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外线车号识别系统信息再利用——车辆信息接入到达确报(论文文献综述)
宋长春[1](2020)在《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货物运输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铁路大规模地建设和发展,铁路的货物运量不断地增长,而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运输票据使用量也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整个运输的成本,降低了运输效率;由于在铁路的运输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间的协作以及信息互通,传统的作业方式已经限制了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铁路信息化多年的建设,各业务系统已成熟应用于各自的业务领域,这推动了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改革。传统作业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物流企业,因此推进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建设,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必将成为主流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铁路货物运输的作业环节及组织模式,并以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参与业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货物运输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以及在这些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票据以及票据的流转过程;其次分析了在铁路多单位多部门分工协作运输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分析了每个信息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信息流的流转。其次介绍了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从总体架构入手,分析了集成平台信息流的流转过程,并着重介绍了集成平台数据的采集方式以及数据服务管理体系,这是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基础。继而在针对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分析了系统的架构设计、技术架构、网络方案、基础字典、接口规范,并详细阐述了票据电子化后所带来的变化。最后着重研究了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系统即铁路车货实时追踪及预警应用系统,介绍了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方案、网络设计方案等;在介绍系统应用模块功能的同时阐述了各个应用模块的模型建立以及算法;归纳总结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与外部系统间的接口,简要描述了系统可为其他系统提供的服务接口,对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存储处理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本文旨在为以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完善以及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董卓皇[2](2020)在《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管理系统优化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不断在轨边和车上部署,使得对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但目前现有的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管理系统未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维修管理中,在对设备评价和设备故障预防修方面存在提升空间。针对以上调研发现的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结合设备历史信息,选用适合的状态评判技术和预测算法,构建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技术状态的评判和预测模型,完成对铁路5T设备管理系统平台各项功能的优化设计与研发,实现了对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对铁路5T设备技术状态的评价和预测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支撑手段。本文深入调研了铁路设备管理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目前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智能化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的背景情况,对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系统设备在实际应用管理中的各项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设计了系统总体架构和功能模块,并对系统优化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参考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本文引入劣化度概念采用基于最优权重的模糊评判法来对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评估,同时设计了一种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的设备未来状态评估模型,并将设备全寿命周期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实现对5T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履历查询,通过对设备正式上线运行、日常运用维修、定期检修(大修、小修及升级改造)、设备报废这一系列过程的信息进行有效挖掘与利用,从而辅助检修策略的制定,为设备预见性维修提供基础,实现对5T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张斌[3](2019)在《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铁路抑尘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煤炭铁路运输中,目前主要采用喷洒抑尘剂的方法来防止运煤列车造成的煤尘污染,这就要求铁路系统配备稳定、高效的抑尘剂喷洒系统。