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穆青作品看新闻人物写作(论文文献综述)
朱晶[1](2021)在《《宁夏日报》脱贫攻坚报道研究(2019-2020)》文中指出
李爽[2](2021)在《@人民日报时政短视频的传播语态研究》文中提出传播语态是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立场及话语表达方式,语态创新一直是我国时政新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短视频凭借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已全面运用于时政新闻生产,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突破了传统时政新闻的话语方式。创新语态表达不仅是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分析时政短视频的传播语态,如何理解主流媒体语态革新的动因和价值,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人民日报时政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以传播语态为研究核心。立足于新闻学、传播学和语用学的融合视角,抽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间的202条短视频为研究样本,研究思路为基础概念界定、确定样本、分析语态、探究动因与价值思考。首先本文结合语用学相关研究框架,针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从语用双方、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大小语境等维度对@人民日报时政短视频传播语态的特征及表现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语用主体分别构建了专业化语态和对话式语态;话语内容方面则拓宽了选题范围和报道角度,不断与百姓接轨,形成了贴近性的语态特征;而话语形式作为内容意义的表现载体,以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视听呈现以及不拘一格的叙事规则营造了人格化语态;最后传播渠道是语态赖以生存的微观语境,微博通过话题式投放和开放式设问强化了语态的社交属性。而宏观层面的社会环境则要求@人民日报在整体上必须坚持权威立场,以国家视角解读时政焦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聚焦于传播者的主导作用,以@人民日报在我国媒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为出发点,从新型主流媒体的角色定位、党媒坚守使命的原则要求、@人民日报对自身专业优势的延续与扩展三方面分析了语态形成的深层次动因。最后的价值思考着眼于整个媒体融合大环境,以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目标为逻辑起点,聚焦于语态对主流媒体发展的意义与作用,分别是引领语态发展方向,提升高品质短视频的传播力;实现与受众的交流对话,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力;事理交融传递情感共鸣,壮大时政新闻影响力。
方婧雯[3](2020)在《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文中提出郭玲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着名的女记者,以“散文式”新闻作品蜚声新闻界。她的新闻报道本着为人民与国家服务的宗旨,力求创新、不落俗套。长久以来,学界不乏对我国新闻史上女记者的研究,但是对于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整体研究却并不多见。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内容丰富,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具体表现在她的会议新闻善于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人物新闻以知识分子为重点,力求树立新时代的榜样;文艺新闻能够从侧面展现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进程。此外,郭玲春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十分注重报道的政治性,她的新闻报道以正面题材为主,多角度地为人民群众展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在写作上也极具特色:一、角度独到,选材灵活。郭玲春的新闻报道无论是角度选取还是素材撷取都新颖独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文章架构不落窠臼。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结构,而是根据主题与内容“量体裁衣”。三、写作技巧灵活多变。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常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极具感染力。如:使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引导读者,通过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与可读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新闻语言,使新闻变得更加鲜活丰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特色,是因为她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在领导与同事的支持下,成功借助了新华社强大的平台优势、以及依靠自身成长经历培养出独特的品格。总而言之,郭玲春的新闻实践活动对新闻业有着突出的贡献,不仅开启了七、八十年代新闻写作的新篇章,对今天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样有着示范作用。
