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冀东地区含金岩溶角砾岩

中国冀东地区含金岩溶角砾岩

一、Auriferous karst breccias in East Hebei Province,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李剑波[1](2021)在《陕西双王金矿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成因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双王金矿地处宝鸡市太白县西南部王家楞-王家庄一带,位于我国西秦岭多金属成矿带凤太矿田东南部。区内矿床较多,已发现金矿床(点)200多个,其中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以双王、八卦庙金矿为代表。该矿床赋矿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地层中的角砾岩体中。本文主要以矿床地质特征为对象,划分矿床成矿期次,通过各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探讨流体物理化学特征,通过对主成矿期的黄铁矿原位微量分析、原位S同位素测试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成因,并尝试建立成矿模式图,取得一定研究成果:(1)本文通过野外勘查和岩相学观察,并结合前人研究认识将双王金矿成矿过程分为3期:泥盆系地层的沉积成岩期、成矿前和成矿期。根据矿物的不同组合与产出关系进行划分,成矿前为钠长石阶段(Ⅰ阶段),成矿期又划分了为主成矿期和成矿后期,主成矿期包括含铁白云石-黄铁矿阶段(Ⅱ阶段)和黄铁矿-含铁白云石-方解石阶段(Ⅲ阶段),并将该期不同阶段黄铁矿区分为PyⅡ和PyⅢ,成矿后期包括方解石-石英阶段(Ⅳ阶段)和石膏-萤石阶段(Ⅴ阶段)。(2)本文对该矿床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该矿床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等特征,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有变质水参与,晚期为岩浆水和大气水混合,并向大气水特征变化。(3)本文对主成矿期黄铁矿进行原位微区测试,其结果显示该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在岩浆上升过程与地层发生了混染作用。(4)本文通过对双王金矿含矿地层、角砾岩体特征、围岩蚀变、成矿流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深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对比国内隐爆角砾型岩矿床特征,认为该矿床为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并尝试建立成矿模式图,对矿床的深部找矿进行分析研究。

李旭平,陈妍蓉[2](2021)在《浅谈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的沉积-变质成矿过程》文中研究说明条带状铁建造(BIF)是3.5~1.8Ga前陆架和洋盆的常见沉积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构成了世界上重要的铁矿资源。虽然它们成矿过程及其演化的许多方面的问题仍未解决,但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沉积方式的长期变化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化学演化有关。条带状铁建造记录了前寒武纪古海洋、古环境、大气条件和细菌代谢条件以及铁的来源和沉积过程。大型BIF沉积与大火成岩省有成因联系,其铁的来源与火山物质加入的海底热液体系有关,或有陆缘岩石风化的无机物产物加入,越靠近陆缘,陆源碎屑物质加入的越多。然而,在太古宙到古元古代期间,BIF沉积的深水盆地中陆源物质的加入很少。那时的铁建造沉积在缺氧的海洋中,通过微生物的光合作用、无氧光合氧化和紫外光线辐射氧化等机制对溶解的二价铁进行氧化,从而形成三价铁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沉积。大多数BIF大型矿床,自其在沉积环境中形成以来,它们在从太古宙直至中生代的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铁矿的品位由低到高转化的复杂地质过程,一般经历了深部交代变质作用的除硅、除碳酸岩矿物的富集成矿和浅部风化富集成矿过程。许多BIF铁矿经历了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但到达的压力条件都不是很高,这或许与俯冲的高密度BIF铁矿难以折返的动力学机制有关。迄今为止,变质作用、尤其是高级变质作用对成矿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领域。

王宁宇[3](2020)在《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年代学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梁金矿床位于冀东地区,是本地区近年来查明的一个中型金矿床。金矿呈厚脉状产于一古火山机构中。其矿床成因有待查明。为此,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矿相学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SIMS锆石U-Pb测年、辉钼矿Re-Os测年,以及C、H、O、S同位素分析,对东梁金矿床的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等开展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根据矿脉的穿插关系、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的结构构造,东梁金矿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钼矿成矿亚期和金矿成矿亚期。其中钼矿成矿亚期划分为2个成矿阶段,即钾长石化阶段和石英-辉钼矿阶段;金成矿亚期分为4个阶段,即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2)矿区内的石英二长斑岩的SIMS锆石测年为162.3±1.3Ma,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64.5±2Ma。(3)东梁金矿硫化物δ34S介于-4.9‰+4.0‰,平均值为+1.49‰,石英-黄铁矿阶段成矿流体δ18OH2O介于0.5‰2.4‰,δDV-SMOW为-70‰;多金属硫化物阶段δ18OH2O介于6.2‰7.4‰,δDV-SMOW为-80‰;方解石δ13C介于-1.1‰3.5‰。这些证据都指示了东梁金矿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混有大气降水,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4)综上表明,冀东金矿为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其形成与中-晚侏罗世古火山活动有关,位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背景下。

