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编程方式获取 Windows NT 的性能数据

如何以编程方式获取 Windows NT 的性能数据

一、如何编程获取Windows NT的性能数据(论文文献综述)

余文健[1](2021)在《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针对游戏进行逆向分析并开发外挂程序进行攻击和检测非法行为已成为游戏安全领域的重点问题。其中攻击需要基于数据,而针对数据的分析存在明文call难以寻找的问题;检测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进行考量,而针对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和外挂运行时恶意行为方面的检测还存在不足。据此,本文研究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设计并实现一套可用于网络游戏的攻击与检测软件系统,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逆向分析网游明文call的方法。通过对发包函数设置断点,分析封包内容的写入操作或者跟踪封包长度,在逆向追踪的过程中,针对是否触发保护的情况,灵活选择中断还是监控;在层层返回时,根据封包数据的变化规律以及指令中出现的地址,其内部包含的内容何时发生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点的更换。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出不同网游的明文call,并在此基础上快速获得其他功能call的地址。(2)提出函数内部调用路径的挖掘算法。主要针对某个API功能失效,发现是其内部调用的某个子API被设置钩子的缘故,若要绕过则需要知道该API内部这个子API被调用的完整路径,从而从被调用的上层进行绕过。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对复杂内核API的内部调用路径进行较为完整地挖掘,挖掘总耗时不到35s。(3)提出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的检测算法和外挂运行时隐藏恶意行为的检测算法。前者分为两种检测策略,分别是基于合法范围的普通检测算法和基于异常回溯的深度检测算法,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注入的DLL进行检测。后者针对外挂程序已经完全运行的情况下,游戏本身的保护措施不含有对恶意行为的检测功能,从该角度出发提出恶意行为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地检测出修改PE输入表注入的DLL以及外挂运行时的恶意行为并输出警告提示。

李善玺[2](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未知恶意代码自优化实时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将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进一步缩小了社会和个人的距离,极大的促进了人类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移动支付等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攻击的恶意性、破坏性和健壮性显着增强,恶意代码已成为网络安全中常见的威胁,对人们的财产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全世界信息安全部门每年都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来维护网络的安全性,科研人员也一直在试图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有效的遏制了恶意网络攻击造成的危害。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恶意代码的反检测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一方面将载体从单一可执行文件向多种文件类型发展(如PDF文件、DOC文件、多媒体文件等),另一方面使用混淆、注入、伪装、加密等方式来躲避检测,更新速度很快,尤其是大量的恶意代码变种与新型恶意代码的出现对传统的以人工方式进行特征提取和以匹配方式进行恶意代码检测的防护方案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能够预测未知恶意代码的特征信息,在恶意代码执行过程中提前检测出恶意代码,并将恶意代码的传播扼杀在萌芽状态成为信息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研究恶意代码的检测问题,分别从MS-DOC文件检测技术、基于加权有向有环图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基于API对图的未知恶意代码自优化实时检测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目前的恶意代码检测主要以可执行文件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基于其他文件类型的恶意代码研究不多。鉴于目前DOC恶意文件在APT攻击中的广泛应用,文章提出一种基于DOC文件结构与深度学习的恶意文件检测方法。首先针对DOC文件结构进行分析,确定恶意代码的类型及主要的文件位置,之后利用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将恶意代码文件段转化为8位灰度图像,最后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对灰度图像进行判别。在本文中分别利用了Le Net5、Alex Net、VGGNet三种卷积网络进行测试。最终,本文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此外,文章还收集了一些未知恶意样本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未知的恶意文件也具有一定的检测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文章提出了基于J-CNN的检测策略,通过将若干个同构或者异构的CNN模型进行联合来决策待检测样本最终的属性为恶意还是良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明显提高了检测精度。2.在基于可执行文件的恶意代码检测方面,传统的基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检测方法是针对已有的样本进行特征提取,然后与恶意样本特征库匹配识别来检测恶意代码,而忽略了新的恶意样本本身的新特征,这在恶意代码迭代发展、不断更新的情况下面临着巨大挑战。针对该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的特征提取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首先对大量的恶意代码样本的API调用序列进行分析,在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基础上提取恶意代码API调用的普适性权值,并针对单个待检测样本构建其API调用的有向循环图。通过对两个数据结构的映射操作,得出最终待检测样本的特征图,经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主要特征后,再用卷积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朴素贝叶斯网络等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识别和分类。鉴于在真实场景中,恶意样本的特征图结构不同,大小不一,邻接矩阵的维度也不一致,会给检测系统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基于以图为输入的图卷积神经网络具有输入灵活性,提出了基于图卷积网络的恶意代码分类器进行识别和分类,该方法无需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直接输入待检测样本特征图来分类。为了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基于不同年份的数据集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提出的特征提取法和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检测方法在面对不同年份的数据集时均能保持较好的检测效果,从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3.目前基于恶意代码检测的特征库更新仍需要通过人工提取特征并录入数据库,因此面对如今大量的新型恶意代码会遭受严峻的考验。此外,当前针对恶意代码的实时检测也相对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自优化实时检测技术。首先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数据结构——API对图,用于满足实时检测和特征提取的需求。在特征提取和生成阶段,采用了最大熵模型来保证已知恶意代码检测的精确性及保持对未知恶意代码的不确定性。由于特征提取模型的训练特性,因此可以将样本持续性地输入模型进行训练,从而满足恶意代码特征的自更新。在检测阶段,本文首先利用序列聚类算法对生成的样本特征进行筛选,从而提高检测时间性能及抵御对抗学习的攻击。之后本文采用了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实现对样本的实时检测。为了实现模型的自更新,检测后的模型将被再次投入特征提取模型中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不经过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对样本进行学习。本文通过大量实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对恶意代码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对基于时间序列的未知恶意代码也保持有较高的检测能力,实时检测实验显示该模型能够极高地缩短恶意代码检测时间,从而降低恶意代码的危害。