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现代”之间——成都拉萨饭店“布达拉宫中庭”评析

“民俗”与“现代”之间——成都拉萨饭店“布达拉宫中庭”评析

一、“民俗”与“现代”之间——成都拉萨大酒店“布达拉宫中庭”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袁洪英,刘丽君[1](2019)在《四川文化主题酒店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指出指出了随着国际酒店品牌抢占中国市场的趋势愈演愈烈,酒店业打造个性化模式和特色产品是未来酒店业的发展方向。布局一批"文化+酒店"民族文化体验消费场所,促进文化产业与酒店业的融合发展是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之一。据此,以四川文化主题酒店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针对四川文化主题酒店存在文化主题构建的创新性不足、文化主题氛围特色不明显、文化主题产品不完善、文化主题活动不丰富、基本功能和服务有待提升的问题。应该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品牌竞争力、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并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为顾客打造一个承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新颖空间,为消费者带来别致的住宿体验。

胡凯雯[2](2018)在《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建筑文化遗产评价与评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 40年,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带来的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全新的面貌。其中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中华民族深思。期间许多建设成就与标志性景观都是国家与人民精神的载体,深入挖掘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年)有代表性的建成物,将其中承载了特殊价值与珍贵信息的建筑文化遗产筛选出来,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的物质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基于广州市是千年商都,拥有对外开放的秉性,又是自古以来的改革维新思想策源地,所以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其中的建成物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与精神,因此笔者以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筑及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文物、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等概念后,界定了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的概念。通过梳理广州的城市特点、重要发展周期,提出了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的初选原则:设计或建成于1978-1987年间,以岭南建筑学派为主的设计者或团队设计的,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作为中国面向世界商业贸易的窗口,在接待、展示等需求下、在现代建筑创作思想的影响下建设的保存较完好的建筑物或文化景观。在初选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岭南学派建筑师当期的代表作和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建筑创作思想的作品两条线索,划定了共30个建筑作品的初始名录。依据名录对建筑展开详细调研,通过对文章、书籍中的图片、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9位专家有针对性的访谈,笔者重新梳理了初始名录中30个建筑作品的建设背景、设计团队、创作历程、照片、图纸及改扩建情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较详实。通过调研力求全面分析各建筑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的影响,挖掘其各方面蕴含的价值,为评价奠定基础。评价研究中,采用了国内外普遍认同的综合性评价方法:依据认定标准的评价方法和构建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的认定标准,确定了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然后分析统计了 35个既有体系中的各级指标,筛选频率较高的指标项,综合实际建立了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指标体系,经专家打分确定指标权重后得到各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评选研究中,为了评选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建议名单,基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的特殊性,笔者分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和深圳市历史建筑名录中对现代建筑评选的侧重点,提出特殊性原则的评选方法,即将建筑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时代背景中,若建筑在此期间的某方面产生了特殊影响、占据了特殊的地位、代表了当时某种特殊的精神、突出的特殊价值或其他特殊性将被列入名单。由此提出建议名单及入选理由,结合它们保存较好的建筑现状,提出对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这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需要重点宣传展示等六项保护思路。

陈晓宇[3](2018)在《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及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传佛教地区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文化浓厚、宗教特点鲜明、地域文化独特的圣地。其中藏传佛教建筑及建筑装饰艺术因其独特的历史面貌和价值一直是藏学研究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关注和开发,在加快西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协调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如何保持地域性特征、在战略实践中如何把握文脉传承,这不仅是应予高度重视的问题,而且也是研究课题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藏传佛教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藏传佛教建筑既保留了藏族传统的民族特点、建造结构,还吸收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特征,成为文化传承最有力的载体之一。建筑装饰是装饰艺术利用其基本的造型元素,如色彩、工艺、造型、材质、内容、主题等表达一套完整的建筑语汇和民族文化内涵。本文意在通过研究藏传佛教建筑装饰总结其特点,以文化传承及体验为角度阐明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发展的立场,并以此为依托进行设计创作。绪论总体阐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背景与现状、方法与框架。第一章主要根据时间脉络总结藏传佛教建筑及装饰形成的相关背景,梳理藏传佛教建筑细部的装饰,总结其艺术特征。第二章主要阐述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在当今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以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设计为例阐述建筑装饰的研究价值与传承价值。藏传佛教建筑装饰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保存至今的寺庙建筑,如塔尔寺、雍布拉康、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隆务大寺等,更离不开精美坚固的宗教艺术品和民族文化作品。这些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龚雨甜[4](2016)在《九寨沟地区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研究 ——以希尔顿酒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度假酒店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我国风景区度假酒店设计对地域性特征的表达缺失准确性与完整性,与国外优秀的案例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制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度假酒店设计,本文以特定的九寨沟地区作为研究背景,结合地域性要素来提出地域特征的表达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本文以九寨沟地区地域性度假酒店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地区地域性要素的分析,运用文献研究、实例归纳、实地考察、系统分析以及理论研究与实际设计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从地域环境与文化特征的角度阐述了九寨沟地区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项目——九寨沟希尔顿度假酒店的设计实践中。本文结构共分四个部分来研究基于九寨沟地域性要素的度假酒店设计:第一章为提出问题部分。对国内外度假酒店、地域性建筑以及九寨沟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并对本文的总体内容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和第三章为分析问题的部分,是本篇论文的理论研究与地域背景研究。第二章分别阐述了度假酒店的概念与特征和地域建筑的涵义及其相关理论,并探讨了地域性表达对度假酒店设计的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地域建筑的影响因素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的重点要素,并结合相关案例予以分析说明;第三章则为九寨沟地区的地域背景分析,基于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两方面,分析该地区会对建筑地域性表达产生影响的要素。第四章为解决问题的部分。基于第三章分析得出的地域性要素,探讨九寨沟地区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的设计方法。第五章为理论结合实际的部分。结合笔者实习期间参与的中建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九寨沟希尔顿度假酒店项目,从建筑规划布局、交通流线组织、景观环境设计、建筑形态和空间设计等方面分别对其提出了设计策略并完成了项目的相关设计说明。文章最后为全文的结语与对未来的展望。

