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二氧化钛在腈纶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婉婉[1](2018)在《纤维用浅色ATO@TiO2导电晶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电纤维是在纺丝过程中通过向成纤聚合物基体中添加导电填料制备而成的具有电荷传导能力的新型功能性纤维。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纺织品市场不断壮大,导电纤维也随之向工业、军事、医疗、电子通讯等各个领域中渗透。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导电纤维提出了更多要求,其中导电纤维的浅色化是目前的一大发展趋势。作为导电纤维的核心组分,导电填料在决定纤维导电性能好坏的同时,还决定了纤维的颜色。目前常用的导电纤维用的导电填料均为黑色或深色,这就导致了纤维产物的外观也呈现深色,这样会直接影响其视觉效果,限制其应用范围。尽管目前已有关于浅色导电填料的报道,但这些研究较为分散而且不够深入,亟待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以促进其产物性能的最优化和稳定化,为进一步开发出多样化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供理论基础。此外,这些浅色填料多为球状,具有更好电荷传导能力的棒状浅色导电填料则鲜有研究。因此,探索可用于导电纤维的浅色导电晶须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课题以制备同时具有色浅和导电性能的纤维用棒状导电填料为主要目标,以有优异消光性能的TiO2晶须为载体,在其表面包覆导电锑掺杂氧化锡(ATO)薄膜,制备了浅色的ATO@TiO2导电晶须。研究了ATO@TiO2复合晶须的成型机制以及复合晶须实现导电和消光的机理,并探讨了ATO@TiO2应用于导电纤维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微波加热法结合高温煅烧技术合成了棒状TiO2晶须。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制备过程中不同的加热时间对产物微观形貌和结晶性能的影响,提出了TiO2前驱体在微波场下的生长机制。另外,采用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等监测了TiO2前驱体在高温处理时向TiO2晶须转变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微波加热3 min生成的前驱体在经煅烧处理后形成的TiO2晶须综合性能较优,可作为下一步实验的载体材料。(2)对制备的TiO2载体晶须进行羟基化处理,再利用湿化学共沉积法结合高温煅烧技术对其进行无机包覆,得到了具有浅色外观的ATO@TiO2导电晶须。验证了实验中对通用的湿化学共沉积法的改进,提高了ATO导电层的包覆效果而且有利于ATO的有效掺杂,并通过研究溶液pH值、Sb/Sn摩尔比、Sn/Ti质量比和煅烧温度等关键参数对ATO@TiO2晶须导电性的影响,优化了制备工艺参数。最后对制得的ATO@TiO2导电晶须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TO@TiO2导电晶须具有明显的壳芯结构,其中ATO导电层是由ATO纳米粒子堆砌而成的,其结构完整且与TiO2晶须的结合紧密,这一结构有利于ATO导电网络的形成。另外,表面元素分析结果验证了ATO的掺杂主要是以Sb5+为主,极大程度上避免了补偿效应的发生,有利于ATO导电性的提高。(3)对ATO@TiO2导电晶须的成型过程进行讨论,并研究该过程中ATO导电层的包覆成型机理和掺杂导电机理。根据ATO在TiO2表面的分布模型和电阻率测试结果,利用等效电路模型解释复合晶须中ATO导电网络形成机制,并通过对复合晶须电阻的计算验证其导电机制。(4)以光散射理论为基础对ATO@TiO2导电晶须的消光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了溶液pH值、Sb/Sn摩尔比、Sn/Ti质量比和煅烧温度对晶须产物白度的影响,从理论上解释复合晶须呈现高白度的原因。(5)利用溶液共混法将ATO@TiO2导电晶须与聚丙烯腈(PAN)充分混合后,通过湿法纺丝法制备了浅色的ATO@TiO2/PAN复合导电纤维。对不同ATO@TiO2晶须含量下纤维的微观形貌、结晶性能、热性能以及导电性能进行研究,并探究ATO@TiO2/PAN纤维导电性能的耐热性、耐光性和耐水洗性,以验证ATO@TiO2晶须在导电纤维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功能可靠性。
谷慧平,刘晓光[2](2018)在《浸胶液调配工艺对锦纶66浸胶帘子布胶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锦纶66浸胶帘子布的生产过程中,浸胶液调配工艺会影响帘子布胶斑的形成。探讨了浸胶液调配中其组成物料含量、催化剂、物料混合顺序以及浸胶液p H值对帘子布胶斑的影响,利用产品缺陷智能检测系统和千米胶斑面积表征胶斑。结果表明:减小浸胶液中天然胶乳的含量,采用酚醛预聚树脂替代间苯二酚和部分甲醛,使用氢氧化钠作催化剂,在间苯二酚或酚醛预聚树脂与甲醛混合之前加入胶乳溶液,降低浸胶液p H值,可减少帘子布的千米胶斑面积;浸胶液的机械稳定性与帘子布的千米胶斑面积呈正相关性,可替代帘子布千米胶斑面积用于浸胶液的调配。