本文结合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生产实际,通过分析对比现有各种抑尘剂喷洒系统的优缺点,针对喷洒系统整体工艺方案、主电路及PLC控制系统研究设计了列车抑尘剂两套一体化喷洒系统,具体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系统功能及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根据生产现场实际的使用要求,确定使用龙门式喷洒结构并加以改进,分别研究设计相应的搅拌系统、升降系统、喷洒系统、扫吹系统、电伴热系统,在保证在低温条件下仍可完成喷洒任务的同时,实现管路余液回收、管路干燥等多项功能。(2)对系统主电路进行了研究设计。根据系统各部分的工艺要求以及AC380V进线电源条件,合理选择相应主要电气元件,对各主要机构一次、二次回路电气原理进行设计,以实现可靠的电气控制系统。(3)对PLC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根据工艺及系统主电路原理,选择了西门子S7-200系列PLC作为控制核心,利用PC上位机、操作台、控制按钮作为操作及监视设备,完成了PLC硬件选型及模块接线设计、PLC软件选择及各功能的程序控制方式设计、上位机组态选择及组态界面设计,实现了系统设备手、自动喷洒控制,包括全自动的车头、车厢识别、喷洒过程控制、喷洒结果记录以及上位机、操作台监控与操作,且两条装车系统互相独立,互不影响。该论文有图34幅,表5个,参考文献56篇。
张鹏[4](2018)在《二连铁路口岸大通关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二连浩特市作为国家重点打造“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中欧班列中通道口岸之一。近年来,不断进行铁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组织水平,优化整合运输资源,使得二连铁路口岸的运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建设相配套的现代信息平台,成为发挥口岸效能的有效措施。而二连浩特站现有信息系统存在数据库分别建立、与海关等部门没有实现共享,作业需要大量的人工核对登记工作等问题。“大通关”是作为口岸通关的一种作业模式,其核心就是信息化手段,通过对信息资源整合,达到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率的服务。本论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通关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现状,开发二连铁路口岸大通关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进出口业务管理的需要,实现二连铁路口岸国际联运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与现有的其他系统、海关和蒙古铁路的进行信息共享,全面提高了二连铁路口岸的运行效率,缩短车辆的等待时间,首先,进行系统需求分析,以二连铁路口岸站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发现通关作业存在人工作业强度大,人工进行票据分拣、核对,票据信息重复录入,与海关等部门电子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等薄弱环节。根据国际联运系统的这一特点,按照五个过程依次进行阶段研究,首先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初步的调查及可行性研究确定下一阶段的实施,在系统分析阶段,主要对组织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厘清联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并将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抽象化,通过对功能数据的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在系统设计时,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划分子系统功能,确定共享数据的组织,然后进行详细设计,如处理模块的设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和编码的设计等。其次在实施阶段,选定了系统使用的硬件及网络连接,供电选择,进行系统测试,评价系统的运行效率,并进行修改、调整。为了体现系统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及可拓展性等优点,本系统采用B/S结构进行设计,以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信息平台为通信通道,在符合信息安全的网络框架下,构建大通关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以及企业用户联网,信息资源共享。该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后,满足设计初衷,实现了联运业务信息化,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铁路与海关的信息共享,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通过提高作业效率,使二连口岸进出口运量取得显着增长。
