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勋[1](2021)在《基于自适应nonnegative garrote的神经网络软测量算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由于工业过程变得日益复杂,存在高度的非线性及不确定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参数难以直接用传感器测量,或者直接测量成本较高。软测量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利用容易测量的变量来推断难以测量的参数,在过程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克服了直接利用传感器测量带来的实时性不足和成本高的缺点。本文以现有的算法为基础,详细分析了目前变量选择算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创新性的设计了一类可根据输入变量的相对重要性自适应选择输入变量的软测量算法。首先,针对非负绞杀(nonnegative garrote,NNG)算法对输入变量压缩存在有偏估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NNG的自适应变量选择算法(Adaptive-NNG)。该算法在NNG的约束条件中加入了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绝对值的倒数,实现了自适应压缩输入变量系数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算法采用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和交叉验证策略来确定最佳绞杀参数,并且通过两个线性回归数值仿真案例检验了算法的有效性。其次,将所研究的Adaptive-NNG算法拓展到非线性回归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的自适应变量选择算法(Adaptive-NNG-MLP,ANNG-MLP),并用于复杂非线性过程建模。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被用来设计作为自适应算子,并引入到NNG-MLP的约束条件,克服了NNG-MLP算法过于依赖绞杀参数选择、变量压缩存在有偏估计等缺陷,提高了变量选择的准确性,从而改善了模型的泛化性能。通过数值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模型精度和模型的复杂度上都优于其它算法。最后,将ANNG-MLP算法应用到实际的烟气脱硫系统中,预测该系统烟气排放的SO2浓度。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精确地预测出目标变量的动态变化,且所选择出的关键变量也与实际的化学过程反应机理相符合,与现场的操作人员的生产经验一致。因此,ANNG-MLP算法对烟气脱硫工业过程烟气排放SO2含量的预测建模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能够为该过程的控制系统设计和生产工艺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严明伟[2](2021)在《基于烟气余热的氧化镁湿法脱硫产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用于火力发电,其造成的二氧化硫排放污染对人体及环境有着严重的危害。近年来,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硫排放限制愈加严格,传统的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存在着投资大、管道腐蚀堵塞等问题,而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具有脱硫效率高等优点,在国内的应用渐渐增多,但其目前脱硫产物资源化技术路线尚不成熟,还有待研究。本文通过Aspen Plus对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和氧化镁-七水硫酸镁湿法烟气脱硫建立模型,并作技术及经济性对比分析。技术对比分析表明,氧化镁法的适宜液气比为7-9 L/Nm3,而石灰石法的适宜液气比为17-19 L/Nm3,此时脱硫率约为97.3%,石灰石法的脱硫摩尔比约为1.014mol/mol,氧化镁法的脱硫摩尔比约为1.006mol/mol;原烟气SO2含量在773-1288mg/Nm3内变化时,氧化镁法的脱硫性能总是要略优于石灰石法。经济对比分析表明,在300 MW燃煤电厂中,石灰石法的脱硫塔投资费用约为449万元,而氧化镁法的脱硫塔投资费用约为304万元;石灰石法的脱硫塔运行费用约为539万元/年,氧化镁法的脱硫塔运行费用约为320万元/年。针对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当前尚不成熟的脱硫产物资源化技术路线,对以七水硫酸镁为脱硫产物的浓缩结晶整体工艺提出利用烟气余热作为热源并通过Aspen Plus建立烟气余热多效蒸发浓缩系统和烟气余热热蒸汽压缩结晶系统模型。对烟气余热多效蒸发浓缩系统的分析表明,相比于顺流基准系统及采用不同优化方式的并流优化系统,七工艺并流优化系统更高效利用了二次蒸汽、冷凝水和浓缩液的热量,因而具有更优的热力及经济性能,且利用烟温的升高有助于使其系统效数上限值增大从而提升系统性能。影响七工艺并流优化系统年总费用的4个主要因素里,年利用小时数和蒸汽价格两个因素的影响较大,ND钢价格因素次之,而304不锈钢价格因素几乎不产生影响。七工艺并流优化系统的热力性能几乎不随电厂容量发生改变,而经济性能则发生较大变化。对烟气余热热蒸汽压缩结晶系统的分析表明,相比于汽机抽汽热源,烟气余热热源的热力性能处于劣势、且在经济性能中的设备投资费用更高,但年总费用仅约为前者的60%;结晶温度和混合蒸汽压力对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利用烟温对系统的影响较小,系统在高结晶温度、低混合蒸汽压力和高利用烟温下具有较优的热力及经济性能。当电厂容量发生变化时,系统热力性能几乎不受影响,而经济性能则发生较大变化。综合来看,与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相比,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以更低的脱硫塔投资及运行费用取得更好的脱硫效果,并且后者采用以七水硫酸镁为脱硫产物的基于烟气余热的资源化技术路线时,能为300、600和1000 MW燃煤电厂带来约709、1471和2166万元/年的额外收益。
