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卫星导航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键[1](2019)在《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文中指出卫星产业是兼具经济效益与政治军事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卫星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不仅在经济方面为其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结盟或是军事威慑与对抗,还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国家威信”。我国卫星产业起步较晚,在卫星制造、发射及商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卫星产业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因而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系统认识美国卫星产业及其组织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卫星产业经历了准备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三个阶段。以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为基础,深入分析美国卫星产业现状及组织特点,能够为我国发展卫星产业提供参考。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S)从市场集中度上看属于一般寡占型,且拥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美国卫星企业采取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战略,避免深陷低效率的价格战。私营卫星企业由于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空间逐渐缩小,开始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拓展和提高。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许可制度确立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取得发射许可且满足国家发射需求的本国私营企业,给予政府补贴扶持其快速发展。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C)比较典型的包括兼并与卡特尔。卫星产业兼并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并对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市场集中度得以加强。以卡特尔为代表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中的协调行为不利于市场竞争,导致卫星企业之间通过合谋、相互妥协以求实现彼此垄断利润最大化。为打破美国卫星巨擘之间的卡特尔,美国政府大力扶持新兴卫星企业发展并显着降低发射费用,开启了廉价商业航天运输新时代。美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和修订促进卫星产业市场商业化的各项政策,逐步放宽商业卫星领域的政策管制,激发卫星产业市场活力。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绩效(P)主要包括直接绩效与间接绩效。从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美国卫星产业的四大细分领域(卫星服务、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产值全球领先,但存在政策性波动。四大领域发展不均衡,处于上游的卫星制造业与发射服务业产值较少,而处于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业与卫星(运营)服务业产值较高。从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由于卫星产业一定程度带有国防军工性质,具有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市场化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果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间接地反映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卫星产业在农业、远洋渔业以及灾害的防范与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第一,在美国卫星产业的准备阶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第二,在美国卫星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结构是三者中的核心。完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完全由政府采购的单一销售渠道,使得市场行为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结构;而被简单市场行为所决定的市场绩效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在美国卫星产业平稳发展商业化时期,市场行为是三者中的核心,但三者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发展过程中,美国卫星产业逐渐形成了缓解市场行为中的卡特尔、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高市场绩效等产业组织优势。同时,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也存在市场寡占程度较高、商业化运营推高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虽然在整体上与美国卫星产业相比尚存在差距,但是在一些领域也形成了自身优势。鉴于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组织中的优势与问题,我国应该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积极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并不断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牛凯萍[2](2020)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星导航系统是指通过在近地球轨道上放置卫星,对地球进行无线电遥感,获取地面进行授时、定位、导航信息。目前全球主要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随着全球信息的普及,全球卫星导航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政治、经济、公共安全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都在积极研发本国独立的卫星导航,把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国也将发展和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务院的重点工作,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北斗系统的实际应用,形成自己的市场,打破GPS的垄断地位。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因缺乏有关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立法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愈发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行政法规的制定问题。我国正在不断加快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步伐,但是当前立法存在空白,虽然出台了部分相关政策,遗憾的是可操作性较低,阻碍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需要加快对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立法进程。为什么选择行政法规来规制卫星导航系统的管理呢?这是在综合分析国情、卫星导航系统的实际情况和法律依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结果。通过分析制定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行政法规的必要性,针对行政法规制定中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完善调整现有的政策,使得法规和政策相得益彰。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制定的概述。包括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四个主要内容: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商业经营管理、技术标准管理,以及制定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行政法规的优势,详细探讨了行政法规与法律、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相比的优越性。第二部分,是对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相关立法的背景介绍,从不同的立法层级分别举例,分析在以上四个主要内容的立法规定。前两部分是对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在立法形式上面的论述。第三部分,是一个从立法形式到立法内容的过渡段,从立法内容的角度来论述制定行政法规这一立法层级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讨论了我国制定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行政法规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立法目的不明确,以及立法内容上的问题。立法内容上的问题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论述:管理主体、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商业经营管理、技术标准和责任体系。第五部分,主要是针对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行政法规的制定提出笔者建议。
