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拉伯数字在英语里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小勇[1](2011)在《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 ——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选择数字作为一个切入点,结合模糊学理论的主要概念,集中讨论了文学翻译这一重要领域,并在《西游记》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证明数字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模糊性,并进而佐证文学翻译如同文学自身一样,必然趋向模糊。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源起和论文的定位,主要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进行了文献综述,重点阐述了此篇论文之前人们在相关领域已经进行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及其翻译研究、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西游记》英译及其相关研究和文学翻译的模糊性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本论文从自选角度出发,在第三章里重点阐述了文学的模糊性,从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语言本身和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证实了文学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模糊的过程。在第四章里,首先对数字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比了中英数字的异同,接着重点阐述了数字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典型应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本章里从模糊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学作品中模糊数字存在的根源、分类、修辞作用及其美学功能,说明模糊数字在构成文学的模糊美方面功不可没。接下来的第五章里论述的是文学翻译的模糊取向,这也是本论文要集中阐释的一个观点,首先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对文学翻译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厘定,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翻译标准为视角,梳理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译论所提出的观点和主张,指出这些理论背后都存在有意无意的模糊性,然后结合翻译实践的特点,从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译者定位三个方面进行佐证,最后结合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全方位地证明了文学翻译自身难免的模糊取向。这些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将会在接下来的第六章里得到佐证,因为在这一章里将借助《西游记》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比数字在原着和译着中的使用情况,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译例对比定性分析,证明数字在构造文学作品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以及翻译过程中对于这些模糊数字存在的模糊处理,从而直观地证明了文学翻译必然趋于模糊这一取向。而论文的最后一章作为结论,主要概括总结了前面几章的主要发现,并阐释了“数字视角”的双重含义:一是论文选取的研究切入点为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二是借助语料库这种量化研究的平台,借助具体的“数据”来佐证定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旨在为文学翻译的模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糊研究提供另一个维度的参考。从论文的立意和创新而言,本人认为有如下几点算得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第一,论文首先阐释了文学自身存在的模糊性,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文学翻译的定义,引入模糊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译论主张进行梳理,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文学翻译必然趋向模糊这一命题;第二,论文选择数字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不仅整体全面地阐释了数字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应用,还结合《西游记》中的重要数字及其翻译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更为客观全面地展示数字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性及其在英译时所经过的模糊处理,并进而佐证文学翻译这一模糊取向;第三,论文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存在创新,从本人掌握的数据资料来看,目前国内还没有人从模糊学的理论视角并借助汉英平行语料库对《西游记》中的数字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其延伸到整个文学翻译领域,所以这也应当算是这篇论文的意义所在。当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局限,这篇论文还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求证的话题,例如就研究对象而言,论文目前只是选择了《西游记》中的数字,如果可以扩大到其它三部名着,甚至整个典籍的翻译,也许整理出来的数据就更具有参照性和说服力;另外,就数据库而言,如果能够建立《西游记》和几个不同英译版本的平行对照,那将为翻译的对比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再者,就研究深度而言,论文还可以在定性和定量方面进一步展开,比如专门选取所有的韵文及其中数字的应用实例进行比较研究。这些都将是本人今后研究和努力的一个主要方向。