徐瑞萍[3](2021)在《冶炼烟尘矿浆法脱除有色冶炼烟气中SO2的研究》文中提出冶金及化工为主的非电行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很大,大部分都采用的传统湿法脱硫技术进行SO2的净化,以石灰石-石膏法作为典型技术。但是传统的石灰石-石膏法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和净化技术的进步,已经不太适用于有色冶炼行业中SO2的净化,主要是有色冶炼烟气中含有重金属污染物导致产生的脱硫固废石膏中含有重金属,形成了新的危废,因此产生了二次污染,带来了新的环保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有色金属冶炼烟气中的SO2进行脱除,以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直接产生的烟尘作为新型脱硫剂,分析了两种烟尘(锰冶炼烟尘和密闭电石炉灰)中的化学组成和物相结构,表明了具备脱硫的可行性。随后将其制备成矿浆后对脱除SO2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不同工艺参数对其脱硫效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开发烟尘渣浆脱硫的研究,为有色行业烟气脱硫及固废处置提供新思路。通过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考察了锰冶炼烟尘的物相结构和化学组成,发现锰冶炼烟尘中的物相结构主要为金属氧化物及硅酸盐矿物,具备脱硫的可能性。此外,考察了各反应条件对锰冶炼烟尘浆液脱硫效果的影响。在最优制备条件下(锰冶炼烟尘浆液浓度为4 g/L),在气体流量为800 m L/min、进口SO2浓度为4570 mg/m3下,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氧含量、初始浆液p H值、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工况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其最佳反应条件为:(1)氧含量:10%;(2)初始浆液p H值:11.7±0.3;(3)反应温度:35℃;(4)搅拌速率2500 r/min。在最优条件下,锰冶炼烟尘矿浆穿透时间达到420 min。(2)考察了密闭电石炉灰的物相结构组成,发现主要为Fe、Zn的金属氧化物和部分碱性氧化物,物相结构结果表明密闭电石炉灰可取代传统的石灰石作为新型的脱硫剂。拟定电石炉灰最佳的浆液制备条件为4 g/L的条件下,在气体流量为800 m L/min、进口SO2浓度为5140 mg/m3,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氧含量、初始浆液p H值、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工况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其最佳反应条件为:(1)氧含量:15%;(2)初始浆液p H值:10.8±0.5;(3)反应温度:35℃;(4)搅拌速率2500 r/min。在最优条件下,电石炉灰烟尘矿浆穿透时间达到990 min。(3)对比两种烟尘脱硫剂发现,密闭电石炉灰在优化后的最优工艺参数条件下,可在990 min内出口SO2浓度≤35mg/m3。比锰冶炼烟尘浆液高出570 min的维持时间,这可能是因为密闭电石炉灰存在更多含量的铁/锌金属氧化物,而在反应过程中浸出的铁离子和锌离子具备液相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能力从而具备更快的脱除速率及拥有更高的硫容。但是电石炉灰浆液比较依赖于较高的氧含量。从二氧化硫穿透时间上观察得出电石炉灰具备更好的脱硫效果,可用在扩大化脱硫试验中。
张旭彪[4](2021)在《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煤炭消费比例维持在很高的水平,煤炭资源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危害,Hg、As、Se、Pb、Cd和Cr等痕量元素对环境及人体的威胁性较高。燃煤电站作为痕量元素污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采用先进的污染物控制装置脱除污染物时,也会对烟气中的痕量元素起到脱除效果,有关汞等痕量元素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内迁移富集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择国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汞等六种痕量元素的分布比例、迁移富集和生态环境污染评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该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固液气相样品进行采样检测分析,通过改进的痕量元素物料平衡计算方法分析汞等痕量元素在系统内的分布迁移规律,研究表明脱硫系统对Hg、Se、Pb、Cr和Cd五种元素有不同程度的脱除效果,但As存在再释放现象,脱硫废水污泥中汞等痕量元素含量远远高于脱硫石膏中的含量,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对Hg、As、Se、Pb、Cd和Cr元素的脱除效率分别达到79.2%、50.3%、50.5%、57.4%、34.4%和59.7%;脱硫废水处理过程对Hg和Se有一定的富集效果,对As、Pb和Cr元素的富集效果并不明显,对Cd未起到富集作用,该元素以内部循环的方式以溶解度较高的赋存形态迁移富集到溶液中;通过逐级提取法对脱硫系统的典型固相副产物赋存形态研究发现,在废水污泥中Cd元素溶解度较高,其他痕量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痕量元素的环境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Cd>Se>Cr>Pb>As,石膏的环境稳定性略佳于污泥。回流水中富集的高浓度痕量元素主要是由脱硫浆液中不易形成石膏的细颗粒物和石膏脱水滤液所导致。燃煤电厂副产物的堆置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本文选用三种方法对其进行生态潜在风险评估和危险特性指数分析,研究表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发现石膏构成轻微生态危害,主要表现为中等风险Hg污染,污泥构成很强生态危害风险程度,其指数高达876.87,表现为很高风险的Hg污染和中等风险的Cd污染,综合来看对此类脱硫系统副产物进行相应的痕量元素控制是极有必要的。
