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医院切除大脑凸面特大脑膜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远,陈鹏飞,霍显浩,池亚奇,王睿,马亚东,田继辉[1](2021)在《3D打印技术在颅内浅部肿瘤定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内浅部肿瘤定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09—2020-12手术治疗的颅内浅部肿瘤13例,其中脑膜瘤8例、胶母细胞瘤2例、转移瘤3例;大脑凸面肿瘤7例,大脑镰旁肿瘤6例。将患者颅脑薄层CT或MRI(层厚≤1 mm)以DICOM格式进行刻盘存档,作为颅内浅部肿瘤原始数据,应用Mimics软件重建出肿瘤体表投影,然后通过3D打印出导板。术前将3D打印导板置于术区进行肿瘤定位。结果 13例均设计成功并打印出个体化导板,术中验证后均可准确定位,肿瘤均达到全切。结论 3D打印技术可用于颅内浅部肿瘤术前精准定位。
李志强,李筱姝,夏吉勇,徐亮,孙跃春,苗林,任雅盼[2](2021)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12例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头颅CT、MRI、TOF-MRA、DTI序列检查,将得到的DICOM格式的影像学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处理,对肿瘤、相邻颅骨、重要动脉、颅神经、静脉、静脉窦、锥体束进行多模态融合和三维重建,明确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通过3D虚拟可视化图像,模拟手术入路,精准术前规划,辅助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12例中,肿瘤全切除10例(83.33%,10/12),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区血肿及颅神经损伤。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或原有偏瘫症状加重2例,经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12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对于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帮助制定详尽的术前规划,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王鹏远[3](2021)在《3D打印技术在颅内浅部肿瘤定位中的辅助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内浅部肿瘤定位中的辅助应用。方法:前瞻性收集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手术治疗的颅内浅部肿瘤患者15例,脑膜瘤10例、胶母细胞瘤2例、转移瘤3例,其中大脑凸面肿瘤7例,大脑镰旁肿瘤8例;术前一天患者备皮、并行薄层CT或MRI扫描(层厚≤1.2mm),将患者颅脑薄层CT或MRI以DICOM格式进行刻盘存档,作为颅内浅部肿瘤原始数据,将术前影像学资料导入电脑,应用Mimics软件重建出肿瘤体表投影,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用PLA材料打印出颅内浅部肿瘤体表投影导板。术前将3D打印导板置于术区进行肿瘤定位。并用甲紫溶液标记出肿瘤位置。结果:15例均成功打印出颅内肿瘤体表投影导板,其中10例与神经导航进行对比,9例位置基本吻合,1例神经导航位置存在稍许偏差,以神经导航定位为依据设计切口,术中打开骨瓣发现肿瘤位于切口中心位置靠下,肿瘤下界边缘与骨窗下界边缘重合,术中未扩大骨瓣完整切除肿瘤。其余5例未与神经导航对比,术中剪开硬脑膜后见肿瘤组织位于骨窗中央位置。结论:3D打印技术在颅内前部肿瘤体表投影定位中与神经导航无明显差异,均可用于颅内浅部肿瘤体表投影术前精准定位。相对于神经导航来说3D打印技术缺陷在与不能术中实时导航。
续岭,谢明国,孙飞吉,杨朝志,岳翔,刘胜远,倪勇,廖鑫,谢明祥,王培,肖顺武[4](2020)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TSM)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6月—2019年6月,14例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鼻蝶入路手术6例,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8例。结果经鼻蝶入路组患者肿瘤切除均达到SimpsonⅠ级,经眶上外侧入路组患者均达到SimpsonⅡ级;除1例患者视力下降加重外,其余患者的视力障碍均较术前改善。术后2例患者出现嗅觉障碍,1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两组患者均无发生脑脊液漏。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均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有效方法,两种内镜技术可全切除绝大部分的鞍结节脑膜瘤。经鼻内镜的优势是将复杂颅底脑膜瘤变为凸面脑膜瘤,对于质地较韧,且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包裹明显的血管保护有一定困难;经颅内镜可以无死角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对于侵犯视神经管的肿瘤的视神经减压有一定局限。两种技术可以优势互补,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合理选择。
