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三卷综合复习总结

小学语文第三卷综合复习总结

一、小学语文第三册总复习提要(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婷[1](2019)在《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园地”是自21世纪初诞生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教学板块,“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仍保留了这一板块,并进行了诸多变动。本论文针对目前一线出现的“语文园地”教学困境,试图从“语文园地”板块的概念、教材定位开始,进而解析其内部结构组成,分析其训练能力指向,并在文献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深入理解教学现状与病症,一步步构建“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体系,以期抛砖引玉。本文除去绪论与结语,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语文园地”基本情况的概述章,包括“语文园地”的概念、教材定位与总特点,并从学生这个角度集中阐述了“语文园地”板块的设置价值与意义。“语文园地”板块的内容与单元其他内容共同组成单元体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此外,“语文园地”提示与梳理了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为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有着隐性训练的意义。更有甚者,板块内各栏目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各有侧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全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第二章对“语文园地”板块进行系统分析,先对部编本《语文》“语文园地”基本结构进行了解剖,再分析板块内各栏目内容,进行能力训练指向归类,总结出“部编本”在“语文园地”板块的四个方面创新点。其编写理念主要是突出“隐性训练”与“循序推进”,编写体例是部编本的总体特色的板块落实:主题与素养双线成组,其编写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全面,呈现方式上既科学合理,又美观大方。颇具匠心。第三章即对小学“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现状描述章,主要是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了解到教学一线对于该板块的教学现状,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语文园地”教研意识淡薄,教学实践乏力与刻板式反复训练。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客观原因在于“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难度大,再者便是有关“语文园地”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皆稀缺,加之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实在是有待提升。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即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章节,笔者认为“语文园地”的教学目标必须实现统整化,分层设计学段目标,统筹设计单元目标以及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其教学内容的整合化策略则着眼于“语文园地”各栏目的内部整合、与选文内容的整合乃至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优化可以采用体验教学、情境教学与活动教学等策略,教学评价走向多元要做到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测试并行。此外,应加强“语文园地”教改力度。第五章则是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所产生的教学实践示例与教学反思。笔者选用了“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六》进行教学设计,且在此基础上,反思自我教学效果。总而言之,笔者在小学“语文园地”板块的研究初衷是为寻找到良好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以期学界能给予“语文园地”多一点观照,悉心耕耘滋养着我们的“语文园地”。

马磊[2](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曹建召[3](2008)在《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研究》文中认为语文设科百年以来,语文知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淡化到重构。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息。受二元论思维的影响,对于学校语文知识的追问,最常见的一种形态就是,要不要语文知识?语文是学习知识的还是培养能力的?语文教学是语感教学的,还是语识教学?等等。这种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最终没能解决“为什么要有这些语文知识”的难题。研究语文知识的“源头”问题——知识从哪里来,必须要进行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的研究。本研究选择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历史描述与演绎推理的方法对已纳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建立语文知识生产的分析框架,为以后语文知识的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学校语文知识生产就是生产者对于相关母语知识的选择、创生(重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过程。知识生产方式就是研究知识生产的途径、过程与方式方法。知识生产包含四个基本因素:知识生产者,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即知识)和知识的传播。由于知识生产是一种社会生产,其中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干扰与制约。为了维系知识生产的运行,知识生产还需要一套辅助机制。这些辅助机制是:动力机制、审议机制和反馈机制。论文按照语文知识生产的各个要素分章进行研究。各部分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语文知识生产者1、知识生产者是知识生产的主体,是知识生产的直接作用力。知识生产者的世界观、知识观都会影响甚至决定知识生产的结果。语文知识的生产者主要有学科专家、语文课程专家、教师和其他人员。目前,学科专家和语文课程专家是语文知识的主要生产者。2、《外国小说欣赏》的个案研究发现,从学术知识到学校知识之间,还需要编写者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加工”。纳入到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是对学术知识的一种“借用”和“转换”,并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吸纳”与“借鉴”其他的相关研究。从学术专着到学校教材必须经过:精选与简化、通俗与晓畅、过渡与衔接、表达与呈现四个环节。3、上海教育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知识生产方式的研究发现,其新奇的术语,全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呈现方式,使得本套教材具有反学科的特征。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是在学科的知识生产与反学科的知识生产的矛盾冲突中前进。二、语文知识生产过程1、知识的生产过程是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过程。语文知识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传统知识的继承;学术知识的选择;国外知识的借鉴;经验知识的总结和缄默知识的显现等。2、语言知识生产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生产过程。《马氏文通》和《新着国语语文法》属于典型的借鉴式知识生产;《暂拟汉语语法系统》的知识生产过程表现为多主体审议的生产;《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知识生产过程既有学术知识的转换,也有传统语法知识的继承,还有多主体讨论与审议,表现为统合型的知识生产。