存在接触电阻下的电缆温度场分布
    2.6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电缆温度场分布
    2.7 不同绝缘材料及其老化下的电缆温度场分布
    2.8 本章小结
3 电力电缆缆芯温度反演计算算法
    3.1 引言
    3.2 电力电缆缆芯暂态热路模型
    3.3 电缆缆芯导体温度实时反演算法
        3.3.1 暂态热路模型的求解
        3.3.2 电缆缆芯导体实时温度反演算法
    3.4 本章小结
4 电力电缆缆芯温度分布试验与算法验证研究
    4.0 引言
    4.1 电缆表面温度检测方法
    4.2 电缆温度场分布试验平台的设计及实现
        4.2.1 搭建试验平台
        4.2.2 试验步骤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反演算法的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电动汽车热系统协同管理试验平台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电动汽车热系统协同管理研究现状
        1.3.1 热系统零部件电子控制开发
        1.3.2 热系统协同管理结构优化设计
        1.3.3 热系统协同管理控制策略设计
        1.3.4 热系统协同管理试验系统开发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热系统协同管理试验平台总体方案研究设计
    2.1 试验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2.2 试验平台开发设计流程
    2.3 热系统特性理论研究
        2.3.1 动力电池热系统
        2.3.2 驱动系统及大功率电气元件热系统
        2.3.3 空调系统
        2.3.4 主要测量物理参数
    2.4 信号采集方法研究
        2.4.1 传感器信号采集
        2.4.2 车载通讯系统
    2.5 试验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热系统协同管理试验平台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传感器系统选型设计
        3.2.1 温度传感器
        3.2.2 流量传感器
        3.2.3 流速传感器
        3.2.4 压力传感器
        3.2.5 转速传感器
        3.2.6 电压传感器
        3.2.7 电流传感器
        3.2.8 传感器信号类型分析
    3.3 虚拟仪器系统选型设计
        3.3.1 CompactRIO系统功能简介
        3.3.2 CompactRIO系统选型
    3.4 其他设备选型设计
        3.4.1 GPS模块
        3.4.2 上位机
    3.5 硬件系统总体架构
    3.6 本章小结
4 热系统协同管理试验平台软件系统开发
    4.1 软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2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模式
    4.3 软件系统整体程序结构设计
        4.3.1 FPGA程序
        4.3.2 实时控制器程序
        4.3.3 上位机程序
    4.4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4.5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开发
        4.5.1 数据采集与控制功能
        4.5.2 CAN总线通讯功能
        4.5.3 程序启动界面功能
        4.5.4 用户登录功能
        4.5.5 系统日志记录功能
        4.5.6 串口通信功能
        4.5.7 数据显示存储功能
        4.5.8 Web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功能
        4.5.9 系统常用菜单功能
        4.5.10 自定义试验需求配置功能
    4.6 本章小结
5 热系统协同管理试验平台综合性能分析与应用验证
    5.1 数据采集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5.2 传感器标定与误差分析
    5.3 试验平台功能应用验证
        5.3.1 试验研究对象
        5.3.2 试验方案设计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测温原理及结构设计
    2.1 液体温度检测用反射式光纤传感器光场分布与原理分析
        2.1.1 发射光纤出射光场分布规律
        2.1.2 液体温度检测用反射式光纤传感器原理分析
    2.2 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结构与光纤排列方式
        2.2.1 传感器结构
        2.2.2 反射式光纤传感器光纤排列方式
    2.3 本章小结
3.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输出特性仿真
    3.1 单发射单接收光纤测温传感器输出特性
        3.1.1 单发射单接收光纤测温传感器模型
        3.1.2 单发射单接收光纤测温传感器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3.2 单发射双接收光纤测温传感器输出特性
        3.2.1 单发射双接收光纤测温传感器模型
        3.2.2 单发射双接收光纤测温传感器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3.3 光纤材料及参数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调理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
    4.1 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调理电路架构
