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补偿理论看建立农业资金投入的有效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宋峰,刘中军[1](2021)在《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之法律机制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保护及修复不仅关系到沿岸区域的生态安全,而且与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加以了解,明确流域水资源的生态补偿在法律体系层面、资金来源层面、补偿方式层面以及行政监管层面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生态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还会对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影响。为构建系统且科学的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应分别从完善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拓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创设多元化的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方式以及完善水资源生态补偿的行政管理体制着手。
杜春林,程莉祺[2](2021)在《从强制性到诱致性:水库移民政策演进与创新路径——以湖南省水库移民政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水库移民权益的保障力度,移民安置状况逐步得到改善。本研究以湖南省70年水库移民政策变迁为例,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湖南省水库移民政策的历史演进特征及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水库移民政策从强制性制度变迁逐步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变,水库移民政策的安置模式、补偿方式、政策形式都呈现出新的特征;水库移民政策历史演进遵循制度形成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运行机制从激进型到渐进型以及制度效用从生存导向到发展导向的逻辑转变。研究认为应从主体协作、行为选择、利益整合三个方面提出水库移民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马浩然,赵天忠[3](2021)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于提高森林生态建设者与维护者的积极性,维护林地所有者合法的经济利益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协调"绿水青山"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公平性。综合梳理了国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机制,包括补偿范围、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测算方法,包括物质量评价法、价值量评价法、能值分析法和生态模型法的特点和应用研究进展,论述了补偿标准测算依据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近年国外森林生态服务付费的起源、研究重点、进展及多个国家森林生态服务付费的机制。最后针对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一方面需要通过市场化的多种途径来拓宽资金来源,科学评估森林生态效益;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制定补偿标准,实现有差异的补偿等级或补偿区间。
周颖,梅旭荣,杨鹏,刘静[4](2021)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贴政策准确性和指向性有效途径。【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及归纳和演绎法,重新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系统划分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与内容,尝试构建以外部效应测度为重点的定价机制,科学回答农业生态补偿"为什么补"及"补什么"等核心问题。【结果】一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二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1)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2)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殖行为进行合理回报;(3)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4)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三是探明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结论】我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一要从绿色生产的环境贡献视角,划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和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生产行为的成本投入及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二要从外部性双边界视角,确立补偿定价思路及原则: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和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两个方向,并结合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确定补偿标准。
张化楠,葛颜祥,接玉梅[5](2021)在《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战略背景下,迫切需要发展和完善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充分发挥政府补偿在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应尽快完善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针对目前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责任界定困难、支付模式不相匹配等现存问题,应合理界定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权责、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耦合的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以促进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实现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郭海红,盖凌云[6](2021)在《中国农业碳效应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揭示中国农业碳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对农业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碳循环角度,采用系数法测算农业碳效应并分析粮食功能区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核密度函数分析农业碳效应动态演化趋势,通过地理探测器揭示农业碳效应空间分异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发现,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碳效应整体水平呈缓慢增长态势,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效应水平远高于粮食主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主产区是农业碳排放的主力区域;中国农业碳效应短期内不会出现收敛趋势;粮食功能区的功能差异对农业碳效应的区域差异具有决定性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效应空间布局最为关键的驱动因子,经济发展水平是粮食主销区农业碳效应最为核心的驱动因子,农村工业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粮食平衡区农业碳效应主要的驱动因子。
