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剂处理种子控制大豆霜霉病为害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桂潮,芦官仲[1](1983)在《药剂处理种子控制大豆霜霉病为害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试验证明,采用35%甲霜安按种子重量0.1%拌种,可以完全免除由霜霉病粒引起的大豆霜霉病系统感染病苗的形成。防除效果达100%。采用80%抑霉灵按种子重量0.3%拌种,效果也在97%以上。 在大面积生产田的初步试验表明,采取抑霉灵拌种措施,由于基本消灭了由系统感染病苗所形成的初次发病中心,可以显着减轻整个生育期间大豆霜霉病的蔓延为害,最终发病严重率比不处理区降低73%,病粒率降低90%。认为这一措施应在不同生产条件下进一步试验验证。
蒋慕东[2](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黄秀云[3](2013)在《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大豆病害的发生为害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咸安区大豆生产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炭疽病、根腐病和病毒病等,影响大豆生产,造成减产。笔者介绍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和防治技术。1大豆霜霉病1.1症状大豆霜霉病为害大豆的叶片、豆荚和种子。叶片染病,下部叶片先发病,并向上蔓延,初期为退绿色小点,扩大后为近
王爽[4](2012)在《三亚市设施瓜菜主要病害调查及两种重要病害控制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南省地处热带地区,冬春气候温暖,光温充足,适宜种植各种反季节瓜菜。三亚市是海南省主要的瓜菜种植基地,更是瓜菜育种的核心地区,近年来,三亚市重视发展高效农业,设施瓜菜的种植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甜瓜的设施栽培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注目,设施豇豆的栽培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它瓜菜的设施栽培以科研育种为主,随着设施瓜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及品种的多样化,使得瓜菜病害的防控成为瓜菜种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三亚市设施瓜菜开展了主要病害种类的调查,从田间症状、病原诊断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对病害进行了调查描述;并对两种重要病害——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和豇豆轮纹病进行重点调查,采集病样、分离和鉴定病原菌、病菌生物学特性、不同品种抗病性评价及防治药剂筛选等控制基础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首次对三亚市的设施瓜菜开展了病害调查,获得了主要病害的田间症状、分布及危害情况。通过对病害进行诊断,鉴定出瓜菜真菌性病害26种,细菌性病害5种,病毒病1种和线虫病1种。针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和豇豆轮纹病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种植点的甜瓜和豇豆上的发病率分别达到60%以上,对甜瓜和豇豆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病原分离、致病性测定、病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分子分析等研究,明确了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为嗜酸菌属(Acidovorax)。采用浸种法和喷雾法对12个甜瓜品种进行了抗细菌性果斑病评价,结果发现,供试的甜瓜品种中有5个品种表现为中抗,4个品种表现为感病,3个品种表现为高感,无免疫和高抗品种。采用抑制菌圈法进行药剂筛选,结果显示,供试的6种药剂对细菌性果斑病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用药剂对带菌种子进行抑菌测试,其中以福尔马林和果腐净一号防治效果最高,分别达97.6%和94.9%;进一步研究了两种药剂对种子生长代谢情况的影响,认为福尔马林处理种子更为安全。由此建立的福尔马林种子处理法在海南省冬季瓜菜三亚南繁育苗场建立了20亩的技术示范区,示范区种子健康瓜苗出苗量达到了200多万株/年;其中西瓜直播苗28万株,西瓜嫁接苗86万株,甜瓜直播苗36万株,甜瓜嫁接苗52万株,且健康苗出苗率达到95%以上通过对豇豆轮纹病的病原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分子分析等研究,明确了豇豆轮纹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st.) Wei]。分别利用非针刺菌饼接种法和喷雾接种法对9个豇豆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评价,筛选出高抗品种1个,中抗品种2个,中感品种3个,高感品种3个,9个品种中没有对豇豆轮纹病免疫的品种。采用含毒介质法,对12种药剂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和异菌脲的抑菌效果好,EC50分别为2.70946mg/L和9.09327mg/L;百菌清和多菌灵抑菌效果最差,EC50分别为792.261mg/L和1329.89mg/L。但苯醚甲环唑和异菌脲两种药剂的大田防治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