叶洁[4](2020)在《《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研究(2010—2019年)》文中指出人物报道一直是我国新闻工作聚焦的核心。创刊于2004年6月的《南方人物周刊》,开创了我国人物类杂志的先河。15年来,该刊不断进行人物报道的探索,把封面人物作为重点打造的栏目之一,形成了集新闻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报道风格,也充分体现该刊一贯的市场定位和报道理念。本研究以近十年《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的报道为样本,梳理了特定时代下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报道理念,为人物报道模式的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和媒介形象理论为理论支撑,对2010-2019年十年间封面人物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出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梳理了《南方人物周刊》发展概况及封面人物栏目特点,并结合媒体环境和人物报道规律,总结了封面人物报道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三章将选取的244期杂志、597篇封面人物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封面人物形象、封面人物报道的内容和报道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第四章、第五章建立在第三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该刊封面人物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封面人物选择报道不均衡,报道内容同质化,议题设置与杂志定位有偏差,结构模式化,叙事主观化,封面版式单调,封面栏目策划意识不足等。这说明在激变的社会环境下,精英文化与权力话语、娱乐消费观念和典型人物报道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对《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定位和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后,针对前文所提到的问题,分别从形象建构、内容建设和形式创新三个方面提出相对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有更大突破,提升行业影响力。
张雷[5](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翁婉瑜[6](2020)在《财经类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 ——以“DT财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数据新闻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愈发受人关注,可视化叙事方式成为关键点。本文选取第一财经旗下数据财经新媒体——“DT财经”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近四年来在短视频平台、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发布的财经类数据新闻进行统计,从可视化叙事呈现、可视化叙事话语建构、叙事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探究其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试图探寻“DT财经”的可视化呈现及实践现状。在可视化叙事的呈现上,“DT财经”数据新闻三个不同平台的可视化呈现都有不同特征。在短视频平台,“DT财经”利用数据图表动态化进行演示;在微博平台,“DT财经”使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传递数据;在微信公众号平台,“DT财经”使用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交互呈现数据。经过内容统计分析后总结出“DT财经”的可视化叙事呈现方式包括静态、动态和交互图表,三种不同形态的图表分别体现了数据的条理性、律动性和互动性。从叙事的维度方面上看,静态图表呈现出多种叙事维度;动态图表体现时空两者交叉对比维度;交互图表展现了以数据关系主导的模式。进而结合叙事话语理论分析“DT财经”的叙事建构方式,叙事主体包括作者主导和数据主导的叙事,“DT财经”财经类数据新闻以宏观视角和深度视角聚焦不同类型的数据新闻叙事,绘制出城市发展、消费领域和公司治理三个领域的图景。以此笔者以“DT财经”为主,结合其他两个财经媒体的可视化实践,总结了财经类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和叙事特征,其在数据呈现通过财务数据描绘消费群像,在信息图呈现上以数字统计图表为主,而在媒介呈现上具有社会化媒体渠道使用偏向的特征;在叙事方面,财经类数据新闻的制作可信度高、专业化生产、重视数据背后的相关关系三个特征。深入研究发现,这些特征是由于其媒体定位、关注的议题不同和时事热点的变化出现区别。通过研究发现,“DT财经”以新媒体平台为辐射基点,在可视化叙事表达以及叙事维度方面均能为同行提供借鉴,具有创新传播渠道、挖掘内部数据关系、数据量丰富等优势。但也存在数据分析不深入、数据来源种类以及可视化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DT财经”在财经类数据新闻上可以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数据来源渠道和数据呈现形式等方面改进。