韩风,伍三华,沈志明[3](2018)在《国产二氧化钛在腈纶生产应用中的问题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进口和国产不同批次的二氧化钛(TiO2)进行高剪切模拟试验,测试表征了粒径、分散稳定性和热性能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批次国产TiO2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在表面处理方面国产TiO2存在调配时出现较多气泡、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团聚等较大问题,需要进行改进才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于伟男[4](2018)在《钛白粉的有机胺表面改性及其在全消光锦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纤维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从最初的天然纤维到如今广泛应用的合成纤维,已形成一个巨大产值的市场。合成纤维种类繁多,价格低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品质的提高,消费者对纤维织物的美观度产生更高要求。由于普通纤维会对入射光线产生部分全反射,发出刺眼的光泽,很难满足人们的要求。通过改变纤维内部结构、折射率、添加消光剂,即可制得具有消光性能的纤维,减弱反光现象。在常见的各类消光纤维中,锦纶拥有几乎最好的力学性能,其耐磨性强、断裂强度高、弹性较好,在内衣、外套等市场颇受青睐。钛白粉(二氧化钛)由于产量大、成本较低、折射率与纤维表面相差较大,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消光剂之一,在纤维中加入1.52.0 wt%即可达到全消光效果。然而,钛白粉颗粒容易受到范德华力和表面作用力而发生团聚,不易在成纤聚合物中均匀分散,影响纺丝过程的顺利进行。本文分别选用三种多元胺和三种偶联剂对钛白粉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研究改性后钛白粉的接枝量、粒径分布、Zeta电位以及在分散液中的沉降高度等,逐步选出适宜的配方,并进行己内酰胺的聚合反应,制备全消光锦纶切片并熔融纺丝,最终得到具有全消光性能的锦纶。钛白粉经纳米球磨机中研磨30 min后,其粒径D50均为300 nm左右,在可见光波长的二分之一以内,切片兼具消光及可纺性要求。分别使用十二烷二胺和二(三乙醇胺)钛酸二异丙酯改性的钛白粉,Zeta电位分别为-38.13 mV和-37.27 mV,有机物接枝量分别为1.504wt%和1.566 wt%,并且有着较为致密均匀的表面形貌和在己内酰胺水溶液中良好的分散性,适合用于聚合及纺丝工艺中。将钛白粉与己内酰胺加入聚合釜,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开环聚合即可制得全消光锦纶切片,切片经双螺杆挤出机制备出了全消光锦纶。加入改性钛白粉后,切片的结晶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粘度和相对分子量增加。观察切片和纤维的表面及截面,可以发现钛白粉较为均匀地分散在其表面,无明显团聚现象。除此之外,加入钛白粉后的纤维,断裂强度未明显降低,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到了33.14%和16.38%。对比大有光锦纶纤维,可看出全消光纤维的漫反射明显提升。
曾化勇[5](2017)在《腈纶差别化新产品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而且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多开发研究新产品,适时调整生产品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新产品的开发,也不能盲目、随意地进行,为了提高开发新产品的成功率。需要企业经常走访客户,到市场中去实际考察和调研,与下游客户及时沟通,了解产品质量、性能,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否则,只能是闭门造车,夜郎自大。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腈纶服饰面料的质量和档次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也变得多样化,高质量和高档腈纶用量也增大。当前,国外生产的高档腈纶服饰面料,选用多功能、多组合腈纶纤维,具有抗静电、导电、抗起球、抗菌、抗紫外、阻燃、香味、高吸水等多种性能,这些多功能、多组合纤维价格与常规纤维价格的差价在500010000元/吨。这就要求国内腈纶纤维工作者们研究开发出各种仿天然甚至超天然、多功能、高环保的腈纶差别化新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本文结合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的生产工艺技术特点,腈纶差别化新产品的开发研究现状及优势,市场用户对哪些高附加值的腈纶差别化新产品需求,目前腈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腈纶行业应该走什么发展模式的道路,为腈纶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辛美音[6](2016)在《国产二氧化钛消光剂在腈纶纺丝中的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腈纶部二步法纺丝生产线上试用国产二氧化钛(Ti O2)消光剂的情况。结果表明:国产Ti O2消光剂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水平,使用期间生产的腈纶短丝及长丝检测疵点、粉末、纤度、断裂伸长、断裂强度等主要指标,与使用进口Ti O2消光剂无明显差别,Ti O2含量稳定。纺丝过滤器、纺丝组件的使用周期未见缩短,但配料时粉尘上扬,需进一步改进。
