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铁山“大冶式”铁矿床的某些成因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男[1](2019)在《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陆内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庐枞盆地是成矿带内以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铁矿床为特色的矿集区,区内地质勘查研究历史悠久,参与人员众多,成果积累丰富。2013年以来,庐枞盆地深部勘探得重大突破,在罗河铁矿床主矿体以下600米又发现了新的厚大铁矿体;龙桥铁矿床、大鲍庄铁硫矿床,马口铁矿床、杨山铁矿床和何家大岭铁矿床的生产勘探也揭露了新的成矿地质现象,这些找矿新发现和新突破是庐枞已有成矿模式所无法解释的,也经典“玢岩矿床”成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查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编录以及室内岩相学工作,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全岩、单矿物)、同位素年代学、高精度矿物原位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庐枞盆地内龙桥、罗河,大鲍庄、马口、杨山和何家大岭等铁硫矿床开展系统研究,阐明盆地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并将它们纳入同一成矿系统,建立庐枞盆地的成矿模式。通过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对比,开展成矿带内成铁岩浆岩成矿专属性,膏盐层与铁成矿作用关系以及矿床中磷的来源的方面研究,并探讨铁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以及成矿带铁铜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论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前人研究将龙桥铁矿床归为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认为矿区内正长岩是矿床成矿母岩。本次工作在龙桥铁矿床中新发现了闪长岩侵入体,确定其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其成岩时代为133.5±0.8Ma,稍早于矿床中已知的正长岩体。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辉长闪长岩与铁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而正长岩为成矿期后破矿岩体。龙桥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靠近辉长闪长岩的磁铁矿具有较高的形成温度(Ti,V含量高)以及较低的水岩反应强度(Mg+Al+Si低),随着远离辉长闪长岩体,磁铁矿形成温度降低,水岩反应作用增强,地层组分加入增多。本文提出龙桥铁矿床属于层控矽卡岩型铁矿床,其中部分铁质可能来源于岩浆流体与赋矿围岩中沉积菱铁矿的水岩反应作用,但主要铁质来源仍为闪长质岩浆。罗河铁矿床总资源量约10亿吨,是成矿带内最大的铁矿床,其火山岩中“二层矿”特征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探价值。本次工作通过对罗河铁矿床系统矿床学研究,确定矿床深部新发现矿体和浅部矿体的赋矿围岩均为强烈蚀变的砖桥组火山岩(粗安岩-辉石粗安岩),明确罗河铁矿床在成因上和深部隐伏闪长质岩浆活动有关。将罗河铁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6个阶段,即碱性长石阶段(I)、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II)、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阶段(III)、硬石膏-黄铁矿阶段(IV)、石英-硫化物阶段(V)以及碳酸盐-硫酸盐阶段(VI)。通过榍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罗河铁矿床深部和浅部矿体中榍石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0±0.8Ma和129.7±0.8Ma,形成时代相近。榍石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温度约700-800℃,成矿流体自深部向浅部氧逸度有所升高。两类榍石均具有岩浆榍石轻稀土富集的特征,Nd同位素特征均与赋矿围岩相似,表明深部和浅部矿体为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8.2-9.3‰;阶段I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7.2-11.1‰,其中脉状黄铁矿(7.2-7.4‰)要低于浸染状黄铁矿(8.7-11.1‰);阶段IV黄铁矿的δ34S值为6.2—10.6‰;阶段V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2.5—-4.6‰。阶段II硬石膏δ34S值为16.1-17.7‰;阶段IV硬石膏δ34S值为18.3-19.2‰。阶段II,III,IV黄铁矿硫同位素相对稳定,与之共生的硬石膏值也变化较小,而阶段V中黄铁矿硫同位素则呈现出了突然变低的趋势。上述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系统从深部膏盐层持续获得硫酸盐补给,早期硫同位素分馏仅仅受到歧化反应控制,而到了晚期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导致黄铁矿δ34S值有所升高。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成矿流体δ18Ofluid明显高于岩浆水,δ18Ofluid值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有两次迅速降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两次岩浆-热液脉动作用并伴随后期大气水的加入,分别对应阶段IIb和阶段IV硬石膏的大量沉淀;C碳酸盐C-O同位素二元图,大多测试样品δ13C值在-5‰~0‰且δ13C与δ18Ofluid并无相关性,表明矿床流体中的碳源主要来自三叠系沉积地层,氧同位素的降低表明了大气水的加入。罗河铁矿床至少经历了两期深部流体脉动作用,第二次热液脉动温度明显降低,持续时间较短,后期大气降水的大量加入是导致磁铁矿转变为黄铁矿硬石膏组合的关键因素。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具有矽卡岩和IOA型矿床的双重特征。综上所述,罗河铁矿床既不同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也与典型IOA矿床存在差异,在矿床浅部与斑岩型热液系统具有一定可比性,属于较为特殊的Fe-P-SO42-系统,这里我们暂时将其称之为“非典型”IOA矿床。大鲍庄硫铁矿床由赤铁矿体、黄铁矿体以及硬石膏矿体组成,均产于砖桥组凝灰质火山岩中,具有VMS型矿床的部分地质特征,但其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和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和LA-ICP-MS分析,确定矿床中存在四类黄铁矿,不同类型黄铁矿δ34S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31.4‰~+10.5‰)。凝灰岩中的脉状黄铁矿(type I)δ34S为+9.9‰和+10.5‰;块状矿体中细粒环状或椭圆状黄铁矿(type II)δ34S为-9.2‰~-2.0‰;交代凝灰岩的黄铁矿(type III)δ34S为+3.1‰~+5.3‰;硬石膏胶结物中的自形大颗粒黄铁矿(type IV)δ34S为-29.7‰~-30.4‰;等粒状和板状硬石膏变化范围较窄,为+21.0‰~+21.7‰。