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贷款风险防范十法(论文文献综述)
符同欣,郭义民,陈增仁,刘红俊,曲良波,马智慧,刘育章,王福田,刘潇雨[1](2020)在《地方市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革与创新——洛阳国宏投资集团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的典型经验》文中提出洛阳国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宏集团")成立于2013年6月,是经洛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市属综合类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自成立以来,国宏集团以市场化运营为导向,以在工业领域发挥资本运营、资源集成、国资战略重组等为功能定位,致力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引导培育,统筹协调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主要从事股权、项目投资,资产、股权管理与经营,资产收购、资产处置、债务处置,接收、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企业和资产托管,实业投资,土地整理开发等业务。截至2019年底,国宏集团注册资本金20亿元,资产总额242.74亿元,净资产145.3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0.91亿元,利润总额6.71亿元,荣列"中国服务业500强"第332位、"河南企业100强"第33位,拥有7户二级企业和46户三级企业,持有1户上市公司的股权。
杨晓培[2](2019)在《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通过的《监察法》(第11条第2款)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27条)均明确规定“利益输送”是一种职务违法行为,而随着法益保护的层升,现行刑法不仅存在文本意义上的阙如,司法实践亦是“同案异判”,难以公正。腐败是不当运用公权力而进行利益分配,实质为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交往关系中的一种利益失衡。“利益输送”则是腐败术语库中的一种“利他”而“没有装入口袋”的新型腐败基本形态,在公权力资源配置过程,通过公共权威或超估、虚估公共资源价值采用价格双轨制形式进行不法输送,主要表现为高权行为范式与公共资源交易范式。利益输送是公权力配置资源过程中的职务违背,严重侵害了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公平性保护法益,阻止了公共资源合乎目的性的分配、使用,即破坏了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体系)之间交往关系的平衡秩序或状态。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结构性紧张”与社会心理失衡的“结构性怨恨”,表征出渎职犯罪的“家族相似性”。是故,“同等情况相同对待”,刑法理应从“现实关注”提升到系统的“理论自觉”,并做出一种妥当性因应。广义的利益输送是一种职务犯罪的模型集合——概括性范畴或“腐败之门”。而本文仅指狭义上的利益输送,即国家工作人员明知违背法律、法规或故意规避法律、法规而利用职权或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且并未收受或者难以查明是否收受他人财物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有了行为“恶害”,就会有刑法的意义。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不仅在于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必要性、最后手段性、可行性以及价值澄清与价值认知,也在于刑法还是一种修复或恢复“权力与权利平衡”的结构性、功能性技术调控工具。本文通过对域内外“图利罪”、“背信罪”的梳理与适用分析,认为利益输送犯罪是图利罪、背信罪的特殊态样,且应采用方式灵活、程序便捷的刑法修正案的立法方式而归入“贪污贿赂罪”章。在“严而不厉”的刑罚政策下,基于利益输送的危害与刑罚对等,从而设置了“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不同档的法定刑幅度,且采取自由刑与财产刑、保安刑相互配合的刑罚体系。此外,辅之公务伦理法制化、权力监督体系与市场机制并行、执法机制相互衔接等治理政策,与刑法治理形成互动、协同,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推进”,力图提升犯罪阻力,增加犯罪风险,形成一种阻遏利益输送的秩序或状态,有效对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公平性法益进行保护,达致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体系)交往的利益平衡,最终将利益输送的刑法治理态度与构想固化为一种“目的善”、“工具善”相互融合的“善治”。这既益于法治反腐从“厉而不严”转入“严而不厉”,也彰显了刑法哀矜勿喜的谦抑主义与“自我修正”机制,且还妥当地契合了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诉求。
湛栩鶠[3](2019)在《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土地储备是指为了增强政府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统一规范土地出让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强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规划、城乡规划的落实,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土地储备机构对依法取得的土地进行统一前期开发、熟化平整后,将开发成熟的土地控制、储存、管理以备对外供应的行为。土地储备中的征收补偿、拆迁安置补偿、前期开发整理、多通一平等工作有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充裕的资金是土地储备活动得以顺利运转的基础,因此土地储备融资活动在土地储备制度中处于重要地位。自2001年土地储备制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建立以来,实践中运用过的土储融资方式有财政拨款、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土地经营收入、银行贷款、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引入社会资本(PPP)、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信托计划等,这些融资手段为土地储备筹得大量资金,大大缓解土地储备机构的资金压力,保证土地储备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成功运行。然而,由于缺乏较高强制性、统一性、效力性、稳定性、普遍性的法律位阶级别的规范性文件的约束规制,我国土地储备融资各地实践操作的弹性空间较大,任意性较强,存在以下问题:各地立法政策标准不统一、融资手段与流程触犯现行法律规定、现行制度规定存在较大缺陷不足、政府行为朝令暮改、法律文件规定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效果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规范合法的的土储融资方式的进一步推广运用,不利于我国土地储备融资活动的统一开展。本文介绍了各地土储融资实践的具体方式,归纳了不同土储融资方式的违反现行相关民商事法律与中央政策的理由;分析了我国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实践的四种模式的利弊,提炼了我国土地储备融资活动的主要法律缺陷。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与对策,即根据法理逻辑与民商事法律原则为前提,界定储备土地的权利属性,奠定土地储备对外融资的物权法律基础;以中央出台的有关土储融资规范性文件为指引,强化、完善现有的土储融资方式;以批判吸收的态度承认实践中各地探索的新型土储融资方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以扬长期短的思维吸纳各地土储融资实践的合法、有益、实操性较强的部分,完善我国土地储备融资的制度体系;待条件成熟,土地储备融资制度可以上升国务院行政法规级别以上立法,形成融合、规范、稳定、普遍的土地储备融资法律法规,统一规制我国各地方政府的土储融资行为,增强土地储备对外融资的强制约束力,促进土地储备融资多元化,扩大土地储备融资规模。
魏征[4](2019)在《并购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正处于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提升的良好时期。企业间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诸多企业选择走并购重组之路来整合双方优势,发挥协同效应,达到“1+1>2”的协同效应。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先后掀起了五次并购浪潮,在活跃的并购市场中,并购方式丰富多样、并购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并购的失败概率十分大。我国在企业并购方面起步比较晚,在并购的实践、政策、理论等方面都不够完善,因此导致我国企业并购成功案例更少,据统计显示,我国企业并购失败的比例高达80%。在每一例并购事件中,蕴藏着诸多的并购风险,涉及到并购前的决策风险、并购时的财务风险、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等。本文选取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一标志性并购事件,挖掘吉利公司亟待解决的并购问题。本文从并购前的并购失败风险、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三个角度来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并且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防范建议,希望为企业并购提供可靠的建议:除了在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与研究,还应当加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整合难度、政府因素和市场因素等全方位、多方面的风险管理,做好财务、战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有机组合,充分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
刘瑞文[5](2017)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促进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业是风险管理的行业,风险防范是国有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型。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关键策略,根据COSO委员会与Basel委员会的阐释,银行内部控制一般分为控制环境优化、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执行、信息与沟通、监督与反馈五个要素。因此,如何在内部控制环境下实现风险防范的预期目标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一大挑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是我国金融政策实施与执行的中坚力量。相比于西方商业银行而言,四大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导致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损失。同时,在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上,四大商业银行各自为政、自成一家,缺乏相互交流、沟通与借鉴,严重制约了内部控制功能的发挥。