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中游的蜿蜒梯田

沱江中游的蜿蜒梯田

一、沱江中游的河曲与阶地(论文文献综述)

魏传义[1](2019)在《石英ESR法在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中的探讨及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国际贯通大河的流域发育历史和沉积演化越来越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最终注入大陆边缘海的几条国际性大河。作为青藏高原与大陆边缘海之间的连接通道,这些大河流域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对青藏高原隆升和亚洲地形格局演化以及研究青藏高原与边缘海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交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在这些大型河流中,长江以其庞大的支流系统,复杂的地质背景,强烈的人类活动等,成为研究此区域河流演化最具代表性的河流。对长江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研究发展到今天,物源示踪成为研究长江形成与演化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如元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同位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碎屑单矿物物源示踪等。但是纵观前人研究成果,不同的物源示踪方法得出的结论之间存在着差异。目前普遍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所采用物源示踪手段存在的局限性有关,所以,采用更多的物源示踪方法对长江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进行多方法的综合研究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基于“源-汇”系统思想对石英ESR法在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方法探索和实例应用分析研究。考虑到沉积物颗粒粒径对沉积物源示踪结果的影响作用,首先对所采集的长江流域现代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因此,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长江流域现代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研究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及其主要支流的沉积物颗粒粒径主要集中在125500μm之间,约占样品总体含量的80%;其次是<125μm的悬浮颗粒粒径,含量超过10%;>500μm的粒径组分含量最少,不到10%。长江干流沉积物有“沿程细化”的趋势,越往下游,颗粒粒径越细,分选越好,颗粒粒径越趋于均一化、集中化。第二部分,长江流域不同石英ESR信号心衰退特征研究1.石英ESR信号心光晒退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河流沉积物Al心信号在300h以后达到稳定的残留值;各Ti心ESR信号可在较短时间内(最长需要250 h)完全晒退;E’心信号强度在开始前的16 h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32-230 h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并在400 h达到稳定的增长,大约是初始信号的2.5倍,这一现象是在国际范围内首次发现。2.河流石英E’心热活化ESR信号特征研究显示:在200℃以下,石英E’心信号强度的增长幅度很小,几乎没有变化;在200-50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信号强度表现出急速增加和快速消减;高于500℃后,信号消失。石英热活化E’心信号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300℃左右;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不同的石英样品其E’心信号的最大值会出现在不同的(如330℃)加热温度。第三部分,石英ESR法物源示踪方法探索性研究1.通过对不同形成年代基岩及其沉积物石英E’心ESR信号进行热活化,结果表明:(1)不同形成时代的石英热活化E’心信号强度不同,具有很好地可识别性;(2)河流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与源岩的形成年龄具有很好的相关性;(3)在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年龄的线性关系拟合中,300℃是最佳的热活化温度。在误差范围内,300℃和330℃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4)河流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可以很好地对应于源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具有很好的“源-汇”系统对应性。因此,石英热活化E’心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河流系统物源示踪剂。2.通过对长江流域不同岩性的小河流域内石英自然E’心信号强度的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基岩的石英自然E’心信号差异明显,即变质岩﹥沉积岩﹥花岗岩及其石英脉;(2)不同源岩的沉积物的石英自然E’心信号差异明显,可以很好地指示石英的源(基)岩类型;(3)从源到汇的过程中,河流系统的石英自然E’心信号会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而增强;(4)不同岩性岩石的混合比率会影响混合后石英的自然E’心信号强度;(4)石英自然E’心信号强度是一种潜在的定量分析小河流域沉积物源的指标。第四部分,石英ESR法在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中的应用探索1.通过对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及其主要支流现代表层沉积物石英各ESR信号强度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1)石英自然E’心信号强度、石英热活化E’心信号强度以及石英低温信号心信号强度比值在长江的不同干流河段及其主要支流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空间分异特性,特别是上游地区总是处于石英ESR信号强度的低端元值区域,而中下游地区永远处于石英ESR信号强度的高端元值区域;(2)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及其主要支流现代表层沉积物石英自然E’心ESR信号强度和低温信号心(Al心VS Ti心)比值可以很好的反映其流域内不同的源(基)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3)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及其主要支流现代表层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对其流域内源(基)岩的形成年代具有很好的响应。以形成年龄老的岩石为主的流域其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较大;而出露地层年代较新的流域其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较小。(4)石英热活化E’心和石英结晶度相结合的物源示踪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大河流域沉积物源示踪方法;石英热活化E’心和自然E’心相结合也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大河流域沉积物源示踪方法。2.石英ESR法示踪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结果显示:(1)总的来说,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干流的主要物质供给源区,而下游的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对长江干流物质的贡献不大,这与前人的物源示踪结果相一致。(2)在上游地区中,干流攀枝花至南溪段,支流雅砻江和支流嘉陵江对干流物质的贡献较为明显;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支流岷江对长江干流的物质贡献减小,这可能是与大渡河流域广建发电大坝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岷江泥沙的供给有关。(3)在下游地区中,汉江流域比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对长江干流的物质贡献明显,这与野外观察和前人研究也非常相似。3.位于江汉平原西部丘岗区的宜昌砾石层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三峡以西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三峡贯通的直接沉积。石英Ti-Li心ESR测年结果显示宜昌砾石层堆积于0.73-1.12 Ma之间,由此可得出三峡贯通的年代应不晚于1.12 Ma。综上所述,石英ESR信号强度既可以指示源岩岩性特征又可以指代源岩形成年代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河流沉积物源示踪方法。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多信号心间的综合对比研究既提高了物源示踪的准确性,又使其成为一种简单、高效的物源示踪方法。此外,随着陆相沉积物石英ESR法测年理论和实例研究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在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当中展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潜力。但是,要想将该方法应用到大河流域的物源示踪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与研究,如:方法上,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石英低温信号心(Al心VS Ti心)ESR信号强度与其所对应的元素丰度之间的关系;应用上,我们应该先将该方法在小河流域的物源示踪有效性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建立起可靠成熟的理论基础之上再将其应用到大河流域系统的沉积物源示踪研究。

