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新药夏克临床应用观察

抗癌新药夏克临床应用观察

一、抗癌新药西艾克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许妍妍[1](2021)在《增加PPARγ促进PTPRF转录抑制乳腺癌增殖与转移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与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类型。根据以往研究显示Ras可诱导乳腺细胞癌变,且产生的肿瘤在其发展动力学和组织病理学谱方面均与化学致癌物诱发的肿瘤相似。很多科学家都认为,阻断癌基因Ras的功能是癌症治疗的关键,因为该基因的突变会驱动多种不同类型癌症的发展。人类机体中存在三种不同的Ras基因:H-Ras、K-Ras和N-Ras,其中,H-Ras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并已有研究表明H-Ras可作为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因素和治疗靶点。但是,还有一些蛋白(基因)由于实验方法不同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结论,这些不同的结论可能影响了某些标志性蛋白在诊断、治疗方面的应用,进一步研究这些蛋白(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意义重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gamma(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 gamma,PPARγ)作为PPARs超家族的一员,是一种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其家族中还包括PPARα和PPARβ/δ。PPARγ与配体结合激活后,与视黄醇类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形成异源二聚体,形成的PPARγ/RXR异源二聚体与靶基因启动子上游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peroxisome proliferator response element,PPRE)结合,最终调节靶基因的转录。已有研究表明PPARδ在乳腺癌细胞中起着癌基因的作用,而PPARγ具有抑癌基因的作用。研究发现Ras的激活能够上调ERK的表达,从而抑制PPARγ的转录,提示PPARγ的转录下降导致PPARγ蛋白表达减少是癌基因Ras导致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所以,利用Ras诱导乳腺癌细胞系能为阐明PPARγ的作用提供新的线索。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F(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type F,PTPRF)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PTP)家族成员之一,可催化酪氨酸残基的去磷酸化。与许多其他磷酸酶一样,PTPRF可通过靶向其下游底物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PTPRF转录水平可能受PPARγ的调控,在Ptprf启动子区含有PPRE,即包含PPARγ识别的一个重复序列AGGTCA结合位点。除了蛋白质丰度的改变外,科学家们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癌症进展的影响上,例如泛素化和磷酸化等修饰,而PTPRF作为磷酸酶将参与磷酸化平衡的调节。已有研究表明,PTPRF在肝癌、非小细胞肺癌和胃癌中是一个抑癌基因,PTPRF可以通过激活EGFR信号传导参与抑制乳腺癌转移,相反,另一项研究表明PTPRF在乳腺腺癌的小鼠模型中显示出与肿瘤转移的正相关性,所以PTPRF在乳腺癌中是抑癌基因还是促癌基因还存在着争议。因此,进一步明确PPARγ/PTPRF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将为靶向PPARγ诊断与治疗乳腺癌提供新思路。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根据相关大数据的分析结果,通过Ras诱导的大鼠乳腺癌细胞系,利用基因转染和敲除等实验技术建立细胞系,观察乳腺癌细胞中PPARγ的生理作用,观察增加PPARγ时PTPRF的表达情况,建立两者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关系。再利用EMSA、ChIP和荧光素酶报告等实验验证PPARγ是否在转录水平调控PTPRF,并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探讨PPARγ对PTPRF的调控抑制乳腺癌增殖与转移的机制。方法:1、大数据挖掘:应用KM plotter软件分析GEO数据库下载获得的3951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始数据。患者根据PPARG和PTPRF基因水平与中位数的比较,分为高表达与低表达组,使用log-rank及Cox风险回归模型来计算组间差异,画出Kaplan–Meier生存分析图。病例数、m RNA中位表达水平、HR、95%CI以及log-rank p-值均由KM plotter网页中计算及导出。2、细胞系的建立:将小鼠PPARγ全长c DNA亚克隆到pc DNA3.1表达载体的Eco RI位点,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其转染到大鼠乳腺癌FE1.2细胞,经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PPARγ的转染细胞系FE1.2-PPARγhi和空载体转染细胞系FE1.2-Vector。将小鼠PTPRF全长c DNA亚克隆到逆转录病毒MSCV2.2质粒的Xho I和Eco RI位点,用反转录病毒转染技术将其转染到大鼠乳腺癌细胞FE1.2,再利用G418进行筛选,得到的多克隆细胞系即G418抗性细胞,然后通过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最终得到稳定高表达PTPRF的单克隆,命名为FE1.2-PTPRFhi。3、RT-q PCR和Western Blot:对多组临床乳腺癌及癌旁组织样本进行了RT-q PCR分析,检测PPARG和PTPRF m RNA的表达,同时应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乳腺癌细胞系PPARγ和PTPRF的表达。4、细胞增殖实验:采用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PARγ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迁移实验:利用细胞划痕法检测PPARγ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细胞侵袭实验:应用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PPARγ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5、EMSA:在Ptprf启动子区合成80 bp含相同PPRE(AGGTCA)的寡核苷酸作为探针,将待测细胞的核提取物与[γ-32P]ATP标记的寡核苷酸一起孵育,并进行凝胶迁移实验(EMSA)以检测PPARγ与Ptprf启动子是否结合。6、ChIP:利用PPARγ的抗体和相同种属来源的Ig G分别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并利用针对Ptprf启动子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定量PCR来验证PPARγ与Ptprf启动子的相互作用。为了探究PPARγ如何上调PTPRF的表达量,进一步利用ChIP实验检测FE1.2-PPARγhi和FE1.2-Vector两种细胞系中RNA聚合酶II(Pol II)与Ptprf启动子序列的结合情况。最后通过ChIP实验分析Ptprf启动子序列所在的组蛋白修饰程度,以揭示PPARγ调控Ptprf启动子转录活性的机制。7、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将Ptprf启动子序列构建进入双荧光报告基因载体上。通过将报告基因与PPARγ或其所在空载体共转染FE1.2细胞,48小时后通过多功能酶标仪检测两种荧光,判断PPARγ是否可以提高Ptprf启动子的转录活性。8、分别在FE1.2-Vector和FE1.2-PPARγhi两种细胞系中构建PTPRF敲除的稳定细胞系,然后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检测敲除Ptprf基因后,PPARγ与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关系。为了确认PPARγ对PTPRF的调控作用,将PPARγ拮抗剂GW9662和PTP抑制剂NSC-87877加入培养体系中,连续4天计数细胞后,绘制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并对PTPRF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以确定PPARγ/PTPRF被抑制后的细胞生物学行为。9、小鼠荷瘤实验:将FE1.2-Vector和FE1.2-PPARγhi细胞分别注射到两组各5只小鼠的乳头脂肪垫中。第三组(5只小鼠)注射FE1.2-Vector细胞,随后的两周每隔一天给予PPARγ激动剂RG(1mg/kg)。第21天处死小鼠,切除乳腺肿瘤组织和肺组织,测量并拍照,检测在体内PPARγ对乳腺癌增殖及肺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1、利用大数据分析乳腺癌患者PPARγ与PTPRF的相关性KM plott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与低表达PPARG m RNA乳腺癌患者相比,高表达PPARG m RNA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较长;与低表达PTPRF m RNA乳腺癌患者相比,高表达PTPRF m RNA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较长。2、利用人乳腺癌组织检测PPARG m RNA和PTPRF m RNA的表达在乳腺癌患者样本的癌组织中,PPARG m RNA和PTPRF m RNA平均表达量均远低于癌旁组织,相关性分析显示每一患者的癌组织中,PPARG m RNA和PTPRF m RNA表达量也远低于癌旁组织。3、Ras和PPARγ的相关性v-Ha-Ras诱导的大鼠乳腺癌细胞系FE1.2和FE1.3生长差异显着,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发现FE1.3细胞中PPARγ表达明显高于FE1.2细胞,FE1.2细胞几乎不表达PPARγ,并且FE1.2和FE1.3细胞分别显示了PPARγ和PPARδ的唯一表达。4、过表达PPARγ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转移的影响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E1.2-PPARγhi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增殖延迟,生长缓慢。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E1.2-PPARγhi组克隆形成率减少了约70%。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FE1.2-Vector组在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迁移能力明显高于FE1.2-PPARγhi组。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E1.2-PPARγhi组的侵袭细胞数降低了约60%。5、PPARγ上调PTPRF的表达RT-q PCR结果显示Ptprf m RNA在FE1.2-Vector细胞中表达较低,而在FE1.2-PPARγhi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FE1.2-Vector细胞相比,FE1.2-PPARγhi细胞中PTPRF表达明显增加。细胞计数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E1.2-PTPRFhi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降低。即PTPRF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呈负相关,而与PPARγ的表达呈正相关。6、PPARγ调控Ptprf基因表达的机制EMSA实验结果显示FE1.2细胞没有明显条带,而FE1.3细胞同时显示PPARγ1和PPARγ2条带,但这两条带在过多的冷寡核苷酸竞争作用下消失,并且PPARγ抗体的加入在FE1.3细胞蛋白中产生了一个supershift条带,PPARγ1和PPARγ2条带变浅。