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 Ca~(2+) 和镇痛

中枢 Ca~(2+) 和镇痛

一、中枢Ca~(2+)与镇痛(论文文献综述)

高宏燕,谭晶[1](2022)在《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虽然丙泊酚在临床麻醉中被广为应用,但是丙泊酚注射痛仍是麻醉诱导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目前,已有多种药物可以用来减轻丙泊酚注射痛。本文在回顾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机制及以往常用预防药物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丙泊酚可以通过激活伤害性顺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而致痛,还指出曲马多可通过调节疼痛信号传导的介质来防止伤害感受器致敏,针对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机制和预防药物进行综述。

陈丹丹,周瑜,翟晓静,樊炳乾,高易红,杨丽,邹士雅,许政,张红星,曹君利[2](2022)在《基于光遗传学与化学遗传学技术的疼痛脑环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疼痛作为本能反应可以使机体避免更严重的伤害,同时,疼痛作为一种疾病或症状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一直以来,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人们对调控疼痛行为的脑内结构认识非常有限,不够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特异性病毒工具,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观察和干预方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疼痛脑机制的认识。本文简单介绍了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的发展及应用历史,归纳了不同动物模型条件下基于这两种技术发现的疼痛调控神经结构,并对未来疼痛神经环路机制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以期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杨礼泛,饶飞,安育松,徐新志,文茜,莫小琴,范郁山[3](2021)在《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发现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血液流变、嘌呤代谢,同时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炎症反应,减少痛风石形成,并调节免疫系统,减轻滑膜损伤和修复软骨,恢复患者关节功能。针灸治疗不破坏患者整体结构,仅对病变微细组织结构进行改善,能够疏通病变部位经脉,调整病变关节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彭敏敬,柯昌斌[4](2021)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参与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疼痛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对疼痛最新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感觉和情感体验[1]。慢性疼痛一直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世界性难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约有33%的6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疼痛[2]。目前临床对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使用的是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阿片类镇痛药、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等,

刘凌云[5](2021)在《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文中提出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理学家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分子生物学家阿德姆·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机体对热、冷和机械压力等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对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其遭受伤害.在David Julius和Ardem Patapoutian的发现之前,神经系统如何感知热、冷和机械压力并如何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尚不清楚.温度感受器TRPV1和触觉感受器PIEZOs的发现则揭开了这些感受器神秘的面纱,促进更多的TRP受体家族以及PIEZO受体家族成员的发现及其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多种疼痛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总结了这两类感受器的发现过程、结构和作用机制,并介绍了温度与触觉感受器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以及它们作为药物研发靶点的最新进展.

王晓庆[6](2021)在《IL-17A/CaMKⅡ/CREB信号通路在青藤碱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异常引起的慢性疼痛,全球人群发病率约为10%,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医疗卫生问题。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归因于其发生的确切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作用靶点多,临床治疗缺乏特效药和治疗技术,目前的治疗方法均以缓解症状为主,而药物的耐药性、成隐性以及其他副作用等使得单一药物长期使用受到限制。中药青藤碱具有抗炎、免疫抑制、镇痛、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且无药物蓄积及成瘾性,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疾病、肾炎、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有研究发现,青藤碱可以用来缓解多种动物模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但是其具体的信号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表明,神经损伤后诱发的炎症及后续的级联放大反应通路是产生和维持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原因,其中IL-17A/CaMKⅡ/CREB通路的活化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说:青藤碱可通过抑制IL-17A/CaMKⅡ/CREB通路的活化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本研究拟通过整体动物行为学、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RT-PCR及体外细胞培养等方法证实本研究的假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为青藤碱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理论基础,并扩大青藤碱的临床适用范围。目的通过建立在体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及体外神经元敏化模型,探讨青藤碱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IL-17A/CaMKⅡ/CREB信号通路在青藤碱治疗大鼠脊神经结扎模型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将48只鞘内置管成功的SD大鼠采用脊神经结扎术(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测量基础痛阈(机械痛阈+热痛阈)后,将大鼠进行以下分组(n=8):假手术组(Sham,仅行手术操作,但不结扎脊神经)、SNL组(结扎脊神经)、青藤碱组(青藤碱干预的SNL大鼠)、IL-17A抗体组(IL-17A抗体干预的SNL大鼠)、KN93(CaMKⅡ抑制剂)组(KN93干预的SNL大鼠)、666-15(CREB拮抗剂)组(666-15干预的SNL大鼠)。其中,Sham组和SNL组鞘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青藤碱组、IL-17A抗体组、KN93组和666-15组鞘内注射相应的干预药物,连续注射14天。通过测量大鼠SNL后第1天(P1)、第3天(P3)、第5天(P5)、第7天(P7)及第14天(P14)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评估药物对SNL模型的干预效果;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量SNL后第14天各组大鼠手术侧L4-6脊神经节段脊髓腰膨大中IL-17A、p-CaMKⅡ及p-CREB的表达变化,探讨青藤碱对SNL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及可能的信号通路机制。为进一步明确IL-17A在青藤碱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本研究将鞘内置管成功的40只雄性SD大鼠进行以下分组(n=8):假手术组(Sham)、SNL组、青藤碱组(青藤碱处理的SNL大鼠)、青藤碱+IL-17A组、青藤碱中断治疗组。其中,Sham组和SNL组鞘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青藤碱组鞘内注射青藤碱,连续注射14天;在青藤碱+IL-17A组,大鼠鞘内连续注射青藤碱7天后开始联合鞘内注射IL-17A至第14天;在青藤碱中断治疗组,大鼠鞘内连续注射青藤碱7天后,从第8天开始中断青藤碱治疗至第14天。测量各组大鼠SNL后第7天(P7)及第14天(P14)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量SNL后第14天各组大鼠手术侧L4-6脊神经节段脊髓腰膨大中IL-17A的表达水平,明确IL-17A在青藤碱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2.青藤碱在体外细胞水平对IL-17A/CaMKⅡ/CREB通路活化的抑制效果。DRG神经元经TNF-α诱导后,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与疼痛信号传导密切相关的TRPV1、TRPA1离子通道的蛋白(n=3)和m RNA(n=6)的表达变化,并采用fluo-3/AM探针检测DRG神经元中Ca2+浓度的变化(n=6),评估TNF-α体外诱导神经元敏化的效果。采用MTT检测青藤碱对TNF-α诱导后的DRG神经元增殖活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细胞内LDH及ROS表达水平以评估青藤碱的给药浓度。根据神经元处理方式进行以下分组(n=6):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TNF-α组(TNF-α干预)、青藤碱组(TNF-α+青藤碱干预)、IL-17A抗体组(TNF-α+IL-17A抗体)及KN93组(TNF-α+KN93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的IL-17A、p-CaMKⅡ及p-CREB的蛋白;采用RT-PCR检测各组神经元的TRPV1、TRPA1 m RNA表达水平;在细胞水平探讨青藤碱对TNF-α诱导的DRG神经元IL-17A/CaMKⅡ/CREB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3.青藤碱与现有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法的疗效比较。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脊神经结扎术(SNL)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测量基础痛阈(机械痛阈+热痛阈)后,将大鼠进行以下分组(n=6):假手术组(Sham)、SNL组、青藤碱组(青藤碱干预的SNL大鼠)、羟考酮组(羟考酮干预的SNL大鼠)、脉冲射频组(脉冲射频干预的SNL大鼠)、青藤碱/脉冲射频联合组(青藤碱联合脉冲射频干预的SNL大鼠)。其中,Sham组和SNL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青藤碱组、羟考酮组大鼠分别经腹腔注射给予青藤碱或羟考酮,连续干预14天;脉冲射频组于完成SNL术时给予脉冲射频治疗,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14天;青藤碱/脉冲射频联合组大鼠在完成SNL术时给予脉冲射频治疗,然后腹腔注射青藤碱连续干预14天。通过测量各组大鼠在P1、P3、P5、P7及P14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评估各种干预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结果1.SNL可通过激活IL-17A/CaMKⅡ/CREB通路而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青藤碱可通过抑制IL-17A/CaMKⅡ/CREB通路的激活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与Sham组相比,SNL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在P1开始明显降低,持续至第14天(P<0.05);SNL组大鼠第14天脊髓组织中IL-17A、p-CaMKⅡ及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SNL组相比,IL-17A抗体组大鼠各时间点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第14天脊髓组织中IL-17A、p-CaMKⅡ及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SNL组相比,KN93组大鼠各时间点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第14天脊髓组织中p-CaMKⅡ及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SNL组相比,666-15组大鼠各时间点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SNL后第14天脊髓组织中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SNL组相比,青藤碱组大鼠SNL后各时间点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SNL后第14天脊髓组织中IL-17A、p-CaMKⅡ及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在青藤碱+IL-17A组,青藤碱的治疗作用可被IL-17A逆转,SNL后14天脊髓组织中IL-17A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在青藤碱中断治疗组,大鼠SNL术后第7天疼痛改善,中断治疗后在SNL后14天又出现痛阈下降,而且SNL后14天脊髓组织中IL-17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2.在体外细胞水平发现,青藤碱可抑制TNF-α诱导的神经元IL-17A/CaMKⅡ/CREB通路的激活。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可显着上调DRG神经元的TRPV1、TRPA1离子通道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P<0.05),而且,TNF-α组细胞内Ca2+浓度显着增加(P<0.05)、DRG神经元的IL-17A、p-CaMKⅡ及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在体外细胞水平,与0μmol/L组相比,100、200、400及800μmol/L的青藤碱可显着改善TNF-α引起的DRG细胞活力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此外,我们亦探讨了不同浓度的青藤碱对TNF-α引起的DRG细胞内活性氧及乳酸脱氢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浓度大于或等于200μmol/L时,青藤碱显着抑制DRG细胞内活性氧及乳酸脱氢酶的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因此在本部分中我们选用了800μmol/L的青藤碱进行实验。与TNF-α组相比,IL-17A抗体组DRG神经元的IL-17A、p-CaMKⅡ及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KN93组DRG神经元的p-CaMKⅡ及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青藤碱组DRG神经元的IL-17A、p-CaMKⅡ及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TNF-α组相比,青藤碱组、IL-17A抗体组及KN93组的TRPV1、TRPA1m RNA表达水平降低。3.青藤碱与羟考酮及脉冲射频对SNL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相当,青藤碱联合脉冲射频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治疗组。与Sham组相比,SNL组大鼠机械痛阈及热痛阈明显下降;与SNL组相比,分别给予青藤碱、羟可酮、脉冲射频及青藤碱/脉冲射频联合治疗均可明显缓解大鼠SNL模型引起的机械痛和热痛敏(P<0.05)。其中,青藤碱与羟考酮和脉冲射频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相当,青藤碱联合脉冲射频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治疗组。结论青藤碱可通过抑制IL-17A/CaMKⅡ/CREB通路的活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治疗效果与现有的羟考酮及脉冲射频等治疗效果相当,而青藤碱联合脉冲射频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治疗组。