Type I黄铁矿具有高Mn、Co、Ni、Zn,低As、Ti、Tl、Sb的特征;type 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Al、Ti、V、Cu、As、Sb、Te、Tl,而Mn、Zn和Se含量较低;type I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Mg,Al,V,Ti,且变化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Se,以及较低的Cu,Te;Mn,Zn,As,Sb,Bi,Tl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是介于type I和type II之间;type IV大多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其他三类黄铁矿。上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部初始高温流体含有大量地层硫的加入,type I黄铁矿显示出与罗河铁矿床相似的硫同位素特征;随后喷出的热液与湖水混合,形成沉积黄铁矿(type II),温度不超过300℃;未喷出的流体交代围岩形成浸染状或脉状黄铁矿(type III)。热液活动末期流体活动减弱,温度迅速下降,形成少量type IV黄铁矿。与典型VMS型矿床不同,大鲍庄矿床的硫来自于深部同化而并非海水的混合,属于火山湖喷流沉积型矿床。前人研究认为马口铁矿床正长岩中产出典型的磷灰石-透辉石-磁铁矿“三组合”,属于与正长岩有关的玢岩型铁矿床。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学和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确定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为闪长岩,成岩时代为131.2±3.3Ma,石英正长岩体为后期破矿岩体。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的厘定,进一步明确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马口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钠长石阶段热液性质接近岩浆水,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指示了矿床内的硫总体来自岩浆硫。在磁铁矿矿化过程中岩浆热液对三叠系地层的同化作用增强,随后从透辉石磁铁矿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中大气水的加入导致温度迅速下降。马口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体特征、矿物组合以及磁铁矿沉淀机制与“梅山式”玢岩铁矿相似。通过对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系统对比研究,提出马口热液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与典型IOA型矿床磁铁矿岩浆-热液模式相似,氧同位素接近正岩浆磁铁矿;龙桥矽卡岩型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与Knipping et al(2015)提出Kiruna型铁矿床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完全不同,磁铁矿氧同位素明显高于岩浆水范围。罗河和杨山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总体趋势指向IOCG,磁铁矿氧同位素值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具有矽卡岩和IOA的双重(过渡)特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庐枞盆地内一系列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铁矿床属于同一成矿系统,成矿作用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矽卡岩型矿床强烈的水岩反应导致了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在Ti+V vs.Mn+Al图解上更偏向于横向变化。磁铁矿地球化学成分不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与固定的界线相比,利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去判断矿床类型更为可靠。在对庐枞盆地成铁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本次工作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具有闪长岩质岩浆岩成矿专属性,130Ma左右形成闪长质侵入岩是矽卡岩型及玢岩型铁矿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正长岩类侵入岩形成稍晚,在部分矿区穿切铁矿体,与铁成矿作用无直接关系。庐枞盆地、宁芜盆地和鄂东南地区的成铁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岩浆源区为成分接近EMI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受下地壳物质混染较少,更多保留了源区地幔的特征。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马口和龙桥铁矿床中辉长闪长岩内的岩浆磷灰石主要为富F、Cl磷灰石,马口热液磷灰石继承了岩浆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罗河、泥河矿床热液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3,指示了庐枞盆地铁成矿体系同化膏盐层具有选择性。岩浆可以大量同化石盐,但对于石膏的同化有限,石膏的加入主要是靠热液的溶解作用。这种同化机制的差异造成了庐枞盆地内岩体侵位深度不同的矿床其矿物组合以及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与宿松变质磷灰石特征对比,表明无论是岩体侵位还是热液成矿过程都没有同化已知的基底变质富磷地层。庐枞火山岩盆地中的大多数铁矿床成矿流体在深部与三叠系沉积地层发生了水岩反应,后沿断裂运移到火山岩中形成大量Na-Ca质蚀变,由于矽卡岩矿物发育、CO2逸度较高等因素导致磷灰石发育少于南美。蚀变特征、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以及流体氧同位素指示盆地内铁矿床应属于矽卡岩-IOA的过渡部分,与岩浆-热液IOCG矿床中的早期Na-Ca质蚀变相似。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主要可分为产于三叠系沉积地层中的矽卡岩型铁矿床(龙桥);产于岩体和火山岩接触带的IOA型铁矿床(马口);产于巨厚火山岩中的矽卡岩-IOA型铁矿床(罗河、泥河、杨山);产于中低温氧化条件下的赤铁矿矿床(大岭)以及产于砖桥旋回晚期凝灰岩中的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矿床(大鲍庄)。虽然各个矿床赋存部位有所差异,但均与闪长质岩浆有关,盆地内的铁成矿过程连续而且成因上具有相互联系,是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在不同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的产物。在区域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前陆盆地系统,庐枞盆地作在前陆系统中应属于地势较低的前缘带,可能为古板块的碰撞缝合部位,其成岩成矿作用受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地质动力学背景的制约。源区岩浆在152Ma开始活化,至135Ma后,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应力方向有所改变,区域伸展作用加强,构造活化作用导致局部缝合带活化,在135Ma-123Ma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盆地及其中以铁为主的矿床。通过对成矿带内成铜岩浆岩和成铁岩浆岩的对比研究,初步提出“深部岩浆演化决定矿种,浅部地层性质决定矿床类型”,并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源区构造“双活化”成矿模式。
石准立,熊鹏飞,王定域,金振民,张尊光,黄克宽,封之龙[2](1983)在《湖北铁山“大冶式”铁矿床的某些成因问题》文中认为湖北铁山矿床是“大冶式”铁矿床的重要代表。解放后,黄懿和裴荣富等曾以勘探工作时所获成果为基础,论述了“大冶式”铁矿的特征,提出矽卡岩和热液成因的看法。六十年代注意了闪长岩钠长石化析出铁质,七十年代演变为接触交代论点;这一阶段还强调了三叠纪膏盐层促进闪长岩钠化而成矿的意义。