安鹏[7](2013)在《纳滤—厌氧氨氧化—高级氧化工艺深度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腈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生物降解性差,对环境造成危害较大,是目前废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难题。以抚顺石化腈纶厂为例,现有处理工艺不能满足处理要求,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的尾水中仍含有较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氨氮和总氮浓度也较高且缺少可被反硝化利用的碳源。面对日益严格的污水排放要求,选择经济有效的后续深度处理工艺是腈纶生产企业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中,通过对现有污水处理工艺中重要处理单元的水样进行全分析,分析难降解污染物组成,了解各污染物在生物处理工艺过程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经过现有厌氧-好氧过程处理后,干法腈纶废水(DAFW)中的腈类和酚类可以被生物降解,丙烯腈等含氮有机物降解过程中释放出氨氮,造成生化出水氨氮浓度大幅度升高;而残留的烷烃和腈类低聚物为难以降解的有机物,造成生化出水COD难以达到排放标准。针对腈纶废水氨氮浓度高和COD难以生物降解的特点,并对比多种工艺对腈纶废水的处理效果,提出了“纳滤-亚硝化/厌氧氨氧化-非均相电催化”为主体的深度处理工艺,并通过小试和中试实验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纳滤不但可以有效截留腈纶废水二级生化尾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还可以通过电荷平衡作用同时去除氨氮,使出水基本达到排放标准,同时经纳滤浓缩后可有效减少后续工艺处理水量。温度和TMP等参数均可影响纳滤产水效果,在跨膜压差为0.45-0.6MPa、温度为30-35℃并采用二级过滤的条件下,产水COD和氨氮分别为32mg/L和17mg/L。中试实验中,进水SS严重影响纳滤装置的稳定运行。增加预处理装置去除SS后连续运行时,跨膜压差变化不大,虽然缓慢增加,但始终在0.75MPa以下,说明纳滤系统处理腈纶废水二级生化出水时膜污染较轻。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对纳滤膜进行清洗和维护,可以有效的减轻膜污染和膜运行阻力。应用纳滤膜对腈纶废水二级生化尾水分离浓缩后,浓水再分别由亚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和非均相电催化工艺进行脱氮除碳。实验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来实现亚硝化过程,利用其对微生物的高效截留作用,延长系统中微生物的污泥停留时间,强化亚硝化反应。对比中试和小试实验表明,采用硝化污泥作为优势菌种启动,可以较快的实现完全亚硝化。处理实际废水时NH4+-N去除率和NO2--N/NOX--N比率分别为85%和80%。投加KClO3可以有效控制出水N03--N浓度,并且HRT的缩短有助于强化控制效果。系统稳定运行时N03--N的转化率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基本稳定在30mg/L以下。Anammox批式和小试连续实验表明,anammox工艺处理腈纶废水时其反应速率略有降低,但对厌氧氨氧化菌没有急性毒性和累积抑制作用。中试实验采用高纯度anammox菌接种的生物膜法,并用立体帘式结构无纺布填料进行挂膜,可以实现低接种菌量下的anammox反应器快速启动。在人工培养阶段,运行稳定后NH4+-N和N02--N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0%和95%。与小试实验相比,中试实验处理实际废水时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均有所下降,分别为85%和73%。现场实验中anammox菌对温度和SS较敏感,并且anammox菌属呈现多样化,由接种时的单一B. anammoxidans sp.转变成Kuenenia sp.为优势菌属,说明在处理腈纶废水的环境下,更有利于Kuenenia sp.的生长。本实验构建非均相电催化体系,在控制反应时间3h、反应槽压4V,H202的投加量为3mL并采用分段投加方式时,对腈纶废水纳滤浓缩后的浓水处理效果最佳,COD可降解到85mg/L左右,去除率可达到83%。小试和中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案设计工艺对腈纶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可以同时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和NH4+-N。