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一再倡导,银行之间在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上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但在四大商业银行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GL079): “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有效性研究”的资助下,梳理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脉络,构建了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的促进效应模型,借助于多元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方法,基于四大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利用Liserl8.7和SPSS20.0软件,分别对研究模型进行了比较性检验,不仅揭示了四大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效率上的微观差异,也揭示了四大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行为功能上的差异,发现了各类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优势行为与不足之处,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改进策略与优化方向,以及各类商业银行之间的借鉴性策略,从而为四大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方法与过程,本研究的创新性内容包含如下四个方面:1)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各类风险防范及整体风险防范上的差异性,从而为四大商业银行之间风险防范的相互借鉴提供了理论支持。具体而言:①在信用风险防范上,中国银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工商银行次之,中国农业银行又次之,中国建设银行最弱;②在市场风险防范上,中国银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设银行次之,中国工商银行又次之,中国农业银行最弱;③在操作风险防范上,中国农业银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银行次之,中国工商银行又次之,中国建设银行最弱;④在整体风险防范上,中国农业银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银行次之,中国工商银行又次之,中国建设银行最弱。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功能差异,每个银行均存在着自身的优势行为功能,也存在着自身的缺失与不足,因而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具体而言:①中国银行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对信用风险的促进上处于优势地位,值得其他银行借鉴;②中国银行在制度执行对信用风险的促进上也处于优势地位,值得其他银行借鉴;③中国银行在制度执行对市场风险的促进上处于优势地位,值得其他银行借鉴;④农业银行在监督与反馈对操作风险防范的促进上处于优势地位,值得其他银行借鉴;⑤农业银行在信息与沟通对市场风险防范的促进上处于显着的劣势地位,需要向其他银行吸取经验。3)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严重滞后领域,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加强指明了方向,进而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性策略。具体而言:①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在信用风险防范和市场风险防范促进上存在着严重的功能缺失,因而,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深化信用风险防范和市场风险防范;②制度执行在信用风险防范和市场风险防范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功能缺失,因而,制度执行的主要目标也是深化信用风险防范和市场风险防范;③监督与反馈在操作风险防范中存在着严重的功能缺失,因而,监督与反馈优化的主要目标是深化操作风险防范,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水平。4)通过风险防范差异的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与内部控制差异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检验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之间的借鉴性策略,以促进风险防范能力的共同提高。主要借鉴性策略包括:①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应积极吸纳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经验;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应学习中国银行的自评制度;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应学习农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监督机制;④建设银行应加强内审部门对信用风险防范的监督力度。
姜健[6](2016)在《企业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在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参与到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称公租房)建设中,投资公租房建设项目已经成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房地产企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和参与城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然而,由于公租房建设在我国房地产建设当中是一个新领域,正面临政府监管、金融体制、获取土地、施工建设、市场运营等多方面的风险,使得企业投资公租房项目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相关理论研究入手,综合运用实地调研、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对企业投资公租房项目全过程各类风险的发现、分析、评估和应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了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主要环节的公租房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力求为企业投资公租房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增强预防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尽量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损失程度。本文以大有青春公社公租房项目为实例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等形式掌握样本数据,结合项目内外部环境和实际情况,运用调研法、流程图法等对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获取土地阶段、办理开发手续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进而在全面分析各类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运用询问法、经验分析法等建立了公租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专家打分法、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估项目风险等级;最后针对项目各阶段面临的风险,制定了风险防范和应对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创新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提高风险管理团队素质等一系列确保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赵维家[7](2016)在《ZY物流公司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流金融不仅是金融业务创新和物流运作模式创新的结果,也是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动态资产管理、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的新经济背景下,物流金融通过对融资企业在途物质、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即时抵押贷款,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难题,有效保证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物流和资金流的通畅能够为整个供应链带来较低的生产成本、更高效的供货速度。但是,也应该看到物流金融作为新兴融资模式面临的各类风险问题,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成为银行、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论文针对ZY物流公司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选题具有实际意义。首先,论文在对物流金融模式变迁、物流金融防控进行同类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物流金融相关概念;以ZY物流公司的物流金融操作实践为背景,总结分析了ZY物流公司两种主要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和操作特点,为提高物流企业对物流金融相关理论认识进行知识储备。进而,论文重点对其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类型予以细分和识别,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流金融融资模式风险评价模型,用以定量评价物流金融融资模式风险程度;建立了ZY物流公司有针对性的物流金融业风险控制体系,按照风险防控的对象不同,细分为风险战略控制、运营风险控制、质押物风险控制指标设计、事后风险应急控制及信息技术应用5项内容。只有通过及时识别、分析和评价风险,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制度的建设以及行之有效的执行力才能构建出一套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风险防控体系。最后,针对ZY物流公司物流金融实践,结合该公司的具体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识别操作实践分析、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分析;重点针对ZY公司存货质押监管-输出监管融资模式,分析其质押物价格波动风险,进行了质押物价值评估和质押率的计算分析,给出了质押物价格警戒线建议,有效防范了质押物价格波动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秦雯娇[8](2014)在《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内部控制—对A银行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与自由兑换进程的加快,资本管制的逐步放开,金融外汇产品的不断创新,远期结售范围不断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风险将更加日常化和多样化,外汇业务的内部控制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外汇指定银行外汇风险控制尤为重要,风险管理框架下内控制度体系也引起各界人士关注。A银行是自19世纪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它对于中国金融市场融合度高、粘连性大,对国内需求研究较为透彻,内部运作模式与国内银行相仿。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对于风险框架下的内控制度建立和管理相对国内其他银行,风控意识更强发展更早、模式更为成熟先进。且目前国内银行都是通过借鉴外资行内部控制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制度,可见外资银行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代表性。故本文以借鉴A银行在垂直化风险管理体系下的内控制度的特点进行探讨。本文以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为选题,结合自己在工作实际和国内银行的案例,分析、提炼和总结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基于风险管理理论,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特点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国内对银行业外汇业务抓大放小、宏观掌控的管理原则使得越来越多的银行在外汇业务量日益攀升,加之国际社会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因素多,对外汇风险的管理任务愈加沉重和迫切。
