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越冬代松毛虫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刘豪[1](2021)在《部分蛾类成虫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鳞翅目昆虫作为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和部分资源昆虫,对其飞行扩散能力的监测预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对蛾类昆虫的飞行扩散能力的预测预报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了解蛾类昆虫的迁飞扩散能力,本试验采用灯诱法诱捕野生蛾类成虫,应用昆虫飞行磨系统,在25±1℃,RH65±5%黑暗环境下吊飞10h,采集试虫的累计飞行距离、累计飞行时间、平均飞行速度、单次最久飞行时间、单次最远飞行距离、单次最远平均飞行速度和停顿次数7种飞行能力参数,以及前翅长度、前翅宽度、前翅面积、后翅长度、后翅宽度、后翅面积、胸宽、体长、翅负载9种形态数据。采用R软件对28种蛾类害虫的飞行能力与形态参数进行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预测蛾类昆虫发生情况的飞行能力方程。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本研究所选择蛾类昆虫的试虫综合分析可知,试虫的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相关性较低,且累计飞行距离的逐步回归方程不成立;体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方程均成立,但单次最久飞行时间、单次最远飞行距离及停顿次数的线性关系差异不显着。试虫的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方程均成立,且所构建的7个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均达到极显着水平。2.结合7种飞行参数指标和翅型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知,尺蛾的前翅越长,飞行持久力越强,飞行速度也越快;而其后翅越窄,飞行持久力也越强,飞行速度越快。可知,尺蛾科成虫的翅对飞行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体型越大的尺蛾飞行距离越近,体型越小的则飞行距离越远。尽管飞行参数与翅型参数的相关性不是很密切,但是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以看出,飞行参数与翅型参数所建立的方程能够很好的预测出尺蛾的飞行能力。3.结合9种夜蛾飞行能力参数和翅型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知,夜蛾的前翅越长,飞行持久力越强,飞行速度也越快;而其后翅越短,飞行持久力也越强,飞行速度越快。由此可知,夜蛾科成虫的前翅翅长和后翅长短对飞行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夜蛾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相关性不高,但是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分析可以看出,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所构建的方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出夜蛾的飞行能力,为其发生情况提前进行有效监测。
张博[2](2021)在《伞裙追寄蝇滞育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属双翅目寄蝇科,是一种牧草优势寄生性天敌,能寄生多种鳞翅目害虫。该天敌昆虫在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工扩繁贮藏期较短,传统的低温冷藏技术弊端严重,使天敌昆虫易受到低温伤害,影响产品质量,因此提高天敌昆虫自身的抗逆性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内在根本。滞育是帮助昆虫度过不利环境,维持个体生存,保证种群繁衍的重要行为。那么人工调控伞裙追寄蝇蛹滞育,可以极大延长产品货架期,对做到精准释放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滞育与非滞育的伞裙追寄蝇蛹进行转录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代谢组检测,筛选出与滞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代谢物,为阐明伞裙追寄蝇蛹滞育调控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滞育和非滞育蛹的转录组学分析确定了伞裙追寄蝇滞育和非滞育蛹的差异表达基因个数为7513个,其中4355个上调表达,3158个下调表达。利用GO数据库对成功注释的325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主要分为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分子功能3类,生物过程富集的通路最多;通过KEGG pathway富集分析,896个差异表达基因映射到223条通路,主要涉及信号转导、碳水化合物代谢、内分泌系统等途径。为了证实伞裙追寄蝇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将挑选出的5个滞育关联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分别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6a,肌动蛋白β/γ1,环指蛋白1,γ-氨基丁酸受体亚基α,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结果发现挑选的差异表达基因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和转录组测序中的表达趋势具有一致性,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是可靠的。2.滞育和非滞育蛹的代谢组学分析在伞裙追寄蝇滞育和非滞育蛹的代谢组学检测中,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到差异代谢物169个,其中99个表达上调,70个表达下调。正离子模式下,检测到33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68个上调,64个下调。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富集到38条通路,其中只有7条通路为显着性富集(P<0.5),主要有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组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主要参与的差异代谢物为L-脯氨酸、L-苯丙氨酸、L-组氨酸,均为上调表达;在正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富集到46条代谢途径,其中只有3条通路为显着性富集,分别为组氨酸代谢、氨基-t RNA的生物合成、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主要参与的差异代谢物为L-组氨酸、L-苯丙氨酸、L-酪氨酸、1-甲基组氨酸,均为上调表达;组氨酸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通路在正、负两种离子模式下都为显着性富集,但是2种离子模式下富集的代谢物质不同。3.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通过KEGG Pathway对伞裙追寄蝇滞育和非滞育蛹进行转录组、代谢组的联合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代谢物在负离子模式下共富集到31条通路,在正离子模式下共富集到39条通路。c AMP信号通路中通过腺苷-5’-单磷酸参与调控钙信号途径、胰岛素信号途径、FOXO信号通路、糖异生,进而影响到钙调蛋白、抗氧化酶、PEPCK的表达。在氨酰-t RNA的生物合成通路中,苯丙氨酸表达上调,这可能与伞裙追寄蝇滞育蛹黑色素形成有关。
