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关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湘杉[1](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本文开篇以社会保障的定义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为基础,剖析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明确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功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监管及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分析,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文章前两部分就国际及中国对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的目标、功能、意义等基础概念进行阐述,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监管、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并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现状,即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精准扶贫上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优势及特点在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及待遇水平显着提升;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不断增强;养老保障基础建设基本完善;社会化管理程度不断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转型,构建完善的责任分担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政策调整对生育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及累积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应为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家庭建立全覆盖、高标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国家层面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安全网。同时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基本医疗保障根本无法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专业化的产品,来为年老时期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因此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带来的是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不同的医疗保险基金给付形式,达到高效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目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是针对相关特殊人群所建立的,在遭遇低收入或无收入的情况下,为这类人群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使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和运行中也存在的一定的问题以及面临着一些挑战。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存在着缺陷,如监管政出多门,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存在贬值的风险,社会保障机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新时期社会保障工作不相适应;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挑战;医疗保险基金在使用及监管上存在漏洞;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制度有待完善等。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及建议。养老保险制度可以通过改革、合并、整合等方法解决目前存在的双轨制、碎片化等问题。医疗保险改革应以底线公平为基础,消除医疗保险制度阶层化,以普遍覆盖为核心,从经办角度加大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为方向,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项目内容、覆盖范围。失业保险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失业保险金的定位,从而达到合理使用失业保险金的目的。工伤保险通过加强法规建设,推动预防、补偿和康复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完善的工伤保险运行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工伤保险制度的向前发展。生育保险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生育法规,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关注育儿假期的待遇将解决部分生育保险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未来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将合并实施,目前试点城市的经验表明,两险合并有利于维护参保人的利益。社会救助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对社会保险制度起到了完善和补充作用。

姚宇[2](2014)在《控费机制与我国公立医院的运行逻辑》文中指出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的控费机制不仅是医疗保险领域的核心问题,更是解决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控费机制植根于整个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运行逻辑之中。对我国公立医院运行流程和控费状况进行逻辑的和经验的分析,尝试构建并借助基于激励机制的公立医院运行逻辑的分析框架,考察形成"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原因,可见公立医院的改革政策不应仅针对医院本身进行设计,而应基于公立医院的运行逻辑,从外、内部同时建构有效的控费机制,以大幅度缓解当前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卫生主管部门只需委托医院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

周毅[3](2015)在《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医疗资源稀缺性和失衡性问题尤其突出。“新医改”实施方案摸石过河,成效甚微。一是医疗资源布局、配置及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根治,医疗资源地域、城乡和人群差别失衡局面依旧,国民健康不确定因素增多,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居于世界下游水平,医疗资源约束性不断增强,难以维持中等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二是银发浪潮压力巨大,财政投入不足,“泛市场化”取向的“旧医改”产生恶果,“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外部效应导致利益外溢性现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整合效果差,供需双方利益集团内外摩擦,引发各类矛盾,加剧原本紧张的医患供需矛盾,由可为社会所承受到难以承受,市场机制、政策调控、法规契约三法失灵,后续发展空间难以为继。因此,如何调整完善“新医改”实施方案,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是理论与实践都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在深入探讨医改理论及其相关性辨析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外主要发达国家“新医改”经验教训,与其他相关研究比较,本文主要贡献是:1.揭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矛盾运动规律。比较分析发现,医疗体制改革与健康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健康生产力发展决定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居支配地位,是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对健康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是健康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只有提供足够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健康生产力才能可持续发展。成功经验是根据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医疗服务福利均衡化;失败教训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大医疗布局、资源分配、患者待遇及病种医疗差距,致使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失衡。描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轨迹,从建国初期“统包统揽”到改革开放后“旧医改”时期“过度市场化”,再到目前“新医改”时期可能“过度公立化”趋势,致使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全球最低、医疗费用全球较高。探讨其从一个极端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深刻历史背景和纷繁复杂的现实国情。揭示中国“旧医改”“基本不成功”主因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忽视医患之间天然权力关系,违背医疗卫生“反市场化”公益天性;解剖公立医院改革的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及形式主义猖獗,究其“医殇”根源,在于财政约束、路径依赖和特殊利益集团关系盘根错节,强权弱法,传统体制机制根基未根本动摇,加剧医患关系紧张,致使患者灾难波及广大民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分析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论证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运用全面性视角的两点论及重点论分析,在医疗体制多元化矛盾中,公立医院是主要矛盾,起主导、支配和决定作用。私立医院是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形影相随,缺一不平,缺一不飞,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阐释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竞争性与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保守性、封闭性、约束性矛盾的运动规律。根据强制性公益、强制性私益、志愿性公益和志愿性私益等四种历史必然选择,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医院与私立营利医院三驾马车竟相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私立医院供需双方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实行政府干预,通过管控下的竞争提供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供需双方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在政府失灵后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公立医院志愿选择非营利性公益服务,具有纠正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功能。研究发现,私立非营利医院体现的非分配约束、平等竞争、透明信任和社会参与等组织特性,不仅可协同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进行医疗体制结构和功能优化,又能有效降低交易的隐性成本,防止道德风险,在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优质服务,尤其是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方面优势明显。3.探寻治理医疗体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有效途径。围绕“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如何用好钱?”议题,针对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等问题,对症下药,科学的宏观调控与适度自由的市场调节双轮驱动,协调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与市场公平竞争关系,医改政策导向性与医疗立法强制性统一,理顺患者就医和医师行医两种行为关系,建立完善社会事业新型法入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医院品牌,建立健全筹资、付费、医院管理及全科医师“守门人”核心制度,构造“全覆盖多层次低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及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机制,立法确保患者知情权、自愿权、保密权和选择权。坚持医疗文明人道性、公益性、公平性、专业性、预防性、可及性、多样性,提出“新医改”实施方案从特殊性、稀缺性、垄断性向法制化、标准化、均衡化、人性化转型新思路。