霍雨佳[4](2019)在《河北省煤矿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河北省主要煤矿隐蔽致灾因素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权重分面,分布规律以及成因机制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首先,运用数据统计确定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其次,运用数理统计与数据对比分析其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地质构造分析,煤层特征分析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分析研究其成因机制。根据其权重,分布规律与成因机制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经研究分析表明,河北省主要隐蔽致灾因素按其重要程度依次为采空区,奥灰水,陷落柱,瓦斯,煤层自燃,断层,导水裂缝带,封闭不良钻孔,废弃老窑。其中,采空区,瓦斯,导水裂缝带与封闭不良钻孔主要分布在冀西北与冀中南地区;奥灰水,断层与陷落柱主要分布在冀中南地区;煤层自燃与废弃老窑主要分布在冀西北地区。采空区致灾成因机制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如爆破以及岩层厚度不一引起围岩强度变低,造成塌陷形成积水危害等;奥灰水致灾成因机制主要是特殊地质构造运动,使水体进入岩层溶蚀裂隙形成奥灰水,引发突水;陷落柱成因机制主要是在长期地应力与上覆岩层重力作用下使溶洞发生坍塌,导致煤层随之陷落破坏,形成塌陷不规则柱状体;瓦斯致灾成因机制主要是煤层厚度变化大或特殊地质构造运动如断层褶曲,造成应力集中以及煤变质程度高多为易形成瓦斯类型使瓦斯聚集;煤层自燃成因机制主要是开采煤层的煤种多为中灰、低硫高发热量,自燃倾向II级,以及通风口设置不合理等人为因素;断层致灾成因机制主要是人类采掘工程引起断层活化,改变断层导水性,导致形成富水断层;导水裂缝带成因机制主要是采煤工程活动造成煤层顶底板破坏形成裂缝使水进入,以及节理和断层等构造裂隙使岩层富水性提高,煤层顶板含有强富水性含水层;封闭不良钻孔成因机制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留下的点状垂向导水通道以及上世纪80年代施工要求不严;废弃老窑成因机制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周边小煤窑,小矿井开采过多。

孙冠石[5](2018)在《综合物探方法在河北省兴隆县太平村钼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是我国矿产储量大省,地域内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截至2017年初,已发现的各类型矿产有151种,资源储量业已查明的有120种,探明储量的资源产地有1005处,其中493处是大中型资源产地。近年,在冀东距承德市兴隆县东南30km处的位置,新发现了一大型钼矿床。该矿床目前为止尚处于勘查阶段,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经前期勘查了解,矿区内构造断裂发育,东西向、北东向构造空间上的叠加交切,使得区内构造错综复杂。这也造成了区内矿体众多、分布广泛、形态复杂(局部群带状分布)及矿体连续性、稳定性差的局面。至今尚未能清晰确定矿床的成因类型。该钼矿床位于燕辽钼(铜)成矿带的中部、密云—青龙断裂的南侧位置,地处燕山山脉西南麓,其连绵的山势,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较深的地形切割,并有茂密的植被覆盖,均对勘查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尽快查明矿区构造及岩体的分布情况,以确定成矿有利地段,从而圈定异常靶区,我们在矿区范围大、地表没有露头矿的情况下,依据“重点解剖,控制远景”的原则,优先选择对矿区作进一步的物探勘查工作,根据已有的物探资料,在矿区内分别布设0线、Ⅱ线、Ⅲ线及31线剖面,对其进行激电(中梯)精测剖面测量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本文在综合分析物探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地质推断F1、F2、F3断裂位置予以证实,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激电剖面测量并CSAMT测深成果对比分析,推测矿区东北部存在有向西南侧伏展布的隐伏茨山岩体。物探成果皆经钻探验证得到进一步证实。依据现状,提出了“追索完善不完整异常、重点地段重点勘测、总结成矿规律以优化靶区、兼顾外围找矿以扩大成矿远景区”等建议。经钻探成果验证,激电测量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应用在该区是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这对今后在冀东地质成矿条件相似的远景区寻找钼多金属矿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李东昊[6](2018)在《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油藏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束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南部,是燕山晚期-古近纪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北东向单断箕状凹陷。区域内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新近系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以及基底潜山等多套含油层系。其中潜山油藏探明储量仅占全区已探明储量的18.3%,勘探程度较低。该区域潜山出露地层变化较大,构造复杂,油气聚集规律认识不清,需要加强成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为今后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有利支持。此次研究以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地震、测井、录井、岩芯、试油及生产资料,运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开展束鹿凹陷潜山油藏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通过对有机质含量、类型、流体包裹体分析,对潜山油藏油源及成藏期次进行分析;根据已发现油藏平面位置、油藏规模、试油试采状况及原油性质,总结潜山油藏成藏特征;分析潜山油藏类型,研究生油条件、运移通道、圈闭条件对成藏的影响,总结束鹿凹陷潜山油藏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束鹿凹陷潜山油藏烃源岩成藏条件良好,共发育两套烃源岩,分别对应沙一段底、沙三段下两套地层,其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大部分进入了成熟阶段,是主力生烃层,是已发现潜山油藏的主要油气供给来源。近东西向及北东向的二级断层、斜坡区潜山顶部不整合面及沙河街组发育稳定且连通性能好的渗透性岩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潜山奥陶系、蓟县系雾迷山组是良好的碳酸盐岩储层,其上覆的古近系、新近系泥岩,石炭系-二叠系泥岩以及潜山内幕泥页岩为优质盖层,起到了阻隔油气运移的作用。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发育在洼槽区及斜坡区下部的成熟烃源岩控制了潜山油藏油气充满程度及原油品质;二、断层运移体系及不整合面运移体系控制了潜山油气藏的油气供给通道,渗透性岩层运移体系是以上两种运移体系的过渡阶段;三、圈闭条件控制了潜山油气藏的聚集。总结束鹿凹陷潜山油藏四种成藏模式:断背斜潜山油藏、断块山潜山油藏、内幕遮挡潜山地层油藏以及残丘式潜山油藏,并指出洼槽区古隆起周边是断背斜潜山油藏富集区域,斜坡区北部及南端是断块潜山油藏及内幕遮挡潜山地层油藏的富集区域,宁晋凸起带是残丘式潜山油藏的富集区域。