接着的ChIP实验结果显示PPARγ抗体下拉的洗脱液中含有更大量的Ptprf启动子序列;在FE1.2-PPARγhi组中RNA聚合酶II(Pol II)结合的Ptprf启动子序列较FE1.2-Vector组多;能够激活启动子转录活性的H3K4me3,在FE1.2-PPARγhi组的Ptprf启动子上发生更多的聚集。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与PPARγ共转的luciferase荧光提高了3倍之多。7、抑制PTPRF表达,观察PPARγ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敲除Ptprf基因后,无论PPARγ的表达量如何,乳腺癌细胞均不会呈现生长缓慢的趋势。8、PPARγ拮抗剂GW9662和PTP抑制剂NSC-87877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反向实验结果显示在PPARγ拮抗剂GW9662和PTP抑制剂NSC-87877存在时,PPARγhi细胞生长速度均明显增快;而对于PTPRFhi细胞,NSC-87877存在时,细胞的生长速度增快;GW9662存在时,细胞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变化。9、NOD/SCID小鼠荷瘤模型检测PPARγ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小鼠移植瘤体积测量结果显示,与注射FE1.2-Vector组对照小鼠相比,FE1.2-Vector+RG组的肿瘤体积减少了约30%,FE1.2-PPARγhi组的肿瘤体积减少的更明显,高达60%;肺组织肿瘤转移灶结果显示FE1.2-PPARγhi组的肺组织肿瘤转移灶的数量及大小明显低于FE1.2-Vector对照组;将构建好的稳定敲除PTPRF的细胞系和对照细胞系分别注射进入小鼠模型,伴有RG刺激和非刺激的处理方式,随后取出小鼠体内肿瘤,计算肿瘤体积,结果发现无论是高表达PPARγ的FE1.2-PPARγhi细胞系或通过RG诱导PPARγ的FE1.2-Vector中,一旦敲除了PTPRF的表达,则肿瘤生长速度不受抑制。结论:1.分别利用KM plotter软件分析大数据以及临床组织标本检测PTPRF和PPARγ表达,结果表明在乳腺癌中PPARγ与PTPRF的表达存在相关性。2.通过注射含有Ras的逆转录病毒获得的乳腺癌细胞系中,PPARγ表达极低的FE1.2细胞在转染PPARγ后,PTPRF表达增加。敲除Ptprf基因,无论PPARγ的表达量如何,乳腺癌细胞增殖都不受影响。说明PPARγ是PTPRF的上游,并通过上调PTPRF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3.利用EMSA与ChIP实验验证Ptprf启动子与PPARγ蛋白的特异性结合。ChIP实验还验证PPARγ与Ptprf启动子的结合促进了RNA聚合酶聚集于Ptprf启动子,进而促进其转录,诱导该启动子所在的H3K4的3重甲基化修饰,进而增强该启动子的转录活性。4.体内实验通过NOD/SCID小鼠荷瘤模型检测进一步证明了Ptprf是PPARγ的下游基因,PPARγ不仅能抑制移植性肿瘤的生长,而且能通过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来减少远处器官的转移。以上表明增加PPARγ可以促进PTPRF转录抑制乳腺癌的增殖与转移。

杨梓川[2](2021)在《基于小檗碱二聚体构建靶向乳腺癌进行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的纳米复合物及抗癌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癌症是当今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之一,尤其是乳腺癌。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癌症榜首。目前对于癌症治疗的手段以化疗为主,例如顺铂、紫杉醇等化疗药物在临床上已使用多年,其疗效也得到充分的验证。然而,单一化疗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如副作用大、容易产生多药耐药等。因此,探索多模式治疗方法成了实现肿瘤高效治疗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光动力治疗(PDT)和光热治疗(PTT)因其具有微创、时空精度高、可控性和局部高效治疗的优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PDT基于光敏剂(PS)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后活化,产生活性氧物质对肿瘤细胞产生毒性。PTT则通过光热转换材料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进而消融肿瘤细胞。PTT过程中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光敏剂的释放效率,同时也能使组织内血液流动加快,提高氧含量,从而增强PDT效果;而PDT产生的活性氧也能杀死因PTT产生耐热的肿瘤细胞。因此,将PDT和PTT结合可以达到1+1>2的治疗效果,构建具有PDT和PTT功能的纳米材料来治疗癌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檗碱是从中药黄连中提取的一种异喹啉生物碱,具有广谱的抗癌活性,小檗碱及其衍生物可以通过多个靶点对癌细胞进行杀伤。然而,小檗碱脂溶性差且生物利用度低,导致其抗癌活性不够强。鉴于小檗碱的光学性质,有研究人员将PDT引入到小檗碱的癌症治疗中,对癌细胞显示了一定的光毒性。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合成的两种小檗碱二聚体BD1和BD2基础上,合成了新的小檗碱二聚体BD3和小檗碱四聚体BD4作为对比,并将其运用于PDT治疗乳腺癌。同时,基于筛选出的具有一定PDT效果的BD2和具有光热功能的纳米金星(AuNSs)构建了 AuNSs-BD2@HA纳米复合物,应用于PTT/PDT协同靶向治疗。主要内容简述如下:(1)参考BD1和BD2的合成方法,以2,6-二甲基吡啶和四(甲基苯基)乙烯(TPE)为中间联接体,合成了小檗碱二聚体BD3和小檗碱四聚体BD4。BD1、BD2和BD4均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在DMSO和一定比例的水混合溶液中会发出强烈的荧光。我们通过SOSG、DCFH-DA活性氧探针和MTT实验证明了 BD2具有最优的PDT活性,并通过凋亡实验验证了 BD2介导的PDT可以诱导癌细胞凋亡。(2)基于筛选出的具有最好光动力治疗效果的BD2,进一步合成了AuNSs-BD2@HA纳米复合物。通过紫外、DLS、Zeta电位、SEM表征了纳米复合物。在体外测试了 AUNSs-BD2@HA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和光热效果,并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研究了其PTT和PDT协同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AuNSs-BD2@HA可以靶向乳腺癌细胞,通过PTT/PDT协同治疗有效地杀伤癌细胞,在体内可以显着抑制4T1细胞诱导的小鼠肿瘤生长。

陈小丽[3](2021)在《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分析清金化痰汤治疗AECOPD的疗效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传统中医理论,研究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对(痰热壅肺型)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变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纳入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辨证为(痰热壅肺型)AECOP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复方清金化痰汤,治疗2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积分、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指标以及肠道菌群变化,另收集30例同期前来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健康组观察肠道菌群变化,共同分析清金化痰汤对(痰热壅肺型)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肠道菌群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治疗组在改善咳嗽、咯痰、喘息、腹胀四项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哮鸣音、发热两项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经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皆能降低患者的WBC、Neut%、CRP三项指标水平(P<0.05);组间相比较,治疗组患者的WBC、CRP指标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但Neut%指标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经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皆能改善患者的FEV1/FVC、FEV1%Pred、Pa O2、Pa CO2水平(P<0.05);组间相比较,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肠道菌群测序结果:OTU聚类分析结果Venn图显示,五组之间共有OTU数目153个,各组OTU数目分别为:Health组1185个、Con B组1122个、Con A组697个、Treat B组1203个、Treat A组611个。菌群结构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门水平上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种,占总细菌总数90%以上;同时与健康组相比,治疗组治疗2周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值增加明显;属水平上与健康组相比,治疗组治疗2周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值增加明显;Al 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组相比,对照组及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的Chao1指数及Shannon指数皆较治疗前下降(P<0.05);Bate NMDS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2周后的结构更接近健康组。结论:(1)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联合清金化痰汤可通过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水平、改善肺功能、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方面,提高(痰热壅肺型)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2)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联合清金化痰汤可增加(痰热壅肺型)AECOPD患者肠道Firmicutes、Lactobacillus益生菌丰度值,推测其可能是清金化痰汤影响肠道菌群的潜在机制。