张兴政,孙一闻,吕世翔,程云清[5](2020)在《大豆霜霉病抗病机制和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霜霉病是影响大豆生产和品质的主要真菌类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各个大豆产区,尤其以潮湿多雨地区更为严重,极大影响了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目前,大豆抗霜霉病机制领域研究较为滞后。本文从大豆霜霉病的侵染及发病规律、植物及大豆抗霜霉病主要机理、抗病基因研究进展和防治措施,总结大豆抗霜霉菌病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展望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大豆霜霉病抗病分子机理研究、高抗霜霉病大豆种质资源开发等提供理论借鉴。
张淑珍,徐鹏飞,刘伟,王玉全,林世锋,李文滨[6](2004)在《黑龙江省2004年大豆田病害的分布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田间调查、预测预报资料以及前人的经验 ,本文着重介绍了 2 0 0 4年黑龙江省各地区大豆田中主要病害的分布及防治。结果表明 :黑龙江省大豆病害分布与危害存在区域性差异。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菌核病主要发生区域为黑龙江省的中西部的部分市县 ;大豆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及病毒病重点发生区域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绥化市等部分市县。大豆灰斑病在局部地区将造成危害。据此 ,提出了相应的大豆病害防治措施。
朱立波[7](2016)在《创新农作葡萄果蔬套种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采用创新农作果蔬套种法,对葡萄、大豆、萝卜三种植物进行套种,选用的三种植物,葡萄的生长期是每年的3月至8月左右,而大豆的生长期为3月至7月左右,萝卜的生长期为9月下旬播种,12月中旬收获,三者的生长期相互重叠,又相互错开,因此生长机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其常见病虫害进行了调查、观测、分析,探索和掌握果蔬套种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机制,为今后农户种植技术推广提供了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棚葡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虫害主要为葡萄透翅蛾;萝卜主要病害为霜霉病、黑腐病,虫害主要为蚜虫和菜青虫;大豆主要病害为霜霉病、白粉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在套种情况下,葡萄的生长发育状况无明显差异,但是葡萄的白粉病、褐斑病发病率比在单一模式下低10%左右。葡萄套种大豆时,葡萄和大豆都有蚜虫危害,但是因为葡萄和大豆上的蚜虫都可以招引瓢虫等天敌,因此可以更好控蚜,时间长达4060天。总之,套作模式对于创新作物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不同,总的趋势是使果蔬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降低,提高了果蔬的产量与品质。此外,葡萄套种栽培模式较单一栽培模式的每亩土地的平均利润高出6500多元,这也说明,葡萄套种栽植方式对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果蔬套种的研究,不仅能掌握高效农业、创新农作模式下病虫害发生机制,也为农户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劳动附加值提供有效途径,较好的完成本次实验意义重大。
郭喜华,历建华[8](2015)在《抚松县大豆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抚松县大豆霜霉病发生的症状和引起发病的病原物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王峰[9](2011)在《大豆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大豆霜霉病的为害症状、病原物特性、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为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提高大豆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姜翠兰,王德亮,姜玉久,杨丹霞,蒋洪鑫,王继亮[10](2010)在《大豆海南南繁生物逆境栽培管理措施》文中提出为加快育种进程,越来越多的育种单位加入了南繁的行列,然而,海南南繁基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与大陆差异很大,这就导致南繁大豆的栽培管理技术存在特殊性。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通过2007—2009年3年间的南繁实践,总结出大豆南繁管理经验和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大大降低南繁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更充分地发挥南繁的作用,为大豆南繁加代和品系的繁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药剂处理种子控制大豆霜霉病为害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剂处理种子控制大豆霜霉病为害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重点与结构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学研究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技特征 |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统区的大豆科研 |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二、大豆的科学育种 |
