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谨防静电引起火灾(论文文献综述)
过利兵[1](2021)在《静电火灾产生机理与防护路径》文中认为由于静电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不断集聚,最后造成放电。文章将从静电火灾爆炸出发,分析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静电火灾危险,并为预防这一火灾危险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张秀玲[2](2020)在《基于SEM-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文中认为我国建筑装修行业发展迅猛,木地板需求量居高不下,而在木地板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易燃易爆性粉尘,容易产生粉尘爆炸安全问题。木地板加工车间存在一定数量的加工设备和各种附属设施,生产过程中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多且复杂,使得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辨识、概率预测和风险量化等具有挑战性,增加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基于SEM-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是:(1)测量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粒径范围,确定爆炸危险性。通过分析特有的工艺流程,分析了在裁板、除尘等工艺流程中的爆炸危险性。在车间采样10组粉尘进行粒径分析,测量出粉尘粒径都在200μm以内,会发生粉尘爆炸事故。(2)运用结构方程法(SEM),明确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指标体系,研究风险指标之间复杂的关系。基于“五高”风险理论,进行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辨识,初步选定了63个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指标。展开针对从事木地板加工生产人员的粉尘爆炸问卷调查,建立AMOS风险变量分析模型,得到了路径关系合理、变量设置合理的分析模型,即得到木地板加工车间48个粉尘爆炸评估指标。(3)建立贝叶斯网络(BN)评估模型,实现风险因素、风险目标概率的科学预测和风险推理。建立BN模型,推理得到各节点的概率,其中7个节点的风险概率大于30%,8个节点的风险概率在20%~30%;逆向推理得到了各个节点的致因概率,敏感性分析得到7个红色节点的敏感性因素、11个浅红色节点的敏感性因素,最大致因链分析辨识出8条最大致因链,明确了监管重点。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避免引入主观不确定性,最终定量化计算出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等级为“安全”,为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分级管控提供依据。
徐亮[3](2019)在《大连油品码头生产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油品进口的不断增长,油码头的吞吐量也在不断增加。油码头储运及其相关产品的操作是易燃易爆的,给生产安全带来极大风险。如果产生泄漏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伤亡、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自从2010年以来,大连、青岛等地发生了多起事故并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油码头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场所。为了保证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必须找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分析因素的成因及后果,建立防范及应急机制,对油码头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船舶停泊装卸作业安全分析的ISM模型,结果发现船舶停泊装卸作业的船舶、设备因素主要是表面安全因素,管理、环境因素主要是中间安全因素,人为、法律法规因素主要是深层安全因素。构建了油码头储运安全分析的ISM模型。结果表明,浅层危险因素是设备因素,中层危险因素是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深层危险因素是人为因素和安全管理因素。安全风险顺序为油罐、装卸设备、管道、附件、油罐车、防雷防静电装置、铁路。提出了油品储运设备设施的安全机制。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下油码头运营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而且为油码头、航运企业和海事监管部门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郝登峰,刘祖福[4](2015)在《汽车火灾的引发原因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家庭用车的普及,由汽车火灾引发的惨痛事故屡见不鲜。汽车自身构造的复杂性决定了火灾起因的不确定性。分析了汽车火灾的特点及引发原因,有针对性地阐述了预防汽车火灾的方法和火灾防控注意事项,倡导加强技术防控。
练樱红[5](2014)在《加油站运营安全评价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出现了高速增长势头,加油站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一方面,加油站收发各种型号的车用汽油、柴油、机油、润滑油等易燃或可燃物品;另一方面,加油站多设于交通发达的黄金地段,车辆、人员往来频繁,安全隐患及危险性大,发生安全事故概率高。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将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因此,开展加油站运营安全评价及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大量文献和现场调研,对加油站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危险因素辨识,并进行安全评价单元划分:(1)管理与布局单元:根据相关法规安全检查表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2)工艺处理单元:对汽油和柴油的处理,储存,加油、卸油整个工艺过程的安全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及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对其安全度进行评判;(3)人机环境单元,针对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性因素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及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理论,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际案例,研究分析加油站运营过程中物料储存、加油、卸油等各个环节的危险因素,评价其安全度,并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加油站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损失,寻求最佳的安全投资效益等方面,以及进一步地完善加油站的安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刘旭华[6](2013)在《餐饮业厨房火灾危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餐饮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酒店、餐饮业厨房火灾事故屡屡出现。