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Maxim.)分离的解痉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高璟春,彭勇,杨梦苏,肖培根[1](2008)在《毛茛科升麻族植物药用亲缘学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在北美、欧洲以及亚洲广泛应用的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族Cimicifugeae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传统药用价值、现代药理以及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该族植物的药用亲缘学关系。升麻族药用植物主要含有9,19-阿尔廷烷三萜皂苷以及肉桂酸衍生物两大类化合物。升麻族植物在传统药用中被用来镇痛、解毒、抗炎,在北美很早就被印第安人用来治疗妇科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升麻族植物还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类雌激素样作用等。通过对升麻族植物药用亲缘学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类叶升麻属Actaea和升麻属Cimicifuga的疗效和化学成分相近,因此两属的亲缘关系也近。考虑它们果实的形态差异,以及细胞学特征不同,认为这两属为升麻族植物的一个分支,且以类叶升麻属较升麻属更为进化。从化学分类学的角度来看,铁破锣属Beesia含有特殊铁破锣皂苷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而黄三七属Souliea既和铁破锣属一样含有五环三萜和铁破锣型环阿尔廷烷三萜类化合物,又和升麻属、类叶升麻属一样含有吲哚生物碱,因此可以认为它是铁破锣属和升麻属、类叶升麻属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升麻族植物特有的清热解毒功效与其特殊的阿尔廷烷三萜皂苷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阿尔廷烷三萜皂苷可以作为抗肿瘤、抗病毒的新药源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勇[2](2003)在《兴安升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及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文中指出升麻属(Cimicifuga)植物隶属毛茛科(Ranunculaceae),全世界有18种以上,分布北温带,国产近十种,产于东北到西南广大地区,产量大,资源丰富。本属植物大多可作药用,其中兴安升麻(C.dahurica Thurez Maxim)的根茎作为常用中药收载入中国药典(2000版)。据记载升麻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发表透疹的功能,主治风热头痛、齿痛、咽喉肿痛、子宫脱垂等症。其化学成分曾有报道,但地上部分(作为废弃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仍为空白。为寻找新药及资源综合利用,我们对该植物地上部分的总皂苷进行抗骨质疏松活性的筛选,试验表明,在浓度为10-9g/L时对人的类成骨细胞(HOSTE85)有明显的活性,这一诱人的结果促使我们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利用多种吸附材料和分离方法对兴安升麻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三十五个化合物,并通过经典的化学方法及综合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包括IR,UV,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HMQC,HMBC,NOESY,EI-MS,FAB-MS,ESI-MS),个别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阐明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15个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新化合物均为9,19—环羊毛甾烷型三萜木糖苷,分别命名为:升麻内酯A[Cimilactone A,1,12β-acetoxy-3β-β-D-xylopyranosyloxy-24,25,26,27-tetranor-9,19-cyclolanost-16,23-lactone],升麻内酯B[Cimilactone B,2,12β-acetoxy-3β-β-D-xylopyranosyloxy-24,25,26,27-tetranor-9,19-cyclolanost-7-ene-16,23-lactone],兴安升麻苷C[Cimidahuside C,3,12β-acetoxy-15-oxo-shengmanol-3-O-β-D-xylopyranoside],兴安升麻苷D[Cimidahuside D,4,12β-acetoxy-15-oxo-7,8-didehydroshengmanol-3-O-β-D-xylopyranoside],兴安升麻苷E[Cimidahuside E,5,(20R,24R)-24,25-epoxy-3-β-(β-D-xylopymnosyloxy)-9,19-cyclolanost-7-ene-16,23-dione],兴安升麻苷F[Cimidahuside F,6,(20R,24R)-24,25-epoxy-15α-hydroxy-3-β-(β-D-xylopyranosyloxy)-9,19-cyclolanost-7-ene-16,23-dione],兴安升麻苷G[Cimidahuside G,7,(23R,24S)-15-oxo-16-enol-9,19-cyclolanostane-3-O-β-D-xylopyranoside],兴安升麻苷H
李晓[3](2008)在《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着眼于对传统中药开发的基础研究,对两种民间药用植物: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属(Cimicifuga)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 Mill)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应用硅胶、反相硅胶(RP-18和RP-8)、葡聚糖凝胶(Sephedax LH-20)、MCI-gel CHP-20P和大孔树脂(D101)等分离材料及多种分离技术,并结合现代波谱分析和化学方法,从上述植物中分离鉴定了36个化合物。化合物的类型多样,涉及三萜及其苷、环烯醚萜及其苷、黄酮及其苷、生物碱、甾体、小分子酚性化合物和糖类。