夏雪[9](2013)在《我国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研究》文中指出民间金融是相对于正规官方的金融而言的金融形式,在我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以民间信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在融通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区域性民间借贷危机则说明了民间金融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具有潜伏的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因此,控制民间金融风险则是充分发挥其功效和克服其弊端的基础,做好民间金融风险的监控和预警,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将有助于防范区域性民间金融风险转化为危机,对促进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对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民间金融风险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则在综合比较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民间金融的内涵,并由此对我国民间金融风险进行界定,并分析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特性;第三部分分析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来源,阐述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特性和生成机理,分别阐述了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内生机理和外生机理;第四部分结合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确立了本文选取的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和KLR信号法对选取指标的现实性和合理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本文选取的民间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较好的解释我国的民间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和拟合民间金融风险的变化趋势。第五部分,通过对民间金融风险的分析,结合我国民间金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民间金融风险的管控措施,健全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让民间金融从“灰色地带”逐步“阳光化”。最后,在第六部分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王仁荣[10](2012)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主题是跨困公司跨境并购及其法律问题。跨国公司虽不是传统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但跨国公司以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呈现并从事民商事活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五彩缤纷,涌现诸多新现象,带来很多法律问题,亟需从法律层面予以分析,进而实行有效监管。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速。我国需要培育走向世界的跨国公司,完善境外投资法律,建立风险风范体系,为扮演好国际投资大国的新角色做好准备。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集中论述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主要法律问题。跨国公司通常不为公司法研究所关注,多数学者认为跨国公司不是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但是跨国公司作为拥有特殊组织结构的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民商事活动,并且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各自独立的分支机构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法主体也部分地得到了承认。因此对跨国公司进行法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跨国公司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市场扩张和国际分工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跨国公司已经从多国公司发展到全球公司,甚至无国籍公司。跨国公司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进步。从19世纪中期单一工厂为主体,到19世界末期大量企业联合体涌现,关于公司的理念实现了从崇尚竞争到追求合作,从排斥垄断、拒绝联合,到允许公司合并、允许股票发行、允许控股公司设立的巨大转变,这些转变都离不开法律的调整与适应。正因为此1889年美国新泽西州公司法变革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变革之一。然而,跨国公司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贫富悬殊、腐败、技术壁垒等一系列新问题。跨国公司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法律挑战,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跨国公司的发展也给公司与股东相区别的法律人格(legal personality)和股东有限责任(limited liability)等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跨国公司不是公司法上的法律实体为定论而忽视跨国公司法律研究已不合时宜。因此,本文研究了各国有关跨国公司的立法,构成跨国公司整体性的特殊法律结构,跨国公司与各利益攸关方的法律关系,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益冲突,以及跨国公司如何承担其法律责任等重要的法律问题,并建议与时俱进,在公司法修订时考虑增加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相关条文。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跨境并购。一般而言,公司的经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和外延扩张增长(external growth)来实现。兼并和收购是外延增长的主要途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使得跨境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手段。由于税务原因和各国公司法的不统一,跨境收购成为跨境并购的绝对主体,而跨境兼并则少有发生。跨国公司往往根据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水平和外资政策等因素,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方式和手段包括绿地投资(Green-field)、跨境并购、非实体制造(NEM)、内部贸易、战略投资和战略联盟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会带来不同的法律问题和监管难度。跨境并购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因为科技进步、信息化、金融创新、投资自由化、监管宽松化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旦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与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不相契合,跨国公司的投资就可能给东道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及其他投资手段加强法律监管是非常必要的。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经历了六次发展浪潮,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适用、管辖权冲突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法律问题,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有效实施跨境并购,同时减少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负面影响。本文第二部分着重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最新动向,并针对其产生的法律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跨境并购的主动力、跨境并购规则的制定者和跨境并购新理念的践行者。跨国公司在跨境并购实践中,在投行、并购律师的出谋划策下,不断尝试新的模式、方法、工具和手段,游走在法律制度和政府监管的边缘,既推动了投资贸易的全球化,又带来了极大的监管难题。这些新的发展动向包括特殊目的公司(SPV)的使用、国有跨国公司(SOE)大举进军跨境并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参与、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跨境并购的制约和企业社会责任(CSR)在跨境并购中的作用等。特殊目的公司(SPV)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密不可分。跨国公司设立SPV是为了分散投资风险、方便后续资产重组、避税、规避监管、规避市场准入限制等。因此,SPV对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灵活机动地开展并购活动并规避风险至关重要,但是,SPV也会带来逃避监管、逃避跨国公司法律责任、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利益等极大风险。考虑到SPV的离岸性质,有必要建立起国际社会、跨国公司母国、跨国公司投资东道国、跨国公司上市地国和离岸公司管辖地国等协同作用的监管网络,从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等多角度实施监管。SPV在中国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境内资本绕道海外红筹上市即境外上市,以及国际资本通过可变利益实体(VIE)进入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往往监管严格,对外资进入设置准入限制。红筹上市涉及外汇、税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VIE则是法律的灰色地带。VIE能够给国内的新兴产业和创业企业带来亟需的资金和管理技能,但也可能带来市场准入、产业安全、监管不力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SPV和VIE的法律研究力度,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监管法规,在确保利用好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减少其逃避监管的风险。国有跨国公司(SOE)的跨境并购是近几年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有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并购受到西方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东道国的质疑和抵触。