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伤油及烧伤煎剂治疗烧烫伤(论文文献综述)
云南省罗平县阿岗卫生所,云南省曲靖地区卫生局[1](1973)在《烧伤油及烧伤煎剂治疗烧烫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指引下,我们用烧伤油及烧伤煎剂治疗了六例烧烫伤患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陈威[2](2013)在《连杖微乳的制备工艺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烧烫伤为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中药烧烫伤制剂多为油剂,极性较大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油中,导致其中有效成分含量较低,未能满足临床需要。本课题采用微乳技术,以黄连、虎杖、茶油为药物组方,构建含有药材醇提物及茶油的微乳体系,并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为开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连杖微乳奠定基础。目前,中药微乳制剂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单一成分或有效部位制备成微乳,包含植物油及药材提取物的复方中药微乳鲜见报道。本课题以茶油、黄连提取物及虎杖提取物为药物处方,符合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用药特点,可为中药复方微乳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建立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一标多测的HPLC测定方法2.黄连油提工艺考察以黄连中四种生物碱为指标,考察油炸、油浸两种提取方式对黄连药材的提取效果及提取物在油中的溶解效果。3黄连虎杖提取物的中试制备及工艺保留率的跟踪3.1黄连中试工艺中指标成分保留率的测定:取合格黄连饮片15kg,按照文献工艺制备黄连提取物,依次取样第一次提取液、第二次提取液、浓缩液、喷雾干燥粉;测定其中的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含量,计算工艺保留率。3.2虎杖中试工艺中指标成分保留率的测定:取合格黄连饮片15kg,按照文献工艺制备黄连提取物,依次取样第一次提取液、第二次提取液、浓缩液、喷雾干燥粉;测定其中大黄素与虎杖苷的含量,计算工艺保留率。4.连杖微乳的处方筛选以茶油作为微乳的油相;比较乳化剂EL-35、RH40、RH60、HS15、吐温80、OP对茶油的增溶作用及形成微乳的相区大小,优选乳化剂种类;以对盐酸小檗碱及虎杖苷的的溶解性能及形成微乳状况优选助乳化剂,确定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比例;考虑油相为药物组方,在微乳成型的基础上,选择油相较大的比例作为微乳处方比例。5.微乳的制备称取黄连浸膏粉,加入至1,2-丙二醇中,充分溶解后,微孔滤膜滤过,即得黄连丙二醇溶液,备用;称取虎杖浸膏粉,加入至1,2-丙二醇中,充分溶解后,微孔滤膜滤过,即得虎杖丙二醇溶液,备用;按比例称取黄连丙二醇溶液与虎杖丙二醇溶液,混合均匀,调节pH值,即得含药丙二醇,按处方比例加入茶油、EL35、含药丙二醇、水,75℃条件下,1400d/min搅拌20分钟,即得。6.连杖微乳的质量评价测定微乳中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虎杖苷的含量;以离心法、稀释法对连杖微乳进行鉴别;以激光粒度仪测定连杖微乳粒径大小及分布范围;以高低温实验考察微乳的初步稳定性;7.微乳的药效考察及安全性评价建立小鼠的烫伤模型,以烫伤小鼠伤口愈合率、死亡率、愈合时间为指标,考察连杖微乳的药效;以烫伤小鼠的生活状态、死亡状况、死亡动物剖检情况分别考察处方药物、丙二醇、聚氧乙烯蓖麻油、空白微乳的毒副作用,评价微乳的安全性。结果:1.四种黄连生物碱分离度良好,专属性强。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塔板数分别为18370、18415、18613、16192,盐酸小檗碱在0.9253-9.2529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2.以油炸及油浸泡分别处理黄连药材及黄连提取物,以HPLC-UV法几乎检测不到油液中黄连生物碱,表明油提工艺及油剂难以保留黄连生物碱。3.黄连、虎杖中试工艺流畅、·可行。保留率计算以理论得粉计,黄连经提取—浓缩—喷干工艺,生物碱各指标成分的保留率为60%左右。虎杖经提取—浓缩—喷干工艺,大黄素的保留率为70%,虎杖苷的保留率为65%。4.处方筛选的最终结果为:微乳处方为茶油、EL35、丙二醇、水,比例为茶油:EL35:丙二醇:水=1:7:7:21(W:W:W:W)5.连杖微乳的质量评价连杖微乳含表小檗碱0.0431mg/ml、黄连碱0.0952mg/ml、巴马汀0.0674mg/ml、盐酸小檗碱0.339mg/ml,含虎杖苷0.33mg/ml,体系为澄清的红棕色o/w型微乳,平均粒径为30.9nm,高速离心试验、低温试验、高温试验均显示微乳依然澄清透明,稳定性良好。6.连杖微乳的药效及安全性考察以小鼠愈合率为指标,提示连杖微乳无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且实验组小鼠死亡数量多于模型组死亡数量,提示连杖微乳对模型小鼠可能有毒副作用。分别考察制剂药物组、辅料组对烧伤模型小鼠的影响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微乳组及丙二醇组有显著促进烫伤伤口愈合的作用,药物组有显著抑制烫伤伤口愈合的作用;空白微乳组与EL35组小鼠死亡数均多于模型组,提示需关注空白微乳及EL35对烧伤模型小鼠的的毒副作用。结论:1.黄连、虎杖药材经醇提后有效成分提取率较高,制备的微乳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质量稳定,构建了含有中等极性有效成分及低极性植物油的微乳体系。2.建立了连杖微乳的评价方法及小鼠烫伤模型,为烧、烫伤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善庭,吕庆海,杨秀英[3](1993)在《中药在烧伤中的应用及其评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烧伤为战争、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损伤。致烧伤原因(火焰、蒸汽、沸水、强光、强碱、强酸等)虽不尽相同,但引起的病理改变和治疗原则却大同小异。简介如下:外用方毛氏用中药烧伤膜(由生地、地榆、黄芩、黄柏、连翘、双花、大黄,紫草和冰片等经加工提取制
