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渝州山水古诗中的民族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祁晴[1](2021)在《慕寿祺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江才[2](2021)在《白居易花卉诗歌研究》文中认为
赵毅[3](2021)在《清代李嘉绩及其诗歌研究》文中认为
陈冬辉[4](2021)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韩美玲[5](2021)在《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词正是中华文化中最绚烂独特的篇章。它反映了我国历朝历代先人们对语言艺术的不断追求和精益求精。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升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七年级阶段是学生树立健全人格的关键期,也是初小古诗词知识衔接的关键时期,但初小学校间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缺少衔接交流,导致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难以适应的现象,大多数七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了畏难和逃避的心态。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难度产生梯度式的跨越,但七年级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还比较薄弱,无法准确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七年级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消除七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抵触情绪,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并完成七年级学生初小古诗词学习的顺利过度。YJ市L中学坐落在美丽的延边州州府延吉市,是一所公办的初级中学。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质的教学质量并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改革和教学升级,在七年级古诗词教学上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在七年级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论文以YJ市L中学为研究对象,综合调查了该校古诗词教学开展情况、教师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情况、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情况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图表详细描述了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调查结果。在第四章中分析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总结学校、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和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方面取得的成效,发现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调查发现YJ市L中学创设了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运用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七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该校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态度良好,学习方法得当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校古诗词相关的课外活动较少;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师缺乏初小知识衔接意识,七年级古诗词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情境创设;该校七年级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未得到有效迁移,对古诗词情感理解不够深入等。最后针对以上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在第五章分别从学校、教师、七年级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段灵利[6](2021)在《李星沅及其诗歌研究》文中认为
李佳萍[7](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以胡杨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古诗词的题材类型多样、表现形式灵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意使古诗词教学能高质量、有效率地呈现在课堂上,方法不同反馈结果也不同。胡杨中学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比较阅读也是他们尝试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们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探讨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对深入分析抽象问题、纠正学生赏析品读误区、多元探讨古诗词阅读有一定作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上也有一定影响。本论文对胡杨中学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进行了专题研究。首先,在绪论中就胡杨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意义和实施的教学原则以及策略提出问题,并对相应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其次,本文围绕绪论中的问题展开具体论述。第二章通过梳理调研数据,分析胡杨中学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理念,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并探讨了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第三章结合胡杨中学的古诗词教学问题,探究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对胡杨中学的教学意义以及教学要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古诗词的编排顺序和特点有利于“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结合“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知识建构”学习理论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困难;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教师要依据本班学情实施教学,并遵循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原则,以有效地解决古诗词教学问题。第四章根据古诗词特点设计比较文本,如同一题材中流露的不同情感,诗人在人生阶段中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不同学段中异曲同工的作品,教师在不断挖掘与探索中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文本时还应考虑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以及复习巩固情况。