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电磁兼容系统与​​电磁场处理水——Ⅰ.人体电磁兼容系统

人体电磁兼容系统与​​电磁场处理水——Ⅰ.人体电磁兼容系统

一、人体电磁兼容系统与电磁场处理水—Ⅰ.人体电磁兼容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保珠[1](2020)在《稀疏性和非相干性在电磁环境场重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地理空间中电磁场分布信息的获取在民用和工业领域中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它是评估基站发射信号的覆盖情况以及辐射强度是否在监管机构规定的强制性限制范围内的一个关键环节。此外,可靠的场分布评估可以为当前和下一代无线网络的有效、大规模部署和优化提供合适的指导方针。但是,无论是通过仿真还是实测的方式去获取地理环境中电大空间的场分布都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如何在没有任何有关辐射源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利用一组少量的场测量值去重建空间中的场分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场(本文均指电场幅值)重建问题,从不同地理环境的场分布特征出发,提出利用压缩感知(CS)的稀疏性和非相干性解决场重建的研究思路,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内容和贡献概况如下:(1)研究了天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场分布特征与规律,包括:自由空间、半空间、植被环境、起伏地形上方,为地理环境中电磁信息的认知与重建奠定了基础。(2)引入了电磁环境自适应采样方法。基于大区域开放地理空间中的场分布特征:大部分区域是平稳变化的,但是在复杂地理边界附近,辐射源的附近,电磁场变化剧烈。本文利用序贯设计LOLA-Voronoi算法,在没有任何先验条件下,自适应采集地理环境中的电磁场信息,使更多的样本采样点聚集在电磁场变化剧烈的区域,以便更准确地获取电磁场分布态势。(3)提出从CS的稀疏性和非相干性的角度解决场重建问题的研究思路,构建一条完整的CS场重建技术路线。围绕着稀疏表达、非相干性估计和重构这三个CS步骤展开研究。稀疏表达上对比说明了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小波变换(DWT)的稀疏性差异;非相干性估计上,比较了均匀采样、随机采样和自适应采样对重建结果的影响;在最后的CS重构阶段,给出了L1范数最小化、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MP)和贝叶斯CS(BCS)这三种重构方法的重建结果。通过大量的仿真算例分析并与现有方法的比较,说明了CS场重建的优势。(4)提出基于全变分压缩感知(TV-CS)的二维场重建方法。由于传统CS对二维场进行稀疏表达时,需要将原始场构成的二维矩阵转换成一维向量,这样的做法不仅效率低而且会破坏行列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梯度稀疏的方案,采用一种TV-CS算法,可以在空域上对二维场直接感知和重构。在此基础上,改进了传统TV-CS迭代过程中的矩阵向量相乘的操作,提出一种快速TV-CS(ATV-CS)的算法。通过不同的辐射源和传播场景,对ATV-CS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和计算效率进行评估,并与传统CS的重构性能进行了比较。(5)提出自适应ATV-CS(LV-ATV-CS)算法。虽然ATV-CS能够较好地完成场重建的任务,但是,由于稀疏度难以提前估计,那么要保证重建场的准确性和效率之间达到最佳平衡所需的采样点数就难以确定。本文提出利用LOLA-Voronoi迭代得到自适应测量矩阵的LV-ATV-CS算法。由于ATV-CS的测量矩阵不需要受到非相干性的限制,LV-ATV-CS算法利用了这一优势,并通过LOLA-Voronoi和ATV-CS对场梯度的共同约束,将二者结合起来。经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验证,充分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刘超[2](2020)在《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中介质色散模型的计算精度研究》文中指出时域有限差分算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处理非均匀、各向异性色散介质的工程电磁数值方法。在利用FDTD算法研究金属微纳复合结构电磁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问题时,由于亚波长微纳结构具有“场的局域性”和“模式的共振性”特点,计算结果对介质色散等媒质物理参数的变化异常敏感。算法参数因精度不匹配导致的近似误差,在局域共振环境下可能被进一步放大,甚至造成伪数值寄生场。与频率相关的金属介电系数是FDTD计算中一个关键性的具有色散特性的介质参数,算法的计算精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色散模型对金属介电系数描述的准确性。常用的色散关系Drude或Drude-Lorentz模型,其近似有效性只适用于一个有限的频段范围,由于FDTD是一种宽频带求解方法,这种色散失真将导致明显的介质色散模型误差。本文通过数值实验分析验证了基本色散模型的FDTD计算精度,探究了Drude模型、Drude-lorentzs模型和L4(4-Lorentz-pole pairs)模型对金银介质的介电系数的影响,然后深入研究了Drude2cp(临界点)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其计算精度。论文重点探讨了介质色散模型误差对FDTD算法计算精度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讨论并分析了典型的电介质色散模型,以及用于处理色散介质的RC-FDTD算法、Z-FDTD算法和ADE-FDTD算法,并分析了各算法的计算精度特点。对FDTD算法的计算精度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FDTD计算过程中存在的三类误差:算法误差、硬件计算误差和介质色散模型误差,并解释了不同误差产生的原因。2、通过算例对电磁波在色散介质中的传播进行了模拟分析,数值实验表明:在基本色散模型中,TRC-FDTD算法和ADE-FDTD算法的计算精度相当,优于Z-FDTD算法,但均与解析解存在一定的偏差。3、分析了作为FDTD算法重要基础的金属介电系数色散模型及其算法实现方法,详细讨论了Lorentz谐振项对金银介质的介电系数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实验证明:Lorentz谐振项的项数与介电系数拟合值的精确性并不是线性对应的关系,简单的增加Lorentz项并不能进一步提高介电系数的精确性,反而大幅增加了FDTD算法实现的复杂度。4、通过能带理论分析归纳金属电子状态特性,导入介电系数模型,得到介电系数Drude2cp模型,并与两种典型的金属色散修正模型:L4模型和Drude-2lorentz模型作了比较分析。数值实验表明:Drude2cp模型的计算精度最高,与真实金银介质的介电系数之间的误差最小。Drude2cp模型不仅能够更精确的描述因为金属非对称线型带间跃迁所导致的复杂介电效应,而且减少了谐振点多个Lorentz项的引入,使介电系数表达式更加简洁,便于FDTD算法的实现。5、阐述了实现Drude2cp材料插件的基本思想,并将插件导入到Lumerical FDTD软件的材料库中,通过一个三维银微纳复合结构的透射增强现象的算例分析验证了在200nm到1000nm波长范围内Drude2cp模型的计算精度。实验表明低频时Drude2cp模型的计算精度与Drude模型相当,高频时Drude2cp模型的计算精度优于Drude模型和Drude-2lorentz模型。