许木南[5](2018)在《编组站工作过程数码控制动态物理模拟系统到达场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编组站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考虑学生安全以及车站生产安全等现实因素,无法参与现场调度指挥工作。本文依托物理模拟平台,以提高铁路技术型管理人才及进行科研活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结合实际与动手能力为着力点,构建了编组站工作过程数码控制动态物理模拟到达场子系统,通过对其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将系统划分为设备层、单片机设备层、发码设备层、发码机位层、数据处理层和业务操作层,并进行了详细规划。结合了基本的三级六场编组站线路布置特点,选取下行车场,设计了动态实体模拟沙盘平台:对实体平台上的车辆、道岔、信号、红外定位等装置进行了研究和开发,确定了设备的功能和通信规则。构建通信控制子系统和业务控制子系统,在通信频道整合和优化的基础上,对上述硬件设备进行通信控制。并根据业务控制需求,铺设包括无线传感网和车地通信网在内的系统感应网络,对系统列车定位信息进行了实时获取。其次,本系统对数据结构进行了设计,将整个系统数据分为了基础、控制、业务三大类,分析编组站到达场工作业务流程,通过控制三类数据的交互模拟到达场子系统的接车和调车作业控制数据流程。随后,系统对到达场子系统的工作业务流程中最重要的进路控制构建了模型与算法展开了研究,对到达场和关键设备进行了模型构建,并基于Floyd和趋势深度优先算法建立进路搜索算法,对到达场进路搜索完成了实现。最后,通过软件对系统进行可视化编程结构和流程设计。实际维护了系统模拟操作端的各类数据,构建系统整体框架,通过对值班员、信号员和司机操作端的业务控制,实现了到达场接车进站、摘机入段、机车折返、预推作业工作过程的模拟。
史永乐[6](2017)在《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铁路货物追踪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追踪定位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类运输服务公司。无论公路还是水路、短途还是长途、内陆还是海洋,都已经实现了基于GPS系统的货物实时追踪。GPS系统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上铁路货运由于其特殊性、复杂性,货物追踪一直依赖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精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要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铁路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定位、通信、高精度测量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满足铁路需求,服务社会大众,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要求。同时,对于完善铁路技术体系、促进铁路技术发展、增强铁路运输战略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货物追踪技术的概况、现状和发展,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精度及其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以及铁路在引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方面所做的相关实验。通过分析目前基于铁路列车车号识别系统(ATIS)的货物追踪系统架构、特点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精度的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货物追踪系统总体思路,并设计了基于铁路地理信息平台的系统总体架构。通过研究既有的列车确报系统、列车调度系统(TDMS),设计了本系统与各个系统的Web Service接口软件。根据北斗系统在动车组的测试实验,模拟开发了北斗监控中心接口。最后使用当前最前沿的J2EE技术,开发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货物追踪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车号通过调用相关接口获得车辆的经纬度坐标,将该坐标作为参数传递至铁路地理信息平台在地图上直观显示给用户。系统将货物追踪的精度从百公里级提高到米级,实现了比ATIS精度更高的货物追踪定位。这对于满足客户需求,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杨亮[7](2016)在《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开发及应用》文中提出新钢公司三期技改项目从炼铁、炼钢到轧材,工艺衔接紧凑自成体系,技改项目的投产带来了近千万吨的年产能跃升,使得铁路运量大幅攀升,原有的运输模式组织生产已完全不能胜任新钢公司三期技改投产后的运输任务,急需与产能相匹配的更加高效安全的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从而解决三期技术改造投产后运能不匹配、运输组织模式不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新钢公司实际情况对系统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整体设计。依据总体设计,讨论了货运调度监督系统硬件组成以及设备选型等问题,依据系统必须保证网络的路由冗余、链路备份和快速恢复的原则,重点进行了系统组网的设计和研究。车辆和货物的实时跟踪是铁路运输的基础,本文利用铁路车号识别装置和红外线计辆抓拍设备组成一套安全可靠的车号识别系统,对路局车辆即有的电子标签信息进行采集,实现车辆信息的自动录入和数量校对;同时,重点对新钢运输部现有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整合完善,对微机联锁系统的车辆动态信息进行处理,实现各车站微机联锁现场调车作业实时回放和查询,并且,通过对轨道区段占用信息的校查,及时实现相关现车信息处理。最后,通过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完成了对货运调度监督系统的整体与各模块功能的开发,即运用上述技术与铁路信号技术相互融合搭建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铁路货运作业动态全过程的车辆流程自动监控,路局车号自动识别,统计报表自动汇总的货运调度监督系统。本文所研发的货运调度监督系统运行以来,提高了作业机车的纯作业时间,降低了柴油能耗,同时,保证了行车安全,降低事故损失,实现了机车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为新钢公司建设成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提供充足的铁路运输能力。
