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水浒》的民族独创性(论文文献综述)
武云峰[1](2021)在《《水浒传》道教书写研究》文中认为《水浒传》中道教书写颇多,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道教人物、道教法术、道教斋醮、道教建筑以及道教名山等。《水浒传》中有关道教的书写并不是偶然写就的,而是与水浒故事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水浒传》中的道教书写在全书思想和艺术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功用。本文的论述旨在揭示《水浒传》道教书写的形成过程,探究道教书写在《水浒传》中的作用。本论文正文分四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章论述早期水浒故事《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代水浒戏剧本中的道教书写,通过分析二者中九天玄女、张天师等道教人物及“替天行道”“罡星”“魔星”等概念,探讨其与《水浒传》的渊源。第二章从道教人物、道教活动、道教名山与建筑三个方面探讨《水浒传》中的道教书写,通过对《水浒传》中主要描写的道教人物如九天玄女、罗真人、公孙胜,道教活动如罗天大醮,道教名山如龙虎山、华山、二仙山,道教建筑如上清宫、玄女庙、西岳庙等的分析,对《水浒传》道教书写进行较全面地探究。第三章从《水浒传》中道教书写出发,在《水浒传》“泛滥百家,贯串三教”的整体视野下,探讨《水浒传》以佛辅道、以道传儒的思想特征。第四章论述《水浒传》道教书写的艺术功能,主要从《水浒传》道教书写的结构功能和叙事功能进行探究。在结构功能方面,本文(?)《水浒传》比作“太和殿”,(?)《水浒传》道教书写中的临凡框架、二梦玄女、罗天大醮、星宿隐喻比作太和殿之间架、重檐庑殿顶、斗拱及其地址进行分析。在叙事功能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了《水浒传》道教语境、道教仙真、道教法语、道教法术在全书叙事情节上凝聚天罡地煞、救助水浒英雄、预示人物命运、增加文章之奇的功用。
LEE W00NG[2](2020)在《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化文学批评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据时期韩国文坛和社会对外国文化的吸收主要侧重于通过日本输入西方文学和文物。在如此之情况之下,部分韩国文人将中国文学作为外国文学,即世界文学的一个构成部分进行了积极的吸收,并试图以此来推动韩国近代文学的发展。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批评之目的在于,以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借鉴,来建构韩国近代文学,同时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主社会。近代转换期的中国现代文学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以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以文学革命、革命文学、抗战文学为中心展开。包含日据时期(1910年-1945年)和解放时期(1945年-1948年)的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同样也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使命,以近代化和解放独立国家为目标指向,经历了胎动期、发展期、深化及停滞期和复兴期的发展过程。本论文分析该时期在韩国发表的196篇批评,进行解释。胎动期为1920年代前半期,在该时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正式开始。梁建植、李允宰、李东谷、梁明等在该时期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与批评。梁建植在1920年11月号至次年2月号《开辟》上翻译发表了日本研究者青木正儿的<以胡适氏为中心的中国之文学革命>,此文是20世纪上半期韩国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最早一文。之后,梁建植继续发表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译文及他所写的批评,十分积极地翻译了戏曲、诗歌、小说等作品。192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的李允宰在留学期间发表了有关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政论以及介绍中国罗马字运动的文章,并翻译发表了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李东谷强调借鉴中国新文学建构运动中的思想改革与文学改革,以之作为他山之石。梁明参考胡适的新文学建构理论,则主张通过韩文的语文改革开展新文学建构。以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为中心的胎动期批评主要在1920年至1924年之间展开,以翻译日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本土文学革命的评论开始。其目的在于打倒封建旧思想和旧制度,从而建设近代社会、建构近代文学。该时期韩国批评家们特别关注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与主张,翻译了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和<谈新诗>,另外,多数当时的戏剧、诗歌、小说等被翻译。该时期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有20余篇,《每日申报》上连载的梁建植译<人形之家>(中文名为《玩偶之家》)以《娜拉((?))》(永昌书馆,1922)之名出版,李相寿译《人形之家》(汉城图书,1922)也出版。发展期为1920年代后半期至1930年代前半期,该时期留学过中国大学的批评家们非常活泼地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他们从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多样的批评观点上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该时期主要批评家有柳基石、丁来东、金光洲、李陆史、金台俊等。柳基石以1925年2月在《基督新报》上发表<墨子与基督>为始,发表了许多无政府主义观点的文艺观,并在韩国最早翻译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丁来东和李陆史正式开启了对鲁迅文学的相当深度的批评,金光洲发表了以中国现代戏剧和电影为中心的批评。如此,20世纪上半期中发展期成为韩国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最活泼的时期,该时期发表的中国文学批评数量达到100多余篇,另外,开辟社还出版了《中国短篇小说集》(1929)。深化及停滞期为1930年代至1945年解放之间。该时期,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们开展了社会主义倾向的批评。然后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相当萎缩了。金台俊从1930年代前半期开始进行社会主义观点的批评,接着他裵澔、李明善等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出身的批评家以大学为中心开展了讲台上的中国文学批评。从1930年代至1945年解放以前,他们发表的社会主义倾向的批评共计30余篇,而从中日战争爆发至解放之间发表的不分观点的所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仅有30余篇。复兴期为1945年8月解放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间。