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在猪体内的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李立宏,姜文静[1](2012)在《旋毛虫幼虫在宿主肌组织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旋毛虫幼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宿主种类、肌肉生理状况、旋毛虫种别、旋毛虫幼虫能否成囊、感染量等。本文对旋毛虫幼虫在宿主肌组织分布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李成,魏颖,袁金钱,宋铭忻[2](2011)在《旋毛虫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文中认为为了探讨所采集旋毛虫的分类,利用PCR方法克隆了猪旋毛虫黑龙江隔离种核糖体28S rRNA序列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猪旋毛虫黑龙江隔离种与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的进化关系较近,确定为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为传统的分类学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路义鑫,韩彩霞,马广鹏,宋铭忻,邹丽[3](2007)在《猪犬旋毛虫在豚鼠体内的低温耐受性试验》文中提出
姜曰晓,宋铭忻,路义鑫[4](2007)在《黑龙江省旋毛虫分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寄生虫学方面的应用,国内学者认为黑龙江省旋毛虫有2个种和1个分类地位尚未定的基因型。文章根据黑龙江省旋毛虫形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表现的不同特性,对其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马广鹏,路义鑫,花丽茹,韩周,宋铭忻[5](2006)在《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对低温抵抗力的研究》文中认为分别用来自黑龙江省猪、犬体内的旋毛虫和国际标准虫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感染兔,在-20℃和-30℃条件下对其进行冷冻试验。结果表明,猪旋毛虫和T.spiralis对低温耐受性较差,兔肌肉内的猪旋毛虫幼虫在-20℃经7 d、在-30℃经1 d就失去感染性,T.spiralis的幼虫在-20℃经1 d、在-30℃经1 d已全部死亡;而犬旋毛虫和T.nativa对低温抵抗力较强,犬旋毛虫幼虫在-20℃经20 d、在-30℃经过23 d仍未失去活力,T.nativa的幼虫在-20℃经36 d、在-30℃经28 d才失去感染性。
贾士杰[6](2006)在《旋毛虫各隔离种的感染性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
路义鑫[7](2006)在《旋毛虫49ku ES抗原基因核酸疫苗构建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序列(M64242)为参考设计引物,用SDS裂解液配合蛋白酶K的方法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从黑龙江猪、犬、猫旋毛虫,美国猪旋毛虫、旋毛形线虫、本地毛形线虫6个旋毛虫隔离种的成囊前期幼虫及黑龙江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成囊前期幼虫、肌幼虫、成虫)虫体中扩增出了带有Kozak序列的49ku ES抗原基因,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8-T-S/EL、pMD18-T-D/EL、pMD18-T-C/EL、pMD18-T-AS/EL、pMD18-T-T1/EL、pMD18-T-T2/EL,pMD18-T-S/ML和pMD18-T-S/AM,经PCR、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BamHI进行单、双酶切鉴定,阳性质粒测序。成功克隆了6个旋毛虫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及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ku ES抗原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9ku ES抗原基因由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的核苷酸长为951bp,包含完整的阅读框,编码316个氨基酸残基。所获6个旋毛虫隔离种基因序列经同源性分析表明,6个旋毛虫隔离种与GenBank上发表的序列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7.0%~97.5%,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3.4%~94.6%。6个隔离种之间的同源性为99.3%~99.9%,基因的保守性很强,不同隔离种之间的差异很小,其编码蛋白的抗原性也基本相同。所获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基因序列经同源性分析表明,猪旋毛虫成囊前期期幼虫、肌幼虫和成虫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5%、97.3%和97.3%;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成囊前期幼虫与肌幼虫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8%,在第535位点上有一个T→C突变,在第665位点上有一个T→C突变;与成虫的同源性同样为99.8%,在第535位点上有一个T→C突变,在848位点上有一个A→G突变;肌幼虫与成虫相比,同源性为99.8%,在第665位C→T、在848位A→G。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发生相应的改变。其编码蛋白的抗原性也很稳定,同种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之间的差异很小。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与pMD18-T-S/EL分别用BamHⅠ和EcoR I双酶切,胶回收纯化后连接。经PCR、酶切鉴定,证明P49-S/EL基因按设计要求已插入表达载体中,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P49-S/EL。将家兔随机分为A、B、C组,分别肌肉注射pcDNA3.1(+)、pcDNA3.1-P49-S/EL和pcDNA3.1-P49-S/EL+LipofectamineTM2000。每只家兔100μg/100μl,共免3次,每次间隔1周。首次免疫后第0d、7d、14d、21d、28d、35d、42d、51d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体动态变化,同时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动态变化。A组家兔血清在旋毛虫攻击感染后21d(42d)开始检出阳性抗体,然后迅速升高;B组家兔血清在免疫期间一直没能检出阳性抗体,而是在旋毛虫攻击感染后14d(35d)开始检出阳性抗体,而后迅速升高;C组家兔血清在3免后7d(21d)即可检出阳性抗体,旋毛虫攻击感染后,血清抗体OD值有所下降,而后呈逐渐上升趋势,第51d OD450达到2.128,与A、B两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首次免疫后B组与C组家兔外周血CD4+T细胞减少;2次免疫后B组、C组仍然降低,