国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带来的法律和监管问题,包括公司治理、公平竞争、国家安全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国有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面临的政治和社会风险也不容小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在跨境并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PE不仅参与很多全球性大规模并购,PE自身也独立进行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跨境并购。PE在全球跨境并购市场中发挥着参与并购以及为并购融资的双重作用。PE作为战略投资者和金融投资者而非产业投资者,决定了PE发起并购和参与并购的真正目的是投资套利。这种短期套利行为可能会对被并购企业和东道国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需要分析其利弊,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PE的监管。中国PE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相关法律制度仍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影响是并购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FCPA将反腐败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延伸到目标公司并购前的运作,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并购公司的法律风险。因此,跨国公司不仅要在尽职调查中进行专门的FCPA调查,还要在并购完成的同时,将合规制度和系统植入并购目标公司,并经常性地进行审计和评估。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也应该将合规和反腐败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良好的合规系统,防止自身以及公司的关联方陷入腐败泥潭,遭致不必要的处罚。近年来,跨国公司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CSR)。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出现在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使命中,也贯穿于跨国公司的管理、运作、品牌推广以及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非强制性的“软法”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着,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国际及各国投资政策越来越多地体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和各国的投资贸易法律、国际惯例等“硬法”的相互作用,共同规范着跨国投资和跨境并购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进行跨境并购已经无法回避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扶贫脱困、减少人道主义灾难、减少腐败、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等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格要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中国企业必须树立责任投资的意识,改变自身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负面形象,不仅为国家的发展寻求资源、技术和市场,也要为东道国创造价值,赢得东道国的民心。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法律规制。本文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了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体系以及政府实施跨境并购监管的主要法律制度。由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跨国性,其法律规制需要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领域同时进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已经初步形成从东道国到国际社会的规制体系,但这离真正的全球规制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一初步体系主要由全球性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多边机构)、双边组织、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等国际法主体所组成,即所谓多边机制、双边机制和单边机制。多边机制包括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国家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TPP等)建立的监管法律制度。双边机制是由两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DTT)所建立的规制体系。单边机制主要是由各国基于其国家主权,按照其竞争法规、国家安全法规、市场准入法规以及贸易或金融等政策法规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进行的法律规制。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也是跨境并购规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总体仍不尽人意。近年来,国际及各国的外国投资政策出现了很多新发展,总体呈现投资自由化以及投资保护和限制此消彼长的现象,即发展中国家总体更为开放和自由,局部出现限制和保护,而发达国家则出现保守和限制的趋势。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对外投资趋缓,反之,发达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发展中国家公司的并购目标,导致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鉴于中国既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的大国,也是对外直接投资(ODI)的大国,中国的外商投资政策和境外投资政策备受关注。中国应该在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方面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中国也应该加强投资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依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对外资并购和海外投资进行有效监管。市场准入限制和审查是跨国公司跨境并购面临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主权国家经济主权的彰显。全球市场准入政策法规的走向,体现为东道国在总体宽松的大背景下,对关键产业诸如资源、能源、农业、金融、运输等行业以及东道国冠军产业保护加强的趋势。市场准入限制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和隐蔽,例如控股权要求、外销比例要求、技术转让要求、额外税负、税赋减免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前的市场准入风险是投资保护和投资壁垒,而在并购完成后则是国有化的风险。国有化对跨境并购的影响不容小觑,而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实施的“国有化”则是临时性干预措施,具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市场准入政策主要体现在每过若干年修订一次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新版《投资目录》开放了更多的投资领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需要在改进市场准入制度方面注重投资便利化,提高透明度,尽可能多地体现国民待遇原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即经营者集中审查,是各国竞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权国家维护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法律武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由于其交易的跨国性,可能同时面临多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虽然反垄断执法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全球范围统一反垄断法的努力仍在继续,一个标准化的、统一的国际反垄断法仍遥不可及。各国反垄断法的差异,给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更是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带来巨大挑战。而反垄断审查正在论为一些主权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国企业竞争的保护工具,这就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染上了政治色彩。中国实施反垄断审查的历史很短暂,但中国已经成为跨境并购反垄断审查的主角,一些着名案例如可乐—汇源收购案、英博—百威收购案等举世瞩目。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垄断审查的细则,统一执法标准,并积极开展反垄断审查的国际合作。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国家越来越多,就连对外国投资一向非常宽松的美国,也时常祭起国家安全审查的大旗,力图维持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的霸主地位。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由于规模大、影响深远,更容易触发东道国国家安全审查。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客观标准,国家安全审查很可能演变为投资保护主义的工具。鉴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常进入东道国敏感性行业,如资源、电信、基础设施、金融等,在进行投资决策前,我国企业更应对东道国政府的安全审查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防范。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由于实施细则、审查程序等的不清晰,外资对我国国家安全审查普遍存有疑虑。本文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如何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防范海外并购的风险,建立健全中国海外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上新台阶。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的目的,在于总结跨国公司这一典型跨境并购主体的并购实践,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同时,研究各国跨境并购法律规制的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此本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剖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扶持我国跨国公司包括国有跨国公司和民营跨国公司的海外并购,建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制度提出建议。“十二五”《规划刚要》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对外开放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发展迅速,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海外并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风险也随之而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并购主体多为国有企业;并购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并购执行不符合国际标准;并购整合成功率不高等。加之投资保护主义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死灰复燃,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虽然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的制度建设,鼓励我国跨国公司,包括国有和民营公司拓展海外市场,保障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利益。我国的跨国公司与全球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很大,当务之急是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引入国际通行的财务规则,保持透明度,遵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肩负国际义务和责任。我国跨国公司要研究跨境并购的系统性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我国跨国公司要努力成为创新型、品牌化、合规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舞台上扮演负责任的投资者角色:帮助东道国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帮助我国攀登全球价值链(GVC)的高峰。