在抵抗对抗学习的实验中,该模型也保持了较高的检测能力,证明该模型对对抗攻击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张浩越[3](2020)在《空间目标激光测距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激光测距技术是一项旨在利用空间技术研究地球动力学、大地测量学的技术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太空环境,目前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发展而来的空间目标(包括正在工作的航天器和空间碎片)激光测距技术因具有高精度优势,可以精确确定目标轨道,将成为未来最有力的预警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北京房山SLR测站(人卫激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针对白天激光及恒星监视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为开展白天测距奠定了基础。围绕SLR系统,开展系统移植、系统时延精确标定,精确获取时间等工作,为进一步空间目标激光测距奠定基础,为其他台站运行提供参考。此外还开展空间目标激光测距大气折射延迟模型分析研究,分析大气折射误差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及SLR大气折射误差,对提高SLR数据处理精度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改造卫星激光测距系统接收光路,使用高灵敏相机,采用时间滤波,光谱滤波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白天激光及亮于2等恒星监视,为白天激光测距奠定了基础。(2)当前软硬件已不能满足激光测距的需求,使用windows7系统、ActiveX控件、WINIO库实现与硬件设备通讯,最终实现软件移植,目前每日可观测30000个目标,以确保SLR工作顺利进行。(3)利用电机自动化,比较了地靶测距精度、测量值、衰减片角度、功率以及回波率,发现在夜间测距、全功率激光器、45°放置衰减片时,地靶测量的精度更优。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动化控制45°衰减片方案,Lageos-1卫星实测精度由2.23提高到2.03cm,可以满足提高卫星激光测距数据质量的目的。(4)使用TimeTech的GPS频率授时接收机,通过设置网络参数,WinSock控件以及利用TMC计数器,计数器计时精度在10MHz工作频率下为0.1us,满足卫星激光测距对时间的精确要求。(5)开展空间目标激光测距大气折射的研究,首先,分析了 Marini-Murray和Mendes-Pavlis模型的天顶对流层延迟时间序列。其次,比较了实测与GPT2w模型的气象参数以及相应的天顶对流层延迟。另外,比较不同俯仰角的对流层延迟。最后,利用IGS的ZTD产品检验实测与GPT2w模型气象参数的天顶对流层延迟。

胡辉[4](2019)在《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习题推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丰富多样、个性化的网络在线习题开始在学习者中普及。目前大多数在线学习平台缺乏对信息过载问题的考虑,导致学习者学习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教育相关人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在面对Web环境下大量的习题数据,都必须考虑如何弥补学习者的知识漏洞,并以此为依据选择个性化习题,促进学习者高效学习,已成为个性化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习题推荐技术是解决习题信息过载问题的重要途径,逐渐渗透并改变着众多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习题推荐系统作为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分支,近些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发展获得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基于大多数推荐算法缺乏对课程知识点本身内容和结构的考虑,笔者根据课程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系建立了课程知识图谱作为知识模型,研究了基于知识图谱的习题推荐算法,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使用初中数学课程的习题为测试数据,针对本研究提出的推荐算法进行了评估实验。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知识模型的构建和存储方法。首先研究了概念的提取方法,在对课程的概念的提取实践过程中,使用到了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然后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设计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课程知识图谱。最后,研究了知识模型的存储方法。2.基于网络爬虫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研究了网络习题的爬取和预处理技术。通过研究不同习题题型的特点,选择了选择题作为适合推荐系统的习题题型。然后,建立习题的存储模型,使用数据的存储技术将习题存储到数据库中,作为习题库。3.研究了基于知识图谱的习题推荐算法。这个算法以知识追踪技术作为判断学习者掌握掌握知识点能力的评估方法,这种推荐策略能够引导知学习者对尚未掌握的知识点的前驱知识点进行学习掌握,不仅如此,还可以引导学习者去掌握某一个知识点后继知识点。然后通过给学习者推荐知识点相应的习题这种方式以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点的理解。4.以初中数学习题为例,对基于知识图谱的习题推荐方法进行了实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知识点关系的习题推荐策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学习手段,不仅能弥补不同学习能力的学习者的知识漏洞,而且还能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效率。

胡嘉熙[5](2018)在《面向安全评估的攻击免杀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评估用于对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估。近几年来,针对企业等大型机构的入侵行为大幅增加,安全评估可用于模拟入侵行为,机构负责人可根据安全评估的结果找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脆弱点并予以加强。为模拟真实入侵行为,在安全评估中使用的渗透测试代码样本应当绕过杀毒软件查杀。本文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对杀毒软件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三种可绕过杀毒软件的免杀技术,据此设计了免杀辅助工具及渗透测试代码投放平台。本文提出了混淆、白名单、沙盒绕过三种免杀手段。其中利用密码学及NP-Complete问题设计了杀毒软件难以识别的混淆方案,通过对Windows API的调用分析判断白名单程序能否用于实现免杀,基于沙盒技术自身的局限提出了稳定绕过沙盒查杀的方案。本文实现的工具有以下特点:1)使用了通过分析杀毒软件原理而提出的较全面的免杀技术。2)使用了通用的免杀技术,针对不同编程语言均有效。3)该工具能够有效降低恶意代码样本的被查杀率。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设计的免杀辅助工具提出的免杀策略能有效降低渗透测试代码投放平台使用的样本的被查杀率,样本最终能绕过NOD32、Kasperkey、Symentac等企业级杀毒软件,即在安全评估中使用本文提出的免杀技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张欢[6](2016)在《基于Nagios的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也越来越多。如何实时掌握这些设备及其服务的运行状况,保障业务系统稳定、可靠、高质量的运行成了运维工程师所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挑战。本论文以Nagios为基础,引入开源软件搭建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主要研究Nagios插件的定制扩展功能、监控配置文件的集中管理功能、监控数据指标的可视化功能、故障点的快速定位功能、多样化的告警通知功能等方面,极大的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和运维工程师的工作效率。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解决思路如下:1)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基于Nagios的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的LAMP架构是目前最流行的WEB框架,具有轻量、免费、跨平台的优点,使用Browser/Server技术,实现了将系统核心功能集中在服务器端,使得今后功能扩展变得非常容易,同时也简化了后续的升级维护工作。