冯聪[2](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李鹏兴[3](2011)在《数字词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数字词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汉语数字词语的本体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数字词语的教学研究都显得非常薄弱。本文对汉语数字词语以及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进行相关的研究,将汉语数字词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研究相结合,把汉语数字词语本体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汉语数字词语的本体研究首先从数字词语的名称和定义出发,指出数字词语是指由数字语素构成的词语,有数字语素加数字语素和数字语素加其他语素两种形式,包括数字合成词、数字成语、数字缩略语、阿拉伯数字词语和数字词语新词新语。对现代汉语基本数字词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基本词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描写,指出汉语数字词语意义复杂多样,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应该加以重视。还分别对数字词语、数字成语、数字缩略语、阿拉伯数字词语、数字词语新词新语以及网络流行语中带数字的词语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汉语数字词语和其他语言数字词语存在许多差异,对这种差异进行相关的研究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进行。文章分别对汉英基本数字词语词义进行了对比,对汉英数文化进行了具体对比,并认为神话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的差异是汉外数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针对汉英数字词语的差异提出了汉英数字词语翻译的具体看法。在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研究中,首先分别从数字词语的相关统计情况、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难点三方面对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又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中介语语料对留学生数字词语的书写偏误、语义偏误、语法偏误和语用偏误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留学生数字词语偏误产生的原因有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和教学失误。并针对汉语数字词语的特点和留学生数字词语的具体偏误情况,提出了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的建议。
黎金娥[4](2011)在《英语核心词研究》文中指出“核心词”是指“基本词汇”中最核心的部分,有较好的稳定性,历时变化非常缓慢。同时,同一词具有包括本义在内的多个义项,可指称多种相似而又不同的事物;而同一事物又可以用多个来自不同语义场的词来指称。这些绝对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结构,也能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本课题就是以斯瓦迪士的《百词表》为依据,对英语的核心词进行细致调查,穷尽性地搜集与核心概念相关的词汇,整理同一概念的各种形式及其它们在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本课题的研究范畴名为核心词,实为核心概念,而每个概念往往用很多词来表达的。将《百词表》中的每个词看作是一个概念,然后以它为蓝本找出语义场里所有的相关词语,然后进行细致研究,这是以前的学者很少涉及到的。我们穷尽性地收集所有表达该概念的词,尽可能有效地区分单纯词与合成词,并对代表词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每个语义场所列出的代表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后确定的。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把英语与同一语系以及其他语系的多种语言进行比较,尽量用充分的语言事实来验证某些语义演变规律的共性。研究将为英语词汇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时,我们根据义场分类的需要对核心词进行了调整,如第27位的“茎皮”和第28位“皮肤”合并;第37位的“发”分解为“头发”和“毛发”两个子概念;第51位的“胸”分解为“胸”和“乳”两个子概念。我们从词类的角度将这些词进行分类,包括代词、副词、数词、名词四个部分,其中代词部分7个词,副词部分2个词,数词部分2个词,名词部分33个词。具体到每个词,我们一一列出了每个概念下所有涉及到的成员,而成员关系复杂的,给出了义场关系表,使得语义场的内部层次、成员之间的联系清晰明了。全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英语核心词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研究了英语核心词中的名词、代词、副词、数词。其中名词主要研究肢体部位名词和动植物名词。第六章结语,概括英语核心词特点及其语言状况。研究表明英语核心词总体趋势是语义场结构扩大,语义场各成员之间的语义分割更加细致;代表词发生变化和更替的速度不一,但大多数都非常稳定;语义演变主要是基于相似性联想的隐喻和相关性联想的转喻。相似包括形状、位置和功能的相似。相关性方而有位置的邻近和功能的相关,后者包括功能产生的结果。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运用《百词表》从核心词的角度对英语词汇进行研究,将每个词看作一个概念去研究。这在英语词汇研究中还不多见。本文对英语核心词进行了相对穷尽的描写分析,并进行了词类、语义、差异性特征等方面的分类论列,丰富了英语词汇研究的成果。(2)提出了一些我们新的想法,如英语里一些表示“闪烁,发光”的词与眼睛有着某种形式的关联,那么“眼睛”和“发光体”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血”语义场的“血块”的本义是“粪便”,从“粪便”到“血”的演变是否是因为同是体内“排出”的物质呢;“流血”与“开花”之间的语义联系;“油脂”和“贿赂”、“阿谀奉承”之间联系;用拟声词给鸟命名;用幼小动物名词作总称词泛指一类动物;“下巴”向“脸”意义转换等等。这些英语中典型的语义现象,在其他的语言中能否找到语言事实证据,值得进一步去研究。