张也[7](2021)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自然资源消耗逐渐增多,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功能逐渐下降,生态和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如何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调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是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选取秦皇岛市作为研究区,利用ENVI5.3和Arc GIS平台对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2005-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速度、动态度、转移矩阵变化。以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为基础,对秦皇岛市2005-201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根据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益和补偿范围,确定秦皇岛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的理论补偿额度。为协调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之间的关系、改善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缓和各方矛盾,从秦皇岛市生态补偿主客体、补偿方式两个方面优化秦皇岛市生态补偿机制,最终提出对秦皇岛市生态补偿建议。取得以下成果与结论:(1)2005-2018年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与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耕地、水域和草地面积不同程度的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加。草地年均减少量为3526hm2,年均减少量排在第二位的是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变化最缓慢,减少量在400hm2左右,林地和建设用地年均增加量分别为2957hm2和3068hm2。2005-2018年间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量中70%以上向耕地转换,而耕地转换量占比中,向建设用地转换较多,草地的减少量中向林地转换较多。总体来看,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较多,除耕地外其它五种土地利用类型向耕地转换较多。(2)2005-2018年这13年期间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较稳定,没有明显变化,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处于增加的状态,增加了20.12亿元。其中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在减少,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最大,达到了9.98亿元,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5.78亿元,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减少了3.16亿元和0.13亿元。2005-2010年、2010-2015年和2015-2018年3个时间段,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敏感性最大(54.28%),说明林地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量对秦皇岛市总服务价值变化影响较大,因而是主要的敏感因子。(3)秦皇岛市生态系统理论生态补偿总额度为141.45亿元,各土地利用类型补偿额度(亿元)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76.64)>耕地(24.40)>水域(23.15)>草地(17.20)>未利用土地(0.06),林地应是秦皇岛市生态补偿的重点对象。根据对生态补偿主客体的研究并结合秦皇岛市实际情况,确定秦皇岛市生态补偿方式包括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和技术与智力补偿,最后对秦皇岛市提出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建立科学的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和增强公民生态保护意识四条生态补偿建议。
孙翔,王玢,董战峰[8](2021)在《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基础与模式创新》文中研究指明流域生态补偿是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线,有效平衡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质保护关系的经济激励手段。根据流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取合适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对于我国开展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流域生态补偿存在补偿主体不明晰、补偿标准测算方法不一致、补偿方式不灵活、补偿实施与受益不统一、补偿政策设计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明晰责任主体与水权归属,整合统一标准测算方法,灵活使用补偿方式,建立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优化政策设计。
马明娟,李强,周文瑞[9](2021)在《碳中和视域下黄河流域碳生态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生态补偿是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为构建黄河流域多样化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流域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为研究区域,将碳中和目标与生态补偿机制相结合,构建碳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基于碳排放量与碳汇的测算,厘清碳补偿的主客体,并辅以算例探究了2007—2017年黄河流域碳生态补偿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碳资源使用效率、支付意愿与能力等的影响,9个省(区)碳补偿额度区域异质性较大;除宁夏之外,黄河上中游的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份的减排固碳贡献度较大,为碳受偿地区,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为碳支付地区,并且山西和山东的碳赤字显着高于其他省份,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来提升区域碳排放与资源禀赋特征的匹配度。根据研究结果,凝练出黄河流域低碳转型与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
樊存慧[10](2021)在《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从补偿理论看建立农业资金投入的有效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补偿理论看建立农业资金投入的有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之法律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 |
1.1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内涵 |
1.2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 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 |
2.2 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
2.2.1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亟待健全 |
2.2.2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
2.2.3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方式较为单一 |
2.2.4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
3 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完善 |
3.1 完善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 |
3.2 拓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 |
3.3 创设多元化的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方式 |
3.4 完善水资源生态补偿的行政管理体制 |
4 结语 |
(2)从强制性到诱致性:水库移民政策演进与创新路径——以湖南省水库移民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1. 文献综述 |
2. 理论分析框架 |
三、湖南水库移民政策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 |
1. 从补偿性到开发性:移民安置模式转变 |
2. 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移民补偿方式转变 |
3. 从行政命令到制度规范:政策形式转变 |
四、从强制性到诱致性:湖南水库移民政策历史演进逻辑分析 |
1.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制度形成逻辑转变 |
2.从激进型到渐进型的运行机制转变 |
3.从生存导向到发展导向的制度效用变迁 |
五、强制性与诱致性有效融合——水库移民政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1.政府与社会互惠共生的主体协作机制 |
2.强制与诱导共同作用的行为选择机制 |
3.短期与长远兼容并包的利益整合机制 |
(4)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基础与内涵 |
1.1 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
1.2 农业生态补偿科学内涵 |
1.3 农业生态补偿对象与内容 |
2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定价依据 |
2.1 耕地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标准定价 |
2.2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补偿标准定价 |
3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定价思路 |
3.1 补偿标准定价思路 |
3.2 补偿标准核算依据 |
4 结论与展望 |
(5)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矛盾与困境 |
(一)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责任界定困难 |
1.流域生态补偿责任主体较难界定 |
2.央地财权与环境事权划分不清 |