由于餐饮业厨房火灾不仅可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会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对餐饮业厨房进行火灾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对餐饮行业的防火具有重要意义。厨房是餐饮业行业火灾风险最高的区域。因为厨房里大量使用不同类型的燃料如液化石油气等,油烟道系统里常常积累易燃的油垢,厨房火灾荷载和风险都很高。多数厨房火灾的发生是因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或者是错误操作引起。本文结合近年来火灾事故案例,绘制了餐饮业厨房火灾事故树。并对该事故树进行定性分析,求出了故障树结构上的最小割集和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得出各基本事件的重要度排序。通过定量分析计算出餐饮业厨房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为0.431,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分析结果为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先后次序、轻重缓急提供依据。本文在分析和评述国内外已有的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餐饮业厨房火灾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餐饮业厨房火灾风险评价的评价模型,从建筑自身防火因素、消防设施、器材因素,危险源因素、安全管理因素等4个方面构建了餐饮业厨房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使权重的赋值更加科学、合理,并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火灾风险评价模型中。文章应用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对某酒店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上述流程和方法进行评价,获得了该酒店厨房的火灾危险等级,结果表明:该酒店安全的隶属度为16.11%,较安全的隶属度为29.44%,一般的隶属度为23.42%,较危险的隶属度为18.65%,危险的隶属度为12.38%,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该酒店厨房风险评价等级为较安全,即该酒店厨房安全性能够保证,能措施抵御一定的火灾风险。最后,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从厨房可燃物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从业人员消防安全素质,加强改进厨房消防设施、器材配备,提高厨房建筑耐火等级四个方面提出了火灾防控的管理措施和技术对策。
王丽[7](2012)在《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油站作为城市机动车辆的动力补给站,在近几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也出现大规模的增多。为了机动车加油便利和提高商业竞争力,加油站一般建在城市中交通便利的位置。加油站属于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经营的油品具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如果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一旦出现事故,将会给人身财产、周边环境等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提高和加强加油站的安全管理水平非常重要。本论文首先对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现状做了阐述。安全评价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它在国内外各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安全评价可以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程序和重要手段。其次介绍了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基本理论,为接下来安全评价的实际应用做了铺垫。自改革开放以后,安全评价理论在我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安全评价工作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然后将加油站建设项目的影响因素作为独立的一章做了分析,因为明确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的影响因素,是安全评价的前提。再次详细介绍了本论文实例中应用的两种安全评价方法—安全检查表评价法和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法。最后做了安全评价的实例分析,提出加油站安全管理的对策,为加油站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了管理依据。目前,安全评价已经应用在加油站建设项目中,但由于安全评价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广,它在加油站建设项目的应用上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周慧霞[8](2010)在《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给周边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是对事故过程中,事故风险场内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健康伤害效应及其发生概率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过程。