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数学题库应具备的素质——用户建议

工程数学题库应具备的素质——用户建议

一、工科数学试题库应具备的品质──来自用户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高冬冬[1](2020)在《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之根基,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与生命线,义务教育质量则是国家教育之根本。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视作本国教育发展的主旨,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提高和保障义务教育质量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与现实诉求,推行素质教育也急切需要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以对本国义务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把握,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参考。目前,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教育质量测评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借鉴国际及各发达国家先进的测评理念和测评方法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为保障和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论文尝试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对我国现阶段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对构想的体系框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对义务教育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以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以及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测评框架及内容的构建、测评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全国首个“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点单位”的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武汉市武昌区、江岸区以及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等现状来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内容主要为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在内的德、智、体、美及影响因素的测评,测评工具一般由学科能力测评试卷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两部分构成,通过学科测试卷了解学生达到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测查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相关因素,针对性地向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反馈测评结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通过分析与整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发现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导致测评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就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覆盖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发起的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及由IEA主持的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进行分析。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主要从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对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测评,关注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分析、推理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解释和解决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它将学生的素养作为测评的核心。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将课程作为测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数学、科学、阅读方面的相关能力进行测评。分析并探寻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对构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启示。基于以上对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由专业教育测评机构负责实施,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大学及科研机构、区县中小学协同并监督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辖的3个街道、9个镇、1个乡88所小学(包括农村完小和初小)的四年级学生和20所的八年级学生展开语文阅读、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学科测评,并测查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以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加以实际的考证。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冬梅[3](2020)在《PISA2000-2021数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生评价项目之一。从2000年至今,PISA已经发布了7版数学素养测评框架,每3年一次,每当将数学素养作为主测试领域时,其测评框架便会有较大的变化。因此研究、梳理、分析PISA2000-2021年数学测评框架的演变,有利于我国数学素养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深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落实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以PISA2000、2003、2012和2021的数学框架为主,PIZA2006、2009、2015、2018数学框架为辅进行分析。阐述PISA数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提出背景,总结演变背后的因素:在世界教育大趋势下,社会的变化是PISA框架演变的本质原因。时代特征的变化渗透于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外部环境提高了学习者对数学素养更高层次的需求,推动数学素养内涵的演变。PISA数学素养测评的目的就是对学生所具备的数学素养的评估,数学素养内涵发生了变化,必然导致测评框架的演变。PISA数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演变,也会促进数学素养的发展。本文将PISA2000—2021数学素养测评框架从内涵、范围、测评框架结构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发现PISA数学素养的定义愈加全面、与时俱进,将数学与真实世界紧密相连,突出数学的工具特性。数测评范围逐渐拓展、测评主体的不断丰富。数学能力从之前的八项基本数学能力到遴选出的8项“21世纪技能”,为学生在未来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与论证提供了保障。测评框架结构不断优化,显示出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趋势。