解放之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再次迎来复兴时期,在此短暂的5年之间韩国文坛共发表了 42篇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除了在前阶段开始继续活跃的丁来东、金台俊、李明善等之外,尹永春开展了活跃的批评活动。该时期,李明善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集》(宣文社,1946)、《鲁迅杂感文选集》(未出版,1949),金光洲·李容珪共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1·2辑)(首尔出版社,1946),尹永春的《现代中国诗选》(青年社,1947),《现代中国文学史》(鸡林社,1949)等诸多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着作也纷纷出版。对以梁建植为中心的第一代批评家的19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批评,学界从“翻译、翻案与近代文体的实验”,“经过日本的同时代性中国现代文学译介”,“殖民地知识分子悲伤的现实和理想主义的世界创造”以及“韩国近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奠基”等方面高度评价了其积极意义。与梁建植同时期,李允宰、李东谷、梁明等批评家为建构近代思想以及近代社会体制,非常关注中国的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并将其介绍到韩国社会及文坛。在他们之后,1930年代以来,曾在中国留学并接受学术训练的丁来东、李陆史、金光洲、金台俊等批评家们正式开始了学术性、系统性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他们的批评并不仅仅局限于日本研究者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他们深刻思考祖国的解放和新国家的建设,并以此为视角来看待中国现代文学。之后,在解放时期尹永春也是同样为了新国家的建设从基督教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批评。包含日据时期和解放时期的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肩负着反帝反封建之历史使命的近代转换期,推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文学实践的通道:以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社会和建构近代文学为目的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展开,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们通过译介和批评中国新文学运动来追求韩国社会的思想革命和近代文学建构;第二、通过文学批评知识分子对殖民地现实的愤怒和内在抵抗的表达:虽然在日本帝国主义强迫之下韩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公开反对或抵抗日帝,但他们通过批评半殖民地情况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迂回地表露出对帝国主义的抵抗和批判精神;第三、通过小说和戏曲来追求以平民文学为中心的近代指向和近代文学建构:从封建时代传统文学的贵族文学脱皮,关注以俗文学、民间文学为中心的平民文学。虽然日人研究者们关注以小说和戏曲为中心的中国平民文学,但他们注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梁建植以来韩国的批评家们继续关注以小说、戏曲和新诗等平民文学为主的中国现代文学;第四、对近代文体的实验及对语文改革的影响:韩国的言文一致运动比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开始得更早,但中国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近代韩语语文规范化的确立。1917年发表的李光洙的《无情》已相当达成言文一致,但到1940年代横写、韩文专用等问题还没完成。韩国批评家们借鉴中国罗马字制定运动,想推动韩语语文改革;第五、在文学的想象空间再现的理想乡的精神世界与新国家建设的理想和实践: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空间展现出他们对祖国解放和独立的理想以及建设新国家的理想。他们从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基督教信仰等自己的批评观点,通过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批评,展现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第六、对正义和博爱的追求以及爱国精神的表达等:韩国的批评家们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展现出真正的爱国精神。他们基于人的尊严和自由,超越狭隘和歪曲的爱国主义,追求正义和博爱的终极价值。抗日运动期间独立运动家们展现的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反日,反而他们主张了弱小民族的联合来共同推动反战、反帝国主义以及恢复世界正义和维护东亚和平。包含日据时期和解放时期的20世纪上半期韩国文坛及社会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指向解放、独立国家建设和近代民主社会建设的文学实践。其核心的文学精神是‘抵抗与批判’,通过抵抗与批判来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正义与博爱的恢复。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指向对殖民统治的间接抵抗和近代文学及近代社会建设,也包含着祖国解放以及新国家建设的理想。日据时期和解放时期的韩国批评家们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之意味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文艺批评。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是知识分子应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文学实践。该文学实践的基本精神是对社会不义和压抑人的尊严的‘抵抗与批判’,并且对歪曲的现实之抵抗与批判追求的终极指向是‘正义和博爱的实现’,即人本身的尊严价值。
钟闻[3](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研究说明
钟闻[4](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研究说明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1."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争鸣》案头语(《水浒争鸣》编委会)2.《水浒》的真人真事(王利器)3.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周绍良)4.《水浒传》与《宣和遗事》——口头文学所奠定的《水浒》基础之一(高明阁)
