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S-1型缆索起重机试验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缆索起重机三结合试验小组[1](1967)在《LS-1型缆索起重机试验情况》文中提出 一、简介 LS-1型缆索起重机是用于贮木场木材归楞和装车作业的专用设备。一九六三年由林业机械研究设计所完成设计。一九六四年解决钢材和落实试制工厂。一九六五年由武汉金属结构厂和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完成试制,并在黑龙江省双子河林业局贮木场完成安装工作。一九六六年六到七月进行了调整、试验和局部修改工作,从八月开始正式投入生产试验。
杨程,喻颖[2](2020)在《缆索式起重机检验中相关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缆索式起重机相关技术标准和检验规范制修订情况及特点的总结,分析缆索式起重机现场实际情况与TSG Q7015-2016《起重机定期检验规则》(以下简称"定检规")在检验方式、载荷试验、零部件检验等方面不适应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缆索式起重机检验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刁海林,蔡道雄,贾宏炎,白灵海,唐继新[3](2014)在《自行式缆索起重集材机集材作业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基于从欧洲最新引进的自行式缆索起重集材机(KOLLER-K303H)及集材作业技术,"陡坡山地森林择伐作业技术及其设备引进"项目组对森林采运的缆索集材作业工艺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提高森林集材作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减轻集材作业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并消化吸收和完善所引进的集材作业技术,为其推广应用做准备。根据引进设备的机构功能特点,本研究详叙了"塔架上置式"和"塔架下置式"集材作业工艺技术,及探讨了"正反坡同步集材"和"超范围集材"的集材技术。伐区实地的集材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探讨的集材作业工艺效率高,能较好地适应中国南方林区复杂地形集材作业的需要。
马军林,李军[4](2020)在《高寒高海拔地区30t固定式缆机设计及安装施工》文中提出叶巴滩水电站为金沙江上游开发建设的坝高最高、装机规模最大、年发电量最多、水库淹没损失最小的工程之一。坝址区海拔高度2 700~2 900m,具有海拔高、气温日变幅大、寒潮频繁等气候特点。叶巴滩水电站设计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217m,大坝施工为控制发电工期的关键项目。为加快大坝前期施工进度,现场优先安装一台30t固定式缆机,主要承担左右岸环境边坡治理、缆机平台边坡施工,以及前期材料、设备运输等任务。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缆机顺利安装完成开始投入使用。
贺俊[5](2018)在《高拱坝施工缆机运行监测及防碰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拱坝施工缆机架设在河谷两岸边坡上,其缆索和缆绳均为柔性结构,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变形和摇晃;缆机吊运混凝土吊罐往返于入料点与卸料点之间,运动过程复杂,速度改变会造成吊罐摆动;高拱坝施工仓面机械和人员密集、交叉作业多,易造成缆机与其他设备和人员发生时空冲突;同时,缆机操作平台远离仓面,操作员无法直观地获取仓面障碍物的信息,其操作信息来源于信号工的观测和判断。因此,结合高拱坝施工缆机的运行特点,从实时监测缆机的运动状态入手,考虑吊罐摆动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碰撞检测和预警机制,才能达到缆机安全避障的目标。本文着眼整个高拱坝缆机浇筑系统,分析施工缆机运行特点并提出了能够对缆机进行实时定位监测的GPS、UWB组合定位系统,采用动态仿真和大风模拟试验分析了吊罐摆动特性,并设计了考虑吊罐摆动的缆机碰撞检测方法,结合实际缆机操作方式,制定距离和时间预警模式及加、减档位的避障调控措施,最终形成了缆机安全防碰模型,从而保证缆机在过程中及时预测潜在碰撞情况,并提前做好避障调控准备,确保运行安全。本文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1)从缆机组成结构、运动特点和施工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高拱坝施工缆机运行特点,从而阐明掌握缆机实时运动信息和了解吊罐摆动特性对缆机防碰的重要性。(2)利用GPS和UWB定位技术各自的优势,将两者结合,采用粒子滤波器和定位数据坐标转化方法建立了组合定位系统,并进行定位精度试验,其结果表明该组合定位系统可实现对缆机运动过程无缝隙的高精度定位监测。(3)考虑缆机吊罐受速度改变和大风作用发生摆动的现象,分别采用SIMULINK动态仿真手段研究吊罐对速度骤变的动态响应,并设计大风模拟试验分析吊罐风致摆动的规律,两者合成,得到吊罐的摆角预测模型。(4)以实时定位数据为基础,并考察缆机吊罐摆幅的影响范围,建立缆机碰撞检测方法,并根据检测结果对不同类型障碍物设计了实际可操作的安全预警及加减档调整机制。(5)采用系统仿真手段,结合Unity 3D三维动态可视化及C#编程技术建立缆机防碰模型,通过缆机施工模拟试验对该模型的可靠性、实用性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防碰模型能在缆机运行过程中检测出潜在的碰撞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指示。
