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疗法治疗失眠症36例(论文文献综述)
罗晔[1](2021)在《慢性便秘患者大肠经、脾经、胃经腧穴压痛的特征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运用传统经络诊察法及压痛阈值测量法,研究慢性便秘患者大肠经、脾经、胃经的腧穴压痛情况,初步探索慢性便秘患者的经络表现规律,为从经络角度认识本病和辨经选穴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慢性便秘组纳入60例患者,健康对照组纳入的30例健康志愿者,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运用传统经络诊察法诊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大肠经、脾经、胃经在上下肢及腹部的腧穴,观察腧穴压痛出现的情况,并利用VAS评分对腧穴压痛程度评分。其次,运用压痛阈值测量仪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的压痛阈值。最后,利用Excel及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慢性便秘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压痛程度及阈值的差异情况。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慢性便秘组共纳入60例,其中男性为10例,女性为50例,平均年龄44.08岁,集中分布在18~44岁,占总人数的48.33%;病程最短者为半年,最长达20余年,病程在5年以上者人数最多,占总研究人数的41.67%;其中,原发性便秘患者43例,占慢性便秘患者总数的71.67%,继发性便秘患者17例,占28.33%。健康对照组共纳入30例,男性为5例,女性为25例,平均年龄43.97岁,集中分布在18~44岁,占总人数的53.33%。两组性别、年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慢性便秘组间证候分析①证候的总体分布情况:慢性便秘患者属实证者共37例,占慢性便秘人数的62%,虚证者共23例,占38%。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型为气滞秘,共20例(33.33%),其余依次为热积秘15例(25.00%)、阴虚秘13例(21.67%)、气虚秘5例(8.33%)、阳虚秘5例(8.33%)、寒积秘2例(3.33%)、血虚秘0例(0.00%)。②证候在不同年龄层面的分布情况:虚证、实证便秘在非老年患者和老年患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积秘、气滞秘、阴虚秘三个证型在非老年患者和老年患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络诊察结果慢性便秘组的大肠经、胃经、脾经3条经络压痛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大肠经与胃经的压痛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脾经的压痛率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腧穴诊察结果4.1组内比较①压痛腧穴部位分布情况分析:对大肠经、脾经、胃经压痛腧穴分为上肢腧穴、下肢腧穴及腹部腧穴三组,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压痛腧穴的特定穴属性分析:合穴压痛的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依次为交会穴、下合穴、络穴、原穴、输穴、经穴、八脉交会穴、郄穴、募穴、井穴、荥穴。进一步对慢性便秘患者的特定穴及非特定穴出现频次对比发现,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特定穴的压痛阳性率大于非特定穴。③压痛腧穴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合谷、曲池、下廉、丰隆、天枢、阴陵泉、漏谷与年龄呈反向变化,手三里、上廉、上巨虚、足三里、条口、公孙、三阴交、商丘与年龄呈正向变化;其中,仅有足三里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老年患者相对于老年患者,足三里出现压痛的可能性减少(OR=0.41,95%CI:0.004-0.395),其余腧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2组间比较4.2.1腧穴的压痛率比较慢性便秘组大肠经、脾经、胃经的腧穴压痛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2腧穴压痛出现率比较①手阳明大肠经:慢性便秘组大肠经的压痛出现频率最高的腧穴为合谷和手三里,其余依次为上廉、曲池、下廉;健康对照组依次为合谷、手三里、曲池、上廉、下廉;其中,两组手三里、曲池、上廉、下廉的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谷的出现频率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足阳明胃经:慢性便秘组胃经的压痛出现频率最高的腧穴为上巨虚,其余依次为足三里、丰隆、天枢、条口;健康对照组依次为上巨虚、陷谷、伏兔、条口、丰隆;其中,两组上巨虚、足三里、丰隆、天枢、伏兔、条口的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陷谷的出现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足太阴脾经:慢性便秘组脾经的压痛出现频率最高的腧穴为阴陵泉,其余依次为公孙、三阴交、商丘、漏谷;健康对照组脾经压痛频率前五的腧穴依次为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商丘、公孙。其中,两组阴陵泉、公孙、三阴交、商丘、漏谷的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血海的出现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3腧穴压痛程度比较①手阳明大肠经:慢性便秘组大肠经左右两侧合谷、手三里、上廉、曲池、下廉的压痛VAS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足阳明胃经:慢性便秘组胃经两侧上巨虚、足三里、丰隆、天枢、条口、下巨虚、伏兔的压痛VAS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足太阴脾经:慢性便秘组脾经两侧公孙、商丘、漏谷、地机、腹结、大横的压痛VAS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4腧穴压痛阈值比较①手阳明大肠经:慢性便秘组大肠经左右两侧合谷、手三里、上廉、曲池、下廉的压痛阈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足阳明胃经:慢性便秘组胃经两侧上巨虚、足三里、丰隆、天枢、条口、下巨虚、伏兔的压痛阈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足太阴脾经:慢性便秘组脾经两侧公孙、商丘、漏谷、地机、腹结、大横的压痛阈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从经络诊察结果来看,慢性便秘与大肠经、胃经联系更密切。