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复合肥生产技术

高浓度复合肥生产技术

一、高浓度复混肥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希茹,许梦瑶,王芳,普正仙,黄成东[1](2021)在《主要磷肥产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指出以时间为轴,回顾了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铵类肥料、磷矿粉、硝酸磷肥、钙镁磷肥等磷肥产品的发展历程。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磷肥的品种、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磷肥产品的创新和应用应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减少磷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提高肥效、配合其他元素提高利用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莉[2](2020)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绿色发展事关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应有的农业道路选择。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生产环节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决策者,也是实施者,其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是考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效果,优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政策的微观基础,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的关键。本文在厘清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内外部环境特征基础上,将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约束,与影响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最为直接的内生经济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理论框架。选择以苹果种植户为基本研究单元,分四个步骤对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展开研究:首先,构建生产函数模型,根据利润最大化实现条件,测算有机肥与化肥的经济最优投入水平,研判当前生产实践中肥料施用偏离经济最优水平的程度,考察有机肥与化肥的替代难度。其次,考虑资源禀赋约束以及要素替代条件构建有机肥施用行为模型,识别影响有机肥施用决策的关键因素。第三,构建包含肥料投入方程、产量方程、收入方程、成本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与行为效应的互动关系,揭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逻辑。第四,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典型案例,对比不同肥料投入组合的实施效果与实现条件,从果农探索和政策推动视角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现路径。主要研究结论:果农施肥存在不经济投入行为,化肥施用过量与有机肥施用不足是突出表现。有机肥施用量显着低于经济最优投入水平,有机肥增施空间较大。化肥施用主要表现为相对过量,化肥与有机肥实际投入比高于经济最佳投入比,相对于有机肥的施用水平,化肥过量施用。基于此,化肥施用量趋近经济最优的关键是提高有机肥施用水平。肥料施用过量与施用不足问题并存。相对而言,有机肥施用不足现象最为普遍,制约有机肥施用的主要因素是肥料价格、收入水平、风险偏好、认知水平、资源禀赋。从目标产量的实现情况来看,存在化肥过量施用,但实际产量仍低于目标产量的情形,继续增施化肥既不经济,且对产量目标改进无益,而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改进产量实现水平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划算空间。肥料投入与产出互动效应显着。在当前施肥水平下,增施有机肥对产量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增施化肥则对产量无显着影响;化肥和商品有机肥投入是推高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来源,而施用农家肥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要素价格、产量及成本投入水平是影响肥料投入决策的重要因素。产出表现既是投入决策的结果,也是投入决策的依据。农户根据产出表现,调整肥料投入方案直到投入产出达到满意的均衡状态,是农户肥料投入决策的行为逻辑。实证分析显示,有机肥与化肥呈不完全替代关系,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实践案例也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肥料投入趋近经济最优,采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化肥”的配施模式比较效益最优。根据理论与实践分析,增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济合理性应是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的着力点,基于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约束,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的长效手段是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的关键。从有机肥替代化肥政策试点效果来看,灵活性较大的政策成效明显;当前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中存在补贴肥供需不匹配,政策目标未兼顾农户稳产增收需求,对实施效果的评估简单化等问题,亟需总结优化,形成有效推进科学施肥的工作机制。本文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框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思路。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在苹果种植中,有机肥与化肥表现出不完全替代关系特征,拓展了有机肥与化肥关系内涵;提出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考察应从衡量化肥减量延伸为有机肥增施,且在当前情形下,应更为关注有机肥增施,对优化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提供了有益思考。基于实地调研,总结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效果与实施条件给出了本文的判断,提出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的措施,增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济合理性,为有效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了路径探索。