刘文宇[5](2009)在《汉英双语者数字、汉语数词加工及语言选择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通过三部分实验系统探讨了汉英双语者数字、汉语数词加工及语言选择的机制研究。实验1通过比较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数词对数字大小比较任务加工的影响,考察语言与数字加工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语言编码影响了脑内数字处理加工的模式,在以汉语数词为编码的情况下,梭状回的激活显着高于阿拉伯数字为编码的情况,顶叶的激活则弱于以阿拉伯数字为编码的情况。这表明数字加工会受到语言编码的影响,支持了数字加工与语言是密切相关的观点。实验2采用在图片命名任务,两个任务分别是汉语言名动词选择任务(TSc)和汉英双语语言选择任务(LSc),考察汉语与英语间的语言转化属于跨语系间的语言转化。研究发现,两个任务的差异最早是发生在提示出现后175 ms,值得关注的是在175-300 ms内LSc的脑电平均波幅大于TSc条件下的平均波幅,在375-500 ms时间范围内,TCs的平均波幅值明显小于LSc的波幅平均值,也就是说在被试做出反应过程中,英汉语言间转换任务下的波幅明显大于汉语言内部语言转化的波幅。脑地形图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果,即语言间转换任务时前额-顶部表现出更强的激活。这说明汉语加工在LSc和TSc任务下的差别很可能是由于LSc任务中包含语言选择的过程,因此,语码转化的神经机制有别于同种语言内部信息的转化。实验3探讨了英法同形异义词对非熟练中国三语者的干扰作用。结果发现,在未对刺激材料和被试者做任何分类的情况下,没有发现显着差异。但对刺激和被试进行分类再分析后发现,词频和语境对同形异义词的激活和抑制有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为:1)语言和数字的发展是互为促进的,数字加工会受到语言编码的影响。2)跨语系间语言选择的实现既基于普通认知过程也包括语言选择加工的网络。3)语境和词频对被试者通达抑制语言有明显影响。
曹则贤[6](2018)在《物理学咬文嚼字之九十九西文科学文献中的数字》文中提出英文的数字表达深受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和法语的影响,更远的源头可能是梵语,形成了多种表达方式共存的局面。弄懂源头语言中的数字表达,有利于理解西文文献中数字的不同用法。
潘卫民,阳东频[7](2016)在《《毛泽东选集》英译中的规范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翻译《毛泽东选集》时如何处理各种规范,牵涉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事关政治大局和文化传播,其重要性不言自喻。本文借助笔者手中掌握的《毛泽东选集》英译原始资料,对英译中的规范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望能对当今政治文献翻译有点滴启示。
李梦霞[8](2017)在《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自Deheane等人(1993)通过系列实验证实了空间-数字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response codes effect,简称 SNARC 效应)以来,对SNARC效应的解释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中,言语-空间和视觉-空间的双编码解释更为完整和合理。本研究以"数字认知的层级理论"为研究框架,对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编码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基础性数字认知层次、具身性数字认知层次、情境性数字认知层次等三个数字认知的层次中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的解释机制。具体而言可分解为六个子问题,即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的空间方向依赖问题、空间极性依赖问题、数字符号依赖问题、阅读文化依赖问题、空间参照依赖问题和任务依赖问题等。针对上述目的和内容,本研究共设计了4个子研究,共6个实验。(1)实验1a、1b采用含有言语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分别检验了阿拉伯数字、简体中文数字和繁体中文数字的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SNARC效应中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结果表明阿拉伯数字、简体中文数字、繁体中文数字符号条件下,水平SNARC效应中存在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垂直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仅适用于繁体中文数字符号。(2)实验2a、2b采用排除对言语信息偏好的大小比较实验任务,分别检验对阿拉伯数字、简体中文数字和繁体中文数字三种数字符号而言,是否在水平和垂直SNARC效应中依然存在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结果表明,当实验任务中排除对言语-空间编码的反应偏好时,对于三种数字符号而言均不存在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3)实验3a、3b分别作为实验1a、2a和实验1b、2b的基线研究,分别采用经典的大小比较任务检验了同样检验了三种数字符号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是否存在典型的SNARC效应。结果表明,对于三种数字符号在经典的大小比较任务中均存在典型的水平和垂直SNARC效应。证实了实验1和实验2结果的可靠性。(4)实验4采用含有言语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检验了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是否适用于单手(左手、右手)参照。结果表明,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同样适用于单手(左手、右手)参照。(5)实验5a和5b分别采用经典的大小比较任务检验和含有言语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来检验左利手被试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问题。