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萃取剂三辛胺的制备方法

贵金属萃取剂三辛胺的制备方法

一、贵金属萃取剂三辛胺的制备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群[1](2014)在《基于萃取技术制备贵金属纳米粒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纳米金催化剂在CO催化氧化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可以实现CO的低温催化氧化,目前大部分的制备方法为使用沉积沉淀法制备纳米金催化剂。而使用胶体沉降法制备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具有颗粒大小可控的优势。两相法是制备分散在有机相中金溶胶的经典方法,但是其相转移催化剂的使用增加了洗涤的难度,且硫醇物质的使用毒害催化剂。使用萃取法制备分散在有机相中的胶体金粒子时,萃取剂可以代替相转移催化剂和硫醇,即可以将水相中的金离子转移至有机相,又可以在金还原过程中作为保护剂。本文使用氯金酸水溶液为金的前驱体,三辛胺、二异辛胺、N,N,N’,N’-四正辛基-3-硫戊二酰胺为萃取剂、甲苯为稀释剂、硼氢化钠水溶液或DMF为还原剂,成功制备分散在有机相中的胶体金溶液。通过调节萃取剂种类、萃取剂浓度以及还原剂种类,制备得到一系列胶体金溶液。通过胶体沉降法制备出均匀分散在TiO2载体表面的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分别使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差热热重分析等表征胶体金和催化剂。使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催化剂,其载体表面金粒子外层包覆着萃取剂分子,阻止了金纳米粒子的团聚。当使用0.025M三辛胺/甲苯萃取剂制备得到的胶体金相对于其他浓度,粒径分布最窄、颗粒最小。且该浓度下制备得到的胶体金通过胶体沉淀法制备得到的负载型催化剂相比于其他浓度的催化剂,催化CO氧化能力最好,在200℃时可以将CO完全催化氧化为CO2。使用胶体法成功制备均匀分散在水相中的胶体金粒子,得到的纳米粒子粒径分布较窄、颗粒均匀。通过胶体沉降法制备得均匀负载在纳米TiO2和γ-Al2O3粉末表面的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本文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加入量、载体种类、焙烧气体氛围、负载量等因素对胶体沉淀法制备的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催化CO氧化活性的影响。当使用PVA为保护剂且PVA加入量适中时,催化活性较好,明显高于使用PVP时的催化剂。当加入过量的表面活性剂时,由于表面活性剂包覆在金纳米粒子表面,阻挡了活性位点,致使催化剂失活。当使用γ-Al2O3为载体时,催化活性明显低于使用TiO2做载体的催化剂。焙烧气体氛围也对催化活性有一定影响,当使用20vol.%O2/N2氛围焙烧样品时,催化活性明显好于使用20vol.%H2/N2氛围焙烧样品时的催化活性。负载量也影响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1%负载量的Au/TiO2催化剂活性高于0.5%负载量的样品,但当负载量提高时,会引起聚沉。采用水热法制备由小颗粒堆积而成的CeO2纳米粒子,通过胶体沉降法负载水相中的胶体金粒子制备得Au/CeO2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焙烧的载体CeO2,影响其相应金催化剂的活性,通过HRTEM观察催化剂催化反应前后微观形貌的改变。通过热重分析可知,催化剂表面有机物在600℃时才能完全除去,因此,在催化条件下表面有机物一直存在,这也是影响催化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350℃焙烧的CeO2做载体时催化剂催化CO氧化活性最高,100℃时可以将CO完全转化为CO2。

张钦发[2](2007)在《从铜阳极泥分金钯后的铂精矿中提取分离铂钯金新工艺及萃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某冶炼厂铜阳极泥分金钯后的铂精矿由于没有合适的提取分离工艺而积累,本论文提出了从铂精矿中提取分离铂、钯、金的新工艺路线:预处理富集Au、Pd、Pt—氯化浸出Au、Pd、Pt—NH4Cl沉Pt—溶剂萃取分离Au、Pd、Pt。研究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工业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研究了氯化钯制备新工艺和萃取机理。针对铂精矿中Au、Pt、Pd含量低,同时部分Pt、Pd还以化合物状态存在的特点,通过试验研究及比较分析,确定了水合肼还原—氨浸—酸浸的预处理新工艺,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预处理除去了93%的杂质元素,使金银铂钯的富集比达14以上,Pt、Pd、Au、Ag的溶解损失率仅分别为0.70%、0.38%,、0.12%和0.60%。为后段的Pt、Pd、Au的提取奠定了基础。在对Au、Pt、Pd相关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金、铂、钯氯化浸出的工艺条件,取得了Au、Pt、Pd浸出率均大于99.5%浸出指标。针对所得的氯化浸出贵液Au含量较低,铂含量较高的特点,通过对工艺流程试验研究和对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了从贵液中提取分离铂、钯、金的最佳工艺流程为:NH4Cl沉Pt—硫醚萃取Au、Pd——三辛胺萃取Pt,研究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和技术指标,NH4Cl沉Pt的沉淀率为89.34%,Au、Pd的一级萃取率分别可达99.2%和99.4%,Pt一级萃取率可达94.6%指标。工业试验结果表明:从铂精矿中提取分离Au、Pt、Pd的新工艺路线可行,效果良好。根据TOA的浓度、氯离子浓度、氢离子浓度对TOA萃取Pt(Ⅳ)、Pd(Ⅱ)的萃取分配比影响的试验结果以及对Pt(Ⅳ)、Pd(Ⅱ)萃合物和Pt(Ⅳ)、Pd(Ⅱ)相关化合物的吸光曲线的分析对比,得出TOA萃取Pt(Ⅳ)主要以[(R3NH+)2PtCl6]、[(R3NH+)HPtCl6]和[(R3NH+)PtCl5]形式萃取,Pd(Ⅱ)主要以[(R3NH+)2PdCl4]和[(R3NH+)HPdCl4]形式萃取,萃取形式主要由Cl-和H+浓度决定,测定了Pt(Ⅳ)Pd(Ⅱ)以[(R3NH+)2PtCl6]和[(R3NH+)2PdCl4]形式萃取的表观平衡常数分别为:K’e(Pt)=4.56×105、K’e(Pd)=2.38×105(邻二甲苯中)和K’(e(Pt)=1.17×106,K’e(pd)=5.73×105(环已烷中),邻二甲苯体系中萃取反应焓变分别为24.06KJ·mol-1、-28.447KJ·mol-1,熵变分别为28.92J·K-1、9.04J·K-1。推导出了萃取分配比与TOA浓度等参数间的理论关系式,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定值相吻合。采用Lewis恒界面池研究了TOA萃取Pt(Ⅳ)、Pd(Ⅱ)动力学,TOA萃取Pt(Ⅳ)、Pd(Ⅱ)的萃取速度基本符合准一级反应,研究得出萃取TOA萃取Pt(Ⅳ)、Pd(Ⅱ)属于界面反应控制类型;在邻二甲苯体系中正向萃取反应活化能分别为39.94KJ·mol-1、21.15KJ·mol-1,推导出正逆向萃取速度常数之比与TOA浓度、H+浓度和Cl-浓度间理论关系式,理论计算值与试验测定值吻合。研究了极性稀释剂对TOA萃取Pt(Ⅳ)、Pd(Ⅱ)的影响及影响机理,正辛醇、MIBK、三氯甲烷加入会降低R3NH+的表观电离常数、Pt(Ⅳ)和Pd(Ⅱ)的萃取分配比以及萃取速度,研究得出了正辛醇、MIBK、三氯甲烷对TOA萃取Pt(Ⅳ)、Pd(Ⅱ)影响主要是与R3NH+产生了缔合副反应,降低了有机相中TOA的有效浓度,从而降低了萃取分配比和萃取速率,测定了正辛醇、MIBK和三氯甲烷与R3NH+在邻二甲苯中的缔合表观平衡常数分别为:12.1、0.339和0.22,在环已烷中的缔合表观平衡常数分别为44.57、0.57和0.96,并推导得出萃取分配比和萃取速率常与缔合常数和极性溶剂浓度间的理论关系式,理论计算所得结果与试验测定结果相吻合。研究了由Pd(NH3)2Cl2法制备氯化钯新工艺,以及传统的王水溶解海绵钯法制备氯化钯的赶硝新工艺,制备的氯化钯的钯的含量可达59.4%以上,其中铁的含量在0.002%以下,硝酸盐的含量低于0.04%,均达到化学试剂的分析纯标准。

殷海洪[3](2014)在《EDTA合成母液中羟基乙酸的络合萃取分离》文中指出羟基乙酸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在清洗、化妆品、生物降解等领域都有着广泛重要的用途。EDTA合成后的母液中含有一定量的因副反应产生的羟基乙酸,若能对其回收将可达到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提出了利用溶剂的络合萃取,对EDTA合成母液中的羟基乙酸进行分离回收。论文对影响萃取效果的各因素进行研究,确定了羟基乙酸的络合萃取及反萃取工艺,并对络合萃取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以三辛胺为萃取剂,正辛醇为稀释剂,通过络合萃取对EDTA合成母液中的羟基乙酸进行萃取分离,并通过高温下加入去离子水对羟基乙酸进行反萃取,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羟基乙酸溶液。考察了三辛胺与正辛醇比例、油水相比、萃取温度、搅拌时间、萃取级数等因素对羟基乙酸萃取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反萃取时间、温度、油水相比、反萃取级数等因素对于羟基乙酸反萃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辛胺和正辛醇以3:2比例结合作为萃取剂,油水相比1:1,室温下萃取搅拌30mm,通过3级萃取,即可使得EDTA合成母液中的羟基乙酸萃取率达到90%以上;再以去离子水为反萃取剂,油水相比为1:0.7,85℃下进行反萃取2h,通过2级反萃取工艺,即可使得羟基乙酸的反萃取率达到90%以上。实验以对应溶液法、平衡方程描述、模型公式以及红外谱图等为理论基础,对络合萃取过程中的羟基乙酸萃取机理进行探讨。通过萃取平衡时的油水相中羟基乙酸浓度值,结合对应溶液法,对萃取中络合萃取与物理萃取比例进行考察:通过萃取过程中的平衡方程描述,对羟基乙酸分配系数的模型公式进行了推导;根据模型公式,结合萃取平衡时的油水相浓度值,计算出络合萃取中羟基乙酸与三辛胺的结合比例,并根据饱和溶液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最后,通过萃取相的红外光谱图,对羟基乙酸的成键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羟基乙酸的萃取过程中,分配平衡常数平均值约为0.033,络合萃取比例远大于物理萃取;羟基乙酸分配系数的模型公式可以表达为在羟基乙酸与三辛胺形成的络合物里,存在着2:1和1:1两种形式的萃合物,并且是以2:1形式的萃合物为主;萃取相中,羟基乙酸与三辛胺的结合为离子缔合与氢键结合。

