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命督思经”的解读

论“命督思经”的解读

一、“缘督以为经”解释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高深[1](2009)在《“缘督以为经”“督”字新解——兼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文中认为《庄子·养生主》篇开头一段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缘督以为经"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对"督"字的解释直接影响到对"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理解。对"督"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1.训"督"为"中"。晋代郭象把"缘督以为经"解释为:"顺中以为常也。"①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说:"李颐云:缘,顺。督,中。经,常也。"②这种理解最为常见,影响也最大。

甄跃达[2](2020)在《傅山道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傅山是明末清初值得关注的一位学术大师。以往的研究过于重视其遗民和启蒙思想家身份,而对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认识不足。该文论证傅山道学概念的成立,以此解读其思想在明末清初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独特意义,深化明清之际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明末清初精英士人的思想,呈现出在自由思考中走向现实主义的总体倾向;而“一般思想、知识和信仰的世界”,呈现出更强的世俗化特征。傅山的家乡山西,地理区域性突出,多民族聚居,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时代和地域的这些思想文化特征,通过世代的累积和个人的经历,塑造了傅山偏好道家道教的思想倾向。即使他的被后世视为遗民行为的反清活动,也是以道家道教思想为指导的。探讨傅山的道学思想,首先需要分别探讨其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然后分析二者能否统合为道学思想。在道家思想部分,傅山突出了“道”的本体地位。为阐明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关系,他以“精”作为“道”和“气”之间的概念:道中有精,气由精生,经验世界由气生成。在这种认识下,傅山指出人对经验世界存在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两种经验认知;个人回归于道的总体规划是“性修反德”,但此过程中也要打破经验认知,回归“真知”。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双重建构,也使他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事功思想兼具入世和出世的双重特征。当然,在构建其道学思想过程中,他对老庄之学和黄老道之学的思想都有吸收。傅山确实有宗教信仰,而且他对道教、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认识都处于时人的前列。傅山师从郭静中,成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藏精华》中的丹亭真人传道密书和《玄机口诀》,在内丹思想上与《傅山全书》所见傅山的内丹思想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傅山纂录两部道书的可能性较大,但支持这种认识的文献证据尚不够充足。傅山的道教思想有比较明显的全真教特征,“性命兼修,修性为先”。他会通道教内丹学、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思想,是对道教思想的重要贡献,也是“道学”概念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础。道学思想是傅山思想的核心,由此形成了他以“觉”为核心的学术思想。“觉”兼具信仰和学术理性双重特征。它可以被视为北方士人在经世致用的时代潮流下,突破了宋明理学学术体系的一项学术成就。傅山在道学思想的基础上诠释和吸收先秦儒、墨、名等家的思想,并大力批判宋明诸子的理学思想。傅山的道学思想借鉴佛教思想之处实多,但在宇宙论问题上始终站在道家思想的立场上。道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蕴含了道的应用和表达问题。傅山的医学思想以人体“水火互藏”说为基础,因此重视人的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由于个体的精神状况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较大,所以他在思考“道”与“术”的关系时,注重具体的“世”的背景。傅山不仅对人的表达问题有深刻思考,而且对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形式规律也有自己的探索。他在文学和书法上追求“自然”境界,显示了其文艺思想的道学特征。

任博克,林明照,赖锡三[3](2019)在《任博克的译庄偶奇:《庄子》五则英译的讨论与评论》文中研究表明任博克教授曾于2009年出版"Zhuangzi:The essential writings",英译了近"三分之二"《庄子》全文(其中还包括导读/脚注/传统注疏)。2019年任教授将再版《庄子》最新英译,一者将完整译出《庄子》33篇全文,二者针对2009年英译本再作细部微调与精益求精。台湾学者近年来与任教授展开了《庄子》核心思想的深度对谈,双方希望在任教授最新全译本出版前,针对其英译背后的复杂考量,进行思想细节的切磋琢磨。难能可贵的是,任教授以内七篇五则英译为例,亲自用中文撰写他对翻译的多层考量。而此番讨论所累积的学术资料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任博克的译庄偶奇:〈庄子〉五则英译的讨论与评论》,乃针对任博克的五则英译之中文说明,并由林明照、赖锡三进行书面的回应评论;第二部分:《任博克〈庄子〉英译再讨论》,则由台湾诸位学者与博硕研究生们,面对面和任博克进行有关《庄子》英译的座谈讨论并进行文字纪录《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将在2019年第7期刊出。我们先刊载第一部分的书面学术资料,将来读者可从第二部分对话的后续刊载中,看到任教授的进一步回应以及双方的多元对话。另外,这场有关《庄子》英译的讨论对话,可算是针对任博克教授用Wild Card(万能牌)来隐喻庄学核心思想的再延伸讨论,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一并参考2018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和第7期的两份学术资料:《关于〈庄子〉的一场跨文化之旅:从任博克的Wild card出发》《庄子与天台的吊诡性思维:延续Wild Card的跨文化对话》。非常感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庄桂森先生对我们推动《庄子》跨文化讨论的支持。