赵松松[3](2017)在《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果蔬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种类之一,其营养价值和安全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平。由于果蔬存在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且高含水率,极易腐烂变质,为此研发一种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进一步延长果蔬货架期、提高保鲜品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试验论证的研究方法,探索果蔬温度场及电磁场双重作用下的耦合效应,从果蔬的热质传递、冷害(冻害)分析及理化指标综合评价等角度出发,开展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研究,为获取果蔬最佳处理工艺奠定了理论及试验基础。1、基于电磁场热效应及生物磁效应,对电磁场影响果蔬冷却传热过程的比热、对流换热系数、内热源以及贮藏期间果蔬组织质扩散系数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COMSOL仿真系统,建立了圆柱状和球状果蔬的低温电磁传热模型,通过试验验证得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40Gs的匀强恒定磁场对于提高黄瓜和圣女果的冷却速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构建了以西门子PLC为控制单元的果蔬低温电磁水浴预处理试验台及冷冻冷藏实验系统,实验证实了该系统可满足工艺及精度要求,为开展电磁处理影响果蔬传热传质及冷害(冻害)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3、以果蔬冷激与热激理论为基础,开展了温度突变处理研究,并对温度突变的方向影响保鲜品质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强度的温度突变处理(CHT)可以综合冷激与热激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黄瓜保鲜品质,而先热激后冷激的连续处理(HCT)可能造成了热应力损伤,不利于保鲜品质的提高。4、以黄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果蔬低温电磁水浴预处理工艺研究,采用中心组合设计优化试验方案,以果蔬的代表性感官及理化指标为响应值,建立响应曲面模型并通过评价指标的综合评判对果蔬电磁处理工艺进行优化。试验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2℃的冷水在70Gs的恒定磁场作用下处理40min对于提高果蔬的保鲜品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5、基于低频交变磁场的生物效应及微弱热效应,开展了果蔬贮藏期间连续与间歇交变磁场(20Gs,60Hz)处理影响冷害与冻害的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交变磁场处理形成的持续热效应相比间歇电磁处理对于抑制香蕉冷害效果更明显;适宜的交变磁场处理可增加葡萄组织液的过冷度,降低相变潜热,有利于降低冰温贮藏下葡萄的冻害几率。

冯强强[4](2017)在《封装与互连结构的电热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系统级封装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信息系统的小型化,封装与互连结构的集成密度急剧增加,集成电路所面临的热环境正变得愈加复杂,以致影响集成电路的电特性及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热问题及其与电磁问题的相互耦合已经成为限制集成电路发展的障碍之一。因此,在分析设计系统时必须同时考虑电磁与热问题的相互影响,进行协同分析和设计,而找到一种适合系统级封装特点的高效精确数值电热仿真技术具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围绕封装与互连结构的瞬态热问题以及相关的电磁-热耦合问题,仿真分析了封装系统的热特性,分析了高密度互连线的电热耦合效应,并实现了三维全波电磁场-热场的耦合仿真分析。为了满足电热仿真技术高效精确的要求,本文将一种快速算法:交替方向隐式(ADI)差分算法引入到热场计算中,通过求解瞬态热响应,将算法的仿真结果和商业仿真软件进行比较,算法的高效性与精确性得到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典型封装系统的热特性进行了快速仿真与分析,高效精确的获取系统温升分布不但能指导封装的热设计与热优化,更能作为电热协同分析与设计的基础。通过对多层高密度互连线在静电脉冲(ESD)作用下的瞬态热响应进行快速仿真,显示了互连线自热效应的严重性以及电热耦合分析的迫切性。在仿真中,材料的电导率、热导率以及芯片功耗随温度的变化都进行了全面考虑。最后,我们结合了热ADI以及电磁ADI-FDTD算法,对电磁脉冲(EMP)作用Debye媒质的瞬态电磁-热耦合过程进行了仿真,Debye媒质的频变特性以及温变特性都考虑在内。通过对数值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ADI电磁-热耦合算法在处理电磁-热耦合问题上具备高效性与精确性。