2)研究分析开源软件Nagios、NagiosQL、NagVis及Cacti各自的功能,并将它们集成到一个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中,合理利用并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3)搭建并正常运行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为了能更好的提供服务,利用SNMP协议自定义检测插件,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比如:监控Windows/Linux的CPU百分比利用率,进行3MMA运算,判断CPU百分比利用率的变化趋势,避免因瞬间CPU百分比利用率过高而导致的异常告警,使得出现误报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监控CISCO交换机的CPU百分比利用率、可用内存池利用率、接口流入/流出速率、配置文件等监控数据指标,实时了解交换机所处的工作状态,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司内部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刘晓燕[7](2007)在《复杂流程分布式控制系统构件研究与模型变换》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复杂冶金流程工业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控制应用软件的复用及集成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控制应用软件正在向着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以及具有高度可重用性的方向发展。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已经成为现今计算机控制应用软件复用实践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可满足流程工业控制系统所要求的体系结构的开放性及高度可重用性这一发展方向的关键技术,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复杂冶金流程分布式控制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主流软件工程领域中处理复杂软件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如:构件化设计、软件开发工具、分层抽象、模型驱动及变换、程序自动生成等。复杂冶金流程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一般是由网络连接的分布式控制来实现,把复杂系统分解成互联的容易实现精确控制的子系统,从层次上分为多级,其结构由不同的控制层次构成,具有较高的构件化特征。众多的中间件产品和开发工具提供了对不同构件模型的实现支持,但是它们由于对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构件提供的服务在时间性及可预测性等诸多实时特性方面缺乏支持而不适宜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目前在流程工业控制系统应用软件中,把软件的构件化作为解决软件开发、维护、扩展和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基于构件辅助设计的可视化软件工具可提高开发人员的软件生产率。本文着重于研究支持复杂冶金流程分布式控制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的实时多任务图形化支持工具、具有实时特性的实时构件模型及接口语法语义规约以及其图形化设计工具DRSCDE的模型变换方法及代码自动生成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分布式控制系统应用领域研究专门的实时控制系统软件图形化设计工具。分析了实时多任务控制系统的图形化软件设计工具的实时对象图形化设计语言及伪码,包括实时多任务执行体支持的对象如任务、中断、邮箱及信号量等,以及系统调用及程序设计语言三种语句控制结构的图形符号表示及中间语言描述。(2)针对复杂冶金流程工业控制系统应用的实时特征,采用面向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的方法创建能够形成具有接口的实时软构件框架的分布式实时应用构件。建立了实时软构件的可视化模型,在高层抽象的含义下定义了可用于具有客户/服务器关系总体设计或架构设计的分布式实时应用构件的图形表示及接口组成成分。给出了软件架构的构件模型元素类型以及构件之间的协作关系定义。提出软件架构的建模层次,研究了DRSCDE基于构件设计的图形化建模方法。(3)为解决DRSCDE环境下构件接口的实时特性,提出实时构件接口语法语义规约,包括功能型接口及非功能性接口的语法语义规约。为解决该环境基于构件的分布式C/S关系的实时软件构件的重用及装配问题,提出了基于C/S关系实时构件之间相互交互的协议规约。规定了构件的非功能性接口在时间性、调度性、合成性、同步、互斥以及资源设备控制方面的语义规约。(4)鉴于UML-RT应用于复杂实时系统的日益广泛性,本文提出了从UML-RT的结构模型映射到DRSCDE环境下的体系结构模型的高层设计的映射方法,研究出了从UML-RT映射到该设计环境体系结构模型的具体方法、约束和限制。解决了UML-RT行为建模模型平滑过渡到实时多任务系统的图形化软构件设计开发环境DRSCDE的过程设计模型问题,采用状态机有限遍历法,提出了把UML-RT状态图行为模型转换到该环境下的实时多任务可执行模型的具体方法。(5)研究将DRSCDE的中间代码自动生成Windows NT操作系统下的API及C++实时代码程序框架技术及代码生成器工具原型。首先研究分析了NT的实时特征及DRSCDE及NT实时执行体操纵的对象,提出了各DRSCDE实时执行体对象的文本语言中间代码对应到Windows NT实时执行体对象映射关系,必要的数据声明和系统调用API,最后采用编译技术给出代码自动生成器的设计方案。

孙宝三[8](2007)在《Windows NT模式下卫星激光测距控制软件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卫星激光测距是一种先进的空间测量技术,具有极高的测距精度和很好的实用性。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40多个观测站,组成了观测网。上海天文台激光测距站也是其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也是国内观测站中被国际激光测距网采用数据历史最长的单位。上海天文台较早就建立起整个测距系统,包括系统电路、望远镜伺服控制等硬件设施,控制软件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升级,对激光测距的各种应用要求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功能研制。然而,目前的激光测距控制软件仍然运行在Windows 98操作系统下,采用的是解释执行的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的控制程序。虽然它基本能够满足现有激光测距功能的要求,但是面对将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相关软件的发展,在更稳定、更高频率、更快速、高效的测距要求面前显得力所难及,困难重重。在当前的一些项目需求下,也是为了适应卫星激光测距控制软件的发展,我们开始对在Windows NT模式操作系统下使用Visual C++6.0开发卫星激光测距控制程序进行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努力,建立和研制一套在Window NT下的控制软件,完成了基本测距功能要求,成功实现了对多颗卫星的观测。我们通过成熟的动态链接库和底层驱动实现了NT操作系统与物理设备进行通讯的功能,并且实现了VC下对串口和其他相关板卡的编程。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采取了VC提供的定时器实现了毫秒精度的定时,有利于激光测距频率的进一步提高。另外,VC编程语言的强大功能可以帮助更好地实现程序界面画图和其他功能实现,有利于对现在的程序功能进一步扩展。同样,C类语言运行的高效和快速性也将会在程序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对于实现激光测距系统的快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都是基于NT模式,本文程序的开发使得测距控制程序可以运行在更新的操作系统下,可移植性好。也有利于未来对SLR控制程序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更多应用软件的采用。

武洪恩[9](2007)在《基于Windows的开放结构控制平台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控系统的开放化是当今数控技术的发展主流。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模块化、可重构、可扩充的控制系统结构,以增强数控系统的功能柔性,在体系结构上给用户留有进行二次开发的更多余地,能够快速而经济地响应新的加工需求。当前,Windows(NT/2000/XP)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的事实标准,经济方便的解决其实时性问题,将为Windows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个理想平台,同时也将会为开放体系结构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个理想的系统平台,也越来越促使人们开展将Windows应用于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现场总线技术由于其开放性、体系结构的分散性、现场环境的适应性、现场设备智能化以及互操作性,将会为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开放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本文围绕PC硬件环境下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以现场总线技术实现的开放式运动控制平台WOAP(Windows-based Open Architecture Platform for controller in motion control)进行研究。从总线技术、Windows下控制平台内核的开放性方法、Windows操作系统的实时处理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异型外圆活塞表面加工车床数控加工系统。