丛智超[7](2017)在《青海北祁连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北祁连地区位于秦祁昆中央造山系的中段,是青藏高原北部一个典型而又复杂的造山带,并于不同的地质演化时期,不同地质构造环境下产生了一系列铜多金属矿床,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成矿带之一。通过对北大河群及北祁连地区相邻板块的研究探讨了该区在古元古代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a、北大河岩群原岩为火山-碳酸盐岩-复理石沉积,显示其形成于浅海环境;b、且该岩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钙碱性系列,表明其形成于板块边缘环境;c、同时认证古元古代北祁连地区南北两侧大陆为含有不同结晶基底的大陆边缘环境,证明了古元古代北祁连地区为大洋环境。综上所述,认为古元古代北祁连地区为大洋环境,而非前人认为的飞来峰、分离出来的结晶基底等观点。系统总结北祁连地区成矿动力学演化,认为研究区在古元古代已经存在北祁连洋,中元古代大洋高原玄武岩的存在显示此时北祁连洋为成熟的大洋阶段,晚震旦世末期(545Ma)进入双向俯冲(同时向北俯冲形成弧后盆地)阶段、晚奥陶世末期(442Ma)转为碰撞造山阶段、海西-印支期为内陆造山阶段、燕山-喜山期经历抬升与剥蚀等演化阶段。研究表明,北祁连地区Cu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北祁连地区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区内成矿作用可分为:a、早寒武世(522Ma),双向俯冲阶段的洋中脊构造环境(如阴凹槽铜锌矿床早期)及弧后拉张脊构造环境(如小沙龙直沟铜矿床),控制了塞浦路斯型VMS矿床的形成;b、晚寒武世-晚奥陶世末期(482442Ma),双向俯冲阶段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控制了黑矿型VMS矿床(如尕大阪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斑岩型矿床(如松树南沟金矿床、浪力克铜矿床)和热液脉型矿床(如辽班台铅锌矿床、郭米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c、三叠纪(212Ma),内陆造山阶段,阿拉善地块不断向中祁连地块俯冲,岩石圈不断加厚,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幔源物质上涌,控制了岩浆型矿床(如红柳槽金铂矿床)的形成。对区内典型矿床的研究,重新厘定了北祁连地区矿床成因类型,通过对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物理化学参数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首次确定郭米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中温热液脉型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热水喷流型矿床;小沙龙直沟铜矿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为塞浦路斯型VMS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热液矿床。确定了阴凹槽铜锌矿为早期为热水喷流型,晚期被热液叠加的叠生型矿床;尕大阪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黑矿型VMS矿床,提出成矿后构造变形对矿床起到了强烈变形改造作用,导致矿体拉断呈平行侧列展布,对指导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浪力克铜矿床、松树南沟金矿床具有斑岩型矿床的特征;辽班台铅锌矿床为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红柳槽地区具有岩浆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北祁连地区东西部剥蚀存在差异,东部剥蚀小,矿床保存条件好,西部剥蚀深度大,其内浅成矿床大都难以保存。