2.慢性便秘患者腧穴的压痛阳性反应最常出现在特定穴,其中以五输穴之合穴最常见,提示合穴可能与慢性便秘的病理状态更相关。3.结合压痛腧穴出现频次、VAS评分和压痛阈值结果看,合谷、手三里、上廉、曲池、下廉、上巨虚、足三里、丰隆、天枢、条口、下巨虚、伏兔、公孙、商丘、漏谷、地机、腹结、大横等具有特异性,说明这些腧穴与可能慢性便秘存在更密切的关系。
杨杉杉,范增光,周亚滨,焦扬,代永兴[2](2020)在《耳穴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通过对近年耳穴疗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归纳和分析,从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神经体液机制、生物学机制总结探讨耳穴疗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相关中西医理论,并总结其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认为耳穴疗法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可以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中作为辅助手段应用。
张红石[3](2020)在《基于“脑-肠互动”下的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PI的fMRI及BGP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脑-肠互动”假说,探讨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脑功能核磁及脑肠肽的影响,分析腹部推拿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1.腹部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的疗效观察本研究以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Heart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of primary insomnia,HSDPI)为研究对象,开展小样本量临床观察。观察腹部推拿治疗HSDPI患者的临床疗效。共收患者75例,脱落10例,剔除3例,终止试验2例。最终确定入组例数6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推拿组、药物组、推拿加药物组。按分组不同进行不同治疗,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及健康睡眠智能管理系统(TPF)检测为效果评定标准,对入组、出组、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通过SPSS19.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计数资料。2.腹部推拿对HSDPI患者脑功能核磁检测的影响本研究招募HSDPI患者20人,招募健康志愿者20人。试验分组包括,健康组(志愿者)、患者组(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每组20例。患者组分别与健康组和治疗组进行组间比较。选用静息态脑功能核磁进行数据采集,采用局部一致性分析法、比率低频振幅分析法、种子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采用Dpabi软件在Metlab上进行图像预处理,采用SPM12软件进行图像统计,采用Xjview软件进行图像分析。3.腹部推拿对HSDPI患者下丘脑质子波谱的影响本研究招募对象及分组与脑功能核磁检测研究相同。在完成静息态脑功能核磁后,患者直接进行质子波谱检测,目标区域为下丘脑。确定采集数据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附加肌酸(Cr/pCr)、胆碱复合物(Cho)、肌醇(Ins1)的位移值后进行测量。数据测量采用的是半定量分析法,比较各物质的相对值NAA/Cr;Cho/Cr;Ins1/Cr;pCr/Cr,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完成了NAA/Cr与PSQI的线性相关性分析。4.腹部推拿对HSDPI患者脑肠肽的影响本研究招募对象及分组与脑功能核磁检测研究相同,开展临床小样本量脑肠肽(BGP)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观察患者组与健康组及治疗组的血清P物质、脑啡肽、食欲刺激素、神经肽Y、胶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变化,统计方法同上。并完成了BGP与PSQI的线性相关分析。5.部推拿对HSDPI患者血清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的研究本研究招募对象及分组与脑功能核磁检测研究相同,开展临床小样本量血清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研究。分析各组间共有代谢物,差异代谢物、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数据采集使用的是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原始数据处理采用MestReNova-12.0.3-21384软件。