原金海[4](2011)在《6-硝生产废水的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6-硝基-1,2重氮氧基萘-4-磺酸(6-硝),是制造酸性媒介染料的中间体。6-硝废水是6-硝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包括1,2,4-酸和1,2,4-酸氧体两种废水,两种废水的COD、pH值相近,去除难度差异不大,在废水处理时可将2种废水混合后加以处理。本文以1,2,4-酸废水为研究对象,该废水有机物含量高、毒性大、色度高,难以采用生物法处理。本课题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研究1,2,4-酸废水治理:(1)三辛胺-正辛醇-煤油络合萃取体系处理1,2,4-酸母液废水(2)有机膨润土处理1,2,4-酸母液废水(3)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技术处理1,2,4-酸生产废水(4)絮凝-络合萃取处理1,2,4-酸废水(5)絮凝-吸附处理1,2,4-酸废水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辛胺-正辛醇-煤油络合萃取体系处理1,2,4-酸母液废水: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三辛胺与正辛醇、煤油的体积比为4:1:5。废水pH值为1.7,萃取相比O/A为1:5。反萃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aOH质量分数为15%,反萃体系相比为2:1,反萃温度为40oC恒温搅拌60min,静置6h分相,反萃效率为84%。膨润土有机化改性及其在6-硝生产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该部分研究了三种有机膨润土体系:CTMAB改性膨润土(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三辛胺改性膨润土(有机胺体系)、阳离子淀粉改性膨润土(有机高分子体系),通过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制备的难易程度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有机胺体系>有机高分子体系;制备的有机膨润土对1,2,4-酸废水的吸附能力依次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COD去除率75%)>有机胺体系(COD去除率68%)>有机高分子体系(COD去除率35%);相应的1m3废水处理成本为:9.5元、65.7元、11元。表面活性剂作为有机改性剂或者辅助改性剂,相应制得的有机膨润土吸附性能大小依次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技术处理1,2,4-酸生产废水:其工艺参数为: 1,2,4-酸母液废水调节pH值=1,活性炭用量1%,Fe/C=3:1,在常温,微电解反应3h;将微电解后的滤液调pH值=3,加入H2O22.5%进行1h的Fenton反应。絮凝-络合萃取处理1,2,4-酸废水研究:以自制的双氰胺-甲醛絮凝剂絮凝处理1,2,4-酸母液废水,主要参数为:废水pH值=3,絮凝剂用量为1%,在70℃下快速搅拌2min,慢搅10min,再静置40min。三辛胺-正辛醇组成的萃取体系主要参数为:pH值=1.5、相比为1:6、萃取剂浓度为40%,常温下振荡两分钟,静置分层15min。采用NaOH溶液作反萃取剂,反萃取过程的主要参数为:NaOH浓度为15%,相比(B/O)=1:2,反应温度为40℃。絮凝-吸附处理1,2,4-酸废水研究:在絮凝实验中,采用自制双氰胺-甲醛絮凝剂絮凝,当废水pH值=3,絮凝剂用量为1%。在吸附实验中,用自制的AEO-9插层改性制得的有机膨润土进行吸附,吸附工艺条件为:pH值为8,吸附时间30min,吸附剂用量为5%。先絮凝后吸附较先吸附后絮凝效果更好。技术经济指标比较:从技术上看,处理效果依次为:絮凝-络合萃取工艺(COD降至50 mg/L)>絮凝-吸附工艺(COD降至253 mg/L) >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工艺(COD降至860 mg/L) >三辛胺-正辛醇-煤油络合萃取工艺(COD降至1840 mg/L) >CTMAB改性膨润土吸附工艺(COD降至4300 mg/L);经济上看,处理成本依次为: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工艺(处理费用5.4元/ m3)< CTMAB改性膨润土吸附工艺(处理费用9.5元/ m3) <絮凝-吸附工艺(处理费用25元/ m3) <三辛胺-正辛醇-煤油络合萃取工艺(处理费用55.8元/ m3) <絮凝-络合萃取工艺(处理费用114.2元/ m3)。处理6-硝生产废水的技术经济要求为COD降至2000 mg/L以下,处理费用降至低于50元/ m3,因此絮凝-吸附工艺(优先考虑技术因素时可选)、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工艺可满足要求(优先考虑经济因素时可选)。

李华昌[5](2002)在《贵金属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贵金属由于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贵金属物理、化学性质的特殊性,从而导致了其提取工艺的复杂性。目前在已工业化的贵金属提取工艺中,除部分借助溶剂萃取法外,相当多的企业仍采用沉淀等经典的方法,不仅流程冗长、收率低、成本高,且环境污染较严重,劳动强度大。因此,开展贵金属元素高效经济、短流程、环境友好的分离提取新技术及有关理论的研究势在必行。本论文以建立铂、钯、铱、铑、金高效分离流程为目标,以铂钯精矿、铜阳极泥、铅阳极泥、粗铜、粗铅、贵金属二次合金等几类具有代表性的贵金属资源为对象,以离子交换色谱为手段,从理论和应用上为解决贵金属分离中普遍而长期存在的上述技术难题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针对上述目标,从五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动态分离、分离应用、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吸附与洗脱机理。 静态分离研究是离子交换色谱动态分离的基础,为此,对影响离子交换反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选定D301R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分离用的主要树脂,着力解决了制约离子交换树脂实际应用的吸附与洗脱选择性难题。 实现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动态分离是本论文的核心,为此,在静态分离试验的基础上,对影响离子交换色谱动态分离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固定相、流动相的选择和分段淋洗,解决了离子交换色谱选择性淋洗和再生的技术难题,建立了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动态分离流程,用单级D301R阴离子交换色谱可实现Pt、Pd、Ir、Au与贱金属的组分离以及贵金属之间的相互分离,配合001×7阳离子交换色谱可实现Rh的分离,达到了高效分离的目的,通过模拟样品的分离,考察了流程的可行性。 用拟定的动态分离流程来解决贵金属分离的实际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最终目标,决定着本研究是否具有实践意义。为此,选择了铂钯精矿、铜阳极泥、铅阳极泥、粗铜、粗铅、贵金属二次合金等几类具有代表性的贵金属样品进行分离试验,贵金属回收率高,Pt、Pd、Ir、Rh、Au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3.72~100.16%、91.25~101.48%、93.15~99.33%、97.00~98.99%、92.94~101.55%,回收率均在90%以上。分离度好(Rs为1.50~2.17),贵、贱金属之间及贵金属之间均达到基线分离。流程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贵金属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理论及应用研究 适用范围广,即便贵金属以及贱金属在较宽含量范围变化,均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 扩大试验Pt、Pd、Ir、Au富集液纯度分别为:97.04%、98.28%、97.14%、98.67 %,产品纯度高。 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在理论上了解影响离子交换反应进程和反 应程度的主要因素,以利于在实践中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温度对 反应速率的影响,计算了反应活化能;反应热力学主要研究了离子交换反应分配系数 及生成焙变。研究得出:升高温度,对提高Au、Pt、Pd、Ir反应速率均有利;升高温 度,Au、Pt与树脂的交换反应更为彻底,而对Pd、Ir则不利;就反应热力学而言, 室温条件下进行试验是对Au、Pt、Pd、Ir的吸附均有利的折中条件。 反应机理研究运用了现代先进的扫描电镜与能谱、红外与拉曼光谱技术从微观上 研究了离子交换吸附、洗脱进程及机理,从而达到对离子交换吸附、洗脱历程以及色 谱行为的深层次了解,为宏观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研究确证了树脂吸附的是贵金属配阴离子并确定了贵金属的形态,树脂对Aucl;一和对Ptcl6,一、Pdcl;2一、Ircl沪一厅尺可能是两种不同的作用机理;洗脱中NI卜SCN对Ir的洗脱是SC可取代树脂上吸附的lr与C1一的配阴离子,Al,的洗脱是M工BK与Au(llD的氯配阴离子形成离子缔合物,Pt、Pd的洗脱是洗脱剂将贵金属配合。 