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新形势下坚持民主集中制(论文文献综述)
单豪杰[1](2017)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使国有企业具备“六种力量”,这就给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当怎样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又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解决党在国有企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协调国有企业经济使命与政治使命关系的题中之义,是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内在要求,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党组织关系的必备前提。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党建功能弱化、纪律松弛、“两个责任”履行不力,企业党务工作者党建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素质低下能力不足;选人用人问题多,“四风问题”禁而不绝等。国企党建出现问题主要原因:一是现代企业制度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国企党建的冲击。二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三是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未能有效衔接。四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机制创新滞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不断强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好党对国有企业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着力培养一支宏大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形式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到实处。
张克兵[2](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赵园园[3](2017)在《群众路线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回应》文中研究指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群众路线的孕育生长、发展完善、稳定成熟、遭遇挫折、恢复发展的历史。践行群众路线既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要求,亦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显着变化的现实回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还将群众路线的实践范围从党内扩大到国家治理的全领域。因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之后,研究群众路线仍然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理论的清醒是实践坚定的基础,研究群众路线首先要研究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是非常明确的,即“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蕴涵着价值观、方法论和群众工作的根本任务这三个维度的内涵要义。然而要解决为什么要“一切为了群众”而不是为了少数人以及为什么要“一切依靠群众”而不是依靠社会精英或其它力量,这两个群众路线最为根本的理论问题,还需要对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西方主流社会对群众偏见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而奋斗的政党。具体来说,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对群众负责等。事实上,群众路线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可以从多视角对其进行考察,如从党群关系的视角看,群众路线是研究政党与群众正确关系的路线;从认识论视角看,群众路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党的正确主张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并且要一个历经党群互动、循环往复和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从方法论的视角,群众路线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作风建设视角,群众路线要求党要密切联系群众;从道德视角,群众路线是对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从公共政策制定视角,群众路线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有机统一体。当然,群众路线也有其理论限度,如“群众”概念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性的模糊的概念。这种模糊性会给群众路线的执行带来两大挑战,一是作为整体性的概念,群众路线能否兼顾到个体的权益?二是如何化解理想中“群众”的崇高的品质与实践中群众具有各种各样的不良特征的冲击?其次,群众路线逻辑前提是政党的先进性属性。但是政党掌握权力后,这种先进性却又遭遇权力腐蚀性的内在威胁。而群众路线本身对群众路线践行者和权力行使者是缺乏刚性约束的。客观而言,群众路线的理论限度不囿于“群众”概念的模糊性和群众路线对政党刚性约束的不足。如群众路线要求政党主动密切联系群众,从管理和沟通角度来看,群众路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沟通,其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统一的双向度沟通要求并不一致。事实上,实践中正是因为自上而下通道失灵、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表达通道又不足,造成了信息不通畅、民情不能及时反映、民怨不断堆积,从而引发了数量庞大的群众性事件。群众路线从来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存在。新形势下,国情、党情、民情和社会生态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是评估群众路线运行环境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考量当前群众路线的运行现状,可以发现群众路线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内生动力缺乏,党员干部“不愿走”群众路线;二是能力水平不足,党员干部“不会走”群众路线;三是制度约束力不够,党员干部“不真走”群众路线。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本文从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三重维度对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有效运行提出了对策性建议。第一,要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本路径解决的是贯彻群众路线的理性认同和行动自觉问题;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体。实践中,群众路线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有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的制度原因、也有阶层分化固化等社会因素,但是归根到底,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不足,如理论素养不够、信仰缺失、政治性不强、道德失范等内因,是导致群众路线践行不力的思想根源。因此,群众路线首先是党性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性认同,从根本上解决践行群众路线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提高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点领域是理论修养、政治修养、宗旨修养和法纪修养。第二,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践行群众路线的能力水平。这一路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实现群众利益主体地位,即通过群众工作协调好、整合好、维护好和实现好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是群众路线的实现方式,是群众路线从“路线”走向“实践”的关键一跃。“人民认同是执政前提”是现代政治学基本观点。从世界政党政治的现状来看,无论是通过选举还是通过革命途径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都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并且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在实现政党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国情、党情、民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必须创新群众工作才能保证群众路线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路线到执行的高度统一。从观念维度,创新群众工作关键要树立正确的情感观、权力观、利益观和稳定观;从能力维度,创新群众工作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教育引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从方法维度,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要创新深入群众的方式方法、树立服务群众的工作意识、探索化解矛盾的实践方案,同时要遵循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继承发扬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政党群众工作的经验;从机制视角,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三,健全群众路线的民主制度体系,提高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约束力。这一路径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方式实现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群众路线是残酷的革命斗争的环境中建立的,当党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群众路线如何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执政资源日渐丰厚、权力诱惑不断增加的环境中继续扎根生长,并在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中彰显价值,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实践表明,仅仅依靠党性修养和道德自律,尤其是在执政后掌握权力的状态下,群众路线往往会偏离正常轨道。群众路线本身具有丰富的民主内涵,其所依赖的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是回应人民群众民主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民主需求日益旺盛的现实需要。构建群众路线的民主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群众路线提供根本保障。具体来说要通过激活人大监督制约功效、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机制、加强和改进人大自身工作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发展广泛多层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其中重点是注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间的平衡性、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平等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程序民主。三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让党内民主建设激活群众路线的一池活水,要求树立正确的党内民主观、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着重推进基层党内民主。
陈国平[4](2018)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今年正好是40周年。40年来,中国共产党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坚持严格管党治党,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毛泽东党建思想为理论基础,借鉴吸收其他政党治党经验,基于改革开放后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基础,提出从严治党的思想,不断进行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探索。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的十六大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个阶段和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正孕育新的变革,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与周边、世界主要力量的关系的复杂化。在国内,党提出了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使命;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党面临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和市场经济的执政环境,长期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挑战,面临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执政安全的挑战;党内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党组织力量不强,领导干部管理仍需加强,治党责任落实不扎实,作风转变不彻底、腐败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制度治党还有待加强,从严治党有待深化和拓展。