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收风险呆帐贷款与诉讼时效(论文文献综述)
苏莎莎[1](2018)在《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资源不断流向城镇、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为广大农民种植和中小企业生产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有助于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而这些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民脱贫增收是农信社改革坚定不移的首要任务,但不良贷款问题严重制约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改制工作。在新时代背景、新市场环境,聚焦SC农村信用社,结合其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该社不良贷款率形成原因,并探究能解决问题的管理策略和有益建议,一定程度上拓展现有“三农问题”的研究视角、丰富金融理论研究内容。本研究从降低农信社不良贷款的背景、意义出发,利用文献阅读法和比较分析法,结合SC农信社具体情况,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究农信社高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的原因,并借鉴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发展经验,针对内、外两方面,探索如何有效降低农信社不良贷款,并总结相关具体的政策建议。SC农村信用社高不良贷款的原因具体包括:内部方面包括信贷员业务素质差与能力低、信贷管理机制的缺陷、风险内控体制不健全、贷款对象单一、农业经济的特殊性等,外部原因包括宏观经济下行、社会整体信用缺失、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等。随后,本研究从内外两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内部调控策略的建议包括提升信贷员业务素质与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和股权结构、规范信贷管理、降低信贷风险、拓展信贷业务领域、支持鼓励农业经济发展等,外部方面地建议包括适应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创造社会信用环境、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监管、卸掉历史包袍,轻装上阵某发展等。最后,本研究给出诸多不足及展望,指出未来研究可以重点分析影响不良贷款因素的交互作用和系统性影响,并通过科学的计量方法和数理模型,探究具体某个农信社高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的作用因子,有机结合数理方法探究各类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和未来的变化趋势,弥补定性分析的缺陷,最后指出,可能SC农信社将变为SC农村商业银行,研究主体在产权、体制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新条件,具体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戴发文[2](2004)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作为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不良金融债权问题一直伴随着银行业。近年来,由于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不安以及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加剧,不良金融债权己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良金融债权管理也成为全球银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西方国家日渐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始于明斯基(H.Minsky)和克瑞格(J.A.Kregel)等学者研究成果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对不良金融债权和金融危机现象的出现作出了理论解释。在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也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如“5C”分析法、Z评分模型、KMV模型、在险价值法等。近年来大量学者也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管理问题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在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形成机理方面,一些学者从经济结构、企业、银行、体制、法制等方面提出了不良债权的成因,一些学者则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不良债权的形成作出了解释,认为我国国有银行不良债权实质上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性低效率的体现。在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管理的措施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包括:在宏观措施方面,提出依靠发行国债置换政策性不良债权、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银行不良债权托管、银行重新资本化、优化信贷增量、利用“市场化谈判”解决银行不良债权等思路。在微观措施方面,提出了引入外资处置不良债权、资产证券化、债转股、不良贷款招投标、拍卖、协议出售、竞价出售等办法。有的研究成果还提出了设计“债务折扣机制”、设立“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特种投资基金”等富有创意的解决思路。 但是,这些成果大都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大量研究论文关注的焦点仍集中于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债权的管理,而较少关注商业银行体系内不良贷款的处置。二是总体上看这一领域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逻辑思路,不少论文或者只是国外经验的全盘介绍,或者只是目前国内不良金融债权管理实务的总结与回顾。三是一些研究文章只是从目前我国现实情况的表象出发,就不良贷款而论不良贷款,没有触及到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理论深度和思路创新都善乏可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不良金融资产管理这一研究领域,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不良资产的管理进行重点关注,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管理这一课题的全方位、系统性、专题性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建立起一套既借鉴国际经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逻辑体系。 借鉴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的国际经验,是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国外,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手段主要包括:“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债务重组;对不良资产进行拍卖与出售;不良资产证券化;银行重组;加快呆帐核销,等等,各国的处置手段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各有侧重和特色。本文对美国、法国、中东欧转轨国家、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良金融资产管理的主要做法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一些普遍性的经验教训: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必须及早采取行动;必须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必须标本兼治;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必须予以必要的立法支持。 具体考察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问题,则无论是其现状、形成机制还是治理措施,都因我国的特有国情而具有其独特之处。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的成因看,可以从宏观机制和微观机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机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的形成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金融体制密切相关,并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渊源关系。具体而言:1.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预算软约束现象。由于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负盈不负亏,即使亏损也可以得到国家进一步的资金支持,从而形成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信贷资金低效投放的倒逼机制。2.社会融资结构过度“银行化”。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融资一直是商业银行主导型融资体制,直接融资形式发展相对滞后。这种融资结构容易造成融资需求过度和信贷膨胀,导致全社会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3.金融监管乏力。总体而言,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不够,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持较为放任和宽容的态度,削弱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外部约束力量。4.经济转轨与金融转轨的影响。我国新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转轨、国企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的变迁等因素,都在不良金融债权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政府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泛行政化”现象深入渗透金融领域,信贷投向、信贷规模、信贷价格均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掌握,从而扭曲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加大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6.社会信用环境恶化。由于体制、市场、法律等层面的原因,近年来全社会的信用程度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大大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动摇了银行信用业务的根本基础。 〔二)微观机理方面。从不良金融债权形成的微观主体—商业银行内部看,不良金融债权根源于国有银行在产权构成、治理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严重缺陷。1.产权构成的缺陷。目前,我?
