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冶二公司认真做好《党的建设》征订发行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崔琳[1](2021)在《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文中研究表明
高克雄[2](2018)在《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国际钢铁市场的动荡以及我国国家政策的调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趋向于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培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就需要企业更关注对人才的管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而其中所处核心位置的绩效考核则成为了人才管理与建设的关键。也成为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由于国内企业在管理方面特点与不足,导致了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尤其是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则更加凸显。本文以绩效考核理论为依据,以BS钢管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了设计,并进一步研究了实施绩效考核体系的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并希望能给其他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借鉴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人员访谈等方法,对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当前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了调研梳理,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而为更全面构建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找到了药方,为下文构建具体的考核体系理顺了脉络。在此基础上,借助平衡计分卡思想、KPI的绩效等考核方法,对公司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了设计,并进一步研究了实施绩效考核体系的保障措施。
宋欣[3](2013)在《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访贵州省总工会宣教部部长俞南平》文中认为贵州省总宣教部根据省总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工作部署和全总宣教部的工作安排,紧紧围绕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积极主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为此,本刊记者特意走访了贵州省总工会宣教部部长俞南平。《现代企业文化》:俞部长,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贵州省总工会是如何抓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工作的落实和学习型班组的建设工作的?俞南平:今年是《贵州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
张鼎[4](2009)在《QRS报业发行公司发行站薪酬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薪酬设计不仅是现代薪酬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每个企业都应根据各自的组织战略设计一套适合于本组织并具有公平性及竞争力的薪酬方案。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报刊界都在探索报纸产业化运作,其本质意义是要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包括新闻版面、投递网络等),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报业产业化运作的角度看,报刊发行作为具有物流配送行业性质的一种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除广告以外新的报业经济驱动点,而承载报刊发行任务的投递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利用薪酬有效激励发行队伍,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成为发行企业或机构研究的主要课题。从当前国内报业行业现状看,各家发行单位对于薪酬设计都没有一套成熟、可借鉴的模式。QRS公司是济南市四家发行公司(机构)之一,具有典型的行业特征,遍布于市区的发行站是该类型企业架构中的基础和核心。在当前的报业经济形势下,QRS公司现有的发行站薪酬制度已经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不匹配,制约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经调查,公司发行站薪酬体系存在一线员工薪酬水平偏低,部分岗位职责不明、冗员较多,薪酬横向、纵向结构不合理,绩效部分计发方式不清晰等问题。本文在广泛调查、搜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激励等基本理论并借鉴很多企业的实践经验,以企业战略为指导,针对上述问题对原有薪酬体系进行了改进性设计。在新的薪酬体系设计中,首先利用报酬要素法对各岗位进行分析评价,排列岗位价值序列;然后调查行业内的市场薪酬水平,定位本公司的薪酬指导线: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薪酬结构单元的权重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借鉴岗效薪点工资制,调整岗位薪酬等级;最后按照一线员工的实际投递情况,对其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绩效薪酬的计发方式作了重新修正,使其更适合行业运作的特点。发行站薪酬设计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对改进后的薪酬体系的导入与反馈,发现不足及时采取调整措施,来维系和提高薪酬体系的生命力。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整个发行行业的薪酬制度建立与完善有实际参考和借鉴意义。
徐颖[5](2006)在《大连报业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报业经济逐渐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2005年,中国报业经济发展遇到“拐点”,20多年来报纸广告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同时,数字媒体广告却大幅增长,报业“寒冬”论一时走俏。这一年,还是中国报业体制改革——报业集团化的第十个年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颁发,为报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因此,当前对报业经济的研究,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其现实意义更为深远。面对大连报业发展的实际,厘清报业经济的基本问题,梳理大连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大连报业市场的现状,探讨大连报业发展对策,对尚处于发展中的大连报业经济来说,既重要又紧迫。