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用的直流电源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宋玉帛[1](2020)在《机车真空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机车真空断路器智能化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步控制是机车真空断路器智能化发展方向之一,而操动机构动作时间的分散性是影响同步分合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控制系统的研究减小机车真空断路器动作时间分散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机车真空断路器新型电磁操动机构为控制对象,首先对其合闸过程动态特性进行分析,考虑到机车实际运行特点,电压和环境温度是导致电磁机构动作时间分散的主要原因,并针对以上两因素对电磁机构动作时间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电压和温度变化对动作时间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励磁线圈电流实现的,可以通过控制励磁线圈电流以减小机车真空断路器动作时间分散性。其次,建立了新型电磁操动机构数学模型,选择全桥电路拓扑结构作为储能电容放电电路,在Simulink中搭建了滞环控制系统,对电磁机构励磁线圈电流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在理想情况下,通过滞环控制能够在电压和温度变化时将电磁机构合闸动作时间稳定在34ms附近,减少了电磁机构动作时间分散性。考虑到系统的固有延迟,实际励磁线圈电流波动变大,影响电磁操动机构合闸动作特性。最后,为了减小系统延迟对控制系统的影响,采用模型预测方法对全桥电路进行控制。搭建了模型预测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在加入系统延迟后,励磁线圈实际电流仍能精确跟随参考电流,验证了预测控制器降低电磁机构动作时间分散性的可行性。并且预测控制系统对不同电流幅值下的开关频率控制,从而降低了系统整体的开关损耗。
郭福柱[2](2017)在《真空断路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电力系统网络的保护与控制设备,真空断路器是构建智能电网的基础元件之一。真空断路器分合闸所需驱动能量来源于操动机构,其工作性能直接决定真空断路器运行特性和可靠性。为解决12kV真空断路器传统操动机构和旋转电机操动机构结构复杂、可靠性低、动作分散性大以及有槽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磁阻力引起推力脉动、振动、噪声及速度控制退化等而导致其不能够精确分、合闸的问题,提出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操动机构。以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用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为研究对象,对该电机操动机构本体结构与电磁特性进行预设计,采用既能保持种群多样性,又能提高算法收敛速度的多种群遗传算法进行全局优化,对影响真空断路器分合闸振动和噪声的永磁直线电机定位力进行抑制,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不同电压等级真空断路器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的静动态特性与运动特性定量表征。真空断路器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工作性能分析。根据12kV真空断路器实际工程需要和运行环境等条件因素,对比分析不同结构形式的直线电机工作性能,以短时、短行程内提供较大直线运动动能为目标,将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用于12kV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采用数值分析手段对其本体结构和电磁参数进行设计。针对真空断路器分合闸过程中须高推力密度与低推力脉动的特殊性要求,采用多种群遗传算法,以永磁体宽度、极距及环形绕组宽度为优化变量,以电磁推力、推力波动畸变率及电机常数(电磁推力与铜损平方根比值)为优化目标,以得到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优化结构参数。传统操动机构(如弹簧操动机构、电磁机构以及永磁机构)和旋转电机操动机构结构复杂、可靠性低、动作分散性大、推力脉动、振动噪声及速度难以控制等因素影响真空断路器的分合闸。依据永磁直线电机定位力产生机理解析分析,采用有限元法,从有/无槽结构、槽极数配合、永磁体宽度、初级铁心长度、初级铁心端部附加辅助铁环等因素综合分析以实现推力波动有效抑制。在上述研究12kV真空断路器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的基础上,提出将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用于40.5kV、126kV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方案,并对其机构本体进行参数设计与优化,以抑制其推力波动,建立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物理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分别对12k V、40.5kV、126k V真空断路器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静动态特性数值仿真与分析,所设计的12k V、40.5kV、126k V真空断路器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能较好满足这三个电压等级真空断路器分合闸标准规定要求。
刘爱民[3](2009)在《高压断路器圆筒型直线感应电机操动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是决定断路器操控性能的重要部件之一。结合圆筒型直线感应电机(C-LIM)的性能优点,本文提出了应用于高压断路器的新型C-LIM操动机构。电机机构驱动具有无需传统操动机构依靠机械传动的连杆和锁扣等复杂零部件、操作噪声低、响应快速、能优化预定行程曲线、可控性高、易于与综合自动化监视系统的连接和提高状态监测范围等优点,适用于中高压断路器的操动机构,电机驱动为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40.5kV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运动特性入手讨论了C-LIM结构和参数的选择对性能的影响,对C-LIM进行了电磁设计。根据C-LIM机构动作形式及C-LIM机构设计要求,提出把兼有进化计算和群智能的全局优化算法—邻域拓扑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到电机优化设计中,实现了C-LIM的优化设计。对优化后的C-LIM进行瞬态特性仿真分析,针对电机的结构变化涉及到的初级每极每相槽数、气隙长度和次级材料属性等参数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计算了不同材料次级下C-LIM起动过程中单一时刻的磁感应强度分布、磁力线、电流密度及气隙磁密曲线;研究了C-LIM不同气隙长度和不同次级材料属性对C-LIM推力和速度的影响。根据C-LIM特有的边缘效应,建立了按转子磁链定向dq同步旋转等效电路的C-LIM矢量控制数学模型和针对断路器动触头理想分合闸速度曲线的C-LIM运动曲线数学模型,对C-LIM机构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动态纵向边缘效应进行补偿后,系统的动态特性得到提高;电机电磁推力满足断路器整个行程阶段系统运动的需要,速度的跟随性能较好,系统稳定。提出将直线伺服电机应用到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中,采用矢量控制策略、DSP技术实现了C-LIM机构的伺服控制。该系统采用电流环为内环速度环为外环的双闭环控制,具有控制精度高,起动推力大,动态响应快等特点,保证了输出力特性与断路器负载特性的配合。完成了满足40.5kV真空断路器工作要求的国内首台C-LIM样机制作,并在40.5kV真空断路器上进行了安装调试。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使触头运动行程特性控制在最佳状态,提高断路器开断性能、机械性能的可靠性。机构的伺服控制系统易于扩展,能提高更先进的断路器操动机构技术水平。