王小奇[3](2017)在《斑鞘豆叶甲发生危害规律及其经济阈值》文中研究说明斑鞘豆叶甲是东北春大豆苗期的主要害虫。本研究对其越冬成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环境温度与产卵量的关系、取食量以及在大豆田间的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化学防治技术测定其经济阈值,以期为有效防控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并对斑鞘豆叶甲形态鉴定特征及生态型进行了描述,可分为深色和浅色两个生态型,深色型与浅色型的比例约为1:189。解剖描述了雄性外生殖器特征。2.斑鞘豆叶甲成虫越冬场所与寄主生境直接相关,其田间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8月中旬。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在大豆田间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与其田间习性和田间植被的生长情况等环境因子有关。大豆田间斑鞘豆叶甲的最适理论抽样数方程:N=(1.3519/x+0.0132)/D2。3.斑鞘豆叶甲卵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8℃。斑鞘豆叶甲主要为害大豆植株的地上部分,夜间活动远高于日间,成虫喜食上部叶片,在风力较大时在大豆节位叶柄交接处避风。斑鞘豆叶甲喜欢在夜间温度较低的环境下进行交尾产卵。斑鞘豆叶甲对大豆子叶的日均取食量为319.95 mg/d,对嫩茎的日均取食量为255.33 mg/d,喂食子叶的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寿命比喂食嫩茎的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寿命长10.37天。斑鞘豆叶甲可被大峪长柄茧蜂寄生,被寄生率为20%左右,被寄生后,其取食量显着降低,同时其寿命也显着缩短。4.在对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进行化学防治时,建议施用10%吡虫啉(药种比1:35)或70%噻虫嗪种衣剂(药种比1:40)进行拌种后种植,其防效分别为93.10%和84.48%,或施用0.5%苦参碱0.05 g a.i./hm2,10%吡虫啉12.60 g a.i./hm2进行田间常规喷雾,其防效分别为100.00%、97.22%。在大豆生产中,防治斑鞘豆叶甲应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环境下于下午5点至7点间进行防治。当使用10%吡虫啉WP对大豆田斑鞘豆叶甲成虫进行防治时,其经济阈值为每百株148.04头,当使用0.5%苦参碱SL对大豆田斑鞘豆叶甲成虫进行防治,其经济阈值为每百株146.09头。
相红燕[4](2012)在《伞裙追寄蝇生物学特性及寄主选择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属鳞翅目Lepidoptera类昆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农牧业害虫,由于其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是一种间歇性暴发和具有毁灭性的迁飞性害虫。建国以来先后在我国有4次大的发生,每次都给我国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属双翅目寄蝇科(Diptera: Tachinidae),是我国草地螟幼虫上的重要优势寄生性天敌之一。为了利用伞裙追寄蝇控制草地螟的危害及为其繁殖选择适宜的替代寄主,本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该蝇的生物学特性和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结果如下:1.伞裙追寄蝇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伞裙追寄蝇属大卵生型寄蝇,其幼虫随草地螟幼虫在土茧内越冬,在内蒙古呼市市郊一年发生两代。在田间成蝇一般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开始羽化。羽化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天的8:00-10:00,14:00-16:00两个时间段,羽化的/比为1.26:1;6:00-8:00的雌雄性比为1.45:1,是一天中羽化性比的高峰。羽化后要先补充营养才会有交尾现象,交尾一般在晴天8:00-10:00时较多,交尾持续时间一般在5-30min。伞裙追寄蝇平均产卵量为159.8粒,产卵量最多可达212粒,其产卵的平均历期为16.7d,产卵高峰主要集中在第3-9d。补充含糖的营养物质能显着延长伞裙追寄蝇成虫的寿命,且20%的蜂蜜水为最佳补充营养,最长寿命可达44d。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伞裙追寄蝇成虫生存,最适温度为(23±1)℃。将虫茧储存在4℃、16L:8D、RH60%-70%条件下,羽化率从未储存的9.30%降低到储存至150d的0.73%,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羽化率降低越显着,但储存到110d后,其羽化率降低不显着。2.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密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伞裙追寄蝇的寄生率随着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羽化率随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到寄生比例为1:15时羽化率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因此该寄生比例寄生效果最好,为最佳益害比。当寄蝇与寄主的益害比为1:10,在改变寄蝇与寄主幼虫密度时益害比不变。寄生比例1:10,2:20,3:30,4:40的寄生率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各比例的羽化率间均有差异,其中2:20的寄生率和羽化率均是最高,分别为55.8%和51.6%。3.草地螟幼虫密度对伞裙追寄蝇的寄生功能反应伞裙追寄蝇对草地螟幼虫的寄生量随着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寄生量会趋于稳定,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由此可得到伞裙追寄蝇功能反应数学模型为:Na=3×0.4276N0/(1+0.4276×0.3239N0);伞裙追寄蝇寻找效应随着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4276/(1+0.4276×0.0.3239N0),每个草地螟遭遇伞裙追寄蝇的概率也随草地螟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π(t)=0.4276/(1+0.4276×0.3239N0),未被攻击的草地螟幼虫概率也随着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其数学模型为:P(t)=exp[-0.4276×3/(1+0.4276×0.3239N0)]。4.伞裙追寄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利用Y型嗅觉仪对雌蝇选择性行为测定结果表明:伞裙追寄蝇对几种鳞翅目昆虫幼虫和幼虫粪便的趋性顺序相同,依次为:草地螟>粘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苜蓿夜蛾;对不同寄主的羽化率测定结果为粘虫的羽化率最高为70.2%。伞裙追寄蝇对寄主的选择性行为可能与寄主昆虫的活跃程度和其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有关。
李杨[5](2011)在《山东地区美国白蛾天敌种类及日本追寄蝇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我国北方林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寄生性天敌是调控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是美国白蛾及其他鳞翅目昆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自然状态下对其有很强的控制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天敌昆虫防控这种害虫,作者在山东东营、泰安和滨州三地对美国白蛾开展了天敌昆虫资源的调查,并对其重要天敌日本追寄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包括寄生蝇和寄生蜂,其中寄蝇科5种,分别是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条纹追寄蝇(Exorista fasciata Fallen)、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和狭颊寄蝇(Matsukarehae sp.)。