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的内外形势、新的挑战、新的使命、新的任务,要求必须开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新时代从严治党,必须从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树立政治理想,严格政治纪律,严肃政治生活,提高政治能力;必须从思想上全面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把好“总开关”,创新思想教育理念和方式;必须从组织上从严治党,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选好管好干部,严肃党内生活,加强基层组织;必须从作风上全面从严治党,大兴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行作风整治,加强作风制度建设;必须从纪律建设全面上从严治党,严格纪律约束,增强全党纪律意识,强化执纪问责;必须从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道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必须从制度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制度的科学有效性,建立从严治党制度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为新时代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经验、探索的启示,全党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保持从严治党的自觉,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邹谨[5](2017)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之进行了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行了初步酝酿;建国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入全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入自觉状态。党建创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在建国以后具有同步性,二者存在鲜明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国共产党党建制度的完善,促进管党治党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党建方式、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来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党建制度、党内民主、依规治党创新和其他创新,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了学习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主席制度、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干部鉴定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休假制度、作风建设制度等制度,并提出了设立党的名誉主席、对基层干部任期加以限制、干部能上能下等设想。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对党内民主进行了理论阐述,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理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倡民主作风,保障党员权利,开展党内监督;建立了党代会制度、党委制、党内选举制度等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对党章进行修改,初步制定了一些党内法规。此外,通过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并对改善党的领导进行了初步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创新,既取得了积极成果,又留下了深刻教训。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了退休制度、顾问委员会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省(市、区)纪委向中纪委报告制度、纪委与国家检察机关联系制度等制度,废除主席制度、实行总书记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理论;反对领导干部特殊化,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保障党员权利,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结合;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对党章进行积极修改,制定一系列党内法规,党章和党内法规执行力得到较大提高。此外,提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提出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坚持从严治党。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巡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创新,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并发挥其对人民民主的带动功能:推进党内决策民主化,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据治党创新,修改党章,制定新的党内法规。此外,还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要靠体制创新;提出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坚持依法执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内民主创新,提出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进党内和谐,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实行党务公开,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全委会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干部票决制,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扩大差额选举,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修改党章,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此外,还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总布局创新,进行执政能力、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建设“三型”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布局,并在党的建设各领域进行了制度设计。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新阐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党的制度建设和党内法规建设中发扬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保障党员权利;提出制定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实施办法,研究制定地方党委决策程序规定,规范差额提名范围和比例,进一步了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并对党内法规进行集中清理。此外,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优良政治生态,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并提出党的领导要做到“三统一”、“四善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建创新的经验主要是: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推进党建创新,坚持改革创新,对党建创新进行接力探索,不断总结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党建创新,应提高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水平,推进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
刘栋[6](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高晶华[7](2019)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新高度,基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此,习近平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方法,目标直指解决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面临的诸多“老问题”与“新问题”,应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严峻“四大考险”。通过党的自我革新,应对党面临着的“四大危验”。核心要义是以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和广大党员保持“初心”,整体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前提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的地位得以保障。正是在这一逻辑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真正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党的建设历史上乃至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奇迹,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中国化做出最新贡献,向世界各国政党政治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围绕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如何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主线,呈现出丰富的内涵。首先,习近平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整体布局,指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关于政治建设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水平。其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在思想建设方面提出了精神“补钙”论,理想信念“总开关论”,赋予了理想信念以新的内涵,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与话语权进行探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第三,习近平将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认识高度,明确指出世界最大党组织建设于兴党兴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既要抓住关键少数,选拔任用好干部,又要优化党员队伍内部治理,提高组织的整体力量。第四,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论述,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最大亮点。强调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始终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作风建设的核心,重点解决党内四风问题,不断净化政治生态。第五,习近平特别提到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把纪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作出新的部署。第六,习近平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抓住了制度问题的症结。探索与推进新时代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提高管党治党的法治化水平,以严明的制度推进世界最大党成为世界最强党,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治党逻辑。第七,习近平还对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破了以往的潜规则,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努力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改变传统运动式、集中式反腐,构建腐败治理的三不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反对和克服一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认识矛盾,分析并解决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这一管党治党的最新科学认识最鲜明的特点是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方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战略高度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运用了创新思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创新精神。新时代党的建设趋向于法治化,政党治理步入法治轨道,开启了法治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征程。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德法共治的治理理念,将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的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予以新的结合,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理目的,服务于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新需要,坚持自我革命与强化监督相结合,实现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又一鲜明特点。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在战略指导下做出重大策略,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制度治党双管齐下,吸取一切优秀治理成果,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党、老党的建设新道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好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回答了如何加强管党治党,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的重大历史问题,具有重大时代意义。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精准概括,对党的建设的核心要旨予以新升华新凝练。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学说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新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予以强化的重大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习近平在新的条件下高度凸显出了制度治党的重要性,以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并把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标本兼治的良效。从世界性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具有典型的示范效果。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被越来越多的政党学习、借鉴。同时,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指导下,党的建设实践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党的面貌也开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加强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了全党的党性修养,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革新的能力,从而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结晶,也进一步拓宽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政治眼界和战略思维。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能否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否顺利推进。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对党的政党功能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引领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开辟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境界。