全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结合当前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根据系统的开放性要求,以PC硬件为基础,设计了WOAP层次结构模型。将WOAP按功能分为四层:物理层、操作系统层(包含CNC实时内核和设备驱动)、开放接口层和应用控制层。给出了WOAP混合式的拓扑结构。采用运动控制总线技术构建了开放结构控制平台。WOAP硬件系统包括工业标准PC机、现场总线控制卡、电机驱动适配卡、模拟和数字I/O适配卡。对于软件系统,根据系统任务的实时性,将系统任务划分为:强实时、弱实时以及非实时任务。提出采用Windows内核实现强实时控制任务,如位置控制,实时监控以及现场总线访问等,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将位置控制策略等设计为可装配的部件;将弱实时任务以及非实时任务采用Win32进程以COM(Component Object Module)技术实现。以COM形式实现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的复用性、开放性、可配置、易扩展。内核开放设计采用CNC内核访问组件或者是内核访问API方式,实现强实时内核的可配置,达到强实时内核开放的目的。给出了CNC内核访问组件接口的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语言定义。WOAP平台达到了开放体系结构控制系统内核层次的开放。现场总线的应用使传统的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同时为开放结构控制平台的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和配置硬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参考目前市场上典型的运动控制现场总线SERCOS,以及国家标准《控制与驱动装置间实时串行通信数据链路》,对王恒提出的SCOM(Serial Communication Bus in Motion control)现场总线进行了更新,实现了适合于Windows平台应用的新的运动控制现场总线——实时串行通讯总线RTSB(Real-Time Serial communication Bus)。给出了网络的广播型拓扑结构,建立了现场总线的互连参考模型,采用异步串行通讯的物理层协议,参考OSI标准协议中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协议的帧结构制定了RTSB的报文结构及内容。给出了现场总线访问子层中的总线通讯时序、同步机制、错误处理、系统初始化过程。给出了RTSB主控卡的电气原理图,用户接口层API以及Windows平台驱动程序结构。提出一种全新的总线设备枚举方法,便于系统为总线设备动态分配网络地址,避免了由于适配卡使用固定地址带来的系统管理弊端。RTSB不但解决了传统控制器结构中的问题并为实现下一代数字驱动器接口提供了途径,而且解决了非实时操作系统下的实时控制问题,同时也可以消除实时操作系统定时基准抖动引起的控制系统时间的漂移,为实现控制系统的高速、高精度性能奠定了基础。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微内核结构的体系结构分析知道,Windows将中断处理过程分做两步进行。就像在高性能实时操作系统中一样,在直接中断处理那一步中的各个中断服务程序ISR(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都很短,Windows的中断延迟与实时操作系统的中断延迟差不多。Windows是一个优秀的通用操作系统平台,但由于它在中断处理、线程调度、虚存系统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了弱实时应用的需求,具有延迟过程调用DPC、内核完全可被抢先等机制,能够提供非常高的系统吞吐率和很低中断响应延迟,其内核硬件中断延迟与实时操作系统的中断延迟差不多,因而可以通过对系统进行扩展,提高系统的实时处理能力。采用运行于内核态的设备驱动程序对系统进行实时扩展,可以满足系统中断的可预测性要求。采用Windriver Kernel Plugin技术设计了PCI/ISA总线RTSB主站控制卡的Windows驱动程序。对Windows平台下的中断响应延迟特性进行了测试,表明Windows系统在ISR级系统中断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根据Windows中断响应的特点,通过合理安排驱动程序的响应顺序,配合RTSB总线控制卡,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实时应用能力。描述了WOAP微控内核的结构,数据交换缓冲区的结构以及实现系统实时内核开放的方法。采用Windows中断服务程序,配合RTSB总线技术构成的运动控制平台WOAP,其系统定时周期偏差不大于250ns,达到了硬件实时的水平,成功的方便、经济地解决了Windows系统应用于实时控制任务时的实时性要求。可以满足运动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要求。为了提高内燃机的性能,活塞型面一般设计为复杂的三维立体曲面,来补偿活塞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形状变化。在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活塞型线的基础上,通过对异型活塞型面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将型面先分解再合成的活塞设计方法。将型面划分为“纵向型线”、“椭圆”、“变椭圆度”三个基本特征,对每一种特征给以恰当的数学描述。同时根据活塞表面特性引入“旋转”,“偏心”特征,以适应活塞形状的变化。对特征信息进行了规划设计,将横截面型线根据曲线特点划分为规则曲线与非规则曲线。对于规则曲线,直接用曲线解析表达式进行描述曲线;对于非规则曲线,采用三次非均匀B样条进行拟合插值。纵向型线特征以及椭圆度变化特征采用三次样条进行拟合。根据活塞加工过程中刀具运动学特点,提出了—信号分离型和信号合成型相结合的运动学模型。根据活塞型面加工系统运动学特性,将各个特征进行合成,最终生成控制刀具运动轨迹的实时加工数据文件。提出采用微圆锥体来逼近椭圆型面法,可以减小离散截面个数,减小数据文件尺寸,提高表面轮廓精度。根据型面特征,采用模块方法设计了型面设计软件系统。系统具有友好的界面,丰富的功能,可以满足目前遇到的活塞的型面设计要求。同时该设计系统与活塞异型表面车削加工数控系统有机地集成到一起,便于系统及时获得数控机床信息,也便于机床与活塞加工模块的一体化控制,为数控系统的运行提供了非常大的灵活性。作为开放结构控制平台的一个应用特例,设计了活塞外圆异型型面车削加工机床数控系统。通用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的频宽一般为10~20Hz,活塞典型加工时要求的刀架运动频率为50Hz以上,所以必须采用专用的伺服刀架系统。本文采用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iant Magnetostrictive Actuator,GMA)作为刀架伺服系统。根据活塞异型表面车削加工的特点,其加工控制系统是由车床控制系统及外圆加工控制系统组成的。在开放平台的基础上,扩展轴适配卡实现外圆车削控制模块。对高频响GMA驱动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可以将刀架伺服系统看作惯性环节串联滞后环节的形式。采用频率特性方法进行了GMA控制系统的系统辨识,为有效屏蔽由于噪声干扰引起的辨识误差,采用正交相关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系统的幅值与相位,进而得到系统的近似传递函数表达式。采用幅频相位前馈以及PID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对GMA系统进行校正。将控制系统应用于实际加工,零件加工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潘炼东[10](2007)在《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及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多数现有的工业机器人都使用专用的控制器。非标准的硬件接口、自定义的通信协议以及编程语言使得对硬件和软件的改变都非常困难。这种封闭式的结构限制了机器人适用范围,同时也不利于机器人的研究和产业化。因此,研究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机器人控制器已成为机器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通用5自由度连杆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对机器人开放式控制器的实现中所涉及的硬件构成、软件平台以及控制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的概念和发展趋势的讨论,指出了实现开放式控制器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标准的软硬件技术,按照基于接口的,模块化的原则为机器人控制器提供可组装的模块。针对机器人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组件技术的机器人功能组件模型,并对机器人控制器的功能结构和功能组件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的实时性问题,采用在通用操作系统上加入实时扩展的方式为控制器提供实时支持,在此平台上,对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中的组件通信机制、连接配置和运行调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了获得开放式控制器的实验平台,对Movemaster-EX RMV1型机器人原有控制器及其运动学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基于PC+DSP的硬件改造方案,并对改造中所涉及到的接口和驱动实现进行了说明。