建立了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铂、把、铱、锗、金的新流程为: 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以D301R树脂为固定相,在盐酸介质中上柱,用稀盐酸、水、EDTA洗脱Rh与贱金属,吸附的Ir、Au、Pd、Pt分别用1m。l/LN圣右scN·十20酬L抗坏血酸、甲基异丁酮、lmol/L聪el+2001/L Nr么呼几。、0.5001/L Hel+509/L硫脉+50%甲醇选择性淋洗,实现Ir、Au、Pd、Pt与贱金属的分离以及贵金属之间的相互分离。色谱柱用3mol/L盐酸再生。 经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后的进样流出液与用盐酸、水洗脱的淋洗液合并注入。01 x7阳离子交换色谱柱,便可实现侧l与贱金属的分离,吸附有贱金属的阳离子交换色谱柱用6mol/L盐酸淋洗,使色谱柱再生。 该流程操作简便、回收率高、分离度好、所需时间短、成本低、适用范围广,为贵金属高效分离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在理论研究方而,谱结合起来,系统地从微观七研究了离子交换吸附、将扫描电镜与能谱、红外与拉曼光洗脱进程与机理。采用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动力学研究与热力学研究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静态研究与动态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多层面、多角度综合研究方法。经科技查新证实,类似的研究和技术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

王静怡[6](2014)在《大肠杆菌NZN111发酵液中琥珀酸的提取》文中认为琥珀酸是三羧酸循环(TCA)的中间产物,用途广泛。目前琥珀酸的生产主要是采用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以不可再生的石化产品为原料,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化学合成法不同,发酵法制琥珀酸以可再生的农作物等为原料,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且发酵过程可固定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发酵法制琥珀酸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发酵法生产琥珀酸时,下游琥珀酸的分离提取费用占整个生产成本的60-70%,因此经济有效的分离工艺对工业化发酵生产琥珀酸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琥珀酸的生产、应用、及从发酵液中提取琥珀酸的方法,且采用结晶与络合萃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模拟发酵液及发酵液中琥珀酸的分离。对60g/L丁二酸、5g/L乙酸的模拟发酵液,经过0℃冷却结晶、三辛胺:正辛醇=3:7有机溶剂的络合萃取及95℃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后,琥珀酸的收率可达81.25%,纯度>95%。发酵液在经过离心预处理、活性炭脱色、磷酸酸化后,采用分离模拟发酵液时确定的分离条件并经过重结晶操作,琥珀酸的收率可达80.12%,纯度>98%。

王秋[7](2019)在《2,4-二氯苯氧乙酸生产过程中氯化工段废水的预处理研究》文中认为2,4-二氯苯氧乙酸(2,4-D)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除草剂,其生产过程中的氯化工段会产生大量含氯酚废水,其中包括苯酚、2-氯酚(2-CP)、4-氯酚(4-CP)、2,4-二氯酚(2,4-DCP)、2,6-二氯酚(2,6-DCP)、2,4,6-三氯酚(2,4,6-TCP)等污染物。本文针对该类污染物的特点,选取了络合萃取法、光催化氧化法及纳米零价铁还原技术对其进行预处理,通过优化工艺条件,达到去除含氯酚废水的COD及降低污染物含量的目的,并探究其作用机理,为该技术在实际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选择实验室自配的Q165萃取剂,采用络合萃取法对2,4-D生产过程中含氯酚废水进行预处理,确定了络合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再生萃取剂的循环使用效果,同时,选取2,4,6-TCP为研究对象,探讨2,4,6-TCP萃取机理。结果表明:(1)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下COD的去除率达71%,萃余水相COD为1157.5 mg·L-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废水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均低于0.5 mg·L-1;(2)以NaOH为反萃剂,可回收络合萃取剂,且再生性能良好;(3)2,4,6-TCP萃取过程中主要形成1:1、1:2和2:1三种类型的萃合物,其中1:1型萃合物为主要存在形态。2.通过水热法制备Bi2WO6/NaBiO3光催化剂,对其结构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同时,选取废水中四种不同类型的酚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外部实验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将催化剂应用于2,4-D生产过程中含氯酚废水的处理,并对光催化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光催化氧化降解实验条件:Bi2W06与NaBi03摩尔比为1:10(BNO-10)、溶液pH为5、催化剂投加量为0.5 gL-1;(2)在最佳降解条件下,光照30min后,BNO-10催化剂对初始浓度为50 mg·L-1 的苯酚、2-CP、2,4-DCP 和 2,4,6-TCP 的降解率可达 98%;(3)通过光催化氧化对废水处理,其COD去除率为65%,废水中酚类污染物的去除率均在99%以上,且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废水中的6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均低于0.5 mg·L-1;(4)根据能带理论,BNO-10符合Z-型异质结结构,且在光催化氧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氧化物种为·O2-;3.利用改进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Fe及Fe/Pd双金属复合颗粒,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实验通过对五种不同的氯酚类污染物进行还原脱氯研究,还原脱氯过程的动力学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将纳米双金属复合材料应用于2,4-D生产过程中含氯酚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1)当纳米Fe/Pd双金属颗粒的投加量为2.5 g L-1,钯负载率为0.045%和0.16%时,分别对4-CP和2,4-DCP的还原脱氯效果最佳;(2)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五种不同的氯酚还原脱氯研究具有明显的效果,且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3)将Fe/Pd双金属材料应用于2,4-D生产含氯酚废水的还原脱氯研究显示出较好的脱氯效率。

吕颖[8](2014)在《萃铟后高含氯富锌液的除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生产中,萃铟的过程将产生大量的高含氯富锌液,若对此部分不回收利用,直接排放,不仅造成浪费,更对环境造成污染。本实验研究对象为青海西部铟业有限责任公司萃取铟过程中产生的高含氯富锌废液,其中含有大量的Zn2+和SO42-。原先其用作生产饲料级Zn SO4·n H2O产品,但目前产品存在滞销问题,预将其用作锌电解液,然而前期的循环闭路生产流程导致了高含氯富锌液中积累了较多的Cl-,而锌电解液对Cl-浓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电解液中Cl-浓度一般需降至0.3 g·L-1以下。电解液中大量存在的Cl-不仅会强烈腐蚀电极,还会污染车间。本实验以三辛胺为萃取剂,A添加剂为相改善剂,磺化煤油为稀释剂,以Na OH为反萃剂,对高含氯富锌废液中的Cl-进行了萃取研究及工艺研究,并针对萃取过程中的萃取机理进行了讨论,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以三辛胺、A添加剂及磺化煤油不同比例形成的有机相进行单级萃取实验,可以发现该体系在萃氯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被萃液p H与酸洗有机相来达到良好的分相效果。通过有机相组成、相比及被萃液p H等单变量实验分析,确定单级萃取的合适条件为:有机相组成为V三辛胺:VA添加剂:V磺化煤油=3:2:5,并以等当量的1 mol·L-1 H2SO4进行酸洗,相比O/A为3:2,被萃液p H调至0.3以下。Cl-的萃取率达到92.77%,分配比为12.80,萃余液中的Cl-浓度由原始料液中的24.43 g·L-1降至1.77 g·L-1,单级萃取效果良好。(2)针对目前胺类萃取剂存在离子缔合机理与离子交换机理两种可能,通过对萃取体系阴阳离子浓度变化的考察,确定萃取过程中萃取机理主要为离子缔合作用。(3)对30%三辛胺-20%A添加剂-50%磺化煤油萃取体系萃取Cl-的萃取、反萃等工艺流程的研究表明:三级逆流萃取可使Cl-萃取率达到99.47%,萃余液中Cl-浓度降至0.13 g·L-1;以5%Na OH溶液为反萃剂,反萃相比O/A为5:2时,单级反萃下反萃完全;经五级全流程循环萃取实验,Cl-的萃取率在98.83%以上,满足萃余液用作锌电解液时的Cl-浓度要求。在全流程萃取循环过程中萃取剂溶损较少,萃取性能良好,萃取过程分相良好,未产生乳化及三相情况。

