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草育苗作床及播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1](2021)在《红豆杉播种育苗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小陇山林区红豆杉的育苗情况,对红豆杉的播种育苗技术做了详细介绍,以供参考。
徐曼,邓正春,孙信成,张忠武,赵赛,夏梨芳[2](2021)在《不同育苗方式对白菜薹幼苗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天成早薹1号白菜薹为材料,采用漂浮育苗、穴盘育苗及传统土壤育苗3种育苗方式设计了9个育苗方案,从出苗率、幼苗形态质量及生化指标等方面比较不同育苗方式的育苗效果,以期筛选出适宜白菜薹育苗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以136孔育苗盘连续漂浮育苗方式更具优势,其出苗率比传统土壤育苗提高了23.6%,苗期和生育期比传统土壤育苗缩短2 d,苗龄15 d时株高、茎粗等形态指标和壮苗指数均优于传统土壤育苗;与传统土壤育苗相比,叶绿素(a+b)含量提高了46.8%,MDA的含量降低了23.8%,白菜薹产量提高了20.7%。同时,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推广。
刘劲哲,樊永强,王彦辉,韩燕丽,董亚南[3](2021)在《豌豆褐纹病基腐病枯萎病芽枯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豌豆褐纹病为害叶、茎及荚,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布满整个叶片。豌豆基腐病可侵染瓜类、茄果类、白菜、油菜、甘蓝等,主要发生在豌豆幼苗期。豌豆枯萎病主要发生在土温较高和较干燥的地区,是维管束病害。豌豆芽枯病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的花器和果实,是豌豆重要病害。其发病规律、病原、传播途径、发病条件、防治措施都不相同。
李晓印[4](2021)在《侧柏营养杯大苗培育技术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运用侧柏营养杯大苗培育技术,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便于收获更好的育苗效益。鉴于此,探讨了侧柏营养杯大苗培育技术,采用可降低育苗成本的移植两年后装杯方法,深入分析了选地与整地、种子处理与播种、田间管理、苗木移植与装杯等内容,供参考。
陈越立,刘兰,肖明礼,姚远华,叶为民[5](2021)在《柬埔寨烤烟生产本土化育苗基质配方的筛选》文中认为【目的】探明柬埔寨烤烟生产上可替代的本土化育苗基质配方,为提高其烤烟育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当地谷壳、牛粪和作物秸秆等有机材料配置成烤烟育苗基质,以粤烟98为试验材料,筛选适宜柬埔寨烤烟生产的本土化育苗基质配方。【结果】各处理烟苗成苗时的叶片数及叶面积分别为7.43~7.79片/株和59.72~98.03cm2/株;不同处理成苗期烟苗的茎高、茎直径、一级侧根数和二级侧根数分别为8.5~10.9cm、0.52~0.98cm、47~64条和72~88条,根、茎、叶的鲜重和干重分别为0.47~0.80g/株、2.2~2.4g/株、6.5~6.7g/株和0.04~0.07g/株、0.09~0.12g/株、0.35~0.41g/株;两段假植育苗基质为1/3谷壳炭+1/3火土+1/3牛粪堆沤腐熟、基质为90%(谷壳+火土+牛粪堆沤腐熟)+10%谷壳炭和基质为50%火土+50%谷壳炭3个处理成苗期烟苗的综合素质最好,其长势和农艺性状最优,茎高、茎围适中,根系发达,根茎叶鲜重和干重均优于其余处理;前述3个基质配方的育苗效果较好,烟苗出苗率≥99.0%、成苗率≥98.0%、壮苗率≥82.0%;出叶速度较快、叶面积较大、成苗时间为55d左右,烟苗素质相对较好。【结论】1/3谷壳炭+1/3火土+1/3牛粪堆沤腐熟、90%(谷壳+火土+牛粪堆沤腐熟)+10%谷壳炭和50%火土+50%谷壳炭3个育苗基质配方可作为柬埔寨烤烟生产上商品化育苗基质应用。
刘永辉,苏振国,黄俊荣,刘建波,陈怀林,杨建设[6](2020)在《桑树水培育苗与大田育苗试验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索桑树高效快速育苗技术,选用丰驰桑和桂优12号2个杂交桑品种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桑园内进行了桑树水培育苗和大田育苗的对比试验,并调查了出苗率和出圃率,分析了每667 m2投入成本和产出合格苗木情况。结果表明:丰驰桑和桂优12号的出苗率,水培育苗分别为80.2%和81.5%,比大田育苗的70.8%和72.4%均高9.1个百分点以上;丰驰桑和桂优12号的出圃率,水培育苗分别为72.2%和73.1%,比大田育苗的53.6%和52.9%均高18.6个百分点以上。每667 m2育苗产值,丰驰桑水培育苗为24 745.7元,比大田育苗的16 675.0元高48.4%,桂优12号水培育苗为26 079.7元,比大田育苗的16 875.1元高54.5%;每667 m2水培育苗成本比大田育苗成本节约80.0元,而且水培育苗物资可再次使用率更高。桑树水培育苗是一项投入成本低,产出效益较高的综合性桑树苗木生产技术,在云南省内推广使用,能有效解决桑苗长期依赖外调的现实困难。
常思佳[7](2019)在《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种质来源人参的差异研究》文中提出东北地区是人参的道地药材产区,业界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人参进行了长期深入的努力和研究。