利用SIMCA-P14.0软件完成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利用MetabaAnlyst4.0数据库借助在线代谢数据,http://www.metaboanalyst.ca,完成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腹部推拿治疗HSDPI的疗效观察推拿组、药物组、推拿加药物组,各组患者进行基线比较年龄、性别、焦虑量表标准分、抑郁量表标准分、PSQI、AIS及TPF组间比较无差异,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疗程结束后,各组组间进行PSQI、AIS及TPF睡眠参数(睡眠总时间、深睡眠时间、离床总时间、睡眠综合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入组、出组、随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部推拿、药物治疗在HSDPI治疗上效果较好,尤其促进患者深睡眠,改善觉醒状态上疗效较为明显。患者在随访时疗效确切,因未排除患者出组后用药情况,因此不做讨论。2.腹部推拿对HSDPI患者脑功能核磁的影响在腹部推拿治疗HSDPI患者临床疗效确切的前提下,进行了fMRI研究。患者组与健康组比较脑区局部一致性在左右岛叶、左右颞叶中下回、左右壳核、右侧颞叶中上回、右侧苍白球、右侧海马等19个区域降低;在左侧颞中上回颞极、左侧眼眶部额下回等3个脑区升高;神经元振幅在右侧岛叶、右侧壳核、右侧皮层扣带中部、右侧前扣带皮层上部、右侧尾状核等9个区域神经元耗氧量下降。在右侧角回、左右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后回4个脑区神经元耗氧量升高。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左侧扣带皮层、左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叶上回等6个脑区功能连接减弱。经推拿治疗后患者在左侧颞上、中、下回,左侧缘上回、左侧颞上回颞极、右侧旁中央小叶、左侧角回、右侧中央前后回等13个脑区神经功能一致性提高;左右额叶皮层直回、右侧眶部额中回等7个局域一致性下降。左右侧海马旁回、左侧海马、左右侧嗅皮层、左侧小脑4、5区、左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左侧中央前回等13个脑区神经元耗氧量增加。在右侧眶部额中回、右侧旁中央小叶、右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后回、等7个脑区神经耗氧量降低。在与SCN功能连接分析上具有提高与海马旁回的功能连接的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3.腹部推拿对HSDPI患者下丘脑质子波谱的影响结果显示HSDPI患者在下丘脑区,与健康组比较NAA、Cho浓度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ns1和pCr比较无差异。推拿治疗后,患者组与治疗组比较NA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Ins1和pCr无变化。提示HSDPI患者下丘脑区神经元活性降低,经腹部推拿治疗后升高了NAA含量,且经线性回归分析,NAA/Cr与PSQI呈线性负相关,这间接表明腹部推拿提高了失眠患者下丘脑区神经元活性,改善了下丘脑功能,与失眠患者睡眠状况改善呈正相关。Cho在治疗后有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或许与患者失眠状态的改善程度相关。4.腹部推拿对HSDPI患者脑肠肽的影响结果显示,健康组、患者组、治疗组比较,P物质、脑啡肽、食欲刺激素患者组外周血清含量增加,经推拿治疗后含量降低,但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肽Y患者组含量较健康组比较降低,治疗后外周血请含量增高,但也没有恢复的正常状态。这与临床治疗结论基本相符。另经线性回归分析,P物质、脑啡肽与PSQI呈线性正相关。从脑肠互动角度解释了腹部推拿治疗失眠的BGP机制。患者组与健康组外周GFAP比较含量升高,经推拿治疗后GFAP降低,表明推拿起到了抑制外周血清GFAP含量的作用,对患者维持脑内环境稳态起到了作用。5.腹部推拿对HSDPI患者血清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的研究我们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了包括组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色氨酸、天冬酰胺等40种共有代谢物,通过差异性分析筛选了组氨酸、甘氨酸、色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等24种差异代谢物,通过组间比较最终确定了组氨酸、天冬酰胺、肌酸、甘油、牛磺酸、甘氨酸、色氨酸等10种具有研究价值的差异代谢产物,并完成了差异性代谢通路图,确定了甘氨酸通路在促睡眠代谢通路中意义重大。最终证明腹部推拿可有效的调节与睡眠相关代谢物,同时在调节脂代谢方面发挥了作用。结论:本试验以“脑肠互动”为假说,从临床疗效观察、脑功能影像学、脑质子波谱、脑肠肽、血清代谢组学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腹部推拿可改善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尤其是可以延长患者的深睡眠时间,降低觉醒发生几率。2.通过fMRI检测,证实了腹部推拿治疗HSDPI与升高了与觉醒次数呈负相关的脑区活性,降低了与睡眠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的脑区功能有关。3.通过MRS检测,间接证实腹部推拿可提高了失眠患者下丘脑神经元活性,改善了患者失眠状态。且验证了NAA/Cr与PSQI得分呈线性负相关。4.通过脑肠肽检测,验证了腹部推拿可改善外周血清中BGP的分泌紊乱,其中ENK、SP与PSQI具有线性正向回归关系。5.通过代谢组学分析,究发现了40种健康、失眠、推拿治疗后人群的共有代谢物,24种差异代谢物(10种具有研究价值),确定了6条差异代谢通路,筛选出甘氨酸通路在腹部推拿促睡眠代谢通路中意义重大。6.另外,证实了腹部推拿可改善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脑区功能,可调节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脑肠肽。验证了腹部推拿对HSDPI患者脂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总之,腹部推拿治疗HSDPI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改善了与睡眠相关脑区功能活动,提高了生物钟调节中枢活性,改善了血清脑肠肽紊乱,激发了诱导睡眠相关的代谢通路,最终起到治疗作用的。其在改善患者的过度觉醒,促进患者深睡眠方面作用明确。另外,本研究为腹部推拿改善患者健忘症状,调节脂代谢紊乱方面提供了试验验证。