杨德真[5](2019)在《混合现实全息影像技术在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简称MR)通过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引入虚拟对象并实现这些对象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交互,该技术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和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的众多优势,在医疗领域具有诱人的前景[1]。目前国内外对于混合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神经外科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较少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全息显示肿瘤、血管、脑组织等个体化3D虚拟模型,用于术前计划及术中指导、术前谈话、教学查房。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脑肿瘤待手术患者CT及MRI Dicom影像数据,应用3D-slicer软件重建同一坐标下的肿瘤、血管、脑组织等3D虚拟模型,并将3D虚拟模型导入混合现实设备。我们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全息显示患者3D虚拟模型,评估混合现实全息影像技术在指导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应用3D-slicer重建出10例脑肿瘤患者3D虚拟模型,并将重建的3D虚拟模型导入混合现实设备,通过混合现实技术成功显示脑肿瘤患者全息影像,用于术前计划及术中指导,同时用于术前谈话,使家属能够直观了解病情及相应治疗措施,还用于临床教学,使年轻医师更好地认识颅脑血管解剖及手术相关入路。结论:1.通过混合现实技术显示患者个体化全息影像,可应用于术前计划及术中指导,它可以将患者个体化全息影像无缝的、立体直观的显示在任何地方,术者通过头戴Hololens便可实现虚、实肿瘤间的互动,犹如有了透视功能对肿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一览无余,从而规避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2.混合现实全息影像可用于术前谈话,医生和患者家属直面全息影像3D虚拟模型,全局观察病变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使患者家属能够直观了解患者病情、相应的治疗方案及术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效的缓解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家属对病情和手术方案的理解程度,增加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从而减少医患矛盾。3.混合现实全息影像可用于临床教学,使年轻医师从多角度、立体观察颅脑血管、神经走行及毗邻,教师可以结合全息影像所示直观讲解颅脑血管解剖及手术相关入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年轻医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贾根来,陈罡,陈长兵,沈晓娟[6](2018)在《基层医院开展中央回区脑膜瘤显微手术的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中央回区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中央回区脑膜瘤患者,均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分析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按照切除分级标准,20例患者中Ⅰ级切除者17例,Ⅱ级切除者3例。无1例死亡。结论:术中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有利于保护好中央沟静脉、中央回区皮质及上矢状窦,提高了肿瘤的全切除率、手术质量和患者疗效。
罗鑫[7](2017)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复发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良性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情况、手术情况、病理及免疫组化情况,分析恶性脑膜瘤具有的临床特征,明确影响其复发的独立因素。方法:收集于2002年1月2015年12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接受开颅手术且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恶性脑膜瘤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同期同主刀医师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24例资料完整的良性脑膜瘤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良恶性脑膜瘤患者在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检测免疫组化标本中Ki67、EMA、Vimentin和CyclinE生物学指标的表达来分析良恶性脑膜瘤在病理学上的差异。结合这些临床特征,对各指标与恶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者再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结合既往文献回顾结果分析判断影响恶性脑膜瘤复发的独立因素。结果:良恶性脑膜瘤在性别、发病年龄、生长部位、肿瘤大小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等一般临床特点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死亡率、复发率、CT平扫钙化、增强MRI强化、瘤周水肿以及Ki-67标记指数和手术切除程度上差异明显(P<0.05)。恶性脑膜瘤各临床特征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结果:年龄(P=0.009)、瘤周水肿程度(P=0.005)、肿瘤大小(P=0.050)、侵袭性类型(P=0.011)和手术切除程度(P=0.002)具有判断恶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价值。但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剔除侵袭性类型(RR=0.699,95%CI:0.1842.658,P=0.600)、瘤周水肿程度(RR=2.915,95%CI:0.8819.648,P=0.080)和肿瘤大小(RR=1.314,95%CI:0.2506.921,P=0.747),仅有年龄(RR=4.379,95%CI:1.12517.051,P=0.033)和手术切除程度(RR=3.442,95%CI:1.3149.016,P=0.012)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目前少有关于恶性脑膜瘤复发和预后的研究且各研究结果间异质性较大。在恶性脑膜瘤临床特征与复发间相关性的生存分析模型中,肿瘤侵袭性类型、瘤周水肿程度和肿瘤大小可能影响患者复发,年龄和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恶性脑膜瘤复发的独立因素。2、恶性脑膜瘤具有低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磁共振不均匀强化和高度瘤周水肿等临床特点。3、免疫组化Ki-67标记指数对良恶性脑膜瘤具有鉴别诊断价值。4、手术治疗是目前恶性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尽全切肿瘤可控制恶性脑膜瘤复发,改善预后。对所有恶性脑膜瘤患者,尤其是非全切除的恶性脑膜瘤患者行辅助放疗,是必不可少的。