阮仁桂[3](2018)在《高精度GNSS网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将GNSS网定义为与GNSS卫星相关的跟踪测量网络,包括静态或动态跟踪站(接收机)对卫星的测量、GNSS卫星之间的(双向)测量以及卫星与锚固站(或其他测量设备)的(双向)测量。通过数据处理,(精确地)确定卫星和测站的相对位置和时间——定轨、定位和时间同步,对GNSS自身及各种科学与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观测量和卫星轨道建模、整数模糊度解算、大规模网解算以及包含星间链路、移动监测站的复杂GNSS网的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主要贡献包括:(1)针对北斗(BDS)卫星天线相位中心在轨标定问题,提出联合处理BDS和GPS数据并将GPS卫星轨道和钟差固定于精确值,进行BDS卫星PCO解算的―一步法‖数据处理策略。基于获得的PCO估值,IGSO和MEO卫星轨道精度分别提高了10.5%和70.5%。(2)针对北斗卫星伪距的星端多径(SIMP)问题,提出应以天底角为自变量进行建模,并分别构建了MEO和IGSO两类卫星的改正模型。经SIMP改正之后,卫星宽巷FCB估值的质量显着提高,在只对非GEO卫星的双差模糊度进行固定的情况下,相对定位精度也明显提高。(3)针对网解的整数模糊度解算问题,将顾及模糊度整数性质的GNSS网解抽象为广义混合整数最优化问题,其中―整数‖定义为整数的线性组合。基于秩亏网平差理论,指出星间单差或非差模糊度参数是否具有整数性质取决于选用的用于消除秩亏的基准。提出一种改进的非差模糊度固定算法,基于该算法的网解数据处理流程与基于双差模糊度固定算法的数据处理流程非常相似。(4)提出进行星间单差整数模糊度解算的理论和方法。开展GPS网和多GNSS(GPS/Galileo/BDS)网的解算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同样可以生成整数钟差。将基于模糊度固定的GNSS网解统一表示成带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估计问题。指出,就网解的精度而言,本文提出的星间单差整数模糊度解算方法与已有的双差和非差方法具有理论等价性。(5)顾及子网解的平差基准差异,提出基于分区平差原理解算GNSS卫星钟差的方法。该方法可解决多GNSS钟差解算时测站数量与计算效率的矛盾,通过综合多个子网解的结果提高钟差解算精度。(6)提出在精密单点定位基础上进行星间单差模糊度固定生成载波伪距的方法。基于带约束条件的平差模型指出不同方法生成的载波伪距应用于整网解与原始数据整网解具有理论等效性。(7)针对北斗三号(BDS-3)星间链路的定轨和时间同步问题,提出时间窗概念,用分段多项式表示卫星钟差,构建了可用于同时和非同时观测数据的通用观测模型。基于该模型,无需进行历元归化和构造无几何组合或无钟差组合观测量,可直接处理原始单程星间伪距数据实现多种模式的定轨和时间同步,包括:(1)单独使用星间观测数据,(2)联合处理星间和锚固站测距数据,(3)联合处理监测站和星间观测数据,(4)联合处理监测站、锚固站和星间观测数据。其中模式(3)(和(4))还可同时解算星间链路(和锚固站)设备的硬件时延偏差。基于BDS-3星间链路数据的实验验证和展示了上述方法的实际可行性和灵活性。例如,联合处理国内7个监测站和星间链路数据,8颗BDS-3卫星的轨道径向精度可以达到2cm,钟差精度达到0.2ns,星间链路设备发射和接收时延估值稳定性优于0.5ns。(8)针对低轨卫星星载数据增强导航卫星定轨和时间同步问题,提出用运动学轨道(不考虑任何力模型)描述低轨卫星运动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常用的基于动力学轨道的方法相比,该方法计算效率更高;不受地球高阶引力、大气阻力、太阳辐射压力等力模型误差的影响;也不受卫星姿态机动和姿态不稳定的影响。(9)提出一种新的监测跟踪GNSS星座的系统,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其可行性。该系统包括若干建于陆地的静态监测站和搭载于锚系浮标布设于国际公海的动态监测站。这些海上动态监测站同样可以增强导航卫星的定轨和时间同步。基于这一设想,任何国家,不论国土面积大小,都可建立一个全球分布的监测跟踪站网连续跟踪监测GNSS星座。以上技术成果已经集成于西安测绘研究所的SPODS软件,有的技术可以用于高精度GNSS网事后处理,有些技术和概念可以应用于GNSS的建设、运行或增强。
刘泳庆[4](2016)在《卫星导航系统多维域抗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卫星导航应用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干扰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各类应用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卫星导航抗干扰技术已经成为卫星导航系统成功应用的基础之一,因其直接关系到战场“制导航权”的问题而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多维域综合抗干扰技术根据干扰信号和期望信号在不同维度上如时间维度、频率维度、空间维度等表现出的不同特性,在各维度上针对干扰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可全面提升卫星导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针对多种干扰共存下的抗干扰需求和抗干扰算法的低复杂度需求展开多维域抗干扰算法在卫星导航系统中应用的研究,并对抗干扰算法对测距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非相干压制干扰和多径干扰同时存在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重叠子阵的波束成形算法,可实现相关前、相关后波束成形器(PAPC-BF)与空间平滑算法的融合,解决非相关压制干扰和多径干扰同时存在时的干扰抑制问题。算法首先基于提出的双重重叠子阵结构利用相关前波束成形器进行非相关干扰的抑制;然后基于相关后波束成形器采用空间平滑的解相关算法实现对相关信号的信源个数和波达方向估计;最后基于对干扰、多径和期望信号的波达方向估计进行波束成形。通过计算机仿真与传统波束成形算法的性能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双重重叠子阵的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可以实现在低信噪比情况SNR≤-40dB时对期望导航信号、非相关压制干扰和多径干扰的波达方向估计并进行有效地波束成形,在高信噪比情况下比相关前波束成形器和相关后波束成形器都具有更加出色的干扰抑制性能。2.为解决传统时域自适应滤波算法应用到过采样卫星导航接收机中而面临的由于采样值相关性造成预测误差的问题,提出了间隔型时域自适应滤波窄带干扰抑制算法。该算法基于非连续间隔的滤波器结构设计,消除输入滤波器采样值之间的相关性,克服自适应滤波器在抑制窄带干扰时对导航信号产生恶化的问题。通过仿真与传统自适应滤波算法进行性能比较,内插型时域自适应滤波器不仅可以在干扰频率处形成零陷,而且在信号通带内的平坦度也远好于传统的自适应滤波器,在高、低信噪比情况下均可实现窄带干扰的有效抑制。3.针对抗干扰算法对卫星导航接收机测量零值的影响,从抗干扰算法对接收机载波相位测量零值和码相位测量零值两方面的影响展开讨论。首先给出干扰抑制下的接收机跟踪环路模型,结合干扰抑制模块的等效滤波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针对载波相位测量零值偏差和码相位测量零值偏差的数学表达进行理论推导,并分别对具有线性相位和非线性相位特性的等效滤波器对接收机测量零值的影响展开讨论,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本章所提出分析模型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等效滤波器是线性相位滤波器的干扰抑制算法不会造成载波相位和码相位测量零值的偏差;等效滤波器是非线性相位滤波器的干扰抑制算法对载波相位的影响可以根据式(5.27)进行补偿,对码相位测量零值的影响取决于滤波器与伪码自相关函数相关的结果。文章推导的简化分析模型与仿真结果吻合,验证了本章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可以用于指导导航测距接收机干扰抑制算法的设计,从而在干扰抑制的基础上保证导航测距的性能,为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干扰抑制算法设计提供理论支撑。4.针对XX-1星载测距接收机干扰检测与抑制和XX-2星间测距链路干扰检测与抑制项目的研制要求,不考虑阵列天线的信号处理方法,从抗干扰接收机的硬件设计、低复杂度干扰抑制算法的方案设计与FPGA实现以及可对抗多种干扰的综合抗干扰模块设计等方面给出抗干扰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案和实现结果,为了全面验证综合抗干扰模块的性能,给出中频测试、射频有线测试、射频无线测试、高低温测试以及开关机测试的测试平台搭建方法和具体测试项目,最后给出在验证平台上的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抗干扰算法满足研制目标,可在低复杂度的约束下满足星载、星间测距的干扰抑制需求。所承担的项目已成功交付。
张帆[5](2013)在《压制式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误比特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战争中,卫星导航系统成为敌国实施精确打击、精确兵力输送、精确指挥控制的关键。如果能够最大程度的干扰敌方的卫星导航系统,同时提高己方的导航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战争局势。因此,研究对卫星导航系统的干扰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压制式干扰为研究对象,以PSK-R与BOC信号为干扰对象,结合经典的功率谱密度理论和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分析了最佳压制式干扰对导航卫星信号的误比特率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宽带噪声、部分频带噪声、自回归型、单音、多音、脉冲这些压制式干扰进行建模分析,总结得到它们的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特征。分析并概括了PSK-R和BOC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特点。2)针对误比特率提出了起始点、起始线、起始线干信比、起始线功率电平、起始线距、灾难点、灾难线、灾难线干信比、灾难线功率电平、灾难线距、等效点、等效线、等效线干信比、等效线功率电平、等效线距这些概念和指标来评估干扰效果。3)推导了宽带噪声干扰和部分频带噪声干扰下的PSK-R接收机的误比特率公式。通过仿真确定最佳部分频带噪声干扰,最佳自回归型干扰,最佳单音干扰,次最佳多音干扰和最佳脉冲干扰参数。仿真、分析、比较了最佳压制式干扰对PSK-R和BOC信号的干扰效果。