王毅璇[7](2020)在《《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的文学审美追求》文中研究指明特稿是文学性很强的新闻文体。20世纪末,《中国青年报》率先突破传统,创立更加注重本质真实、情感共鸣和多元表现形式的特稿版——《冰点》,呈现出文学审美的倾向。经过25年的发展,特稿在中国日臻成熟,并逐渐成为深受读者青睐的重要新闻体裁,《冰点》在纸媒日益式微的当下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立足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这一个案,结合《冰点》特稿记者的实践经历与专业认知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新闻求美与文学审美的连接点在哪里?特稿中的文学审美追求如何体现?特稿记者又如何保护新闻的专业性?研究发现,文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审美价值追求与新闻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冰点》特稿具有文学与新闻的双重特征,其文学审美追求体现为题材之真、主题之善和形式之美,这种追求对深化新闻事实的深层内蕴,增加新闻表现力,强化新闻的社会功能有正向影响;另外,《冰点》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出于对专业主义精神的信仰以更高的伦理和专业标准要求自身逼近真实,这种信仰外化于特稿文本中,体现为事实代替抽象形容、冷峻笔调、不虚美不隐恶、“证据”佐证、密集使用引语等,使得特稿不改其新闻内核。
潘迪,林川[8](2018)在《穆青新闻思想二十年研究综述》文中提出穆青是当代中国的着名记者、学者,其新闻思想既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积淀,也有着新闻写作的创新思路和培养优秀记者的成才观。20年来,我国学者从思想起源、思想发展、思想成形等多个角度对穆青新闻思想做了深入研究与充分挖掘,并整理了20年来对穆青新闻思想的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关于穆青新闻思想的研究还存在着批判意识不足、形成脉络研究较少的问题。
唐佳敏,易佳颖[9](2017)在《从穆青典型人物报道看叙事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叙事视角作为媒体人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法技巧,不同的叙事视角各有利弊。在经典的穆青典型人物报道中看叙事视角,从而试图为当今典型人物报道的创作提供一些新思路,从经典中找突破。
周鑫[10](2016)在《浅析穆青人物通讯写作的局限性》文中研究表明穆青,人称"激情记者""激情社长"。作为优秀的新闻记者,他在60多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他的人物通讯作品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细节打动读者。在中国新闻史上,他的每一篇人物通讯,几乎都可以看成是中国人物通讯类的经典范文。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通讯就是完美的,穆青的人物通讯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和局限性。这些缺点和局限与优点相比,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仍值得我们去重视。
二、从穆青作品看新闻人物写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穆青作品看新闻人物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2)@人民日报时政短视频的传播语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时政短视频及其传播语态概述 |
2.1 传播语态及时政短视频的概念界定 |
2.2 时政短视频传播语态的内涵分析 |
2.3 选择@人民日报的依据 |
2.4 @人民日报时政短视频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时政短视频传播语态的表现 |
3.1 语用主体构建专业化、对话式语态 |
3.1.1 表达主体抓准传播时机,展现专业素养 |
3.1.2 接受主体参与对话讨论,激活互动诉求 |
3.2 话语内容营造贴近性语态 |
3.2.1 话题选取兼具严肃化和民生化 |
3.2.2 话题呈现突出多角度多侧面 |
3.3 话语形式凸显人格化语态 |
3.3.1 语言风格口语化转向 |
3.3.2 视听元素多样化呈现 |
3.3.3 叙事规则不拘一格 |
3.4 语境打造社交化、权威性语态 |
3.4.1 话题式投放和开放式设问,强化社交属性 |
3.4.2 以国家视角解读时政焦点,突出权威立场 |
第四章 @人民日报时政短视频传播语态形成的动因 |
4.1 新型主流媒体角色定位的宏观引领 |
4.1.1 国家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 |
4.1.2 @人民日报积极调适媒介角色 |
4.2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
4.2.1 “党管媒体”铸就权威性立场 |
4.2.2 “群众路线”赋能人格化表达 |
4.3 @人民日报对专业优势的延续与扩展 |
4.3.1 强化新媒体时代的情感传播 |
4.3.2 延伸文字语言的实指性功能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时政短视频传播语态的价值思考 |
5.1 引领语态发展方向,提升高品质短视频的传播力 |
5.2 实现与受众的交流对话,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力 |
5.3 事理交融传递情感共鸣,壮大时政新闻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报道题材与报道倾向 |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主要题材 |