裴世廉[8](2015)在《基于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集装箱铁水联运EDI研究》文中认为发展铁水联运可以实现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有利于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但是联运过程中作业环节多、信息沟通不畅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铁路局搭建集装箱铁水联运EDI系统为起点,首先分析了集装箱铁水联运的业务范围、作业流程,铁路车站与港口间的分工协作情况。联运过程中,运输参与者众多,铁路部门综合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加强作业衔接、提高计划效果和作业效率。其次介绍了铁路局级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整合调度、列车确报、车号自动识别、车站现在车等系统的信息资源,搭建了完整的、统一的运输组织模型,实现对列车、车辆和货物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描述,为日常运输生产提供车流信息,为其它应用系统提供运输业务数据服务,同时提出了今后发展完善的建议。继而针对搭建基于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EDI,提出了软件架构、网络设计、安全保证,确定铁路局级数据交换的内容、格式、传输方式。总结了程序开发的关键技术:Oracle开发过程中技巧、格式开放的数据文件处理框架设计等。最后针对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外部接口系统功能优化、提高数据质量提出了建议,并强调业务主管部门参与系统开发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
刘国秦[9](2015)在《货车列检作业管理与安全联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铁路货车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电子智能装备系统投入使用,并不断在更新换代中发展成熟,极大的丰富了货车列检作业和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促进了货车列检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步伐。但是这些装备和系统的简单的叠加,使得的货车列检作业和管理工作量呈现了几何倍的增加,安全生产组织越来越繁杂,生产台账表报不断增加,各个生产数据信息不断重复录入,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负担。因此将这些装备和系统进行一体化整合,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共享,构建货车列检作业管理与安全联控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构建货车列检作业管理与安全联控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货车列检作业标准程序信息流程,对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进行了设定。首先通过标准接口整合部及各种车辆信息管理系统、5T系统、车站系统、AEI以及各种智能设备,实现各种数据收集与绑定。其次是在各种系统设备整合后,利用这些数据收据与绑定实现交互与共享,完成列检作业组织列检作业指挥与保障系统所设定的信息预报、生产组织控制、作业组织与查询分析等功能。并依据现场列检作业过程和动作,对各功能细节进行了定义设计,构建出承载这些功能所需的三个子系统。对构建系统平台所需的服务器、PC终端设备、交互传输网络设备、接入系统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方案进行了设计和选型。对系统软件平台设计方案的原则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首先研究了软件平台必须的开发架构、开发语言、数据库、接口规范、系统应用软件等要素,在此基础上对各子系统界面框架和交互进行了设计,对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方案进行了确定。对系统设计方案现场实施技术条件、环境、相关设备进行了配置,对系统实施的劳动组织进行了核定,对实施运用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王亮斌[10](2013)在《昆明东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编组站是铁路运输枢纽中重要的运输设备,其规划的合理性和设备规模的大小对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保证路网的安全、畅通、缩短货物送达时间,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昆明东编组站作为整个昆明铁路枢纽的心脏,多年来,由于设备未更新,点线能力不匹配,造成车流堵塞,导致效率下降,运输能力一直无法满足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车站站场进行扩能改造。站场改造将会带来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将从本质上改变车站现有的作业方式,提高车站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为适应综合自动化系统,车站运输管理方式必须随之改变,为保证建设期间的平稳过渡及建成后的有效运用,迫切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昆明东编组站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国内现有的SAM系统和CIPS系统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阐述了昆明东站改造选用SAM系统的优势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昆明东站站场改造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实施方案进行了细化研究,并结合昆明东站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SAM系统岗位设置要求、作业过程自动控制实现的技术方法和系统改造实施过渡办法。本文在研究昆明东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实施方案的同时,还对综合自动化系统建成后带来作业方式转变,车站如何应对新的作业方式等一系列运输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二、红外线车号识别系统信息再利用——车辆信息接入到达确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线车号识别系统信息再利用——车辆信息接入到达确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票据电子化的必要性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铁路货物运输生产工作组织 |
