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槐豹蠹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超[1](2019)在《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我国特有的名优干果,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经营,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山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文献查阅、种类鉴定等工作,整理了30种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为害特点、防治措施等信息数据,并拍摄相应害虫及为害状的高清照片1320张。采用LUCID多途径诊断系统,构建Fact Sheet Fusion基础信息数据库,并针对多途径检索方式提取害虫“为害方式”、“为害部位”、“为害高峰期”、“形态特征”等4个1级特征组,以及10个2级特征和19个3级特征,共组成56个特征状态,设计出Web版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多途径诊断系统,并设计出基于微信APP的《浙江省珍稀干果病虫害防治》的公众号,为林农和森防一线工作者对山核桃害虫快速的识别和防治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促进山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杨秀好[2](2013)在《桉蝙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树Eucalyptus原产于澳洲大陆,是世界上广泛引种栽培的硬木树种。目前,我国桉树引种栽培区域已扩展到华南、西南10省区,总面积约400万hm2,以广西种植面积最大(182万hm2,占全国桉树面积的46%)。随着我国桉树大规模栽培以及经营管理不科学,大量本土昆虫转移危害桉树,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 Walker是近年来在广西和广东新发现危害桉树最严重的钻蛀性害虫,国内外未见对该虫系统研究的报道。为此,本文从该虫分布与危害、寄主与天敌、生物生态学特性、种群动态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分布与危害。已发现桉树钻蛀性害虫3目7科13种,其中危害严重的桉蝙蛾分布于60个县,受害面积3710.16hm2;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分布于8个县,受害面积204.38hm2;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分布于9个县,受害面积210.99hm2。发现桉树钻蛀性新害虫景洪兴透翅蛾Synanthedon jinghongensis Yang et Wang。2.评估了桉蝙蛾危害桉树造成的生长量和经济损失。轻、中和重度受害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和生物量损失分别为0.0110m3和6.38kg、0.0126m3和12.28kg、0.0221m3和20.87kg,单位面积材积损失量分别为0.495m3/hm2、1.512m3/hm2(?)(?)4.973m3/hm2,按当前价格计算,材积和材质2项损失合计分别为1253元/hm2、3494元/hm2和8335元/hm2。虫口密度4头/株以上与3头/株以下生长量损失差异显着。3.基本明确了桉蝙蛾的自然寄主和潜在寄主树种。该虫在广西的自然寄主包括21科31属39种,其中桃金娘科、含羞草科Mimos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犀科Ole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榆科Ulmaceae和葡萄科Vitaceae植物是其常见寄主植物。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巨尾桉E. grandis×E. urophylla、尾巨桉E. urophylla×E. grandis、巨圆桉E. grandis×E. tereticornis3种杂交无性系不同程度受害,巨桉E. grandis、赤桉E. camaldulensis、柳桉E. saligna、蓝桉E. globulus、柠檬桉E. citriodora等品种未发现自然受害。创新了钻蛀性害虫潜在寄主测定方法,共测定14科18属20种植物,其中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桃树Prunus persica、苦楝Melia azedarace、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三角梅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和窿缘桉Eucalyptusexserta等9种植物为该虫潜在寄主。4.首次系统地明确了桉蝙蛾生物生态学特性。该虫在广西1-2年1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中越冬,老熟幼虫2月开始化蛹,成虫4月羽化,于黄昏飞行交配,交配时间长达24h。雌蛾平均产卵量9161粒,卵平均孵化率为74.37%。幼虫经历地栖和树栖2个发育阶段,1-4个月生活在地面森林落叶层或朽木中,真菌是其主要食物之一,8-11个月(2年1代为20-23个月)生活在活立木树干中,主要取食韧皮部,幼虫龄期为9龄。1~8年生桉树林均可受害,主要危害1-3年生幼树(占76.53%),海拔300m以下低丘沟谷地带受害较重;虫害木段室外风干或10℃的冰箱中冷藏,其幼虫均能存活3个月以上,重新转移寄主活立木,除冷藏3个月外均能钻蛀恢复生长并完成世代。5.揭示了桉蝙蛾与主要钻蛀性害虫的生态位关系。桉蝙蛾幼虫集中在0~2m桉树树干(占总虫数70.60%),云斑白条天牛幼虫集中在0-1m的主干处(占总虫数83.51%),咖啡豹蠹蛾幼虫集中在3-7m的中部树干(占总虫数84.52%)。生态位宽度,咖啡豹蠹蛾>桉蝙蛾>云斑白条天牛;生态位相似性,桉蝙蛾和云斑白条天牛>桉蝙蛾和豹蠹蛾>云斑白条天牛和豹蠹蛾;种间竞争系数,桉蝙蛾和云斑白条天牛>桉蝙蛾和豹蠹蛾>云斑白条天牛和豹蠹蛾。咖啡豹蠹蛾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程度最大,桉蝙蛾次之,云斑白条天牛最小。6.探明了桉蝙蛾幼虫种群空间格局。标准地小尺度下,生物学统计和地统计学分析种群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轻、中、重受害程度变程α分别为20.00m、40.38m和69.42m。省际大尺度下地统计学分析,幼虫种群在轻度受害呈随机分布,在中度和重度受害呈聚集分布,轻、中、重度受害下变程α分别为43.6km、15.5km.12.47km。7.掌握了桉蝙蛾天敌资源。已发现该虫天敌31种,其中寄生蝇1种,寄生蜂4种,捕食性蚂蚁12种,其它捕食性天敌6种,虫生真菌8种。幼虫和蛹以白僵菌、寄生蝇、蚂蚁和鼠类为主,成虫以蝙蝠、鼠类、蟾蜍和蛇类为主,卵的天敌有蚂蚁、蠼螋和青霉。不同地点采集桉蝙蛾白僵菌菌株分子测序结果证实存在遗传差异。栗色舟寄蝇Scaphimyia castanea Mesnil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自然控制能力较强,林间球孢白僵菌平均感染率为11.30%,栗色舟寄蝇平均寄生率为4.64%。
刘璐,刘强,刘星辰,李晨,张玉杰,马聪[3](2010)在《六星黑点豹蠹蛾幼虫转移寄主时的选择行为》文中认为为了解六星黑点豹蠹蛾幼虫在转移寄主过程中对寄主的再次选择性特点,本研究在对寄主种类调查的同时,分别统计分析了幼虫对31种寄主植物寄生率和受害程度,并采用圆盘法研究了幼虫对不同寄主喜好程度以及寄主枝条粗细对幼虫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调查的48种绿化树中,65%的树种被寄生,除9种针叶树不被寄生外,39种阔叶树中有31种被六星黑点豹蠹蛾寄生(占阔叶树的79.5%).根据寄生率划分中的6个等级,幼虫对山楂、柿和英桐的寄生率高达100%.幼虫对31种寄主植物的选择实验中,白梨的选择率最高为56.67%,其次是刺槐、石榴和家榆,分别为20.00%,13.33%,10.00%.头宽为35 mm的幼虫对14 mm直径的枝条选择率高达97%.