虽然PISA数学测评框架一直在演变,但总体具有以下特征:数学素养包含的数学内容、数学情境、数学过程都保留着其最本质的内涵;重视数学学科内容的基础地位;坚持将数学情境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强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数学建模思想。通过梳理PISA2000-2021年数学素养测评框架,对我国数学新课改有以下启示:以培养21世纪公民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境,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数学化”的课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融入“数学过程”;聚焦数学学科内容与数学建模过程整合评价,从评价层面推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只有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汲取PISA测试的长处,规避PISA测试的不足,才能客观地为我国课程改革、教育决策提供更加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信息与建议,才能不断完善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庞敬文[4](2016)在《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与创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环境伴随着学与教活动的发生而出现,构建学习环境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发展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三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定位于个性化学习服务层,是“三通工程”建设的目标终点,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型学习形态,个人学习空间是对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学习新诉求的回应,特别是针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的个人学习空间,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变革。本文对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与应用展开研究。论文采用“研究基础—构建模型—功能设计—基于学科构建—应用与分析的研究思路,首先对个人学习空间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探析了个人学习空间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定位,并对个人学习空间的需求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三个视角:教育的视角、学习的视角、技术的视角提出了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依据模型构建了个人学习空间的功能模块,并对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的设计,然后提出了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过程,设计了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最后分析了个人学习空间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2.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了理论的研究要点以及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探析了个人学习空间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定位,对价值与价值取向理论进行了解析,从三个视角出发:教育视角、学习视角、技术视角的价值取向来对个人学习空间的价值进行了探析,在教育视角中关注了人才的培养、分析了适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视角中,个人学习空间的设计要能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的任务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在技术的视角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有一个智能交互的学习环境,支持有效的知识管理,助力基于课程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动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运用。为后续个人学习空间构建模型提供了设计依据和设计目标。4.对个人学习空间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设计了调查方案,编制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信效度的分析,对调查数据从六个角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包含:基本信息概述、基本信息素养、个性化学习(教学)现状、课堂中运用学习空间现状、课后运用学习空间现状以及个人学习空间需求现状,得出了学习空间应用现状分析与个人学习空间功能需求分析。为后续个人学习空间构建模型提供了现实依据。5.依据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分析与价值定位以及需求调查分析,从教育的视角、学习的视角和技术的视角提出了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STLT模型,并依据模型设计了个人学习空间功能模块,包含了目标层、功能层、干预层、服务层,并对个人学习空间功能进行了设计,对个人学习门户、学习管理、学习评价三大功能模块展开了具体的设计,对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给予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学科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过程。为后续构建基于初中数学个人学习空间提供了设计依据。6.研究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过程,分析了数学学科的本体知识类型,对初中数学学科在个人学习空间的应用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数学学科的个人学习空间,对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为后续个人学习空间的应用分析提供依据。7.初中数学学科的个人学习空间进行应用研究,设计案例并应用分析,收集数据进行效果分析。研究表明,个人学习空间支持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应用实践表明个人学习空间具有较高的可用性,能有效的在初中数学学科运用,从而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

陈吉[5](2012)在《基于标准的大规模数学学业评价之命题研究—中美比较》文中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90年代末,我国兴起第八次课程改革,其本质也是基于标准的课改。“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内涵是标准、教学和评估三者的一致。它是一个系统化的改革,需要教育系统内诸多要素的协调变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教学及学业测验的基础和指南针,高质量的课程标准至关重要。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可以推动课程的改革。因为学业评价对教育过程起着导向、激励和促进与诊断的作用。大规模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尤为突出。中美两国基于标准的大规模数学学业评价系统的命题质量都存在一些,研究数学命题的理论、技术以及实践问题有重大的意义。美国的教育测量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中美两国的命题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两国在相关问题上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美国基于标准的大规模数学学业评价的命题大多遵循以下流程:制定测验规范和试题规范→选拔以及培训命题者→命题→试题审核→预测试→试测→试题分析→分析考试与课标的一致性。本论文按这样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先探讨命题流程各环节的测量理论与技术,再对中美两国的实践层面进行比较。