王仲伟[7](2020)在《去氢紫堇鳞茎碱通过调节P2X4受体在脊髓损伤后NPP治疗中作用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一般理解为多种原因所致的躯体或感觉系统引起的身体的疼痛,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这种类型的疼痛在人群中发病率为7%左右,这种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感受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是脊髓损伤后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脊髓损伤后出现NPP的患者其生活质量也较差,因此极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治疗。去氢紫堇鳞茎碱(Dehydrocorybulbine,DHCB)是从紫堇属植物延胡索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既往的动物实验发现它能有效地缓解炎性疼痛和NPP。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在大鼠中进行实验,评估基于P2X4受体(P2X4R),DHCB对脊髓损伤后发生的慢性的NPP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为了探索脊髓损伤对脊髓中P2X4R水平和伤害感受性白细胞介素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挫伤大鼠脊髓制作了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①脊髓损伤组;②DHCB(2nM)治疗组;③DHCB(20nM)治疗组;另外设置假手术组(即为对照组),使用触觉测量套件(2.0g,North Coast Medical,USA)测定不同组别之间的大鼠对无害性机械刺激的敏感性。采取爪回缩反应发生率(PWF%)来确定不同组别之间的大鼠对无害的机械刺激的疼痛反应。以此评估DHCB的应用是否对会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产生的相关疼痛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并通过对比DHCB(2nM)治疗组与DHCB(20nM)治疗组确定不同浓度的DHCB是否会对镇痛效果产生影响。处死大鼠获取损伤脊髓部位及腰段的脊髓组织,通过Westernblot对比脊髓损伤组与假手术组的实验数据,观察P2X4R,IL-1β,IL-18和MMP9的表达水平的高低,以此证实脊髓损伤是否会对脊髓中P2X4R表达水平和伤害感受性白细胞介素的表达水平产生影响,并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DHCB观察其在大鼠体内对P2X4R,IL-1β,IL-18和MMP9的表达水平产生的影响。为评价盐酸喹吡罗和ATP在活体动物内对DHCB的影响,将21只SCI大鼠随机分为3组,按实验设计给予相应组分。DHCB(5 mg/Kg/天)或盐酸喹吡罗(1 mg/Kg/天)或ATP(2mg/Kg/天)每三天经尾静脉注射一次。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同途径注射作为对照组。采取爪回缩反应发生率(PWF%)来确定不同组别之间的大鼠对无害的机械刺激的疼痛反应。2、细胞学实验:在我们的研究中,对实验动物注射DHCB显着减少了脊髓损伤后的脊髓中P2X4R的表达。为了证实DHCB对P2X4R在体外是否也能产生的这种影响,我们使用VSC4.1细胞和BV-2细胞确定DHCB是否能在细胞水平调节了 P2X受体的数量或功能。因为P2X4R对Ca2+具有高渗透性,通过Fura-2示踪测定细胞内Ca2+的溶度,以此确定DHCB对P2X4R的影响。为了确定DHCB发挥作用的确切途径,将VSC4.1分为两组,一组利用多巴胺D2受体(D2R)激动剂喹吡罗(10μM)处理,另一组不经任何处理,通过western blot确定两组细胞中P2X4R中表达的高低。为了确定D2R对DHCB作用的的影响,将VSC4.1分为3组(均加入100μ MATP):①DHCB处理组;②DHCB+D2R激动剂喹吡罗处理组;③对照组;通过测定细胞内Ca2+的溶度,进一步确定DHCB发挥作用的确切途径。结果:在大鼠脊髓损伤的模型中,我们的实验发现在脊髓损伤后第7天大鼠出现NPP症状,并确认了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中P2X4R水平的上调。另外,脊髓损伤组IL-1β,IL-18和MMP-9的表达水平显着的高于对照组。而通过每3天通过脊髓损伤后的大鼠尾静脉注射给予DHCB,显着的减轻了脊髓损伤导致的机械异常性疼痛。此外,注射DHCB显着抑制了脊髓损伤后P2X4R,IL-1β,IL-18和MMP-9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增加。细胞内Ca2+通过仪器测量结果还显示,在VSC4.1和BV-2细胞经过持续12小时(图2A和2B)的DHCB处理后,(100μM)ATP诱导的细胞内Ca2+流入显着降低,提示DHCB下调了 VSC4.1细胞本身的P2X4R的表达。在确定DHCB发挥作用的确切途径的相关实验中,多巴胺D2R激动剂喹吡罗(10μM)增加了 VSC4.1细胞中的P2X4R的表达,且喹吡罗同时也逆转了DHCB对ATP诱导的钙内流的抑制作用。因此喹吡罗和ATP均可以拮抗了DHCB的镇痛作用,进一步确定了 DHCB通过影响D2R,间接影响P2X4R发挥镇痛功能。另外,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不管喹吡罗(1mg/kg)还是ATP(1mg/kg)单独应用对于脊髓损伤后疼痛均没有任何镇痛作用。结论:DHCB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减轻脊髓损伤模型中大鼠的NPP并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DHCB是通过调节多巴胺D2R间接调节P2X4R的功能,从而发挥其对NPP的镇痛作用的。