论文最后广泛查阅文献,总结了近15年来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第一章升麻的化学成分研究升麻属植物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其中9,19-环菠萝烷型三萜皂苷类是该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为从该植物中寻找抗肿瘤和抗炎的单体成分,我们对采自于云南丽江的升麻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包括11个9,19-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及其苷类,2个酚苷类,5个色原酮类,3个环烯醚萜苷和2个甾体,其中化合物7, 8, 9, 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二章滇黄精的化学成分研究为开发利用云南滇黄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采自云南禄劝的滇黄精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包括1个吲哚哩嗪酮类,8个黄酮及其苷类,1个果糖,2个甾体,其中化合物6, 8, 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三章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对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收集了该属1993-2007年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64篇,列出了此间发表的157个化合物及其结构式和相关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张滋明[4](2016)在《兴安升麻地上部分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兴安升麻的传统药用部位为其根茎部分,其根茎部分采集后常应用在传统中药方剂“补中益气汤”中治疗子宫脱垂患者,而其地上部分则被废弃。因为兴安升麻多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山坡林地,可利用植物资源有限,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兴安升麻地上部分,防止资源的浪费,本文拟通过对比兴安升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在中药配方中疗效对比,进一步研究兴安升麻地上部分在治疗子宫脱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临床应用中选取在承德市妇幼保健院、承德市第三医院及丰宁县妇幼保健院三个医院就诊的Ⅰ度轻型子宫脱垂患者210例(经中医辨证为气虚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及合并症经统计学比较均无差异(P>0.05)。三组的治疗方案如下:单纯缩肛治疗组(组1),兴安升麻地上部分与中药配伍治疗+缩肛治疗组(组2)和兴安升麻地下部分与中药配伍治疗+缩肛治疗组(组3)。三组的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及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三组患者合并症缓解情况、治疗的满意度及两组中药治疗的患者胃肠道反应均进行对比。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脱垂程度均较前有所好转,盆底肌力测试显示各组盆底肌力均有所提高(P<0.05),组2和组3患者的盆底肌力提高较组1患者更明显,经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均较满意,但组2及组3的满意度较组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2和组3痊愈率、总有效率、满意度及胃肠道反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兴安升麻地上部分加入补中益气汤方剂中对于治疗Ⅰ度轻型子宫脱垂的作用效果与兴安升麻地下部分大致相同。
姚梅芬[5](2009)在《升麻药材与升麻饮片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升麻为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升麻药材有三种,分别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 dahurica (Turcz.) Maxim.或升麻C. foetida L.。升麻具有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发表透疹的功效,主治风热头痛、齿痛、咽喉痛、子宫脱垂等症。升麻根茎中主要含有三萜及其甙类、苯丙酸类、色酮类及其它类型的化合物。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对升麻药材和升麻饮片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升麻药材的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各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升麻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对历代本草和相关标准的考证,确定了升麻药材的基源如2005版药典收载的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L.的干燥根茎。通过对升麻药材外形及横切面显微结构和粉末显微结构的观察,确定了升麻药材的形状及显微特征;以异阿魏酸、升麻苷H1为标准物质,制定了升麻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升麻药材中升麻苷H1含量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使用H&E XP ODS-A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35:65:0.4),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26℃,检测波长203 nm。测得升麻苷H1线性范围为0.95-28.5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n=6)为99.35%(RSD=2.79%),不同来源批次升麻药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升麻药材中升麻苷H1含量为0.53%-1.09%,综合分析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建议升麻药材中含升麻苷H1应不低于0.4%。本文对升麻饮片的质量标准也做了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按照中国药典委员会对中药质量标准的要求,着重从性状、鉴别、检查等项进行试验,测定了12个不同批次及产地升麻饮片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并进行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研究,并测定这12批样品中异阿魏酸、升麻苷H1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各指标的质量控制标准。建议升麻饮片的质量标准暂定为: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高于8.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4.0%,95%乙醇溶液浸出物不得低于16.0%,异阿魏酸应不低于0.1%,升麻苷H1应不低于0.4%。