马晓东[3](2020)在《尿铵包合物肥料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肥料被喻为“粮食的粮食”,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匮乏、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围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土壤质量、减少营养物质流失,减小大气及水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肥料创新要求越来越迫切。其中,缓控释肥料一直以来倍受人们关注。控缓释肥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其利用率由肥料养分有效期、释放时间、释放量决定,可大大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从根本上减少土壤、河流、空气的污染。本论文在课题组先前发现的尿铵包合物基础上,研究了此二元肥料包合物的应用和硫酸铵钾二元肥的制备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尿铵包合物、尿素、氯化铵在土壤中的分解特性、尿铵包合物对土壤中脲酶的抑制效果。采用土壤培养法和微生物培养法,对脲酶活性和平板计数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尿铵包合物对脲酶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培养第十四天时活性恢复;微生物培养法表明尿铵包合物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活性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通过红外、固体紫外、粉末衍射等来探讨抑制机理,如果将尿铵包合物应用于氮肥中,可能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2、基于上部分的讨论,研究了以尿素、氯化铵、钙粉为原料制备富含尿铵包合物的高塔造粒工艺,该肥料最外层用重油进行包膜,主要内容包括原料配方、温度、熔融槽加入量等工艺参数,肥料的养分释放速率,缓释机理等。结果表明尿素:氯化铵:钙粉的质量比为40:40.5:19.5时可以更多的形成尿铵包合物,土壤培养法检测表明具有缓释效果,温度越高养分释放速率越快,相比单独的尿素形态肥效延长了一周左右。尿素在土壤中的保留时间加长,大大提高了利用率。3、研究了以熔融尿素为介质,硫酸铵、氯化钾为原料,一定条件下制备硫酸铵钾的新方法,并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尿素:硫酸铵:氯化钾的质量比为4:1:1时熔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最佳温度为125℃-135℃,热分离后用75%乙醇进行洗涤提纯。红外光谱中没有尿素的特征锋,表明产物中不含尿素,1418cm-1处的峰发生了红移,而且在2451cm-1和2419cm-1出现了两个新的尖峰,表明有新的物质生成;扫描电镜发现样品表明较为光滑,存在少量的杂质,能谱表明产物中含有K、O、S元素,不含氯元素,杂质为未反应的尿素、氯化钾及硫酸铵。这种方法可以用来生产硫酸铵钾二元复合肥,优点在于反应条件中和,对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副产物可以用来制备复合肥。

张依然[4](2019)在《高塔造粒到底“高”在哪儿?——访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化肥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陈明良》文中提出复合肥高塔造粒采用熔体尿素(或硝酸铵)载体塔式造粒技术,将熔融尿素(硝铵)与磷、钾等原料,在充分混合的情况下,从高塔顶部喷淋而下,使其自然冷却形成颗粒,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扶持发展的支农开发项目。2004年,我国首条高塔造粒复合肥生产线在山东正式投产并实现连续运转。当年的高塔产品成为爆款,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复合肥行业的"高塔热"。目前,我国成功投产的高塔复合肥料生产装置超过300座,产能约6000万吨。高塔造粒

