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伏牛山金矿包裹体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华中伏牛山金矿包裹体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一、Features of inclusions in the Funiushan gold deposits of Central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ospecting(论文文献综述)

曾志杰[1](2021)在《东秦岭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三道庄超大型矽卡岩型钼钨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处于着名的东秦岭钼矿带内,是我国典型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之一。前人对三道庄钼钨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而对于三道庄矿床成矿机制,尤其是成矿作用过程中挥发份(F、Cl、S)和氧逸度变化对巨量钼钨沉淀的控制作用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次研究以三道庄矿床成矿岩体中的造岩矿物(岩浆黑云母和岩浆磷灰石)、不同热液蚀变阶段的蚀变矿物(热液黑云母、热液磷灰石、石榴石、透辉石、阳起石)及不同产状、成矿阶段的金属矿物(磁铁矿、白钨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不同矿物进行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测定,通过矿物温度计、氧逸度计等方法探讨从岩浆到热液阶段,成矿系统中温度、氧逸度、挥发份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揭示不同矿物的形成环境、成矿物质的迁移和沉淀机制,从而全面理解矽卡岩型钼钨矿床金属沉淀的控制因素,为今后类似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及找矿预测等提供参考。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结果显示,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的成岩成矿阶段可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1)成岩阶段,即与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形成阶段;(2)早期矽卡岩阶段;(3)石英-钾长石-黑云母阶-磁铁矿阶段;(4)晚期矽卡岩阶段;(5)石英-硫化物阶段;(6)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辉钼矿主要成细脉状、浸染状矿化。对岩体中呈斑晶和基质状态分布的黑云母和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中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成分计算,结果显示斑晶黑云母和基质黑云母结晶温度分别为623°C-662°C和546°C-579°C,热液黑云母蚀变温度为355°C-435°C,表明从岩浆到钾硅酸盐化蚀变阶段,整个成矿体系温度是逐渐降低的。花岗斑岩中岩浆黑云母和磷灰石电子探针成分显示岩浆系统中挥发份F、S含量均较高,Cl含量较低,而早期较高F、S含量增大了成矿金属物质W、Mo在各体系中的溶解度,W、Mo金属可能主要以Mo O3F-和H3WO4F的形式在流体中迁移。热液黑云母和磷灰石电子探针成分显示流体中F含量逐渐较小,Cl含量在矽卡岩阶段有上升趋势,表明Mo O2Cl22-n、WO2Cl22-n络合物可能参与了Mo、W的迁移。而初始岩浆流体较高S含量,为辉钼矿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岩浆黑云母Fe3+/Fe2+(0.11-0.13)和XMg值(0.56-0.60)整体均低于石英-钾长石脉中黑云母Fe3+/Fe2+(0.12-0.17)及XMg值(0.60-0.64),暗示从岩浆阶段到钾硅酸盐化阶段流体氧逸度的增大。同时,不同产状的磁铁矿、磷灰石LA-ICP-MS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和晚期矽卡岩阶段中磁铁矿的V含量分别为:787×10-6-1274×10-6(平均值921×10-6)、17.34×10-6-215.51×10-6(平均值105.76×10-6)和2563×10-6-3620×10-6(平均值2911×10-6),总体表现为从成矿花岗斑岩到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磁铁矿中V含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而从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到晚期矽卡岩阶段,磁铁矿中的V含量呈明显的升高趋势;花岗斑岩、矽卡岩和石英-方解石脉中磷灰石δEu值分别为:0.21-0.32、0.54-0.67、0.34-0.65,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从岩浆阶段到钾硅酸盐化阶段再到晚期矽卡岩阶段,流体氧逸度先增大后降低。矽卡岩阶段早期主要以钙铁榴石和透辉石的组合,而晚期为钙铝榴石和钙铁辉石的组合,也暗示氧逸度存在降低现象,且早期石榴石环带中Fe和Al含量的“锯齿状”变化,表明幕式流体作用的存在,导致局部成矿阶段会有升高-降低的变化。电子探针成分结果显示5种类型白钨矿中Mo的含量分别为:10.75%-24.11%(Sch1a)、2.81%-11.75%(Sch1b)、0.23%-0.56%(Sch2a)、0.16%-0.47%(Sch2b)、0.11%-0.36%(Sch3),总体表现为从Sch1a到Sch3,白钨矿中的Mo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且Mo和δEu有着很好的正相关性,这些特征暗示晚期矽卡岩阶段流体氧逸度的进一步减小,而氧逸度的降低对W以白钨矿形式沉淀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三道庄钼钨矿早期岩浆流体具有高温度、氧逸度和富挥发份F、S特征,岩浆黑云母、磷灰石和磁铁矿成分显示早期流体Mo、W含量较高;随着岩浆热液的演化,在矽卡岩阶段和钾化阶段氧逸度小幅度上升,黑云母、磷灰石和磁铁矿Mo、W含量一致显示,流体中Mo和W含量呈增大趋势。随着成矿流体与围岩之间反应增强,形成大量矽卡岩矿物,并伴随有流体沸腾及大气水的混合作用导致流体性质的快速转变,引起磁铁矿、白钨矿和辉钼矿等开始大规模沉淀。因此,三道庄矿床W、Mo的沉淀是受到多种机制的协同作用。