刘周巍[6](2019)在《GPS/BDS/GALILEO三模卫星系统选星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导航系统的逐步发展完善,多系统间组合定位逐渐兴起,多导航系统组合导航定位的需求逐渐增加,多系统选星算法的研究已不容忽视。本文基于对已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原理阐述,理论分析GPS、BDS和GALILEO三系统间具有更好的兼容性,最终决定针对GPS/BDS/GALILEO三模情况下多系统选星算法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卫星导航定位理论进行阐述,并由此引出GDOP值对卫星选星的影响关系。接着讨论了最佳形状法、最大矢端四面体体积法、六星选星算法、最大行列式法、最小GDOP值法已有选星算法原理,并对已有选星算法进行总结分类为:基于卫星空间分布特性选星算法和其他算法。总结基于卫星空间分布特性选星算法过程为:顶座星的确定和底座星群的选取。通过理论分析,已有二维凸包选星算法选出的卫星具有最好的底座星群和合适的顶座星,但文章具体分析发现该选星算法具有可改进空间,故文章针对Graham扫描二维凸包选星算法做算法优化改进研究。具体针对Graham扫描二维凸包选算法的顶座星选取过程和Graham扫描过程分别进行改进,最终通过GPS/BDS/GALILEO三模系统组合数据进行论证了改进后算法具有可行性和理论研究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四大组合导航定位系统GPS、BDS、GALIEO和GLONASS的系统组成、时间系统、空间坐标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理论说明GPS、BDS和GALILEO三系统间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对卫星导航的基本原理及卫星位置解算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并做具体公式推导演示,与此同时文章细致分析卫星导航电文数据特点和卫星定位位置解算过程,为相关实验做理论支撑。(2)分析用户位置解算原理和阐述几何精度因子GDOP定义,对GDOP值与卫星组合导航定位精度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详细论述已选星算法原理:最佳形状法、六星选星算法、基于卫星仰角和高度角选星、最大矢端四面体体积选星算法、二维凸包Graham扫描法选星算法、最小GDOP值选星算法、模糊选星算法和行列式选星算法,对已有选星算法进行理论分析对比,将已有选星算法原理详细论述后将其进行总结分类为:卫星空间特性选星算法类与其他类。卫星空间特性选星的目的为选出空间体体积最大的最佳卫星组合,通过分析对比出该类算法中二维凸包选星算法选出的底座星群将构建最大底座星群。故本文后续研究针对二维凸包选星算法进行详细分析。(3)首先对Graham扫描的二维凸包法进行详细原理阐述,对具体扫描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算法的顶座星选取过程和Graham扫描过程存在可优化改进的地方。文章针对这两个方向设计改进方案有:一、针对二维凸包Graham扫描法中顶座星选取问题作为改进目标,提出综合卫星信噪比与卫星仰角综合选取顶座星的改进策略;二、基于对Graham扫描法算法实现和算法原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对卫星进行预处理后减少Graham扫描法扫描卫星,减少算法运算量实现运算优化。文章通过GPS/BDS/GALILEO三系统组合导航数据对优化算法进行算法评估有:顶座星改进后卫星选星结果的定位性能提高10~20mm;Graham扫描过程优化后,单次Graham扫描卫星数减少2颗以上,算法解算速度提高0.004s以上。(4)文章对优化后Graham扫描二维凸包选星算法在不同系统条件下应用性能进行分析,在GPS、GSP/BDS、GPS/BDS/GALILEO三种卫星系统组合情况下对已有选星算法六星选星算法、八星最佳形状法、二维凸包Graham扫描法与优化算法进行算法实验对比,通过算法结果卫星数、GDOP值和算法定位精度对算法进行算法性能评估对比分析。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单GPS系统下,改进后选星算法提高优势不明显。GPS/BDS双系统和GPS/BDS/GALILEO三系统中,改进后选星算法的定位性能均提高10~20mm以上,证明综合信噪比与卫星仰角进行选取顶座星的优化具有可行性,且其优化算法性能优势随着组合系统的增加卫星数的增多将进一步扩大。
饶浩[7](2020)在《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海洋探测活动日益频繁,从深远海到陆基间利用卫星通信实现数据中继通信的信息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终端需要在恶劣的海洋动态环境下将水下载荷获取的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到岸基,目前不足10 kbps的通信速率已经满足不了诸如图像、视频等观测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复杂海况下卫星通信终端面临对星跟踪困难的问题,传统“动中通”无法满足高动态下的卫星快速跟踪需求。因此,探究海上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系统和海上卫星快速捕获跟踪技术对我国海洋探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开展应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快速组合导航、高精度卫星载波闭环跟踪、扩频信号快速捕获等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中继通信技术研究。首先,针对海上浮标高速率通信需求,综合考虑卫星通信链路资源、通信体制、链路预算,分别基于我国中继卫星和天通一号卫星链路资源设计了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该终端在国内首次实现海上浮标→空中卫星→地面岸基间2 Mbps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其次,为实现终端的轻小型化,提出了一种零中频结构的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设计思路,采用射频和数字自动增益控制、高Q值基带低通和数字带通滤波处理,接收机接收扩频带宽为6 MHz,灵敏度为-118 d Bm。最后,终端采用自适应海况条件的码率可变技术和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消除复杂海况下链路信噪比恶化,甚至中断带来的数据丢失隐患,确保了海上卫星通信链路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精度载波闭环跟踪辅助快速组合导航跟踪方案,四级以内海况条件下,终端能稳定跟踪卫星信号,解决了终端和卫星之间快速建立大回路通信链路的难题。该GNSS/SIN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and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紧组合导航系统利用GNSS和SINS伪距和伪距率的冗余参数误差对各自系统误差进行闭环修正,导航精度、抗干扰能力和动态性均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松组合导航系统。终端根据卫星载波信号强度对卫星信号进行闭环圆锥扫描跟踪,将卫星通信终端跟踪精度进一步提高到2°,跟踪响应速度降低到20 ms,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信标步进跟踪方案。3.提出了一种四路并行PMF-FFT(partial matched filters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捕获算法,用于快速捕获卫星扩频载波信号,给卫星信号闭环跟踪提供信号强度值。相比于传统伪码FFT算法,该算法的捕获时间和最大计算量更小,分别为传统伪码FFT算法的26.5%和46.9%。相比于PMF-FFT算法,该算法将频率分辨率提高了4倍,接收灵敏度提高了1.6d B。并行PMF-FFT算法大幅降低了扇贝损耗,确保了捕获灵敏度。这种算法适应剧烈摇晃的天线在20 ms内快速稳定跟踪卫星信号,确保卫星通信终端在四级海况下快速闭环跟踪卫星。4.完成了通信、跟踪算法及卫星通信终端功能、性能验证分析系统的研究。其中,算法验证平台利用一套FPGA硬件电路实现了并行高速处理基带信号调制解调、编解码、组帧解帧、相控阵波束控制、大容量存储控制等功能。采用基于ARM架构体系的处理环境,实现了高效处理紧组合导航算法、网络协议等功能。算法验证平台集成度高,保证了测试调试工作的便捷。其次,设计和开发了一套用于在性能调试、系统联试和试验现场环节,快速检测S波段海上卫星通信终端关键特性的便携式测试系统。最后,根据卫星通信终端海上大回路通信试验结果,分综合析了湖上和海上试验结果和数据,为优化系统奠定了基础。论文研究的卫星通信终端突破低成本、高精度、快速捕获跟踪技术,能支持海上浮标或其他海洋载体实现与岸基间2 Mbps高速率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在军民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刘思阳[8](2014)在《论全球卫星导航国际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卫星导航是指通过在近地球轨道上放置导航卫星,对地球进行无线电遥感,获取地面进行授时、定位、导航信息。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普及,全球卫星导航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在经济、国土、公共安全等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建立本国独立的卫星导航。目前,全球主要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欧洲Galileo、俄罗斯的GLONASS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随着全球卫星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商业化,引发了一系列国际法问题。卫星导航技术在军事侦察领域的运用对国家领空主权原则形成了严重冲击,卫星导航数据的商业化利用侵犯了被遥感国的自然资源主权,卫星导航技术对导航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会造成为未掌握该技术国家的信息主权被侵犯。卫星导航技术为国家安全目的或军事目的而利用时,会破坏现有外层空间法关于外空和平利用的原则,加剧外空军事化。随着外空活动的商业化,现有国际空间法在适用于卫星导航时产生了新的困境,造成外空损害责任主体不明确,赔偿范围不合理的问题,破坏了国际法上的责任机制。