3.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权力重叠 |
(二)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不相匹配 |
1.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偏低 |
2.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存问题 |
3.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困境 |
(1)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
(2)各主体功能区地方政府间协商和交易成本过高。 |
三、建立适应主体功能区格局的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一)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权责 |
1.根据公共物品的属性,确定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主体 |
2.按照责权划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流域生态补偿责任 |
3.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需要,由部门管理向区域管理转变 |
(二)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耦合的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模式 |
1.提高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规模 |
2.进一步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1)提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有效性。 |
(2)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
(3)渐进缩小税收返还比重。 |
3.建立健全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6)中国农业碳效应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农业碳效应内涵及测度方法 |
1. 农业碳汇测度体系及方法 |
2. 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及方法 |
(二)核密度函数 |
(三)地理探测器 |
(四)数据来源 |
三、结果分析 |
(一)时序变化 |
(二)空间分异 |
(三)空间分异的动态演化 |
(四)中国农业碳效应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分析 |
1. 驱动因子选取 |
2. 中国农业碳效应空间差异的驱动力分析 |
3. 不同粮食功能区农业碳效应差异的驱动力分析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7)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1 生态补偿概念 |
1.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概念 |
1.3.3 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
1.3.4 生态补偿原则 |
1.3.5 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
1.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
1.4.3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概况 |
2.2.1 气候条件 |
2.2.2 地质地貌 |
2.2.3 自然资源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4.1 数据来源 |
2.4.2 数据预处理 |
2.4.3 数据处理结果 |
第三章 秦皇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1 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 |
3.2 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类型速度变化 |
3.3 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变化 |
3.4 秦皇岛市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4.1 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体系的构建 |
4.2 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4.2.1 秦皇岛市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的经济价值 |
4.2.2 秦皇岛市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价值 |
4.2.3 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
4.2.4 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
4.3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秦皇岛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5.1 秦皇岛市生态补偿总额度 |
5.1.1 生态补偿额度的确定依据 |
5.1.2 秦皇岛市生态补偿理论总额度 |
5.2 秦皇岛市生态补偿主客体 |
5.2.1 秦皇岛市生态补偿主体 |
5.2.2 秦皇岛市生态补偿客体 |
5.3 秦皇岛市生态补偿方式 |
5.3.1 资金补偿 |
5.3.2 政策补偿 |
5.3.3 技术与智力补偿 |
5.4 秦皇岛市生态补偿建议 |
5.4.1 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 |
5.4.2 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 |
5.4.3 建立科学的地区生态补偿标准 |
5.4.4 增强公民生态保护意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基础与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产权交易理论 |
(三)外部性理论 |
(四)博弈理论 |
(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
二、流域生态补偿的分析框架构建 |
(一)补偿主客体 |
(二)补偿方式 |
(三)补偿标准和补偿总金额 |
(四)补偿机制 |
三、流域生态补偿的国内外实践及其启示 |
(一)国外流域生态补偿典型案例分析 |
(二)国内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 |
(三)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探索 |
1. 跨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情形 |
2. 上下游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情形 |
3. 流域水质治理时期不同的情形 |
四、目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不足之处 |
五、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优化策略 |
(一)明晰责任主体,确定水权归属 |
(二)整合现有标准,形成测算指南 |
(三)活用补偿方式,拓宽资金渠道 |
(四)建立多元机制,引导资金流向 |
(五)完善政策设计,提供法律支持 |
(9)碳中和视域下黄河流域碳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依据与文献回顾 |
2 碳生态补偿理论模型 |
2.1 模型构建 |
2.2 碳生态补偿实施流程 |
(1)重新审视保护与补偿客体。 |
(2)政府、市场在跨区域碳生态补偿中的承接性。 |
(3)区域碳补偿标准的确定。 |
(4)保护与补偿资金的差别化分配。 |
3 研究方法 |
3.1 碳排放量(碳源值)测算模型 |
3.2 碳吸收(碳汇值)测算模型 |
3.3 碳平衡与碳生态补偿额度估算模型 |
4 实证分析 |
4.1 研究区域 |
4.2 数据来源 |
4.3 讨论与分析 |
4.3.1 黄河流域碳排放情况分析 |
4.3.2 黄河流域碳吸收情况分析 |
4.3.3 碳生态补偿价值测算与分析 |
5 政策建议 |
四、从补偿理论看建立农业资金投入的有效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之法律机制探析[J]. 宋峰,刘中军.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从强制性到诱致性:水库移民政策演进与创新路径——以湖南省水库移民政策为例[J]. 杜春林,程莉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J]. 马浩然,赵天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J]. 周颖,梅旭荣,杨鹏,刘静. 中国农业科学, 2021(20)
- [5]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 张化楠,葛颜祥,接玉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6]中国农业碳效应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J]. 郭海红,盖凌云. 宁夏社会科学, 2021(05)
- [7]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秦皇岛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张也. 延边大学, 2021
- [8]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基础与模式创新[J]. 孙翔,王玢,董战峰. 改革, 2021(08)
- [9]碳中和视域下黄河流域碳生态补偿研究[J]. 马明娟,李强,周文瑞. 人民黄河, 2021
- [10]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 樊存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