蒋亦林[8](2014)在《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分型与手术方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分型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颅内脑膜瘤的患者共1503例患者,筛选出31例病例符合研究方向并经手术治疗的病例,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根据大脑镰两侧肿瘤的基底、对称性及基底间距离的情况等因素提出了一个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方案。结果:在符合研究方向的1503例脑膜瘤患者中镰旁脑膜瘤共117例(约占脑膜瘤病例总数的7.78%),根据诊断标准,本研究共筛选出31例(约占镰旁脑膜瘤病例总数的26.5%)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符合要求,其中共有16例男性患者及15例女性患者。年龄跨度自20岁~81岁,平均年龄54.1岁。病程跨度自1周~9年,平均病程约1.9年。所有肿瘤均以大脑镰为基底向各个方向发展,向上侵犯上矢状窦的15例,向下侵犯下矢状窦或压迫胼胝体的6例,包绕胼周动脉的1例,向硬膜外发展侵犯颅骨的1例。患者常见症状是头痛、头晕共23例,恶心、呕吐共5例,一侧肢体活动受限17例,双下肢活动受限2例,肢体感觉异常3例,抽搐4例,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6例,记忆力下降3例,性格改变1例,头外伤后CT检查发现肿瘤的无症状患者1例。Simpson Ⅰ级切除23例,Simpson Ⅱ级切除4例,Simpson Ⅲ级切除4例,Simpson Ⅳ级切除0例。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症状减轻或消失。随访3个月-3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通过31例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病例的分析,根据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是否同基底、是否对称以及肿瘤间距离的大小等因素将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分为两大型4个亚型,分别为ⅠA型为两侧肿瘤同基底且对称(共6例),ⅠB型为两侧肿瘤同基底且不对称(共23例);ⅡA型为两侧肿瘤异基底且相距较远(共1例),ⅡB型为两侧肿瘤异基底且相距较近(共1例)。并根据以上分型指导手术方式。该分型对于指导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靖,石松生,张国良,陈建屏[9](2013)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缺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修复硬脑膜的完整性对于脑膜瘤患者的手术预后非常重要。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大型凸面硬脑膜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因肿瘤侵蚀导致硬膜缺损的大型凸面脑膜瘤病例,术中采用人工硬脑膜修复硬膜缺损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除2例并发局部积液,1例出现术侧少量硬膜下积液,1例出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外,其余病例均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癫痫、组织排异等不良反应发生。术后复查头颅CT及MR,证实植入人工硬膜的部位未见异常影像学改变。5例患者修复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发现人工硬脑膜与正常硬脑膜融合良好,无粘连及炎症反应发生。说明生物型人工硬脑膜能够较好地重塑颅腔原有解剖层次,保护脑皮质,显着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陈安平,周宁全,卢林友,张国庆,黄英文,王维军,唐其权,王楠[10](2012)在《24例脑膜瘤诊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分析24例脑膜瘤的病例特点及治疗经过,总结脑膜瘤的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 24例脑膜瘤中巨大型脑膜瘤4例,大型5例;中型11例;小型4例;2例巨大脑膜瘤仅做到Simpson 4级切除,死亡1例,偏瘫1例;1例小脑脑膜瘤由于骨瓣设计过小,仅做到4级切除;其余均做到Simpson 2级切除,预后良好。早期诊断是治疗脑膜瘤的关键,周密的术前计划有利于巨大脑膜瘤和窦旁脑膜瘤的治疗。
二、基层医院切除大脑凸面特大脑膜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医院切除大脑凸面特大脑膜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技术在颅内浅部肿瘤定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浅部肿瘤体表投影导板设计 |
1.3 术前定位 |
1.4 术中验证 |
2 结果 |
3 总结 |
(2)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资料 |
1.3 脑膜瘤的影像学评估 |
1.4 手术预案的制定、实施 |
2 结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术后病理结果 |
3 讨论 |
(3)3D打印技术在颅内浅部肿瘤定位中的辅助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3D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 |
1.2.2 神经内镜眶上外侧入路 |
1.3 手术效果评判及术后随访 |
2 结果 |