也正因人参种质资源繁杂,栽培方式各异,对于新品种人参前景及品质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为了优化种质资源、提高产量、扩宽市场前景,实验首次采用日光温室规模栽培模式的人参,该模式因其固有的墙体外包结构,有着显着优于传统农田栽参的种质保护作用,每个日光温室各自独立,能够进行有效的花粉隔离,因而对种质、种源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存在日光温室栽培模式对人参植物体各项指标是否有负面影响的疑问,本文选取了该地区栽培的6种不同种质来源的人参,对其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生理指标、种子特性、遗传多样性、人参皂苷及氨基酸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测定,以期对日光温室栽培人参的模式进行初步评价并对新品系人参的栽培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对首次采用日光温室栽培模式的6种不同种质来源人参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学相关研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种源的系统聚类分析,为吉林地区日光温室栽培人参的群体选择、单株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在该地区进行育种群体选择时,地上部分应在保证总叶面积较大的前提下,提高茎粗植株的选择,地下部分则应在选择主根较长植株的同时,提高主根粗植株的选择;而在各品系优质单株的选择中,野参I、II呈现出较高的育种值和遗传增益,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且适宜日光温室栽培模式。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六种不同种质来源的日光温室栽培人参的SOD、POD、CAT、MDA及叶绿素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种质日光温室栽参品系间差异较大、品系内差异较小。两种野参品系活性最高,但标准差较大;林下参品系活性较高,标准差较小;园参品系活性最低,且标准差小。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种质日光温室栽参的生理指标差异显着,野参品系各项酶活性指标均超越其他种质品系,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具有应用于新环境、新栽培模式的生理基础。3.实验对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6种不同种质来源人参的种子活力及醇溶蛋白进行测定与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种质日光温室栽参品系间差异较大、品系内差异较小。从生理指标及醇溶蛋白来看,野参II的抗逆性较强、蛋白含量较高,但存在裂口率、胚率及种子生活力较低的问题。实验测得的各项数据均呈现较高且稳定的态势,表明供试种质较适宜日光温室栽培模式。4.实验对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6种不同种质来源人参进行DNA的多态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种质来源的人参中存在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及部分共有的遗传基础。野参II显示出了较其他品系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其他品系亲缘关系较远;野参I与林下参II以及两个园参品系亲缘关系较近,两个园参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而林下参II与马牙品系遗传距离较远,且有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实验中根据凝胶电泳图谱得出的聚类分析图与实验1中数量遗传学所推导出的聚类分析图拟合度较一致。5.实验对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6种不同种质来源的4年生人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20种单体皂苷的提取测定,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16种人参氨基酸含量的进行测定。从20种单体皂苷的测定结果可见,供试人参均达到《中国药典》标准。其中,野参I的皂苷总加和值显着高于其他品系,野参II总皂苷含量仅次于野参I,林下参品系和园参品系多数皂苷含量差异不显着,总体呈现林下参品系>园参品系的趋势。皂苷含量的数值表明,该地区日光温室栽培人参的模式较为合理,且野参品系有较高的数值表现,具备深入研究与推广的价值。从16种氨基酸的测定结果可见,各品系的氨基酸总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野参I>野参II>林下参II>林下参I>园参II>园参I。林下参品系与园参品系总加和值的差异并不显着。野参I多数氨基酸含量指标均显着高于其他品系,总加和值也显着优于其他品系,具备了推进人参药食同源产品化的基础。
金旭[8](2019)在《吊杯式移栽机试验台的设计与喂苗机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育苗移栽能够改善因传统生产方法造成的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以及秧苗成活率低等问题,我国使用移栽机械进行育苗移栽的时间短、自动化程度低,主要以人工为主、半自动为辅的喂苗方式,不仅栽植效率较低,且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提高移栽机械的半自动化程度,发展高速移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喂苗机构能够有效地提高移栽机的半自动化程度,提升机具安全性能和移栽效率。结合当前国内外移栽机的研究现状,在吊杯式移栽机的结构基础上,利用Pro/E设计了一款链排式回转喂苗结构,并制造了吊杯式移栽机试验台。对喂苗机构-秧苗-栽植器相对运动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将三维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进行仿真单因素试验,通过高速摄影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影响喂苗机构投苗率的主要因素并确定了水平范围。采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方法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投苗率作为响应值,建立了关于秧苗速度、喂苗机构垂直高度以及喂苗机构水平距离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通过响应曲面法分析各因素显着情况,得出在理想条件下,移栽机前进速度为2.2km/h(秧苗速度为0.202m/s)、喂苗机构垂直高度120mm、水平距离10mm情况下,劳动强度适中,喂苗机构的投苗率可以达到100%。