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具有持续时间短、有害因素强度大(或浓度高)且难以测定等特点,因此,与早期针对有害因素长期或终身暴露造成的人体慢性健康风险的研究不同,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目前针对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事故概率风险和事故后果分析两个方面,其中事故后果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人群健康损害的相关内容,但尚未建立系统的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目的:建立三种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并提出将该技术进一步开发形成系统软件的业务需求。方法:通过文献查询、互联网上信息搜索以及现场调研等方式,建立健康风险评价相关数据库;根据国内典型事故案例资料,按照健康风险评价程序对事故过程中周边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行模拟评估;对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合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过程中人群对事故有害因素(如毒性气体吸入、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等)的暴露、人体健康伤害效应等特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建立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结果:1.健康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库建立建立了三个健康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库:污染物特征数据库、化学物质阈值及评估模型参数数据库和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库,从而能够为健康风险评估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的信息来源。2.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表明,目前开展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健康风险评价时,关键问题是暴露评价过程中事故伤害因素强度(或浓度)资料缺乏或不足,不能满足系统的健康风险评估需求;同时也导致预测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对于化学品泄漏事故,在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概率方程法和阈值法两种定量分析方法评估结果之间及两套概率方程参数值的计算结果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事故污染物资料特征,对两种方法和两个机构的参数值进行选择。3.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建立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863其他子课题研发的突发性大气环境风险场动态模拟预测系统(APOPS),建立了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在暴露评价阶段,利用突发性大气环境风险场动态模拟预测系统(APOPS,其它子课题研究成果)来实现对事故有害因素(如毒性气体浓度、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等)强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动态模拟,结合当地人口分布信息,对事故风险场中某一位点处人群的暴露特征进行评价。在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采用概率方程法和阈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即在能够获得事故污染物的概率方程参数值,或虽然没有事故污染物的相关参数值,但是可以选用与其理化特征、毒理学特性相似的化学物质的参数值作为替代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概率方程法,并以阈值法作为补充,对死亡之外的其它健康效应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在事故污染物资料不能满足上述概率方程法应用需求的情况下,直接应用阈值法对事故可能造成的不同程度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针对两个机构提供的概率方程参数值评估结果存在差异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既往事故案例的实际后果与模拟预测结果之间符合程度的比较分析,对参数值进行选择。4.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软件需求分析拟研发的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健康风险评价技术软件大致可分为三个模块:数据输入模块、健康风险评估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结论: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及软件的研发,解决了暴露评价和剂量-反应关系评价中的瓶颈问题,可以方便地运用多种数学模型来对各种事故伤害因素(毒性气体吸入、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等)造成的健康损害进行模拟运算,以满足突发事故快速应急响应的需求;对于重大事故危险源,还能够实现对其潜在突发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从而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制订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等,以有效提高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水平、降低事故损失、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命安全。
杨春升,宋开平[9](2010)在《氮肥生产操作安全技术(中)》文中指出通过对氮肥生产各工序的工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认真地分析,提出了安全操作要点和技术人员安全检查要点,为预防生产过程发生人身及设备事故、形成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避免财产损失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杨春升,宋开平[10](2010)在《氮肥生产操作安全技术(上)》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氮肥生产各工序的工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认真地分析,提出了安全操作要点和技术人员安全检查要点,为预防生产过程发生人身及设备事故、形成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避免财产损失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二、谨防静电引起火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谨防静电引起火灾(论文提纲范文)