3、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文学知识生产,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文学教学模式,诞生了“《红领巾》教学法”等文学教学知识,这些知识由于过多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没能做相应的加工、改造,知识的实用性受到怀疑。4、文体知识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被改变和重塑的过程,从“二大文体”,到“四大文体”,一直到“三大文体”的定型,学校语文知识生产过程表现为一种压缩与减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文体概念界限的模糊。5、“删节版”教材编写体现了对于原作的一种取舍,这种取舍隐含着对编者意图与作者意图之间的冲突,知识生产要兼顾学生与原作之间的关系。6、识字教学理论在字量与字种、字频与复现、构字与构词能力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识字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识字教材编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理论研究的实践转换还有大量的工作未做。知识转化体现为一种知识生产。三、语文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1、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是一套维系知识生产运作与发展的体制、制度。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生产的动力有两种力量。一种力量直接来自于学科内部,通过学科内部知识的积淀和继承;一种动力来自于学科外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变迁,相关学科发展等。2、学科内部的动力研究,选取教材的个案分析发现,教材知识生产的内部动力有如下特征:传统教材知识的继承与更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与导向;教材编写者知识的转化与应用;相关学科知识的吸纳与借鉴。3、口语交际取代听说能力由学科外部引发,学科知识的生产与变革要符合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促进知识生产与变革的主要力量应该符合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运行轨迹。外部的力量只能作为知识生产的一种推动力而不是决定力量。四、语文知识的呈现1、知识呈现就是对知识生产结果的表征方式。知识生产者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生产出的知识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与途径表现出来。学校语文知识呈现的常见途径有教材、教学参考书等。2、教材中语文知识与课文之间存在分离关系、游离关系、交汇关系和蕴含关系。教材的知识编排上有:系统式呈现和随文式呈现;明晰式呈现和潜藏式呈现;螺旋式呈现和阶梯式呈现。2、对四个版本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呈现研究发现,大部分呈现是“要教什么”的知识。而对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和“怎样教这些内容”的相关知识很少。3、两个时间跨度超过80年教案的比较发现:除了概念、术语的变化外,语文知识的内容变化不大,教学知识有明显的差异。语文课程在体现其规律性的背后,也反映了语文知识生产并不理想。五、知识的传播与审议1、知识的传播是知识被接受的前提,知识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使得个人知识变成公共知识,并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被人们接受和使用。传播的过程也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传播的路径自然会影响到知识的生产。2、知识的审议机制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现有知识和将要生产的知识其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议。只有符合知识审议条件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起多主体、多视角的知识审议机制才能保证知识生产健康、良性地发展。3、语文学科知识审议的人员应该有:学术界的学科专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家、教师和学生,他们应该共同组成知识生产的主体。在这个组织中,知识的生产不是单向度的生产、传播,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学术专家的学术知识、课程专家的教学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体验一起生成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总复习提要》编写组[4](1985)在《小学语文总复习提要》文中指出 本《提要》是省教育厅委托《江西教育》编辑部组织编写的。《提要》以部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通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以九、十册内容为主)为依据,贯彻“少、精、活”的原则,其内容和形式,力图体现以下设想:一、归纳知识,突出重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训练分散在各年级各册语文课本中,总复习时要把这些分散的知识和

赵燕[5](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指出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范远波[6](2007)在《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文中认为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以后,全国范围内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为适应新式学堂对教科书的需求,许多书局把选编和出版教材作为其主要业务来开展,尤其小学语文教材,更是书局业务的重中之重。这些语文教材采用分年级分学期的形式编写,并以课文为核心且辅以其它教学材料作为补充,为现代语文教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国是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反映到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众多的教育主张。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政府有政府的法令,教育家有教育家的观点,另一方面,编制者有编制者自己的想法,教师又有教师的看法。这错综复杂的关系集结在教材上,使教材成了反映当时教育的一扇窗口。此外,民国语文教材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材发展的重要阶段。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继承了清末语文教材的优良传统,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下经历了草创期、探索期和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政策背景、民间社会思潮以及教材编制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各不相同。论文围绕语文教材的建设和发展,对影响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这三方面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有选择地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借以揭示其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略介绍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目标、内容、意义和特色,并对论文的重要概念以及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作了界定。第二章依据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政策和事件,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1年语文教材曲折发展的草创期,期间重要事件是小学废除读经,统称为国文,并具体规定了国文要旨和学年教学内容,后期国文改国语运动也最终得到了教育部的通令落实,并规定到1922年废止旧时的小学文言教科书,小学全面改“国文”为“国语”科。