王亮[4](2014)在《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及模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智能电网建设对智能化设备的需求,提高高压断路器的操控性能及运行可靠性,应用现代智能控制技术的电机操动机构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研究以126kV高压真空断路器为控制对象的电机操动机构技术,并对断路器开断与关合的运动特性、电机结构的定转子设计及仿真、运动过程控制方法、驱动控制技术和实际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本文中,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并求解126kV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驱动的动力学方程,给出了永磁驱动电机的设计参数选取的依据和方法。同时,分析和计算了电机机构直接驱动断路器分合闸操作的特征参数,深入研究了电机机构的结构设计参数对断路器分合闸操作的速度特性影响。为增加永磁电机机构的可控性,并减小永磁电机的体积,在分析表贴式、燕尾槽表贴埋入型、直线内嵌型和外V内嵌型等4种驱动电机转子的设计方案基础上,提出多槽双层表贴埋入式定子及转子永磁电机改进设计方案。(2)研究建立了考虑IGBT和反并二极管特性的永磁电机操动机构动态数学模型。通过深入分析伺服电机操动机构各组成环节,给出伺服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等控制模型,并对真空灭弧室触头速度特性进行曲线跟踪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常规PID控制方法的电机机构的触头速度曲线跟踪,系统响应时间慢,在前15ms内有较大偏差。(3)针对真空断路器伺服电机机构的控制系统特点,结合常规PID响应速度快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永磁电机机构的模糊免疫PID速度随动跟踪智能控制方法,依据空间矢量PWM调节控制的机理,实现了电压幅值的连续调节。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相比,该智能控制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小系统的跟踪误差,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并且能对断路器永磁电机操动机构动态性能进行精确的速度跟踪随动控制。(4)针对所研究的控制对象非线性、大惯量、瞬时起动、大电流等特点,为方便实现复杂控制算法以及系统的实时性,研制了DSP28335+FPGA+单片机多CPU结构全数字化断路器伺服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系统。并给出控制系统主要电路设计方法,研制出样机并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参数在PWM为1kHz,占空比为80%时,126kV真空断路器机械参数为:合闸时间为40ms,分闸时间为30ms;平均合闸速度分别为2.42m/s,平均分闸速度分别为3.45m/s。验证了电机操动机构技术对高压真空断路器控制的有效性。(5)以126kV高压真空断路器的机械特性为测试对象,建立了电机操动机构控制实验系统,并针对断路器不同的运行状态:分/合闸操作、自动重合闸、分阶段速度调控及速度跟踪等实验分别进行研究。实验结果与设计理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永磁摆角力矩电机操动机构及控制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可以对高压真空断路器运行状态进行有效控制。
张晗[5](2019)在《缓冲击断路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在发生故障时往往采用重合闸技术来提高供电可靠性。但是,当系统发生永久故障时,断路器重合闸将会使电力系统再次遭受故障电流的冲击,造成电力设备损坏并影响电能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一种缓冲击断路器被提了出来,它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永磁操动机构来支持其相控重合闸策略。为实现缓冲击断路器的设计目标,本文研究了控制方法及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系统。本文首先对比了缓冲击断路器使用的双单稳态永磁操动机构与传统的单、双稳态永磁操动机构在工作原理和动作方式上的区别,分析了国内外对永磁操动机构及永磁真空断路器的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文章介绍了选相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影响选相控制效果的因素。给出了利用采样的电网数据计算电网参数的方法,同时也介绍了驱动永磁操动机构用的储能电容容量的确定方法。在分析了永磁操动机构工作原理和动态特性后,本文设计了缓冲击断路器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以DSP为处理核心,以模块化为设计思想,设计了硬件过零点检测电路、通信电路、高精度A/D采样电路、电容充电与检测电路和驱动电路等功能模块。同时,本文为硬件系统设计了相应的软件,包括嵌入DSP的底层程序和位于远程计算机的上位机控制程序,并使用流程图详细介绍了软件的工作流程。最后,搭建了缓冲击断路器实验平台,测试了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可靠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对断路器动态特性的测试实验,与相控重合闸相关的短时闭合实验,以及选相分、合闸实验,并分析了实验结果。