2.1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环节 |
2.1.1 铁路货运作业工作组织 |
2.1.2 铁路货运组织过程中相关票据 |
2.1.3 货运组织过程中的票据流转 |
2.2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流程 |
2.3 铁路货运运输相关的信息系统 |
2.4 铁路运输作业信息系统数据流 |
2.5 本章小结 |
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研究 |
3.1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原则 |
3.2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架构 |
3.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信息流 |
3.4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采集体系 |
3.5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服务管理体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研究 |
4.1 票据电子化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
4.1.1 建设目标 |
4.1.2 建设原则 |
4.2 票据电子化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总体架构 |
4.2.2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传输方式 |
4.3 票据电子化系统技术架构 |
4.4 票据电子化系统网络方案 |
4.5 票据电子化系统统一基础字典 |
4.6 票据电子化系统接口规范 |
4.6.1 电子票据数据报文接口规范 |
4.6.2 电子票据命名规范 |
4.7 票据电子化带来的变化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货车货物追踪预警系统的应用研究 |
5.1 应用研究背景 |
5.2 系统总体目标 |
5.3 系统建设内容 |
5.4 系统总体架构 |
5.4.1 逻辑架构 |
5.4.2 技术架构 |
5.4.3 数据架构 |
5.5 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
5.5.1 总体功能设计 |
5.5.2 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 |
5.6 系统应用功能 |
5.6.1 货车追踪功能 |
5.6.2 货物追踪功能 |
5.6.3 在途超时停留预警功能 |
5.6.4 超运输期限实时预警功能 |
5.6.5 重车车辆到达预警 |
5.6.6 统计分析 |
5.7 信息共享与信息接口设计 |
5.7.1 数据获取接口 |
5.7.2 数据服务接口 |
5.8 关键技术方案 |
5.8.1 大数据技术 |
5.8.2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管理系统优化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设备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铁路设备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系统需求分析 |
2.1 铁路5T设备分类 |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2.1 功能现状分析 |
2.2.2 功能需求分析 |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2.3.1 资源需求分析 |
2.3.2 性能需求分析 |
2.4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相关理论及技术介绍 |
3.1 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
3.1.1 LSTM神经网络 |
3.1.2 网络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3.2 故障演化及劣化度理论 |
3.2.1 设备故障演化过程 |
3.2.2 劣化度的含义 |
3.2.3 劣化度的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1 系统总体构架 |
4.2 系统逻辑架构 |
4.3 系统网络架构 |
4.4 系统功能设计 |
4.5 信息共享和信息接口 |
4.5.1 信息共享方案 |
4.5.2 信息接口内容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5.1 全寿命周期管理 |
5.1.1 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内容及任务 |
5.1.2 全寿命周期管理设计 |
5.2 设备技术状态评价方法 |
5.2.1 5T探测站设备影响指标和状态评价集 |
5.2.2 指标的重要度权重系数 |
5.2.3 确立劣化度计算方法 |
5.2.4 建立劣化度模糊判断矩阵 |
5.2.5 确定设备状态 |
5.2.6 实例分析 |
5.2.7 设备状态评价方法验证 |
5.3 设备技术状态预测模型 |
5.3.1 设备技术状态预测模型方案设计 |
5.3.2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建立 |
5.3.3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设备评价模型训练 |
5.3.4 模型分析与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优化设计的实现与应用分析 |
6.1 系统优化设计实现 |
6.2 系统应用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铁路抑尘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2 喷洒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执行标准 |
2.2 系统功能及工艺设计 |