郎杰燕[4](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指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王一[5](2015)在《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和道德理想的研究领域,既包含着关于如何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的理性思辨,也包含着对实然社会中具体问题的工具性或实用性解决方案的考虑。面对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范畴,为摆脱实证主义影响下的片面实务倾向,本文在权利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们对于权利的认识从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自然权利观发展到更为全面的公民权利观,权利成为人类表达社会公正理想的有效方式,对福利权利的认识也从人道主义的“施舍救济”提升为“人人普享”的社会权利,社会权利的实现情况成为衡量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效手段,社会权利“去商品化”程度的差异也使得社会福利制度本身成为一个社会分层系统,福利制度作为塑造阶级与社会秩序的关键制度,其组织特征帮助决定了社会团结、阶级分隔以及地位差异的表现。回到具体的社会保障实践当中,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又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基本框架,在制度层面上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但如果从权利视角出发,这一过程事实上进行了“福利身份化”的生产与固化。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以“单位”或“集体”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属于不同性质“单位”的社会成员被按照“身份”划分为不同的簇群,按照差异化的制度规则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一过程事实上进行了“福利身份化”的生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显着成就,但在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城乡分割与分区操作的推进方式并没有破解“福利身份化”问题,而是固化了“身份化”特征,不同身份群体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福利差距。经历了“福利身份化”的生产与固化之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备了法团主义以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劳资群体为主体、以贡献和业绩为基础、强调权利义务相对等、层级制度鲜明的特征。虽然我国正在弥合由“职业身份”和“地域身份”差异造成的福利层级化问题,但这种转变是为了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社会保障待遇的获得仍然取决于“职业身份”。可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部分与法团主义福利模式相类似,存在一些自由主义福利模式或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的倾向,可以被称之为“类法团主义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类法团主义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初次分配形成的社会分层,同时制约了社会权利的实现。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两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性领域,“去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城镇企业职工、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也就是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镇企业职工这两类具有职业身份的群体,其所获得的独立于市场的地位要显着高于城乡居民,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高度依赖于“职业身份”的,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形成了与职业身份高度相关的社会权利实现模式,是社会权利的有限度的实现。在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当中,这种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社会分层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在社会保障中也处于优势地位,社会保障制度没能修正社会分层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而是使社会分层的结果进一步恶化。面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福利身份化”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社会权利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同时修正社会分层所带来的不平等,也就是需要解决“怎样分配权利和义务才算是对等与合理”这一问题,这事实上涉及到“分配正义”领域,社会权利的实现程度最终取决于我们选择怎样的社会正义观。本文通过对分配正义原则的考察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选择,为实现“去身份化”提供价值判断依据。通过对分配正义原则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作为正义原则的两端,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关于社会正义的价值选择。具体到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应该通过需要原则体现社会平等,通过贡献原则体现个人自由。社会保障领域的需要是独立于个人偏好的客观性需要,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经济基础为条件按照社会必需进行分配,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并达到对不利地位进行矫正和调节的作用。贡献原则是按照个人通过劳动所作出的贡献来分配福利资源,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关系,是与自由的正义观相对应的价值规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初步思路。从中国社会保障实践出发,需要原则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满足其基本生存发展需要,并由政府负担经费来源的基本保障制度;贡献原则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差别化的制度安排覆盖劳动者,满足其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由个人和雇主共同缴费的补充保障制度。从基本原则出发,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推动社会保险实现从以职业身份为基础到普遍的社会权利的转变,社会救助实现从贫困的个体性到社会性的转变,社会福利实现从补缺到普惠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制度框架和具体路径,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缴费型医疗与补助型医疗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

柏雪[6](2015)在《卫生正义的思考: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基本医疗保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安全网,与社会稳定及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一段改革发展的历程,逐步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大制度,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覆盖全民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目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依然存在问题,三大制度并存且差异大,呈现出“碎片化”格局、“拼盘式”结构,阻碍了全国统一政策的形成,也影响了卫生正义目标的实现。所以,究竟如何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如何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在制度设计、制度运行、政策推进、管理优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全覆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何更好地彰显卫生正义和社会公平,均需要在系统研究国情、制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深思。通过国际与国内实践证明,构建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是为了实现全民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权利的机会公平,每个公民不会以各种理由在基本医疗保险权利问题上被边缘化,落脚点是卫生正义和社会公平,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健康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本文以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重点剖析现存制度性缺陷以及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典型医疗保险制度模式的比较获取对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启示,并通过制度分析法对制度的演变、制度性缺陷、制度范式的构建进行研究,试图给出可行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路径及具体对策。全文分为七个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是导论。介绍选题背景,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应然与实然的介绍,突出在我国推进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保证全体居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医疗保险权利的重要性。然后回顾评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凸显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是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渊源。正义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对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有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通过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分析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的合理性、必要性,并通过理论阐释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公共选择主体福利最大化的制度选择以及现行制度演变的路径依赖,并强调制度创新与变迁中政府的责任。第二章选取了国际比较典型的医疗保险模式,包括英国、德国、美国、新加坡以及印度、俄罗斯,通过对各医疗保险制度模式的发展沿革及制度特色进行阐述,继而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制度模式、管理模式等,并得出对我国构建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借鉴与启示。对于我国来说,也只有选择适合本国经济、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等的基本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思考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及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实然性问题,可以考虑从不同体制中,选取不同方面组成一个完整的最适合自己国家的方案。第三章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进行了发展回顾与评价,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大制度的发展沿革及制度走向进行分析,不可否认三大制度的渐进式构建补充了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足的缺陷,也初步实现了“全民医保”,但是现行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存在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制度设计层面、制度供给层面、制度运行以及制度保障层面,直接损害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损害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由此建立和完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未来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第四章是对地方政府对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行探索实践进行分析比较。地方政府根据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与运行模式的先期探索与实践,不同地区基本医保制度的实现路径不同,受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基础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主要选取国内东莞、太仓、神木、嘉兴四个地区的制度模式进行分析比较,虽然试点地区制度模式逻辑不一、演变路径不一,但是为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方面如统一行政管理机构、整合信息管理、保证基金平稳运行等提供了实践积累经验,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碎片化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章分析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关键点,主要包括制度范式、制度的公共价值观、制度原则、制度目标以及制度推行的可行性等。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和战略性意义之后,首先通过对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式进行内涵阐述,并且分析其与现行“全民医保”体系的异同之处,体现出创新范式的本质;其次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了制度的公共价值导向,即坚持卫生正义、坚持健康公平、坚持底线公平;再次,详细阐明制度遵循原则即公平性、适度普惠性、强制性、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接着明确制度实施目标—“实现人人平等地享有一份基本医疗保险”。最后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四个方面论述了制度推行的可行性。第六章对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渐进步骤进行思考,主要采取“三步走”的渐进路径:第一步,以统筹城乡为制度导向,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二步,以弥合制度差异为目标,整合城乡基本医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第三步,以实现卫生正义为依归,构建“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但是虽然是渐进推进制度改革,依然面临着制度的衔接障碍、法理障碍、资源障碍、技术障碍以及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休克”(时滞)障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既不能过分强调制度之间的差异性,也不能过分强调统一的路径选择,应承认目前差异性的制度体系是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准备阶段。由此根据制度性缺陷以及制度推进的障碍,提出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卫生正义的具体对策。

