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这个词的隐喻和比较形式

“like”这个词的隐喻和比较形式

一、“像”字句的比喻式与比较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傲[1](2021)在《中高级留学生“X比Y更/还W”句式习得偏误研究》文中认为

林雪儿[2](2021)在《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嘉三大家”是指刘宋元嘉时期的颜延之、谢灵运和鲍照,他们自发地在诗歌中运用时序感模式。时序感模式是一种诗歌结撰技术,也是一种审美经验模式,即它是一种较稳定的表达策略,是一种较一致的主观认知,它的审美意义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诗歌艺术方面的。诗歌中的时间意识最早在《诗经》中出现,在汉末文人五言徒诗处形成以“感物缘情”为审美经验、有稳定的表达技巧的时序感模式。太康时期,“感时生情”成为时序感模式的审美经验核心。元嘉三大家将时序感模式继承下来,并主要在哲学与世俗两个范畴对其内容进行扩充,使其审美经验更加丰富,并将其发展成纯熟的诗歌结撰技术。而三人各自的文化认知与处时态度也在他们表达时间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元嘉三大家的时序感模式在内容上包括哲学时间、世俗时间、审美时间三类,分析其诗歌的哲学问题、人事遭际、美学意义,能梳理出时序与志、情、理等主题的联系。刘宋时期,“缘情说”的内涵发生变化,“物”的限制减少,“感物”不是必须的传情途径,时序感模式直接成为主题表现的工具。元嘉三大家以诗的时间作为内核,以时空溶合、今昔对比、虚实相生等结构手段,多角度描写、夸饰、比兴、象征等手法,排比、反问、对举等句式,巧用叠词、联绵词、副词、动词等炼字技巧表现这种诗性的时间。如果从时序感模式的角度切入元嘉诗运转关的论题,考察元嘉三大家诗歌创作的复古与创新,那么时序感模式就有了更丰富的美学意义。复古主要指再度恢复了诗歌缘情言志的功能,具体而言是牢牢抓住感时生情的抒情内核、时与情的联系更加灵活。而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在美学上最大的两处新变是情感浓度的提高以及对物色的关注。前者体现在生死别离与韶华易逝两大主题在诗歌中频繁出现,甚至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直接议论与诘问时序。而对物色的关注则出于化解时序压迫的需求,其主要特点是时序中的节物成为了主要的表现对象,甚至为了更好地表现物与情的关系,丰富了比兴的表现技巧。第一章叙时序感模式发展前史,手绘先秦至刘宋诗歌时序感模式发展史作为背景板。以时序感模式的诞生标志《古诗十九首》为界,分先秦两汉诗歌的时间意识与魏晋诗歌的时序感模式两部分,考虑到元嘉三大家的复古取向,重点落在建安、太康时期。再在元嘉文学的背景中考察三大家复古出新的诗学实践与时序感模式的联系。第二至四章根据时序感模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哲学向度、历史向度、抒情美学向度分别展现三大家中以理、情为取尚的各类诗歌的审美经验架构,从“浓情”与“物色”两个角度突出元嘉三大家时序感模式在美学上的新变,既对三大家诗歌创作中的复与变均有所关涉,又显现时序感模式在诗史中的演变状况及在中古后期的形态。

彭再新,周霞[3](2020)在《王夫之《庄子解》语法观研究》文中认为注疏类着作通常可以反映作者的语言观,分析王夫之的《庄子解》,可以发现王夫之在词类、词组以及句法方面的不少观点。《庄子解》中体现的词类观念主要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气词等类别,词组观念涉及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数量结构、状中结构,句法观的主要涉及被动句、判断句、疑问句三种类型。王夫之《说文广义》涉及到了一部分语法观,而《庄子解》体现的语法观更为广泛。

孙园元[4](2020)在《韩国留学生“X比Y更/还W”的偏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差比句。一直以来,“比”字句颇受汉语研究者重视,其本体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比”字句作为重点语法项目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且该语法项目是留学生习得的难点。“比”字句的本体研究成果很多,这不仅有利于语言本体研究的发展,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帮助,汉语的习得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语言系统,而“比”字句下层句式也各有不同。探究不同国家留学生比字句习得偏误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是我们所共同关注的。本文以韩国为目标国家,对BCC语料库中HSK韩国留学生比字句运用的偏误情况进行考察,并对“比”字句句式“X比Y更/还W”进行国别化的偏误研究。通过对偏误的整理,我们发现韩国留学生在习得“X比Y更/还W”时,比较前项X、比较后项Y、比较标记“比”、副词“更”“还”、比较结果W等各个部分都有可能出现偏误,且偏误类型以误加、误用、遗漏、错序、搭配不当、杂糅等几种类型较为常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韩汉“比”字句基本差异,并将“X比Y更/还W”与“(?)”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者在比较项成分、句法位置,比较标记位置、比字句中副词使用、句式结构及否定形式上等存在差异。我们总结了韩国留学生偏误的成因,其中包括母语知识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师指导不足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靠等。根据偏误情况和成因的归类,最后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杨芳[5](2020)在《汪曾祺小说多维修辞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汪曾祺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家之一,进入新时期其文学创作及理论主张逐渐引起关注。汪曾祺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具有高度自觉的语言本体观,这就意味着其小说必然有着极为鲜明的语言修辞特色。本文以汪曾祺小说为对象,以语言修辞理论为出发点,搜集汪曾祺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语言现象并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以期发现汪曾祺小说语言的修辞运用规律与艺术表现功能。从语言修辞维度对汪曾祺文学语言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化对其作品语言艺术的理解,对于修辞理论、文学写作也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全文共分三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选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对象、意义、方法与语料来源等加以说明。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四章对作品中运用普遍、效果突出的语言修辞现象进行了语料搜集与整理,从形式、功能等多维度进行细致汇总与分析。第一章将目光投注于汪曾祺小说的语音修辞。其小说均匀对称的音节、结构,使文字呈现出稳定平衡的音乐美感。此外,对语音表义功能的利用是汪曾祺小说音乐美的另一体现。通过重言叠字、听音摹声等手段,倚声赋义,语言细致绵密的表义功能在其小说语言中得到强化。第二章着眼于汪曾祺小说的词汇修辞。在小说的词汇选择过程中,汪曾祺注重对书面语与口语的交汇使用,行文过程文白交汇。此外,他还重视通过极为平常易懂的词汇形式构铸新词,以常见形式完成表达主体感觉的捕捉与传达。基于冯广艺先生“超常组词”概念及汪曾祺小说语言中的词汇语义异化现象,我们进一步将修辞维度的词汇语义异化区分为有标记与无标记两大类。第三章为汪曾祺小说的句法修辞研究。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长于句间组合关系,小说中既有或语义平行或语义对照的整句,又巧妙地运用灵活轻便的短句强化语言的层次详略与情感传达。通过句子成分的位置变动与线性聚合、超常组合,汪曾祺小说往往于陌生独特的语言形式中获得新颖生动的阅读体验。此外,一系列含有明显修辞效果的凸显化标点句式也被纳入到本节。汪曾祺在小说中设置了一系列以括号、破折号为标记的凸显化标点句式,语言表达言简义丰。第四章则关注汪曾祺小说的辞格应用。比喻、引用、反复、用典等为汪曾祺小说中显现频率较高的辞格类型。最后是结语部分。结语部分对汪曾祺小说的语言修辞特色进行了回顾,并基于此完成了对汪曾祺小说修辞价值的总结性评价,进而实现了对汪曾祺小说于文学语言维度修辞价值的验证。汪曾祺小说从声响调和、语汇配置、句式组配诸方面,完成了对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各层级单位的表达可能性的修辞挖掘。同时,与绵长悠久的汉语文化语境相协调,汪曾祺笔下的小说语言呈现出汉语语言本体所独具的文化性修辞特征。在语言的诗学特征方面,汪曾祺小说又是以日常语言介入文学语言的典范。就语言风格而言,综合、多元的修辞方式应用,提升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魅力,使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呈现出平淡中见奇崛、雅致中见质朴、兼容并纳的语言风格特征。