高雄伟[3](2007)在《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国内外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为基础,从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按照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研究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确定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防范、控制、化解及长效机制,构造了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全过程管理系统。基本观点为:第一,本文从界定县域金融概念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县域金融信贷资金的运动特点、信贷风险的内涵和特征,对县域金融信贷主要风险源和风险值的测定进行探讨,认为县域金融信贷资金运动与一般性金融信贷资金运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存在着普遍性高风险、静态窒息性风险和动态震荡性风险三个基本特征,农业信贷风险源是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核心,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应重点关注农民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三个风险点。第二,借鉴国际最新的信贷风险类别划分,提出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是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金融生态的劣质性是导致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土壤和温床,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存在着行政制度的不规范、信贷制度的不规范、法律制度的不规范和信用制度的不规范等几个制度性缺陷。通过对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研究,为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根据国内外风险管理原理和乡村银行经验,从事前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从借款人的信用估测、贷款前对贷款风险度的计量、主要风险管理环节的监测与处置,分析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的一般性方法,重点探讨分析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防范;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贷风险防范;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防范,设计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方案。第四,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是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事中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引入定量贷后风险分析方式,建立贷后风险数据模型,通过量化数据准确地识别贷后风险。依据Zeta分析法、复审模型、分类和回归树、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县域金融信贷风险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个体信用跟踪分析和整体信用预警分析,提出分散贷款、合理定价和贷款政策科学、适用等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从法人治理、人力资源、内控体系、金融文化方面,对我国县域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进行控制,构造金融生态的内优化机制。第五,在汲取国内外先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事后风险化解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资本充足率和呆账贷款准备金制度建设,增强县域金融自身化解信贷风险的能力;系统地总结整理了国内银行业的多种方法,结合我国县域金融的实际,在资产清收保全、资产盘活激活、资产抵债补偿、资产打包出售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和方法创新,从而突破传统的化解信贷风险方法,提高县域金融化解信贷风险效率。第六,结合县域金融的实际,以县域金融主要风险点为依据,从财政补贴政策、农地抵押制度、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创新和农村金融体系再造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解决农民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公共产品贷款等相关信贷风险的配套措施和宏观战略。一是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增强货币政策稳定、东西融资互动、金融生态建设等途径,消除县域金融风险;二是以国内外农地金融制度成功的经验为依据,分析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产生的信用风险问题;三是构造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问题;四是进行县域农业保险制度创新,解决县域金融环境风险问题;五是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再造,构造多元化的县域金融格局,解决县域金融的结构性问题,为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提供保障。
高志勇[4](2010)在《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经营特点及环境,尽管近年来在长期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同行相比,其不良贷款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不断开展“清收年”、“清收月”等活动。但由于农村工作的复杂性,清收效果相对欠佳,而且经常出现前清后增以及反弹现象。借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或不良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总结各地成功的清收办法,探索系列行之有效的不良贷款清收模式,对于指导农村信用社贷款及清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模式研究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普遍的是就事论事提出一些方法对策,难以上升到理论或战略高度。也就难以指导清收工作,因此亟需进行理论突破和创新。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并将一些思想策略付诸实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在研究生求学期间所学理论,运用先演绎、后归纳的方法,提炼了五种主要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模式。即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清收模式、招标外包清收模式、政信合作清收模式、仲裁诉讼清收模式、资产盘活清收模式等。以填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以期达到抛砖引玉,推动不良贷款清收模式理论研究,进而能够有效引导清收实践的目的。促进农村信用社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林梦佳[5](2019)在《严监管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以来,随着金融去杠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等宏观政策的深入推进,政策效应日益凸显,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成为金融行业主旋律。2018年以来“严监管”继续推进,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工作要点更加细化了银行监管工作的要求,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商业银行贷款增速持续下降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逐步增大,不良贷款加速积聚,处置压力巨大,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主要工作,“严监管、去杠杆、控风险”是银行业所探寻的主要课题。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包括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传统方式主要指清收、重组、核销和转让等,创新处置方式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等,各种处置方式各有优缺点。总体来说,传统处置方式较为常用,简单直接,时效性较高,但执行中也存在不少难点和限制,且催生了各类非真实处置不良贷款的监管套利行为,商业银行为了加快处置进度,在传统模式中采用各种不规范操作模式,采用多种“通道式创新”等违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仅将不良贷款表面出表并未真实处置,反而埋下更大风险隐患。而不良贷款的创新处置模式虽然交易结构较为复杂,在当前推广实施难度大,存在政策限制,但操作更为规范,前景更为广阔,未来进一步推广也大有可期。因此,现阶段商业银行应结合各个地区的宏观环境和自身机构的业务特点,灵活采用处置手段,内部清收和外部处置相结合,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相辅相成,根据不同业务种类和对处置时间的要求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置。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历史变化和现状、特点进行梳理,研究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各自的优缺点,结合案例分析各类不良资产处置的违规操作模式,最后对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提出推动不良资产处置的建议。