讨论了基于DSP的多轴运动控制器在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实现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具有开放特性的多轴运动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分析了直流电机驱动的机器人关节的控制模型,提出了一种适于数字实现的在线关节重力补偿算法,可有效提高关节控制的性能。在机器人的开放式平台上,实现了一个离线编程系统的基本雏形,重点讨论了三维造型和碰撞检测问题。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机器人结构进行分解,通过交互式的输入和选择,可以快速建立起机器人及其环境的三维模型。在碰撞检测中,运用基于Voronoi空间的距离计算方法,实现了快速的干涉判断。另外还对传感器的仿真和机器人的编程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视觉仿真的初步实现。为了满足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对传感器集成的需要,提出了基于三层组件结构的多传感器集成方法。对基于规划和基于行为的控制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多传感器机器人的集成控制结构,该结构充分考虑了感知和控制两方面的需要,并将规划和反应式行为控制有机的组合在一起。采用这种控制结构实现了一个实验系统,用于完成简单的装配任务,机器人在完成规划目标的同时,能实时地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如何编程获取Windows NT的性能数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编程获取Windows NT的性能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及主要贡献
        1.3.1 研究内容
        1.3.2 关键问题
        1.3.3 主要贡献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逆向工程原理
    2.2 PE文件结构
    2.3 DLL注入技术
    2.4 Hook技术
    2.5 游戏安全中的检测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文call逆向与攻击算法
    3.1 子线程循环发包的特点
    3.2 逆向分析某网游明文call
    3.3 攻击算法设计
        3.3.1 弥补IDA缺陷
        3.3.2 挖掘函数调用路径
        3.3.3 功能流程篡改
    3.4 实验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LL注入与隐藏恶意行为检测算法
    4.1 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的特点
    4.2 隐藏恶意行为检测的特点
    4.3 检测算法设计
        4.3.1 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的检测算法
        4.3.2 外挂运行时隐藏恶意行为检测算法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攻击与检测算法应用系统
    5.1 需求分析
        5.1.1 功能性需求分类
        5.1.2 需求数据分析过程
        5.1.3 攻击功能
        5.1.4 检测功能
    5.2 概要设计
        5.2.1 系统应用架构设计
        5.2.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5.2.3 系统包图
        5.2.4 子系统功能设计
        5.2.5 子系统模块结构
        5.2.6 子系统页面结构
        5.2.7 子系统数据逻辑模型
    5.3 详细设计
        5.3.1 系统实现架构
        5.3.2 软件功能列表定义
        5.3.3 攻击相关功能模块设计
        5.3.4 检测相关功能模块设计
    5.4 测试分析
        5.4.1 检测相关功能模块设计
        5.4.2 功能测试用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基于机器学习的未知恶意代码自优化实时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恶意代码发展技术概述
        1.2.1 恶意代码基本概念
        1.2.2 恶意代码发展历史
        1.2.3 恶意代码发展趋势
    1.3 未知恶意代码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理论基础
    2.1 恶意代码检测技术概述
        2.1.1 传统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2.1.2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2.2 机器学习技术概述
        2.2.1 典型的几种机器学习算法
        2.2.2 典型的几种深度学习算法
    2.3 数据集及效果评估方法
        2.3.1 数据集及数据预处理
        2.3.2 评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恶意MS-DOC文件检测方法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MS-DOC文档特性分析
    3.3 MS-DOC恶意文件检测技术概述
    3.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恶意MS-DOC文件检测方法
        3.4.1 数据流转换
        3.4.2 基于CNN的恶意MS-DOC文件识别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1 实验环境
        3.5.2 数据处理
        3.5.3 模型训练与测试
        3.5.4 未知恶意代码检测
        3.5.5 基于J-CNN的恶意文件检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相关研究工作
    4.3 系统架构及工作流程
    4.4 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4.4.1 基于加权有向有环图的API调用关系表示
        4.4.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权重计算
        4.4.3 检测样本的特征提取
        4.4.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降维
        4.4.5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4.4.6 基于GCN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4.5 实验和分析
        4.5.1 数据集及测试环境
        4.5.2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改进LSTM的未知恶意代码自优化实时检测方法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相关研究工作
        5.2.1 基于API的恶意代码检测
        5.2.2 实时恶意代码检测
        5.2.3 对抗性攻击技术
    5.3 系统架构设计
    5.4 关键模块设计
        5.4.1 基于马尔可夫的API对图设计
        5.4.2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权重计算
        5.4.3 基于基本序列算法的聚类和过滤
        5.4.4 基于改进的LSTM模型的恶意代码实时检测
    5.5 实验和分析
        5.5.1 实验环境
        5.5.2 实验步骤
        5.5.3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空间目标激光测距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理论
    2.1 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组成
    2.2 卫星激光测距原理
    2.3 卫星激光测距基本理论
    2.4 卫星激光测距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系统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实现
    3.1 实现白天激光及恒星监视
    3.2 采数软件移植
    3.3 衰减片光路时延测量及改善
    3.4 利用TimeTech精确获取时间
    3.5 本章小结
4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大气折射模型分析
    4.1 大气改正模型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4.2 数据计算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

(4)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习题推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知识图谱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习题推荐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论文的篇章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及技术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知识图谱
        2.1.2 自然语言处理