贺春明,冉红,杨晓,黎武,舒成强,张斌[2](2016)在《嘉陵江流域越溪河低坑段河流地貌特征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川东丘陵区越溪河低坑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貌特征,探讨地貌成因,并揭示地貌演化过程。基于野外调查与地形分析,将该研究区域划分为四段:瀑布上游河段、瀑布、U型河谷段、V型河谷段,并分别对其地貌特征进行描述。认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的河流溯源侵蚀,以及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差异、气候和水文条件是形成该段河流地貌的主要原因。

江华军,李长安,张玉芬,姜端午[3](2014)在《嘉陵江曲流型叠置河谷成因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响应》文中认为为了明确嘉陵江曲流型叠置河谷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地质环境演化的响应,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地貌背景、水系演化模式等基础上,认为嘉陵江曲流型叠置河谷的成因可能是三峡贯通这一重大地质事件作用的结果.三峡贯通前,古分水岭两侧的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水系相互独立发育;由于江汉盆地水系溯源侵蚀速率快,切穿其与四川盆地的古分水岭,分水岭西侧水系被袭夺后东流,两大水系完成统一;在三峡贯通事件作用下,嘉陵江古自由河曲快速下切嵌入基岩,形成了曲流型叠置河谷的壮观地貌景观.基于砾石层中冲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ating,ESR)测年结果,表明三峡贯通的时间大致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第四纪地壳活跃,三峡的贯通可能与该时期内的"昆仑-黄河运动"密切相关.

张斌,艾南山,黄正文,易成波,覃发超[4](2007)在《中国嘉陵江河曲的形态与成因》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河系的基本范畴之一,对不同区域和类型河曲形态的定量参数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识别其特征并探究其形成与演化,也可为河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地貌学基础.基于Google Earth图像,定义了河曲参数并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嘉陵江深切河曲是世界上最复杂、最不规则和最弯曲的河道之一.特殊的河流比降、地质结构、岩层、岩性以及地形的顶托是嘉陵江河曲发育的重要因素.嘉陵江河曲的演化遵循能量耗散极小-极大值原理;遥感数据的易得性使进行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对比研究成为可能,进而才能探讨其成因的差异;河曲形态为先成河提供了证据,显示了河道的下切与地壳的抬升;河流地貌学"离堆山"术语名称源于嘉陵江畔孤山之称谓;深切河曲是一种需要保护的资源.