三、大豆的农事试验 |
四、主要的大豆出版物 |
五、民国大豆科研的动因分析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前东北的大豆科研 |
一、历史沿革 |
二、日伪时期大豆科研主要领域和成果 |
三、东北解放区时期大豆科研的恢复 |
四、评说 |
第四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豆科研 |
一、吉林省公主岭农业科研继续发展 |
二、黑龙江省大豆科研迅速兴起 |
三、辽宁省的大豆科研成就显着 |
四、南方大豆科研多点发展 |
五、全国大豆增花保荚协作研究 |
六、中外大豆科学交流 |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豆科研 |
一、南方大豆科研的崛起 |
二、东北大豆科研继续稳步发展 |
三、野生大豆研究 |
四、雄性不育系研究和利用 |
五、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
六、大豆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
七、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
八、大豆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
九、中外大豆科研交流步入常态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的大豆生产 |
第一节 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变化 |
一、单产变化 |
二、总产变化 |
三、重点种植区域变化 |
第二节 品种演变 |
一、农家种时期(1900-1923) |
二、科学育种兴起时期(1924-1949) |
三、科学育种渐居主导地位时期(1950-2000) |
第三节 种植制度演变 |
一、清末大豆种植制度 |
二、民国大豆种植制度 |
三、新中国大豆种植制度 |
第四节 耕作制度演变 |
一、清末大豆耕作制度 |
二、民国大豆耕作制度 |
三、新中国大豆耕作种植制度 |
第五节 大豆施肥演变 |
一、清末大豆施肥 |
二、民国大豆施肥 |
三、新中国大豆施肥 |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
一、清末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
二、民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
三、新中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
第一节 中国大豆加工和利用的历史过程 |
一、民国以前的大豆加工和利用 |
二、民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
三、新中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
第二节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工艺及其演进 |
一、发酵类豆制品 |
二、非发酵类豆制品 |
三、蛋白类豆制品 |
四、豆乳粉 |
第三节 大豆油脂加工 |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豆油脂加工 |
二、新中国的大豆油脂加工 |
第四节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
一、蛋白纤维发展概况 |
二、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其织物特点 |
三、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 |
第五节 大豆新兴生物制品 |
一、大豆卵磷酯 |
二、大豆低聚糖 |
三、大豆异黄酮 |
四、大豆皂甙 |
五、大豆多肽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研究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兴衰的历史过程 |
一、清末中国大豆一枝独秀 |
二、民国时期中国大豆先盛后衰 |
三、新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形势彻底逆转 |
第二节 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兴衰的原因分析 |
一、积极因素 |
二、消极因素 |
第三节 中国大豆生产和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
一、中国大豆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
二、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
三、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目标 |
第五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建议 |
一、中国绝不放弃自己的大豆生产 |
二、坚定不移“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 |
