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词的表达效果

字母词的表达效果

一、字母词语的表达功效(论文文献综述)

霍文博[1](2020)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始终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着一种更为简约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在具有物理属性的场景语境里,还是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同理,对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研究也不会是一个例外。本文所研究的“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就狭义上微博所提供的优选服务产品“热门微博”中的“电竞”版块内容而言的。它是虚拟空间里的交际语言单位,是在微博“热门·电竞”版块中使用着的言语产品。“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的言语行为方式从现实世界的场景语境迁入到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后形成的具象化产物,是一种自然流变的话语存在状态。“电竞”的娱乐性特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博主所采用的信息编码形式,决定着“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征以及语体特征。在生成性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一种线性材料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连续话语;在信息性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建构体;在功能性上,是言语交际与沟通的符号记录。本文以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际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发布在微博平台“热门·电竞”版块上的语篇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旨在说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内容作者)发布在“热门微博”中“电竞”版块上的有关“电竞”信息的一系列连续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信息编码方面,它是一个形式衔接、语义连贯的交际语言单位。其类型主要有结构类型和文体类型。结构类型探究“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构成要素“正文”“标题”“补充信息”“信息来源”“话题分类”的组合方式以及博主与浏览用户的语言互动情形,包括单独型语篇和组合型语篇。文体类型关注博主发布“电竞”信息的文本形式,有告启类、新闻类、评价类和混合类之别。在语篇功能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既是互动式的娱乐媒介,又是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还是共享型的“电竞”营销工具。这其中,娱乐媒介是其基本功能。“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主要是通过语法词、增义词、词语模、汉字谐音词以及字母缩略语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句法特征方面,被动句和同体过度能够显现出“电竞”赛事活动的竞技色彩。前者是语篇适应“电竞”赛事气氛由主动态转换为被动态的句法表征,后者则是娱乐性、主观情态性在句法上的形象体现。在语篇的组合方式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有回指、时空衔接和逻辑衔接这三种形式。回指包括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时空衔接包括时间衔接和空间衔接。逻辑衔接有的是双向关系,具体指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有的则是单向关系,包括说明关系、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在连贯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话题链带有“节点”标识,“节点”的分布能够显现语篇的连贯性。主位推进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分为一致型推进模式和派生型推进模式。此外,语篇的连贯性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层递性显现出来。在语用特性方面,互文性、主观情态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基本语用特性,阻拒性则是其特殊属性。在互文性当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内部语篇和内部语篇、内部语篇和外部语篇在互文上的各种关联,得出了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的分类标准。在互文的表现形式方面,主要有“借”“省”“增”“仿”“译”五种。此外,元话语和互文链也是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观情态性的达成手段有语法手段和语义独立片段。语法手段是网络语言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同体过度、句末点号使用和副语言表义。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里,语义独立片段主要有交待式、凸显式、入话式。它们是主观情态性最重要的表达手段。阻拒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编码技巧的体现方式,其重点是“电竞”词语的陌生化以及“电竞”语言表达式的复杂化。通过考察发现,“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是“电竞”语体,是一种专门用于表述“电竞”内容的语体。在语篇中可用于表征“电竞”语体的手段主要是词语的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而作为补充的则是网络语言。“电竞”语体的特征包括“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的统一、义项动态赋予以及语篇多元派生等。这些特征是语体渗透的产物。在“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上存在着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路径差别,进而区分出外指型渗透与内指型渗透两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体渗透,其过程和结果都能显现“电竞”语体高度的包容性。总之,“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希望实际探究得出的结论既可以清晰地阐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在语言组织方面的特点,还能够对“电竞”产业的用语规范和普及传播进行理论上的铺陈。

马丽[2](2020)在《韩国语委婉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委婉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考虑到文化、礼仪、宗教、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人们往往避免使用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闪烁其词,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的说法,即委婉语。委婉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教学意义,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既有研究从多层面、多角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韩国语委婉语这一神秘宝藏,还有很多领域有待探寻,相关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例如,对委婉语定义和范畴的界定不够统一和明确;概括分析居多,系统研究成果较少;宏观研究较多,个案分析不足;没有统一的语料来源,等等。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韩国语委婉语的概念和范畴进行重新界定与划分,从形式、语义、功能三个方面系统梳理韩国语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的构成方式、语义变化与社会功能,并在具体语境中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尝试建立韩国语委婉语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本文在分析既有定义不足的基础上,将委婉语重新定义为:在具体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内容,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进行间接表述,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在此基础上,指出委婉语的范畴包括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语篇委婉语三部分。词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词汇或短语,使用其他词汇、短语间接表述敬畏对象、死亡、疾病、性、生理现象、身体条件缺憾、社会生活缺憾、政治与经济的消极方面等内容,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词汇委婉语的对象和范围是相对固定、有限的。句式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礼和有负担的言语行为,使用句类转换、句式转换、句子成分添加等语法手段和迂回表达、省略、提示等语用手段,间接表述请求、命令、提问、劝说、指责、拒绝等意图,从而避免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句式委婉语多属于语用学范畴,其使用范围极其广泛,难以囊括所有种类。语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当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都难以满足表达需求,此时可采用传达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篇章进行委婉表达。