高璟春[6](2007)在《类叶升麻的药用亲缘学意义研究》文中认为毛茛科升麻族植物有着悠久的药用传统。本族包括5个属,40多个种,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地区,我国更是分布广泛.且有1个属为我国特有。本论文在对升麻族中的类叶升麻属进行系统的化学、药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升麻族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及安全性之间的相关性,亦即升麻族药用亲缘学的初步研究。通过云南产类叶升麻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发现类叶升麻属和升麻族其它植物一样,主要含有9,19-环阿尔廷烷三萜皂苷和肉桂酸衍生物。除了已知的环阿尔廷烷三萜皂苷亚型外,在类叶升麻中还发现了一种新的亚型,命名为类叶升麻三萜皂苷。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共分离得到31个化合物,并通过化学方法和波谱技术(包括IR,UV,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QC,HMBC,NOESY,和ESI-MS),鉴定了其中30个化合物,已鉴定的化合物中,有3个为新化合物,3个为新天然产物,29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asiaticoside A,asiatieoside B,25-O-ethyl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已知化合物鉴定为:cimiacemosideⅠ,25-O-乙酰升麻醇木糖苷,25-脱氢升麻醇木糖苷,升麻醇,3-羰基升麻醇,cimiacemol B,25-O-乙酰升麻醇,12β-羟基升麻醇,23-epi-26-deoxyactein,27-deoxyacetylacteol,26-deoxycimicifugenin,neocimicigenoside,acetyl shengmanol xyloside,12β-乙酰升麻-3-O-β-D-吡喃木糖苷),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和小升麻苷B,阿魏酸,3,4-二甲基咖啡酸,异阿魏酸,visnagin,norkheilol,cimifugin,norcimifugin,(Z)-3-(3’-methyl-2’-butenylidene)-2-indolinone and (E)-3-(3’-methyl-2’-butenyiidene)-2-indolinone,β-谷甾醇和Tridecanoic acid- 2,3-dihydroxypropyl ester。对类叶升麻中分离鉴定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试验。发现某些肉桂酸衍生物和吲哚生物碱能够促进UMR106成骨细胞增殖;而一些阿尔廷烷三萜皂苷对肿瘤细胞系有较好的细胞毒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通过对升麻族植物药用亲缘学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类叶升麻和升麻屈从疗效和化学成分的相近性,因此两属的亲缘关系也很接近,考虑它们果实的形态差异,以及细胞学特征不同,认为这两属为升麻族植物的一个分支,且以类叶升麻属较升麻属更为进化。从化学分类学的角度来看,铁破锣属因为含有特殊铁破锣皂苷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而黄三七属因为既和铁破锣一样含有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又和升麻属,类叶升麻属一样含有吲哚生物碱,因此可以认为它是铁破锣和升麻届、类叶升麻属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升麻族植物特有的清热解毒功效,与其特殊的阿尔廷烷三萜皂苷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阿尔廷烷三萜皂苷可以作为抗肿瘤,抗病毒新的药源进一步深入研究。
朱迪凡[7](2013)在《两种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升麻属植物(Cimicifuga)的研究进展综述;第二章为云南升麻(C.yunnanensis)化学成分研究;第三章为绿升麻(C.foetida)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第四章为升麻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第五章对论文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毛茛科升麻属植物有28种,在我国有15种(含7个变种),主要是分布北半球温带。我国升麻属植物资源丰富,为了对其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对升麻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率先发现了一些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升麻属三萜化合物。为了进一步从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中寻找新颖度高、抗肿瘤活性强的新化合物,我们选取了高海拔地区丽江产的绿升麻根茎部分和云南特有的香格里拉产云南升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分离材料和手段,结合现代波谱分析技术,从中分离鉴定化合物20个。其中19个为9,19-环阿尔廷型三萜,5个新化合物。以及1个为色酮类成分。对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体外进行了对WNT信号通路抑制活性进行活性筛选,从中发现了2个较好活性化合物。
马丽娟[8](2011)在《民间药用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为毛茛科(Ranuncluaceae)升麻属{Cimicifuga L.)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茎为常用中药,在我国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被列为上品,其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和发表透疹的功效,我国藏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也在民间将其广泛应用,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咽喉痛、外伤以及消肿,麻疹及妇科疾病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了发掘升麻新的药用功效,同时为升麻的民间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升麻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了解升麻在民间的药用方法和疗效,并且在野外调查过程中采集了样品。我们对升麻的传统药用部位—根茎进行了植物化学的研究。通过植物化学研究手段,从升麻(C.foetida L.)