国显正[2](2020)在《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昆仑造山带是一条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包含复杂多样的矿化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古特提斯时期分布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本论文选取东昆仑东段(青海东昆仑)古特提斯时期3个典型矿床(小卧龙Sn矿床,多龙恰柔Mo矿床,那更康切尔Ag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内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火成岩开展锆石U-Pb定年,矿石矿物锡石U-Pb定年,辉钼矿Re-Os定年,限定成岩成矿时代;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全岩Sr-Nd,锆石Hf同位素等分析,查明岩石类型和成因,探讨岩浆源区性质;结合矿相学、矿物地球化学、硫化物S-Pb同位素查明各个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作用机制,解剖矿床成因。并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类型,总结时空分布规律,讨论成矿作用与岩浆耦合关系,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取得以下认识:1、首次获得小卧龙致矿岩体斑状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259.6±1.8Ma,矿石矿物锡石年龄为258.0±3.7Ma,表明成岩成矿形成晚二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高Si O2(71.26~73.13 wt%)、高Al2O3(13.84~14.46 wt%),钙碱性(K2O+Na2O=7.08~7.69wt%),弱过铝质(A/CNK=1.01~1.05)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和低的Zr,Nb,Y,Ce成分,为未分异I型花岗岩;全岩具有负的?Nd(t)(-6.8到-7.1)值,锆石?Hf(t)值介于-7.4到-1.6,表明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该矿床自岩体至碳酸盐地层具有明显的矽卡岩分带,成矿流体富集Si,Al的酸性岩浆流体与富Ca,Mg质的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矿化。体系氧逸度不断升高,Sn富集一定程度时开始结晶沉淀,之后随着体系温度降低,在退变质反应中,结晶大量锡石和磁铁矿等矿物,最终在北东向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工业矿体。小卧龙Sn矿床是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2、首次获得多龙恰柔钼矿区内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36.8±1.8 Ma,237.6±1.5Ma,辉钼矿Re-Os年龄为235.9±1.4 Ma,表明成岩成矿具有一致性。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锆石?Hf(t)分别为-3.0~0,-4.6~0.5,Hf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271~1459 Ma和1240~1558 Ma;εNd(t)值分别为-5.6~-5.7,-5.5~-5.7,表明具有相同源区:来自新元古和中元古古老地壳,同时有幔源物质参与。角闪石温度计和压力计表明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形成温度分别介于772~805℃,742~826℃,压力分别为109~145MPa,77~133MPa,氧逸度△NNO分别为0.2~0.9,0.6~1.5,含矿二长花岗岩形成温度和压力均高于花岗闪长岩,具有更富水特征。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含矿二长花岗岩具有高分离结晶特征,可能有利于钼的富集沉淀。多龙恰柔Mo矿为一斑岩型矿床。3、获得那更康切尔Ag矿区内流纹斑岩年龄为217.5±2.4Ma,表明银多金属成矿年龄与火山岩同期或晚于火山岩形成。流纹斑岩具有高硅高铝富钾贫钠特征,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岩石系列,εNd(t)值为-7.4到-7.8,锆石εHf(t)值为-4.4到-9.7之间,岩石源区主要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混入部分幔源物质。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岩浆,同时有地层的贡献,矿床银富集沉淀机制主要为成矿流体的混合作用,那更康切尔Ag矿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4、综合分析东昆仑区内中酸性岩浆作用特征,斑岩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一般具有高Si O2富Al2O3,低Cr,低Ni特征,岩石具有中等还原特征;斑岩Cu-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系列,中等氧化特征;与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浆岩随着Si O2含量的增加,矿种有Fe-Cu、Fe-Sn、Pb-Zn趋势。Sr-Nd同位素表明东昆仑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源区主要来自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不同幔源成分的加入。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Eu,Ti,P等异常,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不同类型的矿床岩浆岩氧逸度热液型Cu矿床>浅成低温热液Ag矿床>矽卡岩型Fe矿床>矽卡岩型Sn矿>斑岩型Cu矿床>斑岩型Mo矿床>造山型Au矿。5、系统总结了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不同类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昆北构造单元主要以矽卡岩型Fe-Cu-Pb-Zn-Sn多金属矿床,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为主;昆中构造单元主要产出斑岩型Cu-Mo,斑岩型Mo矿床,矽卡岩型Fe-Cu多金属矿床,造山型Au矿床;昆南构造单元主要产出热液型Cu矿床,卡林型Au矿床,以及喷流沉积叠加热液改造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东昆仑古特提斯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矿化作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特征,主要集中在中三叠世245~238Ma,晚三叠世早期232~228Ma,以及晚三叠世中晚期225~218Ma。6、依据沉积-构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提出三阶段动力学演化模式,分别为板片俯冲阶段,板片断离阶段,软流圈底侵阶段,对应浅部构造为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确认小卧龙矿床形成在板片俯冲动力学背景,多龙恰柔钼矿床形成板片断离动力学背景,那更康切尔Ag矿床形成后碰撞构造环境,建立东昆仑区域古特提斯时期与中酸性岩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包民伟[3](2019)在《河南卢氏县南部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深入研究河南卢氏县南部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的大地构造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区域构造条件及岩浆岩产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解析,研究该锑矿带各矿床的地层、矿体、矿石和围岩蚀变特征后,总结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选择与锑矿关系密切的断裂构造进行构造岩石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厘定成矿时限和构造成矿机制,采用矿物学特征研究,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成矿的物化条件、成矿时代等,总体上把变质变形作用和成矿物源融合一体,分析了成矿要素及矿床成因,并建立区域成矿模式。通过本次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创新性认识,如下:1.开展了成矿作用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并建立该区成矿模式。利用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分析方法,确定地层大理岩和深部流体(幔源)为该区锑矿成矿提供矿质来源;利用碳、氧、硫、铅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方法,成矿流体性质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含H2O、CO2的Ca2+-Mg2+-Na+-K+-SO42-体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230℃,锑矿的成矿多属于低温热液,其矿化石英脉成矿阶段可以达到中温热液的性质,方解石脉形成在两者之间;总结该区锑矿成因类型为变质—岩浆再造型锑矿床,锑成矿流体来源于变质热液和深部岩浆热液,并结合控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建立了该区锑矿成矿模式。2.对该区锑矿主要矿物标型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得出:该区辉锑矿有三种晶形:早期辉锑矿晶粒较小,多为它形;第二期辉锑矿发育最好,较粗大,呈板状、板柱状,可见到柱面横纹;末期辉锑矿为细小的针状。应用电子探针对辉锑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本区辉锑矿成分相当纯,基本无杂质,只有少数样品含微量铁,且所含的杂质元素往往与周围的矿物成分有关。3.测定锑矿石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年龄为130±2Ma,确定区内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时间应为早白垩世。4.开展了已知锑矿产地和矿化点的成矿特征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全面总结了已知锑矿化的成矿特征,归纳了区域成矿要素,探讨了锑矿分布规律。5.基于当前各类基础勘查数据进行了综合信息预测应用研究,建立了综合信息预测模型,系统圈定、优选了锑矿最小预测区。系统进行了区域物探、化探、遥感和自然重砂预测信息的研究,通过分形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了具有明确地质意义的重力、地球化学预测要素。建立了符合成矿模式的综合信息预测模型,采用模糊证据权的方法圈定、优选了锑矿最小预测区,共圈定锑矿最小预测区5个,其中B类4个,C类1个,总面积13.67 km2。