与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所不同的是,语篇委婉语的使用目的除了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更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在准确判断双方利害关系基础上,实现保护自我和照顾对方的一箭双雕目的。第二,在构成方式方面,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十分丰富。从广义上看,可将其分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从狭义上看,主要指语言手段。韩国语委婉语的语言构成手段主要包括:语音方式、字形方式、词汇方式、句式方式、修辞方式等。语音方式主要有变音、倒置、省音、替音、添音;字形方式包括改字、空字、拆字、标记替代;词汇方式分为同义词替代、反义词替代、抽象词替代、汉字词替代、外来词替代、构词法、熟语替代;句式方式包括规约性句式和非规约性句式;修辞方式主要涵盖概念隐喻、转喻、拟人等。第三,在语义变化方面,本文根据委婉语的语义演变特点,从语义层级关系变化和语义清晰度变化两方面着手,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演变归纳为语义聚合和语义模糊两部分,其中语义聚合又可分为语义相同、语义反向、语义扩大、语义转换几方面,语义模糊又包括指称模糊、语义多样化、语义缺乏确指、语义隐含,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委婉语与直陈语相比较的语义变化情况。第四,在语用功能方面,以使用委婉语的首要照顾对象是“他人”还是“自己”为标准,即以“利人”还是“利己”为标准,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划分为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两类。委婉语使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展示说话人良好的礼貌教养,让听话人感受到说话人的友善和诚意,不让对方受胁迫和感到难堪,赢得对方的好感。尤其在表达负面信息时,礼貌是卓有成效的言语交际手段,也是委婉语的重要功能。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礼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礼貌表达不洁不雅事物、礼貌表达对弱者的尊重同情、礼貌表达面子威胁行为。人们往往不是单纯为了交际而交际,通常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目的。保护自己,为自己说好话是人类的天性。因此,礼貌功能只是委婉语的部分功能,一旦交际行为涉及自身利益,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利益、地位、面子,竭尽全力保护好自己。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自我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保护自我安全、保护自我利益、保护自我面子。总之,委婉语可以在行使礼貌功能的同时,伴随生产自我保护功能这一副产品。另一方面,所有的委婉语使用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自我保护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礼貌功能,当二者发生冲突,最终是礼貌功能服从于自我保护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委婉语的终极目的和社会功能是自我保护,即趋利避害。正确使用委婉语,可以达到含而不漏、曲而不晦的功效,避免针锋相对引起对方不悦和不快,令听者更容易接受谈话内容,提高谈话效率,促进交际顺畅进行。

刘存伟[3](2019)在《移动参照认知视角下的倚变句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现代汉语的高频句式,倚变句“越X越Y”颇受语法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学界从共时和历时视角对此句型作了大量研究,这为我们的后续探讨提供启示并奠定基础。然而,以往的研究存在不足,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尚未揭示倚变句具有较强的句法能产性和限制性的认知基础;二是没有充分解释变化义、倚变义、比较义和关联义共存于倚变句的认知理据;三是未能有效挖掘标记语“越”、构件“来”和倚变句“越来越Y”的历时演化动因。有鉴于此,本文以认知语法视阈下的空间认知、参照认知和比较认知为理论基础,建构移动参照认知模型,并以其为主要分析框架,以物量、动作量、时间量、空间量和程度量等量范畴为研究视角,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逻辑推理和思辨,探讨量范畴倚变关系的概念化,进而揭示倚变句呈现相关句法语义特征的认知基础,并结合认知语法的主观性、主观化、边界移动等理论,挖掘“越”“来”及“越来越Y”的语法化理据。本研究有以下发现:第一,量范畴倚变关系的概念化通过移动参照认知实现。移动参照认知模型是概念化主体在多个维度上建构锁链式“参照点–目标”关系。这个认知模型与参照链认知模型都是对动态参照关系的刻画,但是参照链认知模型描写的是参照点和目标在单个维度上的转换关系,而移动参照认知模型描写的是参照点和目标在多个维度之上、在多个维度之间的转换关系。第二,量范畴倚变关系的概念化过程包括:1)概念化主体调用比较认知,在不同量值之间持续建构“比较基准–比较目标”关系,实现量值变化和总量变化的概念化;2)调用参照认知,在量值变化之间、在总量变化之间持续建构“参照点–目标”关系,实现量范畴倚变关系的概念化;3)调用空间认知,将量值变化和总量变化概念化为空间位移关系。第三,空间认知、参照认知和比较认知调用对倚变句的句法语义产生深刻影响。其中,空间认知和参照认知的调用提升倚变句的句法能产性。通过调用空间认知,概念化主体可以将物量、时间量或程度量变化概念化为空间量变化。通过调用参照认知,概念化主体可以运用典型、连锁型、辐射型、汇聚型和嵌套型等多种参照联结策略,将不同的量值变化组构起来,并语码化为单环倚变句“越X越Y”、连环倚变句“越X越Y越Z”或反环倚变句“越X越Y,越Y越X”。比较认知调用对充当倚变构件的结构形成句法制约,因为概念化主体在量值之间持续建构“比较基准–比较目标”关系,造成量值变化呈现无界逐量特征,导致标指有界量的结构无法入句。第四,倚变句含有变化、倚变、比较和关联等多种语义,与量范畴倚变关系的概念化调用了比较认知和参照认知紧密相关。其中,比较义和变化义源自概念化主体建构“比较基准–比较目标”关系来实现量值变化和总量变化的概念化,倚变义和关联义源自建构“参照点–目标”关系来实现量y随量x变化而变化这种倚变关系的概念化。第五,“越”“来”及“越来越Y”的语法化动因皆可归结于语言的主观性,即概念化主体掌控的心理扫描关系取代移动体掌控的空间位移关系,成为这些结构侧显的主要语义关系。首先,位移动词“越”语法化为倚变标记语“越”,源自概念化主体沿不同量值组构的虚拟路径展开心理扫描,形成当前扫描的总量超过先前扫描的总量,而这种总量变化被概念化为移动体沿空间方位组构的真实路径移动并跨越物理空间区域边界。倚变句采用“越+动词/形容词/名词/介词/主谓结构”形式,将“越”从谓语动词再范畴化为饰谓副词,是心理扫描关系压倒空间位移关系并成为凸显概念成分带来的去时间化操作。其次,构件“来”的语义虚化亦是主观性因素促动的。动词“来”侧显移动体沿物理空间方位组构的真实路径移动并趋近概念化主体所在空间方位,其中,空间位移是前景成分,心理扫描是后景成分;构件“来”侧显概念化主体沿时间量量值组构的虚拟路径扫描并趋近言语时刻所在时间位置,空间位移退隐后景,心理扫描走向前景。最后,“越来越Y”的语法化是概念边界移动诱发形式边界移动的结果。概念边界移动包括空间位移关系调整为心理扫描关系,物理空间方位组构的真实路径调整为时间量量值组构的虚拟路径。形式边界移动体现为“越”“来”作谓语的功能弱化,两者因句法位置紧邻发生再组构,引发形式边界从“越来︱越Y”演化为“越来越︱Y”。概括起来,本文以移动参照认知模型为分析框架,从量范畴视角展开倚变句研究,为以往研究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方案。此外,本研究可为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撰提供参考,可为汉语语法体系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邓奇[4](2018)在《认知视角下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感知经验是人通过身体感官,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获取的经验。人们常通过感知经验来理解心理和抽象经验,逐步发展了对物理、心理及抽象世界的认识。感知经验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身体经验,又受到生存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语言对比研究愈加重视认知机制的对比,试图比较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不少学者通过认知的研究视角对比英汉语义范畴,且卓有成效,为英汉语义对比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感知形容词,它表述人们通过五大感官感知到的事物的感知性质、状态及变化。本文首先在共时层面对比并阐释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的原型成员,在语义层面对比并解释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的原型特征;然后通过历时研究讨论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的原型和范畴化的异同和理据。本文对比英汉感知经验范畴的组织和形成,希冀可以更好地探究感知经验与概念表征及语言表征之间的关联,更全面地理解原型、认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法(Langacker,1987)和概念基块(Halliday&Matthiessen,1999)都体现了经验主义语言哲学观,在范畴和范畴化研究上具有一致的对象和目标,都旨在考察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来识解经验。原型范畴理论关注范畴的原型和范畴化,认知语法和概念基块都关涉经验识解和范畴化,三者具有交叉点,且符合本文的研究主题。它们在理论渊源和方法论上又具有互补性。我们以原型范畴理论为主体,融合认知语法和概念基块的理论和概念,形成本文的理论基础。我们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对比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原型和范畴化,通过认知语法和概念基块阐释英汉感知形容词在原型和范畴化上的共性和差异。本文通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法收集语料和数据,结合共时与历时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共时语料采自英国国家语料库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历时语料取自英汉历时词典和历时语料库。历时词典包括《牛津英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及《汉语大词典》。历时语料库主要包括赫尔辛基历史英语语料库和北大中文古代汉语语料库。