冉景江[5](2006)在《川中丘陵区土壤的分形特征及其水分分形输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用水资源在目前的国内外的可利用水资源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0%左右,特别是在我国这个农业生产大国,农耕土壤灌溉用水量一直都居高难下,如何实现农业用水的节约化已经成为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针对如何节水,怎样实现节水型农业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与相关成果出来,但是对土壤本身组成结构及其中的水分输运的研究还基本上停留在一些传统的研究层面上,显然这些传统的研究囿于数理理论与方法以及过去的试验手段的相对落后性,其对揭示土壤组成及土壤水分的输运本质是不能满足土壤科学的发展的。本文主要利用对复杂系统的描述与分析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分形理论来分析研究丘陵区土壤这一具有典型性,在我国南方普遍存在的一种农业土壤的组成结构与其中的水分输运特征。分形理论发端于20实际50年代,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成熟在20世纪末期。分形理论应用于土壤科学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其研究多是对土壤组成结构的分析描述。目前对于土壤的分形研究逐步从研究土壤的组成结构向研究土壤水分输运变化特征的转变,但是这些研究也多是基于分形几何学的静态性研究。本论文依托国家863课题资助项目: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灌溉研究(四川简阳,(2002AA66Z3263))。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南方(川中)丘陵区的土壤及其水分输运的研究,对川中丘陵区土壤组成的颗粒、孔隙分形特征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土壤内水分输运的数理机制应用分形动力学理论作了深入的分析

王和扬[6](1994)在《内江圣水寺裂隙泉水来源考》文中指出驰名的圣水寺泉水怎样来的,本文作了一些调查工作,初步提出符合水文地质规律的见解;对水质问题作了一次全分析,证明污染严重,经煮沸后基本符合饮水标准。水质年变化规律有待进一步检验;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现状不断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泉水量及水质有减小和变坏的趋势。

刁承泰[7](1990)在《四川省城市灾害的环境地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四川省城市地貌环境和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认为,地貌环境与城市灾害的形成机制、致灾过程和分布状况明显相关.在四川,平原城市的主要灾害是洪灾;丘陵城市则是洪灾和坡地灾害;山地城市则是坡地灾害、泥石流与洪灾.

陈崇惠[8](1989)在《内江市沱江河阶地的发育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讨论了内江市沱江阶地的发育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并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两方面论证了对一级阶地积极采取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穆桂春[9](1983)在《沱江中游的河曲与阶地》文中研究指明沱江是长江在四川的一条支流,在四川盆地内流经方山丘陵区,河道曲折弯转,发育了较典型的嵌入红岩的增幅深切曲流,沿江两侧有多级河流阶地,是城镇、厂矿、站驿、交通道路与经济作物分布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折河曲与阶地的现状、形成和发展趋势,为有关部门更好地改造和利用河曲与阶地,提供地貌方面的科学依据。

沈玉昌,龚国元,叶青超,杨毅芬,卢金发[10](1982)在《“河流地貌”专题总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本议题“河流地貌”方面的论文共有40篇,其中讨论流域产沙7篇,河流沉积相9篇,河流地貌发育史19篇,遥感方法应用和实验研究5篇。现就有关论文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二、综述 (一)流域产沙这方面主要讨论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侵蚀过程和流域产沙,以及长江沙量的变化与长江的前途问题。近年来通过影响黄土区产沙强度的分析,认为降雨量、径流深度和坡度是影响黄土

二、沱江中游的河曲与阶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沱江中游的河曲与阶地(论文提纲范文)