丁学娜[7](2013)在《职业福利补充功能的定位 ——基于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转型视角的研究》文中指出职业福利的历史悠久,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福利危机,职业福利才进入到研究者的视域。西方国家的改革实践证明职业福利是国家福利的重要补充,在员工保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水平、多元化的福利需要不断产生;企业职业福利成为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福利需要的重要途径。同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单位福利解体,企业职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从其中分离出来,共同构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越来越重视为员工提供职业福利,职业福利在员工保障方面也被赋予了重要的作用。但分离后的转型过渡期,企业职业福利的发展并没有达到与其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相一致的发展目标: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远不能满足员工保障需要;国有企业在实施职业福利中存在着无序混乱状态;对国有企业“福利腐败”的批评影响了对国企提供职业福利的正常判断。要使企业职业福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明确其项目内容、运作机制及其与国家福利的作用机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而且,从国际上看,职业福利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中国企业职业福利的研究能够丰富职业福利的经验研究,增加职业福利的国际比较意义。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中国企业职业福利与国家福利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何转变以及如何实现转变。论文将企业职业福利与国家福利关系的变革作为研究主线,对中国企业职业福利的转型、转型后与国家福利的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运用补充理论明确转型后企业职业福利的补充功能衡量指标、生成机制和发展配套措施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比较法对企业职业福利与国家福利的关系进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历史比较,对企业职业福利发挥补充功能所需的内容和结构、生成机制、发展配套政策进行中西比较;运用文献法搜集相关中国企业职业福利发展的数据以进行量化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借鉴,明确职业福利的内涵,并将其划分为两大类——法规补充型和工资替代型职业福利;四小类——法规补充型货币福利、法规补充型非货币福利、工资替代型货币福利和工资替代型非货币福利;确定对职业福利补充功能的考察维度——形式补充和内容补充(项目覆盖范围、人员覆盖范围和供给量)。利用这些工具,对中国企业职业福利的转型进行探索。接下来分析了中国企业职业福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职业福利从作为与国家福利的混合体向国家福利的补充项进行转变的背景、动力和条件。紧接着借鉴西方职业福利发展的经验,为中国职业福利的转型考察构建一个参照系。利用本研究设定的工具和西方职业福利发展经验,并依据中国的现实情形,形成对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进行补充功能分析的标准。依据本研究所搜集到的二手数据对职业福利的补充功能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补充功能方面,形式补充已经完成,然而内容补充方面存在问题:项目结构不合理、人员覆盖范围狭窄、法规补充型福利供给量不足等;企业职业福利生成机制不健全,集体协商制度仍未就职业福利内容进行有效协商;企业职业福利运行和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供给缺乏,企业职业福利发展空间受限,制度运行有效性差。最后,针对中国企业职业福利面临的补充功能发挥困境,本研究认为要形成其补充功能所需要的项目结构、人员覆盖范围和供给量要求,需要构建平衡型企业职业福利制度。通过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收入货币化改革为企业职业福利转型提供动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为其转型提供条件;中国虽然在战略规划上提出了企业职业福利与国家福利向补充关系转型,但是企业职业福利的补充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形成。为实现企业职业福利与国家福利之间的补充关系,本文提出了平衡型企业职业福利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从职业福利制度本身来看,需要鼓励法规补充型职业福利的发展、规制工资替代型职业福利,引入对人员覆盖范围的反歧视规制;从职业福利发展的外部措施来看,社会保障基础作用的发挥是铺垫;对法规补充型职业福利而言,集体协商机制是路径;政府对企业职业福利发展的相关规制政策是保障。

孙碧竹[8](2019)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应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养老需求的不断膨胀,带来了养老金压力、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家庭照顾人员不足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的重要举措,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事关民生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是我国推进老龄工作、实现积极老龄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养老服务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等还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本研究以养老服务机制、养老服务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对策为主线,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综述及方法,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界定了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服务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概念,重点阐述了积极老龄化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新公共管理等理论内涵及其应用价值。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内容(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三章,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求侧角度对老年人口状况进行数据分析,从社会养老服务机制、方式和内容三个方面概括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挑战。第四章,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机制、方式以及内容三方面分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从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制、政策、理念、监管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机制现状;从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方式现状;从社会养老服务的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现状。第五章,分别从社会养老服务机制、方式和内容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养老服务机制来看,存在法制不健全、政策局限性、发展理念偏差、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从养老服务方式来看,存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效率较低以及机构养老发展结构失衡等问题,同时三种方式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农村养老难、养老服务民间资本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给循环不良等共性问题;从养老服务内容来看,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供给问题。第六章,剖析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成因,主要围绕社会养老服务机制层面展开讨论。通过政策工具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将养老服务相关政策进行分类整理,从政府参与力度、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三方面对养老服务政策进行量化研究,旨在对养老服务政策在政策工具选择配置中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并为后续研究中政策优化路径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第七章、第八章)。第七章,重点剖析了五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模式、以社区照顾为中心的英国模式、有限政府责任的德国模式、以介护保险为特色的日本模式和社会福利的瑞典模式,总结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主要有:清晰的养老服务主体责任划分,完善的养老法制体系,专业的服务输送渠道和有效的监管与专业评估等。第八章,根据本研究结论提出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认为应从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强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扭转机构养老服务的不均衡格局、加大医疗资源供给力度、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以及改善人才供给格局等方面出发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本论文主要有以下三处创新:首先,本研究提出了研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分析框架。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分为机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三个方面。并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机制分为法制支持、政策指引、理念转变、监管变革四个重点领域,服务方式分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三种主要方式,服务内容分为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四个主要内容。其次,本研究运用政策工具方法分析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内容。把我国近十年内有关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进行整理分类,从政府参与力度、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三维角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我国现行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短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模式。最后,目前我国学界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极少,多数仅以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某个要素进行了研究,内容庞杂而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在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适时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进策略。