赵曦[4](2018)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及对K19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创面K19阳性表达的研究,为中医外治提供一定的临床用药依据。方法将符合体表慢性难愈合溃疡创面患者60例,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MEBO组、贝复新组、基础换药组,各20例,分别治疗21天,观察并记录其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21天的创面肉芽生长状况、创面愈合面积及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K19阳性表达率,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1,计量资料以(x±s)表示,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疗效、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病、溃疡创面形成病因、溃疡创面面积等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过21天治疗,3组患者创面肉芽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21天,均P<0.05(第7天P=0.032,第21天P=0.000);经过21天治疗,三组患者治疗第21天后创面愈合面积两两比较,P<0.05(P=0.045);三组患者治疗第21天后创面窗愈合率两两比较,P<0.05(P=0.000);经过21天治疗,三组患者疗效的总显效率P<0.05(P=0.000)。治疗后第21天,三组患者创面K19阳性细胞N-DAB显色P<0.05(P=0.007);三组患者K19阳性细胞百分比治疗第21天,P<0.05(P=0.007);三组患者K19阳性表达率P<0.05(P=0.01)。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对慢性难愈合创面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能加速溃疡创面内的肉芽生长,从而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可能通过促进体表创面K19阳性细胞的增生,提高创面中表皮干细胞K19的阳性表达率,以促进创面愈合。
赵强[5](2010)在《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含量测定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烧烫伤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外伤性疾病,机体受到烧烫伤后,皮肤外层防御屏障遭破坏,真皮层及肌肉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局部微循环受到阻碍,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产生皮肤红肿。现有的西药对烧烫伤的治疗在于消炎、抗感染,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抗生素类药物,而过量服用抗生素不但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还会杀伤人体内的一些有益菌,中药治疗烧烫伤主要采用外用形式,因此,传统中药治疗烧烫伤以其副作用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紫草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常用于血热毒盛,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的治疗。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是由紫草等多味中药构成的中成药,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主要治疗烫伤等症,其具有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促进上皮增生和修复、加速创面愈合的功效。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是紫草羟基萘醌色素类化合物的成分之一,是药典规定的紫草质量标准中的指标性成分。本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的含量,并通过大鼠、家兔的软组织损伤实验,二甲苯、角叉菜炎症实验,热板、醋酸疼痛实验,微循环实验研究复方紫草烫伤软膏的主要药效作用,为本品主治烫伤提供药效实验依据。
李绍芝,王平南,陆灵[6](1991)在《中草药外治烧伤近况》文中提出本文收集了1985年以来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有关烧伤中医外治的文献共60篇,按照膏剂、油剂、煎剂、酒剂、膜剂、散剂及其它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概括了近年来中医药外治烧伤的进展,并认为烧伤外治仍需进一步注重对疼痛、大面积深度烧伤、疤痕及创面感染等问题的研究。
雷玉翠[7](2019)在《基于湿性愈合理论应用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湿性愈合理论探讨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换药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60例低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周均以生理盐水纱条换药,术后第2周开始治疗组以熊珍软膏联合紫草纱条油换药,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纱条换药。观察两组术后创面分泌物的量、肉芽生长情况、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总体疗效上,两组创面均完全愈合,治愈率100%,无差异。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术后第2周,第3周创面疼痛程度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第2周,第3周创面分泌物相比较,治疗组创面分泌物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应用于肛周脓肿术后中后期换药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更适合伤口生长的湿性愈合环境,从而促进创面分泌物排出、肉芽组织增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因此,肛周脓肿术后中后期换药使用中药膏剂和油剂换药具有意义。