我们在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及现代英语时期四个历时时期考察英语感知形容词的原型和范畴化;在上古汉语时期、中古汉语时期、近代汉语时期及现代汉语时期四个历时时期考察汉语感知形容词的原型和范畴化。调查问卷包括自由列举问卷和典型性评分量表,考察了英汉语言使用者对感知形容词范畴原型成员的认知。我们得出以下发现:(1)原型成员的共时研究结果表明,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具有相同的原型成员,即触觉和空间觉形容词。因为英汉语言使用者具有相同的生理感知机制,经历着相似的感知经验。英汉触觉、空间觉及嗅觉形容词范畴具有不同的原型成员。汉语味觉形容词的典型性显着高于英语同类词。子类词范畴中,英汉温度觉类词、宽窄类词、明亮类词、辣类词及香类词的典型程度相差较大,因为这些类感知经验在英汉文化模型中的显着性具有较大差异。感知经验不只是生理的产物,也是社会的、文化的产物。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范畴原型成员的差异源自英国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变迁。(2)原型特征的共时研究结果表明,英汉感知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原型都是感官感知义,语义功能原型都是<描述语>和<属性>。英汉感知形容词的感官感知义与<描述语>构成原型关联,情感和认知感知义与<属性>构成原型关联。英汉温度觉类词的环境和触觉温度义与<描述语>存在原型关联,个体感受温度义与<属性>存在原型关联。因为英汉语言使用者经历着相似的感知经验,对感知经验的认知扫描和主观性/客观性识解也具有一些共同点。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范畴的原型特征也具有一些差异。首先,英汉子类词范畴的原型特征存在差异,尤其是英汉味觉、视觉及触觉形容词。在英汉文化模型中,英汉味觉、视觉及触觉经验与认知域之间的关联具有不同的紧密度和重要性。其次,英汉感知形容词的语义特征与语义功能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英语感知形容词的感官感知义与<描述语>之间的关联性强于汉语感知形容词,情感和认知感知义与<属性>之间的关联性强于汉语感知形容词。因为英汉感知形容词语义功能的历时演变和认知扫描存在差异。英汉感知形容词与其子类词在原型特征上的差异不是“客观”经验的对立,而是源自英汉语言体系中感知经验在认知扫描和相关文化模型上的差异。(3)原型成员的历时研究结果表明,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的原型成员一直是触觉与空间觉形容词。在子类词中,英汉空间觉、视觉及听觉形容词范畴一直具有相同的原型成员。另一方面,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的原型成员在现代英语和现代汉语时期的变化最大,汉语感知形容词范畴原型成员的变化更显着。英汉味觉和嗅觉形容词范畴原型成员的历时演变存在较大差异。在英汉文化模型中,感知经验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先验性存在,而是随社会历史进程而不断改变。原型成员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感知经验在社会文化中的变化。原型特征的历时研究结果表明,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的语义特征原型一直是感官感知义。从子类词来看,英汉触觉、空间觉、味觉及听觉形容词的原型特征一直是感官感知义。由于受到英汉社会、历史及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视觉形容词语义特征原型的演变存在较大差异。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子类词范畴语义功能原型的演变存在差异,因为英汉感知形容词语义功能的认知扫描有所不同,表征的经验变化也存在差异。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变化,英汉语言使用者为了满足自身经验表达的需要,不断调整词的语义功能。总之,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范畴的原型特征的演变呈现出差异;因为在英汉语言体系中,感知经验的认知扫描和相关文化模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可见,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原型是认知和文化的统一体。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范畴的原型具有相似性,因为在英汉语言体系中,感知经验的认知扫描和主观性/客观性的识解具有共性。另一方面,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范畴的原型又具有差异;因为在英汉语言体系中,感知经验在认知扫描和文化模型方面也具有区别。认知机制和文化模型共同影响着原型的产生和发展。(4)范畴化的历时研究结果表明,英汉感知形容词的范畴化机制一直都是以转喻为主;都含有从目标域向始源域进行映射的隐喻,体现了隐喻的双向性。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原型实例之间的关联机制一直以转喻为主。英语感知形容词的范畴化主要依赖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而汉语感知形容词的范畴化主要借助ICM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英语感知形容词与原型实例之间的关联机制一直是转喻,关联的理据性逐渐增强。汉语感知形容词与原型实例之间的关联机制更多样。在上古汉语时期,汉语感知形容词通过转喻、形象象似等多种机制与原型实例关联在一起。自中古汉语时期起,汉语新增词与原型实例之间的关联机制显着减少,关联的理据性也逐渐减弱。这些差异与英汉语言体系的性质特点和整体演变有关。英语属于音素文字,是他源文字,英语字母与所指对象之间不存在象似性关联。而汉语是语素文字,作为自源文字,直接体现了汉先民对经验的划分和识解。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化的演变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经验表达的需要,顺应语言内部自我调节机制。英语通过派生词来扩展词形,汉语通过复合词来增加音节。派生词和复合词分别满足了英语屈折语和汉语语素文字的特点。从认知视角来看,派生词的范畴化依赖ICM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复合词的范畴化借助ICM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化演变的异同是英汉语言系统的特点、经验的表达需求、语言接触及认知机制等多个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综上,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原型和范畴化的异同源自英汉语言系统中感知经验的认知机制和文化模型,又反映了语言系统自身发展、语言接触及社会变迁的需要,是语言系统内外“合力”的结果。本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以下几点创新:(1)本文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对比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原型和范畴化,通过认知语法和概念基块来阐释英汉感知形容词在原型和范畴化方面的共性和差异。理论基础涵盖了共时和历时层面的研究,为今后的语义对比研究提供理论借鉴;(2)本文通过语料库与问卷调查对比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的原型成员,两者的结合使用提高了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为语义对比研究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启示;(3)本文结合频率统计、标记性、历时研究及语言习得研究对比并阐释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原型。该研究思路为语义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倪璐璐[5](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邓智慧[6](2016)在《字母词语的汉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字母词语的出现开辟了汉语词汇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为以纯汉字词语为主的汉语词汇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即字母词语的汉化问题。本文以语言接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语言文字规范,采用文献综述法、语料分析法以及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字母词语的汉化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上古至当代汉语中外来词的吸收、发展及汉化进行梳理,然后以主要的字母词词典为依据,搜集、整理了字母词语及其所对应的汉字词形,编制了“字母词语汉化的网络统计词表”,同时,对《人民日报》、《半岛晨报》、《北京青年报》进行了近半月的调查,整理了三份报纸中字母词语使用情况表。通过对语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了字母词语汉化的不同层面以及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了影响字母词语汉化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汉化原则。以期所得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外来词及字母词语辞书的编纂、教材的编写以及字母词语的教学提供参考。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语料来源与选取的标准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外来词汉化历时演变的阐述。首先介绍了“汉化”这一概念,以及与汉化相应而产生的“反汉化”趋势,然后分别对先秦到当代各个阶段中外来词的吸收及汉化情况做了简述。第二章主要是对词典及报纸中字母词语的调查,根据词频的不同将字母词语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并将搜集的语料进行不同领域的划分,调查在不同领域中字母词语的使用状况。对报纸中的字母词语进行搜集,探讨了不同类型字母词语的汉化情况。第三章以丰富的语料为依托,分析了字母词语的使用和汉化情况,总结了字母词语汉化存在的问题,并从语音、词义、词形、语法等方面分析了字母词语汉化的层面。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字母词语汉化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常用性、经济性、必要性、变通性、规范性等汉化原则,为字母词语的进一步汉化提供参考。第五章总结了字母词语汉化的有效策略,认为字母词语的汉化应该以意译为主、缩略优先,以音译为辅、适当截取;从语料中选取36组已经汉化或正在汉化的字母词语,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汉化的接受度进行调查并对不同职业、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与字母词语汉化接受度的关系做了分析说明。结语部分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局限性。通过对各字母词词条和对应汉字词语词条进行的词频统计形成丰富的语料,以数据为依据展现字母词语汉化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报纸中字母词语的使用情况展现字母词语汉化的后续效果,以期为今后字母词语的汉化与规范提供借鉴。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动态语料的搜集与整理上可能不够全面以及分析语料过程中存在不够深入等问题。

