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瑞士BLS铁路采用465型电力机车(论文文献综述)
P.Gerber,李云浩[1](1996)在《瑞士BLS铁路Re465电力机车》文中指出最近瑞士私营铁路经营者已将Re465机车投入伯尔尼—勒奇山—辛普朗(BLS)铁路线上运营。该机车在瑞士联邦铁路(SBB)的Re460机车(首批取自ABB“Lok2000”的设计方案的干线机车)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新型牵引电路采用少量的但效率高的GTO晶闸管,因此,牵引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Wolfgang Runge,韩才元[2](2006)在《交流传动技术(GTO、IGBT)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完成铁路牵引和运输任务,机车动车的传动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功率电子技术与交流传动相结合,不论是对提供牵引力方面,还是对电网的性能方面,都赋予传动技术以新的品质。文中综述了交流传动技术的各个发展阶段和GTO晶闸管技术为交流传动的成功做出的重大贡献;在此期间,IGBT技术发展到最大功率和电压范围,并将取代GTO技术;以德国DB铁路的423型城市快速轨道动车和185型电力机车及瑞士联邦铁路的Re484型多流制电力机车为例,阐述了IGBT技术的优点和新的发展潜力。
Hans-Werner Leder,韩才元[3](2008)在《新型TRAXX平台内燃机车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庞巴迪公司的TRAXX机车平台的开发背景和过程;给出了该公司迄今已开发的各种平台机车的设计特点、主要参数及订货情况;重点描述了TRAXX平台机车系族的新成员———TRAXX P160DE和TRAXX F140DE型电传动内燃机车的开发目标、设计和结构特点、牵引性能以及在安全性、人机工程学、环保、通用性等主面所具备的优点。
郭世明[4](2007)在《机车动车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1 机车动车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交流传动机车的现代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1970~1979年(技术准备时期)70年代初, 因采用异步交流传动系统的 DE—2500内燃机车在莱茵河畔试验的成功,使得交流传动在牵引领域重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时期研制了四台 DE—
田慧思[5](2019)在《HXD3C型电力机车主控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铁路发展进入新纪元,电力机车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对HXD3C型电力机车的车体以及各电气设备的制造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作为关键性部件的主控制单元MCC(Main Control Center),只能进行生产制造和故障检修,并不具备研发、创新的能力。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是HXD3C型电力机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状态关系着行车的安全与稳定。主控制单元MCC作为机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核心,具有控制、监测等功能,对机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性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控制单元MCC是全面实现HXD3C型电力机车全面国产化进程中的关键。本课题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简要分析机车网络控制系统中常用的几种现场总线基础之上,对HXD3C型电力机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及特点、组成及功能进行了探讨,并深入研究了 CAN、I2C和CPCI总线的构成及原理,为后续主控制单元MCC的硬件设计奠定了基础。(2)通过对主控制单元MCC的功能、对外接口和硬件分析,将其划分为五个功能模块,完成硬件平台设计;分析STPC Atlas作为主处理器的原因,并对其控制子板的参数进行配置;完成数字输入子板、模拟频率输入子板的信号输入电路及其微处理器外围电路的设计。(3)分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QNX作为主控制单元MCC软件平台的优势,完成主控制单元软件平台的镜像文件封装与移植;完成QNX下主控制单元MCC硬件驱动设计并举例USB驱动设计。(4)依据主控制单元MCC所需实现功能,完成软件编写工作,并对其主任务流程进行分析;对HXD3C型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测试平台的人机界面进行设计,并在Qt下进行实现;在搭建的HXD3C型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测试平台上,通过人机界面对主控制单元MCC进行功能性测试,结果表明本设计符合HXD3C型电力机车车载主控制单元MCC的基本要求,实现了主控制单元MCC的功能,为实现HXD3C型电力机车全面国产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高魁源[6](1999)在《瑞士 SLM 公司研制的径向转向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瑞士近年来研制的用于高速机车车辆的多种径向转向架的结构原理,通过试验表明其良好的运行性能,尤其是在曲线区段运行可显着降低轮轨磨耗。