刘俊逸,张晓昀,李杰,黄青,吴田,曾国平,杨昌柱[5](2021)在《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主要针对工业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从脱硫技术、脱硝技术、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比较了3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当今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结合本课题组所做工作对未来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进行了展望。
周淼[6](2021)在《脱硫废水烟气蒸发系统热力分析及优化》文中指出大多数燃煤电厂为了减少煤炭燃烧产生的SO2污染,配备了完整的烟气脱硫系统,脱硫的方式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为主,种类多样。脱硫废水作为湿法烟气脱硫的产物之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盐类等污染物质,不能直接外排。随着国家对火电厂污染物质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中,利用锅炉烟气热量实现废水的蒸发干燥是综合性能较优的工艺之一。脱硫废水烟气蒸发干燥“零排放”系统不同,其对电厂热经济性、设备可靠性及投资等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论文构建了不同的脱硫废水蒸发“零排放”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计算模型,结合具体工程进行模拟计算。所得结果可为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的技术经济性分析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首先,通过建立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能量平衡模型得到考虑外来能量进入脱硫塔时的出口烟气含湿量相对于不考虑外来能量进入高0.69%的结论,并结合脱硫系统水平衡模型、Cl-平衡模型,推导出燃煤电厂在煤含氯量不同的情况下脱硫废水排放量的理论计算方法。根据具体工程实例,得到某300MW燃煤机组脱硫废水产量QW=3940.87kg/h,可为后续蒸发系统的计算提供基础数据。其次,建立了饱和湿烟气含湿量、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温、烟气酸露点、锅炉热效率变化计算模型,并构建了三种不同的烟气蒸发脱硫废水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重新定义了中温烟气蒸发脱硫废水排烟损失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计算出不同蒸发工况下的机组参数,结果表明某300MW机组用低温烟气浓缩系统抽取烟气量约为中温烟气蒸发系统的3倍;用中温烟气蒸发系统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下降约4℃,锅炉热效率下降0.29%,发电标准煤耗率增加1g/(KW·h);用中低温串联布置蒸发系统,若进入中温蒸发器内脱硫废水量增加10%,发电标准煤耗率增加0.021g/(KW-h),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温下降0.025℃,这些不利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对于脱硫废水预浓缩方案,构建了汽轮机抽汽多效蒸发脱硫废水系统。利用Aspenplus软件搭建了三效蒸发脱硫废水模型,Ebsilon软件搭建某300MW电厂热力系统模型,模拟计算不同抽汽量下出口脱硫废水的流量、浓度、抽汽后电厂热经济性变化。结果表明,浓缩液含盐量超过50%,所需蒸汽量急剧增加;含盐量超过80%,多效蒸发系统的经济性急剧变差;抽汽多效蒸发脱硫废水系统热耗率最多增加3.5kJ/(KW-h),发电标准煤耗率最多增加0.2g/(KW-h)。最后,论文将汽轮机抽汽多效蒸发系统的热经济性指标和烟气蒸发系统的进行比较。同中温烟气蒸发系统相比,抽汽多效蒸发脱硫废水系统热经济性能更好;同串联布置烟气蒸发系统相比,二者热经济性能相差不大,需进一步从投资造价等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对比才能选择最优方案。
庞军[7](2021)在《12000t/d某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运行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水泥窑使用高硫石灰石矿和高硫燃料时,SO2排放不能满足最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因而开发高效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对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控制非常必要。本文根据水泥窑烟气的特点,研究合适的烟气脱硫技术来降低SO2排放,同时分析实例的运行效果并做出综合评价,对于减少大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1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含硫量高的特点,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进行烟气脱硫,并通过核心工艺优化,研发出适宜水泥窑的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在实际运行中,一方面,考察了窑喂料量和窑炉用煤总量、立磨喂料量和窑尾CO等因素对SO2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了烟气与浆液接触时间、浆液状况、入口烟气状况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入口烟气粉尘浓度、温度和喷淋层数等因素对除尘效率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运行参数。