韩振兴[5](2016)在《基于亥姆霍兹线圈的风电磁场模拟及其对两种鱼类致死和生理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生化水平的提高和电力的发展,电磁场也开始逐渐出现在生活中并无处不在。人类很早就接触到了电和磁的现象,但是真正去研究和利用它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本文通过改造原有亥姆霍兹线圈,将其重新设计为电磁场的发生装置,便于产生人工可控电磁场,借此研究电磁场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的致死作用及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鲫鱼和褐菖鲉为研究对象可以为后期研究电磁场对淡水水生生物与海水水生生物影响的比较提供参考。在电磁场对鲫鱼生理研究中选取了四项生化指标,分别为溶菌酶(LZM)活性、血液蛋白含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溶菌酶因能够破坏致病菌细胞壁,起到消炎、抗菌、等功能,常常被用来作为判断生物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蛋白质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是组成生物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肝脏器官或整个机体是否健康。AKP对机体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影响,该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肝胆等系统。ACh E是细胞发育和成熟的重要参与者,对神经系统构建有促进作用,所以其活性高低同样能反应机体健康状况。(1)亥姆霍兹线圈由两个共轴平行放置线圈组成,每个线圈的匝数和半径相同,两线圈之间的距离d与圆线圈半径R相等。该线圈产生的磁场包括均匀和非均匀两部分。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对物理公式建立数学模型,使用MATALAB对亥姆霍兹线圈形成的磁场分布进行模拟,并对水环境中磁场进行实测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不同电流输入情况下磁场分布基本一致,但其值的大小存在差异。不同环境中电磁场分布特点和值的大小无明显差异。模拟结果能够给电磁场对水生生物影响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2)电磁场辐射对鲫鱼AKP活性有不同程度影响。1、第2d开始,实验组AKP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04d内AKP活性降幅较大,48d内AKP活性降幅有所减缓,810d内AKP活性趋于平稳。实验结束时,鲫鱼血液中AKP活性降至初始状态的63%65%。因此,电磁场辐射时间越长,其对AKP活性的抑制程度越大,AKP活性与暴露时间成反比关系。2、与第0d对比,第2d开始各实验组AKP活性存在明显变化(p<0.05)。其中,2m T实验组较其它实验组AKP活性下降幅度最大,活性最低。实验组AKP活性下降幅度:A2.0m T>A1.5m T>A1.0m T>A0.5m T。实验组最终AKP活性:U2.0m T<U1.5m T<U1.0m T<U0.5m T。因此在等辐射时间内,酶活性与电磁场强度成反比。(3)电磁场辐射对鲫鱼血液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在02d内1.5m T和2.0m T实验组血液蛋白含量下降明显(p<0.05),而1.0m T和0.5m T实验组血液蛋白含量下降不明显(p>0.05)。410d内各实验组血液蛋白含量均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p<0.05)。实验结束时,实验组血液蛋白含量是初始状态的68.26%74.87%。因此,血液蛋白含量与电磁场辐射时间成反比,辐射时间越久,含量越低。2、实验开始后,1.5m T和2.0m T强度电磁场对血液蛋白含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高于1.0m T和0.5m T强度(P<0.05)。但1.5m T和2.0m T两实验组之间蛋白含量变化程度相近(p>0.05)。各实验组对血液蛋白含量抑制幅度:U2.0m T≈U1.5m T>U1.0m T>U0.5m T。各实验组最终血液蛋白含量G2.0m T<G1.5m T<G1.0m T<G0.5m T。(4)电磁场辐射对鲫鱼Ach E活性有不同程度影响。1、ACh E活性随着电磁场辐射时间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实验组酶活性在02d内出现较明显的增强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0.5m T实验组Ach E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实验组Ach E活性在210d内逐渐减弱并最终下降至初始活性的85.98%95.47%,对照组上升至初始活性的106.49%。2、在02d内,2.0m T和1.5m T实验组间Ach E活性增强程度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高于1.0m T和0.5m T实验组(p<0.05)。在210d内2m T实验组Ach E活性下降明显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Ach E活性变化幅度:A2.0m T>A1.5m T>A1.0m T>A0.5m T。各实验组最终Ach E活性:U0.5m T>U1.5m T>U1.0m T>U2.0m T。(5)电磁场辐射对鲫鱼血液溶菌酶活性有不同程度影响。1、在实验过程中血液溶菌酶活性随辐射时间先增加后降低。在26d内各实验组溶菌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8d时1.0m T实验组溶菌酶活性仍然高于对照组(p<0.01),0.5m T实验组溶菌酶活性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1.5m T,2.0m T实验组溶菌酶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在第10d时,1.0m T实验组溶菌酶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实验组溶菌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在第2d时各实验组之间溶菌酶活性变化存在差异性(p<0.05),第4d时2.0m T实验组溶菌酶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在第610d时1.0m T实验组溶菌酶活性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在第10d时2.0m T实验组溶菌酶活性明显低于其它实验组(p<0.05)。因此,不同强度电磁场辐射对鲫鱼血液内溶菌酶活性影响程度不同。实验中各实验组溶菌酶活性变化幅度:A2.0m T>A1.5m T>A1.0m T>A0.5m T。各实验组最终溶菌酶活性:U0.5m T≈U1.0m T>U1.5m T>U2.0m T。(6)电磁场对鲫鱼有一定程度致死作用。不同强度电磁场辐射对鲫鱼幼鱼致死程度不同,在辐射02d(38h)内只有2m T实验组存在死亡情况,且仅死亡1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从第6d(151h191h)开始累计死亡情况较为明显(p<0.05)。10d(38h197h)内2m T强度实验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达到40%。(7)电磁场对褐菖鲉有一定程度致死作用。不同强度电磁场辐射对褐菖鲉致死程度不同,在实验02d内实验组开始出现死亡情况,但仅限于磁场强度较大实验组。