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寒湿腰痛

谈寒湿腰痛

一、谈谈寒湿性腰腿痛(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陈申达[2](2021)在《基于少阴表证探索麻附辛穴位贴敷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近年来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有所上升。根据《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的观点,老年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发热、咳嗽、WBC、NE升高等典型肺炎的表现,而仅仅表现为乏力、体力下降、恶寒、食欲减退、尿失禁、精神状态异常等。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随年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祖国医学本着“以人为本”、“整体观念”的治疗思想,在扶正祛邪方面具有独到优势。通过前期查阅文献,老年CAP的临床特点与《伤寒论》中的少阴表证有类似之处,两者都存在抗力不足的特点。本研究立足于“少阴表证”,针对一部分老年肺炎患者本身免疫功能减退,属于易感体质。从中医的角度而言,患者存在一定的阳虚基础,里阳不足,表阳也有亏虚,容易感受外邪而起病。治疗上,当病邪侵犯少阴之表,仍可采用“微发汗”的方法,温补阳气,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以达扶正祛邪、既病防变的目的。因而本研究将经典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贴敷药物,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疗法,观察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老年CAP提供新思路。目的:评价麻附辛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老年CAP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索“少阴表证”理论在老年CAP中的应用。方法: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病例来源于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老年CAP患者,以简单随机方法将入组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简称“麻附辛”)中药穴位贴敷,具体制备操作将中药按照麻黄:炮附片:细辛=2:2:1的比例研末,每次取总量1到1.5克,姜汁(生姜:水=1:10)调成糊状,湿度适中,以贴药6小时后取下,药饼仍湿润为宜,选取患者大椎、双侧定喘、风门、肺俞、肾俞进行贴敷治疗。入组第一天开始,每天上午一次,每次4-6小时,可根据个人皮肤情况增减贴敷时间,连贴7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填写临床疗效评分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疲劳量表FS-14,依据临床疗效评分的改善情况计算有效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淋巴细胞百分比(LY%)、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记录血小板计数(PL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尿素(UREA)作为安全性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最终录入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按照病例选择标准,研究共纳入老年肺炎患者56例,脱落3例,最终进行数据统计的有效病例为53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26例。1.基线资料情况比较:性别、年龄、身高质量指数(BMI)、CURB-65评分、吸烟史、饮酒史、过敏史、合并的基础疾病情况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评价: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有效率为84.6%,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整体的治疗情况看,治疗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临床疗效积分改善情况:经治疗,两组临床疗效积分均较疗前下降,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前、疗后积分改善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积分下降趋势更为明显。4.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经治疗,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分值更低,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咳嗽、咯痰、神疲乏力、恶寒分值均较疗前下降,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咳嗽、恶寒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更好。5.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经治疗,两组的WBC、NE%、CRP及NLR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显示出更好的改善趋势。治疗后,治疗组LY%较疗前升高,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疗后LY%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6.疲劳量表情况:经治疗,两组患者躯体、脑力、疲劳总评分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在躯体以及疲劳总评分上有显着差异(P<0.05),脑力疲劳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7.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ALT、AST、Cr、UREA指标均未见异常,未出现皮肤红肿、皮疹、破溃等不良反应以及全身过敏的表现,表明麻附辛穴位贴敷安全性良好。结论:(1)联合麻附辛穴位贴敷较单纯西医治疗更能改善老年肺炎阳虚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尤其是在咳嗽、恶寒方面改善更优。(2)联合麻附辛穴位贴敷在改善WBC、NE%、LY%、CRP、NLR方面较单纯西医组无显着差异,但显示出更好的改善趋势。(3)麻附辛穴位贴敷+西医治疗,在改善躯体以及总疲劳状态方面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提示“少阴表证”与患者的疲劳状态有一定联系,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朱斌,齐瑞,申永军,邢耀军,马玉玺[3](2021)在《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和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和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每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分数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JOA、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Macnab疗效比较,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在改善气滞血瘀型和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临床症状方面,近期疗效(治疗后)和远期疗效(治疗后1个月)均优于普通针刺,疗效相对稳定,值得在临床推广。

