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脂康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莉丹,刘晏[1](2021)在《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是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以保肝抗炎药物和胰岛素抵抗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但依然存在副作用明显、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然而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上有着突出的优势,该文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及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和药理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缪文茹[2](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龚智君[3](2021)在《基于PPARα/PGC-1α信号通路探讨中药血脂康干预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越来越普遍,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物,而血脂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天然调脂中成药。通过评价高脂喂养诱导的肥胖高血压大鼠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病变程度,探讨血脂康对干预肥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疗效。并通过研究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改变,PPARα/PGC1-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血脂康改善肥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24只6周龄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即普通饮食组(STD),高脂饮食组(HFD),普通饮食+血脂康治疗组(STD-X),高脂饮食+血脂康治疗组(HFD-X)。两个治疗组均用血脂康灌胃(300mg/kg/d),两个对照组均用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干预16周。在实验期结束时(即第16周),用过量的戊巴比妥钠(250mg/kg,腹腔注射)处死大鼠。留取血液及肝脏等标本检测如下指标:(1)实验周期内实时监测大鼠大鼠体重、血压变化水平,并予以收集统计。探讨血脂康对于肥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体重血压的影响。(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脂康干预前后各组SHR血清及肝脏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酯(TG)水平。(3)苏木精-伊红(HE)及油红O(ORO)染色观察血脂康干预后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变化,评价SHR肝脏形态和变性程度。(2)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脂康干预后各组SHR肝脏组织中PPARα、PGC-1Aα、CPT1-a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血脂康是否能上调上述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血脂康可以降低肥胖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尤其是收缩压(DBP);并减轻其体重。(2)高脂喂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其肝脏内的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明显升高,相较于HFD组而言,通过血脂康的干预,HFD-X组肝脏内的TG及FFA均明显降低。(3)血脂康能减轻肥胖高血压大鼠肝脏内脂肪堆积,改善肝脏细胞脂肪变性。(4)血脂康可以上调PPARα、PGC-1α、CPT1-a的蛋白的表达。结论:血脂康可能通过PPARα/PGC-1α信号通路降低了高脂喂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减轻了其体重,改善了其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所带来的肝内脂肪堆积与肝细胞脂肪变性等问题。
李鑫[4](2021)在《祛浊散瘀调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祛浊散瘀调脂方作为我导师临床治疗血脂异常患者应用较为广泛的组方,综合考虑现代血脂异常患者的主要病机,在正确的辨证下立方选药,且方中多味药现代药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调脂的功效。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观察该方在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用药奠定基础。方法:选择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血脂异常的患者60例(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证),按随机分组原则把60位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组):30例,观察期间给予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干预(详细见于实验治疗方法中),连续干预8周。研究组(药物治疗组):30例,给予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同上)的基础上加服祛浊散瘀调脂方,水煎剂,口服,每次200ml,每日二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统计分析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α(LPα)及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指标。结果:(1)疗效性评价:(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的比较:除LPα组,两组其余血脂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SOD的对比:两组统计数值前后对比,SOD水平均有增长,但试验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CRP的对比:两组统计数值前后对比,两组均CRP水平均有降低,但试验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评价:受试60例试验者用药前后检查的血、尿、大便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说明祛浊散瘀调脂方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安全。结论:祛浊散瘀调脂方能够明显改善血脂异常患者血清中TG、TC、LDL-C、HDL-C、ApoA、ApoB水平,但对LPα的含量水平改善不明显,可降低CRP含量,提高SOD水平,结果证明其可起到抗炎、抗氧化作用,从而可以起到改善血管内皮的能力,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供了帮助,且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
王晓丽[5](2020)在《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最终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纳入患者30例。均给予两组患者饮食指导,配合适当体育锻炼,在此基础上予对照组服用水飞蓟宾胶囊,每日3次,每次105mg,饭后口服,予观察组患者服用柴陷汤治疗,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袋,饭后开水冲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空腹血糖(FPG)、肝脏彩超、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Fibroscan)受控衰减参数(CAP值)、CT肝/脾比值、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患者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BM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GGT)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GG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比较两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6、对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PG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7、对患者治疗前后CAP值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AP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有效率为56.67%,治疗组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患者治疗前后肝脏B超变化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脏B超脂肪肝严重分级均较治疗前好转,对照组有效率为53.33%,治疗组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患者治疗前后CT肝/脾比值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T肝/脾比值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确切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肝功能、血脂、血糖、以及肝脏B超、CAP值等指标,减轻肝脏炎症。经过对比分析,除了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其余观察指标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经过临床研究分析,初步提炼柴陷汤方证如下:胸胁胀满痞闷;身重纳呆,咯吐痰涎,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舌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濡数。