胡颖[9](2020)在《含硫功能性配体对钯的萃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钯作为一种有优异性能的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汽车催化等各行各业。而我国钯的储量极少,所以从二次资源中对钯加以回收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溶剂萃取是一种高效的贵金属回收方法,人们对其进行研究并合成了一些萃取剂,但其中大多数是含有氧或氮作为供体原子的萃取剂,如羟基肟、羧酸和有机磷化合物,以硫作为供体原子的萃取剂的研究相对较少。金属溶剂萃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萃取剂对特定金属的选择性。众所周知,含硫化合物可以有效和选择性地提取钯,因为钯属于软酸,由于软亲软的相互作用,它对含有供体型硫原子的配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本文合成了两种含硫缩醛类配体和一种含硫聚合物,并对它们在酸性溶液中对Pd(II)的萃取行为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1)合成了两种小分子二硫缩醛类配体,即3-(1,3-二噻烷-2-亚基)戊烷-2,4-二酮(DYPD)和3-(双(乙硫基)亚甲基)戊烷-2,4-二酮(BEMPD)。以乙酸丁酯为稀释剂,研究了它们对Pd(II)的萃取行为。两种萃取剂对Pd(II)的萃取效果随着水相中盐酸浓度和氯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萃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氢离子浓度的增加对Pd(II)的萃取效果没有影响。负载实验表明,对于Pd(II),DYPD和BEMPD的最大负载能力分别确定为90和86 mg/L。通过1H NMR、IR等表征了配体与其配合物的结构,两种萃取剂均表现出高萃取率和对Pd(II)的选择性。从负载的有机相中剥离Pd(II)后,水洗剥离的有机相能再次有效萃取Pd(II)。对两种萃取剂的可重复使用性的研究表明,即使在连续萃取和剥离实验进行5次循环后,配体活性也没有显着损失。2)以9,9-二丙炔芴和乙二硫醇为原料,制备了9,9-二丙炔芴聚硫醇聚合物(Poly-EDDYPF)作为盐酸溶液中Pd(II)的萃取剂。研究了盐酸浓度、氢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萃取剂浓度,萃取时间和负载能力等对Poly-EDDYPF萃取Pd(II)效果的影响。通过盐酸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曲线可知,Poly-EDDYPF对Pd(II)的萃取率不随酸度变化而改变,在盐酸浓度0.01-4 M范围内始终保持99%的萃取率。Poly-EDDYPF对Pd(II)的萃取平衡时间为20 min。Poly-EDDYPF对Pd(II)的最大负载载量为268 mg/L。用酸化的硫脲溶液(1M HCl+0.1 M硫脲)可以从负载的有机相中高效反萃取Pd(II)进行二次萃取。可重复实用性实验表明,萃取剂Poly-EDDYPF有良好的可重用性,经过5次剥离循环后都具有与新萃取剂相当的提取能力。

王萌[10](2018)在《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制备乙醛酸研究》文中指出乙醛酸(Glyoxylicacid,GA)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传统乙醛酸生产方法主要是乙二醛硝酸氧化法,该方法由于环境污染、选择性低和产品纯度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建立乙二醛双氧水氧化萃取体系制备乙醛酸来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对乙二醛双氧水氧化制乙醛酸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乙二醛浓度、氧化气氛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通N2的时候,乙二醛的转化率略高,但N2保护条件下,乙醛酸选择性明显提高。随着反应时间延长,乙二醛转化率不断提高,但乙醛酸的选择性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乙二醛浓度的影响表现为存在适宜的浓度值,即在乙二醛浓度为30%,乙醛酸的选择性达到最高,同时乙二醛的转化率也较高。其次,通过向该反应体系中加入三辛胺萃取剂,研究萃取条件对反应的影响,考察了萃取剂、萃取剂浓度以及稀释剂对萃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醛酸在以正辛醇为稀释剂的三辛胺萃取剂中的分配系数高于原料乙二醛和副产物草酸、甲酸、乙醇酸,反应180min时,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由不添加萃取剂时的75.37%和56.07%提高到79.61%和67.52%。当增大萃取剂的浓度时,乙二醛转化率和乙醛酸选择性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在三辛胺与正辛醇的体积比为1:1.5时,乙二醛转化率和选择性达到最高,分别为87.05%和71.21%。不同的稀释剂对萃取反应影响不同,稀释剂对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正辛醇>甲基异丁基酮>四氯化碳>正己烷。最后,对萃取相中的乙醛酸进行了洗涤、反萃和分离纯化,得出了适宜的反萃取和纯化条件为:用25wt%乙醛酸溶液将实验所得的反应液进行萃洗,再用水进行反萃,将反萃后的溶液进行浓缩得到质量浓度为75%的乙醛酸浓缩液,在5℃下加入向结晶器中加入质量浓度为0.01%的晶种和质量浓度为75%乙醛酸浓缩液,转速设为100r/min,控制温度每小时下降5℃,降温的终点温度为-5℃,在此条件下保温2h,氮气保护下洗涤过滤晶体并在20℃下真空干燥10h,可以得到纯度在98wt%以上的固体乙醛酸。由此,得出结论,通过向乙二醛双氧水氧化制乙醛酸反应体系中添加萃取剂,反应生成的乙醛酸迅速进入有机相,不但能提高乙二醛转化率,而且能提高乙醛酸选择性,对改善传统的乙二醛硝酸氧化法制乙醛酸具有重要意义。

二、贵金属萃取剂三辛胺的制备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金属萃取剂三辛胺的制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萃取技术制备贵金属纳米粒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述
    1.2 CO 催化氧化反应研究现状
        1.2.1 贵金属催化剂
        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
    1.3 纳米金催化剂的性质及应用
        1.3.1 催化氧化 CO 为 CO_2
        1.3.2 丙烯的环氧化
        1.3.3 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氢化
        1.3.4 液相反应
        1.3.5 水-气转换反应
    1.4 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
        1.4.1 浸渍法
        1.4.2 单步硼氢化物还原法
        1.4.3 共沉淀法
        1.4.4 有机金配合物固载法
        1.4.5 共溅镀法
        1.4.6 沉积沉淀法
        1.4.7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8 直流磁电管溅射法
        1.4.9 粒径可控的胶体金和载体混合的方法
    1.5 纳米金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5.1 焙烧的影响
        1.5.2 沉淀剂的影响
        1.5.3 pH 值的影响
        1.5.4 氯离子的影响
        1.5.5 老化时间的影响
        1.5.6 洗涤方式的影响
    1.6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6.1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
        1.6.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萃取法制备金纳米粒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实验所用气体
    2.2 催化剂的合成
        2.2.1 使用萃取法制备金纳米粒子
        2.2.2 胶体金负载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胶体金紫外表征(UV-vis)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2.3.3 催化剂红外光谱表征(FT-IR)
        2.3.4 Au/TiO_2催化剂热重分析(TGA)
        2.3.5 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漫反射原位红外表征(DRIFTS)
    2.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2.4.1 活性测试装置
        2.4.2 活性测试条件及过程
        2.4.3 萃取剂种类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4.4 萃取剂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2.5 结论
第三章 Au/TiO_2(γ-Al_2O_3)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催化剂的制备
        3.1.1 胶体金的制备
        3.1.2 胶体金的负载
    3.2 催化剂的表征
        3.2.1 透射电镜表征(TEM)
        3.2.2 载体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表征(BET)
        3.2.3 负载型催化剂红外光谱表征(FT-IR)
        3.2.4 催化剂热重表征(TGA)
    3.3 催化 CO 氧化活性表征
        3.3.1 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2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3.3.3 焙烧气体氛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3.3.4 表面活性剂加入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3.3.5 负载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Au/CeO_2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催化剂的制备