(1)静电火灾产生机理与防护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静电火灾的危险性分析 |
1.1 静电放电的概念定义 |
1.2 静电放电的类型分析 |
1.3 静电火灾的种类分析 |
2 静电火灾的产生机理分析 |
2.1 静电火灾的产生原因 |
2.2 静电引起火灾的条件分析 |
2.3 静电火灾的重点隐患及危险场所 |
3 静电火灾的防护路径分析 |
3.1 加强设备监管,确保符合管理要求 |
3.1.1 管道储罐设备监管 |
3.1.2 消除部件点位差异 |
3.1.3 掺入适当防静电剂 |
3.2 规范管理流程,科学消防作业模式 |
3.2.1 减少摩擦,预防静电 |
3.2.2 加强密封,避免爆炸 |
3.2.3 优化消防作业流程 |
3.3 深化场所管控,定期开展安全检查 |
3.3.1 严格管控重点场所 |
3.3.2 设置接地金属器件 |
3.3.3 设置静电消除装置 |
3.3.4 采取金属屏蔽法 |
3.4 改进生产工艺,减少静电电荷产生 |
3.4.1 正确选择材料 |
3.4.2 改进生产工艺 |
3.5 减少可燃物质,降低现场安全隐患 |
3.5.1 用非可燃物取代易燃物 |
3.5.2 减少氧气含量 |
4 结语 |
(2)基于SEM-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体系 |
1.2.2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模型 |
1.2.3 贝叶斯网络(BN)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危险性分析 |
2.1 木地板加工车间加工工艺流程 |
2.1.1 加工工艺流程 |
2.1.2 爆炸危险性分析 |
2.2 木质粉尘爆炸条件 |
2.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粒径实验和爆炸理论分析 |
2.3.1 实验原料和实验材料 |
2.3.2 车间木质粉尘粒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EM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指标体系构建 |
3.1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分析 |
3.1.1 “五高”风险理论 |
3.1.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辨识 |
3.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SEM模型构建 |
3.2.1 SEM基本理论 |
3.2.2 SEM建模理论 |
3.2.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SEM模型的假设与构建 |
3.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确立 |
3.3.1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数据收集 |
3.3.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信效度检验 |
3.3.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的SEM模型修正 |
3.3.4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的路径系数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 |
4.1 BN概率论基础 |
4.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BN模型的建立 |
4.2.1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BN模型的结构学习 |
4.2.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BN模型的参数学习 |
4.2.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BN模型的机器结构学习 |
4.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BN模型的风险推理学习 |
4.3.1 逆向推理 |
4.3.2 敏感性分析 |
4.3.3 最大致因链分析 |
4.4 基于BN的模糊综合评价应用分析 |
4.4.1 确定权重 |
4.4.2 风险评分与分级 |
4.4.3 模糊合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调查研究 |
附录B 转换后数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3)大连油品码头生产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危险源识别方面 |
1.2.2 安全评价方面 |
1.2.3 预警管理系统方面 |
1.2.4 应急救援系统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生产流程及相关理论 |
2.1 油品码头生产流程 |
2.1.1 装卸流程 |
2.1.2 储运流程 |
2.2 油品码头事故状况分析 |
2.2.1 油品码头事故类型 |
2.2.2 油品码头事故后果 |
2.3 安全分析理论 |
2.3.1 安全信息分析理论 |
2.3.2 安全风险因素及事故后果分析理论 |
2.3.3 安全风险因素作用机理分析理论 |
第3章 大连油品码头生产安全性分析 |
3.1 大连市油品码头经营现状设备设施等简介 |
3.1.1 经营现状 |
3.1.2 设备设施概述 |
3.2 大连市油品码头船舶生产安全因素分析 |
3.2.1 船舶因素 |
3.2.2 环境因素 |
3.2.3 操作因素 |
3.2.4 设备因素 |
3.2.5 人为因素 |
3.2.6 管理因素 |
3.3 大连市油品码头储运作业安全因素分析 |
3.3.1 安全管理因素 |
3.3.2 设备设施因素 |
3.3.3 港内自身因素 |
3.3.4 港外环境因素 |
3.3.5 人为因素 |
3.4 大连市油品码头作业安全问题因素 |
3.4.1 码头设备设施 |
3.4.2 码头作业人员影响 |
第4章 大连市油品码头安全矩阵分析 |
4.1 基于ISM的船舶靠泊及装卸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1.1 建立相邻矩阵 |
4.1.2 建立可达矩阵 |
4.1.3 层级划分 |
4.1.4 机理分析 |
4.2 基于ISM的油品码头储运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1 矩阵确定准备 |
4.2.2 可达矩阵确定 |
4.2.3 矩阵层级划分 |
4.2.4 矩阵机理分析 |
4.3 大连市油品码头设备设施安全防范体制 |
4.3.1 危险源监控 |
4.3.2 安全预防措施 |
第5章 大连市油品码头安全事故应急防范方法 |
5.1 大连油品事故的应急安全措施 |
5.1.1 应急安全现状 |
5.1.2 应急安全预案 |
5.1.3 应急救援处置措施 |