结果表明,左利手被试在简体中文数字符号条件下存在视觉-空间编码的解释,阿拉伯数字符号和繁体中文数字条件下,未能明确地支持视觉-空间编码解释,并且拒绝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6)实验6选用了汉语被试、维-汉双语被试执行了含有言语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检验不同方向的阅读和书写模式文化下的视觉-空间编码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结果发现,当实验任务中使用的是自左向右的阅读和书写系统的文字时,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同样也适用于有自左向右阅读和书写习惯,又有自右向左阅读和书写习惯的双语被试;当实验任务中使用的是自右向左的阅读和书写系统的文字时,言语-空间编码解释将不再适用,而仅出现了视觉-空间编码解释。通过上述六个实验,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是SNARC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2)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其受到数字符号、空间方向、空间极性、实验任务以及阅读和书写文化的影响。(3)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字-空间表征的SNARC效应视觉一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解释机制问题需要以"数字认知的层级理论"为研究框架来开展研究。
黄小丽[9](2016)在《校园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及翻译对策——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分析对校园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裘禾敏[10](2011)在《《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是跨学科的课题,它囊括了翻译学、语言学、文献学、古代哲学、现代传播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本文着重剖析四种最具典型意义的《孙子兵法》英语全译本,多视角探讨《孙子兵法》英译脉络,将其置于“孙子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宏大背景下,廓清译者的翻译目的、价值取向、翻译策略及其对《孙子兵法》的总体认识,试图描绘不同译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错综复杂的翻译现象,从历时与共时的维度比较、分析译本在译入语社会的接受、传播、影响,描摹《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运行轨迹与反拨情况。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了《孙子兵法》的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在中西学术相互观照的体系里论证语际翻译的功能、特征、本质等;(2)围绕“反向格义的翻译策略”、“本源概念英译模式探讨”、“高低语境文化”等主题,从文化、语言等角度深入论述了《孙子兵法》卡尔斯罗普英语首译本在西方世界早期传播的特点,揭示该军事型译本的英译规律;(3)从西方阐释学与中国训诂学视角探究《孙子兵法》翟林奈英译本的两个主题:“东方情调化翻译倾向”与“创造性误译”,认为该译本因遵守严格的汉学规范与呈现严谨的英译文而成为文献型文本,在英语世界具有不可动摇的学术价值;(4)从军事学维度解读格里菲思英译本,以彰显其军事特色,从语义、语用、结构等层面探析《孙子兵法》兵学术语的英译原则,阐明译者主体性与兵学术语英译之间的互动关系;(5)考察国内译家林戊荪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认为林译本充分发挥了本土译者在语言、文化、专业知识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展示了古代兵学博大精深的哲学内蕴与经世致用的实践意义,着力突破中国英语研究,指出中国英语是中国译者从事典籍英译的必然产物,也是汉英语言与文化借助翻译“杂合”的自然结果,“杂合”的译语最逼近《孙子兵法》要义,并从传统文化负载词、彰显孙武兵学语言特色、顺从中国思维等层面阐述林译本的中国英语。总而言之,纵观《孙子兵法》的英译历史,它经历了从外国译者到中国译者、从军人到学者的主体身份演绎,走过了军事型转译本——学术型文本——军事型文本——文化型文本的历程,记录了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兵学文化交流史。上述译本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中西文化互动成果,有的已成为英语语境下很有特色的经典译本,经受了中外时空的考验与广大读者的选择,在不同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英译本都拓宽了西方读者理解孙子的领域,扩大了孙子兵学思想的传播与影响范围,延续了孙子思想在第二个精神家园的生命。这既是《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挑战与魅力,也是中国典籍英译的挑战与魅力。
二、阿拉伯数字在英语里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拉伯数字在英语里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 ——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缘起 |
1.2 论文定位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西游记》的英译及其相关研究 |
2.2 文学翻译的模糊取向及其相关研究 |
2.3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及其翻译研究 |
2.4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
第三章 文学与模糊 |
3.1 文学的创作过程具有模糊性 |
3.1.1 文学的描述对象具有模糊性 |
3.1.2 文学的构思过程具有模糊性 |
3.2 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 |
3.2.1 文学语言模糊性的根源 |
3.2.2 文学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 |
3.2.2.1 音 |
3.2.2.2 义 |
3.2.2.3 辞 |
3.2.2.4 符 |
3.2.3 本节小结 |