娄学东[5](2009)在《河南复混肥料生产、流通、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及资料查询、有偿问卷调查等多种统计调查方法,对河南复混肥料生产、流通、利用3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了河南复混肥料生产方面的企业生产技术人才状况、生产能力、生产工艺、产品配方依据、产品典型配方、复混肥料的品种、执行标准与管理政策等7个方面;河南复混肥料流通方面的流通模式、农化服务、流通政策对复混肥流通的影响、流通市场质量状况、河南复混肥料影响力等5个方面;河南复混肥料利用方面的复混肥料与河南粮食生产的关系、河南复混肥料施用状况和农民对复混肥料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河南复混肥料生产现状从事生产技术工作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河南总体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量都可满足河南农业需要,但企业生产规模以小型企业为主,总数占到76%以上,市场竞争力较差;落后生产工艺正被淘汰,好的生产工艺正在兴起,目前复混肥料生产主要工艺是转鼓造粒,受调查的50家企业,拥有转鼓造粒的为48家;复混肥料配方的科技含量不高,真正根据某地土壤供肥性能和作物营养规律设计的配方几乎没有。2、河南复混肥料流通现状复混肥料经营主体资格不断多元化;河南复混肥料农化服务状况令人担忧,50家受调查企业中无法开展农化服务的企业有35家,占70%;根据对睢县农业局和卧龙区农业局的调查,到2008年,两地的复混肥料合格率都在90%以上,但总体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3、河南复混肥料利用现状河南粮食单产与化肥单位施用量之间有着显着相关性,增施化肥尤其复混肥料仍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河南是我国最大的化肥消费市场与第二位复合肥消费市场;农民购买复混肥料按经销商介绍购买的占60%,看肥料价格购买的占20%,冲品牌购买的占10%,基本没人注意复混肥料配比,经别的农民推荐或看包装或临时决定的占不到10%。4、河南复混肥料发展存在的问题生产方面:企业生产技术人才匮乏;企业生产规模小、产量低;复混肥料产品配方缺乏科学依据;复混肥料登记制度需要灵活完善,以促进复混肥品种的不断丰富;适合测土配方要求的掺混肥料生产和施用萎缩。流通方面:农化服务工作亟待加强;流通市场管理不规范。利用方面:复混肥施用比重仍然偏低;销售过程经销方误导消费时有发生,农民对复混肥料认识尚存在误区。5、河南复混肥料发展的改进对策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升复混肥料产品配方的科技内涵:强化企业生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现行的复混肥料登记制度,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加强企业农化服务队伍建设,实现企业、科研单位、政府有机结合的农化服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净化复混肥料流通领域;加强农民农业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石元亮,王玲莉,刘世彬,聂鸿光[6](2008)在《中国化学肥料发展及其对农业的作用》文中认为回顾了中国化学肥料生产、应用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由于化肥施用所引起的土壤养分平衡的变化;着重对稳定型肥料、复合肥和包膜肥三项新型肥料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翔实的综述;基于我国化肥产业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化肥存在着品种结构不合理、投入量低、化肥资源配置不合理、养分投入比例不平衡、新型高效肥料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我国肥料发展的趋势。

赵萌[7](2007)在《高浓度味精废水和剩余污泥的资源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尔滨菊花味精厂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谷氨酸、和味精的同时综合生产纤维饲料,蛋白粉,胚芽等。据统计,每生产1吨味精,要排放15~20吨高浓度味精废水,处理味精废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氨氮剩余污泥,这些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污泥若不加处理处置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味精废水COD高达30000~40000、总氮可达1200mg/L以上、TOC高于8000mg/L,硫酸盐为15~55mg/L、pH值偏低,仅为3左右。哈尔滨菊花味精生产废水中的玉米清洗、净化废水和发酵液经提取谷氨酸后废母液或者离子交换尾液两部分高浓度有机含氮废水直接排入污水处理厂,经过两相厌氧处理后有大量氨氮产生,不仅给后续处理增加了负担,而且未能实现资源化利用,并且产生的剩余污泥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哈尔滨菊花味精厂的喷浆造粒制复混肥技术改造的关键工艺在于把味精生产过程中排放的高浓度含氮有机废水(主要包括原料的清洗、浸泡、净化废水和发酵液经提取谷氨酸后废母液或者离子交换尾液两部分)混合后,经四效蒸发器,利用蒸气进行蒸发浓缩、调制(添加N、P、K等营养物质)后与污水厂排放的高氨氮剩余污泥一并送入喷浆造粒机造粒,干燥后制成有机复混肥。该有机-无机复混肥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国家标准,有机物质含量高,重金属含量极低,并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项目正式投产后,每年可生产复混肥约10万吨,菊花味精厂地处双城市,周边地区皆为农业产区,即可消化此种复混肥产品,现在复混肥售价在650元左右,扣除污水处理费用,每年可盈利200万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约为810万,所以五年内即可收回全部投资,效益十分可观。文中对于哈尔滨菊花味精厂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其剩余污泥进行浓缩后喷浆造粒制复混肥的资源化方法属无害化处理方法,无二次污染,不仅可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有机-无机复混肥产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为农田、城市园林、绿化提供有机肥料,同时也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与处置找到了一条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合理出路,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主要进行了哈尔滨菊花味精厂的喷浆造粒制复混肥的工艺改造设计工作,包括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设备计算和选型和优化等等,并且确定了相应的运行技术参数,而且进行了经济技术分析,肯定了此种复混肥产品的经济价值,评估了此种工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社会效益,为同行业的高浓度含氮有机废物的资源化处理建立示范工程。本文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解决味精生产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引人清洁生产,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审计、筛选,并实施污染防治措施,消除和减少味精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企业边际内部费用和企业边际外部费用。从而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双重目标,推动我国味精工业走向新的台阶。