裔舒[6](2017)在《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储蓄机构危机、90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的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发生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暴露,将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安全。不良资产处置得好,不仅可以控制新增不良资产,而且可以将存量不良资产通过各种形式盘活,从而提升银行对外抵御风险的能力。受当前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日益突出,不良资产面临反弹的压力,极大地威胁着国家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如何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政府、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A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于2009年12年31日,是由所在市辖内五家中小金融机构(原农村信用社)合并设立的全国首家地市级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为“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现已成为了当地乃至全省农村金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A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断增加,研究解决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为研究对象,对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以及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目的和原则。针对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吴蓬生[7](2000)在《不良债权研究 ——兼论金融债险规避法与资产管理公司》文中指出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债事活动中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不良债权,从不同角度探讨不良债权(主要指不良金融债权,详见正文详述)及其孪生兄弟金融债险的民法属性,比较分析了中外产生不良债权之症结所在,在传统债法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基础上,又结合债事活动的趋势及不良债权的综合症状和特点,初次提出不良债权的界定意义和范畴,并提出一套处理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系统对策,着力在债事主体及其控股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关联交易,债务链的分解和可分债权整合转让等方面理论有所突破。本文大量采用了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和实证主义等分析方法,对不良债权涉及的许多边缘学科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在寻求理论创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回答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文中呼吁尽快就化解不良债权与规避金融债险,包括债转股和资产管理公司等问题进行立法,为此,笔者也提出一些建设性设想。 文中有三大部分共七章,第一、二章主要是对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的意义、概念、本质和特征等有关民法理论问题作出分析,第三章是剖析原因,从第四章起至文章结束,是围绕法律对策问题进行阐述,其中第四、五章主要分析国内外相关的对策理论和法案,第六章则是立足民法理论,结合边缘学科理论,提出综合对策构想。第七章把比较成型的对策模式——债转股和资产管理公司作专章论述,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作为绪论重点阐述债与不良债权的渊源,沿革,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分析了不良债权的概念和本质特征。主要是对债务责任的违背,为此,阐述债务与责任的关系,不良债权的法律责任的实质。文中除重点分析债权的迟延给付和不完全债权特征外,还分析了不良债权有着不良亚文化特征,尤其是诚信违背,即无信用特征。此外,还从债的效力和效果(实现)来研究不良债权的债效形态。 第三章就中外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成因进行比较分析,概述了国外金融债险引发的几次金融危机,特别论及日本的不良债权是生成泡沫经济的主因,对中外不良债权及金融债险的成因系列比较。本章重点分析了我国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成因特点。 第四章旨在借鉴国外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等的相关治理制度,并结合金融债权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要求更严的特点,总结归纳了有关国家的应对举措,对各国不良债权重组也做了专节分析。 第五章围绕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立法思想与支撑理论这一主题,分八节逐一研究论证了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立法思想;规范法人金融行为、防范金融债险;健全市场法制,推动债权的良性移转;债权保障制度;债权的保护与追偿;完善市场竞争、组合及退出制度和形成债权实现制度体系等问题。 第六章是综合对策论,文中分别就恶性债链问题的症结,金融集团的子公司及关联交易,可分债权整合、封闭与追索,债的资质门信用)管理,债的标的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等问题提出一些法律对策意见,本章还就故意逃废债务和金融犯罪提出一些惩罚制度。本着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综合治理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的对策思考。 第七章是专章探讨了债权转股权与资产管理公司,并对国外不良债权特别处理制度进行分析。作为本文的分论,本章专门论述了我国实行债转股与资产管理公司的意义;债转股的适用范围与要件等一系列有关民法问题。文中第六节,还就资产证券化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索。 本文以理论和实务研究相结合为己任,务求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法律对策意见,这也是贯穿全文的宗旨。
展欣[8](2014)在《泰安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泰安市农村信用社贷款数额随着泰安市人们融资需要的增加,而逐年增长,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不良信用贷款,不仅仅造成农村信用社本身的资金周转困难,带来经营困难,同时也构成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威胁。农村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是长期以来国家经济体制以及金融体制等深层次原因作出的隐患,与农村信用社自身金融风险监控缺少也有很大关系。泰安市农村信用社正在努力进行改制,加强内部金融监管体制完善,减少金融风险,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保持资产的良性循环,改善经营现状。泰安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从目前信用社贷款渠道、贷款流程和贷款对象入手进行分析,围绕建立体制健全的贷款控制体系和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以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为出发点,提高银行信贷的客户质量和信贷资金的安全。系统设置按照用户身份进行登录权限的设置和划分,系统运行安全、可靠、高效,能有效地提高对不良资产的清收成效、成本和费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实现泰安市农村信用社对全部不良资产的统一调度和监控,实时掌握不良资产各方面的信息,并对不良资产资源管理业务给予理性的审视和提醒,最终达到增强泰安市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管理系统需求详细分析,采用先进的J2EE系统架构进行系统的分层设计,通过对信贷资产和不良资产管理程序和管理流程的分析,围绕实现泰安市农村信用社未来资金发展规划,尽量从满足解决现有不良资产进行管理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系统设计具有适应性,以保证系统能够满足未来综合性经营为前期。系统首先全面描述用户需求,并为以后数据扩展预留数据接口,围绕系统目标进行总体架构设计和详细设计,其次,论文主要展开详细的系统设计和功能实现部分;数据库设计充分体现了联机带来的效率处理问题,系统分模块处理部分热表;系统功能实现部分阐述了系统详细设计和各模块功能实现完成;最后详细说明了系统重要的测试程序和测试结果。泰安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管理系统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并满足系统需要。