从第4d(97h)开始各实验组均出现死亡情况,且在68d(145h177h)内死亡率较高。随着磁场强度增大,褐菖鲉幼鱼的死亡率逐渐增大,甚至在2m T磁场中达到66.67%。实验结束时1.0m T与2.0m T实验组褐菖鲉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魏静霞[6](2013)在《生物电磁效应及其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电子设备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磁场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其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生物电磁效应(Bioelectromagnetic Effects)主要研究生物系统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并且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电磁学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生物电磁效应的研究,使人们有意识的利用电磁场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寻找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中电刺激技术和磁刺激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中采用电刺激器和磁刺激器对睡眠障碍患者脑部施加刺激。通过对患者刺激前和刺激后的脑电信号进行功率谱分析、时频分析以及复杂度分析可知,电刺激和磁刺激能使患者脑部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1)电刺激前,失眠症患者的脑电波中δ波段所占比例较多,θ波与α波出现频率较低,β波出现的频率接近于0,脑电复杂度值普遍偏低;电刺激后,失眠症患者脑电中δ波减少,在α波增多,β波很少出现,脑电复杂度值均有提高。这表明电刺激对失眠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患者疲劳感减轻,处理信息能力增强,思维比治疗前活跃,夜间入睡比治疗前容易。2)磁刺激前,嗜睡症患者脑电波中瞬态脉冲较多,复杂度值偏低;磁刺激后,嗜睡症患者脑电波中瞬态波有所减少,复杂度值有所提高,患者短时间、不可抗拒的入睡次数减少,磁刺激对嗜睡症有治疗作用。其中电刺激用于编号分别从001到006的六名失眠症患者的治疗,磁刺激用于编号分别从007到009的三名嗜睡症患者的治疗。对九名患者的刺激均是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睡眠障碍研究中心进行的。每次刺激时间均为30分钟,共治疗20天。

马惠珠,宋朝晖,季飞,侯嘉,熊小芸[7](2013)在《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研究方向与关键词——2012年度受理情况与2013年度注意事项》文中提出本文在《基金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相关问题——申请代码、研究方向与关键词》一文基础上,根据统计分析数据,对2012年度信息一处项目计算机辅助分组的试点结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2013年度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方案调整情况,给出了信息一处制定的申请代码与研究方向及关键词的对应关系,特别强调了2013年度在关键词选择方面的一些变化;最后阐述了申请人在选择信息一处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田博,童创明[8](2011)在《电磁水电磁场对人体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的说明电磁水的生成及电磁水电磁场对人体体内场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磁水生成模型原理,并推导出所需能量的公式。推理研究了电磁水的电磁性质、人体体内场、及电磁水电磁场对人体体内场的电磁作用。

王博[9](2010)在《工业循环水高频电磁场阻垢机理和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污垢的存在给换热设备的设计和运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传统的阻垢方法存在二次污染环境、作用效果差、成本高等缺点。而电磁场阻垢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无污染、成本低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基于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详细阐述了高频电磁场阻垢、除垢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其处理效果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总结,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设计了一套高频电磁阻垢装置,实现对主要参数进行测量,输出频率在一定范围连续可调的单一频率和扫频信号,通过开关可以转换为正弦波和方波以及三角波,以满足试验研究的要求。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自行设计了一套静态和动态循环管道系统,利用自主研制的电磁场除垢装置,以碳酸钙( CaCO3 )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循环水试验研究。通过对溶液电导率、pH值、Ca 2+浓度等相关理化参数的测量,研究高频电磁场频率对碳酸钙溶解度、结晶速度的影响。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从微观上观察了CaCO3晶体结构的变化。同时,利用挂片法测量高频电磁场处理前后垢样的质量和形状的变化。研究表明:外加高频交变电磁场作用后, CaCO3的溶解度、结晶速度、晶体结构等都会发生明显变化,而且作用效果随着外加电磁场频率的变化而变化。高频电磁场处理后部分CaCO3晶体结构由原来的方解石变成了文石,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此外,阻垢效果还与输出频率和Ca 2+浓度有关,输出频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Ca 2+浓度不宜超过5mmol/L。最后,我们人工模拟了硬水的动态除垢试验,阻垢率可以达到71%,试验后,无论从重量和外形上都表明电磁场具有有效的除垢作用。