3 系统主电路设计 |
3.1 电气选型 |
3.2 各部分电气原理设计 |
4 PLC控制系统设计 |
4.1 PLC控制简介 |
4.2 PLC系统总体方案 |
4.3 输入输出点确定 |
4.4 PLC硬件设计 |
4.5 PLC软件设计 |
4.6 上位机及组态设计 |
4.7 喷洒效果测试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二连铁路口岸大通关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通关系统现状 |
1.3 二连站信息系统现状 |
1.4 论文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二连铁路口岸大通关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
2.1 二连车站概况 |
2.2 需求分析 |
2.3 海关通关流程概述 |
2.4 业务流程分析 |
2.4.1 进口作业流程 |
2.4.2 出口作业流程 |
2.5 新业务流程设计 |
2.5.1 新进口作业流程设计 |
2.5.2 新出口作业的流程设计 |
2.6 铁路与海关交换的信息内容汇总 |
第3章 大通关信息系统设计 |
3.1 大通关信息系统范围和目标 |
3.2 大通关系统的总体设计 |
3.3 大通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技术路线 |
3.4 大通关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与流程设计 |
3.5 硬件设备的选择 |
3.6 软件开发 |
3.7 联网方案 |
3.8 供电及网络安全方面 |
3.9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9.1 系统功能概述 |
3.9.2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3.9.3 主要数据交换内容及格式设计 |
3.10 类图和顺序图的设计 |
第4章 系统模块功能的实现 |
4.1 联运信息管理 |
4.2 联运票据管理模块 |
4.3 现车作业管理模块 |
4.4 货运作业模块 |
4.5 车辆交接管理模块 |
4.6 统计分析模块 |
4.7 系统维护模块 |
4.8 联运信息作业的应用实例 |
4.9 联运票据管理应用实例 |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效益 |
5.1 系统功能测试 |
5.2 与外界系统的接口测试 |
5.2.1 与海关信息共享的测试 |
5.2.2 与现车系统信息共享的测试 |
5.2.3 与货票系统信息共享的测试 |
5.3 系统效益 |
第6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编组站工作过程数码控制动态物理模拟系统到达场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编组站计算机仿真的研究 |
1.2.2 接发列车实体仿真的研究 |
1.2.3 传统仿真平台的不足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系统设计与设备构建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1.1 动态物理模拟平台 |
2.1.2 通信控制子系统 |
2.1.3 业务控制子系统 |
2.2 系统基础设备 |
2.2.1 车辆模型设备构建 |
2.2.2 道岔模型设备构建 |
2.2.3 信号模型设备构建 |
2.3 系统通信设备 |
2.3.1 车辆控制收发码器 |
2.3.2 车辆位置探寻收发码器 |
2.3.3 道岔控制收发码器 |
2.3.4 信号机控制收发码器 |
2.4 系统感应网 |
2.4.1 无线传感网 |
2.4.2 车地通信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结构设计与到达场子系统控制流程 |
3.1 数据结构设计 |
3.1.1 基础数据结构设计 |
3.1.2 控制数据结构设计 |
3.1.3 业务数据结构设计 |
3.2 到达场子系统控制流程 |
3.2.1 接车作业控制流程 |
3.2.2 调车作业控制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到达场作业进路搜索模型与算法 |
4.1 到达场子系统网络模型构建 |
4.1.1 到达场网络图构建 |
4.1.2 关键设备模型构建 |
4.2 基于Floyd和趋势深度优先算法的进路搜索与建立 |
4.2.1 算法简介 |
4.2.2 算法在进路搜索的应用 |
4.3 到达场作业进路搜索的实现 |
4.3.2 到达场作业进路搜索 |
4.3.3 到达场作业进路冲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子系统工作过程动态物理模拟实现 |
5.1 系统数据维护 |
5.1.1 车站与计划车次数据维护 |
5.1.2 岗位操作端维护 |
5.1.3 车辆信息维护 |
5.1.4 轨道线路维护 |
5.1.5 信号机道岔维护 |
5.1.6 红外定位数据维护 |
5.2 系统硬件测试 |
5.2.1 车辆控制测试 |
5.2.2 道岔信号灯控制测试 |
5.3 系统软件测试 |
5.3.1 系统软件界面介绍 |
5.3.2 接车作业模拟实现 |
5.3.3 调车作业模拟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铁路货物追踪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
1.3.2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1.3.3 国外货物追踪研究现状 |
1.3.4 国内货物追踪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 |
2.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况 |
2.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 |
2.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 |
2.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 |
2.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动车组定位中的应用实验 |
2.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其它行业的应用现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架构 |
3.1 基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的货物追踪系统 |
3.1.1 系统结构 |
3.1.2 信息流程 |
3.1.3 车载及地面设备 |