黄玉[5](2020)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教育是培养人的主导力量。由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小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部分。独创的艺术形式,语言、结构、选材独具匠心;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典型的具有个性和共性的人物;虚构的内容情节,以生活为原型创造超越生活的情节,这些都是小说本身富含创造力的表现。但是在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却往往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论文立足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探讨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期望在具体的实践中具有一点借鉴作用。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等进行阐释并分析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文献以了解前人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首先对小说、思维、创造性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其次从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发展、知识学习、智能开发三方面论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最后从教师、学生、教育三方面论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了解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探究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根据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详细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提升教师创新意识,增强教学能力;改变课堂传统模式,遵循有效路径;利用小说文体特点,培养创造思维;巧用小说教学方法,提高创造能力。第五部分根据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分析并设计《狼》和《变色龙》的创新案例再进行教学反思。
黄金龙[6](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提出“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米吾尔提·加那提(Meruert Janat)[7](2020)在《电视剧新《水浒传》哈译研究》文中认为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作品尤其是将汉语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制剧从我国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在翻译领域中硕果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看电视成了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非常多的国家,翻译也就成为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桥梁,翻译除了是语言的转换方式以外,它还是传递文化的方式,所以我们说“翻译”在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而译者就是这传递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他们能够让两个民族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习俗。本篇论文以电视剧新《水浒传》的哈译版作为研究对象,将电视剧新《水浒传》中的主题曲歌词、剧集标题以及文化词进行搜集、分类和分析。运用了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本人所积累的翻译理论的相关知识从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及翻译原则等方面对电视剧新《水浒传》的汉语版和哈译版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并且将在分析和研究电视剧新《水浒传》过程中指明翻译的优秀、巧妙之处,分析翻译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策略,希望这些研究分析对往后的学习和翻译有所帮助。汉语和哈萨克语是两种不同的语系,但在中华文化大家庭的氛围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不断地相互交融,因此研究汉语和哈萨克语相互翻译的意义十分重大。对电视剧新《水浒传》的哈译研究,不仅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有所帮助,对正在从事汉哈翻译研究人员的帮助也很大。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研究法,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电视剧新《水浒传》哈译版的中的主题曲歌词、剧集标题和文化词,并将其与汉语版进行比较。第一章介绍了电视剧新《水浒传》内容、原作与哈译版,以及电视剧译者。第二章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剧新《水浒传》中的主题曲歌词、剧集标题以及文化词进行详细分析。这里的文化词包括星宿名称、地名和其他一些文化词。第三章主要分析电视剧新《水浒传》中的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和翻译原则。主要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法加直译法及改译法;翻译技巧主要有增词法和减词法;翻译原则为忠实于原文和通顺地道。本论文所研究的主体是2011年由新疆阿勒泰地区影视译制中心金额斯·吉克巴斯翻译的哈萨克语电视剧《suw boj?nda》和2010年由鞠觉亮导演拍摄的新《水浒传》。
陈文武[8](2020)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7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正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尚处在空白期,为了解决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古典名着《水浒传》进行了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本研究以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为整本书阅读的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水浒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通过问卷调查对高中生阅读《水浒传》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在阅读时的一些基本情况和不足,之后针对这一阅读现状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并以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案例研究。研究从对“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了《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并对“趣读”“精读”“研读”“交流”四个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践。通过本研究发现在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当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从而培养起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