该脱硫工程在浆液密度为1160kg/m3、pH值为5.8、开启循环泵,入口烟气SO2浓度为1200mg/Nm3、温度为105℃、粉尘浓度为18mg/Nm3、流量为1100000Nm3/h的条件下,脱除后的烟气中SO2平均质量浓度为12mg/Nm3,平均脱硫效率可达99.00%,除尘后的烟气中粉尘平均质量浓度为6mg/Nm3,平均除尘效率可达66.67%,远低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重点区域限定的SO2的质量浓度50mg/Nm3和粉尘的质量浓度20mg/Nm3的要求。该脱硫工程运行成本1364.59万元/年,包括可变成本869.12万元/年和固定成本495.47万元/年。熟料脱硫成本为3.4元/吨,电耗成本占吨熟料脱硫成本的56.47%。系统阻力电耗占总电耗比例最大,为52.43%,占吨熟料脱硫成本的32.08%。该系统的环保效益主要有脱硫石膏收益308.03万元/年、环保税额的减免1976.80万元/年、粉尘年减排量104.55吨/年和SO2减排量10349.86吨/年,整体环保效益显着。该脱硫工程使用企业自产的回灰或石灰石作为吸收剂,脱硫除尘效率高,远低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脱硫石膏自我消纳,还能缓解“石膏雨”、脱硫废水等突出问题,符合设计要求,也达到工程运行的主要目标。
蒋璨[8](2021)在《烧结烟气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塔流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钢铁行业SO2排放在整体工业排放量中具有很大占比,而烧结SO2是其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发展我国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减少烧结工序中SO2排放量,推进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石灰石-石膏湿法湿法脱硫技术因其系统运行稳定,处理烟气量大,脱除效率高等特点,在烧结烟气净化上还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目前研究学者针对该技术脱硫塔优化时主要倾向于电厂锅炉烟气,且前人在烟气量较大的烧结烟气脱硫塔流场模拟优化方面研究较少,部分试验的可靠性验证并不充分。通过CFD技术对某钢企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的结果与各实验和记录数据进行对比,有较高的拟合度,说明了CFD的研究方法在脱硫塔的研究中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对于大型喷淋吸收塔的塔内流场优化设计中,脱硫塔的运行参数对流场影响的模拟结果表明:液气比增大能明显提高脱硫效果,但提升程度不随液气比线性增加,从综合性价比角度看,对于该脱硫吸收塔的液气比(L/G)控制在7~9 L/m3左右较为适宜;范围内烟气流速提升能有效改善塔内气相稳定性,过大的流速会影响浆液的截面内密度分布和在塔内的停留时间,增大功耗并降低脱硫效果。脱硫塔的喷淋层布置对流场影响的模拟结果表明:过低的喷淋层间距会使增大喷淋浆液密度,影响气流均匀性并减少传质面,同时喷淋区的高度不宜过高,增加高度对于效率的提高并不经济,层间距宜取适中值;适当增加喷嘴间距能有效提升气流均匀性。脱硫塔的结构改变对流场影响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最低位喷淋层下增设塔环对塔内中心区脱硫效果改善明显,同时也能提高浆液的利用率,该模型最佳安装位置为距离最低喷淋层1.5m处;从流场均匀性与运行能耗上看塔顶直出为最佳出口方式,侧出时同侧侧出的塔内流场优于异侧侧出,但总塔压损更大;在出口对侧壁增设斜板可以在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改善塔内气流分布均匀性,促进气液的传热传质。
赵立文[9](2021)在《电石渣湿法脱硫及石膏结晶过程协同调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石渣年排放量大,综合利用率不足40%,大量堆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电石渣中钙质资源丰富,是代替石灰石作脱硫剂的良好原料。本文针对电石渣替代石灰石应用于湿法脱硫过程,二者消溶特性和反应活性显着不同易造成石膏氧化结晶不完全、含水量较高的问题,系统开展了电石渣与石灰石的组成、消溶活性以及脱硫氧化特性的对比研究,明确了电石渣中杂质在电石渣消溶和二水硫酸钙氧化结晶过程的作用机制,优化并确定了电石渣脱硫及石膏氧化过程的最优工艺条件。相关结论为电石渣的除杂利用和脱硫工艺优化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系统开展了不同工艺及杂质含量条件下,电石渣脱硫剂消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电石渣中钙组分比石灰石高出5.07个百分点,且比表面积大、溶解度高,易形成强碱性浆液;降低p H值和电石渣粒度、增大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均有利于电石渣的溶解,优化条件下电石渣消溶率比石灰石高29.26%。对电石渣消溶过程的液相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电石渣消溶过程中有钠、硅、铝、镁、铁等杂质浸出,其中硅对消溶基本无影响;钠、镁可以促进电石渣的消溶;铝、铁则阻碍其消溶。(2)利用双膜理论对脱硫传质过程进行分析,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工艺条件对两种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脱硫剂溶解到脱硫的控制点不同,在SO2浓度低于1000 mg/m3时,石灰石溶解是脱硫控速步骤;高于1000 mg/m3时,电石渣中氢氧化钙溶解是脱硫的控速步骤,且传质效率高于石灰石,适合处理SO2浓度较高烟气;优化条件下电石渣、石灰石两种脱硫剂的脱硫率分别为98.15%、95.53%,在脱硫过程中电石渣浆液消耗量仅为石灰石的一半。(3)考察了电石渣基CaSO3在不同工艺条件的氧化结晶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亚硫酸钙浓度、初始p H值较低时,且在较高的温度、曝气量时脱硫石膏粒度大、含水率低、纯度高以及形貌均匀。通过模拟添加杂质考察了杂质对亚硫酸钙氧化过程的影响,其中镁、硅、铁能促进石膏氧化,钠、铝则表现出抑制作用,采用SEM对产物分析,发现硅、铁、钠对氧化产物形貌影响较小,而铝、镁对氧化产物微观形貌影响显着,综合分析得到铁、硅的存在可以使氧化反应更为彻底。