王志军[8](2012)在《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及其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根本组织制度。历史经验表明,党的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合理的和有效率的制度。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使命,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给党提出了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建设和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主要是靠广大党员来实现。要在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首要的就是要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切实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只有通过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才能使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的民主集中制为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所真信、真懂,也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被真用、善用,党的民主集中制也才能真正有用、管用。党的民主集中制本身在理论渊源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平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主权在民的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多数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统一整体性原理等思想、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思想、理论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党的民主集中制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依据要素、目标要素以及规则要素等五个要素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结构,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具有六大基本功能,即统一组织功能、协同组织功能、制约组织功能、和谐组织功能、维护组织功能以及提高组织效益功能。有效输出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功能需要找准功能输出的端口、把握功能输出的路径、发展功能输出的态势、确定功能输出的作用点。贯彻实施党的民主集中制要遵循整体实施、系统实施、坚定实施、创新实施等实施原则。实施中,要严格遵守实施程序,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强大的执行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并且把握好各环节的实施侧重。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呈现出学习性教育、创新性教育、综合性教育以及素质性教育等发展趋势,这为未来更好地开展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指明了方向。
刘白杨[9](2020)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演进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包含了以下三层意蕴: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政治属性,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遵循的内在逻辑,即所遵循的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历程所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当前实践的指引和规范。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充分搜集、占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相关文献资料、党的相关重要文件、党报党刊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展开研究,即,立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通过梳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脉络,探究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揭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深刻把握这一内在逻辑和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对策。回顾建党近百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夕,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的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切地体现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创新性发展。在梳理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凝练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历史逻辑的题中要义。纵观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党的政治建设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其一,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是主导和统率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脉络。其二,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从始至终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始终遵循的根本原则,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其四,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这些是当前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法则和规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回顾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自创建以来,党就立足于自身的政治属性,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生成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在总结历史经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定位,从而深刻理解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来推进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全党上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当前,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旨在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特别是立足解决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从坚定政治信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王国龙[10](2020)在《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而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必须在“依规治党”上做文章、下功夫。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于依规治党,这是新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进路。考察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依规治党相关研究,虽然党的十八大之前有了初步研究,但关于依规治党主要问题的研究却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不断涌现,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我们还应看到: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依规治党,对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党的规矩意识以及演变史缺乏应有的全面系统的梳理,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发展的宏大视野下分析依规治党历史经验的成果还不多见;过去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缺少时代化的视野,缺乏对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比较研究。这就为我们从整体性视角对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提供了学术研究空间。本文紧紧抓住“依规治党”这一核心概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的基本逻辑,系统梳理依规治党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加强从党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基本经验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对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历史经验的学术研究,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还尝试运用文献研读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与典型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按照“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整体与个体结合、归纳与演绎结合)的基本原则,系统梳理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发展,结合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深刻阐明依规治党在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围绕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历史经验这一研究主题,本课题研究确定了基本逻辑思路和价值导向:分析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在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的基本内容、开展依规治党的基本形式、依规治党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历史经验的分析与借鉴,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主要着力点,为新时代政党治理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着力厘清依规治党的基本问题,构建研究依规治党的分析框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问题。文章认为,明确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科学内涵,是展开依规治党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把握依规治党内在机理的客观前提,更是完善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文章始于对依规治党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其本质、基本特性及与依规治党相关命题的三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依规治党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要素构成,分析依规治党的价值意义,为进一步考察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发展历程以及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依规治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从整体上对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进行历史考察,这是分析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基本经验的前提条件。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党的规矩进行自身治理的一个过程,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考察依规治党的历史进程,必须结合党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来进行。文章依据不同历史时期客观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将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依规治党(1921-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依规治党(1949-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依规治党(1978-2012)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依规治党(2012-)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实践活动,更加清晰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经验。