    4.2 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调理电路设计
        4.2.1 元件选型
        4.2.2 电路设计
    4.3 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调理电路仿真分析
        4.3.1 陷波电路仿真
        4.3.2 滤波电路仿真
        4.3.3 除法电路仿真
        4.3.4 调理电路印刷板设计
    4.4 本章小结
5.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
    5.1 静态标定实验台搭建
    5.2 光纤测温传感器静态标定
        5.2.1 单发射单接收光纤测温传感器静态标定
        5.2.2 单发射双接收光纤测温传感器静态标定
    5.3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变电站电气设备红外图像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外图像特点分析
    2.1 红外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2.1.1 红外线基本特征
        2.1.2 红外辐射与温度关系
    2.2 红外热成像技术
        2.2.1 红外热像仪
        2.2.2 红外图像的特点及噪声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SCT的图像去噪算法
    3.1 常用图像去噪方法
        3.1.1 图像去噪质量评价标准
        3.1.2 常用滤波方式
    3.2 Contourlet变换
        3.2.1 Contourlet变换的结构
        3.2.2 非下采样的Contourlet变换
    3.3 NSCT阈值去噪
        3.3.1 阈值选取
        3.3.2 阈值函数和改进自适应阈值
        3.3.3 算法实现过程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CNN的图像分割算法
    4.1 图像分割的原理及评价标准
        4.1.1 图像分割原理
        4.1.2 图像分割评价准则
    4.2 PCNN的基本模型和特性分析
        4.2.1 PCNN的基本模型
        4.2.2 PCNN的特性分析
        4.2.3 PCNN的工作原理
    4.3 改进PCNN图像分割算法
        4.3.1 PCNN模型的简化
        4.3.2 交叉熵
        4.3.3 改进的参数设置
        4.3.4 算法流程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电设备故障诊断
    5.1 Hu不变矩图像识别
        5.1.1 Hu矩
        5.1.2 Zernike矩
    5.2 变电站故障
        5.2.1 变电站设备热故障类型
        5.2.2 变电站设备热故障处理方案设计
    5.3 实验测试与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技术及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章节安排
第2章 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3.1 硬件整体方案设计
        2.3.2 软件整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方法与理论研究
    3.1 关键状态参数对变压器性能影响分析
        3.1.1 电能参数对变压器性能影响分析
        3.1.2 运行环境参数对变压器性能影响分析
        3.1.3 局部放电对变压器性能影响分析
    3.2 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方法
        3.2.1 变压器电能参数检测
        3.2.2 变压器运行环境参数检测
        3.2.3 变压器局部放电检测
    3.3 变压器局部放电定位数学模型及算法研究
        3.3.1 局部放电数学模型的建立
        3.3.2 定位算法研究
        3.3.3 定位算法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4.2 变压器状态参数监控系统设计
        4.2.1 电能参数检测电路
        4.2.2 超声波检测电路
        4.2.3 多路传感接口电路
        4.2.4 三相不平衡补偿单元
    4.3 变压器通信电路设计
        4.3.1 GPRS通信技术
        4.3.2 以太网技术
    4.4 微处理器系统
        4.4.1 微处理器的选型
        4.4.2 存储电路
        4.4.3 电源模块
        4.4.4 系统辅助电路
    4.5 整体硬件设计实物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配电变压器监控终端软件设计
        5.1.1 变压器监测终端系统任务设计
        5.1.2 电能参数检测任务设计
        5.1.3 局部放电检测任务设计
        5.1.4 三相不平衡调控任务设计
        5.1.5 油温油位检测任务设计
        5.1.6 数据处理任务设计
        5.1.7 环境温湿度检测任务设计
        5.1.8 其他任务设计
    5.2 网络通信设计
        5.2.1 通信协议
        5.2.2 GPRS通信任务
        5.2.3 以太网通信任务
    5.3 管理平台设计
        5.3.1 上位机设计
        5.3.2 服务器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实验研究
    6.1 实验室系统验证
        6.1.1 变压器电能测试
        6.1.2 三相不平衡调节测试
        6.1.3 变压器油温油位测试
        6.1.4 变压器环境温湿度测试