占才学[9](2019)在《三七种苗定向移栽机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三七是我国一种传统名贵的中药材,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奇效,享有“金不换”、“南国神草”等美誉。2018年其种植面积达100万余亩,采收面积达35万余亩。三七移栽是三七种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传统的人工移栽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难以实现标准化作业。机械作业具有效率高,节约农时,移栽质量好,株距、行距、深度一致,容易实现标准作业等优点。机械移栽代替人工移栽,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三七品质,大幅度推进三七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三七机械化移栽是必然趋势。定向移栽机构是三七移栽机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着三七移栽的质量。本文分析移栽机械国内外现状,结合三七栽植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三七定向移栽机构。使用离散元EDEM软件对定向过程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的结果优化出定向结构的较优参数组合,加工试验样机,通过中心组合试验确定了定向移栽机构较优参数组合范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三七种苗移栽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三七种苗定向移栽机构,针对三七种苗移栽时需要种苗朝向一致,种苗与作床形成一定的夹角的农艺要求,本文设计了三七种苗定向移栽机构,通过定向机构实现种苗朝向一致,通过开沟器实现种苗与作床形成一定的夹角的农艺要求。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2)将定向机构的定向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即静止状态、缓慢旋转状态、快速旋转状态,通过力学分析,三七种苗重心到须根的距离越大定向效果越好,因此比较适合长根茎类作物;并且得到定向盘最大的工作转速。为了分析定向机构各参数对定向性能的影响,对定向机构进行了仿真分析,选择定向盘转速、种苗等级和接苗斗角度进行单因素试验,探究每个因素对定向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每个试验因素的选取范围;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定向盘转速、接苗斗角度、种苗等级对定向合格指数影响的主要顺序和较优参数组合,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按照定向合格指数最大的原则,确定了最优的参数组合为A1B2C2,即定向盘转速为20r/min,接苗斗角度为20°,三七种苗等级为二级,此时定向合格指数为89.35。(3)设计了一种三七移栽专用导苗机构,对三七导苗管的导苗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导苗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三七种苗在导苗管中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得到三七种苗从导苗管内到落地时姿态不变的约束方程?(10)?<90?。以作业速度、导苗管直径和导苗管倾斜角度为主要因素,以株距合格指数、重栽指数、漏栽指数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综合考虑各因素对移栽机构移栽性能的影响及优化组合,按照株距合格指数大、重栽指数小、漏栽指数小的原则,所以确定最优的参数组合为A1B2C2,即作业速度为0.8km/h,导苗管直径为20mm,导苗管倾斜角度为75°,此时株距合格指数为89.94、重栽指数越为4.24、漏栽指数为5.82。(4)对定向移栽机构的移栽性能开展了中心组合试验,以作业速度、接苗斗角度为、导苗管倾斜角度为试验因素,以株距合格指数、重栽指数、漏栽指数为试验指标。使用响应面法分析试验的结果,分别建立了各试验指标和各试验因素的数学模型,得到了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的规律,根据数学模型对试验的结果进行优化处理可以得出:当导苗管倾斜角度为75°,作业速度在0.961.22km/h,接苗斗角度在18.6325.24°,株距合格指数大于90,重栽指数小于5.0,漏栽指数小于5.0。对于优化后的定向机构移栽性能进行试验验证,选取作业速度为1km/h,接苗斗角度为20°,导苗管倾斜角度为75°,重复试验3次。通过试验得到三七种苗定向机构株距合格指数平均值为94.2,重栽指数平均值为3.4,漏栽指数平均值为2.8,与优化结果一致。本文研制的三七种苗定向移栽机构符合三七种苗移栽的作业要求,为三七种苗机械化移栽提供了一种方法,为整机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徐昊[10](2019)在《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烟草抗冷性的效果及对烟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烟草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提神功效,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税收中占较大的比例。烟草是热带植物,适宜在温暖的气候生长。