李刚,阎雄飞,刘永华,米亚梅,姚东华[4](2016)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名录》文中研究表明旨在明确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的种类和危害寄主情况,为该地区钻蛀性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资料。2011年3月—2015年4月,采用野外调查、人工捕捉、诱捕器诱集等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共计26种,隶属3个目8科,其中鞘翅目害虫为17种,占65.4%;鳞翅目害虫8种,占30.8%;膜翅目害虫为1种,占3.8%。毛乌素沙漠东南缘钻蛀性害虫种类主要集中在鞘翅目和鳞翅目。
黄国友[5](2007)在《扬州城市园林绿地害虫种类调查及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引种植物种类增多,绿化面积加大及绿化格局的剧变,在城市园林绿地局部出现了害虫频频暴发成灾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进而破坏城市园林绿地景观。为实施城市园林绿地害虫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4~2007年对扬州城市园林绿地害虫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同时对园林绿地灯下昆虫群落的时序动态、几种重要园林害虫的空间格局以及近年来在扬州地区危害严重的樟树害虫樟巢螟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2004~2007年通过对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和茱萸湾公园、个园、城市街道等绿化带的85种重要园林绿地植物上的害虫进行了调查,共查到害虫种类400种,隶属3纲、12目、97科。2、应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扬州城市园林绿地昆虫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共收集到昆虫345种,其中害虫280种、中性昆虫23种、天敌42种,隶属12目、68科。利用昆虫群落特征参数对城市园林灯下昆虫群落时序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D=0.40时,总群落可聚为6类;当D=0.30时,灯下害虫与天敌亚群落可聚为5类;当D=0.58时,灯下中性昆虫亚群落可聚为4类。此外,采用最优分割法和主成分分析,各群落时序动态均可分割为4段,从而表明不同时序阶段中主要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差异,充分反映了灯下昆虫群落的季节变异性。3、对扬州地区园林绿地重要害虫朝鲜球坚蚧、瓢跳甲和透明疏广蜡蝉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害虫在自然条件下均呈聚集分布;同时利用空间分布参数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并结合不同模型组建了复合序贯抽样模型,从而为这些害虫的科学取样、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4、研究表明,樟巢螟在扬州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越冬,翌年6月初越冬幼虫在土层陆续羽化为成虫;该虫的为害高峰期是8月至10月。同时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樟巢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并组建了该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樟巢螟最适温度为25℃~28℃;在该虫的适宜温度范围内,其发育速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曲线;在25℃条件下,樟巢螟幼虫成活率高达100%,单个雌虫平均产卵量42.5粒;通过种群趋势指数与试验温度相关性分析,得到温度在25.37℃条件下樟巢螟的种群趋势指数最大,为3.69。在温度为19℃条件下卵孵化率为37.6%,在31℃条件下幼虫存活率仅为24.21%,反映了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该虫种群的世代存活率有较大的影响。
于玮玮[6](2010)在《沙枣繁殖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天津引种的大果沙枣和尖果沙枣为试材,对两种沙枣的生物学特性、物候期、花芽形态分化、花粉离体培养、繁殖特性、核型分析及耐涝生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对两种沙枣的叶、花、果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沙枣叶片及叶柄处密被银白色表皮毛;其叶、花、果实及种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沙枣物候期分为萌芽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生长发育期、落叶期、休眠期六个主要时期。3月中旬开始进入萌芽期,尖果沙枣比大果沙枣萌芽期提前1~2d。3月下旬至4月初进入展叶期。4月中旬花蕾出现,5月初进入花期,两种沙枣花期基本一致,花期持续15d左右。5月下旬坐果,8月下旬果实成熟,尖果沙枣比大果沙枣期提前成熟5d左右。11月底进入休眠,尖果沙枣比大果沙枣推迟5~7d。3.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两种沙枣混合花芽分化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沙枣花芽分化过程基本一致,大致可分为6个时期:未分化期、分化始期、花蕾分化期、花萼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分化的过程较长,分化开始于6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中旬,整个过程140d。4.利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蔗糖、琼脂、温度和硼酸对两种沙枣离体条件下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两种沙枣花粉萌发率影响的主次关系均为蔗糖>硼酸>琼脂>温度,两种沙枣离体培养的最佳组合均为蔗糖20%、琼脂0.5%、温度25℃、硼酸10%。5.研究了不同处理对两种沙枣种子催芽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沙枣种子不同处理间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种皮刻伤处理的两种沙枣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高。种皮刻伤处理、40℃、60℃、GA3 100mg/L、98%浓硫酸3min、98%浓硫酸5min处理均能极显着提两种沙枣种子发芽率。除98%浓硫酸10min,80℃和GA3 200mg/L外,其余处理均能提高尖果沙枣的发芽势,所有处理均能提其发芽指数;除98%浓硫酸10min、GA3150mg/L、GA3 200mg/L和80℃外,其余处理均能提高大果沙枣发芽势,除98%浓硫酸10min、GA3 200mg/L和80℃外,其余处理均能提高大果沙枣发芽指数。