3.3 文学的接受过程具有模糊性 |
3.3.1 文学鉴赏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接受过程的模糊性 |
3.3.2 文学作品主题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接受过程的模糊性 |
3.3.3 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接受过程的模糊性 |
3.3.4 读者差异决定了文学接受过程的模糊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糊数字与文学 |
4.1 数字的界定 |
4.2 英汉数字对比 |
4.3 数字的典型用法 |
4.3.1 数字语言 |
4.3.1.1 计数 |
4.3.1.2 分类 |
4.3.1.3 概括 |
4.3.1.4 组词 |
4.3.2 数字文化 |
4.3.2.1 数字与迷信 |
4.3.2.2 数字与宗教 |
4.3.2.3 数字习俗 |
4.3.2.3.1 数字与游戏 |
4.3.2.3.2 数字与行话 |
4.4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 |
4.4.1 模糊数字存在的根源 |
4.4.2 模糊数字的分类 |
4.4.3 模糊数字的修辞功能 |
4.4.3.1 夸张 |
4.4.3.2 借代 |
4.4.3.3 对比 |
4.4.3.4 比喻 |
4.4.3.5 委婉 |
4.4.3.6 谐音 |
4.4.4 模糊数字在文学中的美学价值 |
4.4.4.1 简约含蓄美 |
4.4.4.2 形象别趣美 |
4.4.4.3 意境独特美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学翻译之模糊取向 |
5.1 文学翻译的定性 |
5.2 文学翻译之模糊取向 |
5.2.1 文学翻译标准的模糊取向 |
5.2.1.1 中国主要传统译论及其标准 |
5.2.1.1.1 信达雅 |
5.2.1.1.2 神似 |
5.2.1.1.3 化境 |
5.2.1.2 中国当代主要译论及其标准 |
5.2.1.2.1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5.2.1.2.2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
5.2.1.2.3 和谐说 |
5.2.1.3 西方主要译论及其标准 |
5.2.1.4 本节小结 |
5.2.2 文学翻译实践的模糊取向 |
5.2.2.1 翻译过程的模糊 |
5.2.2.1.1 理解过程的模糊 |
5.2.2.1.2 表达过程的模糊 |
5.2.2.2 翻译方法的模糊 |
5.2.2.3 译者定位的模糊 |
5.2.3 文学翻译理论的模糊取向 |
5.2.3.1 翻译标准是一个过程 |
5.2.3.2 文学翻译批评的模糊取向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游记》中的重要数字及其英译比较 |
6.1 数字在《西游记》中的核心作用 |
6.1.1 数字与情节构成 |
6.1.1.1 一元始终 |
6.1.1.2 三以成之 |
6.1.1.3 七复模式 |
6.1.1.4 九九归一 |
6.1.2 数字与人物塑造 |
6.1.2.1 以数定象 |
6.1.2.2 合乎五行 |
6.1.3 数字与作品主题 |
6.2 数字的英译比较 |
6.2.1 定量比较 |
6.2.2 定性比较 |
6.2.2.1 《西游记》中的模糊数字 |
6.2.2.2 《西游记》中重要数字的英译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1.1 文学作品的模糊性 |
1.2 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 |
1.3 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
1.4 英汉数字应用的异同及其在《西游记》译文中的体现 |
主要参考文献 |
(2)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影视翻译研究 |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
2.2.2 翻译规范研究 |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
2.3.1 配音翻译 |
2.3.2 字幕翻译 |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
3.2.1 高频特色字 |
3.2.2 中频特色字 |
3.2.3 基础特色字 |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
3.3.1 高频特色词 |
3.3.2 中频特色词 |
3.3.3 基础特色词 |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
3.4.1 一字特色句 |
3.4.2 二字特色句 |
3.4.3 三字特色句 |
3.4.4 句子首尾特色 |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参考工具书 |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
(3)数字词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数字词语本体研究 |
第一节 数字词语的名称和定义 |
第二节 现代汉语基本数字词语研究 |
第三节 数字词语分类研究 |
第三章 汉英数字词语对比研究 |
第一节 汉英基本数字词语词义对比 |
第二节 汉英数文化对比 |
第三节 汉英数字词语翻译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数字词语情况分析 |
第二节 留学生汉语数字词语偏误分析 |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数字词语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英语核心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和选题缘由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选择英语核心词研究的缘由 |
1.2 英语核心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步骤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步骤 |
2 英语核心词研究:名词篇 |
2.1 身体部位 |
2.1.1 毛(Hair) |
2.1.2 头(Head) |
2.1.3 耳(Ear) |
2.1.4 眼(Eye) |
2.1.5 鼻(Nose) |
2.1.6 嘴(Mouth) |
2.1.7 牙(Tooth) |
2.1.8 舌(Tongue) |
2.1.9 脚(Foot) |
2.1.10 膝(Knee) |
2.1.11 手(Hand) |
2.1.12 皮/肤(Skin) |
2.1.13 肉(Flesh) |