一、会议新闻报道: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 |
二、人物新闻报道:以知识分子典型为重点 |
三、文艺新闻报道:侧面展现文艺改革进程 |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
一、内容注重政治性 |
二、以正面报道为主 |
第二章 郭玲春新闻写作的创新 |
第一节 角度独到选材灵活 |
一、注重角度选取 |
二、灵活撷取素材 |
第二节 文章架构不落窠臼 |
一、散文式结构 |
二、视觉式结构 |
三、并列式结构 |
第三节 表现手法博采众长 |
一、叙议结合,融入个人思想情感 |
二、活用引语,巧摘报告 |
三、新闻语言丰富多彩 |
第三章 新闻作品特色的成因及新闻实践的启示 |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独具特色的成因 |
一、时代因素的影响 |
二、平台优势及领导同事的支持 |
三、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实践对新闻业的启示 |
一、突破陈规,勇于创新 |
二、不怕吃苦,勤动脑筋 |
三、以读者为中心,有高度的责任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研究(2010—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1 框架理论 |
1.4.2 媒介形象 |
2 《南方人物周刊》概况及其封面人物栏目特点 |
2.1 《南方人物周刊》概况 |
2.1.1 发展历程 |
2.1.2 杂志定位 |
2.1.3 编辑理念 |
2.2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栏目概况 |
2.2.1 封面人物报道的价值 |
2.2.2 封面人物栏目特点 |
2.2.3 杂志封面版式设置 |
2.3 封面人物报道的影响力 |
2.3.1 文化价值传播与文化认同 |
2.3.2 创新人物报道的模式 |
2.3.3 体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导向 |
3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的实证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样本选择 |
3.1.2 类目建构 |
3.2 封面人物形象建构 |
3.2.1 性别呈现差异化 |
3.2.2 身份象征呈现精英化 |
3.2.3 社会形象塑造突出“成功者形象” |
3.2.4 注重主流价值观念呈现 |
3.3 封面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 |
3.3.1 报道主题 |
3.3.2 报道角度 |
3.3.3 报道基调 |
3.3.4 报道标题 |
3.3.5 报道体裁 |
3.4 封面人物的报道形式分析 |
3.4.1 信源呈现 |
3.4.2 报道篇数 |
3.4.3 采写方式 |
3.4.4 版面呈现 |
3.5 结论 |
4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人物选择过于集中,报道不均衡 |
4.1.2 报道内容呈现同质化,人物个性不突出 |
4.1.3 议题设置娱乐化,与定位有偏差 |
4.1.4 结构模式化,深度开掘不足 |
4.1.5 叙事主观化,易引起受众认知偏差 |
4.1.6 封面版式单调,栏目策划意识不足 |
4.2 原因分析 |
4.2.1 精英文化和权利话语影响人物选择 |
4.2.2 娱乐消费影响议题策划 |
4.2.3 传统“典型”报道理念的因袭 |
5 提升《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效果的策略 |
5.1 形象建构策略 |
5.1.1 适度增加女性人物,丰富形象构建 |
5.1.2 拓展报道对象,增加对草根阶层的关注 |
5.2 内容建设策略 |
5.2.1 强调策划意识,丰富报道议题 |
5.2.2 创新报道结构,增强报道深度性 |
5.2.3 巧用报道技巧,提升报道可读性 |
5.3 形式创新策略 |
5.3.1 增强封面活力,强化视觉效果 |
5.3.2 融合媒体传播,力求传播效果最大化 |
5.3.3 建立用户研究机制,精准定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研究样本编码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财经类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 ——以“DT财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1.2.1 可视化叙事理论 |
1.2.2 新闻叙事研究现状 |
1.2.3 财经类数据新闻研究现状 |
1.2.4 数据新闻可视化研究现状 |
1.2.5 小结 |
1.3 “DT财经”个案研究 |
1.3.1 案例选取说明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设计 |
第2章 “DT财经”财经类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方式分析 |
2.1 可视化的呈现路径分析 |
2.1.1 短视频平台:数据图表动态化演示 |
2.1.2 微博平台:图片+视频传递数据 |
2.1.3 微信公众号平台:静动态交互呈现 |
2.2 可视化的叙事表达分析 |
2.2.1 静态图表展现数据的条理性 |
2.2.2 动态图表展现数据的律动性 |
2.2.3 交互图表展现数据的互动性 |
2.3 可视化的叙事维度分析 |
2.3.1 静态图表呈现多种维度交汇 |
2.3.2 动态图表呈现时空交叉对比 |
2.3.3 交互图表呈现关系主导模式 |
第3章 “DT财经”财经类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的话语建构分析 |
3.1 “DT财经”的财经类数据新闻叙事主体分析 |
3.1.1 数据新闻叙事主体内涵 |
3.1.2 作者主导叙事分析 |
3.1.3 数据主导叙事分析 |
3.2 “DT财经”的财经类数据新闻叙事聚焦角度分析 |