杨瑞琦[6](2019)在《现代汉语“像”字句逻辑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中“像”字句在学界认同的有四种用法分别是表:比喻、比较、举例、推测。其中表比较和表比喻的两种用法是“像”字句中最难区分的,在这两种用法之间还产生了含有交叉语义的“像”字句。本文以从语料库以及老舍的短篇小说集中搜集的大量语料为基础,运用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对“像”字句中的两种难以区分的句式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以此得出区分二者的方法,并且为计算机进一步区分、处理这两种句子打下基础。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研究背景包括逻辑语义学的研究现状、现代汉语“像”字句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在于发现更多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的语义特征和内涵,并对表比喻的“像”字句和表比较的“像”字句之间的异同之处进行详细的分析,目的在于运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将现代汉语“像”字句中表比喻和表比较两种句式形式化,再进行区分。第二章是现代汉语中“像”字句的界定和分类。通过认知距离对对现代汉语中“像”字句中的四类句式进行初步区分,再根据“像”字的词性,判断在“像”字句中所包含的一个小型连续统,即表比喻的“像”字句、表比较的“像”字句以及交叉语义的“像”字句。第三章是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像”字句的句法结构特征。分析的主要是表比喻的“像”字句和表比较的“像”字句的句法结构特征。包括语表结构形式,能进入各部分的语法成分和这两种句式如何生成。表比喻的“像”字句中“像”为焦点标记,而表比较的“像”字句中“像”是表达表比较范畴的轻动词。第四章是分析的现代汉语中“像”字句的语义内涵。分析两种句式的语义特征、句式意义,得出表比喻的“像”字句有比况、模糊比较、预设、类比推理的句式意义,表比较的“像”字句有两者比较、指向明确、内涵阈值的句式意义。最后总结出在语义方面,二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五章对表比喻的“像”字句和表比较的“像”字句进行了逻辑语义分析。根据第三章和第四章里表比喻的“像”字句和表比较的“像”字句的一些常见的语表结构形式、典型例句以及语义内涵,对其进行了逻辑语义分析的尝试。第六章结论。首先得出本文的结论,然后提出了本文未解决的问题和对今后的研究计划。

唐玉环[7](2018)在《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文中认为否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与普通话的否定判断只有“不是”一种形式相比,湖南邵阳方言的判断动词“是”的否定形式有“唔是”和“冇是”两种,因此在邵阳方言中否定判断呈现出“唔是”“冇是”并存的现象。本文在详细描写“唔是”“冇是”的语法分布和语义区别的基础上,试图从否定词的组配规律、否定判断的跨方言比较、否定判断的跨语言比较等多个角度来解释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形成的理据。全文共分六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指出本文研究的学术背景,回顾汉语否定范畴的研究成果概况;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及相关现象。本章以普通话中的“是”与“是”的否定形式“不是”“没是”的意义和功能为参照,对邵阳方言中的否定判断形式“唔是”和“冇是”的分布与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本章的结论是,在邵阳方言中,“唔是”与“冇是”表现出功能上的对立,“唔是”侧重在主观表达,“冇是”侧重在客观表达;“唔是”侧重主观推导,“唔是”进一步虚化,可以引导假设句、虚拟语气句和选择句中的从句;“冇是”侧重客观陈述,可以引导叙实性的并列关系从句。当在特定的非强调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唔是”“冇是”主客观的对立消失,呈现出中和的状态。“唔是”与“冇是”存在功能区别的原因在于:否定判断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否定判断还具有逻辑关联作用。第三章:从邵阳方言的否定组配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以普通话中“不””“没”与动词、形容词的组配为参照,对邵阳方言的否定词“唔”“冇”与常用动词、形容词的组配进行考察,以了解“唔是”“冇是”在邵阳方言否定组配中的地位。本章的结论是:邵阳方言中的“唔”“冇”与动词、形容词的组合搭配与普通话中的“不”“没”大体上是一致的。邵阳方言否定词“唔”“冇”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唔”否定无界成分,“冇”否定有界成分;“唔”表达主观否定:“冇”表达客观否定。但有少数几个高频词例外,除了“是”之外,如“不好”可以说“冇好”和“唔好”,但“不要紧”习惯上说“冇紧”。从否定组配来看,“唔是”“冇是”并存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方言表达在主客观情态区分上更为细致,“冇是”主要表达客观否定判断,“唔是”主要表达主观否定判断;二是“冇是”还可能受到高频使用的应答词“冇有””“冇紧”类推作用的影响,“冇是”从而类推至陈述句中并得到大量使用;“唔是”的功能受到挤压,主要应用在非陈述句中。第四章:从跨方言的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将52种相关汉语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表达方式归纳为7种类型。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形式有“唔是”“冇是”“没是”“无是”“不是”等多个形式。这些不同的否定判断形式在各方言中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有的方言只有一种形式,有的方言两种形式并用,有的方言是三种形式并用。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有二个:一是某种方言自身否定词的演化作用;二是共同语的否定词对方言产生了的巨大影响。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用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三个,①外部动因: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②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③演变方式:高频词的优先词汇扩散。第五章:从跨语言的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将汉藏语系54种语言的“是”“有”的否定进行比较归类,以考察邵阳方言“冇是”“唔是”并存的否定判断类型与汉藏语系语言否定判断的共性与特性。汉藏语系诸语言“是”“有”与否定标记的组合类型有9种。根据现有的资料,汉藏语系很多语言的判断与情态有关。本文涉及的54种语言中,有20种语言的判断动词不止一个,这些语言通过不同的判断动词来表达情态。邵阳方言否定判断的不同情态功能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否定词与同一个判断动词的组合来实现的。从跨语言的比较来看,邵阳方言“唔是”“冇是”的形成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表达中重视判断情态的体现,是表义需要趋动下的语义精细化的体现。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概括全文的核心观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综合全文,邵阳方言“唔是”“冇是”的主要区别在于:“唔是”侧重主观否定判断,“冇是”侧重客观否定判断。造成二者并存的理据主要有四个:①语义基础:判断动词“是”的主客观兼具性;②外部动因:汉语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③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④演变方式:高频词“是”向存在否定的优先词汇扩散。附录部分为本人设计的方言否定的调查问卷。