    2.2 技术基础
        2.2.1 Java编程技术
        2.2.2 爬虫技术
        2.2.3 知识追踪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模型构建
    3.1 知识模型构建方法概述
    3.2 知识点抽取
        3.2.1 课程文本的获取和预处理
        3.2.2 课程知识点的提取
        3.2.3 知识点之间关系设计和存储
        3.2.4 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点的获取
    3.3 知识模型的存储
        3.3.1 元知识点的存储
        3.3.2 复合知识点的存储
    3.4 本章小结
4 习题的获取与预处理研究
    4.1 基于爬虫习题获取技术概述
    4.2 专业站点习题资源获取技术研究
        4.2.1 专业站点资源链接获取方法
        4.2.2 解析所有获取的链接的正文
    4.3 数学习题的预处理
        4.3.1 习题类型的分析
        4.3.2 习题的存储模型的建立
    4.4 习题数据的存储
        4.4.1 原始习题数据的解析与封装处理
        4.4.2 习题数据的持久化处理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知识图谱的习题推荐算法
    5.1 基于知识图谱的习题推荐概述
    5.2 知识点掌握概率评估方法
    5.3 基于知识图谱的习题推荐策略
        5.3.1 前驱知识点推荐策略
        5.3.2 后继知识点推荐策略
        5.3.3 复合知识点默认子知识点推荐策略
    5.4 基于知识图谱习题推荐实验评价
        5.4.1 习题推荐的系统性能评价
        5.4.2 习题推荐系统的学习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面向安全评估的攻击免杀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杀毒软件的实现原理
    2.1 静态分析技术
    2.2 行为监控
        2.2.1 Windows API
        2.2.2 进程注入
        2.2.3 进程隐藏
        2.2.4 网络监控
    2.3 沙盒技术
        2.3.1 Cuckoo
        2.3.2 Sandboxie
    2.4 杀毒软件技术总结
    2.5 杀毒软件的查杀目标
    2.6 杀毒软件的设计理念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杀技术研究
    3.1 基础理论
    3.2 混淆
        3.2.1 汇编级混淆
        3.2.2 源码级混淆
        3.2.3 针对Windows的混淆
    3.3 白名单
        3.3.1 杀毒软件白名单
        3.3.2 系统白名单
    3.4 沙盒绕过技术
        3.4.1 识别运行环境差异
        3.4.2 识别用户痕迹
        3.4.3 利用沙盒特性及缺陷
        3.4.4 沙盒技术总结
    3.5 新版本Windows下的免杀技术研究
        3.5.1 基于功能类似API的免杀技术
        3.5.2 基于非Win32 子系统的免杀技术
    3.6 恶意代码特征定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免杀辅助工具及渗透测试代码投放平台设计
    4.1 免杀辅助工具设计
        4.1.1 静态特征定位模块设计与实现
        4.1.2 行为特征库检索模块
    4.2 渗透测试代码投放平台设计
        4.2.1 免杀代码生成模块设计与实现
        4.2.2 回连信息收集、展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免杀辅助工具
        5.2.1 Mimikatz.exe测试
        5.2.2 Invoke-DllInjection.ps
        5.2.3 mshta.exe测试
    5.3 测试渗透测试代码投放平台
        5.3.1 渗透测试样本免杀率测试
        5.3.2 平台功能测试
        5.3.3 Meterpreter测试
    5.4 结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基于Nagios的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架构及相关工具介绍
    2.1 LAMP架构
    2.2 Nagios
        2.2.1 核心功能
        2.2.2 工作原理
    2.3 NagiosQL
    2.4 NagVis
    2.5 SNMP
        2.5.1 组成
        2.5.2 MIB
    2.6 RRDTool
        2.6.1 数据源类型
        2.6.2 循环归档
        2.6.3 RPN
    2.7 Cacti
        2.7.1 特点介绍
        2.7.2 数据流程
        2.7.3 监控实现
    2.8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网络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3.1 基于3MMA的阀值告警模型
        3.1.1 简单移动平均介绍
        3.1.2 告警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2 路由器/交换机监控技术
        3.2.1 CPU平均利用率状态的监控
        3.2.2 可用内存池利用率状态的监控
        3.2.3 接口流入速率和流出速率状态的监控
        3.2.4 配置文件的监控
    3.3 Weathermap效果展示方法
        3.3.1 父子关系
        3.3.2 Weathermap效果展示
    3.4 Nagios监控实现机制
        3.4.1 Nagios监控实现
        3.4.2 Nagios通知——139 邮箱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1 需求分析
    4.2 总体设计
        4.2.1 系统框架
        4.2.2 功能设计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环境
    5.2 系统实现
        5.2.1 LAMP架构部署
        5.2.2 Nagios& Nagios-plugins安装
        5.2.3 NagiosQL安装
        5.2.4 NagVis安装
        5.2.5 Cacti安装
        5.2.6 被监控设备的插件安装
    5.3 系统测试
        5.3.1 预警功能测试
        5.3.2 NagVis故障点定位测试
        5.3.3 Nagios监控数据指标测试
        5.3.4 Cacti效果测试
        5.3.5 告警测试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复杂流程分布式控制系统构件研究与模型变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原理及其图形化设计
    2.1 控制系统软件特点
    2.2 控制系统软件的调度
    2.3 控制软件对象间的通信
        2.3.1 临界区
        2.3.2 信号量
        2.3.3 消息和邮箱
        2.3.4 事件驱动
        2.3.5 远程过程调用RPC
        2.3.6 中断
    2.4 复杂工业控制系统结构
    2.5 实时控制系统软件图形化设计工具
        2.5.1 实时控制系统图形化设计语言概述
        2.5.2 可编程对象的图形化设计
        2.5.2.1 任务
        2.5.2.2 中断
        2.5.2.3 报警
        2.5.3 可配置对象的图形化设计
        2.5.3.1 信号量、邮箱和消息
        2.5.3.2 资源
        2.5.4 控制结构的图形化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控制系统软构件的可视化建模
    3.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与实时控制系统
    3.2 分布式控制系统软构件可视化模型
    3.3 构件之间的连接器
    3.4 构件模型元素类型
    3.5 基于实时构件软件设计的建模方法
        3.5.1 框架层设计
        3.5.2 接口设计
        3.5.3 构件设计
        3.5.4 详细层设计
    3.6 说明举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控制系统构件接口的语法语义规约
    4.1 接口与基于构件的设计
    4.2 分布式控制系统构件的接口建模
    4.3 基于C/S关系的实时构件交互规约
        4.3.1 提供服务接口SPI规约
        4.3.1.1 数据说明
        4.3.1.2 服务说明
        4.3.1.3 交互协议规约
        4.3.2 客户服务请求接口SRI
        4.3.3 状态接口SI
    4.4 分布式控制系统构件非功能性接口语义规约
        4.4.1 性能配置接口PCI
        4.4.1.1 时间约束说明
        4.4.1.2 优先级说明
        4.4.2 资源控制接口RCI
        4.4.3 合成接口CIF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ML-RT模型到实时多任务图形设计环境的变换
    5.1 UML-RT结构建模概念
        5.1.1 封装对象
        5.1.2 连接器
        5.1.3 端口
        5.1.4 协议
        5.1.5 协议角色