郭琼[7](2016)在《现代汉语动词的量性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量范畴”是一个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且涉及到词汇、语法、语音及语用等各个层面。本文主要运用“量范畴”的知识,通过实际语料的考察来揭示现代汉语动词的一个重要属性——量性特征,探究这些量性特征与动词句法功能之间的某种联系,并试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具体来看,包括绪论和结语,全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简单梳理“量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第二,概述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三,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所运用的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动词的量性特征进行分类。动词所表示的量是计量行为的力度、涉及的范围、活动的幅度、反复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长等。此外,它还包括动作所涉及对象的数量以及动作所表现出的级序等。可见,与动词有关的量性特征极为丰富,可以体现在行为动作的各个方面,如所作用对象的数量上、动作凸显的空间上、所指动作的次数上、动作持续的时间上、动作的力度或幅度上以及动作表现出的“级序”上等。我们将这些量性特征依次称为“物量”、“空间量”、“反复量”、“时间量”、“程度量”以及“递次量”等。但是,现代汉语中大部分动词自身并不表现出这些量性特征,即大多数动词所具有的量是隐性的、不确定的。这样的动词我们称之为“非定量动词”;而有少量的动词本身就表现出了某种特定的量性特征,即它们所具有的量是显性的、确定的。这样的动词我们称之为“定量动词”。可见,本文所涉及的“定量动词”和“非定量动词”,与量范畴中所指的“定量”和“非定量”的概念有所不同。另外,这些定量动词在用法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首先,它们不与表达同一量的其他方式搭配;其次,它们可以与凸显其他量的方式同现;最后,它们在句法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惰性”。第三章,非定量动词的定量化。第二章将动词的量分为六种类型:物量、空间量、反复量、时间量、程度量和递次量。而大部分动词所蕴含的量是隐性的、不确定的,那么,需要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使之凸显并固化,即非定量动词定量化。非定量动词定量化的手段有很多,可以运用词法手段,即由半自由的副词性语素和单音节动词或动词性语素构成凸显某种量性特征的合成词;也可以运用句法手段,主要是在动词前后添加某种成分或者通过重叠形式;还可以运用语用手段,主要指辞格和上下文语境。这三种定量化手段中,以句法手段为主。一般来说,定量化的方式不同,所凸显动词量的类型也就不同,即不同的定量方式往往对应着动词某种特定的量性特征。但有时同样一种定量方式,却可以凸显动词不同的量性特征。此外,动词所能凸显的量性特征,与动词本身的语义及语法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四章,探讨动词的量性特征与其时体和否定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在时体方面,动词所凸显的不同类型的量对动词本身时体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即使凸显了同一类型的量,但因其凸显方式的不同,其影响作用也有所差异。另外,有的动词定量形式虽然看似可以与动态助词“着”、“了”或者“过”共现,但是,所形成的句法结构与原来相比,有所改变。因此,要仔细辨别,才能正确地判断其是否具有某些时体特征;而在否定方面,凸显不同量性特征的动词定量式却表现出一致性,即它们一般不能单独用于否定句或其否定表达的可接受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动词凸显某一量性特征时,其显着性一般比较高。而在认知上,具有显着性特征的事物,往往不容易消失。因此,凸显量性特征的动词通常只有肯定式表达,而没有否定式表达。第五章,考察动词的程度量与其句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动词的程度量一般指动词所表示行为动作的力度及活动的幅度等。这里的“行为动作或活动”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所以,“很+VP”、“小小+VP”以及“X大发了”格式均凸显行为动作或心理性状的程度量,而其构成成分VP或X通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性状类的VP,有时也可以是表示具体行为动作的VP。与典型动词相比,三种结构在其句法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某些用法上不如典型动词自由,例如“时体方面”、“重叠方面”、“指称方面”以及“否定表达”等等。另外,在表达功效上,三者均表达一种主观的评价义,带有说话人某种特定的感情色彩。如“小小+VP”结构通常体现说话人“谦逊”、“低调”的情感态度。以上三种结构所呈现出的句法特点和表达功效主要是由它们的量性特征所决定的,即它们所凸显的程度量对其句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很+VP”、“小小+VP”以及“X大发了”格式都是表达心理活动或性状的程度,重在强调某种抽象的性状义,而不是具体的动作义。因此,三种结构的动作性和时间性都比较弱,其句法功能与典型动词相比,有所差异。第六章,考察动词的反复量与其句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动词的反复量主要指动词所指行为动作的反复发生。“一V1一V2”构式和动词AABB复叠式均凸显行为动作的反复量,使得两者在句法表现和语用表达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在句法上,“一V1一V2”构式和动词AABB复叠式都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如状语、谓语、定语和补语等。有时,二者还可以独立地充当小句;在语义指向方面,当二者充当谓语时,其语义指向较为单一,一般都指向主语所指代的事物。而当充当状语时,二者则容易形成多向语义指向;在时体用法方面,二者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动词AABB复叠式的配价也与其构成成分动词的有所不同。而在语用表达上,“一V1一V2”构式和动词AABB复叠式都具有较强的描写功能,都着重描写事物或动作状态的当下情态。二者均凸显动作状态的动态性和持续性,且一般多用于描写性的文体中,很少出现在论述性和说明性的文体。以上种种表现与两者的量性特征密切相关,因为它们都强调行为动作的反复发生,而动作反复发生的同时也延续了动作进行的时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语法结构都表达了动作“量”的增加。当这种动态的量加大到一定限度时,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再是某个动作的简单进行,而是“人或事物某段时间内静态的属性或状态”。这时,“一V1一V2”构式和动词AABB复叠式便引申出了类似形容词的性状义,并具有了一定的描写功能。此外,在句法功能上,与形容词的用法也有了一定的共性。第七章,概括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胡月[8](2013)在《谈谈字母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中外交流的加强,字母词作为一种新型词语为人们广泛使用。本文讨论了字母词的概念及五种分类,字母词由于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日常交际和语用心理影响而流行,并且对字母词具有结构简单及形象直观,含蓄委婉和轻松幽默的表达功效进行概括性分析,让人们正视字母词的使用从而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

白丽娜[9](2013)在《空间的制约与语言的表达 ——基于汉语报刊新闻标题的考察》文中认为任何事物及其运动形式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无不影响事物的性质,语言也不例外。语言学界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的:“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话”的语法面貌具有相当的不同,但是,直到目前,还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同样是“写出来的话”在句法面貌上与“说出来的话”的不同,在标题语言中尤其是新闻标题语言中的特点表现得更为典型:大量特殊的句法现象可能只存在于标题中,而在其他语境中,哪怕是同一语篇的正文中也鲜有出现;同样,正文中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在标题中却可能丧失合法性。这就是所谓“标题语法”现象。可是,“标题语法”现象的本质又是什么?迄今却还都没有获得有效的解释。对此,曾有学者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设:“正如语言在时间上(语音上)的存在方式会影响一种语言的结构,由此产生韵律句法学;那么在空间中存在的形式应该也可能影响语言的句法面貌,使得‘空间语法’范畴的建构因此成为可能。”(胡范铸,2006)我们认为,这一假设对汉语语法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语言首先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的符号链,这种展开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制约语言的结构方式,对此,语言学界早已有了深刻的论述,冯胜利等提出韵律影响句法的观点,构建了韵律句法学;然而一旦文字产生以后,语言便不但可能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还可能成为一种在空间展开的过程,那么,语言在空间中展开的这种过程自然不可能不对语言的结构产生某种作用——尽管中国语言学界对此似乎还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报刊语言都是在空间展开的,自然不能不受到其空间存在的影响,而同样是受到空间的作用,标题与版面空间的彼此作用无疑更为强烈:新闻标题的语言既要满足版面空间的严格限制,又要提供尽可能醒目的信息,唤起阅读的欲望,在这双重参数的影响下,语法面貌的变化更为显着。