汪家铭[8](2007)在《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尿基复混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肥企业生产尿基复混肥对于农业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环境污染及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尿基复混肥较之其它方法优越性更为显着,笔者简要介绍该法的生产机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国内现状及产品市场前景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李彦明[9](2005)在《新型堆肥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无机粘结剂在有机复混肥造粒生产中应用相当广泛,但其添加量高、成粒率低和返料率高等缺点限制了高浓度颗粒复混肥的发展。因此研究开发添加量少和返料率低的新型粘结剂尤为重要。本论文以此为重点进行了一系列新型粘结剂研制、造粒效果等方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淀粉不宜直接用作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其添加量大,成粒率低,返料率高,颗粒平均抗压碎力不符合国家标准(GB15063-94),颗粒粒径在2mm以下,大于6mm的返料也较多。将玉米淀粉通过化学改性得到3种有机粘结剂,分别为液态富铁粘结剂(NJJ)和液态PVA改性粘结剂(PMS),干粉粘结剂(DPS),三者均无生物毒性,可生物降解;常温(25℃)贮藏性能良好。常温贮藏60天后,NJJ和PVA均未发生凝胶或变质,DPS的贮藏期可达到180天以上。3种粘结剂的造粒成粒率均大于93%,返料率小于12%,且用量不超过1%,肥料颗粒平均抗压碎力大于10N,优于国家标准。肥料颗粒的崩解率为0。与无机粘结剂相比,3种粘结剂作为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具有用量少、成粒率高和返料率低等优点。无机粘结剂颗粒肥的崩解率比有机粘结剂高6.6%。对于液体有机粘结剂来说,降低其粘度或将其稀释后造粒,可显着降低大于6mm颗粒的返料量。对于干粉粘结剂来说,湿加工工艺方式生产粘结剂的造粒性能优于干加工工艺方式所得粘结剂。利用有机粘结剂加工的有机复混肥的颗粒烘干性能显着优于无机粘结剂。改性淀粉基粘结剂在有机复混肥造粒上是完全可行的,且可用于生产高浓度颗粒有机复混肥。 所有颗粒有机复混肥的养分初期溶出率均小于40%。与无机粘结剂相比,有机粘结剂可明显降低有机复混肥中氮、磷和钾的释放速度,尤其对磷素效果最为明显。其中粘结剂PMS对有机复混肥养分的缓释效果最好。淋溶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粘结剂比无机粘结剂有利于延缓颗粒肥速溶养分的释放。这说明有机粘结剂可以作为开发新型非包膜型控释肥的良好材料,通过造粒可以同时实现对养分的控制释放。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作物专用颗粒有机复混肥能显着促进作物的生长,降低作物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作物产量。增产效果显着优于传统施肥和等养分化肥。与无机粘结剂相比,在有机复混肥造粒生产中,采用有机粘结剂造粒可降低生产成本24~37元(人民币)/吨,每吨成品平均可增加利润约130元(人民币),取得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何迅,巩细民,李晶[10](2003)在《湖北省复混肥料质量透视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高浓度复混肥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浓度复混肥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磷肥产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磷肥产品发展历程
    1.1 过磷酸钙
    1.2 重过磷酸钙
    1.3 磷酸铵类肥料
    1.4 磷矿粉
    1.5 硝酸磷肥
    1.6 钙镁磷肥
2 展望