赵一鸣[3](2013)在《中国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铁矿总资源量相对较多,但大部分为贫矿,富铁矿的资源量很少,只占已探明铁矿总资源储量的4.6%;其中,可直接入炉的炼钢用富矿和炼铁用富矿则更少,仅11.8亿吨,占全国探明铁矿总资源储量的2.27%。已知主要富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有:①沉积变质贫铁矿(BIF)中的热液改造型;②沉积变质贫铁矿(BIF)中的风化淋滤型;③陆相火山-侵入岩型;④海相火山(-侵入)岩型;⑤矽卡岩型;⑥热液充填交代型。文章简要介绍了各类富铁矿矿床的地质特征,认为矽卡岩型和海相火山(-侵入)岩型富铁矿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王伟,王敏芳,郭晓南,魏克涛,柯于富,胡明月,刘坤[4](2015)在《鄂东南矿集区铁山铁矿床中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部中生代经受由挤压向伸展的构造转换,为中酸性岩浆的运移和上侵提供了构造通道和空间,因此湖北东南部铁山铁矿床的成矿作用与燕山中晚期的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关系密切。许多学者对铁山铁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控矿构造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对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成矿流体温度、以及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等的认识缺乏地球化学依据。本文在详细研究铁山铁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总结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的磁铁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铁山铁矿床主要存在镁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复合型两种矿床成因类型,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幔混溶型岩浆。这些研究为深入阐明鄂东南矿集区铁矿床成矿规律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依据。
胡浩[5](2014)在《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鄂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最西端,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铁矿集区之一。尽管前人对该地区铁矿床的矿化特征、成矿岩体的侵位时代和岩石成因等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对该区铁矿床的成因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议。另外,鄂东地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位于金牛盆地附近,其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等方面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和庐枞火山盆地中的玢岩型铁矿床有相似性,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若存在联系,其对区域和深部铁矿床的勘查有何指导作用?本论文选取鄂东南地区最为典型的程潮及大冶富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基础上,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并重新认识该地区铁矿床的成因,并为在老矿区深部和外围开展新一轮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磁铁矿的矿物结构及微量元素研究显示,程潮及大冶铁矿床与世界上其它许多矽卡岩型铁矿床一样都经历了非常普遍的再平衡作用过程,具体包括氧化物(钛尖晶石、刚玉等)出溶、溶解-再沉淀作用以及重结晶。尤其是溶解-再沉淀作用在程潮和大冶铁矿床中均非常普遍。本次研究还在矽卡岩型铁矿床中发现了原生高钛磁铁矿(TiO2>0.5wt.%),这种磁铁矿多发于氧化物的出溶结构,随后再次经历溶解-再沉淀作用过程。另外,部分矽卡岩铁矿石样品中磁铁矿颗粒具有三联点结构(似泡沫状结构),表明磁铁矿发生了重结晶作用。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在多数情况下矽卡岩铁矿床中的磁铁矿是经历各种再平衡过程的最终产物,而从成矿流体中最先沉淀出来的磁铁矿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则被强烈改造而难以恢复。成矿体系温度降低和氧逸度升高是导致高钛磁铁矿氧化物出溶的主要原因。外部高盐度流体(如溶解有膏盐层的地下水、盆地卤水等)的加入、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温度升高及氧逸度和压力降低等物理化学条件化则导致磁铁矿发生溶解-再沉淀作用。磁铁矿的溶解作用会使磁铁矿的孔隙度及渗透性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溶解-再沉淀作用的发生。当流体作用显着,原生磁铁矿被完全交代时就会形成类似重结晶的似泡沫状结构。这些再平衡作用显着地改变了磁铁矿的微量元素化学组成,特别是Si、Mg、Ca、Al、Mn及Ti的含量。磁铁矿的这种结构和成分变化特征表明,现有的一些微量元素成因判别图解(如Ti+V-Ca+Al+Mn判别图解)不能简单用于磁铁矿或含磁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判别。但另一方面,一些元素如Cr、Ni、V的含量及Co/Ni比值在磁铁矿的再平衡作用过程中基本不发生变化或者变化较小,因而可以用来反映原生磁铁矿的信息,因而,今后利崩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进行磁铁矿成因类型化分析时要尽可能选用这类不活泼元素及其比值来进行判定,以避免磁铁矿再平衡作用对其微量元素含量所造成的影响。本文研究在程潮和大冶铁矿床中均发现了以褐帘石为主要组成矿物的稀士矿化。稀士矿化主要产于透辉石矽卡岩中,部分磁铁矿矿石中也含有少量褐帘石。程潮铁矿床的稀土矿化与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有关,富褐帘石透辉石矽卡岩中的REE总量可达到22477 ppm,已达到工业品位。大冶铁矿床中稀土矿化的规模远大于程潮铁矿床。稀土矿化主要与辉石闪K岩有关。通过对典型剖面的详细编录和系统的化学分析,在钻孔CK-4及CK-3分别发现了厚度达7.9 m及9.1 m的稀土矿,样品稀土氧化物总量(∑LREE2O3)的平均含量为2.99 wt%。料潮及大冶铁矿床中的稀土矿物褐帘石与矽卡岩矿物透辉石、石榴石及绿帘石等矿物密切共生,表明其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稀土矿床。程潮及大冶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广泛发育的方柱石化及流体包裹体中富石盐子品的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富C1)的流体。稀土矿物的沉淀可能与成矿热液与碳酸盐地层发生交代过程中pH值的显着降低有关,在此过程中稀土元素与络阴离子(如C1-)构成的络合物稳定性显着降低,从而造成稀土元素的沉淀。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热液稀土矿一般与碱性岩浆或碳酸岩浆有关,程潮及大冶铁矿床中的稀十矿化与钙碱性中酸性岩有关,为今后的稀土矿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目标。程潮铁矿床中靠近石英闪K岩的内矽卡岩含有大鼙热液榍石,其普通铅含量很低,LA-ICPMS榍石U-Pb定年结果为131.4±0.2 Ma(n=42;MSWD=1.7).