熊杰,白帆,于航[6](2014)在《我国木材生产机械的发展(四)——木材贮木场机械》文中认为介绍了木材贮木场机械设备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分析了各种机械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任锦江[7](2011)在《液压提升式缆载吊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长大跨悬索桥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需要面临如强风沿海地区、山区峡谷等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施工环境。缆载吊机作为悬索桥加劲梁采用垂直起吊法架设安装的专用起重设备,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性能指标以满足吊装难度不断提高的工作环境,所以设计研究一种适应于强台风环境、大吨位吊装、缆上行走能力更强的新型缆载吊机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特大跨海大桥-西堠门大桥钢箱梁架设工程为研究背景,确定了适应于强台风环境下大吨位吊装的新型缆载吊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和技术参数。总结了国内外现有不同类型的缆载吊机设计方案和工作特点,对整机各主要组成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比选;创新性地设计出了能够使新型缆载吊机实现缆上自行行走的行走系统。对新型缆载吊机在强台风环境下工作的防风抗风措施进行了研究,并设计出了新型抗风装置,最终完成了整机的总体结构设计。选用三维机械设计软件Solid workS建立新型缆载吊机的虚拟样机模型,运用参数化编程语言编程APDL在ANSYS10.0、ANSYS13.0Workbench软件平台上完成主要结构件结构计算;最后完成了整机的工程图设计和样机制造。论文最后介绍并分析了新型缆载吊机风洞试验和结论,完成了整机型式实验方案并分析了静载实验结果,针对缆载吊机在西堠门大桥安装位置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整机上缆安装方案。本设计以我国长大跨悬索桥大吨位加劲梁在强台风环境下吊装为设计背景,运用虚拟样机技术、有限元分析技术、边界层风洞实验方法,完成了能够适应于强台风环境、大吨位吊装,缆上自行行走的新型缆载吊机样机研制;对于我国如缆载吊机等悬索桥架设机械的研究和应用有重要借鉴意义。
祥涛[8](2011)在《底顶多支点起重运输设备的机械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河焊轨基地改造过程中,生产线改造成了复线作业,需要一种起重运输设备将钢轨在两条生产线之间平移。因此,底顶多支点起重运输设备作为一种非标类起重运输设备,将运用于500米钢轨的平移。由于这种设备在国内外无任何设计先例,在参考了大量的相关的起重设备的设计方法并且通过了现场的实际调研后,采用了这种底顶多支点的平移方案。起重运输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是设计的重点,通过努力的工作和计算之后,确定了起升载荷、起升高度、平移速度和支点数量这几个主要的参数,为后面的设计打下了基础。对于小车的架型的设计是该设备的设计核心。通过了广泛的研究和查阅相关资料后,对于小车的顶升机构采用螺母丝杠顶升机构,而小车的平移机构采用的是力矩电机和涡轮蜗杆、链条的驱动机构。小车的架型确定后设计了一套针对此设备的运行试验工艺,在运行试验通过后才进入了试运行阶段。在试运行阶段,设备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都是软故障可以解决。唯独一种命名为移动单元“抢跑”的故障对设备的运行影响很大。但最终通过了认真的分析与测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通过合理的调整支点间距通过钢轨的自身挠度弥补了土地标高给设备运行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设备得以顺利的投入生产工作,并且对设备的维修与管理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底顶式多支点起重运输设备成功的解决了沙河焊轨基地改造后500米长钢轨的平移问题,也为该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复线作业奠定了生产基础。