根茎粗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Cimicifugolide A (1): (35)-4-α-hydroxy-3-(2-hydroxyethylidene)-5-β-(2-methylprop-1-enyl) dihydrofuran-2-one; Cimicifugolide B (2): 4-α-hydroxyl-3-(2-hydroxyethylidene)-5-β-(2-methylprop-1-enyl)dihydrofuran-2-one; Cimicifugolide C and Cimicifugolide C’(3a,3b) : 2-hydroxy-6-(2-methylprop-1-enyl)tetrahydrofuro[3,4-b]furan-4-one; Cimicifugolide D (4):3-(4-methyl-2-oxopent-3-enyl)furan-2-one: Cimicifugolide E (5):4-hydroxy-3-(2-hydroxy-1-methoxyethyl)-5-(2-methylprop-1-enyl) dihydrofuran-2-one;8-Hydroxypinoresinol(6);松柏醛(7);苯甲酸(8);阿魏酸(9)。其中化合物1-5为一系列新的单萜类化合物。在这9个化合物中,除阿魏酸以外,其它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升麻中发现。这些化合物的发现也验证了升麻在作为民族药使用时可用来清热解毒,治疗外伤、牙痛、咽喉痛以及消肿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刘静民[9](1976)在《从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Maxim.)分离的解痉物质》文中研究说明 毛莨科(Ranunculaceae)升麻属(Cimicifuga)植物的茎根在日本和中国民间作为解热、镇痛、解痉以及治疗子宫下垂用药。作者用豚鼠离体空肠进行药理实验,以氯化乙酰胆硷、盐酸组织胺和氯化钡作为致痉物质,从兴安升麻的茎根中分离出有解痉作用的物质。茎根的50%甲醇提取物能抑制上述三个致痉物质的收缩作用。将该提取物以氯仿重复浸渍三次,溶于氯仿的活性物质在10-4~10-5克/毫升浓度下能缓解10-7克/毫升氯化乙酰胆硷所致的痉挛作用的一半。氯仿部分经硅胶柱层析后得到四个结晶物质,其中呋喃色酮类的齿阿米醇(Visa-mminol)和齿阿米素(Visnagin)以豚鼠离体空肠进行药理实验比较,证明其解痉作用分别是盐酸罂粟硷的1/3和1/10。
田丽平[10](2008)在《几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光谱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具有毒副作用小,对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有特殊疗效等优点,因此中草药作为天然药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关注。那么,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同时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控方法和标准,以保证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有效,已成为中草药研究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对中药蒲公英、川芎、藁本、当归和升麻提取液、有效成分提取物以及有效成分标准品的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为今后中药鉴别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1.对中药蒲公英提取液及其有效成分咖啡酸的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介质条件对蒲公英有效成分咖啡酸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在0.0180–2.16μg ml-1浓度范围内,咖啡酸的荧光强度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3;以硫酸奎宁为参比,在最大激发波长385 nm处,测得咖啡酸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086;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咖啡酸的三级解离常数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在同一实验条件下,蒲公英提取液的荧光光谱与咖啡酸标准品的荧光光谱基本一致,由此初步推断,蒲公英提取液的荧光成分为咖啡酸。采用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对蒲公英中咖啡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2.研究了中药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和阿魏酸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考察了溶液酸度、乙醇、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等实验条件对二者光谱性质的影响;以硫酸奎宁为参比,在激发波长285 nm和310 nm处,测得川芎嗪和阿魏酸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0.0091和0.0056;分别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对川芎嗪和阿魏酸的解离常数进行了测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川芎嗪和阿魏酸的荧光强度均与溶液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对伞形科药材川芎、藁本和当归的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酸度对伞形科中药材川芎、藁本和当归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通过对比川芎、藁本和当归提取液的紫外吸收和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只能将当归与川芎和藁本区分开,但无法实现川芎和藁本的鉴别;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川芎、藁本和当归三种药材的鉴别。4.对中药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阿魏酸、咖啡酸和未知组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对提取物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提取物的三维荧光光谱与其标准品的峰位置有一定的差别;利用乙醇-乙醚体系提取分离方法得到的阿魏酸提取物和其标准品的三维荧光图谱基本一致,初步判断该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顺式阿魏酸;采用乙醇提取和苯-乙酸乙酯-甲酸洗脱提取分离得到阿魏酸和咖啡酸,咖啡酸提取物与其标准品的荧光峰基本一致,而阿魏酸提取物与其标准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相比,可能由于提取物中阿魏酸的含量较低以及散射光的影响,导致λex/λem=245/460 nm处的荧光峰强度较弱;采用石油醚对川芎中化学成分——未知组分进行了提取,发现川芎未知组分提取物的三维荧光图谱与川芎提取液的三维荧光图谱基本一致,但有关荧光成分的化学组成的确认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考察了溶液pH对升麻提取液荧光峰位置和荧光强度的影响,对中药升麻有效成分咖啡酸和阿魏酸进行了提取分离,对其提取物的紫外吸收和三维荧光光谱进行了测定,并分别与标准品的光谱对比。结果表明,阿魏酸和咖啡酸提取物与其标准品的吸收光谱均有明显差异,二者提取物的三维荧光图谱中除了有与纯品一致的荧光峰外,还有其它荧光成分峰出现,说明提取物纯度不够高。因此,有关升麻中咖啡酸和阿魏酸的提取分离的实验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二、从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Maxim.)分离的解痉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Maxim.)分离的解痉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毛茛科升麻族植物药用亲缘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升麻族植物的化学成分 |