(2)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农户技术采纳决策研究
        1.2.2 有机肥替代化肥可行性研究
        1.2.3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研究
        1.2.4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效应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数据来源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农户技术选择理论
        2.1.3 农户决策理论模型
    2.2 研究框架
        2.2.1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内涵
        2.2.2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逻辑
        2.2.3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经济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宏观环境:演变趋势及特征
    3.1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环境
        3.1.1 化肥管理政策从增量增产转向减量增效
        3.1.2 有机肥增施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3.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产业环境
        3.2.1 从供给不足到产能过剩,化肥产业面临去产能调结构
        3.2.2 从停滞不前到恢复发展,有机肥产业供给能力亟待提升
    3.3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社会环境
        3.3.1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凸显
        3.3.2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非农收入推升农业用工成本
        3.3.3 居民消费稳步增长,鲜食水果消费需求旺盛
    3.4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用环境
        3.4.1 化肥施用量呈现下降趋势,施用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3.4.2 有机肥施用处于低水平状态,耕地有机质严重缺乏
        3.4.3 果蔬类作物耗肥量大,单位面积施肥强度高
        3.4.4 增产导向的偏施化肥模式向提质导向的养分平衡施肥模式转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微观环境:现实基础及特征
    4.1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者环境
        4.1.1 小农户依然是苹果种植的主力军
        4.1.2 收入水平较高,种植苹果是果农主要收入来源
        4.1.3 务农劳动力匮乏,用工成本攀升
        4.1.4 认知水平提高,有机肥替代化肥具备认知基础
        4.1.5 苹果经营呈现高风险特征,果农风险偏好度较高
    4.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投入产出环境
        4.2.1 资本投入水平较高,肥料费用是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
        4.2.2 肥料价格跨度较大,高端肥料价格不菲
        4.2.3 单位面积施肥强度高,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正在普及
        4.2.4 有机肥与化肥配比差异显着,存在一定替代空间
        4.2.5 单产水平较高,优果率有待提升
        4.2.6 苹果价格等级差异显着,优质优价特征初步显现
    4.3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供给环境
        4.3.1 农家肥肥源减少,可得性与可得量受限
        4.3.2 商品肥料品牌众多,农资经销渠道是肥料供给的主要途径
        4.3.3 农资商与农技部门是施肥技术的推广主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与化肥偏施状况实证分析
    5.1 研究思路
    5.2 研究假说
    5.3 实证分析
        5.3.1 模型设定
        5.3.2 模型估计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实证分析
    6.1 研究思路
    6.2 研究假说
    6.3 实证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模型估计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效应实证分析
    7.1 研究思路
    7.2 研究假说
    7.3 实证分析
        7.3.1 模型设定
        7.3.2 模型识别
        7.3.3 模型估计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附表
第八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实践路径探索
    8.1 果农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模式
        8.1.1 模式一:成本经济型施肥模式
        8.1.2 模式二:传统农家肥主导型施肥模式
        8.1.3 模式三:广义种养结合型施肥模式
        8.1.4 模式四:高产示范园型施肥模式
        8.1.5 模式五:资本偏向型施肥模式
        8.1.6 经验启示
    8.2 政策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模式
        8.2.1 “配肥方案+肥料产品”模式
        8.2.2 “供肥企业+配额管理”模式
        8.2.3 经验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
    9.1 研究结论
        9.1.1 主要结论
        9.1.2 适用性讨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B 生产函数形式的扩展
致谢
作者简历

(3)尿铵包合物肥料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造粒工艺概述
        1.2.1 挤压造粒
        1.2.2 圆盘造粒
        1.2.3 转鼓造粒
        1.2.4 高塔造粒
    1.3 缓释肥料概述
        1.3.1 肥料在土壤中释放机理
        1.3.2 缓释肥料及类型
        1.3.3 缓释肥料特性概述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5 缓释肥料评价方法
    1.4 复合肥料概述
        1.4.1 国内外研究情况
        1.4.2 硫酸铵钾合成工艺概述
    1.5 本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2 尿素氯化铵包合物对脲酶的抑制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原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生长情况
        2.3.2 包合物对脲酶抑制效果分析
        2.3.3 尿素氯化铵晶体对脲酶抑制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尿铵包合物的新型肥料高塔造粒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造粒过程分析
        3.3.2 肥料颗粒特性分析
        3.3.3 缓释机理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硫酸铵钾的制备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佳配方比选择
        4.3.2 样品表征
        4.3.3 机理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塔造粒到底“高”在哪儿?——访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化肥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陈明良(论文提纲范文)