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有关报业经济理论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着重对大连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大连报业市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概括了大连报业经济发展的三个特征,运用第一手资料,以数据为基础,结合报业经济基础理论,对大连报业经济的现状、市场类型、竞争行为和政策影响进行了探究,并在对大连报业的市场环境和走势分析的基础上,从重塑市场主体、整合报业资源、应对数字媒体挑战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刘芳[6](2006)在《我国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传媒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传媒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传媒集团,这是传媒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使传媒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重组。但是纵观国际传媒集团,无一不拥有突出的核心竞争力,与其相比,我国传媒自身还缺乏具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和主要利润的源泉。因此必须从理论上,对我国传媒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正确引导传媒竞争,规范传媒竞争秩序,促进我国传媒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什么是传媒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从宏观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入手,然后落脚在微观层面上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并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资源优化整合的能力,而无论是资金的融通(这是企业进行规模化发展的根本),还是发行传播的进行(这直接关系到传媒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两端都需要畅通的渠道,并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当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循环时,传媒企业逐渐实现规模化发展,核心竞争力也就在其中酝酿产生出来了。因此在文章中着重提出了渠道建设,包括融资渠道的开拓和发行渠道的占有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的研究以现有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铺垫,结合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及其发展状况,提炼出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提出的渠道观点是建立在竞争力理论、渠道行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的,并引用了大量内容详实的案例,包括美国广播电视产业、新闻集团、凤凰卫视、TOM集团以及湖南电视台,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分析他们的成功之处,归纳总结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文章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现实基础。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传媒产业要生存和发展,要达到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佳途径在于增强建设各种相关渠道的能力,具体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建立多种横向纵向网状发行渠道。随着实力逐步增强,将建立起中国的巨型立体化传媒集团,以迎接国际媒体行业集团日益临近的竞争与挑战。
陆洲[7](2004)在《邮政企业实施CRM有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旨在通过对CRM相关理论的阐述,借鉴成功企业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经验,探讨在当前国内复杂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实施CRM是传统邮政企业的必然选择,并侧重从企业的运营理念、技术支撑、业务过程这三个层面出发,结合邮政业务的特点,运用“一对一”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方法,重点对邮政如何实施CRM做了具体阐述,从而发掘出影响邮政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要素,为邮政企业如何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寻求一条健康、可持续的邮政企业发展之路。
潘必义[8](2004)在《现代建筑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首先强调了薪酬分配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我国薪酬分配的历史沿革及不同时期工资分配制度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在对由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价格决定工资报酬、不同职业的差异及个体差异性理论、目标设定理论、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建议对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实行不同的工资分配制度。在提出工资原则的基础上,构造适应现代冶金建筑企业的分类工资制,即经营决策层执行年薪工资制、两级公司管理人员执行岗效工资制、项目管理人员执行项目工资制等五类工资办法,从而建立多层次的薪酬分配体系和具体办法。 针对建筑企业来说,以该分配体系为指导,根据不同岗位的差异性特点,构建以员工的劳动成果、劳动态度责任大小、技能水平以及对组织的贡献成为分配的五大核心依据,建立系统的、平衡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使其成为企业有效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论文第四章以中国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为例详细说明了该分配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在实际中验证其在施工企业的具体实施效果。 本文所论述这种有效性的薪酬分配方案是针对我国冶金建筑行业的特点而设计的,比传统意义的分配制度更具有效性和激励性,应用于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这种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岗位承担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不同而分类设定不同的分配方案,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国有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2)这种分配制度可以使不同岗位的员工工资有效的根据企业效益的好坏、岗位的变换而变换,使员工在做出自我行为决策时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利益,极大地促进了薪酬在企业管理方面应有的作用。 (3)这种分配制度的实施,通过一年一度的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办法执行情况的检查,采取违者必咎的方法,杜绝滥用工和随意分配的局面,增强了分配制度的有效性。