由于现行国际法与全球卫星导航活动法律条款相当有限,再加上各国航天实力的悬殊,目前,难以达成全球卫星导航相关的国际公约。国际法在规制卫星导航活动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全球卫星导航的健康运行。为解决全球卫星导航面临的国际法问题,国际社会应借鉴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全球卫星导航在民航领域应用的法律制度,该制度构建较早,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确立了民航领域全球卫星导航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卫星导航在民航领域的法律实践提出了立法形式多元化的建议。美欧国内法关于全球卫星导航的规定相对成熟,不仅对卫星导航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法律规范,且将涉及卫星导航的国际法规较好地转化为国内法。国际上先进的立法经验对完善全球卫星导航的相关国际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虽然,建立规范卫星导航的专门性国际公约已经成为适应全球卫星导航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这一国际公约成出台之前,重申并继续遵守现有国际法的原则,完善现有国际法关于全球卫星导航的法律规定是解决现阶段争议的有效办法。与此同时,通过吸收欧美航天强国国内法关于卫星导航的法律规定,建立全球卫星导航纠纷解决机制,以实现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促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快速稳定的发展。
闵扬海[9](2020)在《BDS原子钟特征分析与钟差预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BDS-3系统卫星的发射升空,BDS系统正在朝稳定、快速的方向上稳步发展,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保持BDS-3/BDS-2卫星一起运行。原子钟作为卫星导航的时间基准,其性质对定位而言非常重要。因此,对BDS-3新卫星的特征分析和处理,以及BDS-2运行现状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由于当下实时钟差产品的不稳定性,卫星钟差预报产品仍是实时或近实时用户需要了解的。基于此,本文利用了矿大解算的ODTS的BDS卫星钟差数据,研究了考虑到BDS系统数据质量的预处理方法;对部分BDS卫星钟进行了特征分析;针对BDS卫星的特性提出了几种钟差数据的钟差预报方法;并基于此开发了BDS卫星钟特征分析及钟差预报软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简述了BDS卫星钟性能指标及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讲述了卫星钟差数据预处理的基本理论,解释了钟差预报的几种主要模型。(2)针对BDS卫星钟差数据进行了原始数据绘图分析,绘图表明,BDS卫星数据存在严重的不连续和缺失问题;相位数据存在跳变现象、频率数据经常出现异常;从频率数据图可看出,BDS-3的卫星较BDS-2更为稳定;BDS-2的调相操作比BDS-3系统更频繁,异常情况出现时幅度更大。(3)针对BDS原始钟差数据质量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四分位数法和数据质量定权的卫星钟差数据预处理及修复模型,比较了该方法和常规预处理方法之间的优劣,同时对卫星钟差的粗差进行了有效的探测和修复,并将结果绘制成图。(4)从四个主要、直观的角度对BDS-2和BDS-3的部分卫星进行了特征分析。主要是频率准确度、频率漂移率、频率稳定度和周期性特征。BDS星载原子钟的频率准确度处在10-11量级,而频漂值多处在10-18量级,并且每颗卫星的情况各异。BDS系统卫星的频率稳定度处在10-14量级。从卫星类型的角度来看,MEO卫星相较于IGSO卫星而言,频漂特性、频率准确度、频率稳定度均更优。而BDS-3卫星由于使用了更优的原子钟,整体稳定性也较BDS-2卫星更好。从卫星钟差周期性的角度看,BDS-2和BDS-3卫星均存在明显的周期,同时,周期的时长与卫星运行周期有关。(5)对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在卫星钟差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串联型、并联型和嵌入型灰色神经网络各自的预报特性和适用范围。串联型在建模数据较少时使用更加,而并联型在数据充足时效果更好。同时基于几种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卫星钟差自适应预报策略。实验证明该预报策略对卫星钟差预报的精度提升在1%3%左右。(6)分析了BDS-2卫星和BDS-3卫星的钟差拟合残差,根据残差中存在尚未建模的信息,提出基于Tikhonov正则化降噪模型的卫星钟差预报模型,并验证了BDS-2和BDS-3卫星的噪声分布情况和污染噪声的修复效果。实验证明BDS-2卫星的噪声水平更符合正态分布,类似于随机噪声,而BDS-3较为不符合,并且存在更多异常点。同时,修复效果与符合正态分布的程度成正相关。但BDS-3卫星的噪声绝对值较小,从侧面反映了BDS-3卫星钟较为优质。(7)基于对钟差拟合残差的分析,提出了基于Lasso正则化降噪和PLS残差处理方法的钟差预报模型,同时使用改进的中位数法对卫星钟差粗差进行处理。实验验证了预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Lasso正则化降噪方法提高了卫星钟差残差对正态分布的符合程度。相较上文提及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Lasso方法去除了部分卫星钟差无效建模信息,因而建模效率更高,预报效果也较好。通过实验也验证了基于PLS残差处理方法对卫星钟差预报残差进行处理,对卫星钟差预报精度提升是有益的。(8)在对BDS卫星钟差数据进行处理和预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BDS卫星特征分析及钟差预报软件,并对其运行过程和界面进行了展示。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能对卫星钟差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
潘宗鹏[10](2018)在《GNSS精密单点定位及其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文中指出随着GPS和GLONASS的现代化,BDS和Galileo的快速全球部署,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快速发展,多系统组合精密定位迫切需要多模多频GNSS高精度的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本文对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及其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多模GN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的统一模型表达和定位性能分析,多模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及其检验方法,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电离层延迟估计及建模,精密单点定位的质量控制以及定位结果的质量分析与检核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创新点和工作如下:(1)结合IGS分析中心的数据处理策略,系统梳理并推导了GNSS精密单点定位模型中的各类偏差,从理论上给出了其定义和处理方法。探讨了PPP的滤波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2)针对多系统组合PPP模型的表示形式不一,以及不同方法间的定位性能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等问题,从理论上对多系统组合PPP模型进行了统一表示。同时对比分析了消电离层组合PPP模型和非组合PPP模型的定位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多系统组合PPP能够加快PPP的收敛速度和短时间的定位精度,同时采用不同的PPP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不大,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基本一致。(3)提出一种顾及GLONASS伪距内部频间偏差(Internal Frequency Bias,IFB)影响的PPP算法,从理论上给出了该方法在消电离层组合及非组合PPP模型中的统一表达形式。通过实测数据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削弱GLONASS伪距IFB的影响,新方法的GLONASS PPP收敛速度及残差分布特性均优于传统方法。(4)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多系统组合PPP方法,在消电离层组合模型基础上,仅采用GPS伪距观测量,舍弃其它卫星导航系统的伪距观测值,避免了GLONASS伪距IFB以及BDS伪距偏差的影响,而且不用顾及不同系统间伪距观测量的定权。实验结果表明,当GPS可见卫星数较多时,简化PPP模型的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与传统方法的定位结果是一致的。(5)针对GPS,GLONASS和BDS的观测量的固有特点,首先,系统研究了GPS,GLONASS和BDS的PPP非差模糊度固定方法。其次,探讨了PPP模糊度的非整数特性,基于非差FCB分离方法,分析了不同系统模糊度的FCB的精度和稳定性,最后,分析了不同系统组合PPP的用户端固定方法及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PPP模糊度固定后能够提高短时间的定位精度,2)由于BDS星座的空间几何变化较慢,BDS模糊度的首次固定时间和模糊度固定率均较低。组合BDS/GPS PPP能够提高BDS模糊度的首次固定时间和固定率,实现快速的模糊度固定。3)GLONASS非组合PPP-AR与消电离层组合PPP-AR的定位精度基本一致,非组合PPP-AR的首次固定时间和固定率稍优于消电离层组合PPP-AR。同时,GPS/GLONASS组合PPP-AR能够有效缩短模糊度的首次固定时间,提高模糊度的历元固定率。(6)针对目前PPP模糊度固定的检验方法较为单一,将贝叶斯后验概率检验引入到PPP模糊度的验证。结合ratio检验和贝叶斯后验概率检验,提出了一种PPP模糊度固定的质量控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基于贝叶斯后验概率的PPP模糊度检验方法,直接给出模糊度固定是否准确的置信水平,相比ratio检验更加直观且理论严密。2)采用PPP模糊度固定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剔除未收敛模糊度的影响,提高PPP的模糊度固定率和定位精度。(7)基于非组合PPP提取电离层延迟并进行区域和全球电离层建模,拓展了精密单点定位的应用模式。首先,分别采用无先验信息约束的非组合PPP和附有先验信息约束的非组合PPP进行电离层延迟估计。其次,采用球谐函数进行区域和全球电离层建模,分析并评估了反演的电离层模型的精度以及DCB的精度。最后,分析了构建的电离层模型对非组合PPP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基于PPP构建的电离层模型能够有效反映电离层的时空分布特性,电离层VTEC的精度与CODE发布的GIM模型相当。2)当电离层模型的精度较高时,将其作为先验信息约束非组合PPP,能够加快PPP的收敛速度和短时间的定位精度。(8)系统探讨了PPP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核的理论和方法。首先,分别在PPP数据预处理阶段和参数估计阶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PPP质量控制,保证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在没有外部检核条件下,分析了PPP的位置参数协方差与实际定位精度的关系。同时,研究了不同系统组合PPP定位结果的交叉验证方法,可以有效检核PPP定位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最后,针对动态PPP定位精度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PP完好性保护水平计算方法,能够有效界定PPP的定位偏差。