陆禹杭[5](2015)在《当代建筑形态特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建筑技术和新兴建筑思想并发的多元时代,中国建筑界在盲目追求现代的“国际式”同时,摒弃建筑创作所包含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导致了建筑文化内涵缺失、建筑形态语义混乱等种种问题。如何保持建筑文化与内涵的延续性,表现并肯定建筑的地域性,是全球建筑师和理论家都在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是对抗全球化背景下建筑趋同的必要手段,成为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从发达国家对节能的重视到发展中国家的适宜技术;从早期日本现代建筑的觉醒到韩国本土建筑的崛起,再到大陆对乡土及地域形式的关注都体现了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多样性。本论文首先通过对比国内地域性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发展现状,反思设计中的偏颇与不足,进而归纳出影响地域性建筑形态创作的因素: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和经济技术因素。论文针对各个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形态地域性表达现象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剖析建筑设计中地域性表达的策略和途径。在论文的最后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设计的地域性实践案例—大连市神谷中医规划与建筑设计作为实践印证,解读了此次实践探索中应用到的前文所总结的相关设计策略,并对设计过程做出了总结。

李光耀[6](2015)在《基于CIS理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景观形象特色作为一个城市景观发展的驱动力,既是城市景观长远发展的坐标,支撑整个城市景观生存、竞争、变化,也是城市景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魅力所在。优质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能增强城市的识别性和记忆性,提高城市知名度,突出城市的魅力,它蕴含于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中,其形成有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因素等许多因素。为提高城市景观形象的识别性,本研究按照CIS原理,对于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结构延展成“城市景观形象识别五要素”并细分为: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另(Mind Identity)、城市景观形象地缘识别(Geography Identity)、城市景观形象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Human Identity)和城市景观形象视觉识另(Visual Identity)。在深入挖掘城市本身的地缘条件、人文历史的情况下,通过提炼城市景观营造理念为引导,用特色的城市景观视觉形象和行为活动表现将一个城市的景观形象与另一个城市区别开。全文分四部分,共十章。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包括前三章,回顾并分析了国内外与本论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的成果,从而获得关于国内外城市景观形象特色发展的整体认知。对城市景观形象特色一些相关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和厘清,并通过对城市景观形象导入CIS理论的可行性、策略等做了深入讨论,以便论题的展开。第二部分是核心研究部分,包括第四至第八章,主要对城市景观形象识别五要素进行详细的研讨,首先分析了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内涵,研究了城市景观形象理念的定位,其后依次将其他识别要素结合到CIS理论下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设计、城市滨水景观形象设计、城市色彩景观形象设计和城市人文景观形象设计等,具体论述如何营造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第三部分是结尾论述部分,包括第九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城市景观形象营造CIS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四部分是总结展望部分,分析总结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整篇论文进行理论总结,并展望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引入CIS理论的前景,提出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引入CIS理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通过宏观及微观的协调,按步完成,分层实施。通过分析、总结,论文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具体的创新性探索:1)探索了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过程中引入CIS理论的方法;2)结合CIS理论,将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的结构系统延展出城市景观形象识别五要素;3)提出了构建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的CIS策略;4)研究出当前城市景观形象营造CIS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军静[7](2015)在《齐康建筑设计思想与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典型作品的分析,归纳总结齐康的建筑创作历程,并系统提炼其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教育思想。全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整个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全面梳理了齐康建筑创作实践的历程和脉络。将齐康的建筑创作划分为成长积累的前期、崭露头角的早期、深入探索的中期和多元表现的盛期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典型作品和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地域化创作、审美构图、形式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其建筑创作的脉络进行动态研究。通过对创作实践的分析,总结出齐康“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基础,并详细论述“人”和“本”的内涵。第三章系统归纳齐康的人性化设计美学思想。齐康的美学思想强调时空中的情理交织,将历史的要素和地域的要素合并起来考虑,使建筑具有丰富的内涵,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即对建筑理性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建筑理性的追求体现在形式的和谐、功能的合理、技术的适宜、环境的适应和辩证求实的建筑观五个方面。情感的表达体现在建筑潜在意义的表达、建筑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建筑审美的怡情悦性三个部分。第四章系统论述齐康的设计伦理思想即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责任伦理思想。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总结了齐康设计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微观上为建筑师个体与职业责任的实现;中观上指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具体指城市规划的公益与正义、建筑的人性化表达和建筑对观者的品德教育;宏观上指建筑师的未来责任,即注重环境的持续发展、城市形态的宜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五章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齐康的教育思想。文章首先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部分梳理了齐康教育实践活动轨迹,进而分析归纳出齐康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忠于教育的师德风范和终生学习的治学思想。最后提炼其教育思想的特点,并阐述了其教育思想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论文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齐康建筑设计思想的内涵,从建筑创作的政治化和文化民族主义两个方面对其设计思想进行反思,并探讨了其对设计师的职业素养、设计教育的教学体制、传统设计文化的继承、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齐康建筑创作实践进行历时性研究。在史料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上,将齐康的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概括各个阶段的动态发展脉络,剖析其建筑创作的连续性。第二,系统论述了齐康“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包括人性化的设计美学思想、对人民负责的责任伦理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提炼归纳了齐康美学、伦理、教育三位一体的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第三,运用历史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齐康的设计思想进行反思,并结合当代设计现状分析了齐康设计思想的现实意义。