汪超,谷玉明,胡西顺,门文辉,杨海涛,吴涛,王瑜亮,赵彦峰[8](2017)在《陕西三官庙—韭菜沟地区钠长岩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三官庙—韭菜沟地区处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钠长岩(脉)广泛发育,已发现多处金矿床(体),以三官庙金矿床和韭菜沟金矿床为典型代表。区内钠长岩包括脉型和岩株型,分别集中分布于区内东、西段;岩石类型有石英钠长岩、钠长角砾岩和交代钠长岩3种。论述了区内钠长岩及金矿床(体)地质特征,对钠长岩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钠长岩形成过程中,形成以交代钠长岩为赋矿岩石的"韭菜沟式"金矿床,在钠长岩围岩地层的断裂系统中形成"三官庙式"金矿床,二者均是与钠长岩有关的同一成矿系列中的不同金矿类型。对矿区找矿方向进行了论述,提出矿区内叠加"中、大比例尺化探异常—含矿(特殊)地质体—控矿因素"等综合信息的找矿思路。

杨剑[9](2016)在《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的力度不断增强,易识别矿、地表矿、浅层矿的日益减少,矿产勘查工作正向着寻找难识别矿、隐伏矿、深层矿的方向转变,同时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在地质找矿工作部署中充分发挥成矿理论和勘查模型的指导作用;以地形复杂地区勘探和深部探测的找矿方法为重点,引进国外先进勘查技术方法、自主研发、应用示范,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的整体水平”。基于成矿理论指导和地球物理找矿实践积累所建立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地质观察的不统一性和物化探的多解性,容易形成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综合勘探的技术优势。滇西北衙金矿区紧邻扬子地台西缘丽江台缘褶皱地区,位于由北西-南东向分布的藏东-滇西碱性斑岩多金属成矿带的中南部,基于其自身的地质特性及地壳发展进程,优越的成矿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多样的成矿作用、复杂的矿床类型,是寻找众多贵重、紧缺或稀有矿产资源极具潜力的地区,该地区为稀缺、珍贵资源最易产生的地方,目前矿区探获金资源量300吨,铁2500万吨,是云南省储量最大的金矿。但是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工作程度又偏低,交通条件困难,人文干扰大,年度有效工作时间短等现状。因此,选择北衙矿区典型矿床,从成矿预测角度,综合分析矿床的成矿模式、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建立一种适合北衙矿区及外围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为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的快速、经济、有效找矿评价提供科学的勘探方法和勘探模式,理论上完善了该地区的找矿方法技术体系,实践上为矿区及外围找矿提供了方向,为西南地区矿产勘查快速突破提供技术支撑及勘探示范,满足国家的战略要求及地方的找矿评价需求。本文主要是针对北衙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系统搜集以往地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期获得比较全面、系统性的认识。1、分析和研究北衙矿区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通过成矿、控矿要素分析,探讨该地区找矿标志,为地球物理勘探提供有效的明确的探测目标和相应的地质依据。2、根据北衙矿区金多金属矿床在成矿与控矿方面的基本规律和特征,通过物性参数统计结合已知矿区地质情况,对构造、矿体地球物理模型进行正演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作相应的综合分析研究,物性正演模拟是矿床成矿模式到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的桥梁,正演模拟结果可预知所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否有效,通过正演模拟结果结合相关物性差异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原理与勘探手段研究,涵盖了直接针对矿体的激电、磁法勘探以及通过平面重力资料、csamt寻找构造、岩体等间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建立了成矿模式——物性正演模拟——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的研究体系。通过物性参数统计结合已知矿区地质情况,对构造、矿体地球物理模型进行了正演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作了相应的综合分析研究。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利用电阻率参数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寻找构造及深部地层展布;重力异常在排除地形影响以外可揭示斑岩体在地表的投影位置;极化率及磁化率参数的激发极化法和磁法勘探可直接针对矿体开展找矿预测。从北衙地区成矿类型和特点出发,研究富碱斑岩体对成矿的作用和规律,根据富碱斑岩体的低密度特性,开展重力三维反演探测机理研究,通过地表地质模型及物性特征,结合三维密度结构,分析富碱斑岩体在深部的延展特征;通过线性信号增强与提取平面重力异常,结合区域磁源边界信息探讨区域性构造对该地区的成矿作用与影响。通过理论模拟及已知区试验结果表明,重力三维密度差非线性反演结合线性信号增强与提取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线性构造并且能够有效探测富碱斑岩体在深部的三维延展情况,这种间接提供找矿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在北衙地区找矿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根据地面高精度磁测方法原理,以及北衙矿区金铁伴生的成矿特性,提出采用地面高精度磁测面积性测量,直接寻找与金矿密切相关的磁铁矿体产生的高磁异常,根据对照已知矿段矿体规模及边界,提出经验模态多尺度分解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磁异常处理,其保持了小波多分辨率特性,同时又克服了选择小波基函数困难,能够实现信号多尺度分解,提高了异常筛选的分辨率,增强了异常边界识别度。