韩世军,毛吉贵,杨国华,陈一鸣[6](2016)在《便携式应急分合闸控制装置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10 kV柱上断路器的电磁操动机构在馈线远程终端(Feeder Terminal Unitm,FTU)直流电源消失或者容量不足时不能可靠合闸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研制了便携式应急分合闸控制装置,并应用到配电自动化调试及配电设备检修工作中。应用结果表明:便携式应急分合闸控制装置有效地满足了配电网停电检修时FTU及各类柱上配电设备对不间断电源的需求,应用范围广泛,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史可鉴[7](2016)在《GIS中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型高压开关设备”已逐渐成为电网大规模建设中的优势选择。本文以提高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 GIS)中隔离开关操作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为研究目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隔离开关操作速度对触头间隙重击穿过程和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 VFTO)特性的影响,提出隔离开关调速抑制VFTO的研究思路。针对隔离开关操作速度可控的设计要求,提出应用于550kV GIS隔离开关的有限转角永磁驱动电机(Limited Angle Permanent Magnet Motor, LAPMM)操动机构和控制方法,开展隔离开关操作特性实验研究,分析调速操作中触头间隙重击穿过程和VFTO特性,为后续实现隔离开关本体抑制VFTO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从VFTO全波形计算、驱动电机本体设计、控制系统研发、隔离开关操作特性实验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GIS隔离开关分合闸操作中多次重击穿产生机理,建立触头间隙动态电弧数学模型,根据武汉交流实验基地中的VFTO试验回路布置方式,建立隔离开关触头间隙多次重击穿VFTO全波形计算模型,提出重击穿过程变步长仿真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分合闸操作过程中隔离开关电源侧和负载侧的VFTO全波形和触头间隙多次重击穿过程中相关数据。研究隔离开关操作速度对VFTO幅值特性、重击穿次数和重击穿过程持续时间的影响,统计分析不同操作速度下短母线残余电压和最大VFT O的概率分布,确定操作速度与VFTO特性间的特征关系。通过与已有的VFTO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仿真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2)以ZF27-550型550kV GIS隔离开关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整体结构及传动方式,建立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多体动力学数学模型,计算得到触头行程与LAPMM转角间的数学关系,归算得到LAPMM主轴侧等效转动惯量及负载转矩特性。采用主体结构参数理论分析与动态性能仿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LAPMM进行综合设计,提出定转子结构、气隙长度等参数的理论设计依据。建立LAPMM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驱动电机气隙和定子齿部的磁饱和效应,计算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对电机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LAPMM绕组换相过程转矩波动的抑制方法和基于绕组电流的换相方法,确定LAPMM总体设计方案,研制电机样机。(3)研究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的运动可控性,建立LAPMM转速与操作电压间的数学关系,提出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法,构建神经网络主体结构,建立RBF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系统的仿真计算模型,对比分析双闭环PID控制方法和RBF神经网络整定PID参数控制方法作用下,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操作过程的速度跟踪控制特性和抗扰动性能。根据电机操动机构工作原理和调速控制方法技术要求,建立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为运算核心的控制装置设计方案,研发上位机通信协议和操作控制主程序。(4)根据550kV GIS隔离开关与电机操动机构运动配合特性,设计隔离开关传动机构与LAPMM主轴间的机械连接方案,建立联机实验平台并设计实验方法。开展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恒定PWM操作特性的实验研究,分析储能电容器组充电电压对隔离开关操作速度的影响。开展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调制PWM操作特性的实验研究,建立隔离开关分段式调速操作方案,实现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分段式调速操作,计算得到了隔离开关调速操作中触头间隙重击穿过程和VFTO特性。
夏尚文[8](2019)在《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小型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铁的技术自主化,掌握电力机车重要装备的关键技术成为相关课题研究的热点问题。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作为电力机车电器中高压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机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常用的主断路器均为气动机构的真空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等优点,可以很好适应于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的工作需求。因此,研究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的电磁操动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分析了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的技术参数和工作特点,总结出设计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对比真空断路器各种操动机构的特点,得出了现阶段采用电磁操动机构驱动主断路器最为合理的结论。并且对应于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的设计要求,给出了设计其电磁操动机构的通用方案。依据给出的新型电磁操动机构设计流程和相关的电磁学理论与经验公式,对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的结构尺寸进行了初步设计。针对车上空间狭窄的特点,对设计的电磁操动机构的多项结构参数进行对比和分析。采用了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设计的电磁操动机构进行了部分结构参数优化。在完成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减小了电磁操动机构的体积,从而实现了小型化。