5.1.4 应急安全防范措施 |
5.1.5 安全防范改进措施 |
5.2 具体应急预案 |
5.2.1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
5.2.2 漏油事故应急预案 |
5.2.3 电气事故应急预案 |
5.2.4 其他事故应急预案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汽车火灾的引发原因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汽车火灾的特点 |
(一) 爆发突然 |
(二) 形式多样 |
(三) 危害较大 |
(四) 扑救困难 |
二、汽车火灾的原因 |
(一) 电气系统引发的火灾 |
(二) 自燃引发的火灾 |
(三) 违规操作引发的火灾 |
三、汽车火灾的防控 |
(一) 汽车火灾的预防 |
1. 加强检查维护, 规范线路改装, 预防电气火灾。 |
2. 禁带易燃物品, 避免机件高温, 预防汽车自燃。 |
3. 装载规范, 安全操作, 积极预防。 |
(二) 汽车火灾的扑救 |
1. 选好方法, 灵活应对, 有效扑救。 |
2. 以人为本, 正确操作, 巧妙扑救。 |
3. 区分火情, 有效隔离, 迅速扑救。 |
4. 结合实际, 不断创新, 加强技防。 |
四、汽车火灾防控注意事项 |
(一) 注意保护火灾现场 |
(二) 保持镇静巧逃生 |
(三) 火灾报警要迅速 |
五、结束语 |
(5)加油站运营安全评价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加油站发展现状 |
1.3.2 国外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加油站安全评价基础 |
2.1 加油站安全评价目的 |
2.2 加油站安全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2.2.1 安全评价的重要性 |
2.2.2 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
2.3 加油站安全评价程序和方法的确定原则 |
2.3.1 评价程序 |
2.3.2 评价方法的分类 |
2.3.3 评价方法的确定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油站危险辨识 |
3.1 加油站运营概括 |
3.1.1 加油站基本情况 |
3.1.2 区域位置及平面布置 |
3.1.3 加油站主要储存设备和加油设备 |
3.1.4 供排水消防 |
3.1.5 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及管理制度 |
3.2 加油站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3.2.1 加油站物料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3.2.2 加油站重大危险源辨识 |
3.2.3 加油站运营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油站运营过程安全评价 |
4.1 加油站运营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加油站运营现状 |
4.3 加油站运营过程安全评价 |
4.3.1 安全检查表评价 |
4.3.2 预先危险性评价 |
4.3.3 道化学评价 |
4.3.4 模糊层次分析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油站关键安全技术分析 |
5.1 加油站运营过程关键安全技术 |
5.2 加油站运营过程关键安全管理 |
5.3 事故应急处理关键技术 |
5.3.1 跑冒油的应急处理 |
5.3.2 火灾、爆炸的应急处理 |
5.3.3 油气中毒的应急处理 |
5.3.4 电气火灾应急处理 |
5.3.5 车辆事故的应急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6)餐饮业厨房火灾危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餐饮业厨房的火灾形势 |
1.1.2 餐饮业厨房火灾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火灾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厨房火灾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厨房危险因素分析 |
2.1 厨房内燃料系统的火灾危险性 |
2.1.1 厨房内燃气系统的火灾危险性 |
2.1.2 厨房内燃油系统的火灾危险性 |
2.2 厨房内烹饪食用油的火灾危险性 |
2.3 厨房内油烟道系统的火灾危险性 |
2.4 厨房内电器设备的火灾危险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事故树的餐饮业厨房火灾危险分析 |
3.1 事故树分析方法 |
3.2 餐饮业厨房火灾事故树分析 |
3.2.1 餐饮业厨房火灾事故树 |
3.2.2 事故树定性分析 |
3.2.3 事故树定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餐饮业厨房火灾危险评价 |
4.1 火灾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
4.2 层次分析法理论基础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模糊层次分析法理论基础 |
4.3 餐饮业厨房火灾风险评价 |
4.3.1 评价体系建立 |
4.3.2 评价指标体系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
4.3.3 火灾风险模糊评价 |
4.4 某酒店厨房火灾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
4.4.1 厨房各评价指标概况 |
4.4.2 火灾风险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餐饮业厨房火灾防控措施 |
5.1 厨房可燃物的管理和控制 |
5.1.1 安全管理措施 |
5.1.2 消防安全技术措施 |
5.2 提高从业人员消防安全素质 |
5.3 加强改进厨房消防设施、器材配备 |
5.3.1 提高厨房火灾探测系统可靠性 |
5.3.2 设置厨房专用灭火装置,快速反应,高效灭火 |
5.3.3 配置合适的灭火器,以利于扑救初期火灾 |
5.4 提高厨房建筑耐火等级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 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简介 |
2.1.1 安全评价的概念 |
2.1.2 安全评价作用 |
2.1.3 安全评价的依据及范围 |
2.1.3.1 安全评价的依据 |
2.1.3.2 安全评价的范围 |
2.2 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基本程序 |
2.3 加油站建设项目主要安全评价方法介绍 |
第3章 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的风险识别 |
3.1 主要危险有害物质及其特性 |
3.2 作业过程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与辩识 |
3.3 重大危险源辨识 |
3.4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与辨识 |
第4章 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方法 |