    5.2 UML-RT行为建模概念
    5.3 构件化图形设计环境的体系结构建模概念
    5.4 实时多任务可执行模型
    5.5 UML-RT结构模型映射规则
        5.5.1 映射规则
        5.5.2 UML-RT结构模型映射举例说明
    5.6 不匹配规则
    5.7 UML-RT行为模型变换方法
        5.7.1 状态转换方法
        5.7.2 迁移转换方法
        5.7.2.1 事件触发
        5.7.2.2 动作
        5.7.2.3 完成迁移
        5.7.2.4 监护条件
    5.8 举例说明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代码自动生成
    6.1 Windows NT的实时特征
    6.2 DRSCDE与Windows NT对象的映射规则
        6.2.1 任务的映射规则
        6.2.2 中断对象的映射规则
        6.2.3 报警对象的映射规则
        6.2.4 实时对象之间的通信模型
        6.2.5 信号量对象的映射规则
        6.2.6 消息及邮箱的映射规则
    6.3 代码自动生成器的设计
        6.3.1 代码自动生成的原理
        6.3.2 代码自动生成器的结构和功能
        6.3.2.1 词法分析类CLexAnalyze
        6.3.2.2 语法分析类CSyntaxAnalyze
        6.3.2.3 语义分析类CSemanticAnalyze
        6.3.2.4 目标代码生成类CCodeGenerate
        6.3.2.5 表格管理类CFormManage
        6.3.2.6 出错处理类CErrorProcess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研究成果
    7.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所获奖励

(8)Windows NT模式下卫星激光测距控制软件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卫星激光测距基本理论介绍
        1.1.1.卫星激光测距原理
        1.1.2.卫星激光测距产生与发展
        1.1.3.卫星激光测距的特点
        1.1.4.卫星激光测距应用和研究意义
    1.2 本论文研究背景介绍
    1.3 本论文工作内容和安排
        1.3.1 论文工作内容
        1.3.2 论文详细安排
第二章 卫星激光测距基本系统组成
    2.1.激光器和发射光学系统
    2.2.光子探测系统
    2.3.时间间隔测量系统
    2.4.时间频率系统
    2.5.望远镜伺服跟踪系统
    2.6.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三章 卫星激光测距控制实现过程和原理
    3.1 系统基本结构
    3.2.系统工作过程
        3.2.1.工作流程
        3.2.2.实时测距过程
        3.2.3.伺服控制过程
    3.3.硬件基本组成和实现
        3.3.1.基本硬件结构
        3.3.2.计数器板控制
        3.3.3.GPIB板接口控制
        3.3.4.RS232串口
        3.3.5.I/O板控制
第四章 NT模式下SLR控制程序VC++编程实现
    4.1 WINDOWS NT系统
        4.1.1.Windows NT系统综述
        4.1.2.Windows NT系统的优点(以Windows XP为例)
        4.1.3.Windows NT体系结构
    4.2.底层硬件通讯
        4.2.1.NT模式下硬件底层通讯实现
        4.2.2.Moxa卡串口通讯VC++程序实现
        4.2.3.计数器板,I/O板,D/A板通讯方式
        4.2.4.GPIB板通讯
    4.3.实时测距
        4.3.1.本文程序概况
        4.3.2.VC中基于Windows的精确定时
        4.3.3.测距控制时序分析及过程实现
        4.3.4.实时测控算法
        4.3.5.望远镜跟踪过程设计
        4.3.6.测距信息实时显示
        4.3.7.系统自我信息检测
        4.3.8.卫星预报显示
        4.3.9.卫星轨迹显示
        4.3.10.测距数据点图实现
        4.3.11.键盘控制和相关参数调节
        4.3.12.望远镜方位显示实现
        4.3.13.结果保存
    4.4.卫星激光测距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4.4.1.误差分析
        4.4.2.系统延迟改正
        4.4.3.数据预处理方法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距离门控实验
    5.2 地靶测量实验
    5.3 实际观测实验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过程小结
    6.2 程序说明,注释与文档编写
        6.2.1.程序相关说明
        6.2.2.注释和文档
    6.3 对程序日后改进意见和SLR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计数器内部数据设置
附录二 串口编程实现程序
附录三 TIMESETEVENT定时器程序
附录四:其他相关程序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9)基于Windows的开放结构控制平台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课题提出及意义
    1.2.开放结构控制系统的发展
        1.2.1.市场需要及技术发展促进开放式运动控制技术的研究
        1.2.2.开放式系统定义
        1.2.3.开放体系结构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开放体系结构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1.3.运动控制现场总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软件化运动控制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模型
    2.1.实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放途径
    2.2.基于PC的开放式体系结构
    2.3.WOAP开放思路
        2.3.1.系统设计原则
        2.3.2.系统实现方法
    2.4.WOAP结构
        2.4.1.平台层次设计
        2.4.2.拓扑结构
        2.4.3.采用RTSB总线的开放平台结构
    2.5.WOAP硬件系统结构
    2.6.WOAP软件功能模型
        2.6.1.系统任务划分
        2.6.2.系统功能模型
        2.6.3.平台任务调度
    2.7.软件系统弱实时及非实时内核组件设计
        2.7.1.系统组件的设计
        2.7.2.系统各组件之间的关系
        2.7.3.服务器客户机之间的通讯建立
        2.7.4.数控组件接口定义
    2.8.强实时控制对象设计
    2.9.本章小结
第3章 运动控制现场总线
    3.1.传统控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3.1.1.传统运动控制系统结构
        3.1.2.系统的局限性
    3.2.RTSB运动控制现场总线概述
        3.2.1.网络互连参考模型
        3.2.2.传输特性
        3.2.3.拓扑结构
        3.2.4.支持操作模式
        3.2.5.数据传送模式
        3.2.6.数据内容
        3.2.7.数据块
    3.3.RTSB报文协议
        3.3.1.RTSB报文结构
        3.3.2.非周期数据交换(服务通道)
        3.3.3.总线通讯的时序
        3.3.4.同步机制
    3.4.RTSB系统初始化
    3.5.错误处理
        3.5.1.概述
        3.5.2.报文错误
        3.5.3.握手超时
        3.5.4.服务通道中的错误信息
    3.6.RTSB用户层接口
        3.6.1.RTSB主控卡电气原理
        3.6.2.用户层接口
    3.7.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Windows 2000/XP系统的实时性实现
    4.1.运动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4.2.实时操作系统及其要求
    4.3.Windows NT实时性分析
        4.3.1.Windows NT中与实时性相关的核心结构与机制
        4.3.2.Windows NT实时扩展方法
    4.4.Windows驱动程序开发工具
    4.5.Windows系统实时性测试
        4.5.1.Windows实时性测试系统平台建立
        4.5.2.中断延迟测试(Interrupt Latency)
        4.5.3.测试结果分析
    4.6.WOAP Windows驱动程序设计
        4.6.1.WOAP数控微核结构
        4.6.2.实时性实现
        4.6.3.数据交换
        4.6.4.Windows XP环境RTSB总线系统实时性测试
    4.7.本章小结
第5章 活塞加工运动学分析与型面设计
    5.1.影响活塞变形的因素
    5.2.活塞异型外圆数控加工现状
    5.3.活塞型线规律分析
        5.3.1.横向型线及其变化规律
        5.3.2.活塞纵向型线特征
    5.4.活塞横截面型线的数学描述与成型方法
        5.4.1.横截面型线的数学表示方法
        5.4.2.横截面型线成型方法