韩高洁[4](2014)在《“缘督以为经”与“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文中提出《养性延命录》乃道教养生中的代表性着作,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此作品,即"缘督以为经"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角度分析,两方面既有分别,又相互融合,"缘督以为经"出自《庄子·养生主》,很多学者对此句有不同的见解,本文通过对比采取其中庸之见,又分出三个小方面来论证其适中的思想,"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是《养性延命录》中的极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部分则从身与形的自我修炼来解读,更好地理解这篇养生学上的着作,通过不同层面的分析,可有助于更好的加强对《养性延命录》这部经典之作的认识。

经纶[5](2014)在《庄子生命哲学研究》文中提出庄子哲学实质上是生命哲学。庄子生命哲学,主要是将生命个体置于宇宙万物和自然生态之中加以整体关切的,并把生命个体心灵或精神融入宇宙万物和自然生态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庄子生命哲学具有内在的逻辑形式和理论体系。道、德是生命的根源,气是生命的构成,化是生命的机制,通是生命生成的条件,和是生命生成的基础,形、神是生命的生理结构。道、德作为生命根源包括本根(本体论)和本源(生成论),其内在理路在于:庄子主要将具体有形的道路之道,拓展引申为抽象的无形、无穷之道,从而揭示出道的本根性,通过援引“天”、“德”、“理”,揭示出道的本源性。道行之而成,生命个体近乎道体上的“点”,生命个体之行近乎道体上的“线”,道覆载万物,故生命依存于道体之“面”这一本根。庄子于是将有形、有限的人行道路,拓展到鱼游、鸟飞、天行、心行等生成的无形、无迹道路,从而展示道体的无形、无限、无穷,以及道体的普遍性与超越性,在此基础上,又援引天、德、理,与道建立关系,将意志天转为德化天、天理天,并由上而下贯穿落实,赋予生命个体宁静、缄默等本然状态,从而揭示出道、德是生命的本源。因此,道、德成为生命存在的依据、理由和庄子生命哲学的根据。生命的本性既是生命根源于道、德而生成的终点,又是通过生命修养而返归于道、德的起点,因此,生命本性成为庄子生命哲学特别关注的对象。生命的本性具有各有仪则、心安或心定、自为而不知其然等特征,以及素朴、本真、恬愉等内涵,本性与道、德、命、形、神、心、情、知等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生命本性丧失的原因,主要在于世俗错误的认识和价值取向等导致的,具体包括生命个体本末倒置、感知迷惑茫然、耆欲与好恶之情过度等等。生命本性的丧失带来不幸的生命境遇,生命的境遇除寿夭、是非外,还包括故与命、死与生、梦与觉、刑与解、累与休等等,现实中,生命个体不可避免地遭遇诸多的变故、时命的限制、死生的折磨、梦觉的缠绕、刑的难解、累而不休等生命的不幸。不幸的生命境遇引发了庄子对生命价值体系的重建,生命本性及生命境遇决定了生命的价值取向指向生命自身,而生命本源于道决定了生命价值也本源于道。道的无形、无限、无穷等特征,也决定了建立在感官上的世俗生命价值无法真正形成和实现,此价值追求只是执着具体有形的末,而非无形、无限、无穷的本,因遮盖了真而否定自我生命价值,即本末倒置。故生命价值的形成、判断与实现应将生命置于道上“法天贵真”,并将个体、群体、社会和宇宙结合起来,重建保身、全生、尽年、养亲、事君,均调天下的价值体系,以及以真为本体,善、美、乐与真相统一的价值观念。化解不幸的生命境遇与实现生命价值,需要加强生命个体的修养,生命修养的工夫是多样而又统一的,主要包括“成和之修”、无为之为、“以道观之”、“养生”、“性修反德”和“反其真”等。“成和”修养的前提在于求“通”;“无为”旨在对自然天性的维护和安顿;“以道观之”有助于消解差别与对立;“养生”的要领在于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和“缘督以为经”,超越经验知识与生命悲情,随顺生命本性;“性修”客观上要求对生命本性的自觉体察和护守,同时也要养神、养形,养气、养心,而“反其真”是以破除“人”、“故”、“名”等的干扰和影响为前提,从而实现以真为本体,善、美、乐与真相统一的超越之域。生命经过修养能够复性、返德、体道,从而畅游于逍遥自由的理想境界。庄子主要是将有限的具体存在意义的边境之境(“竟”),拓展引申为无形、无限、无穷的实存意义的生命理想境界之境(“不可测”),主要包括独与道游、至德之世、同乎大顺等理想境界图景,具体通过鲲“化而为鸟”、鹏“怒而飞”、人“游无穷”揭示生命理想境界的超升过程,而理想境界的超升过程决定了生命的境界呈多层面地展开,主要包括道气畅通,言语合同,心灵、社会、宇宙和顺等等,并由至人、神人、圣人、真人等理想人格具体地表现而出。