刘婕[6](2019)在《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Meta分析,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第三部分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及Meta分析1.1文献综述阅读近五年文献,综述当下对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研究进展。中医治疗此病有一定优势,导师认为本病的核心病机为脾肾不足、浊毒蕴结,阻于肝络,病位在肝、脾、肾,在治疗层面则以益气固肾、化浊解毒为治则,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1.2Meta 分析目的:通过检索2005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Meta分析对国内外补肾法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补肾法治疗NAFLD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要求电子检索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The 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等中英文电子数据库,收集关于补肾法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并用Cochrane系统评价推荐的Rev 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项研究合计1031例NAFLD受试者,其中治疗组543人,对照组488人。所纳入的11项研究有明确的总有效率报道,Meta分析结果提示补肾法治疗NAFLD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法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降低TC、TG、LDL-C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法能够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总有效率,并在改善肝功能、血脂、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症状、血生化、腹部B超、不良反应等指标,对比临床疗效,为固肾益气解毒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72例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此病证属脾肾亏虚,浊毒蕴结证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按基础治疗组、中药治疗组1:1的比例随机进行分组。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西药降糖降脂治疗,同时加用加味水陆二仙丹(固定药物组成:芡实20g,金樱子20g,黄连10g,生黄芪30g);基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常规西药降糖降脂治疗。治疗24周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及腹部B超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探讨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此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发现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此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对患者临床症状、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此病患者体重、BMI指数、脂肪肝程度,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水陆二仙丹能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糖脂代谢障碍状态,在改善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水平等方面中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水陆二仙丹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肾不足,浊毒蕴结型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减轻患者的糖、脂代谢障碍、高胰岛素血症,减轻体重,有减轻脂肪肝B超分度的作用。3实验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水陆二仙丹对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及肝组织病理变化,探讨加味水陆二仙丹调节血脂及干预2型糖尿病肝脏脂肪变性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固肾益气解毒法治疗T2DM肝脏脂肪变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采用基础饲料喂养,其余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饲养;连续饲养4周后,造模组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溶液35mg/Kg,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同剂量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注射到空白对照组大鼠腹腔。空白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同时采用基础饲料饲养;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同时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饲养;中药治疗组:加味水陆二仙丹水煎剂灌胃,含生药7g/kg·d,同时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罗格列酮组:以罗格列酮0.3mg/kg·d灌胃,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本组大鼠。4周后检测血清学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变化;取出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比较各组血清学指标及组织学变化,观察加味水陆二仙丹对以上各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体质量水平均明显降低,肝重、肝重指数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大鼠肝重指数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血清TC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大鼠血清LDL-C、TG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血清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大鼠血清TG水平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罗格列酮组、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罗格列酮组、模型组大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的AUC显着降低。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改变,肝细胞肿胀,肝索排列紊乱,体积增大,细胞中有大量脂肪堆积;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及加味水陆二仙丹组的肝组织脂肪变及胞内脂滴有不同程度减少。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NAS评分均明显升高。较之于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NAS评分均明显降低。结论:以固肾益气解毒法为指导的加味水陆二仙丹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2型糖尿病肝脏脂肪变性病理学改变,这可能与其降低血清血脂水平有关,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加味水陆二仙丹防治此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吉文举[7](2013)在《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有效的方药。方法:选60例中医辨证符合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来源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门诊。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化湿降脂汤,对照组给予血脂康治疗。均治疗8周后比较观察其疗效。结果:1.化湿降脂汤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改善影像学指标有效率80.00%。血脂康组临床总有效率80.00%,改善影像学指标总有效率63.33%。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均可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但治疗组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确切,临床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深得患者的认可。
江小明[8](2011)在《血脂康治疗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血脂康治疗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单纯性NAF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组额外给予血脂康胶囊,1次0.6g,1日2次,早晚餐后口服。两组均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TC、TG和LDL-C都有明显下降,HDL-C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改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和AST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改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和7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治疗单纯性NAFLD临床疗效显着,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
李军祥,陈润花,苏冬梅,李立[9](2010)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述评》文中提出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故当从病机出发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中医病名,如"肝癖".NAFLD的发病与饮食、劳逸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但目前对不同病因之间的区别缺乏深入研究.痰瘀互结、痹阻肝络是NAFLD的病机共性,但不同阶段之间的具体病机存在差异,目前对此研究不足.NAFLD的治疗有辨证论治、专法专药,以及辨病辨证相结合等,但均缺乏严谨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患者生存质量也不够重视.实验研究集中体现在证候及单味药物治疗机制的研究上,但存在造模方式未体现中医特色,以及中药安全性和中药复方机制研究不足的问题.