二、对卫星导航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卫星导航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产业组织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产业组织的概念及理论起源 |
2.1.1 产业组织相关概念 |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
2.2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
2.2.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 |
2.2.2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市场观点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垄断与效率并存观点 |
2.2.4 新奥地利学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
2.2.5 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家争鸣 |
2.3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3.1 理论引进和介绍期 |
2.3.2 结合中国国情应用理论 |
2.3.3 深化研究和理论改良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产业组织特点 |
3.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
3.1.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界定 |
3.1.2 美国卫星产业的分类 |
3.2 美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1 蓄势待发的准备期(19 世纪末——20 世纪40 年代) |
3.2.2 两极竞争中的高速发展期(20 世纪40 年代——90 年代) |
3.2.3 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20 世纪90 年代——现在) |
3.3 美国卫星产业的现状及组织特点 |
3.3.1 美国卫星产业现状 |
3.3.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4.1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 |
4.1.1 市场集中度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
4.1.2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
4.2 美国卫星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
4.2.1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涵义 |
4.2.2 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3 高技术性构筑产品主体差异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4 技术革新创造绝对成本优势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5 美国卫星产业的退出壁垒 |
4.3 美国卫星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
4.3.1 产品差异化的涵义 |
4.3.2 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 |
4.3.3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服务差异化 |
4.3.4 卫星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4.4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
4.4.1 卫星产品与服务的属性特征 |
4.4.2 政府对市场管制与激励并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5.1 以兼并为代表的市场竞争行为 |
5.1.1 企业兼并的涵义及特征 |
5.1.2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方式 |
5.1.3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效果 |
5.1.4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2 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协调行为 |
5.2.1 卡特尔的涵义 |
5.2.2 美国卫星产业中的卡特尔 |
5.2.3 对卫星产业卡特尔的突破 |
5.3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行为中的作用 |
5.3.1 政府直接参与销售和政策扶持卫星市场商业化并举 |
5.3.2 政府管控卫星类产品对外贸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6.1 直接绩效 |
6.1.1 美国卫星产业总体经济绩效 |
6.1.2 卫星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3 发射服务业经济绩效 |
6.1.4 地面设备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5 卫星服务业经济绩效 |
6.2 间接绩效 |
6.2.1 美国卫星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对GDP的贡献 |
6.2.2 对其他产业及领域的促进效应 |
6.2.3 社会与政治效应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7.1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 |
7.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优势 |
7.2.1 政府大力扶持改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
7.2.2 商业化发展之路推高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 |
7.3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7.3.1 市场结构上寡占程度较高 |
7.3.2 兼并与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行为加强产业集中度 |
7.3.3 商业化运营推高产业市场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对我国的启示 |
8.1 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8.1.1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 |
8.1.2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特征 |
8.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8.2.1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具备的优势 |
8.2.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8.3 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
8.3.1 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
8.3.2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力度 |
8.3.3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 |
8.3.4 注重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制定的概述 |
(一)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概述 |
1.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 |
2.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范围 |
(二) 制定行政法规在卫星导航系统管理上的优势 |
1. 行政法规与法律相比 |
2. 行政法规与规章、地方性法规相比 |
3. 按照《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 |
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相关的立法背景 |
(一) 相关法律 |
1. 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 |