李新章[9](2004)在《改革与发展的成本: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形成与处置》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处置是一个全国性技术难题,原因在于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的主要成本。这一成本的直接体现是其不良资产的三个基本成因:政策性转嫁问题、乡镇企业贷款问题和企业逃废债务问题。本文以此就经济欠发达的山东省滨州市的农村信用社为个案研究,从成本分担的角度对政府、监管当局、农村信用社三者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作用进行了逻辑归纳:政府政策扶持、履行承诺、承担责任,监管当局完善法规、放宽限制,信用社提足拨备、加快核销、创新思路、专业清收。
肖成中[10](2014)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已核销贷款管理的探讨》文中指出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面对贷款质量管控日益严峻的形势,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已核销贷款管理,建立新型的组织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和创新清收手段,提高清收效果,才能减少资产实际损失。
二、清收风险呆帐贷款与诉讼时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收风险呆帐贷款与诉讼时效(论文提纲范文)
(1)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1.1.2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
1.1.3“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变革发展的需要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不良贷款成因研究 |
1.3.2 不良贷款影响研究 |
1.3.3 不良贷款解决方案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信用社 |
2.1.2 不良贷款的含义 |
2.2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
2.2.1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金融产业组织理论 |
2.2.5 不良贷款处置手段 |
2.3 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不良贷款管理策略 |
第三章 SC农村信用社简介与现状分析 |
3.1 SC农村信用社简介 |
3.2 农村信用现状分析 |
3.2.1 存款贷款情况 |
3.2.2 贷款投放情况 |
3.2.3 不良贷款情况 |
3.2.4 经营效益 |
3.2.5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
3.2.6 不良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办法 |
第四章 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4.1 影响SC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内部因素 |
4.1.1 SC农信社信贷员业务素质与能力有限 |
4.1.2 SC农信社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机制 |
4.1.3 SC农信社风险内控体制不健全 |
4.1.4 SC农信社贷款对象单一 |
4.1.5 SC地区农业经济的特殊性 |
4.2 影响SC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外部因素 |
4.2.1 宏观经济下行 |
4.2.2 社会整体信用缺失 |
4.2.3 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
4.2.4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4.2.5 历史包袱沉重 |
第五章 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策略探究 |
5.1 降低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内部调控策略 |
5.1.1 提升信贷员业务素质与能力 |
5.1.2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和股权结构 |
5.1.3 规范信贷管理,降低信贷风险 |
5.1.4 拓展信贷业务领域 |
5.1.5 支持鼓励农业经济发展 |
5.2 降低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外部补给手段 |
5.2.1 适应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
5.2.2 创造社会信用环境 |
5.2.3 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
5.2.4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监管 |
5.2.5 卸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谋发展 |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 |
0.1 不良金融债权:全球银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
0.1.1 各国银行业的不良金融债权 |
0.1.2 不良金融债权对各国银行业的危害:银行业危机考察 |
0.1.3 管理不良金融债权:全球银行业的共同课题 |
0.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0.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0.4.1 本文的创新 |
0.4.2 本文的不足 |
1 金融债权管理的理论综述 |
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般理论 |
1.1.1 金融风险形成的有关理论 |
1.1.2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和分类 |
1.1.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
1.2 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的涵义 |
1.3 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理论的简要回顾 |
1.3.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形成机理 |
1.3.2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债权清理的理论分析 |
1.3.3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管理的宏观措施 |
1.3.4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管理的微观措施 |
2 不良金融债权管理:国际考察 |
2.1 美国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与借鉴 |
2.2 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与借鉴 |
2.3 中东欧转轨国家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完成 |
2.4 日本处理不良资产的教训 |
2.5 小结 |
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现实审视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的基本情况 |
3.1.1 近年来不良金融债权管理情况综述 |
3.1.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问题的现状和紧迫性 |
3.2 不良金融债权形成的宏观机制分析 |
3.2.1 预算软约束理论与不良债权形成 |
3.2.2 社会融资结构与“过度银行化”问题 |
3.2.3 金融监管乏力问题 |
3.2.4 经济转轨与金融转轨的影响 |
3.2.5 “大政府”与政府职能问题 |
3.2.6 社会信用环境恶化问题 |
3.3 不良金融债权形成的微观机理分析 |
3.3.1 产权构成的缺陷 |
3.3.2 治理结构的缺陷 |
3.3.3 内部管理的缺陷 |
3.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3.4.1 因体制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价值下降呈现出“不可逆性” |