李慧[9](2020)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下,一切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论文主要研究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因而,本研究既是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又能丰富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有利于帮助高中教师反思高中生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重要抓手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一章),主要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第二章)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探讨。首先是相关概念界定,从“核心素养”概念入手,引出“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整本书阅读”地提出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并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出发,找出二者的相通之处,从理论上探讨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其次是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系统研究,主要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对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第三部分(第三至六章)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新课标界定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入手,具体探讨相关素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分四章,即第三章: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第四章: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五章: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审美鉴赏与创造;第六章: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与理解。
吉开金,谢昭新[10](2019)在《论《茶馆》的经典性》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位有着鲜明的经典意识和经典抱负的艺术家,老舍在其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主要从艺术语言、审美独创性以及融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等方面进行持久不懈的经典求索;与之相应的,《茶馆》的经典质素就显着地体现在此三个方面。这也正是《茶馆》常演不衰的经典意义所在。
二、略论《水浒》的民族独创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水浒》的民族独创性(论文提纲范文)
(1)《水浒传》道教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二、学术研究综述 |
三、研究对象界定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早期水浒故事中的道教书写 |
第一节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道教书写 |
第二节 元代“水浒戏”剧本中的道教书写 |
第二章 《水浒传》中的道教书写 |
第一节 道教人物 |
第二节 道教活动 |
第三节:道教名山与建筑 |
第三章 《水浒传》道教书写的思想表征 |
第一节 以佛辅道 |
第二节 以道传儒 |
第四章 《水浒传》道教书写的艺术功能 |
第一节 结构功能 |
第二节 叙事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化文学批评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现状 |
(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展开 |
第一节 接受中国现代文学的目的与主体 |
(1) 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目的 |
(2) 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主体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媒体 |
(1) 《开辟》与《东明》: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媒体 |
(2) 《朝鲜日报》,《东亚日报》文艺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3) 《每日申(新)报》与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及批评 |
第三章 胎动期(1920年代前半期):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与近代指向 |
第1节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胎动 |
(1) 作为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的文学革命 |
(2) 在韩国最早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5) 梁建植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近代指向 |
第2节 对于胡适之文学革命的批评的展开 |
(1) 《开辟》和《东明》与胎动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3) 民族主义阵营的社会政势认识和文学革命批评 |
(4) 文学史认识与思想革命 |
第3节 针对文学革命的批评和言文一致文体的确立 |
(1) 社会主义运动家梁明的近代性语文改革 |
(2) 言文一致文体的树立过程 |
第4节 李东谷的东亚观点与主体性新文学建构 |
(1)从东亚共存的视角看的中国认识 |
(2) 思想革命和新文学建构 |
(3) 新文化运动批评和主体性社会变革运动的指向 |
小结: 文学革命论批评和近代社会指向作为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 |
第四章 发展期(1920年代后半期-1930年代前半期): 批评的全面展开和价值的多样性 |
第1节 发展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1) 无政府主义文艺观和发展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展开 |
(2) 东亚知性史与鲁迅 |
(3) 革命文学争论和鲁迅批评的展开 |
(1) 在华独立运动家柳基石: 兴士团活动及南华韩人青年联盟活动 |
(2) 鲁迅的封建礼教批判 |
(3) 鲁迅小说的翻译与鲁迅和巴金的相遇 |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理想与李达的中国现代作家论 |
(1) 南华韩人青年联盟及朝鲜义勇队的活动 |
(2) 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和反动的宠儿: 巴金和茅盾论 |