李金凤,王永萍[8](2018)在《油桐花水提取物干预烧伤大鼠Bcl-2、Bax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油桐花水提物外用对烧伤大鼠的影响,并探索其对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建立大鼠深Ⅱ度烧伤模型,并对其进行相应药物治疗。待伤势恢复后,相机拍摄各组患处,处理取材。用Elisa和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Elisa检测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血清中Bcl-2表达明显上调(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各用药组炎性细胞浸润缓解;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与正常组促凋亡因子Bax表达水平比较明显降低;各治疗组中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水平均有上调。结论:油桐花水煎剂对大鼠烧伤有明显治疗作用,与阳性药物烧烫伤膏作用相似,可抑制细胞凋亡,有利于恢复烧烫伤创面。
冯亚兰[9](2011)在《二黄油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疗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二黄油膏对家兔浅Ⅱ度烧伤的治疗作用;观察二黄油膏的体外抑菌效果和镇痛作用;同时观察二黄油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原理。方法:1、实验研究:(1)皮肤刺激试验与致敏试验;(2)促愈作用的研究:选取20只实验家兔造模后随机分为四组治疗组(二黄油膏)、对照组(湿润烧伤膏)、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观察四组创面愈合情况;(3)镇痛实验的研究:选取60只家兔,随机分为六组凡士林组,基质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对照组(湿润烧伤膏),用家兔甩尾法,观察各组痛阈和痛阈提高百分率。(4)体外抑菌试验: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观察二黄油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抑菌效果。2、临床研究: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二黄油膏)、对照组(湿润烧伤膏),每组30例。各组创面清创后,除使用的药物不同外其余处理相同,给药3次/天,均以10天为一疗程。分别于入院3、5、7天观察创面愈合面积,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实验研究:(1)二黄油膏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和致敏性。(2)对实验家兔的浅Ⅱ度烧伤,二黄油膏比湿润烧伤膏促愈作用更好。(3)二黄油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与湿润烧伤膏疗效相当(P>0.05),而抑制大肠杆菌的效果明显优于湿润烧伤膏(P<0.01)。(4)二黄油膏具有有效的镇痛作用,尤其是中、高剂量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湿润烧伤膏(P<0.01)。2、临床研究:①二黄油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综合疗效及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效果相当,二黄油膏与湿润烧伤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创面动态愈合率两组比较二黄油膏优于对照组(P<0.05)。③用药前后创面症状评分比较二黄油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二黄油膏外用安全可靠;有利于加速创面愈合;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和镇痛作用。2.二黄油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疗效显著,优于湿润烧伤膏。
谭年秀,郭巧玲,田素英,梅全喜[10](2010)在《金樱根的药用历史及现代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分析探讨金樱根的药用历史,对近年来其在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鉴别与制剂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二、烧伤油及烧伤煎剂治疗烧烫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油及烧伤煎剂治疗烧烫伤(论文提纲范文)
(2)连杖微乳的制备工艺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烧烫伤概述 |
1.2 烧烫伤制剂状况 |
1.3 处方文献综述 |
1.3.1 黄连的研究进展 |
1.3.2 虎杖的研究进展 |
1.3.3 茶油研究进展 |
1.3.4 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
1.4 微乳的研究进展 |
1.5 微乳凝胶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制剂工艺评价指标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黄连中黄连生物碱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专属性考察 |
2.2.3 标准曲线的制定 |
2.3 虎杖中大黄素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1 色谱条件 |
2.3.2 专属性考察 |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 虎杖中虎杖苷测定方法的建立 |
2.4.1 色谱条件 |
2.4.2 专属性考察 |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提取工艺中试验证及提取物的制备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油提工艺考察 |
3.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2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3.3 醇提工艺的验证及提取物的制备 |
3.4 醇提中试工艺的研究 |
3.4.1 中试工艺参数 |
3.4.2 得率测定 |
3.4.3 黄连提取浓缩干燥保留率的测定 |
3.4.4 虎杖提取浓缩干燥保留率的测定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微乳的制备工艺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微乳工艺研究 |