戴飞[10](2021)在《湿氨法脱硫生产中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成为排放治理的重点之一。现有的工业化二氧化硫治理方案中,湿氨法脱硫具有脱硫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能耗少等优势。某公司锅炉烟气采用湿氨法脱硫工艺,但自该系统投运以来,经常出现管道泄漏,吸收塔内积灰,烟气拖尾,无法正常分离硫酸铵成品。不稳定的脱硫系统,严重影响了该公司整体生产运营。本文通过分析脱硫系统实际运作中的压力、气体组成、溶液组成等各个参数,研究了影响脱硫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提出浓缩段管道材质优化变更、除尘器取消旁路、更换破损布袋、循环槽内部结构优化、吸收塔吸收段喷嘴清理、更换及升气帽优化等措施,做好对应的停车检修计划和技改方案。经过对脱硫系统的技改,脱硫系统实际运行的各个参数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吸收液p H值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氨水用量减少一半,溶液氧化转化率大于99%,副产品生产量增加的同时产品的品质达到一级要求。通过技改,该公司锅炉烟气脱硫已经能够稳定运行,降低了运行成本,排放指标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二、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适应nonnegative garrote的神经网络软测量算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软测量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软测量过程中的变量选择 |
1.4 人工神经网络在变量选择中的应用 |
1.5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算法基础 |
2.1 NNG算法 |
2.1.1 NNG算法原理 |
2.1.2 BIC准则 |
2.2 MLP神经网络 |
2.3 MIV算法 |
2.3.1 MIV算法概述 |
2.3.2 MIV算法原理 |
2.4 K折交叉验证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适应NNG算法设计 |
3.1 最小二乘法 |
3.1.1 最小二乘法的回归模型 |
3.2 自适应NNG |
3.3 参数s的选择 |
3.4 自适应NNG的算法流程 |
3.5 NNG与 Adaptive-NNG比较 |
3.5.1 数值仿真实验一 |
3.5.2 数值仿真实验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NNG-MLP的自适应算法研究 |
4.1 NNG-MLP算法 |
4.2 自适应算子的设计 |
4.3 ANNG-MLP的算法流程 |
4.4 实验结果 |
4.4.1 数值仿真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NNG-MLP算法在火电厂烟气脱硫过程中应用 |
5.1 火电厂脱硫的工艺的发展 |
5.2 烟气脱硫技术的分类 |
5.3 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与原理 |
5.3.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 |
5.3.2 湿法烟气脱硫基本原理 |
5.4 ANNG-MLP算法在火电厂脱硫过程中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2.1 创新之处 |
6.2.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2)基于烟气余热的氧化镁湿法脱硫产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
1.2.1 石灰石湿法脱硫的研究 |
1.2.2 氧化镁湿法脱硫的研究 |
1.3 氧化镁湿法脱硫产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
1.4 浓缩过程研究现状 |
1.5 结晶过程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石灰石-石膏和氧化镁-七水硫酸镁湿法脱硫工艺 |
2.1 烟气及水质资料 |
2.1.1 脱硫塔入口烟气 |
2.1.2 脱硫塔工艺水水质 |
2.2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 |
2.2.1 工艺流程 |
2.2.2 系统原理 |
2.2.3 系统建模及验证 |
2.3 氧化镁-七水硫酸镁湿法脱硫工艺 |
2.3.1 工艺流程 |
2.3.2 系统原理 |
2.3.3 系统建模 |
2.4 石灰石(氧化镁)法技术分析 |
2.4.1 液气比 |
2.4.2 原烟气SO_2浓度 |
2.5 石灰石(氧化镁)法经济分析 |
2.5.1 投资费用 |
2.5.2 运行费用 |
2.6 脱硫塔排浆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烟气余热的多效蒸发浓缩系统 |
3.1 氧化镁湿法脱硫产物的资源化技术路线 |
3.2 烟气余热多效蒸发浓缩系统 |
3.2.1 系统原理 |
3.2.2 系统建模及验证 |
3.2.3 热力性能指标 |
3.2.4 经济性能指标 |
3.3 浓缩基准系统 |
3.3.1 热力性能分析 |
3.3.2 经济性能分析 |
3.4 浓缩优化系统 |
3.4.1 热力性能分析 |
3.4.2 经济性能分析 |
3.4.3 费用减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
3.5 不同容量电厂浓缩优化系统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烟气余热的热蒸汽压缩结晶系统 |
4.1 烟气余热热蒸汽压缩结晶系统 |
4.1.1 系统原理 |
4.1.2 系统建模 |
4.1.3 热力性能指标 |
4.1.4 经济性能指标 |
4.2 烟气余热热源与汽机抽汽热源的比较 |
4.3 烟气余热热蒸汽压缩结晶系统的分析 |