杨自珍[8](2013)在《现代乡土主义视角下的拉萨新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97’当代乡土建筑——现代化的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亚洲各国都逐渐意识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误区,国际文明对地区文明的破坏。在中国保护地域文化、传承传统建筑的声音也日益高涨。中国近二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建设。在这种建设潮流即将进入高原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之时,发出城市发展方向和建筑创作思路的疑问,并透过现代乡土主义视角对拉萨新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归纳总结拉萨建筑的创作要素,指引拉萨新建筑创作方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现代乡土主义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与相关理论的研究,对拉萨传统乡土建筑中蕴含的地域特色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基本的建筑创作语言。在这种建筑创作语言的基础上,对数个拉萨现代乡土主义建筑典型案例进行创作分析,总结出拉萨现代乡土主义建筑创作理念和设计手法,揭示其在尊重自然地理环境、适应西藏高原气候、继承乡土建筑传统、反应当地生活习俗及体现宗教文化方面的本质。最后,依据国内外众多城市的发展现状、建筑创作倾向,提出拉萨城市建设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建筑创作潮流,并且对拉萨新建筑创作思路作出展望,希望形成以现代乡土主义建筑创作为主体,融合多种建筑创作潮流,共同推进拉萨城市发展的建筑创作新思路。

王淑华[9](2013)在《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主题酒店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酒店发展新形态,在国外已有5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分布范围大多局限在酒店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一般选取回归大自然、怀旧历史等为主题文化,体现与众不同的特色,主题酒店的横空出世标志着酒店设计理念的一次飞跃,也是对传统的酒店设计的一次颠覆与创新,虽然主题酒店在我国属于新事物,但是在国际酒店业中却属于一种发展新的趋势,主题酒店是以主题文化设计而取胜,文化的设计是主题酒店的关键、关乎着酒店的命脉;面对前景如此光明的主题酒店,有必要对主题酒店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设计理论,从而希望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所提高。本论文基于此,以主题酒店为研究对象,以主题酒店设计中文化特征的表达为研究重点,论文从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认知入手,通过对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对主题酒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都是从管理、旅游等角度涉及到很少一部分,真正对设计中的文化特征的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对于主题酒店如何定位以及设计方面研究不足。没有真正的从所选主题文化入手去系统的对酒店进行研究设计。另外,也由于历史原因,大多酒店的主题创作偏好模仿外国已经比较成熟的设计实践,然而现今,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演进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亦提出了许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所以,文化是主题酒店设计创新以及综合提升的重要因素。本论文通过对主题酒店以及文化性特征的概述和相关要素的研究,分析归纳了主题酒店设计中文化特征表达的方法,包括前期资源的整理,直到规划和设计主题成型的整个过程。有别于普通酒店的设计思路,论文更强调的是文化性主题在酒店中的生成、发展与相应的变化,试图为主题酒店设计中如何创建一个系统的、充满文化体验性特色的文化主题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实现市场对主题酒店提出的多元化要求。

邓乐韵[10](2013)在《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 ——以辽宁本溪汤沟温泉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单纯是温饱的生活。在工作之余,人们愿意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去旅游观光,或感受人文情怀。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度假旅游酒店。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旅游度假酒店也必将进入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的时代,而我国现阶段,提到度假酒店,人们大多只会想到海南、三亚的一些酒店。国内大部分的度假酒店对于外环境景观的营造,仍然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法与理论。因此,对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研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根本性出发,研究酒店、旅游度假、度假酒店的定义、起源、分类及发展。同时基于“以人文本”的原则,分析旅游度假人群的心理需求及行为特征,从旅客出行的动机出发,关注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总结旅游度假游客在户外活动的基本特征,研究度假酒店外环境景观的特性,即旅游度假酒店景观的独特性、娱乐性与生态性,从而将景观的装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贴近时代的要求。文章详细分析对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产生影响因素,根据地域文化、主题文化、气候性、周边环境、游客心理需求及行为特诊、酒店建筑和经济与政策对旅游度假酒店产生的不同影响提出相关解读与策略,化劣势为优势。通过对国内外优秀的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借鉴这些旅游度假酒店的优秀经验,总结归纳出旅游度假酒店设计的原则,即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环境美化性原则、地域特色性原则、休闲娱乐性原则、康体健身性原则。基于这些原则,对构成旅游度假酒店景观的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设计方法,指出专适合于旅游度假酒店景观的设计方向与路线。最后结合辽宁本溪汤沟温泉度假酒店景观方案概念设计实践对本文观点进行论证。

二、“民俗”与“现代”之间——成都拉萨大酒店“布达拉宫中庭”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俗”与“现代”之间——成都拉萨大酒店“布达拉宫中庭”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文化主题酒店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 四川文化主题酒店发展概况
4 四川文化主题酒店发展问题
    4.1 文化主题的构建创新性不足
    4.2 文化主题氛围特色不明显
    4.3 文化主题产品不完善
    4.4 文化主题活动不丰富
    4.5 基本功能和服务有待提升
5 四川文化主题酒店发展建议
    5.1 增强创新能力
    5.2 提高品牌竞争力
    5.3 加强文化内涵建设
    5.4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2)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建筑文化遗产评价与评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与必要性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相关综述研究
        1.3.2 现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初选原则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物
        2.1.2 文化遗产
        2.1.3 建筑遗产
        2.1.4 改革开放初期遗产概念界定
    2.2 广州市城市特点
        2.2.1 千年商都
        2.2.2 改革变新策源地
    2.3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历程及历史意义