并通过简单成本估算,本方案工艺工程建设总投资为1723万元,吨水运行费用为4.56元,环境效益可观,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赵永霞,赵庆章,王鸣义,王玉萍[8](2009)在《涤纶长丝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文中提出近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涤纶长丝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行业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对于企业来说,如何依靠产业链的升级与集成创新走出目前的困境,驶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迫在眉睫,这也正是本专题的主旨所在。
鲁玲[9](2007)在《ABC设备管理在腈纶行业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受工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设备的完善程度。设备的技术状态对企业生产有直接影响。一个完整生产体系进行连续生产,如果其中任何一台设备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生产装置甚至全厂停产。,每停产一天,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百多万元。况且化工生产设备常在高温、高压、高转速条件下工作并多处于易燃、易爆、有毒和有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中,如果设备发生事故,不仅使国家财产和经济效益受到损失,甚至会造成人身事故及环境污染。可见,搞好设备管理,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是多么重要。设备管理在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那么,设备管理的水平,设备管理的理念,设备管理的模式创新等就显得如此重要。本文腈纶设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代管理的新趋势,现场改善与管理的关系,找出现有经纶设备的管理不足,从而提出腈纶设备管理需要有新的管理模式--腈纶设备管理ABC模式探索,来适应我们现代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法,对腈纶设备进行ABC分类,并结合备件库存管理,展望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马俊[10](2007)在《1500T/a碳纤维原丝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对拟建项目有关的市场、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拟定的技术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分析和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设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系统论证、多方案比较和综合评价,由此确定该项目是否可靠,并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简言之,可行性研究就是在项目的投资前期,对拟建项目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从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工作阶段。本文以吉林奇峰化纤公司准备建设的1500t/a碳纤维原丝项目为案例进行可行性研究。首先对碳纤维市场,特别是碳纤维原丝市场需求变化等外部环境以及公司研发的技术优势、生产条件做了详尽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着重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其在原料能源消耗及环境、经济效益、企业社会效益及风险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通过比较、分析、论证,文章最后得出了吉林奇峰化纤公司建设1500t/a碳纤维原丝项目切实可行的结论。
二、国产二氧化钛在腈纶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二氧化钛在腈纶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用浅色ATO@TiO2导电晶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导电纤维概述及研究现状 |
1.1.1 导电纤维的种类、特点及制备方法 |
1.1.2 导电纤维的发展趋势 |
1.2 导电填料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1.2.1 导电填料的分类及特点 |
1.2.2 浅色导电填料的研究进展 |
1.2.3 棒状导电填料的优点及应用 |