曹洪福[4](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分别进行针刺和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索针药结合在辨证方法、治疗方式、增效机制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60例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法,对照组仅给予针刺疗法。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腰背痛JOA评分量表的评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针药结合组和针刺组的腰腿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70%,两组样本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法可明显改善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且效果优于单独针刺法。
毕罗文[5](2019)在《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试验观察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以少腹逐瘀汤作为对照,观察温里镇痛汤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温里镇痛汤组)、对照组(少腹逐瘀汤组),每组36例。(2)温里镇痛汤组给予温里镇痛汤颗粒剂口服,少腹逐瘀汤组给予少腹逐瘀汤颗粒剂口服,均于经前第3天开始服药,共服7剂,每日一剂,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3)以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疼痛VAS评分、疾病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PGF2α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患者月经期48小时内血清PGF2α水平为机理指标,以证候疗效和疾病疗效为疗效判定指标。(4)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综合判定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的症状评分、证候评分、痛经程度、VAS评分、血清PGF2α等资料具有可比性。(2)痛经疾病疗效:温里镇痛汤组的总有效率为97.20%;少腹逐瘀汤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治疗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里镇痛汤及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温里镇痛汤组与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里镇痛汤优于少腹逐瘀汤。(3)痛经证候疗效:温里镇痛汤组总有效率为91.67%;少腹逐瘀汤组总有效率为86.11%;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里镇痛汤及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温里镇痛汤组与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里镇痛汤优于少腹逐瘀汤。(4)治疗疗效指标变化:在VAS疼痛评分、疼痛程度分级、症状评分、证候评分、血清PGF2α水平方面,温里镇痛汤组和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里镇痛汤组和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以上疗效指标,两组均有疗效,相比之下,温里镇痛汤的疗效优于少腹逐瘀汤。(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说明是安全的。结论温里镇痛汤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是安全有效,且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均高于少腹逐瘀汤。
周宇桐[6](2019)在《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肩宁六针治疗组)和对照组(毫针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表(Constant-Murley)评分,并进行总体疗效观察和评定。结果:最终观察组完成28例,对照组完成27例。1.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nstant-Murley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结论:1.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2.肩宁六针取穴少且均在手部,取穴精、操作方便、疗效佳,在临床治肩周炎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贾叶娟[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手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手针疗法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探究文献中手针疗法治疗疾病的优势病种、疗效、配合方法等的应用规律和特点,以期指导临床,为手针疗法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1将手针疗法的文献作为信息源,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网(VPCS)及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手针疗法的相关文献(195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同时搜集手针疗法相关的书籍、着作及病案。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期刊、医案、医籍文献进行筛选。2根据手针疗法的规律和特点并参考已建立的耳针、头针等数据库平台,创建手针疗法数据库平台。在数据库内输入有效信息,包括文献标题、作者、出处等基本信息和病名、针刺方法、配合方法、疗效等具体信息。3将纳入的手针疗法相关文献中的数据逐一录入数据库内。为确保录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对录入的信息按照严格的三级审核制度进行文献质量控制。