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科上肢针麻手术210例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薛伟祥(SIT Wai Cheung)[1](2016)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按中医古典所言人到50岁左右,肝肾渐渐有较明显的亏损,气血运行也较为衰退,而肩周炎则为此类人群易发的疾病,此病又被称为五十肩。患此症者每以肩关节的举止受到限制,无论主动和被动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统计指出,患者以女士多于男士,开始时常感钝痛,中期痛感逐渐加重,严重时痛感有如刀割般,病况变化易受气候、辛勤劳累及碰上外伤所影响,至后期时肌肉会收缩,行动受到很大限制而影响工作或日常起居生活,对病者的情绪做成很大的压力。肩周炎为病者带来两大主要难题,一是疼痛感,二是关节功能障碍。现代医学以手术、康复矫正、西药等医治此病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或不良的副作用。反之,针灸的功能在缓解或消取痛感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能改善肩关节活动的功能,操作上具有简单、安全、效佳及相对价廉的优点。针灸治疗上方法众多,取穴上亦无统一性,疗效高低也不一致。故为治疗上作出规范和优化是有其必要的,本研究以留针时间的长短为变量来衡量针刺对肩周炎的效益。目的:通过既定统一的针刺取穴下,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不同留针时间在改善肩周炎症状的差异性,为临床上针刺治疗肩周炎的数学量化上提供优质的方案,以供日后的参考选择依据。方法:选取90名完整病案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配至治疗1组,留针15分钟;治疗2组,留针30分钟;治疗3组,留针60分钟,每组各30例。每组患者每天均进行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小休3天,继之再接受第2个10天的疗程,疗后随访跟踪2个月,观察反弹复发率。从中对比分析各组不同时期的MPQ疼痛测评量表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指标的变化,统计应用上选取SPSS17.0,进行分析三种治疗组的短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指数。结果:1.本研究录取完整病案90宗,年龄由43岁至63岁,平均年龄为53.13±5.28岁,病程由1个月至15个月,平均病程为7.4±3.37个月。男性42例,女性48例。治疗前三种治疗组病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MPQ和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指标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别(P>O.05),组与组之间具有统计上之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数据显示治疗3组30例中有18个治愈,8个显效,2个有效,2个无效,总有率93.33%;治疗2组30例中有15个痊愈,9个显效,3个有效,3个无效,总有效率达90%;治疗1组30例中有6个痊愈,7个显效,10个有效,7个无效,总有效率达76.67%。治疗各组的临床疗效经检验分析P=0.008<0.01,在整体治疗效果上显示组与组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两组间的对比分析,治疗3组与治疗2组P>0.05,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明显的差别。治疗3组与治疗1组及治疗2钟组与治疗1组的对比分析则PP<0.01,即在治疗效果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3.在衡量肩周炎症状的MPQ指数上,治疗前的平均数值,治疗1组为40.93±16.8,治疗2组为39.17±15.84,治疗3组为40.87±14.27。第1次疗程后三种治疗组的病者的指标都有明显下降,治疗1组为28.87±15.33,治疗2组为22.1±12.7,治疗3组为21.23±12.18,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各治疗组具有非常明显改善肩痛的效果。第2疗程后三种治疗组的患者的MPQ指数均继续地明显下降,治疗1组为19.1±15.1,治疗2组为9.2±12.4,治疗3组为8.06±12.59,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两疗程后疼痛症状获得更好的改善空间。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对比间的检验,治疗3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与治疗1组均得P<0.01,差异非常明显,即治疗3组及治疗2组的疗效非常明显优胜于治疗1组。同时可见治疗3组和治疗2组的MPQ疼痛指数下降水平较治疗1组快速。而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得P>0.05,即两组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别。2个疗程后的随访跟踪两个月中,三种治疗组的MPQ疼痛指数与治疗2个疗程后时比较相差不大,各组均录得P>0.05,表示治疗效果相当稳固,未有可见反弹迹象。4.肩关节活动功能指数的分析上,治疗前的平均数值,治疗1组为54.43±18.46,治疗2组为56.77±17.39,治疗3组为54.53±15.67。第1次疗程后的指数大幅度上升,治疗1组为68±16.96,治疗2组为75.33±14.13,治疗3组为76.37±13.6,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各治疗组具有非常明显改善关节活动的效果。第2疗程后三种治疗组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指数均继续地明显上升,治疗1组为78.63±16.78,治疗2组为89.7±13.84,治疗3组为90.97±14.05,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两疗程后关节活动获得更好的改善空间。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对比间的检验,治疗3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与治疗1组均得P<0.01,差异非常明显,即治疗3组及治疗2组的疗效非常明显优胜于治疗1组。同时可见治疗3组和治疗2组的关节活动指数上升水平较治疗1组快速。而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得P>0.05,即两组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两疗程后的随访跟踪2个月中,三种治疗组的关节活动指数与治疗2个疗程后时比较,相差不大,各组均录得P>0.05,表示疗效相当稳固,未有可见反弹迹象。5.针对肩周炎主要的持续固定痛、胀痛及触痛上作疗效对比分析。三种治疗组对持续固定痛和触痛的P值分别为持续固定痛0.055、触痛0.074,2个数值都大于0.05,显示各组的治疗方法在舒缓肩周炎上述两种疼痛上没有明显差别。三种治疗组对胀痛P值为0.0104,少于0.05,表示各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在舒缓肩周炎的胀痛上存在明显差别。其中治疗3组与治疗2组的P值为0.58,大于0.05。治疗1组则分别与治疗3组及与治疗2组的P值为0.0027和0.0036,均少于0.01。即治疗3组与治疗2组对缓解胀痛非常明显地优于治疗1组。结论:三种治疗组均对治疗肩周炎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对疼痛和肩关节活动有明显的改善。在痊愈率、MPQ疼痛和肩关节活动指标上的分析,都一致说明治疗3组与治疗2组均非常明显优于治疗1组,这突出留针时间稍长对治疗肩周炎将取得更佳的效果。