卜明哲[4](2020)在《寄生汤综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研究和总结寄生汤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今后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支持。方法:1.搜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门诊治疗符合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使用寄生汤+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牵引+腰背肌锻炼+健康教育的患者共30例(在此设为寄生汤+基础治疗组,简单称其为寄生汤综合治疗组)。单纯使用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治疗+牵引+腰背肌锻炼+健康教育的患者30例(在此设为基础治疗组)。2.收集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要求卧床休息。两组治疗7天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不间断。3.治疗前后观察、对比并总结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搜集两组VAS评分、JOA腰痛疾患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并和安全性指标加以统计分析,评价两组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结果:1.搜集的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JOA腰痛疾患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基础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4%,其中痊愈6.67%,显效36.67%,有效30%,无效26.66%;寄生汤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其中治愈20.00%,显效56.67%,有效13.33%,无效10%;说明寄生汤综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基础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寄生汤+基础治疗组和基础治疗组两组VAS评分、JOA评分、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在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的差值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结论:在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基础治疗组和寄生汤综合治疗组均能够对本病起到治疗作用。且寄生汤综合治疗组在针对疼痛的改善、促进人体功能性障碍恢复、减轻患者腰部症状等方面的功能要优于单纯的基础治疗组。这说明寄生汤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确实有着一定的临床疗效。而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心电图、抽血结果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从安全性指标分析,寄生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赵辉[5](2020)在《腹针配合肾俞、大肠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运用腹针配合肾俞、大肠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评价其临床疗效,进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案。方法:2018.12-2019.12,纳入66例于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每组各脱落了3例患者,故最终对照组30人,观察组30人。观察组采用腹针配合肾俞、大肠俞治疗(主穴:水分、气海、关元、肾俞、大肠俞);对照组选用常规针刺选穴治疗(主穴:委中、腰阳关、肾俞、脊中、大肠俞、阿是穴)。其中观察组先嘱患者取俯卧位针刺肾俞、大肠俞,留针20分钟后起针,再嘱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腹部针刺,留针20分钟后起针。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留针40分钟。每组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通过对治疗前、治疗后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M-JOA)、视觉模拟定级评分表(VAS)及综合疗效标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定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症状的评分比较:两组分别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各组M-JOA评分及VAS评分均比各自治疗前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效;将治疗后两组的M-JOA评分、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2.综合疗效标准评判:对比治疗完成后两组的综合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经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种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均确切,但腹针配合肾俞、大肠俞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腹针配合肾俞、大肠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疼痛、改善临床体征方面优于常规针刺。3.腹针配合肾俞、大肠俞可以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新方案。

司雅林[6](2020)在《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治疗效果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的治疗方法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选取的45例产后腰痛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各15例,其中A组采用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B组采用运动康复治疗;C组采用针灸理疗治疗。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交流访谈,结合现阶段实验对象生理的发展特征和心理变化特征制定出适合的运动康复计划。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干预下三组患者在疼痛、腰部功能和腰背部肌力等的改善情况,从而评价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果,为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于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提供一定的理论保障。研究结论如下:1.在视觉疼痛评定量表VAS测试中,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A组)、单纯针灸理疗(C组)的患者的止痛效果优于单纯运动康复(B组)的患者;在腰部活动功能测试中,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A组)、单纯运动康复(B组)腰部活动改善状况优于单纯针灸理疗(C组)患者;在病情改善方面,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A组)、单纯针灸理疗(C组)改善情况优于单纯运动康复(B组);研究表明,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的治疗手段对产后腰痛有治疗效果,且效果优于单纯运动康复和单纯针灸理疗,不仅缓解了产后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从三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复发率来看,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组和单纯运动康复组两组比单纯针灸理疗组患者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更持久,但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观察随访、跟踪。