吕婷婷[8](2019)在《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DRG中P2X7和P2Y1受体在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缓解内脏痛敏中的作用机制。方法:TNBS灌肠诱导IBS大鼠内脏痛模型,给予足三里(双)、三阴交穴(双)电针刺激干预(强度1m A,频率2Hz,波宽0.1ms),15min/次,1次/日,共1周。运用病理形态学、行为学、逆行示踪、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讨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结果:电针明显抑制内脏高敏感性,可被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部分抑制。电针能够抑制内脏痛大鼠DRG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静息膜电位、上调基强度、抑制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鞘内注射FCA后电针的调节作用受到一定程度抑制,表明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电针对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的调节。P2X7选择性激动剂Bz ATP增加AWR评分,拮抗剂A740003抑制AWR评分,说明P2X7在内脏痛敏中发挥促进作用。Bz ATP拮抗了电针镇痛效应,A740003能够协同电针镇痛效应。电针显着抑制P2X7蛋白与m RNA表达。P2Y1激动剂ADP-β-S降低AWR评分,而P2Y1拮抗剂MRS2179对评分无影响;TNBS下调DRG中P2Y1蛋白及其m RNA表达,提示P2Y1内脏痛敏中发挥抑制作用。ADP-β-S协同电针镇痛作用,MRS2179拮抗电针的镇痛效应,说明P2Y1介导了电针缓解内脏高敏感过程。MRS2179抑制A740003的镇痛效应。TNBS诱导P2Y1表达下调,Bz ATP下调P2Y1蛋白及其m RNA表达,A740003上调其表达,说明P2Y1参与P2X7对内脏痛觉调节。内脏痛大鼠DRG中P2X3表达上调,Bz ATP进一步上调其表达,A740003抑制其上调。Bz ATP拮抗电针上调P2Y1,A740003协同EA上调P2Y1。Bz ATP拮抗电针下调P2X3,A740003协同电针抑制P2X3,表明P2X7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TNBS能上调P2X3表达,ADP-β-S下调DRG中P2X3表达,MRS2179进一步上调P2X3表达。TNBS上调结肠相关DRG中P2X3 m RNA的表达;ADP-β-S下调P2X3m RNA表达,MRS2179进一步上调P2X3 m RNA表达。说明P2Y1通过调节P2X3受体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来实现对内脏痛觉的调制。电针显着抑制P2X3蛋白的表达;ADP-β-S协同电针对P2X3蛋白的下调,MRS2179拮抗电针的下调作用。结论:DRG胶质细胞参与TNBS诱导IBS内脏痛的外周敏化与电针镇痛效应;DRG中P2X7、P2Y1受体介导IBS大鼠内脏高敏感与电针镇痛效应;