阮黄越[2](2014)在《电针配合耳针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效应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拟采取电针配合耳针的治疗手段,研究针灸镇痛的机制与原理,尤其是探索电针配合耳针的镇痛作用及分析该病的临床疗效,以寻找更加合理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方法及措施;并对本病复发率及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①治疗组:以相应疼痛部位的华佗夹脊穴、天柱(双)、颈百劳(双)、大杼(双)及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约第二颈椎棘突上方约2.2cm,后正中线旁开约2.0cm)为主的体针,临床辩证加减配穴治疗,如:肩甲骨疼痛麻木加肩外俞、秉风、天宗;斜方肌疼痛僵硬加肩井、巨骨;手臂疼痛,活动受限加肩遇、肩髎、手三里、曲池,肩前(如向前伸展受限),臂臑、臑会(向旁伸展受限),臑俞、肩贞(向后伸展受限)。耳针穴点为:颈、肩、颈椎、肝、肾为主,配合:神门、枕、内分泌。普通针刺天柱(双)、颈百劳(双)大杼(双)及枕大神经出口处,患侧相应部位的夹脊穴则接电针仪,均采用规格0.3*40mm一次性毫针进针,并留针30min。电针选高频连续波(或叫连续波密波),频率约50-100次/秒,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及肢体肌肉节律性抽动为度。耳针每次轮选3个主穴与2个配穴,采用一次性美容针(规格0.19*10mm)进针,留针30min。②对照组:采用牵引法。患者取坐位,带枕领布兜牵引,头部向前微屈,约前倾10度-15度,并以病人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牵引重量从3公斤开始,按0.5公斤标准逐渐增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5公斤,每次牵引20min。两组的观察动态变化系通过"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SF-36生活质量量表”及“简式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来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提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长短等方面上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显示两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2.在临床疗效研究上NPQ、McGil、SF-36三个量表的评分的分析方面,采用研究方法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量表得分均较干预前下降,经各时点间两组比较,提示治疗均有效(P<0.05),而对照组的评分较低于治疗组。其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总体评价中均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以“颈三针”为治疗基础,加上病患部位的夹脊穴疗效显着。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①治愈率:8.82%与0%;②显效率:32.35%与2.86%;③好转率:52.94%与85.71%;无效率:5.88%与11.43%。治疗组采用电针与耳针所得出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灸镇痛效应在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上效果肯定,是目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非药物疗法手段之一。2.通过搜索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进一步让电针配合耳针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用牵引的效果。这为临床上进一步扩广使用本方法治疗该病提供了需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张化龙[3](2006)在《温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一、文献综述 坐骨神经痛(Sciatic nerve pain,简称SNP)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综合征,系由多种疾病引致的刺激和压迫,导致沿着坐骨神经走行及其分布区域产生疼痛的一组综合征。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国传统医学所称之“痹证”、“腰腿痛”、“腰脚痛”、“腰痛”及“偏痹”的范围。中医的辨证把它区分为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型及肝肾阴虚型等几个证型。 坐骨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多与感染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又可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根性坐骨神经痛临床多以腰椎间盘脱出症为主,还包括腰椎压缩性骨折、腰骶部脊髓蛛网膜炎、隐显性脊柱裂管、脊柱结核、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黄韧带肥厚、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腰骶椎互化、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症状如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炎、结核或半脱位、腰大肌脓肿、盆腔脏器疾病或肿瘤及臀部肌内注射不当损伤神经等。坐骨神经痛的致病机理主要有三种:一是机械压迫学说,二是神经根炎症学说,三是自身免疫学说,许多研究发现患者体内滋生之许多物质如:血清素,缓激肽、钾离子、组织胺、前列腺素E1和E2等,为坐骨神经痛发生的主要因素。 