在选取中美两国个案进行比较的时候,美国方面主要选取基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试题开发为例,由于该评估将于2014-2015学年年正式实施,某些环节尚未启动,兼取个别州的试题开发为例,作为有益而必要的补充,毕竟这些评估系统的试题开发遵循的测量理论有很多共通之处。中国方面,选取几个省市的中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例,其中S省和上海市的教育质量在我国处于领先位置。本文的第一章概述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第二章探讨数学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内容及质量。研究基于标准的大规模数学学业评价的命题,如果标准的质量不高,即便命题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对教育起很好的效果。于是,本文第二章探讨课标的制定与修订的流程与原则,课标的质量由此可以管窥一斑。然而,规范的流程与合理的原则不能完全保证课标是高质量的,所以要根据一定的质量要求对课标的质量进行评判。本文第三章探讨制定内容规范、测验规范和试题规范。考虑到对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评估,先制定内容规范,将其作为制定测验规范和试题规范的指导性文件,所以第三章第一节探讨内容规范。第四章探讨命题者的选拔与培训、命题专家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过程。了解命题专家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过程,有助于选拔和培训命题者。第五章研究各种题型的试题分类、优缺点及其编制。第六章研究试题审核、预测试、试测、试题分析。即便是命题专家,也难确保命题的质量一定是高的,并且专家也难免有错漏之处。另外,命题专家受个人经验所限,未能反映考生群体的文化多样性,凡此种种原因都需要审核试题。然而试题审核员一般也是有教育经验的工作组,考生做题的认知活动究竟是怎么样的,试题审核员也只能是凭经验和猜测做出判断,因此有必要选取有代表性的考生样本(通常是十多二十个)进行预测试。之后,美国方面的试题还要进行规模较大的试测,常常采取试测试题嵌入实测试题的方法。试测之后还要进行试题分析。本文第七章研究考试与课标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考试、教学和课标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就越高。因此有必要研究考试与课标的一致性的计算方法。

孔海舟[6](2010)在《基于RIA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已经成为教育活动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也得益于计算机的辅助。组卷系统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其作用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并按照试卷规格,从试题库中组合相关试题形成试卷。它是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 CM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门之一。常见的组卷系统往往只关注于形成试卷本身,所组试卷通常无法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且系统多采用单机形式,缺乏资源共享与协作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组卷过程是一个从试题形成,到题库组织,直至组成试卷并分析反馈的周期性复杂过程。并以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基于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的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模型,此模型涵盖了上述全部组卷过程,并同时具备资源共享和多人协作组卷能力。最后应用.NET框架技术,并结合Flash Remoting技术实现了此模型。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在教育评价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试卷生命周期”的概念,并在此概念基础上提出组卷三阶段:试卷雏形阶段(即试题阶段)、试卷形成阶段、试卷消亡阶段;(2)结合工作流概念,提出“基于RIA的多角色协作组卷模型”,建立模型并设计与实现。(3)模型特点如下:①建立在试卷生命周期之上,完全覆盖整个试卷的活动周期;②本模型克服了之前组卷系统的一些不足,如:题库封闭性、组卷算法不合理等。③此模型提供了三个题库:核心题库、公共题库、私人题库,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④模型运用RSS技术,使得信息的发布更加快捷与高效,同时使得工作流的执行更加顺畅;⑤模型运用了RIA技术,简化了应用部署同时提高了客户端运算能力。

刘小歆[7](2010)在《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热潮,它使传统的一尺讲坛、一支粉笔变得富有乐趣、充满动感。但对于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时机、应用策略、适用内容目前还没有清晰而完善的研究。本文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结合多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在学习了大量计算机软件和研究初中学生学习和认识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首先,指出了当前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即重视外表华丽,忽视数学本质、重视形象思维,忽视抽象思维、重视电脑媒体,忽视其它手段、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自学重视计算机演示,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其次,以典型课例为载体,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主要讨论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教学软件选择的策略;最后,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尚待讨论解决的问题以及实施建议。

徐军[8](2009)在《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工科院校数学教学都是为专业课教学服务,而忽视了数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各工科院校的数学教学都在进行改革,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诸如: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状况;教师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活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轻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地步。这样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概念、结论准确无误的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的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再辅以练习强化巩固,考试时准确无误的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忽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和教育性价值,多有强迫而少有主动,多有强塞硬填而少有数学思考。这种模式不能使学生感受数学概念生动的形成过程,不能体验数学的乐趣和精妙,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数学家的创造性智慧,造成数学课堂的死气沉沉、枯燥无趣,更重要的是不能扎扎实实的形成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个性,压抑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由此看来,工科院校的数学思维训练教学已成为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理念和模式。首先从数学教育与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基本理念入手,进而深入分析了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基本特点,并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对策.