施巧云[7](2020)在《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传统针刺手法傍针刺坐骨点穴与普通针刺方法关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论证傍针刺坐骨点穴治疗本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方法按照本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选入60例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份期间就诊于我市中医院针灸1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傍针刺坐骨点穴治疗,主穴选用坐骨点穴,配穴按照辨经论治的选穴原则,坐骨神经痛以大腿后侧疼痛明显的患者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证选用委中穴、承山穴;坐骨神经痛以小腿后外侧疼痛明显的患者属于足少阳胆经证选用阳陵泉穴、悬钟穴。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方法治疗,选穴主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穴、阿是穴;配穴:同治疗组。治疗前后予以每位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并对比差异,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程度进行临床疗效的测评,最后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对比,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初次就诊时VAS疼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缓解患者腰骶部及下肢疼痛具有更好疗效。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初次就诊时ODI指数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ODI指数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缓解患者腰骶部及下肢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具有更好疗效。4.临床有效率比较:通过2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两组临床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的腰骶部及下肢疼痛及功能障碍等症状。结论傍针刺坐骨点穴能够有效的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佳疗效,且选穴精简、独具创新,值得推广。

朱斌[8](2019)在《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1.目的通过对传统温针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治疗腰突症的效果进行比较,探讨临床使用传统温针疗法治疗腰突症的必要性。总结规范基层社区应用传统温针疗法治疗腰突症的操作要求,为临床治疗腰突症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2.方法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之间,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符合条件的腰突症患者,共计84例,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传统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疼痛指数(VA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定腰突症症状、采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评定腰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来评价疗效。在相对集中时间段内,对前来就诊的寒湿痹阻型和气滞血瘀型腰突症患者在治疗时进行局部皮肤温度数据采集,包括最高温度、升温幅度、达到最高温度时间以及升温持续时间等,分三次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3.结果⑴两组患者治疗前辨证分型、分经、影像学检查、节段、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比较,相比治疗前都显着改善(P均<0.001),即两组治疗均为有效治疗,且治疗组随着时间变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01)。⑶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且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且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⑷最高温度三次测量比较显示,第二次测量和第三次测量最高温度均高于第一次测量最高温度(P<0.05)。升温幅度三次测量比较显示,第二次测量和第三次测量升温幅度均高于第一次测量升温幅度(P<0.05)。4.结论:⑴疗效分析显示,无论是近期疗效(治疗完成后),还是远期疗效(治疗后1个月),传统温针疗法在改善患者疼痛、腰突症症状,降低腰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方面均优于普通针刺,并且疗效相对稳定,值得在临床推广。⑵温针过程中,艾灸第二次燃烧和第三次燃烧,相较第一次燃烧能达到更高的温度以及升温幅度,而第三次燃烧相较第二次燃烧并不能达到更高的温度及升温幅度。