三、突出抓好大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
四、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
五、提高大豆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民国实业部关于全国农事实验场调查的各项统计(1936年) |
二、东北解放区大豆试验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标准 |
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大豆“超级种培育”项目建议摘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霜霉病 |
1.1 症状 |
1.2 发病规律 |
1.3 防治方法 |
1.3.1 选留种 |
1.3.2 种子处理 |
1.3.3 茬口轮作 |
1.3.4 栽培管理 |
1.3.5 清洁田园 |
1.3.6 化学防治 |
2 大豆炭疽病 |
2.1 症状 |
2.2 发病规律 |
2.3 防治方法 |
2.3.1 选用抗病品种 |
2.3.2 轮作 |
2.3.3 种子处理 |
2.3.4 清除病残体 |
3 大豆根腐病 |
3.1 症状 |
3.2 发病规律 |
3.3 防治方法 |
3.3.1 避免连作 |
3.3.2 选用抗病品种 |
3.3.3 栽培耕作科学 |
3.3.4 深翻土壤 |
3.3.5 配方施肥 |
3.3.6 防治害虫 |
3.3.7 用无菌土育苗 |
3.3.8 消除病株 |
3.3.9 化学防治 |
4 大豆病毒病 |
4.1 症状 |
4.1.1 轻花叶型 |
4.1.2 皱缩花叶型 |
4.1.3 皱缩矮化型 |
4.1.4 籽粒症状 |
4.2 发病规律 |
4.3 防治方法 |
4.3.1 选用抗病品种 |
4.3.2 加强肥水管理 |
4.3.3 及早防治蚜虫 |
4.3.4 药剂防治 |
(4)三亚市设施瓜菜主要病害调查及两种重要病害控制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海南省瓜菜产业现状 |
1.2 瓜菜主要病害 |
1.2.1 瓜类作物主要病害 |
1.2.1.1 枯萎病 |
1.2.1.2 霜霉病 |
1.2.1.3 白粉病 |
1.2.1.4 靶斑病 |
1.2.1.5 根腐病 |
1.2.1.6 蔓枯病 |
1.2.1.7 细菌性果斑病 |
1.2.1.8 细菌性角斑病 |
1.2.1.9 病毒病 |
1.2.1.10 线虫 |
1.2.2 豆类蔬菜主要病害 |
1.2.2.1 锈病 |
1.2.2.2 白粉病 |
1.2.2.3 煤霉病 |
1.2.3 茄果类蔬菜主要病害 |
1.2.3.1 疫病 |
1.2.3.2 炭疽病 |
1.2.3.3 灰霉病 |
1.2.3.4 疮痂病 |
1.2.2.5 青枯病 |
1.2.4 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害 |
1.3 三亚市设施瓜菜栽培的地位和作用 |
1.4 设施瓜菜病害发生特点 |
1.5 设施甜瓜、豇豆主要病害研究进展 |
1.5.1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现状 |
1.5.1.1 发生与蔓延 |
1.5.1.2 危害症状 |
1.5.1.3 病原菌 |
1.5.1.4 流行规律 |
1.5.1.5 防治措施 |
1.5.2 豇豆轮纹病 |
1.5.2.1 发生与危害 |
1.5.2.2 危害症状 |
1.5.2.3 病原菌 |
1.5.2.4 流行规律 |
1.5.2.5 防治方法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种质) |
2.1.2 培养基与试剂 |
2.1.3 供试药剂 |
2.1.4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三亚市设施瓜菜主要病害调查 |
2.2.2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及其控制基础研究 |
2.2.2.1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田间为害症状及其病情调查 |
2.2.2.2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
2.2.2.3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2.2.2.4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 |
2.2.2.5 不同甜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评价 |
2.2.2.6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防治药剂筛选 |
2.2.3 豇豆轮纹病 |
2.2.3.1 豇豆轮纹病为害症状及其病情调查 |
2.2.3.2 豇豆轮纹病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
2.2.3.3 豇豆轮纹病病原鉴定 |
2.2.3.4 不同豇豆品种对轮纹病的抗病性评价 |
2.2.3.5 豆轮纹病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亚市设施瓜菜主要病害基本疫情 |
3.2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及其控制基础研究 |
3.2.1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田间症状与为害 |
3.2.2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
3.2.3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鉴定 |
3.2.3.1 形态特征 |
3.2.3.2 生理生化特性 |
3.2.3.3 16S rDNA序列 |