4设定手针疗法的适宜病种、选穴、配合疗法、疗效等之间的关联,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终以图表的形式提供给研究者。结果:期刊文献总共纳入199篇,医案文献纳入144条,医籍文献纳入575条。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汇总得出手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外科和内科中应用频次最高,外科应用频次分别是:132次、73次、67次,内科应用频次分别是:37次、59次、338次。期刊文献中,手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疗效可靠,愈显率分别为:外科88.45%、内科78.06%、五官科89.96%、儿科90.65%、妇科60.61%、皮肤科67.73%;期刊文献中,手针治疗各科疾病以双侧或健侧手穴为主,配合运动疗法的使用频次为107次;医案文献内包含34种疾病;医籍文献内包含123种疾病,内科病种为56种,其种类最多。结论:手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其中以外科(伤筋、腰腿痛)、内科(腹痛、头痛)、儿科(小儿遗尿)应用较多;手针疗法治疗伤筋的应用频次最高,治疗时以“腰腿穴”为主,同时多配合运动疗法具有显着疗效。
张显达[8](2016)在《孙氏腹针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孙氏腹针腹八区结合传统针刺疗法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结合孙氏腹针。每日针刺1次,电针通电20分钟,疏波,频率5~6HZ。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3周为1个疗程。采用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损害量表(ISI)进行两组间的疗效评估。结果:1.在IS I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ISI评分均有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SI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2.在PSQI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均有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SQI评分下降水平更为明显(P<0.05)。3.在PSQI评分分项中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方面,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上,治疗组和对照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孙氏腹针结合传统针刺疗法和单纯传统针刺疗法治疗不寐均有疗效。2.孙氏腹针结合传统针刺治疗不寐疗效优于单纯传统针刺疗法。
许宏宝[9](2016)在《基于全息论对第二掌骨贴压合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元气虚弱、邪气聚集是导致疾病的元凶。在人类历史中,绝大多数时间,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通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提升正气,更好地恢复精神体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失眠恰好是良好睡眠的大敌,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失眠之苦,忍受过失眠的煎熬,只是失眠的时间长短而已。因此,可以说失眠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睡眠紊乱。严重的失眠甚至会导致身体虚弱而伴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情绪低落等症状,天长日久直接影响失眠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失眠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香港,失眠问题日趋严重,卫生署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失眠人口推算高达140万人。我们身边的许多朋友或者亲属,往往平常身体状况自我感觉很好,对失眠问题不予理会,却突然查出了某种绝症,但为时已晚,回天乏力。其实很多病不是不能治,而是无意去留心,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治疗机会,最终造成大错。治疗失眠有很多方法,西方主流医学主要是服药治疗,但副作用颇多。而中医则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方用药,或佐以针灸、耳穴按压等理疗方法,服用中药效果的效果显着,但部分人偏于中药口感差、用药的心理有逆;针刺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但很多人伴有心理恐惧感;耳穴按压治疗又有碍观瞻,患者往往每次都要到诊所治疗,非常不方便。自从张颖清教授在第二掌骨桡侧近心端处发现了一个腿穴,能治人体腿部疾病。当时他受到耳针系统可以代表人体缩影的启示,经过了几千例的实践验证,发现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位群,是由远心端至近心端顺序排列的从头到足的人体整体缩影。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体的其他长骨节肢,也存在着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而且他发现,这些穴位具有现代生物学上的普遍意义,即每一个穴位系统都是穴位全息律的特例。有鉴于此,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临床病例作研究探讨,以无创的“第二掌骨桡侧王不留行敷贴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肝郁型失眠者,希望找出一个有效及容易掌握的治疗方法,创出一条新思路,为大众的医疗保健推进出一份力。鉴于中医目前缺乏对手诊全息论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及调理人体健康的疗效研究。