本文从重新梳理新闻标题的现有定义出发,创造性地定义了“亚语篇”概念,由此考察了新闻标题在“版面空间的制约”和“视觉刺激的强化”双重压力作用下,在词汇、句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而指出“新闻标题的本质是一种形式是语句,但功能上介于语句与语篇之间,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亚语篇”。本文也是第一次通过对“亚语篇”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揭示了语句和语篇的关系以及语言的使用在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差异。本文还是第一次从“版面空间”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报刊新闻语言的问题;同时,本文更是第一次论述了“版面空间”作用于新闻标题语法变化的两大机制——“限制”与“补偿”,并进而解释了新闻标题语法面貌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本文既是一项新闻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也是一项语体语法学的研究工作。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论题和目标、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相关理论;指出目前新闻标题语言研究状况存在的缺失和研究趋势;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素材。第二章,探讨空间因素影响下新闻标题用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闻标题语言用词简省化;新闻标题语言词义立体化;新闻标题语言词形字母化;新闻标题语言词语搭配超常化。并且指出这些特征都是由于新闻标题受到报刊版面空间制约和视觉强化刺激双重参数的影响,而不得不对使用词语的方式做出改变。第三章,探讨空间因素影响下新闻标题句法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由于版面空间制约和视觉强化刺激双重参数的影响,在新闻标题语言中句法结构具有“非法”无主句合法化特点;句法成分的缺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在新闻标题语言不得不常态化,在正文句子中必须借助的某些虚词、量词、时间词等成分,在标题中却无需出现;传统意义上的“非法句”如动宾短语带宾语等,可以在新闻标题中率先获得合法性;本章还重点讨论了新闻标题语言中的“X也Y”特殊结构。第四章,探讨空间因素影响下标点符号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特征。主要表现为:同一篇章内部,标点符号在标题与正文的反常分布;新闻标题中点号的使用呈现零形式倾向;引号、冒号、问号、间隔号等标点符号功能的特殊化,包括引号改变超常搭配的合法性;冒号表示前后语句的语法层次;问号在非完整句式后表示完句;间隔号改变词语间的结构关系等。第五章,对新闻标题重新加以定义,提出新闻标题的“亚语篇”本质性特征;基于“空间语法”这一假设,论述了版面空间的“限制”和“补偿”两大机制对新闻标题语法面貌的影响,进而在词语、句法及标点符号三个层面上,得出八个命题。第六章,结语。对本课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

宋卫卫[10](2013)在《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是一个广告大行其道的时代。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重要符号系统在电视传播媒介的承载下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近年来,洗化类广告投放额一直高居榜首,以其蓬勃发展之势以及独特鲜明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段,极大地丰富着广告语言的面貌。电视广告语言日新月异,新质要素层出不穷。为充分反映当下洗化类广告语言的新面貌,本文以2012年以来最新的广告语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语言学、传播学、符号学、广告学等学科知识,深入解读其构成因素与总体特征,尤其对其语言符号要素的鲜明特征与非语言符号的共性倾向进行了系统探讨。语言符号要素特征的分析主要涉及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五个方面。语音上,该类广告语言主要呈现出音质形式多样性、韵律性以及形象性的特征;词汇上,表现为品牌类语汇的繁复化与说明性语汇的多样化;语法上,句型、句类及句式选择上独具特征,词类活用、超常规编码组合以及变式句等语法变异现象颇受青睐;修辞上,就洗化类广告中频率集中的比喻、比拟、反复、对偶、双关等七种常用辞格进行了逐一分析;文字符号以其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发挥着限定导向、凸显强化、解释明确、补充说明以及丰富美化等多重功效。对于电视广告信息内容的另一大载体非语言符号系统,则主要就图像、色彩、音乐、声效及名人符号等因素的特征与传播效应进行了剖析。总之,本文力图跳出碎片化的广告语言个案分析的藩篱,而将其置于电视广告多维语境中,充分反映了当下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新面貌,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洗化类广告语言研究的内容,为促进广告语言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化注入新的活力。

二、字母词语的表达功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字母词语的表达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1)“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界说
    2.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内涵
        2.1.1 “微博”和“语篇”
        2.1.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
    2.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类型
        2.2.1 结构类型
        2.2.2 文体类型
    2.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功能
        2.3.1 互动式的娱乐媒介
        2.3.2 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
        2.3.3 共享型的“电竞”商务营销工具
第三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与句法特征
    3.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
        3.1.1 语法词
        3.1.2 增义词
        3.1.3 词语模
        3.1.4 谐音词
        3.1.5 字母缩略语
    3.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句法特征
        3.2.1 被动句
        3.2.2 同体过度
第四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4.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
        4.1.1 回指
        4.1.2 时空衔接
        4.1.3 逻辑衔接
    4.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连贯
        4.2.1 话题与连贯
        4.2.2 主位推进与连贯
        4.2.3 语气与连贯
第五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性
    5.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互文性
        5.1.1 互文性表征
        5.1.2 互文的表现形式
        5.1.3 互文的特殊形式
    5.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主观情态性
        5.2.1 达成主观情态性的语法手段
        5.2.2 语义独立片段
    5.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阻拒性
        5.3.1 “电竞”词语陌生化
        5.3.2 “电竞”信息表达式复杂化
第六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特征与渗透
    6.1 “电竞”语体特征
        6.1.1 “电竞”术语与“电竞”用语的统一
        6.1.2 义项动态赋予
        6.1.3 语篇多元派生
    6.2 “电竞”语体的渗透
        6.2.1 “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
        6.2.2 “电竞”语体渗透的类型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韩国语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委婉语的定义与体系
        一、既有定义的不足之处
        二、委婉语定义与范畴的重新界定
        三、委婉语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原型范畴理论
        二、言语行为理论
第三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第一节 语音方式
        一、变音
        二、倒置
        三、省音
        四、替音
        五、添音
    第二节 字形方式
        一、改字
        二、空字
        三、拆字
        四、标记替代
    第三节 词汇方式
        一、同义词替代
        二、反义词替代
        三、抽象词替代
        四、汉字词替代
        五、外来词替代
        六、构词法
        七、熟语替代
    第四节 句式方式
        一、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二、非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第五节 修辞方式
        一、概念隐喻
        二、转喻
        三、拟人
第四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变化
    第一节 语义聚合
        一、语义相同
        二、语义反向
        三、语义扩大
        四、语义转换
    第二节 语义模糊
        一、指称模糊
        二、语义多样化