2. 公共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 |
3. 商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 |
4. 技术标准管理相关的法律 |
(二) 相关行政法规 |
1. 应急管理相关的行政法规 |
2. 公共安全管理相关的行政法规 |
3. 商业经营管理相关的行政法规 |
4. 技术标准管理相关的行政法规 |
(三) 相关规章、地方性法规 |
1. 应急管理相关的规章、地方性法规 |
2. 公共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地方性法规 |
3. 商业经营管理相关的规章、地方性法规 |
4. 技术标准管理相关的规章、地方性法规 |
三、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制定的必要性 |
(一) 迎合卫星导航系统管理亟待规制的紧迫性 |
1. 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立法滞后于其应用发展 |
2. 现有政策文件缺乏执行力 |
(二) 凸显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的专业性 |
1. 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种类多 |
2. 卫星导航系统技术要求高 |
(三) 完善卫星导航系统的管理主体及职能需要 |
1. 需要设立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主体 |
2. 需要建立主体的公共服务职能 |
3. 需要建立主体的市场监管职能 |
四、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制定面临的阻碍 |
(一) 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制定的目的不明确 |
(二) 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制定面临的阻碍 |
1. 管理主体不清 |
2. 应急管理不完善 |
3. 公共安全管理不完善 |
4. 商业经营管理混乱 |
5. 技术标准尚未统一 |
6. 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善 |
五、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的制定建议 |
(一) 总则部分 |
1. 立法目的 |
2. 管理主体 |
(二) 应急管理部分 |
1. 应急管理主体 |
2. 应急管理活动 |
(三) 公共安全管理部分 |
1. 公共安全管理主体 |
2. 公共安全管理活动 |
(四) 商业经营管理部分 |
1. 商业经营管理主体 |
2. 商业经营管理活动 |
(五) 技术标准管理部分 |
1. 技术标准管理主体 |
2. 技术标准管理活动 |
(六) 法律责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高精度GNSS网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卫星导航系统 |
1.2 GNSS网及其数据处理的意义 |
1.3 GNSS网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
1.4 研究现状及不足 |
1.4.1 研究现状 |
1.4.2 主要不足 |
1.5 研究目标和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观测模型 |
2.1 GNSS观测方程 |
2.2 GNSS观测量高精度建模 |
2.2.1 归心计算 |
2.2.2 相位缠绕效应 |
2.2.3 大气折射延迟 |
2.2.4 相对论效应 |
2.2.5 码间偏差 |
2.2.6 卫星姿态模型 |
2.3 测站坐标的时变模型 |
2.3.1 固体潮汐 |
2.3.2 海潮负荷 |
2.3.3 海潮引起的地心运动 |
2.3.4 大气潮汐负荷 |
2.3.5 大气潮汐引起的质心运动 |
2.3.6 极潮 |
2.3.7 海洋极潮负荷 |
2.4 天球参考系与地球参考系的转换 |
2.4.1 基于IAU2006/2000岁差章动模型的坐标系转换 |
2.4.2 地球定向参数 |
2.4.3 站坐标对地球定向参数的偏导数 |
2.5 北斗卫星天线相位中心标定 |
2.6 北斗卫星的星端多径建模及影响分析 |
2.6.1 基本方法 |
2.6.2 星端多径模型自变量的选择 |
2.6.3 基于地面观测数据的星端多径建模 |
2.6.4 基于风云三号C星星载数据的星端多径分析 |
2.6.5 星端多径对宽巷小数周偏差解算的影响 |
2.6.6 星端多径对控制网相对定位的影响 |
2.7 小结 |
第三章 卫星轨道模型 |
3.1 卫星运动方程 |
3.2 卫星受力加速度 |
3.2.1 地球引力 |
3.2.2 第三体引力 |
3.2.3 太阳辐射压力 |
3.2.4 大气阻力 |
3.2.5 地球辐射压力 |
3.2.6 天线辐射反作用力 |
3.2.7 机动力 |
3.2.8 相对论修正 |
3.3 状态转移矩阵和敏感矩阵的计算 |
3.3.1 状态转移矩阵微分方程 |
3.3.2 敏感矩阵微分方程 |
3.3.3 变分方程的计算 |
3.3.4 速度脉冲敏感矩阵的计算 |
3.3.5 分段力模型参数敏感矩阵的计算 |
3.4 卫星轨道模型补偿 |
3.4.1 卫星运动补偿模型 |
3.4.2 北斗卫星运动补偿模型的优选 |
3.5 小结 |
第四章 整数模糊度解算 |
4.1 消电离层组合模糊度的整数性质 |
4.2 整数模糊度解算的基本原理 |
4.3 双差整数模糊度解算 |
4.3.1 基本原理和方法 |
4.3.2 独立双差模糊度选取 |
4.3.3 基于更新协方差阵上三角平方根的序贯模糊度固定 |
4.3.4 获得所有参数的固定解 |
4.4 非差整数模糊度解算 |
4.4.1 基本原理 |
4.4.2 改进的非差模糊度固定算法 |
4.4.3 实验验证 |
4.5 星间单差整数模糊度解算 |
4.5.1 星间单差模糊度的整数性质 |
4.5.2 星间单差模糊度固定 |
4.5.3 实验验证:GPS网解算 |
4.5.4 实验验证:多GNSS网解算 |
4.6 讨论与小结 |
4.6.1 讨论 |
4.6.2 小结 |
第五章 大规模GNSS网的数据处理 |
5.1 GNSS网数据处理的计算量分析 |
5.2 基于分区平差原理的GNSS网解算 |
5.2.1 基本原理 |
5.2.2 实用算法 |
5.2.3 基于分区平差原理的钟差解算 |
5.2.4 多GNSS网数据处理实验 |
5.2.5 平差基准参数对钟差解算的影响分析 |
5.3 基于PPP和整数PPP的GNSS网解算 |
5.3.1 基于PPP的陆态网快速解算 |
5.3.2 整数PPP原理 |
5.3.3 基于星间单差模糊度固定的多GNSS整数PPP |
5.3.4 基于整数PPP的陆态网快速解算 |
5.4 基于载波伪距方法的GNSS网解算 |
5.4.1 生成载波伪距的方法一:双差模糊度固定 |
5.4.2 生成载波伪距的方法二:非差模糊度固定 |
5.4.3 基于星间单差模糊度固定的载波伪距生成方法 |
5.4.4 基于载波伪距方法的陆态网快速解算 |
5.4.5 载波伪距整网解与原始数据整网解的等价性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复杂GNSS网的数据处理 |
6.1 星间链路数据处理的传统方法 |
6.1.1 星间伪距观测方程 |
6.1.2 星间链路设备时延的标定 |
6.1.3 星间链路和地面监测站数据联合观测方程 |
6.2 基于原始单程星间伪距的定轨和时间同步 |
6.2.1 非同时观测数据的通用观测模型 |
6.2.2 星间链路和地面监测站数据联合定轨与时间同步 |
6.2.3 星间链路、Ka锚固站和地面监测站数据联合定轨与时间同步 |
6.2.4 星间链路和Ka锚固站数据联合定轨与时间同步 |
6.2.5 星间链路数据独立定轨与时间同步 |
6.2.6 讨论 |
6.3 低轨卫星星载数据增强导航卫星定轨和时间同步 |
6.3.1 基本原理 |
6.3.2 实验及结果分析 |
6.4 海上动态监测站增强导航卫星定轨和时间同步 |
6.4.1 一种新的监测跟踪GNSS卫星星座的系统 |
6.4.2 模拟实验及结果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和成果 |
7.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4)卫星导航系统多维域抗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卫星导航抗干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1.2.1 空间域抗干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时域自适应滤波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变换域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4 干扰抑制技术对导航测距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卫星导航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
2.0 引言 |
2.1 卫星导航系统及信号模型 |
2.2.1 系统模型 |
2.2.2 接收通路结构 |
2.2.3 接收信号模型 |
2.2.4 干扰环境分析 |
2.2 窄带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2.2.1 窄带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误码率性能影响分析 |
2.2.2 窄带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载波相位影响分析 |
2.2.3 窄带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码相位影响分析 |
2.3 脉冲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2.3.1 脉冲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误码率性能影响分析 |
2.3.2 脉冲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载波相位影响分析 |
2.3.3 脉冲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码相位影响分析 |
2.4 多径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2.4.1 多径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载波相位影响分析 |
2.4.2 多径干扰对卫星导航系统码相位影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双重重叠子阵的压制干扰和多径抑制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自适应波束成形 |
3.2.1 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模型 |