4.3.1 结晶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
4.3.2 混合蒸汽压力对系统的影响 |
4.4 不同容量电厂烟气余热结晶系统对比 |
4.5 不同容量电厂资源化利用的收益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本文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冶炼烟尘矿浆法脱除有色冶炼烟气中SO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SO_2的来源、性质、危害 |
2.1.1 SO_2的来源 |
2.1.2 SO_2的性质 |
2.1.3 SO_2的危害 |
2.1.4 SO_2现行排放标准 |
2.2 SO_2脱除技术 |
2.2.1 干法脱硫技术 |
2.2.2 半干法脱硫技术 |
2.2.3 湿法脱硫技术 |
2.2.4 其他烟气脱硫技术 |
2.3 主要烟气脱硫技术对比 |
2.4 矿浆法脱除 SO_2研究进展 |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装置 |
3.1 实验系统、试剂及仪器 |
3.1.1 实验系统 |
3.1.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 |
3.3 冶炼烟尘矿浆脱除SO_2脱除流程及评价 |
第四章 锰冶炼烟尘矿浆脱除SO_2实验研究 |
4.1 锰冶炼烟尘物相分析 |
4.2 SO_2脱除空白实验 |
4.3 不同工况条件对锰冶炼烟尘脱除SO_2影响的研究 |
4.3.1 矿浆浓度对脱除SO_2的影响 |
4.3.2 进口二氧化硫浓度对脱除SO_2的影响 |
4.3.3 氧含量对脱除SO_2的影响 |
4.3.4 初始浆液pH值对脱除SO_2的影响 |
4.3.5 反应温度对脱除SO_2的影响 |
4.3.6 搅拌速率对脱除SO_2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密闭电石炉灰矿浆脱除SO_2实验研究 |
5.1 密闭电石炉灰物相分析 |
5.2 SO_2脱除空白实验 |
5.3 不同工况条件对锰烟尘矿浆脱除SO_2影响的研究 |
5.3.1 矿浆浓度对脱除SO_2的影响 |
5.3.2 进口二氧化硫浓度对脱除SO_2的影响 |
5.3.3 氧含量对脱除SO_2的影响 |
5.3.4 初始浆液pH值对脱除SO_2的影响 |
5.3.5 反应温度对脱除SO_2的影响 |
5.3.6 搅拌速率对脱除SO_2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能源结构及原煤使用情况 |
1.2 煤中的痕量元素及对人体的危害 |
1.3 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燃煤电站中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及分布 |
1.3.2 汞等痕量元素检测方法 |
1.3.3 痕量元素化合物形态分析方法 |
1.3.4 燃煤副产物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样品的采集和取样方法 |
2.2 测试方法的选择 |
2.2.1 汞的测试方法 |
2.2.2 砷、硒的检测方法 |
2.2.3 铅、镉、铬的测试方法 |
2.3 样品预处理方法选择与应用 |
2.3.1 待测样品制备 |
2.3.2 砷硒待测试样品前处理-艾氏卡试剂混合灼烧法 |
2.3.3 铅、铬和镉待测试样品前处理-微波消解法 |
2.3.4 液相样品前处理 |
2.3.5 化学逐级提取法 |
2.4 建立汞等痕量元素测试标准曲线及精准度校验 |
2.4.1 建立汞的测试标准曲线 |
2.4.2 建立砷硒的测量标准曲线 |
2.4.3 建立铅镉铬的测量标准曲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湿法脱硫系统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讨 |
3.1 湿法脱硫系统物料总衡算计算方程 |
3.1.1 液相平衡计算 |
3.1.2 气相平衡计算 |
3.1.3 固相平衡计算 |
3.2 脱硫系统汞等痕量元素质量平衡计算 |
3.2.1 烟气脱硫部分物料平衡计算 |
3.2.2 脱硫废水处理部分物料平衡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
4.1 电厂采样基本信息及煤质分析 |
4.2 湿法脱硫系统中汞等痕量元素的绝对浓度分析 |
4.2.1 湿法脱硫系统对烟气中汞等痕量元素的脱除效果 |
4.2.2 湿法脱硫系统固相中汞等痕量元素的浓度测定 |
4.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2.4 湿法脱硫系统液相中汞等痕量元素的浓度 |
4.3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内痕量元素的迁移分布特性 |
4.4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对汞等痕量元素迁移分布的影响 |
4.5 系统固相产物中痕量元素赋存形态研究 |
4.5.1 痕量元素的赋存形态 |
4.5.2 脱硫石膏和废水污泥中痕量元素的稳定性对比 |
4.6 系统固体产物中痕量元素的污染风险评价 |
4.6.1 痕量元素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
4.6.2 环境风险评估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成果 |
5.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5)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脱硫技术 |
1.1 湿法脱硫 |
1.2 等离子体法 |
2 脱硝技术 |
2.1 还原法 |
2.2 吸附法 |
3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
3.1 活性炭吸附法 |
3.2 等离子体技术法 |
3.3 生物法 |
3.4 半干、湿法 |
3.5 催化法 |
4 结论 |
(6)脱硫废水烟气蒸发系统热力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脱硫废水处理技术综述 |
1.2.1 传统工艺 |
1.2.2 深度处理工艺 |
1.2.3 零排放处理工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湿法烟气脱硫废水量理论计算 |