        三、语义缺乏确指
        四、语义隐含
第五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第一节 礼貌功能
        一、礼貌表示不洁不雅事物
        二、礼貌表示对弱者尊重同情
        三、礼貌表示面子威胁行为
    第二节 自我保护功能
        一、保护自我安全
        二、保护自我利益
        三、保护自我面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移动参照认知视角下的倚变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动机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语料来源
        1.4.4 研究问题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倚变句的共时研究
        2.2.1 “越”的词性研究
        2.2.2 倚变句的句法特征研究
        2.2.2.1 能产性
        2.2.2.2 限制性
        2.2.3 倚变句的语义特征研究
        2.2.3.1 倚变义
        2.2.3.2 变化义
        2.2.3.3 比较义
        2.2.3.4 关联义
    2.3 倚变句的历时研究
        2.3.1 倚变句的历时流变研究
        2.3.2 标记语“越”的历时演变研究
        2.3.3 构件“来”的历时演变研究
        2.3.4 “越来越Y”的历时演变研究
    2.4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空间认知理论
        3.2.2 参照认知理论
        3.2.3 比较认知理论
    3.3 理论假设
    3.4 理论假设的理据
        3.4.1 量范畴的分类及界定
        3.4.1.1 量范畴的分类
        3.4.1.2 物量的界定
        3.4.1.3 动作量的界定
        3.4.1.4 时间量的界定
        3.4.1.5 空间量的界定
        3.4.1.6 程度量的界定
        3.4.2 量范畴的概念化
        3.4.2.1 量范畴的空间认知概念化
        3.4.2.2 量范畴的参照认知概念化
        3.4.2.3 量范畴的比较认知概念化
    3.5 移动参照认知模型的建构及其理据
        3.5.1 空间认知、参照认知和比较认知的整合理据
        3.5.2 移动参照认知模型的建构
        3.5.3 基于移动参照认知模型的实例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移动参照认知与倚变句的概念化
    4.1 引言
    4.2 单环倚变句的概念化
        4.2.1 “越V1越V2”的概念化
        4.2.2 “越V越A”的概念化
        4.2.3 “越A越V”的概念化
        4.2.4 “越A1越A2”的概念化
        4.2.5 “越是N越V”的概念化
        4.2.6 “越是N越A”的概念化
        4.2.7 “越P越V/A”的概念化
        4.2.8 “越是S越V/A”的概念化
        4.2.9 “越来越V/A/N”的概念化
    4.3 多环倚变句的概念化
        4.3.1 连环倚变句的概念化
        4.3.2 反环倚变句的概念化
    4.4 小结
第5章 倚变句句法语义结构的概念化解释
    5.1 引言
    5.2 句法能产性
        5.2.1 空间认知对倚变句的句法影响
        5.2.2 参照认知对倚变句的句法影响
        5.2.2.1 典型参照联结的句法影响
        5.2.2.2 连锁型参照联结的句法影响
        5.2.2.3 辐射型参照联结的句法影响
        5.2.2.4 汇聚型参照联结的句法影响
        5.2.2.5 嵌套型参照联结的句法影响
    5.3 句法限制性
        5.3.1 量范畴的有界性及无界性
        5.3.2 量范畴的界性特征及语码化
        5.3.2.1 物量的界性特征及语码化
        5.3.2.2 动作量的界性特征及语码化
        5.3.2.3 时间量的界性特征及语码化
        5.3.2.4 空间量的界性特征及语码化
        5.3.2.5 程度量的界性特征及语码化
        5.3.3 比较认知对倚变句的句法影响
    5.4 语义结构
        5.4.1 比较义的概念化
        5.4.2 变化义的概念化
        5.4.3 倚变义的概念化
        5.4.4 关联义的概念化
    5.5 小结
第6章 倚变句历时演变的概念化解释
    6.1 引言
    6.2 标记语“越”的历时演变动因
        6.2.1 主观性和主观化
        6.2.2 客观位移和主观位移
        6.2.3 标记语“越”的语法化动因
        6.2.3.1 动词“越”的概念化
        6.2.3.2 标记语“越”的概念化
        6.2.3.3 标记语“越”的演变理据
    6.3 固定构件“来”的历时演变动因
        6.3.1 趋向动词“来”的概念化
        6.3.2 固定构件“来”的概念化
        6.3.3 固定构件“来”的语法化动因
    6.4 “越来越Y”的历时演变动因
        6.4.1 边界移动
        6.4.2 “越来越Y”的语法化动因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7.2.1 理论意义
        7.2.2 实践意义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7.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7.3.2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认知视角下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清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感知形容词的界定
        1.2.2 感知形容词范畴的分类
    1.3 研究问题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英汉感知形容词的相关研究
    2.1 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原型研究
        2.1.1 英语感知形容词的原型研究
        2.1.2 汉语感知形容词的原型研究
        2.1.3 英汉感知形容词原型的对比研究
    2.2 英汉感知形容词的范畴化研究
        2.2.1 英语感知形容词的范畴化研究
        2.2.2 汉语感知形容词的范畴化研究
        2.2.3 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化的对比研究
    2.3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本文的理论基础
        3.1.1 经验主义语言哲学观
        3.1.2 理论基础与论文研究的关联
    3.2 研究方法
        3.2.1 英汉感知形容词的选取和分类
        3.2.2 共时与历时的对比分析法
        3.2.3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原型成员的对比
    4.1 基于语料库的原型成员对比
        4.1.1 英汉感知形容词语义特征的划分
        4.1.2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原型成员的对比
        4.1.3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子类词范畴原型成员的对比
    4.2 基于自由列举任务的原型成员对比
        4.2.1 自由列举词项的筛选
        4.2.2 自由列举任务的研究结果
        4.2.3 自由列举后访谈的研究结果
    4.3 基于典型性评分任务的原型成员对比
        4.3.1 典型性评分的信度
        4.3.2 典型性评分任务的研究结果
        4.3.3 任务后访谈的研究结果
        4.3.4 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的层级结构
        4.3.5 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范畴的原型成员
    4.4 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范畴原型成员的对比与阐释
        4.4.1 原型成员的对比小结
        4.4.2 原型成员异同的阐释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原型特征的对比
    5.1 语义特征原型的对比
    5.2 语义功能原型的对比
        5.2.1 语义功能的划分
        5.2.2 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的语义功能原型的对比
    5.3 语义特征和语义功能之间的原型关联的对比
        5.3.1 感官感知义与语义功能之间原型关联的对比
        5.3.2 情感与认知感知义和语义功能之间原型关联的对比
    5.4 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范畴原型特征的对比与阐释
        5.4.1 原型特征的对比小结
        5.4.2 原型特征异同的阐释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原型的历时对比
    6.1 英汉触觉形容词范畴
        6.1.1 英语触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1.2 汉语触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1.3 英汉触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历时对比
    6.2 英汉空间觉形容词范畴
        6.2.1 英语空间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2.2 汉语空间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历时对比
        6.2.3 英汉空间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历时对比
    6.3 英汉视觉形容词范畴
        6.3.1 英语视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3.2 汉语视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3.3 英汉视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历时对比
    6.4 英汉听觉形容词范畴