(1)石英ESR法在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中的探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大河流域“源-汇”系统演化已成为国际地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1.1.2 长江流域“源-汇”系统研究意义重大
    1.2 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优势
        1.3.1 石英ESR法测年可以提供良好的年代框架约束
        1.3.2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河流沉积物源示踪手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及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安排
        1.5.2 研究计划
        1.5.3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方法介绍
    2.1 石英结晶度指数(CI)
    2.2 电子自旋共振(ESR)简介
        2.2.1 ESR波谱学理论基础
        2.2.2 超精细相互作用
        2.2.3 地质样品ESR信号形成的理论基础
    2.3 ESR法测年研究进展
        2.3.1 ESR法测年原理
        2.3.2 ESR法测年对象
        2.3.3 ESR法测年范围
        2.3.4 ESR法测年在第四纪测年中的应用
    2.4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研究进展
        2.4.1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原理
        2.4.2 石英ESR物源示踪方法
        2.4.3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应用实例分析
        2.4.4 节小结
    2.5 石英ESR法在长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长江流域概况
    3.1 流域地貌特征
    3.2 流域地质及其构造特征
        3.2.1 流域构造特征
        3.2.2 地层及岩性特征
    3.3 长江流域支流水系及其组合特征
        3.3.1 水系特征
        3.3.2 水文特征
第四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4.1 样品采集
        4.1.1 方法探索性实验样品
        4.1.2 长江流域现代河流表层沉积物样品
        4.1.3 江汉平原第四纪沉积物及其下伏地层样品采集
    4.2 实验方法与测试、分析
        4.2.1 ESR实验样品前处理
        4.2.2 辐照实验
        4.2.3 加热实验
        4.2.4 光晒退实验
        4.2.5 石英ESR信号测量
        4.2.6 石英含量(QC)和石英结晶度(CI值)测试
        4.2.7 粒度测试
        4.2.8 环境剂量率测试
第五章 长江流域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2 粒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粒度组成特征
        5.2.2 粒度分布频率曲线特征
        5.2.3 粒度参数特征
    5.3 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流域石英ESR信号心衰退特征研究
    6.1 河流石英ESR信号心的光晒退特征研究
        6.1.1 样品采集与晒退实验
        6.1.2 光晒退实验结果与分析
    6.2 河流石英ESR信号心热活化特征研究
    6.3 章小结
        6.3.1 河流石英ESR信号心光晒退特征研究
        6.3.2 河流石英E'心热活化ESR信号特征研究
第七章 石英ESR法在河流沉积物源示踪中的方法探索研究
    7.1 石英热活化E'心物源示踪
        7.1.1 样品采集
        7.1.2 石英热活化E'心信号强度与源岩形成年龄的关系
        7.1.3 石英热活化E'心是一个具有潜力的河流沉积物源示踪剂
    7.2 石英自然E'心物源示踪
        7.2.1 样品采集
        7.2.2 沉积物石英自然E'心信号强度可以良好的指示源岩岩性特征
    7.3 章小结
        7.3.1 河流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物源示踪
        7.3.2 河流石英自然E'心物源示踪
第八章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在长江流域现代“源-汇”系统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8.1 石英自然E'心物源示踪
        8.1.1 样品采集与测试
        8.1.2 石英自然E'心测试结果与分析
        8.1.3 石英自然E'心半定量物源示踪
        8.1.4 节小结
    8.2 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结晶度(CI值)物源示踪
        8.2.1 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结晶度(CI值)物源示踪结果与分析
        8.2.2 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结晶度(CI值)物源示踪指示意义
    8.3 石英热活化E'心VS自然E'心空间分布特征
        8.3.1 长江流域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VS自然E'心空间分布特征..
        8.3.2 石英热活化E'心VS自然E'心物源示踪应用分析
        8.3.3 节小结
    8.4 辐照2500Gy石英低温信号心(Al心 VS Ti心)物源示踪
        8.4.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8.4.2 结果与分析
        8.4.3 石英中微量元素与其ESR信号心的对应关系
        8.4.4 源岩类型与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分析
        8.4.5 长江流域基岩类型与ESR低温信号心比值关系
        8.4.6 与其它物源示踪结果的对比分析
        8.4.7 节小结
    8.5 石英ESR信号强度特征及其物源示踪指示意义
        8.5.1 石英ESR信号强度的控制因素
        8.5.2 石英ESR信号心的物源示踪意义
第九章 江汉盆地沉积物石英ESR法测年和物源示踪研究
    9.1 宜昌砾石层
    9.2 宜昌砾石层石英ESR年代学研究
        9.2.1 长江宜昌段现代沉积物石英Ti-Li心ESR信号强度
        9.2.2 等效剂量及年龄测定
    9.3 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结晶度(CI值)物源示踪
        9.3.1 宜昌砾石层及其下伏基岩石英ESR法物源示踪
        9.3.2 宜昌砾石层与长江现代河流沉积物石英ESR法物源示踪
    9.4 长江三峡演化过程
        9.4.1 对三峡贯通时限的约束
        9.4.2 与江汉平原沉降中心沉积物源示踪结果的对比
        9.4.3 对长江三峡演化的启示
    9.5 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嘉陵江流域越溪河低坑段河流地貌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越溪河低坑段河流地貌特征
    2.1 瀑布上游河段河流地貌特征
    2.2 瀑布特征
    2.3 低坑段U型河谷地貌特征
    2.4 低坑段V型河谷地貌特征
3 越溪河低坑段河流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3.1 河流地貌的成因
        3.1.1 侵蚀基准面变化
        3.1.2 地质构造
        3.1.3 岩性差异
        3.1.4 气候及水文条件
    3.2 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
4 结论与讨论