2.1 湿法脱硫系统能量平衡 |
2.1.1 不考虑外来能量的湿法脱硫系统能量平衡计算模型 |
2.1.2 考虑外来能量的湿法脱硫系统能量平衡计算模型 |
2.2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水平衡 |
2.3 脱硫废水量理论计算模型 |
2.3.1 烟气中C1元素的含量计算 |
2.3.2 脱硫废水量计算模型 |
2.4 计算结果分析及应用 |
2.5 本章总结 |
第3章 脱硫废水烟气蒸发系统构建及热力计算模型 |
3.1 脱硫废水烟气蒸发零排放系统构建及优缺点分析 |
3.2 低温烟气脱硫废水浓缩系统热力计算模型 |
3.2.1 低温烟气脱硫废水浓缩系统出口烟气含湿量求解 |
3.2.2 低温烟气脱硫废水浓缩系统热力计算方法 |
3.3 中温烟气脱硫废水蒸发系统热力计算模型 |
3.3.1 中温烟气脱硫废水蒸发器出口烟气温度确定 |
3.3.2 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计算 |
3.3.3 锅炉热效率变化 |
3.3.4 中温烟气脱硫废水蒸发系统热力计算方法 |
3.4 低温浓缩器+中温蒸发器串联布置蒸发系统热力计算模型 |
3.5 工程实例计算结果分析及应用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汽轮机抽汽多效蒸发脱硫废水系统构建及模拟计算 |
4.1 多效蒸发脱硫废水系统 |
4.1.1 多效蒸发的流程选择 |
4.1.2 多效蒸发的效数确定 |
4.2 多效蒸发废水系统构建 |
4.3 脱硫废水多效蒸发系统数学建模 |
4.3.1 蒸发系统数学模型 |
4.3.2 换热器数学模型 |
4.4 脱硫废水多效蒸发系统模型求解 |
4.4.1 Aspen plus软件简介 |
4.4.2 物性选择和收敛方法 |
4.4.3 模型的建立 |
4.5 Aspen模块单元介绍 |
4.5.1 预热器(冷凝器)单元模块 |
4.5.2 蒸发设备单元模块 |
4.5.3 分离器和混合器单元模块 |
4.6 建立Aspen plus脱硫废水多效蒸发模型 |
4.6.1 Aspen plus模拟结果 |
4.7 废水多效蒸发系统热力性评价 |
4.7.1 系统造水比GOR |
4.7.2 系统比传热面积 |
4.8 本章总结 |
第5章 汽轮机抽汽对电厂热经济性影响计算与分析 |
5.1 利用Ebsilon为某300MW机组构建热力系统模型 |
5.1.1 Ebsilon热力模型组件介绍 |
5.1.2 Ebsilon机组热力系统模型搭建 |
5.2 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
(7)12000t/d某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工业SO_2产生机理及脱除技术分析 |
2.1 水泥窑SO_2生成机理 |
2.2 烟气脱硫技术 |
2.2.1 热生料喷注法 |
2.2.2 喷雾干燥脱硫法 |
2.2.3 氨水法 |
2.2.4 双碱法 |
2.2.5 石灰石-石膏法 |
2.3 石灰石-石膏法FGD技术 |
2.4 石灰石-石膏法FGD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
2.4.1 二次污染问题 |
2.4.2 缺乏在水泥窑上应用的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的应用 |
3.1 工程概况 |
3.1.1 主要设备及参数 |
3.1.2 窑尾烟气组成和浓度 |
3.1.3 环保单元分布情况 |
3.2 设计参数 |
3.2.1 技术指标 |
3.2.2 吸收剂的选择 |
3.3 工艺流程 |
3.3.1 制浆系统 |
3.3.2 烟气系统 |
3.3.3 压缩空气供给系统 |
3.3.4 SO_2吸收系统 |
3.3.5 用水系统 |
3.3.6 石膏脱水系统 |
3.3.7 废水处理系统 |
3.3.8 浆液排空及事故系统 |
3.3.9 烟气监测系统 |
3.3.10 控制系统 |
3.3.11 电气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的运行效果分析 |
4.1 分析方法 |
4.2 影响烟气处理入口SO_2产生变化的因素 |
4.2.1 窑喂料量和窑炉用煤总量 |
4.2.2 立磨喂料量 |
4.2.3 窑尾CO |
4.3 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 |
4.3.1 烟气与浆液接触时间 |
4.3.2 喷淋层的喷嘴类型 |
4.3.3 浆液循环量 |
4.3.4 浆液pH值 |
4.3.5 浆液密度 |
4.3.6 入口烟气SO_2浓度 |
4.3.7 入口烟气温度 |
4.3.8 入口烟气流量 |
4.3.9 入口烟气O_2含量 |
4.4 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 |
4.4.1 入口粉尘浓度 |
4.4.2 入口烟气温度 |
4.4.3 喷淋层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的运行效果评价 |
5.1 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
5.1.1 吸收剂供给 |
5.1.2 脱硫烟气排放 |
5.1.3 脱硫石膏的处置 |
5.1.4 脱硫废水的处理 |
5.2 运行成本 |
5.2.1 可变成本计算 |
5.2.2 固定成本计算 |
5.2.3 运行成本分析 |
5.3 环保效益 |
5.3.1 脱硫石膏收益 |
5.3.2 减免的环保税额 |
5.3.3 环保效益分析 |
5.4 设计与运行数据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烧结烟气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塔流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烧结烟气的特点 |
1.3 烟气脱硫技术 |
1.3.1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
1.4 湿法脱硫塔的研究进展 |
1.4.1 理论与实验研究 |
1.4.2 数值模拟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脱硫塔吸收理论效率分析 |
2.1 脱硫塔内流动特性 |
2.1.1 塔径的确定 |
2.1.2 塔内入口烟道的设计 |
2.1.3 喷淋层的设计 |
2.1.4 除雾区的设计 |
2.2 脱硫塔吸收效率评价 |
第3章 CFD原理及数值模拟过程的建立 |
3.1 几何模型 |
3.2 网格独立性及可靠性验证 |
3.2.1 网格独立性验证 |