4.1 加油站建设项目评价单元划分 |
4.1.1 评价单元 |
4.1.2 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
4.2 加油站建设项目评价方法的选择 |
4.3 安全检查表法 |
4.3.1 安全检查表法概述 |
4.3.2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依据 |
4.3.3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步骤 |
4.3.4 安全检查表的优缺点 |
4.4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
4.4.1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概述 |
4.4.2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步骤 |
4.4.3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等级划分 |
4.4.4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5章 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实例分析 |
5.1 大庆某加油站建设项目概况 |
5.2 大庆某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大庆某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
5.3.1 安全检查表评价 |
5.3.2 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 |
5.4 大庆某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决策建议 |
第6章 加油站建设项目危险、有害因素的防范措施 |
6.1 管理措施 |
6.2 技术措施 |
6.3 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
6.3.1 跑冒油的应急处理 |
6.3.2 火灾、爆炸的应急处理 |
6.3.3 电器火灾的应急处理 |
6.3.4 车辆事故的应急处理 |
6.3.5 油气中毒的应急处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注释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 相关法规 |
(二) 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三) 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相关数据库的建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污染物特征数据库 |
(二) 化学物质阈值及评估模型参数数据库 |
(三) 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库 |
三、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
前言 |
一、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特征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节 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人群健康风险模拟评估 |
一、开县井喷事故概况 |
二、分析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
一、危害鉴定 |
二、暴露评价 |
三、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
四、危险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灾、爆炸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
前言 |
一、火灾、爆炸事故特征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沧州大化爆炸事故人群健康风险模拟评估 |
一、沧州大化爆炸事故概况 |
二、分析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火灾爆炸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建立 |
一、危害鉴定 |
二、暴露评价 |
三、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
四、危险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软件研发需求分析 |
一、软件需求初步分析 |
二、软件流程图 |
三、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氮肥生产操作安全技术(中)(论文提纲范文)
4 变换岗位安全操作 |
4.1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蒸汽压力低于系统压力,工艺气串入蒸汽系统 |
(2)蒸汽管路液击 |
(3)饱和塔无液位,煤气冲破水封,串入变换气中 |
(4)系统压差大 |
(5)中变电炉、低变系统电炉着火 |
(6)系统管道、设备腐蚀 |
(7)煤气氧含量超标 |
(8)中毒 |
(9)高温法兰泄漏着火 |
(10)自控系统出现故障 |
(11)系统超温、超压 |
4.2安全操作要点 |
4.3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5 变脱岗位安全操作 |
5.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变脱塔串气 |
(2)闪蒸槽串气至再生槽 |
(3)变脱泵抽空 |
(4)高压气体泄漏、脱硫液泄漏 |
(5)系统超压 |
(6)一氧化碳、硫化氢中毒 |
5.2 安全操作要点 |
5.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6 脱碳岗位安全操作 |
6.1 碳酸丙烯酯脱碳 |
6.1.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吸收塔串气 |
(2)闪蒸塔串气至常解塔 |
(3)脱碳泵抽空 |
(4)氨冷器、水冷器泄漏 |
(5)高压气体泄漏 |
(6)系统超压 |
(7)窒息 |
6.1.2 安全操作要点 |
6.1.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6.2 变压吸附脱碳 |
6.2.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水分离器带水进入吸附塔 |
(2)系统超压 |
(3)高压气体泄漏 |
(4)中毒 |
6.2.2 安全操作要点 |
6.2.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6.3 碳化 |
6.3.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6.3.2 安全操作要点 |
6.3.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6.4 N H D脱碳 |