孙维龙[4](2021)在《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筛选补肾解毒通络方(BSJDTLF)作用间充质干细胞(MSC)从而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潜在靶点,为更深层次的研究BSJDTLF调控骨髓微环境的机制提供明确的方向及科学的预测。方法:利用质谱、蛋白质组学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SJDTLF水煎剂成分及BSJDTLF作用MSC产生的蛋白质表达量变化,在数据库中收集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将这些结果在数据库工具中进行分析比对,使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筛选BSJDTLF的潜在靶点,并进行验证。研究一:经文献及数据库收集BSJDTLF中药物成分,构建化合物数据库。按比例制备BSJDLTF水煎剂,经浓缩冻干后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上完成液相质质谱分析。将分析结果在化合物数据库中比对,明确水煎剂中的具体成分。使用CTD及TCMSP等数据库收集这些成分的对应靶点,并对靶点进行初步的富集分析,验证与白血病的关联性。研究二:采用健康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BSJDTLF与生理盐水(NS)灌胃,持续28天后,扩增MSC并提取蛋白。定量检测合格后将样品蛋白酶解及i TRAQ标记,随后在高p H条件下进行反相色谱分离,最后通过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进行蛋白质分析。将分析结果参照Uniprot_MOUSE(20190420 download)数据库进行匹配,查找出两组小鼠MSC中产生差异的基因。研究三:通过NCBI与GENE CARD数据库搜索与白血病(关键词“leukemia”)相关的基因靶点。将白血病相关基因、研究一中化合物对应靶点及研究二中差异蛋白这3个部分数据统一格式。将3个部分的数据整合分析,选取交集,筛选潜在靶点。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及STRING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功能富集分析、通路富集分析、K-core等分析。筛选BSJDTLF潜在作用靶点的核心网络。研究四:使用7周龄BALB/c小鼠12只,随机分为BSJDTL组与对照组,经5 Gy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移植L1210细胞,构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经骨髓涂片确认成模后,两组均给予COP化疗方案。此外,BSJDTLF组从移植后第2天给予中药水煎剂灌胃,持续28天。移植后第29天统一处死小鼠,提取骨髓纯化培养MSC。通过q RT-PCR技术,对MSC中潜在靶点ICAM-1及下游基因PTPN11/SHP2的m RNA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一:通过质谱分析,在BSJDTLF水煎剂中确定了182个主要化合物,并在CTD和TCMSP数据库中检索到了其中100种化合物及其对应的1969个靶点。这些靶点包含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炎症相关等功能富集,P53、铂耐药、细胞凋亡、HIF-1等通路富集。研究二:提取2组MSC样本中蛋白质并采用Bradford法测定提取的蛋白浓度,验证浓度满足实验要求。使用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对蛋白质分析后,共鉴定到49346个肽段,这些肽段在Uniprot_MOUSE(20190420 download)数据库中匹配到5951个蛋白质。在这些蛋白质中,BSJDTLF组与对照组存在表达差异的共有728个靶点。研究三:在NCBI GENE与GENE CARDS数据库中检索白血病相关基因,去除重复项后,共得到了2864个共有靶点。将这2864个靶点与研究一中1969个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到了623个共靶点。623个共靶点经过蛋白质组学验证,确定了50个共表达的基因,这些共表达基因被作为BSJDTLF的潜在靶点进行分析。其中K核分析确定了Mmp2、Stmn1、Icam1、Creb1、App、Alb、Cdk1、Dnmt1、Fth1、Rela在内的核心网络。功能富集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中均发现与白血病发病、复发相关的条目。研究四:成功构建了小鼠ALL模型,选取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中潜在靶点进行PCR验证,证明了BSJDTLF对ALL模型小鼠MSC中ICAM-1的表达存在影响。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质谱分析明确了BSJDTLF水煎剂中的主要化合物:γ-氨基丁酸、苯甲醛、L-脯氨酸、苏氨酸等,这些化合物可能通过影响MSC中Mmp2、Stmn1、Icam1、Creb1、App、Alb、Cdk1、Dnmt1、Fth1、Rela等潜在靶点进而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构建了中药复方化合物-靶点-疾病的关系网络,为深层次研究其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科学的依据。

张琦[5](2021)在《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的60例患者(符合神经性皮炎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位30例,治疗组予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对照组予复方氟米松乳膏外用治疗,连续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的客观症状积分、瘙痒积分及症状总评分,并对其做出分析比较,评定两组患者疗效。同时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和安全性评估。结果: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愈显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有效率经过秩和检验,得出P=0.011<0.05,说明两组存在差异性。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2.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皮损状态、肥厚程度、皮损颜色、皮损面积以及瘙痒程度评分经分析后得出: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着差异性。3.两组患者治疗2周末的客观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明显差异;各客观症状组间比较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末,两组客观症状总积分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5)。结论:1.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神经性皮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皮损状态,减退色素沉着,止痒效果尚佳。2.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明显优势,上述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赵鑫丹[6](2021)在《核桃内种皮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核桃(Juglans regi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分布广泛,坚果年产量在400万吨左右,但核桃内种皮、分心木、青皮、花粉等副产物利用率低。前人研究显示,核桃内种皮含有大量多酚、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开发成天然抗氧化剂的潜力。本文以核桃内种皮等副产品为供试材料,对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化学成分组成及多酚类化合物鞣花酸的降脂和降血糖活性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供试7种不同组织部位的核桃材料(叶片、花粉、青皮、分心木、内种皮、带皮种仁、去皮种仁)中,核桃内种皮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536.80 mg GAE/g AE、282.18 mg RE/g AE,且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FRAP还原能力最强。内种皮醇提物的不同极性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EAE)总酚含量最高,为565.47 mg GAE/g EAE,且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FRAP还原能力最强,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1.361μg/m L)为阳性对照VC(IC50=4.704μg/m L)的3.46倍。(2)油脂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物(EAE)对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极性萃取物,添加0.02%EAE能使核桃油的货架期从68.8 d延长到84.8 d,使猪油的货架期从270.4 d延长到352.0 d。(3)利用HPLC-ESI-MS-MS技术在EAE中共鉴定出46种抗氧化活性物质,包括20种黄酮类和26种多酚类物质。两类物质含量最高的分别为柚皮素和鞣花酸。EAE中游离鞣花酸为68.29 mg/g EAE,对其酸水解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为:三氟乙酸浓度3.5 mol/L,温度95℃,时间3.5 h,此工艺条件下总鞣花酸含量为573.01 mg/g EAE。(4)内种皮鞣花酸经碱溶酸沉处理,其纯度由44.91%提高到93.58%。对纯化后鞣花酸进行体外降脂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浓度5 mg/m L时,其结合胆酸盐的能力为辛伐他丁降脂药的81.19%,p H 7条件下吸附胆固醇能力为辛伐他丁的85.41%;体外降血糖研究结果表明,纯化后鞣花酸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能力IC50为5.954μg/m L,是降糖药阿卡波糖(IC50=1.933μg/m L)的32.47%,抑制α-淀粉酶活性能力IC50为88.688μg/m L,为阿卡波糖(IC50=9.151μg/m L)的10.32%。综上认为,核桃内种皮乙酸乙酯萃取物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及抗油脂氧化活性,其酚类主要化合物鞣花酸有较强的降脂和降血糖活性,这为核桃内种皮作为新型植物源抗氧化剂开发以及带皮核桃仁作为保健食品辅助降脂和降血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蒋青青[7](2021)在《四神丸挥发油干预TLR/MyD88信号调节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与肠道菌群交流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同时,观察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从干预TLR/MyD88信号通路的角度,探究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调节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复制和给药方法:选用SPF级BALB/c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Normal)、UC模型组(DSS)、四神丸挥发油治疗组(DSS+SSP)、二神丸挥发油治疗组(DSS+ESP)、五味子散挥发油治疗组(DSS+WWZS)、美沙拉嗪组(DSS+5-ASA),每组10只。除正常组小鼠给予正常饮水以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3%DSS溶液自由饮用,连续5天;后正常饮水1周,在自由饮用2%DSS溶液5天复制实验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以小鼠第1次饮用3%DSS为第1天,第11天开始按照小鼠体重灌胃给药:四神丸挥发油组给予110.84 μL/kg四神丸挥发油混悬液灌胃、二神丸挥发油组给予77.8μL/kg二神丸挥发油混悬液灌胃、五味子散挥发油组给予33.04 μL/kg五味子散挥发油混悬液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300 mg/kg美沙拉嗪肠溶片混悬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纯水灌胃。每日1次,固定时间灌胃,连续10天。2.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每日密切观察小鼠体重变化、饮食情况、毛发状态、粪便及直肠出血情况。将小鼠麻醉取外周血后处死,分离结肠,对结肠长度、重量进行测量,并计算结肠重量指数、单位长度结肠重量。制备结肠组织病理切片,采用双盲法对结肠组织进行病理损伤评分。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小鼠结肠IL-4、IL-10、IL-17A、IL-21、IFN-γ等炎性因子进行检测,进一步验证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实验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3.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Tfh1、Tfh9、Tfh10、Tfh17、Tfh21、Tfr细胞的变化情况,探究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否通过调节滤泡辅助性T细胞变化治疗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4.