        4.1.1 胶体金的制备
        4.1.2 二氧化铈载体的制备
        4.1.3 胶体金的负载
    4.2 催化剂的表征
        4.2.1 透射电镜表征(TEM)
        4.2.2 CeO_2载体 X 射线粉末衍射表征图(XRD)
        4.2.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表征(BET)
        4.2.4 Au/CeO_2催化剂红外表征图(FT-IR)
        4.2.5 Au/CeO_2催化剂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
        4.2.6 Au/CeO_2催化剂热重分析(TGA)
    4.3 CO 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4.3.1 不同温度焙烧 CeO_2对 Au/CeO_2催化剂催化 CO 氧化活性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从铜阳极泥分金钯后的铂精矿中提取分离铂钯金新工艺及萃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前言
    1.2.阳极泥的组成和特点
    1.3.阳极泥处理工艺
        1.3.1 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工艺
        1.3.2 贵金属的提取与分离工艺
    1.4.铂、钯萃取及其机理的研究现状
        1.4.1 铂的萃取动力学、热力学及机理研究现状
        1.4.2 钯萃取动力学、热力学及机理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铂精矿预处理试验研究
    2.1 试样来源及试样性质
        2.1.1 试样来源
        2.1.2 试样的性质
        2.1.3 试验药品
    2.2 铂精矿预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
        2.2.1 铂精矿预处理探索性试验
        2.2.2 铂精矿预处理原则工艺流程的确定
    2.3.铂精矿预处理工艺试验研究
        2.3.1 工艺流程Ⅰ试验研究
        2.3.2 工艺流程Ⅱ试验研究
        2.3.3 工艺流程Ⅰ和工艺流程Ⅱ的技术指标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Au、Pt、Pd的浸出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Au、Pt、Pd相关热力学
        3.2.1 Au(Ⅲ)、Pt(Ⅳ)、Pd(Ⅱ)水溶液热力学
        3.2.2 Au、Pt、Pd氯化浸出热力学
    3.3 Au、Pt、Pd的浸出条件试验研究
        3.3.1 试样的特性及工艺流程
        3.3.2 Au、Pt、Pd浸出试验研究
        3.3.3 氯化浸出综合条件放大试验
        3.3.4 银的浸出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金、铂、钯的提取与分离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试样特性、试验药品及试验方法
        4.2.1 试样特性及试样分析
        4.2.2 试验药品及萃取剂溶液的配制
        4.2.3 试验方法
    4.3 Au、Pt、Pd提取分离工艺流程的选择
        4.3.1 Au、Pt、Pd提取分离工艺流程Ⅰ
        4.3.2 Au、Pt、Pd提取分离工艺流程Ⅱ
    4.4 Au、Pt、Pd提取分离试验研究
        4.4.1 NH_4Cl沉Pt试验研究
        4.4.2 工艺流程Ⅰ试验研究
        4.4.3 工艺流程Ⅱ试验研究
        4.4.4 Au、Pt、Pd提取与分离工艺流程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铂精矿提取分离金铂钯的工业扩大试验
    5.1 前言
    5.2 试验工艺流程
    5.3 工业试验
        5.3.1 铂精矿预处理工业试验
        5.3.2 金铂钯的氯化浸出工业试验
        5.3.3 Au、Pt、Pd提取分离工业试验
        5.3.4 铂的精炼工业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三正辛胺萃取Pt(Ⅳ)、Pd(Ⅱ)机理研究
    6.1.前言
    6.2.试验原料和试验方法
        6.2.1 试验原料
        6.2.2.试验方法
    6.3 三正辛胺(TOA)萃取Pt(Ⅳ)、Pd(Ⅱ)机理研究
        6.3.1 三正辛胺(TOA)萃取Pt(Ⅳ)、Pd(Ⅱ)反应机理研究
        6.3.2 TOA萃取Pt(Ⅳ)、Pd(Ⅱ)反应动力学研究
    6.4 TOA萃取Pt(Ⅳ)、Pd(Ⅱ)热力学和萃取反应活化能的测定
        6.4.1 TOA萃取Pt(Ⅳ)、Pd(Ⅱ)的萃取熵变和焓变
        6.4.2 TOA萃取Pt(Ⅳ)、Pd(Ⅱ)的萃取反应活化能
    6.5 小结
第七章 极性溶剂对TOA萃取Pt(Ⅳ)、Pd(Ⅱ)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7.1 前言
    7.2 试验方法及药品
        7.2.1 试验方法
        7.2.2 试验药品
    7.3 稀释剂对TOA萃取Pt(Ⅳ)、Pd(Ⅱ)分配比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7.3.1 影响胺类萃取剂萃取的因素
        7.3.2 溶剂对TOA萃取Pt(Ⅳ)、Pd(Ⅱ)分配比的影响
        7.3.3 溶剂对TOA萃取Pt(Ⅳ)、Pd(Ⅱ)的分配比影响机理探讨
    7.4 极性溶剂对TOA萃取Pt(Ⅳ)、Pd(Ⅱ)速度的影响及机理的探讨
        7.4.1 极性溶剂对TOA萃取Pt(Ⅳ)、Pd(Ⅱ)速度的影响
        7.4.2 极性溶剂对TOA萃取Pt(Ⅳ)、Pd(Ⅱ)速度的影响机理探讨
    7.5 小结
第八章 氯化钯制备新工艺研究
    8.1.前言
    8.2 试验方法和试验药品
        8.2.1 试验方法
        8.2.2 试验药品
    8.3 二氯二氨合钯(Pd(NH_3)_2Cl_2的提纯试验
    8.4 用氧化法由Pd(NH_3)_2Cl_2制备氯化钯新工艺研究
        8.4.1 工艺流程及制备原理
        8.4.2 二氯二氨合钯中氨的氧化试验研究
        8.4.3 氢氧化钠沉钯试验研究
        8.4.4 Pd(OH)_2的洗涤试验
        8.4.5 放大试验
    8.5 用海绵钯制备氯化钯
        8.5.1 金属海绵钯的制备
        8.5.2 海绵钯的溶解
        8.5.3 赶硝新工艺研究
        8.5.4 用海绵钯制备氯化钯新工艺综合放大试验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3)EDTA合成母液中羟基乙酸的络合萃取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羟基乙酸的基本性质及主要用途
        1.2.1 基本性质
        1.2.2 可发生的化学反应
        1.2.3 羟基乙酸的主要用途
    1.3 羟基乙酸主要的合成方法
        1.3.1 醛类合成法
        1.3.2 氰化物合成法
        1.3.3 草酸电还原法
        1.3.4 氯乙酸合成法
        1.3.5 羟基乙酸的新型合成方法
    1.4 羟基乙酸的提取
        1.4.1 氢氧化钙中和法
        1.4.2 电渗析分离法
        1.4.3 酯化水解法
        1.4.4 溶剂萃取法
    1.5 络合萃取
        1.5.1 络合萃取原理
        1.5.2 萃取剂、稀释剂和助溶剂的的选择
    1.6 本文的目的及意义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EDTA合成母液中羟基乙酸的络合萃取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羟基乙酸的分析
        2.1.3 EDTA合成母液的制备
        2.1.4 EDTA合成母液的预处理
        2.1.5 EDTA合成母液中羟基乙酸的络合萃取
        2.1.6 萃取效率的表达计算
    2.2 结果与讨论
        2.2.1 EDTA合成母液的预处理
        2.2.2 萃取剂的选择
        2.2.3 稀释剂的选择
        2.2.4 三辛胺体积含量的确定
        2.2.5 油水相比的确定
        2.2.6 萃取平衡时间的确定
        2.2.7 萃取温度的确定
        2.2.8 萃取级数的确定
        2.2.9 羟基乙酸的反萃取工艺条件
        2.2.10 反萃取液的液相色谱图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羟基乙酸络合萃取的机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萃取相的分析方法
        3.1.3 实验步骤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羟基乙酸的萃取平衡描述
        3.2.2 萃取平衡的热效应
        3.2.3 对应溶液法确定络合萃取与物理萃取比例
        3.2.4 分配系数D模型公式的推导
        3.2.5 络合物中三辛胺与羟基乙酸的结合比例
        3.2.6 饱和法验证萃合物比例
        3.2.7 红外光谱图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6-硝生产废水的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总论
    1.1 我国染料工业废水现状