这一年龄与石英闪长岩中岩浆榍石的U-Pb年龄(131.4±0.2 Ma,MSWD=1.2)及花岗岩的锆杠U-Pb年龄(130±2 Ma,MSWD=1.7)及榍石的U-Pb年龄(131±1 Ma,MSWD=0.71)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大冶铁矿床与成矿有关的辉石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0±1Ma及139士2 Ma,与磁铁矿密切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41±1 Ma,表明大冶铁矿床的成矿主要集中在~140 Ma。进一步利用与褐帘石密切共生的榍石年龄限定了稀士矿的成矿时代。其中程潮铁矿床中榍石的U-Pb年龄131士0.4 Ma,而大冶铁矿床中褐帘石的形成时代约为141士1 Ma,代表两次独立的稀七矿化事什,这与区域上两次主要的铁铜矿化的时间一致。磁铁矿的显微结构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冶铁矿床和群潮铁矿床中不存在矿浆型铁矿,其成因为典弛的热液成因。磁铁矿的微量元素具有高的Co/Ni比值(通常>1),低的V2O3含量(一般小于0.1),与典型矽卡岩型矿石的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一致,而明显区分于岩浆岩中的副矿物磁铁矿。程潮铁矿床在成矿岩体、成矿时代、稳定同位素组成等方面与鄂尔南地区的金山店矽卡岩型铁矿床及赋存在火山岩中的王豹山等铁矿床非常相似,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及庐枞火山盆地内的龙桥及白象山铁矿床(玢岩型铁矿床)也具有可比性。据此认为,程朝铁矿床属于典型的玢岩型铁矿床。参考前人对宁芜及庐枞盆地的划分方法,重新罔定了鄂东南地区金牛火山盆地(包括程潮铁矿床)的范围。由于金牛盆地的火山岩剥蚀程度较宁芜及庐枞盆地要低,因而我们认为金牛盆地深部的灵乡组及马架上组还具有较好的寻找磁铁矿-磷灰石矿石的潜力。此外,本文研究过程中在大冶矿区发现了典型的磁铁矿-磷灰石型矿石,这种矿石类型明显不同于在退化蚀变阶段形成的矽卡岩铁矿石。考虑到大冶矿区的磁铁矿-磷灰石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石密切共生,我们认为这种矿石类型代表了高温干矽卡岩阶段铁成矿作用的产物。因而,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矽卡岩矿床成矿阶段应重新厘定,即成矿阶段包括了早期干矽卡盐阶段及晚期的湿矽卡岩阶段。其中Kiruna型铁矿床可能类似于早阶段干矽卡岩阶段的成矿端元,而传统意义的矽卡岩矿床属于晚阶段的成矿端元。另外,大冶铁矿床中具有典型的Fe-Cu-Au-Co-REE的组合,类似于IOCG矿床的矿化组合特征,而其典型的稀土矿化特征又与Bastnas型矽卡岩型稀土矿床类似。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冶铁矿床是一类兼有Kiruna、IOCG及Bastnas型矿床特征的矽卡岩型铁矿床。这一发现丰富了矽卡岩的研究内容。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6](2017)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勘查-研究程度相当高的成矿带之一,地质勘查和相关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本文简要对成矿带自二十世纪初至今的勘查-科研工作成果进行了概括性回顾和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矿带勘查研究工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点上起步、由点到面;(2)第二阶段:区域展开、重点突破;(3)第三阶段:立体调查、深部找矿。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控矿构造格架(包括大地构造,后期还尝试引入了动力学背景的探讨);(2)成岩成矿作用的时代;(3)成矿系列(系统)及其演化;(4)成矿规律;(5)深部找矿。包括本专辑(代序)20余篇文章在内的近年来的找矿新发现、新突破以及对成矿的新认识,深化了成矿带成矿理论研究,指示成矿带特别是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同时也揭示了成矿带值得关注和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朱乔乔,谢桂青,李伟[7](2019)在《鄂东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的叠加富集机制:来自磁铁矿结构和矿石品位数据的制约》文中研究指明矽卡岩型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但该类型铁矿床的品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本文对鄂东矿集区内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大冶铁铜矿、程潮铁矿和金山店铁矿开展详细的磁铁矿显微结构对比,并利用概率图解法对这三个矿床的矿石品位数据进行了筛分。发现在大冶铁铜矿和程潮铁矿中的磁铁矿至少有两个世代,发育明显的叠加结构,且叠加结构在光学显微镜和背散射电子照片中可以识别出来;金山店铁矿中局部矿石也发育叠加结构。这些矿床中代表性勘探线的钻孔品位数据的累积频率曲线具有由低值(TFe 18. 04%~33. 03%)和高值(TFe 48. 97%~55. 63%)两个非相交总体所形成的混合分布模式,剔除低品位数据(TFe <20%)再次筛分其分布模式不变,但单一总体的参数有所改变。磁铁矿结构和品位数据筛分结果表明,这些矿床可能是两个或多个期次/阶段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但不同矿床的叠加程度略有区别,大冶和程潮铁矿叠加程度较高,而金山店则相对较弱,这可能是导致大冶和程潮矿床整体为富铁矿而金山店铁矿只有局部是富铁矿的重要原因。因此,叠加富集可能是矽卡岩型铁矿中铁高效富集的一种重要机制,多世代磁铁矿的发育范围和叠加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品位矿石的分布状况,其叠加程度可以作为矽卡岩型富铁矿的找矿线索。
边建华[8](2016)在《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中生代Fe、Cu等多金属成矿带西段的鄂东南成矿带内部。20世纪以来,随着多个国家级铁矿勘查项目在该区的实施,深部找矿已成为内区铁矿找矿工作的新“常态”。大量研究表明,区内铁矿成矿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铁矿床形成的过程中,构造是控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因此,进一步开展区内构造控矿规律的补充研究,对于深化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以及为深部找矿提供建议,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前人矿床勘查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构造-成岩-成矿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控岩、控矿构造的综合研究分析。取得了如下认识:1、总结了区内金山店矿田张福山铁矿床、灵乡矿田铁矿床地质特征。区内铁矿床属矽卡岩型及矿浆-矽卡岩复合型Fe成矿系列。铁矿床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具有矿浆贯入特征的铁矿床、具有热液交代特征的铁矿床、具有矿浆贯入—热液交代特征的铁矿床等三种类型。它们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板内变形阶段,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分布于区内隆起区边缘和隆起区与坳陷区的过渡部位,产出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与三叠纪含膏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并受控于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金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钠长石化等。矿物组合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阳起石、磷灰石等。成矿温度260℃720℃C之间。