由于在国内外属于独创性的起重运输设备,为了达到设计要求,在工作中大量的参考相关起重运输设备的设计经验,并且结合现场的实地考察情况与生产的工艺,克服了工作中的重重困难,最终解决成功研制,为相关类似设备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郑灿[9](2008)在《基于频率法的索力测试方法及索的损伤研究》文中指出拉索作为一种高效承受拉力的结构构件,正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索作为一种柔性构件,与传统的刚性构件具有完全不同的受力特点,有索参与的结构都存在找形和找力的问题,拉索的最终外形和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索的张拉过程,所以我们在索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索的拉力进行测量来实时监控张拉过程,以保证施工质量。同时,由于索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生松弛或损伤导致应力损失,从而对结构的安全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工作状态下的拉索内力进行实时测量,以确保拉索处于正常的受力状态。本文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研究并通过实践验证了采用新型无线动力测试系统测量索力这一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基于频率法测量索力的原理,相对于有线动力测试系统而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围绕无线动力测试系统的应用,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总结了基于频率法测量索力的原理,介绍了索的线性振动理论,推导了考虑刚度影响和垂度影响下索力的实用计算公式,并设计相应的算例来进行验证。2.参与无线动力测试系统的开发,阐述了其硬件构成和方案流程,并简单的介绍了结构振动测试分析理论。采用无线动力测试系统对北京天文台FAST项目张弦桁架方案试验模型的钢拉杆内力进行了检测,以确保施工过程中钢拉杆预应力的施加达到设计要求。3.通过对北京北站张弦梁结构缩尺模型在施工及加载过程中的索力的跟踪检测,获取了在不同施工阶段及不同荷载状态下的索力数据资料,进一步证明了无线动力测试系统检测索力的适用性及优越性。4.对索的损伤理论进行总结和推导,将索的损伤用损伤位置、损伤范围、损伤程度三个系数来描述,并建立不同损伤状态下索的计算模型,研究损伤系数对索的静力特性和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北京北站张弦梁结构模型的拉索损伤模拟试验,探讨了空间索结构各拉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索力测量的拉索损伤的静力检测策略。5.总结了现在常用的几种索体损伤检测与监测的方法,提出对于拉索损伤检测与监测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是从索体自身考虑,开发一种兼具承载功能与检测功能的智能索,才是解决拉索损伤检测问题的最好方法。
薛永飞[10](2013)在《全地面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起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仝地面起重机由于其作业灵活的特点在现代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变幅副臂工况是最常用的作业方式之一,这种工况的起臂过程复杂而危险,起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起重机的作业效率,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特别长臂长变幅副臂工况时,非线性因素会使臂架产生很大的变形,从而影响起臂的稳定性。因此,在臂架系统的设计中需考虑非线性对起臂的影响。本文以全地面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起臂为研究对象,先分析18-126米各臂长变幅副臂工况在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能否独立起臂,再对各臂长的最优起臂形式进行探讨,最后就线性和非线性理论对起臂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18-126米臂长变幅副臂工况各起臂形式的动作原理和过程特性,建立起臂数学模型,以变幅油缸受力、伸缩油缸受力、主臂臂头弯矩和起臂的稳定性系数为评价指标,验证各臂长变幅副臂工况能否在无外界辅助的情况下完成自行起臂;(2)针对各臂长的特殊情况,根据各臂长不同起臂形式下的受力特点和稳定性系数,提出最优的起臂方式;(3)以几何非线性理论和等效惯性矩法为基础,利用ANSYS中的APDL语言建立由梁单元和杆单元组成变幅副臂工况起臂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研究线性和非线性理论对起臂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刚性起臂情况下,全地面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带辅助撑杆起臂形式比不带辅助撑杆起臂整机更稳定,受力更合理。短臂长变幅副臂工况起臂时采用LSL力式起臂较安全,而大臂长变幅副臂工况起臂时,采用LLS起臂方式较安全;其中,LSL起臂方式:主臂变幅-主臂伸缩-变幅副臂变幅;LLS起臂方式:主臂变幅-变幅副臂变幅-主臂伸缩。