安海龙[10](2010)在《电磁—化学综合法在电厂循环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在电力行业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由于循环冷却水的不断蒸发和浓缩作用,使得循环水结垢、腐蚀现象比较严重、容易滋生细菌、藻类,以致影响换热设备的传热效果,甚至损坏设备,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节水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得循环水处理日渐引人注目,寻求经济、可靠和少污染以至于无污染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方法就成为必然。本文应用高频电磁水处理的基本方法,结合北方联合电力公司某电厂循环水的现场数据,设计了高频水处理装置控制单元,提出了电磁—化学综合法处理循环水的改造方案。在方案实施后对现场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电磁-化学综合法的最佳配比。同时研究电磁-化学综合法对城市中水的处理,为城市中水在电厂的应用寻找解决办法。

二、人体电磁兼容系统与电磁场处理水—Ⅰ.人体电磁兼容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电磁兼容系统与电磁场处理水—Ⅰ.人体电磁兼容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稀疏性和非相干性在电磁环境场重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电磁地理环境信息研究意义
        1.1.2 电磁环境场重建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地理环境信息的研究现状
        1.2.2 电磁环境场重建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结构安排
        1.4.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天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场分布特点研究
    2.1 引言
    2.2 天线在地理环境中的辐射分布物理模型
    2.3 自由空间中的电场分布
    2.4 半空间中的电场分布
    2.5 植被上方的电场分布
        2.5.1 多层均匀介质等效模型
        2.5.2 多层均匀介质电场分布特征
    2.6 起伏地形上方的电场分布
        2.6.1 粗糙面的统计参数
        2.6.2 二维高斯型粗糙面建模
        2.6.3 二维高斯型粗糙面轮廓模拟
        2.6.4 起伏地形上方电场分布仿真
    2.7 小结
第3章 基于LOLA-Voronoi的电磁环境自适应采样研究
    3.1 引言
    3.2 LOLA-Voronoi采样方法
        3.2.1 Voronoi估计
        3.2.2 局部非线性估计
        3.2.3 LOLA-Voronoi的混合采样设计
    3.3 算例验证及分析
        3.3.1 仿真方法
        3.3.2 偶极子天线于自由空间
        3.3.3 喇叭天线于半空间
        3.3.4 多辐射源
    3.4 小结
第4章 压缩感知在场重建中的稀疏性和非相干性研究
    4.1 引言
    4.2 压缩感知在场重建中的物理模型
    4.3 稀疏表示
        4.3.1 稀疏表示的概念
        4.3.2 稀疏度的计算方法
        4.3.3 常用稀疏基
    4.4 测量矩阵的设计
        4.4.1 约束等距性
        4.4.2 非相干性采样
    4.5 重构算法
        4.5.1 复数重构
    4.6 贝叶斯压缩感知
    4.7 算例验证及分析
        4.7.1 非相干性
        4.7.2 稀疏性
        4.7.3 重建结果
    4.8 压缩感知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4.8.1 反距离加权
        4.8.2 基于模式的参数估计算法
        4.8.3 矩阵补全
        4.8.4 算例验证及分析
    4.9 小结
第5章 二维压缩感知和自适应压缩感知的研究
    5.1 引言
    5.2 TV-CS基本理论
    5.3 快速TV-CS
    5.4 算例验证及分析
        5.4.1 参数校准
        5.4.2 ATV-CS性能分析
        5.4.3 不同天线电场分布的重建
        5.4.4 ATV-CS和 DFT-CS的对比
    5.5 自适应ATV-CS
        5.5.1 基本原理
        5.5.2 算例验证及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中介质色散模型的计算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展现状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FDTD计算理论基础
    2.1 FDTD算法的基本理论
        2.1.1 Maxwell方程组的差分形式
        2.1.2 数值稳定性条件
        2.1.3 计算域与边界条件
        2.1.4 激励源
    2.2 介质色散理论
        2.2.1 电介质极化
        2.2.2 基本色散模型
    2.3 色散介质FDTD算法
        2.3.1 RC-FDTD算法
        2.3.2 Z-FDTD算法
        2.3.3 ADE-FDTD算法
    2.4 FDTD算法中的介质色散模型误差
        2.4.1 FDTD计算的精度分析
        2.4.2 介质色散模型误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质色散模型的计算精度
    3.1 引言
    3.2 基本色散模型的FDTD算例验证
        3.2.1 基本色散模型的FDTD算法计算精度验证
        3.2.2 基于Drude模型的金银介质的FDTD算法计算精度验证
    3.3 金属介质的介电系数
    3.4 Lorenz谐振项对介电系数拟合值的影响
        3.4.1 Drude模型对介电系数的影响(无Lorentz项)
        3.4.2 Drude-lorentzs模型对介电系数的影响
        3.4.3 L4 模型对介电系数的影响(无Drude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rude2cp模型的计算精度
    4.1 引言
    4.2 Drude2cp模型理论分析
        4.2.1 金属能带理论
        4.2.2 Drude2cp模型
    4.3 Drude2cp模型的FDTD算法实现
        4.3.1 基于Drude2cp模型的ADE-FDTD算法
        4.3.2 一维算例
    4.4 Drude2cp模型对介电系数的影响