4.2.1 溶解性考察 |
4.2.2 增溶性考察 |
4.2.3 处方研究 |
4.2.4 处方的确定 |
4.2.5 制备工艺条件筛选 |
4.2.6 微乳制备工艺的确定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微乳处方的筛选 |
4.3.2 微乳处方比例的筛选 |
4.3.3 pH的调节 |
第五章 连杖微乳的质量评价 |
5.1 仪器与试药 |
5.2 方法与结果 |
5.2.1 连杖微乳理化性质的考察 |
5.2.2 连杖微乳含量测定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连杖微乳的药效学考察 |
6.1 初步药效学考察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6.2 对不同烫伤程度的药效学考察 |
6.2.1 实验材料 |
6.2.2 方法与结果 |
6.3 连杖微乳各成分的药效及辅料毒性考察 |
6.3.1 实验材料 |
6.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6.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及对K19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
1.前言 |
2.研究方案 |
2.1 研究对象 |
2.2 分组方案 |
2.3 病例选择 |
2.4 治疗方案 |
2.5 创面愈合观察指标 |
2.6 安全监测 |
2.7 记录数据 |
2.8 统计分析 |
2.9 伦理学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一般资料对比 |
3.3 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对比 |
3.4 三组患者创面愈合面积相比较 |
3.5 创面愈合率比较 |
3.6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
4.安全可行性分析 |
第二部分 MEBO/MEBT对体表创面K19的影响 |
1.理论基础 |
2.研究材料 |
3.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与体表慢性溃疡及创面修复 |
2.近现代医学与体表慢性创面的修复 |
3.MEBT/MEBO与创面修复的联系 |
4.MEBO的作用及药理研究 |
5.本研究中MEBO对多种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对K19影响的评价 |
6.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7.目前创面修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含量测定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烧烫伤的定义 |
1.1.2 烧烫伤的病理生理表现 |
1.1.3 烧烫伤的发病机理 |
1.1.4 西医对烧烫伤的治疗 |
1.1.5 中医对烧烫伤的治疗 |
1.2 复方紫草烫伤膏的研究进展 |
1.2.1 紫草的研究进展 |
1.2.2 其他主要中药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3 本研究所用复方紫草烫伤膏的质量控制 |
1.2.4 立题依据 |
第2章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含量测定 |
2.1 材料 |
2.1.1 器材及设备 |
2.1.2 试剂与药品 |
2.2 方法 |
2.2.1 色谱条件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4 考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 结果 |
2.3.1 获得高效液相色谱图 |
2.3.2 线性关系的考察 |
2.3.3 精密度考察 |
2.3.4 重现性实验 |
2.3.5 稳定性实验 |
2.3.6 加样回收率实验 |
2.3.7 样品含量测定 |
2.3.8 药材质量检查 |
2.4 讨论 |
第3章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初步药效学研究 |
第1节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大鼠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大鼠软组织损伤的损伤症候指数的影响 |
3.2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大鼠软组织损伤肿胀度的影响 |
3.3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大鼠软组织损伤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 |
3.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4 讨论 |
第2节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家兔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家兔软组织损伤的症候指数的影响 |
3.2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家兔软组织损伤后肢周长的影响 |
3.3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家兔软组织损伤后炎症因子测定结果 |
3.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4 讨论 |
第3节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急性炎症的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2.2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跖炎症的作用 |
3 结果 |
3.1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3.2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跖炎症的作用 |
4 讨论 |
第4节 镇痛试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小鼠热板法 |
2.2 小鼠扭体法 |
3 结果 |
3.1 小鼠热板法 |
3.2 小鼠扭体法 |
4 讨论 |
第5节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4章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草药外治烧伤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膏剂的应用 |