(3) 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和郭沫若的反抗精神 |
(4) 女作家及新诗和戏剧的批评 |
第四节 金光洲的中国现代戏剧及电影批评和李庆孙,申彦俊的批评 |
(1) 《波希米亚》的发行和无政府主义者的交流 |
(2) 中国文坛简介与现代戏剧批评 |
(3) 在中国当地媒体上发表的电影批评 |
(4) 李庆孙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的批评 |
第5节 丁来东与李陆史的鲁迅批评 |
(1) 丁来东对鲁迅正式的批评 |
(2) 李陆史与鲁迅: 抵抗与批判的文学实践 |
第6节 丁来东的新诗批评与浪漫主义 |
(1) 丁来东的新诗批评 |
(2) 徐志摩: 烂熟的情感和美丽的诗才 |
(3) 冰心: 高举旗帜,勇往直前的哲理诗 |
(4) 朱湘: 长江永古的长篇叙事诗人 |
第7节 女性作家批评与其他 |
(1) 女性作家批评 |
(2) 胡适的实用主义渐进改善论 |
小结: 作为抵抗和批判的文学实践的无政府主义批评 |
第五章 深化及停滞期(1930年代-1945年):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新倾向与讲台批评 |
第一节 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1) 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的成立及幸岛骁的任命 |
(2) 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
第二节 金台俊、李明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
(1)金台俊从普罗文学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
(2) 李明善对鲁迅的批评: 为人生的文学的追求 |
第三节 裵澔、崔昌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
(1) 裵澔: 中国现代文学的广泛批评 |
(2) 崔昌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批评 |
第四节 韩雪野对鲁迅的批评 |
(1) 韩雪野,普罗文学的主要领导者 |
(2) 韩雪野对鲁迅的批评 |
小结: 社会主义讲台批评和新理想的追求 |
第六章 复兴期(1945-1950年): 在解放期间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第一节 关于抗战文学争论的批评与抗战诗歌批评 |
(1)抗战文学的展开与‘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争论 |
第二节 尹永春的中国现代诗批评与《现代中国诗选》的发刊 |
(1) 东西文学研究者的中国现代诗批评 |
(2) 翻译诗集《现代中国诗选》的出版 |
第三节 从救亡到建设: 在解放期间郭沫若的《苏联纪行》批评 |
(1) 中国文坛的巨星郭沫若论 |
(2) 乌托邦的想象成为现实的郭沫若的《苏联纪行》批评 |
第四节 在解放期间中国现代文学书籍的出版与社会变革 |
(1) 金光洲和李容珪合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 |
(2) 李明善梦想里的社会变革和新祖国建设 |
小结: 社会变革和新祖国建设的想象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 按批评家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
第二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 |
第三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
第四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
第五辑(张国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
第六辑(张国光、佘大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
第七辑(张虹、喻斌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
第八辑(张虹、刘启方主编,崇文书局2006年6月出版。) |
第九辑(张虹、康传忠、曹先锋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
第十辑(张虹、刘春龙主编,崇文书局2008年10月出版。) |
第十一辑(张虹、马成生、王益庸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
第十二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
第十三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
第十四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
第十五辑(张虹、王益庸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
第十六辑(张虹、浦玉生、窦应元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
第十七辑(景遐东、浦玉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
(5)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标 |
第一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小说 |
二、思维 |
三、创造性思维 |
第二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
一、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发展 |
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知识学习 |
三、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智能开发 |
第三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 |
一、小说文本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
二、教师具有基础的创新素养 |
三、初中生创造性思维逐渐发展 |
四、时代呼唤创造教育 |
第二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小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原因 |
一、考试功利语境异化,小说教学目标偏移 |
二、传统教学模式固化,小说课堂难以创新 |
三、小说文本特点淹没,入普通记叙文大流 |
四、小说教学方法单一,注重传授缺乏引导 |
第三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教师创新素质,增强教学能力 |
一、树立小说教学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理论修养 |
二、明确小说阅读教学目标,勇敢践行小说创新教学 |
第二节 改变课堂传统模式,遵循有效路径 |
一、灵活转变小说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
二、有效问题引导贯穿小说阅读教学 |
三、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 |
第三节 利用小说文体特点,培养创造思维 |
一、挖掘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培养发散思维 |
二、探究人物形象的独创性,培养形象思维 |
三、利用故事情节的虚拟性,培养想象思维 |
第四节 巧用小说教学方法,提高创造能力 |
一、小说评点感悟法 |
二、读写有机结合法 |
三、比较鉴赏分析法 |