        2.3.1 建设历程
        2.3.2 历史意义
    2.4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初选原则
    2.5 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存初步调研
    3.1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存初始名录收集
        3.1.1 线索一:岭南学派建筑师1978-1987年的代表作品
        3.1.2 线索二:其他体现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特色及创作思想作品
        3.1.3 初始名录的划定
    3.2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存调研
        3.2.1 基于岭南地域特色传承与创新的作品调研
        3.2.2 基于改革开放新需求的作品调研
    3.3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存总结
        3.3.1 改革开放时代特色总结
        3.3.2 建筑师创新思维的影响总结
        3.3.3 建筑现状特点总结
    3.4 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评价与评选
    4.1 国内外普遍认同的综合性评价
        4.1.1 依据认定标准的评价方法
        4.1.2 构建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4.2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评选——以特殊性为原则
        4.2.1 专家建议
        4.2.2 特殊性原则评选依据及概念界定
        4.2.3 评选系统
        4.2.4 评选方法
        4.2.5 评选名录及入选理由分析
        4.2.6 保护思路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及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背景
        一、宗教文化背景
        二、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建筑及装饰的各时期发展
        一、原始时期
        二、萌芽时期
        三、雏形时期
        四、发展时期
        五、成熟时期
        六、藏传佛教建筑在当代的发展
    第二节 典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装饰内容
        一、屋顶、汉式金顶及其设计艺术特征
        二、梁、柱装饰及其特征
        三、门、窗装饰及其特征
        四、墙体装饰及其特征
        五、建筑附属
    第三节 典型藏传佛教民居建筑的的装饰内容
        一、门、窗装饰及其特征
        二、墙体装饰及其特征
        三、屋顶与建筑附属
    第四节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特征
        一、造型特征
        二、内容特征
        三、色彩特征
        四、文化特征
        五、题材特征
        六、宗教特征
    第五节 其他文化对藏传佛教建筑的影响
    第六节 藏式建筑体系的新特点
        一、现代化材料、构件、能源的应用
        二、传统装饰和工艺的保留
        三、建筑风格和城市面貌的改变
第二章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在当今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一、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二、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在度假酒店中的应用
        三、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在拉萨火车站中的应用
    第二节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
    第三节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壁画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二、唐卡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三、雕塑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节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断层
        二、地域局限
        三、文化定位
第三章 建筑装饰的研究价值与传承保护方案——以藏式建筑装饰设计为例
    第一节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价值
    第二节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借鉴
    第三节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
    第四节 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设计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图片来源
致谢

(4)九寨沟地区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研究 ——以希尔顿酒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我国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的建设现状
        1.1.2 九寨沟藏族地区地域文化保护的缺失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4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的价值分析及重点要素
    2.1 度假酒店的概述及特征
        2.1.1 度假酒店概述
        2.1.2 度假酒店的特征
    2.2 地域建筑及其相关理论
        2.2.1 地域建筑的涵义
        2.2.2 相关理论
    2.3 地域性表达对度假酒店的价值分析
        2.3.1 满足度假人群对地域文化的诉求
        2.3.2 通过地域性空间的塑造提升度假魅力
    2.4 地域建筑的影响因素及表现特征
        2.4.1 环境因素
        2.4.2 文化因素
    2.5 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的重点要素及相关案例
        2.5.1 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的重点要素
        2.5.2 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的相关案例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九寨沟地区的地域性要素分析
    3.1 九寨沟地区的自然要素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资源条件
        3.1.4 景观资源
    3.2 九寨沟地区的文化要素
        3.2.1 建筑文化
        3.2.2 宗教文化
        3.2.3 民俗文化
        3.2.4 地方材料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九寨沟地区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的方法
    4.1 基于景观资源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4.1.1 九寨沟地区度假酒店的选址
        4.1.2 与核心景观资源的融合
        4.1.3 营造特色自然景观
    4.2 基于山地环境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4.2.1 与山体形态的呼应
        4.2.2 对坡度特征的适应
        4.2.3 对气候条件的适应
    4.3 基于民族文化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4.3.1 建筑文化的地域性表达
        4.3.2 宗教文化的地域性表达
        4.3.3 族群文化的地域性表达
        4.3.4 地方材料的地域性表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九寨沟地域性要素的希尔顿酒店设计策略与实践
    5.1 九寨沟希尔顿酒店项目概述
        5.1.1 项目背景介绍
        5.1.2 项目基地环境
        5.1.3 场地核心资源
        5.1.4 项目设计定位
        5.1.5 规划思路
    5.2 结合地域的建筑规划布局
        5.2.1 总体布局策略
        5.2.2 九寨沟希尔顿酒店建筑规划布局
    5.3 结合地域的交通流线组织
        5.3.1 交通流线设计策略
        5.3.2 九寨沟希尔顿酒店的交通流线组织
    5.4 结合地域的景观环境设计
        5.4.1 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5.4.2 九寨沟希尔顿酒店的景观环境设计
    5.5 结合地域的建筑形态设计
        5.5.1 建筑形态设计的影响因素
        5.5.2 九寨沟希尔顿酒店的建筑形态设计
        5.5.3 九寨沟希尔顿酒店的建筑细部设计
    5.6 结合地域的建筑空间设计
        5.6.1 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5.6.2 九寨沟希尔顿酒店建筑空间设计
    5.7 本章小结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5)当代建筑形态特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背景——消费文化的蔓延和审美文化的变异