王秀梅[9](2009)在《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工科高校担当着为其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开展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技术经济及管理与教育界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论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提出了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组成及人格特征。基于控制论的思想,提出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和方法,并构建了一种基于“合格+拓展”的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提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投入、产出与收益的系统,构建了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粗糙集的支持向量机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加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要加强学校的全面建设,特别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总体建设水平。论文主要创新点:1.将控制论的思想应用于工科高校人才培养,基于这一新的思想方法,建立了工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模型,提出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并依据该系统的信息流程,提出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构建了一种基于“合格+拓展”的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基于人才培养的过程性与培养质量全面性的思想,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视为一个投入、产出与收益系统,立足于这一新视角,从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力、活力和效力出发,构建了全面的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针对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数据特征,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的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很好的抑制噪声干扰和良好的泛化能力。4.从实践的角度对26所国家“211工程”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研究,验证了综合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可推广于其它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

彭飞[10](2006)在《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问题备受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培养发展问题。随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多媒体、网络开始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教育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互联网络独特的资源空间给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成长提供了所需的资源与工具。为了迎接挑战,教师应该转变学习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利用网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发展的资源环境势在必行。而今,中小学教师发展网络资源环境良莠不齐,本文对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教师教育理论以及网络构建理论,从理论和技术的角度进行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第一章阐述了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陈述了研究的背景和当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研究目标。 第二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详细探讨了教师教育的模式,职前和职后教育,从而为后继章节教师教育需要发展网络环境提供依据。 第三章详细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教师专业素质以及教师知识构成,为教师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提供依据。 第四章阐述了教师教育网络环境的类型和特征,并设计了调查表,选取样本,对国内现有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环境进行了调查,并作了分析。 第五章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现有的教师教育网络构建支持理论,为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第六章通过现状调查与理论总结,得出了本研究的结论,作者认为该平台能够有效的提供教师个人和群体成长所需的资料和工具,而且有利于教师成长群体文化的形成,从而为教师教育平台构建提供参考。

二、工科数学试题库应具备的品质──来自用户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科数学试题库应具备的品质──来自用户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旨
        1.1.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是全面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政策要求
        1.1.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义务教育质量
        1.4.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
        1.4.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经典测量理论
    2.2 项目反应理论(IRT)
    2.3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
    2.4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3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分析
    3.1 北京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1.1 东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1.2 海淀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1.3 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2 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2.1 组织模式
        3.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3.2.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3.3 武汉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3.1 武昌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3.2 江岸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3.3 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4 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4.1 组织模式