郭永红[10](2010)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中医证侯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在中医方面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包括中医病名、证候分型还未统一,治疗也有待于规范化。本病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即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NASH相关性肝硬化。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原则下,依据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理论,并运用现代统计学因子分析的方法,初步探讨该病的症状、舌脉特点、证候特点,从而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断、辨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2内容和方法本论文包括三篇综述,临床研究,文章引用的调查表格、中西医诊断标准,统计数据,结果分析及讨论等。综述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代研究进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等,通过对以往研究的了解可以增加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较好的指导作用。临床研究中收集了265例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诊调查资料和部分理化检测结果等,主要包括体重指数、腰围、饮食嗜好、主要合并病,及相关的症状和舌脉。统计学运用因子分析,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研究结果。临床研究中,通过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06年2月修订)》,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分析数据。3结果3.1年龄及性别分布:男性168例,占63%,女性97例,占37%。其中,男性20-50岁的年龄段中单纯性脂肪肝所占的比例较大,在30-40岁之间的最多。而女性在50-79岁的年龄段所占的比例较大,在50-60岁间占的比例最大。3.2合并病包括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发生率分别为67.5%、63.8%、18.5%、7.5%。肥胖古最高比例。肥胖者中女性占33.5%,男性占66.5%。高血压者中男性占46.9%,女性占53.1%。高血脂者中男性占58.6%,女性占41.4%。糖尿病者中男性占35%,女性占65%。3.3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饮食嗜好依次包括喜食肉类、肉和甜食类、辛辣、甜食、肉甜辛辣。其中嗜食肉类者占比例最高23.4%。3.4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症状例数和积分排在前10位的是:倦怠乏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面色晦暗、心烦、头晕、不寐、小便色黄、胸脘痞闷、面色萎黄。3.5舌脉排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前10位的是:脉弦、舌质红或暗红、脉滑、舌苔腻、舌体淡胖或齿痕、脉细、脉沉、舌苔薄苔、舌质紫暗或瘀斑、舌苔白。3.6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以下七个证候:肝郁化火、脾虚证;脾虚痰湿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病位主要在肝、脾,与肾有关。4结论4.1男性发病年龄较小,考虑与饮食不节,嗜食肉类、辛辣、饮酒、工作压力大等,而且不注意保持体重有关。女性年龄在50岁以后发病较高,考虑与绝经期后的激素水平变化、脂代谢紊乱有关。4.2合并病以肥胖者最多、高脂血症次之。所以,肥胖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本病多伴血脂异常。4.3饮食因素最为相关的是嗜食肉类。与当今生活水平提高,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及饮食过量有关。4.4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以下几个证候:肝郁化火、脾虚证;脾虚痰湿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主要相关脏腑是肝脾,还与肾相关。包含病理因素有热、痰湿、气滞血瘀,虚证包括脾虚和肝肾阴虚。
二、血脂康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脂康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探讨 |
1.1 病因以湿盛为主 |
1.2 病机以脾虚为首 |
2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探讨 |
3 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
3.1 健脾清热利湿 |
3.2 疏肝健脾,化痰利湿 |
3.3 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
3.4 健脾利湿补肾 |
3.5 健脾利湿外治法 |
4 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研究进展 |
4.1 单味中药 |
4.2 中药复方 |
5 总结 |
(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PPARα/PGC-1α信号通路探讨中药血脂康干预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概述 |
1 肥胖高血压的中医认识 |
1.1 高血压的中医病名溯源 |
1.2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1.3 肥胖的中医病名溯源 |
1.4 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2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中医认识 |
2.1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中医病名溯源 |
2.2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3 中医药治疗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进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治疗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概述 |
1 现代医学对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肥胖高血压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治疗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进展 |
2.1 药物干预 |
2.2 生活方式干预 |
2.3 手术方法干预 |
第三节: PPARα/PGC1-α信号通路在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
1 PPARα及其与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1.1 PPARα概述 |
1.2 PPARα在肝脏中的作用 |
1.3 PPARα在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
2 PGC1-α与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相关性研究进展 |
2.1 PGC1-α概述 |
2.2 PGC1-α在肝脏、心脏中的作用 |
2.3 PGC1-α在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
第四节: 血脂康治疗肥胖高血压伴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研究进展及实践意义 |
1 血脂康治疗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
2 血脂康治疗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实践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1 主要药物 |
2 主要设备和耗材 |
2.1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2 主要耗材 |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
1.动物实验及干预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饲养及分组 |
1.2 实验动物的干预方法 |
2 大鼠一般指标检测及方法 |
2.1 评估血脂康对各组大鼠体重的影响 |
2.2 评估血脂康对各组大鼠血压的影响 |
2.3 讨论 |
3 检测血脂康对各组大鼠血清及肝脏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3 讨论 |
4 观察血脂康对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变化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3 讨论 |
5.检测血脂康对各组大鼠PPARα、PGC-1α、CPT1-a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3 讨论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祛浊散瘀调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和退出标准 |
1.7 知情要求 |
2.治疗方法及研究方案 |
2.1 基础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
2.2 实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第二部分 研究及探讨 |
1 西医学关于血脂异常的研究现状 |
2.中医学关于血脂异常的认识 |
2.1 病机概述 |
2.2 治法探求 |
3.祛浊散瘀调脂方的组方依据及分析 |
4.SOD与 CRP对血管评价的意义 |
5.祛浊散瘀调脂方的疗效评价 |