第二阶段是1922-1928年语文教材多元化的探索期,期间重要事件是学制改革案的颁布,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专家拟订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各地在纲要的指导下进行国语教育的探索;第三阶段是1929年-1949年语文教材规范化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是暂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四次正式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教材选编的诸多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三个阶段除了政策背景有所不同以外,民间的社会思潮、教材编制者的价值取向以及当时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也各有特点,它们共同营造了不同阶段的教材编制环境。第三章着眼于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实践层面,结合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制经验,从教材的选编标准、范围、方法到教材的具体组织等方面,对语文教材的编制过程作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尤其对文字组织和文体组织这两个技巧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更为详细。第四章集中分析了教育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人士对语文教科书的认识和争鸣意见,这些意见既折射出人们对语文教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反映了语文教材编制的各种价值取向,辨证地认识这些意见的存在根源及其对教材改良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教材健康发展。第五章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教材进行个案分析,主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商务、中华、世界、开明等书局出版的教材进行分析,以揭示民国时期的教材特色及其编制经验。第六章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基本经验主要有:积极开展教育调查和实验研究,主动搭建教材批评的平台,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程度差异,大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教材建设等。存在问题主要有三个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儿童需要而忽视社会需要,二是过分重视外国教材经验而轻视本国传统,三是过分强调生活日用而忽视人格修养。最后,论文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发展的几条规律:第一,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离不开优良出版社的组织和参与;第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文化环境;第三,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大体趋向儿童兴趣主义;第四,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形式上总体追求适应当时的教育现状。

陆平[7](2009)在《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文中认为教育部2004年调查显示,90.0%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参,但对教参持“满意”态度的只有45.0%,教参的高使用率与低满意率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本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以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语文教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参功能问题进行考察,旨在廓清对语文教参功能的模糊认识,谋求改进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制质量。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第一章文献综述,着重梳理了我国语文教学参考书发展史,为整个研究奠定了较坚实的史实基础。第二章,将语文教学参考书置于教学要素系统中,探讨了它与相关教学要素、教学文本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了我国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编制现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语文新课程改革现状对语文教参功能的需求和影响。从多角度厘定了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应然功能:从功能效应来看,语文教参直接功能包括提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阐释课文并提供相关资料、提示教学过程组织策略、提示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直接功能的实现会衍生出多种间接功能;从解决问题的类型来看,语文教参侧重于帮助教师解决语文教学的科学性问题,对解决教学艺术性问题难以奏效;从读者对象来看,语文教参编制主要着眼于群体功能的发挥,而不囿于少数教师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从功能取向来看,要注意分析广大语文教师的需要,吸收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改进教参编制,增强正功能,规避负功能;缩小应然功能与实然功能间的“落差”,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第三至五章分别从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维度,深入到语文教参使用者、编者中间,深入到中小学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参功能作了实证考察。首先,问卷调查。本研究通过对三省一市331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所作的问卷调查发现,语文教师“使用”教参者占92.7%;八成多教师认为现行语文教参对课程标准精神“有所体现,但不够”,对现行语文教参的总体满意率只有48.5%:现行语文教参在帮助解决“教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教”等问题上作用较大;在帮助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作用较小。其次,课堂观察。通过课例考察发现,“教科书”、“教参”与“课堂实录”三种教学文本之间有关联,但不尽匹配:教师对教参内容作了取舍,部分内容对教学影响很大;教参没有清晰提示课程知识;各部分内容间的内在一致性有待提高;“文本解读型”语文教参为教师解读课文提供了帮助,但对实施教学支持不够。第三,深度访谈。在访谈中,受访教师反映语文教参对其从事教学工作是有作用的,但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作用呈现出由强转弱的曲线变化。受访教参编者认为,语文教参对语文教学质量能起到“保底”作用。本研究对“取消语文教参”论作了辩驳;对“叶老说:‘这个教参是个鸦片烟’”一说作了辨析。第六章从多层面考察了语文教参编制体例,归纳出四种类型及其特征;研判了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总体状况。针对我国现行语文教参编制的主要缺陷,提出了改进教参编制的建议。本研究成果对教材研制机构及人员加强和改进语文教参编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教学管理人员和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具有启发意义。本研究聚焦于考察新课程背景下我国语文教参的功能,对语文教参编制、使用等问题进行后续研究的空间还很广阔。