6.沙枣的扦插试验表明:不同激素对沙枣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很大,IBA100mg/L处理的扦插成活率最高,显着高于NAA100mg/L的成活率,极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提高了84.84%。其次为NAA100mg/L,与IBA50mg/L间无显着差异,显着高于GA3 100mg/L,IBA150mg/L、NAA50mg/L、GA3 50mg/L,极显着高于NAA 150mg/L、CK、IBA 200mg/L、NAA 200mg/L、GA3 150mg/L、GA3 200mg/L,比对照提高52.27%。7.以萌发种子的根尖为试材,对两种沙枣的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沙枣体细胞染色体较小,染色体数目均为2 n = 2x =28;大果沙枣染色体核型有公式为2n=2x=28=10m+10sm+8s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8.61%,属于3B型;尖果沙枣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28=12m+10sm(2SAT)+6s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7.33%,属于2B型。8.以两种沙枣一年生幼苗为试材,观察水涝处理下两种沙枣生长量的影响,测定叶片中脯氨酸和MDA的含量,分析比较两种沙枣的耐涝性。结果表明:随着水涝处理时间的加长,两种沙枣叶片中脯氨酸含量都呈现出一种先缓慢上升,再明显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尖果沙枣比大果沙枣脯氨酸高峰值出现晚;MDA含量都呈现出一种先缓慢上升,后明显上升,再缓慢上升的趋势,大果沙枣比尖果沙枣MDA含量多。所以尖果沙枣比大果沙枣更能适应水涝不利环境,更具耐涝性。9.对天津引种的两种沙枣的适应性研究表明,两种沙枣在天津地区各种性状表现均优良,具有较强的耐涝性,是适应性良好,生态效益显着的生物固氮树种。沙枣在天津的病虫害较少,主要害虫有咖啡豹蠹蛾、桃蚜、大青叶蝉、美国白蛾、绿盲蝽、大袋蛾、白星花金龟和28星瓢虫等。
路常宽[7](2005)在《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沙棘人工林面积约占世界沙棘资源的90%。沙棘不仅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而且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沙棘木蠹蛾的大面积暴发,造成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沙棘大面积衰退或枯死,大大降低了沙棘的生态经济价值,给当地的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辽宁省建平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沙棘林,受沙棘木蠹蛾的危害较为严重,给当地的沙棘产品加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开展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及综合管理研究,已是当务之急。然而,自1990年沙棘木蠹蛾被定为新种以来,到本研究之前,仅见1篇文献,由此可见,有关沙棘木蠹蛾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有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的羽化高峰期在7月下旬,15:00~18:00羽化量占日羽化总量的90%。雌蛾寿命一般5~8天,雄蛾寿命3~5天。雌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时间节律,通过悬挂处女雌蛾诱捕器连续观察发现,20:00~00:00诱蛾量最大,随着处女雌蛾日龄的增加,诱蛾数量下降。雌蛾腹部性腺体粗提物具有引诱雄蛾活力,已交配雌蛾不再具有引诱雄蛾能力。(2)通过人工配制饲料,室内饲养沙棘木蠹蛾幼虫,观察其生活习性,并为沙棘木蠹蛾天敌繁殖作准备。研究表明:在A饲料(成份为水、玉米粉、豆粉等);B饲料(成份为水、、酵母粉、抗坏血酸等);C饲料(成份为大豆粉、沙棘木粉、蔗糖等)中,A和C两种饲料能使沙棘木蠹蛾幼虫体重持续增长,饲养前期A饲料平均体重增量是C饲料的1.6倍,A和C两种饲料化蛹率分别为83.3%和66.7%,羽化率分别为30%和16.7%。让老熟幼虫在沙土中结茧化蛹,能显着提高饲养成功率。(3)室内试验结果表明,400条/虫的线虫剂量对不同年龄期组的沙棘木蠹蛾幼虫致死率无显着性差异。在恒温27℃下,每条木蠹蛾幼虫接种400条线虫,最高死亡率可达92.5%。18℃~30℃能使木蠹蛾保持较高的死亡率,其中27℃下木蠹蛾幼虫前期死亡率增长最快。经室内毒力测定LD50为92条/头。以0.2万条线虫/ml进行野外防治试验,效果达47.94%。(4)首次报导毛缺沟姬蜂Lissonota setosa (Geoffroy)(寄主新纪录种)可寄生沙棘木蠹蛾。初步观察表明:毛缺沟姬蜂属幼虫期单寄生天敌,雄虫寿命3~8d,平均6d;雌虫寿命5~13d,平均7d,人工补充营养可延长寄生蜂寿命。在鄂尔多斯地区寄生率由3%(2002年)上升到11%(2003年)。首次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虫生真菌,初步确定其无性阶段为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初步感染试验校正死亡率达46.67%。(5)利用GIS和CLIMEX对沙棘木蠹蛾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适于在我国三北大部分地区生存。在综合分析沙棘林自然分布、栽培状况、沙棘木蠹蛾危害状况以及生态气候指数EI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沙棘木蠹蛾是我国三
江苏省刺槐豹蠹蛾防治研究协作组[8](1977)在《刺槐豹蠹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刺槐豹蠹蛾(zeuzera sP.)属鳞翅目豹蠹蛾科(Zeujcridae),是蛀害林木和果树枝条的害虫。由于此虫为害,使枝条枯萎和折断,树冠残缺,严重影响生长和结果,东海县马陵山果园西山林场的刺槐林受害面积已达3500亩,其中严重受害的有1500亩。据1976年2月调查,被害株率最高达73.7—94.5%,平均被害株率达50%以上。在苹果园,据1975年调查有50%新梢受害,最多的一株有17—20根枝条枯死。 此虫在我省各地均有分布,寄主甚广,在林木上危害刺槐、法桐、核桃、薄壳山核桃、枫杨、乌柏、杨、榆、香椿、板栗、檀树等;在果树上危害苹果、梨、桃、柿、枣、樱桃、石榴等。此外,还危害茶叶、油菜、白腊、紫穗槐、木荆、蓖麻、棉花等。