我国南方烟区普遍存在“倒春寒”的天气,较冷的早春时节,气温较低,容易对刚移栽到大田的烟苗造成伤害,降低品质,影响经济效益。生产上采用推迟移栽时间等方法防控冷害,但是会影响烟叶产量。研究表明,植物形成丛枝菌根(AM)在促进养分吸收和防控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且丛枝菌根真菌直接在田间接种时侵染效率和生态效应受到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采用丛枝菌根育苗的方法,研究烟草根系在苗期形成丛枝菌根,对移栽后烟草抗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丛枝菌根苗在田间的侵染状况以及对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丛枝菌根育苗降低了低温胁迫对烟草植株造成的伤害。采用丛枝菌根育苗的方法可提高烟草秧苗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和根系相对含水量。移栽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丛枝菌根苗冷害指数降低,也缓解因低温胁迫而造成的叶片电导率升高。缓解了低温胁迫对烟草植株造成的伤害。2.丛枝菌根苗通过提高SOD酶、POD酶活性提高抗冷性。丛枝菌根苗提高根系磷酸酶的分泌,水解根际土壤中的磷,提高植株磷营养。烟草叶片中的油菜素内酯含量也因丛枝菌根的定殖而提高,从而提高烟草植株抗冷胁迫的能力。培育的烟草苗在移栽后,在冷害处理第1天,与对照处理相比,接种丛枝菌根的烟苗的MDA含量显着降低,降低了低温对烟草植株所造成的伤害。受低温胁迫第3天接种丛枝菌根的烟苗显着提高了SOD的含量。受低温胁迫第5天,丛枝菌根苗显着提高了叶片POD酶活性,提高了抗冷胁迫的能力。3.丛枝菌根培育烟草秧苗,移栽田间后提高了烟叶的品质。与非菌根烟草苗相比,丛枝菌根苗显着降低了上部叶中烟碱的含量,使其处在最为优质的范围。同时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总糖的含量,糖碱比、两糖比、两糖差等品质相关指标都更加趋于优质烟叶的范围。采用丛枝菌根育苗的方法,烟草苗期可形成40-50%的丛枝菌根侵染率,移栽田间以后烟草植株保持丛枝菌根侵染率,而且Ce菌种的菌根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富度还高于秧苗期的强度和丛枝丰富度。移栽田间以后,Fm菌种的菌根侵染率高于Ce,但是菌根侵染强度是Ce菌种高于Fm菌种。4.丛枝菌根育苗提高烟草植株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促进有机磷水解,加强烟草根际磷营养,提高了烟叶上部叶磷含量,因此烟草丛枝菌根苗具有抗冷害潜力。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酸性磷酸酶的含量,烟草丛枝菌根真菌苗在田间叶片中磷的含量也显着提高。
二、烟草育苗作床及播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草育苗作床及播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红豆杉播种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育苗准备 |
1.1 果实的采收。 |
1.2 种子的处理。 |
1.3 苗圃地选择与作床。 |
1.4 准备播种覆盖土。 |
2 播种育苗 |
3 苗期管理 |
4 苗木越冬与移栽 |
(2)不同育苗方式对白菜薹幼苗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苗期管理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1 物候期记录项目 |
1.3.2 壮苗指数的计算 |
1.3.3 生化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育苗方式对白菜薹幼苗出苗率的影响 |
2.2 育苗方式对白菜薹物候期的影响 |
2.3 育苗方式对白菜薹幼苗形态的影响 |
2.4 育苗方式对白菜薹幼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
2.5 育苗方式对白菜薹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 |
2.6 育苗方式对白菜薹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7 育苗方式对白菜薹产量的影响 |
3 结 论 |
3.1 草炭基质可提高白菜薹出苗率 |
3.2 漂浮育苗可提高幼苗的壮苗指数 |
3.3 漂浮育苗可促使白菜薹提早上市,并提高产量 |
4 讨 论 |
(3)豌豆褐纹病基腐病枯萎病芽枯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豌豆褐纹病 |
2 豌豆基腐病 |
3 豌豆枯萎病 |
4 豌豆芽枯病 |
(4)侧柏营养杯大苗培育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地与整地 |
1.1 选地 |
1.2 整地 |
1.3 施肥管理 |
2 种子处理与播种 |
2.1 种子处理 |
2.2 播种 |
3 田间管理 |
4 苗木移植与装杯 |
4.1 苗木移植 |
4.2 营养杯选择 |
4.3 营养土配制 |
4.4 侧柏苗装杯 |
5 结束语 |
(5)柬埔寨烤烟生产本土化育苗基质配方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烤烟品种 |
1.1.2 育苗基质及育苗盘 |
1.1.3 肥料 |
1.1.4 育苗棚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项目测定与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烟苗的生育期及成苗时间 |
2.2 不同处理烟苗的出苗率、成苗率及壮苗率 |
2.3 不同处理烟苗的叶片数及叶面积 |
2.4 不同处理烟苗的素质 |
3 讨论 |
4 结论 |
(6)桑树水培育苗与大田育苗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桑种子 |
1.1.2 供试桑园 |
1.1.3 供试肥料 |
1.1.4 供试杀虫剂 |
1.1.5 供试杀菌剂 |
1.1.6 供试除草剂 |
1.1.7 其他供试农资 |
1.2 试验方法 |