肠道菌群测序:通过Meta 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菌群种属特异性,探索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以及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5.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检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TLR/MyD88信号通路 TLR2、MyD88、Rac1、IRAK4、IRAK1、TRAF6、TAB1、TAB2、MKK6、P38 MAPK、CREB等相关蛋白进行检测,探究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TLR/MyD88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组间比较采用对照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统计结果有极显着差异。结果:1.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经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后,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一般状态明显改善,体重逐渐回升,结肠长度明显恢复,结肠重量、结肠单位长度重量和结肠重量指数明显下降,光镜下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修复。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IL-4、、IL-17A、IL-21等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不同程度的降低,IL-10和IFN-γ抑炎因子水平升高(P<0.05或P<0.01),说明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炎症明显缓解,提示调节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可能是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2.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滤泡辅助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Tfh1、Tfh9、Tfh17、Tfh21细胞表达水平升高,Tfr与Tfh10细胞表达水平降低,表明了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的调节作用。3.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各组小鼠粪便菌落组成OUT相似度较高,四神丸挥发油能够明显改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着影响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并且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与TLR2有显着相关性。4.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通过对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显示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够明显降低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TLR2、MyD88、Rac1、IRAK4、IRAK1、TRAF6、TAB1、TAB2、MKK6、P38 MAPK、CREB 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TLR/MyD88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结论: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够有效治疗DSS诱导的小鼠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TLR/MyD88信号通路调节Tfh细胞分化与影响肠道菌群来实现的。

王艳茹[8](2021)在《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UC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生物学过程及分子信号通路,来确定理论可行性;临床验证中以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作为治疗组,美沙拉秦肠溶片口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症状的前后评分,观察血清、肠黏膜组织中相关影响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来评估痛泻要方加味的临床疗效,努力为轻中度UC寻找安全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并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以明确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UC(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理论研究:在TCMSP数据库中搜索痛泻要方加味所有中药的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四个数据库获取UC的受体靶点,制作Venny图以寻找药物和疾病的共有靶标;结合Cytoscape软件对中药复方调控网络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展示;在STRING数据库中寻找靶点蛋白图,安装Network Analysis插件构建网络核心;运行R及per1脚本,得到GO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核心蛋白进行3D结构的重建,实现Vina分子对接。临床验证:依据拟定的病例纳入、排除和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78例江西省中医院肛肠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查随机数字表确立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治疗8周,治疗期间均停服其它可能会影响疗效观察的药物,且饮食、休息、锻炼等基础治疗相同,8周后进行相关指标的复查。观察不同阶段主要和次要症状、肠镜下的黏膜评分及相关影响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来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①在疾病数据库中得到UC的靶点共4635个,TCMSP数据库中整合的中药成分98个,简化后的药物靶点共231个,药物和疾病的共有靶标有161个。②在STRING数据库中寻找核心蛋白,筛选出AKT1蛋白受体与中药的有效成分能进行高效对接,结合能低,构象稳定。③对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靶点蛋白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有生物学过程(BP:2352条)、细胞组分(CC:68条)、分子功能(MF:190条),KEGG通路与类固醇激素、精氨酸生物的合成,色氨酸、谷胱甘肽代谢等密切相关。④剔除中途退出者,最终被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75例,其中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⑤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各项症状及影响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证候评分及总评分、血清5-HT、肠黏膜AKT1及NF-kBmRNA的表达水平差值的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两组的影响因子指标治疗后均能改善,且两组疗效相当;在5-HT及NF-kBmRNA表达水平上,降幅快于对照组,治疗组显示有优越性。⑥对照组7例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现象,呕吐评分高于治疗组的1例评分。⑦治疗组的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5.7%),且达到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的比重较高(57.9%)。⑧两组三个月内的复发率均占有一定比例,但复发率有差异,治疗组有优越性。结论:①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从理论层面证实了痛泻要方加味对UC起治疗作用的可能性;②提出AKT1、5-HT蛋白可作为临床验证的观测指标;③临床上证实了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及美沙拉秦肠溶片口服对UC的肝郁脾虚证型确有疗效,且中药治疗组显示了自己的优越性;④中药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改善上强于对照组;⑤用药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⑥对于提取的血清5-HT、肠黏膜AKT1及NF-kBmRNA,治疗组的数据总体上优于对照组;⑦研究表明在患者的总有效率、总体症状改善及3个月复发率层面,中药治疗组都展现了很大的优势。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对肝郁脾虚型UC的治疗安全有效,经济实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冯科[9](2021)在《D-Nap-GFFY水凝胶增强LXR配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标:肺癌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尽管近年在研究和治疗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研究表明,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被其配体T0901317(T317)激活后,能促进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LXR同时激活脂质合成基因表达,导致肝脏脂质过度合成和积累,造成脂肪肝及高甘油三酯血症,这些严重副作用限制了LXR激动剂的临床应用。D-Nap-GFFY水凝胶是萘乙酸修饰的D构型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能被树突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特异性吞噬,增强免疫反应,具有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和潜力。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采用D-Nap-GFFY包裹法构建T317的载药系统(D-Nap-GFFY-T317),通过小鼠皮下注射方式给药,探究D-Nap-GFFY-T317抑制肺腺癌的作用和机制,以及该载药系统能否避免肝脏脂质积累等副作用。方法:用PBS配制D-Nap-GFFY形成水凝胶后,探究D-Nap-GFFY的物理性质,评估D-Nap-GFFY-T317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降解和T317释放水平;选用C57BL/6J背景的野生型和IFNγ敲除小鼠,分别以皮下注射小鼠肺腺癌肿瘤细胞LLC1的方式构建移植瘤模型,或者腹腔注射乌拉坦的诱导方式构建原位肺癌模型;分别给予各模型小鼠口服给药T317、皮下注射D-Nap-GFFY-T317的治疗,探究皮下注射D-Nap-GFFY-T317的治疗方式对肿瘤生长以及肝脏脂质合成的影响。结果:D-Nap-GFFY-T317能形成稳定胶体,T317均匀地分散在胶体中。T317的释放依赖于细胞内蛋白酶对D-Nap-GFFY的降解。皮下注射D-Nap-GFFY-T317后,小鼠血液中T317维持较低水平。在肺癌模型小鼠中,与口服T317相比,皮下注射D-Nap-GFFY-T317具有更好的抗癌效果。机制上,D-Nap-GFFY-T317能够激活APC、表达IFNγ,并且以IFNγ依赖的方式增加肿瘤中M1型巨噬细胞数量,减少M2型巨噬细胞数量。