周慧[9](2019)在《腹部推拿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疼痛数字评定(Number Rating Scale,NRS)、腰部功能活动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观察腹部推拿结合针刺运动疗法对急性腰扭伤的影响,探讨腹部推拿结合针刺运动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以期提供新的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急性腰扭伤的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腹部推拿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结果。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NRS、腰部功能活动度及ODI三个方面进行组间及组内对比。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实验共纳入符合研究标准60人,最终共完成60例;完成率为100%。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1.治疗组(30例)中治愈14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30例)中治愈7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腰部活动度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组间比较,在腰部前屈、后仰、左右旋转方向上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右侧屈方向上治疗组平均值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ODI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组ODI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运用腹部推拿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NRS、腰部活动度及ODI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腹部推拿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满意,其效果明显优于针刺运动疗组。在本课题的进展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比较确切,应用前景比较广阔,值得我们继续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何丽芬[10](2019)在《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颈痛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健康问题,治疗方法种类繁多。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多年来一直被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尤其是痛症。腹针是近几十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和局部经络,治疗各种病症,其特点是安全、无痛或微痛。本研究的目的是透过在广州进行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讨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确定其临床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证据。方法:本课题为一项前瞻性、受试者和评估者盲、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以随机分配的方式按1:1比例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患者分配至腹针组(试验组)和邻近假穴针刺对照组(对照组)。本试验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针灸科门诊进行。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方可参与本研究。本研究由合资格针灸医师进行治疗操作,并严格按照统一程序进行相应治疗。试验组取穴为中脘、关元、双侧商曲和双侧滑肉门。对照组穴位取试验组穴位旁开1寸的位置,操作方法及程序完全模仿试验组进行。试验组和对照组每次治疗均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两组均于颈部使用场效应治疗仪进行局部温热理疗。两组疗程均为期两周,每周3次,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6次。停止治疗后连续追踪至治疗完成后4周。以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完成时、治疗完成后4周随访作为主要评价时点观察疗效。本临床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前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评分变化。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治疗前后颈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变化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变化。其他观察指标包括盲法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本研究的数据分析严格遵循意向分析原则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测,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70例年龄介乎23-62岁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患者,其中男性试验组10例、对照组12例,女性试验组25例、对照组23例;平均年龄试验组46.94±9.02岁,对照组48.57±8.74岁;病程试验组平均5.58±5.18年,对照组平均6.97±6.45年。两组受试者在人口学数据及颈椎病颈痛病史等项目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采用秩和检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基线特征基本均衡,具可比性。另外,各观察指标的基线评分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均衡,具可比性(P>0.05)。对于主要结局指标NPQ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NPQ得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5),具有可比性。两因素混合设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完成时、治疗完成后4周随访)与组别(试验组、对照组)的交互作用,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对NPQ得分的单独效应F=5.033,P-0.018(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对照组NPQ得分先下降后稍回升,其中对照组治疗前后NPQ得分相比,P=0.032(采用Bonferroni校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试验组中,时间因素对NPQ得分的单独效应F=22.34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试验组NPQ得分逐渐降低,其中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完成时及治疗完成后4周时NPQ得分相比,P<0.001(采用Bonferroni校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NPQ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当中试验组气滞血瘀型受试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NPQ得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次要结局指标VAS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V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具有可比性。两因素混合设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治疗前、治疗完成时、治疗完成后4周随访)与组别(试验组、对照组)的交互作用,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对VAS得分的单独效应F=1.129,P=0.3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对照组VAS得分先下降后稍回升。在试验组中,时间因素对VAS得分的单独效应F=49.93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试验组VAS得分逐渐降低,其中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完成时及治疗完成后4周时VAS得分相比,P<0.001(采用Bonferroni校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VA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当中试验组气滞血瘀型受试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VAS得分逐渐降低,时间因素对VAS得分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气滞血瘀型受试者首次治疗后颈痛程度亦明显降低(P=0.004)。至于次要结局指标SF-36评分,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对试验组在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躯体健康总评(PCS)、精神健康总评(MCS)及自评健康变化(HT)的得分方面,P<0.05(采用Bonferroni校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试验组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具不同程度的改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至于气滞血瘀型受试者SF-36评分,在对照组中,时间因素对GH及RE得分的单独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H及RE得分先上升后下降;在试验组中,时间因素对BP、GH、SF、MH、PCS及MCS得分的单独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P、SF、PCS及MCS得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逐渐升高,试验组GH和MH得分则先上升后稍回落。根据治疗完成时NPQ评分的改善情况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有效1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34.3%;试验组显效5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7%。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气滞血瘀型受试者显效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0%。两组均有受试者曾服用缓解疼痛的药物。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试验组用药的病例逐渐减少但对照组用药病例逐渐增加。两组用药情况比较,首次治疗后(P=0.721)及治疗完成时(P=0.0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后4周时,两组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试验组使用缓解疼痛药物的病例较对照组少。本研究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相对安全,没有任何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腹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疗效是肯定的。腹针治疗在改善颈痛功能状况、减低颈痛程度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显着优势,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方法安全。腹针是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有效的替代疗法。

二、谈谈寒湿性腰腿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寒湿性腰腿痛(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2)基于少阴表证探索麻附辛穴位贴敷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少阴表证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少阴表证的认识
        2. 少阴表证概述
        3.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穴位贴敷的研究进展
        1. 古今医家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
        2.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现代应用
        3. 穴位贴敷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对象病例选择标准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3.2 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老年肺炎“少阴表证”思路分析
        4.3 麻附辛穴位贴敷用药及选穴依据
        4.4 创新性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基本信息
    附录2 CURB-65评分表
    附录3 临床疗效评分表
    附录4 老年CAP少阴表证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
    附录5 实验室检查与体温单
    附录6 疲劳量表FS-14
个人简历