6.4.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6.4.2 安全操作要点 |
6.4.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7 压缩机岗位安全操作 |
7.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7.2 安全操作要点 |
7.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8 联醇(含精脱硫)岗位安全操作 |
8.1 中压联醇流程 |
8.1.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高压串低压 |
(2)水洗塔带液 |
(3)催化剂温度猛升 |
(4)合成塔出塔气体温度高 |
(5)醇后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高 |
(6)催化剂同平面温差大 |
(7)合成系统压差大 |
(8)合成塔压差大 |
8.1.2 安全操作要点 |
8.1.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8.2 低压联醇流程 |
8.2.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催化剂温度猛升 |
(2)合成塔出塔气体温度高 |
(3)醇后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高 |
(4)合成塔压差大 |
8.2.2 安全操作要点 |
8.2.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9 原料气精制岗位安全操作 |
9.1 铜洗流程安全操作 |
9.1.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高压串低压 |
(2)铜塔带液 |
(3)中毒 |
(4)检修动火、进入容器作业时易造成事故 |
(5)铜液泵抽空 |
(6)乙炔亚铜对铜洗及再生系统的影响 |
(7)精炼气微量增高 |
(8)再生压力高 |
(9)铜液溅入眼中 |
(10)铜泵超压 |
(11)液位计破裂 |
9.1.2 安全操作要点 |
9.1.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9.2 醇烷(烃)化流程安全操作 |
9.2.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高压串低压 |
(2)水洗塔带液 |
(3)催化剂温度猛升 |
(4)合成塔出塔气体温度高 |
(5)烷化后气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高 |
(6)催化剂同平面温差大 |
(7)合成系统压差大 |
(8)合成塔压差大 |
(9)提温换热器泄漏 |
9.2.2 安全操作要点 |
9.2.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10)氮肥生产操作安全技术(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化岗位安全操作 |
1.1 固定床间歇气化 |
1.1.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 半水煤气中氧含量高 |
(2) 煤气倒流进入空气管道 |
(3) 煤气泄漏 |
(4) 检修时动火、进入容器作业易造成事故 |
(5) 蒸汽系统的危险因素 |
(6) 炉口及炉底爆鸣 |
(7) 气柜抽负压、吹翻 |
1.1.2 安全操作要点 |
1.1.3 技术人员安全检查重点 |
1.2 水煤浆气化 |
1.2.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 气化系统过氧爆炸 |
(2) 氧管道、设备着火 |
(3) 氮气窒息 |
(4) 一氧化碳中毒 |
(5) 气化炉烧嘴冷却水盘管烧穿 |
(6) 人员烫伤 |
(7) 气化炉升温过程中回火 |
(8) 高压串低压 |
(9) 系统超压 |
1.2.2 安全操作要点 |
1.2.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2 吹风气回收岗位安全操作 |
2.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 液位缺水、满水 |
(2) 燃烧室爆炸 |
(3) 出现虚假液位 |
(4) 停电 |
(5) 炉管、蒸汽过热器管破裂 |
(6) 检修进入容器作业时引起中毒、中暑 |
2.2 安全操作要点 |
2.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3 脱硫岗位安全操作 |
3.1 湿式氧化脱硫 |
3.1.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 半水煤气中氧含量高, 导致静电除焦塔爆炸 |
(2) 罗茨鼓风机倒转导致机壳破裂 |
(3) 一氧化碳、硫化氢中毒 |
(4) 检修动火、进入容器作业时易造成人员中毒、火灾、爆炸事故 |
(5) 洗气塔、降温塔等设备的液位过低 |
(6) 煤气管线抽负压进入空气 |
(7) 静电除焦塔着火 |
3.1.2 安全操作要点 |
3.1.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3.2 低温甲醇洗、液氮洗 |
3.2.1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1) 工艺介质泄漏着火 |
(2) 高压串低压 |
(3) 硫回收点火爆炸 |
(4) 甲醇泄漏着火 |
(5) 硫化氢中毒 |
(6) 低温液体泄漏冻伤 |
(7) 氮气窒息 |
(8) 系统中水含量超标 |
(9) 分子筛穿透, 液氮洗冻堵 |
(10) 循环机液击 |
3.2.2 安全操作要点 |
3.2.3 技术人员检查重点 |
四、谨防静电引起火灾(论文参考文献)
- [1]静电火灾产生机理与防护路径[J]. 过利兵. 今日消防, 2021(09)
- [2]基于SEM-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D]. 张秀玲.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3]大连油品码头生产安全性研究[D]. 徐亮.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4]汽车火灾的引发原因及防控对策研究[J]. 郝登峰,刘祖福. 武警学院学报, 2015(04)
- [5]加油站运营安全评价及应用研究[D]. 练樱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6]餐饮业厨房火灾危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D]. 刘旭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7]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研究[D]. 王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2)
- [8]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D]. 周慧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5)
- [9]氮肥生产操作安全技术(中)[J]. 杨春升,宋开平. 氮肥技术, 2010(02)
- [10]氮肥生产操作安全技术(上)[J]. 杨春升,宋开平. 氮肥技术,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