而临床上也发现一些学者研究和病例的报告,本论文希望透过对手部全息论的进一步研究能够达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疾病的效果,提早调理人体健康的疗效,尤其是失眠人群。方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的方法。对有关全息理论从手部治疗疾病的文章进行检索,同时参阅其他全息和有关手部治疗疾病的书籍和杂志,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临床研究主要以60病例作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所有患者都是应诊于笔者香港林满杏中医诊所,又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随机分为第二掌骨桡侧王不留行敷贴配合服用中药组30人(治疗组)和纯服用中药组30人(对照组),两组服用同样中药柴胡龙骨牡蛎汤;而治疗组则给予0.5cm*0.5cm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第二掌骨桡侧的头穴、心穴和阿是穴,嘱患者每日按压5次或以上,每穴一分钟,5天更换一次,双手交替敷贴,10日为一疗程,2个疗程之后作出评价。治疗前后两组需填写一份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表,其评分项目包括失眠程度、精神萎靡状态和头痛,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分数比较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而临床疗效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则为83.3%,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敷贴按压第二掌骨桡侧配合服用中药治疗失眠优于纯以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结论提示通过经络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效调节脏腑的阴阳失调。手部全息疗法操作简单、容易,可以说是一看就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既可治病又可保健,是治未病、慢病干预的重要手段。
马海洋[10](2015)在《生物全息诊疗法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生物全息诊疗法流源,以及其对于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作用。方法及内容:搜集生物全息诊疗法的文献资料,汇总当代着作中有关内容,总结其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优势。结果:①生物全息诊疗法是张颖清通过对第二掌骨侧全息的研究发现的,现有很多分支;②生物全息诊疗法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内经》、《难经》等;③生物全息诊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结论:①生物全息律是普遍存在的;②生物全息诊疗法对我们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有深远的影响;③人体存在多个全息胚,生物全息诊疗法方法多样,临床应用广泛;④全息穴位系统是人体穴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隐含的临床价值不亚于经脉穴位系统。
二、运用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疗法治疗失眠症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疗法治疗失眠症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便秘患者大肠经、脾经、胃经腧穴压痛的特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经络诊察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
1 经络诊察在消化疾病应用的理论基础 |
2 经络诊察法在消化疾病应用的临床意义 |
3 经络诊察的方法及发展 |
4 经络诊察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便秘的针灸诊疗概况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慢性便秘与相关经脉的联系 |
4 慢性便秘的针灸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耳穴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耳穴疗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理论 |
1.1 经络学说 |
1.2 脏腑学说 |
2 耳穴疗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医理论 |
2.1 神经体液机制 |
2.2 生物学机制 |
3 耳穴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3.1 高血压 |
3.2 冠心病 |
3.3心律失常 |
3.4心力衰竭 |
4 总结 |
(3)基于“脑-肠互动”下的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PI的fMRI及BGP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失眠中西医发病机制述要 |
1 中医发病机制研究 |
1.1 病名探讨及证治分型 |
1.2 病因 |
1.3 发病机制 |
2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
2.1 病名的探讨及分类 |
2.2 病因 |
2.3 发病机制 |
文献综述二 脏腑推拿源流述要及特点分析 |
1 发展源流 |
1.1 殷商先秦两汉时期 |
1.2 两晋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5 近现代脏腑推拿的发展 |
2 基本特点 |
2.1 手法特点 |
2.2 诊断特色 |
2.3 取穴特色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腹部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PI患者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诊纳排剔标准 |