        6.1.5 变压器局部放电定位测试
    6.2 企业现场测试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9)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1 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2 变压器的结构
    2.3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 变压器吊罩大修前的准备
第四章 变压器大修过程中的工艺控制与研究
    4.1 大型电力变压器附件的拆装及工艺控制
        4.1.1 变压器外围关联设备拆除
        4.1.2 变压器本体附件的拆除
        4.1.3 变压器吊罩
        4.1.4 变压器附件的回装
        4.1.5 技术工艺控制
    4.2 大型电力变压器短距离移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研究
        4.2.1 施工前的准备
        4.2.2 施工步骤
        4.2.3 技术工艺控制
    4.3 大型电力变压器吊罩大修过程中防止绝缘受潮的方法
        4.3.1 抽真空注高纯氮气或干燥空气
        4.3.2 热油喷淋
        4.3.3 抽真空注油及热油循环
    4.4 旧线圈拆除及铁芯修复工艺的控制与研究
        4.4.1 旧线圈的拆除
        4.4.2 铁芯修复
        4.4.3 技术工艺控制
    4.5 现场套装线圈工艺的控制与研究
        4.5.1 线圈检查
        4.5.2 线圈套装
        4.5.3 镶矽(硅)钢片
        4.5.4 引线恢复
        4.5.5 技术工艺控制
第五章 变压器吊罩大修后的试验
    5.1 常规性预防试验
        5.1.1 试验目的
        5.1.2 安全措施
        5.1.3 试验内容及项目
    5.2 油化试验
    5.3 线圈变形试验
        5.3.1 试验设备及引用标准
        5.3.2 试验方法及接线
        5.3.3 技术监督
        5.3.4 试验结果判断
    5.4 短路阻抗试验
        5.4.1 试验设备及引用标准
        5.4.2 试验方法及接线
        5.4.3 技术监督
        5.4.4 试验结果判断
    5.5 长时感应耐压带局部放电试验
        5.5.1 试验设备及引用标准
        5.5.2 试验方法及接线
        5.5.3 技术监督
        5.5.4 试验结果判断
    5.6 GIS系统主回路交流耐压试验
        5.6.1 试验设备及引用标准
        5.6.2 试验接线及方法
        5.6.3 技术监督
    5.7 变压器零起升压试验
        5.7.1 必备条件
        5.7.2 试验目的
        5.7.3 试验前设备运行状态
        5.7.4 试验步骤
    5.8 变压器冲击合闸试验
        5.8.1 必备条件
        5.8.2 试验目的
        5.8.3 试验前设备运行状态
        5.8.4 试验步骤
第六章 安健环风险分析
    6.1 通用安全措施
    6.2 专项安全措施
    6.3 事故应急处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大型发电机定子铁芯磁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电机参数
2 试验接线及相关参数计算
    2.1 试验接线原理图
    2.2 试验参数计算
        2.2.1 励磁线圈匝数
        2.2.2 励磁电流
        2.2.3 电源容量
        2.2.4 测量线圈
    2.3 试验设备的保护设置
3 主要设备、材料及工具
4 准备工作
    4.1 定子铁芯清扫检查
    4.2 试验设备准备
    4.3 线圈缠绕
5 试验程序
6 安全注意事项
7 试验结果分析
    7.1 质量标准
    7.2 试验测量数据
    7.3 试验结果
8 结束语

四、电气设备的温升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CF4/CO2雷电冲击击穿特性及温升特性研究与试验[D]. 林思凯.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2]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D]. 黄健琦.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高压防爆开关触头的无线测温保护装置设计[J]. 高霞.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1(02)
  • [4]电力电缆缆芯温度分布特性及反演间接计算与试验研究[D]. 李哲涵.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5]电动汽车热系统协同管理试验平台开发与研究[D]. 薛松. 浙江大学, 2020(08)
  • [6]反射式光纤测温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D]. 马吉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变电站电气设备红外图像处理研究[D]. 范晓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测技术及系统研究[D]. 严小强.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9]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工艺的研究[D]. 周瑜. 广西大学, 2019(06)
  • [10]大型发电机定子铁芯磁化试验[J]. 付朝霞.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17(03)

标签:;  ;  ;  ;  ;  

电气设备的温升不宜用水银温度计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