杜志坚[9](2017)在《华南植物园迁地植物害虫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昆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生物防治、植物传粉、药用价值、农业生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害虫多样性是反映区域内自然资源及其保护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开展相关研究对保护昆虫多样性,促进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2016年,笔者对广东省广州市华南植物园内的迁地保育植物进行害虫普查、室内饲养、标本整理鉴定及多样性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制定华南植物园内害虫名录,包括8目96科602属共计842种;其中鳞翅目37科346属509种,鞘翅目11科75属93种,半翅目31科138属185种,缨翅目2科17属23种,直翅目8科14属19种,膜翅目4科8属9种,等翅目2科3属3种,双翅目1科1属1种。2.对华南植物园的害虫群落物种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该园中以鳞翅目害虫为优势种群,占60.4%,其次为半翅目与鞘翅目,分别占22%和11%。在鳞翅目中,优势科分别为夜蛾科(Noctuidae)、螟蛾科(Pyralidae)和天蛾科(Sphingidae),半翅目中的优势科为蝽科(Pentatomidae)、缘蝽科(Coreidae)和蚜科(Aphididae),鞘翅目中的优势科为天牛科(Cerambycidae)、叶甲科(Chrysomelidae)和象甲科(Curculionidae)。3.通过调查并与历年害虫发生情况对比,发现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 Douglas)、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 pryeri Druce)、鸭脚木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alstonium Yang et Li)、棕翅长喙象(Xenysmoderes longirostris Hustache)、黄褐球须刺蛾(Scopelodes testacea Butler)、樟翠尺蛾(Thalassodes quadraria Guenee)、白斑修虎蛾(Sarbanissa albifascia Walker)在华南植物园危害日趋严重,从潜在威胁害虫转变为主要防治对象,并对其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时期、寄主等进行观察及初步描述。4.采用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对鳞翅目害虫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华南植物园鳞翅目害虫中蛾类以夜蛾科(d=12.77)、螟蛾科(d=9.96)及天蛾科(d=8.74)丰富度指数较高,其多样性指数H′=1.831,均匀度指数J′=0.223;蝶类以蛱蝶科(d=6.30)和凤蝶科(d=5.57)丰富度指数较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H′=1.924和J′=0.304;夜蛾科、螟蛾科、天蛾科、蛱蝶科及凤蝶科害虫组成华南植物园优势种群。
黄毅杰[10](2012)在《西南桦林昆虫种类及拟木蠹蛾对西南桦材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11月到2012年2月对田林旧州镇、老山林场利周分场、老山保护区达龙坪保护站和浪平保护站的西南桦林分的调查共发现10目48科110种昆虫。可鉴定出拉丁学名的有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Ⅰ.Bolivar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 Weber,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us、白翅叶蝉Thaia rubiginosa Kuoh、粉虱Trialeurodes sp.、锯根土天牛Dorysthenessp.、小青花金龟Oxycetonia jucunda Fald、西南桦拟木蠹蛾Arbela sp.、黛袋蛾Dappulb tertia、茶袋蛾Clania minuscule Butler、褐袋蛾Malasena colona Sonan。通过调查四个不同海拔,海拔600m、800m、1200m及1400m的西南桦林昆虫种类分别为41种、44种、64种及51种。形成随着海拔升高,呈现昆虫种数相对较多的趋势。经调查还发现,西南桦林中龄林食叶性害虫和刺吸性害虫在高海拔发生频率比较多,而钻蛀害虫与地下害虫更易在低海拔发生危害。调查发现,西南桦林食叶性昆虫有虫惰目、直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5目26科64种,主要食叶害虫有桦舟蛾、黛袋蛾及潜蛾,其种群密度分别为3.31头/株、2.03头/株及1.00头/株,其发现率分别为59.3%、43.8%、43.8%。钻蛀性昆虫有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3目5科9种,主要钻蛀害虫有拟木蠹蛾、桦小蠹及锯根土天牛,其种群密度分别为4.50头/株、1.97头/株及0.88头/株,其发现率分别为62.5%、56.3%、31.3%。刺吸性昆虫有同翅目、半翅目、缨翅目3目15科52种,主要的刺吸性害虫有桦斑蚜、蚱蝉及小绿叶蝉,其种群密度分别为2.78头/株、1.75头/株及0.50头/株,其发现率分别为71.8%、18.7%、25.0%。发现的地下昆虫均为害虫有等翅目、直翅目、鞘翅目3目3科3种,为白蚁、蟋蟀、小花金龟,其种群密度分别为0.19头/株、0.97头/株及0.03头/株,其发现率分别为12.5%、40.6%、3.1%。主要害虫个体数量比表现为:食叶害虫>钻蛀害虫>刺吸害虫>地下害虫。危害指数表现为:食叶害虫>钻蛀害虫>地下害虫>刺吸害虫。调查发现,四个海拔32个标准地钻蛀害虫西南桦拟木蠹蛾种群密度(4.5头/株)和发现率(62.5%)最大。海拔600m的实验区旧州镇主要钻蛀害虫拟木蠹蛾、天牛、桦小蠹种群密度分别是15.25头/株、3.00头/株、6.00头/株,对中龄林的危害大,该区的西南桦拟木蠹蛾危害最严重,其种群密度分别是缓冲区利周乡、核心区达弄坪保护站和核心区浪平保护站的7.6、61.0、30.5倍。调查发现,西南桦拟木蠹蛾不同坡向危害指数:南坡(41.67)>东南坡(30.00)>北坡(27.50)>西北坡(26.67)>西坡(25.83),南坡危害最严重,分析可能与南坡温度有关。种群密度上坡>下坡>中坡。综合四个地区的7种参数计算结果,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西南桦拟木蠹蛾的空间格局基本为聚集分布。从剖检的10株拟木蠹蛾危害木发现,随着单株粪被面积总数增加,危害西南桦树干长度增加,内部孔道长度也随之增加,危害的西南桦材积增加,相应经济损失增加,以此初步建立西南桦单株拟木蠹蛾钻蛀程度分级与经济损失标准。
二、刺槐豹蠹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槐豹蠹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
1.1.1 山核桃属的种类与分布 |
1.1.2 山核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1.1.3 山核桃的应用价值 |
1.2 山核桃主要虫害调查概况 |
1.2.1 食叶害虫 |
1.2.2 枝干害虫 |
1.2.3 花蕾害虫 |
1.2.4 根部害虫 |
1.3 研究背景 |
2 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
2.1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2.1.1 山核桃害虫标本采集 |
2.1.2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2.1.3 山核桃害虫种类的鉴定与核实 |
2.2 构建山核桃主要害虫FSF数据库 |