2.2 患者采集及试验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评定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3 试验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治疗后组间比较 |
3.3 各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比较 |
4 讨论 |
4.1 试验的研究背景 |
4.2 腹部推拿治疗方案解析 |
4.3 治疗效果分析 |
5 小结 |
试验二 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PI患者Rs_fMRI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患者及健康人群招募 |
2.2 试验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试验方案 |
2.5 统计学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PSQI、AIS治疗前后比较 |
3.3 Rs_fMRI患者组与健康组比较 |
3.4 Rs_fMRI治疗组与患者组比较 |
4 讨论 |
4.1 f MRI概述 |
4.2 Reho分析 |
4.3 f ALFF分析 |
4.4 FC分析 |
5 小结 |
试验三 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PI患者MRS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患者及健康人群招募 |
2.2 试验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试验方案 |
2.5 统计学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基线比较及失眠疗效比较 |
3.2 质子波谱比较 |
4 讨论 |
4.1 MRS概述 |
4.2 MRS所测物质分析 |
4.3 MRS结果分析 |
5 小结 |
试验四 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PI患者脑肠肽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患者及健康人群招募 |
2.2 试验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试验方案 |
2.5 统计学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基线比较及失眠疗效比较 |
3.2 试验数据比较 |
4 讨论 |
4.1 Elisa概述 |
4.2 脑肠肽概述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5 小结 |
试验五 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PI患者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患者及健康人群招募 |
2.2 试验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试验方案 |
2.5 统计学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基线比较及失眠疗效比较 |
3.2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
4 讨论 |
4.1 NMR概述 |
4.2 代谢组学分析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针药结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和撤出试验标准 |
1.8 纳入资料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疗效指标 |
3.1 视觉模拟评分 |
3.2 自觉症状及体征 |
3.3 临床疗效评价 |
4.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VAS评分比较 |
2.JOA评分比较 |
3.临床疗效评价 |
4.典型病例 |
讨论 |
1.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2.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 |
2.2 现代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3.试验结果分析及探讨 |
3.1 两组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效果和JOA评估量表的差异分析 |
3.2 针药结合法和针刺治疗法临床疗效差异的简要分析 |
4.针药结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机理初探 |
4.1 取穴原理 |
4.2 针刺作用 |
4.3 针刺操作 |
4.4 中药作用 |
4.5 针药结合法的综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二十年针药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疗效判断 |
5.质量控制方法 |
6.统计学处理 |
7.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病例信息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一般资料及随机与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完成情况(见表3) |
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见表4) |
3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见表5) |
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见表6)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3 全息理论 |
4 选穴依据 |
4.1 全息理论 |
4.2 远端选穴 |
4.3 局部选穴 |
5 肩宁六针与毫针常规针治疗肩周炎的分析对比 |
6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
附录 B:临床观察表 |
附录 C: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 |