3.4.2 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的手段单一 |
3.4.3 商业银行凭自身力量难以承担不良债权处置的高额成本 |
3.4.4 各种抵贷资产的处置变现较为困难 |
3.4.5 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债权管理机制不完善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 |
4.1 我国不良金融债权管理改革评述 |
4.2 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的基本原则 |
4.3 建立不良金融债权的分层经营体系 |
4.3.1 第一层次:转化不良贷款 |
4.3.2 第二层次:清收不良贷款 |
4.3.3 第三层次:核销不良贷款 |
4.4 在商业银行内部构建合理的不良金融债权管理体制 |
4.4.1 实施更为有效的不良债权处置的激励约束机制 |
4.4.2 建立高效、灵敏的商业银行内部不良债权经营体系 |
4.4.3 分步实施商业银行内部“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
4.5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 |
4.5.1 改善与信用业务相关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业务流程 |
4.5.2 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信用业务内部控制机制 |
4.5.3 建立对各级经理人员和员工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
4.6 积极探索不良金融债权的市场化处置方式 |
4.6.1 债权转股权 |
4.6.2 不良资产证券化 |
4.6.3 我国商业银行运用上述方式处置不良债权的前景简析 |
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的制度创新 |
5.1 关于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的制度创新评述 |
5.2 积极稳步推进我国宏观体制层面的改革 |
5.2.1 灵活有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
5.2.2 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5.2.3 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
5.2.4 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
5.3 加快我国金融运行体系的改革重组 |
5.3.1 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 |
5.3.2 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
5.3.3 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
5.4 建立和完善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 |
5.4.1 国家应对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处置给予适当政策扶持 |
5.4.2 社会各界应联手营造社会信用环境 |
5.4.3 商业银行可通过委托代理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处置不良债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不断加剧的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形势及全球信用环境的恶化使信贷风险管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挑战性课题 |
1.1.2 我国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对县域金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1.1.3 发展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4 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1.1.5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问题是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一切矛盾问题的焦点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价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县域金融及其信贷风险 |
2.1 县域金融发展概述 |
2.1.1 县域金融的内涵 |
2.1.2 县域金融的发展历程 |
2.1.3 县域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县域金融信贷的含义及其特殊性 |
2.2.2 县域金融信贷资金的运动特点及其客观要求 |
2.2.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
2.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和风险点 |
2.3.1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 |
2.3.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源的风险量化估值说明 |
2.3.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源风险值的区域估值 |
2.3.4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点的综合量化估值 |
2.3.5 结论 |
第三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别及生成机理 |
3.1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别 |
3.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金融风险的理性整合 |
3.1.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型识别 |
3.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综合分析 |
3.2.1 政策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2 环境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3 信用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4 操作风险的生成机理 |
3.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
3.3.1 金融生态的悲哀:一个基于破产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实例 |
3.3.2 金融生态的劣质性:导致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土壤和温床 |
第四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 |
4.1 国外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
4.1.1 荷兰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
4.1.2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模式 |
4.2 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的传统方法 |
4.2.1 借款人信用分析 |
4.2.2 贷款前对贷款风险度的计量 |
4.2.3 主要风险管理环节的评价、监测与处置 |
4.3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
4.3.1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机理的特殊性研究 |
4.3.2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微观因素分析 |
4.3.3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防范模式 |
4.4 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
4.4.1 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几个制约因素分析 |
4.4.2 县域金融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策略 |
4.5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
4.5.1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的内在风险特征 |
4.5.2 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的政府性陷阱 |
4.5.3 地方政府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的体制缺陷 |
4.5.4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
第五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 |
5.1 县域金融贷后风险的计量 |