贾炳汉[9](2004)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自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建立到飞速发展的漫长过程。其主要理论已被公认的有: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货币供应量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资产价格渠道传导机制理论、信用供给渠道传导理论、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理论。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探索。 中国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后期。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来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渠道存在严重的梗阻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传导主体的中央银行体制不顺,商业银行计划体制烙印很深,国企改革举步维艰,居民收入预期和投资观念陈旧;作为传导载体的金融市场处于不规范的运行发育中,传导效率低下。论文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为起点,阐述了货币政策传导要素及过程,分析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运行的概况,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运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论文回顾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史,揭示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运行的系统因素。为明确货币政策在各个环节中的有效立体传导过程,论文采用建模方式,即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四维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具有全面的解释性。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的选择使用,将其与利率、货币供应量、资产价格、信用四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行组合,再通过主、载体的有效传导,作用于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形成货币政策决策信息发送和效果反馈的有效性运行链。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较严重的信用危机问题,提出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思路,即强化社会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组织体系,构建信用征信系统,健全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论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率、货币供应量、股票市场和信用渠道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是失效的,利率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利率变动1个百分点,仅能引起GDP增长0.4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促进企业增加投资,使居<WP=5>民消费增加。但是由于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指数并不相关,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能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因而不能判断货币供应量对于投资和消费的促进作用是否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而产生;在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中存在理论预期的相关关系,证明我国股票市场已经成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传导渠道的结论是能够成立的。虽然股票市场对经济影响的“晴雨表”不明显,但可以预期,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作用将日益增强,进而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之一;信用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依靠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而实现。 建立有效运行的传导机制,是发挥货币政策重大作用的关键。论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渠道提出了对策与建议;针对构筑传导机制有效性运行通畅渠道,提出了建设有效运行的发展思路;根据我国地域发展程度各有差异的实际情况,紧扣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提出了按经济圈设置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制定、选择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战略。
王昊青[10](2005)在《中国·企业·媒介 ——转型期间中国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传播活动如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如何担负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类似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中国大陆传播学者和传播业者的广泛关注。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国企业群体发展的迫切性及其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吸引了各个领域的研究视线。本论文关心的焦点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如何促进中国企业群体的发展? 论文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解释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特定环境中,大众媒介与中国企业群体之间的关系演变;二是借助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将研究视野引导至大众媒介与企业的发展,进一步阐释在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大众媒介如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特定的互动作用下完成其促进企业群体发展的使命。 论文的研究思路基本采用了施拉姆的发展传播学研究框架,即从国家传播系统的建设,传播活动的展开和传播内容的使用三个层面上展开对发展信息流通情况的考察。全文分三篇完成,上篇是有关论文主题的理论考察,中篇是一则针对三个层面展开的以“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这一全国性的发展议程为例的专题研究,在这三个层面里,政府、媒介和企业分别是三种传播力量和主体,也是三个层次研究展开的研究对象。下篇是关于“上海大众媒介和企业发展关系研究”企业典型调查的综合性分析报告。 论文的目的是在理论上探索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国家发展的中国媒介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路径,并尝试研究以转型和发展为背景的中国媒介与企业关系的演变,以期对在中国进行媒介与社会关系和媒介与国家发展之类的研究提供目前尚未完整的基础思考。
二、八冶二公司认真做好《党的建设》征订发行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冶二公司认真做好《党的建设》征订发行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2)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
2.1 绩效考核体系 |
2.1.1 绩效考核 |
2.1.2 绩效考核体系 |
2.2 绩效考核的原则及作用 |