2.2.1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主题 |
2.2.2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对象 |
2.3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构建的方法 |
2.4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展示 |
2.5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
3 研究结果 |
3.1 山核桃主要害虫检索策略的确立 |
3.2 山核桃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使用简介 |
3.3 山核桃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展示 |
3.3.1 网络平台展示 |
3.3.2 微信公众号展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山核桃主要害虫文字信息 |
二、山核桃已记录害虫图片 |
三、以山核桃为寄主新发现的害虫图片 |
四、山核桃上新发现的栖息昆虫图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桉蝙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桉树引种栽培现状 |
1.1.1 桉树的自然分布及其应用价值 |
1.1.2 全国桉树引种栽培概况 |
1.1.3 广西桉树引种栽培概况 |
1.2 桉树害虫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桉树主要害虫及其发生特点 |
1.2.2 国内桉树主要害虫及其发生特点 |
1.2.3 害虫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 蛀干蝙蝠蛾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
1.3.1 国外蛀干蝙蝠蛾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
1.3.2 国内蛀干蝙蝠蛾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
1.4 桉蝙蛾研究简史 |
1.5 昆虫种群动态研究进展 |
1.5.1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
1.5.2 昆虫种群生态位研究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 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分布与危害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1 调查完成的林分及发现的钻蛀性害虫种类 |
2.2.2 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分布 |
2.2.3 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危害 |
2.3 结论与讨论 |
3 桉蝙蛾危害对桉树生长量的影响测定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野外调查测定方法 |
3.1.2 材积和生物量计算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总体生长量损失评估 |
3.2.2 不同受害程度立木生长量损失 |
3.2.3 不同虫口密度对材积生长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树龄桉树受害后生长量损失 |
3.2.5 桉蝙蛾危害桉树造成的经济损失 |
3.3 讨论 |
4 桉蝙蛾寄主调查与潜在寄主测定 |
4.1 调查和测定方法 |
4.1.1 调查及试验地概况 |
4.1.2 自然寄主植物调查方法 |
4.1.3 潜在寄主植物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自然寄主植物调查结果 |
4.2.2 潜在寄主植物测定结果 |
4.3 结论与讨论 |
5 桉蝙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幼虫和蛹期观测 |
5.1.2 成虫、卵和初孵幼虫观测 |
5.1.3 发生环境调查 |
5.1.4 幼虫对干旱和低温耐受性试验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形态特征 |
5.2.2 世代发育与年生活史 |
5.2.3 生物学特性 |
5.2.4 幼虫龄期的初步研究 |
5.2.5 生态学特性 |
5.2.6 幼虫对干旱和低温耐受性试验结果 |
5.3 结论与讨论 |
6 桉蝙蛾与其它主要钻蛀性害虫种群生态位关系 |
6.1 试验地概况 |
6.2 研究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在桉树上的垂直分布规律 |
6.3.2 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空间生态位 |
6.4 结论与讨论 |
7 桉蝙蛾空间格局的研究 |
7.1 试验地概况 |
7.2 研究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传统生物学统计分析结果 |
7.3.2 地统计学分析结果 |
7.3.2.1 标准地小尺度空间格局地统计学分析 |
7.3.2.2 省际大尺度空间格局地统计学分析 |
7.4 结论和讨论 |
8 桉蝙蛾天敌研究 |
8.1 材料和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桉蝙蛾天敌种类鉴定 |
8.2.2 桉蝙蛾主要天敌的控制能力 |
8.3 结论与讨论 |
9 主要结论与防控技术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桉蝙蛾灾害防控技术展望 |
9.4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
致谢 |
附图 |
附表 |
(4)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 |
1.2 标本采集方法 |
1.3 标本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鞘翅目(Coleoptera) |
2.1.1 天牛科(Cerambycidae) |
2.1.2 象甲科(Curculionidae) |
2.1.3 吉丁科(Buprestidae) |
2.1.4 小蠹科(Scolytidae) |
2.2 鳞翅目(Lepidopter) |
2.2.1 透翅蛾科(Sesiidae) |
2.2.2 木蠹蛾科(Cossidae) |
2.2.3 豹蠹蛾科(Zeuzeridae) |
2.3 膜翅目(Hymenoptera) |
3 结论与讨论 |
(5)扬州城市园林绿地害虫种类调查及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城市园林绿地的概念、特征及功能 |
1.1 城市园林绿地的概念 |
1.2 城市园林绿地的特征 |
1.3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
2 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概况 |
3 我国园林绿地植物昆虫的研究概况 |
3.1 主要调查概况 |