    1.2 6-硝生产废水的性质
    1.3 染料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1.3.1 吸附法
        1.3.2 膜分离法
        1.3.3 磁分离法
        1.3.4 络合萃取法
        1.3.5 混凝法
        1.3.6 氧化法
        1.3.7 微电解法
        1.3.8 生物法
        1.3.9 其它单一处理方法
        1.3.10 组合式废水处理方法
    1.4 课题的意义和目标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1.5.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体系
        1.5.2 综合评价
        1.5.3 分析表征手段
2 三辛胺/正辛醇/煤油络合萃取体系处理1,2,4-酸废水
    2.1 引言
        2.1.1 萃取剂的选择
        2.1.2 稀释剂的选择
        2.1.3 萃取的其他条件
        2.1.4 反萃取的其他条件
        2.1.5 萃取剂的再生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2 络合萃取实验
        2.2.3 反萃实验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萃取最佳配比、条件
        2.3.2 反萃取实验条件的确定
    2.4 萃取及反萃过程分析
        2.4.1 萃取过程分析
        2.4.2 反萃取过程分析
        2.4.3 分配比及萃取率
    2.5 萃取工艺经济分析
    2.6 本章结论
3 膨润土有机化改性及其在6-硝生产废水治理中的应用
    3.1 引言
        3.1.1 有机膨润土的改性机理
        3.1.2 有机膨润土的改性方法
    3.2 CTMAB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对6-硝生产废水的吸附
        3.2.1 实验部分
        3.2.2 CTMAB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条件
        3.2.3 CTMAB 改性膨润土吸附1,2,4 -酸废水的条件
        3.2.4 饱和吸附量的计算
        3.2.5 CTMAB-有机膨润土的结构
        3.2.6 CTMAB-有机膨润土吸附机理
        3.2.7 有机膨润土应用工艺研究
        3.2.8 CTMAB-有机膨润土处理1,2,4-酸的经济分析
        3.2.9 小结
    3.3 三辛胺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对6-硝生产废水的吸附
        3.3.1 实验部分
        3.3.2 膨润土的酸化处理条件
        3.3.3 三辛胺插层改性膨润土的条件
        3.3.4 三辛胺改性膨润土对废水的吸附条件
        3.3.5 三辛胺改性膨润土吸附废水中有机物的机理探讨
        3.3.6 等温吸附曲线分析
        3.3.7 经济性评价
        3.3.8 小结
    3.4 阳离子淀粉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4.1 实验部分
        3.4.2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条件
        3.4.3 废水的吸附条件
        3.4.4 阳离子淀粉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改性膨润土
        3.4.5 阳离子淀粉改性膨润土的结构分析
        3.4.6 经济性评价
        3.4.7 小结
    3.5 本章结论
4 铁/炭微电解-FENTON 氧化技术处理1,2,4-酸生产废水
    4.1 引言
        4.1.1 微电解技术
        4.1.2 Fenton 氧化技术
        4.1.3 微电解与Fenton 氧化法联用
        4.1.4 实验原理
        4.1.5 工艺流程
    4.2 仪器和药品
    4.3 实验部分
        4.3.1 微电解实验
        4.3.2 Fenton 氧化实验
        4.3.3 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微电解的影响因素
        4.4.2 Fenton 氧化的影响因素
    4.5 经济性分析
    4.6 本章结论
5 絮凝-络合萃取处理1,2,4-酸废水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理
        5.2.2 主要实验材料及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絮凝实验结果分析
        5.3.2 萃取实验结果分析
        5.3.3 反萃取实验结果分析
        5.3.4 萃取剂寿命试验
    5.4 经济分析
    5.5 本章结论
6 絮凝-吸附处理1,2,4-酸废水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实验材料及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絮凝实验结果分析
        6.3.2 有机膨润土吸附条件的确定
        6.3.3 絮凝/吸附联合处理1,2,4-酸废水
    6.4 本章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课题的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编写的教材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贵金属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贵金属的分离方法
        1.2.1 贵金属传统分离工艺
        1.2.2 贵金属的溶剂萃取分离
        1.2.3 贵金属的液膜分离
        1.2.4 贵金属的萃淋树脂分离
        1.2.5 贵金属的离子交换与吸附分离
    1.3 小结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第二章 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分离研究
    2.1 概述
    2.2 离子交换分离的理论基础
        2.2.1 离子交换分离概况
        2.2.2 离子交换剂的化学结构和类型
        2.2.3 离子交换分离机理
    2.3 实验部分
        2.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2 试验方法
    2.4 吸附条件试验
        2.4.1 树脂的选择及主要性能与结构
        2.4.2 吸附平衡时间
        2.4.3 吸附介质及酸度、浓度的影响
        2.4.4 贵金属吸附等温线与交换容量
    2.5 洗脱条件选择
        2.5.1 Pt的洗脱条件选择
        2.5.2 Pd的洗脱条件选择
        2.5.3 Ir的洗脱条件选择
        2.5.4 Au的洗脱条件选择
        2.5.5 洗脱平衡时间
    2.6 吸附与洗脱选择性
        2.6.1 D301R树脂的吸附选择性及干扰离子的洗脱
        2.6.2 洗脱选择性及动态洗脱顺序的确定
        2.6.3 001×7树脂对贵金属的吸附选择性
        2.6.4 贱金属在001×7树脂上的吸附、洗脱行为
    2.7 氧化、还原的影响
    2.8 小结
第三章 离子交换色谱动态分离研究
    3.1 概述
    3.2 色谱分离理论基础
    3.3 实验部分
        3.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3.2 柱色谱分离装置
        3.3.3 试验方法
        3.3.4 计算方法
    3.4 动态分离条件试验
        3.4.1 流动相流速的影响与试验条件优化
        3.4.2 色谱柱柱长对分离的影响及条件优化
        3.4.3 流动相种类、浓度、pH值的影响及条件优化
        3.4.4 不同进样体积对阴离子交换色谱吸附率的影响
        3.4.5 Pd动态饱和吸附、洗脱试验
        3.4.6 阳离子交换色谱对贵金属的选择性
    3.5 动态分离中有关关问题的解决
        3.5.1 Pt洗脱拖尾问题的有效解决
        3.5.2 在全流程洗脱中提高Pt回收率的方法
        3.5.3 贱金属Pb、Zn影响的解决
        3.5.4 贵、贱金属的组分离
    3.6 离子交换色谱动态分离流程
    3.7 模拟样品分离
        3.7.1 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3.7.2 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3.8 小结
第四章 分离应用研究
    4.1 概况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试验方法
        4.2.3 计算方法
    4.3 各种类型样品分离试验
        4.3.1 铂钯精矿分离试验
        4.3.2 阳极泥分离试验
        4.3.3 粗铜、粗铅及贵金属二次合金分离试验
    4.4 扩大试验探索
    4.5 小结
第五章 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5.1 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理论基础
        5.1.1 离子交换反应历程
        5.1.2 影响离子交换速率的主要因素
        5.1.3 离子交换平衡、分配系数与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2 试验方法