在梳理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历史进程的过程中,提出了“五个相结合”的基本经验分析逻辑理路,为进一步详细考察依规治党历史经验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这是梳理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历史进程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文章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制度治党和思想建党的理论与实践,得出思想建党是依规治党的重要基础、制度治党是依规治党的基本保障之结论。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良性互动的关节点在于:必须坚持人民中心以促进群众利益实现;牢记党的使命以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党的整体发展。坚持内容建设与形式规范相结合,这是梳理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历史进程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文章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依规治党内容建设与形式规范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到党的规矩内容是依规治党的内在本质、党的规矩形式是依规治党的外在表现。坚持内容建设与形式规范良性互动的关节点在于:在内容建设中丰富完善党规体系;在形式规范中增强党规辨识度;坚持成文党规和传统惯例的互动衔接;把握党规内容建设和形式规范的实践性。坚持科学立规与严格执规相结合,这是梳理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历史进程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文章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科学立规和严格执规的理论与实践,得出科学立规是依规治党的必要前提、严格执规是依规治党的关键所在之结论。坚持科学立规与严格执规相结合的关节点在于:必须坚决维护党章的根本地位和最高权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法规清理是依规治党的重要环节;坚持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协调衔接。坚持抓“关键少数”与引领“最大多数”相结合,这是梳理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历史进程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文章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抓“关键少数”与引领“最大多数”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到抓住“关键少数”是依规治党的重点、引领“最大多数”是依规治党的基础。坚持抓“关键少数”与引领“最大多数”相结合的关节点在于:发挥领导干部“关键作用”;凝聚普通党员“最大合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这是梳理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历史进程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文章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到党内监督是依规治党的本质要求、外部监督是依规治党的重要保障。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关节点在于:严格党内监督以夯实党规监督之基;丰富外部监督以拓展党规监督之维;以维护党规权威确保党规监督效果;积极培育监督文化以增强监督意识。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面临着中国法治道路日益坚定、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政党领导力量不断增强等方面的新机遇,同时面临着部分党员规矩意识不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党内法规执行不到位等方面的新挑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建设必须以古鉴今、以史资政,在汲取历史经验中开启依规治党新征程。新时代加强依规治党,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以思想建党厚植依规治党思想根基;在制定与执行中完善党的规矩体系;以法治能力提升增强党员主体作用;在党内外监督中健全党的监督体系;以规矩权威为依规治党提供政治保证;以规矩信仰为依规治党提供文化氛围。
二、谈新形势下坚持民主集中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新形势下坚持民主集中制(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党建理论依据 |
一、国有企业党建理论渊源 |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理论 |
三、习近平国有企业党建理论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党建内涵界定 |
一、国有企业党建的内涵 |
二、国有企业党建的特征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沿革 |
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协调国有企业经济使命与政治使命关系的题中之义 |
一、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 |
二、抓好党的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衔接是时代的要求 |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协同国有企业经济使命与政治使命必备前提 |
第二节 加强党建是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
一、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是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的关键 |
二、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是增强国有企业控制力的关键 |
三、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是增强国有企业影响力的关键 |
第三节 加强国企党的建设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
一、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有助于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 |
二、加强党建有助于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 |
第四节 融合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国企党组织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 |
一、国企党建工作是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证 |
二、国企党建工作是彰显我国国有企业特殊优势之所在 |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障碍 |
第一节 部分国有企业党建政治功能弱化 |
一、党组织自身定位不清晰 |
二、政治功能与企业经济属性不协调 |
三、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不突出 |
第二节 部分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党建意识淡薄 |
一、缺乏先锋意识 |
二、组织观念淡薄 |
三、服务意识欠缺 |
第三节 部分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素质低下能力不足 |
一、人员不足,队伍老化 |
二、意志消沉,作风涣散 |
三、本领欠缺,能力不足 |
第四节 中央巡视工作中暴露出的国有企业党建问题 |
一、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不严 |
二、纪律松弛,“两个责任”履行不力 |
三、“近亲繁殖”,选人用人存在严重不正之风 |
四、顶风违纪,“四风问题”禁而不绝 |
第四章 国企党建面临新挑战的原因探析 |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对传统国企党的建设造成的冲击 |
一、政企分开对传统国企党的建设的冲击 |
二、产权多元对传统国企党的建设的冲击 |
三、新公司法对传统国企党的建设的冲击 |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不到位是弱化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因 |
一、国有企业广大职工群众主体地位不突出 |
二、“新三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三会”功能和作用 |
三、过分集中“一言堂”现象时有存在 |
第三节 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未能有效衔接 |
一、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存在矛盾 |
二、国有企业党组织人事管理方法方式陈旧,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
三、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聘各有侧重缺乏统一 |
四、将党的建设纳入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仍需完善 |
第四节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机制创新滞后 |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机制滞后 |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任用机制滞后 |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滞后 |
四、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
二、确保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 |
三、强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二节 坚持党的建设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不偏离 |
一、党的建设要明确定位支持“新三会”依法行使职权 |
二、要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抓党建 |
三、要围绕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抓党建 |
四、要围绕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抓党建 |
第三节 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管理权 |
一、坚持党组织对人事工作的领导权 |
二、坚持党组织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 |
三、着力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
第四节 坚持和完善好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工人阶级合法权益 |
一、坚持和完善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
二、坚持和完善好职工董事制度 |
三、坚持和完善好职工监事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
一、组织力 |
二、政党组织力 |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
一、政治领导力 |
二、经济发展力 |
三、文化繁荣力 |
四、社会治理力 |
五、自身建设力 |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群众路线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回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研究的拓展 |
(一)群众路线的相关理论研究 |
(二)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
(三)国内外政党群众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 |
(四)群众路线时代价值、挑战与实现路径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 |
一、群众路线的的概念考证与逻辑分析 |
(一)“群众”概念的中国阐释 |
1、西方政治学视阈下的“群众” |
2、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群众” |
(二)“群众路线”:政党政治在中国的演绎 |
1、政党先进性:群众路线的逻辑前提 |
2、“群众”的模糊性:实现群众权益的现实考量 |
3、权力的扩张性:群众路线的辩证逻辑 |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与内涵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 |
1、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 |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与逻辑 |
三、群众路线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拓展 |
(一)群众路线的内涵 |
1、价值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2、方法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3、根本任务: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
(二)群众路线的本质 |
1、政党政治与党群关系 |
2、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
3、群众路线的本质解析 |
第二章 群众路线的实践景观 |
一、践行群众路线:中国政党政治的实践诉求 |
(一)变化了的国情:群众路线的现实诱因 |
1、人民群众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主体 |
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
3、实现中国梦要跳出“三大陷阱” |
(二)党情的挑战:践行群众路线的直接关切 |
1、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大挑战 |
2、党内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 |
(三)民情的变化: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大变数 |
1、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并存 |
2、群众利益矛盾大量显现 |
3、群众价值观出现多样化 |
4、群众的认同方式发生改变 |
(四)社会生态变迁:践行群众路线的客观回应 |
1、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切的利益诉求 |