设计电性模型,以数值模拟为基础,开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正、反演对比试验研究,优选适合北衙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分析数据分析与解释的一般规律。根据影响北衙地区成矿相关的区域断裂构造和局部导矿构造,提出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进行成矿有利地段勘探,以传统的occam反演确定大致地电断面,利用smoothnessconstrainedleast-squares反演来突出高阻体以及高低阻地层分界面,这种优化反演方法从电性角度构建了更加切合北衙地区实际的地电模型。针对北衙矿区硫化物矿床激发极化特性,根据实际地质结构构建了假想的激发极化法电流激发深部矿体模型,通过不同供电电压下二次场电压及测量值稳定性试验优化激发极化法工作参数,优选大功率直流激电方法,提出了在平面重磁资料圈定靶区内开展面积性激电勘探,圈定平面激电异常分布,以激电异常的最高值为基点进行激电测深,对测深断面上激电异常的延展情况进行研究,进而确定极化体纵向延展特征,并与平面异常对比,修正平面异常位置,形成“有效高极化平面异常”,进而对深部矿化同平面异常两者间的关联进行推理,为成矿聚集地区的获得奠定基础。3、在已知矿区及外围远景区实施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试验,对勘探技术及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归纳。选择北衙矿区典型红泥塘已知矿段,进行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以路线地质资料为约束条件,以重力三维反演推断隐伏岩体深部延展特征,根据CSAMT反演电阻率结构模型,圈定了红泥塘岩体、大沙地隐伏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建立地层解译模型;结合磁性信息约束,确定具有寻找矽卡岩型铁矿床潜力的接触带;根据极化率结构模型,建立矿体解译模型。利用多元信息约束构建了矽卡岩型铁金矿深部勘探的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及方法技术组合。综合利用北衙地区1:50000区域重磁化探资料,圈定找矿远景区;在远景区运用上述勘探方法(重力、磁法、激电、CSAMT、钻探),借助不同地球物理特性及各类参数约束综合解释方式实现隐伏矿藏的勘探及定位,验证和完善北衙地区深部找矿地球物理勘探模式。4、最后,通过已知区及远景区试验效果,总结并提出北衙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地球物理工作在区域性地质背景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相关地质资料,基于岩矿的物性特征,匹配相应的地球物理方法。围绕面积性重力测量,在区域重力异常的基础上对区块进行整体性划分,借助线性信号分析方法处理局部异常,获取线性构造,以三维密度反演推断岩体的展布初步划分成矿有利区;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测局部异常,寻找与金矿密切相关的磁铁矿引起的“干净”完整的高磁异常;用CSAMT剖面测量验证和控制深部导矿构造、岩性突变界面等成矿有利地段;在成矿有利富集区段采用大功率直流激电法,利用极化率面积测量方式对极化率异常区域进行明确,并以极化率测深进行辅助,对平面异常进行修正,获得极化体纵向延展特征;基于四种方法存在的异常结合处确定不同级次的找矿空间;基于地球物理多元信息实现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多角度综合探测;最后利用钻探来验证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侯增谦,郑远川,耿元生[10](2015)在《克拉通边缘岩石圈金属再富集与金-钼-稀土元素成矿作用》文中认为克拉通是大规模成矿的重要构造环境,其边缘产出了众多世界级规模的金、钼、稀土元素矿床。然而,克拉通如何控制巨型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尚不十分清楚。文章基于作者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扬子和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早期金属富集与后期金属活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多数克拉通在其形成之后长期保持稳定,但部分克拉通(如华北、扬子)在克拉通化之后又经历了早期(元古代)增生与晚期(中生代—新生代)改造。在克拉通化及其之后,处于克拉通边缘的大洋岩石圈或克拉通块体间的有限洋盆发生板片俯冲,释放出含金属组分(REE、Cu、Au)的富CO2流体,交代亏损的大陆岩石圈地幔(SCLM),并使之发生交代和金属再富集。俯冲诱发的弧岩浆在大陆下地壳底侵可形成新生下地壳,伴随着少量硫化物的堆积而发生金属(Au、Cu)再富集。由于克拉通相对稳定,新生下地壳在进变质脱水过程中仍能保存部分金属,释放的(含Au)变质流体很可能被封存或固结在地壳的某个部位。在克拉通破坏改造期,软流圈上涌改变克拉通SCLM热结构并诱发其部分熔融,产生富REE的碳酸岩熔体和富水的基性岩浆(如煌斑岩)。前者在浅部地壳侵位并出溶成矿流体,形成碳酸岩型REE矿床;后者在深部地壳脱挥发分(H2O+CO2),诱发新生下地壳重熔和含Au硫化物(和/或含Au流体囊)活化,形成富Au岩浆系统或流体系统。这些深地壳熔/流体沿克拉通边界或岩石圈不连续运移至上部地壳,岩浆系统直接出溶成矿流体,形成以斑岩体为中心的斑岩型Au矿,含Au富CO2流体流沿断裂网络系统活动并沉淀金属,形成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Au矿。伴随克拉通破坏改造,克拉通边界断裂或基底断裂重新活化,并诱发古老下地壳熔融,产生含Mo岩浆系统。这个理论框架不同于已有的造山带成矿理论模式,它解释了克拉通边缘异常富集Au、Mo、REE矿床及其成矿规律,可用于类似克拉通地区的成矿预测。