1.1 9, 19-环阿尔廷烷型三萜皂苷 |
1.2 肉桂酸衍生物 |
1.3 色原酮类化合物 |
1.4 其他 |
2 升麻族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概况 |
3 升麻族植物的药用价值 |
3.1 升麻族植物的传统药用 |
3.2 升麻族植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3.2.1 治疗妇女更年期绝经症状 |
3.2.2 抗骨质疏松 |
3.2.3 抗炎 |
3.2.4 抗病毒 |
3.2.5 抗肿瘤 |
3.2.5 抗过敏 |
3.2.6 其他药理作用 |
3.2.7 安全性 |
4 升麻族植物的药用亲缘学初探 |
4.1 升麻族植物的亲缘关系与疗效之间的联系初探 |
4.2 升麻族植物亲缘关系与化学成分之间的联系初探 |
4.3 升麻族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之间的联系初探 |
5 升麻族植物的药用亲缘学研究展望 |
(2)兴安升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及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文中出现的常用缩写 |
表格索引 |
结构图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升麻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进展 |
第二节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兴安升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第二节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1 升麻内酯A、B(Cimilactone A、B,1、2)的结构 |
2.2 兴安升麻苷 C、D(Cimidahuside C、D,3、4)的结构 |
2.3 兴安升麻苷 E、F(Cimidahuside E、F,5、6)的结构 |
2.4 兴安升麻苷 G、H、I、J(Cimidahuside G、H、I、J,7、8、9、10)的结构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1. 化学成分预实验 |
2. 原植物来源及鉴定 |
3. 仪器和试剂 |
4. 提取与分离 |
5. 文中出现的化学反应 |
第四节 实验数据和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兴安升麻地上部分总皂苷及单体化合物抗骨质疏松活性的研究 |
第一节 总皂苷对人的类成骨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第二节 单体化合物对人的类成骨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图 |
附图索引 |
附图 |
(3)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结构图摘要 |
第一章 升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一 前言 |
二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材料 |
2.2 植物来源 |
2.3 提取与分离 |
三 结果与讨论 |
3.1 化合物结构鉴定 |
3.2 化合物结构解析 |
3.2.1 苯乙醇酚苷类化合物 |
3.2.2 色原酮类化合物 |
3.2.3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
3.2.4 9,19-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 |
3.3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光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滇黄精的化学成分研究 |
一 前言 |
二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材料 |
2.2 植物来源 |
2.3 提取与分离 |
三 结果与讨论 |
3.1 化合物结构鉴定 |
3.2 化合物结构解析 |
3.2.1 吲哚哩啶酮类化合物 |
3.2.2 黄酮类化合物 |
3.2.3 果糖苷类化合物 |
3.3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光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一 前言 |
二 化学成分 |
2.1 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 |
2.2 苯丙素类化合物 |
2.3 色原酮类化合物 |
2.4 其他类型化合物 |
三 药理活性 |
3.1 抗肿瘤作用 |
3.2 抗骨质疏松作用 |
3.3 抗过敏作用 |
3.4 解毒作用 |
3.5 抑制核苷转运及抗病毒作用 |
3.6 抗炎、解热、镇痛及抗溃疡作用 |
3.7 其它作用 |
四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兴安升麻地上部分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子宫脱垂的诊断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患者资料 |
1.1.4 治疗方法 |
1.1.5 疗效判定 |
1.1.6 数据统计处理 |
1.2 临床应用结果分析 |
1.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1.2.2 中药治疗的两组患者用药后消化道不良反应比较 |
1.2.3 三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1.3 讨论 |
1.3.1 子宫脱垂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 |
1.3.2 阴道壁膨出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 |
1.3.3 张力性尿失禁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兴安升麻植物介绍 |
2.1.1 植物属性 |
2.1.2 性状鉴别 |
2.1.3 伪品鉴别 |
2.1.4 显微鉴别 |
2.1.5 理化鉴别 |
2.2 兴安升麻地下部分及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作用 |
2.2.1 化学成分 |
2.2.2 药理活性 |