成岩成矿主要是在白垩纪初期(灵乡脑窖闪长岩,143.8±2.5Ma)和早白垩世末期(金山店闪长岩,132.4±1.3 Ma)。2、研究并总结了区内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各阶段的特点。区内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以多期多阶段性构造活动,并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和伴随岩浆侵位为特点。主要表现在:①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研究区受印支运动近NS向的挤压造成区域性“南隆北凹”的构造格局和形成一系列NWW和近EW向构造。其中,金山店地区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NWW向褶皱及走向断裂发育,灵乡地区发育近EW向紧密褶皱。②晚三叠世末期-白垩纪初期,研究区受燕山早期构造挤压和改造,依次形成隆起带及其对应的凹陷带(灵乡-大冶-陶港隆起带和大冶隆坳过渡带)→NE向断裂带(隆起带边缘断裂带)→NNE向叠加褶皱带(鄂城-大磨山隆起和梁子湖凹陷)→NNE向断裂带,岩浆侵位(灵乡岩体)。③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处于岩石圈伸展背景,岩浆侵位(金山店岩体)。3、分析了控岩构造及其对成矿岩体的控制作用。(1)灵乡岩体:①成岩前,依次形成:近EW向紧密褶皱(如脑窖-九眼桥背斜、广山-刘家畈背斜、刘岱山-铁子山背斜)→NE向断裂带(如灵乡深断裂、三角山断裂、狮子山-九眼桥等断裂)--→NNE向叠加褶皱带(如脑窖-刘岱山、狮子山北-玉屏山、刘家畈-铁子山)。②成岩成矿期,受燕山挤压应力场的制约,产生了切割较深的NNE向断裂构造,同时造成先成NE向边缘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们成为岩浆上侵的主要通道。当岩浆到达浅部时形成一总体走向NE,向NW倾斜的灵乡岩体。其顶面形态受“叠加褶皱格架”与NNE向断裂的复合控制明显,在脑窖-刘岱山、狮子山北-玉屏山、刘家畈-铁子山形成相应的NNE隆起带。其中,近EW向构造、NE向构造是基础,NNE向构造是主导。(2)金山店岩体:①成岩前,依次形成NWW向构造(张华泗背斜及其附近的NWW金山店走向断裂)→NNE向叠加褶皱带(太婆山)及NWW向断裂被张性改造(逐渐张性或张扭性打开,为岩浆的上侵奠定了基础)。②成岩成矿期,白垩纪初期到早白垩世,区内处于岩石圈伸展背景,为NWW向断裂深切割及岩浆上侵提供了通道。岩浆呈中心式上侵,并侵迁就于早阶段形成的叠加褶皱构造基础和盖层岩性界面构造,形成中心位于隆起高点、向两端倾伏、走向NWW、北缘陡立,总体南倾的金山店岩体。4、总结了区内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主要类型及其控矿特征。其中,现已发现的铁矿床基本上都产于金山店、灵乡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金山店岩体铁矿床主要产于岩体侧翼接触带,而灵乡岩体铁矿床主要产于岩体顶缘接触带,它们都受中深一中浅成侵入一接触构造体系的控制。主要的矿床控矿构造类型有:断裂—接触带构造、接触带凹兜构造、岩性圈闭接触带构造、断裂构造等四种,其中后三种控矿构造类型主要见于灵乡矿田。5、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和高阶垂向导数法)对已有航磁资料进行处理,获取了岩体及其附近深部磁性体的异常信息,并对岩体深部接触带形态进行了反演。(1)运用小波分析与功率谱分析法,提取了不同深度深度磁性体的异常信息。①二阶小波细节反映了地表以下约600m左右深度的强磁性体(铁矿体)磁异常信息,产于金山店岩体南缘侵入接触带上的大部分矿床深部都可能存在强磁性体;而灵乡岩体的脑窖和刘岱山铁矿床深部有铁矿体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小包山、狮子山、广山、刘家畈等地则有可能存在隐伏的铁矿体。②三阶小波细节和四阶小波细节总体上反映了金山店和灵乡岩体地表以下1500-3000m深度地质体(或具有磁性的岩体)的异常信息。其中,三阶小波细节也涵盖了部分铁矿体(如张福山铁矿)的磁异常信号。(2)运用垂向导数法,对矿田深部地质体(或具有磁性的岩体)边界进行圈定和对接触带的形态进行推断和反演。①金山店矿田内地表以下600m左右深度圈定出的矿体异常边界与实际勘探程度吻合度较高;金山店岩体深部的接触带形态较为清晰,岩体北缘的侵入接触带形态属于“陡立型”,西缘的侵入接触带形态属于“超覆型”,东缘和南缘的侵入接触带形态属于“外倾型”。其中,强磁异常-磁异常下延深度较大的南缘侵入接触带,其形态在地表至地表以下1500m左右的深度,呈向SW陡倾的“外倾型”,并在地表以下1500-3000m深度侵入接触带向陈家湾一带逐渐上扬。②灵乡矿田内地表以下600m左右深度圈定出的矿体异常边界与实际勘探程度吻合度较好;总的来看,中-西矿带的岩体深部侵入接触带形态复杂,总体上大致呈“多杆状”的“超覆型”;东矿带岩体深部侵入接触带形态相对清晰,总体呈向NW方向的“外倾型”,从地表→地表以下600m左右→地表以下1500m左右→地表以下3000m左右,侵入接触带形态具有“外倾型”→“超覆型”→“外倾型”的空间结构。6、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构造控矿规律开展了深入总结。NNE向叠加褶皱带(鄂城-大磨山隆起)总体上控制了区内矿带的产出。(1)在矿田尺度上:①由近EW向褶皱、NNE向褶皱、NE向隆起边缘断裂带、NNE向断裂组成的复合构造,是控制灵乡-大冶-陶港隆起带边缘矿田(岩体)产出的主要构造形式。其中,由近EW向、NNE向褶皱组成的叠加褶皱格架和NE向断裂带是基础,NNE向断裂是主导。②由NWW向褶皱及其走向断裂和NNE向褶皱组成的复合构造,是控制大冶隆坳过渡带矿田(岩体)产出的主要构造形式。其中,NWW向褶皱和NEE向褶皱组成的叠加褶皱格架是基础,NWW向走向断裂是主导。(2)在矿床(体)尺度上:①岩体侧翼侵入接触带总体上控制了金山店岩体铁矿床的产出,按侧翼侵入接触带深部的形态特征可分为“陡倾型”、“超覆型”及“外倾型”三个空间产出样式,其中“陡倾型”侧翼侵入接触带(无断裂叠加或无明显大型断裂叠加)基本无矿床产出,如金山店岩体北缘侵入接触带;矿床主要产出于“超覆型”(金山店岩体西缘侵入接触带)和“外倾型”(金山店岩体东缘和南缘侵入接触带)岩体侧翼侵入接触带及其附近。同时,与“超覆型”有关的强磁性体(铁矿体)异常一般可垂向延伸至地表以下约600m左右深度,而与“外倾型”,特别是与陡倾的“外倾型”(金山店岩体南缘侵入接触带)有关的深部强磁性体(铁矿体)异常垂向延伸较大,可达地表以下约1500m左右深度。产出于“外倾型”侧翼侵入接触带上的矿床(体)主要受断裂—接触带构造控制,并易形成矿浆一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矿床规模大,矿体多呈似层状、薄板状产出,产状较陡,如张福山铁矿床。②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总体上控制了灵乡岩体铁矿床的产出,按顶缘侵入接触带深部的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超覆型”(与灵乡岩体的西-中矿带对应)和“外倾型”(与灵乡岩体的东矿带对应)两个空间产出样式,它们总体上控制了岩体顶缘接触带及其附近铁矿床的产出。相对于侧翼侵入接触带来说,与它们有关的强磁性体(铁矿体)异常下延深度较为有限,一般不超过地表以下600m左右的深度。“外倾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的隆凹过渡带与断裂的交切复合和“超覆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的岩隆带与断裂的复合,总体上控制了岩体顶缘矿床带的产出和分布。其中,“外倾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的隆凹过渡带发育的接触带凹兜构造与断裂裂隙构造复合的部位,是热液交代型矿床(体)的产出的有利空间,矿床规模较大,矿体多呈透镜状和菱角状,如刘家畈铁矿床。在“超覆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次级岩隆与大理岩残留—捕虏体中的叠加褶皱构造复合,是该类型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热液交代型矿床(体)产出的主要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矿床规模中等,矿体多呈马鞍状、似层状及不规则状,如广山、刘岱山、玉屏山铁矿床;次级岩隆与大理岩残留—捕虏体中的叠加褶皱构造或大理岩残留—捕虏体构造、断裂构造的复合,是控制矿浆一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的产出的主要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矿床一般为中小规模,矿体多为马鞍状、透镜状、板状的组合样式,如脑窖、铁子山铁矿床;次级岩隆与断裂构造的复合,控制着矿浆贯入型矿床的产出,矿床规模较小,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如小包山铁矿床。