李睿堃[4](2019)在《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文中认为为了描述样品的矿化程度并区分矿化与背景样品,本文参照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的构建方法,选择5项热液成矿元素Au、Ag、Sb、Pb、Bi和6项风化过程中的不活动元素Ti、Zr、Th、Nb、La、Y共计11项指标来构建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在中国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土壤和水系沉积物5种类型样品的丰度值基础上提出构建金矿化基因的参考样品值,进而构建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其元素序列为Ti→Sb→Th→Bi→Nb→Au→Zr→Ag→La→Pb→Y。对于理想矿石样品(岩石、土壤或水系沉积物),其矿化基因为12020202020。本文选择豫西牛头沟、云南勐满等金矿区内外的11个风化剖面样品对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进行检验;选择胶东玲珑金矿区穿(矿)脉剖面样品(岩石)和山东玲珑、甘肃阳山等金矿附近的3个风化剖面样品(从岩石到土壤)以及槐树坪金矿区1:2万土壤样品,熊耳山金矿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样品分别对矿化基因进行了应用。豫西牛头沟等金矿内外的11个风化剖面检验了金地球化学矿化基因的遗传性、继承性、相似性与变异性,认为金矿化基因相似度40%可以作为区分矿化样品与背景样品的标准。胶东玲珑金矿区矿脉及近矿岩石样品的基因与理想矿化基因(即12020202020基因)的相似度较高,远离矿脉的岩石样品其相似度逐渐降低;山东玲珑、甘肃阳山等金矿附近的3个风化剖面视样品情况不同矿化程度不同,金矿化基因相似度符合样品的实际矿化程度且与剖面实际位于矿区附近的描述相符。1:2万土壤样品与1:20万水系沉积物样品金矿化基因相似度在40%以上的区域与金矿化异常区域基本重合,客观的划分了样品的矿化程度,并且相似度高值区与各矿段的位置在空间上吻合。综上所述,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描述金的矿化程度,进而有效的区分矿化样品与背景样品。

谢友良,邵拥军,冯雨周,张宇,刘忠法,刘清泉,郑明泓,谭华杰[5](2018)在《甘肃李坝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矿床成因》文中指出李坝金矿床是礼岷金矿带东段一个大型金矿床,矿体产于近NW向、EW向韧脆性剪切带中。通过详细的野外调研和室内鉴定,李坝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可细分为黄铁矿阶段(A1)和黄铁矿-绢云母-石英阶段(A2)、多金属硫化物阶段(A3)等主成矿阶段。包裹体岩相学分析和显微测温分析表明,A1阶段流体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为主,还有少量的CO2包裹体(Ⅱ型)、含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Ⅲ型),均一温度集中于380400℃,盐度集中于5%8%NaCleq之间。A2阶段流体包裹体以CO2包裹体(Ⅱ型)、含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Ⅲ型)为主,水溶液包裹体较少,均一温度集中于320340℃之间,盐度集中于8%11%NaCleq之间。A3阶段流体包裹体以CO2包裹体(Ⅱ型)、含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Ⅲ型)为主,水溶液包裹体较少,均一温度集中于280300℃之间,盐度集中于2%6%NaCleq之间。通过H2O和CO2体系联合p-t图解估算成矿压力为95150MPa,估算最大成矿深度为5.6 km。对比研究表明:李坝金矿床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浅变质沉积岩中,且矿体与围岩边界模糊;金属矿物主要为细粒黄铁矿,上述矿床地质特征总体与卡林型金矿床一致,而流体包裹体特征指示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富CO2、中高温、低盐度的特征,这与造山型金矿床一致。综合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李坝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广义的类卡林型。

邵拥军,谢友良,冯雨周,张宇,刘忠法,蒋梦同[6](2017)在《甘肃李坝金矿床金属硫化物成分特征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和矿物组合特征,将李坝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又可划分为黄铁矿阶段、黄铁绢英岩阶段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3个成矿阶段。运用电子探针(EPMA)对3个成矿阶段的主要金属硫化物(黄铁矿、毒砂、闪锌矿)开展成分分析和Au赋存状态分析。结果表明:李坝金矿床黄铁矿w(Co)/w(Ni)比值(0.154.50)及闪锌矿内Fe S分子数(18.81%22.97%)指示该矿床形成于中高温的物理化学环境。主要金属硫化物含金量、黄铁矿As-Au图解及Au元素面扫描分析图指示黄铁矿和毒砂是李坝金矿床重要载金矿物,Au主要是以纳米级显微-超显微自然金(Au0)的形式存在。综合地质特征及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测李坝金矿床属于与中川岩浆活动有关的中高温中深成热液金矿床。