最后,根据设计优化后的尺寸参数制作了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的工程样机。通过反力模拟装置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样机进行了空载实验。根据样机实验与数值仿真的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设计的电磁操动机构的正确性。为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操动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李昊旻[9](2014)在《126kV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运动系统复杂、机械故障率高、运动控制性差以及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本文以126kV单断口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为研究对象,从电机操动机构的动态特性分析、机械操作特性测试、电机结构设计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高压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的非对称绕组永磁摆角驱动电机(Asymmetric Windings Permanent Magnet Swing AngleDriving Motor,AWPMSADM)。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电机操动机构与真空断路器的运动配合特性和负载特性。建立了电机操动机构的运动分析模型,推导了真空断路器绝缘拉杆与操动机构驱动电机之间的运动对应关系,采用解析法计算了真空断路器运动负载折算到驱动电机主轴侧的等效负载转矩和等效转动惯量。通过分析得到了驱动电机在断路器分合闸操作过程中的转角变化范围、等效转动惯量变化趋势以及负载峰值转矩等参数。(2)研究了不同转子结构驱动电机的动态特性。采用场-路-运动耦合法分析比较了埋入表贴型、燕尾卡槽型、直线内嵌型和外V内嵌型4种转子结构驱动电机的机械运动特性和瞬态电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燕尾卡槽型转子结构驱动电机的速度特性、电磁特性和机械可靠性相对较好。建立了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虚拟样机模型,分析了其动力学特性并对仿真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3)进行了真空断路器与电机操动机构的机械操作特性试验。研制了燕尾卡槽型转子结构的驱动电机样机,建立了真空断路器与电机操动机构的联机试验平台。完成了电机操动机构与真空断路器在不同操作电压下的空载分合闸操作试验、自动重合闸试验、分合闸操作稳定性试验以及恒定和区间调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电机操动机构驱动真空断路器动作时的速度特性满足相关要求,操作稳定性较好,PWM电压调节法能实现对电机操动机构运动的有效调控。(4)提出了AWPMSADM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启动-制动非对称绕组结构。给出了AWPMSADM主要结构参数的设计流程,对比分析了卡槽表贴型、分段卡槽表贴型、分段内嵌Ⅰ型和分段内嵌Ⅱ型4种转子结构AWPMSADM的动态机械特性和电磁特性。设计了能明显提高AWPMSADM启动特性并有效实现电气制动的非对称启动-制动绕组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绕组排布对AWPMSADM动态特性的影响。最终得到AWPMSADM的总体设计方案。
李艳飞[10](2009)在《断路器新型磁力操动机构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系统快速发展,对输配电系统中最重要的开关电器——断路器的质量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断路器的操动机构是决定断路器能否正常开断的关键因素,加快性能优良可靠的断路器操动机构的研发是近年来开关行业的主要研究热点。影响SF6断路器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操动机构的可靠性。目前,SF6断路器主要采用弹簧操动机构。传统的弹簧操动机构由许多机械零件和复杂的锁扣装置组成,具有传动机构复杂,制造工艺要求高,产品可靠性不易保证等缺点。论文在对传统的操动机构进行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断路器操动机构——磁力操动机构,它利用永磁体构成闭合磁路,在动静铁心之间加装可移动线圈,利用永磁体产生的磁场来切割带电线圈产生洛伦兹力,从而带动断路器上、下动作。在分、合闸位置上,采用辅助永磁体进行位置保持。它具有零部件数量少、可靠性高、免维护等传统断路器操动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同时适合于中、高压断路器的长行程的使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论文对新型中压断路器磁力操动机构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磁力机构的静态吸力、动态特性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采用电磁场分析软件Ansoft建立了一种磁力机构的几何模型,结合几何模型对新型磁力机构的结构进行了二维及三维的数学建模。其中磁力机构模型的静磁场计算采用Ansoft中的有限元法,对永磁体单独作用的磁力机构的静态保持力和运动线圈的洛伦兹力进行了分析计算。论文还对新型磁力机构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数学建模,给出了动态微分方程组。通过Ansoft软件的瞬态求解器,获得了电容放电激励下的磁力机构运动线圈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为建立样机提供了理论指导。制作了实验样机,并且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电力电子器件设计了简单的合闸、分闸电路,实现了磁力机构的分、合闸操作,应用GKC-C高压开关动特性测试仪对样机进行了动态特性实验,并采集到一系列运动参数。实验表明新型磁力机构具有较好的机械运动特性,为进一步应用于高压断路器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供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用的直流电源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用的直流电源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机车真空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2.1 断路器同步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机车主断路器控制器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磁机构动态特性分析 |
2.1 机车主断路器电磁机构基本原理 |
2.1.1 机车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特点 |
2.1.2 机车主断路器电磁操动基本结构 |
2.2 新型电磁操动机构动态分析 |