1.3 导电填料的在共混复合材料中的导电机理 |
1.3.1 逾渗导电网络形成机理 |
1.3.2 载流子迁移机理 |
1.4 二氧化钛的性能及研究现状 |
1.4.1 二氧化钛的表面性能 |
1.4.2 二氧化钛的消光性能 |
1.4.3 二氧化钛晶须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波加热法制备棒状TiO_2晶须及生长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和主要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步骤 |
2.2.3 晶须样品性能测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微观形貌分析 |
2.3.2 热重和物相结构分析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4 晶须生长机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O@TiO_2导电晶须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
3.2.2 实验步骤 |
3.2.3 晶须样品性能测试 |
3.2.3.1 ATO@TiO_2导电晶须样品的微观形貌及物象结构分析 |
3.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3.2.3.3 样品电阻率测试 |
3.2.3.4 样品白度测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3.3.2 工艺参数对晶须导电性能的影响 |
3.3.3 ATO@TiO_2导电晶须的性能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TO@TiO_2导电晶须的成型机制及导电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ATO@TiO_2复合晶须的成型过程及机理分析 |
4.2.1 ATO@TiO_2复合导电晶须的成型过程 |
4.2.2 ATO@TiO_2复合晶须的成型机理 |
4.3 ATO@TiO_2复合晶须的导电机制分析 |
4.3.1 ATO导电粒子在TiO_2晶须表面的分布模型 |
4.3.2 ATO@TiO_2复合晶须的导电机制 |
4.3.3 ATO@TiO_2复合晶须的电阻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TO@TiO_2晶须的消光机理研究及白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 引言 |
5.2 ATO@TiO_2复合晶须的消光机理 |
5.3 ATO@TiO_2复合晶须的白度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浅色ATO@TiO_2/PAN导电纤维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6.2.2 实验步骤 |
6.2.3 纤维样品性能测试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浅色ATO@TiO_2/PAN纤维的基本性能表征 |
6.3.2 浅色ATO@TiO_2/PAN纤维的导电性能研究 |
6.3.3 浅色ATO@TiO_2/PAN导电纤维性能的耐久性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浸胶液调配工艺对锦纶66浸胶帘子布胶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原料及试剂 |
1.2 设备及仪器 |
1.3 浸胶液的调配 |
1.4 锦纶66浸胶帘子布的生产 |
1.5 测试与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浸胶液中天然胶乳含量对胶斑的影响 |
2.2 催化剂对胶斑的影响 |
2.3 酚醛预聚树脂对胶斑的影响 |
2.4 浸胶液p H值对胶斑的影响 |
2.5 间苯二酚/甲醛/胶乳溶液混合顺序对胶斑的影响 |
2.6 机械稳定性与千米胶斑面积的关系 |
2.7 H抽出 |
3 结论 |
(3)国产二氧化钛在腈纶生产应用中的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原料、设备、测试仪器 |
1.2 测试方法 |
1.2.1 高剪切实验模拟分析 |
1.2.2 分散稳定性 |
1.2.3 热失重 |
1.2.4 粒径 |
1.2.5 表面张力 |
1.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XPS)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国产和进口Ti O2工业化应用情况 |
2.2 国产Ti O2与进口Ti O2原料检验指标值对比 |
2.3 高剪切模拟分析 |
2.4 粒径分析 |
2.5 分散稳定性 |
2.6 热失重分析 |
2.7 XPS分析 |
2.8 国产Ti O2改进方向 |
3 结论 |
(4)钛白粉的有机胺表面改性及其在全消光锦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功能性纤维简介 |
1.2.1 功能性纤维的分类 |
1.2.2 阻燃纤维 |
1.2.3 抗菌纤维 |
1.2.4 光导纤维 |
1.2.5 防辐射纤维 |
1.2.6 消光纤维 |
1.3 消光纤维概述 |
1.3.1 消光纤维的原理 |