赵海舟[7](2017)在《河南熊耳地区石瑶沟-元岭Mo-Au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河南省栾川县石瑶沟-元岭Mo-Au矿床在构造一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东秦岭东部的熊耳地块,东秦岭-大别山钼多金属成矿带东部。经过几十年的矿山开采,资源所剩无几,矿山濒临危机,为了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探讨Mo-Au矿床成矿机制,进行矿山资源潜力分析预测,寻找接续资源,已成为该矿山目前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在前人勘查与研究成果基础上,应用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新理论以及新的成矿模式,通过野外地质调研、室内分析测试,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背景,研究了矿区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矿床地质,分析了控矿因素,总结了矿脉富集规律与找矿标志,探讨了成矿机制、成矿模式与地质找矿模型,指出了该矿区的找矿方向,为石瑶沟-元岭Mo-Au矿床下一步的勘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认识。1.区域上石瑶沟-元岭Mo-Au矿床出露地层为新太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岩和中元古界熊耳群;黑河-栾川-固始断裂带、潘河-卢氏-马超营断裂带均从矿区穿过;区内燕山期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小岩体呈等间距分布,并是钼矿床的母岩。2.矿区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岩石性一般为中基-中酸性熔岩;矿区构造主要有东西向的马超营断裂带、北东向的石瑶沟-青树岗断裂带;矿区深部发育有花岗岩-花岗斑岩隐伏岩体。3.区内自北而南又可将其划分为南坪矿区、元岭矿、石瑶沟矿区、红庄矿区。其中石瑶沟矿区为钼矿床,其它三个矿区均为金矿床。目前在整个矿区内已发现金矿脉20余条,钼矿脉1条。其中已圈定的金矿体有11条,钼矿体有2条。4.石瑶沟-元岭Mo-Au矿床的成矿与富集受控于以下4种因素: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上的中酸性小岩体(隐伏岩体;熊耳地区的中元古界形成的中酸性熔岩流;与马超营断裂带交汇的北东向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带;以岩体为中心的交代-蚀变分带。矿区的金矿脉主要赋存在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带内,其次赋存在北东向断裂带上;尤其是EW与NE向断裂交汇部位、产状由陡变缓部位往往是金富集区域;钼矿体分布在EW向与NE向构造交汇部位产出的花岗斑岩体的顶部及其内接触带上。5.根据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建立了”中酸性岩浆期后气-液交代蚀变早期花岗(斑)岩体→成岩流体/成矿流体→蚀变岩分带/密集节理型-脉状Mo-Au矿床”的岩石/矿石(体)组合模式”。并由此预测石瑶沟花岗岩-花岗斑岩隐伏岩体周边还应有钼矿化体,应进行深部工程控制,探底摸边,扩大钼矿床规模;其次在与马超营断裂带交汇的北东向断裂带内也有一定的成矿赋存条件,可以进行工程控制,寻找金矿脉,扩大金矿床规模。

许栋[8](2017)在《河南省嵩县槐树坪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华北地块南缘,熊耳山断隆与大章—谭头断陷结合部位。槐树坪金矿是研究区发现的首个大型赋存于熊耳群缓倾斜层间挤压破碎带内的中浅成中温热液硅化蚀变岩型金矿床。通过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建立了成矿模式,确定了矿床成因,圈定了成矿靶区,为研究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矿区已探明矿体12条,主矿体为K23、K24隐伏矿体,产状平缓,倾角10°28°,倾向136°左右,矿体空间上呈脉状,大致平行,等距性分布,矿体上缓下陡、膨大缩小、尖灭再现、尖灭侧现特征明显。主矿体有一定的侧伏规律,侧伏向约220°,侧伏角8°10°。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钾化、绢云母化,其次为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金属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其次为方铅矿化、黄铜矿化,其中黄铁矿化、硅化与金的成矿关系密切。成矿期包括蚀变期、热液期和表生期。主成矿期为热液期,包括(乳白色)石英—黄铁矿阶段、(烟灰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等三个成矿阶段,其中第Ⅱ阶段的流体温度峰值范围为228℃300℃;Ⅰ、Ⅱ成矿阶段的流体属H2O-Na Cl-CO2体系,第Ⅲ成矿阶段属H2O-Na Cl体系。物探EH4异常在本区不明显,对成矿的指示意义有限。矿床的原生晕轴向分带Mo-Pb-Co-Zn-V-W-Ni-Au-Cu-Sb-Bi-Ag-Hg-As呈明显的“反向分带”特征,指示矿体向深部有延伸或存在盲矿体。矿床与岩浆期后热液有关,成矿年龄163Ma±3Ma(石英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与附近的五丈山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177Ma相近。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末,成矿物质来源于五丈山花岗岩体。在成矿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床综合找矿地质模型。圈定成矿预测靶区4个(Ⅰ、Ⅲ级靶区各1个,Ⅱ级靶区2个),已得到验证钻孔3个,预测结果可信。

王宗永[9](2017)在《胶东西北部花岗岩构造地质特征与大尹格庄金矿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黄金产区之一,金矿成矿受中生代花岗岩及断裂构造控制。本文围绕胶西北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构造地质特征与区域构造背景的关系、构造作用通过影响金矿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并进而影响成矿地球化学过程等问题,开展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构造地质特征、区域及典型矿床构造岩相控矿特征等研究,获得以下认识:(1)胶西北郭家岭岩体及围岩内部似片麻理走向为NWNNW向,接触带似片麻理走向与接触带走向近一致;岩体中钾长石斑晶长轴走向为NW和NNE向,二者夹角110°120°,岩体西南部斑晶密度较大、a轴长度较小,岩体东北部斑晶密度较小、a轴长度较大,斑晶密度和a轴长度等值线呈NW向展布;显示郭家岭岩体主动侵位特点,揭示岩体在强力挤压状态下侵入,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向。(2)郭家岭岩体岩石显微组构分为岩浆-高温固态流动组构、中温固态流动组构和低温固态流动组构,据此将岩体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构造岩相带,各带呈NW向展布;石英C轴EBSD组构特征显示:高温、中温和低温构造岩相带石英变形温度为450550℃、350450℃和250350℃,分别通过柱面(1010)<0001>、柱面(1010)<1210>和底面(0001)<1120>滑移系蠕变;钾长石斑晶a轴长度较大区域位于高温岩相带,密度较大区域位于低温岩相带。(3)胶西北地区构造蚀变围绕控矿断裂发育,构造蚀变带展布与断裂带基本一致,自断裂带向外构造蚀变逐渐减弱,且断裂下盘更发育,金矿一般赋存于黄铁绢英岩带。通常含矿区段蚀变带较宽,蚀变带较窄或无蚀变区段不含矿。(4)大尹格庄金矿床构造蚀变带流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48310℃,盐度为1.71%12.71%;成矿流体富含CO2;阴阳离子主要为SO42-、F-、Ca2+、Na+,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CO2-H2O-NaCl体系。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混合水。(5)大尹格庄金矿床构造蚀变带岩石应力应变分析表明:自断裂带向外黄铁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和钾化花岗岩变形石英a/c轴比均值为2.495、2.8415和2.5323,ac面差应力均值为283.54×105Pa、361.18×105Pa和276.68×105Pa,a/c轴比值和差应力值均先升后降;在此基础上测得构造蚀变带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为(821.901156.48)×105Pa;经构造校正测算获得矿床成矿深度为-2775.4-4164.5m。(6)建立了大尹格庄金矿床构造岩相界面成矿模式。显示构造力集中和松弛部位分别对应其他物理化学参量高值、低值区,高低值转变带存在有利于成矿的构造物理化学界面带,成矿发育于构造力松弛一侧。