    5.3 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5.3.1 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计算方法
        5.3.2 不同温度条件下吸附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3.3 不同温度条件下各元素吸附速率曲线
        5.3.4 各元素反应活化能
    5.4 反应分配系数及生成焓变
        5.4.1 反应分配系数及生成焓变计算方法
        5.4.2 反应分配系数及生成焓变
    5.5 小结
第六章 吸附与洗脱机理研究
    6.1 概述
    6.2 吸附洗脱机理的扫描电镜与能谱研究
        6.2.1 扫描电镜与能谱技术简介
        6.2.2 扫描电镜与能谱研究方法
        6.2.3 吸附过程的扫描电镜与能谱试验
        6.2.4 洗脱过程的扫描电镜与能谱试验
        6.2.5 D301R树脂保留Pb、Zn问题的扫描电镜与能谱试验探索
    6.3 吸附洗脱机理的红外与拉曼光谱研究
        6.3.1 红外与拉曼光谱技术简介
        6.3.2 红外与拉曼光谱研究方法
        6.3.3 吸附、洗脱前后红外光谱
        6.3.4 吸附、洗脱前后拉曼光谱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科技查新结果
附录2: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着作及科研获奖、专利
附录3: 攻博期间专利证明
致谢

(6)大肠杆菌NZN111发酵液中琥珀酸的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琥珀酸的结构及性质
        1.1.1 琥珀酸的物理性质
        1.1.2 琥珀酸的化学性质
    1.2 琥珀酸的应用
    1.3 琥珀酸的制备及市场
        1.3.1 化学合成法
        1.3.2 生物转化法
        1.3.3 生物发酵法
    1.4 发酵液中琥珀酸的提取方法
        1.4.1 络合萃取
        1.4.2 一步结晶
        1.4.3 钙盐法
        1.4.4 铵盐法
        1.4.5 双极膜电渗析法
        1.4.6 膜分离
        1.4.7 离子交换法
        1.4.8 在线分离
        1.4.9 反应精馏酯化法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及部分药品物性
        2.1.2 实验仪器及装置
    2.2 分析方法
        2.2.1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2.2.2 定量方法
    2.3 数据处理
第3章 模拟发酵液中琥珀酸的分离
    3.1 模拟发酵液结晶工艺条件的确定
        3.1.1 结晶概述
        3.1.2 结晶操作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4 结晶工艺小结
    3.2 模拟发酵液萃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3.2.1 络合萃取原理
        3.2.2 络合萃取影响因子
        3.2.3 萃取操作
        3.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5 萃取工艺小结
    3.3 分离琥珀酸单元操作优势的比较
    3.4 模拟发酵液反萃工艺条件的确定
        3.4.1 反萃操作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3 反萃工艺小结
第4章 发酵液中琥珀酸的分离
    4.1 发酵液的预处理
    4.2 发酵液脱色工艺条件的确定
        4.2.1 脱色操作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3 发酵液脱色工艺小结
    4.3 发酵液结晶
        4.3.1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发酵液萃取
        4.4.1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发酵液反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建议
    5.1 全文实验总结
        5.1.1 模拟发酵液中琥珀酸的分离
        5.1.2 发酵液中琥珀酸的分离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2,4-二氯苯氧乙酸生产过程中氯化工段废水的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氯酚类废水概述
    1.2 2,4,-二氯苯氧乙酸生产含氯酚废水的简介
    1.3 氯酚类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2,4-二氯苯氧乙酸生产废水的治理现状
    1.5 络合萃取水处理技术
        1.5.1 基本原理
        1.5.2 常见的络合剂
        1.5.3 络合萃取法在酚类废水中应用
    1.6 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
        1.6.1 影响半导体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1.6.2 光催化性能改性方法
        1.6.3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有机污染物的应用
    1.7 零价铁还原脱氯研究
        1.7.1 零价铁还原脱氯技术机理
        1.7.2 零价铁还原脱氯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8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络合萃取法处理含氯酚类废水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酚类化合物的标准曲线方程
        2.2.2 含氯酚废水水质分析
        2.2.3 萃取条件的优化
        2.2.4 络合萃取机理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氯酚类废水
    3.1 实验与方法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催化剂合成
        3.1.3 催化剂表征
        3.1.4 光催化实验及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酚类物质的标准曲线
        3.2.2 催化剂的表征
        3.2.3 苯酚及氯酚的光催化实验
        3.2.4 催化机理的探讨
    3.3 小结
第4章 纳米零价铁还原脱氯技术处理氯酚类废水
    4.1 实验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催化剂合成
        4.1.3 催化剂表征
        4.1.4 实验及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标准曲线
        4.2.2 催化剂的表征
        4.2.3 钯化率的测定
        4.2.4 纳米零价铁还原脱氯实验
        4.2.5 还原脱氯反应机理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络合萃取法对含氯酚废水的处理
        5.1.2 光催化氧化法对含氯酚废水的处理
        5.1.3 纳米零价铁还原脱氯技术对含氯酚废水的处理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萃铟后高含氯富锌液的除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溶剂萃取法概述
    1.2 三辛胺作为萃取剂的研究现状
    1.3 萃取除氯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铟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1.4.2 实验原料来源
第二章 萃取体系的选择
    2.1 萃取体系的确定
        2.1.1 萃取体系确定的基本原则
        2.1.2 萃取水相的选择
        2.1.3 萃取剂的选择
        2.1.4 稀释剂的选择
        2.1.5 添加剂的选择
    2.2 萃取基础
        2.2.1 萃取中的基本概念
        2.2.2 萃取实验原理
    2.3 萃取实验基础
        2.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2 体系中主要元素的分析检测方法
第三章 溶剂萃取法萃取除氯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萃取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3.1.1 实验目的及方法
        3.1.2 有机相组成及有机相的前处理对萃取氯的影响
        3.1.3 相比对萃取氯的影响
        3.1.4 高含氯富锌液的酸度对萃取氯的影响
        3.1.5 合适萃取条件下Cl-的萃取效果
    3.2 萃取机理研究
        3.2.1 萃取机理研究
        3.2.2 硫酸根与氯离子的竞争萃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辛胺-A添加剂-磺化煤油萃取体系萃取氯的工艺研究
    4.1 萃取串级实验
        4.1.1 图解法确定萃取理论级数
        4.1.2 三级逆流萃取串级实验
    4.2 反萃工艺研究
    4.3 萃取全流程工艺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含硫功能性配体对钯的萃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钯的物理化学性质
        1.1.1 物理性质
        1.1.2 化学性质
    1.2 钯的分布状况