        6.4.1 英语听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4.2 汉语听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4.3 英汉听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历时对比
    6.5 英汉味觉形容词范畴
        6.5.1 英语味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5.2 汉语味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5.3 英汉味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历时对比
    6.6 英汉嗅觉形容词范畴
        6.6.1 英语嗅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6.2 汉语嗅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演变
        6.6.3 英汉嗅觉形容词范畴原型的历时对比
    6.7 英汉感知形容词和其子类词范畴原型历时对比的小结
        6.7.1 原型成员的历时对比
        6.7.2 原型特征的历时对比
        6.7.3 原型—认知约束抑或文化选择?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化的历时对比
    7.1 英汉触觉形容词
        7.1.1 英语触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1.2 汉语触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1.3 英汉触觉形容词范畴化的历时对比
    7.2 英汉空间觉形容词
        7.2.1 英语空间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2.2 汉语空间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2.3 英汉空间觉形容词范畴化的历时对比
    7.3 英汉视觉形容词
        7.3.1 英语视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3.2 汉语视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3.3 英汉视觉形容词范畴化的历时对比
    7.4 英汉听觉形容词
        7.4.1 英语听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4.2 汉语听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4.3 英汉听觉形容词范畴化的历时对比
    7.5 英汉味觉形容词
        7.5.1 英语味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5.2 汉语味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5.3 英汉味觉形容词范畴化的历时对比
    7.6 英汉嗅觉形容词
        7.6.1 英语嗅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6.2 汉语嗅觉形容词的范畴化的历时演变
        7.6.3 英汉嗅觉形容词范畴化的历时对比
    7.7 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化的历时对比小结
        7.7.1 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化演变的相同点和阐释
        7.7.2 英汉感知形容词范畴化演变的差异和阐释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发现
    8.2 研究启示
        8.2.1 理论启示
        8.2.2 应用价值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字母词语的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外来词研究
        二、字母词语研究
        三、外来词汉化研究
        四、字母词语汉化研究
    第三节 语料的来源与选取
        一、语料的来源
        二、选取的方法与标准
    第四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外来词的汉化
    第一节 汉化概说
    第二节 外来词的汉化
        一、上古至近代外来词的汉化
        二、近代至当代外来词的汉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字母词语的汉化状况调查
    第一节 词典中字母词语的汉化调查
        一、字母词语不同使用量的汉化调查
        二、字母词语不同领域的汉化调查
        三、字母词语不同汉化方式的调查
    第二节 报纸中字母词语的汉化调查
        一、字母词语不同使用量的汉化调查
        二、字母词语不同领域的汉化调查
        三、字母词语不同汉化方式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字母词语的汉化层面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字母词语的汉化层面
        一、语音的汉化
        二、文字和词形的汉化
        三、语法的汉化
        四、词义的汉化
    第二节 字母词语汉化存在的问题
        一、语音的汉化问题
        二、文字和词形的汉化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字母词语汉化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第一节 字母词语汉化的影响因素
        一、非语言因素
        二、语言因素
    第二节 字母词语汉化的原则
        一、常用性
        二、经济性
        三、必要性
        四、变通性
        五、规范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字母词语汉化的有效策略与可接受度
    第一节 字母词语汉化的策略
        一、意译为主 缩略优先
        二、音译为辅 适当截取
        三、区别对待 逐步规范
    第二节 字母词语汉化的可接受度调查
        一、调查材料的选取及调查对象的确定
        二、问卷的设计及接受度的测量方法设计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字母词语汉化的网络统计词表
    附录 2: 报纸中字母词语统计表
    附录 3: 国家语委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表
    附录 4: 字母词语汉化接受度调查问卷
致谢

(7)现代汉语动词的量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现代汉语动词研究是汉语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1.1.2 量范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范畴之一
        1.1.3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量范畴的相关研究
        1.2.1.1 概念关系问题
        1.2.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1.2.2 动词的量研究
        1.2.2.1 研究综述
        1.2.2.2 基本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1.4.1 本文运用的理论
        1.4.2 本文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1.4.2.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4.2.2 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1.4.2.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4.2.4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1.5 结构安排与语料来源
        1.5.1 结构安排
        1.5.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动词的量性特征及其分类
    2.1 动词的量
    2.2 动词的量性特征
    2.3 定量动词
        2.3.1 定量动词的类型
        2.3.1.1 凸显物量的定量动词
        2.3.1.2 凸显空间量的定量动词
        2.3.1.3 凸显反复量的定量动词
        2.3.1.4 凸显时间量的定量动词
        2.3.1.5 凸显程度量的定量动词
        2.3.1.6 凸显递次量的定量动词
        2.3.2 定量动词的句法特点
        2.3.2.1 “同量”相斥
        2.3.2.2 “异量”相吸
        2.3.2.3 句法惰性
        2.3.2.4 不可重叠
        2.3.2.5 否定受限
    2.4 非定量动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定量动词的定量化
    3.1 可定量的类型
    3.2 定量化的方式
        3.2.1 词法手段
        3.2.2 句法手段
        3.2.2.1 宾语成分
        3.2.2.2 介词结构
        3.2.2.3 补语成分
        3.2.2.4 状语成分
        3.2.2.5 重叠形式
        3.2.2.6 相关框架
        3.2.3 语用手段
        3.2.3.1 辞格
        3.2.3.2 语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词的量性特征与时体和否定的关系
    4.1 动词的量性特征与时体的关系
        4.1.1 现代汉语中的时体系统
        4.1.1.1 时体的定义
        4.1.1.2 时体的分类
        4.1.2 动词定量形式的时体情况
        4.1.2.1 凸显物量的定量形式
        4.1.2.2 凸显空间量的定量形式
        4.1.2.3 凸显反复量的定量形式
        4.1.2.4 凸显时间量的定量形式
        4.1.2.5 凸显程度量的定量形式
        4.1.2.6 凸显递次量的定量形式
        4.1.3 量性特征与时体的互动
    4.2 动词的量性特征与否定的关系
        4.2.1 否定的涵义与类型
        4.2.2 否定的表达手段
        4.2.3 动词定量形式的否定情况
        4.2.3.1 定量动词作句子谓语
        4.2.3.2 动词重叠式作句子谓语
        4.2.3.3 添加宾语成分的定量形式
        4.2.3.4 添加介词结构的定量形式