朱平平[10](2017)在《大兴安岭地区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的成矿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属于中亚造山带东部,因其独特的“软碰撞,弱造山”的造山带特征和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年轻地壳生长带而举世闻名。大兴安岭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床类型多样。随着位于大兴安岭华北板块外北缘的内蒙古毕力赫岩浆型金矿床的识别和发现,必将推动该地区新一轮的金矿床找矿行动。本文在已有的岩浆型金矿床的基础上,以大兴安岭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大兴安岭地区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1988个和实测呼伦贝尔伊敏河镇,东乌旗乌拉盖,苏尼特左旗,毕力赫金矿床等4个地区(点)的样品数据,结合成矿温度,成矿物质来源,成岩成矿年龄,地球动力学,岩石成因与区域的Hf同位素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了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的成矿潜力与靶区,在此基础上,初步计算了大兴安岭新生地壳的生长量。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薄片,主微量分析和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等样品实测,呼伦贝尔伊敏河镇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锆石的U-Pb年龄分别为217±1.6 Ma(MSWD=2.1,n=23)和222±2.8 Ma(MSWD=9.0,n=33),是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晚期的产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准铝质,高钾,低MgO和Sr,δEu负异常(0.90.5),亏损Nb,P,Ti,HREE,富集LREE的特点,结合区域上稳定的板内构造或后造山环境,判断其为A型花岗岩;东乌旗乌拉盖地区的辉长岩结晶年龄为357±3.1 Ma(MSWD=3.2,n=9),石英闪长岩的侵入年龄为470.6±1.8(MSWD=0.84,n=20),地球化学上呈现:高钠,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高Mg#,亏损Ba,Sr,P,Ti,LREE,富集Th,Nd,Zr,Hf,HREE,具有δEu(1.11.2)轻微正异常,幔源等特点,明显区别于该地区晚侏罗世A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点,反映了洋壳俯冲的大地构造环境;苏尼特左旗地区的花岗岩主要有三个时期的花岗岩,加里东期(15S-2CN,438.4±3.4Ma,早志留世),华力西期(15S-1CN,282.0±3.9Ma,早二叠世),印支期(15S-3CN,238.8±4.7Ma,早三叠世),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岩石构造组合,该地区在早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可能一直处于洋壳俯冲和碰撞阶段,而在晚三叠纪及其之后,过渡到板块内部的演化阶段;结合该地区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高SiO2>70%,准铝,低MgO,高Yb,低Sr,亏损Ba,Sr,P,Ti,富集Th,Nd,Zr,Hf,具有显着的δEu(0.20.9)负异常,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点。通过搜集和实测的429件锆石U-Pb年龄数据分析,大兴安岭地区岩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北部往中部,从南部至中部,从西向东,逐渐年轻的特点;在时间上,岩浆活动从500Ma一直持续到100Ma左右,并且在480Ma(O1,早奥陶世),300Ma(C2,晚石炭世)和120Ma(K1,早白垩世)达到了岩浆侵入成岩的高峰期,早古生代早期(480Ma,O1,早奥陶世)岩浆活动,对应额尔古纳板块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晚古生代晚期(300Ma,C2,晚石炭世)岩浆活动,对应西伯利亚和华北克拉通板块碰撞的后造山过程,是大兴安岭造山带隆起和华北克拉通活化的年龄证据,中生代中期(120Ma,K1,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对应东太平洋西向俯冲从高角度至低角度转变时加厚地壳的拆沉过程。在综合前人研究和实地采样呼伦贝尔伊敏河镇,东乌旗乌拉盖,苏尼特左旗和毕力赫金矿床围岩等4个地点岩浆岩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兴安岭地区西部和南部,主要受古亚洲洋闭合的影响,而大兴安岭东部和北部,主要受东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制约。大兴安岭地区岩石成因类型,具有区域变化的特点。大兴安岭古生代,额尔古纳板块在早于500Ma侵位形成的花岗岩,大兴安岭北段板块在早于323Ma侵位形成的花岗岩,大兴安岭南段板块在早于310Ma侵位形成的花岗岩,华北板块外北缘在早于250Ma侵位形成的花岗岩,具有I型或埃达克质岩形成的特点,晚于各个时间点形成的花岗岩则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显示出古亚洲洋从北到南逐渐闭合的特征;大兴安岭中生代,中晚侏罗世形成的花岗岩,具有I型或埃达克岩的特点,而在早白垩世形成的花岗岩具有I-A型过渡性,A型花岗岩的特点,显示出东太平洋板块从俯冲到伸展的地质过程。根据岩浆岩锆石εHf(t)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可以将大兴安岭划分为三个Hf同位素省:高正εHf(t)值及年轻模式年龄区,中εHf(t)值及较年轻模式年龄区,低εHf(t)值及老模式年龄区。高正εHf(t)值及年轻模式年龄区,以高正的εHf(t)为特征,+11.6<εHf(t)<+17.5,主要分布在二连浩特北部地区;二阶段模式年龄为TDM2<660Ma;中εHf(t)值及较年轻模式年龄区,以中等的εHf(t)为特征,+8.6<εHf(t)<+11.6,主要分在锡林浩特北部地区,扎兰屯西部地区;二阶段模式年龄为660Ma<TDM2<745Ma;低εHf(t)值及老模式年龄区,以低的εHf(t)为特征,-3.3<εHf(t)<+8.6,二阶段模式年龄为TDM2>745Ma,该同位素省为各类型金矿床的主要分布区,大致分布在三个区域:一是华北地台外北缘板块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北和毕力赫金矿床所在的苏尼特右旗连线上的区域;二是大兴安岭南段板块上巴林左旗的东北和南西方向的区域,且金矿床分布和嫩江断裂大致平行;三是额尔古纳板块上满洲里-漠河-塔河-嫩江等连线区域。极低εHf(t)值年龄区,以εHf(t)<-3.3为特征,大兴安岭地区极少出露,仅零星出露于东乌旗乌拉盖东北部和漠河西部等极少数个别点,本文不将此作为划分Hf同位素省的一个依据。地球各个圈层和化学储库的Hf同位素有着明显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演化,有着线性的变化关系。根据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的间断点(0.3Ga,0.8Ga,1.1Ga,3.2Ga)来判断深部物质组成和新生地壳的生长量,能得到如下结果:<0.3Ga的新生地壳占0.2%,0.30.8Ga以幔源物质加入为主的新生地壳占比40.9%,0.81.1Ga年轻地壳占比41.9%,>1.1Ga以古老物质循环物质为主的陆壳占比17.0%,也就是说,大兴安岭地区显生宙新生地壳生长量为41.1%,各个不同陆壳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大兴安岭深部物质的组成。毕力赫金矿床围岩的全岩Zr饱和温度计计算结果表明,各类型围岩的Zr含量基本稳定,全岩中Zr含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载金源岩-石英闪长岩的Zr饱和温度处于820-880℃之间,而正长斑岩的全岩饱和温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岩石,处于880-960℃之间,与金矿床共生β石英的形成温度一致,而晚于石英闪长岩形成的花岗闪长岩中石英和斜长石斑晶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观察和测温显示,包裹体群中含不同气液比水溶液包裹体,其均一温度和盐度主要在两个范围内:150-200℃和350-400℃,0.87-7.15和11.84-14.20 wt.%NaCl。原生和假次生包裹体具有相对一致的温度和盐度,属于中高温极低盐度的流体,其形成温度上明显低于高温金的成矿温度,可能表明流体运移卸载金元素在岩浆型金矿床成矿之后。从区域上来说,大兴安岭各个微板块上的金矿床有着各个的特点。华北板块外北缘地块的金矿床成矿期主要分布在260-280Ma之间,属于华力西晚期;大兴安岭北段的小坝梁金矿床的成矿期是260Ma,属于华力西晚期;额尔古纳板块上的金矿床的主成矿期主要分布在120-140Ma,属于燕山中晚期。大兴安岭板块上,金矿床的成矿期,从南至北,逐渐变新。大兴安岭具有巨大的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的找矿潜力。与成矿相关的中基性岩浆,具有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具有下地壳和上地幔边界的熔融特征,锆石的εHf(t)在较小区间震荡(-3.3+8.6),构造体制从俯冲转换为伸展等,地质成矿条件处于极性反转的矿化点,是寻找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的首选目标。大兴安岭地块上,巴林左旗西南和漠河-塔河-嫩江连线地区等两个区域,将是寻找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的潜力靶区。