第四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狼》创新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
第二节 《变色龙》创新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标号说明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
四、研究史回顾 |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
三、南、北曲牌界说 |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
余论:曲牌论 |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
参考文献 |
附录编制说明 |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後记 |
(7)电视剧新《水浒传》哈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电视剧新《水浒传》原作与译作简介 |
1.1 电视剧新《水浒传》内容简介 |
1.2 电视剧新《水浒传》简介 |
第二章 对电视剧新《水浒传》哈译分析 |
2.1 电视剧新《水浒传》主题曲歌词的翻译 |
2.2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剧集标题的翻译 |
2.3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文化词的翻译 |
第三章 电视剧新《水浒传》哈译的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与翻译原则 |
3.1 翻译方法 |
3.2 翻译技巧 |
3.3 翻译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内容和对象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意义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及相关论述 |
第一节 “整本书”概念的界定 |
一、“整本书”的概念 |
二、“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 |
一、高中生阅读现状的需要 |
二、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依据 |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浒传》的研究成果与教学价值 |
第一节 《水浒传》的研究成果与教学价值 |
一、《水浒传》研究成果 |
二、《水浒传》教学价值 |
第二节 《水浒传》阅读版本选定与教学目标确定 |
一、《水浒传》阅读版本的选定 |
二、《水浒传》阅读目标的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过程设计 |
第一节 《水浒传》阅读的课时规划和学程设计 |
第二节 “趣读”——整体感知 |
一、水浒达人秀——我最喜爱的英雄评选 |
二、水浒兵器谱——水浒英雄战力排行榜 |
三、水浒风俗画——北宋民间风俗趣闻录 |
第三节 “精读”——任务群设计 |
一、梁山好汉——人物形象研讨 |
二、说书艺术——章回结构研讨 |
三、市井风情——语言风格赏析 |
四、逼上梁山——主题思想探究 |
第四节 “研读”——意蕴探究 |
一、英雄情结与偶像崇拜——中学生的偶像问题研讨 |
二、替天行道与锄强扶弱——中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法制意识思考 |
三、水浒遗风与文化传承——中学生的价值观引领 |
第五节 “交流”——成果展示 |
一、经典回眸——课本话剧展示 |
二、唇枪舌剑——微博话题讨论 |
三、独出机杼——学写专题论文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 |
一、兴趣激发的措施 |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
三、深入研读的支架 |
第二节 《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反思 |
一、课型设计的丰富化 |
二、效果评价的多元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标化要求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正在受到重视 |
1. 教育教学研究兴起 |
2. 教材编排发生新的变化 |
(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关联研究尚处在发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一) 关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
(二) 关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 |
1. 综合研究 |
2. 具体研究 |
二、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一)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研究 |
(二)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 |
(三)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关联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学科核心素养 |
1. 素养 |
2. 核心素养 |
3. 学科核心素养 |
(二)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历史渊源及概念解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历史渊源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概念解析 |
三、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系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
(三)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
(四)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系统构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施教者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受教者 |
三、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容 |
四、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 |
(一) 阅读目标的制定 |
(二) 阅读方法的传授 |
(三) 阅读动态的监控 |
(四) 阅读效果的反馈 |
五、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 |
(一) 注重过程性评价 |
(二) 适当进行终结性评价 |
第三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 |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 |
(一) 有助于高中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 |
(二) 有助于高中生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 |
二、 高中生语言建构于运用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