短臂长变幅副臂工况起臂分析时,可以用线性模型代替非线性模型,以提高求解效率,而对于大臂长变幅副臂工况起臂,需考虑非线性因素对起臂的影响。辅助撑杆在起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a)起臂过程中使变幅拉板与主臀臂头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b)辅助撑杆在起臂初始阶段可以减小变形量和受力,提高起臂的稳定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同类型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起臂模型的简化等效,起臂操作以及臂架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LS-1型缆索起重机试验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S-1型缆索起重机试验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2)缆索式起重机检验中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缆索式起重机相关技术标准和检验规范制修订情况及特点总结 |
3 现场实际情况与“定检规”不适应的情况 |
3.1 检验方式方面 |
3.2 载荷试验方面 |
3.3 零部件检验方面 |
4 缆索式起重机检验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4.1 型式试验是否覆盖该机型 |
4.2 主要受力构件是否符合使用需求 |
4.3 安全保护装置是否符合规定 |
4.4 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是否差异化设置 |
4.5 检验用仪器是否合适 |
5 结语 |
(3)自行式缆索起重集材机集材作业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设备及人员分工 |
1.1 主要设备 |
1.2 人员配置及分工 |
2 KOLLER K303H缆索集材起重机简介 |
2.1 设备构成 |
2.2 性能特点 |
3 设备工艺布置方式及其集材工艺 |
3.1 设备工艺布置方式 |
3.1.1 塔架上置式索道工艺布置 |
1、塔架上置式索道工艺布置特点 |
2、塔架上置式索道工艺布置的优缺点: |
3.1.2 塔架下置式索道工艺布置 |
1、塔架下置式索道工艺布置特点 |
2、塔架下置式索道布置工艺的优缺点: |
3.2 索道集材作业工艺 |
3.2.1 塔架上置式索道集材作业工艺 |
3.2.2 塔架下置式索道集材作业工艺 |
3.2.3 索道集材的其它工艺措施 |
4 结束语 |
(4)高寒高海拔地区30t固定式缆机设计及安装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合理选取缆机技术参数 |
3 选用专业的设计安装队伍 |
4 采取切实有效的冬季保温措施 |
5 制订安全快速的安装方案 |
5.1 30t缆机安装程序 |
5.2 30t缆机安装措施 |
5.2.1 锚固点安装 |
5.2.2 主索安装 |
5.2.3 牵引小车安装 |
5.2.4 牵引绳安装 |
6 注重负荷试验及验收工作,确保缆机安全运行 |
6.1 负荷试验 |
6.1.1 静载试验 |
6.1.2 动载试验 |
6.1.3 现场检测 |
6.2 试运行 |
6.3 验收及移交 |
7 缆机安装效果及适用性评价 |
7.1 缆机实施效果 |
7.2 适用性评价 |
(5)高拱坝施工缆机运行监测及防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高拱坝施工缆机运行特点 |
2.1 缆机结构特点 |
2.2 缆机运动特点 |
2.3 缆机施工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3 缆机实时定位监测系统构建 |
3.1 GPS和UWB定位技术 |
3.2 GPS-UWB组合定位原理 |
3.3 粒子滤波器及数据融合 |
3.4 定位坐标统一转换 |
3.5 组合定位系统精度试验研究 |
4 缆机小车-吊罐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
4.1 SIMULINK概述及动态仿真方法 |
4.2 缆机小车-吊罐系统动力学模型 |
4.3 系统对速度变化的动态响应 |
4.4 仿真结论 |
5 考虑大风影响的吊罐摆动研究 |
5.1 大风环境 |
5.2 模型试验相似原理 |
5.3 缆机吊罐风致摆动试验 |
5.4 试验数据分析 |
6 考虑吊罐摆动的缆机防碰数值模型试验 |
6.1 摆角合成 |
6.2 摆角预测模型 |
6.3 考虑吊罐摆动的碰撞检测及安全预警 |
6.4 缆机防碰调整机制 |
6.5 缆机防碰数值模型试验研究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6)我国木材生产机械的发展(四)——木材贮木场机械(论文提纲范文)
1 卸车机械 |
2 造材机械 |
3 选材机械 |
4 归楞机械 |
5 装车机械 |
6 我国贮木场机械研制使用概况 |
6.1 装卸桥 |
6.2 起重机 |
6.3 输送机 |
6.4 叉车 |
6.5 抓具 |
6.6 液压起重臂 |
6.7 木材装载机 |
7 小结 |