1.2.1 大田育苗床及水培育苗池搭建 |
1.2.2 播种时间及用种量计算 |
1.2.3 苗期管理 |
1.2.4 调查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育苗用桑种子的千粒质量和发芽率 |
2.2 水培育苗及大田育苗的出苗率 |
2.3 水培育苗及大田育苗的出圃率 |
2.4 水培育苗及大田育苗的每667 m2育苗产值 |
2.5 水培育苗与大田育苗的用工成本及物资成本 |
3 结论 |
(7)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种质来源人参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人参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
1.1 野山参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
1.2 栽培人参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人参育种指标的研究现状 |
2.1 农艺性状的研究现状 |
2.2 生理指标的研究现状 |
2.3 种子特性的研究现状 |
2.4 RAPD技术的研究现状 |
2.5 人参皂苷及氨基酸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日光温室栽培模式的研究现状 |
3.1 日钢温室的结构特性研究现状 |
3.2 日光温室的小气候特征研究现状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种质来源人参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选育研究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小结 |
第二章 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种质来源人参的生理指标差异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种质来源人参的种子特性差异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种质来源人参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种质来源人参的单体皂苷及氨基酸差异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吊杯式移栽机试验台的设计与喂苗机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移栽机喂苗机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移栽机喂苗机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移栽机喂苗机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吊杯式移栽机试验台整体结构的设计 |
2.1 试验台整体结构 |
2.2 工作原理 |
2.3 喂苗机构 |
2.3.1 底板的设计 |
2.3.2 主动轴套件的设计 |
2.3.3 喂苗杯的设计 |
2.4 动力系统 |
2.4.1 减速电机的选取 |
2.4.2 链条校核 |
3 秧苗运动轨迹的理论分析 |
3.1 栽植器倾角的计算 |
3.2 喂苗机构-秧苗-栽植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4 秧苗运动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 |
4.1 运动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 ADAMS软件分析概述 |
4.3 仿真模型的导入 |
4.4 部件虚拟约束的建立 |
4.5 运动轨迹观察分析 |
5 试验部分 |
5.1 钵苗的培育 |
5.2 单因素试验与分析 |
5.2.1 秧苗速度对投苗率的单因素试验 |
5.2.2 垂直高度对投苗率的单因素试验 |
5.2.3 水平距离对投苗率的单因素试验 |
5.3 多因素试验 |
5.4 交互因子对投苗率的影响分析 |
5.5 投苗率的最佳装配参数优化组合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三七种苗定向移栽机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外移栽机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定向机械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导苗管式移栽机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三七种苗定向移栽机构的设计 |
2.1 三七种苗移栽农艺要求 |
2.2 三七种苗定向移栽机构的结构及原理 |
2.3 三七种苗定向机构的结构及原理 |
2.3.1 接苗斗的设计 |
2.3.2 定向斗的设计 |
2.3.3 固定环的设计 |
2.3.4 定向原理分析 |
2.3.5 导苗机构的结构及原理 |
2.3.6 开沟器的结构及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定向机构的设计与试验 |
3.1 定向机构的设计 |
3.1.1 定向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2 定向机构的力学分析 |
3.1.3 定向机构的最大转速的计算 |
3.2 定向过程EDEM仿真与分析 |
3.2.1 离散单元理论 |
3.2.2 离散模型的建立 |
3.2.3 定向机构EDEM仿真 |
3.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定向机构的优化试验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方案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导苗机构设计与试验 |
4.1 定向移栽机构栽植动作分解 |
4.2 导苗动作分析 |
4.2.1 导苗过程动作分析 |
4.2.2 种苗的在中间承接筒中的运动 |