3.2 城市园林绿地害虫成灾机理 |
3.3 城市园林昆虫群落的研究概况 |
3.4 我国城市园林植物害虫防治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扬州城市园林害虫种类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场所 |
1.2 调查方法与种类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扬州城市园林害虫种类调查 |
2.2 扬州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害虫发生特点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城市园林灯下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及时序聚类分析 |
1 城市园林灯下昆虫群落结构及消长动态 |
1.1 试验地概括与方法 |
1.1.1 试验地概况 |
1.1.2 调查方法 |
1.2 数据分析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城市园林灯下昆虫物种组成及消长动态 |
1.3.2 城市园林灯下昆虫各亚群落相对多度及消长动态 |
1.3.3 城市园林灯下昆虫群落参数的时序变化 |
2 城市园林灯下昆虫群落时序模糊聚类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1.3 聚类分析法 |
2.1.4 最优分割法 |
2.1.5 主成分分析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灯下昆虫群落时序聚类分析 |
2.2.2 灯下昆虫群落时序最优分割 |
2.2.3 城市园林灯下昆虫群落主分量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几种园林害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应用研究 |
1 分析方法 |
1.1 聚集参数判别法 |
1.2 回归模型分析法 |
1.3 聚集因素分析 |
1.4 理论抽样数模型 |
1.5 序贯抽样模型 |
1.6 复合序贯抽样 |
2 朝鲜球坚蚧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2.1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聚集度指标测定 |
2.2.2 出蛰若虫在碧桃上Iwao 的M~*-m 回归模型和Taylor 幂法则 |
2.2.3 出蛰若虫在碧桃不同段位空间分布检验 |
2.2.4 朝鲜球坚蚧出蛰若虫聚集因素 |
2.2.5 空间分布型应用 |
2.3 小结与讨论 |
3 女贞瓢跳甲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应用 |
3.1 调查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空间分布参数的测定 |
3.2.2 Iwao 回归法和Taylor 幂函数法 |
3.2.3 林间个体群的结构检验及聚集原因的分析 |
3.2.4 复合序贯抽样 |
3.3 小结与讨论 |
4 透明疏广蜡蝉种群时序空间格局研究 |
4.1 调查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透明疏广蜡蝉各虫态的聚集指标测定 |
4.2.2 透明疏广蜡蝉各虫态的回归模型分析 |
4.2.3 透明疏广蜡蝉各虫态聚集参数的时序变化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樟巢螟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1.3.1 樟巢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
1.3.2 樟巢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
1.3.3 生命表的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樟巢螟生活史 |
2.2 樟巢螟形态特征及生物学 |
2.3 温度对樟巢螟发育历期的影响 |
2.4 温度对樟巢螟发育速率的影响 |
2.5 樟巢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2.6 温度对樟巢螟卵、幼虫和蛹存活的影响 |
2.7 不同温度下樟巢螟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城市园林植物上的害虫名录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沙枣繁殖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沙枣的起源与分布 |
1.2 沙枣的种类 |
1.3 沙枣的价值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现状 |
2.1 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
2.2 沙枣资源研究现状 |
3 本研究的特色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两种沙枣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沙枣物候期观测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沙枣花芽形态分化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4 沙枣花粉离体萌发条件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5 沙枣种子催芽处理研究 |
5.1 材料 |
5.2 方法 |
6 沙枣扦插繁殖 |
6.1 材料 |
6.2 方法 |
7 沙枣核型分析 |
7.1 材料 |
7.2 方法 |
8 涝害对沙枣幼苗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8.1 材料 |
8.2 方法 |
9 沙枣在天津的适应性研究 |
9.1 材料 |
9.2 引种地概况 |
9.3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两种沙枣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
1.1 叶片 |
1.2 花 |
1.3 果实 |
2 沙枣物候期观测 |
2.1 沙枣在天津的物候期 |
2.2 各物候期与温度的关系 |
3 沙枣花芽形态分化研究 |
3.1 形态结构 |
3.2 形态分化过程 |
3.3 形态分化特点 |
4 沙枣花粉离体萌发条件研究 |
4.1 不同组合间花粉萌发率的比较 |
4.2 各因子对沙枣花粉萌发影响的直观分析 |
4.3 各因子对沙枣花粉萌发影响的多重比较 |
5 沙枣种子催芽处理研究 |
5.1 不同处理方法对大果沙枣和尖果沙枣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5.2 不同处理方法对大果沙枣和尖果沙枣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5.3 不同处理方法对大果沙枣和尖果沙枣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6 沙枣扦插繁殖 |