2.3 电磁操动机构动作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2.3.1 Ansoft仿真模型 |
2.3.2 电容激励下电磁机构仿真结果 |
2.3.3 电流激励下电磁机构仿真结果 |
2.3.4 电容电压变化对动作时间影响 |
2.3.5 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对动作时间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磁机构储能电容放电控制研究 |
3.1 电磁机构参考电流选择 |
3.2 电容放电控制电路原理 |
3.3 全桥电路数学模型 |
3.4 电磁操动机构SIMULINK模型 |
3.5 滞环控制下仿真分析 |
3.5.1 滞环控制基本原理 |
3.5.2 滞环控制下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预测方法的储能电容放电控制研究 |
4.1 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
4.2 预测控制器设计 |
4.2.1 电磁机构线圈电流控制 |
4.2.2 降低开关损耗 |
4.2.3 预测控制算法总体说明 |
4.3 预测控制仿真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真空断路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真空断路器特点与发展应用 |
1.3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机操动机构结构类型及设计研究现状 |
1.3.2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设计 |
2.1 直线电机概述 |
2.1.1 直线电机分类与应用 |
2.1.2 直线电机特点 |
2.1.3 永磁直线电机工作原理 |
2.1.4 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结构演变过程 |
2.2 12KV真空断路器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设计 |
2.2.1 12kV真空断路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结构设计 |
2.2.2 12kV真空断路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电磁设计 |
2.3 多种群遗传算法在 12KV真空断路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中的应用 |
2.3.1 多种群遗传算法原理 |
2.3.2 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结构参数优化技术路线与实现 |
2.3.3 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结构参数优化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12kV真空断路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推力波动抑制 |
3.1 永磁直线电机定位力理论与电机操动机构模型建立 |
3.1.1 永磁直线电机定位力理论 |
3.1.2 永磁直线电机空载磁链和感应电动势理论 |
3.1.3 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有限元模型 |
3.2 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结构及其参数对推力波动的影响 |
3.2.1 槽结构对推力波动影响 |
3.2.2 槽极数配合对推力波动影响 |
3.2.3 永磁体宽度对推力波动影响 |
3.2.4 初级铁心长度对推力波动影响 |
3.2.5 初级铁心两端附加辅助极对推力波动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断路器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
4.1 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物理数学模型 |
4.2 12KV真空断路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特性分析 |
4.2.1 静态特性分析 |
4.2.2 运动特性分析 |
4.3 40.5KV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特性分析 |
4.3.1 40.5kV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用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结构参数确定 |
4.3.2 静态特性分析 |
4.3.3 运动特性分析 |
4.4 126KV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特性分析 |
4.4.1 126kV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用无槽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结构参数确定 |
4.4.2 静态特性分析 |
4.4.3 运动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压断路器圆筒型直线感应电机操动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
1.1.1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当前的技术 |
1.1.2 操动机构对断路器发展的影响 |
1.1.3 新型电机操动机构当前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 新型C-LIM操动机构的研究与开发 |
1.2.1 C-LIM机构的优点 |
1.2.2 新型伺服C-LIM机构给系统带来的改进 |
1.3 C-LIM的优化设计研究 |
1.3.1 C-LIM的设计 |
1.3.2 C-LIM的优化设计 |
1.4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用C-LIM的优化设计 |
2.1 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的运动特性 |
2.1.1 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的反力特性 |
2.1.2 真空断路器C-LIM机构动作形式 |
2.2 C-LIM机构的设计特点 |
2.2.1 C-LIM的设计准则 |
2.2.2 C-LIM的结构和材料 |
2.2.3 C-LIM的等效电路 |
2.3 C-LIM的设计要点 |
2.3.1 主要尺寸 |
2.3.2 电磁负荷的取值 |
2.3.3 同步速度的选取 |
2.4 C-LIM的设计结果 |
2.4.1 C-LIM的设计要求 |
2.4.2 C-LIM的设计结果 |
2.5 C-LIM机构优化设计 |
2.5.1 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 |
2.5.2 粒子群优化改进算法 |
2.5.3 邻域拓扑粒子群优化算法 |
2.5.4 邻域拓扑粒子群优化在C-LIM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2.5.5 C-LIM的优化结果分析 |