丁晓维[9](2017)在《G蛋白耦联型雌激素受体介导的神经细胞钙信号和对吗啡镇痛及耐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雌激素(Estrogen)在生物体内作用广泛,不仅在调节性别特征和生殖功能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神经系统功能如痛觉、学习记忆、运动协调、情感与认知等也有着复杂且重要的影响。在痛觉感受方面,慢性痛敏性疾病如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和间质性膀胱炎等,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疼痛症状随性激素周期而波动。也有大量文献报导女性对阿片类药物的敏感性低于男性。这些现象都表明雌激素参与痛觉和神经系统阿片信号的调节,但是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雌激素的效应由经典的核受体ERα和ERβ以及新近发现的G蛋白偶联型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GPR30)介导。我们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激活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域的GPR30可显着抑制该区域μ型阿片受体(mu-opioid receptor,MOR)介导的镇痛效应,且这一作用可能与胞内钙信号有关。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内源性表达GPR30和MOR的神经细胞株,验证雌激素可能通过GPR30介导的钙信号调节MOR的功能,并利用系统敲除GPR30的小鼠,研究这一信号机制对吗啡镇痛和耐受的调节作用。主要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一、SH-SY5Y细胞内源性表达GPR30和MOR,雌激素通过GPR30介导胞内钙释放和MOR磷酸化1.SH-SY5Y细胞内源性表达GPR30和MOR,雌激素通过GPR30诱导胞内钙增加我们采用qPCR检测了三株神经细胞,分别是人来源的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小鼠来源的Neuro-2a细胞和稳定表达人类μ型阿片受体(hMOR)的Neuro-2a细胞,发现SH-SY5Y细胞GPR30mRNA显着高于另两株细胞。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显示SH-SY5Y细胞内源性共表达GPR30和MOR。钙成像实验发现E2和G-1(0.1-1μM)浓度依赖性地引起SH-SY5Y细胞钙快速升高,且这一作用可被GPR30特异性阻断剂G15(3μM)抑制,表明雌激素介导的Ca2+增加是由GPR30所介导。在Neuro-2a细胞,雌激素和G-1未能引起胞内钙信号。2.GPR30介导的钙信号来源于胞内钙库释放在无钙细胞外液时激活GPR30仍可引起胞内钙离子增加,且和正常细胞外液时并无明显差异,并且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阻滞剂CdCl2(200μM)和PKA抑制剂H-89(10μM)不能阻断E2和G-1引起的钙信号增强,提示激活GPR30引起的胞内Ca2+浓度增高是由于胞内钙库释放。采用Thapsigargin耗竭胞内钙库后,雌激素和G-1不能引起或引起很小的钙信号反应,进一步说明GPR30引起的胞内钙增加来源于钙库释放。IP3受体抑制剂2-APB、磷脂酶C(PLC)抑制剂U73122可以明显抑制GPR30介导的胞内钙增加,揭示GPR30可能通过PLC-IP3途径导致胞内钙释放。3.钙信号参与雌激素介导的SH-SY5Y细胞c-Fos表达增加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了雌激素和GPR30选择性激动剂G-1对SH-SY5Y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0.01μM E2和1μM G-1分别处理SH-SY5Y细胞15、30、60min,可检测到c-Fos的时间依赖性表达增加。G15可以完全阻断雌激素和G-1引起的c-Fos蛋白表达增加。1μM U73122和1μM 2-APB分别预孵育细胞后,也可以阻断雌激素和G-1引起的c-Fos表达。这些结果表明,GPR30激活后,可通过PLC和IP3受体介导的Ca2+信号,间接(不通过核受体)介导雌激素的基因组效应。4.激活GPR30可使PKCα和PKCε发生膜转位激活,并使MOR发生磷酸化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SH-SY5Y细胞质膜上PKCα和PKCε的表达水平,发现E2和G-1(各1μM)分别刺激SH-SY5Y细胞5min后,膜蛋白中PKCα和PKCε表达水平显着提高。E2和G-1(各1μM)分别处理SH-SY5Y细胞,24h后可检测到磷酸化MOR(pMOR)表达水平的显着增加,且可以被PKC抑制剂Ro31180所抑制,揭示GPR30通过PKC导致MOR磷酸化,实现对MOR功能的调控。二、GPR30介导的MOR磷酸化参与吗啡镇痛和吗啡耐受的调控1.GPR30抑制吗啡镇痛在野生型(WT)和系统性敲除Gpr30基因的C57小鼠,采用热痛甩尾(tail-flick,TF)模型,研究了GPR30的激动剂、拮抗剂或基因敲除对吗啡镇痛的影响。在WT小鼠,无论雌性或雄性,GPR30激动剂G-1均可使吗啡镇痛的剂量效应曲线相对于Vehicle组明显右移,而GPR30拮抗剂G15则导致吗啡镇痛的剂量效应曲线明显左移。与G15的效应相一致,Gpr30-/-小鼠吗啡镇痛的剂量效应曲线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左移。这些结果在整体行为学水平证明了GPR30可抑制吗啡的镇痛效应。在足底注射福尔马林所诱导的急性炎症痛模型,以舔足时间(Licking duration)为痛行为指标,考察了抑制GPR30或敲除Gpr30基因对吗啡(3mg/kg)的镇痛效应的影响。在雌性野生型C57小鼠,G15+吗啡组舔足总时间明显少于Vehicle+吗啡组,表明G15增强了吗啡的镇痛效应。与G15的效应相一致,Gpr30-/-吗啡组小鼠的舔脚时间也明显少于WT吗啡组小鼠。这些结果在急性炎症痛模型进一步证明了GPR30对吗啡镇痛效应的抑制作用。2.GPR30参与吗啡耐受的形成每日一次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建立吗啡耐受小鼠模型,用热痛甩尾潜伏期反映吗啡镇痛效应,观察G15(0.5mg/kg,吗啡给药前预注射,以Vehicle为对照)对吗啡耐受的影响。在Vehicle+吗啡组雌性WT小鼠,吗啡处理开始后的第1-4天(Day 1-Day 4),TF潜伏期较Day 0(吗啡给药前1天)显着延长,但是自第5天,TF潜伏期开始显着缩短,即吗啡镇痛效应降低(吗啡耐受)。在G15+吗啡组雌性WT小鼠,Day 11才开始出现吗啡镇痛作用的显着降低,表明G15能显着迟缓吗啡耐受的形成。进一步研究系统性敲除Gpr30基因对吗啡耐受的影响。在Gpr30-/-与WT小鼠,连续7天皮下注射10mg/kg吗啡(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两次,在第1,3,5,7天第一次注射吗啡后测小鼠热痛甩尾(TF)潜伏期,在第8天测定吗啡镇痛的剂量效应曲线。无论雌雄,野生型小鼠自Day 3即出现TF潜伏期缩短,在Day 7,TF潜伏期与Day 0相似,反映吗啡镇痛作用减弱和吗啡耐受形成;Gpr30-/-小鼠Day 3-Day 7 TF潜伏期虽有一定程度缩短但仍处于较高水平。Day 8测得的吗啡镇痛剂量效应曲线,WT吗啡组相对于WT生理盐水组明显右移,而Gpr30-/-吗啡组小鼠剂量效应曲线相对于WT生理盐水组没有明显差异。这些结果显示Gpr30基因敲除可显着延缓或抑制吗啡耐受的形成。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雌激素激活神经细胞的GPR30后,经PLC/IP3信号途径引起胞内钙释放,胞内钙离子增加激活c-Fos蛋白表达和PKCα/ε的膜转位激活,进而使MOR发生磷酸化,抑制MOR的功能。GPR30介导的钙信号及MOR磷酸化抑制吗啡的镇痛效应,促进吗啡耐受的形成。因此,未来有可能靶向GPR30或其下游信号通路设计药物,提高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应和延缓或防止吗啡耐受的形成。