5.1.1 县域金融贷后风险的传统计量方法 |
5.1.2 Zeta 分析法 |
5.1.3 复审模型 |
5.1.4 分类和回归树 |
5.1.5 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5.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
5.2.1 个体信用跟踪分析 |
5.2.2 整体信用预警分析 |
5.2.3 风险控制策略选择 |
5.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金融生态内优化 |
5.3.1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
5.3.2 优化人力资源组合 |
5.3.3 完善内控机制 |
5.3.4 塑造金融文化 |
第六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化解 |
6.1 创新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机制 |
6.1.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的制度设计 |
6.1.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的策略和方法 |
6.1.3 案例分析 |
6.2 营造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机制 |
6.2.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的策略和方法 |
6.2.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的主要误区 |
6.2.3 案例分析 |
6.3 健全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抵债补偿机制 |
6.3.1 县域金融抵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6.3.2 县域金融抵债资产管理方法 |
6.3.3 案例分析 |
6.4 构造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机制 |
6.4.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的制度设计 |
6.4.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的采用方式 |
6.4.3 案例研究 |
6.5 构建合理完善的贷款核销机制 |
6.5.1 贷款核销制度的内在特征 |
6.5.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要求 |
6.5.3 我国县域金融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
6.5.4 我国县域金融贷款核销制度的合理构建 |
6.6 提高资本充足率 |
6.6.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
6.6.2 我国县域金融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
6.6.3 县域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
第七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保障措施 |
7.1 实施财政金融和谐支持政策 |
7.1.1 实施切实可行的财政扶持政策 |
7.1.2 实施积极稳健的金融支持政策 |
7.2 推进农地金融制度改革 |
7.2.1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局限性 |
7.2.2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
7.2.3 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有效途径 |
7.3 建立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7.3.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现状 |
7.3.2 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 |
7.4 推进县域农业保险发展 |
7.4.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
7.4.2 我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7.4.3 农户贷款理赔案例 |
7.5 重塑县域金融体系 |
7.5.1 塑造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
7.5.2 塑造制度合理信誉良好的县域社会信用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研究创新及贡献 |
第二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 |
2.1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 |
2.2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 |
2.2.1 不良贷款定义 |
2.2.2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 |
2.2.2.1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 |
2.2.2.2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 |
2.2.2.3 近几年不良贷款发展趋势分析 |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
3.1 内部原因 |
3.2 外部原因 |
第四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难点与清收方法 |
4.1 不良贷款清收标准界定 |
4.2 不良贷款清收难点 |
4.3 清收方法——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 |
第五章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应采取的主要模式 |
5.1 国内外不良贷款清收模式借鉴 |
5.1.1 国外不良贷款清收模式 |
5.1.2 国内不良贷款清收模式 |
5.2 夯实基础 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
5.3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的五种主要模式 |
5.3.1 不良贷款责任人清收模式 |
5.3.2 招标外包清收模式 |
5.3.3 政信合作清收模式 |
5.3.4 仲裁诉讼清收模式 |
5.3.5 盘活资产清收模式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严监管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及划分标准 |
2.2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变化和特点 |
2.3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章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及优劣分析 |
3.1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概述 |
3.2 传统处置方式及优劣分析 |
3.3 创新处置方式及优劣分析 |
3.4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的比较和实际应用情况 |
第4章 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的违规操作模式案例分析 |
4.1 不良贷款违规处置模式概述 |
4.2 严监管背景下暴露的不良贷款违规处置模式 |
4.3 商业银行总行牵头的不良贷款违规转让案例 |
4.4 商业银行总行牵头的不良贷款违规转让案例 |
4.5 商业银行分行操作的不良贷款违规转让案例 |
4.6 商业银行分行操作的不良贷款违规转让案例 |
第5章 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的建议 |
5.1 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建议 |
5.2 对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基础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
2.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定义 |
2.1.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划分 |
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
2.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含义 |
2.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
2.3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1 商业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 |
2.3.2 预期收入理论 |
2.3.3 资产重组理论 |
3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
3.1 A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
3.2 A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基本情况 |