        5.4.3.横截面型线数据处理
    5.5.异型外圆轴向型线的数学描述与成型方法
        5.5.1.长轴截面型线的数学表示
        5.5.2.长轴截面型线的生成方法
        5.5.3.椭圆度沿活塞高度的变化规律
    5.6.活塞加工机床运动分析与外圆型面的合成
        5.6.1.活塞加工机床运动分析
        5.6.2.异型外圆表面数据合成
        5.6.3.异型外圆表面成型方法
        5.6.4.型线数据结构处理
    5.7.型面设计软件系统
        5.7.1.设计目标
        5.7.2.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5.7.3.规则曲线设计模块
        5.7.4.横截面数据显示修正模块
        5.7.5.型线数据修正
        5.7.6.一般活塞型面设计流程
    5.8.本章小结
第6章 异型外圆活塞车削加工控制系统的实现
    6.1.控制系统硬件平台的架构
        6.1.1.活塞加工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分析
        6.1.2.硬件平台系统架构
    6.2.刀架结构的动态特性分析
        6.2.1.概述
        6.2.2.GMA动力学模型
        6.2.3.致动器系统模型
    6.3.伺服刀架系统辨识
        6.3.1.辨识实验设计
        6.3.2.系统模型的参数辨识及模型修正
        6.3.3.伺服刀架控制系统的校正
    6.4.软件系统结构
    6.5.加工实验与测试结果分析
    6.6.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英文论文
    Windows XP Embedded based Open Architecture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Windows and Fieldbus Based Software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及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
        1.2.1 开放式控制器的概念
        1.2.2 开放式控制器的相关研究
    1.3 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实现策略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实现技术与方案
    2.1 基于组件技术的机器人控制器
        2.1.1 组件技术概述
        2.1.2 组件技术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2.1.3 组件分析的基本概念
        2.1.4 机器人控制器的功能组件
    2.2 机器人控制器的实时性分析
        2.2.1 机器人控制器的实时性问题
        2.2.2 影响机器人控制器实时性的因素
        2.2.3 Windows 系统的实时性分析
        2.2.4 Windows 系统的实时扩展
    2.3 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组件分析
        2.3.1 组件的实现形式
        2.3.2 机器人组件分析
    2.4 小结
3 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配置与运行
    3.1 组件的通信机制
        3.1.1 调用接口和事件
        3.1.2 基于端口的通信方式
        3.1.3 信号机制
    3.2 系统的配置
        3.2.1 配置文件
        3.2.2 配置过程
        3.2.3 配置校验
    3.3 系统调度与运行
        3.3.1 组件的状态转换
        3.3.2 系统的运行调度
    3.4 系统开发流程
    3.5 小结
4 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实现平台
    4.1 Movemaster 机器人控制器分析
        4.1.1 Movemaster 机器人简介
        4.1.2 Movemaster 机器人控制器硬件分析
        4.1.3 Movemaster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4.2 Movemaster 机器人的控制器改造
        4.2.1 基于PC+DSP 的控制器硬件平台
        4.2.2 接口和驱动板卡的设计
    4.3 小结
5 开放式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
    5.1 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
    5.2 多轴运动控制器
        5.2.1 基本概况
        5.2.2 关键技术分析
        5.2.3 具有开放结构的多轴运动控制器
    5.3 关节轨迹生成
        5.3.1 线性模式
        5.3.2 PVT 模式
        5.3.3 B 样条模式
    5.4 机器人关节控制模型
    5.5 机器人关节的PID 控制
        5.5.1 PI-D 结构
        5.5.2 提高性能的措施
        5.5.3 运动控制实验
    5.6 基于重力补偿的关节控制
        5.6.1 算法分析
        5.6.2 实验
    5.7 小结
6 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的研究
    6.1 离线编程概述
        6.1.1 离线编程的意义
        6.1.2 离线编程技术的发展
        6.1.3 离线编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6.2 系统功能结构
    6.3 机器人及其环境的快速建模
        6.3.1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
        6.3.2 机器人系统的三维造型
    6.4 机器人系统虚拟环境中的碰撞检测
        6.4.1 碰撞检测的基本原理
        6.4.2 基于特征的碰撞检测
        6.4.3 机器人仿真中的碰撞检测
        6.4.4 碰撞检测实验
    6.5 机器人传感器仿真
        6.5.1 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
        6.5.2 视觉传感器的仿真
    6.6 机器人编程
        6.6.1 基于接口的机器人编程
        6.6.2 机器人编程的集成开发环境
        6.6.3 编程示例
    6.7 小结
7 机器人的多传感器集成与控制
    7.1 机器人多传感器集成
        7.1.1 多传感器集成与融合
        7.1.2 逻辑传感器模型
        7.1.3 基于组件的集成模型
    7.2 机器人的控制结构
        7.2.1 基于规划的控制
        7.2.2 基于行为的控制
        7.2.3 复合控制结构
    7.3 多传感器机器人的集成控制结构
    7.4 多传感器机器人实验平台
        7.4.1 腕力传感器
        7.4.2 超声测距传感器
        7.4.3 手眼视觉
    7.5 多传感器机器人控制实验
        7.5.1 感知子系统
        7.5.2 控制子系统
        7.5.3 实验结果
    7.6 小结
8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8.2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Movemaster-EX RVM1 端口及连接
附录3 机器人电机驱动器的设计
附录4 Movemaster 机器人实验平台

四、如何编程获取Windows NT的性能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 余文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机器学习的未知恶意代码自优化实时检测技术研究[D]. 李善玺. 兰州大学, 2021(09)
  • [3]空间目标激光测距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张浩越.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习题推荐研究[D]. 胡辉.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4)
  • [5]面向安全评估的攻击免杀技术研究[D]. 胡嘉熙.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基于Nagios的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实现[D]. 张欢.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复杂流程分布式控制系统构件研究与模型变换[D]. 刘晓燕.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8]Windows NT模式下卫星激光测距控制软件的实现[D]. 孙宝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 2007(08)
  • [9]基于Windows的开放结构控制平台及应用研究[D]. 武洪恩. 山东大学, 2007(03)
  • [10]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及相关技术研究[D]. 潘炼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如何以编程方式获取 Windows NT 的性能数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