(3)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和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3.2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4 讨论

(4)寄生汤综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2.2 基础治疗组
        2.3 寄生汤综合治疗组
    3.观察指标
        3.1 指标采集时间
        3.2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3.3 安全性指标
    4、统计学相关处理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基线情况比较
    2、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3.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4、治疗前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5、临床疗效比较
    6、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7、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8、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讨论
    1.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的危害
    2.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分析
    3.从“三因制宜”学说看本次的临床疗效
    4.寄生汤的由来和选方依据
    5.结合三因学说进行寄生汤方药讨论、分析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6.独活寄生汤和寄生汤比较
    7.寄生汤忌口还原探讨
    8.寄生汤综合治疗组优于于基础治疗组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5)腹针配合肾俞、大肠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本试验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治疗效果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产后腰痛研究综述
        2.1.1 产后腰痛概念
        2.1.2 产后腰痛的研究现状
    2.2 运动康复研究综述
        2.2.1 运动康复概念
        2.2.2 运动康复发展现状概述
    2.3 产后腰痛的治疗方法
        2.3.1 产后腰痛的针灸理疗研究现状
        2.3.2 产后腰痛的其他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实验对象筛选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3 观察方法
        3.3.1 观察周期
        3.3.2 观察指标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治疗前基本指标的对比分析
    4.2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实验前后结果的对比分析
        4.2.1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视觉评分量表测试对比分析
        4.2.2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治疗前后病情严重程度的对比分析
        4.2.3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腰部活动功能对比分析
        4.2.4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对比分析
        4.2.5 三个月随访期间三组产后腰痛患者复发就诊情况
    4.3 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机制
    4.4 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的治疗原则
        4.4.1 有效性原则
        4.4.2 简单性原则
        4.4.3 低代价原则
        4.4.4 前瞻性原则
        4.4.5 经济性原则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经络辨证
        1.4 中医治疗现状
    2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 临床特点
        2.2 发病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病理分型
        2.5 西医治疗现状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或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设计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针刺意外事件的处理
        3.5 观察指标
        3.6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针刺镇痛作用机理
    2 傍针刺方法选择依据
    3 针刺穴位的选择依据
    4 研究结果的分析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结论
    1 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VAS疼痛评分量表
    表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
综述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2 分组和处理
        1.3 治疗方法
        1.3.1 材料和器械
        1.3.2 治疗方法
        1.3.3 治疗的关键技术
        1.3.4 注意事项
        1.3.5 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1.4 观测指标
        1.4.1 一般资料
        1.4.2 疗效观测指标
        1.4.3 总体疗效评定
        1.4.4 安全性观测
        1.5 统计方法
        1.5.1 数据整理
        1.5.2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2.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1.3 两组患者辨证分型、分经、影像学检查、突出节段构成比较
        2.1.4 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基线比较
        2.1.5 治疗组两种证型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基线比较
        2.2 两组患者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2.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2.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2.2.3 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2.2.4 改良Macnab疗效比较
        2.2.5 治疗组两种证型患者改良Macnab疗效比较
        2.3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局部体表温度变化观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器械准备
        1.2.2 温针局部温度测量
        1.2.3 观测指标
    2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腰突症概况
        1.1 腰突症诊断
        1.2 腰突症好发人群
        1.3 腰突症发病机制
        1.4 腰突症治疗
    2 传统温针疗法的特点
    3 应用传统温针治疗腰突症的优势
        3.1 传统温针治疗腰突症的作用机理
        3.2 传统温针治疗腰突症的操作要点
        3.3 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4 温针局部体表温度变化趋势探索
    5 应用温针在社区治疗腰突症的优势
    6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发表论文
    附录3 随机分配表
    附录4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
    附录5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
    附录6 伦理委员会审查意见表