陈星[8](2020)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在2014年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方法,他提倡将课堂的教学时间进行对半分,即一半的时间由老师进行知识的讲授,另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中来,其中“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又分为两种形式,即“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尤其是在全国各大高校的不同学科领域都有所涉及,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除此以外,在各个中小学的不同学科之间也有探索,并且也相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高中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尤其是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实践探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基于这种情况,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x高中的语文学科古诗词板块的教学实践,进而探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影响,与此同时,根据此次教学实践的结果给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依据。这次教学实践主要是从高一年级中分别选取一个重点班和一个平行班,高二年级中分别选取一个文科重点班和一个文科平行班以及一个理科重点班和理科平行班,加之在高三年级中选取一个平行班来进行教学实践,在每个所选取的班级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实践,在高一年级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主,高二年级以杜甫的《蜀相》为主,高三年级以“情感鉴赏”专题为主,观察所选取的不同对象在课堂上的表现,然后记录下来进行对比分析。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给学生发放一份关于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的问卷,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结束以后再给学生发放一份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前后期的调查问卷内容相同,只是区分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前后的变化,根据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数据统计分析(简称SPSS数据统计分析),将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前后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的数值来检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实践结果。通过本次教学实践的探索,结果证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当中有一定的可行性。根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既结合了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法,又融入了讨论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适应和接受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和课堂的参与性得到显着增强,学习效率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丰富了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满足教师对于不同类型诗词的教学需要。

王晶晶[9](2015)在《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又是儿童学习文化知识、获取学习技能、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小学语文教科书经历了多轮的变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练习系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本文选取民国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五套教科书,对其练习系统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对当下教科书的发展有所裨益。本论文的主体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和教科书政策这五个方面分析民国时期教科书编写的背景,以便于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和探究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练习系统。第二部分:对选取的五套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每套教科书的基本体例,即该套教科书由哪几部分组成以及每一部分所呈现的的内容。然后主要从练习的编排方式、题型、题量和内容这几个方面重点分析各套教科书的练习系统,其中练习系统的内容又分为说话、写字、读书和写作四个方面。第三部分:通过比较五套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练习系统,总结出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特点。主要从插图的配置、练习的编排方式,练习的题量及难度变化和练习内容上的特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的启示。主要从拼音与生字的识记、写作练习的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这四个方面分析。

黄真金[10](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二、小学语文第三册总复习提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语文第三册总复习提要(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概述
    第一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概念阐释
        一、“园地”与“语文园地”
        二、“语文园地”板块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总特点
        一、综合性
        二、实践性
        三、开放性
        四、全面性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设置价值与意义
        一、一体设计,提高语用能力
        二、提要钩玄,助力形成知识体系
        三、全面训练,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系统分析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结构体系
        一、部编本低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二、部编本中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三、人教版高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各栏目内容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话
        四、综合性学习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创新点
        一、编写理念:隐性训练,循序推进
        二、编写体例:主题与素养“双线”成组
        三、编写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全面
        四、呈现方式:科学合理,美观大方
第三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教学现状
    第一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调查概述
    第二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现状的可观之处
        二、教学现状中的教学问题
    第三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问题归因
        一、“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难度大
        二、理论与实践指导稀缺
        三、教学评价功利性突出
        四、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第四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教学策略