最后,在第五章以跨学段和课内古诗词为比较文本设计课例,通过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教学案例加强学生的团结能力,解决学生对古诗词中思想感情的掌握不深问题,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南疆兵团团场经济落后,团场中学的教学设备不及市中学,但教师们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以改善现有的教学状况。其中胡杨中学作为文本的研究对象,在团场中学中具有代表性。根据本校教学现状探究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策略,为后期持续开展教学提供可参考价值。总之,实施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既要注意因材施教,又要结合学情因势利导,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黄立改[8](2021)在《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授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提升学生思维发展能力等,建议教师灵活运用教材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但如今,“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古诗文教学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硬骨头,古诗文日常教学仍以教师的串联式讲解为主,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原地踏步,最近发展区迟迟不能跨越。比较阅读法通过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重组创设问题情境,旨在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等,并助力于教材资源建设及开发。本论文对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是文章的伊始,论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五个部分。本文的创新之处拟在认清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整合并灵活运用教学资源,进行多个文本的比较性阅读。第一章,比较阅读法的理论依据。主要论述了比较阅读法的相关概念、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及比较阅读法的价值意义。第二章,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从语文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现状、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三个方面论述了必要性。其次,从教材选编、初中生心理需求及初中语文教师素养三个方面论述了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可行性。第三章,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主要论述了比较材料的选择范围及比较阅读法的应用原则两方面,并针对课内、课内外文本的比较,提出了教学目标性原则、材料可比性原则、难度适中性原则等。第四章,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论述了比较文本的选材角度及比较点的设置角度、比较阅读法的应用策略及初中古诗文教学比较阅读法应用步骤几个方面。
耿梦桐[9](2021)在《中日两国中学古诗词教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古诗词占有极其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古诗词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语言内涵在当今语文教学之中仍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开拓眼界。然而就教学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目前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实际的授课中由于教学活动方法缺乏创新、教学课时安排较为紧张以及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现象的存在,对当今中学古诗词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而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其文化和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受了中国古代汉文化的影响,至今仍保留着使用汉字并进行汉文教育的传统,在日本中学阶段的国语教科书中仍能找寻到关于汉文化的痕迹。通过对中日两国中学阶段古诗词教学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可以了解并学习到现今日本中学对中国古诗词教学的近况、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也期盼能从中得到借鉴与启发,对我国中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帮助。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日两国中学阶段古诗词选篇入手,围绕诗人朝代、诗词体裁和题材三个方面对两国中学阶段的古诗词选篇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明确两国在选篇方面呈现出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围绕两国中学阶段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即《课程标准》和《学习指导要领》进行比较研究,从课程目标、古诗词教学要求以及选文标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明确两者在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差异;第三部分就两国中学古诗词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根据两国中学课堂教学实际总结而出。中国方面的相关一线教学设计资料和教学情况是笔者在沈阳市某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时的听课记录和总结,日本方面的中学国语科学习指导案是平成29年日本神奈川县立综合教育中心的课例调研报告,两者均具有真实和可靠的研究价值;第四部分对中日两国古诗词教学进行反思和借鉴,反思两国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欠缺之处以及在认知上存在的差异,认真吸取日本在中学古诗词教学方面的优秀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教学方法。通过两国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中学古诗词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拓宽古诗词教学的视野。