2、“闹大”现象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 |
3、流动的现代性是群众工作的新挑战 |
4、“互联网+”赋予群众路线新思路 |
二、贯彻群众路线成为一种“问题” |
(一)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缺乏 |
1、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 |
2、内生动力缺乏的现实考量 |
3、内生动力缺乏外化为作风问题 |
(二)践行群众路线的能力水平不足 |
1、群众诉求研判能力不足 |
2、教育引导群众方法不当 |
3、服务群众能力水平有限 |
4、调解群众矛盾能力不强 |
5、群众工作的机制不完善 |
(三)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约束力不够 |
1、群众权力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不足 |
2、群众利益主体地位的保障制度缺乏 |
3、群众路线的监督和考评机制缺位 |
第三章 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 |
一、党性与群众路线的契合性 |
(一)党性与党性修养 |
1、党性的概念厘清及内涵特征 |
2、共产党员的党性与党性修养 |
(二)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群众路线 |
1、群众路线是实现党性的必由之路 |
2、党性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 |
二、提高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点领域 |
(一)理论修养——党性修养的基础 |
1、理论修养:共产党员的必备修养 |
2、重视理论修养是党的优良传统 |
3、学习是提高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
(二)政治修养——党性修养的核心 |
1、政治修养:共产党员的“定星盘” |
2、“精神之钙”流失的理性辩思 |
3、坚定理想理念的现实选择 |
(三)宗旨修养——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 |
1、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性修养的价值依归 |
3、处理好党员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 |
(四)法纪修养——党性修养的保障因子 |
1、法纪修养:共产党员的行动指南 |
2、提高遵守法纪的自觉性和严肃性 |
第四章 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
一、群众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同质性 |
(一)群众观、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 |
(二)群众工作的本质:密切联系群众 |
(三)群众工作的核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四)群众工作的根本目的: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
二、创新群众工作的观念维度 |
(一)正确的情感观 |
(二)正确的权力观 |
(三)正确的利益观 |
(四)正确的稳定观 |
三、创新群众工作的能力维度 |
(一)调查研究的能力 |
(二)教育引导的能力 |
(三)科学决策的能力 |
(四)化解矛盾的能力 |
四、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维度 |
(一)创新深入群众的方法 |
(二)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 |
(三)探索化解矛盾的实践方案 |
(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几点认识 |
五、创新群众工作的机制维度 |
(一)坚持完善传统利益表达渠道与开拓新渠道相结合 |
(二)坚持弱化“信访”功能与强化“司法”建设相结合 |
(三)坚持利益表达机制与综合决策反馈机制建设相结合 |
第五章 健全群众路线的民主制度体系 |
一、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的亲缘关系 |
(一)民主与“生命论” |
(二)群众路线的民主逻辑 |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集约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群众路线 |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简约回顾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群众路线的集约实现形式 |
(二)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群众路线运转起来 |
1、激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性功能 |
2、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 |
3、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自身建设 |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选的制度拓展 |
(一)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 |
1、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态 |
2、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制度保障 |
(二)协商民主何以落实群众路线 |
1、注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间的平衡性 |
2、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平等原则 |
3、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程序民主 |
四、党内民主: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结合体 |
(一)党内民主与群众路线 |
1、党内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
2、党内民主是群众路线在党内运行的根本保证 |
3、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群众路线在党外全面运行 |
(二)让党内民主建设激活群众路线的一池活水 |
1、树立正确的党内民主观 |
2、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
3、着重推进基层党内民主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4)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研究的状况 |
1.2.2 国外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研究的状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从严治党的基本理论 |
2.1 从严治党的概念界定 |
2.1.1 从严治党的提出及发展 |
2.1.2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含义 |
2.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
2.2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严格加强党的建设理论 |
2.2.2 毛泽东严格加强党的建设思想 |
2.2.3 世界政党治党经验的借鉴 |
2.3 从严治党的现实基础 |
2.3.1 从严治党是世情发展的需要 |
2.3.2 从严治党是国情发展的需要 |
2.3.3 从严治党是党情发展的需要 |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历程 |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3.2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3.3 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3.4 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4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4.1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4.1.1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
4.1.2 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经验 |
4.1.3 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
4.1.4 当前思想建设的状况 |
4.2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4.2.1 筑牢理想信念这个灵魂 |
4.2.2 强固理论武装这个根本 |
4.2.3 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 |
4.2.4 夯实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
4.2.5 弘扬民族的“根”和“魂” |
4.3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措施 |
4.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4.3.2 加强党的理论武装 |
4.3.3 以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 |
4.3.4 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 |
4.3.5 建立思想教育的制度机制 |
4.3.6 探索思想建设的新方式 |
5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5.1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5.1.1 马克思主义建党的重要内容 |
5.1.2 党保持先进和纯洁的必然要求 |
5.1.3 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基础 |
5.1.4 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组织保障 |
5.2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5.2.1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组织原则 |
5.2.2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 |
5.2.3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根本措施 |
5.2.4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 |
5.3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制度 |
5.3.1 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 |
5.3.2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 |
5.3.3 严格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和党内组织生活会 |
6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6.1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6.1.1 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 |
6.1.2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
6.1.3 党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6.1.4 党的作风建设的目标与核心 |
6.1.5 党的作风建设的特点与思路 |
6.2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6.2.1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
6.2.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
6.2.3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 |
6.2.4 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
6.2.5 保持纯洁高尚的生活作风和优良家风 |
6.2.6 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
6.2.7 发扬“两个务必”的作风 |
6.3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
6.3.1 开展作风专项整治 |
6.3.2 增强作风思想教育 |
6.3.3 完善作风制度建设 |
6.3.4 加强作风的监督 |
6.3.5 严格作风的考评 |
6.3.6 加大作风检查问责 |
6.3.7 发挥领导干部模范作用 |
7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 |
7.1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7.1.1 腐败的内涵与危害 |
7.1.2 反腐的内涵与意义 |
7.1.3 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
7.1.4 反腐败历史发展与主要经验 |
7.2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7.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道路 |
7.2.2 严格执行反腐倡廉责任制 |
7.2.3 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惩治腐败 |
7.2.4 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治理 |
7.2.5 创新和完善巡视方式和机制 |
7.2.6 扎实推进反腐斗争法治化 |
7.2.7 建立反腐严格的纪律预警 |
7.2.8 加强反腐廉政文化建设 |
7.3 构建新形势下反腐的有效机制 |
7.3.1 构筑不想腐的思想机制 |
7.3.2 强化不敢腐的惩处机制 |
7.3.3 完善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
8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8.1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8.1.1 制度和党的制度的基本理论 |
8.1.2 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8.1.3 党的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
8.1.4 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
8.2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8.2.1 科学的整体设计 |
8.2.2 完善科学严格的制度体系 |
8.2.3 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
8.2.4 树立制度权威意识 |
8.3 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 |
8.3.1 建立从严治党工作机制和责任制 |
8.3.2 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 |
8.3.3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