        3.4.2 测评内容及工具
        3.4.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3.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分析
        3.5.1 组织模式单一,缺乏社会参与
        3.5.2 测评内容不全,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3.5.3 数据分析缺乏科学性,结果应用存在局限性
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现状
        4.1.1 组织模式
        4.1.2 阅读素养
        4.1.3 数学素养
        4.1.4 科学素养
    4.2 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测评现状
        4.2.1 组织模式
        4.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4.2.3 测评结果描述
    4.3 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测评现状
        4.3.1 组织模式
        4.3.2 测评内容及工具
        4.3.3 测评结果描述
    4.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项目对我国的启示
        4.4.1 测评内容重情境与应用
        4.4.2 测评工具多样化
        4.4.3 测评结果重能力描述
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构想
    5.1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5.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内容及指标
        5.2.1 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测评
        5.2.2 学业成就水平测评
    5.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5.4 测评的元评价
6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实施
    6.1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6.2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中小学生学业性非智力因素状况及影响因素测评及分析
        6.2.1 测评对象
        6.2.2 测评内容
        6.2.3 测评工具
        6.2.4 测评结果分析
    6.3 语文阅读测评
        6.3.1 测评基本情况
        6.3.2 测评结果分析
        6.3.3 建议
    6.4 数学学科测评
        6.4.1 测评基本情况
        6.4.2 测评结果分析
        6.4.3 建议
    6.5 英语学科测评
        6.5.1 测评基本情况
        6.5.2 测评结果分析
        6.5.3 建议
    6.6 科学学科测评
        6.6.1 测评基本情况
        6.6.2 测评结果分析
        6.6.3 建议
    6.7 品德与社会学科测评
        6.7.1 测评基本情况
        6.7.2 测评结果分析
        6.7.3 建议
    6.8 体育学科测评
        6.8.1 测评结果分析
        6.8.2 建议
    6.9 测评体系修正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PISA2000-2021数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数学素养的相关研究
        1.2.2 PISA的相关研究
        1.2.3 PISA与数学素养的相关研究
        1.2.4 PISA数学测评框架演变相关研究
        1.2.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核心概念
        1.3.1 数学素养
        1.3.2 PISA测评框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PISA2000-2021 年数学素养测评框架演变的背景
    2.1 世界教育趋势的变化
        2.1.1 终身学习导向
        2.1.2 优质教育的提出
    2.2 社会对学习者要求的变化
        2.2.1 社会发展对学生数学素养高水平要求
        2.2.2 社会发展与数学素养深度融合
        2.2.3 未来社会对学生数学素养高层次需求
    2.3 数学素养研究的持续推进
        2.3.1 世界对数学素养的日益关注
        2.3.2 21 世纪数学素养的研究
3 PISA2000-2021 年数学素养内涵的演变
    3.1 定义表述的演变
    3.2 定义解释演变
        3.2.1 2000 年——2009 年数学素养定义的解释
        3.2.2 2012 年数学素养定义的解释
        3.2.3 2021 年数学素养定义的解释
    3.3 数学素养模型的演变
        3.3.1 2000-2003 年数学素养模型的演变
        3.3.2 2003-2012 年数学素养模型
        3.3.3 2012——2021 年数学素养模型演变
4 PISA2000-2021 年数学素养测评范围的演变
    4.1 数学情境
    4.2 数学内容
        4.2.1 变化和关系
        4.2.2 空间和图形
        4.2.3 数量
        4.2.4 不确定性与数据
    4.3 数学过程
        4.3.1 表述数学
        4.3.2 运用数学
        4.3.3 解释数学
    4.4 数学能力
        4.4.1 PISA2000—2012 年数学能力演变
        4.4.2 PISA2021数学框架中的“21 世纪技能”
5 PISA2000-2021 年数学素养测评结构的演变
    5.1.测试时间与方式
    5.2 测试构成及分值
6. PISA2000-2021 年数学素养测评框架演变的共性
    6.1 以数学学科内容为基础
    6.2 以现实世界为真实情境
    6.3 数学过程中的建模思想
7. PISA2000-2021 年数学素养测评框架演变对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7.1 以培养21世纪公民为课程目标
    7.2 结合实际情境,调整课程内容
        7.2.1 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7.2.2 调整课程内容
    7.3 实现“数学化”的课堂
        7.3.1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7.3.2 教学中融入“数学过程”
    7.4 多样化的课程评价
    7.5 批判性看待PISA测评,扬长避短
8、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信息化时代对教与学的新诉求
        二、个性化教学之需求
        三、三通两平台建设之需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主要问题及启迪
        三、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学习环境
        二、个人学习环境
        三、学习空间
        四、个人学习空间
        五、学习空间与学习环境的关系
        六、学习空间与个人学习空间的区别
        七、个人学习空间与个人学习环境的区别
    第二节 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环境设计理论
    第四节 活动理论
    第五节 模型与模型构建的理论
    第六节 技术支持学习的理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人学习空间价值取向分析与价值定位
    第一节 价值的概念与内涵
        一、价值的概念
        二、价值的内涵
    第二节 价值取向的理论解析
    第三节 教育视角的价值取向
        一、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适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
    第四节 学习视角的价值取向
        一、促进高阶思维