4.3 导苗机构的导苗试验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方案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整机移栽性能优化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案 |
5.2.1 试验依据 |
5.2.2 试验因素 |
5.3 回归分析及响应面分析 |
5.3.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5.3.2 响应曲面分析 |
5.4 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
5.4.1 参数优化 |
5.4.2 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烟草抗冷性的效果及对烟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烟草栽培 |
1.1 烟草的功效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2 烟草栽培 |
1.3 烟草的品质 |
1.4 烟草栽培中的常见问题 |
1.5 烟草抗冷的防治办法 |
2. 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生态作用 |
2.1 丛枝菌根真菌 |
2.2 植物丛枝菌根的生理生态功能 |
2.3 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植物抗生物胁迫 |
2.4 植物形成丛枝菌根提高抗非生物胁迫能力 |
2.5 植物形成丛枝菌根提高作物品质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 |
3. 丛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性的可能机制 |
3.1 植物膜脂抗氧化性是抗逆能力的重要方面 |
3.2 油菜素内酯含量与作物抗逆性密切相关 |
3.3 养分吸收与抗逆性 |
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烟草抗冷性的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
2.2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草冷害的防治效果 |
2.3 丛枝菌根育苗对烟草细胞膜的影响 |
2.4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土壤中孢子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烟草抗冷性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丛枝菌根苗的侵染率 |
2.2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草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草油菜素内酯含量的影响 |
2.4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5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2.6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草养分吸收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烟草产量和品质的效果及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叶产量的影响 |
2.2 丛枝菌根化培育烟草秧苗的菌根侵染状况 |
2.3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叶烟碱含量的影响 |
2.4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叶中糖的影响 |
2.5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叶氮含量的影响 |
2.6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叶磷含量的影响 |
2.7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叶全钾含量的影响 |
2.8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烟叶pH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烟草育苗作床及播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豆杉播种育苗技术[J]. 杨艳. 现代农村科技, 2021(12)
- [2]不同育苗方式对白菜薹幼苗质量的影响[J]. 徐曼,邓正春,孙信成,张忠武,赵赛,夏梨芳. 湖南农业科学, 2021(10)
- [3]豌豆褐纹病基腐病枯萎病芽枯病研究[J]. 刘劲哲,樊永强,王彦辉,韩燕丽,董亚南. 青海农林科技, 2021(03)
- [4]侧柏营养杯大苗培育技术探析[J]. 李晓印. 种子科技, 2021(13)
- [5]柬埔寨烤烟生产本土化育苗基质配方的筛选[J]. 陈越立,刘兰,肖明礼,姚远华,叶为民. 贵州农业科学, 2021(03)
- [6]桑树水培育苗与大田育苗试验报告[J]. 刘永辉,苏振国,黄俊荣,刘建波,陈怀林,杨建设. 中国蚕业, 2020(02)
- [7]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种质来源人参的差异研究[D]. 常思佳.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吊杯式移栽机试验台的设计与喂苗机构试验研究[D]. 金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三七种苗定向移栽机构设计与试验[D]. 占才学.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烟草抗冷性的效果及对烟草品质的影响[D]. 徐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