3.1.4 系统精度 |
3.2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货物追踪系统 |
3.2.1 总体思路 |
3.2.2 总体架构 |
3.2.3 网络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
4.1 系统开发使用的相关技术 |
4.1.1 Web Service技术 |
4.1.2 Spring框架技术 |
4.1.3 Spring MVC框架技术 |
4.1.4 Hibernate框架技术 |
4.1.5 Jquery EasyUI框架技术 |
4.2 货物追踪查询的实现 |
4.2.1 程序目录结构 |
4.2.2 查询操作流程 |
4.2.3 程序逻辑 |
4.2.4 异常处理 |
4.2.5 数据安全 |
4.2.6 编组车次 |
4.3 相关系统Web Service接口实现 |
4.3.1 确报查询Web Service接口 |
4.3.2 调度查询Web Service接口 |
4.3.3 铁路北斗监控中心Web Service接口 |
4.3.4 铁路地理信息平台接口 |
4.4 查询系统与北斗结合模拟 |
4.5 两种追踪方式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G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
详细摘要 |
(7)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1.1 国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1.2 国内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2 微机联锁系统 |
1.3 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系统 |
1.4 课题的背景来源 |
1.5 研究方向 |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分析 |
2.1 系统内容简介 |
2.2 网络需求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设计 |
3.1 系统环网和硬件网络架构 |
3.2 系统技术开发 |
3.3 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
3.3.1 工作原理 |
3.3.2 技术分析及设备选型 |
3.3.3 车号自动录入技术实现 |
3.4 铁路运输货运信息系统设计 |
3.5 微机联锁信息采集系统 |
3.5.1 微机联锁系统研究 |
3.5.2 微机联锁系统接口研究 |
3.5.3 微机联锁站场信息采集组织结构 |
3.5.4 信息采集软件设计 |
3.5.5 调度作业计划显示与执行 |
3.5.6 微机联锁信息采集拓展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实现与运行 |
4.1 网络技术选型 |
4.1.1 网络结构选型 |
4.1.2 网络的划分和铁路运输物流生产网 |
4.1.3 地址分配 |
4.2 网络设备选型及实现 |
4.2.1 网络流量估算 |
4.2.2 设备配置选型 |
4.2.3 网络和交换机配置 |
4.3 系统软件实现 |
4.3.1 货物软件及操作界面管理功能开发 |
4.3.2 查询技术开发 |
4.3.3 统计技术开发 |
4.3.4 调度命令管理 |
4.4 系统运行效果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社会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集装箱铁水联运ED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外集装箱铁水联运概况及信息化进展 |
1.3 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概况 |
1.4 我国铁路集装箱信息化现状 |
1.4.1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使用情况 |
1.4.2 铁路集装箱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1.4.3 业务数据亟待整合 |
1.5 建设集装箱铁水联运EDI的必要性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7 论文的创新点 |
2. 集装箱铁水联运工作组织 |
2.1 集装箱铁水联运的业务环节 |
2.2 集装箱铁水联运的作业流程 |
2.3 铁路集装箱联运港前站与港口之间的分工协作 |
2.4 铁路与其它运输企业部门信息交换可使多方受益 |
3. 铁路局级运输信息集成平台 |
3.1 系统总体目标 |
3.2 软件体系架构 |
3.2.1 主要应用系统接口及处理方式 |
3.2.2 应用服务器的使用 |
3.3 集成平台核心应用 |
3.3.1 集中式现在车系统 |
3.3.2 列车运行线处理 |
3.3.3 分界口车站的列车接入交出处理 |
3.3.4 编组站现在车数据同步 |
3.3.5 业务数据关联整合 |
3.4 基于集成平台的综合应用 |
3.4.1 路局级应用 |
3.4.2 车务段级应用 |
3.4.3 其它车站级应用接口 |
3.5 数据库核心结构设计 |
3.5.1 数据库的选择 |
3.5.2 数据库核心表说明 |
3.5.3 数据库安全保证 |
3.6 集成平台的优势 |
3.6.1 统一的数据规范 |
3.6.2 运输作业规范化 |
3.6.3 铁路运输透明化 |
3.6.4 数据集中的解决方案 |
3.7 今后的发展与完善 |
4. 基于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EDI应用 |
4.1 相关技术简介 |
4.1.1 EDI数据交换技术 |
4.1.2 XML技术 |
4.2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 |
4.2.1 基于互联网的EDI平台的搭建 |
4.2.2 集装箱运输数据综合集中 |
4.3 设计原则 |
4.4 软件体系架构 |
4.5 网络方案设计 |
4.6 应用软件设计 |
4.6.1 数据交换内容与传输模式 |
4.6.2 基本功能模块 |
4.6.3 集装箱数据关联 |
4.7 关键技术方案 |
4.7.1 Oracle数据库方面的性能优化 |
4.7.2 格式开放的数据文件处理框架 |
5. 相关业务系统功能优化建议 |
5.1 运行线变更 |
5.2 其它外部系统整体升级 |
5.3 车号重复 |
5.4 业务部门的参与和管理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
详细摘要 |
(9)货车列检作业管理与安全联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列检作业管理与安全联控系统总体方案 |
2.1 总体设计思路 |
2.2 系统工作流程及总体方案 |
2.3 系统功能的细节设计 |