刘玲[6](2019)在《庄子养生思想研究 ——从心神视角出发》文中认为《庄子》的养生思想众说纷纭,本文从“生”入手,探究《庄子》养生的前提与路径。结合《庄子》文本、庄子所处历史环境、庄学研究者及其后学,将“生”定义为:道德之奥义,物化之光辉。从而使庄子的养生思想提升到形上的高度,并以此来避免何为养生、形神之辨、人生的养生目的及意义之论争。虽然以形上的视角看待养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本文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讨论关于个体、人的养生思想及其意义。所以笔者引入心神观来作为形上到形下的支柱。即将“生”的落脚点放在个体的心神之上。认为心神是道在个体上的显现,并以此推演出《庄子》养生思想的路径:以养心神为前提,逍遥、齐物,几于道。进一步认为:庄学的养生是为复归于道做的准备,其目的是复归于道。本文主要是对庄子养生思想的研究。首先,对“心”与“神”的词源学进行考察,并对《周易》、老子及其他经典中的“心神”思想进行研究,并总结出传统“心神”思想对庄子的影响和庄子“心神”观的特色。其次,从两方面阐述庄子的养生之道,一方面阐述心身关系和神形关系,总结出庄子的生命观。另一方面,从养心、养神与养生三点出发,分别阐释身形之养和心神之养,并以《庄子》为依据,梳理出庄子的养生方法,如吾丧我、心斋、坐忘等。最后,主要写庄子养生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代影响。

陈广忠[7](2014)在《《庄子》养生功法试论》文中研究指明庄子(约西元前369—前286)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开拓者。"缘督"与"踵息"《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即顺着督脉作为经路运气,能够保养生命,可以保全天性,能够养护身心,可以享尽天年。"督"作何解?东汉许慎《説文解字》:"督,察也。一曰目痛也。从目,叔声。"知"督"有察视、眼痛二义。清朱骏声《説文通训定声》:"假借为裻,衣之背缝也。《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注:‘中也。人身有督脉,有任脉,亦当作裻。’"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督者,以中道察视之。人身督脉在一身之中,衣之中缝亦曰督缝。"可知"督"本字当作"裻"。《説文》:"裻,新衣声。