2.1.14 血(Blood) |
2.1.15 骨(Bone) |
2.1.16 心(Heart) |
2.1.17 肝(Liver) |
2.1.18 腹(Belly) |
2.1.19 颈(Neck) |
2.1.20 胸(Breasts) |
2.2 动植物 |
2.2.1 鱼(Fish) |
2.2.2 鸟(Bird) |
2.2.3 犬(Dog) |
2.2.4 虱(Louse) |
2.2.5 树(Tree) |
2.2.6 种子(Seed) |
2.2.7 油脂(Grease) |
2.2.8 卵(Egg) |
2.2.9 角(Horn) |
2.2.10 尾(Tail) |
2.2.11 羽(Feather) |
2.2.12 爪(Claw) |
3 英语核心词研究:代词篇 |
3.1 我(I) |
3.1.1 代表词 |
3.1.2 身体与代词 |
3.2 你(You) |
3.3 我们(We) |
3.4 这(This) |
3.5 那(That) |
3.6 谁(Who) |
3.7 何(What) |
4 英语核心词研究:副词篇 |
4.1 不(Not) |
4.2 都(All) |
5 英语核心词研究:数词篇 |
5.1 一(One) |
5.2 二(Two) |
6 结语 |
6.1 英语核心词特点及语义场状况 |
6.1.1 身体名词和动植物名词 |
6.1.2 代词、副词和数词 |
6.2 英语核心词语义演变的方式及途径 |
6.3 创新、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工具书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目录 |
附录2 英语核心词词目索引 |
(5)汉英双语者数字、汉语数词加工及语言选择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大脑分区及其功能定位 |
1.2 脑科学的研究技术 |
1.2.1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
1.2.2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
2.本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研究进展 |
2.1 数字加工与汉语数词加工 |
2.1.1 从认知角度看语言和数字的关系 |
2.1.2 从语言表征的角度看语言和数字的关系 |
2.1.3 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和数字的关系 |
2.1.4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语言与数字的关系 |
2.2 双语者与多语者的语言加工 |
2.2.1 语言者的不同类型 |
2.2.2 处理母语及其他语言的加工神经机制 |
2.2.3 双语者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
2.3 双语表征与控制的神经基础 |
2.3.1 表征与控制的神经成像研究 |
2.3.2 双语产生的词汇提取与选择 |
2.3.3 认知控制的神经基础 |
2.4 非特定语言与特定语言的提取机制 |
2.4.1 非特定语言提取观点的证据 |
2.4.2 特定语言的提取机制 |
2.4.3 两种语言提取机制的融合 |
3.问题提出以及研究假设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的主要思路 |
3.3 研究的主要假设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的理论意义 |
4.实验研究 |
4.1 实验一:数字与汉语数词在近似数字加工中的差异研究 |
4.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4.1.2 研究方法 |
4.1.3 数据记录和分析 |
4.1.4 数据结果 |
4.1.5 小结 |
4.2 实验二:汉英双语者语言选择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4.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数据记录和分析 |
4.2.4 ERP数据结果 |
4.2.5 讨论 |
4.3 实验三:三语者同形异义词的词汇启动研究 |
4.3.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数据记录和分析 |
4.3.4 数据结果 |
4.3.5 讨论 |
4.4 总结与展望 |
5.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物理学咬文嚼字之九十九西文科学文献中的数字(论文提纲范文)
1 数的来源 |
2 0的引入 |
3 几种语言中数的写法 |
4 关于零的表述 |
5 数的进制 |
6 西文的大数表示 |
7 10次方记号体系 |
(7)《毛泽东选集》英译中的规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统一术语 |
3. 规范大小写 |
4. 规范编排格式 |
5. 规范数字 |
6. 规范人名地名 |
7. 结语 |
(8)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数字-空间编码的研究概述 |
1. 数字-空间编码的证据:SNARC效应研究 |
2. 数字-空间编码的证据:数字线估计研究 |
第二章 SNARC效应研究综述 |
1. SNARC效应的普遍性研究 |
1.1 不同刺激材料中的SNARC效应 |
1.2 不同研究领域的SNARC效应 |
2. SNARC效应的灵活性研究 |
2.1 文化对SNARC效应的影响 |
2.2 空间方向对SNARC效应的影响 |
2.3 实验情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 |
3. SNARC效应的具身研究 |
3.1 身体姿势对SNARC效应的影响 |
3.2 手指数数的顺序对SNARC效应的影响 |
3.3 身体运动对SNARC效应的影响 |
4. SNARC效应的相关理论 |
4.1 心理数字线(mental number line) |
4.2 心理数字地图(mental number map) |
4.3 双路线(Dual-Route Architecture)和计算模型(Computational Model) |
4.4 极性对应解释(Polarity Correspondence Account) |
4.5 视觉-空间和言语-空间的双编码解释(Visuospatial Coding and Verbal-Spatial Coding) |
4.6 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
第三章 SNARC效应的言语-空间编码研究 |
1.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研究进展 |
2. SNARC言语-空间编码研究的方法 |
2.1 大小比较法变式—含有言语-空间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范式 |
2.2 言语-空间大小比较法任务的统计方法 |