问题1我国的高塔造粒技术的研发背景是什么?
问题2采用熔体造粒生产高浓度复混肥的优势在哪儿?
问题3熔体造粒工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

(5)河南复混肥料生产、流通、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世界复混肥料发展概况
        1.1.1 世界化肥发展概述
        1.1.2 世界复混肥料的产生与发展
    1.2 我国化肥发展概况
    1.3 我国复混肥料发展概况
        1.3.1 我国复混肥料发展历程简述
        1.3.2 我国复混肥料生产概况
        1.3.3 我国复混肥料流通概况
        1.3.4 我国复混肥料利用概况
        1.3.5 我国复混肥料生产、流通及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引言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河南复混肥料生产方面研究内容
        3.1.2 河南复混肥料流通方面研究内容
        3.1.3 河南复混肥料利用方面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复混肥料生产现状
        4.1.1 河南复混肥料企业生产技术人才状况
        4.1.2 河南复混肥料企业生产能力
        4.1.3 河南复混肥料生产工艺
        4.1.4 河南复混肥料生产配方依据
        4.1.5 河南复混肥料生产典型配方
        4.1.6 河南复混肥料生产的品种分析
        4.1.7 河南复混肥料执行标准与管理政策
    4.2 河南复混肥料流通现状
        4.2.1 河南复混肥料流通模式
        4.2.2 河南复混肥料的农化服务
        4.2.3 河南复混肥料流通政策分析
        4.2.4 河南复混肥料流通领域质量分析
        4.2.5 河南复混肥料影响力
    4.3 河南复混肥料利用现状
        4.3.1 河南粮食生产地位与施肥
        4.3.2 河南复混肥料施用状况
        4.3.3 河南农民对复混肥料的接受程度
5 河南复混肥料生产、流通、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河南复混肥料生产环节存在的问
        5.1.1 河南复混肥料企业生产技术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5.1.2 河南复混肥料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
        5.1.3 河南复混肥料配方普遍缺乏科学依据
        5.1.4 现行的复混肥料登记制度制亟待完善
        5.1.5 掺混肥料生产和施用呈现萎缩态势
    5.2 河南复混肥料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
        5.2.1 河南复混肥料企业的农化服务亟待加强
        5.2.2 河南复混肥料监督管理不规范
    5.3 河南复混肥料利用环节存在的问
        5.3.1 河南复混肥料施用比重有待提高
        5.3.2 生产商和经销商存在着误导农民倾向,农民对复混肥料存在认识误区
6 河南复混肥料发展的对策
    6.1 加强复混肥料领域监督与管理
    6.2 强化企业生产技术人才建设
    6.3 切实提升复混肥料产品配方的科技内涵
        6.3.1 实施配方师策略,加强配方师资格认证和管理
        6.3.2 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测土施肥数据信息共享
        6.3.3 建立合理复混肥料配方确定机制,实现产量、效益、土壤肥力和谐平衡
        6.3.4 提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在复混肥料配方设计中的作用
    6.4 完善现行的复混肥料登记制度,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6.5 加强企业农化服务队伍建设,实现企业、科研单位、政府有机结合
    6.6 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6)中国化学肥料发展及其对农业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化学肥料生产应用发展历程
    1.1 化肥工业发展历程
        1.1.1 氮肥工业的发展
        1.1.2 磷肥工业的发展
        1.1.3 钾肥进口与工业发展
        (1) 氯化钾。
        (2) 硫酸钾。
        (3) 硝酸钾。
        1.1.4 复混肥料
    1.2 中国化肥农用发展状况
    1.3 中国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的变化趋势
        1.3.1 氮素平衡状况
        1.3.2 磷的亏缺与盈余阶段
        1.3.3 钾的变化
2 中国新型肥料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稳定性肥料的研究进展
    2.2 复合肥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2.3 包膜肥料的研究进展
3 中国化肥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产量、类型、构成
    3.2 存在问题
        3.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3.2.2 化肥投入数量偏低
        3.2.3 化肥资源配置不合理, 养分投入比例不平衡
        3.2.4 新型高效肥料发展缓慢, 不适应高效农业发展的新需求
4 化肥需求与发展趋势
    4.1 改造原料路线, 适应国内资源特点
    4.2 加快技术进步, 开发与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4.3 调整企业布局和企业结构, 促进产业发展
    4.4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竞争力
    4.5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肥料适用性
        4.5.1 继续适度提高高浓度化肥产品的产量
        4.5.2 加快复混肥料的巩固提高与推广
        4.5.3 加强环境治理, 实现清洁文明生产
        4.5.4 大力发展控释/缓释肥料和功能性肥料等新型肥料