卢欣雨[8](2020)在《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诠释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陆西星早年学习儒家,后钻研丹道,晚年注疏佛老经典,其学问综贯儒、释、道三家,是明代比较着名的学者。陆西星诠释《南华真经》的理论特色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具体将通过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是以三教经典诠释《南华真经》,这一特点基于陆西星本人的学术经历,也体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学术背景。其中特色之一是,以《道德经》诠释《南华真经》,这体现了陆西星以道家道教为主导的三教合一的学术立场。特色之二是,以《四书》诠释《南华真经》,这一特色体现了明代科举制度在文人中的深刻影响。特色之三是,以禅宗经典诠释《南华真经》,其中《金刚经》《坛经》和《五灯会元》占据了很大比重。第二个分析角度是陆西星对《南华真经》修养理论和修养方法的诠释。其诠释呈现了将儒家的治学方法与道家的本体进行对接,并且以丹道修炼去诠释修养方法的特色。最后,陆西星在对《南华真经》道论的诠释中,呈现了祖述《道德经》的诠释特色。《南华真经副墨》中对于“修养论”和“道论”的诠释同样呈现了三教融合的特征。陆西星兼顾儒家治学工夫与道家修养功夫的并行不悖,同时也借用禅宗对于名相的消解来彰显道家道教的自然本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三教之间的融合。对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诠释理论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更为客观的分析陆西星的学术倾向,对当前学术界的讨论做出一定的回应。《南华真经副墨》诠释理论的分析,丰富了明代庄学的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以佛教经典诠释《南华真经》的学术传统。同时进一步厘清了《南华真经副墨》与明代其他重要庄子注如《南华发覆》与《庄子翼》等之间的学术脉络。从道教史的角度来看,以《南华真经副墨》一书作为切入点,侧面展现了明代道教以及丹道学说在主流学术讨论中的位置。从道教流派研究的角度来看,从《南华真经副墨》诠释理论的角度切入,丰富了对于陆西星的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对陆西星作为丹道学者的固有认知,有利于还原更为真实的历史和更有生命的思想理论。

丁倩倩[9](2021)在《哲理与诗心 ——庄子哲学的审美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庄子哲学的实质是生命哲学,对庄子哲学的审美考察,亦即对其生命精神的探索。庄子之“仁义”批判与对仁义之士的同情,显露庄子哲学悲凉的底色;在批判仁义的基础上,庄子哲学首先表现出“顺物”的精神,即对生命的肯定:以“道”与“物”肯定生命“大”的境界;以“德”与“形”为不被主流价值认可的畸形群体予以哲理支持,并因之生出“安时处顺”的随顺姿态;在“气”的概念下疏通死生,以“死生为一”为“生”之致命尽性扫清障碍。由之,庄子的生命之思显露出涵容万物而又有所褒贬的生生之态。当“顺物”返归己身时,“不失己”的切己之“真”也在工夫修养中展露。“知”与“忘”是通往“真知”的工夫体系。在以“知”开启质疑与反思现实世界的思辨下,个体通过“忘”的工夫,通达“真知”的真人之境,进入“游”的超越境界。然而超越的庄子亦要回人间世,“真我”之成,不仅包括终极的超越境界,更指向现实的生命和丰富的人格。庄子之“游”有行于世的不得已和谨慎,它在己身之存续价值中展开生命,在日用伦常中持中道而为。庄子的生命精神是诗与理的遇合:个体生命的体贴、己身之性的庄严、以及以真寓俗的生活旨趣,三者既是庄子生命精神的内涵,亦是其丰富的人格的体现。他的哲学体系不是一个“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坍缩空间,而是囊括万象、生生不息的动态宇宙。

赵锡春[10](1992)在《“缘督以为经”解释商榷》文中认为 《庄子·养生主》首章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其中"缘督以为经"指的是"把遵循自然之理作为常法"。然而,笔者最近看到陈广忠先生在

二、“缘督以为经”解释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缘督以为经”解释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2)傅山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1. 关于傅山
        2. 关于“道学”
    二、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傅山道家思想的研究
        2. 关于傅山与道教的研究
        3.傅山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傅山与道家道教之因缘
    第一节 时代和地域
        一、时代思潮
        二、地域社会
    第二节 家世和生平
        一、傅山的家世
        二、“本自才情人”
        三、道士与遗民
        四、“老来归宿”
    第三节 道学与傅山的反清活动
        一、“忠孝神仙”
        二、“圣人不仁”
第二章 傅山的道家思想
    第一节 道与气
        一、有无论
        二、论理、气
    第二节 道与识
        一、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
        二、“修性反德”: 工夫论的路径规划
        三、“真知”和“情实”: 道的两个面向
    第三节 黄老与老庄
        一、方外人行方内事
        二、政治思想
        三、事功思想
第三章 傅山的道教信仰与思想
    第一节 傅山的宗教观
    第二节 傅山的道教思想
        一、道派师承
        二、道教着述
    第三节 内丹理论
第四章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思想体系
    第一节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研究
        一、傅山的学术观
        二、道学与儒学
        三、道学与佛学
        四、道学与名家、墨家思想
    第二节 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文艺
        一、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思想
        二、道学与傅山的文艺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任博克的译庄偶奇:《庄子》五则英译的讨论与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任博克对第一则英译的中文讨论:
林明照的评论回应:
赖锡三的评论回应:
任博克对第二则与第三则英译的中文讨论:
林明照的评论回应:
赖锡三的评论回应:
任博克对第四则英译的中文讨论:
林明照的评论回应:
赖锡三的评论回应:
任博克对第五则英译的中文讨论:
林明照的评论回应:
赖锡三的评论回应:

