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苏油田开发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初楠臣[1](2020)在《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文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中俄两国进入了开放合作新阶段,将打开全面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城镇化是促进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研究俄罗斯城镇化是认识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关于俄罗斯城镇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镇化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上,论述了苏联时期、俄罗斯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城镇化发展特征、城镇化发展问题,在俄罗斯联邦、8个联邦区、83个联邦主体三个尺度单元上,系统地研究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城镇化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首先,分阶段探讨苏联时期的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俄罗斯时期的城镇化过程和问题;其次,研究俄罗斯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再次,测度俄罗斯城镇化水平、研究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最后探讨俄罗斯未来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与中俄边境地区发展合作问题。该研究通过对俄罗斯城镇化历史过程、条件、背景和城镇化政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加深对俄罗斯城镇化特征和问题的认识,对于认识俄罗斯国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促进中俄经济合作提供实践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从城镇化的基本理论、概念特征、发展阶段、水平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科学内涵。苏联时期罗蒙诺索夫、巴兰斯基、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萨乌什金等学者提出了生产力布局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经济区划理论,其提倡国民经济发展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构建生产专业化部门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保障各个生产部门的最优专业化生产,同时强调农工业的协调、有机组合发展等,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理论要点和对本文的启示,为开展俄罗斯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俄罗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二、三次产业向城镇集聚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镇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物质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结果;俄罗斯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是人类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变动,是经济、社会、交通、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地域上呈现的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2.在回顾苏联时期和俄罗斯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阶段城镇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俄罗斯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苏联时期城镇化过程基本呈现“S”形曲线特征,符合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其城镇化先后经历了列宁执政时期的停滞和恢复、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波动增长、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缓慢增长、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发展等4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引导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大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向城市内部迁移人口或通过行政区划管制将农村居民点变成城市,推进城市急速发展,人口城镇化率由1917年17%增加至1991年74%,实现了从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转型为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国家。俄罗斯城镇化发展整体表现出叶利钦执政时期停滞、普京执政时期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人口城镇化率未有显着涨幅,其先后经历了2000-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2009-2013年经济恢复与微增长期、2014年-至今欧美制裁下的停滞和发展期等,俄罗斯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延续了苏联长期经济内生结构性的失衡问题,城镇化发展产业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城市与农村聚落萎缩现象普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3.结合人口重心、人口增减变化率、人口密度变化率、人口地理集中度、人口熵度等定量模型分析俄罗斯的人口重心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密度变化、人口迁移流动等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特征构建俄罗斯的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和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测度俄罗斯及其83个联邦主体的城镇化水平,基于Arc GIS从3D立体、2D平面的视角研究俄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地理基础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自然资源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人口经历了先降后增的变化,人口重心不断朝西北向迁移,2005-2016年间,俄罗斯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增幅不大,经济城镇化发展显着,经济城镇化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70%左右的联邦主体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低于平均水平,部分联邦主体存在城镇化率虚高的现象;空间上,不同联邦主体间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显着,城镇化水平高值区是俄人口高密度核心地、俄人口快速增加区和俄人口重要流入地,主要分布于莫斯科、圣彼得堡、达吉斯坦-斯塔夫罗波尔-克拉斯诺达尔-罗斯托夫-沃罗涅日-伏尔加格勒-萨拉托夫-萨马拉-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秋明-新西伯利亚-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的带状区域,城镇化水平低值区是俄人口低密度边缘区、俄人口快速减少区和俄人口主要流出地,分布在远东区东北部、西伯利亚区南端、西北区北端,整体呈现“核心高-边缘低”、“中部高-南北低”、“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异特征。