        1.1.2 建筑现象——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冲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有关地域性的研究
        1.3.2 有关建筑形态学的研究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6.1 论文组织结构
        1.6.2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地域性与建筑形态的相关概念
    2.1 地域性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2.1.1 地域性的含义
        2.1.2 地域性建筑的含义
        2.1.3 地域性建筑创作
    2.2 地域主义发展概况
        2.2.1 区分:地域性与地域主义
        2.2.2 广义的地域主义
        2.2.3 批判的地域主义
    2.3 建筑形态相关概念
        2.3.1 区分:“建筑形态学”和建筑形态
        2.3.2 建筑形态与“地域性”的关联
    2.4 研究的理论依据
        2.4.1 建筑类型学
        2.4.2 建筑符号学
        2.4.3 建筑现象学
    2.5 本章小节
3 国内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概况
    3.1 当代地域性建筑思潮的探索历程
        3.1.1 边缘性实践—响应“民族性”的形态设计
        3.1.2 早期探求—乡土风格的延续
        3.1.3 自醒到自觉—地域性建筑的多元化发展
    3.2 国内当代地域性建筑设计实践探索
        3.2.1 主要涉及的建筑类型
        3.2.2 设计思想的主要倾向
    3.3 理论与实践的不足
        3.3.1 地域营建体系不健全
        3.3.2 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人文关怀
        3.3.3 缺乏对气候及节能的关注
    3.4 建筑地域性生成的影响因素
        3.4.1 自然因素
        3.4.2 人文因素
        3.4.3 技术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自然属性的地域性体现
    4.1 适应地域性气候
        4.1.1 适应地域气候的总体布局
        4.1.2 注重微气候的形态设计
        4.1.3 采用被动式的本体设计
    4.2 整合地形地貌
        4.2.1 自然融合地形肌理
        4.2.2 有机契入场地地形
        4.2.3 诠释地形结构
    4.3 回应地域性的表皮材料
        4.3.1 传统材料的现代演绎
        4.3.2 现代材料的新途径
        4.3.3 细部手法的巧妙运用
    4.4 光线的运用与色彩的表达
    4.5 本章小结
5 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传承
    5.1 历史文化对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影响
        5.1.1 传承地域民族文化
        5.1.2 展现民俗精神内涵
        5.1.3 满足社会心理需求
    5.2 “建筑意”—传统文化的提炼与表达
        5.2.1 “中和”现代建筑意
        5.2.2 “虚静”现代建筑意
        5.2.3 表现“阴阳思想”的现代建筑意
    5.3 回归场所—历史文脉的传承
        5.3.1 场所精神的生成与更新
        5.3.2 场所精神的保持与延续
    5.4 建筑语言的提取与运用
        5.4.1 象征
        5.4.2 抽象
        5.4.3 表现
    5.5 本章小结
6 经济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6.1 影响建筑形态地域性的经济技术因素解析
        6.1.1 社会经济对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影响
        6.1.2 建筑技术对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影响
    6.2 采用适宜的地域技术
        6.2.1 低技策略的运用
        6.2.2 传统技术的继承与创新
        6.2.3 高新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6.3 建构的影响
        6.3.1 从结构出发
        6.3.2 从建造技术出发
        6.3.3 建造的人工价值
    6.4 当代科技观映射下建筑形态的地域性表达
        6.4.1 当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地域性应用
        6.4.2 新科技拓展建筑形态的可能性
        6.4.3 先锋建筑形态的地域性表达
    6.5 本章小结
7 设计实践——旅顺市神谷中医院规划与建筑设计
    7.1 城市的文化背景
    7.2 选址布局—建筑与地域环境的相互对话
        7.2.1 选址及定位
        7.2.2 总图布局
    7.3 形态塑造—建筑地域性表达手法的应用
        7.3.1 对自然环境的回应
        7.3.2 与地域文化背景的契合
        7.3.3 传统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
    7.4 空间营造—传统东方文化与当代地域精神的相互结合
    7.5 设计过程
        7.5.1 设计阶段及图纸目录
        7.5.2 设计资料汇总
        7.5.3 神谷中医单体建筑平面图
        7.5.4 相关调研——黑龙江省中医院,齐齐哈尔中医院
8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CIS理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景观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研究
        1.2.3 从系统角度研究城市景观
        1.2.4 城市景观形象设计相关研究
        1.2.5 关于城市景观美学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方法
2 城市景观形象基本知识
    2.1 城市景观的界定
        2.1.1 城市景观的定义
        2.1.2 城市景观元素分类
        2.1.3 城市景观的内涵
        2.1.4 城市景观的属性特点和分类
    2.2 城市景观形象
        2.2.1 城市景观形象概念
        2.2.2 城市景观形象的构成与特征
        2.2.3 城市景观形象定位
    2.3 城市景观形象营造的理论基础
        2.3.1 城市形态理论
        2.3.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2.3.3 景观规划学理论
3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CIS战略基础
    3.1 CIS理论概述
        3.1.1 CIS理论含义
        3.1.2 CIS的普适性与专有性
    3.2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研究
        3.2.1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概述
        3.2.2 组织CIS与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比较
        3.2.3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效果
        3.2.4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构成要素
        3.2.5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特征
    3.3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
        3.3.1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内涵解析
        3.3.2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的形成基础
        3.3.3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的构成要素
        3.3.4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的特点
        3.3.5 塑造城市景观形象特色
        3.3.6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构建原则
    3.4 城市景观形象CIS战略的实现模式
        3.4.1 城市景观形象CIS战略的结构模式
        3.4.2 确定城市特色要素和展示方法
    3.5 城市景观形象CIS战略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3.5.1 区域政治环境的影响
        3.5.2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3.5.3 城市环境条件的影响
        3.5.4 城市文化环境的影响
        3.5.5 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
    3.6 小结
4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
    4.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概述
        4.1.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定义
        4.1.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内涵
        4.1.3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功能
        4.1.4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系统构成要素