二、Auriferous karst breccias in East Hebei Province,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riferous karst breccias in East Hebei Province,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双王金矿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成因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1.2.2 自然地理
    1.3 研究区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3.1 基础地质成果认识
        1.3.2 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野外调研及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角砾岩体特征
        3.2.2 矿体产出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划分
        3.2.6 黄铁矿世代划分
第四章 双王金矿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特征
    4.1 双王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4.1.1 样品选择和实验方法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采集与实验测试
        4.2.2 测试结果
第五章 黄铁矿原位微量及S同位素特征
    5.1 黄铁矿原位微量
        5.1.1 样品选择与实验方法
        5.1.2 测试结果
        5.1.3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1.4 黄铁矿δFe-δS特征
    5.2 原位S同位素
        5.2.1 样品选择与实验方法
        5.2.2 测试结果
第六章 讨论
    6.1 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
    6.2 成矿物质来源
    6.3 矿床成因讨论
    6.4 岩浆岩与成矿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浅谈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的沉积-变质成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寒武纪BIF铁矿分布及其类型
2 新太古-古元古代时期代表性BIF铁建造产生的沉积环境特征
    2.1 BIF铁建造形成的沉积成因模式
    2.2 太古宙到古元古代期间BIF铁建造形成的沉积过程
3 太古宙-古元古代代表性BIF铁矿变质成矿过程
    3.1 BIF铁建造成岩期后变化
    3.2 BIF铁矿与变质作用
    3.3 BIF铁矿与俯冲变质作用
4 结语