张国栋[9](2016)在《社会保障政府责任分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社会保障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到养老金缺口,从延迟退休到近期的退休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社会保障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期望政府包办一切的“泛福利化”思潮和主张个人自我负责的“反福利”等极端倾向。这些问题产生的本质是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理念的不清晰,即社会保障思想的缺失。政府对于自身社会保障责任的有限无限性不清楚,而且对各主体的责任边界比较模糊。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期,社会保障尚处于制度建构阶段,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作为主导者的政府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本研究采用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基于政府正当性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理论,结合国家相关统计数据和政策文件分析作为整体的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复杂性,即社会保障项目设置及其负责分管部门的纷繁复杂关系中政府责任的分配和配置,包括政府内不同政府部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其他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边界。通过研究发现,自1949年以来,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经历了一个从单位负责到强调家庭、个人责任再到政府尝试自身责任理性回归的演进过程。由于社会保障项目复杂、涉及领域广泛,职能部门分管负责呈现多样性和多重性,再加上人口的高流动性,社会保障运行面临较大的挑战。不同部门分管社会保障工作,具有专业化管理、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优势,具有有利于社会保障运行的一面。但是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存在权责边界不清、利益博弈和信息阻隔等问题,导致职能重叠、制度覆盖漏出、部门之间趋利避害、地区利益割据、信息统一性差、资源浪费等弊端和不足,最终导致社会保障在政策制定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公平、效率有所损失。在中国特有的“条块分割”行政模式之下,政府分为从上到下五个层级,不同层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博弈和阻隔,在社会保障工作上面临着集权和分权之间的选择和权衡。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等机制各有优缺点。作为主导者的政府,除了亲历亲为和通过相关事业单位直接发挥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市场、社会和家庭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和履行政府责任。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应当处理好不同政府部门以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解决不同层级政府和同级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冲突阻隔。横向上,权衡部门之间竞争和协作的关系,打破部门利益博弈和阻隔,加强部门协作。发挥不同部门负责能够促进部门竞争、实行专业化管理和有利于提高效率等优势,减少和避免横向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的权责边界不清、职能重叠、资源浪费、利益博弈、信息阻隔和制度覆盖漏出等问题。纵向上,应当对上下级政府之间的集权分权关系进行权衡和选择,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界定财权事权,使公共产品供给能够实现经济、效率、效能、公平。制度改革中除了重视自上而下的路径之外,还应发挥自下而上路径的作用。在公共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政府应当注重引导发挥市场、社会和家庭等主体的作用来实现和履行自身责任,各主体优势互补,既要保证公共产品的公平、有效和有针对性地供给,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又要注重经济性,不致使自身陷入大包大揽的泥淖,背上沉重的包袱。

夏敬[10](2019)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指出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昌盛的重要标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健康权的保障,是各国政府重要的社会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人口总量达13.93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1.48%。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民生事业,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改革基本原则中提出:向全民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①,”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中央部署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均等地提供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重要职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身份高低、收入水平如何,均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提出的一项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二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由于政府投入、城乡医保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医疗保障水平乃至健康消费等方面均表现为城乡的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医改的当下,让城乡人民如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原因分析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做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围绕着所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九个章节,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2章,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阐述了论文的立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内涵、属性、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及共享发展理论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理论。为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提供经度与维度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文中的第3、4、5章。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从卫生筹资,资源配置,服务利用,质量与效率、健康水平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和各年度的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均等化水平)。同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可代表性(参照性),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了定量评价与相关分析。同时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把握的基础上,探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成因。重点从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财政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度根源探究了造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三部分,即第6章。基于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不均等的现实,依据本人对我国某地区(D市)农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诉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侧重对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等制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考察。在需求方面,则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满意度的调查。以点概面,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尤其是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提供有针对性建议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对策和建议部分。即文中第7、8章。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并重点从财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提炼基本观点和建议,对全篇论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一是强调公平公正的立场与原则,站在统筹城乡、共享、发展的视角,思考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卫生正义价值的创新理论支持和阐释。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都将面临着选择,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而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较为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人员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素以供需矛盾突出饱受争议。在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出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而基层的医疗资源闲置的双重性。如何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内核,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好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无疑是对医疗供给侧改革,国家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动,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发展理念、总体规划与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均等化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从动态的角度,予以认识与判断。试图从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设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三是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从供需角度,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显着。但是,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权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尊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加强财政支持、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可及性。当然,由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卫生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尽管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相关主题的文献和理论梳理仍旧存在着不足,论文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尚有待提升。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边界不清、内容交叉,加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乡边界问题,与此相关联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统一,尤其涉及到乡乡村村最基层的城乡对比基础数据更为缺乏,这对准确把握和测度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并予以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人所构建的均等化指标体系,或许尚不能完全反映均等化的全貌。同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地区间、城乡间、甚至人群间差异很大,同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医改密切相关,涉及到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联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本人也及时做了跟进,但是,围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题,提出因地制宜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政策建议,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健康中国 2020、2030.......!