二、贷款风险防范十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贷款风险防范十法(论文提纲范文)
(2)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五、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识别基准: 利益输送的基本图式 |
第一节 利益输送的事实识别: 裁量权的滥用 |
一、利益输送概念的原型与演进 |
二、利益输送的分类: 基于“二分法”的表述 |
三、利益输送的表征: 权力的不正当授受 |
四、利益输送的态势: 裁量权中立的异化 |
第二节 利益输送的法律识别: 出行入刑 |
一、不法机能的触发: 个案举样 |
二、行为不法的识别: 规范主义的“社会行为论” |
三、利益输送犯罪与相关罪名的共栖: 同一与差异 |
四、利益输送与工作失误及“为民服务”的界别 |
第三节 理论工具: 利益输送研究的模型集合 |
一、社会平衡理论: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另一种叙事 |
二、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行为的“经济人”假设 |
三、法律保留理论: 裁量权的依法行政 |
四、话语理论: 利益输送在刑法语境下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价值理性: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根据 |
第一节 利益输送刑罚的必要性 |
一、利益输送是一种反社会行为 |
二、利益输送的法益侵害 |
第二节 利益输送刑罚的最后手段性 |
一、利益输送规制的喧嚣: 过犯罪化的评价 |
二、利益输送非刑罚的假设与证伪: 功能性供给不足 |
三、利益输送犯罪化的“不得已” |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可行性 |
一、公共认同: 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
二、国际反腐衔接的基础: 法律文本与实践 |
三、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合宪性诠释 |
四、制度创设: 基于新权利确认与保护的犯罪化拟制 |
第四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政策: 严而不厉 |
一、基于现行反腐“厉而不严”刑罚政策的平衡 |
二、立法严密: 利益输送治理的“有法可依” |
三、刑罚的“最小侵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话语借鉴: 利益输送犯罪的立法与理论反思 |
第一节 我国与利益输送犯罪相关的立法沿革与经验 |
一、利益输送相关罪名的文本梳理分析 |
二、建国以来与利益输送相关的刑事立法分析 |
三、利益输送相关犯罪的罪刑关系“钟摆效应”明显 |
第二节 域外与利益输送犯罪相关的文本与适用分析 |
一、德、日等西方国家刑法中“背信罪”的基础考察 |
二、我国台湾地区“公务员图利罪”的考察兼析其它国家和地区 |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域外启示与借鉴 |
一、图利罪是一种特殊的背信罪 |
二、背信犯罪在我国的现实适用与意义延伸 |
三、权力侵害公共利益的刑事责任: 普遍性与预防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逻辑展开: 利益输送犯罪的构成 |
第一节 利益输送犯罪的构成: 法律标准 |
一、客观要件: 基于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不公平 |
二、主体要件: 基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 |
三、主观要件: 基于“利他”的直接故意 |
第二节 利益输送犯罪的特殊形态与共同犯罪 |
一、利益输送犯罪的特殊形态 |
二、利益输送的共犯问题 |
三、利益输送行为的一罪或数罪 |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实现形式 |
一、权力不法犯罪化的实践: 以十个刑法修正案“贿赂罪名变化”为视角 |
二、利益输送犯罪化的立法: 刑法修正案的选择 |
三、利益输送犯罪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位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理性: 利益输送犯罪的刑罚 |
第一节 刑罚的正义分配: “理”与“力”的融合 |
一、刑罚之“理”: 源于刑法制度的公平 |
二、刑罚之“力”: 立法与司法相结合 |
三、刑罚技术与价值的统一: 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 |
第二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目的: 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并合 |
一、刑罚是基于一种正义的“利益衡量” |
二、功利为主兼采报应的并合主义 |
第三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标准:罪刑均衡 |
一、立法严密: 刑罚体系的明确规范 |
二、裁量规范: 刑罚正义的基本保障 |
第四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适配: 基于李斯特(Liszt)的“目的思想” |
一、规制方向: 刑罚的轻缓化与渐进性 |
二、刑罚结构的优化: 以贪污贿赂罪为范式的调适 |
三、刑罚的法定刑设置: 刑种与刑度的妥当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协同机制: 社会防卫政策的衔接与适用 |
第一节 权力自律: 公务伦理的法制化 |
一、现实基础: 公务伦理的价值与式微 |
二、国际经验: 公务伦理普遍法制化及方向 |
三、公务伦理法制化的SWOT分析及调适 |
四、公务伦理法制化的路径及趋势 |
第二节 权力他律: 监督体系与市场机制并行 |
一、党内监督法治化: 党内法规的纪律监督与纪法衔接 |
二、国家监督制度化: 审计、监察、法律监督的机能整合 |
三、社会监督规范: 媒体反腐与“非公”主体协作预防制度的建立 |
四、市场治理机制的优化: 激励与规范 |
第三节 执法衔接:构建利益输送的“三级预防”体系 |
一、风险防范屏障: 公务伦理法规防患于未然 |
二、风险控制端口: 行政法规对利益输送的一般违法行为吓阻 |
三、风险管控底线: 刑法对利益输送的抗制 |
四、“三级预防”的衔接: 关键信息共享与文本间衔接的功能进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创新与不足 |
1.2.1 文献综述 |
1.2.2 创新与不足 |
1.2.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2.2.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土地储备制度的基本内容 |
2.1 土地储备制度的概念与构成 |
2.2 储备土地的权利性质 |
第三章 土地储备的资金需求与前期开发 |
3.1 土地储备的资金用途 |
3.2 储备土地传统一级开发模式 |
3.2.1 政府垄断模式 |
3.2.2 市场运作模式 |
3.2.3 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
3.2.4 政府与市场合作开发模式 |
3.3 土地储备一级开发模式的不足之处与发展方向 |
3.3.1 土地储备一级开发模式的不足之处 |
3.3.2 土地储备一级开发模式的发展方向 |
第四章 土地储备融资的具体融资方式与法律制度变迁 |
4.1 实践中土地储备的具体融资方式 |
4.1.1 财政拨款 |
4.1.2 银行贷款 |
4.1.3 土地经营收入 |
4.1.4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 |
4.1.5 PPP融资模式 |
4.1.5.1 BT模式 |
4.1.5.2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
4.1.5.3 重庆土储的股权合作模式 |
4.1.5.4 “轨道+土地”模式 |
4.1.5.5 土地收益补偿模式 |
4.1.6 土地储备资产证券化模式 |
4.1.6.1 土地开发资金信托 |
4.1.6.2 土地储备资金信托 |
4.2 土地储备融资的法律制度变迁与未来发展方向 |
4.2.1 我国土储融资的法律制度变迁 |
4.2.2 我国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五章 现行土地储备融资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
5.1 土地储备融资实践操作问题 |
5.1.1 各地土储融资实践不一致,违反法律规定或触犯规章政策红线 |
5.1.2 土储前期开发收益分配的各地实践不一致,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
5.1.3 靠不断征地解决土地储备资金短缺的问题,引发多重隐患 |
5.2 土地储备融资制度现有规定的缺陷 |
5.2.1 储备土地权利性质不明,对外融资缺乏物权法律基础 |
5.2.2 法律规章规定的土储融资渠道单一,难以弥补土储项目资金缺口 |
5.2.3 土储融资监管的法律约束缺位,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
5.2.4 缺乏统一规范、较高效力的土储融资的法律文件,各地土储融资规定混乱不一 |
5.2.5 土地储备融资的中央、地方政策缺乏稳定性、连贯性,打击社会资本积极性 |
第六章 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6.1 完善现有土储融资模式,强化现有土储融资功能 |
6.1.1 完善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融资制度 |
6.1.2 采用土地出让溢价分成收益分配模式,加强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吸引力 |
6.2 完善土储融资现有法律政策的规定,填补土储融资规范内容的不足 |
6.2.1 立法明确储备土地权属性质,奠定土储融资的法律基础 |
6.2.2 立法加强土地储备融资监管,规范土地储备融资流程 |
6.3 推广土储PPP项目金融资产担保融资方式,拓展土地储备融资渠道 |
6.3.1 采用土储PPP项目金融资产担保融资方式的必要性 |
6.3.1.1 设立土储PPP项目公司的必要性 |
6.3.1.2 采用金融资产担保融资的必要性 |
6.3.2 土储PPP项目金融资产担保融资的具体方式 |
6.3.2.1 土地储备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
6.3.2.2 土地储备PPP项目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
6.4 土地储备融资制度上升立法,提高土地储备融资制度的法律效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并购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企业并购风险研究的重要性 |
1.3.2 企业并购风险产生的原因 |
1.3.3 企业并购风险的识别 |
1.3.4 企业并购风险的防范 |
1.3.5 文献评述 |
1.4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之处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并购风险 |
2.1.2 整合风险 |
2.2 相关理论 |
2.2.1 PEST分析理论 |
2.2.2 分阶段识别风险理论 |
第三章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
3.1 并购双方背景介绍 |