姬蜂科(Icheneumonidae)7种,分别是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paris Viereck)、花胸姬蜂(Gotra octocinctus Ashmead)、野蚕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luctuosus Smith)、桑横聚瘤姬蜂(Gregopimpla kuwanae Viereck)、稻苞虫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parnasae Viereck)、粘虫白星姬蜂科(Vulg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黑瘤姬蜂属待鉴定种;小蜂总科5种,分别是白角突额姬小蜂(暂无拉丁名)、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 Yang)。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1种,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茧蜂科(Braconidae)2种,有白蛾聚集盘绒茧蜂(Cotesi agregalis Yang et Wei)和白蛾孤独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ingularis Yang et You)。金小蜂科(Pteromalidae)1种,黑青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调查中还发现6种捕食性天敌分别是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蚂蚁待鉴定种、喜鹊(Pica pica Linnaeus)和白头翁(Radix Pulsatillae Chinensis)。在18℃30℃范围内,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期、幼虫期、蛹期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12℃、8.86℃、7.81℃和9.88℃,有效积温分别为59.89日·度、100.2日·度、189.47日·度和20.43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15℃,有效积温为383.25日·度。研究观察了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的生物学特性。日本追寄蝇主要产卵于家蚕Bombyx mori L.幼虫的胸部,其次为头部,最后是腹部,三者间产卵量差异显着。在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家蚕和人纹污灯蛾Spilarctia subcarnea(Walker)幼虫同时存在时,日本追寄蝇优先选择寄生家蚕幼虫,寄生比率为62.79%;其次选择人纹污灯蛾幼虫(寄生比率为25.16%);选择美国白蛾最少,(寄生比率为12.33%)。在家蚕、人纹污灯蛾和美国白蛾幼虫体上的着卵量分别为5.63、4.05和1.85粒。该寄蝇对5、4、3龄家蚕幼虫的寄生比率分别为44.38%、34.67%和21.05%,着卵量分别为9.58、7.95和4.45粒;对7、6、5龄美国白蛾幼虫的寄生比率分别为53.33%、27.02%和19.67%,着卵量分别为7.27、3.17和1.33粒。随寄主体表寄蝇卵量的增加,寄主死亡率增加,卵量为1粒时,寄蝇化蛹率为52%,寄主死亡率为58.33%;卵量为2粒时,化蛹率为69.16%,寄主死亡率为71.67%;寄蝇卵量为4粒时,化蛹率为76.83%,寄主死亡率达到100%;卵量大于4粒时,寄蝇化蛹率开始下降。研究了补充10%蜂蜜水、10%蔗糖水和清水对寄蝇的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糖分可以显着提高寄蝇的产卵量,延长雌雄成虫的寿命,与清水对照间有显着的差异性。设置两个处理,一个是日本追寄蝇蛹和美国白蛾蛹,另一个是日本追寄蝇蛹和家蚕蛹,同时让其寄生,发现对日本追寄蝇蛹的寄生率达到53.33%。
张福丽[6](2009)在《气象因素对黑龙江省三种病虫害的影响及预测预报》文中指出森林病虫害作为一类频发性生物灾害,是林业生产和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经常造成危害的森林病虫有200多种。作为我国林业大省的黑龙江省,同时也是森林病虫害的重灾区。为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危害造成的损失,通过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种群变化的规律,对病虫害未来发生和增长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预报,从而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是林木、有害生物和气象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象因素是决定有害生物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可以根据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种群动态的影响,通过数学、生态学方法构建系统模型,利用这些模型进行主要病虫害的种群趋势的准确预测,并采取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本论文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分析气象因子与病虫害种群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相关地区的预测模型,利用气象资料和病虫害的调查数据预报未来病虫害危害程度和发生趋势。影响森林病虫害种群动态关键气象因子的确定和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可为黑龙江省各地、县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的科学依据,及时掌握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和适时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病虫害的损失,建立科学、有效、综合效益最佳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研究了黑龙江省3种重要的森林病虫害(落叶松毛虫,杨干象,杨树溃疡病)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别选用每年1~12月份的平均温度、平均湿度、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降水量5个气象因子作为影响因子,通过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以牡丹江地区海林市、鸡西地区密山县、绥化地区庆安县和齐齐哈尔地区龙江县的气象数据和落叶松毛虫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首次分析了落叶松毛虫预报模型。海林市逐步回归测报模型为:y=-35.374+0.286x2+0.517x72-0.694x78+0.163x80-0.154x90+1.011x73,其预报精度平均达79.73921%;密山县逐步回归测报模型为:y=-45.427+1.003x2+0.293x72+0.697x73+0.835x65+0.355x66+1.702x69,预报精度平均为88.855%,83.3%的年份精度在90%以上;庆安县逐步回归测报模型为:y=-65.303+0.925x2+0.384x65+0.316x69+0.237x72+0.047x80+0.087x59-0.008x95,预报平均精度达88.193%,精度在80%以上的年份占77.8%;龙江县逐步回归测报模型为:v=9.826+0.065x2+0.114x69+0.485x73-0.064x90-0.010x95+0.352x54,平均预报精度为78.071%。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模型中主要气象因子对落叶松毛虫发生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分析结果与实际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海林市的上年1月平均湿度(x2)、3月平均湿度(x72)、4月极端高温(x78)、4月降水量(x80)、6月降水量(x90)、3月极端高温(x73)是影响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的主要因素;密山上年1月平均湿度(x2)、3月平均湿度(x72)、3月极端高温(x73)、1月降水量(x65)、2月平均温度(x66)、2月极端低温(x69)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庆安影响落叶松毛虫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分别为:上年1月平均湿度(x2)3月平均湿度(x72)、3月极端高温(x73)、1月降水量(x65)、2月平均温度(x66)和2月极端低温(x69);而龙江县上年1月平均湿度(x2)、2月极端低温(x69)、3月极端高温(x73)、6月降水量(x90)、7月降水量(x95)和上年11月极端低温(x54)则为主要影响落叶松毛种群消长的作用因子。