8.3.4 建立制度执行检查机制 |
8.3.5 健全和强化问责制度 |
8.3.6 建立制度科学化评价体系 |
9 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9.1 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9.1.1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
9.1.2 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9.1.3 新时代条件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路径 |
9.2 纪律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9.2.1 守纪律讲规矩的特殊意义 |
9.2.2 严格依规管党治党 |
9.2.3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
10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10.1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 |
10.1.1 始终对从严治党保持清醒认识 |
10.1.2 以服务党的中心任务为目标 |
10.1.3 以党的主题主线为中心 |
10.1.4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
10.1.5 以管好领导干部为关键 |
10.1.6 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保证 |
10.1.7 以自身力量和群众监督解决存在的问题 |
10.1.8 以强化纪律和制度约束为重点 |
10.2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启示 |
10.2.1 严字当头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 |
10.2.2 重点在治确保从严治党在状态 |
10.2.3 内外结合开辟从严治党的新思维 |
10.2.4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促进从严治党上水平 |
10.2.5 问题为导向形成治党与发展统一的新格局 |
10.2.6 改革创新探索从严治党的新规律 |
10.2.7 持之以恒务求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
结语 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保持从严治党的自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四、论文的研究内容、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互动关系 |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概念解析 |
(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必然性 |
(二) 中共党建创新的基本内涵和必然性 |
(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同步性 |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互动关系 |
(一) 中共党建创新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共党建创新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探索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述 |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进行初步探索 |
(二) 对人民民主进行初步探索 |
(三) 对法制建设进行了探索 |
(四)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失误 |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
(二) 积极发展人民民主 |
(三) 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
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 |
(二) 发展人民民主 |
(三) 实行依法治国 |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二) 发展人民民主 |
(三)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五、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
(二) 发展人民民主 |
(三)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
(四) 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理论突破 |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
一、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
(一) 建立学习制度 |
(二) 建立请示报告制度 |
(三) 建立主席制度 |
(四) 建立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 |
(五) 建立干部鉴定制度 |
(六) 建立干部交流制度 |
(七) 建立干部休假制度 |
(八) 建立作风建设制度 |
(九) 提出了党建制度创新的某些设想 |
二、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
(一) 进行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
(二) 进行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
(三) 进行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
三、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
(一) 遵义会议之前党对依规治党创新的初步探索 |
(二)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章的修改 |
(三)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
四、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
(一) 进行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
(二) 提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
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建创新的曲折 |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
一、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
(一) 建立退休制度 |
(二) 建立顾问委员会制度 |
(三) 实行总书记制度 |
(四) 建立干部考核制度 |
(五) 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 |
(六) 建立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 |
(七) 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
(八) 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向中纪委报告制度 |
(九) 建立纪委与国家检察机关联系制度 |
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
三、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
(一) 修改党章 |
(二) 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
四、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
(一)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
(二) 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创新 |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
(一) 对学习制度进行创新 |
(二) 建立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 |
(三) 建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 |
(四) 建立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制度 |
(五)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 |
(六) 建立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
(七) 建立巡视制度 |
(八)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
(一) 修改党章 |
(二) 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
(一) 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
(二) 进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三) 进行党的作风建设创新 |
(四)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
(五)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第六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党建创新 |
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
(一) 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 |
(二) 建立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
(三)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 |
(四)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
(五)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 |
(六) 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
(七) 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
(八) 建立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
(一) 修改党章 |
(二) 制定和修订其他党内法规 |
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
(一)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
(二) 推进党建总布局创新 |
(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
(四) 建设“三型”政党 |
第七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党建创新 |
一、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
(一)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
(二) 积极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
(一) 学习和实行十八大党章 |
(二) 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而努力 |
(三) 制定、修订和清理党内法规 |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
(一)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二) 构建优良政治生态 |
(三)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
(四) 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创新 |
(五) 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创新 |
第八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的经验 |
一、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 |
(一) 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协调发展 |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协调发展 |
(三)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协调发展 |
二、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 |
(一) 积极应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倒逼 |
(二) 积极应对人民民主的倒逼 |
(三) 积极应对依法治国的倒逼 |
三、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 |
四、坚持改革创新 |
(一) 将改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建创新的重要动力 |
(二) 将创新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 |
五、坚持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 |
(一) 对党建制度创新、党内民主创新、依规治党创新进行了接力探索 |
(二) 对其他党建创新进行了接力探索 |
六、不断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
(一) 不断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的经验教训 |
(二) 善于总结其他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
结束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的展望 |
一、提高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水平 |
二、推进中共党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四、加强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
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后记 |
(6)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一)延安时期 |
(二)党的政治建设 |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二、政治和讲政治 |
(一)政治 |
(二)讲政治 |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
(一)党的建设 |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和过程 |
2.1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世情 |
2.1.2 国情 |
2.1.3 党情 |
2.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泉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
2.2.2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
2.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