        4.4.1 金属修正色散模型
        4.4.2 不同金属修正色散模型的计算差异
    4.5 Drude2cp模型的应用
        4.5.1 Drude2cp材料插件
        4.5.2 三维算例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食品电磁加工处理的研究进展
        1.2.1 电磁生物效应机理性研究
        1.2.2 电磁作用影响水理化性质研究
        1.2.3 电磁作用影响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1.2.4 电磁处理影响食品冻结机理研究
        1.2.5 食品电磁加工应用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试验手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传热传质特性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果蔬低温电磁处理传热机理研究
        2.2.1 果蔬热物性参数
        2.2.2 传热过程的无因次准则数
    2.3 不同类型果蔬低温电磁处理传热模型
        2.3.1 传热模型假设
        2.3.2 柱状果蔬分层物理模型
        2.3.3 柱状果蔬数学传热模型
        2.3.4 球状果蔬分层物理模型
        2.3.5 球状果蔬数学传热模型
        2.3.6 模型参数确定
    2.4 构建果蔬分层传热仿真模型
        2.4.1 数值仿真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4.2 模型精度验证试验
        2.4.3 仿真与测试结果对比及分析
    2.5 果蔬贮藏期间的传质机理分析
        2.5.1 果蔬传质物性参数及准则数
        2.5.2 果蔬分层传质数学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果蔬低温电磁预处理及冷藏保鲜试验系统
    3.1 引言
    3.2 果蔬低温电磁预处理试验台
        3.2.1 电磁建模及理论分析
        3.2.2 电磁场恒温水浴预处理实验台
        3.2.3 电磁场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3 实验用冷冻冷藏系统
        3.3.1 系统基本构成
        3.3.2 控制策略及理论分析
        3.3.3 实验系统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突变预处理及其方向性对果蔬保鲜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及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指标测定方法及设备
    4.3 预处理过程果蔬组织传热性能分析
    4.4 贮藏期间果蔬感官品质评价及分析
        4.4.1 失重率
        4.4.2 腐烂率
        4.4.3 色差
        4.4.4 呼吸强度
        4.4.5 硬度及脆性
    4.5 贮藏期间果蔬理化指标评价及分析
        4.5.1 CAT、POD和 SOD活性
        4.5.2 酶活性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果蔬电磁场水浴冷激处理工艺优化及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响应曲面法理论及应用研究
        5.2.1 响应曲面法理论基础
        5.2.2 响应曲面法的应用研究
    5.3 CCD方案设计
    5.4 结果及分析
        5.4.1 回归模型ANOVA分析
        5.4.2 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
        5.4.3 指标综合优化
    5.5 黄瓜低温电磁保鲜实验研究
        5.5.1 材料及测试方法
        5.5.2 测试指标及设备
        5.5.3 贮藏品质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变磁场抑制果蔬冷害及冻害机理及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及方法
        6.2.1 冷害试验材料及方法
        6.2.2 冻害试验材料及方法
    6.3 测试指标及设备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1 香蕉冷害试验结果及分析
        6.4.2 葡萄冻害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封装与互连结构的电热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封装与互连技术的发展
        1.1.2 电热协同分析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有限差分法在多物理场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有限差分法的数学基础
        2.2.1 建立差分方程的Taylor展开法
        2.2.2 差分格式截断误差分析
        2.2.3 差分格式稳定性分析
    2.3 热传导问题概述
        2.3.1 热传导方程及边界条件
        2.3.2 等效热路模型理论
    2.4 电磁场问题中的时域有限差分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交替方向隐式方法的快速瞬态热分析
    3.1 引言
    3.2 等效热路建模
    3.3 基于ADI差分法的瞬态热仿真
        3.3.1 热传导方程的ADI格式
        3.3.2 ADI差分法的误差与稳定性分析
        3.3.3 三对角线方程组的求解
        3.3.4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3.4 多层高密度互连线在静电脉冲作用下的瞬态热分析
        3.4.1 ESD作用下的多层互连线三维模型
        3.4.2 数值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硅通孔技术的典型封装结构瞬态热分析
    4.1 引言
    4.2 等效热参数提取
    4.3 考虑温变热导率的瞬态热分析
    4.4 考虑温变功耗的瞬态热分析
        4.4.1 温变功耗模型
        4.4.2 数值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DI方法的瞬态电磁场-热场耦合分析
    5.1 引言
    5.2 ADI-FDTD算法