综合4个县市的情况,其中上年1月平均湿度(x2)、3月平均湿度(x72)、3月极端高温(x73)和2月极端低温(x69)又处在较重要的地位。2、利用齐齐哈尔地区的拜泉县、依安县、甘南县和大庆地区的肇源县杨干象调查数据,结合各县上年10月至当年9月气象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拜泉县影响杨干象虫口密度的主要气象因素分别为:4月极端低温(x34)、8月降水量(x55)、4月降水量(x35)、3月降水量(x30)和上年11月极端低温(x9);甘南县影响杨干象虫口密度的主要气象因素分别为:1月平均温度(x16),3月平均温度(x26),1月降水量(x20),2月极端高温(x23)和4月极端低温(x34);在肇源县影响杨干象虫口密度的主要气象因素分别为:2月极端高温(x23)、4月极端低温(x34)、6月平均温度(x41)、6月降水量(x45)、7月平均温度(x46)、7月极端低温(x49)和8月平均湿度(x52);依安县影响杨干象虫口密度的主要因素分别为:上年12月平均湿度(x12)、1月平均温度(x16)、3月平均温度(x26)、4月极端高温(x33)、6月降水量(x45)和7月极端低温(x49)。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拜泉县、甘南县、肇源县和依安县预测的平均精度分别为:95.778%、83.7%、82.9%和97.2%,其中拜泉县100%的年份、甘南县70%的年份和肇源县62.5%的年份预测精度都达到了80%以上,而依安县的预测精度最高,100%的年份预测精度都在90%以上,达到了模型预测的基本要求。综合4县市分析情况,影响杨干象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可归结为:1月平均温度(x16)、2月极端高温(x23)、3月平均温度(x26)、4月极端低温(x34)、6月降水量(x45)和7月极端低温(x49)。除6月降水量为负相关外,其余都为正相关。对这些因子的分析与杨干象的实际发生一致。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达到了预测的基本要求。3、研究了绥化北林区、肇东及大庆肇源的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逐步回归预测法建立了杨树溃疡病测报模型。结果显示,逐步回归模型对3县市的预测精度较高,北林区87.5%的年份预测精度都在90%以上、肇东和肇源的预测精度全部达到90%以上。北林区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2月降水量(x5)、5月极端低温(x10)、6月平均湿度(x13)、8月降水量(x23)有关;肇东杨溃疡病的发生与2月降水量(x5)、5月极端低温(x10)、6月平均湿度(x13)、8月降水量(x23)、7月极端低温(x19)、6月平均温度(x12)关系密切;肇源影响杨树溃疡病发生的气象因子有5月极端低温(x10)、6月平均湿度(x13)、8月降水量(x23)。综合3县杨树溃疡病测报模型研究结果,5月极端低温(x10)、6月平均湿度(x13)、8月降水量(x23)是影响该病害的主要气象因子,在进行黑龙江省其它地区杨树溃疡病的预测时应着重分析这三个气象因素对杨树溃疡病的影响效应。
刘进山[7](2008)在《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防控措施》文中认为本文报道了2004年-2007年对福建省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结果,在隶属28目213科1116种的昆虫种类中,主要林业有害昆虫仅13种,森林病害3种。描述了造成较大危害的4种主要林业害虫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提出了加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对策措施。
李红[8](2008)在《草地螟幼虫寄生天敌种类、寄生率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三次(共23年)暴发成灾,给我国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寄生天敌是调控草地螟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而国内对草地螟寄生天敌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国外也只在前苏联上个世纪30年代和7080年代零星有些研究,都只停留在种类的描述和寄生率的简单调查上,对寄生天敌的寄生特征不了解,对寄生天敌对草地螟种群动态的调控作用不清楚。本文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和生活史特征对草地螟主要发生区草地螟幼虫期寄生天敌种类和优势种,寄生特征,寄生率与寄主发育状态的关系,及其影响寄生率的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以期为阐明草地螟寄生天敌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探索利用天敌防治草地螟的有效途径,改善对草地螟的预测预报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研究明确了草地螟主要发生区幼虫期寄生天敌种类及优势种对山西浑源2003年越冬代,河北康保20042006一代,内蒙兴安盟2007一代和内蒙四子王期2006年越冬代寄生天敌种类和优势种的研究结果表明,4个草地螟主要发生区共有寄生蝇10种,其中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和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在所调查的4个地方都是优势种;4地共有幼虫期寄生蜂13种,其中茧蜂7种,姬蜂5种,小蜂1种。草地螟巨胸小蜂Perilampus nola Nikol’skaya和菱室姬蜂Mesochorus sp.为重寄生蜂。并且各地的寄生蜂优势种也得到了明确。研究明确了幼虫期主要寄生天敌的寄生特征伞裙追寄蝇和双斑截尾寄蝇是草地螟两种重要的大卵生型寄生蝇,通过对这两种寄生蝇的田间调查及其室内饲养观察,明确了草地螟不同幼虫龄期的寄生率、存活率,寄主幼虫着卵量和着卵部位以及寄主幼虫着卵量和着卵部位与该类寄蝇存活的关系。对田间草地螟各龄期寄生率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该类寄生蝇主要寄生寄主的5龄幼虫;究其原因,主要是寄生5龄幼虫的寄生蝇成活比例最高(65%)。对5龄草地螟幼虫被寄生特征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寄主幼虫着卵量为1-8粒不等,其中以1粒的居多(45.3%),2粒的次之(33.6%),之后则随卵粒数的增加而减少;寄主幼虫的头、胸、腹均可被寄生,但以头部和胸部被寄生较多,腹部较少;寄主幼虫被寄生的位置以侧面居多,背面次之,腹面最少。对具不同寄生特征的末龄寄主幼虫进行饲养的结果表明,大卵生型寄蝇是否能够存活与寄主幼虫着卵量有密切的关系,在着卵量为1粒的寄主幼虫中,寄生蝇的存活率仅为66.7%,但着卵量为2粒及以上的寄主幼虫中,单头幼虫羽化出寄生蝇的比例为100%。另外,无论寄主幼虫着卵量为多少,1头寄主幼虫中仅能羽化出1头寄生蝇。根据所获的结果,对该类寄生蝇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卵生型寄生蝇对减轻当代草地螟危害的作用较小,对于下一世代草地螟种群数量的调控作用十分重要,甚至是下个世代草地螟发生数量的关键。对主要寄生蜂寄生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草地螟阿格姬蜂主要寄生5龄幼虫,被该寄生蜂寄生的寄主幼虫都能发育到蛹期,且发育到蛹期的寄主在外形特征上很容易识别;盘绒茧蜂Cotesia sp.为多寄生,1头寄主可羽化出2-12头蜂不等,集中于6-8头;草地螟巨胸小蜂Perilampus nola主要重寄生于3龄和4龄寄主幼虫;菱室姬蜂Mesochorus sp.直接寄生于寄主体内取食的茧蜂科和姬蜂科,调查到寄生率最高在8.21%。根据所获的结果,对主要寄生蜂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螟阿格姬蜂不同于其他寄生蜂,该蜂主要对下一代寄主种群起调控作用,草地螟重寄生蜂直接寄生于草地螟的初寄生蜂,分布广,寄生率较高,直接影响到寄生蜂对寄主种群的控害作用。研究明确了寄生率和寄主发育状态的关系调查河北康保苜蓿地一代草地螟发育过程中寄生蝇寄生率变化的结果表明,草地螟的2龄幼虫即可被寄生蝇寄生,但比例非常低,仅有2.7%。