4.基于俄罗斯的国情背景,在研究俄罗斯城镇化发展过程及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趋势,探讨未来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主要包括,(1)顺应当前世界城镇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发展建设,重点发展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乌法-彼尔姆等3个超大型城市群,喀山-萨马拉-陶里亚蒂-乌里扬诺夫斯克-伊热夫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巴尔瑙尔等8个大型城市群;(2)基于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重点建设西伯利亚和远东区的增长极,培育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大区域增长极,符拉迪沃斯托克、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等区域增长极,形成由这些增长极及西伯利亚铁路轴带组成的点-轴系统;(3)大力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铁、港口、机场、信息设施等,加强国土空间的连接效率和整个国土的紧凑度、一体化联系;(4)大力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开放发展,尤其是中俄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合作,包括: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扩大能源项目的协作、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培育多形式的跨境电商合作通道、加快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共享、推动合作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
刘成[2](2020)在《20世纪30至60年代苏联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迁移是社会变迁的直观体现,它对不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塑造作用十分显着,也是同社会政治稳定紧密相关的问题之一。中亚地区在20世纪30至60年代作为原苏联的五个加盟共和国,经历了从政治形态到社会结构全方位的变化,就中亚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古老、相对原始的社会传统而言,能够促成这种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从对富农的强制性迁移到卫国战争时期国防工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边疆少数民族向中亚的迁移,再到“处女地运动”时期大量劳动力赴中亚垦荒,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对中亚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对这一时期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亚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历史特点。本文根据迁移性质、模式和数量等特点,将20世纪30至60年代中亚地区的人口迁移活动分为流放富农、卫国战争和垦荒运动三个主要时期,结合一定的统计数据及资料,希冀能更加清晰、立体地反映人口迁移给中亚地区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谢亚宏[3](2020)在《俄罗斯经济转轨的个案考察 ——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持续了二十多年,至今仍未结束。(1)以往学界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研究多以宏观为主,鲜有专门讨论单个企业在转轨背景下的制度变迁问题的着作。考虑到能源是俄罗斯的支柱产业,能源领域的企业经历的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选取俄罗斯能源领域最重要的企业之一——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俄气”)作为考察对象,以期从微观的视角讨论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现状、问题和前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创立于俄罗斯独立之初,但其前身可以追溯至苏联,并与苏联天然气工业的整体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本文对该公司的历史考察从苏联时期开始。与其他重工业部门相似,苏联以建立天然气工业部的形式对产业进行管理,但在苏联解体前,政府在工业部的基础上改组建立了康采恩企业,这是大部分苏联天然气工业资产得以完整保留给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关键性因素。俄罗斯独立后,在政府高层的保护和“自然垄断”产业的语境下,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资产避免了被拆分的命运。在私有化进程中,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国家(联邦政府)依然保持了最大股东身份,并且由于私有化改革不彻底使得潜在的活力未能释放。普京上台后一方面推行能源企业“再国有化”并使得国家控股“俄气”,另一方面也取消了此前政府对“俄气”运营的一系列限制,使得“再国有化”与市场化并行了一段时期。但由于俄政府将能源作为核心产业加以管控的战略不断深化,“俄气”进一步私有化将直接与该战略发生冲突,因此目前私有化的相关举措已经完全停滞。本文在与中、美代表性能源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比较中全面讨论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认为: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比较企业差距不大,但国家(联邦政府)的角色明显偏重。政府在董事会中保留席位,直接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而,在天然气市场中,“俄气”与同行企业相比具有垄断地位,其产品被视为准公共产品并受到国家监管,政府利用交叉补贴手段确保企业的利益。因此,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其所在的俄天然气产业的私有化依然有相当大的空间,但俄罗斯政府的相关举措开展得十分缓慢。本文的结论是: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制度变迁和治理现状看,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并未最后完成;如何处理国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依然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俄罗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珣[4](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指出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宫柯[5](2018)在《苏联专家为玉门和克拉玛依油田编制开发方案》文中研究说明1953年,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恢复玉门油田的产能被列为重点项目,国务院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第一个天然石油生产基地。因此,最先来我国援助建设的石油专家大都到过玉门油田,先后有40多位专家在勘探、钻井、采油、地面建设和炼制加工方面业绩斐然。