附录 D:综述 |
参考文献 |
(7)基于数据挖掘的手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来手针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孙氏腹针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
1.1 不寐病名的由来 |
1.2 不寐的病因 |
1.3 不寐的病机 |
1.4 中医对不寐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
2.1 不寐的病因 |
2.2 现代医学对不寐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和西医对不寐诊断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判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腹脑学说的发展历史 |
2. 中医学对腹脑的认识 |
3. 孙氏腹针和传统针法治疗不寐的理论基础 |
3.1 孙氏腹针和全息生物学理论 |
3.2 孙氏腹针和腹脑学说 |
3.3 传统针刺治疗不寐选穴及理论依据 |
3.4 孙氏腹针疗法治疗不寐选穴及理论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两种治疗方法对ISI评分的影响 |
4.2 两种治疗方法对PSQI评分的影响 |
4.3 两种治疗方法对有效率的影响 |
5.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基于全息论对第二掌骨贴压合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生物全息理论的研究进展 |
一、“生物全息论”概念的提出 |
二、生物全息论的源流 |
三、生物全息论的机理 |
四、生物全息论的应用原则 |
五、第二掌骨诊疗意义 |
六、中医治疗中的全息整体观 |
第二章 手诊研究的内容 |
一、手诊概念 |
二、中西方对手诊医学的认识 |
三、手诊在治未病中的意义 |
四、手诊的机理 |
五、手诊的主要内容 |
六、观手纹手指看疾病 |
七、手诊的意义 |
第三章 失眠的研究进展 |
一、失眠的定义 |
二、香港人的失眠问题 |
三、失眠的病因病机 |
四、失眠的手诊要点 |
五、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
第四章 全息理论指导下的手部按摩研究 |
一、手部全息按摩疗法概论 |
二、手部按摩作用机制 |
三、手部按摩常用手法 |
四、手部按摩失眠方法 |
五、第二掌骨桡侧全息按摩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课题研究方案 |
一、研究方案 |
二、创新性 |
第二章 第二掌骨穴位贴压配合中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 |
一、临床研究基本资料 |
二、临床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展望 |
第一章 全息疗法在慢病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
一、第二掌骨穴位敷贴对改善失眠的积极意义 |
二、全息疗法对慢病干预的重要性 |
第二章 全息诊疗在治未病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
一、全息诊疗与中医天人相应理念的契合 |
二、全息诊疗符合治未病理念并拓展其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生物全息诊疗法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物全息学概述 |
1 生物全息律 |
2 生物全息律与全息胚 |
3 植物结构中的生物全息律 |
4 动物中的生物全息律 |
第二部分 中医古代医籍中人体的生物全息规律 |
1 脐周的生物全息规律 |
2 面部的生物全息规律 |
3 尺肤的生物全息规律 |
4 五脏开窍理论全息论 |
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研究 |
2.结果与分析 |
2.1 第二掌骨侧的生物全息疗法 |
2.2 耳穴与生物全息诊疗法 |
2.3 脐与生物全息诊疗法 |
2.4 面针与全息生物疗法 |
2.5 高氏奇穴及全息生物诊疗法病例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运用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疗法治疗失眠症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便秘患者大肠经、脾经、胃经腧穴压痛的特征分布研究[D]. 罗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耳穴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杨杉杉,范增光,周亚滨,焦扬,代永兴. 中医药导报, 2020(13)
- [3]基于“脑-肠互动”下的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PI的fMRI及BGP影响的研究[D]. 张红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针药结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曹洪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毕罗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宇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数据挖掘的手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D]. 贾叶娟.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8]孙氏腹针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显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基于全息论对第二掌骨贴压合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的研究[D]. 许宏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10]生物全息诊疗法的文献研究[D]. 马海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