张望发[8](2017)在《现代汉语超前夸张句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运用三维语法理论对汉语超前夸张句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重构了夸张的次范畴,首次界定了超前夸张句式的范围和特征,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其基本类型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现状、选题的价值和意义、选题的范围、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夸张的次范畴、语义基础及其基本语用功能首先,介绍了夸张辞格研究的历史沿革。其次,研究了夸张的次范畴,并在借鉴分析、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构了夸张的三级次范畴。在研究夸张次范畴的基础上,进而对夸张的语义基础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了夸张的基本语用功能:增强感情;加深印象;启发联想;创造美感。第三章:超前夸张句式的特征及其基本类型。超前夸张句式是指表示本应该后实现的事件或状态等提前实现了的句式。超前夸张句式具有四种基本类型和四个基本特征:标记性;参照性;超前性;评价性。第四章:“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是汉语最常见的超前夸张句式之一。从句法形式上看,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标记词“还”、“就”相互搭配,形成句标“还……就……”;二是A、B处于同一句法平面,相互间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语义上看,“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具有[+超前]的语义特征;从语用功能上看,可以传递多种极端信息和情感信息。第五章:“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才A就B”超前句式也是汉语里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特殊句式。A有两种语表结构:一是名词性结构,一是动词性结构。名词性结构具有“小量”义。动词性结构具有“实现”义,VP的体貌类型为实现体、经历体、起始体、短时体。B只能是具有“实现”义的动词性结构,体貌类型为实现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A、B的逻辑主语无标记形式倾向于同指,有标记形式倾向于异指。全句的信息焦点为A,具有传递极端附加信息和主观评价信息的功能。第六章:“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从句法成分的有无及组合情况来看,“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具有五个句法特征。从语义上看,“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意义可以概括为:易成性;规律性;超常性;夸张性。从语用上看,A、B之间预设着至少一个中间项的存在,而交际双方将该中间项缺省了,导致产生会话含义。第七章:“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A的语表形式不能太长,具有简洁性,而B的语表形式不受简洁性的制约。A可以是谓词性语类,也可以是名词性语类,但B只能是谓词性语类。“刚A”具有[+及于]的语义特征。“刚A”与B的语义关系可以概括为:毗连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焦点为A,它具有两种特殊的信息功能:一是传递极端信息;二是传递主观情感信息。第八章: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不足。本文重构了夸张的次范畴;重新界定了超前夸张句式的概念,概括了超前夸张句式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系统地研究了超前夸张句式的四种基本类型。最后,明确了本文存在的四个不足。

李晓静[9](2016)在《云南石屏方言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屏县地处云南省南部,其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滇南小片。有关石屏单点方言研究的文章、论着十分缺乏,石屏方言的研究成果较少地出现在全省大片方言调查报告或地方志中,石屏方言的调查研究需要补充和创新。本文选取石屏县异龙镇下仁和村和高家湾村为调查点,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旨在研究石屏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具体地,描写、分析石屏话的音系、语法,归纳分类词表,讨论造词及词的形象色彩,搜集歌谣、谚语、谜语、故事等语料。同时,进行比较研究,指出石屏方言的特征。共时层面,多方面对比石屏话和普通话,包括声、韵、调,词的构词和意义,以及语法,如实词和虚词,句式和句类。历时层面,比较现代石屏话和不同时期的汉语,主要是探析中古音到现代音的演变,依据历代字典和韵书等文献材料考释方言词本字,考察元杂剧、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词语在石屏话中的存留。本文调查研究的材料可为认识石屏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提供参考。