        4.1.5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性及相关性分析
    4.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定位
        4.2.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定位的原则
        4.2.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定位的维度
        4.2.4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的定位步骤
    4.3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导入
        4.3.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导入的总体原则
        4.3.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设计的导入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CIS理论下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设计
    5.1 城市植物景观的概述
        5.1.1 基本概念
        5.1.2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中植物类型
        5.1.3 植物景观的特点
    5.2 城市植物景观形成的基本原理
        5.2.1 植物景观的形成原理
        5.2.2 植物景观表现时序变化
        5.2.3 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5.2.4 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5.2.5 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小品
        5.2.6 植物景观的营造意境
    5.3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特色营造
        5.3.1 营造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影响因素
        5.3.2 营造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种植原则
        5.3.3 营造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方法
    5.4 构建城市植物景观形象的CIS策略
        5.4.1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识别与城市景观形象理念
        5.4.2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视觉识别体系
        5.4.3 城市植物景观视觉识别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CIS理论下城市滨水景观形象设计
    6.1 城市滨水景观的概述
        6.1.1 基本概念
        6.1.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
        6.1.3 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
        6.1.4 城市滨水景现设计的空间类型
        6.1.5 城市滨水景观的基本特征
    6.2 可识别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营造
        6.2.1 滨水空间功能的可识别性
        6.2.2 滨水空间秩序的可识别性
        6.2.3 滨水空间感知系统的可识别性
        6.2.4 滨水空间形态要素的可识别性
        6.2.5 滨水空间物质要素的可识别性
    6.3 可识别城市滨水景观主题的构建
        6.3.1 城市滨水景观主题定位研究
        6.3.2 城市滨水景观主题定位的理论基础
        6.3.3 城市滨水景观主题定位的途径
    6.4 可识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6.4.1 整体性原则
        6.4.2 系统与区域原则
        6.4.3 人文性原则
        6.4.4 连续性原则
        6.4.5 形象与生态并重原则
    6.5 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形象的营建方法
        6.5.1 修缮与保留
        6.5.2 借鉴与转化
        6.5.3 重现与象征
    6.6 构建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形象的CIS策略
        6.6.1 滨水区驳岸景观设计
        6.6.2 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
        6.6.3 滨水道路景观设计
        6.6.4 滨水区文化景观设计
        6.6.5 滨水区夜景景观设计
        6.6.6 滨水公共基础设施景观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CIS理论下的城市色彩景观形象规划
    7.1 城市色彩景观规划
        7.1.1 城市色彩景观形象系统构成
        7.1.2 城市景观色彩的特性
        7.1.3 城市景观色彩的主体
    7.2 影响城市景观色彩形象设计的因素
        7.2.1 自然环境因素
        7.2.2 人文环境因素
    7.3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的层次
        7.3.1 道路
        7.3.2 区域
        7.3.3 城市
        7.3.4 三层次的关联
    7.4 城市景观色彩形象规划CIS方法论
        7.4.1 规划原则
        7.4.2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模式
        7.4.3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步骤
    7.5 CIS理论下的城市景观整体色彩设计
        7.5.1 定位城市景观整体色彩基调
        7.5.2 城市景观整体色彩基调的定位
        7.5.3 城市景观整体色彩基调的实现
    7.6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分区色彩设计
        7.6.1 分层次城市景观色彩设计与引导
        7.6.2 加强城市特色景观地段的色彩引导的必要性
        7.6.3 城市典型景观地段的色彩分析与引导
    7.7 本章小结
8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的构建
    8.1 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系统概述
        8.1.1 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系统的含义
        8.1.2 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的元素
        8.1.3 人文历史文脉要素在城市景观形象中应用的分类
    8.2 城市景观形象与人文历史文脉的关系
        8.2.1 传统城市景观形象特点
        8.2.2 城市景观形象与城市人文历史环境的关系
        8.2.3 城市景观形象与城市时空文脉环境的联系
        8.2.4 城市景观形象与地域性自然环境的关系
    8.3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形象中人文特色传承的运用方法
        8.3.1 城市景观形象中人文特色的传承途径
        8.3.2 城市景观形象传承人文历史文脉的设计方法
        8.3.3 城市景观形象传承人文历史文脉的设计原则
    8.4 城市景观形象的人文识别营建的CIS策略
        8.4.1 人文历史文脉显性要素的应用
        8.4.2 人文历史文脉隐性要素的应用
    8.5 本章小结
9 城市景观形象营造CIS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1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9.1.1 城市政府对城市景观形象CIS的认识存在偏差
        9.1.2 城市景观形象营造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
        9.1.3 城市景观形象缺乏其他组织及公民的参与
        9.1.4 城市景观形象规划、建设和管理相脱节
    9.2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9.2.1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中的政府因素分析
        9.2.2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中的市场因素分析
        9.2.3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中的社会因素分析
    9.3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对策研究
        9.3.1 城市政府在城市景观形象特色塑造中的转变
        9.3.2 完善市场机制,发展城市景观形象建设
        9.3.3 城市政府明确城市景观形象定位
        9.3.4 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9.4 本章小结
10 结语
参考文献

(7)齐康建筑设计思想与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
    1.6 研究框架
2 齐康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基础
    2.1 前期(1931-1979):成长积累
        2.1.1 幼年教育:知识的启蒙
        2.1.2 金陵中学:成长的摇篮
        2.1.3 大学教育:专业的精进