6.1 不同激素处理对沙枣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6.2 IBA 对沙枣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6.3 NAA 对沙枣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6.4 GA_3 对沙枣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7 沙枣核型分析 |
7.1 两种沙枣的染色体数目 |
7.2 两种沙枣染色体核型 |
8 涝害对沙枣幼苗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8.1 水涝胁迫对两种沙枣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8.2 水涝胁迫对两种沙枣叶片中MDA 含量的影响 |
9 沙枣在天津的适应性研究 |
9.1 沙枣移栽成活率及越冬率 |
9.2 沙枣年生长量调查 |
9.3 不同含盐量土壤沙枣生长情况比较 |
9.4 沙枣对涝害的适应 |
9.5 沙枣在天津地区的主要害虫 |
9.6 害虫防治对策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1 沙枣在天津的物候期与其他地区比较 |
2 沙枣生物学特性 |
2.1 叶片 |
2.2 花与果实 |
2.3 表皮附着物 |
3 沙枣花芽形态分化 |
4 沙枣花粉离体萌发条件 |
4.1 蔗糖对沙枣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
4.2 硼对沙枣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
4.3 琼脂对沙枣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
4.4 温度对沙枣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
5 沙枣种子催芽处理 |
5.1 沙枣种子休眠的原因 |
5.2 沙枣催芽方法比较 |
6 沙枣扦插繁殖 |
7 沙枣核型分析 |
8 沙枣耐涝生理特性 |
9 沙枣在天津的适应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7)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沙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1.2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1.3 木蠹蛾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1.4 适生性分析研究进展 |
1.5 遥感技术在我国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及前景 |
2.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3 沙棘木蠹蛾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诱效果研究 |
3.1 成虫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
3.2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4 沙棘木蠹蛾人工饲养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5. 沙棘木蠹蛾生物防治技术及天敌研究 |
5.1 小卷蛾斯氏线虫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室内侵染能力 |
5.2 小卷蛾斯氏线虫野外防治沙棘木蠹蛾试验 |
5.3 虫生真菌室内侵染试验结果 |
5.4 沙棘木蠹蛾天敌-毛缺沟姬蜂 |
5.5 讨论 |
6 沙棘木蠹蛾潜在分布区预测研究 |
6.1 研究沙棘木蠹蛾种群适生性的意义 |
6.2 沙棘属植物在我国的分布 |
6.3 沙棘木蠹蛾相关生物学资料 |
6.4 中国大陆相关气候数据 |
6.5 软件使用与参数选取 |
6.6 结果与分析 |
6.7 讨论 |
7 沙棘人工林受害状况监测模型研制 |
7.1 研究方法 |
7.2 分析方法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7.3 讨论 |
8. 沙棘人工林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
8.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8.2 研究方法 |
8.3 结果与分析 |
8.4 讨论 |
9. 沙棘木蠹蛾灾害管理策略 |
9.1 科学地认识沙棘木蠹蛾灾害 |
9.2 沙棘木蠹蛾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
9.3 沙棘木蠹蛾综合控制策略 |
10. 结论与讨论 |
10.1 结论 |
10.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图 |
(9)华南植物园迁地植物害虫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植物园与植物迁地保护概述 |
1.1.1 植物园的建立与意义 |
1.1.2 植物迁地保护的意义 |
1.2 国内外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现状 |
1.2.1 国外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现状 |
1.2.2 国内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现状 |
1.3 植物园害虫研究现状 |
1.4 我国保护区及森林鳞翅目多样性研究现状 |
1.5 华南植物园自然概况 |
1.5.1 地理位置 |
1.5.2 气候条件 |
1.5.3 土壤地貌 |
1.5.4 植被资源 |
1.5.5 鸟类资源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2 标本处理 |
2.3 标本鉴定 |
2.4 昆虫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华南植物园害虫种类 |
3.2 害虫种类多样性分析 |
3.2.1 属种优势度 |
3.2.2 害虫丰富度指数 |
3.2.3 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 |
3.3 鳞翅目害虫多样性分析 |
3.4 近年发生较严重的害虫 |
3.4.1 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 Douglas(1890) |
3.4.2 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 pryeri Druce(1888) |
3.4.3 鸭脚木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alstonium Yang et Li (1983) |
3.4.4 棕翅长喙象Xenysmoderes longirostris Hustache (1920) |
3.4.5 黄褐球须刺蛾Scopelodes testacea Butler(1886) |
3.4.6 樟翠尺蛾Thalassodes quadraria Guenee(1857) |
3.4.7 白斑修虎蛾Sarbanissa albifascia Walker(1865)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图 蛾类幼虫生态照 |