李胜梅[10](2014)在《现代汉语比喻关系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思考的问题是,本体和喻体之间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形式联系起来,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修辞学一般用“比喻词”称之。但词汇学的“比喻词”(指通过比喻的方式构成的词,一般是复合词,如“龙眼、木耳”)与之同形异义。为了避免歧义,也为了突出这些词语的本质特点,我们提出“比喻关系词”这一说法,希望能使所指范围更明确、表达更准确。现有的研究,有的是举例说明,有的是顺带说及,未见系统阐述。比喻关系词语有哪些具体成员和类型?本文通过多角度分类来梳理具体成员并揭示各成员的特点。1.从含有“表示比喻关系”这一义项的词语的常用程度看,有的词使用频率高,有的词使用频率低。2.从比喻关系词的义项构成看,有单义词和多义词之分,由此可分为“专职比喻词”(是单义词)和“兼职比喻词”(是多义词)。“如同”“犹如”等只表示比喻关系,是单义词,是“专职比喻关系词”。而多数比喻关系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是多义词,既可以表示比喻关系,也可以表示其他含义,是“兼职比喻词”,例如“像”既可以表示比喻关系,也可以表示比较、推测、举例等含义。3.作为多义词,从“表示比喻关系”这一义项的相对常用程度看,以表示比喻关系为其主要含义和常见用法的,是典型比喻词,反之则为非典型比喻词。4.从表达比喻关系的固定性与临时性来看,有固定成员和临时成员之分。如“像”“是”等是固定成员,而“想象成”“联想到”等是临时成员。5.从比喻关系词的语法性质看,有如下几类:动词、比况助词、表示比喻关系的框式结构。6.比喻关系词的语体适应性,表现出不同的类型,与语体的次范畴相对应。在阐述现代汉语比喻关系词这个词义类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其中的动词,分析比喻关系动词的词汇意义及与之相应的句法功能、修辞功能、篇章功能、语用功能。选择“比喻”“仿佛”“属”“呈”这四个比喻关系动词做专题,一方面因为现有研究中未见专题探讨,另一方面我们发现,通过这几个词还能看到其他比喻关系词语所共同具有的一些特点,如比喻词的多义性与相应的词典释义处理、“比喻同义词群”的元语言用法、比喻句式的多义性、比喻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比喻词的语体特征和文体分布等。全文从三个方面展开逻辑框架。1.理论思考。包括四章:(1)绪论;(2)现代汉语比喻关系词的个例梳理和类型划分;(3)比喻关系词的比喻强度;(4)比喻关系词与比喻标记及比喻施为。2.专题分析。包括四章:(1)比喻关系词“比喻”,兼论“比喻”同义词群的元语言用法;(2)比喻关系词“仿佛”,兼论比喻关系词的多义性;(3)比喻关系词“属”,兼论比喻构式的多义性;(4)比喻关系词“呈”,兼论比喻关系词的语体特征。3.应用研究。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喻关系词研究——以“仿佛”和“比喻”为例;比喻关系词的义项及词典释义,各章均有相关讨论。努力做到理论突破:一是努力寻找并运用所适合的有效理论工具,如词汇语义学理论、释义元语言理论、“词汇语义—句法结构”接口理论、语篇分析理论、修辞结构分析、配价理论、词价理论的运用。二是研究对象的理论性规律的新发现。主要创新点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比喻关系词”(及“比喻关系语”“比喻关系词语”等)的提出,富有创新意义:(1)可以统一解释以前“散落”在修辞学、词汇学、句法学等不同视角下的那些语言现象和言语现象。对现代汉语中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给予理论关照,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确立这一词义类聚,在词汇语义系统中确立这一类词语的词价和理论地位,在句法层面确立这一类词语与关系动词和比拟助词等之间的联系,在修辞层面确立这一类词语的修辞地位。(2)有利于发现新的语言事实。(3)还有一定的理论沟通作用,将词汇学、词汇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在这一问题上沟通起来。2.视角新。语篇视角下的词汇语义学研究和句式语义类型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并对其加以解释。比如,我们发现“打个比方说”等短语具有篇章连接成分性质;篇章中的“比喻言语块”的提出和描写,可以较好地解释比喻关系词的篇章特点。3.思路新。词汇语义学、句法学、修辞学的充分结合,有利于通过分析并描写比喻关系词的义项进而深入探讨与之相应的句式语义,揭示所构比喻句式的修辞结构、篇章特点、语体特征等。4.结论新。(1)对比喻关系词进行了多角度分类。(2)提出并描写了比喻关系词的元语言用法。(3)提出并描写了“比喻标记”和篇章中的“比喻言语块”。(4)阐述了比喻关系词在比喻强度上的四个层次。(5)将“比喻同义词群”看作“比喻词”中的一个特殊的下位小类,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现象和规律。(6)对多义词“呈”的义项进行分解,解析出可以表示比喻关系这一词义和用法,对相应的表比喻的“呈”字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7)以“呈”和“像”的语体特征和语体受限情况为例,细化了比喻关系词次范畴与语体次范畴之间的适应性,而不是将比喻和语体看作一个内部没有差异的共同体,避免了泛泛而谈。(8)对“属”字比喻句进行全面考察,论述了比喻关系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对比喻构式的具体影响。(9)从比喻关系动词的论元数及相应语义成分是否入句这个角度,考察二元动词和三元动词的不同,发现一般的二元比喻关系动词所构成的句子,体现的是命题功能,而三元比喻关系动词(如“称”)体现的是言谈功能,更加突出表达的主观成分。这个角度还启发我们观察到“设喻者+言说动词+本体+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喻体”这一句式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修辞结构的独特价值。上述观点,现有文献未见专题探讨。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努力实现其应用价值,比如相关结论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词典编纂词典释义、中小学语文教学、比喻实践等提供富有新意和深度的参考。

二、“像”字句的比喻式与比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像”字句的比喻式与比较式(论文提纲范文)

(2)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时序感模式发展前史
    第一节 先秦两汉诗歌的时序意识
    第二节 建安诗歌言志主题与时序表现
    第三节 感物缘情经验下诗歌的时序感模式
    第四节 玄言诗对崇情的反思
    第五节 元嘉三大家对诗歌时序感模式的自发关注
第二章 谈时论理: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中的哲学内容
    第一节 元嘉时期的玄学与佛学
    第二节 开阔的宇宙视野
    第三节 颜诗时序中的王权正统思想
    第四节 谢、鲍诗歌中的感时生理
第三章 由时入世: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中的世俗内容
    第一节 元嘉时期诗歌题序记时的发展
    第二节 以时序为叙事标尺
    第三节 时序内容功利化
    第四节 集结与孤立:自我回忆显现生命态度
第四章 感时生情: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 “感物缘情”的发展
    第二节 物色论与时序描写
    第三节 时序与比兴
结论
附录
    一 颜延之诗歌时序表达一览表
    二 谢灵运诗歌时序表达一览表
    三 鲍照诗歌时序表达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3)王夫之《庄子解》语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庄子解》的词类观念
    (一)名词观念
        1.同训
        (1)《徐无鬼》: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痈也,豕零也。
        (2)《秋水》: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
        (4)《齐物论》:螂且甘带。
        (5)《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
        (6)《山木》:鸟莫知于鷾鸸。
        2.义界法
        3.义训下位词
        4.标句读
        5.词类比较
        6.校误文
        7.语音分析
    (二) 动词观念
        1.同训法
        第一,采用“某,某也”的形式。如:
        第二,采用术语“犹”。如:
        第三,运用术语“曰”。如:
        2.功能分析
        3.代换法
        4.义界法
        5.词类比较
        6.语音分析
        7.校误文
        8.标句读
    (三)形容词观念
        1.同训法
        2.词性揭示
        3.词类比较
        4.语音分析
        (1)《大宗师》:与乎其觚而不坚也。
        (2)《说剑》:瞋目而语难,王乃说。
    (四)代词观念
        1.词性揭示
        2.词义训释
    (五)语气词观念
        1.术语运用
        2.校异文
        3.代换法
    (六)词类活用观念
        1.名词活用
        2.形容词活用
        (1)《人间世》: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
        (2)《徐无鬼》:法律之士广治,礼乐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
        (3)《胠箧》:非所以明天下也。
        3.代词作动词
    (七)联绵词
        (1)《应帝王》:七日浑沌死。
        (2)《齐物论》:厉与西施,恢恑憰怪。
        (3)《庚桑楚》:与物委蛇而同其彼。
        (4)《齐物论》:山林之畏隹。
二、《庄子解》的词组观念
    (一)主谓结构
        1.加字分析
        2.语义关系分析
    (二)动宾结构
    (三)动补结构
    (四)数量结构
三、《庄子解》的句法观
    (一)被动句
    (二)判断句
    (三)疑问句
四、《庄子解》《说文广义》与王夫之语言观