        2.1.4 进修访问:眼界的开阔
        2.1.5 工程实践:创作的先声
    2.2 早期(1980-1989):崭露头角
        2.2.1 早期典型作品
        2.2.2 早期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
    2.3 中期(1990-1999):深入探索
        2.3.1 中期典型作品
        2.3.2 中期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
    2.4 盛期(2000至今):多元表现
        2.4.1 盛期典型作品
        2.4.2 盛期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
    2.5 建筑创作的发展脉络
        2.5.1 地域化创作
        2.5.2 审美构图
        2.5.3 形式表现手法
    2.6 齐康建筑设计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
        2.6.1 以人为本之“人”
        2.6.2 以人为本之“本”
    2.7 本章小结
3 审美之情:娱人
    3.1 对建筑理性的追求
        3.1.1 形式的和谐
        3.1.2 功能的合理
        3.1.3 技术的适宜
        3.1.4 环境的适应
        3.1.5 辩证求实的建筑观
    3.2 情感的表达
        3.2.1 建筑潜在意义的表达
        3.2.2 建筑时代精神的体现
        3.2.3 建筑审美的怡情悦性
    3.3 本章小结
4 伦理之善:为人
    4.1 建筑师个体与职业责任的实现
        4.1.1“做老百姓的建筑师,对历史负责”
        4.1.2 职业道德和责任
    4.2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4.2.1 城市规划的公益与正义
        4.2.2 建筑:人性化的表达
        4.2.3 建筑对观者的品德教育
    4.3 建筑师的未来责任
        4.3.1 注重环境的持续发展
        4.3.2 城市形态的宜居
        4.3.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4 齐康责任伦理与传统伦理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教育之法:化人
    5.1 建筑教育实践活动
        5.1.1 三尺讲台:忠于教育,孜孜矻矻
        5.1.2 社会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5.2 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5.2.1 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
        5.2.2 尊师重教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保证
        5.2.3 大力倡导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5.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5.3.1 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5.3.2 德智体美各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
    5.4 忠于教育的师德风范
        5.4.1 教师要爱国奉献,忠于教育
        5.4.2 教师要持续学习,不断成长
        5.4.3 教师要有教育艺术
    5.5 终生学习的治学思想
        5.5.1 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事业
        5.5.2 坚持科学的终生治学之道
    5.6 教育思想的特点
        5.6.1 战略性
        5.6.2 哲理性
        5.6.3 持续性
        5.6.4 实践性
        5.6.5 榜样性
    5.7 齐康教育思想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5.7.1 对设计教育思想的启示
        5.7.2 对设计教学方法的借鉴
        5.7.3 对学习方法的探讨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关于齐康设计思想的再思考
        6.1.1 理性务实
        6.1.2 开放包容
        6.1.3 人文关怀
        6.1.4 整体和谐
    6.2 齐康建筑设计思想的反思
        6.2.1 建筑创作的政治化
        6.2.2 文化民族主义
    6.3 齐康建筑设计思想的启示
        6.3.1 关于设计师的职业素养
        6.3.2 关于设计教育的教学体制
        6.3.3 关于传统设计文化的继承
        6.3.4 关于可持续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齐康主要活动年表
    附录2 齐康及其合作者主要建筑作品列表
    附录3 齐康作品主要获奖一览表
    附录4 齐康先生访谈记录
    附录5 图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8)现代乡土主义视角下的拉萨新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1.1.1 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千城一面问题
        1.1.2 西藏拉萨城市发展方向的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全球范围内各地地域文化的觉醒
        1.2.2 国内现代乡土主义的潮流趋势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路径
    1.5 相关概念
        1.5.1 乡土建筑
        1.5.2 乡土主义建筑/新乡土建筑
        1.5.3 地域主义建筑
        1.5.4 现代乡土主义建筑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内现代乡土主义建筑研究现状
        1.6.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2章 现代乡土主义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2.1 西方世界现代乡土主义建筑的出现和发展
        2.1.1 新建筑时代产生的现代建筑思潮
        2.1.2 现代主义建筑之后对地域、种族差异性的关注
    2.2 国内现代乡土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2.2.1 近现代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
        2.2.2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现代乡土主义建筑的发展
    2.3 现代乡土主义建筑在拉萨的出现和发展
        2.3.1 拉萨古城的形成与发展
        2.3.2 西藏和平解放后拉萨的新建筑
第3章 拉萨乡土建筑创作要素解析
    3.1 西藏拉萨的地域特色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高原气候
        3.1.3 自然资源、材料
        3.1.4 全民信教的宗教文化
        3.1.5 生活习俗
    3.2 拉萨乡土建筑中的地域特色
        3.2.1 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
        3.2.2 体现高原气候适应性
        3.2.3 就地取材
        3.2.4 拉萨乡土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2.5 生活习俗在建筑中的体现
第4章 拉萨现代乡土主义建筑的创作理念与设计手法
    4.1 拉萨现代乡土主义建筑典型案例简介
        4.1.1 西藏博物馆
        4.1.2 拉萨火车站
        4.1.3 拉萨贡嘎机场航站楼
        4.1.4 西藏大学新校区
    4.2 尊重自然环境、因应气候条件的创作理念指导现代建筑设计手法
        4.2.1 西藏博物馆主馆因气候退而求其次的总平规划
        4.2.2 拉萨火车站中对光的处理
        4.2.3 西藏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对地域环境的因应
        4.2.4 西藏大学新校区艺术楼对地域环境的因应
    4.3 继承传统建筑精华的创作理念下“形似”与“神似”设计手法
        4.3.1 西藏博物馆对藏式建筑特色元素的借鉴
        4.3.2 拉萨火车站力图表现藏式建筑之神态
        4.3.3 “神似”拉萨乡土建筑之典范——拉萨贡嘎机场航站楼
        4.3.4 西藏大学图书馆对传统建筑中特色空间造型的借鉴
        4.3.5 西藏大学艺术楼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转化
    4.4 紧跟建筑技术、材料等发展潮流的创作理念下的设计方法
第5章 拉新建筑的创作趋势展望
    5.1 拉萨城市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建筑创作趋势
        5.1.1 崇尚现代文明的现代建筑创作趋势
        5.1.2 尊重地域传统的现代乡土主义建筑创作趋势
        5.1.3 复古主义引导的仿古建筑创作趋势
        5.1.4 历史信仰主宰的再现古建筑创作趋势
    5.2 拉萨现代乡土主义建筑创作趋势
        5.2.1 尊重自然环境、气候适应性
        5.2.2 巧妙汲取乡土建筑之精髓
        5.2.3 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材料
        5.2.4 注重建筑细节
    5.3 对拉萨新建筑创作思路的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主题酒店的概述
    2.1 主题酒店的概念
        2.1.1 概念
        2.1.2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主题酒店的分类