3.1.1 吉利背景介绍 |
3.1.2 沃尔沃背景介绍 |
3.1.3 中国汽车行业并购现状与分析 |
3.1.4 并购过程简介 |
3.2 吉利并购沃尔沃决策风险识别 |
3.2.1 战略风险 |
3.2.2 政治风险 |
3.2.3 并购目标选择风险 |
3.3 吉利并购沃尔沃财务风险识别 |
3.3.1 定价风险 |
3.3.2 融资风险 |
3.3.3 支付风险 |
3.4 吉利并购沃尔沃整合风险识别 |
3.4.1 财务整合风险 |
3.4.2 品牌整合风险 |
3.4.3 人力资源整合风险 |
3.5 吉利并购沃尔沃风险防范 |
3.5.1 防范并购失败风险 |
3.5.2 防范并购财务风险 |
3.5.3 防范并购整合风险 |
第四章 启示与建议 |
4.1 并购决策风险防范的建议 |
4.1.1 合理选择标的企业 |
4.1.2 详细调查财务状况 |
4.1.3 选择合适估值方法 |
4.2 并购财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
4.2.1 选择合理支付方式 |
4.2.2 确定可行融资方式 |
4.2.3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 |
4.3 并购整合风险防范的建议 |
4.3.1 加快经营整合 |
4.3.2 加强品牌整合 |
4.3.3 加强人力资源整合 |
4.3.4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风险防范是银行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
1.1.2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面临着严重危机 |
1.1.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风险防范的效率 |
1.1.4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
1.1.5 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上相互借鉴是提高风险防范水平的必由之路 |
1.2 现有研究综述、评述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
1.2.2 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研究综述 |
1.2.3 银行市场风险防范研究综述 |
1.2.4 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研究综述 |
1.2.5 银行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的促进机理研究 |
1.2.6 现有研究的评述与深化 |
1.2.7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1.5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6 创新点 |
2 基础理论综述 |
2.1 内部控制理论 |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假设 |
2.1.2 内部控制的演进 |
2.1.3 五要素内部控制理论 |
2.1.4 内部控制测评理论 |
2.2 风险防范理论 |
2.2.1 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 |
2.2.2 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
2.2.3 当代风险管理理论 |
2.2.4 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理论 |
2.3 银行内部控制理论与风险防范理论 |
2.3.1 Basel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
2.3.2 银行风险防范理论 |
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
3.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3.1.1 内部控制环境分析 |
3.1.2 风险识别与评估分析 |
3.1.3 制度执行分析 |
3.1.4 信息与沟通分析 |
3.1.5 监督与反馈分析 |
3.2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
3.2.1 信用风险防范分析 |
3.2.2 市场风险防范分析 |
3.2.3 操作风险防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研究假设及研究模型的构建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信用风险防范的促进作用分析 |
4.1.2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市场风险防范的促进作用分析 |
4.1.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防范的促进作用分析 |
4.2 研究假设总结及研究模型的提出 |
4.2.1 研究假设总结 |
4.2.2 研究模型的提出 |
4.3 本章小结 |
5 要素设计与样本分析 |
5.1 解释变量设计 |
5.1.1 内部控制环境要素设计分析 |
5.1.2 风险识别与评估要素设计分析 |
5.1.3 制度执行要素设计分析 |
5.1.4 信息与沟通要素设计分析 |
5.1.5 监督与反馈要素设计分析 |
5.2 被解释变量设计 |
5.2.1 信用风险防范要素设计分析 |
5.2.2 市场风险防范要素分析 |
5.2.3 操作风险防范要素分析 |
5.3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分析 |
5.3.1 问卷设计与样本框选取 |
5.3.2 调研过程与调查方式 |
5.3.3 样本的特征描述 |
5.4 本章小结 |
6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在成效上的比较性研究 |
6.1 回归分析方法 |
6.1.1 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
6.1.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1.3 回归模型的检验 |
6.1.4 定性变量的检验 |
6.2 研究模型解析 |
6.2.1 风险防范的回归模型设计 |
6.2.2 研究变量的描述 |
6.3 模型检验 |
6.3.1 信用风险防范回归模型检验 |
6.3.2 市场风险防范回归模型检验 |
6.3.3 操作风险防范回归模型检验 |
6.3.4 整体风险防范回归模型检验 |
6.4 检验结果路径比较与分析 |
6.4.1 检验结果路径比较 |
6.4.2 检验结果比较分析 |
6.5 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进展状况的深入认识 |
6.5.1 内部控制进展状况的认识 |
6.5.2 风险防范进展状况的认识 |
6.6 本章小结 |
7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在行为上的比较性研究 |
7.1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
7.1.1 结构方程分析的特征 |
7.1.2 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 |
7.1.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工具 |
7.2 基于总体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7.2.1 总体样本的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
7.2.2 总体样本下的信度检验 |
7.2.3 总体样本下的效度检验 |
7.2.4 总体样本下的模型检验 |
7.2.5 总体样本检验结果的分析 |
7.3 基于工商银行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7.3.1 工商银行样本的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
7.3.2 工商银行样本下的信度检验 |
7.3.3 工商银行样本下效度检验 |
7.3.4 工商银行样本下的模型检验 |
7.3.5 工商银行样本检验结果的分析 |
7.4 基于建设银行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7.4.1 建设银行样本的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
7.4.2 建设银行样本下的信度检验 |
7.4.3 建设银行样本下的效度检验 |
7.4.4 建设银行样本下的模型检验 |
7.4.5 建设银行样本检验结果的分析 |
7.5 基于农业银行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7.5.1 农业银行样本的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
7.5.2 农业银行样本下的信度检验 |
7.5.3 农业银行样本下的效度检验 |
7.5.4 农业银行样本下的模型检验 |
7.5.5 农业银行样本检验结果的分析 |
7.6 基于中国银行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7.6.1 中国银行样本的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
7.6.2 中国银行样本下的信度检验 |
7.6.3 中国银行样本下的效度检验 |
7.6.4 中国银行样本下的模型检验 |
7.6.5 中国银行样本检验结果的分析 |
7.7 检验结果的比较 |
7.8 本章小结 |
8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在策略上的改进与借鉴研究 |
8.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性改进策略分析 |
8.1.1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推进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 |
8.1.2 优化和完善制度执行激励,以提高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防范水平 |
8.1.3 发挥业务部门的监督作用,以提高操作风险防范的水平 |
8.1.4 引入高级计量法,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水平,以加强操作风险防范 |
8.2 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内部控制的借鉴性改进策略分析 |
8.2.1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应积极吸纳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经验 |
8.2.2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应学习中国银行的自评制度 |
8.2.3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应学习农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监督机制 |
8.2.4 建设银行应加强内审部门对信用风险防范的监督力度 |
9 主要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6)企业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主要框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风险概述 |
2.1.1 风险定义 |
2.1.2 风险分类 |
2.1.3 风险的主要特征 |
2.2 风险管理概述 |
2.2.1 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2.2.2 风险管理定义 |
2.2.3 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及方法 |
2.3 企业公租房项目概述 |
2.3.1 建设运营模式 |
2.3.2 企业公租房项目风险概述 |
3 企业公租房项目风险识别 |
3.1 企业及项目简介 |
3.1.1 区域背景 |
3.1.2 企业简介 |
3.1.3 项目基本情况 |
3.2 全过程风险识别 |
3.2.1 投资决策阶段风险 |
3.2.2 获取土地阶段风险 |
3.2.3 办理开发手续阶段风险 |
3.2.4 建设阶段风险 |
3.2.5 运营阶段风险 |
3.3 建立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
4 企业公租房项目风险评估 |
4.1 建立因素集和评语集 |
4.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
4.3 确定权重 |
4.4 计算项目风险度 |
5 企业公租房项目风险应对 |
5.1 风险应对措施 |
5.1.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应对 |
5.1.2 获取土地阶段的风险应对 |
5.1.3 办理开发手续阶段的风险应对 |