第四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方案 |
第五章 SNARC效应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实验研究 |
实验1 SNARC效应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的符号与空间依赖性 |
1. 实验1a |
2. 实验1b |
实验2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任务依赖性 |
1. 实验2a |
2. 实验2b |
实验3 SNARC效应的经典大小比较任务 |
1. 实验3a |
2. 实验3b |
实验4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空间参照依赖性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实验5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极性依赖性 |
1. 实验5a |
2. 实验5b |
实验6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文化依赖性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六章 总讨论与研究展望 |
1. 总讨论 |
1.1 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是SNARC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 |
1.2 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
1.3 需要以"数字认知的层级理论"为研究框架来解释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的加工机制 |
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3. 研究展望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 作者简历 |
2.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及奖励 |
后记 |
(9)校园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及翻译对策——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园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 |
二、校园公示语的翻译对策 |
三、结语 |
(10)《孙子兵法》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中国典籍英译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概述 |
第三节 《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框架与理论意义 |
第一章 《孙子兵法》及其翻译研究 |
第一节 孙武其人其事 |
第二节 国内《孙子兵法》历时性研究概况 |
第三节 《孙子兵法》历代重要底本注疏考察 |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孙子兵法》英语首译本:早期传播之探析 |
第一节 卡尔斯罗普英译本述评 |
第二节 《孙子兵法》初期英译策略:反向格义 |
第三节 《孙子兵法》本源概念英译模式探讨 |
第四节 从《孙子兵法》西传看高低语境文化间的转换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孙子兵法》阐释学派的解读 |
第一节 阐释学、训诂学与《孙子兵法》 |
第二节 翟林奈英译本述评 |
第三节 《孙子兵法》东方情调化翻译倾向 |
第四节 《孙子兵法》误读、误译与创造性误译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孙子兵法》兵学术语英译研究 |
第一节 格里菲思英译本述评 |
第二节 《孙子兵法》兵学术语分类与英译原则 |
第三节 译者主体性与《孙子兵法》兵学术语英译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拥抱杂合性:逼近《孙子兵法》 |
第一节 林戊荪英译本述评 |
第二节 《孙子兵法》英译与走向世界的中国英语 |
第三节 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看林译本的中国英语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孙子兵法》西传英译本回顾 |
第二节 中国典籍外译普世价值论 |
第三节 《孙子兵法》英译与全球化语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孙子兵法》兵学术语分类及涵义解读 |
附录二: 《孙子兵法》原文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阿拉伯数字在英语里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 ——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D]. 田小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 [2]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数字词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李鹏兴. 西南大学, 2011(04)
- [4]英语核心词研究[D]. 黎金娥.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5]汉英双语者数字、汉语数词加工及语言选择的机制研究[D]. 刘文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6]物理学咬文嚼字之九十九西文科学文献中的数字[J]. 曹则贤. 物理, 2018(06)
- [7]《毛泽东选集》英译中的规范探究[J]. 潘卫民,阳东频. 外语与翻译, 2016(01)
- [8]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研究[D]. 李梦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9]校园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及翻译对策——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 黄小丽. 广西教育, 2016(03)
- [10]《孙子兵法》英译研究[D]. 裘禾敏. 浙江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