2.3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对以往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2.3.1 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回答了党的建设与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逻辑 |
2.3.2 给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
2.3.3 以党的建设来解决如何驾驭资本逻辑的问题 |
2.4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政治建设新认识 |
3.1.1 发扬优良传统统领党的建设 |
3.1.2 加强问题指向回答首要问题 |
3.1.3 加强政治建设推动政治发展 |
3.2 思想建设新境界 |
3.2.1 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
3.2.2 创新意识形态服务治国理政 |
3.2.3 发展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 |
3.3 组织建设新规定 |
3.3.1 落实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
3.3.2 抓住关键少数选好用好干部 |
3.3.3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整体质量 |
3.4 作风建设新征程 |
3.4.1 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 |
3.4.2 加强党性修养密切党群关系 |
3.4.3 重点解决四风净化政治生态 |
3.5 纪律建设新部署 |
3.5.1 更加突出位置前所未有高度 |
3.5.2 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形象 |
3.5.3 阐述基本要义加强纪律执行 |
3.6 制度建设新标准 |
3.6.1 权力关进笼子坚持依规治党 |
3.6.2 加强民主集中维护制度权威 |
3.6.3 补齐制度短板重在制度执行 |
3.7 反腐败斗争新要求 |
3.7.1 治腐败零容忍打老虎拍苍蝇 |
3.7.2 构建三不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
3.7.3 反对特权思想克服特权现象 |
3.8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和鲜明特点 |
4.1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 |
4.1.1 以辩证思维破解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矛盾 |
4.1.2 以战略思维确立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历史方位 |
4.1.3 以创新思维激发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生动力 |
4.1.4 以法治思维树立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法治精神 |
4.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 |
4.2.1 贯穿着问题意识与忧患意识 |
4.2.2 以中国梦统领全面从严治党 |
4.2.3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新结合 |
4.2.4 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新统一 |
4.2.5 标本兼治的管党治党新思路 |
4.2.6 自我革命和增强监督相结合 |
4.3 本章小结 |
5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把握维度 |
5.1 时代维度: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
5.1.1 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 |
5.1.2 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须选择 |
5.1.3 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
5.1.4 加强党的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
5.2 理论维度:统一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
5.2.1 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根本立场 |
5.2.2 以夯实领导核心地位为根本目标 |
5.2.3 协调推进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
5.3 实践维度:总结于“伟大工程”实践经验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
5.3.1 突出党的建设的全面性特点 |
5.3.2 注重党的建设的治理化能力 |
5.3.3 强调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导向 |
5.3.4 重视党的建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
5.4 本章小结 |
6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重大时代意义 |
6.1 开辟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新天地 |
6.1.1 引领和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6.1.2 拓宽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战略范围 |
6.2 发展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
6.2.1 总结和凝练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
6.2.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的学说 |
6.3 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收效显着 |
6.3.1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
6.3.2 推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积极落实 |
6.3.3 开启了党领导现代化进程路径的重大创新 |
6.4 形成了成熟定型的政党制度文化 |
6.4.1 确立起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文化新理念 |
6.4.2 在培育政党文化过程中优化政党功能 |
6.5 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
6.5.1 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影响力 |
6.5.2 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 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保证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制度保证 |
(二) 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外有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有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
(二) 文献研究法 |
(三) 历史研究法 |
(四) 制度分析方法 |
第一章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 |
一、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
(一) 民主集中制的概念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
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
(一) 规范党内组织关系的基本原则 |
(二) 产生党内领导机关的基本原则 |
(三) 确定党的领导体制的基本原则 |
(四) 规范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
(五) 规范党的根本工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
(六) 规范党的领导人与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
三、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 |
(一) 原则性制度 |
(二) 体制性制度 |
(三) 实体性制度 |
(四) 程序性制度 |
(五) 观念性制度 |
四、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诸多关系辨析 |
(一) 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关系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各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 |
(四) 民主集中制与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要点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缘由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表现 |
二、马克思主义主体平等思想 |
(一) 马克思主义主体平等思想的基本要点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马克思主义主体平等思想的缘由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马克思主义主体平等思想的表现 |
三、马克思主义主权在民思想 |
(一) 马克思主义主权在民思想的基本要点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马克思主义主权在民思想的缘由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马克思主义主权在民思想的表现 |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多数原则 |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多数原则的基本思想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多数原则的缘由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多数原则的表现 |
五、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统一整体性原理 |
(一) 党的建设统一整体性原理的基本思想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党的建设统一整体性原理的缘由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符合党的建设统一整体性原理的表现 |
第三章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功能 |
一、民主集中制基本功能的生成 |
(一) 民主集中制的要素 |
(二) 民主集中制要素的质量 |
(三) 民主集中制各要素的有机组合 |
二、民主集中制基本功能的表现 |
(一) 统一组织功能 |
(二) 协同组织功能 |
(三) 制约组织功能 |
(四) 和谐组织功能 |
(五) 维护组织功能 |
(六) 提高组织效益的功能 |
三、民主集中制功能的输出 |
(一) 找准功能输出的端口 |
(二) 把握功能输出的路径 |
(三) 发展功能输出的态势 |
(四) 确定功能输出的作用点 |
第四章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实施 |
一、把握党的民主集中制实施的原则 |
(一) 整体实施的原则 |
(二) 系统实施的原则 |
(三) 坚定实施的原则 |
(四) 创新实施的原则 |
二、明确民主集中制实施的工作要求 |
(一) 实施的科学态度要求 |
(二) 实施的执行力要求 |
(三) 实施的关系协调要求 |
(四) 实施各环节的侧重要求 |
三、剖析民主集中制实施的影响因素 |
(一) 实施主体素质的高低 |
(二) 实施方案的优劣 |
(三) 实施环境的好坏 |
四、展示民主集中制实施的程序 |
(一) 党的委员会议实施程序 |
(二) 重大问题决策的实施程序 |
(三) 领导干部选用的实施程序 |
(四) 重大组织活动的实施程序 |
第五章 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的地位及现状 |
一、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的战略地位 |
(一) 民主集中制教育是党的传统优势之一 |
(二) 民主集中制教育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手段 |
(三) 民主集中制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依托 |
(四) 民主集中制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基础工程 |
(五) 民主集中制教育是政治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的主体内容 |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的现状 |
(一) 从重管理到重教育与管理并重 |
(二) 从重行为教育到重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并重 |
(三) 从重实践教育到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 |
(四) 从重现实问题教育到重素质教育 |
第六章 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的发展趋势 |
一、学习性教育趋势 |
(一) 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呈现学习性教育趋势的缘由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学习性教育趋势的特征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学习性教育趋势的表现 |
二、创新性教育趋势 |
(一) 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呈现出创新性教育趋势的缘由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创新性教育趋势的特征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创新性教育趋势的表现 |
三、综合性教育趋势 |
(一) 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呈现出综合性教育趋势的缘由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综合性教育趋势的特征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综合性教育趋势的表现 |
四、素质性教育趋势 |
(一) 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呈现素质性教育趋势的缘由 |
(二) 党的民主集中制素质性教育趋势的主要特征 |
(三) 党的民主集中制素质性教育趋势的表现 |
参考文献 |
(一) 经典文献类 |
(二) 学术着作类 |
(三) 期刊类 |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9)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涵 |
1.2.2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内涵 |
1.2.3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