约80%至90%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方式治愈。中医常采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口服、外敷)针灸、推拿及其他疗法如拔罐、放血、括痧等。西医常使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牵引、神经阻滞疗法、介入疗法等。只有少数经受肿瘤或病毒侵害情况严重、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患,可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发生不可恢复的神经损害。 中医认为针灸能促进经络气血的畅通,故我国以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历史悠久,针灸治疗的机理包括:改善神经的微循环、消除神经的炎症反应、影响镇痛的神经通路及递质、影响脊椎的生物力学等。近代许多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生理反应研究如:痛阈和耐受痛阈的变化。治疗前后的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和β—内啡肽(β—EP)的变化。电针对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等均有报导。 灸法作用的生理效应包括:促进炎症的消散,改善血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及组织缺氧,加速致痛物质(组织胺等)的排出,吸收渗出物解除对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扩张血管增加体表血流,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等。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有极大的影响。 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同时观察患者性别、职业、年
尹利华[4](2002)在《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针刺麻醉应用于临床,并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其镇痛强度不足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麻醉的需要,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而且一直没有较客观的指标评价针刺麻醉的镇痛效能,所以甚至有人对针刺麻醉持怀疑的态度。如何客观评价其效能是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现代麻醉学中,常以呼气末气体中吸入全麻药的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来客观地评价吸入全麻药的作用强度,并有人利用镇痛药减少吸入全麻药MAC的多少来评价镇痛药的作用强度。故本实验利用MAC客观地观察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并通过全身麻醉后再针刺,以观察全身麻醉对针刺镇痛效能的影响。全文分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 一、文献研究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中医学中麻醉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例举了过去各个时期中医和针灸对麻醉学及其相关急救措施的主要贡献。探讨了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与发展历程,针刺麻醉在临床上的分类法、操作注意事项及近十年来临床上的运用情况。近年来,关于针刺麻醉的研究主要是其临床运用,对其机理仅有少量报道。如何充分发挥针刺在现代麻醉中的作用及阐明其机理,是每个针刺麻醉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1.利用麻醉药MAC客观地评价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 2.探讨针刺诱导后全麻与全麻后再针刺两组患者中针刺镇痛效能是否相同,以明确全麻对针刺镇痛效能是否有抑制作用。 3.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所需全麻药MAC,为临床筛选针刺麻醉适宜对象提供参考。 4.观察针刺对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后炎症反应及胃肠功能恢复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将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69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诱导后全麻组(Acupuncture before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AGA组)、全麻后针刺组(GeneralAnesthesia before Acupuncture group,GAA组)及单纯全麻对照组(GeneralAnesthesia group,GA组),通过对三组病人术中所需异氟醚MAC,血氧饱和度、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心率、血压、血糖、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肠鸣音和肛 99级硕士研究生 尹利华门排气恢复时间的观察而达到目的。 (三)研究结果: 1.AGA组、GAA组及GA组患者所需异氟醚MAC分别为1.35%及1.49%、1.64%,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A组与OA组异氟醚相差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与**A组相差0.1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刀5);0*A组与*A组异氟醚**C相差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刀5)。 2.AGA组湿热蕴结、气阴两虚及气滞血瘀型患者所需的异氟醚MAC分别为1.50%、1.22%及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OA组及**A组三种证型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三组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与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大,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插管前后、手术开始切皮前后三组患者心率、平均血压均升高,*A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或0刀1),而**A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心率、平均血压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血糖的升高幅度以AGA组最小,GAA组次之,GA组最大。 