一、 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 |
(一) 厘清字词句,掌握语言基础知识 |
1. 丰富学生的字理知识 |
2. 教给学生必要的构词知识 |
3. 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文本语句 |
(二) 重视写作训练,培养语言成篇能力 |
1. 合理利用多种训练形式 |
2. 适当创造多种作文情景 |
二、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
(一) 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
(二) 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
第四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与提升 |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意义 |
(一) 有利于高中生思维的发展 |
1. 有利于高中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
2. 有利于高中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
3. 有利于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
4. 有利于高中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
(二) 有利于高中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
1. 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2. 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
3. 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与独创性 |
二、 高中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的培养 |
一、 思维能力的发展 |
(一) 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
1.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
2.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
(二) 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
(三) 审视文字作品的语言,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
1.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
2.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
3. 引导学生正确审视不同观点 |
二、 思维品质的提升 |
(一) 抓住矛盾本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
(二) 借用读书交流,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
(三) 加强写作训练,提升思维的批判性与独创性 |
第五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审美鉴赏与创造 |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意义 |
(一) 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审美鉴赏能力 |
(二) 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
(三) 有助于塑造高中生的人格美 |
二、 高中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
一、 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
(一) 品味语言文字,增强审美体验 |
1. 品味字词 |
2. 品味语句 |
(二) 重读精彩片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1. 多角度综合分析,体会人物形象完整性 |
2. 重读环境描写片段,体会环境烘托作用 |
3. 理解情感,体会情感美 |
二、 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
(一) 培养审美创造意识,激发审美创造欲望 |
(二) 刻意关注写作手法,掌握审美创造技法 |
(三) 指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语文审美创造实践活动 |
1. 注重口语交流 |
2. 注重写作训练 |
第六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与理解 |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
(二)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
(三) 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借鉴外来文化 |
二、 高中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
一、 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 |
(一) 引导学生掌握语言习惯 |
1. 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
2. 带领学生认识字词多重意义 |
3. 指导学生仔细揣摩语句 |
(二) 以人物形象做对比 |
二、 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
(一) 认真学习传统文化 |
(二) 理性看待外来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成果清单 |
(10)论《茶馆》的经典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舍的经典意识 |
二、《茶馆》的经典性 |
结语 |
四、略论《水浒》的民族独创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浒传》道教书写研究[D]. 武云峰.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化文学批评史研究[D]. LEE W00NG. 山东大学, 2020(08)
- [3]《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J]. 钟闻. 水浒争鸣, 2020(00)
- [4]《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A]. 钟闻. 《水浒争鸣》(第十八辑), 2020
- [5]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D]. 黄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7]电视剧新《水浒传》哈译研究[D]. 米吾尔提·加那提(Meruert Janat).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8]《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 陈文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李慧.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10]论《茶馆》的经典性[J]. 吉开金,谢昭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