(3)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年代学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冀东金矿研究现状
        1.2.3 东梁金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构造演化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东梁金矿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侵入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组成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4 金赋存状态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4.1 成岩年代学研究
        4.1.1 样品采集
        4.1.2 测试方法
        4.1.3 测试结果
    4.2 成矿年代学研究
        4.2.1 样品采集
        4.2.2 测试方法
        4.2.3 测试结果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1 样品的采集和测试方法
        5.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2 硫同位素
        5.2.1 样品采集
        5.2.2 分析方法
        5.2.3 测试结果
    5.3 氢氧同位素
        5.3.1 样品采集与加工
        5.3.2 测试方法
        5.3.3 测试结果
    5.4 碳氧同位素
        5.4.1 样品采集
        5.4.2 测试方法
        5.4.3 测试结果
第六章 矿床成因
    6.1 成岩成矿时代
    6.2 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成矿模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河北省煤矿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特征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地表水系
        2.1.5 地震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含煤地层
        2.2.3 区域构造
        2.2.4 岩浆岩
第三章 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及权重分析
    3.1 主要含煤区划分
    3.2 各区隐蔽致灾因素统计分析
        3.2.1 冀东北地区隐蔽致灾因素
        3.2.2 冀西北地区隐蔽致灾因素
        3.2.3 冀中南地区隐蔽致灾因素
    3.3 各区隐蔽致灾因素数据汇总
    3.4 主要隐蔽致灾因素权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分布规律研究
    4.1 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分布规律
        4.1.1 采空区分布规律
        4.1.2 奥灰水分布规律
        4.1.3 陷落柱分布规律
        4.1.4 瓦斯分布规律
        4.1.5 煤层自燃分布规律
        4.1.6 断层分布规律
        4.1.7 导水裂缝带分布规律
        4.1.8 封闭不良钻孔分布规律
        4.1.9 废弃老窑分布规律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隐蔽致灾因素成因机制分析
    5.1 采空区致灾成因机制分析
    5.2 奥灰水致灾成因机制分析
    5.3 陷落柱成因机制分析
    5.4 瓦斯致灾成因机制分析
    5.5 煤层自燃成因机制分析
    5.6 断层致灾成因机制分析
    5.7 导水裂缝带成因机制分析
    5.8 封闭不良钻孔成因机制分析
    5.9 废弃老窑成因机制分析
第六章 针对主要隐蔽致灾因素的治理措施
    6.1 采空区治理措施
    6.2 奥灰水治理措施
    6.3 陷落柱治理措施
    6.4 瓦斯治理措施
    6.5 煤层自燃治理措施
    6.6 断层治理措施
    6.7 导水裂缝带治理措施
    6.8 封闭不良钻孔治理措施
    6.9 废弃老窑治理措施
结论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综合物探方法在河北省兴隆县太平村钼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地球物理特征
    2.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条件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候状况
        2.1.3 经济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2.1 地质背景
        2.2.2 地层
        2.2.3 构造
        2.2.4 围岩蚀变特征
    2.3 地球物理特征
    2.4 矿区激电测深异常
第三章 电法勘探的基本理论
    3.1 激发极化法
        3.1.1 激化机理
        3.1.2 激发极化常用装置
    3.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3.2.1 CSAMT的原理
        3.2.2 CSAMT装置
第四章 工作方法与技术
    4.1 双频激电法
        4.1.1 方法技术
        4.1.2 野外工作
    4.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4.2.1 方法技术
        4.2.2 野外工作
    4.3 工作量
第五章 资料异常解释及分析
    5.1 双频激电成果与解释
        5.1.1 激电剖面成果
        5.1.2 激电剖面解释
    5.2 可控源音频大地测深成果与解释
        5.2.1 CSAMT成果及解释
        5.2.2 断裂构造及岩体推断
    5.3 钻孔验证
    5.4 物探成果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油藏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藏理论研究
        1.2.2 潜山油藏研究
    1.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1.4.2 油气藏类型及油藏特征研究
        1.4.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1.4.4 有利区域优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条件
        2.2.1 构造演化史
        2.2.2 潜山构造特征
        2.2.3 潜山断裂分布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潜山上覆地层发育序列
        2.3.2 潜山基底地层发育序列
第3章 潜山油藏成藏条件分析
    3.1 生油条件
        3.1.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2 油源分析
    3.2 运移条件
        3.2.1 初次运移
        3.2.2 二次运移
    3.3 储盖条件
        3.3.1 区域储层条件
        3.3.2 区域盖层条件
    3.4 成藏期次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3.4.2 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成藏期次
第4章 油藏类型及特征
    4.1 油藏类型
        4.1.1 按岩石类型分类
        4.1.2 按含油产状特征分类
        4.1.3 按构造成因分类
        4.1.4 按构造形态分类
    4.2 油藏特征
        4.2.1 平面分布特征
        4.2.2 含油规模特征
        4.2.3 油藏原油性质特征
第5章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1 烃源岩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1.1 烃源岩分布范围
        5.1.2 烃源岩分布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2 运移体系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2.1 油气运移体系类型
        5.2.2 运移体系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3 圈闭条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3.1 盖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3.2 断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3.3 内幕隔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4 成藏模式
        5.4.1 断背斜潜山油藏
        5.4.2 断块山潜山油藏
        5.4.3 内幕遮挡潜山地层油藏
        5.4.4 残丘潜山油藏
    5.5 有利区域优选
        5.5.1 潜山构造圈闭评价
        5.5.2 有利目标区域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青海北祁连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地质工作程度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分区及特征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纪地层
        2.2.2 早古生代地层
        2.2.3 晚古生代地层
        2.2.4 中生代地层
        2.2.5 新生代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4.3 蛇绿岩带
    2.5 变质作用
        2.5.1 区域变质作用
        2.5.2 动力变质作用
        2.5.3 热接触变质作用
        2.5.4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地球动力学演化
    3.1 北祁连地球动力学演化研究现状
    3.2 古元古代北祁连洋存在的确定
    3.3 中元古代成熟的大洋阶段
    3.4 晚震旦世-晚奥陶世末期(545~442Ma)双向俯冲阶段
        3.4.1 向北俯冲
        3.4.2 向南俯冲
        3.4.3 向北俯冲弧后拉张形成阶段
    3.5 晚奥陶世末期-早泥盆世碰撞造山阶段
    3.6 海西-印支期陆内造山阶段
    3.7 燕山-喜山期(212Ma~今)隆升与剥蚀阶段
第4章 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研究
    4.1 叠生型矿床
        4.1.1 阴凹槽铜锌矿床
    4.2 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水喷流型矿床
        4.2.1 尕大阪铜铅锌多金属矿
        4.2.2 小沙龙直沟铜矿
    4.3 斑岩型矿床
        4.3.1 浪力克铜矿床
        4.3.2 松树南沟金矿床
    4.4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4.4.1 辽班台铅锌矿床
        4.4.2 郭米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4.4.3 成矿模式
    4.5 岩浆型矿床
        4.5.1 红柳槽金铂矿床成矿潜力评价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5.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5.1.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5.1.2 地层条件
        5.1.3 构造条件
        5.1.4 岩浆岩条件
        5.1.5 变质作用与成矿
    5.2 区域成矿规律
        5.2.1 时间分布规律
        5.2.2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5.2.3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5.3 区域成矿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