二、Features of inclusions in the Funiushan gold deposits of Central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ospect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eatures of inclusions in the Funiushan gold deposits of Central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ospecting(论文提纲范文)

(1)东秦岭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矿物学对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指示的研究现状
    1.3 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相关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热液蚀变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3.7 矿物特征
    3.8 成矿期次
第四章 研究样品及测试方法
    4.1 研究样品
    4.2 测试方法
第五章 三道庄钼钨矿床矿物成分特征
    5.1 脉石矿物
    5.2 金属矿物
第六章 矿物成分对矽卡岩型钼钨矿床成矿作用指示
    6.1 矿物成分对成矿作用过程温度变化的指示
    6.2 矿物成分对成矿作用过程挥发份变化的指示
    6.3 矿物成分对成矿作用过程氧逸度变化的指示
    6.4 矿物成分对成矿流体演化的指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中酸性岩浆成矿控制因素
        1.2.3 副矿物研究现状
        1.2.4 东昆仑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东昆北断裂
        2.3.2 东昆中断裂
        2.3.3 东昆南断裂
        2.3.4 哇洪山-温泉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样品分析及测试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3 锆石LA-ICP-MS定年
    3.4 锡石LA-ICP-MS定年
    3.5 辉钼矿Re-Os定年
    3.6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7 矿物主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3.8 S-Pb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小卧龙锡多金属矿床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地质概况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围岩蚀变
        4.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4.2 成岩-成矿年代学
        4.2.1 成岩年龄
        4.2.2 成矿年龄
    4.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3.1 角闪石
        4.3.2 黑云母
        4.3.3 磷灰石
        4.3.4 石榴子石
    4.4 岩体地球化学成因
        4.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4.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4.5 成矿物质来源
        4.5.1 S同位素特征
        4.5.2 Pb同位素特征
    4.6 矿床成因
第五章 多龙恰柔钼矿床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地质概况
        5.1.2 矿体特征
        5.1.3 矿石特征
        5.1.4 围岩蚀变
        5.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5.2 成岩-成矿年代学
        5.2.1 成岩年龄
        5.2.2 成矿年龄
    5.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5.3.1 角闪石
        5.3.2 黑云母
        5.3.3 磷灰石
    5.4 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5.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5.5 成矿物质来源
        5.5.1 S同位素特征
        5.5.2 Pb同位素特征
        5.5.3 Re同位素特征
    5.6 矿床成因
第六章 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床
    6.1 矿床地质特征
        6.1.1 矿区地质概况
        6.1.2 矿体特征
        6.1.3 矿石特征
        6.1.4 围岩蚀变
        6.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6.2 火山岩年代学
        6.2.1 火山岩年龄
        6.2.2 火山岩对成矿的限制
    6.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2 Sr-Nd-Hf同位素特征
        6.3.3 岩石成因及源区
    6.4 金属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5 成矿物质来源
        6.5.1 S同位素特征
        6.5.2 Pb同位素特征
    6.6 矿床成因
第七章 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
    7.1 中酸性岩浆作用
        7.1.1 岩石类型
        7.1.2 岩浆源区
        7.1.3 岩浆演化
        7.1.4 氧逸度
    7.2 区域成矿时空格架
        7.2.1 空间分布规律
        7.2.2 时间分布规律
    7.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7.4 区域成矿模式
    7.5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第八章 结论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河南卢氏县南部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依托项目支持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完成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主要岩性单元
        2.1.1 古元古界秦岭岩群
        2.1.2 中元古界峡河岩群
        2.1.3 新元古界宽坪岩群
        2.1.4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
        2.1.5 上古生界柿树园组
        2.1.6 三叠系上统五里川组
        2.1.7 白垩系上统鹰嘴山组
        2.1.8 新生界第四系
    2.2 区域岩浆活动
        2.2.1 侵入岩
        2.2.2 火山岩
    2.3 区域构造特征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遥感特征
    2.7 自然重砂特征
    2.8 区域矿产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王庄锑矿
        3.1.1 地层特征
        3.1.2 矿床特征
        3.1.3 矿床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3.1.4 矿石特征
        3.1.5 围岩蚀变
        3.1.6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3.2 大河沟锑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床特征
        3.2.3 矿床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3.2.4 矿石特征
        3.2.5 围岩蚀变
        3.2.6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4 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4.1 微量元素特征
    4.2 常量元素特征
    4.3 稀土元素特征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
        4.4.1 碳氧同位素特征
        4.4.2 硫铅同位素特征
    4.5 矿物学特征
    4.6 成矿流体特征
    4.7 成矿年代学
    4.8 成矿要素
    4.9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4.9.1 矿床成因探讨
        4.9.2 成矿模式
5 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5.1 成矿规律
        5.1.1 元素地球化学规律
        5.1.2 地球物理特征规律
        5.1.3 锑矿化赋存规律
        5.1.4 锑矿化强度变化与分布规律
        5.1.5 锑矿床(化)的垂向分带规律
    5.2 成矿预测
        5.2.1 成矿预测要素
        5.2.2 预测模型
        5.2.3 矿产预测
6 结论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地球化学示踪方法
        1.2.2 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方法
        1.2.3 地球化学基因的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已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样品与方法
    2.1 全国五类地质样品元素丰度数据
    2.2 风化壳数据
        2.2.1 胶东地区风化剖面
        2.2.2 豫西地区风化壳
        2.2.3 云南地区风化剖面
        2.2.4 北京地区风化剖面
        2.2.5 广西地区风化剖面
        2.2.6 甘肃地区风化剖面
        2.2.7 样品的分析测试
    2.3 胶东玲珑金矿区穿矿剖面
    2.4 豫西槐树坪1:2 万土壤数据
    2.5 豫西熊耳山1:20 万区域化探数据
第3章 金矿化基因的构建方法
    3.1 指标的选取
    3.2 参考样品
        3.2.1 不活动元素
        3.2.2 成矿指示元素
    3.3 元素的排序
    3.4 基因构建与相似度计算
    3.5 小结
第4章 金矿化基因的检验
    4.1 矿区外风化壳
        4.1.1 花岗岩型风化壳
        4.1.2 花岗闪长岩型风化剖面
        4.1.3 玄武岩、安山岩及片岩型风化壳
    4.2 矿区内风化壳
        4.2.1 云南上芒岗矿区风化壳
        4.2.2 云南勐满矿区风化壳
        4.2.3 河南牛头沟矿区风化壳
    4.3 小结
第5章 金矿化基因在岩石和风化剖面中的应用
    5.1 胶东玲珑金矿区花岗岩岩石样品
    5.2 胶东玲珑金矿区花岗岩风化剖面
    5.3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区千枚岩风化剖面
    5.4 河南嵩县安山岩风化剖面
    5.5 讨论
第六章 金矿化基因在熊耳山地区的应用
    6.1 区域地质概况
        6.1.1 地层
        6.1.2 岩浆岩
        6.1.3 构造
    6.2 矿床地质特征
    6.3 槐树坪地区1:2 万土壤样品应用
        6.3.1 参数统计
        6.3.2 地球化学异常
    6.4 熊耳山地区1:20 万水系沉积物样品应用
        6.4.1 参数统计
        6.4.2 地球化学异常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人简历
    2 科研项目
    3 发表论文