(7)液压提升式缆载吊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缆载吊机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缆载吊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缆载吊机研究现状 |
1.2.3 缆载吊机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强台风环境液压缆载吊机关键参数的确定 |
2.1 西堠门大桥钢箱梁架设方案概述 |
2.1.1 西堠门大桥钢箱梁安装总体布置 |
2.1.2 西堠门大桥钢箱梁安装顺序 |
2.2 新型缆载吊机的性能要求和设计依据规范 |
2.2.1 新型缆载吊机设计性能要求 |
2.2.2 新型缆载吊机设计依据的规范 |
2.2.3 新型缆载吊机主要技术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强台风环境液压缆载吊机总体设计 |
3.1 现有缆载吊机主要设计方案概述 |
3.1.1 现有卷扬机式缆载吊机设计方案概述 |
3.1.2 现有液压提升式缆载吊机设计方案概述 |
3.1.3 现有缆载吊机主要设计方案总结 |
3.2 液压同步提升系统设计 |
3.2.1 液压同步提升系统的主要参数 |
3.2.2 钢绞线与液压提升千斤顶的选择 |
3.2.3 钢绞线导向回绳装置方案设计 |
3.3 行走系统设计 |
3.3.1 行走系统主要参数及性能要求 |
3.3.2 行走系统总体设计 |
3.4 主桁架设计 |
3.4.1 主桁架结构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
3.4.2 主桁架的组成 |
3.5 扁担梁设计 |
3.5.1 扁担架结构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
3.5.2 扁担梁的组成 |
3.6 强台风环境下整机抗风措施研究与抗风装置设计 |
3.6.1 现有缆载吊机所采取的主要抗风措施 |
3.6.2 新型缆载吊机拟采取的主要抗风措施 |
3.6.3 新型缆载吊机抗风装置设计 |
3.7 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
3.7.1 新型缆载吊机液压控制系统的组成 |
3.7.2 TX-40P液压泵站的组成 |
3.7.3 中央控制系统概述 |
3.8 缆载吊机总体结构的确定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桁架结构计算 |
4.1 主桁架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 |
4.1.1 主桁架结构简介 |
4.1.2 主桁架结构计算使用的有限元软件和单元 |
4.1.3 主桁架结构计算参数化语言(APDL)编程 |
4.1.4 计算结果说明 |
4.1.5 计算工况 |
4.1.6 结构自重 |
4.2 工况1结构计算 |
4.2.1 工况1载荷组成 |
4.2.2 工况1计算结果分析 |
4.3 工况2结构计算 |
4.3.1 工况2载荷组成 |
4.3.2 工况2计算结果分析 |
4.4 工况3结构计算 |
4.4.1 工况3载荷组成 |
4.4.2 工况3计算结果分析 |
4.5 工况4结构计算 |
4.5.1 工况4载荷组成 |
4.5.2 工况4计算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行走及吊装系统主要零部件结构分析 |
5.1 自动夹缆装置主要参数的确定 |
5.1.1 夹缆装置的性能指标 |
5.1.2 自动夹缆装置主要参数确定 |
5.2 行走架结构分析 |
5.2.1 行走架的工况分析 |
5.2.2 行走架有限元分析过程及计算结果 |
5.3 扁担梁结构分析 |
5.3.1 扁担梁工况分析 |
5.3.2 扁担梁有限元分析过程及计算结果 |
5.4 液压提升系统吊具结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强台风环境液压缆载吊机风洞试验 |
6.1 风洞试验概述 |
6.1.1 试验模型 |
6.1.2 试验设备和测量系统 |
6.1.3 风洞试验工况 |
6.2 风洞试验结果及分析 |
6.2.1 试验风速下的三分力 |
6.2.2 基于实际风载荷的三分力换算方法 |
6.2.3 行走架支撑座应力分析 |
6.2.4 缆载吊机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6.3 风洞试验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强台风环境液压缆载吊机型式试验 |
7.1 新型缆载吊机型式试验概述 |
7.1.1 新型缆载吊机型式试验的目的 |
7.1.2 新型缆载吊机型式试验主要内容 |
7.2 新型缆载吊机型式试验方案设计 |
7.2.1 型式试验地面部分准备 |
7.2.2 型式试验地面部分方案设计 |
7.2.3 型式试验缆上部分方案设计 |
7.3 新型缆载吊机静载试验分析 |
7.3.1 新型缆载吊机静载试验概况 |
7.3.2 新型缆载吊机静载试验应力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强台风环境液压缆载吊机上缆安装方案 |
8.1 新型缆载吊机缆上安装顺序及步骤 |
8.1.1 行走系统的安装顺序及步骤 |
8.1.2 主桁架及其它系统的安装顺序及步骤 |
8.2 新型缆载吊机在西堠门大桥的缆上安装方案 |
8.2.1 中跨南侧缆载吊机安装 |
8.2.2 中跨北侧缆载吊机安装 |
8.2.3 北锚处北边缆载吊机安装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及展望 |