    第一节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统整化
        一、学段目标的分层设计
        二、单元目标的统筹设计
        三、课题目标的整体设计
    第二节 “语文园地”教学内容整合化
        一、园地各栏目的内部整合
        二、园地与单元选文内容的整合
        三、园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第三节 “语文园地”教学过程优质化
        一、体验教学
        二、情境教学
        三、活动教学
    第四节 “语文园地”教学评价多元化
        一、标准化测试
        二、表现性评价
    第五节 加强“语文园地”教改力度
        一、开展“语文园地”校本研发活动
        二、形成“语文园地”教改合力
第五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学示例及课例评析
    第一节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示例
        一、文本解读
        二、教学设计
    第二节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课例评析
结语悉心耕耘我们的语文园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师教学经验选摘
附录三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卷)
致谢

(2)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3)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新课程引发的关于语文知识的争论
        (二) 关于语文知识系统性与科学性的质疑
        (三) 缄默知识理论及新的知识观的形成
    二、研究问题聚焦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 文献研究
        (二) 个案研究
        (三) 历史描述与演绎推理
第一章 语文知识生产的本体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知识与知识观
        (一) 对于知识的不同理解
        (二) 关于知识观
        二、学校语文知识
        三、语文知识生产方式
        (一) 知识生产方式要素辨析
        (二) 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
        (三) 学校语文知识生产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语文知识生产方式
        一、课程表现为知识的选择与呈现
        二、被忽视的两个向度
        三、关于语文学的论争
        (一) 语文学:语文本体的追问
        (二) 学术语文学与学校语文学之争
    第三节 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语文知识的建构历程
        二、围绕语文知识问题展开的争论
        (一) 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三) 语文知识与科学化
        (四) 知识教学与语感培养
        (五) 近两年关于知识的论争
        三、知识的重构与实践
第二章 语文知识生产者
    第一节 语文知识生产者概述
    第二节 学术专家及其知识生产方式——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的个案分析
        一、《外国小说欣赏》生产的语文知识
        二、教材知识与学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一) 教材内容对学术成果的借用
        (二) 教材内容对学术研究的转化
        (三) 教材内容对相关研究的吸纳与借鉴
        三、相关知识的实用性分析举例
        (一) 人物命运的重复
        (二) 作品结构的重复
        (三) 语言的重复
        (四) 肖像的重复
        (五) 意象的重复
        四、学术专家知识生产生产方式及其反思
        (一) 精选与简化
        (二) 通俗与晓畅
        (三) 过渡与衔接
        (四) 转化与呈现
    第三节 从反学科话语看语文知识生产——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知识生产
        一、反学科知识话语及其知识生产方式
        (一) 反学科知识话语
        (二) 反学科知识话语的知识生产方式
        二、教材所体现的反学科知识话语及其语文知识生产方式
        (一) 术语的更新
        (二) 知识内容的更新
        (三) 知识呈现的更新
第三章 语文知识生产过程及生产方式
    第一节 汉语知识生产方式
        一、借鉴式语法知识生产
        二、多主题审议的语法知识生产
        三、综合式语法知识生产
        四、语法知识生产方式及其反思
    第二节 文学知识生产方式——以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的背景分析
        一、汉语、文学分科的背景分析
        二、汉语、文学分科的部署与进展
        三、《红领巾》教学及其文学教学知识生产
        四、分科教学时期文学知识的呈现
        五、汉语文学分科时期文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思考
        (一) 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文学知识生产:拿来与借鉴
        (二) 汉语、文学分科的反思
    第三节 文体知识的演变及其生产方式
        一、古代文体知识及其演变
        二、近代文体知识及其在学校的演变
        (一) 教学文体初创时期
        (二) 四大文体定型时期
        (三) 四大文体分类的特点及其影响
        (四) “应用文”文体研究
        三、1949 年后对文体的分类
        (一) 汉语文学分科前的文体分类
        (二) 汉语、文学分科后的文体演变
    第四节 教材删节与知识生产
        一、教材的编选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意识形态
        二、教材编选体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三、教材编选追求某一局部的完整性
    第五节 知识转化与知识生产
        一、识字教学的现状
        (一) 识字方法多样化
        (二) 识字教材编写的无序化
        (三) 识字教学研究的差异化
        二、与识字教学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 关于汉字字种、字量和等级字表的研究
        (二) 汉字字频研究与复现研究
        (三) 构字与构词能力的研究
        三、三套教材低年级用字情况分析
        (一) 三套教材低年级教材字量比较
        (二) 三套教材低年级教材字种比较
        (三) 三套教材总字种、共用字种比较
        四、比较与分析
        五、反思与建议
第四章 语文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学科内部的发展与知识的积淀与更新——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
        一、什么是教材的助读文字
        二、注释系统的传承
        (一) 该不该注的问题
        (二) 知识的继承性
        (三) 知识的更新性
        三、练习系统的演变
        (一) 初创期(1949-1955)
        (二) 沉寂期(1958-1963)
        (三) 成熟期(1981-1987)
        (四) 发展期(2004 以后)
        四、教材积淀与知识内部生产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学科外部机制引发的知识变革与发展——以口语交际能力研究为例
        一、口语交际能力概说
        (一) 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背景分析
        (二) 什么是口语交际
        二、理念掩映下空洞的知识
        (一) 口语交际课程的缺失
        (二) 口语交际知识的陈旧
        (三) 口语交际内容的浅化
        三、理念转变为现实的思考
        (一) 口语交际知识与听说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二) 口语交际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学科外部力量及其语文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