        1.2.1 世界钯资源的分布状况
        1.2.2 我国钯资源现状
    1.3 国内外钯的二次资源回收状况
        1.3.1 国外钯金属的回收现状
        1.3.2 国内对钯金属回收的现状
    1.4 钯金属的回收来源
        1.4.1 电子废弃物
        1.4.2 废催化剂
    1.5 钯的回收方法
        1.5.1 沉淀法
        1.5.2 电解法
        1.5.3 固相萃取法
        1.5.4 离子交换法
        1.5.5 膜分离法
        1.5.6 吸附剂法
        1.5.7 分子识别技术
        1.5.8 溶剂萃取法
    1.6 液-液萃取剂的类型
        1.6.1 硫醚类和亚砜类萃取剂
        1.6.2 肟类萃取剂
        1.6.3 胺类试剂
        1.6.4 有机磷萃取剂
        1.6.5 酰胺萃取剂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的意义
        1.7.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双(乙硫基)亚甲基)戊烷-2,4-二酮(BEMPD)萃取Pd(Ⅱ)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双(乙硫基)亚甲基)戊烷-2,4-二酮(BEMPD)的合成方法
        2.3.2 钯的测定方法
        2.3.3 BEMPD对 Pd(Ⅱ)的萃取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盐酸浓度的影响
        2.4.2 H~+离子浓度的影响
        2.4.3 Cl~-离子浓度影响
        2.4.4 萃取时间的影响
        2.4.5 萃取剂用量的影响
        2.4.6 配位摩尔比的确定
    2.5 稀释剂性质对Pd(Ⅱ)萃取效果的影响
        2.5.1 萃取剂的负载能力探究
        2.5.2 BEMPD及其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2.5.3 核磁共振光谱研究
        2.5.4 红外光谱表征
        2.5.5 共存离子的影响
        2.5.6 液相比(O/A)的影响
        2.5.7 剥离剂的选择
        2.5.8 BEMPD的可重用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3-(1,3-二噻烷-2-亚基)戊烷-2,4-二酮(DYPD)萃取Pd(Ⅱ)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1 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3-(1,3-二噻烷-2-亚基)戊烷-2,4-二酮(DYPD)的合成
        3.3.2 钯的测定方法
        3.3.3 DYPD对 Pd(Ⅱ)的萃取性能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盐酸浓度的影响
        3.4.2 H~+离子浓度的影响
        3.4.3 Cl~-离子浓度的影响
        3.4.4 相接触时间的影响
        3.4.5 萃取剂用量的影响
        3.4.6 配位摩尔比的确定
        3.4.7 稀释剂的性质对Pd(Ⅱ)萃取效果的影响
        3.4.8 萃取剂的负载能力探究
        3.4.9 吸收光谱
        3.4.10 核磁共振光谱研究
        3.4.11 红外光谱表征
        3.4.12 共存离子的影响
        3.4.13 液相比的影响
        3.4.14 剥离剂的选择
        3.4.15 萃取剂的可重用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9,9-二丙炔芴聚硫醇聚合物(Poly-EDDYPF)萃取Pd(Ⅱ)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试剂
        4.2.1 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9,9-二丙炔基芴聚硫醇聚合物(Poly-EDDYPF)的制备
        4.3.2 钯的测定方法
        4.3.3 Poly-EDDYPF对 Pd(Ⅱ)的萃取性能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YPF与 Poly-EDDYPF的核磁表征
        4.4.2 Poly-EDDYPF与其萃合物的红外表征
        4.4.3 盐酸浓度的影响
        4.4.4 H~+离子浓度对Pd(Ⅱ)萃取的影响
        4.4.5 Cl~-离子浓度的影响
        4.4.6 相接触时间的影响
        4.4.7 萃取剂用量的影响
        4.4.8 萃取剂的负载能力探究
        4.4.9 液相比的影响
        4.4.10 剥离剂的选择
        4.4.11 萃取剂的可重用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论文中合成的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制备乙醛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乙醛酸的性质
    1.3 乙醛酸的主要合成工艺
        1.3.1 乙二醛硝酸氧化法
        1.3.2 草酸电解合成法
        1.3.3 顺酐臭氧氧化法
        1.3.4 乙二醛电氧化法
        1.3.5 双氧水氧化法
    1.4 反应萃取研究进展
        1.4.1 萃取剂种类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1.4.2 萃取剂浓度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1.4.3 萃取相与反应相体积比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1.4.4 稀释剂种类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1.5 乙醛酸的纯化
        1.5.1 超临界CO_2 流体萃取
        1.5.2 乙醇半缩乙醛酸乙酯法
        1.5.3 混合溶剂萃取法
        1.5.4 其他分离方法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实验所用药品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步骤
        2.3.1 乙二醛双氧水氧化反应步骤
        2.3.2 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反应步骤
    2.4 产物分析与检测
        2.4.1 产物定量分析
        2.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第3章 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制备乙醛酸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乙二醛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2.2 氧化气氛对反应的影响
        3.2.3 萃取剂对反应的影响
        3.2.4 稀释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3.2.5 萃取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醛酸反萃取与纯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萃洗液组分对反萃取结果的影响
        4.2.2 反萃取剂对反萃取结果的影响
        4.2.3 浓缩液浓度对乙醛酸产品的纯度的影响
        4.2.4 结晶的初始温度对乙醛酸产品的纯度的影响
        4.2.5 降温的最终温度对乙醛酸产品的纯度的影响
        4.2.6 洗涤方式对乙醛酸产品的纯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贵金属萃取剂三辛胺的制备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萃取技术制备贵金属纳米粒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王亚群. 济南大学, 2014(01)
  • [2]从铜阳极泥分金钯后的铂精矿中提取分离铂钯金新工艺及萃取机理研究[D]. 张钦发. 中南大学, 2007(01)
  • [3]EDTA合成母液中羟基乙酸的络合萃取分离[D]. 殷海洪.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4]6-硝生产废水的治理技术研究[D]. 原金海. 重庆大学, 2011(12)
  • [5]贵金属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理论及应用研究[D]. 李华昌. 中南大学, 2002(04)
  • [6]大肠杆菌NZN111发酵液中琥珀酸的提取[D]. 王静怡.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7]2,4-二氯苯氧乙酸生产过程中氯化工段废水的预处理研究[D]. 王秋.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萃铟后高含氯富锌液的除氯研究[D]. 吕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4(03)
  • [9]含硫功能性配体对钯的萃取性能研究[D]. 胡颖. 湘潭大学, 2020(02)
  • [10]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制备乙醛酸研究[D]. 王萌.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标签:;  

贵金属萃取剂三辛胺的制备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