9.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底顶多支点起重运输设备的机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起重机械的工作特点及发展趋势 |
1.1.1 工作特点 |
1.1.2 发展历史及趋势 |
1.2 起重机械的分类 |
1.3 钢轨的起重运输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沙河焊轨基地生产线改造 |
2.1 焊轨基地简介 |
2.2 500m焊接长轨条生产线的改造 |
2.3 500m钢轨平移设备主要技术问题 |
第三章 平移设备的主要参数 |
3.1 起重机械的主要参数 |
3.1.1 起重量G |
3.1.2 起升高度H和下降深度h |
3.1.3 运行速度V |
3.1.4 起重机工作级别 |
3.2 底顶平移装置数量的确定 |
3.3 平移装置载荷的确定 |
3.3.1 自重载荷 |
3.3.2 起升载荷 |
3.3.3 路面不平行运行产生的冲击载荷 |
3.4 起升高度的确定 |
3.4.1 钢轨的纵向线平移装置 |
3.4.2 钢轨顶升高度的分析 |
3.5 钢轨移动速度的确定 |
3.5.1 钢轨生产节拍的分析 |
3.5.2 纵向平移装置速度的分析 |
3.5.3 纵向平移速度与横向平移速度的关系 |
3.6 多支点平移装置工作级别的确定 |
第四章 平移装置单元架型的选择 |
4.1 平移装置的工作要求 |
4.2 平移装置架型的初步选择 |
4.3 多种平移装置架型方案探讨 |
4.4 采用液压传动方案 |
4.4.1 液压传动的发展 |
4.4.2 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 |
4.4.3 液压传动平移装置方案分析 |
4.4.4 液压传动平移装置方案 |
4.5 电机驱动小车架型研究 |
4.5.1 顶升机构动力系统研究 |
4.5.2 小车平移机构动力系统研究 |
4.5.3 小车运行位置的确定 |
4.5.4 移动小车的最终完成 |
第五章 平移装置的运行试验 |
5.1 平移装置运行试验的参考内容 |
5.1.1 空载运行试验 |
5.1.2 动载运行试验 |
5.2 平移装置运行实验方案 |
5.3 运行试验的实施 |
5.3.1 单台空载运行试验 |
5.3.2 单台静载试验 |
5.3.3 单台动载运行试验 |
5.3.4 四台动载联动运行试验 |
5.4 总结 |
第六章 设备的安装于主要问题的处理 |
6.1 设备的现场安装 |
6.2 移动单元“抢跑”对生产的影响 |
6.2.1 “抢跑”对生产的影响 |
6.2.2 “抢跑”故障的分析 |
6.2.3 “抢跑”故障解决的几种途径 |
6.3 总结 |
第七章 底顶多支点设备的管理 |
7.1 总则 |
7.2 对作业人员的管理 |
7.2.1 对操作人员的管理 |
7.2.2 对维修人员的管理 |
7.2.3 设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责 |
7.3 对设备安全的管理 |
7.4 对设备的节能减排的投入 |
7.4.1 节能减排在设计工作中的体现 |
7.4.2 节能减排在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
7.5 总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9)基于频率法的索力测试方法及索的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索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与特点 |
1.2 索的分类与构造 |
1.3 索发生损伤的原因及分类 |
1.4 索力的检测方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频率法测索力的基本理论简介 |
2.1 索的线性振动理论综述 |
2.1.1 拉索线性理论的发展 |
2.1.2 拉索线性解析理论的基本假定 |
2.1.3 索的基本动力方程 |
2.2 索的张紧弦理论 |
2.3 考虑抗弯刚度影响的索的解析理论 |
2.4 考虑垂度影响的索的解析理论 |
2.5 考虑边界条件为弹性支承的索的解析理论 |
2.6 索力计算的实用公式总结 |
2.7 算例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动力测试系统在索力检测中的应用 |
3.1 无线动力测试系统与传统动力测试系统的比较 |
3.2 无线动力测试系统的设备和方案流程 |
3.3 结构振动测试分析理论 |
3.3.1 周期过程的Friour变换 |
3.3.2 非周期函数的时频转换 |
3.3.3 离散Friour变换(DFT) |
3.3.4 快速Friour变换(FFT) |
3.4 应用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北站模型试验的索力检测与数据分析 |
4.1 引言 |
4.2 施工监测对象 |
4.2.1 工程背景 |
4.2.2 施工方案 |
4.2.3 加载方案 |
4.3 索力检测方案 |
4.3.1 试验目的 |
4.3.2 索力检测设备选取 |
4.3.3 拉索及传感器布置 |
4.4 检测结果分析 |
4.4.1 索力计算公式选取 |
4.4.2 索的基频识别和索力确定 |
4.4.3 索力检测及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损伤对索的静动力特性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损伤对索的静力特性影响 |