之后,寄生率随寄主幼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加,5龄寄主幼虫的寄生率高达34.95%;对寄主入土作茧以后寄生蝇种类和寄生率调查的结果表明,寄主入土作茧以后调查到的寄生蝇种类和寄生率与5龄幼虫的相当,并且寄主入土作茧以后寄生率不再发生变化;对草地螟发育过程中寄生蜂寄生率变化的结果表明,寄生蜂主要选择2龄幼虫寄生,寄生率可高达53.61%,其次为3龄和4龄,对5龄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只有12.26%。对寄主入土作茧以后寄生蜂种类和寄生率调查的结果表明,寄主入土作茧以后调查到的寄生蜂种类和地面幼虫的并无差异,但寄生率要显着低于2龄幼虫的。根据所获的结果,对寄生天敌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螟寄生天敌对调控寄主种群有重要作用。其中寄生蝇对下一代草地螟种群有重要调控作用,而寄生蜂主要对寄主当代种群有重要调控作用。研究揭示了影响寄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影响寄生天敌寄生率的因素较多。对寄主密度和寄生率的关系的研究,是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来探讨的,结果表明,两者的关系取决于所调查的空间尺度,在大的空间尺度(采样地)上,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一般情况下在小的空间尺度(采样点)上,两者之间相关关系不显着;寄主滞育越冬对寄生率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代草地螟滞育幼虫寄生蜂寄生率较未滞育的寄生率低,二代的滞育越冬并未影响寄生蜂寄生率;植被结构对寄生蝇寄生率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植株受害的程度越严重,寄主被寄生的可能性就越大,植株密度越低,寄生率越高;开花植物对寄生蜂寄生率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开花植物有利于寄生蜂寄生率的提高。
李红,罗礼智[9](2007)在《草地螟的寄生蝇种类、寄生方式及其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寄生蝇是草地螟的重要寄生天敌之一,其寄生率多数情况下高于寄生蜂,表现出很大的控害潜力。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多年来对草地螟寄生蝇的研究结果,对草地螟的寄生蝇种类、寄生方式、优势种及其控制作用,保护利用进行了总结和评述。草地螟寄生蝇种类丰富,目前已知有22个种,在草地螟的主要发生为害区都有分布,其寄生方式多样,寄主范围广,很多种类为多主寄生。优势种有4种: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ani,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黑袍卷须寄蝇Clemelis pullata Meigen和草地追寄蝇Exorista pratensis Robincau-Uesvoidy。这些优势种对控制当代草地螟的作用有限,而对控制下一代草地螟的发生为害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最后讨论了草地螟寄生蝇的保护和利用前景。
任卫红[10](2006)在《油松刺槐混交林对赤松毛虫抗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河北省青龙县油松刺槐混交林地和油松纯林地对赤松毛虫的抗性能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2001年-2004年连续四年,在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中调查赤松毛虫越冬幼虫,混交林的虫口密度比纯林减少74.7%,有虫株率减少47.6%。2.油松刺槐混交林中枯落物干重比油松纯林增加35.67%,土壤含水量增加4.36%,土壤中全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混交林均高于油松纯林。3.油松刺槐混交林中的油松与纯林中的油松相比,胸径高出16.98%,树高增加9.98%,单株材积增加36.92%,针叶量增加82.67%,对赤松毛虫的承载量提高82.67%。4.以20年生油松为例,保留10轮枝与保留4轮枝相比,可承载赤松毛虫数相差6倍之多,以失叶25%为防治指标,允许虫数分别为53头和8头,相差近7倍。以往修枝过度既不利油松生长,少量赤松毛虫危害就可将针叶全部食光。油松与刺槐混交,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烧材问题,也提高了松林对害虫的自控能力,向着赤松毛虫可持续控制的方向发展。
二、谈谈越冬代松毛虫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越冬代松毛虫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部分蛾类成虫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鳞翅目昆虫飞行能力研究现状 |
1.1.1 影响鳞翅目昆虫飞行能力的外部因素 |
1.1.2 影响鳞翅目昆虫飞行能力的内在因素 |
1.2 蛾类害虫飞行扩散能力监测预警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害虫飞行监测模型构建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种群监测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害虫适生区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蛾类昆虫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参数相关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吊飞和形态参数测量方法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2.3.1 蛾类昆虫飞行能力与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分析 |
2.3.2 蛾类昆虫飞行能力与形态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 |
2.3.3 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
2.3.4 体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尺蛾科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参数相关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吊飞和翅型测量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 |
3.3.1 尺蛾的翅型参数和飞行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3.2 尺蛾的翅型参数和飞行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夜蛾科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参数相关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分析 |
4.3.1 夜蛾翅型与飞行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夜蛾翅型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伞裙追寄蝇滞育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伞裙追寄蝇的研究进展 |
1.2 双翅目昆虫滞育的研究进展 |
1.2.1 滞育研究的类群 |
1.2.2 滞育的温度和光周期反应特点 |
1.2.3 滞育虫态与滞育敏感虫态 |
1.3 转录组学在昆虫滞育研究中的应用 |
1.4 代谢组学在昆虫滞育研究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伞裙追寄蝇滞育和非滞育蛹的转录组学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昆虫 |
2.1.2 样品收集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总RNA的提取与质检 |
2.2.2 文库构建与质检 |
2.2.3 上机测序与组装 |
2.2.4 基因功能注释 |
2.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样品质量 |
2.3.2 测序结果与序列组装 |
2.3.3 基因功能注释 |
2.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
2.4 讨论 |
2.4.1 碳水化合物代谢 |