Kurt Müri,张文茂[7](1994)在《EuroSprinter机车在BLS线路上试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EuroSprinter机车于1994年2月8~16日期间在瑞士BLS铁路上进行试运。目的是考核其牵引力特性,以及在邻国铁路上运行的适应性。该机车与瑞士BLS铁路的Re4/4机车进行了比较。本文叙述了一些有价值的试验结果。
张寅[8](2012)在《基于V/v牵引变压器的高速铁路电能质量综合补偿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电气化铁路由于其特有的供电模式和复杂的电力机车运行工况,导致牵引供电系统负序、谐波、电压波动等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负序、谐波与电压波动等电能质量问题不仅增加电能的损耗,降低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危害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电力事故,致使区域性停电、设备损坏,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本文首先针对高速电气化铁路交直交型电力机车的牵引负荷特性进行了分析,详细研究了交直交型电力机车的工作原理、运行特性,以及机车简单运行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包括各种牵引变压器下负序电流产生的机理,电网电流的不平衡度、谐波以及电压波动情况,为下文高速铁路综合补偿系统进行电能质量治理提供了基础。高速铁路电能质量综合补偿系统的拓扑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电能质量的治理方案,是高速铁路电能质量治理分析和研究的前提。为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本文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目前铁路各种治理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由铁路功率调节器(RPC)与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以及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构成的高速铁路电能质量综合补偿系统,分析其补偿原理,制定相应的补偿策略,建立了电气等效模型,探讨其控制策略,最后进行了仿真并搭建了1/100容量样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综合补偿系统具备良好的负序和谐波治理效果,改善了牵引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牵引网的电压波动也较小。高速铁路电能质量综合补偿系统的治理效果与其控制策略有很大关系,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本文采用了直流侧电压外环与交流侧电流内环双闭环控制的控制方案。对于直流侧电压的控制,其核心是保证直流侧储能电容吸收和释放的电能相等,考虑直流侧电压波动,采取一种参数动态调整的PI控制方法将直流侧电压波动量转换为有功电流信号叠加入电流内环中,进行动态补偿。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于交流信号跟踪效果较好的控制策略主要有滞环控制策略和无差拍控制策略,本文分别采用这两种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比了其控制效果。在进行实验验证时,由于无差拍控制策略在载波频率较低时,仍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在工程实验时,优先选择了无差拍控制策略。
黄鑫[9](2019)在《自动过分相暂态过程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电气化铁路采用的是单相工频27.5k V交流供电制式,大功率单相负荷的电力机车与三相交流电源之间的电气结构差异决定了牵引供电系统拓扑结构的三相不对称性。为了解决三相不对称性引起的负序和谐波问题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电气化铁路采用了换相供电的方案,即将牵引供电系统分段轮流接入到三相电力系统中形成电分相。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中的电分相装置采用锚段关节的过渡形式,但是这种过分相装置在实际工程案例中是会出现诸如过电压、机车速度值损失、易产生电弧等应用问题,其中机车过分相时产生的过电压现象就是其中的主要问题,过电压会造成车顶的绝缘保护装置被击穿、避雷器爆炸以及牵引变电所跳闸等故障。因此,为保证电力机车的安全运行和牵引变电所的正常工作,需要对机车过电分相的电磁暂态过程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电力机车过电分相的原理、过分相方式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接着对三类自动过分相进行横向的对比。计算电力机车自动过分相相关的牵引电气参数,建立了HXD3型电力机车通过地面开关切换自动过分相方案的过分相电路模型以及其简化的等效电路模型。同时分析计算了HXD3型电力机车在过电分相过程中的暂态过程,对其过电压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理论推导计算。而后,对HXD3型电力机车在过电分相过程中的暂态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根据HXD3型电力机车的过分相过程,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仿真模型,得到了机车过电分相过电压的波形图,并对波形图进行分析来以验证其是否与实际工况相吻合。最后对多种电压抑制措施进行探讨。主要讨论以RC吸收装置为基础的电压抑制措施,并展示其优越性,必将成为未来高速电气化铁路自动过分相时暂态过电压保护的主流方式之一。