4.三组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以AGA组上升幅度最小,恢复最快,明显优于GA组。术后肠呜音及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AGA组最快,GAA组次之,GA组最慢。 (四)结论 1.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下行直肠癌手术中确有一定麻醉镇痛效果,相当于0.29%的异氟醚,可相对减少异氟醚MAC17.68%。 2.全身麻醉后,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再行针刺,仍有一定麻醉镇痛作用,相当于 of 5%的异氟醚,但较针刺诱导后再全麻中的针刺效能差,说明全麻对针刺效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不同中医证型直肠癌患者中,针刺对气阴两虚型患者麻醉效果较佳,气滞血瘀型次之,湿热蕴结型欠佳。 4.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患者因麻醉及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及改善应激状态下糖代谢的异常。 5.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并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 针刺对人体是一种整体性的调节作用,在复合全身麻醉中,不仅具有一定的麻醉镇痛作用,而且可以减轻麻醉及手术对患者所致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王和鸣,蔡秀芳[5](1982)在《在针刺麻醉下施行骨科手术182例小结》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自1970年3月至1978年10月本组 应用针刺麻醉施行骨科手术共182例,包括骨折整复、内固定、截肢、骨肿瘤切除、骨结核与骨髓炎病灶清除术等。近年来又进一步应用针刺麻醉施行脊柱椎管减压术、脊髓肿瘤切除术成功。在探讨针麻施行骨科手术的过程中,作者的体会是“近节段取穴”效果较好,这些穴位靠近手术部位,又是经络和神经通行的地方,如上肢的天鼎、内关,下肢的冲门、脾关、环跳、合阳、委中等。本组针麻成功率95.6%,优良率78%,针麻效果似比头颈部、下腹部手术差,比上腹部手术稍好。术中患者血压、脉搏一般都很稳定,对于开放性骨折合并大出血伤员具有抗休克作用,个别患者当剥离骨膜与处理神经时疼痛较剧,因此还存在镇痛不全的问题。但针刺麻醉仍不失为骨科手术的良好麻醉方法。
山西晋东南地区人民医院[6](1977)在《腋平穴针麻上肢手术25例小结》文中指出 我院骨科、麻醉组于1976年5月开展了四肢针麻工作,集中观察针刺腋平穴上肢手术的效果。兹将1976年5月至1977年1月,共25例小结,汇报如下。取穴:上臂外展30度,腋前皮肤主横纹顶端取穴,位于胸大肌束中,取与躯干平行的横纹为好,如术式需肢体90度位时,按上述定穴,划一标记,再将臂外展90度进行操作。操作方法:垂直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准,大约1.5~3寸。要求麻串感到达手术
湖北省四肢针麻协作组[7](1977)在《针麻上肢手术264例小结》文中指出 1976年我们共做上肢针麻手术264例。成功率为93.1%,优良率为67.08%。 临床资料 一般情况:男182例,女82例。职业:工人106例,农民43例,战士9例,干部14例,其他53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15岁。 一、术前准备:选择性手术病人术前给苯巴比妥纳0.1肌注,急症手术一般未给术前用药,半数以上病人手术开始前10~15分钟给杜冷丁50~75毫克静注或肌注。术前应向病人讲明针
湖北省骨科针麻协作组[8](1976)在《骨科上肢针麻手术210例小结》文中研究指明 我省骨科针麻协作组75年1~11月中旬共施行骨科针麻手术519例,其中上肢手术284例,下肢手术208例,躯干手术27例,均按全国统一标准评级,成功率为90%,Ⅰ、Ⅱ级率为63%。符合全国科研项目要求的上肢手术210例。三翼钉内固定术20例,马蹄内翻足矫形术10例。本文着重对210例上肢针麻手术进行小结:
武汉铁路局中心医院[9](1976)在《四肢骨科手术针麻46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在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在院党委和党支部的领导下,我院革命医务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陂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广泛开展针麻的基础上,运用针麻进行了四肢手术,使针刺麻醉这一新生事物在两条路线斗争中不断发展。现将去年四肢骨科手术针麻共46例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一年来上肢手术48例,针麻23例,占47.9%,下肢手术52例(其中包括中麻3例),针麻23例,占44.2%。共作针麻手术46例,其中急诊手术22例(上肢14例,下肢8例)。病员年龄最大为81岁,最小为8岁;男34例,女12例。
天津医院针麻组[10](1974)在《针刺麻醉应用于四肢脊柱手术临床小结》文中研究表明 我院自1972年来开展针麻下四肢骨科手术240余例。为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针麻临床效果,现将一年来重点采用神经干刺激方法进行手术的100例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55例,女45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66岁。术后功能恢复佳,未见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临床效果:成功率46%。急症手术与选择性手术针麻效果无显着差异。手术部位及结果见表一。
二、骨科上肢针麻手术210例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科上肢针麻手术210例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 |
一、肩周炎的认识 |
二、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三、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
第二节 中医学 |
一、肩周炎的认识 |
二、肩周炎的病因病机 |
三、肩周炎与经脉的关系 |
四、辩证方面 |
五、治疗原则 |
第三节 留针 |
一、留针与疗效的关系 |
二、留针与否与环境状况 |
三、留针时间的依据 |
四、现代对古代留针时间的认识 |
五、现代对留针时间的研究 |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中止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病例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意外情况处理 |