此外,D-Nap-GFFY-T317促进树突细胞的成熟和浸润;增加肿瘤中CD3+CD8+T细胞的数量;以依赖IFNγ的方式抑制肿瘤中血管的生成。与口服T317相比,皮下注射D-Nap-GFFY-T317抑制肝脏中脂质合成基因的过度表达,从而消除了T317引起的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副作用。机制上确认D-Nap-GFFY-T317可被巨噬细胞通过SR-A受体特异性吞噬,从而避免激活肝细胞内LXR。结论:皮下注射D-Nap-GFFY-T317能够特异性地被DC和巨噬细胞吞噬,激活IFNγ表达,抑制肺腺癌发生发展,同时对肝脏没有副作用。这表明水凝胶D-Nap-GFFY包裹T317的新型载药系统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卢冬雪[10](2021)在《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背景:化疗性肠粘膜炎(CIM)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以腹泻、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药物剂量限制性毒性作用。临床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医药在抗肿瘤过程中增效减毒。前期Meta分析提示化疗中使用中医药可有效提高化疗性腹泻(CID)的治疗效果和KPS评分,且安全性良好。乌梅丸是《伤寒论》治疗寒热错杂证的经典方,对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的炎性性腹泻疗效显着。课题组文献调研发现乌梅丸治疗化疗性肠粘膜炎临床疗效显着,且对化疗性肠粘膜炎具有缓解作用,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阐明乌梅丸作用于化疗性肠粘膜炎的机制及环节,为防治化疗性肠粘膜炎提供新的靶点。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化疗性肠粘膜炎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Meta分析提示在化疗之前或期间应用益生菌制剂可以有效预防癌症患者发生化疗性腹泻。此外,联合益生菌治疗化疗性腹泻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良好。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旨在:1.使用网络药理学确定乌梅丸潜在的靶标和作用机制,为后期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从整体动物实验水平上,探索乌梅丸干预化疗性肠粘膜炎的具体作用机制。一方面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和二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CIM的新药发现和微生态制剂的开发奠定实验基础,具有可观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科学意义。[研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乌梅丸治疗化疗性肠粘膜炎的作用机制从TCMSP数据库、TCM database@Taiwan和BATMAN数据库获得乌梅丸的相关活性化合物,并通过Uniprot收集了这些化合物的潜在靶标。然后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构建CIM靶基因数据库。筛选出交集基因,构建了蛋白互作网络(PPI),并通过拓扑参数筛选hub靶点。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本研究选取Balb/C小鼠,予5-Fu(40mg/kg)腹腔注射连续5天建立CIM小鼠模型,乌梅丸连续灌胃10天,通过观察小鼠体重、摄食量、腹泻程度以及结肠长度,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因子(IL-1β、MPO、IL-6、TNF-α)水平和炎症信号通路TLR4/Myd88/NF-κB蛋白的表达,评估乌梅丸对CIM的药效;进一步检测肠道渗漏、黏液层厚度和粘蛋白Mucin-2、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E-cadherin)的表达以评估乌梅丸对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最后使用16s rDNA手段检测乌梅丸对肠道剧菌群组成和丰度的影响,以及使用质谱仪(MS)检测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评估乌梅丸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最后通过反向粪菌移植实验,将22650mg/kg乌梅丸组小鼠的粪便菌群给5-Fu组小鼠,观察粪菌移植对5-Fu组小鼠肠粘膜验证、肠粘膜屏障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结果]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乌梅丸治疗化疗性肠粘膜炎的作用机制筛选出乌梅丸的97种有效成分和205种靶标。DAVID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乌梅丸的51个GO项目(FDR<0.01)和20个通路(FDR<0.01).GO富集分析提示,在生物学功能方面,主要涉及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增殖和炎症反应。在细胞成分(CC)方面,包括细胞外间隙、质膜外侧和细胞外区域;分子功能(MF)方面,主要涉及细胞因子活性、氧结合、生长因子活性和谷胱甘肽结合。KEGG富集分析提示主要信号通路有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hsa01522),HIF-1信号通路(hsa04066),趋化因子信号通路(hsa04062),Ras信号通路(hsa04014)MAPK信号通路(hsa04010),EGFR酪氨酸受体信号通路(hsa01521)、NF-κB信号通路(hsa04064)等,均与炎症、细胞增殖、凋亡相关,与GO富集分析相呼应。此外,WMP的 19 个中枢节点(JUN、IL6、MAPK8、AKT1、MAPK1、VEGFA、PTGS2、MMP9、IL1B、CXCL8、EGF、MYC、CASP3、EGFR、FOS、RELA、STAT1、CCND1 和 ESR1)被认为是治疗的潜在靶点。结合文献研究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我们认为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乌梅丸作用于化疗性肠粘膜炎的潜在机制,后续将进行验证。2、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乌梅丸能够显着逆转5-Fu引起的体重、摄食量降低、结肠缩短和病理损伤,降低5-Fu的腹泻评分和炎症细胞因子(IL-1β、MPO、IL-6、TNF-α)的水平,并进一步逆转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高表达,以22650mg/kg乌梅丸组更为明显,从而缓解肠粘膜炎性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乌梅丸能够逆转5-Fu小鼠的肠道高渗漏,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E-cadherin)的降低,并增加粘膜层厚度和粘蛋白Mucin-2的分泌,从而保护肠粘膜屏障;最后肠道菌群结果显示,乌梅丸可以升高5-Fu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升高乳酸杆菌的丰度,降低拟杆菌的丰度,粪便SCFAs检测发现乌梅丸能够逆转5-Fu引起的SCFAs的降低,升高丁酸的含量。最后,粪菌移植实验结果表明粪菌移植可明显缓解小鼠肠粘膜炎症病理状态,修复肠道屏障损伤,同时促进5-Fu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合成代谢,揭示乌梅丸能够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从而影响短链脂肪酸的合成代谢,进而抑制结肠炎症的发生发展。[结论]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乌梅丸治疗化疗性肠粘膜炎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为中药乌梅丸治疗CIM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且本研究充分说明了中药具有多化合物、多靶点、多途径的活性方剂的特点,这对中药方剂的药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基于实验研究结果,我们发现11325mg/kg和22650mg/kg乌梅丸灌胃小鼠能够缓解5-Fu所诱导的肠粘膜炎症反应,以22650mg/kg乌梅丸的效果更佳。乌梅丸能够改变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和结结构,升高乳酸杆菌的丰度,从而升高SCFAs的合成代谢,修复肠道粘膜屏障,进而发挥对肠粘膜炎症的缓解作用。粪菌移植也证实了肠道菌群可能是乌梅丸治疗化疗性肠粘膜炎的机制。本研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阐述了乌梅丸治疗CIM的科学内涵,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和二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抗癌新药西艾克临床应用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癌新药西艾克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增加PPARγ促进PTPRF转录抑制乳腺癌增殖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概述
        1.2.2 PTPRF与乳腺癌
        1.2.3 PPARγ的分子特点
        1.2.4 PPARγ的生物学功能
        1.2.5 PPARγ在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1.2.6 PPARγ配体
        1.2.7 乳腺癌细胞系中PPARγ的介质
        1.2.8 PPARγ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1.2.9 小结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2.1.3 常用试剂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的培养
        2.2.2 pcDNA3.1-PPARγ及MSCV-PTPRF质粒的转染
        2.2.3 实时定量PCR(RT-qPCR)
        2.2.4 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2.2.5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2.2.6 细胞迁移实验
        2.2.7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2.8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2.9 凝胶迁移实验(EMSA)
        2.2.10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
        2.2.11 小鼠荷瘤模型
        2.2.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利用大数据分析乳腺癌患者PPARγ与PTPRF的相关性
        3.1.1 乳腺癌患者PPARG mRNA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
        3.1.2 乳腺癌患者PTPRF mRNA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
    3.2 利用人乳腺癌组织检测PPARG和PTPRF mRNA的表达
        3.2.1 人乳腺癌组织PPARG mRNA的表达
        3.2.2 人乳腺癌组织PTPRF mRNA的表达
    3.3 Ras和PPARγ的相关性
        3.3.1 在Ras诱导的大鼠乳腺癌细胞系中鉴定PPARγ的表达情况
        3.3.2 大鼠乳腺癌细胞系PPARγ与PPARδ蛋白的表达
    3.4 过表达PPARγ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3.4.1 过表达PPARγ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3.4.2 过表达PPRAγ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3.5 PPARγ上调PTPRF的表达