3.2.2 自适应波束成形在压制干扰和多径干扰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
3.3 基于双重重叠子阵的压制干扰和多径抑制算法 |
3.3.1 双重重叠子阵阵列结构 |
3.3.2 非相关压制干扰抑制 |
3.3.3 基于空间平滑技术的多径干扰估计 |
3.3.4 基于双重重叠子阵的波束成形算法步骤 |
3.4 性能仿真验证 |
3.4.1 干扰抑制下的相关峰性能仿真分析 |
3.4.2 相关信源波达方向估计的性能仿真分析 |
3.4.3 算法的波束成形天线图仿真分析 |
3.4.4 输出信干噪比和输出多径信号功率比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连续间隔时域自适应滤波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传统时域自适应滤波算法 |
4.2.1 系统模型 |
4.2.2 传统时域自适应滤波在过采样卫星导航接收机中的抗干扰分析 |
4.3 内插型时域自适应滤波算法 |
4.3.1 系统模型 |
4.3.2 算法分析 |
4.4 性能仿真验证 |
4.4.1 无干扰情况下输出功率性能仿真分析 |
4.4.2 输出信噪比回退性能仿真分析 |
4.4.3 误码率性能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干扰抑制对导航接收机测量零值的影响分析 |
5.1 引言 |
5.2 抗干扰接收机零值测量系统模型 |
5.3 干扰抑制对载波相位测量零值影响分析 |
5.4 干扰抑制对码相位测量零值影响分析 |
5.5 仿真验证 |
5.5.1 载波相位测量零值仿真验证 |
5.5.2 码相位测量零值仿真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卫星导航系统综合抗干扰接收机设计 |
6.1 引言 |
6.2 综合抗干扰接收机设计 |
6.2.1 卫星导航接收机干扰抑制设计 |
6.2.2 综合抗干扰接收机硬件设计 |
6.3 综合抗干扰模块的FPGA设计 |
6.3.1 脉冲干扰检测与抑制模块FPGA设计 |
6.3.2 基带处理FPGA设计 |
6.3.3 时域自适应滤波窄带干扰抑制FPGA设计 |
6.3.4 基于重叠加窗的频域陷波FPGA设计 |
6.4 抗干扰接收机性能测试 |
6.4.1 测试平台 |
6.4.2 测试项目 |
6.4.3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压制式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误比特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缩略词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各章节安排 |
2 压制式干扰 |
2.1 噪声干扰 |
2.1.1 宽带噪声干扰 |
2.1.2 部分频带噪声干扰 |
2.2 自回归型干扰 |
2.3 音频干扰 |
2.3.1 单音干扰 |
2.3.2 多音干扰 |
2.4 脉冲干扰 |
2.5 干扰效果评价 |
2.5.1 BER 计算 |
2.5.2 干扰距离 |
2.6 小结 |
3 PSK-R 和 BOC 调制信号 |
3.1 PSK-R 调制信号 |
3.2 BOC 调制信号 |
3.2.1 BOC 信号描述 |
3.2.2 BOC 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
3.2.3 BOC 信号的自相关函数 |
3.3 压制式干扰下的导航信号功率谱波形 |
3.4 小结 |
4 最佳压制式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1 基于误比特率的干扰效果评价指标 |
4.2 噪声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2.1 宽带噪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2.2 最佳部分频带噪声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3 AR 型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3.1 最佳 AR(2)-I 型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3.2 最佳 AR(2)-II 型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4 音频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4.1 最佳单音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4.2 次最佳多音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5 脉冲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效果分析 |
4.6 各种压制式干扰效果比较 |
4.7 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GPS/BDS/GALILEO三模卫星系统选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几何精度因子研究现状 |
1.2.2 选星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安排和章节分布 |
第二章 卫星导航系统简介和卫星定位解算原理分析 |
2.1 GNSS系统简介 |
2.1.1 GPS系统 |
2.1.2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 |
2.1.3 GALILEO |
2.1.4 GLONASS |
2.2 系统兼容性和可操作性分析 |
2.2.1 坐标系统兼容性分析 |
2.2.2 时间系统统一性分析 |
2.3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 |
2.3.1 二维定位原理 |
2.3.2 卫星位置的解算 |
2.3.3 用户位置解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选星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几何精度因子GDOP |
3.3 卫星空间特性选星算法 |
3.3.1 最佳形状法 |
3.3.2 基于卫星仰角和方位角的快速选星算法 |
3.3.3 最大矢端四面体体积法 |
3.3.4 六星选星法 |
3.3.5 模糊选星法 |
3.3.6 多系统快速选星算法 |
3.3.7 二维凸包法 |
3.4 其他选星算法 |
3.4.1 最小GDOP值算法 |
3.4.2 最大行列式法 |
3.4.3 基于卫星对几何精度因子贡献的选星法 |
3.5 算法对比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凸包Graham扫描法快速选星算法改进 |
4.1 引言 |
4.2 二维凸包选星算法原理 |
4.2.1 凸包的定义 |
4.2.2 基于Graham扫描法的选星算法原理 |
4.3 基于Graham扫描二维凸包选星算法改进设计 |
4.3.1 基于Graham扫描二维凸包优化方案设计 |
4.3.2 综合信噪比和高度角改进顶座星选取 |
4.3.3 优化Graham扫描二维凸包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进后二维凸包Graham扫描法的应用分析 |
5.1 引言 |
5.2 GPS/BDS/GALILEO的卫星可见性分析 |
5.3 GPS单系统选星算法应用分析 |
5.3.1 卫星空间特性分析 |
5.3.2 算法定位性能分析 |
5.4 GPS/BDS双系统选星算法应用分析 |
5.4.1 卫星空间特性分析 |
5.4.2 算法定位性能分析 |
5.5 GPS/BDS/GALILEO三系统选星算法应用分析 |
5.5.1 算法空间特性分析 |
5.5.2 算法定位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回顾与总结 |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7)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2.1 海上卫星通信资源 |
1.2.2 海上卫星通信终端 |
1.2.3 GNSS/SINS组合导航系统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
第2章 浮标端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设计 |
2.1 通信体制分析 |
2.2 卫星通信终端系统 |
2.2.1 移动卫星通信终端设计分析 |
2.2.2 GEO卫星链路预算 |
2.2.3 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设计 |
2.3 S波段通信机关键技术研究 |
2.3.1 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 |
2.3.2 自适应海况码率可变技术 |
2.3.3 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浮标端卫星快速跟踪技术 |
3.1 组合导航卫星跟踪 |
3.1.1 GNSS/SINS紧组合导航 |
3.1.2 卡尔曼信息融合 |
3.1.3 天线波束指向 |
3.2 载波闭环跟踪 |
3.2.1 卫星跟踪技术 |
3.2.2 快速闭环跟踪 |
3.2.3 圆锥扫描跟踪 |
3.3 波束指向控制实现 |
3.3.1 机械伺服控制 |
3.3.2 相控阵波束控制 |
3.3.3 终端波束控制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卫星信号快速捕获算法 |
4.1 扩频解扩 |
4.2 并行捕获算法 |
4.2.1 伪码FFT并行捕获 |
4.2.2 PMF-FFT算法 |
4.2.3 并行PMF-FFT算法 |
4.3 性能分析 |
4.3.1 接收灵敏度 |
4.3.2 计算复杂度 |
4.3.3 捕获时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法验证、终端测试及试验验证 |
5.1 算法验证 |
5.2 快速测试系统 |
5.2.1 系统方案设计 |
5.2.2 终端链路测试 |
5.2.3 开发应用 |
5.2.4 现场应用 |
5.3 试验验证分析 |
5.3.1 外场试验 |
5.3.2 快速捕获跟踪性能 |
5.3.3 前向链路性能 |
5.3.4 返向链路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6.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论全球卫星导航国际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章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全球卫星导航及其发展 |
2.1 全球卫星导航 |
2.1.1 全球卫星导航的概念 |
2.1.2 全球卫星导航的发展趋势 |
2.2 美国 GPS 的出现与全球应用 |
2.2.1 GPS的出现 |
2.2.2 GPS的全球推广 |
2.3 俄罗斯 GLONASS 的形成与强制使用 |