        (一) 外部力量是一种推动力而不是决定力
        (二) 外部力量需要借助内部力量才能发挥作用
第五章 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
    第一节 教材中的知识呈现方式
        一、语文知识在教材中呈现方式
        (一) 1956 年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 1960 年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三) 1963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四) 1963 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 1978 年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六) 总结与反思
        二、语文教材知识的编排方式
        (一) 系统式呈现和随文式呈现
        (二) 明晰式呈现和潜藏式呈现
        (三) 螺旋式呈现和阶梯式呈现
    第二节 教学参考书中知识呈现的对比分析
        一、编写体例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比较
        三、课文理解比较
        四、教学建议的比较
        五、参考资料的比较
        六、教学参考书知识呈现的反思与思考
        (一) 教学参考书的定位是参考
        (二) 教学参考书知识的呈现
        (三) 教学参考书的使用对象是教师
        (四) 对于教参编写者的思考
    第三节 教案中知识的呈现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比较与分析
        (一) 设计流程比较
        (二) 教学目标比较
        (三) 教学内容比较
        (四) 教学途径比较
        (五) 知识内容的比较
        三、反思与总结
第六章 语文知识的传播与审议
    第一节 知识传播与知识生产
        一、媒介与知识生产
        (一) 媒介与课程知识的传播
        (二) 媒介与教学知识的传播
        (三) 媒介与评价知识的传播
        二、知识传播与媒体暴力
        三、知识传播过程及其反思
        (一) 知识的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
        (二) 关注知识传播中的沉默者,唤醒教师个体知识
    第二节 知识的审议
        一、知识需要审议
        二、知识由谁来审议
        三、审议中的权力与分配
        四、知识审议的原则
        (一) 知识审议要关联人的视角
        (二) 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结合
        (三) 知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民国十年国语案例
附录二:瞿卫华老师设计的教案
附录三:1949 年前语文教材中有关知识的内容
附录四:1949 年后语文教材中有关知识的内容
后记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语文研究切入点的选择
    三、国内外关于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现状
    四、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材的演变
    一、清末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产生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与组织
    一、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组织
第四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争鸣
    一、教科书的性质和地位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批评和讨论
第五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个案分析
    一、国文教科书的编制特点——以商务教材为例
    二、国语教科书的编制特点——以开明和世界教材为例
    三、国语教授书的编制特点——以新学制适用和课程标准适用两种国语教授书为例
第六章 借鉴与反思
    一、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二、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结语
附录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出版情况汇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7)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基本概念解析
        一、主要概念分析
        二、本文关键词的界定
        三、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语文教学参考书发展概况
        一、我国语文教学参考书发展史略
        二、国外语文教参开发概况
    第二节 语文教参研究文献综述
        一、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
        二、国外语文教参研究综述
第二章 “迷途的羔羊”:语文教参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第一节 教学参考书在教学要素中的位置及关系
        一、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三要素”中的位置
        二、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七要素”中的位置
        三、教学参考书与相关教学要素的关系
        四、语文教参与相关教学文本的关系
    第二节 相关教学要素、新课改与语文教参功能
        一、语文课程与教科书编制与语文教参功能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语文教参功能
        三、语文新课程改革与语文教参功能
    第三节 语文教参功能分析框架与功能定位
        一、语文教参功能分析的多维视角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参功能的定位
第三章 “期望”与“缺憾”:基于问卷调查的功能考察
    第一节 调查方法
        一、调查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现行语文教参使用概况
        二、对现行语文教参分项内容的看法
        三、期望与缺憾
第四章 “有用”与“无助”:基于课堂观察的功能考察
    第一节 教学文本概述
    第二节 课例考察一:《百合花开》
        一、《百合花开》相关教学文本概述
        二、三份教学文本关联性考察
        三、追问与探询
    第三节 课例考察二:《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我们家的男子汉》相关教学文本概述
        二、三份教学文本关联性考察
        三、追问与探询
第五章 “存”与“废”:基于深度访谈的功能考察
    第一节 倾听语文教参使用者的心声
        一、受访教师谈语文教参
        二、教师撰文论语文教参功能
    第二节 倾听语文教参编者的声音
        一、受访编者谈语文教参
        二、“编辑大意”论语文教参功能
        三、评述与讨论
    第三节 “存”与“废”之争评述
        一、“取消语文教参论”评述
        二、对“叶老说:‘这个教参是个鸦片烟’”的质疑
第六章 “审视”与“超越”:语文教参编制的变革
    第一节 我国语文教参总体结构考察
        一、语文教参“一册书”层面体例考察
        二、语文教参单元层面体例考察
    第二节 我国语文教参“一课书”层面编制分析
        一、两岸《小松树和大松树》教科书编制之比较
        二、两岸《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教参文本比较
        三、微观比较小结
    第三节 我国历史上典型语文教参个案分析
        一、《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例析
        二、《新学制国语教授书》例析
        三、《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例析
    第四节 语文教参编制类型及其功能特征
        一、语文教参编制类型
        二、各类语文教参功能特征