四、临床疗效指标 |
五、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
六、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中断及脱落病例的状况 |
二、基本资料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理论依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中存在问题 |
五、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电针配合耳针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效应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与疼痛 |
1、疼痛概论 |
1.1 痛觉 |
1.2 痛反应 |
2 疼痛与神经系统之关联 |
2.1 组织结构 |
2.2 中枢神经结构 |
2.3 神经活性物质 |
3 疼痛的产生机制 |
3.1 外周痛觉信息的形成与传入 |
3.2 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
3.3 痛觉信息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 |
4 痛觉的病理生理 |
4.1 外周痛 |
4.2 中枢痛 |
第二部分 中医理论与疼痛 |
1 外感六淫 |
1.1 风邪致痛特点 |
1.2 寒邪致病特点 |
1.3 署邪致痛特点 |
1.4 湿邪致痛特点 |
1.5 燥邪致痛特点 |
1.6 火邪致痛特点 |
2 脏腑气血津液 |
2.1 五脏与疼痛 |
2.2 六腑与疼痛 |
2.3 气血津液与疼痛 |
3 十四经脉病候与疼痛 |
3.1 手太阴肺经 |
3.2 手阳明大肠经 |
3.3 足阳明胃经 |
3.4 足太阴脾经 |
3.5 手少阴心经 |
3.6 手太阳小肠经 |
3.7 足太阳膀胱经 |
3.8 足少阴肾经 |
3.9 手厥阴心包经 |
3.10 手少阳三焦经 |
3.11 足少阳胆经 |
3.12 足厥阴肝经 |
第三部分 神经根型颈椎病综述 |
1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4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临床症状及体征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来源 |
1.3 治疗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价 |
1.6.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2.2 疗效分析 |
3 讨论 |
3.1 脊柱与五脏的关系 |
3.2 选穴依据 |
3.3 针灸镇痛原理 |
3.4 关于该病复发的探讨 |
3.5 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4.1 存在的不足 |
4.2 展望 |
结语 |
文献参考 |
附录 |
致谢 |
(3)温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和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第二节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概况和机理 |
第三节 温灸法临床研究及治疗机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坐骨神经痛患者临床调查表 |
附录 2.坐骨神经痛疗效标准表 |
附录 3.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 |
附录 4. McGill疼痛量表 |
致谢 |
(4)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古代文献对麻醉的认识 |
一、 中药与麻醉 |
二、 针刺与麻醉 |
三、 中医急救与麻醉复苏 |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现代研究 |
一、 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及发展历程 |
二、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 |
三、 针刺麻醉的机理研究 |
四、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针刺对异氟醚MAC的影响 |
二、 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呼吸、心血管功能和血糖浓度变化 |
三、 三组患者手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第三节 讨论 |
一、 针刺复合麻醉与异氟醚MAC |
二、 针刺复合麻醉与手术应激反应 |
三、 针刺复合麻醉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四、 中医对直肠癌的认识与选穴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骨科上肢针麻手术210例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D]. 薛伟祥(SIT Wai Che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2]电针配合耳针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效应探讨[D]. 阮黄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3]温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D]. 张化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4]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D]. 尹利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2)
- [5]在针刺麻醉下施行骨科手术182例小结[J]. 王和鸣,蔡秀芳.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2(01)
- [6]腋平穴针麻上肢手术25例小结[J]. 山西晋东南地区人民医院. 针刺研究, 1977(04)
- [7]针麻上肢手术264例小结[J]. 湖北省四肢针麻协作组.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7(06)
- [8]骨科上肢针麻手术210例小结[J]. 湖北省骨科针麻协作组.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6(S2)
- [9]四肢骨科手术针麻46例临床分析[J]. 武汉铁路局中心医院. 铁道医学, 1976(02)
- [10]针刺麻醉应用于四肢脊柱手术临床小结[J]. 天津医院针麻组. 天津医药, 19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