二、关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级研究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相关概念
        一、社会保障的定义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保障的目标及功能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内涵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第三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及模式
        二、国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启示
        三、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
        一、中国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阶段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起步
        二、失业保险确立基本框架
        三、工伤保险在改革中酝酿
        四、生育保险的改革试点
        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一、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
        三、失业保险制度全面确立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制度
        五、全面实现生育保险社会统筹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一、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三、失业保险与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轨
        四、工伤保险的法制化
        五、“二孩”政策下生育保险的完善与调整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创新阶段
        一、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三、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与特点
    第一节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及待遇水平显着提升
        一、中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及现状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保障政策
        一、生育保险在人口老龄化下发挥巨大作用
        二、社会保险的“第六险”
    第三节 医疗保险给付形式的多样化
        一、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二、医疗保险给付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一、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的特点
        二、“安全网”的保障形式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及自身建设问题
        二、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三、社会保障基金面临贬值及流失的风险
    第二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形成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特点及缺陷
    第三节 “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一、中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二、“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第四节 医疗保险基金在使用及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立法尚待完善
        二、对医疗机构及参保人员的管理问题
        三、医疗保险经办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制度尚待完善
        一、失业保险收支结存量过大
        二、生育保险的发展欠均衡
        三、工伤保险运行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第一节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
        一、统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二、建立专门的经办机构
    第二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一、加大养老保险改革力度
        二、完善养老保险监督机制
        三、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
        四、推动养老金入市
        五、高层次统筹发放养老金
    第三节 完善保障制度应对“老龄化”
        一、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二、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
        三、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第四节 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及监管
        一、消除医疗保险制度阶层化
        二、医疗保险的普遍覆盖
        三、从经办角度加大管理力度
        四、医疗保障的专门管理
    第五节 完善法规制度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一、建立适度保障制度,促进就业
        二、统一生育保险制度提高待遇水平
        三、加强工伤保险法规建设
        四、实现社会救助高层面高标准立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控费机制与我国公立医院的运行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医疗体系中控费机制的缺失及其后果
    (一)患者
    (二)医疗服务提供方
    (三)费用支付方
    (四)三者的关系
二、设计控费机制需要转变观念
    (一)控费机制是支付方式改革的关键
    (二)设计控费机制需要转变观念
三、医院运行逻辑中的激励机制
    (一)医疗服务系统的各级委托代理关系
    (二)激励相容理论
    (三)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激励相容问题
四、医院运行逻辑中的控费机制
    (一)医疗服务资源配置过程的三个环节
    (二)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五、公立医院医疗控费机制的历史演变
    (一)计划经济时期
    (二)计划经济末期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 (20世纪90年代初—2002年)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以后 (2002年以来)1
六、重构有效控费机制的政策建议

(3)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3 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亮点
    1.4 相关性辨析
2 研究文献综述
    2.1 医改成败论
    2.2 医改原罪论
    2.3 医改方向论
    2.4 利益集团理论的演化
    2.5 小结
3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3.1 美国医疗市场化模式
    3.2 美国“新医改”背景
    3.3 美国“新医改”立法路径
    3.4 美国“新医改”方案
    3.5 美国“新医改”成效分析
    3.6 小结
4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4.1 德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公立、非营利与私营医院
    4.2 德国社会医保良方:药费控降法制
    4.3 德国医保原则:体现公平性
    4.4 德国医保特色:协作、均衡与控管
    4.5 德国“新医改”背景:入不敷出矛盾尖锐
    4.6 德国“新医改”方式:筹资机制转型
    4.7 德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4.8 小结
5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5.1 英国“新医改”背景
    5.2 英国“新医改”核心问题
    5.3 “新医改”对英国传统医疗体制的颠覆:发展私立非营利医院
    5.4 英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5.5 小结
6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6.1 本“新医改”历史背景
    6.2 本“新医改”现实意义
    6.3 日本医疗体制结构
    6.4 日本“新医改”从侧重治疗向疾病预防、健康保健转型
    6.5 本“新医改”成效分析
    6.6 小结
7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7.1 前苏联医疗体制改革兴衰
    7.2 俄罗斯“新医改”启航
    7.3 俄罗斯“新医改”成效评价
    7.4 小结
8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8.1 计划经济时期医疗体制
    8.2 市场化医改初期:医院国有身份与服务行为市场化矛盾
    8.3 市场化医改中期:统一有限基本医保创新模式
    8.4 市场化医改中后期:城镇多层次医保体系探索
    8.5 市场化医改后期:“新医改”方案酝酿
    8.6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8.7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
    8.8 小结
9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成效评析
    9.1 “旧医改”失误酿成恶果
    9.2 “旧医改”失败缘由分析
    9.3 公立医院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9.4 公立医院改革制约因素分析
    9.5 小结
10 发达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1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2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3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4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5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6 小结
11 中国“新医改”调整完善新思路
    11.1 原则
    11.2 方向
    11.3 模式
    11.4 立法
    11.5 转型
    11.6 规模效应: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革成功模式的启示
    11.7 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开题前后研究学习的部分相关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4)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基本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权利视角下社会福利观的演进
        2.1.1 以道德权利为核心的自然权利说及其福利观
        2.1.2 以社会权利为核心的公民权利说及其福利观
        2.1.2.1 公民权利理论的基本思想
        2.1.2.2 公民权利的福利观:以社会权利为基础的普遍主义福利思想
        2.1.3 公民权利福利观的发展: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再平衡
        2.1.3.1 福利国家公民权利理论的局限性
        2.1.3.2 发展公民权利的新思路:新平等主义与积极福利
    2.2 社会权利与社会福利分层
        2.2.1 社会权利与劳动力“去商品化”问题研究
        2.2.2 社会福利作为社会分层体系: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2.2.2.1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及其分层结果
        2.2.2.2 法团主义福利模式及其分层结果
        2.2.2.3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及其分层结果
        2.2.2.4 社会福利分层评价
第3章 “福利身份化”的生产与固化: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改革