(4)“缘督以为经”与“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缘督以为经
    1、顺天守时, 道法自然
    2、崇尚中和节制之道
    3、形神俱妙, 炼形守身
二、我命在我不在天
    1、强调生命在于运动
    2、饮食有节有法
    3、严肃对待禁忌
    4、以服气导引之法施行
    5、对待男女房中之事的慎重

(5)庄子生命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引言
    一、庄子生命哲学的理论依据及研究进展
    二、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理论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生命的根源
    第一节 道与德:生命的根源
        一、道行之而成
        二、道覆载万物
        三、天德而出宁
        四、道兼于天
    第二节 气与化:生命的构成与机制
        一、气:生命的构成
        二、化:生命的机制
    第三节 通与和:生命生成的条件与基础
        一、通:道壅则众害生
        二、和:交通成和而物生
    第四节 形与神:生命的生理结构
        一、物成生理谓之形
        二、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
第二章 生命的本性
    第一节 本性的地位
        一、性者,生之质
        二、本性的地位
    第二节 本性的特征
        一、各有仪则
        二、长于水而安于水
        三、自为而不知其然
    第三节 本性的内涵
        一、素朴
        二、本真
        三、恬愉
    第四节 本性的丧失
        一、倒置之民
        二、“必且有感,摇而本性”
        三、“失性有五”:生之害
第三章 生命的境遇
    第一节 故与命
        一、以故灭命
        二、时命大谬
    第二节 死与生
        一、死生是命
        二、危身弃生
        三、悦生恶死
    第三节 梦与觉
        一、梦有苦乐、觉有苦乐
        二、梦觉不安、梦觉皆苦
    第四节 刑与解
        一、“外刑”、“内刑”、“天刑”
        二、“六者相刑”
        三、“不能自解”
    第五节 累与休
        一、物固相累
        二、累而不休
第四章 生命的价值
    第一节 生命价值的依据与建构
    第二节 “保身”、“全生”与“尽年”
        一、生命之保
        二、生命之全
        三、终其天年
    第三节 “养亲”、“事君”与“均调天下”
        一、“养亲”、“事君”
        二、“均调天下”
    第四节 善、美、乐与真
        一、“善否相非”
        二、美、乐与真
第五章 生命的修养
    第一节 “成和之修”
        一、“壹性”、“养气”
        二、“虚静”、“心斋”
        三、“坐忘”、“伦与物忘”
    第二节 “无为”之为
        一、天道无为
        二、帝王无为
        三、士无为
        四、心无为
    第三节 “以道观之”
        一、世俗之观
        二、以道观之、以道泛观
    第四节 养生
        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二、缘督以为经
    第五节 “性修反德”
        一、性修的实质
        二、体性抱神
    第六节 “反其真”
        一、“反其真”:回归真性
        二、回归真性之路
第六章 生命的理想境界
    第一节 理想境界
        一、道不可测
        二、理想境界
    第二节 理想境界的超升
        一、“化而为鸟”
        二、“怒而飞”
        三、“游无穷”
    第三节 理想人格
        一、圣人观于天而不助
        二、神人无功而神
        三、至人之心有所定
        四、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庄子养生思想研究 ——从心神视角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清代以前庄子养生思想之研究
        1.3.2 近现代庄子养生思想之研究
    1.4 研究创新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创新与难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神”思想的起源及其对庄子的影响
    2.1 “心神”思想的起源
        2.1.1 “心”与“神”的词源学考察
        2.1.2 《周易》中的“心神”思想
        2.1.3 《老子》《管子·四篇》等经典中的“心神”思想
    2.2 传统“心神观”对庄子的影响
        2.2.1 庄子的“心神观”及其特色
        2.2.2 庄子“心神”思想对传统“心神”思想的继承
第三章 庄子养生之道
    3.1 庄子的生命观
        3.1.1 生与生命观
        3.1.2 生命与道
    3.2 养心、养神与养生
        3.2.1 心与神
        3.2.2 形与神
        3.2.3 释“养”
        3.2.4 心神之养与身形之养
第四章 庄子养生之术
    4.1 从道到术
        4.1.1 道与术
        4.1.2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4.2 《庄子》中的养生之术