2 油剂的应用 |
3 煎剂的应用 |
4 酒剂的应用 |
5 膜剂的应用 |
6 散剂的应用 |
7 其它方法 |
单味药外用 |
蜜剂 |
喷雾剂 |
乳剂 |
地龙制剂 |
8 小结 |
疼痛问题 |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问题 |
疤痕问题 |
创面感染问题 |
(7)基于湿性愈合理论应用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熊珍软膏及紫草油纱条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常规处理 |
2.4 术后换药 |
2.5 换药注意事项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观察指标评分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研究比较 |
5.2 观察指标量化分析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6 讨论 |
6.1 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
6.2 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 |
6.3 干性愈合与湿性愈合 |
6.4 中医外治法在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应用 |
6.5 肛痈术后分期辨治 |
6.6 煨脓长肉 |
6.7 湿性愈合与中医外治法中“煨脓长肉” |
6.8 熊珍软膏及紫草油纱条药理作用分析 |
7 本课题立体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8)油桐花水提取物干预烧伤大鼠Bcl-2、Bax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药材处理 |
2.2 油桐花水提物制备 |
2.3 分组及造模 |
2.4 给药 |
2.5 标本采集处理 |
2.6 Elisa试剂盒检测 |
2.7 HE染色和免疫组化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烧烫伤创面恢复结果 |
3.2 Elisa检测 |
3.3 HE染色 |
3.4 免疫组化 |
4 讨论 |
(9)二黄油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疗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部分 |
试验一 二黄油膏皮肤刺激试验与致敏实验 |
1.1 二黄油膏的制备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试验二 二黄油膏对家兔浅二度烧伤的促愈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附图片) |
试验三 二黄油膏的镇痛试验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试验四 二黄油膏的体外抑菌试验 |
4.1 菌液的制备 |
4.2 实验方法 |
4.3 分组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2.治疗与观察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药物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检测指标 |
2.6 疗效标准 |
2.7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评价结果 |
3.2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创面动态愈合率的比较 |
3.4 两组用药前后症状综合评分情况的比较 |
附表:病症主症及分级计分标准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对烧伤中医外治法的认识 |
2 西医对烧伤的认识 |
3 二黄油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组方依据 |
4 二黄油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机理探讨及疗效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10)金樱根的药用历史及现代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历史 |
2 现代研究概况 |
2.1 化学成分及鉴别研究 |
2.2 药理作用研究 |
2.2.1 耐缺氧作用 |
2.2.2 抗菌作用 |
2.2.3 抗炎作用 |
2.3 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
2.3.1 治疗男科疾病 |
2.3.2 治疗妇科疾病 |
2.3.3 治疗烧、烫伤 |
2.3.4 其它作用 |
3 结语 |
四、烧伤油及烧伤煎剂治疗烧烫伤(论文参考文献)
- [1]烧伤油及烧伤煎剂治疗烧烫伤[J]. 云南省罗平县阿岗卫生所,云南省曲靖地区卫生局. 中草药通讯, 1973(05)
- [2]连杖微乳的制备工艺及评价[D]. 陈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3]中药在烧伤中的应用及其评说[J]. 刘善庭,吕庆海,杨秀英. 中医研究, 1993(03)
- [4]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及对K19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含量测定及药效学研究[D]. 赵强. 吉林大学, 2010(05)
- [6]中草药外治烧伤近况[J]. 李绍芝,王平南,陆灵.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1(03)
- [7]基于湿性愈合理论应用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雷玉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油桐花水提取物干预烧伤大鼠Bcl-2、Bax表达的研究[J]. 李金凤,王永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14)
- [9]二黄油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疗效机理研究[D]. 冯亚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金樱根的药用历史及现代研究概况[J]. 谭年秀,郭巧玲,田素英,梅全喜. 亚太传统医药,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