(8)陕西三官庙—韭菜沟地区钠长岩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钠长岩特征
    2.1 钠长岩分布
    2.2 钠长岩特征
        (1)产出特征。
        (2)岩石学特征。
    2.3 钠长岩形成机制
3 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三官庙金矿床
    3.2 韭菜沟金矿床
    3.3 其他金矿体
4 钠长岩与金成矿关系
    4.1 成矿关系探讨
    4.2 金矿床形成机制
5 找矿方向

(9)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找矿模型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深部找矿地球物理勘探研究现状
    1.4 北衙矿区勘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研究路线
    1.7 创新性研究成果
第2章 北衙金多金属矿成矿模式及成矿规律
    2.1 矿床地质特征
    2.2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2.2.1 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
        2.2.2 成、控矿要素分析
    2.3 物性基础及物性模型
        2.3.1 岩(矿)石物性特征
        2.3.2 构造空间电阻率模型
        2.3.3 矿体、岩体地球物理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衙金多金属矿重磁勘探技术机理
    3.1 北衙金多金属矿重力勘探技术机理
        3.1.1 重力勘探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
        3.1.2 北衙矿区重力勘探应用效果
    3.2 北衙金多金属矿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机理
        3.2.1 磁法勘探理论基础及技术方法
        3.2.2 地面高精度磁测应用效果
    3.3 北衙金多金属矿重磁勘探方法及勘探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衙金多金属矿综合电法探测机理
    4.1 激发极化法探测技术机理
        4.1.1 激发极化法理论基础
        4.1.2 北衙矿区激电方法应用及评价
    4.2 大地电磁测深探测机理
        4.2.1 大地电磁法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
        4.2.2 北衙矿区AMT与CSAMT方法技术研究
    4.3 北衙金多金属矿电法勘探方法及勘探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试验
    5.1 已知隐伏矽卡岩型铁金矿床勘探方法试验
    5.2 成矿远景区勘探模式试验
        5.2.1 全区隐伏岩体预测
        5.2.2 区域断裂构造识别
        5.2.3 远景区勘探方法验证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北衙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克拉通边缘岩石圈金属再富集与金-钼-稀土元素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克拉通的增生与改造
    1.1扬子克拉通
    1.2华北克拉通
2克拉通边缘的成矿作用
    2.1扬子克拉通
    2.2华北克拉通
3大陆岩石圈的金属再富集
    3.1岩浆碳酸岩与SCLM交代富集
    3.2石榴子石角闪岩包体与大陆下地壳的金属再富集
    3.3大陆下地壳金属再富集的控制因素
4大陆岩石圈金属再富集与成矿作用的成因联系
    4.1克拉通边缘斑岩成矿系统
        4.1.1含Au与含Mo斑岩来源
        4.1.2斑岩型Au矿床和Mo矿床
    4.2克拉通边缘REE超常富集与成矿
    4.3克拉通边缘的金矿成矿系统
    4.4克拉通边缘成矿作用的控制要素和远景预测

四、Auriferous karst breccias in East Hebei Province,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双王金矿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成因模式探讨[D]. 李剑波. 长安大学, 2021
  • [2]浅谈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的沉积-变质成矿过程[J]. 李旭平,陈妍蓉. 岩石学报, 2021(01)
  • [3]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年代学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D]. 王宁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4]河北省煤矿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D]. 霍雨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9)
  • [5]综合物探方法在河北省兴隆县太平村钼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孙冠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6]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油藏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D]. 李东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青海北祁连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D]. 丛智超. 吉林大学, 2017(09)
  • [8]陕西三官庙—韭菜沟地区钠长岩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汪超,谷玉明,胡西顺,门文辉,杨海涛,吴涛,王瑜亮,赵彦峰. 黄金科学技术, 2017(01)
  • [9]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D]. 杨剑.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10]克拉通边缘岩石圈金属再富集与金-钼-稀土元素成矿作用[J]. 侯增谦,郑远川,耿元生. 矿床地质, 2015(04)

标签:;  ;  ;  ;  ;  

中国冀东地区含金岩溶角砾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