3.2.1 资产业务总体分类 |
3.2.2 资产业务授信区间分布 |
3.2.3 资产业务行业分布 |
3.3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特征 |
3.3.1 不良资产率上升 |
3.3.2 不良资产行业集中 |
3.3.3 保证类不良资产激增 |
3.3.4 不良资产地区差异明显 |
3.4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 |
3.4.1 外部原因分析 |
3.4.2 内部原因分析 |
4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分析 |
4.1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有处置措施 |
4.1.1 依法诉讼 |
4.1.2 呆账核销 |
4.1.3 盘活重组 |
4.1.4 打包出售 |
4.2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有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不能准确掌握不良资产数量 |
4.2.2 不同处置方式实施中存在问题 |
4.2.3 管理架构不合理 |
4.2.4 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 |
4.2.5 不良资产处置缺乏专业人才 |
5 提升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的建议 |
5.1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目的及原则 |
5.1.1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目的 |
5.1.2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 |
5.2 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组织架构 |
5.3 清理评估不良资产 |
5.3.1 清理不良资产 |
5.3.2 评估不良资产 |
5.4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5.4.1 保证人代偿 |
5.4.2 新增贷款 |
5.4.3 不良资产证券化 |
5.4.4 债转股 |
5.4.5 利用互联网平台 |
5.5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目标责任制 |
5.6 加强不良资产处置人才培养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不良债权研究 ——兼论金融债险规避法与资产管理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化解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价值 |
一、 债与不良债权的渊源、沿革 |
二、 研究化解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的主要目的与分析方法 |
一、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
二、 主要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不良债权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
第一节 债与不良债权的概念 |
一、 债的概念 |
二、 债权的功能 |
三、 不良债权的概念 |
第二节 不良债权的本质:债务责任的违背 |
一、 债务与责任的关系 |
二、 法律责任的实质 |
三、 “债务应当清偿” |
四、 关于债权与所有权的实现。 |
第三节 债权与不良债权的特征 |
一、 债的性质与债权特征。 |
二、 不良债权有着不良亚文化特征 |
三、 用法哲学观点透析不良债权的特征 |
四、 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诚信违背、即无信用特征 |
第四节 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债效形态 |
一、 从债的效力学说加以考究 |
二、 从债的效果甄别 |
第三章 中外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概况与成因比较 |
第一节 国外金融债险引发的金融危机 |
一、 世界金融危机的历史及原因分析 |
二、 美国不良金融债权的形成及后果 |
三、 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形成及后果 |
四、 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
第二节 日本的不良债权是生成泡沫经济的主因 |
一、 泡沫经济的成因 |
二、 泡沫经济的含义 |
三、 “泡沫”经济的破灭,不良债权加重得以暴露 |
四、 日本巨额的不良债权引起一系列金融动荡 |
第三节 中外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成因比较 |
一、 中外不良债权的共性成因 |
二、 各国银行不良债权症结 |
三、 对外债务的管理 |
第四节 我国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成因特点 |
一、 基本成因 |
二、 债的主体性因素 |
三、 债的客体性因素 |
四、 债权债务结构失调 |
五、 资本金严重不足且不真实 |
六、 债的信用效力体现不充分 |
七、 债权实现公力救济的缺乏 |
八、 其他法律风险因素 |
第四章 各国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克服金融危机的法律对策 |
第一节 一些国家不良债权监管主体的确立 |
一、 美国银行不良债权监控体系 |
二、 日本不良债权监管体系 |
三、 英格兰银行对金融债险的分类与监管 |
四、 日本金融监督厅 |
五、 日本改进央行监管 |
第二节 债权保障的安全性 |
一、 评级制度 |
二、 对于不同类型银行债权的监管 |
三、 抵押金制 |
四、 运用国际会计方法 |
五、 金融机构退出制度 |
第三节 债权移转的流动性 |
一、 债权的让与制度 |
二、 债权的回收 |
三、 特别融资制度 |
四、 结算制度 |
第四节 债权实现的效益性 |
一、 债权主体及其关联交易中的分业与混业经营 |
二、 金融管理开放版本比较 |
第五节 重组与盘活不良债权相关法律制度 |
一、 亚洲重组不良债权、防范金融危机对策 |
二、 银行不良债权重组过程中的立法支持、政策配套和制度创新 |
三、 银行业不良债权重组的主体。 |
四、 不良债权重组的对策。 |
五、 日本重组模式 |
六、 美国重组模式 |
七、 西方国家解决不良债权比较 |
八、 发展中国家解决不良债权的比较 |
九、 各国防治不良债权专题比较 |
十、 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
第五章 通过制度创新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立法思路与支撑理论 |
第一节 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立法思路 |
一、 我国金融债险监管应借鉴巴塞尔核心原则进行金融避险立法 |
二、 应坚持借鉴国际惯例和从国情出发的立法原则 |
三、 央行处理不良债权的构想 |
四、 我国防治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立法指导思想 |
五、 要用法制手段处置不良债权 |
六、 借鉴各国处理不良债权的基本理论 |
第二节 规范法人金融行为,防范金融债险 |
一、 法人金融行为 |
二、 建立国有企业金融债务约束机制 |
第三节 健全市场法制,推动债的良性移转 |
一、 交易安全制度 |
二、 交割制度 |
三、 票据债权安全与提高结算效率 |
第四节 债权偿付基本保障制度 |
一、 确保公司资本真实 |
二、 形成信贷保险机制 |
三、 普通债权的一般担保 |
第五节 债权的保护与追偿权利 |
一、 有关债转股中的代偿请求权 |
二、 先履行抗辩权及其行使 |
三、 不安抗辩权 |
四、 代位权及其行使 |
五、 第三人清偿代位 |
六、 债权人撤销权 |
第六节 完善市场竞争、组合和退出制度 |
一、 市场竞争机制、建立良好的债权债务关系 |
二、 企业重组中债权债务 |
三、 重整期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
四、 破产中的债权保护 |
第七节 解决不良债权的制度创新 |
一、 债的履行原则 |
二、 债权实现的宗旨 |
三、 债权制度创新与强化债的效力 |
四、 建立债权债务人财产告示制度 |
五、 债的保全制度 |
六、 化解不良债权存量风险的制度 |
第六章 我国解决不良债权、防范金融债险的难点与综合对策 |
第一节 恶性债链问题的症结与对策 |
一、 企业债链的分析 |
二、 恶性债链的防治对策 |
第二节 金融集团的子公司及关联交易 |
一、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原则 |
二、 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及与之关联交易 |
三、 建立资本真实登记和关联交易规范制度,防止不良债权 |
第三节 债的整合、封闭与追索 |
一、 可分债权整合转让理论 |
二、 抵押债权清偿的封闭性与安全性 |
三、 对债务人财产管理 |
四、 汇票的追索 |
五、 拒绝证书 |
第四节 结合金融债权特点,强化资质管理 |
一、 总量管理 |
二、 流动性管理 |
三、 安全性管理 |
四、 效益性管理 |
五、 流动性与盈利性矛盾。 |
第五节 强化惩罚制度、提高故意逃废债务人的法律成本 |
一、 重点加大法人惩罚制度的约束力度 |
二、 金融犯罪惩处制度的实施 |
第六节 化解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风险的对策 |
第七节 从我国实际出发,综合治理不良债权和规避金融债险的对策思考 |
一、 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冲击的的若干应对方案 |
二、 消除不良信贷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
三、 规范法人金融行为,防范金融债险 |
第七章 不良债权特别处理制度——债转股与资产管理公司 |
第一节 我国实行债转股与资产管理公司 |