2.2.1 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 |
2.2.2 绩效考核的作用 |
2.3 绩效考核的方法 |
2.3.1 目标管理 |
2.3.2 关键绩效指标 |
2.3.3 平衡计分卡 |
第三章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 |
3.1 BS钢管公司研发机构及研究人员概况 |
3.1.1 BS钢管公司研发机构概况 |
3.1.2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现状 |
3.2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
3.2.1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考核总体原则 |
3.2.2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 |
3.2.3 BS 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流程 |
3.3 绩效考核员工满意度调查 |
3.4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3.4.1 绩效考核不能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
3.4.2 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
3.4.3 体现研发人员固有特点未体现 |
3.4.4 个体激励效果不明显 |
3.4.5 绩效考核方法单一 |
第四章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
4.1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
4.1.1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目标 |
4.1.2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原则 |
4.2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思想 |
4.2.1 应用平衡计分卡思想考核个体的绩效 |
4.2.2 应用目标管理思想优化KPI指标体系 |
4.3 研发人员绩效指标的设计 |
4.3.1 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选择 |
4.3.2 研发人员绩效指标权重 |
4.4 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流程设计 |
4.5 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细则 |
第五章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及保障措施 |
5.1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实施 |
5.1.1 考核主体及被考核主体的确定 |
5.1.2 考评时间的确定 |
5.1.3 考评信息的收集 |
5.1.4 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
5.2 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5.2.1 建立目标战略导向保障 |
5.2.2 完善组织机构保障 |
5.2.3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
5.2.4 加强培训支持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QRS报业发行公司发行站薪酬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框架 |
第2章 薪酬理论综述 |
2.1 薪酬概述 |
2.1.1 薪酬的概念 |
2.1.2 薪酬的构成 |
2.1.3 薪酬的功能 |
2.1.4 薪酬体系 |
2.2 薪酬理论 |
2.2.1 工资理论 |
2.2.2 激励理论 |
第3章 QRS公司发行站原有薪酬体系诊断分析 |
3.1 发行行业及QRS公司介绍 |
3.1.1 发行行业介绍 |
3.1.2 QRS公司简介 |
3.2 QRS公司发行站薪酬体系诊断 |
3.2.1 原有薪酬制度介绍 |
3.2.2 原有薪酬体系满意度调查 |
3.2.3 原有薪酬体系诊断分析 |
第4章 QRS公司发行站薪酬体系再设计 |
4.1 发行站薪酬设计基础 |
4.1.1 薪酬设计原则 |
4.1.2 薪酬设计目标 |
4.1.3 薪酬设计流程 |
4.2 发行站薪酬方案设计 |
4.2.1 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 |
4.2.2 薪酬调查和水平定位 |
4.2.3 薪酬结构调整 |
第5章 QRS公司发行站薪酬方案实施及调整 |
5.1 薪酬方案实施 |
5.1.1 薪酬方案实施过程 |
5.1.2 薪酬方案反馈结果 |
5.2 薪酬方案调整及配套措施完善 |
5.2.1 薪酬方案调整 |
5.2.2 配套措施建设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大连报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关键词的解释 |
1.1.1 报业经济概念释义 |
1.1.2 大连报业经济的界定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报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报业经济特征 |
2.1.1 报纸经济特性 |
2.1.2 报业经济特征 |
2.2 报业的市场结构 |
2.2.1 报业市场结构 |
2.2.2 报业市场结构演变的规律 |
2.2.3 报业市场竞争行为 |
2.2.4 政府参与和管制 |
2.3 我国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现状 |
2.3.1 我国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2.3.2 当前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聚焦点 |
3 大连报业经济发展分析 |
3.1 大连报业经济发展概况及特点 |
3.1.1 大连报业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 |
3.1.2 大连报业经济发展特点 |
3.2 大连报业市场现状分析 |
3.2.1 大连报业市场现状 |
3.2.2 大连报业市场结构和容量分析 |
3.2.3 大连报业市场竞争行为分析 |
3.3 政府对大连报业经济的介入及其影响 |
3.3.1 政策环境有利于大连报业经济的发展 |
3.3.2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大连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3.3.3 社会文化环境为大连报业经济发展形成了有利的报业生态空间 |
3.3.4 科学技术进步为大连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 |
4 大连报业经济发展对策 |
4.1 紧密结合大连实际,重塑大连报业市场主体 |
4.1.1 大连报业市场主体的设计思路 |
4.1.2 重塑大连报业市场主体的几个关键问题 |
4.2 把握市场,整合资源,实现大连报业经济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 |
4.2.1 对大连报业市场走势的判断 |
4.2.2 整合报业资源,实现大连报业经济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 |
4.3 以数字化推动大连报纸产业升级 |
4.3.1 报纸受到了来自数字媒体的强烈冲击 |
4.3.2 数字化背景下报纸的新形态 |
4.3.3 以数字化推动大连报纸产业升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6)我国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1 传媒业 |
1.3.2 媒介产业化 |
1.3.3 传媒竞争力 |
1.3.3.1 企业竞争力的界定 |
1.3.3.2 传媒竞争力的界定 |
1.3.4 传媒核心竞争力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拟创新之处 |
1.6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及其评析 |
2.1 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
2.2 核心竞争力的途径研究 |