    3.1 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身份化”的生产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3.1.1.1 城镇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体系
        3.1.1.2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体系
        3.1.1.3 城镇居民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体系
        3.1.1.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1.1.5 社会优抚制度体系
        3.1.2 以“单位”和“集体”为基础的“福利身份化”的生产
    3.2 市场经济体制下“福利身份化”的固化
        3.2.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3.2.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
        3.2.2.1 配套工具阶段(1986‐1997 年)
        3.2.2.2 制度建构阶段(1998 年至今)
        3.2.3 “城乡分割”与“分区操作”造成的“福利身份化”的固化
第4章 公民权利视角下“福利身份化”的制度反思: 类法团主义模式与社会权利的有限实现
    4.1 “身份化”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权利的实现情况
        4.1.1 “去商品化”指标描述
        4.1.2 养老保险“去商品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4.1.3 医疗保险“去商品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4.2 “福利身份化”的社会分层结果
        4.2.1 社会分层理论的经典谱系
        4.2.2 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情况分析
        4.2.2.1 社会分层标准由“政治——地位型”向“经济——职业型”转变
        4.2.2.2 社会阶层分化显着
        4.2.2.3 社会阶层出现固化趋势
        4.2.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4.3 “福利身份化”的制度反思
        4.3.1 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的类法团主义模式
        4.3.2 社会权利的有限实现与社会分层结果的强化
第5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选择: 平等的正义观与自由的正义观..137
    5.1 分配正义原则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演变
        5.1.1 西方古典分配正义思想:财产权利与必需品权利
        5.1.2 现代分配正义原则:人类平等的价值与基本需要的满足
    5.2 社会福利领域关于社会正义原则的争论:平等与自由
        5.2.1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
        5.2.2 诺齐克的“权利正义论”
        5.2.3 分配正义原则争论:平等与自由
    5.3 社会正义的价值选择:需要原则与贡献原则
        5.3.1 需要原则的基本范畴与理论界定
        5.3.2 贡献原则的基本范畴与理论界定
第6章 “去身份化”的实现路径: 公民权利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重构
    6.1 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基本逻辑
        6.1.1 需要原则的应用:基础保障
        6.1.2 贡献原则的应用:补充保障
    6.2 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基本框架
        6.2.1 社会保险:从以职业身份为基础到普遍的社会权利
        6.2.2 社会救助:从贫困的个体性到社会性
        6.2.3 社会福利:从补缺到普惠
    6.3 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路径探索
        6.3.1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6.3.2 医疗保险制度设计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卫生正义的思考: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思想渊源
    一、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思想渊源之一:社会公平与正义
        (一)无知之幕下基本医疗保险的起点公平
        (二)平等获得基本医疗保险的“可行能力”
    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思想渊源之二: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共性
        (二)“灯塔理论”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穷人经济学”
        (三)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公共需要分析
    三、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思想渊源之三:政府与社会保障公共选择
        (一)“一致同意”原则与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集体偏好
        (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公共选择主体福利最大化的制度选择
    四、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思想渊源之四:制度变迁的目标选择
        (一)制度、制度变迁形式、路径依赖
        (二)我国现行城乡二元医疗保险制度的路径依赖探源
        (三)推进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第二章 国外政府的探索与实践:国外典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一、国外典型医疗保险制度探索与实践
        (一)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保障制度
        (二)美国:以市场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
        (三)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四)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加坡:储蓄式医疗保险制度
        (五)俄罗斯、印度: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二、国外典型医疗保险制度模式比较研究
        (一)筹资渠道与基金分配
        (二)覆盖人群与保障水平
        (三)管理机构与政府责任
    三、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家政治意志表达的公共利益
        (二)公共支出与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基金渠道(政府“守夜人”角色)
        (三)制度的推行以坚实的理论为指导(制度理念影响制度发展轨迹,制度发展轨迹同样体现制度理念的变化)
        (四)制度的实施由立法和政府行政管理作保障
        (五)制度安排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切关系
第三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变迁、现状与缺陷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与现状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与现状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与现状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与现状
    二、我国现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制度性缺陷
        (一)制度设计层面:制度分割、分散,缺乏制度顶层设计
        (二)制度运行层面:制度覆盖人群交叉、制度统筹层次低
        (三)制度供给层面:存在制度壁垒,基本权利享受不公平
        (四)制度保障层面:政府责任存在缺位,制度约束性的缺失
第四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地区变革与探索
    一、我国部分地区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践探索
        (一)广东省东莞市“全统一”模式
        (二)江苏省太仓市“二元制+大病补充医保”
        (三)陕西省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
        (四)浙江省嘉兴市“城乡一体的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二、各地模式比较分析与制度启示
        (一)各地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二)对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制度启示
第五章 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一、我国构建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战略性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制度要求
        (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健康公平的内在要求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
        (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关键点
        (一)制度范式: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制度的公共价值导向:卫生正义、健康公平、底线公平
        (三)制度遵循原则:公平性、适度普惠性、强制性、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四)制度实施目标:实现人人平等地享有一份基本医疗保险
    三、我国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一)政治可行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策略、制度的合法性
        (二)经济可行性:公共财政主导筹资、阿玛蒂亚·森相对成本理论
        (三)制度可行性: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制度整合的可能性
        (四)社会可行性:克服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结构
第六章 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思考
    一、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渐进步骤
        (一)第一步:以统筹城乡为制度导向,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第二步:以弥合制度差异为目标,整合城乡基本医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医保
        (三)第三步:以实现卫生正义为依归,构建“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二、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障碍
        (一)已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碎片化,形成全民基本医保制度衔接障碍
        (二)制度“自愿参加”缺陷,形成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法理障碍
        (三)城乡、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形成制度整合的医疗保险资源障碍
        (四)医保管理机构分离且“信息孤岛”,形成制度整合的技术障碍
        (五)对先前制度的路径依赖,形成制度改革平稳过渡的“休克”障碍
    三、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卫生正义的对策
        (一)坚持卫生正义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制度整合
        (二)建立稳定而持久的筹资机制,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
        (三)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信息系统全国整体互联
        (四)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与监督体制的整合与统一,提高制度效率
        (五)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立法,奠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权利