3.2.4 不同甜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水平 |
3.2.5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防治药剂筛选 |
3.2.5.1 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
3.2.5.2 药剂处理甜瓜种子对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 |
3.2.5.3 药剂处理对甜瓜种子生长和代谢影响 |
3.2.6 种子处理剂的应用示范 |
3.3 豇豆轮纹病及其控制基础研究 |
3.3.1 豇豆轮纹病田间症状与为害 |
3.3.2 豇豆轮纹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
3.3.3 豇豆轮纹病病原鉴定 |
3.3.3.1 形态特征 |
3.3.3.2 rDNA-ITS序列 |
3.3.4 不同豇豆品种(系)对轮纹病的抗病性水平 |
3.3.5 豇豆轮纹病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
4 讨论 |
4.1 三亚市设施瓜菜主要病害基本疫情 |
4.2 种子处理是目前防治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有效途径 |
4.3 由多主棒孢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防治问题已成为一大难点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5)大豆霜霉病抗病机制和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霜霉菌侵染及发病规律 |
2 植物及大豆抗霜霉病分子机理研究 |
2.1 植物抗霜霉病分子机制 |
2.2 大豆抗霜霉病分子机制 |
2.2.1 抗病基因定位及筛选 |
2.2.2 抗病基因分子机理 |
3 大豆霜霉病防治研究进展 |
3.1 大豆霜霉病鉴定 |
3.2 大豆霜霉病防控措施 |
3.3 高抗霜霉病大豆品种培育 |
4 大豆抗霜霉病研究现存问题及展望 |
4.1 大豆霜霉菌生理小种有待持续鉴定 |
4.2 大豆霜霉病抗病机理研究手段有待更新 |
4.3 大豆霜霉病的安全有效防治方式有待开发 |
(6)黑龙江省2004年大豆田病害的分布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病害的分布 |
2 大豆病害的防治 |
2.1 大豆根腐病危害症状及防治 |
2.1.1 大豆根腐病危害症状 |
2.1.2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 |
(1) 合理进行轮作换茬 |
(2) 加强田间管理 |
2.2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 |
2.2.1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症状 |
2.2.2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 |
(1) 合理进行轮作换茬: |
(2) 豆后麦茬早翻: |
(3) 化学药剂防治: |
2.3 大豆菌核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 |
2.3.1大豆菌核病的危害症状 |
2.3.2大豆菌核病的防治 |
(1) 深翻: |
(2) 合理轮作: |
(3) 排水与施肥: |
(4) 铲趟: |
(5) 药剂防治: |
2.4 大豆霜霉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 |
2.4.1 大豆霜霉病的危害症状 |
2.4.2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 |
(1) 选用抗病品种: |
(2) 种子处理: |
(3) 药剂处理: |
(4) 采收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减少次年菌源。 |
2.5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 |
2.5.1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危害症状 |
2.5.2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 |
2.6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 |
2.6.1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危害症状: |
2.6.2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
(1) 农业防治措施: |
(2) 防治蚜虫: |
(7)创新农作葡萄果蔬套种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概述 |
1.1 创新型作物病虫害发生概况 |
1.1.1 葡萄病虫害及防治情况 |
1.1.1.1 葡萄病害 |
1.1.1.2 葡萄害虫 |
1.1.2 萝卜病虫害及防治情况 |
1.1.2.1 萝卜病害 |
1.1.2.2 萝卜虫害 |
1.1.3 大豆病虫害及防治情况 |
1.1.3.1 大豆病害 |
1.1.3.2 大豆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
1.2 套种模式研究 |
1.2.1 套种模式的定义 |
1.2.2 套种模式的国内外研究 |
1.2.2.1 我国套种的发展概况 |
1.2.2.2 国外套种的研究 |
1.2.3 套种的原理 |
1.2.3.1 作物生长特性 |
1.2.3.2 驱避和诱引昆虫 |
1.2.3.3 植物相生相克关系 |
1.2.4 套种模式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2.5 套种模式在生产上的优势 |