第三章 C-LIM的电磁场仿真分析 |
3.1 不同次级材料的C-LIM瞬态电磁场数值仿真 |
3.2 C-LIM结构参数对起动推力影响分析 |
3.2.1 C-LIM次级材料属性对起动推力的影响 |
3.2.2 气隙长度对C-LIM起动推力的影响 |
3.3 C-LIM次级材料属性对次级速度的影响 |
第四章 C-LIM机构运动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矢量控制简述 |
4.2 矢量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
4.3 C-LIM的矢量控制 |
4.3.1 考虑动态纵向端部效应的C-LIM的数学模型 |
4.3.2 考虑动态纵向端部效应的C-LIM的矢量控制 |
4.4 C-LIM运动曲线模型 |
4.4.1 分闸曲线规划及建模 |
4.4.2 合闸曲线规划及建模 |
4.5 仿真分析 |
4.5.1 矢量控制系统MATLAB数学模型 |
4.5.2 断路器分合闸时C-LIM机构运动仿真 |
第五章 高压断路器C-LIM机构样机设计及控制系统 |
5.1 C-LIM机构样机模型及系统组成 |
5.1.1 整体设计原则及主要零件 |
5.1.2 C-LIM机构控制系统组成 |
5.2 C-LIM机构控制特点 |
5.3 C-LIM机构控制系统设计 |
5.3.1 硬件电路结构 |
5.3.2 C-LIM机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4 C-LIM机构运动特性实验测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及模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
1.1.1 高压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当前的技术 |
1.1.2 操动机构对高压断路器发展的影响 |
1.1.3 新型电机操动机构当前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控制技术及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驱动技术 |
1.2.2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控制方法 |
1.3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工作 |
第2章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运行特性及控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运动特性及设计特点 |
2.2.1 真空断路器与电机操动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
2.2.2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驱动反力特性分析 |
2.2.3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结构设计特点 |
2.3 永磁摆角驱动电机动态特性计算分析 |
2.3.1 摆角电机电路方程 |
2.3.2 摆角电机参数计算 |
2.3.3 摆角电机有限元分析 |
2.4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结构设计及仿真 |
2.4.1 转子、定子结构设计及运行特性仿真 |
2.4.2 驱动电机结构模型及电磁特性仿真 |
2.4.3 驱动电机运行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2.5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控制原理及动态数学模型 |
2.5.1 伺服电机操动机构驱动运行原理及触发逻辑分析 |
2.5.2 伺服电机操动机构控制动态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真空断路器触头运动曲线模型 |
3.2.1 分闸曲线规划及建模 |
3.2.2 合闸曲线规划及建模 |
3.3 智能控制方法的触头速度跟踪系统建模及仿真 |
3.3.1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算法速度跟踪系统建模及仿真 |
3.3.2 模糊免疫 PID 控制算法速度跟踪系统建模及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研制与实现 |
4.1 硬件系统组成 |
4.2 硬件系统设计 |
4.2.1 多 CPU 接口电路 |
4.2.2 电容器组充电与检测电路 |
4.2.3 IGBT H 桥功率驱动单元 |
4.2.4 信号调理与保护电路 |
4.3 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4.3.1 控制系统软件整体方案 |
4.3.2 电流、电压的计算 |
4.3.3 触头的运动速度检测 |
4.4 硬件加工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永磁电机机构样机研制及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
5.1 实验系统组成 |
5.2 电机机构的机械特性实验研究 |
5.2.1 分合闸性能实验研究 |
5.2.2 自动重合闸实验研究 |
5.2.3 操作稳定性试验研究 |
5.3 电机机构的速度调控实验研究 |
5.3.1 恒定调速试验 |
5.3.2 区间调速试验 |
5.3.3 速度随动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缓冲击断路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真空断路器永磁操动机构结构原理 |
1.2.1 双稳态永磁操动机构 |
1.2.2 单稳态永磁操动机构 |
1.2.3 双单稳态永磁操动机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缓冲击断路器控制原理分析 |
2.1 选相控制技术 |
2.1.1 选相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
2.1.2 选相控制的影响因素 |
2.2 短时闭合操作时序 |
2.3 电网参数计算原理 |
2.3.1 电网电流、电压计算的几种方法 |
2.3.2 电网功率、功率因数的计算 |
2.4 储能电容容量的确定 |
2.4.1 永磁操动机构励磁回路的数学模型 |
2.4.2 储能电容容量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缓冲击断路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整体设计方案 |
3.2 控制板硬件设计 |
3.2.1 DSP处理器模块 |
3.2.2 数据存储模块 |
3.2.3 高精度A/D采样电路 |
3.2.4 通信电路 |
3.2.5 过零点检测模块 |
3.2.6 状态采集与开入开出模块 |
3.3 驱动板硬件设计 |
3.3.1 电容电压检测与电容充电模块 |
3.3.2 驱动模块 |
3.3.3 电网电压与电流调理电路 |
3.3.4 电源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缓冲击断路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软件整体设计方案 |
4.2 控制系统底层程序设计 |
4.2.1 底层主程序设计 |
4.2.2 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 |
4.2.3 选相控制程序 |