5.2.1 发生损伤的索的静力方程 |
5.2.2 不同损伤系数对索的静力特性影响 |
5.3 损伤对索的动力特性影响 |
5.3.1 发生损伤的索的动力方程 |
5.3.2 不同损伤系数对索的动力特性影响 |
5.4 损伤理论的应用 |
5.5 张弦梁结构的拉索损伤模拟试验 |
5.6 拉索损伤的静力检测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索体损伤检测与监测方法 |
6.1 引言 |
6.2 索体损伤检测技术 |
6.3 索体损伤监测技术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全地面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起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全地面起重机概述 |
1.2 全地面起重机起臂概述 |
1.2.1 短臂长变幅副臂工况带辅助撑杆起臂概述 |
1.2.2 短臂长变幅副臂工况不带辅助撑杆起臂概述 |
1.2.3 长臂长变幅副臂工况带辅助撑杆起臂方式概述 |
1.3 研究现状及卡相关理论 |
1.3.1 起重机臂架系统研究现状 |
1.3.2 起重机起臂研究现状 |
1.3.3 起重机倾覆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4 臂架非线性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
2 全地面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起臂力学模型及简化 |
2.1 全地面起重机起臂力学模型力学分析 |
2.1.1 变幅副臂系统力学分析 |
2.1.2 主臂系统力学分析 |
2.2 全地面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起臂有限元模型简化 |
2.2.1 主臂系统简化及单元选择 |
2.2.2 变幅副臂系统简化及单元选择 |
2.2.3 起臂有限元模型的载荷组合和边界条件约束 |
2.2.4 几何非线性计算在ANSYS中的应用 |
2.3 变幅副臂工况起臂倾覆稳定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全地面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起臂结果分析 |
3.1 各臂长变幅副臂工况起壁结果分析 |
3.1.1 短臂长LSL起臂和不带辅助撑杆起臂结果分析 |
3.1.2 LSL起臂与LLS起臂结果分析 |
3.2 各臂长变幅副臂工况最优化起臂形式研究 |
3.2.1 各臂长变幅副臂工况最优化起臂形式研究 |
3.3 后撑杆、辅助撑杆安装尺寸和位置对起臂的影响研究 |
3.3.1 后撑杆和辅助撑杆之间夹角对起臂的影响分析 |
3.3.2 后撑杆尺寸对起臂的影响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线性和非线性理论对带辅助撑杆起臂的影响研究 |
4.1 起臂姿态的选取 |
4.2 线性和非线性对起臂影响分析 |
4.2.1 线性和非线性对起臂变形量的影响研究 |
4.2.2 刚性、线性和非线性对起臂受力的影响 |
4.2.3 线性和非线性对变幅副臂起臂过程影响研究 |
4.2.4 辅助撑杆对起臂过程的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农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LS-1型缆索起重机试验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LS-1型缆索起重机试验情况[J]. 缆索起重机三结合试验小组. 林业机械, 1967(01)
- [2]缆索式起重机检验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 杨程,喻颖. 中国设备工程, 2020(13)
- [3]自行式缆索起重集材机集材作业工艺研究[J]. 刁海林,蔡道雄,贾宏炎,白灵海,唐继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10)
- [4]高寒高海拔地区30t固定式缆机设计及安装施工[J]. 马军林,李军. 云南水力发电, 2020(02)
- [5]高拱坝施工缆机运行监测及防碰试验研究[D]. 贺俊. 三峡大学, 2018(05)
- [6]我国木材生产机械的发展(四)——木材贮木场机械[J]. 熊杰,白帆,于航.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4(02)
- [7]液压提升式缆载吊机关键技术研究[D]. 任锦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8]底顶多支点起重运输设备的机械设计与研究[D]. 祥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4)
- [9]基于频率法的索力测试方法及索的损伤研究[D]. 郑灿. 浙江大学, 2008(08)
- [10]全地面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起臂研究[D]. 薛永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