第三部分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血脂异常治疗之中医探求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名 |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 |
1.3 中医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的认识 |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辨证分型 |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概况 |
2.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基础 |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优势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方案设计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9 疗效标准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病例纳入情况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的比较 |
4.3 治疗后疗效比较 |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疗效的分析 |
1.2 对改善患者血脂、血糖疗效的分析 |
1.3 对改善患者BMI指数结果分析 |
1.4 对改善患者CAP值的疗效分析 |
1.5 对患者肝脏B超疗效率的分析 |
1.6 对患者CT肝/脾比值疗效的分析 |
1.7 中医综合疗效分析 |
1.8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
2 西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不足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优势 |
4 导师对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学术观点 |
5 柴陷汤的应用依据 |
6 柴陷汤主要单味药分析 |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Meta分析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法方药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T2DM和NAFLD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3 T2DM合并NAFLD的危害 |
4 诊断标准 |
5 临床治疗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补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导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体会 |
1 冯兴中教授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2 倪青教授对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治疗经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章 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T2DM合并NAFLD的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诊疗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加味水陆二仙丹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与不足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7)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状况 |
1.1 中医病名与症候表现 |
1.2 中医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研究 |
1.3 中药治疗研究 |
1.4 展望 |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概述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中剔除标准 |
2 分组 |
3 用药方案 |
3.1 一般治疗 |
3.2 药物治疗 |
4 临床观测指标 |
4.1 安全性观测 |
4.2 疗效性观察 |
5 临床疗效评定 |
5.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5.2 影像学疗效判定标准 |
6 资料收集及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
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B超影像学改善情况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疗效比较 |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疗效比较 |
7. 安全性指标检测 |
讨论 |
1. 组方原理及分析 |
2. 单味药物分析 |
3. 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介 |
附录 |
(8)血脂康治疗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血脂变化 |
2.2 肝功能变化 |
2.3 临床疗效 |
3 讨论 |
(9)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病名探讨 |
2发病机制 |
3临床研究 |
3.1辨证论治 |
3.2辨病辨证相结合 |
3.3以专法专方进行治疗 |
3.3.1基础方加减: |
3.3.2单用一法: |
3.3.3多法并用: |
3.4中成药 |
3.5针灸治疗 |
4实验研究 |
4.1单味中草药 |
4.2中药复方 |
5结论 |
(10)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中医证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 |
4 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分型和分期辨证的研究 |
3 运用统计学方法的研究 |
4 与客观指标相联系的研究 |
5 与体质理论相联系的研究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现状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前言 |
中医证候调查量表的选择 |
病例选择标准 |
1 病例诊断标准 |
2 病例选择 |
3 样本来源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分析过程 |
3.1 数据录入 |
3.2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分层研究 |
1.1 一般资料情况 |
1.2 男女的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比较 |
1.3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饮食嗜好因素 |
2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症状分布规律 |
2.1 各种症状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出现的频率 |
2.2 舌脉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出现的频率 |
3 统计方法 |
4 统计结果 |
讨论 |
1 在性别和发病年龄上的分布情况 |
2 主要合并病的分布 |
3 饮食嗜好的相关性 |
4 症状出现的频率分布 |
5 因子分析数据的结论 |
附录 |
附录1: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证候诊断: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 |
附录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06年2月修订)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
附录3: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血脂康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 刘莉丹,刘晏. 中成药, 2021(09)
- [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PPARα/PGC-1α信号通路探讨中药血脂康干预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机制[D]. 龚智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祛浊散瘀调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D]. 李鑫.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柴陷汤治疗痰热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D]. 王晓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D]. 刘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7]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D]. 吉文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8]血脂康治疗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观察[J]. 江小明. 海峡药学, 2011(06)
- [9]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述评[J]. 李军祥,陈润花,苏冬梅,李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14)
- [10]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中医证侯特点研究[D]. 郭永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