黄东阳[10](2016)在《内源性炎性物质与神经肽P物质对感觉神经元中T型钙通道的调节及其在神经元兴奋性和疼痛中的作用》文中提出T型钙通道(又名低电压激活钙通道,LVA)家族由三种亚型所组成:CACNA1G编码的Cav3.1,CACNA1H编码的Cav3.2,CACNA1I编码的Cav3.3。这些通道因其低电压激活特性使得其可在神经元静息膜电位附近被部分激活,并具有快激活、快失活、慢去活特性。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T型钙通道在外周痛觉通路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外周躯体感觉系统,T型钙通道主要表达于小的、TRPV1敏感的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和低阈值机械感受器(LTMRs),包括Aδ-LTMRs和C-LTMRs。这些感受器分布于皮肤毛囊。已有研究报道,外周感觉神经元中表达的T型钙通道亚型主要是Cav3.2亚型。Cav3.2在多种外周神经纤维中都有表达,如,皮肤传入纤维的轴突、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神经末梢、Aδ纤维的郎飞结、脊髓背角中伤害性感受纤维的突触前末端。有研究表明,鞘内注射反义核苷酸敲低背根神经节(DRG)中的Cav3.2亚型可以显着降低神经痛和炎性痛模型的疼痛反应;T型钙通道的阻断剂在锯齿类动物疼痛模型中发挥显着的镇痛作用。T型钙通道几种亚型已被作为临床镇痛药物作用靶点研究了很长时间,且目前有几种新型的T型钙通道特异性阻断剂作为镇痛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相反,如果痛觉通路中的T型钙通道通道活性增加或者表达量增加可以引起痛觉增敏现象。在许多病理性疼痛(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外周神经损伤或炎症反应)中,均表现出T型钙电流表达增加。虽然缓激肽(Bradykinin,BK)、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bitartrate,NE)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是已知的可以引起疼痛的炎性物质,但至今没有系统研究这些内源性物质对于T型钙通道的调节作用,及其调节作用下的作用机制的报道。本研究第一部分将集中研究这四种内源性炎性物质对于急性分离培养的DRG神经元中的T型钙通道的调节作用,及其产生相应调节作用的机制。P物质(SP)是一种十一个氨基酸多肽,属于速激肽家族,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均有表达。SP是一种主要的兴奋性递质,其可参与痛觉传递、肌肉收缩、炎性调节和免疫应答等过程。SP可被哺乳动物外周躯体感觉系统的伤害性感觉神经元中的TRPV1阳性细胞所大量产生。当中枢或外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均会释放SP。外周伤害性神经纤维末端释放SP引起所谓的“神经性炎症”,在脊髓背角SP促进兴奋性递质谷氨酸释放。SP通过激活NK1(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发挥胞内作用。目前尚未见有关SP调节T型钙通道功能的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型钙通道可被氧化还原机制所调节,L-型半胱氨酸等还原性物质可以显着性增大外周神经系统DRG神经元中的T型钙电流,抗坏血酸和N2O等可促进细胞释放ROS的物质可以抑制DRG神经元中的T型钙电流等。另外具有自由电子的活性氮也可以通过氧化还原作用调节T型钙通道功能。但至今为止,人们对这些氧化还原调节下的分子调节机制了解并不深刻。这也成为了T型钙通道更深入研究的瓶颈。本研究第二部分主要是利用大鼠背根神经元以及人胚肾上皮(HEK)细胞研究SP对T型钙电流,尤其是Cav3.2亚型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因为P物质在脊髓痛觉通路中强大的兴奋性作用,针对NK1受体拮抗剂的新型镇痛药物的研究方兴未艾。然而,尽管有许多强有力的临床前数据被报道,但NK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导致这一困惑的原因可能与SP在中枢和外周有不同作用有关,即不同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兴奋作用,SP在外周伤害性通路中可能存在抑制性或镇痛作用。本研究第三部分部分我们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通过传统的电生理手段研究S9SP(一种NK1受体激动剂)、Z944(T型钙通道特异性阻断剂)、ST101(T型钙通道特异性开放剂)对外周神经元DRG兴奋性的调节,并研究这些药物在整体动物疼痛中的调节作用。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源性炎性物质缓激肽、三磷酸腺苷、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2对DRG神经元中T型钙通道的作用目的:研究几种内源性炎性物质对DRG中T型钙通道的调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急性分离培养大鼠DRG神经元,药物孵育过夜。2利用膜片钳技术、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PCR技术研究几种炎性物质对T型钙通道的调节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用缓激肽(BK,100 n M),三磷酸腺苷(ATP,2μM),去甲肾上腺素(NE,500 n M),前列腺素E2(PGE2,500 n M)的混合药物(Inf.)过夜孵育培养第二天的成年雄性大鼠DRG神经元。膜片钳结果显示炎性药物混合剂孵育过夜后,与溶剂(DMEM)对照组比处理组DRG神经元中表达T型钙通道的细胞数量显着性增加,从对照组的21/43(48.8%),上升到Inf.孵育组的31/42(73.8%)(P<0.05)。但对平均电流峰值没有显着影响,平均电流大小分别为-113.6±18.5 p A(DMEM组)和-105.3±14.5 p A(Inf.组)。Inf.孵育24 h并没有引起DRG神经元凋亡。2 BK与ATP各自单独过夜孵育也可引起T型钙电流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从对照组的25/54(46.3%)增加到43/54(79.6%,BK组)(P<0.05)和39/56(69.9%,ATP组)(P<0.05)。而NE和PGE2无此作用。且这些药物孵育对T型钙电流大小均无影响。3 PLC阻断剂U-73122或B2受体阻断剂Hoe-140孵育可阻断Inf.孵育引起的T型钙电流阳性细胞比例增大,而P2X2/P2X3阻断剂A-317491并无此作用。4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5μM)可降低通道蛋白泛素化,孵育细胞并不能引起T型钙电流阳性细胞比例的增加。PCR结果显示,炎性物质单独或共孵育后,DRG神经元中Cav3.2亚型m RNA表达量并无明显变化。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炎性物质单独或共孵育对DRG细胞中总的Cav3.2通道蛋白的表达并无影响。结论:1 BK和ATP孵育可引起DRG神经元中T型钙电流阳性细胞比例增加。2 BK和ATP的作用是通过激活Gq/11-PLC通路所致。第二部分P物质对T型钙通道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SP(S9SP)对DRG神经元中T型钙通道的作用,应用电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S9SP产生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电生理膜片钳技术观察S9SP对DRG神经元和HEK细胞中过表达的T型钙通道作用。2利用si RNA干扰技术及药理学阻断剂研究S9SP对T型钙通道调节作用偶联的G蛋白通路。3应用多种内源性或外源性药物采用电生理技术、细胞锌成像技术、原子分光光度法等技术研究S9SP引起T型钙通道功能改变的分子机制。4利用药理氧化剂及定点突变技术研究S9SP下游信号分子在通道蛋白上的具体作用位点。结果:1 S9SP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中、小直径,痛觉相关的DRG神经元中的T型钙电流,IC50为6.20±2.99 n M。2 1μM S9SP可以产生最大抑制,抑制率为22.5±2.3%。一种NK1受体特异性激动剂Sar9-Met(O2)11-SP(1μM)可以对DRG神经元中的T型钙电流产生相似程度的抑制,抑制率为26.6±4.7%。NK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P-99994几乎完全阻断S9SP所引起的T型钙电流的抑制。但S9SP对DRG神经元中的高电压激活钙电流(HVA)并无影响。3 PTX预孵育过夜可完全阻断S9SP引起的对DRG神经元T型钙电流的作用。使用si RNA将Gq和G11 m RNA水平敲低至基础水平(转染阴性对照si RNA)的20%左右,发现并未对S9SP的作用造成影响,其仍可对T型钙电流产生27.1±3.8%的抑制;而当用si RNA敲低Gi和Go表达水平至基础水平(转染阴性对照si RNA)的20%左右时,S9SP对DRG神经元中T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则几乎完全消除,抑制率仅为2.5±2.6%。同时发现,PKC抑制剂BIM I并不能影响S9SP对T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4还原性物质DTT(二硫苏糖醇)几乎完全逆转S9SP引起的T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另外氧化性物质H2O2和Antimycin A可以模拟S9SP对T型钙电流的作用。5 Zn Cl2可着抑制T型钙电流,抑制率为24.55±4.3%;锌存在时S9SP不能引起T型钙电流进一步的抑制。锌螯合剂TPEN可消除S9SP对T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并可逆转已经发生的抑制作用。6共聚焦锌成像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实验表明,S9SP孵育细胞并不能改变细胞内/外锌浓度。7 S9SP存在时可增大低浓度锌对Cav3.2电流的抑制作用。8氨基酸点突变实验表明,Cav3通道上锌的高亲和位点在S9SP引起的Cav3电流抑制作用中至关重要。9利用两种氧化剂NEM(透膜的氧化剂)和MTSES(不透膜的氧化剂)的实验发现,MTSES能抑制表达于HEK293细胞的Cav3.2电流,且作用特点与S9SP相似;而NEM呈现非特异性抑制作用。10将Cav3.2中S1-S2胞外连接的三个连接环上的半胱氨酸和S1跨膜区的一个半胱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后发现,这四个位点的突变显着性降低了MTSES对突变通道电流的抑制作用。结论:1 S9SP激活DRG神经元中NK1受体进而激活Gi/o信号通路,抑制T型钙通道;2 S9SP诱导内源性释放ROS从而通过ROS通路抑制T型钙电流。3 ROS调节通道对锌的亲和力,进而抑制T型钙电流;4同源区域I中的S1-S2连接片段中的一个或几个半胱氨酸介导了Cav3.2的氧化还原作用。第三部分SP对T型钙通道的调节在神经元兴奋性及外周疼痛中作用的研究目的:研究SP介导的T型钙通道的调节在大鼠DRG神经元兴奋性及动物疼痛行为中的作用。方法:1使用电流钳技术,研究T型钙通道特异性阻断剂Z944、T型钙通道特异性开放剂ST101和NK1受体激动剂S9SP对DRG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2动物疼痛模型由大鼠脚掌注射缓激肽(BK)、机械刺激或热源刺激所造成。在这些疼痛模型上观察脚掌注射Z944、S9SP和ST101对疼痛行为的影响。3鞘内注射反义核苷酸敲低大鼠DRG(L4-L6)中的Cav3.2表达水平,进一步研究T型钙通道在S9SP对疼痛行为影响中的作用。结果:1 Z944可以显着增加动作电位的rheobase,减少动作电位(AP)个数,并且使静息膜电位(Erest)超极化,但对AP峰值和AP持续时间没有显着影响。相反,ST101可以显着增加动作电位爆发次数并使Erest去极化,同样对AP峰值和AP时程没有显着影响。S9SP对DRG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与Z944作用趋势相同,虽然只有对rheobase的作用达到了统计学差异。si RNA敲低培养DRG神经元中Cav3.2表达可以消除Z944和ST101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2 BK单独灌流可以显着降低rheobase,增加动作电位爆发个数,使Erest去极化。S9SP和Z944则可抑制BK的作用,都几乎使BK引起的rheobase降低和动作电位个数增加恢复至原来水平。3大鼠脚掌分别注射0.02μM,0.2μM,2μM和200μM ST101可以引起明显的疼痛反应。4大鼠脚掌注射Z944(1μM,10μM,100μM)三个不同浓度均可显着性增加大鼠热痛阈值。5大鼠脚掌注射S9SP可以显着降低大鼠脚掌对轻触觉的反应,Z944脚掌注射产生相似的作用;大鼠脚掌注射ST101可以增加大鼠脚掌对轻触觉的敏感程度。6提前注射RTG(M-型钾通道开放剂)或Z944可以显着降低之后注射BK所引起的疼痛,预注射S9SP同样显着降低BK注射引起的疼痛反应。RTG和Z944共同预注射可以引起与S9SP注射相似的镇痛反应。7利用反义核苷酸鞘内注射敲低大鼠DRG中Cav3.2水平可以消除Z944引起的镇痛作用,降低S9SP引起的镇痛作用,提示T型钙通道的参与。结论:1 T型钙通道开放剂ST101可增加神经元兴奋性,而T型钙通道阻断剂Z944和S9SP可降低神经元兴奋性;ST101和Z944的作用是通过调节T型钙通道功能产生的。Z944和S9SP可以拮抗BK引起的DRG神经元兴奋性的增加。2 ST101引起大鼠自发性疼痛;Z944和S9SP可拮抗BK注射引起的疼痛。3 Cav3.2介导了Z944引起的镇痛作用,介导了部分S9SP的镇痛作用。