郑韵扬[10](2021)在《北宋七言古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北宋七言古诗为研究对象。北宋七古以创作生态、题材内容、表现功能、风格技巧等多方面的新变,实现了七古诗体的艺术成熟。本文围绕七古诗体特色和发展中的突出现象,重点把握代表作家对诗体和诗歌发展的引领作用,纵向置于唐宋七古演变中考察,横向比较同时代不同诗人、诗体的差异,对北宋七古的发展创新和艺术成就作出比较全面的探讨。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庆历诗人为中心,从酬唱语境切入,研究酬唱令庆历七古在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表现功能等方面产生的关键变化。通过分析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体选择,明确庆历诗人对七古一体存在一定的自觉选择意识,且受到七古体制、功用和主体心态、人生经历等多重因素影响。庆历诗人自觉将七古大量用于知己朋友的私人交流酬唱,在题材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好奇”倾向,常见以多重视点的对话组织内容;在手法风格上,兼善抒情与议论说理,并且易具有轻松畅达、活泼奔放的风格。酬唱对庆历七古题材和表现功能的拓展,主要表现在友情题材中友情内涵的扩充和共同记忆的叙述,现实与历史题材中鲜明的议论品质,和咏物题材中穷形尽理的咏物模式更新。第二章以苏门诗人为中心,研究他们几类重要的七古题材如何营造“奇趣”的审美感觉和风格。苏轼的山水纪游七古擅长景物的动态呈现并具有哲理导向,主动对游踪进行贴合主体体验的剪裁。苏门诗人的题画七古往往与画作形制、内容、风格达成和谐一致,多运用以真实写虚幻的手法,呈现丰富的真幻关系,并展开更自由广阔的联想。苏门诗人书写日常生活的七古,善于运用多种叙写技巧形成平中见奇的反差化趣味,并以消解自我庄重感的谐谑和对物我关系的建构来超越日常。第三章探讨北宋七古的章法结构。北宋七古在起首与结尾、分段与线索、转折与过脉三个方面都有精密的表现和创新。“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对北宋七古章法有重要影响,通过梳理和辨析以古文章法论七古的代表性观点,可以看出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七古章法的差异。苏轼七古的命意、构思和布局经常能在相应的古文中找到参照或形成互动,善于从前代典籍中汲取章法经验。欧阳修与王安石七古章法有舒缓和陡峭的差别,且欧阳修更擅长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有机融合的复合式结构。黄庭坚七古体制明显趋于收缩、收敛,以短章见长,也代表了其后北宋诗人诗体创作重心的变化。第四章探讨北宋七古的修辞特点,分为比喻和用典两方面。北宋七古擅长博喻和详喻,在喻体的选择、比喻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方式上竞出新意,并且注重比喻的理路。梅尧臣七古用典已有博取和详写的趋势,日常生活书写中的用典将陌生诗材纳入传统的表现经验,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欧阳修擅长通过用典刻画事物,和塑造七古特定的风格,并体现博物学的倾向。苏轼和黄庭坚七古用典更加广博、密集、形式灵活,能够自出己意,与七古擅长的议论说理结合,使用典真正服务于奇思的表达。用典能够有效改善七古过分追求畅达而易伤平滑、直露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影响意脉流畅、形成套语等弊端。北宋七古用典的发展过程,也是知识影响七古风貌的过程。
二、渝州山水古诗中的民族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渝州山水古诗中的民族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5)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1.5.1 古诗词 |
1.5.2 古诗词教学现状 |
第二章 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和七年级教材古诗词选文分析 |
2.1 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
2.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
2.1.2 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
2.1.3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2.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古诗词的选文分析 |
2.2.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古诗词的选编情况 |
2.2.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的特点 |
第三章 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 |
3.1 学校基本现状 |
3.1.1 学校古诗词学习氛围现状 |
3.1.2 学校七年级古诗词课外活动开展现状 |
3.2 教师教学七年级古诗词的基本现状 |
3.2.1 教师对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认知现状 |
3.2.2 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
3.2.3 七年级古诗词课后拓展现状 |
3.3 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基本现状 |
3.3.1 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态度现状 |
3.3.2 学生古诗词的知识迁移现状 |
3.3.3 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方法现状 |
第四章 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4.1 七年级古诗词教学取得的成效 |
4.1.1 学校创设了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
4.1.2 运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
4.1.3 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
4.1.4 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态度良好 |
4.1.5 七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方法得当 |
4.2 七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4.2.1 学校古诗词相关的课外活动较少 |
4.2.2 七年级教师古诗词衔接意识有待加强 |
4.2.3 七年级古诗词课堂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4.2.4 七年级古诗词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情境创设 |
4.2.5 七年级学生初小古诗词知识有待迁移 |
4.2.6 七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理解有待深入 |
第五章 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
5.1 学校方面的建议 |
5.1.1 开展校园“中国诗词大会” |
5.1.2 组织各种古诗词相关的社团活动 |
5.1.3 组织古诗词教学的课题研究和培训交流 |
5.2 教师方面 |
5.2.1 加强初小古诗词内容的衔接 |
5.2.2 完善七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
5.2.3 丰富七年级古诗词课堂的情境创设 |
5.3 学生方面 |
5.3.1 重视古诗词的日常积累 |
5.3.2 加强古诗词的运用和迁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YJ市L中学七年级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YJ市L中学七年级学生访谈提纲 |
(7)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以胡杨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2章 胡杨中学的调研数据整理分析 |
2.1 调查资料及访谈整理 |
2.2 分析数据及探讨原因 |
第3章 依据学情再认识比较阅读教学 |
3.1 比较阅读教学价值 |
3.2 遵循阅读教学原则 |
第4章 部编版初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
4.1 比较点选择 |
4.2 实施过程 |
4.3 注意事项 |
第5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分析 |
5.1 一对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
5.2 一对多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比较阅读法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
第一节 比较阅读法的含义 |
一、何谓“比较” |
二、何谓“阅读” |
三、何谓“比较阅读” |
第二节 比较阅读法的理论依据 |
一、互文性理论 |
二、哲学理论 |