1.3.2 消光纤维的种类 |
1.3.3 消光纤维的制备 |
1.3.4 消光纤维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1.4 二氧化钛消光剂概述 |
1.4.1 二氧化钛的结构 |
1.4.2 二氧化钛的合成方法 |
1.4.3 二氧化钛的性质 |
1.4.4 二氧化钛的表面改性 |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二氧化钛消光剂的表面改性与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0 实验药品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步骤 |
2.2.3 实验方案 |
2.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改性钛白粉粒度分布分析 |
2.3.2 Zeta电位分析 |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4 热重分析 |
2.3.5 粉体亲水性分析 |
2.3.6 钛白粉-己内酰胺水溶液沉降实验 |
2.3.7 钛白粉浆料透过率测试 |
2.3.8 钛白粉表面形貌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全消光聚酰胺切片、锦纶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全消光PA6切片截面形貌分析 |
3.3.2 切片热失重(TG)分析 |
3.3.3 切片粘度/相对分子量分析 |
3.3.4 切片热力学曲线(DSC)分析 |
3.3.5 切片晶型(XRD)分析 |
3.3.6 切片显微拉曼图像分析 |
3.3.7 全消光锦纶的表面及截面形貌分析 |
3.3.8 全消光锦纶的力学性能分析 |
3.3.9 全消光锦纶的亲水性分析 |
3.3.10 全消光锦纶的吸光度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腈纶差别化新产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腈纶的综述 |
1.1 腈纶的定义 |
1.2 腈纶的性能 |
1.3 腈纶的用途 |
1.4 腈纶的发展历史 |
1.5 腈纶的主要生产工艺 |
1.6 一步法与二步法的比较 |
1.7 干法纺丝腈纶与湿法纺丝腈纶的比较 |
1.8 腈纶与其他纤维的特点对比 |
1.9 腈纶的发展前景 |
第二章 腈纶差别化新产品的介绍 |
2.1 差别化腈纶纤维的定义 |
2.2 生产差别化腈纶纤维的目的和作用 |
2.3 国内外差别化腈纶发展概况 |
2.4 腈纶新品种的种类 |
2.5 主要腈纶差别化新品种的概述 |
2.6 国内腈纶企业差别化新品种的开发研究状况 |
第三章 腈纶差别化新品种的生产 |
3.1 生产目的 |
3.2 生产过程 |
3.2.1 原材料 |
3.2.2 添加剂兑入流程 |
3.2.3 生产工艺参数 |
3.2.4 添加剂浓度 |
3.3 生产步骤 |
3.3.1 添加剂配制步骤 |
3.3.2 添加剂兑入步骤 |
3.3.3 纺丝成型 |
3.4 化验数据 |
第四章 腈纶差别化新产品市场研究 |
4.1 腈纶差别化新产品市场分析 |
4.2 腈纶差别化新产品市场竞争分析 |
4.3 生产经营模式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国产二氧化钛消光剂在腈纶纺丝中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产Ti O2与进口产品的质量对比 |
2 国产Ti O2调配和生产试验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生产工艺的调整 |
3.2 短纤维的质量指标对比 |
3.3 消光长丝束的质量指标对比 |
4 结论 |
(7)纳滤—厌氧氨氧化—高级氧化工艺深度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腈纶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文献综述 |
1.1 腈纶生产简介 |
1.1.1 腈纶生产工艺简介 |
1.1.2 干法腈纶生产工艺 |
1.2 干法腈纶废水的生产及特点 |
1.3 腈纶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1.3.1 预处理技术 |
1.3.2 主体生物处理技术 |
1.3.3 深度处理技术 |
1.4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简介 |
1.4.1 纳滤 |
1.4.2 厌氧氨氧化技术 |
1.4.3 电催化技术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干法腈纶废水污染物在处理工艺过程中的转化和归趋 |
2.1 引言 |
2.2 现有处理工艺流程及效果分析 |
2.2.1 工艺流程说明 |
2.2.2 扩建后的污水处理站存在问题的初步分析 |
2.3 材料和方法 |
2.3.1 水质分析采样点设置及检测项目 |
2.3.2 分析方法 |
2.4 水质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 现有处理工艺处理效果与讨论 |
2.4.2 重金属分析与讨论 |
2.4.3 有机物组成分析与讨论 |