陈谦[6](2018)在《西伯利亚油田是如何发现的》文中提出距沙伊姆村不远的穆雷姆基区块,1959年9月25日,从1405米深处发现了储油层。据初步掌握的数据,该油井日产1吨以上轻质原油。"考虑到沙伊姆村距离小阿特雷姆村只有280公里,而在那里也发现了石油,可以认为,西伯利亚第一个储油区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秋明州不久将成为苏联新的巴库!"1959年10月4日,《秋明真理报》对此做出报道。
宋博[7](2016)在《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国家重建理论出发,将俄罗斯国家重建的目标定义为“再俄罗斯化”,并从该角度审视俄国家重建路径与工具选择。再俄化推动俄罗斯实践国家重建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工具匮乏的问题。俄罗斯基于其能源大国定位和能源比较优势,选择能源治理作为实现其再俄化的主要工具。国家重建是后冷战时代国家治理的热点议题,俄罗斯因循一条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外扩张地区主导权的非传统国家重建路径,这表明俄罗斯拥有特殊的国家重建目标。本文将该特殊目标定义为“再俄罗斯化”,这是一种与“去俄罗斯化”和“俄罗斯化”相对应,在正常国家机能恢复的基础上,以国家能力扩张为评判标准的特殊的国家重建目标。俄在再俄化目标的指引下在国内和地区两个层面展开国家重建。为了突破缺乏工具选择的局限,俄开始结合自身作为能源大国的比较优势,选择非常规治理工具。基于俄是能源大国的事实,能源治理不仅可以影响俄国内财富分配和精英选拔,还可对近邻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特殊影响。因此,俄罗斯选择能源治理作为其实现再俄化的主要工具。在实践层面,俄能源治理在“再俄化”目标影响下分有三种逻辑:无再俄化干预的能源合作,作为再俄化工具治理央地关系和地区秩序。本论文利用众多案例分析检验上述研究假设,主要有:运用俄欧和中俄能源合作的案例,检验无再俄化目标的能源合作逻辑;运用俄国内治理主力油气田和地方石油公司的案例,检验再俄化动用能源工具治理央地关系的逻辑;运用东欧、中亚和高加索等国家的案例,检验再俄化利用能源治理重整地区秩序的逻辑。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再俄化”目标时,政府与能源企业单独承担各自领域的压力,分别做出的反应构成能源合作的不同属性;配置再俄化目标后,在国内层面,俄罗斯中央政府在保留宪政名义上的政治分权同时,利用能源治理工具实现经济实质上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最终实现“再俄化”规制央地关系的目标;而在地区层面,再俄化支配俄罗斯扭转常规能源合作的制度规范,而是利用能源治理工具对目标国家降低其能源禀赋和挤压其多元化空间,使其更加受制于俄罗斯,最终实现“再俄化”主导地区秩序的目标。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利用再俄化概念,系统地将俄罗斯寻求内部集权和地区主导权的动机统一到俄国家重建的目标中来。二是从能源治理被“再俄化”选择为工具的角度,阐释俄罗斯能源政策与能源外交的特殊逻辑。
李爽[8](2013)在《试析苏联时期秋明州的油气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秋明州石油工业的迅速崛起,既是苏联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苏联东部开发的杰作。其在苏联国家战略需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也面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刺手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朱闯[9](2013)在《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西伯利亚经过400多年的开发,特别是苏联时期的大力建设,已经由一个蛮荒之地逐渐变成当今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地区之一。加强对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借鉴其成功经验,同时反思其存在的教训。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本文分为前言、正文、结论3个部分。前言部分: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西伯利亚工业发展的背景,包括西伯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早期西伯利亚的移民和工业发展情况。第二章概述了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发展的进程。将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的发展进程分为4个时期:工业初步发展时期、二战时期、工业恢复和发展时期、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并对每个时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实的介绍。第三章为本文的论述重点,着重探讨了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发展中的特点。第四章对苏联时期西伯利亚的成就及影响进行总结。第五章指出西伯利亚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论部分:结合工业化近百年的历程,对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做了粗略地探讨。
忽培元[10](2012)在《长河——马文瑞与新中国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序曲踏遍青山,两位开国老部长国庆观礼重逢,天安门上欣然回望旭日初升……1995年10月1日,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六周年纪念日。这天晚上,首都北京华灯齐放,人们沉浸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中。天安门广场张灯结彩。八点多钟,江泽民、李鹏等中国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同首都各届代表和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观赏节日焰火。在这举国同庆,万众同乐,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的新中国
二、全苏油田开发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苏油田开发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当前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趋势与问题 |
1.2.1 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进展 |
1.2.2 俄罗斯城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1.3.2 研究方案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镇化 |
2.1.2 城镇化水平 |