        5.2.1 ADI-FDTD迭代公式
        5.2.2 卷积完全匹配层(CPML)吸收边界条件
        5.2.3 ADI-FDTD算法验证
    5.3 EMP作用下Debye媒质的瞬态电磁-热耦合仿真
        5.3.1 EMP在 Debye媒质中的瞬时功耗密度
        5.3.2 Debye媒质的ADI-FDTD迭代公式
        5.3.3 数值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基于亥姆霍兹线圈的风电磁场模拟及其对两种鱼类致死和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学研究进展
        1.2.2 风电发展概况
        1.2.3 近岸风力发电场及其电磁场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1.2.4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亥姆霍兹线圈电磁场对鲫鱼生理影响的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磁响应研究系统的设计及其电磁场模拟
    2.1 亥姆霍兹线圈简介
    2.2 基于亥姆霍兹线圈的生物磁响应研究系统的设计制造
        2.2.1 功能设计
        2.2.2 励磁装置
        2.2.3 供电装置
        2.2.4 使用方法
    2.3 基于亥姆霍兹线圈的生物磁响应系统的电磁场模拟
        2.3.1 实验材料
        2.3.2 对物理公式建立数学模型
        2.3.3 利用MATLAB语言进行亥姆霍兹线电圈磁场仿真
    2.4 亥姆霍兹线圈电磁场分布检验
        2.4.1 检验方法
        2.4.2 检验过程
        2.4.3 讨论
第三章 电磁场对鲫鱼四种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2 实验药品与器材
        3.1.3 实验原理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电磁场对鲫鱼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研究
        3.2.1 结果分析
        3.2.2 讨论
    3.3 电磁场对鲫鱼血液蛋白含量影响研究
        3.3.1 结果分析
        3.3.2 讨论
    3.4 电磁场对鲫鱼血液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影响研究
        3.4.1 结果分析
        3.4.2 讨论
    3.5 电磁场对鲫鱼血液溶菌酶活性影响研究
        3.5.1 结果分析
        3.5.2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磁场对鱼类致死情况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电磁场对鲫鱼幼鱼致死影响研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电磁场对褐菖鲉幼鱼致死影响研究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生物电磁效应及其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电磁生物效应的介绍
    2.1 电磁场生物效应的机理
    2.2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2.2.1 电磁场对神经系统的效应
        2.2.2 电磁场对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效应
        2.2.3 电磁场对心血管系统的效应
        2.2.4 电磁场对细胞的效应
    2.3 电磁场生物效应综合应用
        2.3.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3.2 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3.3 其它方面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磁生物效应治疗睡眠障碍的理论基础
    3.1 脑电信号的介绍
        3.1.1 脑电信号的生理机制
        3.1.2 脑电信号的特点
        3.1.3 脑电信号的分类
        3.1.4 脑电信号的采集
    3.2 脑电信号的分析方法
        3.2.1 时域分析方法
        3.2.2 功率谱分析方法
        3.2.3 时频分析法
        3.2.4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法
    3.3 电刺激和磁刺激
        3.3.1 电刺激
        3.3.2 磁刺激
    3.4 关于睡眠的简介
        3.4.1 觉醒状态的维持
        3.4.2 睡眠产生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刺激前后脑电信号分析
    4.1 脑电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4.2 脑电信号的时频分析
    4.3 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研究方向与关键词——2012年度受理情况与2013年度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 2012年度基金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情况统计分析
2 2013年度研究方向与关键词
3 三级代码、研究方向、关键词的选择
    3.1 申请代码的选择
        3.1.1 关注代码的应用背景
        3.1.2 项目申请代码的确定方法
        3.1.3 高级别代码的选择
        3.1.4 民航联合基金代码的选择
    3.2 研究方向的选择
        3.2.1 应用领域优先的原则
        3.2.2 普适研究方向慎选的原则
        3.2.3 关于“其它研究方向”
    3.3 关键词的选择
        3.3.1 黑体字关键词
        3.3.2 宋体字关键词
        3.3.3“其它研究方向”中关键词的选择与确定
4 申请代码和研究方向选择不当的问题
    4.1 未考虑应用背景
    4.2 未注意代码领域的划定
    4.3 未准确把握代码、方向、关键词之间的对应关系
5 快速选择代码和研究方向的建议
    5.1 研究具有应用背景或者是解决某个应用领域的具体问题
    5.2 研究不具有应用背景的基础问题
6 结束语