2.4.2 羟色胺能突触调控 |
2.4.3 肌动蛋白骨架调控 |
2.4.4 抗氧化酶调控 |
第三章 伞裙追寄蝇滞育和非滞育蛹的代谢组学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昆虫 |
3.1.2 样品收集 |
3.1.3 实验试剂 |
3.1.4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代谢物提取 |
3.2.2 检测条件 |
3.2.3 样本质量检测 |
3.2.4 差异代谢物鉴定 |
3.2.5 差异代谢物注释分类 |
3.2.6 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代谢组样品检测结果 |
3.3.2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3.3.3 差异代谢物注释分类 |
3.3.4 差异代谢物的KEGG富集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伞裙追寄蝇滞育和非滞育蛹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
4.2.2 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的KEGG数据库映射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表达相关性分析 |
4.3.2 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pathway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斑鞘豆叶甲发生危害规律及其经济阈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叶甲科昆虫形态学研究 |
2.叶甲科昆虫的发生与个体生活史研究 |
3.叶甲类昆虫的发育与温度关系的研究 |
4.昆虫田间种群动态研究 |
5.昆虫取食为害规律研究 |
6.斑鞘豆叶甲化学防治研究 |
7.害虫经济阈值研究 |
8.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斑鞘豆叶甲形态鉴定特征及生态型描述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供试虫源 |
1.1.2 仪器设备及用具 |
1.1.3 试验方法 |
1.1.4 数据处理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形态描述 |
1.2.2 斑鞘豆叶甲雄性外生殖器形态描述 |
1.3 小结 |
1.4 讨论 |
第二章 斑鞘豆叶甲田间种群动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点 |
2.1.3 调查方法 |
2.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斑鞘豆叶甲越冬虫态与越冬场所 |
2.2.2 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的性比 |
2.2.3 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田间分布动态 |
2.2.4 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田间数量动态 |
2.2.5 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天敌寄生情况 |
2.3 小结 |
2.4 讨论 |
第三章 温度对斑鞘豆叶甲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温度对产卵量及产卵期的影响 |
3.2.2 温度对孵化历期及卵的孵化率的影响 |
3.2.3 环境温度与卵的孵化历期及孵化率关系的回归分析 |
3.3 小结 |
3.4 讨论 |
第四章 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取食为害规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田间日活动节律 |
4.2.2 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的取食规律及取食量 |
4.2.3 寄生蜂寄生对斑鞘豆叶甲越冬成虫取食量及个体寿命的影响 |
4.3 小结 |
4.4 讨论 |
第五章 斑鞘豆叶甲化学防治及其经济阈值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虫源 |
5.1.2 试验地点及背景 |
5.1.3 材料 |
5.1.4 试验方法 |
5.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四种拌种处理对斑鞘豆叶甲成虫的防治效果 |
5.2.2 五种药剂喷雾法处理对斑鞘豆叶甲成虫的防治效果 |
5.2.3 斑鞘豆叶甲成虫不同密度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5.2.4 斑鞘豆叶甲成虫危害损失分析及经济阈值的确定 |
5.3 小结 |
5.4 讨论 |
第三篇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伞裙追寄蝇生物学特性及寄主选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草地螟研究进展 |
1.1.1 草地螟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1.1.2 草地螟的危害及分布 |
1.1.3 草地螟防治方法 |
1.2 寄生蜂 |
1.2.1 寄生蜂的种类 |
1.2.2 草地螟寄生蜂的保护利用 |
1.3 寄生蝇 |
1.3.1 寄蝇种类的介绍 |
1.3.2 寄生蝇的寄生方式 |
1.3.3 寄蝇对草地螟的控制作用 |
1.3.4 蝇种的保护及利用 |
1.4 寄主植物和寄主幼虫挥发物对寄生蝇行为的影响 |
1.4.1 寄主植物对寄生蝇行为的影响 |
1.4.2 寄主幼虫对寄蝇行为的影响 |
1.4.3 寄主 - 寄主植物复合体信息化合物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
1.5 伞裙追寄蝇的研究进展 |
1.5.1 分类地位 |
1.5.2 形态特征 |
1.5.3 生活习性 |
1.5.4 寄主种类调查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伞裙追寄蝇的生物学特性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伞裙追寄蝇生活史 |
2.2.2 伞裙追寄蝇的生活习性 |
2.2.3 伞裙追寄蝇产卵寄生行为 |
2.2.4 补充营养对伞裙追寄蝇成虫寿命的影响 |
2.2.5 温度条件对伞裙追寄蝇成虫寿命的影响 |
2.2.6 储存时间对伞裙追寄蝇成蝇羽化率的影响 |
2.2.7 草地螟幼虫的密度对伞裙追寄蝇寄生能力的影响 |
2.2.8 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益害比相同而密度不同的试验 |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伞裙追寄蝇生活史 |
2.4.2 伞裙追寄蝇的生活习性 |
2.4.3 伞裙追寄蝇产卵寄生行为 |
2.4.4 补充营养对伞裙追寄蝇成虫寿命的影响 |
2.4.5 温度条件对伞裙追寄蝇成虫寿命的影响 |
2.4.6 低温储藏对伞裙追寄蝇成蝇羽化率的影响 |
2.4.7 草地螟幼虫的密度对伞裙追寄蝇寄生能力的影响 |
2.4.8 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益害比相同而密度不同的试验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伞裙追寄蝇的生物特性 |
2.5.2 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密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
2.5.3 草地螟幼虫密度对伞裙追寄蝇的寄生功能反应影响试验 |
3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虫源 |
3.1.2 行为测定装置 |
3.2 试验方法 |
3.2.1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供试寄主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
3.2.2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供试寄主的寄生率及羽化率测定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
3.4.2 成蝇对不同寄主的寄生及羽化情况 |
3.5 小结与讨论 |
4 结论 |
4.1 伞裙追寄蝇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4.2 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密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