Janis Vitins,刘景宝[10](2007)在《机车和高速动车的先进技术》文中指出为过境运输和先进的高速动车所进行的TRAXX机车平台的开发,对在欧洲实现机车通用性起到推进作用。这些机车车辆的技术创新涉及牵引系统、列车保护系统、转向架以及机械系统。机车车辆的设计特点与预期的运用型式相对应。
二、瑞士BLS铁路采用465型电力机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士BLS铁路采用465型电力机车(论文提纲范文)
(1)瑞士BLS铁路Re465电力机车(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较高速度下发挥更大牵引力 |
3 新的牵引设计方案 |
4 重量降低,功率提高 |
5 降低牵引力或制动力,可实现节能 |
6 重联控制 |
7 火灾检测 |
8 前景 |
(3)新型TRAXX平台内燃机车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TRAXX机车系族 |
2 TRAXX平台的开发 |
2.1 TRAXX平台的战略开发和技术开发 |
2.2 平台战略及所需克服的困难 |
2.3 机车方案管理 |
3 提高用户效益的基础技术 |
3.1 机车部件体积的缩小 |
3.1.1 主电路系统 |
3.1.2 辅助驱动系统 |
3.1.3 机车控制装置 |
3.1.4 制动和压缩空气系统 |
3.1.5 德国的列车安全装置 |
3.2 相同部件原则 |
4 TRAXX DE新型平台内燃机车 |
4.1 开发目标 |
4.2 利用成熟技术进行创新 |
4.3 高的牵引性能和效率 |
4.4 高的安全性、人机工程学和环保水平 |
4.5 满足用户要求及在欧洲范围运用的适应性 |
5 结语和展望 |
(5)HXD3C型电力机车主控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机车网络控制技术的发展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车网络控制系统与总线技术 |
2.1 机车网络控制系统现场总线 |
2.2 HXD3C型电力机车网络控制系统 |
2.2.1 系统结构及特点 |
2.2.2 主要组成及其功能 |
2.2.3 TCMS |
2.3 通信总线 |
2.3.1 CAN总线 |
2.3.2 I2C总线 |
2.3.3 CPCI总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控单元硬件平台设计 |
3.1 主控制单元硬件平台分析 |
3.1.1 功能分析 |
3.1.2 信号分析 |
3.1.3 硬件分析 |
3.1.4 总体架构 |
3.2 主控制单元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3.3 控制子板 |
3.4 微处理器外围电路 |
3.4.1 CAN总线驱动器 |
3.4.2 维护总线 |
3.4.3 子板物理地址 |
3.4.4 子板类型码识别 |
3.4.5 电子标签 |
3.4.6 温度传感器 |
3.5 模拟频率输入子板 |
3.5.1 频率信号调理电路 |
3.5.2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 |
3.6 数字输入子板 |
3.6.1 信号调理电路 |
3.6.2 电流隔离电路 |
3.6.3 并串变换电路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控制单元软件平台 |
4.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QNX |
4.1.1 体系结构 |
4.1.2 优先级及调度策略 |
4.1.3 系统特点 |
4.1.4 开发环境 |
4.2 主控制单元软件平台的镜像文件封装与移植 |
4.2.1 QNX系统镜像启动流程 |
4.2.2 Bootloader的移植 |
4.2.3 QNX的镜像文件封装与移植 |
4.3 主控制单元硬件驱动设计 |
4.3.1 硬件资源的自动配置 |
4.3.2 硬件资源的访问 |
4.3.3 硬件设备驱动程序 |
4.3.4 主控制单元驱动设计举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控制单元程序和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主控制单元程序任务设计 |
5.1.1 主控制单元的程序分析 |
5.1.2 主控制单元程序任务设计 |
5.1.3 主控制单元程序主任务流程 |
5.2 HXD3C型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测试平台人机界面设计 |
5.2.1 人机界面设计基本原则 |
5.2.2 人机界面设计 |
5.2.3 人机界面开发环境 |
5.2.4 人机界面相关程序 |
5.3 微机显示屏选型 |
5.4 测试平台搭建 |
5.5 测试结果分析 |
5.5.1 正常状态测试结果及分析 |
5.5.2 故障状态测试结果及分析 |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V/v牵引变压器的高速铁路电能质量综合补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高速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问题对供电系统的危害 |
1.1.1 负序危害 |
1.1.2 谐波危害 |
1.2 国外高速铁路电能质量治理概况 |