3.2.2 可靠性验证 |
3.2.3 基本假设 |
3.3 数学模型的设定 |
3.3.1 基本控制方程 |
3.3.2 湍流模型 |
3.3.3 离散相模型 |
3.3.4 液滴粒径Rosin-Rammler分布 |
3.3.5 组分运输模型 |
3.3.6 多孔介质模型 |
3.4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脱硫过程优化与结果分析 |
4.1 流场特性验证 |
4.2 脱硫塔运行参数优化 |
4.2.1 液气比 |
4.2.2 烟气流速 |
4.3 喷淋层优化 |
4.3.1 喷淋层间距 |
4.3.2 喷嘴数量 |
4.4 塔体结构优化 |
4.4.1 增设塔环 |
4.4.2 出口层内壁增设斜板 |
4.4.3 改变出口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电石渣湿法脱硫及石膏结晶过程协同调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石渣产生与资源化利用 |
1.1.1 电石渣的来源 |
1.1.2 电石渣资源化利用 |
1.2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石灰石-石膏法 |
1.2.2 镁基增强石灰法 |
1.2.3 海水法 |
1.2.4 双碱法 |
1.2.5 氨法 |
1.3 电石渣湿法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和装置 |
2.3.1 脱硫剂消溶特性的考察 |
2.3.2 脱硫剂脱硫性能的考察 |
2.3.3 脱硫石膏氧化结晶的考察 |
2.4 分析方法 |
2.4.1 元素组成测试 |
2.4.2 样品晶型测试 |
2.4.3 固体样品粒度分析 |
2.4.4 热效应测试 |
2.4.5 氮气吸脱附分析 |
2.4.6 阴离子含量测定 |
2.4.7 阳离子含量测定 |
2.4.8 微观形貌分析 |
第三章 电石渣消溶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
3.1 前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脱硫剂表征 |
3.2.2 电石渣消溶工艺条件及动力学研究 |
3.2.3 杂质离子对消溶的影响规律 |
3.2.4 电石渣与石灰石消溶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石渣的脱硫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脱硫原理及传质过程 |
4.2.2 电石渣浆液脱除SO_2工艺条件研究 |
4.2.3 Plackett-Burman实验 |
4.2.4 响应面优化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半水亚硫酸钙氧化结晶过程研究 |
5.1 前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二水硫酸钙结晶工艺条件研究 |
5.2.2 杂质离子对二水硫酸钙氧化结晶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湿氨法脱硫生产中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脱硫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
1.1 引言 |
1.2 国外脱硫技术现状 |
1.3 我国脱硫技术现状与发展 |
1.3.1 我国烟气脱硫技术的研发 |
1.3.2 我国脱硫技术发展方向 |
1.4 脱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工艺 |
1.4.1 常见的脱硫体系 |
1.4.2 湿法脱硫的基本工艺 |
1.4.3 湿氨法脱硫的特点 |
1.5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二章 研究体系及设备工艺 |
2.1 湿氨法脱硫设备工作原理简介 |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湿氨法脱硫的实际运行研究 |
3.1 引言 |
3.2 脱硫浆液分析方法 |
3.3 数据采集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硫系统技改方案及其验证 |
4.1 引言 |
4.2 管道的技改 |
4.3 除尘器的维修 |
4.4 提高吸收效果的技改 |
4.5 提高氧化循环罐内溶液中亚硫酸铵氧化转化率的技改 |
4.6 维修改造后脱硫各参数统计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适应nonnegative garrote的神经网络软测量算法研究及应用[D]. 王洪勋.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基于烟气余热的氧化镁湿法脱硫产物资源化利用研究[D]. 严明伟. 山东大学, 2021(09)
- [3]冶炼烟尘矿浆法脱除有色冶炼烟气中SO2的研究[D]. 徐瑞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D]. 张旭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J]. 刘俊逸,张晓昀,李杰,黄青,吴田,曾国平,杨昌柱. 应用化工, 2021(08)
- [6]脱硫废水烟气蒸发系统热力分析及优化[D]. 周淼. 山东大学, 2021(09)
- [7]12000t/d某水泥窑烟气脱硫工程运行效果研究[D]. 庞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烧结烟气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塔流场优化研究[D]. 蒋璨.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9]电石渣湿法脱硫及石膏结晶过程协同调控工艺研究[D]. 赵立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10]湿氨法脱硫生产中关键问题研究[D]. 戴飞.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烟气脱硫论文;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论文; 脱硫塔论文; 脱硫石膏论文; 干法脱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