    第五节 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变革
        一、我国现行语文教参编制概况及主要缺陷
        二、改进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建议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有关我国语文教参发展史的结论
        二、厘定新课程背景下我国语文教参功能的结论
        三、有关语文教参编制状况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及其维度体系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察课堂列表
    附录四 深度访谈列表及转录稿举隅
    附录五 语文教师批注过的教本图片
    附录六 语文教学参考书文本选录
    附录七 笔者对语文教参提出商榷意见的短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缘由
        (二)意义
    二、选题背景
        (一)教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二)“对分课堂”教学理论的指引
        (三)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四)对教学现实的思考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高校各个学科的实践
        (二)中学各个学科实践
        (三)小学各个学科实践
        (四)语文学科实践
    四、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古诗词教学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古诗词教学
        (三)“阅读”教学模式运用于古诗词教学
        (四)其他教学模式运用于古诗词教学
    五、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运用“对分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对分课堂”的理念
    第二节 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
    第三节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当中的应用分析
第二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对象
    第二节 教学计划
    第三节 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节 教学案例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果与策略
    第一节 课堂效果
    第二节 针对当堂对分教学模式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策略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硕博论文类
    三、期刊论文类
附录
致谢

(9)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文本分析法
        (三) 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教科书编写背景
    一、 民国时期教科书编写的政治背景
    二、 民国时期教科书编写的经济背景
    三、 民国时期教科书编写的文化背景
    四、 民国时期的教育政策
    五、 民国时期教科书审查制度
第二章 民国时期代表性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举要
    一、 1920 年中华书局《国音读本》
        (一) 《国音读本》基本体例
        (二) 《国音读本》练习系统
    二、 1928 年世界书局《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高级国语读本》
        (一) 《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高级国语读本》基本体例
        (二) 《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高级国语读本》练习系统
    三、 1933 年商务印书馆《复兴国语教科书》
        (一) 《复兴国语教科书》基本体例
        (二) 《复兴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
    四、 1934 年世界书局《国语读本》
        (一) 《国语读本》的基本体例
        (二) 《国语读本》练习系统
    五、 1948 年国立编译馆《国语常识课本》
        (一) 《国语常识课本》基本体例
        (二) 《国语常识课本》练习系统
第三章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的比较与特点
    一、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插图的配置
        (一)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插图配置的比较
        (二)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插图配置的特点
    二、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书练习系统的编排方式
        (一)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编排方式的比较
        (二)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编排方式的特点
    三、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的题量
        (一)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题量的比较
        (二)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题量的特点
    四、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的训练重点
        (一)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训练重点的比较
        (二)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训练重点的特点
第四章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的启示
    一、 拼音与生字的识记注重理解与趣味性
    二、 注重写作训练的指导性
    三、 注重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四、 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四、小学语文第三册总复习提要(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D]. 陈思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3]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研究[D]. 曹建召.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9)
  • [4]小学语文总复习提要[J]. 《小学语文总复习提要》编写组. 江西教育, 1985(Z1)
  •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6]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D]. 范远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7]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D]. 陆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8]“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 陈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9]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D]. 王晶晶.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10]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标签:;  ;  ;  ;  

小学语文第三卷综合复习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