(3)嘉陵江曲流型叠置河谷成因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叠置河的成因概述
2 嘉陵江叠置河谷的河曲特征
3 嘉陵江曲流型叠置河谷的成因分析
    3.1 曲流型叠置河谷形成的区域地貌环境事件-三峡贯通
    3.2 三峡贯通事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
4 嘉陵江曲流型叠置河谷的形成对三峡贯通时限的约束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 砾石层ESR年龄对三峡贯通时间的初步约束
5 结论与展望

(4)中国嘉陵江河曲的形态与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河曲参数定义
    2.3 数据获取
    2.4 精度检验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嘉陵江河曲的分布
    3.2 嘉陵江河曲带及其比较
    3.3 嘉陵江?型河曲及其比较
4 原因分析
    4.1 嘉陵江河曲的形成与演化
    4.2 河曲发育的因素
5 结论与讨论

(5)川中丘陵区土壤的分形特征及其水分分形输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川中丘陵区概况
第2章 土壤水分分布的随机过程与时间序列预测
    2.1 随机过程与时间序列分析
    2.2 实验区土壤水分特征的随机描述
    2.3 土壤含水量的非平稳时序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川中丘陵区土壤颗粒的分形描述与应用
    3.1 土壤结构的分形表征
    3.2 川中丘陵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计算与应用
    3.3 小结
第4章 土壤孔隙分形的量规维数及其物理意义熵
    4.1 引言
    4.2 土壤孔隙量规维数概念及计算方法
    4.3 量规维数的物理意义熵
    4.4 实例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分形的土壤水分输运物理机制研究
    5.1 多孔介质体内溶质输运特征的研究进展及分形研究的理论基础
    5.2 土壤多孔介质体内水分输运的物理机制
    5.3 土壤水分输运的分形解析模型
    5.4 小结
第6章 土壤水分输运动力学描述及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的分析与模型研究
    6.1 复杂系统中的反常动力学[1]
    6.2 土壤多孔介质的不规则性——分形性质
    6.3 土壤分形介质中的反常扩散
    6.4 土壤多孔介质中水动力弥散的尺度效应和反常弥散
    6.5 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
    6.6 稳定分布
    6.7 计算实例
    6.8 小结
第7章 基于分形的非饱和土壤导水率与水分特征曲线分析
    7.1 引言
    7.2 土壤孔隙分形特征分析
    7.3 土壤水力传导率模型的分形描述
    7.4 土壤孔隙表面分形维数的计算
    7.5 实例分析
    7.6 小结
第8章 川中丘陵区土壤含水量的人工神经BP 网络模型预测
    8.1 人工神经BP 网络与算法
    8.2 基于MATLAB 的土壤含水量预测的改进人工神经BP 网络模型
    8.3 小结
第9章 加权马尔可夫链在川中丘陵区降水的预测分析
    9.1 引言
    9.2 马尔可夫链与加权马尔可夫链
    9.3 转移概率的计算、马尔可夫性检验与指标值分级
    9.4 加权马尔可夫链预测实例
    9.5 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主要研究成果
    10.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沱江中游的河曲与阶地(论文参考文献)

  • [1]石英ESR法在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中的探讨及应用[D]. 魏传义.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2]嘉陵江流域越溪河低坑段河流地貌特征及成因[J]. 贺春明,冉红,杨晓,黎武,舒成强,张斌.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3]嘉陵江曲流型叠置河谷成因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响应[J]. 江华军,李长安,张玉芬,姜端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11)
  • [4]中国嘉陵江河曲的形态与成因[J]. 张斌,艾南山,黄正文,易成波,覃发超. 科学通报, 2007(22)
  • [5]川中丘陵区土壤的分形特征及其水分分形输运研究[D]. 冉景江. 四川大学, 2006(03)
  • [6]内江圣水寺裂隙泉水来源考[J]. 王和扬.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4(02)
  • [7]四川省城市灾害的环境地貌研究[J]. 刁承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4)
  • [8]内江市沱江河阶地的发育与利用[J]. 陈崇惠.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89(S1)
  • [9]沱江中游的河曲与阶地[J]. 穆桂春.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3(04)
  • [10]“河流地貌”专题总报告[J]. 沈玉昌,龚国元,叶青超,杨毅芬,卢金发. 泥沙研究, 1982(01)

标签:;  ;  ;  ;  ;  

沱江中游的蜿蜒梯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