7、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区内金山店岩体南缘接触带深部获得找矿进一步突破的可能性很大。以张福山铁矿岩体接触带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生产勘探资料进行二次开发,运用地质趋势面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并结合前物探本次解译结果,构建了金山店岩体接触带趋势面模型。对岩体接触带构造及矿体、产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岩体接触面产状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其中,在本文建立的金山店张福山矿床岩体接触带趋势面模型中,负异常(局部构造)是矿体产出的主要空间,“凹凸”过渡部位是厚大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内凹”部位中的“近水平台阶”是矿体加厚的主要地段。在此基础上,结合△T磁异常小波分析的结果和地质构造发育特点,提出了两个深部找矿有利地段和一个深部找矿远景地段,并给出了主要依据。
段壮[9](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翟裕生,石准立,林新多,熊鹏飞,王定域,姚书振,金振民[10](1982)在《鄂东大冶式铁矿成因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鄂东地区大冶式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关于它的成因,先后提出过矽卡岩型、高温热液型、闪长岩钠化蚀变和膏盐层促进成矿、三叠纪沉积菱铁矿被改造成矿、矿浆成矿等不同看法。目前对这一问题仍有较大分岐。矿床成因研究不仅能够发展成矿理论,更具有指导找矿的实际意义。现以四年来在铁山、鄂城、灵乡和金山店等四个岩体的主要矿床中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为依据,重点对岩浆活动和铁矿的多期性、矿浆成矿特点以及成矿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湖北铁山“大冶式”铁矿床的某些成因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铁山“大冶式”铁矿床的某些成因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实物工作量 |
1.5 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2.3 火山机构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地质演化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龙桥铁矿床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 |
3.1.5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 |
3.2 辉长闪长岩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 |
3.2.1 岩石学特征 |
3.2.2 定年结果 |
3.3 辉长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2 Sr-Nd-Pb同位素特征 |
3.3.3 岩体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3.4.1 磁铁矿矿石全岩分析 |
3.4.2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3.4.3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3.5 矿床成因 |
3.6 关于矿床类型指示图解的启示 |
第四章 罗河铁矿床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2 成矿年龄 |
4.2.1 样品特征 |
4.2.2 榍石LA-ICP-MS定年结果 |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3.1 蚀变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2 榍石主微量元素特征 |
4.3.3 榍石Nd同位素特征 |
4.3.4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4.3.5 硬石膏及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
4.3.6 矿床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 |
4.4 矿床成因 |
第五章 大鲍庄黄铁矿床 |
5.1 地质特征 |
5.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2.1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5.3 矿床成因 |
第六章 马口铁矿床 |
6.1 马口铁矿床区域填图 |
6.2 矿化和矿物特征 |
6.3 马口成矿岩体年龄 |
6.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4.1 矿床岩浆岩全岩分析 |
6.4.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
6.4.3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6.4.4 钠长石、磁铁矿和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6.4.5 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 |
6.5 矿床成因 |
第七章 杨山铁矿床 |
7.1 杨山地质特征 |
7.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7.2.1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7.2.2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7.3 矿床成因 |
7.4 磁铁矿出溶对微量元素测试的影响 |
第八章 何家大岭铁矿床 |
8.1 地质特征 |
8.1.1 地层 |
8.1.2 构造 |
8.1.3 岩浆岩 |
8.1.4 矿体特征 |
8.1.5 矿石特征 |
8.1.6 围岩蚀变 |
8.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8.2.1 赤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2.2 赤铁矿O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2.3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3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 |
第九章 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
9.1 成矿物质来源 |
9.1.1 成矿岩浆岩专属性 |
9.1.2 矿床中的钠化蚀变岩与正长岩 |
9.1.3 泥河铁矿床赋矿围岩岩性 |
9.1.4 蚀变矿化物质来源 |
9.2 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过程 |
9.2.1 水岩反应对流体性质的影响 |
9.2.2 成矿过程 |
9.3 成矿模式 |
9.4 与铜矿化岩浆专属性的对比 |
9.5 地质动力学背景 |
9.5.1 前陆盆地系统 |
9.5.2 “双活化”作用对铁成矿作用的影响 |
9.5.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成矿特色的原因 |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附录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