        3.5.1 大鼠乳腺癌细胞系Pparg和Ptprf mRNA的表达
        3.5.2 PPARγ和PTPRF上下游的关系
        3.5.3 PTPRF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3.6 PPARγ调控Ptprf基因表达的机制
        3.6.1 EMSA实验验证Ptprf DNA启动子序列与PPARγ蛋白的特异性结合
        3.6.2 ChIP实验验证PPARγ蛋白与Ptprf启动子的结合
        3.6.3 利用ChIP实验检测RNA聚合酶Ⅱ与Ptprf基因的结合,进一步验证PPARγ促进Ptprf基因转录
        3.6.4 利用ChIP实验检测H3K4me3与Ptprf基因的结合,进一步探究PPARγ增强该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分子机制
    3.7 抑制PTPRF表达,观察PPARγ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8 PPARγ拮抗剂和PTP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9 NOD/SCID小鼠荷瘤模型检测PPARγ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小檗碱二聚体构建靶向乳腺癌进行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的纳米复合物及抗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癌症治疗及抗癌天然产物
        1.1.1 传统癌症治疗手段
        1.1.2 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1.2 小檗碱及其衍生物的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1.2.1 小檗碱抗癌活性的研究
        1.2.2 提高小檗碱抗癌活性的策略研究进展
    1.3 光动力和光热治疗癌症的优势
        1.3.1 光动力治疗
        1.3.2 光热治疗
        1.3.3 光动力结合光热治疗癌症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檗碱多聚体的合成、表征及光动力治疗乳腺癌的活性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1.3 小檗碱多聚体BD1-BD4的合成
        2.1.4 化合物的光谱性质的研究方法
        2.1.5 体外单线态氧检测
        2.1.6 细胞培养
        2.1.7 细胞摄取实验
        2.1.8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实验
        2.1.9 细胞毒性实验
        2.1.10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2.1.11 细胞凋亡检测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小檗碱多聚体的合成及其理化性质
        2.2.2 聚集诱导发光实验
        2.2.3 SOSG单线态氧检测
        2.2.4 细胞毒性实验
        2.2.5 细胞摄取实验
        2.2.6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2.2.7 细胞内光动力治疗实验
        2.2.8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2.2.9 细胞凋亡实验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AuNSs-BD2@HA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及其靶向乳腺癌光动力光热协同治疗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1.3 纳米金星AuNSs的合成
        3.1.4 BD2的合成
        3.1.5 AuNSs-BD2@HA的合成
        3.1.6 AuNSs-BD2@HA的表征方法
        3.1.7 AuNSs-BD2@HA光热性质测试
        3.1.8 光热转换效率的计算
        3.1.9 单线态氧检测
        3.1.10 细胞培养
        3.1.11 细胞摄取实验
        3.1.12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3.1.13 细胞毒性实验
        3.1.14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3.1.15 细胞凋亡检测实
        3.1.16 肿瘤模型建立
        3.1.17 体内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
    3.2 结果与讨论
        3.2.1 AuNSs-BD2@HA的合成与表征
        3.2.2 AuNSs-BD2@HA的光热效应
        3.2.3 AuNSs-BD2@HA产生单线态氧检测
        3.2.4 细胞毒性实验
        3.2.5 细胞摄取实验
        3.2.6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3.2.7 细胞内光动力、光热治疗实验
        3.2.8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3.2.9 细胞凋亡实验
        3.2.10 体内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3)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分析清金化痰汤治疗AECOPD的疗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椎
        1.5 脱落病例
        1.6 脱落病例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干预措施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
        2.5 伦理学要求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入组情况
        1.2 一般基线资料结果与分析
    2 临床疗效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患者治疗2 周后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3 肠道菌群结果与分析
        3.1 OTU聚类与统计
        3.2 菌群结构组成分析
        3.3 AlPha多样性分析
        3.4 Bate多样性分析
    4 脱落病例记录
    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1.1 西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1.2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1.3 “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理论
        1.4 肺部与肠道菌群的联系
    2 清金化痰汤组方分析
    3 清金化痰汤对AECOPD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3.1 清金化痰汤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3.2 清金化痰汤对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清金化痰汤对患者肺功能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
        3.4 清金化痰汤对患者肠道菌群相关指标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一补肾解毒通络方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及步骤
    3.结果
    4 小结
研究二补肾解毒通络方作用间充质干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步骤
    3 结果
    4 小结
研究三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白血病复发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实验数据
    2 分析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研究四补肾解毒通络方潜在靶点的初步验证
    1 实验材料
    2 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补肾解毒通络方质谱分析结果
    2 补肾解毒通络方的潜在靶点
    3 与补肾解毒通络方潜在靶点相关化合物
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应用现状
    1 概论
    2 起源与发展
    3 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
    4 在中药抗癌研究中的现状
    5 在中药抗癌研究中的模式
    6 常用中药数据库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与分组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症状积分与疗效比较
        2.1 瘙痒评分比较
        2.2 皮损状态比较
        2.3 肥厚程度比较
        2.4 皮损颜色比较
        2.5 皮损面积比较
        2.6 客观症状总评分比较
        2.7 疗效对比
    3 随访情况比较
    4 安全性比较
        4.1 实验室数据对比
        4.2 不良事件比较
讨论
    1 古代文献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2 立论依据
    3 划痕疗法的起源
    4 划痕疗法的理论分析
    5 金黄膏的组成及分析
    6 划痕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7 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核桃内种皮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氧化概述
        1.1.1 自由基简介
        1.1.2 抗氧化评价方法
        1.1.3 抗氧化剂概述
    1.2 植物中的抗氧化物质
        1.2.1 多酚类物质
        1.2.2 黄酮类物质
        1.2.3 多糖类物质
        1.2.4 生物碱类物质
        1.2.5 皂苷类物质
        1.2.6 其他物质
    1.3 核桃研究概况
        1.3.1 核桃概述
        1.3.2 核桃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
        1.3.3 核桃内种皮的研究进展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桃内种皮、分心木等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提取方法
        2.1.5 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2.1.6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1.7 还原能力测定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核桃不同部位醇提物的提取率以及总酚总黄酮含量
        2.3.2 核桃不同部位醇提物自由基清除能力
        2.3.3 核桃不同部位醇提物FRAP还原能力
        2.3.4 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含量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内种皮不同极性萃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醇提物及各极性相萃取物的制备