(4)韩国留学生“X比Y更/还W”的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更”“还”比字句本体研究
        1.2.2 面向对韩教学的比字句研究
        1.2.3 韩汉比较句的对比方面
    1.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材料来源
        1.3.1 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
        1.3.2 材料来源
第二章 韩国留学生“X比Y更/还W”的偏误分析
    2.1 比较项的偏误
        2.1.1 比较前项X的偏误
        2.1.2 比较后项Y的偏误
        2.1.3 比较项X与 Y之间偏误
    2.2 比较标记“比”的偏误
        2.2.1 误用
        2.2.2 遗漏
        2.2.3 误加
        2.2.4 错序
    2.3 比较结果项的偏误
        2.3.1 遗漏
        2.3.2 误加
        2.3.3 搭配不当
        2.3.4 错序
        2.3.5 句式杂糅
    2.4 副词“更、还”的偏误
        2.4.1 “更”的偏误
        2.4.2 “还”的偏误
        2.4.3 “更”“还”混用
    2.5 其他
第三章 韩国留学生“X比Y更/还W”的偏误成因
    3.1 母语知识负迁移
        3.1.1 韩汉比较项的差异
        3.1.2 韩汉语比较标记位置差异
        3.1.3 韩汉语言语序差异
        3.1.4 韩汉比字句句式结构差异
        3.1.5 韩汉比字句程度副词选用差异
    3.2 目的语知识泛化
        3.2.1 副词使用泛化
        3.2.2 与其他句式混乱搭配
        3.2.3 汉语介词使用规则泛化
        3.2.4 “了”的泛化
        3.2.5 “的”的泛化
    3.3 教师指导
        3.3.1 同义副词选取时的语用差异解释不够
        3.3.2 汉语词汇义不对称现象解释不够
        3.3.3 小结
第四章 教学建议
    4.1 注重汉韩语言类型的对比分析
    4.2 注重汉韩比较句式分析
    4.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
致谢

(5)汪曾祺小说多维修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现状
        0.2.1 文学语言观念的解读与评价
        0.2.2 小说语言的审美特征解读
        0.2.3 小说的语言修辞剖析
        0.2.4 其他
        小结
    0.3 研究对象及相关说明
        0.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0.3.2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汪曾祺小说语音修辞
    1.1 音律调配,流畅宛转
        1.1.1 节奏分明
        1.1.2 合辙押韵
    1.2 倚声赋义,细致绵密
        1.2.1 重言叠字
        1.2.2 听音摹声
    1.3 小结
2 汪曾祺小说词汇修辞
    2.1 词汇选用,文白并用
        2.1.1 书面语运用,庄重雅致
        2.1.2 口语语汇,俚俗亲民
    2.2 词汇异化,描摹印象
        2.2.1 有标记式词汇语义异化
        2.2.2 无标记式词语语义异化
    2.3 小结
3 汪曾祺小说句法修辞
    3.1 句间组合,工尽其妙
        3.1.1 夹用整句
        3.1.2 短句巧用
    3.2 句式超常,陌生独特
        3.2.1 句子成分的位置变动
        3.2.2 句子成分的线性聚合
        3.2.3 句子成分的超常组合
    3.3 凸显化标点句式频用,言简意丰
        3.3.1 含括号的凸显化句式
        3.3.2 含破折号的凸显化句式
    3.4 小结
4 汪曾祺小说辞格修辞
    4.1 联系类辞格
        4.1.1 比喻
        4.1.2 引用
    4.2 侧重类辞格
        4.2.1 反复
        4.2.2 设问
    4.3 小结
结语
    1.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具体修辞特色
    2.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整体修辞观照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6)现代汉语“像”字句逻辑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像”字句研究概况
        1.1.2 表比喻的“像”字句
        1.1.3 表比较的“像”字句
        1.1.4 “像”字比喻句、比较句
        1.1.5 不同视野下“像”字句其他研究现状
        1.1.6 逻辑语义学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理论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2 现代汉语中“像”字句的界定和分类
    2.1 界定
    2.2 “像”字句的类型
        2.2.1 表比喻的“像”字句
        2.2.2 表比较的“像”字句
        2.2.3 表推测的“像”字句
        2.2.4 表举例的“像”字句
    2.3 “像”字句所构成的原型范畴
        2.3.1 原型理论
        2.3.2 原型理论视野下的“像”字句
3 现代汉语“像”字句的结构特征
    3.1 表比喻的“像”字句的结构特征
        3.1.1 “A像 B”的结构特征
        3.1.2 “A像 B+比况助词”的结构特征
        3.1.3 “A像 B+比况助词+C”的结构特征
        3.1.4 “A像 B+比况助词+C+D(VP/AP)”的结构特征
        3.1.5 表比喻的“像”字句的生成机制
    3.2 表比较的“像”字句的结构特征
        3.2.1 “A像 B”的结构特征
        3.2.2 “A像 B+助词”的结构特征
        3.2.3 “A像 B+助词+C”的结构特征
        3.2.4 “A像 B+助词C+D”的结构特征
        3.2.5 “像+B+C+A+D”的结构特征
        3.2.6 表比较的“像”字句的生成机制
        3.2.7 表比较的“像”字句的独有的结构
    3.3 小结
4 现代汉语“像”字句的语义特征
    4.1 表比喻的“像”字句的语义特征
        4.1.1 表比喻的“像”字句各部分的语义特征
        4.1.2 表比喻的“像”字句的句式意义
    4.2 表比较的“像”字句的语义特征
        4.2.1 表比较的“像”字句各部分的语义特征
        4.2.2 表比较的“像”字句的句式意义
    4.3 表比喻的“像”字句和表比较的“像”字句的关系
        4.3.1 一致性
        4.3.2 差异性
5 现代汉语“像”字句的逻辑语义内涵
    5.1 表比喻的“像”字句的逻辑语义内涵
        5.1.1 “A像 B”的逻辑语义特征
        5.1.2 “A像 B一样C”的逻辑语义特征
        5.1.3 “A像 B一样C+D”的逻辑语义特征
        5.1.4 “A+D像 B一样C”的逻辑语义特征
    5.2 表比较的“像”字句的逻辑语义内涵
        5.2.1 “A像 B”逻辑语义特征
        5.2.2 “A像 B一样C”逻辑语义特征
        5.2.3 “A像 B一样C+D”逻辑语义特征
        5.2.4 “像B一样C的 A+D”逻辑语义特征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使用的符号说明
致谢