李冬梅[8](2004)在《旋毛虫分子分类和49ku结构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S rRNA基因是一类编码核糖体小亚基RNA、长约1800bp的DNA序列,由于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大占80%左右,且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核苷酸的替换率较低,因而它是探讨生物高级分类群系统演化的难得工具之一。本实验克隆并比较了旋毛虫5个隔离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他们的同源性,为旋毛虫的分类和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旋毛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ES)抗原,即旋毛虫生长过程中的排泄分泌产物,是旋毛虫检测和免疫的良好抗原。本实验将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ES抗原的49ku结构基因构建到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上,并在昆虫细胞中得到表达。本实验以NCBI中U60231序列为参考,设计并合成引物,用改进AGPC方法结合Trizol LS试剂盒提取旋毛虫总RNA,用分光光度计检测RNA的质量。然后用特异性引物, 对旋毛虫标准隔离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以及分离自黑龙江省的猪旋毛虫、犬旋毛虫和猫旋毛虫5个旋毛虫隔离种进行RT-PCR扩增目的基因18S rRNA片段,均扩增出1800bp左右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pMD18-T 连接,转化大肠杆菌JM109中,筛选阳性重组子,并将阳性质粒送有关生物公司测序,同时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也进行测序。用DNAstar和Genedoc软件分析结果显示,18S rRNA 基因的种间同源性很高,均在99%以上。猪旋毛虫与旋毛形线虫的同源性为99.4%,犬旋毛虫与本地毛形线虫的同源性为99.3%,猫旋毛虫与旋毛形线虫比与本地毛形线虫的同源性要略高0.4%。因此,猪旋毛虫与旋毛形线虫,犬旋毛虫与本地毛形线虫的亲缘关系更近,这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相符合。本地毛形线虫和猪旋毛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已经提交GeneBank,序列号分别为AY487254和AY497012。这为旋毛虫分类学的研究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根据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供体质粒,设计表达引物,从克隆质粒上扩增本地毛形线虫49ku ES结构基因,酶切后与供体质粒连接,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将克隆有外源基因的供体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该细胞含有杆状病毒穿梭载体,供体质粒中的外源基因在辅助质粒编码的转座酶作用下,通过转座而插入杆状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Bacmid DNA,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昆虫细胞获得重组病毒。SDS-PAGE电泳显示表达蛋白为36ku的融合蛋白,将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可以被小鼠旋毛虫的阳性血清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的ES抗原在诊断和免疫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路义鑫,宋铭忻,王宝林[9](2003)在《旋毛虫各隔离种成虫在小鼠肠道中的分布》文中研究指明以旋毛虫国际标准种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 (Trichinellanativa)为对照 ,对黑龙江省猪、犬旋毛虫成虫在小鼠肠道中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分别有 76 .3%,80 .6 7%和 86 .18%,88.30 %的猪旋毛虫、T .spiralis和犬旋毛虫、T .nativa分布于小肠的前、中段。说明猪旋毛虫、T .spiralis、犬旋毛虫、T .nativa的成虫均主要分布于小肠的前、中段。但犬旋毛虫、T .nativa、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猪旋毛虫、T .spiralis,差异极显着(P <0 .0 1)。研究结果揭示 ,黑龙江省猪旋毛虫相当于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spiralis) ,犬旋毛虫相当于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e)。
何浩,张云贵,石金峰,胡艳君,胡天阳,宋铭忻,路义鑫,熊永忠,刘溯一,曹荣峰[10](2002)在《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在猪体内的分布》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黑龙江省猪旋毛虫和国际标准株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spiralis)在猪体内的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 ,猪旋毛虫和T.spiralis在猪体内寄生寄生密度较大的部位是 :膈肌、舌肌、咬肌、腓肠肌、肩胛肌、肋间肌、颈肌、前腿肌 ,臀肌和背最长肌寄生密度较小。
二、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在猪体内的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在猪体内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旋毛虫幼虫在宿主肌组织中分布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宿主肌肉生理状况 |
2 宿主种类 |
3 旋毛虫种别 |
4 旋毛虫成囊情况 |
5 感染度 |
6 其他影响因素 |
7 结语 |
(2)旋毛虫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虫种与试剂 |