2.1.3 城镇化空间格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
2.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2.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2.2.4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2.2.5 增长极理论 |
2.2.6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章 苏联时期的城镇化基础 |
3.1 列宁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停滞和恢复 |
3.2 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城镇化波动增长 |
3.2.1 国民经济一 ·五—二 ·五计划时期 |
3.2.2 二战及战后恢复时期 |
3.3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城镇化缓慢增长 |
3.4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发展 |
3.4.1 国民经济八·五—十·五计划时期 |
3.4.2 国民经济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时期 |
第4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城镇化特征与问题 |
4.1 叶利钦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停滞 |
4.2 普京执政后的城镇化提升阶段 |
4.2.1 经济快速增长期 |
4.2.2 全球金融危机期 |
4.2.3 经济恢复与微增长期 |
4.2.4 欧美制裁下的停滞与发展期 |
4.3 俄罗斯城镇化问题与特征 |
4.3.1 城镇化发展产业动力不足 |
4.3.2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
4.3.3 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 |
4.3.4 城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
4.3.5 城市与乡村聚落萎缩现象较为普遍 |
4.3.6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
第5章 俄罗斯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分析 |
5.1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人口增长变化 |
5.1.1 1992-2007年人口严重下降 |
5.1.2 2008年-至今人口整体增长 |
5.2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人口结构变化 |
5.3 俄罗斯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
5.3.1 俄罗斯的人口重心迁移格局 |
5.3.2 俄罗斯的人口数量增减变化格局 |
5.3.3 俄罗斯的人口密度变化格局 |
5.3.4 俄罗斯的人口迁移流动格局 |
5.4 俄罗斯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
5.4.1 俄罗斯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
5.4.2 俄全境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
5.4.3 俄联邦主体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
5.5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
5.5.1 俄全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
5.5.2 俄联邦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
第6章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与中俄边境地区发展合作 |
6.1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 |
6.1.1 加强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发展建设 |
6.1.2 培育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区的增长极 |
6.1.3 加强高铁、机场、港口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
6.1.4 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开放发展 |
6.2 中俄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合作 |
6.2.1 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 |
6.2.2 扩大能源项目的协作 |
6.2.3 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
6.2.4 培育多形式的跨境电商合作通道 |
6.2.5 加快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共享 |
6.2.6 推动合作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
6.2.7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20世纪30至60年代苏联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中亚的人口迁移 |
第一节 强制迁移富农至中亚 |
第二节 富农在中亚的生存状况 |
第二章 卫国战争时期中亚的人口迁移 |
第一节 战前远东朝鲜人移入中亚 |
第二节 战时工业、人口向中亚疏散 |
第三节 “扁豆行动”——对车臣人和印古什人的惩罚性集体流放 |
第三章 垦荒运动时期中亚的人口迁移 |
第一节 在中亚开展垦荒运动的原因 |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过程及数量 |
第三节 人口迁移对中亚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
第四章 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
第一节 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 |
第二节 人口迁移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俄罗斯经济转轨的个案考察 ——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一、理论工具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和研究局限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局限 |
第五节 基本内容和框架 |
第一章 苏联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与“俄气”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苏联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
一、初期的苏联天然气工业 |
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苏联天然气工业 |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苏联天然气工业 |
第二节 “俄气”的制度变迁 |
一、俄罗斯独立初期的“俄气” |
二、2000-2008年“俄气”的“再国有化” |
三、2008-2012年的“俄气”:制度不变,效益起伏 |
四、2012年以来的“俄气”:国家掌握控股权 |
第二章 “俄气”的公司治理 |
第一节 “俄气”的资产和财务状况 |
一、“俄气”的资产、业务和规模 |
二、“俄气”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及投资结构 |