        4.2.1 吾丧我
        4.2.2 坐忘
        4.2.3 心斋
第五章 庄子养生思想的影响
    5.1 对道家和道教的影响
        5.1.1 对魏晋玄学的影响
        5.1.2 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5.2 对儒家和佛教的影响
        5.2.1 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5.2.2 对禅宗的影响
    5.3 对中医养生以及现代精神危机的影响
        5.3.1 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5.3.2 对精神危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8)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诠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对以往研究的回顾与探讨
        (一)关于《南华真经副墨》的研究
        (二)关于陆西星其他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三教合一下的《南华真经》诠释
    第一节 以儒家经典诠释《南华真经》
        一、以《四书》诠释《南华真经》
        二、以其他儒典诠释《南华真经》
    第二节 以道学经典诠释《南华真经》
        一、以《道德经》诠释《南华真经》
        二、以《南华真经》诠释《南华真经》
        三、以其他道典诠释《南华真经》
    第三节 以禅宗经典诠释《南华真经》
        一、以《坛经》诠释《南华真经》
        二、以《五灯会元》诠释《南华真经》
        三、以其他禅典诠释《南华真经》
第二章 《南华真经副墨》对《南华真经》修养论的诠释
    第一节 《副墨》对《南华真经》修养理论的诠释
        一、将儒家治学方法与道家本体对接
        二、以性命诠释修养理论的主体
    第二节 《副墨》对《南华真经》修养方法的诠释
        一、以儒家“诚心”功夫诠释修养方法
        二、以道教修炼理论诠释修养方法
第三章 《南华真经副墨》对《南华真经》道论的诠释
    第一节 以《道德经》为宗诠释道论
    第二节 以大其心的治学功夫诠释道论
    第三节 从否定物的角度诠释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哲理与诗心 ——庄子哲学的审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庄子之启迪
    二、“庄子哲学之审美考察”的问题辨析
    三、文章纲领结构
第一章 底色:绝“仁”之悲凉
    第一节 儒家以“仁”锢“性”的演变
        一、孔子:“仁”未及“性”
        二、孟子:以“仁”归“性”
    第二节 庄子绝“仁”
        一、“仁义”批判的动机
        二、对仁义之士的同情
第二章 与之偕:“爱”之欲其生
    第一节 与物为春
        一、道与物
        二、物的审美:“大”之生命境界的肯定
    第二节 畸人:化腐臭为神奇
        一、德与形
        二、畸之审美:随顺之美
    第三节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气的精神属性
        二、入死出生的生命遐想
第三章 不失己:性修返德
    第一节 “知”
        一、世俗之“知”与“知止”
        二、真知入“神”
    第二节 “忘”
        一、“忘”之内容
        二、“忘”之工夫
    第三节 “入游其樊”
        一、两种“游”
        二、“游”的日常性
第四章 结语:庄子哲学之生命精神的赏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缘督以为经”解释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缘督以为经”“督”字新解——兼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J]. 高深. 古籍研究, 2009(Z1)
  • [2]傅山道学思想研究[D]. 甄跃达.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任博克的译庄偶奇:《庄子》五则英译的讨论与评论[J]. 任博克,林明照,赖锡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 [4]“缘督以为经”与“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J]. 韩高洁. 青春岁月, 2014(01)
  • [5]庄子生命哲学研究[D]. 经纶. 安徽大学, 2014(08)
  • [6]庄子养生思想研究 ——从心神视角出发[D]. 刘玲. 西北大学, 2019(01)
  • [7]《庄子》养生功法试论[J]. 陈广忠. 诸子学刊, 2014(02)
  • [8]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诠释理论研究[D]. 卢欣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哲理与诗心 ——庄子哲学的审美考察[D]. 丁倩倩.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10]“缘督以为经”解释商榷[J]. 赵锡春. 文献, 1992(04)

标签:;  ;  ;  ;  ;  

论“命督思经”的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