(5)甘肃李坝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特征
3 流体包裹体特征
    3.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2 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
    3.3 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4 讨论
    4.1 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
    4.2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
    4.3 矿床成因
5 结论

(7)河南熊耳地区石瑶沟-元岭Mo-Au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认识和成果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矿床地质
    4.1 金矿脉及矿体特征
        4.1.1 矿体(脉)特征
        4.1.2 矿石特征
        4.1.3 围岩矿化与蚀变特征
        4.1.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4.2 钼矿脉及矿体特征
        4.2.1 矿体(脉)特征
        4.2.2 矿石特征
        4.2.3 围岩矿化与蚀变特征
        4.2.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2.5 成矿阶段划分
第五章 控矿因素、矿脉富集规律与找矿标志
    5.1 控矿因素
    5.2 矿脉(体)富集规律与找矿标志
        5.2.1 金脉(体)富集规律与找矿标志
        5.2.1.1 金脉(体)富集规律
        5.2.1.2 金脉(体)找矿标志
        5.2.2 钼矿脉(体)富集规律与找矿标志
        5.2.2.1 钼矿脉(体)富集规律
        5.2.2.2 钼矿脉(体) 找矿标志
第六章 成矿机制、成矿模式与地质找矿模型
    6.1 成矿机制
    6.2 成矿模式
    6.3 地质找矿模型
第七章 结论
    1.研究了该矿区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背景
    2.深化研究了该矿区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3.深化研究了该区矿床地质特征
    4.深化研究了该区控矿因素、矿脉富集规律与找矿标志
    5.分析研究了该区钼金成矿机制、成矿模式和地质找矿模型
参考文献
附照片
致谢