(7)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否定概说
        1.2.1 否定的内涵:否定观念、否定命题和否定范畴
        1.2.2 汉语否定句的界定和否定的类型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汉语普通话的否定范畴研究
        1.3.2 汉语方言否定的研究
        1.3.3 汉语否定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1.3.4 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否定的类型学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路径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路径
    1.5 邵阳市概况和邵阳市方言音系
        1.5.1 邵阳市概况
        1.5.2 邵阳市方言音系
    1.6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1.6.1 语料来源
        1.6.2 标音及符号体例说明
        1.6.3 调查问卷制定依据说明
第二章 邵阳方言中“唔是”“冇是”并存及相关现象
    2.1 普通话中的“是”与“不是”“没是”
        2.1.1 普通话中的“是”
        2.1.2 普通话中的“不是”
        2.1.3 普通话中的“没是”
    2.2 邵阳方言中的“唔是”与“冇是”
        2.2.1 “唔是”的句法分布与意义
        2.2.2 “冇是”的句法分布与意义
    2.3 “唔是”与“冇是”用法的异同
        2.3.1 “唔是”与“冇是”用法的区别
        2.3.2 “唔是”与“冇是”用法的同一性
    2.4 “唔是”与“冇是”功能区分的理据分析
        2.4.1 否定判断存在主客观的差异性
        2.4.2 非强调语境和虚拟语境中的主客观中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邵阳方言的否定组配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3.1 普通话的否定组配
        3.1.1 “不”“没”与动词的组合
        3.1.2 “不”“没”与动词性结构的搭配情况
        3.1.3 “不”“没”与形容词的组合
        3.1.4 “不”“没”搭配组合中的功能同一
    3.2 邵阳方言“唔”“冇”的否定组配
        3.2.1 “唔”与常用动词的组配
        3.2.2 “冇”与常用动词的组配
        3.2.3 “唔”与常用形容词的组配
        3.2.4 “冇”与常用形容词的组配
        3.2.5 与“冇”相关的三个对答词:冇是、冇有、冇紧
    3.3 “唔是”“冇是”的并存的理据
        3.3.1 邵阳方言在主客观情态区分上更为明确细致
        3.3.2 受“冇有”“冇紧”的类推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跨方言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4.1 汉语南方方言否定词概说
        4.1.1 汉语否定词的南北差异
        4.1.2 汉语南方方言否定词的界定
    4.2 南方方言否定词的类型比较
        4.2.1 “单一型”否定标记
        4.2.2 “唔—冇(无)”对立型否定标记
        4.2.3 “混合型”否定标记
        4.2.4 南方方言否定标记的类型学特征
    4.3 南方方言否定词和否定式的个案研究——以茶陵客家方言为例
        4.3.1 茶陵客家方言的否定词
        4.3.2 否定词的用法比较
        4.3.3 几种特殊的否定格式
    4.4 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类型比较
        4.4.1 “有是”型
        4.4.2 “唔是”型
        4.4.3 “不是”“冇是”并用型
        4.4.4 “唔是”“有是”并用型
        4.4.5 “不是”“冇是”“唔是”并用型
        4.4.6 其他并用型
        4.4.7 两个不同的“是”型
    4.5 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特征
        4.5.1 否定判断形式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4.5.2 否定判断的意义区分具有多样性
    4.6 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的成因探讨
        4.6.1 外部动因: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
        4.6.2 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
        4.6.3 演变方式:高频词的优先词汇扩散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跨语言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5.1 “是”“有”与否定标记的界定
        5.1.1 “是”的界定
        5.1.2 “有”的界定
        5.1.3 否定标记的界定
    5.2 “是”“有”否定的类型
        5.2.1 单一否定标记语言“是”与“有”的否定类型
        5.2.2 两个否定标记语言“是”与“有”的否定类型
        5.2.3 多个否定标记语言“是”与“有”的否定类型
    5.3 “是”“有”否定的类型学特征
“不是”的使用频率'>5.3.1 共性1:“不有”的使用频率>“不是”的使用频率
“有”的否定选择性'>5.3.2 共性2:“是”的否定选择性>“有”的否定选择性
存在否定与完成体否定同形'>5.3.3 共性3:存在否定与完成体否定不同形>存在否定与完成体否定同形
否定标记位于“是”“有”之后'>5.3.4 共性4:否定标记位于“是”“有”之前>否定标记位于“是”“有”之后
    5.4 汉藏语系语言否定标记的特点
        5.4.1 否定标记的语音形式具有不稳定性
        5.4.2 否定标记的功能具有区分性
        5.4.3 否定标记有时呈现出中和状态
        5.4.4 单一否定标记具有语义补偿手段
    5.5 在汉藏语中看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5.5.1 邵阳方言否定词与汉藏语系语言的共性和特性
        5.5.2 邵阳方言否定判断与汉藏语系语言的共性和特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1.1 指出了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的语法意义及其类型学意义
        6.1.2 揭示了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6.1.3 充分运用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6.2 本文的基本认识
        6.2.1 不同语言对否定的表达与理解具有自适应性
        6.2.2 语言接触对否定表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2.3 否定标记的形式正经历“简单→繁复→简单”的演化过程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6.3.1 研究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拓展
        6.3.2 方言否定词的历时研究是本文的短板
        6.3.3 语料的收集与把握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否定句调查问卷
致谢