3 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分析 |
3.1 竞争力理论 |
3.2 渠道行为理论 |
3.3 规模经济理论 |
3.4 交易成本理论 |
4 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
4.1 渠道占有与构建核心竞争力 |
4.2 传媒产业融资渠道的开拓 |
4.3 传媒产业发行传播渠道的建立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分析一:美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
5.1.1 发行渠道的畅通 |
5.1.2 融资渠道的发达 |
5.1.3 小结 |
5.2 案例分析二:具有竞争力的传媒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
5.2.1 新闻集团的竞争力概况 |
5.2.2 凤凰卫视的竞争力概况 |
5.2.3 TOM集团公司的竞争力概况 |
5.2.4 湖南电视台的竞争力概况 |
5.2.5 案例启示 |
6 我国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6.1 传媒产业市场高度分散 |
6.2 资本运营存在障碍 |
6.2.1 认识上的误区 |
6.2.2 运行中的风险 |
6.2.3 操作上的困难 |
6.3 媒介产品供给发行渠道不畅 |
6.4 竞争还停留在表层竞争力的比拼上 |
7 构建我国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7.1 健全传媒市场 |
7.2 资本运营—融资渠道的畅通 |
7.3 建立多种发行渠道 |
7.4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8.1 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7)邮政企业实施CRM有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CRM理论及实务综述 |
1.1 CRM的产生与内涵 |
1.1.1 CRM的产生 |
1.1.2 CRM的内涵 |
1.2 CRM的理念与策略 |
1.2.1 CRM的理念 |
1.2.2 CRM的策略 |
1.3 CRM的功能 |
1.3.1 客户服务功能 |
1.3.2 销售实现功能 |
1.3.3 市场营销功能 |
1.3.4 决策分析功能 |
1.4 CRM给传统企业带来的冲击 |
1.4.1 营销方式的冲击 |
1.4.2 竞争对手的冲击 |
1.4.3 企业内部的冲击 |
1.4.4 科技进步的冲击 |
2 邮政企业发展与CRM |
2.1 企业发展离不开CRM |
2.2 邮政企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邮政“垄断”体制的弊端 |
2.2.2 竞争性业务的非市场化运作 |
2.2.3 缺乏协同作战机制 |
2.3 邮政企业实施CRM的必要性 |
2.3.1 邮政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必须依靠CRM |
2.3.2 邮政企业的经营目标决定了必须依靠CRM |
2.3.3 邮政体制改革决定了必须依靠CRM |
3 以全新的运营理念为基础,推动邮政CRM项目的建造 |
3.1 得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 |
3.2 确立合理的项目实施目标 |
3.3 建立项目实施组织机构 |
3.4 做好管理人才引进和培育、员工培训等相应的配套工作 |
4 建立技术支撑平台 |
4.1 充分整合邮政企业现有资源,推行技术创新与应用 |
4.2 建立完整的客户服务信息系统,扩大外延和内涵 |
4.3 开发11185客户服务信息平台功能与作用 |
4.4、推进E-CRM的营建 |
5 以客户为中心,再造生产及营销体系 |
5.1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协同机制 |
5.2 引入“一对一”的扁平化营销模式,实施大客户战略 |
5.3 充分挖掘客户数据资源 |
5.4 健全和完善11185呼叫中心的服务功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现代建筑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
1.2 中外薪酬制度的历史改革及主要理论 |
1.2.1 我国的工资制度 |
1.2.2 国外的薪酬制度 |
1.3 我国薪酬现状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薪酬分配制度理论阐述 |
2.1 由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价格决定工资报酬的理论 |
2.2 不同职业的差异及个体差异性理论 |
2.3 目标设定理论 |
2.4 代理理论 |
2.5 公平理论 |
2.6 期望理论 |
第三章 现代建筑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有效性的建立 |
3.1 薪酬分配的含义及内容 |
3.2 建立有效性薪酬分配制度基本依据和原则 |
3.2.1 薪酬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精确的工作分析为基础 |
3.2.2 坚持效率和效益优先并兼顾公平的原则 |
3.2.3 坚持市场化原则 |
3.2.4 坚持公平公正、同一性的原则 |
3.2.5 坚持薪酬结构从简的原则。 |
3.2.6 坚持企业内部两次分配分离性原则 |
3.3 具体分配方案及确定方法 |
3.3.1 关于工资总额的确定 |
3.3.2 经营决策层实行年薪制 |
3.3.3 管理人员实行岗效工资制 |
3.3.4 项目管理人员执行项目工资制 |
3.3.5 基层生产单位作业层执行计件工资制 |
3.3.6 谈判工资制 |
第四章 中国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分配制度 |
4.1 公司简介 |
4.2 十八冶薪酬分配制度 |
4.2.1 年薪制 |
4.2.2 岗效工资制 |
4.2.3 项目工资制 |
4.2.4 计件工资制 |
4.2.5 谈判工资制 |
4.2.6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管理 |
4.2.7 机关待岗人员管理 |
4.3 十八冶采用有效性薪酬分配方案的效果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概述 |
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有效性 |
1.2 货币政策传导要素及过程 |
1.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发展状况 |
1.4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状况 |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2 国内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综述 |
2.1 利率政策传导有效性研究综述 |
2.2 货币供应量政策传导有效性研究综述 |
2.3 资产价格政策传导有效性研究综述 |
2.4 信用政策传导有效性研究综述 |
2.5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综述 |
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与发展现状 |
3.1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理论研究概况 |
3.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与发展 |
3.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理论分析 |
4.1 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
4.2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
4.3 资产价格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
4.4 信用与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
5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实证研究 |
5.1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
5.2 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