1.2 引物设计 |
1.3 虫体总RNA的提取 |
1.4 RNA的反转录和28S rRNA基因片段的扩增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黑龙江省猪旋毛虫28S rRNA电泳特征 |
2.2 序列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4)黑龙江省旋毛虫分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学的差异 |
2 生物学上的差异 |
2.1 对温度敏感性的差异 |
2.2 宿主体内分布情况的差异 |
2.3 雌虫体外产幼虫能力和成虫肠期持续时间的差异 |
2.4 保姆细胞形成时间的差异 |
2.5 感染性的差异 |
3 遗传学上的差异 |
4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
4.1 同工酶技术 |
4.2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
4.3 聚合酶链式反应 |
5 结语 |
(5)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对低温抵抗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不同旋毛虫隔离种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和器材 |
1.4 冷冻性试验 |
1.5 幼虫状况观察 |
2 结果 |
3 讨论 |
(6)旋毛虫各隔离种的感染性和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幼虫状况观察及LPG和RCI的计算 |
1.2.2 试验动物处置与饲养 |
1.2.3 感染性试验 |
1.2.4 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1.2.5 临床症状观察 |
1.2.6 旋毛虫的接种方法、消化方法和幼虫计数法 |
1.2.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兔感染性试验 |
2.2 旋毛虫各隔离种在兔体内的分布 (见表2) |
3 讨论 |
3.1 兔感染性试验 |
3.2 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7)旋毛虫49ku ES抗原基因核酸疫苗构建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 |
1.1.1 病原分类与形态 |
1.1.2 生活史 |
1.1.3 流行病学 |
1.1.4 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 |
1.1.5 临床症状 |
1.1.6 诊断 |
1.1.7 治疗 |
1.1.8 预防 |
1.2 旋毛虫ES 抗原的研究进展 |
1.2.1 ES 抗原的分泌与成分组成 |
1.2.2 ES 抗原中的糖基 |
1.2.3 ES 抗原的酶活性 |
1.2.4 ES 抗原与营养细胞的形成 |
1.2.5 成虫的ES 抗原 |
1.2.6 ES 抗原的功能 |
1.2.7 基因重组ES 抗原 |
1.3 旋毛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1 减毒活疫苗 |
1.3.2 天然抗原疫苗 |
1.3.3 合成肽疫苗 |
1.3.4 重组抗原疫苗 |
1.3.5 核酸疫苗 |
1.3.6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
1.3.7 对不同隔离种旋毛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
1.3.8 小结 |
1.4 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
1.4.1 核酸疫苗的结构与分类 |
1.4.2 核酸疫苗的免疫机理 |
1.4.3 核酸疫苗的特点 |
1.4.4 核酸疫苗的接种方法和途径 |
1.4.5 影响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
1.4.6 核酸免疫的新进展 |
1.4.7 核酸疫苗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1.4.8 核酸疫苗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各隔离种旋毛虫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引物 |
2.1.4 质粒与菌种 |
2.1.5 主要试剂及药品 |
2.1.6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pre-encysted larvae EL)的收集 |
2.2.2 旋毛虫肌幼虫(musle larvae ML)的收集 |
2.2.3 旋毛虫成虫(adult worms AW)的收集 |
2.2.4 旋毛虫总RNA 的提取 |
2.2.5 RNA 的反转录和P49 基因的扩增 |
2.2.6 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和鉴定 |
2.2.7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P49 的构建 |
2.2.8 核酸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
3 结果 |
3.1 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收集 |
3.2 旋毛虫不同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2.1 猪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2 犬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3 猫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4 美国猪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5 旋毛形线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6 本地毛形线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7 旋毛虫不同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序列分析 |
3.3 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3.1 猪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3.2 猪旋毛虫肌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3.3 猪旋毛虫成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3.4 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ku ES 抗原基因的序列分析 |
3.4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P49 的构建 |
3.5 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 |