        二、培养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习动机
        四、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
    第五节 技术视角的价值取向
        一、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支持有效的知识管理
        三、助力基于课程的学习共同体形成
        四、促动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运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人学习空间的需求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过程
        三、调查方法与工具
    第二节 问卷编制与信效度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
        二、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三、调查的实施过程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信息概述
        二、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情况
        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情况
        五、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学习空间的情况
        六、学生和教师课后运用学习空间的情况
        七、学生和教师对个人学习空间需求的情况
    第四节 访谈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
        二、聚合网络学习资源
        三、学习管理与评价多样化
        四、网络人际交互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
    第一节 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一、构建的目标
        二、构建的原则
    第二节 构建的支撑技术选择
        一、教育云平台概述
        二、支撑方式
        三、构建思路
    第三节 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STLT模型
        一、STLT模型
        二、STLT模型释义
        三、功能模块设计
    第四节 基于学科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过程
        一、学科知识本体分析
        二、学科个性化学习支持的需求分析
        三、基于学科的个人学习空间设计
        四、基于学科的个人学习空间的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构建
    第一节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本体分析
        一、数与代数类
        二、图形与几何类
        三、统计与概率类
        四、知识点体系
    第二节 初中数学学科个性化学习支持的需求分析
        一、知识理解方面
        二、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方面
        三、实际需求与解决方案
    第三节 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设计
        一、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二、具体功能结构概述
    第四节 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学习资源的设计
        一、数与代数类知识的资源设计
        二、几何与图形类知识的资源设计
        三、统计与概率类知识的资源设计
    第五节 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学习工具的设计
        一、数与代数类知识的工具设计
        二、几何与图形类知识的工具设计
        三、统计与概率类知识的工具设计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应用与分析
    第一节 应用环境与对象
        一、应用环境
        二、实施对象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实施
    第二节 空间功能的应用过程
        一、创建个人学习门户
        二、数学个性化课堂
        三、学习资源工具库
        四、空间智能交互
        五、分析综合评价
    第三节 应用案例设计
        一、《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应用案例
        二、《立体图形的视图》应用案例
    第四节 应用效果分析
        一、学习活动效果分析
        二、学习工具使用效果分析
        三、学习成绩效果分析
        四、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价值取向的探析丰富了个人学习空间的理论研究
        二、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转变
        三、个人学习空间的有效应用变革了初中数学的学习环境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
        一、理论研究方面的局限
        二、研究方法方面的局限
        三、应用分析方面的局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一、研究范围扩大化
        二、研究视角拓宽化
        三、构建模型科学化
        四、应用分析标准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2:教师调查问卷
    附件3:访谈提纲
    附件4:案例效果分析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基于标准的大规模数学学业评价之命题研究—中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基于标准的改革概述
        二、课程标准的演变
        三、基于标准的大规模学业评价系统概述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概念范畴
        一、测验、测量、评价与评估的界定
        二、测验的分类
        三、试题的类型
        四、信度和效度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美国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二、我国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本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框架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数学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内容及质量
    第一节 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一、标准制定与修订的流程
        二、标准制定与修订的原则
    第二节 标准的内容
        一、内容标准与实践标准
        二、基于“SEC”方法比较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
    第三节 标准的质量
        一、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质量——根据成就公司的标准得到的结论
        二、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质量——根据福德姆组织的标准得到的结论
第三章 制定数学内容规范、测验规范和试题规范
    第一节 SBAC的数学内容规范
        一、SBAC评估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制定SBAC内容规范的根据
        二、SBAC数学内容规范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测验规范的内容及制约测验规范的因素