        3.1.5 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3.1.6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1.7 还原能力测定
        3.1.8 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种皮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物得率及总酚总黄酮含量
        3.3.2 内种皮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3.3.3 内种皮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物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内种皮EAE抗氧化成分鉴定及酸水解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HHPLC-ESI-MS-MS分析EAE抗氧化成分
        4.1.5 鞣花酸含量测定
        4.1.6 总鞣花酸水解条件单因素试验
        4.1.7 总鞣花酸水解条件正交试验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内种皮EAE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4.3.2 EEAE中游离鞣花酸及总鞣花酸含量
        4.3.3 酸水解因素对总鞣花酸含量的影响
        4.3.4 EEAE总鞣花酸水解工艺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EAE鞣花酸的纯化及降脂、降血糖活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鞣花酸的纯化
        5.1.5 体外降脂活性
        5.1.6 体外降血糖活性
    5.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鞣花酸的纯化
        5.3.2 体外降脂活性
        5.3.3 体外降血糖活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四神丸挥发油干预TLR/MyD88信号调节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与肠道菌群交流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认识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4 四神丸治疗UC的理论依据
        4.1 四神丸的理论源流与功用认识
        4.2 四神丸的方剂配伍特点
        4.3 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基础
    二、中药挥发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1 挥发油概述
        2 中药挥发油应用的历史沿革
        3 中药挥发油的现代药理研究
        4 四神丸挥发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依据
    三、Tfh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研究概况
        1 Tfh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2 Tfh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与分型
        3 Tfh细胞分化成的不同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肠道菌群紊乱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相关研究
        1 肠道菌群紊乱是UC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调节肠道菌群紊乱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五、TLR/MyD88 信号通路在UC发病的研究概况
        1 TLR/MyD88 信号通路研究概况
        2 TLR/MyD88 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仪器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
        3 主要试剂
        4 主要仪器
        5 主要溶液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动物及分组
        2 模型复制
        3 给药方法
        4 样本采集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
        2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分化的影响
        3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LR/MyD88 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一、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
    二、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可有效调节复发型UC肠道菌群平衡
    三、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可有效调控复发型UC小鼠Tfh细胞分化水平
    四、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够干预TLR/MyD88信号有效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
第四部分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症候
        1.4 中医治疗
    2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学认识
        2.1 西医病因病机
        2.2 溃疡修复与影响因子
        2.3 西医治疗
    3 小结
1 研究方法
    1.1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
    1.2 临床验证
2 结果
    2.1 理论成果
    2.2 临床结果
3 讨论
    3.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认识
    3.2 痛泻要方加味的认识
    3.3 网络药理学视角探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3.4 临床验证角度探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附表: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观察表
    影响因子检测方法
个人简介

(9)D-Nap-GFFY水凝胶增强LXR配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肺腺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肺癌的分类
        1.1.2 肺腺癌的发生因素
        1.1.2.1 基因突变、融合导致的肺腺癌
        1.1.2.2 病毒感染导致的肺腺癌
        1.1.3 肺腺癌的检测方式
        1.1.3.1 影像学检测
        1.1.3.2 分子生物学检测
        1.1.4 肺癌的治疗
        1.1.5 小鼠肺癌模型
        1.1.5.1 基因工程鼠肺癌模型
        1.1.5.2 化学成分诱导模型
        1.1.5.3 肺癌细胞系诱导模型
        1.1.5.4 体外模型
    第二节 LXR研究进展
        1.2.1 LXR与脂质代谢
        1.2.1.1 LXR与胆固醇代谢
        1.2.1.2 LXR与脂肪酸代谢
        1.2.2 LXR与免疫系统
        1.2.2.1 LXR与巨噬细胞
        1.2.2.2 LXR与淋巴细胞
        1.2.2.3 LXR与树突细胞
        1.2.3 LXR与肿瘤
        1.2.3.1 LXR与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1.2.3.2 LXR与其他癌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IFNγ研究进展
        1.3.1 IFNs简介
        1.3.2 IFNγ的功能
        1.3.2.1 抗原处理和递呈
        1.3.2.2 抗病毒
        1.3.2.3 激活杀菌效应
        1.3.2.4 抗肿瘤与免疫逃逸
    第四节 免疫细胞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1.4.1 巨噬细胞与肿瘤
        1.4.1.1 巨噬细胞的极化
        1.4.1.2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1.4.1.3 靶向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治疗
        1.4.2 树突细胞
        1.4.2.1 树突细胞参与的抗肿瘤作用
        1.4.2.2 树突细胞抗肿瘤的阻力
        1.4.2.3 通过树突细胞抗肿瘤治疗的方式
    第五节 水凝胶抗肿瘤研究进展
        1.5.1 宏观水凝胶
        1.5.1.1 在局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1.5.1.2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1.5.1.3 微针贴片
        1.5.2 微凝胶
        1.5.2.1 口服给药
        1.5.2.2 肺部输送
        1.5.2.3 经动脉栓塞化疗
        1.5.3 纳米凝胶
    第六节 选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1.1 细胞株
        2.1.1.2 实验动物
        2.1.1.3 实验耗材
        2.1.2 实验试剂
        2.1.2.1 细胞培养相关
        2.1.2.2 药物
        2.1.2.3 抗体
        2.1.2.4 试剂盒
        2.1.2.5 其他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3.1 细胞培养相关
        2.1.3.2 免疫印迹和基因克隆相关
        2.1.3.3 其他仪器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实验相关
        2.2.1.1 细胞传代
        2.2.1.2 细胞冻存
        2.2.1.3 细胞复苏
        2.2.2 动物实验相关
        2.2.2.1 小鼠喂养
        2.2.2.2 小鼠造模
        2.2.2.3 小鼠组织收集和处理
        2.2.3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细胞的提取和诱导
        2.2.4 夹心ELISA
        2.2.5 肝脏脂质提取
        2.2.6 切片制备
        2.2.6.1 石蜡切片
        2.2.6.2 冰冻切片
        2.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
        2.2.8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IF)
        2.2.8.1 冰冻切片免疫荧光
        2.2.8.2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
        2.2.9 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
        2.2.10 油红O染色(Oil red O staining,ORO)
        2.2.11 蛋白免疫印迹
        2.2.11.1 蛋白提取
        2.2.11.2 BCA法蛋白浓度定量
        2.2.11.3 凝胶电泳
        2.2.11.4 转膜
        2.2.11.5 杂交
        2.2.11.6 显色曝光
        2.2.11.7 Strip
        2.2.12 实时定量荧光PCR