2.4.4 废水中有机物降解及转化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3 腈纶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比较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实验水质 |
3.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混凝实验 |
3.3.2 O_3/UV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效果 |
3.3.3 非均相电催化效果 |
3.3.4 纳滤实验 |
3.3.5 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
3.4 小结 |
4 纳滤-厌氧氨氧化/高级氧化工艺深度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的实验室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
4.2.2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纳滤实验结果 |
4.3.2 亚硝化实验 |
4.3.3 厌氧氨氧化菌培养研究 |
4.3.4 厌氧氨氧化处理腈纶废水可行性研究 |
4.3.5 非均相电催化实验 |
4.4 小结 |
5 干法腈纶废水纳滤-厌氧氨氧化工艺深度处理中试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
5.2.2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纳滤实验结果 |
5.3.2 亚硝化实验结果 |
5.3.3 厌氧氨氧化实验结果 |
5.4 小结 |
6 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及技术经济分析 |
6.1 前言 |
6.2 设计原则及工艺流程确认 |
6.2.1 设计依据 |
6.2.2 进出水水质 |
6.2.3 工艺选择及说明 |
6.3 设计及经济分析 |
6.3.1 主要构筑物设计及设备选型 |
6.3.2 工程设备投资估算 |
6.3.3 运行费用分析 |
6.3.4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分析 |
6.4 小结 |
7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涤纶长丝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引语: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化纤行业影响重大 |
国内涤纶长丝行业的发展及趋势 |
1 当前化纤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 |
2涤纶及涤纶长丝行业的发展现状 |
2.1涤纶行业运行基本正常 |
2.2涤纶长丝行业处于深刻调整期 |
2.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运行状况分析 |
(1) 投资增速虽然明显减缓, 但反弹压力不大 |
(2) 部分常规产品产能过剩, 结构性矛盾突出 |
(3) 产品开发能力弱, 同质化竞争激烈 |
3产学研相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 |
专家视点:产学研合作是现代纺织科研的一条必经之路 |
赵庆章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员 |
涤纶长丝行业的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 |
1 行业的节能降耗 |
1.1 能耗大幅降低 |
1.2 原料消耗进一步减少 |
1.3 取水量进一步下降 |
2 涤纶长丝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开发 |
2.1 民用涤纶长丝生产技术 |
2.2 产业用涤纶长丝纺丝设备 |
3 废弃物的回收与治理 |
3.1 废水、废液的排放 |
3.2 废气废物的排放与治理 |
3.3 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理利用 |
4 企业的成功实例 |
专家视点:节能降耗将是提高涤纶长丝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高污染的企业一定会被淘汰 |
王玉萍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高级工程师 |
涤纶长丝产品的开发及发展趋势 |
1优化涤纶长丝产业链 |
光学增白纤维 |
阳离子染料可染纤维 (CDP、ECDP) |
0.3~0.5 D/f的超细长丝 |
常温分散染料可染纤维 (DDP、EDDP) |
全消光、大有光等异光泽度纤维 |
2扩展应用领域 |
波斯纶 (仿腈纶) |
仿羊毛复合长丝 |
包芯纱 |
复合空气变形纱 (塔丝隆丝) ATY |
并列复合自卷曲纤维 |
海岛型复合纤维 |
易水解纤维 |
涤纶工业丝 |
3差别化、功能化产品的开发 |
异形截面纤维 |
竹炭纤维 |
除臭纤维 |
银系超细粉末抗菌纤维 |
双组分复合超细纤维 |
抗紫外线纤维 |
蓄光性发光纤维 |
4 再生涤纶长丝产品的开发 |
4.1 国内外发展概况 |
4.2 再生涤纶长丝的工业化生产工艺 |
4.3 再生涤纶长丝新品种的开发 |
专家视点:差别化、功能化产品的研发为涤纶长丝行业的市场开拓和提高附加值、增加效益带来了希望 |