2.3.1 GLONASS的产生 |
2.3.2 GLONASS的强制使用 |
2.4 欧洲 GALILEO 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
2.4.1 Galileo计划的提出原因 |
2.4.2 Galileo的应用情况 |
2.5 中国北斗导航的试验与试用 |
2.5.1 北斗的试验 |
2.5.2 北斗的试用 |
第3章 卫星导航产生的主要国际法律问题 |
3.1 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
3.1.1 对国家领空主权的侵害 |
3.1.2 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侵害 |
3.1.3 对国家信息主权的侵害 |
3.2 全球卫星导航加剧外空军事化 |
3.2.1 卫星导航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
3.2.2 对和平利用外空原则的破坏 |
3.2.3 卫星参与间谍活动 |
3.3 全球卫星导航对国际法责任机制的破坏 |
3.3.1 责任主体不明确 |
3.3.2 赔偿范围不合理 |
第4章 完善国际法规制全球卫星导航的对策 |
4.1 借鉴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卫星导航的立法经验 |
4.1.1 借鉴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立法内容 |
4.1.2 借鉴国际民航组织的立法形式 |
4.2 重申国际法的相关原则与规定 |
4.2.1 共同利益原则 |
4.2.2 国家责任与赔偿 |
4.2.3 国际合作原则 |
4.3 增加国际法对全球卫星导航的新规范 |
4.3.1 多元化全球卫星导航的法律文件形式 |
4.3.2 关于全球卫星导航新规范基本内容的设想 |
4.4 实现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 |
4.4.1 吸收欧美国内立法的国际法因素 |
4.4.2 实现国际法与国内法对全球卫星导航的共同调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BDS原子钟特征分析与钟差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卫星钟差预处理、特征分析及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星载原子钟定义、卫星钟特征分析及预报基本理论 |
2.1 基本定义 |
2.2 卫星钟性能指标及特征分析基本理论 |
2.3 卫星钟差数据预处理基本理论 |
2.4 卫星钟差预报基本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ODTS钟差数据的BDS卫星钟数据处理与特征分析研究 |
3.1 BDS钟差数据绘图分析 |
3.2 BDS卫星钟差数据预处理 |
3.3 BDS卫星钟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BDS卫星钟差预报 |
4.1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卫星钟差预报策略 |
4.2 基于Tikhonov正则化的钟差预报模型 |
4.3 基于Lasso法和偏最小二乘残差的钟差预报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BDS原子钟特征分析及钟差预报软件研制 |
5.1 软件设计 |
5.2 软件组成与功能 |
5.3 软件应用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GNSS精密单点定位及其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密单点定位的数学模型 |
1.2.2 多模多频组合精密单点定位 |
1.2.3 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解算 |
1.2.4 区域增强精密单点定位 |
1.2.5 精密单点定位的质量控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1.3.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精密单点定位的数学模型与偏差处理 |
2.1 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方程 |
2.1.1 消电离层组合观测方程 |
2.1.2 非差非组合观测方程 |
2.1.3 常用的观测量组合 |
2.2 GNSS观测量的随机模型 |
2.3 各类偏差的定义及改正方法 |
2.3.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及处理方法 |
2.3.2 与空间传播有关的误差及处理方法 |
2.3.3 与观测站和接收机有关的误差及处理方法 |
2.4 参数估计方法及滤波表示形式 |
2.4.1 Kalman滤波 |
2.4.2 PPP滤波模型及参数处理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N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统一与改进 |
3.1 多系统组合PPP模型 |
3.1.1 消电离层组合PPP模型 |
3.1.2 非组合PPP模型 |
3.1.3 观测量随机模型 |
3.1.4 参数处理策略 |
3.2 多系统组合PPP对比分析 |
3.2.1 静态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分析 |
3.2.2 仿动态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分析 |
3.3 顾及伪距频间偏差影响的GLONASS PPP方法 |
3.3.1 引言 |
3.3.2 顾及伪距IFB的PPP模型 |
3.3.3 实验分析 |
3.4 一种简化的多系统组合PPP方法 |
3.4.1 引言 |
3.4.2 简化的多系统合PPP模型 |
3.4.3 静态及仿动态定位精度对比分析 |
3.4.4 收敛速度对比分析 |
3.4.5 ISB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NSS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方法 |
4.1 PPP模糊度固定基本问题 |
4.1.1 PPP模糊度的非整数特性分析 |
4.1.2 参考站网FCB估计方法 |
4.1.3 用户端模糊度固定方法 |
4.2 PPP模糊度的验证和质量控制方法 |
4.2.1 常用的PPP模糊度验证方法 |
4.2.2 基于贝叶斯后验概率的模糊度检验方法 |
4.2.3 PPP模糊度固定的质量控制方法 |
4.3 GPS PPP模糊度解算方法 |
4.3.1 GPS PPP模糊度固定策略 |
4.3.2 参考站网FCB解算及特性分析 |
4.3.3 GPS模糊度固定效果分析 |
4.3.4 PPP模糊度固定质量控制效果分析 |
4.3.5 PPP模糊度检验方法的对比分析 |
4.4 BDS PPP模糊度解算方法 |
4.4.1 伪距偏差对MW组合观测量的影响分析 |
4.4.2 BDS FCB解算及特性分析 |
4.4.3 BDS模糊度固定效果分析 |
4.5 GLONASS PPP模糊度解算方法 |
4.5.1 GLONASS PPP模糊度固定策略 |
4.5.2 FCB解算精度分析 |
4.5.3 GLONASS模糊度固定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电离层建模方法及应用 |
5.1 电离层对GNSS信号的影响 |
5.2 PPP估计电离层延迟方法 |
5.2.1 无先验信息的电离层延迟估计方法 |
5.2.2 附有先验信息约束的电离层延迟估计方法 |
5.3 电离层的建模方法 |
5.3.1 电离层建模的基本假设 |
5.3.2 电离层建模的数学模型 |
5.3.3 斜向电离层延迟建模方法 |
5.3.4 电离层建模数据处理流程 |
5.4 电离层模型的精度分析 |
5.4.1 DCB估值精度分析 |
5.4.2 全球电离层模型精度分析 |
5.4.3 区域电离层模型精度分析 |
5.4.4 斜向电离层延迟的直接插值精度分析 |
5.5 电离层模型精度对非组合PPP的影响分析 |
5.5.1 电离层模型精度对PPP收敛速度的影响分析 |
5.5.2 电离层模型精度对PPP短时间定位精度的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GNSS精密单点定位质量控制与检核 |
6.1 数据预处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
6.1.1 卫星的可见性和DOP值分析 |
6.1.2 多路径和噪声分析 |
6.1.3 粗差和周跳探测方法 |
6.2 参数估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6.2.1 经验阈值法 |
6.2.2 假设检验和数据探测法 |
6.2.3 抗差估计方法 |
6.3 定位结果的质量分析和检核方法 |
6.3.1 位置参数的内符合指标 |
6.3.2 PPP完好性监测方法 |
6.3.3 改进的PPP完好性监测方法 |
6.3.4 多系统组合与交叉验证法 |
6.3.5 贝叶斯后验概率检验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对卫星导航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D]. 李卓键. 吉林大学, 2019(02)
- [2]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行政法规制定研究[D]. 牛凯萍.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高精度GNSS网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阮仁桂.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8(02)
- [4]卫星导航系统多维域抗干扰技术研究[D]. 刘泳庆.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7)
- [5]压制式干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误比特率影响研究[D]. 张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3(04)
- [6]GPS/BDS/GALILEO三模卫星系统选星算法研究[D]. 刘周巍.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 饶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8]论全球卫星导航国际法律制度的完善[D]. 刘思阳. 湘潭大学, 2014(05)
- [9]BDS原子钟特征分析与钟差预报研究[D]. 闵扬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GNSS精密单点定位及其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D]. 潘宗鹏.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