        一、测验规范的内容
        二、制约测验规范的因素
    第三节 数学试题规范
        一、佛罗里达州综合评估测验中的数学试题规范
        二、SBAC的数学试题规范
第四章 命题者选拔、培训及命题者的知识结构、认知过程研究
    第一节 命题者的选拔和培训
        一、命题者的选拔
        二、命题者的培训
    第二节 命题者的知识结构、认知过程研究
        一、命题者的知识结构研究
        二、命题者的认知过程研究
第五章 编制数学题
    第一节 选择反应式试题
        一、选择反应式试题的分类
        二、选择反应式试题的优缺点
        三、选择反应式试题的编制
        四、选择题举例
    第二节 建构反应式试题的编制
        一、建构反应式试题的分类
        二、建构反应式试题的优缺点
        三、建构反应式试题的编制
        四、建构反应式试题举例
    第三节 表现性任务的编制
        一、表现性任务的分类
        二、表现性任务的优缺点
        三、表现性任务的编制
        四、表现性任务举例
    第四节 革新型试题
        一、革新型试题的分类
        二、革新型试题的优缺点
        三、革新型试题的编制
        四、革新型试题举例
第六章 试题的审核、预测试、试测及试题分析
    第一节 试题审核
        一、对试题进行内容审核
        二、对试题进行偏见/敏感性/公平性审核
        三、对试题进行编辑审核
        四、试题审核的个案
    第二节 预测试、试测
        一、对任务进行预测试(pilot test)
        二、试测(field test)
    第三节 试题分析
        一、试题分析的两种测量理论基础——经典测验理论和试题反应理论
        二、基于标准的大规模数学学业评价试题分析案例
第七章 数学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第一节 几种判断评估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 “SEC”方法的步骤
    第三节 数学考试和课标一致性分析的结果
附录1 S省2010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附录2 海斯等人制定的认知严格性矩阵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RIA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研究与开发之背景
    1.2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研究与开发之现状
        1.2.1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现状
        1.2.3 现有组卷系统之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理论基础
    2.1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2.2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的计算机算法基础
    2.3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基础
        2.3.1 .NET Framework 简介
        2.3.2 ASP.NET 简介
        2.3.3 ADO.NET 简介
        2.3.4 Flash Remoting 简介
第三章 基于RIA 的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模型
    3.1 试卷生命周期与组卷阶段划分
        3.1.1 试卷生命周期
        3.1.2 试卷生命周期各阶段任务
        3.1.3 组卷各阶段主要实现算法
    3.2 多角色协作工作流模型
        3.2.1 工作流模型简介
        3.2.2 多角色工作流模型
        3.2.3 多角色协作工作流模型
    3.3 基于RIA 的多角色协作组卷模型
        3.3.1 系统用例建模
        3.3.2 系统视图建模
        3.3.3 协作式题库管理建模
        3.3.4 协作式组卷管理建模
        3.3.5 协作式数据反馈建模
第四章 基于RIA 的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实现
    4.1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需求分析
    4.2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架构设计
    4.3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设计
        4.3.1 工作流管理层设计
        4.3.2 系统对象层设计
    4.4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模块设计
    4.5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实现与实验结果
        4.5.1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实现
        4.5.2 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实验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理论探讨
    2.1 相关概念
        2.1.1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定义
        2.1.2 计算机辅助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技术手段的特点
        2.1.3 “经验之塔”视听教育理论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2.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2.2 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背景和发展
第三章 当前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3.1 重视外表华丽,忽视数学本质
    3.2 重视形象思维,忽视抽象思维
    3.3 重视电脑媒体,忽视其他手段
    3.4 重视计算机演示,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3.5 重视课上学习,忽视课外辅导
第四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4.1 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
        4.1.1 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4.1.2 教学软件选择的策略
    4.2 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原则
        4.2.1 学生主体性原则
        4.2.2 交互性原则
        4.2.3 实效性原则
        4.2.4 学科性原则
        4.2.5 开放性原则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对课堂教学中适度使用的建议
    5.2 对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结论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调查法
    五、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思维
        (二) 数学思维
        (三) 思维发展与数学学习
        (四)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涵义
        (五) 数学教学模式的涵义
第一章 数学教育与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现代教育理论
        (二)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
        (三) 认知结构理论
    二、数学教育理念的重新定位
        (一)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教育?
        (二)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学习?