2.3 兴安升麻地上部分提取分离工艺的更新 |
2.3.1 传统炮制方法 |
2.3.2 新的提取分离工艺 |
2.4 兴安升麻及其地上部分的临床应用 |
2.4.1 传统应用 |
2.4.2 新近临床应用 |
2.5 兴安升麻地上部分研究的进展及综述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调查表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兴安升麻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图片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升麻药材与升麻饮片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升麻属植物研究概况 |
1.1 升麻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1.2 升麻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理由和方法 |
第2章 化学对照品升麻苷H_1的分离和纯化 |
2.1 植物来源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化学对照品升麻苷H_1的提取和分离 |
2.4 化学对照品升麻苷H_1结构鉴定数据 |
第3章 升麻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3.1 升麻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 |
3.2 升麻药材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3.2.1 来源(历史沿革) |
3.2.2 名称 |
3.2.3 原植物形态 |
3.2.4 生境 |
3.2.5 主产地 |
3.2.6 采收时间 |
3.2.7采收加工 |
3.3 性状 |
3.4 成分 |
3.5 鉴别 |
3.5.1 显微鉴别 |
3.5.2 薄层色谱 |
3.6 检查 |
3.7 升麻中升麻苷H_1的含量测定 |
3.7.1 测定成分和方法的选择 |
3.7.2 对照品来源 |
3.7.3 仪器与试剂、药品 |
3.7.4 色谱条件升麻 |
3.7.5 溶液制备 |
3.7.6 样品测定 |
3.7.7 方法学考察 |
3.8 兴安升麻及大三叶升麻中异阿魏酸含量测定 |
3.8.1 对照品来源 |
3.8.2 仪器与试剂、药品 |
3.8.3 色谱条件 |
3.8.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8.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8.6 样品测定 |
3.8.7 方法学考察 |
3.9 炮制 |
3.10 药理 |
3.11 性味与归经同正文 |
3.12 用法与用量同正文 |
3.13 注意 |
第4章 升麻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4.1 升麻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
4.2 检查 |
4.2.1 水分测定 |
4.2.2 总灰分测定 |
4.2.3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
4.2.4 浸出物 |
4.3 含量测定 |
4.3.1 测定成分和方法的选择 |
4.3.2 测定结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6)类叶升麻的药用亲缘学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格、图表、图及附图索引 |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药用亲缘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1.2 升麻族植物地理分布 |
1.3 升麻族植物的传统药用价值 |
1.4 升麻族植物的亲缘关系 |
1.5 升麻族植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1.6 升麻族植物的化学成分 |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具体目标 |
第2章 升麻族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2.1 仪器和方法 |
2.1.1 试剂和仪器 |
2.1.2 对照品及样品来源 |
2.1.3 色谱及质谱条件 |
2.2 实验结果 |
2.2.1 在阳离子模式下对照品的电离特征 |
2.2.2 升麻族5种植物地上部分的LC/PDA/MS分析 |
2.2.3 升麻族5种植物根茎的LC/PDA/MS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类叶升麻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原材料来源及鉴定 |
3.1.2 仪器和试剂 |
3.1.3 提取与分离 |
3.1.4 木糖绝对构型的测定 |
3.2 实验结果 |
3.2.1 新化合物1的结构解析 |
3.2.2 新化合物2的结构解析 |
3.2.3 新化合物3的结构解析 |
3.2.4 试验数据和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章 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细胞株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2 研究方法 |
4.2.1 单体化合物对UMR 106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2 三萜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 |
4.2.3 三萜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 |
4.2.4 三萜类化合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4.3 实验结果 |
4.3.1 单体化合物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2 类叶升麻化学成分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
4.3.3 三萜类化合物对HpG2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4.3.4 三萜类化合物对H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单体化合物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 |
4.4.2 9,19-环阿尔廷烷三萜的细胞毒作用机制初探 |
4.4.3 9,19-环阿尔廷烷三萜细胞毒作用构效关系初探 |
第5章 升麻族植物的药用亲缘学初探 |
5.1 升麻族植物的亲缘关系与疗效之间的联系初探 |
5.2 升麻族植物亲缘关系与化学成分之间的联系初探 |
5.3 升麻族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之间的联系初探 |
5.4 升麻族植物的药用亲缘学及研究展望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两种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云南升麻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