王鸣义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涤纶事业部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结语:整合产业链,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
(9)ABC设备管理在腈纶行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ABC 设备管理模式的提出 |
1.2 论文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二章 ABC 管理的方法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分析 |
2.1 ABC 管理模式 |
2.2 ABC 管理方法简介 |
2.3 ABC 分类法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
第三章 腈纶行业设备描述 |
3.1 腈纶设备行业设备概述 |
3.2 腈纶行业现有设备管理模式 |
3.3 腈纶行业目前现场改善与现场管理的关系 |
3.4 腈纶行业目前设备管理的不足之处 |
3.5 腈纶行业现代设备管理的新趋势 |
第四章 ABC 设备管理在腈纶行业应用分析 |
4.1 ABC 设备管理对象及其单因素分类 |
4.2 对腈纶行业设备ABC 分类 |
4.3 备件ABC 分类设备ABC 的结合 |
4.4 管理模式改变将会给公司带来的好处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研究的结论 |
5.2 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0)1500T/a碳纤维原丝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市场分析和生产规模 |
2.1 公司概述 |
2.2 碳纤维市场分析 |
2.3 碳纤维产品及生产工艺 |
2.4 产品方案选择 |
第三章 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的技术分析 |
3.1 腈纶一步法生产工艺特点分析 |
3.2 腈纶一步法工艺向碳纤维原丝工艺改进的经验 |
3.3 腈纶湿法两步法生产工艺的特点分析 |
3.4 腈纶湿法两步法工艺向碳纤维原丝工艺改进的技术分析 |
第四章 原料能源消耗及环境分析 |
4.1 主要原料的来源与可靠性 |
4.2 能源消耗分析 |
4.3 环境影响分析 |
4.4 噪声防治 |
4.5 本项目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
第五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5.1 项目生产能力和进度 |
5.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5.3 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
5.4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
5.5 项目经济可行性综合结论 |
第六章 项目的社会效益及风险分析 |
6.1 项目对本企业的影响 |
6.2 项目对所在地及社会的影响 |
6.3 风险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国产二氧化钛在腈纶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用浅色ATO@TiO2导电晶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婉婉. 江南大学, 2018(04)
- [2]浸胶液调配工艺对锦纶66浸胶帘子布胶斑的影响[J]. 谷慧平,刘晓光. 合成纤维工业, 2018(04)
- [3]国产二氧化钛在腈纶生产应用中的问题浅析[J]. 韩风,伍三华,沈志明.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8(03)
- [4]钛白粉的有机胺表面改性及其在全消光锦纶中的应用研究[D]. 于伟男. 东华大学, 2018(06)
- [5]腈纶差别化新产品的调查研究[D]. 曾化勇.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6]国产二氧化钛消光剂在腈纶纺丝中的工业应用[J]. 辛美音.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6(05)
- [7]纳滤—厌氧氨氧化—高级氧化工艺深度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研究[D]. 安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8]涤纶长丝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J]. 赵永霞,赵庆章,王鸣义,王玉萍. 纺织导报, 2009(02)
- [9]ABC设备管理在腈纶行业的应用[D]. 鲁玲. 吉林大学, 2007(05)
- [10]1500T/a碳纤维原丝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D]. 马俊. 吉林大学, 2007(05)
标签:涤纶长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