        (六)有效整合各级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参与的科研
后记

(7)职业福利补充功能的定位 ——基于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转型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补充理论
        (二) 替代理论
        (三)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四) 国内学者对职业福利与国家福利的关系研究
        (五) 职业福利的界定
    三、研究框架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转型:从混合说到补充论
    一、企业单位福利:国家福利与职业福利的混合体
        (一) 企业单位的形成
        (二) 企业单位福利的制度安排
        (三) 国家福利与企业职业福利的混合说评析
    二、企业单位福利转型的背景
        (一) 企业单位福利弊病难医
        (二)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 第三部门的发展
    三、企业职业福利:对国家福利的补充论
        (一) 补充论的产生
        (二) 补充论的产生动力:劳动报酬货币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三) 补充论形成的条件:企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剥离
第三章 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转型的参照系——国外职业福利的发展
    一、国外职业福利的补充功能分析
        (一) 国外职业福利项目内容介绍
        (二) 国外职业福利内容比较与评析
        (三) 国外职业福利供给量分析
    二、职业福利的生成机制
        (一) 职业福利生成的理论视角
        (二) 工会对法规补充型保险福利的作用形式
        (三) 法规补充型非货币福利的形成
    三、职业福利发展的配套政策——以美国为例
        (一) 福利项目供给政策
        (二) 税收政策
        (三) 规制政策
第四章 中国企业职业福利的补充功能现状分析
    一、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补充功能的分析标准
        (一) 企业职业福利补充功能的判定标准
        (二) 法规补充型职业福利的生成机制
        (三) 企业职业福利发挥补充功能的配套政策供给
    二、福利项目规划层面的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补充功能分析
        (一) 法规补充型保险福利与社会保险共同构筑中国多支柱保障体系
        (二) 工资替代型职业福利与国家福利的补充关系确定
        (三) 法规补充型非货币福利与公共福利间的功能补充关系尚未成型
    三、实践层面的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补充功能分析
        (一) 中国企业职业福利形式补充和项目结构分析
        (二) 中国企业职业福利项目覆盖范围分析
        (三) 中国企业职业福利人员覆盖范围分析
        (四) 中国企业职业福利供给量分析
        (五) 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补充功能评析
    四、中国企业职业福利生成机制分析
        (一) 工会在发起职业福利谈判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二) 集体协商机制建构过程中存在功利性
        (三) 集体协商中政府多角色干预
    五、中国企业职业福利发挥补充功能所需的配套措施分析
        (一) 企业职业福利补充功能的发展空间受限
        (二) 法规补充型保险福利项目供给政策不完备
        (三) 企业职业福利税收制度不能满足其现实发展需要
        (四) 企业职业福利相关规制政策缺乏
第五章 迈向平衡型企业职业福利的发展
    一、平衡型企业职业福利的目标
        (一) 福利项目类型的平衡
        (二) 福利项目实现形式的平衡
        (三) 享受福利的员工群体间的平衡
        (四) 企业职业福利与国家福利间的制度发展平衡
        (五) 规划与配套执行政策之间的平衡
        (六) 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力量平衡
    二、平衡型企业职业福利的实现方式
        (一) 鼓励法规补充型职业福利的发展
        (二) 规制工资替代型职业福利
        (三) 引入企业职业福利人群覆盖范围的反歧视规制
    三、促进中国企业职业福利平衡发展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 发挥社会保障的基础保障作用
        (二) 推进集体合同制度的改革
        (三) 进一步细化企业职业福利运行相关的规制政策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
    中文论文
    学位论文
    英文着作
    英文论文
后记

(8)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内涵的相关研究
        1.2.2 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相关研究
        1.2.3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相关研究
        1.2.4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服务需求
        2.1.2 养老服务与社会养老服务
        2.1.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2.2 主要理论
        2.2.1 内外部需求的理论分析
        2.2.2 供给侧理论的逻辑演进
第3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挑战
    3.1 人口老龄化状况
        3.1.1 人口老龄化特点
        3.1.2 人口老龄化原因
    3.2 老年人口状况
        3.2.1 老年人口的构成
        3.2.2 老年人家庭规模
        3.2.3 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
        3.2.4 老年人健康状况
    3.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挑战
        3.3.1 对养老服务机制的挑战
        3.3.2 对养老服务方式的挑战
        3.3.3 对养老服务内容的挑战
第4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4.1 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发展现状
        4.1.1 法制建设
        4.1.2 政策规划
        4.1.3 理念转变
        4.1.4 监管变革
    4.2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发展现状
        4.2.1 居家养老服务
        4.2.2 社区养老服务
        4.2.3 机构养老服务
    4.3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的发展现状
        4.3.1 生活照料
        4.3.2 经济援助
        4.3.3 医疗保健
        4.3.4 精神慰藉
第5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5.1 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问题
        5.1.1 社会养老服务法制不健全
        5.1.2 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存在局限性
        5.1.3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理念有偏差
        5.1.4 社会养老服务监管不完善
    5.2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问题
        5.2.1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5.2.2 社区养老服务信息传递不畅
        5.2.3 机构养老服务结构失衡
        5.2.4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共性问题
    5.3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问题
        5.3.1 生活照料使用率低
        5.3.2 经济援助水平较低
        5.3.3 医疗保健与养护服务融合不畅
        5.3.4 精神慰藉缺失严重
第6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6.1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成因分析的理论基础
    6.2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成因的分析框架
        6.2.1 X-Y-Z三维分析模型
        6.2.2 基于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二维分析模型
        6.2.3 养老服务政策文本选择及编码
    6.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成因的分析结果
        6.3.1 政策工具维度的分析结果
        6.3.2 政策工具类型分析
第7章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7.1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7.1.1 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模式
        7.1.2 以社区照顾为中心的英国模式
        7.1.3 有限政府责任的德国模式
        7.1.4 以介护保险为特色的日本模式
        7.1.5 社会福利主义的瑞典模式
    7.2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
        7.2.1 清晰的养老服务主体责任划分
        7.2.2 完善的养老法制体系
        7.2.3 专业的服务输送渠道
        7.2.4 有效的监管与专业评估
第8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重点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
        8.2.2 强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
        8.2.3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
        8.2.4 扭转机构养老服务的不均衡格局
        8.2.5 持续加大医疗资源供给力度
        8.2.6 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
        8.2.7 改善人才供给格局,变不良循环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2013-2018 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相关政策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社会保障政府责任分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成,项目错综复杂
        1.1.2 政府机构设置复杂,层级和职能部门较多
        1.1.3 政府提出改进治理方式,责任主体多元化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4.4 相关概念界定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社会保障政府责任相关文献及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社会保障产品的属性分析
        2.1.2 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必要性和缘由
        2.1.3 社会保障政府责任研究
        2.1.4 社会保障政府责任的理论流派
    2.2 国家相关理论
        2.2.1 国家的起源及理论
        2.2.2 国家职能及与公民关系理论
        2.2.3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2.3 政府责任及正当性
        2.3.1 政府责任相关理论
        2.3.2 政府间关系理论
        2.3.3 政府的正当性及来源
    2.4 社会保障政府责任
        2.4.1 社会保障的起源
        2.4.2 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
        2.4.3 政府的缺陷与不足
    2.5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以来社会保障政府责任演进
    3.1 1949-1978年:国家——单位保障阶段
        3.1.1 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3.1.2 社会保障特征:单位负责