(9)工业循环水高频电磁场阻垢机理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污垢形成原因和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化学方法
        1.3.2 物理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高频电磁场阻垢的相关理论
    2.1 污垢的形成过程
        2.1.1 晶核的形成
        2.1.2 晶体生长
        2.1.3 晶体聚集
    2.2 影响污垢形成的因素
    2.3 高频电磁水处理装置的电磁模型
    2.4 频谱分析
    2.5 高频电磁水处理的机理
3 变频水处理装置的设计
    3.1 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3.2 信号检测电路
        3.2.1 测量参数的选择
        3.2.2 检测电路的设计
    3.3 高频信号发生电路
        3.3.1 DDS 的基本原理
        3.3.2 DDS 芯片
        3.3.3 滤波模块
    3.4 功率放大部分
    3.5 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静态阻垢试验研究
    4.1 静态试验的目的和试验装置
    4.2 试验的测量方法和原理
        4.2.1 电导率的测量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3 不同频率下的阻垢试验研究
    4.4 不同钙离子浓度下的抗垢试验研究
    4.5 电磁场处理后的记忆效应
    4.6 扫描电镜SEM
    4.7 静态试验结果分析
5 动态循环水防垢、除垢的试验研究
    5.1 动态试验装置和试验步骤
    5.2 电磁场对溶液相关理化参数的影响
    5.3 利用人工模拟硬水进行的动态除垢试验研究
    5.4 动态试验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电磁—化学综合法在电厂循环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概况
        1.1.1 世界水资源概况
        1.1.2 我国水资源概况
        1.1.3 水污染
    1.2 火电厂循环冷却水处理概述
        1.2.1 火电厂循环冷却水处理重要性
        1.2.2 火电厂循环冷却水处理的目的
        1.2.3 目前我国火电厂循环冷却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循环水处理技术概述
    2.1 循环水系统介绍
    2.2 循环水处理技术
        2.2.1 循环水处理的化学方法
        2.2.2 循环水处理的物理方法
        2.2.3 循环水处理的生物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化学综合法相关理论研究
    3.1 电磁-化学综合法处理循环水机理
        3.1.1 阻垢、除垢机理
        3.1.2 杀菌灭藻机理
        3.1.3 除锈防腐机理
        3.1.4 电磁化学综合处理机理
    3.2 影响处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3.2.1 处理时间
        3.2.2 水的共振频率
        3.2.3 温度
        3.2.4 电导率
        3.2.5 电场强度
        3.2.6 化学药剂用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频电磁水处理装置的设计
    4.1 高频水处理装置的结构
    4.2 水处理装置控制单元设计
        4.2.1 电源部分
        4.2.2 变量采集子系统
        4.2.3 MCU 系统
        4.2.4 高频信号发生器
        4.2.5 功率放大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方案的实施及现场数据分析
    5.1 循环水处理现状
    5.2 电磁—化学综合处理静(动)态模拟试验
        5.2.1 防垢实验
        5.2.2 腐蚀与防腐试验
        5.2.3 实验结论
    5.3 方案实施
        5.3.1 技术改造内容改造部位及主要工程量
        5.3.2 工程示意图
    5.4 运行调试
    5.5 节能效果分析
        5.5.1 运行参数对比分析
        5.5.2 经济对比
    5.6 电磁化学综合法处理城市中水的实验
        5.6.1 中水概述
        5.6.2 电磁-化学综合法处理城市中水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四、人体电磁兼容系统与电磁场处理水—Ⅰ.人体电磁兼容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稀疏性和非相干性在电磁环境场重建中的应用研究[D]. 李保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2]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中介质色散模型的计算精度研究[D]. 刘超. 安徽大学, 2020(07)
  • [3]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与试验研究[D]. 赵松松. 天津大学, 2017(01)
  • [4]封装与互连结构的电热仿真技术研究[D]. 冯强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5]基于亥姆霍兹线圈的风电磁场模拟及其对两种鱼类致死和生理的影响[D]. 韩振兴.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3)
  • [6]生物电磁效应及其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D]. 魏静霞. 河北科技大学, 2013(06)
  • [7]项目计算机辅助受理的研究方向与关键词——2012年度受理情况与2013年度注意事项[J]. 马惠珠,宋朝晖,季飞,侯嘉,熊小芸.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01)
  • [8]电磁水电磁场对人体作用的研究[A]. 田博,童创明. 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 2011
  • [9]工业循环水高频电磁场阻垢机理和试验研究[D]. 王博. 重庆大学, 2010(04)
  • [10]电磁—化学综合法在电厂循环水处理中的应用[D]. 安海龙.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标签:;  ;  ;  ;  ;  

人体电磁兼容系统与​​电磁场处理水——Ⅰ.人体电磁兼容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