4.2.4 通信程序 |
4.2.5 程序及数据写入Flash |
4.3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实验测试与分析 |
5.1 硬件实验平台 |
5.2 缓冲击断路器动态特性测试 |
5.2.1 合闸性能测试 |
5.2.2 分闸性能测试 |
5.2.3 测试结果分析与改进 |
5.3 短时闭合实验及分析 |
5.4 选相分、合闸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6)便携式应急分合闸控制装置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便携式应急分合闸控制装置应具备的功能 |
1.1 大容量储能电源 |
1.2 装置充电不受停电检修时间的限制 |
1.3 续航时间长 |
2 便携式应急分合闸控制装置的研制 |
2.1 系统结构 |
2.2 功能模块设计 |
2.2.1 抗电磁干扰电路 |
2.2.2 脉宽调制驱动电路 |
2.2.3 充电管理模块 |
2.2.4 逆变电路 |
2.2.5 电容储能电路 |
2.2.6 开关稳压输出电路 |
2.2.7 导向模块及仪表 |
3 效果评价 |
4 结论 |
(7)GIS中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GIS中VFTO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1 VFTO计算方法及特性实验 |
1.2.2 VFTO抑制措施 |
1.3 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现状 |
1.4 电机操动机构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1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方法 |
1.4.2 电机操动机构智能化操作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GIS中隔离开关操作速度对触头间隙重击穿过程和VFTO特性的影响研究 |
2.1 隔离开关触头间隙多次重击穿过程计算方法及仿真模型 |
2.1.1 触头间隙动态电弧数学模型 |
2.1.2 多次重击穿全过程计算方法 |
2.2 隔离开关操作速度对重击穿过程和VFTO特性影响分析 |
2.2.1 隔离开关触头间隙多次重击穿过程VFTO特性计算分析 |
2.2.2 操作速度对触头间隙重击穿次数的影响研究 |
2.2.3 操作速度对短母线残余电压的影响研究 |
2.2.4 操作速度对最大幅值VFTO概率分布的影响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GIS中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有限转角永磁驱动电机的设计 |
3.1 隔离开关与电机操动机构的运动特性研究 |
3.1.1 隔离开关与电机操动机构多体动力学模型 |
3.1.2 隔离开关与电机操动机构运动配合特性分析 |
3.1.3 驱动电机主轴等效转动惯量及负载转矩特性 |
3.2 有限转角永磁驱动电机数学模型及设计方法 |
3.2.1 有限转角永磁驱动电机数学模型 |
3.2.2 驱动电机综合设计方法 |
3.2.3 主要结构参数的计算和选取 |
3.3 电机操动机构驱动电机动态特性的计算分析 |
3.3.1 转子结构对驱动电机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2 永磁体径向充磁长度对驱动电机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3 气隙长度对驱动电机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4 驱动电机气隙和定子齿部磁饱和效应分析 |
3.4 驱动电机绕组换向转矩波动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 |
3.5 基于驱动电机绕组电流的换相方法研究 |
3.6 有限转角永磁驱动电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GIS中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研究 |
4.1 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运动可控性分析 |
4.2 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RBF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方法研究 |
4.2.1 神经网络主体结构数学模型及映射关系 |
4.2.2 神经网络整定PID自学习算法研究 |
4.2.3 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系统计算模型 |
4.2.4 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操作过程调速控制特性计算分析 |
4.3 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控制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
4.3.1 控制装置硬件结构及运行原理 |
4.3.2 驱动控制单元设计 |
4.3.3 多信号检测单元设计 |
4.3.4 上位机控制及数据存储单元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550kV GIS隔离开关与电机操动机构操作特性实验及VFTO计算分析 |
5.1 隔离开关与电机操动机构联机实验平台 |
5.2 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恒定PWM操作特性实验研究 |
5.2.1 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操作特性实验及结果分析 |
5.2.2 不同储能电容电压对隔离开关操作特性的影响分析 |
5.3 隔离开关分段式调制PWM操作特性实验研究及VFTO特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小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的研究现状 |
1.3 操动机构小型化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的设计方案 |
2.1 主断路器特点及电磁操动机构设计要求 |
2.2 电磁操动机构设计流程 |
2.2.1 电磁操动机构工作原理 |
2.2.2 电磁操动机构通用设计流程 |
2.3 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解决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的小型化 |
3.1 材料的选择 |
3.2 电磁操动机构结构参数的选择 |
3.2.1 电磁操动机构的设计要求和初算 |
3.2.2 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 电磁操动机构小型化 |
3.3.1 电磁结构的优化 |
3.3.2 储能电容取值的优化 |
3.4 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样机实验 |
4.1 样机制作与实验平台介绍 |
4.1.1 样机制作 |
4.1.2 实验仪器介绍 |
4.2 样机实验 |
4.2.1 实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 |