        (四)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理念
第二章 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工科院校数学教学现状
    二、数学教育在工科院校的基础地位
        (一) 数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二) 数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数学教育在工科院校的基础地位
    三、工科院校思维训练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二)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内容现代化的问题
        (三)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中如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
        (四)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中应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五) 工科院校的数学思维训练教学应培养思维品质
第三章 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数学思维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工科院校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工科院校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二) 研究问题,展示新课
        (三) 解决问题,思维扩展
        (四) 发展问题
        (五) 总结问题,思维测评
    五、数学思维训练与传统"一言堂"教学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对策
    一、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对策
        (一) 遵循思维训练的教学原则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 考核方式的改革
        (四)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控制论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
第二章 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
    2.1 创新与创造的基本概念
        2.1.1 关于创造的概念
        2.1.2 关于创新的概念
        2.1.3 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2.1.4 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
    2.2 智力因素与科技创新
        2.2.1 观察力
        2.2.2 记忆力
        2.2.3 想象力
        2.2.4 操作能力
        2.2.5 思维
    2.3 非智力因素与科技创新
        2.3.1 动机
        2.3.2 兴趣
        2.3.3 情感
        2.3.4 意志
        2.3.5 性格
    2.4 社会环境因素与科技创新
    2.5 知识与科技创新
        2.5.1 知识数量
        2.5.2 知识类型
        2.5.3 知识结构
    2.6 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2.6.1 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2.6.2 我国工科高校传统教育存在的缺陷
        2.6.3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创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控制论的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
        3.1.1 培养的概念
        3.1.2 模式及培养模式的界定
    3.2 国内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概要
        3.2.1 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2.2 法国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2.3 德国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2.4 日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3.2.5 我国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2.6 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述评
    3.3 控制论与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3.3.1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
        3.3.2 基于控制论的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系统
    3.4 基于控制论的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4.1 培养系统的信息流程及培养模式构建程序
        3.4.2 工科高校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3.4.3 培养目标制定
        3.4.4 确定培养规格
        3.4.5 基于目标的树状课程体系构建
        3.4.6 全程步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4.7 第二课堂培养体系构建
        3.4.8 制定管理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
        3.4.9 培养方案的实施
    3.5 构建工科高校内部全程教育评价与反馈体系
        3.5.1 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3.5.2 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
        3.5.3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
        3.5.4 对工科高校内部院系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基于“合格+拓展”的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4.1 现代电力企业对其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4.2 “合格+拓展”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4.2.1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2.2 突出“三能”的培养目标
        4.2.3 多层次的培养规格
        4.2.4 有特色专业教育的思想
    4.3 基于目标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4.3.1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要点
        4.3.2 步进式“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4.4 第二课堂“能力素质学分”实施体系
    4.5 以自主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4.6 全程人才培养评价与监控机制
        4.6.1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
        4.6.2 基于网络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4.6.3 以创新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6.4 基于绩效的工科高校内部院系教学工作评价机制
        4.6.5 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研究视角
        5.1.1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5.1.2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研究视角
    5.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5.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方法
        5.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测验
        5.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优化方法
    5.4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5.4.2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5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涵说明
        5.5.1 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
        5.5.2 反映教师本身创新能力的指标
        5.5.3 反映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指标
        5.5.4 反映管理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保障力指标
        5.5.5 创新人才培养的效力指标
    5.6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5.6.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5.6.2 评价指标的判别标准
        5.6.3 定性指标的确定
        5.6.4 指标数据标准化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
    6.1 粗糙集属性约简
        6.1.1 属性约简的基本理论
        6.1.2 属性约简算法
    6.2 支持向量机
        6.2.1 理论背景
        6.2.2 支持向量回归理论
    6.3 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的结合模型
        6.3.1 选择支持向量机的原因
        6.3.2 进行属性约简的原因
        6.3.3 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的互补性
        6.3.4 基于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的回归模型
    6.4 实证研究
        6.4.1 数据采集说明
        6.4.2 粗糙集预处理
        6.4.3 支持向量机回归
        6.4.4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10)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
    第一节 教师教育
    第二节 职前教育
    第三节 职后教育
第三章 教师职业素养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新命题
    第二节 教师职业素养、教师知识的构成
    第三节 如何实现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章 教师教育网络平台调查分析
    第一节 教师教育网络环境概述
    第二节 调查要素的制定
    第三节 过程和结果
    第四节 分析和结论
第五章 基于网络的教师教育理论支持
    第一节 网络学习环境构建理论
    第二节 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 实践/反思
    第四节 现有的网络学习工具
第六章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平台设计与开发
    第一节 平台功能结构设计
    第二节 技术实现
第七章 研究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工科数学试题库应具备的品质──来自用户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D]. 高冬冬. 武汉大学, 2020(03)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PISA2000-2021数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演变研究[D]. 刘冬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及应用研究[D]. 庞敬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5]基于标准的大规模数学学业评价之命题研究—中美比较[D]. 陈吉.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基于RIA多角色协作组卷系统研究与开发[D]. 孔海舟.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7]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刘小歆.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8]工科院校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研究[D]. 徐军. 西南大学, 2009(S1)
  • [9]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 王秀梅.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
  • [10]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平台研究[D]. 彭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工程数学题库应具备的素质——用户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