1.3 国内高速铁路电能质量治理概况 |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速铁路牵引负荷特性及其电能质量问题分析 |
2.1 高速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 |
2.2 高速电气化铁路的负荷特性 |
2.2.1 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工作原理 |
2.2.2 牵引供电系统的负序分析 |
2.2.3 高速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谐波分析 |
2.2.4 牵引供电系统牵引网电压水平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综合补偿系统 |
3.1 综合补偿系统应用于高速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的合理性 |
3.2 综合补偿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1 负序补偿原理 |
3.2.2 无功分配策略 |
3.3 负序与谐波补偿电流检测方法 |
3.3.1 常规检测方法 |
3.3.2 负载电流检测及无功分配 |
3.4 RPC 的控制策略 |
3.4.1 RPC 的电气模型 |
3.4.2 电压外环闭环控制策略 |
3.4.3 电流内环闭环控制策略 |
3.5 仿真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样机研制 |
4.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2 控制平台硬件设计 |
4.2.1 数字控制系统 |
4.2.2 全控型 IGBT 模块 |
4.2.3 驱动模块及保护模块 |
4.2.4 过零捕捉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 控制平台软件设计 |
4.3.1 主程序结构设计 |
4.3.2 系统保护子程序 |
4.3.3 暂态控制子程序 |
4.3.4 稳态控制子程序 |
4.3.5 中断服务程序 |
4.4 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自动过分相暂态过程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过分相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分相结构与机车过电分相方案 |
2.1 电分相结构 |
2.1.1 器件式电分相 |
2.1.2 锚段关节式电分相 |
2.2 电力机车自动过分相要求 |
2.2.1 地面开关自动切换方案 |
2.2.2 车载自动断电过分相 |
2.2.3 柱上开关自动过分相 |
2.2.4 三种自动过分相方案的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节式电分相牵引网结构及电气计算 |
3.1 锚段关节式电分相牵引网结构 |
3.2 牵引供电系统电气参数计算 |
3.2.1 牵引变压器等值参数 |
3.2.2 接触网电气参数 |
3.2.3 中性段等值参数 |
3.2.4 电力机车等值参数 |
3.2.5 中性段感应电压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过分相暂态现象分析 |
4.1 内部过电压 |
4.1.1 操作过电压 |
4.1.2 暂态过电压 |
4.2 地面开关自动过分相暂态过程分析 |
4.2.1 地面开关自动切换过分相截流过电压分析 |
4.2.2 自动过分相合闸过电压 |
4.3 机车自动过分相后合闸涌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过分相仿真及过电压抑制措施 |
5.1 电力机车与机车过电分相建模与仿真 |
5.1.1 电力机车仿真模型建立 |
5.1.2 电力机车自动过分相模型建立 |
5.1.3 仿真分析 |
5.2 机车自动过分相过电压抑制措施 |
5.2.1 利用RC吸收装置抑制过电压 |
5.2.2 其他抑制过电压方式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瑞士BLS铁路采用465型电力机车(论文参考文献)
- [1]瑞士BLS铁路Re465电力机车[J]. P.Gerber,李云浩. 电力牵引快报, 1996(04)
- [2]交流传动技术(GTO、IGBT)的发展[J]. Wolfgang Runge,韩才元. 国外内燃机车, 2006(02)
- [3]新型TRAXX平台内燃机车的开发[J]. Hans-Werner Leder,韩才元. 国外内燃机车, 2008(04)
- [4]机车动车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A]. 郭世明. 第九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
- [5]HXD3C型电力机车主控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 田慧思.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6]瑞士 SLM 公司研制的径向转向架[J]. 高魁源. 国外铁道车辆, 1999(01)
- [7]EuroSprinter机车在BLS线路上试运[J]. Kurt Müri,张文茂. 电力牵引快报, 1994(10)
- [8]基于V/v牵引变压器的高速铁路电能质量综合补偿系统研究[D]. 张寅. 湖南大学, 2012(03)
- [9]自动过分相暂态过程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D]. 黄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10]机车和高速动车的先进技术[J]. Janis Vitins,刘景宝. 国外内燃机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