4.3 草地螟幼虫密度对伞裙追寄蝇的寄生功能反应 |
4.4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5)山东地区美国白蛾天敌种类及日本追寄蝇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美国白蛾发生现状 |
1.2 美国白蛾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 |
1.2.1 美国白蛾自身因素 |
1.2.2 环境因素 |
1.2.3 人为因素 |
1.3 美国白蛾天敌研究进展 |
1.3.1 寄生蜂研究进展 |
1.3.2 寄生蝇研究进展 |
1.3.3 美国白蛾病原菌的研究 |
1.4 美国白蛾的其他天敌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山东地区美国白蛾天敌种类的调查 |
2.1.1 调查地概况 |
2.1.2 幼虫和蛹天敌的采集 |
2.1.3 成虫和卵天敌的采集 |
2.1.4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影响 |
2.2 日本追寄蝇生物学特性观察 |
2.2.1 虫源及饲养条件 |
2.2.2 日本追寄蝇生活习性的观察 |
2.2.3 有效积温研究 |
2.2.4 日本追寄蝇对家蚕不同部位的选择性 |
2.2.5 日本追寄蝇对不同种类寄主的选择性 |
2.2.6 日本追寄蝇对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选择性 |
2.2.7 家蚕幼虫体表不同寄蝇产卵量对日本追寄蝇的影响 |
2.2.8 日本追寄蝇的补充营养 |
2.2.9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 |
2.2.10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地区美国白蛾天敌种类的调查 |
3.2 山东省美国白蛾天敌昆虫目录 |
3.3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影响 |
3.4 日本追寄蝇生活习性的观察 |
3.4.1 卵的观察 |
3.4.2 幼虫的观察 |
3.4.3 蛹的观察 |
3.4.4 成虫的观察 |
3.4.5 形态特征 |
3.5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3.5.1 温度对日本追寄蝇发育的影响 |
3.5.2 日本追寄蝇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3.6 日本追寄蝇对家蚕不同部位的选择性 |
3.7 日本追寄蝇对不同种类寄主的选择性 |
3.8 寄蝇对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选择性 |
3.8.1 家蚕不同龄期幼虫对日本追寄蝇寄生率的影响 |
3.8.2 美国白蛾不同龄期幼虫对日本追寄蝇寄生率的影响 |
3.9 家蚕幼虫体表不同寄蝇卵量对寄主死亡率和出蝇率的影响 |
3.10 日本追寄蝇的补充营养 |
3.11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 |
3.11.1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家蚕蛹和日本追寄蝇蛹的寄生选择性 |
3.11.2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和日本追寄蝇蛹的寄生选择性 |
4 讨论 |
4.1 山东地区美国白蛾天敌 |
4.1.1 美国白蛾卵期天敌的种类和调控作用 |
4.1.2 美国白蛾幼虫期天敌的种类和调控作用 |
4.1.3 美国白蛾蛹期天敌的种类和调控作用 |
4.2 日本追寄蝇的生物学特性 |
4.3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主选择 |
5 结论 |
5.1 山东地区美国白蛾天敌种类 |
5.2 日本追寄蝇的生物学特性 |
5.3 白蛾周氏啮小蜂寄主选择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6)气象因素对黑龙江省三种病虫害的影响及预测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及危害概况 |
1.2.1 黑龙江省森林病虫害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影响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因素 |
1.4 气象条件对森林病虫害种群动态的影响 |
1.4.1 温度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1.4.2 湿度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1.5 国内外病虫害气象研究进展 |
1.6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概况 |
1.6.1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和目的及特点 |
1.6.2 国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简史 |
1.6.3 国内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简史 |
1.6.4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 |
1.7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
1.7.1 黑龙江省自然地理条件 |
1.7.2 黑龙江省森林概况 |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1 相关分析 |
2.1.1 偏相关分析 |
2.2 回归分析 |
2.2.1 多元线性回归 |
2.2.2 逐步回归 |
2.3 通径分析 |
2.3.1 通径分析的基本原理 |
2.4 构建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的意义 |
2.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变动的气象因素分析 |
3.1 松毛虫简介 |
3.1.1 松毛虫分布和寄主及危害 |
3.1.2 我国落叶松毛虫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
3.1.3 落叶松毛虫预测预报现状 |
3.1.4 落叶松毛虫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
3.1.5 松毛虫的种群动态与温湿度的关系 |
3.2 材料 |
3.3 技术方法 |
3.4 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 |
3.4.1 海林市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3.4.2 密山县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3.4.3 庆安县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3.4.4 龙江县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影响杨干象种群变动的气象因素分析 |
4.1 杨干象简介 |
4.1.1 杨干象分布和寄主及危害 |
4.1.2 杨干象生物学特性及适生范围 |
4.2 技术方法 |
4.3 拜泉县气象因素与杨干象虫口密度的关系 |
4.3.1 多元线性回归 |
4.4 甘南县气象因素与杨干象虫口密度的关系 |
4.4.1 多元线性回归 |
4.5 肇源县气象因素与杨干象虫口密度的关系 |
4.5.1 多元线性回归 |
4.6 依安县气象因素与杨干象虫口密度的关系 |
4.6.1 多元线性回归 |
4.7 本章小结 |
5 杨树溃疡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5.1 杨树溃疡病简介 |
5.1.1 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危害 |
5.1.2 杨树溃疡病发生规律 |
5.2 技术方法 |
5.3 绥化北林区气象因素与杨树溃疡病的关系 |
5.3.1 逐步回归 |
5.4 肇东县气象因素与杨树溃疡病的关系 |
5.4.1 逐步回归 |
5.5 肇源县气象因素与杨树溃疡病的关系 |
5.5.1 逐步回归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草地螟幼虫寄生天敌种类、寄生率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草地螟的基础研究 |
1.1.2 天敌对草地螟种群的作用 |
1.1.3 草地螟寄生蝇的研究 |