绿升麻根茎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新化合物) |
插图和附表清单(先图后表) |
第一章 综述 |
1.1 前言 |
1.2 升麻属植物资源分布 |
1.2.1 升麻属植物学特征 |
1.2.2 升麻属植物地区分布 |
1.3 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4 升麻属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云南升麻化学成分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植物来源 |
2.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实验结果 |
2.2.5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第三章 绿升麻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植物来源 |
3.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结果 |
3.3.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3.3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四章 升麻属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WNT信号通路抑制活性的筛选 |
4.2.1 筛选结果与讨论 |
4.2.2 体外抑制WNT信号通路的检测方法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民间药用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升麻属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背景 |
1.1.2 升麻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升麻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
1.3.2 升麻的植物化学研究 |
第二章 升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前言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2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
2.2.3 讨论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植物来源 |
2.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3.3 提取与分离 |
2.3.4 化合物1的Mosher反应 |
第三章 升麻中化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样品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实验结果 |
3.3 实验结论 |
第四章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几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光谱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中草药研究现状 |
二、荧光分析法 |
三、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论文研究流程和方法 |
1 中药蒲公英及其有效成分咖啡酸的光谱性质研究 |
1.1 咖啡酸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
1.2 蒲公英提取液荧光分析法研究 |
2 中药川芎有效成分的光谱性质研究 |
2.1 盐酸川芎嗪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
2.2 阿魏酸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
3 伞形科药材川芎、藁本和当归的光谱性质研究 |
3.1 中药川芎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 |
3.2 中药藁本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 |
3.3 伞形科药材川芎、藁本和当归的鉴别 |
4 中药川芎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光谱性质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小结 |
5 中药升麻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光谱性质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从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Maxim.)分离的解痉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毛茛科升麻族植物药用亲缘学初探[J]. 高璟春,彭勇,杨梦苏,肖培根. 植物分类学报, 2008(04)
- [2]兴安升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及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D]. 刘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11)
- [3]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 李晓. 河南大学, 2008(09)
- [4]兴安升麻地上部分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D]. 张滋明.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3)
- [5]升麻药材与升麻饮片的质量标准研究[D]. 姚梅芬.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 [6]类叶升麻的药用亲缘学意义研究[D]. 高璟春.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 [7]两种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 朱迪凡.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4)
- [8]民间药用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的化学成分研究[D]. 马丽娟.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9]从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Maxim.)分离的解痉物质[J]. 刘静民. 中草药通讯, 1976(10)
- [10]几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光谱性质研究[D]. 田丽平.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