(8)现代汉语超前夸张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前夸张句式的研究现状
        1.1.1 超前夸张没有得到修辞学的尊重
        1.1.2 超前夸张句式没有得到语法学的尊重
        1.1.3 课题的前期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价值、意义
    1.3 选题的范围、理论与方法
        1.3.1 选题的范围
        1.3.2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夸张的次范畴、语义基础及其基本语用功能研究
    2.1 夸张研究的历史沿革
    2.2 夸张的定义
    2.3 夸张的类型
        2.3.1 传统的分类
        2.3.2 有益的探索
        2.3.3 次范畴的重构
    2.4 夸张的语义基础
        2.4.1 夸张的语义构成要素
        2.4.2 夸张的真实性
    2.5 夸张的基本语用功能
        2.5.1 增强感情
        2.5.2 加深印象
        2.5.3 启发联想
        2.5.4 创造美感
第3章 超前夸张句式的特征及其基本类型
    3.1 超前夸张句式的界定
    3.2 超前夸张句式的基本特征
        3.2.1 标记性
        3.2.2 参照性
        3.2.3 超前性
        3.2.4 评价性
    3.3 超前夸张句式的基本类型
        3.3.1“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
        3.3.2“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
        3.3.3“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
        3.3.4“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
    3.4 超前夸张句式的生成机制
        3.4.1 研究概述
        3.4.2 超前夸张句式的生成机制
第4章“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
    4.1“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范围
    4.2“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法形式
        4.2.1 句法标记
        4.2.2“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类型
        4.2.3“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对A、B的选择
        4.2.4 A、B的形式关系
        4.2.5 a)式与b) 式句法形式的异同
        4.2.6“还A就B”句式的结构
    4.3“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研究
        4.3.1“还”、“就”的语义特征
        4.3.2 A、B的语义特征
        4.3.3 A、B的语义关系
        4.3.4“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特征
    4.4“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用研究
        4.4.1“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焦点
        4.4.2“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功能
第5章“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
    5.1“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范围
    5.2“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句法研究
        5.2.1 A的选择
        5.2.2 B的选择
    5.3“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研究
        5.3.1 A的语义特征
        5.3.2 B的语义特征
        5.3.3 A、B的语义关系
        5.3.4“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特征
    5.4“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用研究
        5.4.1 S1、S2的指称解读
        5.4.2“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焦点
        5.4.3“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功能
第6章“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
    6.1“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范围
    6.2“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句法特征
        6.2.1“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类型
        6.2.2“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句法特征
    6.3“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研究
        6.3.1“一A”的语法意义
        6.3.2“一A”与B的语义关系
        6.3.3“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意义
        6.3.4“一A就B”句式与“刚A就B”句式的比较
    6.4“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用研究
        6.4.1“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预设和会话含义
        6.4.2“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所处的会话结构。
        6.4.3“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焦点
        6.4.4“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功能
第7章“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
    7.1“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范围
    7.2“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句法特征
    7.3“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研究
        7.3.1“刚A”的语法意义
        7.3.2“刚A”与B的语义关系
        7.3.3“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法意义
    7.4“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用研究
        7.4.1“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焦点
        7.4.2“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功能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9)云南石屏方言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石屏地理人口、历史沿革简介
        一、地理人口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石屏方言研究概况
    第三节 石屏方言调查研究的内容和价值
        一、基本内容
        二、研究价值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系统
        一、声母、韵母和声调
        二、声母韵母的配合关系
        三、声韵调配合关系
    第二节 语流音变
        一、连读变调
        二、脱落
        三、合音
    第三节 同音字汇
        一、说明
        二、同音字汇
    第四节 石屏话与普通话的比较
        一、声母的比较
        二、韵母的比较
        三、声调的比较
    第五节 石屏音与中古音的比较
        一、声母的古今音比较
        二、韵母的古今音比较
        三、声调的古今音比较
第三章 词汇
    第一节 方言词本字考释
    第二节 元明清白话词语的保留
    第三节 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一、构词差异
        二、意义差异
    第四节 造词法及词的形象色彩
        一、造词法与色彩意义
        二、造词材料与色彩意义
    第五节 分类词表
        一、说明
        二、分类词表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实词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数词
        五、量词
        六、代词
        七、副词
    第二节 虚词
        一、介词
        二、连词
        三、助词
    第三节 句式
        一、“挨”字句
        二、“着”字句
        三、比较句
    第四节 句类
        一、陈述句
        二、祈使句
        三、疑问句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古今字音比较表例外字