一、 我国出现大量不良债权的状况 |
二、 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制度的选择 |
三、 实行债转股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外不良债权运营机构及其方式 |
一、 美国处理储蓄贷款机构不良债权特设重组信托公司 |
二、 托管 |
三、 “过渡银行”制度 |
四、 讨债公司 |
五、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
六、 资产管理公司 |
第三节 关于债转股与资产管理公司的讨论 |
一、 运行的难点问题 |
二、 股抵债的负效应 |
第四节 债转股的适应范围与要件 |
一、 债转股的适用范围 |
二、 债转股的一般法律要求 |
三、 债转股的转换比例或价格 |
第五节 债转股和资产管理公司涉及的民法问题 |
一、 建立和完善的资产管理公司法律 |
二、 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自主权 |
三、 债转股是当前国企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中的一种重要制度 |
四、 要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
五、 做好对不良债权的认定工作,防止乘机逃废债务 |
六、 区别不同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处置银行不良债权 |
七、 盘活银行资产存量,通过股权结构调整推进企业改革 |
八、 商业银行的资金弥补问题 |
九、 不良贷款的处置问题 |
十、 加快制订我国的产权转让法律 |
十一、 正确划分国家信用与企业信用之关系 |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的几个相关问题 |
一、 不良债权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
二、 资产证券化的规范运行 |
三、 实行资产证券化的重点与难点 |
四、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风险控制 |
五、 化解券商不良债权的途径 |
第七节 通过托管化解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 |
一、 财产托管制度在罗马法上便已出现 |
二、 托管财产所有权的适用范围 |
三、 托管人 |
四、 我国财产托管的功能定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泰安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术语定义 |
2.3 系统业务分析 |
2.3.1 不良资产管理业务 |
2.3.2 不良资产推介管理业务 |
2.3.3 抵债资产处理业务 |
2.3.4 不良贷款管理业务 |
2.4 系统需求分析 |
2.4.1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4.2 系统功能性需求用例分析 |
2.4.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3章 系统概要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3.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4 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
3.5 系统数据架构设计 |
3.6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建模 |
4.1.1 创建系统包图 |
4.1.2 系统类模型 |
4.1.3 系统动态模型 |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2.2 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开发工具及环境配置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
5.2.2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
5.3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3.1 测试目标 |
5.3.2 测试工具及环境 |
5.3.3 测试模型 |
5.3.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改革与发展的成本: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形成与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安排: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 |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现状 |
(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 |
二、处置手段与成因的不对称安排:激励的错位 |
(一)处置手段:面向一般不良资产 |
(二)清收效果:单一激励的困境 |
三、政策建议:成本与收益对称的处置安排 |
(一)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责任,履行承诺,帮助农村信用社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 |
1. 通过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清收处置不良资产的支持,为农村信用社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2. 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承诺,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处置不良资产。 |
3. 对设在城区(部分经济发达县、区)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考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连同不良资产一并出售给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应在投资条件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增加吸引力。 |
(二)监管当局要完善监管手段,帮助农村信用社理顺外部环境,改善经营管理 |
1. 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加大不良资产拨备力度,为核销不良资产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完善金融债权保全制度,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处分、制裁不守信用、恶意逃费银行 |
2. 允许农村信用社稳步扩大业务范围。 |
(三)农村信用社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清收处置工作 |
(10)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已核销贷款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确认识已核销贷款的权益归属, 强化经营管理意识 |
二、实行专营制度, 确保已核销贷款的管理和清收责任到位 |
1. |
2. 在人员编制上, 要配足配精, 尤其是具备律师资格的人员。 |
3. 实行专人负责制。 |
三、创新管理手段, 实现基础管理工作精细化 |
1. 开发专门管理系统。 |
2. 对已核销贷款进行分类管理。 |
3. 健全档案管理。 |
四、建立新型的清收奖励机制, 激发员工积极性 |
五、积极探索清收新方式方法, 最大化清收效益 |
六、健全考评和检查制度, 严格责任追究 |
七、完善会计科目设置, 丰富会计信息 |
四、清收风险呆帐贷款与诉讼时效(论文参考文献)
- [1]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策略研究[D]. 苏莎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金融债权管理研究[D]. 戴发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04(04)
- [3]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高雄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4]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模式研究[D]. 高志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01)
- [5]严监管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研究[D]. 林梦佳. 厦门大学, 2019(08)
- [6]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D]. 裔舒.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7]不良债权研究 ——兼论金融债险规避法与资产管理公司[D]. 吴蓬生. 中国政法大学, 2000(01)
- [8]泰安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展欣. 山东大学, 2014(02)
- [9]改革与发展的成本: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形成与处置[J]. 李新章. 金融研究, 2004(11)
- [10]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已核销贷款管理的探讨[J]. 肖成中. 市场论坛,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