1.1.4 草地螟寄生蜂的研究 |
1.1.5 草地螟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调查地概况及实验基本方法 |
2.1 调查地的选择依据 |
2.2 调查地概况 |
2.2.1 河北康保 |
2.2.2 内蒙四子王旗 |
2.2.3 内蒙兴安盟 |
2.3 采集方法 |
2.3.1 寄主幼虫的采集 |
2.3.2 虫茧的采集 |
2.4 寄主的饲养 |
2.5 寄生昆虫的鉴别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章 寄生蝇种类、寄生率及其对寄主种群调控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各地寄生蝇的种类、寄生率及其优势种的确定 |
3.1.2 寄生蝇寄生率和寄主发育状态关系的确定 |
3.1.3 影响寄生蝇寄生率因素的确定 |
3.2 结果分析 |
3.2.1 各地寄生蝇种类、寄生率及其优势种 |
3.2.2 寄生蝇寄生率和寄主发育状态的关系 |
3.2.3 影响寄生蝇寄生率的因素 |
3.3 讨论 |
3.3.1 草地螟寄生蝇种类及发育特征 |
3.3.2 草地螟寄生蝇寄生率 |
3.3.3 寄生蝇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 |
第4章 两种大卵生型寄蝇在田间草地螟种群的寄生率及存活率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地生态环境及寄主的采集 |
4.1.2 大卵生型寄蝇对寄主幼虫各龄期寄生率、存活率的确定 |
4.1.3 大卵生型寄蝇寄生特征确定 |
4.1.4 寄主幼虫的寄生特征与寄生蝇存活的关系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大卵生型寄生蝇种类 |
4.2.2 大卵生型寄蝇对寄主幼虫各龄期寄生率及其存活率 |
4.2.3 寄主幼虫着卵量及着卵部位 |
4.2.4 寄主幼虫着卵量及着卵部位与寄生效果的关系 |
4.3 讨论 |
4.3.1 寄主幼虫龄期与大卵生型寄蝇的寄生率及存活率 |
4.3.2 寄主幼虫的寄生特征与大卵生型寄蝇存活的关系 |
4.3.3 大卵生型寄蝇对草地螟种群动态的调控作用 |
第5章 草地螟寄生蜂种类、寄生率及其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各地寄生蜂的种类及其优势种的确定 |
5.1.2 寄生蜂寄生率与寄主发育状态的确定 |
5.1.3 主要寄生蜂特征的确定 |
5.1.4 影响寄生蜂寄生率因素的确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各地寄生蜂种类、寄生率及其优势种 |
5.2.2 主要寄生蜂特征 |
5.2.3 寄生蜂寄生率与寄主发育状态的关系 |
5.2.4 影响寄生蜂寄生率的主要因素 |
5.3 讨论 |
5.3.1 寄生蜂种类 |
5.3.2 寄生蜂寄生率 |
5.3.3 寄生蜂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 |
第6章 结论 |
6.1 幼虫期寄生天敌种类和优势种 |
6.2 主要寄生天敌寄生特征 |
6.3 寄生天敌寄生率与寄主幼虫发育状态关系 |
6.4 影响寄生天敌寄生率主要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原微生物寄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原微生物鉴别 |
1.2 病原微生物寄生率与寄主发育状态的关系 |
1.3 各地病原微生物寄生率的确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微生物寄生率与寄主发育状态的关系 |
2.2 病原微生物寄生率及其感染症状 |
2.3 讨论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草地螟的寄生蝇种类、寄生方式及其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蝇种类、分布及寄主范围 |
2 草地螟寄生蝇寄生方式 |
3 优势种及其控制作用 |
3.1 草地螟寄生蝇的优势种 |
3.2 优势种的控制作用 |
4 草地螟寄生蝇的保护利用 |
4.1 影响寄生率的环境因子 |
4.2 寄生蝇的保护利用 |
5 讨论与展望 |
(10)油松刺槐混交林对赤松毛虫抗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松毛虫在我国的发生及危害 |
1.1.2 松毛虫的种类 |
1.1.2.1 赤松毛虫 |
1.2 松毛虫预测预报的研究 |
1.2.1 发生期预测 |
1.2.2 发生量预测 |
1.3 松毛虫防治的研究 |
1.3.1 化学防治 |
1.3.2 生物防治 |
1.3.2.1 白僵菌防治 |
1.3.2.2 苏云金杆菌(Bt)防治 |
1.3.2.3 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 |
1.3.2.4 天敌防治 |
1.3.3 营林措施防治 |
1.3.4 综合防治 |
1.4 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
1.5 河北省松毛虫发生、防治概况 |
1.5.1 松毛虫的发生情况 |
1.5.2 松毛虫的防治情况 |
1.5.3 赤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点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标准地的选择 |
2.2.2 土壤养分的测定 |
2.2.3 枯落物重量的测定 |
2.2.4 林下植被种类调查 |
2.2.5 油松主梢高生长的测定 |
2.2.6 油松材积的计算 |
2.2.7 油松针叶量、载虫量的调查、计算 |
2.2.8 越冬虫口密度的调查 |
2.2.9 经济效益调查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混交林与纯林枯落物的比较 |
3.2 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土壤养分差异 |
3.2.1 土壤表层养分状况 |
3.2.2 林下土壤剖面的养分状况 |
3.3 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林下植被调查 |
3.3.1 对二块样地进行了植物种类、株数调查 |
3.3.2 林下植物喜湿度参数 MLP 的计算 |
3.4 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中油松主梢高生长量的比较 |
3.5 油松刺槐混交林和油松纯林中油松生长量的分析 |
3.6 混交林与纯林油松针叶量的比较 |
3.7 油松针叶量与过度修枝后的油松针叶量的比较 |
3.8 越冬虫口密度调查 |
3.9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谈谈越冬代松毛虫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部分蛾类成虫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相关性分析[D]. 刘豪.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伞裙追寄蝇滞育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D]. 张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斑鞘豆叶甲发生危害规律及其经济阈值[D]. 王小奇.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4]伞裙追寄蝇生物学特性及寄主选择性研究[D]. 相红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12(12)
- [5]山东地区美国白蛾天敌种类及日本追寄蝇生物学研究[D]. 李杨.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6]气象因素对黑龙江省三种病虫害的影响及预测预报[D]. 张福丽.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7]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防控措施[J]. 刘进山.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9)
- [8]草地螟幼虫寄生天敌种类、寄生率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 李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草地螟的寄生蝇种类、寄生方式及其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J]. 李红,罗礼智. 昆虫学报, 2007(08)
- [10]油松刺槐混交林对赤松毛虫抗性的初步研究[D]. 任卫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