4.2.3 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126kV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断路操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 |
1.2.2 高压断路器智能化操作 |
1.3 高压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126kV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动态特性的研究 |
2.1 126kV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结构负载分析 |
2.1.1 126kV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简述 |
2.1.2 电机操动机构与真空断路器的运动配合 |
2.1.3 电机操动机构负载特性分析 |
2.2 电机操动机构驱动电机动态性能分析 |
2.2.1 驱动电机结构分析 |
2.2.2 驱动电机数学模型 |
2.2.3 驱动电机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2.3 126kV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动力学分析 |
2.3.1 126kV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 |
2.3.2 真空断路器与电机操动机构虚拟样机的数学模型 |
2.3.3 真空断路器与电机操动机构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26kV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机械操作特性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1 控制系统简述 |
3.1.2 测量系统设计 |
3.1.3 试验平台建立 |
3.2 机械操作特性试验研究 |
3.2.1 分合闸操作试验 |
3.2.2 自动重合闸试验 |
3.3 操作稳定性试验研究 |
3.4 调速试验研究 |
3.4.1 恒定调速试验 |
3.4.2 区间调速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非对称绕组永磁摆角驱动电机的设计 |
4.1 AWPMSADM 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设计 |
4.1.1 AWPMSADM 的基本原理 |
4.1.2 AWPMSADM 的结构设计 |
4.2 转子结构对 AWPMSADM 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
4.2.1 转子结构分析 |
4.2.2 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4.3 绕组参数对 AWPMSADM 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
4.3.1 启动-制动绕组结构分析 |
4.3.2 启动-制动绕组对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
4.3.3 绕组分布对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
4.4 AWPMSADM 总体设计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断路器新型磁力操动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断路器的操动机构 |
1.2.1 操动机构的分类 |
1.2.2 操动机构的发展现状 |
1.3 断路器操动机构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
2 磁力操动机构的理论基础 |
2.1 永磁材料 |
2.2 磁力操动机构的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磁力操动机构的计算模型及静态分布 |
3.1 磁力操动机构 |
3.2 磁力机构的计算模型 |
3.2.1 Ansoft软件的介绍 |
3.2.2 建模 |
3.2.3 仿真的数学模型 |
3.2.4 网格划分 |
3.2.5 结果输出及显示 |
3.3 磁力机构的静态特性 |
3.3.1 磁力机构的静态保持力 |
3.3.2 磁力机构的静态磁场分布 |
3.4 不同结构形式下的磁力机构的洛伦兹力特性 |
3.4.1 引言 |
3.4.2 四种不同结构的磁力机构的洛伦兹力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4 磁力机构的动态特性及三维静磁场分析 |
4.1 磁力机构动态特性数学模型建立 |
4.2 磁力机构模型的瞬态分析 |
4.3 三维模型及静态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磁力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智能控制的工作原理 |
5.2 磁力机构控制器的整体框图 |
5.3 整流电源电路的设计 |
5.4 控制继电器的应用 |
5.5 合闸回路电路的设计 |
5.6 分闸回路电路的设计 |
5.7 控制模块电路的设计 |
5.8 控制系统的整体电路图 |
5.9 影响磁力机构同步关合的因素 |
5.10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1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供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用的直流电源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机车真空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研究[D]. 宋玉帛.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2]真空断路器永磁直线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D]. 郭福柱.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3]高压断路器圆筒型直线感应电机操动机构研究[D]. 刘爱民. 沈阳工业大学, 2009(08)
- [4]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及模糊控制研究[D]. 王亮. 沈阳工业大学, 2014(12)
- [5]缓冲击断路器控制技术研究[D]. 张晗. 东南大学, 2019(06)
- [6]便携式应急分合闸控制装置的研制及应用[J]. 韩世军,毛吉贵,杨国华,陈一鸣. 宁夏电力, 2016(04)
- [7]GIS中隔离开关电机操动机构及控制方法研究[D]. 史可鉴.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2)
- [8]轨道交通车主断路器电磁操动机构小型化研究[D]. 夏尚文.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9]126kV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D]. 李昊旻. 沈阳工业大学, 2014(10)
- [10]断路器新型磁力操动机构的研究[D]. 李艳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