1.2.5.1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
1.2.5.2 提高经济效益、创新耕作模式 |
1.2.5.3 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 |
1.2.5.4 促进栽培技术的规范化和科学生产 |
1.2.6 套作模式在生产上的问题 |
1.2.6.1 加大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
1.2.6.2 农作物品质的下降 |
1.2.6.3 不利于果园的休养 |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2 创新型葡萄果蔬套种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
2.1 实验地点基本情况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统计葡萄的各生长发育时期 |
2.2.2 调查统计葡萄、大豆、萝卜的主要病虫害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套种模式葡萄生长发育时期的调查结果 |
2.3.2 套种模式葡萄白粉病、褐斑病的调查结果 |
2.3.3 套作模式下葡萄透翅蛾的调查结果 |
2.3.4 套作模式对于葡萄品质的影响 |
2.3.5 套作模式萝卜霜霉病、黑腐病的调查结果 |
2.3.6 套作模式萝卜蚜虫的调查结果 |
2.3.7 套作模式萝卜菜青虫的调查结果 |
2.3.8 套作模式大豆霜霉病、白粉病的调查结果 |
2.3.9 套作模式大豆蚜虫的调查结果 |
2.4 讨论 |
2.4.1 套种模式对葡萄白粉病、褐斑病的影响 |
2.4.2 套作模式对萝卜霜霉病、黑腐病的影响 |
2.4.3 套作模式对大豆霜霉病、白粉病的影响 |
2.4.4 套作模式对萝卜、大豆蚜虫的影响 |
3 创新型葡萄果蔬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两种生态模式的成本比较 |
3.2.2 两种生态模式的收入比较 |
3.2.3 两种模式的效益比较 |
3.3 讨论 |
3.4 今后研究方向 |
3.4.1 套作模式的改良 |
3.4.2 套作病虫害的防治 |
3.4.3 套作栽培模式产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问题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葡萄病虫害图片 |
附录2:大豆病虫害图片 |
附录3:萝卜病虫害图片 |
致谢 |
(8)抚松县大豆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霜霉病的症状 |
2 大豆霜霉病的病原物 |
3 大豆霜霉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
4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措施 |
4.1 选用高抗霜霉病的大豆品种 |
4.2 减少初侵染源 |
4.3 选用无病种子并对大豆种子进行药剂处理 |
4.4 加强田间的栽培管理 |
4.5 化学药剂防治 |
(10)大豆海南南繁生物逆境栽培管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播前准备工作 |
1.1 时间的选择 |
1.2 地块的选择 |
1.3 施肥 |
1.4 起垄、耙垄台 |
2 播种 |
3 田间管理 |
3.1 灌水 |
3.2 追肥 |
3.3 病虫害防治 |
3.3.1 一般性病害防治 |
3.3.2 常发性病害防治 |
(1) 大豆根腐病 (Soybean Root Rot) |
(2) 大豆霜霉病 (Soybean Downy Mildew) |
(3) 大豆紫斑病 (Soybean Purple Seed Stain) |
3.3.3 地下害虫防治 |
3.3.4 地上害虫防治 |
(1) 大豆卷叶螟 (Bean Pyralid) |
(2) 蓟马 (Thrips) 、蚜虫 (Aphid) |
(3) 菜青虫 (Pieris rapae) |
(4) 潜叶蝇 (Leaf Miner of soybean) |
3.4 草害防治 |
3.4.1 喷施灭生性除草剂 |
3.4.2 翻地晒垡, 旋耕耙地 |
3.4.3 喷施封闭除草剂 |
3.5 鼠害防治 |
四、药剂处理种子控制大豆霜霉病为害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药剂处理种子控制大豆霜霉病为害的初步研究[J]. 黄桂潮,芦官仲. 大豆科学, 1983(04)
- [2]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3]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黄秀云. 植物医生, 2013(03)
- [4]三亚市设施瓜菜主要病害调查及两种重要病害控制基础研究[D]. 王爽. 海南大学, 2012(07)
- [5]大豆霜霉病抗病机制和防治研究[J]. 张兴政,孙一闻,吕世翔,程云清. 大豆科学, 2020(01)
- [6]黑龙江省2004年大豆田病害的分布及防治[J]. 张淑珍,徐鹏飞,刘伟,王玉全,林世锋,李文滨. 大豆通报, 2004(05)
- [7]创新农作葡萄果蔬套种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研究[D]. 朱立波.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8]抚松县大豆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 郭喜华,历建华. 农业与技术, 2015(07)
- [9]大豆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J]. 王峰. 农技服务, 2011(05)
- [10]大豆海南南繁生物逆境栽培管理措施[J]. 姜翠兰,王德亮,姜玉久,杨丹霞,蒋洪鑫,王继亮. 大豆科技,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