第二节 “俄气”的公司治理结构 |
一、“俄气”的公司治理:公司章程和治理守则 |
二、“俄气”的公司治理结构图 |
三、“俄气”的公司治理要素 |
第三章 能源公司的治理——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埃克森美孚公司 |
一、公司概况 |
二、运营状况、财务状况 |
三、公司治理 |
第二节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公司概况 |
二、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
三、公司治理 |
第三节 比较:“俄气”的制度特点 |
一、公司治理特征 |
二、市场运营的特点 |
三、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西伯利亚油田是如何发现的(论文提纲范文)
争论变成现实 |
极具发展前景 |
保证快速回收 |
设组织补专家 |
(7)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理论、经验困惑和问题的由来 |
1.1.1 国家重建理论的传统目标、路径与工具 |
1.1.2 俄罗斯国家重建的非传统路径和工具 |
1.1.3 问题的由来 |
1.2 俄罗斯国家重建的非传统目标——再俄罗斯化 |
1.2.1 俄罗斯化的定义与使用 |
1.2.2 去俄罗斯化的定义与使用历程 |
1.2.3 国家能力的扩张与再俄罗斯化的定义 |
1.2.4 再俄罗斯化目标下国家重建的基本路径 |
1.3 再俄罗斯化工具选择的困局 |
1.3.1 传统国家重建治理工具的弱化 |
1.3.2 再俄罗斯化在体系层次上的工具匮乏 |
1.4 核心假设: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是能源治理 |
1.4.1 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定位 |
1.4.2 俄罗斯在能源问题上的选择性治理 |
1.5 文献综述 |
1.6 竞争性假设、假设检验及研究方法 |
1.6.1 竞争性假设 |
1.6.2 假设检验及研究方法 |
1.7 对于“能源”的讨论限定 |
1.8 章节安排和内容简介 |
第2章 再俄化缺位下的俄罗斯能源一般治理逻辑 |
2.1 油气合作行为体、压力和结局的概念化 |
2.2 油气合作的因果关系 |
2.3 国家间油气合作的治理逻辑 |
2.4 比较案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再俄化目标下治理央地关系的工具选择 |
3.1 再俄化对央地治理的诉求 |
3.2 叶利钦时期的央地关系互动 |
3.2.1 宪政危机 |
3.2.2 总统连任竞争 |
3.3 叶利钦时期央地治理的工具困局 |
3.3.1 立法及法律工具困局 |
3.3.2 行政管理工具困局 |
3.3.3 经济及财税工具困局 |
3.4 能源治理——普京时期央地治理的工具选择 |
3.4.1 能源工具适合俄央地治理需求的理论分析 |
3.4.2 俄罗斯政府对于能源工具的认知转变 |
3.4.3 普京政府利用能源工具实践央地治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再俄化目标下重塑近邻地区秩序的工具选择 |
4.1 俄罗斯“近邻地区”的定义 |
4.2 再俄化影响下近邻地区的秩序关系 |
4.2.1 再俄化对俄近邻地区治理的诉求 |
4.2.2 再俄化与近邻国家重建进程的矛盾 |
4.2.3 近邻地区的四种秩序关系 |
4.3 能源治理——俄罗斯地区治理的工具选择 |
4.3.1 能源工具适合俄地区治理需求的理论分析 |
4.3.2 能源工具在俄罗斯地区治理中的定位转变 |
4.4 俄罗斯利用能源工具实践地区治理的模式 |
4.4.1 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模式 |
4.4.2 重点削弱对象国能源优势的模式 |
4.4.3 全面控制对象国能源系统的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对未来的预测 |
5.1 总结与启示 |
5.2 预测:油价暴跌背景下俄能源工具的使用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试析苏联时期秋明州的油气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秋明州油气的开采进程 |
二、秋明州油气开发的影响 |
三、秋明州油气开发的不足及前景 |
(9)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西伯利亚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1.1 西伯利亚的自然地理及资源概况 |
1.1.1 西伯利亚的自然地理条件 |
1.1.2 西伯利亚的资源 |
1.2 西伯利亚的移民和早期开发 |
1.2.1 西伯利亚的移民 |
1.2.2 西伯利亚早期开发和工业发展 |
第二章 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发展的历程 |
2.1 西伯利亚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
2.2 二战时期的西伯利亚工业 |
2.3 战后西伯利亚工业的恢复 |
2.4 西伯利亚工业的加速发展时期 |
第三章 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发展的特点 |
3.1 工业发展成效显着 |
3.2 分阶段重点推进 |
3.3 区域性生产综合体发挥积极作用 |
3.4 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发展 |
第四章 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发展的影响 |
4.1 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 |
4.2 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 |
4.3 促进了交通的改善 |
4.4 为苏联超级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
第五章 西伯利亚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产业结构不合理 |
5.2 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 |
5.3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
5.4 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不足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苏油田开发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D]. 初楠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2]20世纪30至60年代苏联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研究[D]. 刘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俄罗斯经济转轨的个案考察 ——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为例[D]. 谢亚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4]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5]苏联专家为玉门和克拉玛依油田编制开发方案[J]. 宫柯. 石油知识, 2018(03)
- [6]西伯利亚油田是如何发现的[J]. 陈谦. 石油知识, 2018(02)
- [7]再俄罗斯化的工具选择:俄罗斯能源治理[D]. 宋博. 清华大学, 2016(11)
- [8]试析苏联时期秋明州的油气开发[J]. 李爽.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12)
- [9]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问题研究[D]. 朱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3(04)
- [10]长河——马文瑞与新中国建设[J]. 忽培元. 中国作家, 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