        4.2.3.5 添加补语成分的定量形式
        4.2.3.6 添加状语成分的定量形式
        4.2.3.7 运用相关框架的定量形式
        4.2.4 量性特征与否定的互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词的程度量与句法的互动
    5.0 程度量的表达
    5.1 “很+VP”结构与句法的互动
        5.1.1 “很+性状类VP”
        5.1.1.1 动宾短语VP
        5.1.1.2 动补短语VP
        5.1.1.3 兼语短语VP
        5.1.1.4 偏正短语VP
        5.1.2 “很+数量类VP”
        5.1.3 “很”修饰两类VP的异同
    5.2 “小小+VP”结构与句法的互动
        5.2.1 句法分布与表达功用
        5.2.1.1 基本分布与用法
        5.2.1.2 典型搭配与选择
        5.2.1.3 特定表达与功效
        5.2.2 演变历程与虚化机制
        5.2.2.1 从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
        5.2.2.2 从限定行为到限定性状
        5.2.3 三维空间形容词重叠式的副词化演变
        5.2.4 量性特征与句法的互动
    5.3 “X大发了”格式与句法的互动
        5.3.1 “X大发了”的结构特点
        5.3.1.1 “X”的构成
        5.3.1.2 “大发”的语义和功能
        5.3.1.3 助词“了”
        5.3.2 “X大发了”的语法意义
        5.3.2.1 “X”与“大发”的语义搭配
        5.3.2.2 “X大发了”程度量的类型
        5.3.2.3 “X大发了”高程度义获得的认知解释
        5.3.3 “X大发了”的用法特征
        5.3.3.1 “X大发了”可使用的句类
        5.3.3.2 “X大发了”受其他成分修饰
        5.3.4 “X大发了”的历时考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词的反复量与句法的互动
    6.0 反复量的表达
    6.1 “一V1一V2”构式与句法的互动
        6.1.1 “一V1一V2”的构式义及语义类型
        6.1.1.1 触发类
        6.1.1.2 配合类
        6.1.1.3 叠用类
        6.1.2 “一V1一V2”的意象图式
        6.1.2.1 “触发类”意象图式
        6.1.2.2 “配合类”意象图式
        6.2.2.3 “叠用类”意象图式
        6.1.3 三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6.1.4 “一V1一V2”的表达功效
        6.1.5 “一V1一V2”的用法表现
    6.2 动词AABB复叠式与句法的互动
        6.2.1 与复叠有关的几组概念
        6.2.1.1 重叠
        6.2.1.2 叠结
        6.2.1.3 重复
        6.2.1.4 复叠
        6.2.2 动词AABB复叠式的结构
        6.2.2.1 动词AABB式的语法构成
        6.2.2.2 构成材料AB或A、B的语义特征
        6.2.3 动词AABB复叠式的语法意义
        6.2.3.1 文献归纳与讨论
        6.2.3.2 动词AABB式的语法意义
        6.2.4 动词AABB复叠式的用法特点
        6.2.4.1 动词AABB式的句法功能
        6.2.4.2 动词AABB式的语义指向
        6.2.4.3 动词AABB式的配价问题
        6.2.4.4 动词AABB式句法特点的成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7.2 文章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空间的制约与语言的表达 ——基于汉语报刊新闻标题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本研究的目标、意义
    1.2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1.3 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
    1.4 新闻标题语言研究的缺失与研究趋势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素材
第二章 空间因素影响下新闻标题词语的使用特征
    2.1 新闻标题用词的简省化及其动因
    2.2 新闻标题词义的立体化及其动因
    2.3 新闻标题中词形的字母化及其动因
    2.4 新闻标题中词语搭配的超常化及其动因
    2.5 小结
第三章 空间因素影响下新闻标题的句法特征
    3.1 新闻标题的分类及一般构成式
    3.2 新闻标题中无主句分布特点及其动因
    3.3 新闻标题中的成分缺省及其动因
    3.4 新闻标题中的非常句式及其动因
    3.5 新闻标题中“X也Y”的使用特征及其动因
    3.6 小结
第四章 空间因素影响下新闻标题标点符号的使用特征
    4.1. 新闻语篇中标点符号在正文和标题中的分布
    4.2 新闻标题中标点符号的零形式倾向及其动因
    4.3 引号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特征及其动因
    4.4 冒号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特征及其动因
    4.5 问号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特征及其动因
    4.6 间隔号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特征及其动因
    4.7 小结
第五章 空间因素对新闻标题语言的限制与补偿
    5.1 作为亚语篇的新闻标题与“空间语法”假设
    5.2 新闻标题语言的变异动因:空间的限制
    5.3 新闻标题语言的合法化动因:空间的补偿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本文的理论创新意义
    6.3 本文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10)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与意义
        1.1.1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概况
        1.1.2 洗化类广告语言研究概况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研究语料来源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架构
第2章 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概述
    2.1 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的内涵与特点
        2.1.1 广告语言与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的内涵
        2.1.2 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的特点
    2.2 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的构成
        2.2.1 纯语言符号系统
        2.2.2 非语言符号系统
第3章 洗化类广告的语音特点
    3.1 音质形式多样性
    3.2 广告语音的韵律性
    3.3 广告语音的形象性
第4章 洗化类广告的词汇特点
    4.1 产品名称类语汇日益繁复化
    4.2 产品说明类语汇更趋多样化
        4.2.1 偏爱专业术语
        4.2.2 插用外语词
        4.2.3 妙用数字词语
        4.2.4 自造词语大量产生
第5章 洗化类广告的语法特点
    5.1 句型特征
        5.1.1 单句的运用
        5.1.2 复句的运用
        5.1.3 省略句的运用
    5.2 句类特征
        5.2.1 陈述句的运用
        5.2.2 疑问句的运用
        5.2.3 祈使句的运用
        5.2.4 感叹句的运用
    5.3 句式配置
        5.3.1 整句与散句的搭配
        5.3.2 长句与短句的结合
        5.3.3 口语与书面语的折中
    5.4 语法变异
        5.4.1 词类活用
        5.4.2 超常搭配
        5.4.3 句式变异
第6章 洗化类广告的修辞特点
    6.1 比喻
    6.2 比拟
    6.3 双关
    6.4 设问
    6.5 反复
    6.6 排比
    6.7 对偶
第7章 洗化类广告的文字符号系统
    7.1 文字符号系统在电视广告语言中的地位
    7.2 文字符号系统在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中的作用
第8章 非语言符号系统的特征
    8.1 图像符号
    8.2 名人符号
    8.3 色彩符号
    8.4 音乐与声效符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字母词语的表达功效(论文参考文献)

  • [1]“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D]. 霍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2]韩国语委婉语研究[D]. 马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移动参照认知视角下的倚变句研究[D]. 刘存伟. 河南大学, 2019(05)
  • [4]认知视角下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对比研究[D]. 邓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5]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6]字母词语的汉化研究[D]. 邓智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7]现代汉语动词的量性特征研究[D]. 郭琼.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8]谈谈字母词[J]. 胡月.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1)
  • [9]空间的制约与语言的表达 ——基于汉语报刊新闻标题的考察[D]. 白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6)
  • [10]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研究[D]. 宋卫卫. 山东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字母词的表达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