1.2.4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 |
2.1.1 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 |
2.1.2 党的政治建设在继承中发展 |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 |
2.2.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八大路线的制定 |
2.2.2 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2.2.3 整肃作风和纪律,夯实政治根基 |
2.2.4 党的政治建设的失误和教训 |
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
2.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二次飞跃 |
2.3.2 党的政治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不断发展 |
2.3.3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2.3.4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的推进 |
2.3.5 重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
2.3.6 不断突出领导干部讲政治的要求 |
2.4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
2.4.1 党的政治建设命题的明确提出 |
2.4.2 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 |
2.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创新 |
2.5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特征 |
2.5.1 在党建布局中的统领性 |
2.5.2 鲜明的时代性 |
2.5.3 强烈的问题导向性 |
2.5.4 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 |
3.1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线 |
3.1.1 主导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 |
3.1.2 规定党的政治建设的所有实践 |
3.1.3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 |
3.2 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 |
3.2.1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3.2.2 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 |
3.2.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
3.3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 |
3.3.1 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始终 |
3.3.2 以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
3.3.3 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 |
3.3.4 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 |
3.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 |
3.4.1 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共产党人要坚守的政治方向 |
3.4.2 党的政治路线是全党向党中央看齐的基线 |
3.4.3 党的政治路线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意义重大 |
3.4.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事关事业的兴衰成败 |
第4章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
4.1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 |
4.1.1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强调政治建设 |
4.1.2 讲政治是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的根本要求 |
4.2 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对党的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
4.2.1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政治建设 |
4.2.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
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
4.3.1 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的紧迫任务 |
4.3.2 提升党的建设实效的客观需要 |
4.3.3 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现实要求 |
第5章 把握历史逻辑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
5.1 坚定政治信仰,夯实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 |
5.1.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从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着手 |
5.1.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
5.1.3 用理想信念指引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 |
5.2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
5.2.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以严明政治纪律为抓手 |
5.2.2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首要政治纪律 |
5.2.3 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规范党的政治纪律要求 |
5.2.4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从严执纪 |
5.3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
5.3.1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基础性工作 |
5.3.2 正确处理党内政治关系是着力点 |
5.3.3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强大动力 |
5.3.4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
5.3.5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要用党的作风来衡量 |
5.4 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 |
5.4.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要提高党员政治能力 |
5.4.2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 |
5.4.3 突出干部选拔任用的政治标准是重要导向 |
5.4.4 学习教育与实践历练相结合是重要途径 |
5.5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强化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 |
5.5.1 强化制度保障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
5.5.2 建立健全政治规范体系,形成制度联动 |
5.5.3 增强制度意识,推进制度执行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依规治党基本问题探讨 |
一、依规治党的科学内涵 |
(一) 依规治党的概念厘定 |
(二) 依规治党的基本特性 |
(三) 依规治党的相关命题 |
二、依规治党的要素构成 |
(一) 依规治党的主体 |
(二) 依规治党的客体 |
(三) 依规治党的介体 |
(四) 依规治党的环体 |
三、依规治党的价值意义 |
(一) 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二) 有利于规范社会价值导向 |
(三) 有利于引导社会行为规范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分析框架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演进(1921--1949)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流变(1949-1978)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发展(1978-2012)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新进展(2012-) |
五、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基本经验分析的逻辑理路 |
(一) 秉承刚柔并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
(二) 秉承体用合一,坚持内容建设与形式规范相结合 |
(三) 秉承知行统一,坚持科学立规与严格执规相结合 |
(四) 秉承重点全面并行,坚持抓“关键少数”与引领“最大多数”相结合 |
(五) 秉承内外良性互动,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
第三章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
一、思想建党是依规治党的重要基础 |
(一) 坚持思想建党以增强依规治党的思想自觉 |
(二) 坚持思想建党以增强依规治党的行动自觉 |
二、制度治党是依规治党的基本保障 |
(一) 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
(二) 增强制度的系统性 |
三、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良性互动的关节点 |
(一) 坚持人民中心以促进群众利益实现 |
(二) 牢记党的使命以推动民族复兴实现 |
(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党的整体发展 |
第四章 坚持内容建设与形式规范相结合 |
一、党的规矩内容是依规治党的内在本质 |
(一) 建立以党章为核心的规矩体系 |
(二) 逐步健全党内法规体系 |
二、党的规矩形式是依规治党的外在表现 |
(一) 倡导中国气派 |
(二) 走向规范之路 |
三、内容建设与形式规范良性互动的关节点 |
(一) 在内容建设中丰富完善党规体系 |
(二) 在形式规范中增强党规辨识度 |
(三) 坚持成文党规和传统惯例的互动衔接 |
(四) 把握党规内容建设和形式规范的实践性 |
第五章 坚持科学立规与严格执规相结合 |
一、科学立规是依规治党的必要前提 |
(一) 同党所处时代党的历史任务相融合 |
(二)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融合 |
二、严格执规是依规治党的关键所在 |
(一) 在真抓实干中严格执规 |
(二) 在考核奖惩中严格执规 |
三、科学立规与严格执规良性互动的关节点 |
(一) 坚决维护党章的根本地位和最高权威 |
(二) 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三) 党内法规清理是依规治党的重要环节 |
(四) 坚持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协调衔接 |
第六章 坚持抓“关键少数”与引领“最大多数”相结合 |
一、抓住“关键少数”是依规治党的重点 |
(一) 领导干部带头讲政治 |
(二) 领导干部带头讲规矩 |
二、引领“最大多数”是依规治党的基础 |
(一) 全程全域严格党员标准 |
(二) 共产党员必须严守党纪 |
三、抓“关键少数”与引领“最大多数”良性互动的关节点 |
(一) 发挥领导干部“关键作用” |
(二) 凝聚普通党员“最大合力” |
(三)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四) 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
第七章 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
一、党内监督是依规治党的本质要求 |
(一) 党内监督覆盖全体党员 |
(二) 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
二、外部监督是依规治党的重要保障 |
(一) 外部监督倒逼恪守初心 |
(二) 不断完善党的监督体系 |
三、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良性互动的关节点 |
(一) 严格党内监督以夯实党规监督之基 |
(二) 丰富外部监督以拓展党规监督之维 |
(三) 以维护党规权威确保党规监督效果 |
(四) 积极培育监督文化以增强监督意识 |
第八章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建设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面临新机遇 |
(一) 西方政党制度深陷困境 |
(二) 中国法治道路日益坚定 |
(三) 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
(四) 政党领导力量不断增强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面临新挑战 |
(一) 部分党员规矩意识未树牢 |
(二)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 |
(三) 部分党内法规执行不到位 |
三、在汲取历史经验中开启依规治党新征程 |
(一) 以思想建党厚植依规治党思想根基 |
(二) 在制定与执行中完善党的规矩体系 |
(三) 以法治能力提升增强党员主体作用 |
(四) 在党内外监督中健全党的监督体系 |
(五) 以规矩权威为依规治党提供政治保证 |
(六) 以规矩信仰为依规治党提供文化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谈新形势下坚持民主集中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D]. 单豪杰. 兰州大学, 2017(03)
- [2]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群众路线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回应[D]. 赵园园. 苏州大学, 2017(04)
- [4]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陈国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D]. 邹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6]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7]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高晶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及其教育研究[D]. 王志军. 武汉大学, 2012(01)
- [9]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D]. 刘白杨. 南昌大学, 2020
- [10]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经验研究[D]. 王国龙. 山东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