(8)河南省嵩县槐树坪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金矿研究现状
        1.2.1 金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1.2.2 成矿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进展
        1.2.3 槐树坪矿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新太古界太华群(Ar3Th)
        2.1.2 中元古界熊耳群(ChX)
        2.1.3 中—新元古界蓟县系官道口群(JxG)
        2.1.4 古近系(E)
        2.1.5 新近系(N)
        2.1.6 第四系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化学
        2.4.1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2.4.2 重砂异常特征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熊耳群鸡蛋坪组
        3.1.2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NE向断裂
        3.2.2 缓倾斜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6 围岩蚀变特征
        3.6.1 围岩蚀变类型
        3.6.2 蚀变分带
    3.7 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期次划分
        3.7.1 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矿物生成顺序
        3.7.2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4.1.1 化探原生晕剖面异常特征
        4.1.2 化探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4.2.3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4.2.4 成矿流体演变特征分析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Rb-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 地球物理特征
    5.1 槐树坪金矿区EH4剖面
    5.2 异常分析与解译
        5.2.1 P0线EH4二维反演剖面
        5.2.2 W2线EH4二维反演剖面
6 矿床成因
    6.1 成矿流体分析
    6.2 成矿作用与花岗岩体的关系
    6.3 成矿模式探讨
7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7.1 成矿规律
        7.1.1 地层
        7.1.2 构造
        7.1.3 岩浆岩
        7.1.4 矿体侧伏规律
        7.1.5 矿化蚀变规律
        7.1.6 成矿温度场规律
    7.2 找矿标志
    7.3 综合找矿地质模型
    7.4 成矿预测
        7.4.1 成矿预测方法
        7.4.2 成矿预测准则
        7.4.3 找矿靶区圈定
    7.5 预测成果部分验证情况
8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胶东西北部花岗岩构造地质特征与大尹格庄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胶东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1.2.2 花岗岩构造研究
        1.2.3 构造蚀变岩相成矿规律研究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完成的工作量
        1.5.2 创新性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岩浆岩分布和特征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矿产特征
    2.5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3 胶东金矿构造岩相成矿背景
    3.1 胶东地区构造-岩浆活化背景
    3.2 胶东“岩浆核杂岩”构造的岩浆核组成
    3.3 胶东“岩浆核杂岩”构造的拆离断层带特征
    3.4 胶东“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蚀变成矿分析
4 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构造地质特征
    4.1 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地质概况
    4.2 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侵位构造特征
    4.3 郭家岭岩体构造地质特征
        4.3.1 郭家岭岩体似片麻理构造特征
        4.3.2 郭家岭岩体钾长石斑晶展布特征
    4.4 郭家岭岩体构造岩相演化特征
        4.4.1 郭家岭岩体侵位阶段显微构造特征
        4.4.2 郭家岭岩体构造岩相分布特征
        4.4.3 郭家岭岩体构造岩相带石英C轴EBSD组构特征
        4.4.4 郭家岭岩体构造环境岩石地球化学判别
        4.4.5 郭家岭岩体侵位深度
    4.5 胶西北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的成矿作用研究
        4.5.1 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与金矿成矿的时间关系
        4.5.2 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与金矿成矿的空间关系
    4.6 小结
5 胶西北区域构造蚀变岩相控矿特征
    5.1 构造蚀变分带特征
        5.1.1 围岩蚀变类型
        5.1.2 构造蚀变分带及其地质特征
    5.2 典型构造蚀变岩相实测剖面地质特征
    5.3 构造蚀变岩相分布及控矿特征
    5.4 小结
6 典型金矿床构造蚀变岩相控矿特征
    6.1 矿区地质与成矿背景
        6.1.1 地层
        6.1.2 岩浆岩
        6.1.3 断裂构造
        6.1.4 构造蚀变岩相成矿背景
    6.2 大尹格庄金矿床构造蚀变分带及地质特征
    6.3 大尹格庄金矿床构造蚀变带成矿流体地质特征
        6.3.1 流体包裹体类型
        6.3.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6.3.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6.3.4 流体包裹体阴阳离子分析
        6.3.5 成矿流体来源
    6.4 大尹格庄金矿床成矿构造应力场特征
        6.4.1 岩石应变测量
        6.4.2 构造应力场测算
    6.5 大尹格庄金矿床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
    6.6 小结
7 大尹格庄金矿床构造岩相界面与构造物理化学急变带成矿
    7.1 变量的选择
    7.2 数理统计与因子分析
        7.2.1 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分析
        7.2.2 成分矩阵分析
        7.2.3 旋转成分矩阵分析
    7.3 成矿环境分析
        7.3.1 成矿构造环境特征
        7.3.2 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特征
    7.4 界面成矿模式
    7.5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大兴安岭地区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的成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兴安岭地区主要断裂和缝合线
    §2.2 区域构造单元的划分
    §2.3 岩浆岩与金矿床分布特征
    §2.4 岩浆型金矿床成矿特点
    §2.5 岩浆型金矿床与斑岩型金矿床对比分析
第三章 典型矿床
    §3.1 毕力赫岩浆型金矿床
        3.1.1 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特征
        3.1.3 围岩地球化学
        3.1.4 全岩Zr温度计
        3.1.5 流体包裹体测温
    §3.2 哈达庙斑岩型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床特征
第四章 大兴安岭地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
    §4.1 样品和测试方法的选择
    §4.2 样品测试方法
    §4.3 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
        4.3.1 呼伦贝尔伊敏河镇
        4.3.2 东乌旗乌拉盖
        4.3.3 苏尼特左旗
    §4.4 大兴安岭岩浆岩空间分布
    §4.5 岩浆岩期次与阶段
    §4.6 岩石动力学和成因
第五章 大兴安岭地区岩浆岩Hf同位素分布及划分
    §5.1 样品测试方法及结果
    §5.2 大兴安岭Hf同位素分布特征
    §5.3 Hf同位素省的划分
第六章 大兴安岭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6.1 成矿物质来源
    §6.2 成岩成矿年龄
    §6.2 岩体含矿性指标
    §6.3 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6.4 深部物质组成与金矿床成矿耦合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Ⅰ
附图 Ⅱ
附表 Ⅰ
附表 Ⅱ
附表 Ⅲ

四、Features of inclusions in the Funiushan gold deposits of Central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ospecting(论文参考文献)

  • [1]东秦岭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曾志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D]. 国显正.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河南卢氏县南部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D]. 包民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D]. 李睿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甘肃李坝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矿床成因[J]. 谢友良,邵拥军,冯雨周,张宇,刘忠法,刘清泉,郑明泓,谭华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8(05)
  • [6]甘肃李坝金矿床金属硫化物成分特征及其意义[J]. 邵拥军,谢友良,冯雨周,张宇,刘忠法,蒋梦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7(12)
  • [7]河南熊耳地区石瑶沟-元岭Mo-Au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模式研究[D]. 赵海舟. 长安大学, 2017(07)
  • [8]河南省嵩县槐树坪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许栋. 河南理工大学, 2017(10)
  • [9]胶东西北部花岗岩构造地质特征与大尹格庄金矿成矿规律研究[D]. 王宗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10]大兴安岭地区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的成矿潜力[D]. 朱平平.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华中伏牛山金矿包裹体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