5.1.4 建设阶段的风险应对 |
5.1.5 运营阶段的风险应对 |
5.2 实施风险防控的保障措施 |
5.2.1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
5.2.2 加强内部控制 |
5.2.3 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
5.2.4 提高管理团队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ZY物流公司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同类研究综述 |
1.2.1 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变迁 |
1.2.2 物流金融风险防控研究 |
1.2.3 国内外物流金融的发展环境差异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章 物流金融相关概念及ZY物流公司融资模式 |
2.1 物流金融相关概念 |
2.2 物流金融融资模式 |
2.2.1 基于质押品的物流金融融资模式 |
2.2.2 基于贸易合同的物流金融业务类型 |
2.3 ZY物流公司物流融资模式 |
2.3.1 存货质押监管-输出监管模式 |
2.3.2 海陆仓-内贸组合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ZY物流公司物流金融融资模式风险识别与评价 |
3.1 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类型及其识别 |
3.1.1 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 |
3.1.2 物流金融系统风险 |
3.1.3 信用风险 |
3.1.4 质押物存货变现风险 |
3.1.5 操作风险 |
3.2 物流金融融资模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构建风险评价模型 |
3.2.2 运用 1—9 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 |
3.2.3 风险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ZY物流公司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 |
4.1 风险战略控制 |
4.1.1 加强与银行的战略合作及沟通协调 |
4.1.2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
4.1.3 建立与客户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
4.1.4 合理分散转移风险 |
4.1.5 事前规范合同操作守则 |
4.2 物流公司日常运营操作风险控制 |
4.2.1 完善准入风险体系 |
4.2.2 设计物流金融监管流程 |
4.2.3 加强内控规章制度建设 |
4.2.4 建立健全监管人员奖惩机制 |
4.3 质押物风险控制 |
4.3.1 质押物价值评估 |
4.3.2 质押率计算 |
4.4 事后风险应急控制 |
4.5 信息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 |
4.5.1 物联网产生背景 |
4.5.2 技术原理 |
4.5.3 技术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ZY物流公司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实践 |
5.1 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操作实践 |
5.1.1 风险识别的操作实践 |
5.1.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5.2 风险控制与管理实践 |
5.2.1 质押物价格风险控制实践 |
5.2.2 合规风险控制与实践 |
5.2.3 信用风险控制与实践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8)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内部控制—对A银行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
2.1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介绍 |
2.1.1 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发展 |
2.1.2 内控制度的定义及其发展 |
2.2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主要研究成果 |
2.2.1 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2.2.2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主要理论 |
2.2.3 外汇风险的含义和类型 |
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状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风险框架下的内部控制 |
2.5 观点综述 |
第3章 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内控的监管规范 |
3.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
3.2 我国机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监管规范 |
第4章 基于A银行的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1 A银行背景 |
4.2 A银行风险管理架构及其内控制度介绍 |
4.3 A银行外汇风险的主要类型 |
4.4 A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下内部控制分析 |
4.5 A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情况分析 |
4.6 案例小结 |
第5章 风险导向下的商业银行业外汇业务的内部控制对策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我国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理论基础 |
2.1 民间金融的涵义界定和特征 |
2.2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及其特性 |
2.3 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的基本思路 |
第3章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
3.1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内生原因 |
3.2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外生原因 |
第4章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 |
4.1 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 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方法介绍 |
4.3 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选取 |
4.4 我国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监测实证研究 |
第5章 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监控对策 |
5.1 构建宏观监管体系 |
5.2 建立民间金融行业自律体系 |
5.3 加强对互联网借贷平台的控制 |
第6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建立预警体系选取的原始指标 |
附录B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
附录C 部分民间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
(10)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二、境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章 跨国公司及其法律问题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影响 |
一、跨国公司的界定 |
二、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
三、跨国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二节 跨国公司理论 |
一、跨国公司主要理论流派 |
二、跨国公司理论的法律因素 |
第三节 跨国公司立法 |
一、跨国公司(集团公司)对传统法律的挑战 |
二、境外跨国公司立法 |
三、中国关于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相关立法 |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主要法律问题 |
一、跨国公司的法律地位 |
二、跨国公司的法律结构和法律关系 |
三、跨国公司的公司治理 |
四、跨国公司的法律管辖冲突 |
五、跨国公司的法律责任 |
六、跨国公司的其他法律问题 |
第二章 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 |
第一节 并购与并购整合 |
一、并购的界定 |
二、并购的基本类型 |
三、并购整合 |
第二节 并购理论 |
一、西方主要并购理论 |
二、关于三种并购类型的理论 |
三、并购是否创造价值 |
第三节 跨境并购特点与驱动力 |
一、跨境并购的界定 |
二、跨境并购的特点 |
三、跨境并购的驱动力 |
第四节 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 |
一、跨境并购与国际直接投资 |
二、跨境并购与绿地投资 |
三、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非实体制造(NEMs) |
四、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
第三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跨境并购的历史回顾 |
一、并购的六次浪潮 |
二、跨境并购的发展轨迹 |
第二节 跨境并购的现状、特点和趋势 |
一、跨境并购的现状 |
二、当代跨境并购的主要特点 |
三、跨境并购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的主体 |
一、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的产物 |
二、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的主角 |
三、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
第四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管辖冲突及争端解决 |
一、关于兼并与收购法 |
二、跨境并购的准据法之选定 |
三、跨境并购的管辖权冲突 |
四、跨境并购的争端解决机制 |
第二部分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新动向及其法律分析 |
第四章 特殊目的公司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特殊目的公司(SPV)界定与地位 |
一、SPV的界定 |
二、SPV的法律地位 |
第二节 特殊目的公司(SPV)跨境并购的意义 |
一、SPV的经济意义 |
二、SPV的法律意义 |
第三节 可变利益实体(VIE模式)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一、VIE模式的由来 |
二、VIE模式进入中国 |
三、VIE模式的结构 |
四、VIE模式的法律问题及风险防范 |
第四节 离岸公司的监管 |
一、离岸公司跨境并购的国际监管 |
二、欧盟和美国对离岸公司的监管 |
三、离岸公司注册地的监管 |
四、中国对离岸公司的监管 |
第五章 国有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 |
第一节 国有跨国公司解析 |
一、国有跨国公司界定 |
二、早期国有跨国公司与当代国有跨国公司的比较 |
三、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体 |
第二节 国有跨国公司重上历史舞台 |
一、国有跨国公司势头强劲 |
二、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异军突起 |
三、国有跨国公司业务多元化 |
四、国有跨国公司成为争议焦点 |
第三节 国有跨国公司的法律问题 |
一、公司治理问题 |
二、市场准入和国家安全问题 |
三、公平竞争和反垄断问题 |
四、反海外腐败法适用问题 |