3.2.1 “DT财经”财经类数据新闻叙事聚焦角度统计 |
3.2.2 宏观视角聚焦事物长时间段规律 |
3.2.3 深度视角深入探究热点话题 |
3.3 “DT财经”财经类数据新闻“故事化叙述”建构的意义分析 |
3.3.1 城市发展:揭示人与城市联系 |
3.3.2 消费领域:展现“消费升级”现象 |
3.3.3 公司治理:外部数据探究内部发展 |
第4章 财经类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财经类数据新闻可视化特征分析 |
4.1.1 数据呈现:以财务数据描绘消费群像 |
4.1.2 信息图呈现:以数字统计图表为主 |
4.1.3 媒介呈现:社会化媒体使用偏向 |
4.2 财经类数据新闻叙事特征分析 |
4.2.1 可信度高:用财经数据讲故事 |
4.2.2 专业化生产:以小型团队为主 |
4.2.3 重视数据背后的相关关系 |
4.3 财经类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媒体自身定位与功能差异 |
4.3.2 财经时事热点变化 |
4.3.3 仪式化传播:关注议题的系列报道 |
第5章 “DT财经”财经类数据新闻叙事问题与反思 |
5.1 “DT财经”的财经类数据新闻实践优势 |
5.1.1 背靠阿里系,媒体×企业数据量丰富 |
5.1.2 扩展传播渠道,新媒体成主力军 |
5.1.3 关注泛财经领域,开拓数据内部联系 |
5.2 “DT财经”的财经类数据新闻实践不足 |
5.2.1 受众定位与数据分析深度相悖 |
5.2.2 专题报道中的数据来源种类单一 |
5.2.3 呈现上缺少小型交互性探索尝试 |
5.3 “DT财经”的财经类数据新闻改进以及发展策略 |
5.3.1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打造财经类数据新闻人才队伍 |
5.3.2 拓宽数据来源渠道,加强与专业财经机构合作 |
5.3.3 丰富数据呈现形式,建立财经类数据新闻定制化生产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摘要记录 |
(7)《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的文学审美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审美的文学与尚美的新闻 |
第一节 审美的文学 |
一、文学的特殊本质 |
二、审美非唯美 |
第二节 尚美的新闻 |
一、僵化的新闻写作 |
二、新闻的求美走向 |
第三节 新闻:向文学借“美” |
一、文学审美与新闻品格的交汇 |
二、审美的新闻:《冰点》特稿 |
第二章 《冰点》特稿的文学审美 |
第一节 题材之“真” |
一、时代的典型样本 |
二、“诗意”的“冰点” |
第二节 主题之“善” |
一、情感的温度 |
二、向善的力量 |
第三节 形式之“美” |
一、诗艺表达 |
二、小说特质 |
三、散文风格 |
四、剧本样貌 |
第三章 文学审美下的新闻内核 |
第一节 《冰点》采编的专业主义意识 |
一、现场采访印证补充事实 |
二、深入调查厘清事实 |
三、由表及里抵达真相 |
第二节 《冰点》特稿的专业主义话语 |
一、事实代替抽象形容 |
二、冷峻笔调 |
三、不虚美不隐恶 |
四、“证据”辅助 |
五、密集引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穆青新闻思想二十年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穆青新闻思想研究的基本概况 |
二、关于穆青新闻思想研究的重点 |
(一) 新闻写作思想 |
(二) 新闻理论思想 |
(三) 新闻记者成才观 |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 |
(9)从穆青典型人物报道看叙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叙事视角的四个层面 |
二、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中的叙事视角 |
(一) 《泪洒偏关》 |
(二)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
三、结语 |
(10)浅析穆青人物通讯写作的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穆青通讯作品中的问题 |
(一)对政治性语言运用的把握不够 |
(二)对人物的塑造不够全面,有些夸大 |
(三)对心理活动的描写不够客观 |
二、穆青通讯作品问题出现的原因 |
(一)革命大环境的影响 |
(二)自身内因的影响 |
三、结语 |
四、从穆青作品看新闻人物写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日报》脱贫攻坚报道研究(2019-2020)[D]. 朱晶. 渤海大学, 2021
- [2]@人民日报时政短视频的传播语态研究[D]. 李爽. 河北大学, 2021
- [3]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D]. 方婧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研究(2010—2019年)[D]. 叶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5]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6]财经类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 ——以“DT财经”为例[D]. 翁婉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7]《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的文学审美追求[D]. 王毅璇. 兰州大学, 2020(01)
- [8]穆青新闻思想二十年研究综述[J]. 潘迪,林川. 新闻爱好者, 2018(01)
- [9]从穆青典型人物报道看叙事视角[J]. 唐佳敏,易佳颖. 传播与版权, 2017(05)
- [10]浅析穆青人物通讯写作的局限性[J]. 周鑫.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