3.5.1 pcDNA3.1-P49-S/EL 免疫后的抗体检测 |
3.5.2 T 细胞亚类检测 |
3.5.3 pcDNA3.1-P49-S/EL 免疫对猪旋毛虫攻击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
4 讨论 |
4.1 旋毛虫不同隔离种与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 |
4.2 旋毛虫不同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3 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4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P49 的构建 |
4.5 核酸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 |
4.5.1 抗体的检测 |
4.5.2 T 细胞亚类检测 |
4.5.3 pcDNA3.1-P49-S/EL 免疫对猪旋毛虫攻击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
4.6 本实验的创新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旋毛虫分子分类和49ku结构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 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旋毛虫属种分类的研究现状 |
1.3 核糖体RNA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
1.3.1 核糖体RNA基因的特征 |
1.3.2 核糖体RNA基因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
1.4 旋毛虫ES免疫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
1.5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简介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旋毛虫各隔离种 |
2.1.2 试验动物 |
2.1.3 引物 |
2.1.4 菌株和克隆菌 |
2.1.5 试验试剂 |
2.1.6 供体质粒 |
2.1.7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旋毛虫肌幼虫的收集 |
2.2.2 旋毛虫总RNA的提取 |
2.2.3 RNA的反转录和目的基因的扩增 |
2.2.4 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和鉴定 |
2.2.5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
2.2.6 49ku ES结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7 昆虫细胞的转染 |
2.2.8 表达产物的SDS-PAGE电泳分析 |
2.2.9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旋毛虫形态观察 |
3.2 旋毛虫总RNA的检测 |
3.3 目的基因的RT-PCR扩增 |
3.4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3.5 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和序列分析 |
3.6 重组pFastTNPG质粒的鉴定 |
3.7 Bacmid质粒的鉴定 |
3.8 杆状病毒DNA的鉴定 |
3.9 昆虫细胞的病变 |
3.10 表达产物的SDS-PAGE电泳 |
3.11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
4 讨 论 |
4.1 旋毛虫形态观察 |
4.2 旋毛虫总RNA的提取及RT-PCR扩增 |
4.3 目的基因的鉴定 |
4.4 目的基因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
4.5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4.6 重组病毒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鉴定 |
5 结 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 谢 |
(10)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在猪体内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旋毛虫虫种 |
1.1.2 试验动物 |
1.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四、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在猪体内的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旋毛虫幼虫在宿主肌组织中分布的影响因素[J]. 李立宏,姜文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2(01)
- [2]旋毛虫28S 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J]. 李成,魏颖,袁金钱,宋铭忻.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9)
- [3]猪犬旋毛虫在豚鼠体内的低温耐受性试验[J]. 路义鑫,韩彩霞,马广鹏,宋铭忻,邹丽. 中国兽医杂志, 2007(09)
- [4]黑龙江省旋毛虫分类研究进展[J]. 姜曰晓,宋铭忻,路义鑫. 动物医学进展, 2007(02)
- [5]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对低温抵抗力的研究[J]. 马广鹏,路义鑫,花丽茹,韩周,宋铭忻.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05)
- [6]旋毛虫各隔离种的感染性和分布规律的研究[J]. 贾士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6(08)
- [7]旋毛虫49ku ES抗原基因核酸疫苗构建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D]. 路义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06(02)
- [8]旋毛虫分子分类和49ku结构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研究[D]. 李冬梅.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 [9]旋毛虫各隔离种成虫在小鼠肠道中的分布[J]. 路义鑫,宋铭忻,王宝林.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04)
- [10]不同旋毛虫隔离种在猪体内的分布[J]. 何浩,张云贵,石金峰,胡艳君,胡天阳,宋铭忻,路义鑫,熊永忠,刘溯一,曹荣峰. 中国动物检疫,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