5.3 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
5.4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实证研究 |
5.5 实证研究小结 |
6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传导运行机制的构建 |
6.1 构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总体原则 |
6.2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对策探讨 |
6.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管理探讨 |
6.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举措探讨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读博士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 |
(10)中国·企业·媒介 ——转型期间中国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与写作计划 |
一、关于“以传播促发展”的传播学学术理想 |
二、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焦点 |
三、三个层面、三元主体和研究方法 |
上篇 传播——非经济性发展力量的本土愿景:以大众媒介促进中国企业发展为目标 |
第一节 中国·企业·传媒——以发展为目标的理论考察 |
一、转型和发展——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总语境和中国传播学研究个性 |
二、媒介与社会的三个乐章——变革中国家的新闻媒介功能 |
第二节 不同制度场域里的企业与传媒 |
一、西方传播学视野里的企业与传媒 |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媒 |
三、主体身份和自主理性——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群体的发展使命 |
第三节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企业群体和大众媒介 |
一、制度变迁中三元传播机制建构的可能性 |
二、企业传播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特点 |
三、转型期间传媒与企业关系的演变 |
结语:互为环境,互动发展——以共同发展为使命的中国传媒与企业 |
中篇 经济转型期间的国家信息传播系统和企业发展——“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传播专题研究 |
第一部分 “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传播专题研究背景 |
一、变革的需要和研究价值 |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历程和现状 |
第二部分 经济转轨期间的传播与发展——“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传播专题研究 |
第一节 社会传播系统与国家发展 |
专题研究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中国社会传播系统 |
一、政府:国家发展议程传播的第一推动力量——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政府 |
二、政府:转型期间国家创新运动中的第一传播力量 |
第二节 促发展中求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媒介活动 |
专题研究二、媒介系统发展和国家发展——以上海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产业类报纸结构性发展关系为例 |
(一) 上海信息化建设要求和上海信息产业类报纸传播特点 |
(二) 上海信息化建设发展和上海信息产业类报纸发展 |
专题研究三、伙伴式的创新代理机构:国家创新运动中的媒介活动——以《计算机世界》企业信息化联盟为例 |
一、背景介绍以及《计算机世界》的任务 |
二、企业信息化联盟和其他工作 |
三、企业信息化联盟的现状以及政府的作用 |
第三节 从中心化扩散系统中的配角到非中心化扩散系统中的主角: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企业群体——以“斯达模式”的扩散为例 |
专题研究四、完全的市场竞争和不完全的扩散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传播中的企业群体 |
一、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目标和职责 |
二、中心化扩散系统和非中心化扩散系统的效果分析 |
三、被动接受中主动寻求:企业信息化工程扩散系统中的企业群体——以“斯达模式”的扩散为例 |
结语:三个层次三元力量——中国创新传播运动中的政府、媒介、企业 |
附录 |
下篇 互为环境 互动发展——中国传媒和企业发展关系研究暨“上海大众媒介和企业发展关系”调查综合分析 |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新经济 新课题——上海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和问题的设计 |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关注媒介、期待媒介——“上海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调查典型企业选 |
典型企业一:成长中的国营中小型企业——上海东方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
典型企业二、活跃的民营/私营企业——上海华龙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典型企业三、中小型海外独资企业——艾茜伊鞋业有限公司 |
典型企业四、老牌独资企业——可口可乐(上海)公司 |
第三节主要发现 |
一、企业对大众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 |
二、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决策关系 |
三、企业与大众媒介关系的处理 |
结语:大众媒介怎样做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一个企业和媒介共同关心的问题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八冶二公司认真做好《党的建设》征订发行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D]. 崔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BS钢管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 高克雄.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8)
- [3]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访贵州省总工会宣教部部长俞南平[J]. 宋欣. 现代企业文化, 2013(Z1)
- [4]QRS报业发行公司发行站薪酬设计[D]. 张鼎. 山东大学, 2009(05)
- [5]大连报业经济发展研究[D]. 徐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9)
- [6]我国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刘芳. 西北大学, 2006(11)
- [7]邮政企业实施CRM有关问题研究[D]. 陆洲.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2)
- [8]现代建筑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的有效性研究[D]. 潘必义. 武汉科技大学, 2004(04)
- [9]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 贾炳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10]中国·企业·媒介 ——转型期间中国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D]. 王昊青. 复旦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