附录B 语法例句
附录C 标音语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现代汉语比喻关系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述评
        1.1.1 比喻研究简略回顾
        1.1.2 “像、是、似的……”等词研究简述
        1.1.3 相关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简述
        1.1.4 尚待探索的问题
    1.2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3.1 本文研究对象
        1.3.2 本文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1.3.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现代汉语比喻关系词的个例和类型
    2.1 “现代汉语比喻关系词”的个例成员
        2.1.1 汉语修辞学视角所观察到的“比喻词”
        2.1.2 汉语词汇语义学视角所观察到的相关词语
        2.1.3 汉语语法学视角所观察到的相关词语
        2.1.4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作为一个特殊的词义类聚和“集合”
    2.2 “现代汉语比喻关系词”的多角度分类
        2.2.1 从含有“表示比喻关系”这一义项的词语的常用程度看
        2.2.2 从“表示比喻关系”这一义项的常用程度看
        2.2.3 从词的义项构成看
        2.2.4 从表达比喻关系的固定性和临时性看
        2.2.5 从比喻关系词的语义看
        2.2.6 从比喻关系词语的语法性质看
        2.2.7 从比喻关系词的语体色彩看
        2.2.8 从本体、比喻关系词、喻体三者相互搭配的习用程度看
    2.3 本章内容小结
第3章 比喻关系词的比喻强度
    3.1 表示外在形态相似或等同的比喻关系词语
        3.1.1 比喻长度、面积和体积的
        3.1.2 比喻形状的
    3.2 表示性质相似的比喻关系词语
    3.3 表示性质等同的比喻关系词语
        3.3.1 等同比喻关系词的特点
        3.3.2 等同比喻关系词例说
        3.3.3 等同比喻关系动词特点小结
    3.4 表示性质差比的比喻关系词语
        3.4.1 本体“胜超”喻体
        3.4.2 本体“不及”喻体
    3.5 比喻关系词的比喻强度层次
        3.5.1 在词汇系统中表现出比喻强度差异
        3.5.2 比喻关系词语的比喻强度与比喻表达的主观性强弱
        3.5.3 比喻关系词语的比喻强度与其隐现情况
        3.5.4 比喻关系词语的比喻强度与语体分布相对应
        3.5.5 比喻关系词语的比喻强度与篇章标记
        3.5.6 比喻关系词的比喻强度与表达口气
        3.5.7 “比喻强度的四个层次”与“比较范畴的四个次范畴”
        3.5.8 在语言运用中的同义强化与异色互补
    3.6 关于“比喻的形似和神似”、“比喻的相似度”等说法
第4章 比喻关系词“比喻”
    4.1 “比喻”“譬喻”“比方”“打比方”“比”等词的同与异
        4.1.1 “比喻”与“比方”
        4.1.2 “比喻说”与“比方说”
        4.1.3 “比喻”与“打比方”
    4.2 “比喻”与“比喻同义词群”的比喻标记作用
        4.2.1 比喻表达的两类标记形式
        4.2.2 “比喻”一词及“比喻系列短语”充当比喻标记的两种情形
    4.3 “比喻”一词的句法功能
        4.3.1 动词“比喻”的句法功能
        4.3.2 名词“比喻”的句法功能
    4.4 “比喻”一词的修饰成分与比喻评论方式的语用特点
        4.4.1 表达者的“比喻自述”兼“比喻自评”
        4.4.2 对记录或转引的他人比喻加以评论
    4.5 比喻系列短语的篇章性质和篇章功能
    4.6 “比喻”这个词: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多角度考察
        4.6.1 “比喻”一词的教学现状
        4.6.2 “比喻”一词的教学思考
    4.7 本章内容小结
第5章 比喻关系词“仿佛”
    5.1 “仿佛”的句法功能
        5.1.1 作动词:“仿佛”直接充当比喻关系词
        5.1.2 作副词:“仿佛”充当其他比喻关系词的修饰成分
    5.2 表比喻的“仿佛”句
        5.2.1 “仿佛”的宾语
        5.2.2 “‘仿佛’+宾语”结构的类型
        5.2.3 “‘仿佛’+宾语”结构的组合能力和句法功能
        5.2.4 “仿佛”比喻句的语篇环境
    5.3 “仿佛”的词典释义
        5.3.1 “仿佛”的词典释义现状
        5.3.2 “仿佛”的释义修改和示例调整
    5.4 多义词“仿佛”: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多角度考察
        5.4.1 研究缘起
        5.4.2 “仿佛”的用法分解及义项分阶段教学安排
        5.4.3 “仿佛”不同义项对应不同的句法功能、修辞意义
        5.4.4 “仿佛”对外汉语教学思考小结
    5.5 本章内容小结
第6章 比喻关系词“属”
    6.1 现有研究简要综述
        6.1.1 生肖语言、生肖文化的研究
        6.1.2 用于比喻的“属”的研究
    6.2 动词“属”及“属+宾语”结构
        6.2.1 动词“属”的性质、语义和句法特点
        6.2.2 “属+宾语”的句法功能
    6.3 “NP1+属+NP2”句
        6.3.1 “NP1+属+NP2”句的表意:从陈述属相到表示比喻关系
        6.3.2 “NP1+属+NP2”句的修辞变异
    6.4 “NP1+是+属+NP2+的”句
        6.4.1 “NP1+是+属+NP2+的”句的结构成分
        6.4.2 “NP1+是+属+NP2+的”句的语义类型
    6.5 “属”字句与比喻
        6.5.1 “属”字句四种结构与比喻表达的关系
        6.5.2 “属”字比喻句的喻体常用程度
        6.5.3 “属”字比喻句与两类同义比喻句式的比较
        6.5.4 “属”字句与表比喻的“像/是”字句在篇章中的组合
    6.6 本章内容小结
第7章 比喻关系词“呈”
    7.1 “呈”的义项
    7.2 “呈”字句的语义类型
        7.2.1 “呈1”句:陈述自然现象的具体形状等
        7.2.2 “呈2”句:陈述社会现象的抽象趋势等
        7.2.3 “呈1”句与“呈2”句的异同
    7.3 “呈宾结构”和“呈”字比喻句的修辞特点
        7.3.1 主语的类指性,句式的类属性
        7.3.2 喻体的形式和语义
        7.3.3 “呈”字比喻句的修辞结构
        7.3.4 “呈”字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话题相关性
        7.3.5 “呈”字比喻句理解方式、修辞目的和言语风格
        7.3.6 “呈”字比喻句的文体分布和语体特征
    7.4 科技语体的比喻关系词
    7.5 本章内容小结
第8章 比喻关系词与比喻标记及比喻施为
    8.1 比喻表达的有标记形式及其类型
        8.1.1 用“比喻”等词直接点明所用修辞手法的比喻性质
        8.1.2 用“比喻”等词充当“特殊的比喻关系词”
        8.1.3 通过“一般的比喻关系词”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
        8.1.4 通过特定句法手段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8.2 上述四类比喻标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8.2.1 比喻标记强度
        8.2.2 比喻标记词、比喻标记句、比喻句等在语篇中的组合和搭配
    8.3 所标记比喻句的言语交际角色
        8.3.1 比喻自述
        8.3.2 比喻转述
    8.4 与“比喻标记”相关的“比喻施为”
        8.4.1 “比喻施为”的类型
        8.4.2 “比喻施为”的性质
    8.5 比喻标记的认知自觉和修辞自觉及比喻施为的语用自觉
        8.5.1 比喻标记的认知自觉和修辞自觉
        8.5.2 比喻施为的语用自觉
    8.6 比喻标记和比喻施为的多种功能
    8.7 本章内容小结
第9章 结论和余论
    9.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9.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9.3 下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四、“像”字句的比喻式与比较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高级留学生“X比Y更/还W”句式习得偏误研究[D]. 刘傲. 河北大学, 2021
  • [2]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研究[D]. 林雪儿. 中山大学, 2021(08)
  • [3]王夫之《庄子解》语法观研究[J]. 彭再新,周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韩国留学生“X比Y更/还W”的偏误研究[D]. 孙园元.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汪曾祺小说多维修辞分析[D]. 杨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6]现代汉语“像”字句逻辑语义研究[D]. 杨瑞琦.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D]. 唐玉环.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8]现代汉语超前夸张句式研究[D]. 张望发. 吉林大学, 2017(09)
  • [9]云南石屏方言调查研究[D]. 李晓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现代汉语比喻关系词研究[D]. 李胜梅. 河北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like”这个词的隐喻和比较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