2.1 手术效果 |
2.2 并发症及处理 |
3 讨论 |
3.1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 |
3.2 神经内镜经颅眶上外侧入路 |
(5)混合现实全息影像技术在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层医院开展中央回区脑膜瘤显微手术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资料 |
1.4 手术方法 |
1.5结果 |
2 讨论 |
2.1 术前影像学的充分评估 |
2.2 手术入路的选择 |
2.3 静脉的保护 |
2.4功能区皮质的保护 |
2.5矢状窦的处理 |
(7)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复发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 |
1.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恶性脑膜瘤的复发因素分析 |
1.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附图 |
致谢 |
恶性脑膜瘤的预后因素及药物治疗新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8)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分型与手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资料 |
1.3.1. 肿瘤大小 |
1.3.2. 肿瘤发展方向 |
1.3.3. 肿瘤形态与基底 |
1.3.4. 解剖学位置分型 |
1.3.5. 其他 |
2. 手术方法 |
2.1. 分型 |
2.2. 手术体位的选择 |
2.3. 手术方案的选择 |
2.4. 手术方法 |
3. 结果 |
3.1. 手术结果 |
3.2. 术中及病理结果 |
3.3. 术后并发症 |
3.4. 术后随访结果 |
4. 讨论 |
4.1. 脑膜瘤与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概论 |
4.1.1. 脑膜瘤概论 |
4.1.2. 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 |
4.2. 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流行病学特点 |
4.3. 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特点 |
4.4. 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相关概念 |
4.5. 分型 |
4.5.1. 大脑镰两侧肿瘤个数为2个时 |
4.5.2. 大脑镰两侧肿瘤个数为3个或3个以上时 |
4.6. 术前影像学检查 |
4.7. 手术方案 |
4.7.1. 手术体位 |
4.7.2. 手术切口及入路方式 |
4.7.3. 肿瘤的切除 |
4.7.4. 术中注意事项 |
4.7.5. 术后并发症 |
5.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主题词: |
0引言Introduction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设计: |
时间及地点: |
对象: |
脑膜瘤诊断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修补材料: |
方法: |
治疗方法: |
术后处理: |
并发症观察和随访: |
主要观察指标: |
2结果Results |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随访结果分析及与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 |
2.3影像学复查结果 |
3讨论Discussion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要求 |
学术术语: |
作者声明: |
(10)24例脑膜瘤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病理结果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基层医院切除大脑凸面特大脑膜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技术在颅内浅部肿瘤定位中的应用[J]. 王鹏远,陈鹏飞,霍显浩,池亚奇,王睿,马亚东,田继辉.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06)
- [2]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J]. 李志强,李筱姝,夏吉勇,徐亮,孙跃春,苗林,任雅盼.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10)
- [3]3D打印技术在颅内浅部肿瘤定位中的辅助应用[D]. 王鹏远.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J]. 续岭,谢明国,孙飞吉,杨朝志,岳翔,刘胜远,倪勇,廖鑫,谢明祥,王培,肖顺武.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03)
- [5]混合现实全息影像技术在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杨德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基层医院开展中央回区脑膜瘤显微手术的体会[J]. 贾根来,陈罡,陈长兵,沈晓娟.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5)
- [7]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复发因素分析[D]. 罗鑫.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1)
- [8]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分型与手术方案[D]. 蒋亦林. 山东大学, 2014(11)
- [9]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缺损[J]. 陈靖,石松生,张国良,陈建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51)
- [10]24例脑膜瘤诊疗分析[J]. 陈安平,周宁全,卢林友,张国庆,黄英文,王维军,唐其权,王楠.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04)