(7)高浓度味精废水和剩余污泥的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方向
    1.2 味精生产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危害
    1.3 低浓度有机废水污泥产生及危害
    1.4 高浓度味精废水的处理处置现状
    1.5 污泥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哈尔滨菊花味精厂污泥性质及成分分析
    2.1 哈尔滨菊花味精厂废水处理工艺介绍
        2.1.1 废水性质分析
        2.1.2 废水处理工艺改造介绍
    2.2 污泥主要成分及性质分析
    2.3 哈尔滨菊花味精厂污泥资源化处理介绍
        2.3.1 方案选择
        2.3.2 有机-无机复混肥喷浆造粒生产工艺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污泥浓缩池运行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污泥浓缩池中氮的转化和迁移及运行影响因素分析
        3.1.1 污泥浓缩池的运行情况
        3.1.2 温度的影响
        3.1.3 污泥浓度
        3.1.4 污泥浓缩池中总氮减少量与VSS的关系
        3.1.5 污泥浓缩池中总氮减少问题分析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污泥制复混肥工艺设计及技术改造
    4.1 喷浆造粒干燥机的改造设计
        4.1.1 概述
        4.1.2 喷浆造粒干燥机的设计
        4.1.3 喷浆造粒干燥机计算
        4.1.4 设备使用情况及改造效果
    4.2 尾气处理工艺设计及改造
        4.2.1 治理造粒系统尾气中残渣方法的选择
        4.2.2 治理喷浆造粒干燥尾气的组式旋风分离器设计
        4.2.3 治理热风炉剩余废气的组式旋风式废气分离器设计
        4.2.4 .实际尾气工艺改造效果试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混肥产品主要有效成分试验分析
    5.1 试验项目
        5.1.1 产品有效成份指标标准
        5.1.2 每日试验分析项目
    5.2 试验结果分析
        5.2.1 试验结果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技术分析
    6.1 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应用价值
        6.1.1 复混肥产品品质分析
        6.1.2 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市场分析
    6.2 投资估算
        6.2.1 固定投资分析
        6.2.2 运行成本分析
        6.2.3 运行中其它因素影响的分析
        6.2.4 可行性评价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尿基复混肥(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机理
2 工艺流程
3 技术特点
    3.1 优点
        (1) 工艺流程短。
        (2) 能耗低。
        (3) 投资费用省。
        (4) 产品质量高。
        (5) 环保效益好。
    3.2 缺点
4 国内进展
    4.1 生产现状
    4.2 市场前景