        2.2.12.1 细胞总RNA提取
        2.2.12.2 cDNA文库构建
        2.2.12.3 Real-time qPCR
        2.2.13 实验相关材料
        2.2.13.1 水凝胶的制备
        2.2.13.2 流变力学检测
        2.2.13.3 核磁
        2.2.13.4 透射电镜
        2.2.13.5 水凝胶的体内外降解
        2.2.13.6 T317 的体内外释放
        2.2.14 流式
        2.2.15 细胞毒性实验
        2.2.16 siRNA
        2.2.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D-Nap-GFFY和 D-Nap-GFFY-T317 的特征分析
        3.1.1 D-Nap-GFFY的核磁分析
        3.1.2 D-Nap-GFFY和 D-Nap-GFFY-T317 制备
        3.1.3 D-Nap-GFFY和 D-Nap-GFFY-T317 的流变力学检测
        3.1.4 D-Nap-GFFY的降解检测
        3.1.5 从D-Nap-GFFY-T317 中释放的T317 检测
    第二节 D-Nap-GFFY-T317对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3.2.1 D-Nap-GFFY-T317 降低LLC1 细胞的活力
        3.2.2 D-Nap-GFFY-T317 提高荷瘤小鼠生存率
        3.2.3 皮下注射D-Nap-GFFY-T317 能抑制肿瘤生长
        3.2.4 D-Nap-GFFY-T317 能够激活IFNγ的表达和免疫细胞的浸润
    第三节 D-Nap-GFFY-T317 抑制LLC1 肿瘤生长的机制探究
        3.3.1 D-Nap-GFFY-T317 激活抗原呈递细胞中IFNγ表达
        3.3.2 D-Nap-GFFY-T317 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3.3 D-Nap-GFFY-T317 调控树突细胞的成熟和浸润
        3.3.4 D-Nap-GFFY-T317 促进T细胞的浸润
        3.3.5 D-Nap-GFFY-T317 抑制肿瘤中血管的生成
    第四节 D-Nap-GFFY-T317 避免诱导荷瘤小鼠的肝脏脂质积累
        3.4.1 D-Nap-GFFY-T317 处理不影响小鼠肝脏功能
        3.4.2 D-Nap-GFFY-T317 处理不影响小鼠肝脏中脂质合成基因的表达
    第五节 D-Nap-GFFY-T317 对乌拉坦诱发肺癌的抑制作用
        3.5.1 D-Nap-GFFY-T317 抑制乌拉坦诱导的肺腺癌的发生发展
        3.5.2 D-Nap-GFFY-T317 抑制乌拉坦诱导的肺腺癌中的炎症
        3.5.3 D-Nap-GFFY-T317 通过促进IFNγ表达抑制乌拉坦诱导的肺腺癌
    第六节 长期施用D-Nap-GFFY-T317 不影响乌拉坦诱导小鼠的肝脏脂肪生成和血脂水平
    第七节 巨噬细胞以清道夫受体SR-A依赖的方式吞噬D-Nap-GFFY-T317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避免LXR副作用的研究现状
        4.1.1 使用组织特异性LXR激动剂
        4.1.2 使用LXRβ特异性激动剂
        4.1.3 使用纳米颗粒特异性输送LXR激动剂
    第二节 IFNγ抗肿瘤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给药方式的探究
    第四节 水凝胶包裹T317 抗肿瘤的机制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课题结果总结
    第二节 论文创新
    第三节 进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附录 复方丹参滴丸抑制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
    研究背景
    研究结果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所获奖励

(10)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引言
    2 乌梅丸抗炎症作用的初步总结
    3 肠道菌群与化疗性肠粘膜炎关系密切
    4 化学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5 靶向肠道菌群可能是治疗化疗性肠粘膜炎重要策略
    6 乌梅丸是否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而影响化疗性肠粘膜炎的进程?
    7 科学假说
    8 课题意义
第一章 理论探讨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化疗性腹泻的META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索策略和研究选择
        1.2 搜索其他资源
        1.3 研究选择的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收集与分析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选择
        2.2 文献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估
        2.4 临床总有效率
        2.5 KPS评分
        2.6 安全性
        2.7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与总结
        3.1 主要结果总结
        3.2 该荟萃分析的重要性
        3.3 局限性
    第二节 益生菌防治化疗性腹泻的META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1 数据选择
        2.2 数据提取
        2.3 偏倚风险评估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Meta分析结果
        4 讨论与总结
        4.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4.2 研究意义
        4.3 局限性
        5 结论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乌梅丸治疗化疗性肠粘膜炎的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成分数据库构建和ADME筛选
        1.2 CIM靶点预测
        1.3 PPI网络构建
        1.4 网络构建与分析
        1.5 网络拓扑特征集定义
        1.6 GO和KEGG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乌梅丸潜在活性化合物及靶点预测
        2.2 化疗性肠粘膜炎的靶点预测
        2.3 GO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与总结
        4 结论
    第二节 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的治疗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1.3 试剂配制方案见附录
        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乌梅丸对5-Fu诱导的肠粘膜炎症的行为影响
        3.2 乌梅丸对5-Fu诱导的肠粘膜炎症的组织病理学影响
        3.3 乌梅丸对5-Fu肠道损伤小鼠的炎症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节 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小鼠肠粘膜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1.3 试剂配制
        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肠道渗透性的影响
        3.2 对肠道粘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3.3 乌梅丸对黏液层(mucin-2)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节 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2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乌梅丸对CIM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2 肠道菌群的分类学分析
        3.3 LEfse分析和微生物细胞因子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五节 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的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2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六节 乌梅丸对肠道菌群介导的化疗性肠粘膜炎TLR4/MYD88/NF-KB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案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2 数据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乌梅丸能够抑制TLR4/Myd88/NF-κB p65的表达
        4 讨论
    第七节 粪菌移植逆转5-FU诱导的肠粘膜炎症
        1 粪菌移植改善5-FU诱导的肠粘膜炎症
        1.1 实验材料与方案
        1.2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FMT对小鼠肠粘膜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本部分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论文的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肠道微生物在化疗性肠粘膜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抗癌新药西艾克临床应用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增加PPARγ促进PTPRF转录抑制乳腺癌增殖与转移机制的研究[D]. 许妍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小檗碱二聚体构建靶向乳腺癌进行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的纳米复合物及抗癌活性研究[D]. 杨梓川.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分析清金化痰汤治疗AECOPD的疗效机制[D]. 陈小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D]. 孙维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D]. 张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核桃内种皮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研究[D]. 赵鑫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四神丸挥发油干预TLR/MyD88信号调节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与肠道菌群交流的分子机制研究[D]. 蒋青青.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作用机制的研究[D]. 王艳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D-Nap-GFFY水凝胶增强LXR配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 冯科. 南开大学, 2021
  • [10]乌梅丸对化疗性肠粘膜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 卢冬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抗癌新药夏克临床应用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