第六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与并购融资 |
一、PE的界定 |
二、PE的特点 |
三、PE与VC的区别 |
四、PE的退出模式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发展和影响 |
一、PE的由来和发展 |
二、PE在中国的高速发展 |
三、PE在并购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
四、PE的消极影响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助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一、PE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联系 |
二、发展中经济体PE在跨境并购中的表现 |
三、PE参与的跨境并购的规模和分布 |
四、PE在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中扮演重要角色 |
第四节 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法律规制 |
一、PE的组织结构 |
二、PE的常用法律条款 |
三、对PE的监管 |
四、进一步发展PE的建议 |
第七章 反海外腐败法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解析 |
一、FCPA引人关注的背景 |
二、FCPA的主要禁止性规定 |
三、FCPA的约束对象 |
四、腐败的动机和有价物的定义 |
五、违反FCPA的后果 |
六、FCPA执法的趋势和积极的抗辩 |
第二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并购交易的影响 |
一、FCPA带来的并购风险 |
二、FCPA凸显尽职调查的重要性 |
三、交割后合规整合的重要性 |
第三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尽职调查 |
一、FCPA尽职调查的重点领域 |
二、FCPA尽职调查的过程 |
三、FCPA尽职调查的程度 |
四、发现问题后的对策 |
第四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与基金并购和资产分拆 |
一、私募基金问题 |
二、资产分拆问题 |
第五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风险防范 |
一、跨国公司的反腐败责任 |
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中的反腐败风险防范 |
三、反腐败与中国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 |
第八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全球化 |
一、CSR备受关注的背景 |
二、CSR的解读 |
三、中国企业的CSR |
四、CSR的全球认同 |
第二节 跨境并购中的企业社会责任(CSR) |
一、履行CSR促进跨境并购 |
二、漠视CSR对跨境并购的影响 |
三、跨国“责任投资”方兴未艾 |
第三节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分析 |
一、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范围和监督 |
二、CSR标准与国际投资政策 |
三、推进CSR标准发展的政策取向 |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
一、制定社会责任法规强化责任意识 |
二、引进国际标准倡导责任投资 |
三、借助专业公关公司改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 |
第三部分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
第九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体系 |
第一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的必要性 |
一、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监管的特点 |
第二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国际监管体系 |
一、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
二、区域性国家组织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
三、双边合作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
第三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体系的新发展 |
一、国外关于外国投资的立法和监管的发展概况 |
二、国际投资保护协议领域的新发展 |
三、国际投资政策法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
第四节 中国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监管体系 |
一、中国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的法制建设 |
二、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 |
第十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市场准入审查 |
第一节 产业政策和国际投资政策的互动 |
一、产业政策影响跨境并购 |
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资政策的互动 |
三、国际投资协议中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互动 |
四、产业和投资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市场准入限制的主要形式 |
一、市场准入限制是普遍现象 |
二、市场准入限制的不同方式 |
第三节 市场准入限制对跨境并购的影响 |
一、跨境并购前后市场准入的影响 |
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国有化 |
三、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的“国有化” |
第四节 完善中国的外资市场准入制度 |
一、中国外资并购市场准入制度概述 |
二、2011版产业指导目录的进步和不足 |
三、我国外资市场准入制度改进路径 |
第十一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反垄断审查 |
第一节 反垄断审查立法 |
一、反垄断审查的渊源 |
二、国外反垄断审查立法 |
三、中国反垄断法之经营者集中审查 |
第二节 跨境并购反垄断审查的实施 |
一、反垄断审查执法机关和执法模式 |
二、反垄断审查标准 |
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反垄断审查 |
第三节 反垄断审查域外效力和国际合作 |
一、反垄断审查的域外效力 |
二、反垄断审查的国际合作 |
三、反垄断审查作为投资保护主义的工具 |
第十二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和国家安全审查 |
第一节 国家安全审查辨析 |
一、国家安全审查的由来 |
二、国家安全审查对象、范围和标准 |
三、国家安全审查的机关 |
四、国家安全审查的程序 |
五、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新发展 |
第二节 国家安全审查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影响 |
一、国家安全审查的必要性和影响 |
二、国家安全审查与市场准入 |
三、国家安全审查与反垄断审查 |
第三节 完善中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
一、增加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可预见性 |
二、确保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统一性 |
三、协调安全审查和产业发展战略 |
四、减少海外并购安全审查的风险 |
第四部分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和制度建设 |
第十三章 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战略 |
第一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沿革 |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法律环境 |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和挑战 |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和特征 |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挑战 |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思考 |
第三节 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并购 |
一、培育精于海外并购的中国跨国公司 |
二、中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其他方式 |
第四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 |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类型 |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机制 |
三、减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几点建议 |
第五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规范 |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法律制度构建的指导原则 |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制度建设 |
三、加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调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贷款风险防范十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市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革与创新——洛阳国宏投资集团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的典型经验[A]. 符同欣,郭义民,陈增仁,刘红俊,曲良波,马智慧,刘育章,王福田,刘潇雨.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20(第四届)上卷, 2020
- [2]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D]. 杨晓培. 厦门大学, 2019(07)
- [3]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D]. 湛栩鶠. 广西大学, 2019(01)
- [4]并购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D]. 魏征.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5]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促进效应研究[D]. 刘瑞文. 江苏大学, 2017(01)
- [6]企业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姜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7]ZY物流公司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 赵维家. 吉林大学, 2016(10)
- [8]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内部控制—对A银行的案例分析[D]. 秦雯娇.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7)
- [9]我国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研究[D]. 夏雪.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7)
- [10]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王仁荣. 复旦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