(9)新型堆肥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废物堆肥后续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1.1.1 直接土地利用
        1.1.2 间接土地利用
        1.1.3 问题与展望
    1.2 国内外有机复混肥造粒工艺研究进展
        1.2.1 喷浆造粒法
        1.2.2 挤压造粒技术
        1.2.3 团聚造粒技术
    1.3 国内外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究进展
        1.3.1 粘结剂的分类
        1.3.2 无机粘结剂应用现状
        1.3.3 有机粘结剂应用现状
    1.4 国内外缓释/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
        1.4.1 缓释/控释肥料概念及分类
        1.4.2 国外缓释/控释肥料研究动态和趋势
        1.4.3 国内缓释/控释肥料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新型有机粘结剂的原料选择与合成
    3.1 前言
        3.1.1 粘结剂材料的选择
        3.1.2 粘结剂材料的确定
    3.2 富铁淀粉粘结剂(NJJ)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富铁粘结剂的合成工艺流程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富铁粘结剂的基本性能检测
        3.2.5 小结与讨论
    3.3 PVA改性淀粉粘结剂(PMS)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粘结剂PMS的配方方案
        3.3.3 粘结剂PMS的合成工艺流程
        3.3.4 结果与分析
        3.3.5 粘结剂PMS的基本性能检测
        3.3.6 小结与讨论
    3.4 淀粉基干粉粘结剂(DPS)的研制与性能检测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干粉粘结剂的合成工艺流程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粘结剂的造粒与烘干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2 试验方法
    4.3 造粒小试的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造粒粘结剂对有机复混肥物料成粒率的影响
        4.3.2 不同粘结剂对有机复混肥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4.3.3 不同粘结剂对有机复混肥有效颗粒含量和造粒返料率的影响
        4.3.4 不同粘结剂所造的颗粒肥烘干性能
    4.4 造粒中试的结果与分析
        4.4.1 凹凸棒用量对有机复混肥成粒的影响
        4.4.2 烘干温度对颗粒肥氮素损失率的影响
        4.4.3 不同氮素含量颗粒肥烘干后的氮素损失率
    4.5 不同粘结剂所造颗粒的平均抗压碎力
    4.6 不同粘结剂对颗粒肥崩解率的影响
    4.7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颗粒有机复混肥的养分释放特性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24h内不同粘结剂对颗粒肥养分累计释放的影响
        5.3.2 7天内不同粘结剂对颗粒肥养分累计释放的影响
        5.3.3 粘结剂对颗粒肥养分溶出率的影响
        5.3.4 不同粘结剂对颗粒肥养分淋洗特性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专用作物有机复混肥的养分设计与生物效应研究
    6.1 前言
    6.2 专用有机复混肥的养分设计
        6.2.1 养分平衡法确定纯养分施肥量
        6.2.2 分配有机肥和化肥的用量
        6.2.3 考虑作物的需肥规律
        6.2.4 考虑添加微量元素肥料
        6.2.5 通用有机复混肥配方
        6.2.6 考虑加工工艺的影响
    6.3 专用有机复混肥的生物效应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3 小结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7.1 有机粘结剂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7.1.1 成本分析
        7.1.2 与无机粘结剂凹凸棒的成本比较
        7.1.3 有机粘结剂的社会与环境效益分析
    7.2 造粒工艺的经济效益分析
    7.3 环境与社会效应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8.2.1 存在问题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高浓度复混肥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要磷肥产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朱希茹,许梦瑶,王芳,普正仙,黄成东. 肥料与健康, 2021(04)
  • [2]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D]. 刘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尿铵包合物肥料特性及应用研究[D]. 马晓东.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高塔造粒到底“高”在哪儿?——访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化肥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陈明良[J]. 张依然. 中国农资, 2019(34)
  • [5]河南复混肥料生产、流通、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娄学东.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6]中国化学肥料发展及其对农业的作用[J]. 石元亮,王玲莉,刘世彬,聂鸿光. 土壤学报, 2008(05)
  • [7]高浓度味精废水和剩余污泥的资源化研究[D]. 赵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8]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尿基复混肥[J]. 汪家铭. 化肥工业, 2007(01)
  • [9]新型堆肥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D]. 李彦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10]湖北省复混肥料质量透视与对策[J]. 何迅,巩细民,李晶. 土壤肥料, 2003(02)

标签:;  ;  ;  ;  ;  

高浓度复合肥生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