        2.2.1 根据酒店功能类型划分
        2.2.2 根据主题文化根源划分
        2.2.3 根据文化类型划分
    2.3 主题酒店的发展现状
        2.3.1 国内主题酒店的发展
        2.3.2 国外主题酒店的发展
第三章 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特征
    3.1 文化特征
        3.1.1 文化
        3.1.2 文化特征的形成因素
    3.2 主题酒店的文化特征
        3.2.1 文化主题性
        3.2.2 文化差异性
        3.2.3 文化体验性
    3.3 文化特征对主题酒店的意义
        3.3.1 文化与象征
        3.3.2 审美与情感
        3.3.3 品牌与价值
        3.3.4 传承与保护
第四章 主题酒店文化特征的设计方法
    4.1 主题的定位
        4.1.1 市场的分析
        4.1.2 主题的创建
    4.2 设计元素的寻找
        4.2.1 分析与整理
        4.2.2 概括与应用
    4.3 功能空间的构建
        4.3.1 平面布局的组合
        4.3.2 酒店建筑形态
        4.3.3 景观的搭配
        4.3.4 功能空间的主题呼应
        4.3.5 酒店服务
    4.4 装饰设计的表达
        4.4.1 家具及陈设
        4.4.2 装饰色彩
        4.4.3 装饰手法
        4.4.4 材料
    4.5 不同文化主题酒店设计案例类比分析
        4.5.1 “自然文化”类主题文化
        4.5.2 “民族文化”类主题酒店
        4.5.3 “历史文化”类主题酒店
        4.5.4 “个性文化”类主题酒店
第五章 丽江纳西族文化主题酒店设计案例分析
    5.1 文化特征在现代主题酒店设计中的应用
        5.1.1 酒店设计简介
        5.1.2 主题定位
        5.1.3 元素的提取
        5.1.4 文化特征在空间中的体现
    5.2 对未来主题酒店设计的思考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终结
    6.2 论文研究的成果
    6.3 论文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 ——以辽宁本溪汤沟温泉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路径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结构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结构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酒店的概念、起源及分类
        2.1.1 酒店的概念
        2.1.2 酒店的起源
        2.1.3 酒店的分类
    2.2 度假酒店的相关理论
        2.2.1 旅游度假的定义及特点
        2.2.2 度假酒店的定义及分类
        2.2.3 度假酒店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旅游度假酒店的发展、消费人群及景观特性
    3.1 旅游度假酒店的发展与现状
        3.1.1 旅游度假区的产生及发展
        3.1.2 旅游度假区与度假酒店
        3.1.3 旅游度假酒店的发展
    3.2 旅游度假游客的心理需求及行为特征
        3.2.1 旅客出行的动机
        3.2.2 旅游度假游客的心理需求
        3.2.3 旅游度假游客户外活动的基本特征
    3.3 旅游度假酒店的景观特性
        3.3.1 旅游度假酒店景观的独特性
        3.3.2 旅游度假酒店景观的娱乐性
        3.3.3 旅游度假酒店景观的生态性
第四章 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影响要素
    4.1 影响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因素
        4.1.1 地域文化对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影响
        4.1.2 主题文化对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影响
        4.1.3 气候性对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影响
        4.1.4 周边自然环境对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影响
        4.1.5 游客心理需求及行为特征对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影响
        4.1.6 酒店建筑对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影响
        4.1.7 经济与政策对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影响
    4.2 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原则
        4.2.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2 环境美化性的原则
        4.2.3 地域特色性的原则
        4.2.4 休闲娱乐性的原则
        4.2.5 康体健身性的原则
    4.3 旅游度假酒店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4.3.1 地形要素
        4.3.2 水景要素
        4.3.3 景观建筑要素
        4.3.4 铺装要素
        4.3.5 景观小品要素
        4.3.6 植物要素
        4.3.7 景观照明要素
第五章 旅游度假酒店景观案例研究
    5.1 国外旅游度假酒店案例
        5.1.1 迪拜伯瓷酒店
        5.1.2 巴厘岛金巴兰四季度假酒店
        5.1.3 泰国清迈四季酒店
        5.1.4 Gstaad Palace格施塔德皇宫酒店
    5.2 国内旅游度假酒店案例
        5.2.1 杭州法云安缦度假酒店
        5.2.2 北京香山饭店
        5.2.3 丽江悦榕庄
        5.2.4 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索菲特度假酒店
        5.2.5 拉萨瑞吉度假酒店
        5.2.6 长白山万达威斯汀度假酒店
    5.3 相关案例的经验借鉴
        5.3.1 合理的度假酒店选址
        5.3.2 酒店设计外向性和与环境一体化
        5.3.3 自然生态的环境景观
        5.3.4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5.3.5 休闲娱乐活动的室外化
        5.3.6 度假酒店的品牌性
第六章 本溪汤沟温泉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实证研究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分析
        6.1.2 项目概况
        6.1.3 现状资源分析
    6.2 规划理念及思路
    6.3 汤沟温泉度假酒店景观设计
        6.3.1 总体平面图
        6.3.2 功能分区
        6.3.3 交通规划
        6.3.4 景观轴线分析与节点视线分析
        6.3.5 水系分析
        6.3.6 竖向设计
        6.3.7 植物分析
        6.3.8 分区设计
        6.3.9 照明设计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民俗”与“现代”之间——成都拉萨大酒店“布达拉宫中庭”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文化主题酒店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 袁洪英,刘丽君. 绿色科技, 2019(13)
  • [2]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建筑文化遗产评价与评选研究[D]. 胡凯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3]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及传承研究[D]. 陈晓宇. 苏州大学, 2018(01)
  • [4]九寨沟地区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研究 ——以希尔顿酒店为例[D]. 龚雨甜.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5]当代建筑形态特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陆禹杭.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6]基于CIS理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研究[D]. 李光耀.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4)
  • [7]齐康建筑设计思想与教育思想研究[D]. 赵军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8]现代乡土主义视角下的拉萨新建筑研究[D]. 杨自珍.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2)
  • [9]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特征研究[D]. 王淑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10]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 ——以辽宁本溪汤沟温泉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为例[D]. 邓乐韵.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民俗”与“现代”之间——成都拉萨饭店“布达拉宫中庭”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