(9)腹部推拿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3 分组方法
    4 分组治疗
        4.1 治疗组
        4.2 对照组
    5 评估标准
    6 观察指标
        6.1 疼痛数字评定
        6.2 腰部活动度
        6.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7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1.1 2组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1.2 2组年龄分布比较
        1.3 2组疼痛时长比较
        1.4 2组疼痛部位比较
        1.5 2组治疗前NRS比较
        1.6 2组治疗前腰部活动度评估比较
        1.7 2组治疗前ODI比较
    2 研究结果比较
        2.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NSR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腰部活动度比较
        2.4 2组治疗前后ODI比较
讨论
    1 急性腰扭伤的病因病机认识
        1.1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病因病机认识
        1.2 西医对急性腰扭伤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2 腹部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立论依据
        2.1 中医方面
        2.2 西医方面
    3 针刺运动疗法的机制及作用
        3.1 针刺镇痛机制
        3.2 针刺运动疗法
        3.3 穴位选择
    4 腹部推拿与针刺运动疗法的联合作用
        4.1 腹部推拿与针刺运动疗法的联合作用的理论基础
        4.2 腹部推拿与针刺运动疗法的联合作用的临床实践基础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2组临床疗效分析
        5.3 2组治疗后NRS分析
        5.4 2组治疗后腰部活动度分析
        5.5 2组治疗后ODI分析
    6 优势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
    1.2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2.1 颈椎病的基本概念
        1.2.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2.3 颈椎病的诊断与分型
        1.2.4 西医治疗方法及研究现状
    1.3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3.1 病名源流
        1.3.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3.3 颈椎病的中医分型
        1.3.4 中医药治疗方法及研究现状
    1.4 腹针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4.1 腹针疗法概述
        1.4.2 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认识
        1.4.3 腹针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5 针刺研究中安慰对照的研究现状
        1.5.1 安慰对照的意义
        1.5.2 针刺研究中安慰对照的设计
        1.5.3 国内外针刺研究中安慰对照的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设计类型、原则与试验步骤
        2.3.1 研究设计
        2.3.2 研究步骤
    2.4 研究对象
        2.4.1 病例来源
        2.4.2 诊断标准及中医证侯分类
        2.4.3 纳入标准
        2.4.4 排除标准
        2.4.5 剔除标准
        2.4.6 终止研究标准
    2.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5.1 治疗方法
        2.5.2 合并其他治疗
    2.6 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2.6.1 主要结局指标
        2.6.2 次要结局指标
        2.6.3 其他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安全性评价
    2.9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2.9.1 晕针
        2.9.2 滞针
        2.9.3 弯针
        2.9.4 断针
        2.9.5 血肿
    2.10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11 数据安全监查
    2.12 统计学处理
        2.12.1 数据库的构建和管理
        2.12.2 统计分析
    2. 13 临床研究的伦理学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基线一般情况比较
    3.3 基线各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3.4 主要结局指标评价
        3.4.1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4.2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 次要结局指标评价
        3.5.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2 两组首次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3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4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首次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5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6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前后SF-36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6 临床疗效评定
    3.7 合并治疗及用药情况
    3.8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主要研究结果的探讨
        4.1.1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4.1.2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4.1.3 邻近假穴针刺对照实施得宜
        4.1.4 安全性分析
    4.2 立论及方案制定依据
        4.2.1 腹针的治疗作用
        4.2.2 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机制
        4.2.3 本研究的选穴原则及依据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优点
    4.4 本研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谈谈寒湿性腰腿痛(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少阴表证探索麻附辛穴位贴敷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研究[D]. 陈申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和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 朱斌,齐瑞,申永军,邢耀军,马玉玺. 中国民间疗法, 2021(01)
  • [4]寄生汤综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卜明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腹针配合肾俞、大肠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赵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治疗效果的探索研究[D]. 司雅林.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2)
  • [7]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D]. 施巧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D]. 朱斌.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腹部推拿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D]. 何丽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谈寒湿腰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