三、心理学理论 |
第三节 比较阅读法的意义 |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 |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本鉴赏水平 |
三、横向扩张纵深发展,锤炼学生思维 |
四、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
五、丰富古诗文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厚度 |
第二章 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 |
一、适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二、突破传统古诗文教学难题 |
三、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反思 |
第二节 初中古诗文教学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可行性 |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选文的支持 |
二、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需求 |
三、初中语文教师素养的支持 |
第三章 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
第一节 比较范围的选择原则 |
一、课内古诗文比较 |
二、课内、课外古诗文的比较 |
第二节 比较阅读法应用原则 |
一、教学目标性原则 |
二、材料可比性原则 |
三、难度适中性原则 |
四、教学生成性原则 |
五、学生主体性原则 |
第四章 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比较文本选材角度及比较点设置 |
一、比较文本选材角度 |
二、比较点的设置角度 |
第二节 比较阅读法的实施策略 |
一、同中求异法 |
二、异中求同法 |
三、综合比较法 |
第三节 初中古诗文教学比较阅读法实施步骤 |
一、感知文本,筛选比较材料 |
二、合作探究,交流比较成果 |
三、拓展延伸,深化比较阅读 |
第四节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赏析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日两国中学古诗词教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中日两国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教学理念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中国中学古诗词教学相关教学理念分析 |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 |
二、古诗词的教学要求 |
三、古诗词的选文标准 |
第二节 日本中学古诗词教学相关教学理念分析 |
一、国语科的课程目标 |
二、古诗词的教学要求 |
三、古诗词的选文标准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日两国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教学内容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篇特点 |
一、诗人朝代分布广泛 |
二、诗词体裁种类丰富 |
三、诗词题材多咏怀类 |
第二节 日本现行中学国语教材中古诗词选篇特点 |
一、诗人分布集中在唐代 |
二、诗词体裁多为近体诗 |
三、诗词题材多山水类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日两国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中国中学古诗词主要的教学方法 |
一、朗读指导法 |
二、明意悟境法 |
三、知人论世法 |
四、比较阅读法 |
第二节 日本中学古诗词主要的教学方法 |
一、情境体验教学法 |
二、吟唱训读法 |
三、“发表”法 |
四、组合比较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日两国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
第一节 对日本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
一、反思日本与中国古诗词教学认知上的异同 |
二、反思日本中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不足 |
三、借鉴日本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可取之处 |
第二节 对我国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
二、在古诗词中融入跨学科知识教学 |
三、营造古诗词“体验式”学习情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10)北宋七言古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七言古诗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一)七古概念与体制的辨析 |
(二)七古发展流变研究 |
(三)名家七古个案研究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酬唱中的北宋七古新变:以庆历诗人为中心 |
第一节 庆历诗人的诗体选择和七古创作概况 |
第二节 庆历七古知己酬唱的特征 |
一、对象场合:知己朋友,私人交流 |
二、题材内容:“好奇”倾向,对话视点 |
三、手法风格:情理兼长,轻松畅达 |
第三节 酬唱对庆历七古题材和表现功能的拓展 |
一、友情内涵的扩充和共同记忆的叙述 |
二、现实与历史关照中的议论品质 |
三、穷形尽理的咏物模式更新 |
第二章 北宋七古“奇趣”的开拓:以苏门诗人为中心 |
第一节 苏轼的山水纪游七古 |
一、景物的动态呈现和哲理导向 |
二、贴合主体体验的游踪剪裁 |
第二节 苏门诗人的题画七古 |
一、题画诗的诗体选择 |
二、以“真”写“幻”,心游画外 |
第三节 苏门诗人书写日常生活的七古 |
一、平中见奇的反差化叙写 |
二、消解自我庄重感的谐谑和物我关系的建构 |
第三章 北宋七古的章法结构 |
第一节 北宋七古章法结构的变化 |
一、起首与结尾 |
二、分段与线索 |
三、转折与过脉 |
第二节 “以文为诗”对北宋七古章法的影响 |
一、以古文章法论七古的代表性观点 |
二、欧、王、苏、黄七古章法比较 |
第四章 北宋七古的修辞特点 |
第一节 北宋七古比喻的博、详、新、理 |
第二节 用典:知识对北宋七古风貌的改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北宋主要诗人七古创作比例表 |
附录二 宋元明清诗话七古论评汇编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四、渝州山水古诗中的民族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慕寿祺诗歌研究[D]. 祁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白居易花卉诗歌研究[D]. 李江才.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清代李嘉绩及其诗歌研究[D]. 赵毅. 重庆工商大学, 2021
- [4]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 陈冬辉. 黄冈师范学院, 2021
- [5]YJ市L中学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韩美玲. 延边大学, 2021
- [6]李星沅及其诗歌研究[D]. 段灵利.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7]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以胡杨中学为例[D]. 李佳萍.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8]比较阅读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立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中日两国中学古诗词教学比较研究[D]. 耿梦桐.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10]北宋七言古诗研究[D]. 郑韵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