(3)中国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铁矿资源概况 |
1.1资源量和分布 |
1.2铁矿床成因类型 |
1.3富铁矿矿石分类及资源概况 |
1.3.1富铁矿矿石的分类及工业指标 |
1.3.2富铁矿资源概况 |
1.4铁矿资源的保证程度 |
2富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 |
2.1沉积变质贫铁矿 (BIF) 中的热液改造型富铁矿 |
2.2沉积变质型贫铁矿 (BIF) 中的风化淋滤型富铁矿 |
2.3陆相火山-侵入岩型富铁矿矿床 |
2.4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矿床 |
2.4.1海南石碌铁矿床 |
2.4.2新疆新源县式可布台铁矿床 |
2.5矽卡岩型富铁矿矿床 |
2.5.1与中性和基性侵入岩有关的富铁矿矿床 |
2.5.2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富铁矿矿床 |
2.5.3与酸性花岗岩类有关的矽卡岩型富铁矿矿床 |
2.6热液型富铁矿矿床 |
2.6.1大顶山矿区 (段) |
2.6.2铁矿山矿区 (段) |
3富铁矿矿床的找矿潜力 |
3.1矽卡岩型富铁矿仍是中国最重要的找矿重点 |
3.2 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在新疆西天山地区找矿潜力较大 |
3.3 青藏铁路沿线的唐古拉山口一带和高喜马拉雅山区的富铁矿找矿值得重视 |
4结论 |
(5)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及其他铁氧化物矿床 |
1.2.2 磁铁矿微量元素研究及其意义 |
1.2.3 矽卡岩型铁矿和其他铁氧化物矿床的年代学研究 |
1.2.4 大冶地区铁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区域构造 |
2.3.1 印支期构造 |
2.3.2 燕山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程潮铁矿床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矿石及蚀变特征 |
3.1.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2 大冶铁矿床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及蚀变特征 |
3.2.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4.1 全岩、全矿化学分析 |
§4.2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
§4.3 激光剥蚀ICP-MS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
§4.4 U-Pb同位素定年 |
第五章 磁铁矿及其他重要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
§5.1 程潮铁矿床 |
5.1.1 研究样品描述 |
5.1.2 磁铁矿的岩相学及显微结构特征 |
5.1.3 磁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5.1.4 磁铁矿微量的激光剥蚀ICP-MS分析结果 |
5.1.5 磁铁矿显微结构和微量元素组成的矿床成因意义 |
§5.2 大冶铁矿典型矿石中的磁铁矿 |
5.2.1 研究样品描述 |
5.2.2 磁铁矿的岩相学及显微结构特征 |
5.2.3 磁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5.2.4 磁铁矿的激光剥蚀ICP-MS分析结果 |
5.2.5 磁铁矿结构及微量元素对两期成矿的指示作用 |
§5.3 大冶铁矿床富磷灰石样品中的磁铁矿 |
5.3.1 富磷灰石磁铁矿矿石样品特征 |
5.3.2 磁铁矿的矿物结构及化学成分 |
5.3.3 磷灰石的矿物结构及化学成分 |
5.3.4 透辉石和石榴石的结构及化学成分 |
5.3.5 矿床成因意义 |
§5.4 与国外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对比 |
5.4.1 典型矿床简介及样品描述 |
5.4.2 磁铁矿的岩相学及显微结构特征 |
5.4.3 磁铁矿的微量元素组成 |
5.4.4 讨论 |
§5.5 矽卡岩型铁矿床磁铁矿矿物结构及微量元素特征小结 |
第六章 稀土矿化特征及其对矽卡岩型铁矿成因的启示 |
§6.1 程潮铁矿床的稀土矿化特征 |
6.1.1 野外产状 |
6.1.2 褐帘石的矿物结构及主-微量元素特征 |
6.1.3 稀土矿化矽卡岩及赋矿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6.2 大冶铁矿床 |
6.2.1 稀土矿化的野外产状 |
6.2.2 褐帘石的矿物结构及主-微量元素特征 |
6.2.3 富稀土矿石、矽卡岩及铁矿石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6.3 讨论 |
6.3.1 鄂东矽卡岩型稀土矿的成因初探 |
6.3.2 矽卡岩型稀土矿床的意义及潜力评价 |
第七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
§7.1 程潮铁矿床 |
7.1.1 锆石U-Pb定年 |
7.1.2 榍石U-Pb年龄 |
7.1.3 热液褐帘石U-Pb年龄 |
§7.2 大冶铁矿床 |
7.2.1 锆石U-Pb年龄 |
7.2.2 榍石U-Pb年龄 |
7.2.3 热液褐帘石U-Pb年龄 |
§7.3 讨论 |
7.3.1 热液富U-Th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
7.3.2 基体效应对U-Pb定年结果的影响及潜在的榍石和褐帘石标样 |
7.3.3 大冶地区铁-稀土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意义 |
第八章 大冶地区铁矿床成因讨论 |
§8.1 成矿作用过程 |
8.1.1 热液交代还是矿浆充填? |
8.1.2 多期次叠加成矿作用 |
§8.2 程潮铁矿床成因新认识:可能的玢岩型铁矿 |
8.2.1 玢岩型铁矿床及Kiruna型矿床简介 |
8.2.2 金牛盆地早白垩世(-130 Ma)岩浆活动及铁矿床 |
8.2.3 程潮铁矿床与宁芜及庐枞盆地铁矿床的对比 |
8.2.4 金牛盆地玢岩型铁矿成矿潜力评价 |
§8.3 大冶铁矿床:一类独特的矽卡岩型矿床? |
8.3.1 大冶铁矿床矽卡岩型矿石与Kiruna型铁矿石之间的联系 |
8.3.2 与IOCG矿床的相似性 |
§8.4 小结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9.2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6)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2.1 第一阶段:点上起步、由点到面 |
2.2 第二阶段:区域展开、重点突破 |
2.3 第三阶段:立体调查、深部找矿 |
2.3.1 大别-台湾走廊域成矿区带形成的四维结构 |
2.3.2 大型矿集区深部结构及找矿信息 |
2.3.3 成矿带流体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
2.4 近年来科研工作概述 |
2.4.1 成矿的大地构造及动力学背景 |
2.4.2 成岩成矿作用的时代 |
2.4.3 成矿系列 (系统) 及其演化 |
2.4.4 深部找矿进展 |
2.4.5 找矿预测与成岩成矿研究新进展 (代序) |
3 需深化研究的问题 |
(7)鄂东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的叠加富集机制:来自磁铁矿结构和矿石品位数据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 |
2 矿床地质 |
2.1 大冶铁铜矿 |
2.2 程潮铁矿 |
2.3 金山店铁矿 |
3 样品研究和数据处理方法 |
4 磁铁矿结构观察和品位数据处理结果 |
5 讨论 |
5.1 鄂东矿集区典型铁矿的磁铁矿显微结构特征对比 |
5.2 矿石品位的分布特征和低品位数据对筛分结果的影响 |
5.3 矽卡岩型铁矿中铁的高效富集机制 |
6 结论 |
(8)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 |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和矿产资源概况 |
1.3 选题的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矿床成因类型 |