二、中枢Ca~(2+)与镇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枢Ca~(2+)与镇痛(论文提纲范文)

(1)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机制
    1.1 直接刺激
    1.2 激发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1.3 激活伤害性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
    1.4 其他机制
2 丙泊酚注射痛的相关预防药物
    2.1 利多卡因
    2.2 氯胺酮
    2.3 右美托咪定
    2.4 阿片类药物
    2.5 曲马多
    2.6 非甾体抗炎药
    2.7 其他药物
3 总结

(2)基于光遗传学与化学遗传学技术的疼痛脑环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疼痛模型
二、光遗传学
    1. 光遗传学发展简史及工作原理
    2. 光遗传学工作原理
三、化学遗传学
    1. 化学遗传学发展简史
    2. 化学遗传学工作原理
四、疼痛脑环路总结与分析
    1. 皮质及其投射
    2. 中脑边缘系统
    3. 丘脑及其相关投射
    4. 脑干核团及其相关投射
    5. 三级环路
五、结语与展望

(3)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改善痛风关节周围微循环及血液流变
    1.1 改善微循环
    1.2 影响血液流变
2 影响嘌呤代谢
3 对镇痛作用的影响
4 降低炎症反应
    4.1 细胞因子的影响
    4.2 离子通道影响
5 对痛风石的影响
6 对免疫的调节
7 对滑膜、软骨的影响
8 恢复关节功能
9 小 结

(4)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参与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aMKⅡ 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2 CaMKⅡ与突触可塑性
3 CaMKⅡ与炎性疼痛
4 CaMKⅡ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5 CaMKⅡ与骨癌痛
6 展望