附录 华南植物园害虫名录 |
(10)西南桦林昆虫种类及拟木蠹蛾对西南桦材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西南桦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1 西南桦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
1.1.1 西南桦分布 |
1.1.2 西南桦适生条件 |
1.1.3 西南桦的生长规律 |
1.2 西南桦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西南桦实生苗培育 |
1.2.2 西南桦造林技术 |
1.3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现状 |
1.3.1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
1.3.2 西南桦良种选育 |
1.4 西南桦木材加工利用研究现状 |
1.5 西南桦的害虫研究概况 |
1.6 木蠹蛾研究概况 |
1.6.1 芳香木蠹蛾 |
1.6.2 沙棘木蠹蛾 |
1.6.3 咖啡木蠹蛾 |
1.6.4 小木蠹蛾 |
1.6.5 沙柳木蠹蛾 |
1.6.6 木麻黄豹蠹蛾 |
1.6.7 榆木蠹蛾 |
1.6.8 蒙古木蠹蛾 |
1.6.9 东方木蠹蛾 |
1.6.10 山地木蠹蛾 |
1.6.11 六星黑点豹蠹蛾 |
1.7 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8 木蠹蛾的综合治理 |
2 试验区简介、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区简介 |
2.1.1 土壤 |
2.1.2 气候 |
2.1.3 自然资源概况 |
2.2 试验区西南桦栽培概况 |
2.3 实验设计 |
2.4 野外调查方法 |
2.4.1 调查内容 |
2.4.2 踏查 |
2.4.3 样地设立与害虫种类调查方法 |
2.5 资料的收集、室内鉴定与数据整理 |
2.5.1 室内昆虫鉴定方法 |
2.5.2 物种相对度(害虫种类数量比Pi)计算 |
2.6 方差分析F检验与多重比较 |
2.6.1 方差分析F检验 |
2.6.2 多重比较 |
2.7 拟木蠹蛾幼虫空间分布型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海拔西南桦中龄林昆虫种类 |
3.1.1 田林旧州镇海拔600m西南桦中龄林林分昆虫种类 |
3.1.2 百色市老山林场利周分场海拔800m西南桦中龄林林分昆虫种类 |
3.1.3 保护区达龙坪保护站海拔1200m西南桦中龄林林分昆虫种类 |
3.1.4 保护区浪平保护站海拔1400m西南桦中龄林林分昆虫种类 |
3.1.5 西南桦中龄林昆虫种类在不同海拔分布状况 |
3.2 不同海拔西南桦中龄林不同食性昆虫种类状况 |
3.3 西南桦林不同食性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害虫危害状况 |
3.3.1 食叶昆虫种类及其主要食叶性害虫危害状况 |
3.3.2 钻蛀昆虫种类及其主要钻蛀害虫危害状况 |
3.3.3 刺吸性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刺吸性害虫危害状况 |
3.3.4 地下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地下害虫危害状况 |
3.3.5 西南桦林不同食性害虫危害指数比较 |
3.4 西南桦林昆虫季节性变化 |
3.4.1 西南桦林冬季昆虫 |
3.4.2 西南桦林春季昆虫 |
3.4.3 西南桦夏季昆虫 |
3.4.4 西南桦林秋季昆虫 |
3.5 几种因素西南桦钻蛀性害虫发生的关系 |
3.5.1 大面积栽培西南桦中龄纯林与西南桦钻蛀害虫发生原因 |
3.5.2 气象地理因素等与西南桦钻蛀害虫发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
3.5.3 紫茎泽兰入侵与西南桦钻蛀害虫发生原因 |
3.5.4 鸟类减少与西南桦钻蛀害虫发生原因 |
3.6 西南桦拟木蠹蛾危害与空间分布研究 |
3.6.1 西南桦拟木蠹蛾发生率与钻蛀危害程度情况 |
3.6.2 西南桦拟木蠹蛾空间格局变化 |
3.7 西南桦拟木蠹蛾危害的经济损失估计 |
3.7.1 西南桦拟木蠹蛾单株粪被干部分布、剖检内部钻蛀程度 |
3.7.2 拟木蠹蛾危害对西南桦材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3.8 西南桦害虫防治与建议 |
3.8.1 林业防治 |
3.8.2 西南桦害虫的天敌及利用 |
3.8.3 化学防治 |
3.8.4 物理防治 |
3.8.5 人工捕杀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西南桦昆虫种类与主要害虫研究结论 |
4.1.2 西南桦林不同食性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害虫的危害状况研究结论 |
4.1.3 主要钻蛀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害虫研究结论 |
4.1.4 西南桦拟木蠹蛾研究结论 |
4.2 讨论 |
4.2.1 调查研究的缺陷 |
4.2.2 调查研究结果作为预测森林虫害依据的完备性 |
4.2.3 西南桦拟木蠹蛾大发生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
4.2.4 加强监测未严重发生危害的害虫及未发现的其它病虫害 |
4.2.5 大面积种植西南桦人工纯林对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四、刺槐豹蠹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D]. 王超超.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2]桉蝙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杨秀好.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5)
- [3]六星黑点豹蠹蛾幼虫转移寄主时的选择行为[J]. 刘璐,刘强,刘星辰,李晨,张玉杰,马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4]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名录[J]. 李刚,阎雄飞,刘永华,米亚梅,姚东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4)
- [5]扬州城市园林绿地害虫种类调查及生态学研究[D]. 黄国友. 扬州大学, 2007(06)
- [6]沙枣繁殖生物学研究[D]. 于玮玮. 天津农学院, 2010(05)
- [7]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D]. 路常宽.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3)
- [8]刺槐豹蠹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J]. 江苏省刺槐豹蠹蛾防治研究协作组. 林业科技资料, 1977(04)
- [9]华南植物园迁地植物害虫多样性分析[D]. 杜志坚.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5)
- [10]西南桦林昆虫种类及拟木蠹蛾对西南桦材质影响的研究[D]. 黄毅杰. 广西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