1.3.2 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
1.3.3 构造背景 |
1.3.4 物探新技术运用 |
1.3.5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质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构造演化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岩体的特征 |
2.2.2 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 |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第三章 金山店—灵乡地区铁矿床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 |
3.1 区内铁矿床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
3.1.1 具有矿浆贯入特征的铁矿床(矿浆型) |
3.1.2 具有热液交代特征的矿床(热液交代型) |
3.1.3 具有矿浆贯入—热液交代过渡特征的矿床(过渡型) |
3.2 金山店矿田张福山铁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石特征 |
3.2.6 围岩蚀变 |
3.2.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3.3 灵乡矿田铁矿床地质特征 |
3.3.1 地层 |
3.3.2 构造 |
3.3.3 岩浆岩 |
3.3.4 矿床分布及矿床类型 |
3.3.5 矿石特征 |
3.3.6 围岩蚀变 |
3.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第四章 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构造控矿规律 |
4.1 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特点 |
4.2 控岩构造及其对成矿岩体的控制作用 |
4.2.1 控制灵乡岩体的构造 |
4.2.2 控制金山店岩体的构造 |
4.3 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及控矿特征 |
4.3.1 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主要特征 |
4.3.2 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主要类型及其控矿特征 |
4.4 岩体深部侵入接触带形态反演 |
4.4.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4.4.2 岩体及其附近△T磁异常特征 |
4.4.3 岩体深部边界圈定及侵入接触带形态反演 |
4.5 构造控矿规律 |
第五章 张福山矿床岩体接触带构造趋势面分析与深部找矿方向 |
5.1 接触带构造趋势面模型 |
5.2 接触带形态变化特征与矿体定位规律 |
5.3 深部找矿方向探讨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成果 |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
3.1.1 岩相学特征 |
3.1.2 锆石U-Pb年代学 |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
3.2 岩石成因 |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
4.2.2 矿石构造 |
4.2.3 矿石结构 |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
4.3.1 钠质交代阶段 |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
4.3.4 硫化物阶段 |
4.3.5 碳酸盐阶段 |
4.3.6 表生作用期 |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
5.1.1 样品描述 |
5.1.2 分析结果 |
5.1.3 讨论 |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2.1 样品描述 |
5.2.2 分析结果 |
5.2.3 讨论 |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3.2 样品描述 |
5.3.3 分析结果 |
5.3.4 讨论 |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4.2 样品描述 |
5.4.3 分析结果 |
5.4.4 讨论 |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1.1 样品描述 |
6.1.2 分析结果 |
6.1.3 讨论 |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2.1 样品描述 |
6.2.2 分析结果 |
6.2.3 讨论 |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3.1 样品描述 |
6.3.2 分析结果 |
6.3.3 讨论 |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4.1 样品描述 |
6.4.2 分析结果 |
6.4.3 讨论 |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5.1 样品描述 |
6.5.2 分析结果 |
6.5.3 讨论 |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
7.1.1 岩浆条件 |
7.1.2 构造条件 |
7.1.3 地层条件 |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
2.矿物成分分析 |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
3.U-Pb同位素定年 |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7.硫同位素分析 |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附表和附图 |
四、湖北铁山“大冶式”铁矿床的某些成因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D]. 刘一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2]湖北铁山“大冶式”铁矿床的某些成因问题[J]. 石准立,熊鹏飞,王定域,金振民,张尊光,黄克宽,封之龙. 地质科技情报, 1983(S1)
- [3]中国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J]. 赵一鸣. 矿床地质, 2013(04)
- [4]鄂东南矿集区铁山铁矿床中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王伟,王敏芳,郭晓南,魏克涛,柯于富,胡明月,刘坤. 地质与勘探, 2015(03)
- [5]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 胡浩.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2)
- [6]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J].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 岩石学报, 2017(11)
- [7]鄂东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的叠加富集机制:来自磁铁矿结构和矿石品位数据的制约[J]. 朱乔乔,谢桂青,李伟. 岩石学报, 2019(12)
- [8]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 边建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9]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10]鄂东大冶式铁矿成因的若干问题[J]. 翟裕生,石准立,林新多,熊鹏飞,王定域,姚书振,金振民. 地球科学, 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