(5)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感受器
    1.1 温度感受器TRPV1的发现
    1.2 识别不同温度刺激感受器的鉴定
    1.3 温度感受器TRP的结构
    1.4 温度感受器激活后导致疼痛与神经性炎症的作用机制
2 触觉感受器
    2.1 触觉感受器PIEZOs的发现
    2.2 触觉感受器PIEZOs也是内脏器官的机械压力感受器
    2.3 触觉感受器的结构
    2.4 触觉感受器作用机制
3 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异常所导致的疾病
    3.1 遗传性“TRP通道病”
    3.2 PIEZO1基因突变损害淋巴系统的发育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3.3 PIEZO2突变影响触觉、振动觉和本体感觉的产生
4 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作为药物潜在靶点
5 展望

(6)IL-17A/CaMKⅡ/CREB信号通路在青藤碱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IL-17A/CaMKⅡ/CREB信号通路在青藤碱治疗大鼠脊神经结扎模型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试剂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试剂
        2.3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鞘内置管
        3.2 大鼠脊神经节结扎(SNL)模型
        3.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3.4 行为学实验
        3.5 机械痛阈测定
        3.6 热痛阈测定
        3.7 Western blot
        3.8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SNL后大鼠行为学、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变化
        4.2 青藤碱、靶向抑制IL-17A、CaMKⅡ及CREB对 SNL大鼠痛阈的影响
        4.3 青藤碱、靶向抑制IL-17A、CaMKⅡ及 CREB对 SNL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IL-17A、p-CaMKⅡ及 p-CREB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4 青藤碱与IL-17A在治疗SNL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相互作用
    5 讨论
第二章 青藤碱对TNF-α诱导的DRG神经元敏化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试剂
        2.1 实验细胞
        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DRG神经元培养
        3.2 给药处理
        3.3 青藤碱对TNF-α诱导的DRG神经元的活力检测
        (1)MTT 法检测细胞活性
        (2)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内ROS水平
        (3)检测细胞内 LDH 水平
        3.4 Western blot
        3.5 RT-PCR
        3.6 DRG神经元内Ca~(2+)浓度测定
        3.7 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IL-17A、p-CaMKⅡ、p-CREB蛋白表达水平
        3.8 WB检测各组IL-17A、p-CaMKⅡ、p-CREB蛋白表达水平
        3.9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TNF-α对DRG神经元中TRPV1、TRPA1 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TNF-α对DRG神经元中TRPV1、TRPA1 mRNA表达的影响
        4.3 TNF-α对DRG神经元中Ca~(2+)浓度的影响
        4.4 青藤碱对DRG神经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4.5 青藤碱、靶向抑制IL-17A及 p-CaMKⅡ对 TNF-α诱导的DRG神经元中IL-17A、p-CaMKⅡ、p-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
        4.6 青藤碱、靶向抑制IL-17A及 CaMKⅡ对 TNF-α诱导的DRG神经元敏化的影响
    5 讨论
第三章 青藤碱与现有治疗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效果的比较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SNL模型制备
        3.2 分组与给药
        3.3 行为学测试
        3.4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各组大鼠机械痛阈的变化
    5 讨论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三、参编论着
致谢
附录一 鞘内置管图片
附录二 脊神经结扎模型制备