2.4 总体技术措施分析 |
2.4.1 软件部分 |
2.4.2 网络部分 |
2.4.3 硬件部分 |
2.4.4 接口部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方案 |
3.1 PC终端及服务器设备构成 |
3.2 交互传输网络设备构成 |
3.2.1 局域网方案 |
3.2.2 手持机无线网路方案 |
3.3 接入设备构成 |
3.4 输入输出设备构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方案 |
4.1 软件平台开发构建 |
4.1.1 软件平台开发架构 |
4.1.2 软件平台开发语言 |
4.1.3 软件平台数据库 |
4.1.4 接口规范设计 |
4.1.5 系统应用软件 |
4.2 界面框架及交互设计 |
4.2.1 值班室子系统界面 |
4.2.2 作业场子系统界面 |
4.2.3 手持机子系统界面 |
4.3 系统信息安全保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方案的实施 |
5.1 系统需求 |
5.2 方案实施的工程概况 |
5.2.1 房屋装修改造 |
5.2.2 服务器与网络建设 |
5.2.3 硬件设备配置 |
5.2.4 劳动组织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5.3.1 直接效益 |
5.3.2 间接效益 |
5.3.3 社会效益 |
5.3.4 安全效益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10)昆明东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昆明东站概况 |
1.1.2 昆明东站的现代化改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 |
2.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综述 |
2.2 SAM系统与运用 |
2.2.1 设计思路 |
2.2.2 主要功能 |
2.2.3 作业过程 |
2.3 CIPS系统与运用 |
2.3.1 设计思路 |
2.3.2 主要功能 |
2.3.3 作业过程 |
2.4 昆明东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比选 |
2.4.1 数据接口的兼容性 |
2.4.2 整体系统安全风险 |
2.4.3 操控性 |
2.4.4 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再开发性 |
2.4.5 维护管理 |
第3章 昆明东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1.1 具体实现方法 |
3.2 系统层次结构 |
3.3 系统总体构成 |
3.4 集中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
3.4.1 作业计划自动接收 |
3.4.2 作业计划自动分解与执行 |
3.4.3 系统集中控制与过程实时监督 |
3.4.4 信息共享与综合展示 |
3.4.5 系统管理与维护 |
3.5 过程控制系统 |
3.5.1 计算机联锁系统 |
3.5.2 驼峰自动控制系统 |
3.5.3 调车机车综合安全控制系统 |
3.5.4 峰尾停车器自动控制系统 |
3.6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及网络安全方案 |
3.6.1 控制信息网 |
3.6.2 综合信息网 |
3.6.3 网络互联 |
3.6.4 网络安全 |
3.6.5 IP地址分配与时钟同步 |
3.7 信号设备微机监测系统 |
3.8 与其它系统接口 |
3.8.1 与TMIS接口 |
3.8.2 与TDCS接口 |
3.8.3 与车辆系统接口 |
3.8.4 铁路局电务监测接口 |
第4章 昆明东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输管理方案 |
4.1 岗位设置与功能 |
4.1.1 昆明东站SAM系统岗位设置 |
4.1.2 岗位功能 |
4.2 调度指挥 |
4.3 列车到达与解体 |
4.4 列车编组与始发 |
4.5 统计分析 |
第5章 昆明东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
5.1 昆明东站改造工程方案 |
5.2 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方案 |
5.3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过渡方案 |
5.4 驼峰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方案 |
5.5 机车综合安全控制系统的过渡方案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红外线车号识别系统信息再利用——车辆信息接入到达确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 宋长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管理系统优化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董卓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铁路抑尘系统研究[D]. 张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4]二连铁路口岸大通关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5]编组站工作过程数码控制动态物理模拟系统到达场子系统设计与实现[D]. 许木南.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6]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铁路货物追踪系统研究[D]. 史永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3)
- [7]铁路货运调度监督系统开发及应用[D]. 杨亮. 东北大学, 2016(07)
- [8]基于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集装箱铁水联运EDI研究[D]. 裴世廉.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5(06)
- [9]货车列检作业管理与安全联控系统研究[D]. 刘国秦.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10]昆明东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D]. 王亮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