        3.1.3 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单位负责,干预较多
    3.2 1978-1998年:国家——单位保障与国家——社会保障模式并行阶段
        3.2.1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3.2.2 社会保障制度发端
        3.2.3 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逐渐退出,强调市场和个人责任
    3.3 1998年以来:国家——社会保障型社会保障建设新阶段
        3.3.1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3.3.2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3.3.3 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尝试理性回归
    3.4 新中国以来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启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政府部门社会保障责任分置
    4.1 不同部门负责下的社会保障复杂性
        4.1.1 制度设计的复杂性
        4.1.2 部门分管负责的复杂性
    4.2 社会保障运行中的地区差异
        4.2.1 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4.2.2 各地财政及补贴情况差异
        4.2.3 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
    4.3 社会保障运行中的政府部门博弈
        4.3.1 社会保障项目之间关系
        4.3.2 不同部门之间的博弈
        4.3.3 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均衡
    4.4 社会保障中不同政府部门关系的思考
        4.4.1 不同政府部门负责的优势
        4.4.2 不同部门负责的弊端和不足
        4.4.3 不同部门之间关系的权衡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层级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分置
    5.1 社会保障中不同层级政府的角色
        5.1.1 中央政府:全面主导
        5.1.2 省级政府:传递和制定政策
        5.1.3 地市级政府:政策传递和执行
        5.1.4 县级政府:执行层面
        5.1.5 乡级政府:具体执行
    5.2 社会保障中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博弈
        5.2.1 决策没有共识
        5.2.2 行政发包和权责不对等
        5.2.3 社会保障运行中的功利性
        5.2.4 被动、运动式开展工作
        5.2.5 资金投入不均衡
    5.3 社会保障中不同层级政府关系的思考
        5.3.1 政府间的集权与分权
        5.3.2 改革与创新中的两种路径
    5.4 小结
第六章 政府责任的实现:市场、社会和家庭等不同主体的作用
    6.1 政府责任的直接实现
        6.1.1 政府直接履行责任
        6.1.2 设立组织机构履行责任
    6.2 市场主体:有动力和积极性,但应加强监管
        6.2.1 养老保险和服务领域
        6.2.2 医疗保险和服务领域
    6.3 社会主体:处于弱势地位,应当鼓励和扶持
        6.3.1 社会组织的作用
        6.3.2 社区作用的实现
    6.4 家庭主体:受到冲击和挑战,应加强宣传和引导
        6.4.1 家庭不可替代的保障功能
        6.4.2 家庭作用面临挑战
        6.4.3 家庭作用的有效发挥
    6.5 社会保障不同责任主体关系的思考
        6.5.1 公民社会的发育促使社会治理方式转型
        6.5.2 政府转型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优势和活力
        6.5.3 政府需要与市场、社会等机制良性互动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与思考
        7.1.1 本文主要结论
        7.1.2 对公共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7.2 相关建议
        7.2.1 加强不同层级政府的协同合作,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
        7.2.2 推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衔接
        7.2.3 打破地区割据,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相关问题
        7.2.4 发挥市场、社会等多主体的作用,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1.2.1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非均等原因)的研究
        1.2.4 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析
        2.1.1 城乡
        2.1.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1.4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
        2.2.1 公共经济理论
        2.2.2 福利经济理论
        2.2.3 公平正义理论
        2.2.4 共享经济理论
        2.2.5 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历程
    3.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阶段
        3.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低水平均等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3.1.2 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2005年)
        3.1.3 强化政府责任,公益性回归的新医改时期(2005年至今)
    3.2 本章小结
4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价
    4.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构成
        4.1.2 评价方法
    4.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4.2.1 医疗卫生筹资
        4.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4.2.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4.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2.5 健康水平
    4.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4.3.1 国际组织的评价
        4.3.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5.1 国家发展战略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1.1 二元经济结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5.1.2 “重城轻乡”下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5.1.3 以GDP衡量政绩的弊端
    5.2 公共财政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2.1 卫生财政总量投入不足
        5.2.2 财政支出偏向城市的惯性
        5.2.3 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滞后,卫生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
        5.2.4 收入分配制度的偏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5.3 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3.1 保障对象以正规就业为标准进行制度设定和人群划分
        5.3.2 统筹层次低弱化了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水平差异大
        5.3.3 多头管理有失效率
    5.4 供给主体结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5 农民的参与意识及“话语权”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6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意愿分析-基于D市的调查
    6.1 样本点选择与调查方法
    6.2 调查地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6.2.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
        6.2.2 调查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6.2.3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6.3 调查结论
7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7.1.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7.1.2 德国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
        7.1.3 日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1.4 美国的混合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7.2.1 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7.2.2 强调政府责任
        7.2.3 发挥基层基本医疗保障功能,有效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7.2.4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7.2.5 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与规范的医疗法制体系
    7.3 本章小结
8 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1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8.1.1 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8.1.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8.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2.1 统筹城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8.2.2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8.2.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8.2.4 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健康保险
        8.2.5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8.2.6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保障农民话语权
9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 李湘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控费机制与我国公立医院的运行逻辑[J]. 姚宇. 中国社会科学, 2014(12)
  • [3]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 周毅. 浙江大学, 2015(09)
  • [4]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5]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问题研究[D]. 王一. 吉林大学, 2015(08)
  • [6]卫生正义的思考: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 柏雪. 苏州大学, 2015(11)
  • [7]职业福利补充功能的定位 ——基于中国企业职业福利转型视角的研究[D]. 丁学娜. 南京大学, 2013(02)
  • [8]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孙碧竹. 吉林大学, 2019(02)
  • [9]社会保障政府责任分置研究[D]. 张国栋.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10]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夏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对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