(7)去氢紫堇鳞茎碱通过调节P2X4受体在脊髓损伤后NPP治疗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去氢紫堇鳞茎碱的镇痛作用的初步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去氢紫堇鳞茎碱对P2X4R的影响的初步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
讨论和结论
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去氢紫堇鳞茎碱通过调节P2X4受体在脊髓损伤后NPP治疗中作用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DRG内胶质细胞介导电针缓解TNBS诱导IBS大鼠内脏痛敏效应观察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伦理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TNBS诱导大鼠IBS内脏痛模型
        2.5 结肠组织微观病理评分标准
        2.6 结直肠扩张球囊制作
        2.7 内脏运动反射的行为测试
        2.8 溶液配置
        2.9 鞘内注射
        2.10 大鼠穴位定位
        2.11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法
        2.12 标本采集与处理
        2.13 结肠组织病理学HE染色
        2.14 结肠相关DRG神经元逆行示踪
        2.15 DRG神经元急性分离与培养
        2.16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2.17 数据采集与分析
    3.结果
        3.1 TNBS诱导结肠炎症在不同时间微观病理评分
        3.2 DRG内胶质细胞介导电针缓解TNBS诱导内脏痛效应
        3.3 胶质细胞介导电针调节TNBS诱导内脏痛大鼠DRG中结肠相关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
    4.讨论
        4.1 慢性内脏痛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
        4.2 慢性内脏痛发病机制研究
        4.3 穴位选择依据
        4.4 DRG中“神经元-胶质细胞”共同参与感觉信息整合
        4.5 结肠非炎症性内脏高敏感
        4.6 DRG胶质细胞参与IBS内脏高敏感性及电针对结肠相关神经元兴奋性调节
    小结
第二部分 DRG胶质细胞P2X_7受体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伦理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TNBS诱导大鼠IBS内脏痛模型
        2.5 内脏运动反射的行为测试
        2.6 溶液配置
        2.7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法
        2.8 标本采集与处理
        2.9 免疫荧光双标
        2.10 Real time PCR m RNA检测
        2.11 Western Blot蛋白检测
        2.12 数据采集与分析
    3.结果
        3.1 DRG中 GFAP-P2X_7、P2X_3-P2X_7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
        3.2 DRG胶质细胞中P2X_7介导TNBS诱导IBS内脏痛外周敏化
        3.3 P2X_7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
    4.讨论
        4.1 嘌呤受体与内脏痛
        4.2 针刺发挥作用的重要信使物质-ATP
        4.3 P2X_7在TNBS诱导的IBS内脏高敏感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
        4.4 P2X_7介导电针抑制内脏痛外周敏化
    小结
第三部分 DRG神经元P2Y_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伦理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TNBS诱导大鼠IBS内脏痛模型
        2.5 内脏运动反射的行为测试
        2.6 溶液的配置
        2.7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法
        2.8 标本采集与处理
        2.9 免疫荧光双标
        2.10 Real time PCR m RNA检测
        2.11 Western Blot蛋白检测
        2.12 数据采集与分析
    3.结果
        3.1 DRG中 GFAP-P2Y_1、P2Y_1-P2X_3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
        3.2 DRG神经元中P2Y_1介导IBS内脏痛敏的抑制效应
        3.3 P2Y_1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
    4.讨论
        4.1 DRG神经元P2Y_1介导TNBS诱导IBS内脏痛敏
        4.2 P2Y_1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
    小结
第四部分 DRG中 P2X_7→P2Y_1→P2X_3途径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伦理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TNBS诱导大鼠IBS内脏痛模型
        2.5 内脏运动反射的行为测试
        2.6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法
        2.7 标本采集与处理
        2.8 溶液的配置
        2.9 Real time PCR m RNA检测
        2.10 Western Blot蛋白检测
        2.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3.结果
        (一)“P2X_7→P2Y_1"介导IBS内脏痛大鼠DRG中“神经元-胶质细胞”信息交互及电针的镇痛效应
        3.1 胶质细胞P2X_7受体抑制神经元P2Y_1受体介导IBS内脏痛外周敏化
        3.2 “P2X_7→P2Y_1"调节途径介导电针缓解IBS内脏痛
        (二)DRG中“P2Y_1→P2X_3"调节途径介导IBS内脏痛及电针镇痛效应
        3.3 内脏痛大鼠结肠相关DRG神经元P2Y_1抑制P2X_3受体表达
        3.4 “P2Y_1→P2X_3"调节途径介导电针缓解TNBS诱导IBS内脏痛
    4.讨论
        4.1 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胶质细胞”与IBS内脏痛
        4.2 “P2X_7→P2Y_1"介导IBS内脏痛大鼠DRG中“神经元-胶质细胞”信息交互及电针的镇痛效应
        4.3 DRG中“P2Y_1→P2X_3"调节途径介导IBS内脏痛敏及电针镇痛效应
    小结
创新点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P2受体介导IBS内脏痛外周敏化在中医经穴脏腑相关理论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及摘要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9)G蛋白耦联型雌激素受体介导的神经细胞钙信号和对吗啡镇痛及耐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雌激素调节痛觉等神经系统功能
    2.雌激素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及作用
第二章 神经细胞GPR30介导的钙信号和对μ型阿片受体功能的调控作用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试剂配制
        1.4 实验方法
        1.4.1 细胞培养技术
        1.4.2 蛋白质提取和Western blot技术
        1.4.3 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技术
        1.4.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
        1.4.5 细胞钙成像技术
        1.4.6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2.实验结果
        2.1 神经细胞上GPR30介导的钙信号
        2.1.1 SH-SY5Y细胞内源性表达GPR30和MOR
        2.1.2 雌激素和G-1 诱导SH-SY5Y细胞内钙信号增强
        2.1.3 GPR30特异性阻断剂G15 抑制雌激素和G-1 引起的胞内Ca~(2+)增加
        2.1.4 雌激素和G-1 诱导的胞内Ca~(2+)增加来源于钙库释放
        2.1.4.1 在无钙外液条件下,雌激素和G-1 仍诱导SH-SY5Y细胞内钙信号增强
        2.1.4.2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抑制剂CdCl2 不能阻断雌激素或G-1引起的胞内Ca~(2+)增加
        2.1.4.3 PKA抑制剂H-89 不能阻断E2或G-1 诱发的Ca~(2+)浓度增加;Thapsigargin可以阻断E2或G-1 引起的胞内Ca~(2+)浓度增加
        2.1.4.4 IP3 受体抑制剂2-APB显着抑制雌激素或G-1引起的胞内钙信号
        2.1.4.5 磷脂酶C(PLC)抑制剂U73122 阻断雌激素或G-1介导的胞内钙信号
        2.2 雌激素和G-1 激活c-Fos蛋白表达
        2.2.1 雌激素和G-1 激活SH-SY5Y细胞的c-Fos蛋白表达
        2.2.2 雌激素和G-1 引起的c-Fos表达依赖GPR30介导的钙信号
        2.3 GPR30对MOR功能的调控作用
        2.3.1 GPR30对PKCα和PKCε的激活作用
        2.3.2 E2和G-1诱导MOR发生磷酸化
        2.3.3 探讨GPR30对μ型阿片受体(MOR)的下游信号GIRK通道的影响
    讨论
第三章 GPR30对吗啡镇痛与耐受的调节作用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1.1 GPR30敲除小鼠的制备与基因型鉴定
        1.2 GPR30对吗啡镇痛影响
        1.2.1 热痛甩尾实验中GPR30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1.2.2 福尔马林急性痛模型中GPR30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1.3 GPR30对慢性吗啡耐受的影响
        1.3.1 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的建立、G15或Gpr30~(-/-)对吗啡耐受的影响
        1.3.2 小鼠RVM区域组织蛋白提取
        1.4 Gpr30基因敲除对机械痛阈的影响(Vonfrey Hairs实验,Up and down method)
        1.5 数据处理方法
    2.实验结果
        2.1 GPR30影响吗啡镇痛效应
        2.1.1 热痛甩尾实验中G-1或G15 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2.1.2 热痛甩尾实验中Gpr30基因敲除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2.1.3 在福尔马林急性炎性痛模型,GPR30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2.1.4 Gpr30基因敲除对小鼠机械痛阈的影响
        2.2 G15或Gpr30基因敲除对吗啡耐受的影响
        2.2.1 G15对吗啡耐受的影响
        2.2.2 Gpr30基因敲除对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
        2.2.3 吗啡耐受小鼠RVM区域MOR和 pMOR表达水平
    讨论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讨论
        1.1 雌激素的信号系统
        1.2 GPR30介导的钙信号
        1.3 GPR30抑制吗啡镇痛效应和促进吗啡耐受的形成
    2.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内源性炎性物质与神经肽P物质对感觉神经元中T型钙通道的调节及其在神经元兴奋性和疼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内源性炎性物质缓激肽、三磷酸腺苷、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2对DRG神经元中T型钙通道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物质对T型钙通道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P对T型钙通道的调节在神经元兴奋性及外周疼痛中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神经元电压激活钙通道的氧化还原调节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枢Ca~(2+)与镇痛(论文参考文献)

  • [1]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药物的研究进展[J]. 高宏燕,谭晶. 中国医药, 2022(02)
  • [2]基于光遗传学与化学遗传学技术的疼痛脑环路研究进展[J]. 陈丹丹,周瑜,翟晓静,樊炳乾,高易红,杨丽,邹士雅,许政,张红星,曹君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01)
  • [3]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杨礼泛,饶飞,安育松,徐新志,文茜,莫小琴,范郁山.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12)
  • [4]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参与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J]. 彭敏敬,柯昌斌.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21
  • [5]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J]. 刘凌云.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1(12)
  • [6]IL-17A/CaMKⅡ/CREB信号通路在青藤碱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机制研究[D]. 王晓庆. 兰州大学, 2021(09)
  • [7]去氢紫堇鳞茎碱通过调节P2X4受体在脊髓损伤后NPP治疗中作用的相关研究[D]. 王仲伟. 郑州大学, 2020(02)
  • [8]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机制研究[D]. 吕婷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9]G蛋白耦联型雌激素受体介导的神经细胞钙信号和对吗啡镇痛及耐受的影响[D]. 丁晓维.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10]内源性炎性物质与神经肽P物质对感觉神经元中T型钙通道的调节及其在神经元兴奋性和疼痛中的作用[D]. 黄东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中枢 Ca~(2+) 和镇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